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新聞自選輯 20090626

墮落名嘴 蔡詩萍勸退

台灣電視政論節目充斥,資深媒體人蔡詩萍昨天受訪時有感而發說「名嘴要有社會責任,不能為上電視而上電視」;他呼籲,社會已有關機運動,「若有評論員受不了政論節目,就退出來吧!」


蔡詩萍昨天在本報民意論壇版投書,形容電視名嘴是「被汙名化的專業」,他笑稱昨天「一整天電話接不完」;他說,名嘴評論須「有所本」,言論尺度要符合民主理念,「這是媒體人應有的堅持」。

蔡詩萍表示,如今政論節目「藍的愈藍、綠的愈綠」,激化對立,「政論節目不再是公共論壇,名嘴也配合演出」;「這是名嘴自己的墮落!」

蔡詩萍說,要扭轉惡質現象,第一要靠名嘴自律與反省,若目的只是賺錢,去綜藝節目賺更多,「評論與脫口秀仍有區隔」;再者,要靠觀眾區隔出評論者的差異,不能劣幣逐良幣。他說,要改變這種歪風,某種程度也要仰賴報紙,畢竟文字評論較有深度,也能間接影響政論節目。

我何以不想再被稱為名嘴/蔡詩萍(資深媒體人)

看到幾位名嘴,為了咬出檢察總長陳聰明是否吃魚翅宴,沒想到竟扯出名嘴也有被邀宴、吃魚翅的風波,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主持人于美人的一段廣告:別叫我名嘴,我只是出了名的挑嘴。

名嘴、名嘴,這個已經相當程度「被汙名化的專業」,經過這一番魚翅宴的折騰,恐怕真要淪為「一群吃魚翅的出名的挑剔之嘴」了。

然而,這是很悲哀的。首先對不少認真扮演評論的人來說,不管藍綠傾向,我一定會替他們抱不平。我想起一位曾經頗受歡迎的評論者,告訴我他何以淡出的原因。

「自以為是」、「不用大腦」、「拚命表演」,除了這些印象外,名嘴們開始「成群結黨」起來,竟自認是「正義的一方」,要介入政黨或個案,扮演起「老大」的角色。他告訴我,「不能讓孩子有一個被汙名化的『名嘴老爸』。」

我感同身受,因為長達一年多以上了,我不再上任何政論節目,理由就是,我也不想被稱為「名嘴」。

我心儀的評論家,可以是胡適之的不溫不火,可以是殷海光的鋒芒犀利,可以是司馬文武的簡潔精鍊。敢說自己很客觀,但不管怎麼評論藍綠,我都很清楚,有一條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正義等等理念所築成的界線,在那裡指引我的評論。

在我心裡,當一名評論者,進步理念最重要,沒有這些理念當支柱,所有評論都會失去一貫信念,而淪為隨機、亂射的散彈。而一旦失去信念,更容易被掌聲、噓聲所干擾。

很不幸,電視評論節目,正走向一個死胡同:收視率掛帥。這是給評論者掌聲或噓聲,最虛妄的舞台。

早 期的電視論壇,還看重形式的平衡,曾幾何時,藍的更藍,綠的更綠。這還不打緊,無論藍綠,養出知名度後,竟有藍嘴或綠牙,儼然普天之下,就只有名嘴最清楚 內幕,亦唯有名嘴的褒貶才是至察之事理?我們看到民進黨的初選,綠色名嘴公然配合派系,扮演誅殺對手的馬前卒;藍營名嘴在陳聰明事件上,或掩護、或追殺; 都可一窺名嘴文化早已脫離那原本扮演「啟蒙功能」的批評者角色了。

批評,是為了啟蒙,是為了開啟那被掩蔽、被扭曲、被弱智的「蒙昧狀態」,批評者自己更該對「弱智」這檔事,保持高度警惕。若變成耍嘴皮、拚演技、噴口水,那批評者本身,就是在「自我弱智化」。

更糟的是,若批評者還想結幫拉黨,自詡為「街頭正義者」,動輒介入黨爭、圍毆特定派系或個人,那他就不僅弱智,更是在扭曲真實了。

有評有論的評論者功能,竟淪為表演的名嘴文化,竟淪為媒體熱炒的「魚翅一族」!真是情何以堪啊!

資深名嘴 自認有分寸

資深媒體人蔡詩萍投書不想再被稱為「名嘴」,「資深」名嘴沈富雄、楊憲宏、胡忠信昨天說投書內容有理。但三人都說,會繼續當政治評論家。

沈富雄說,當名嘴可以撥亂反正、當社會的心理治療師,還有錢可拿,「何樂而不為?」

沈富雄認為,名嘴亂象的背後原因就是錢,不論藍綠名嘴,很多人以此維生,要配合電視台演出;電視台為了收視率,不得不養一群極端的支持者,等哪天觀眾看膩了,名嘴自然會被淘汰。但他強調選擇擔任名嘴,著眼名嘴的正面功能。

楊憲宏說,六月十一日他到榮總探視李前總統,李登輝說,「叩應節目很好看,不僅阿扁討厭政論節目,恐怕馬總統也一樣」,政論節目讓台灣民眾在民主這件事,「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胡忠信說,名嘴都很熱情,但是責任感與判斷力有待改進。自從他擔任政治評論家,對責任感與判斷力要求非常嚴格,也經常提醒自己注意有無逾越分際。

懂太多上太多 名嘴就是淺/莊淇銘(台北教大教育政策經營管理所教授)

看到蔡詩萍為文「我何以不想被稱為名嘴」,頗有讀書人的氣魄。我也曾經常上電視談話性節目,最近兩年多來,幾乎都不上節目,除非是我認為我夠專業談論的議題。

「名嘴」在動用媒體批評時事或他人時,別忘了自己本身也是被「批評」的對象。因為,媒體是「社會公器」,任何人在使用社會公器時,都應當審慎善用。

準 此,我在接受通告時都會問「討論主題」,因為,要談要找專業來談,我不是什麼都懂。我經常告知邀請者說我不適合,有更好人選並推薦他人。其次,因為在使用 社會公器,討論事情要就事論事,不宜有預設立場。我經常被藍的罵我是綠的,綠的罵我是藍的。我都一笑置之,因為,社會自有公評。

在劉兆玄院長提出要限制教授上叩應節目的時間時,我反對。因為,這是言論自由的範疇。但是,邀約名嘴的媒體及被邀的名嘴,在使用社會公器時,應有自律與規範。這規範就是專業、時段及超然。

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懂,就算懂,有沒有更專業的?其次,媒體是社會公器,應該讓更多的人有使用權,怎麼有些人,幾乎每個時段都上,這讓媒體成為少數的「私器」。

再者,如果運用媒體介入黨派或選舉,那就更傷害社會公器了。這造成有些朋友批評名嘴的「三多」:懂太多、上太多、介入多。最後,要呼籲制作單位,邀來賓上節目,不應考慮「立場」,應考量「專業」;如考慮立場的深度,可能會邀請到專業「淺」的來賓,有違社會公器本質。

誠然,吾人看到不少優秀的名嘴,發揮社會公器的功能。但是,名嘴仍須接受社會的檢驗。要注意不宜讓社會公器有「三多一淺」的現象。

名嘴墮落 是因為媒體墮落/桑品載(作家)

電視名嘴廣泛的稱呼為「政治觀察家」或「政治評論者」,談的既然是政治,要他們把個人的政治立場先洗得乾乾淨淨,再上節目,是苛求;但「客觀」又是應守本分,因此名嘴在立場與本分間找到立足點,是必須做到的。

這沒有那麼難,關鍵在於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只有立場的角度,雖然「是非」有很多面孔,不過總有判斷的低標,守法即為其一。甲和自己政治立場一致,貪汙還為他找理由,乙不是,就把他沒做的壞事也塞給他,這種情況,早行於名嘴之間。

以 致許多名嘴不但在為自己的政治立場說話,還介入政治活動,如為候選人站台、在一個政治立場鮮明的遊行中公然搖旗吶喊等。彷彿這還不夠讓人明白他的立場,便 更進一步參與政黨內部派系,民進黨的「十一寇」,就是從一個政論節目中喊出來的。呂秀蓮還當面指責節目主持人「介入太深」。

如果硬要把政論節目作藍綠區分,被認為傾藍的政論性節目,固然對陳水扁所涉弊案攻訐,但也沒放過馬英九和國民黨;這和被認為傾綠的政論節目,對扁案輕輕放過,或把主軸放在和民進黨立場一致的所謂「司法迫害」,兩相對照,是有顯然差別的。

但常在「偏藍」節目中出現的名嘴們,上節目的頻率太高,以致內容空泛、言之無物,「爆料」只為嚇人;在甲節目評論過的話,接踵間又在乙節目說一次,同一天在三個節目現身是常態。這個人的聲音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都在台灣天空飄浮,未免氾濫。

所謂「口誅筆伐」,名嘴言論恰如報紙文章,寫政治評論,無論社論、專欄,每天寫一篇,連續寫幾年,以區區所見,台灣少有這等高手。故而鄭重建議政論節目製作單位,別找來找去就那幾個人,而且好像他們政治、經濟、法律、婦運、工運,都是專家,難道這就是台灣的水準嗎?

回想名嘴有在節目中推銷自己作品和所編輯的雜誌者、亦有人邀請參選的朋友,在節目中侃侃而談者,而他們還罵扁政府時期搞置入性行銷。名嘴墮落,節目墮落,莫此為甚!

(聯合報)
--
不要名嘴 要電視評論家/蔡詩萍

「名嘴現象」,確實到了必須反躬自省的階段了。不然,再鄉愿下去,必使「政治評論」這個具優良傳統的「角色」,繼續被汙名化、娛樂化,而失去它原來該有的嚴肅功能。

民國三十七、八年間,國事蜩螳,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捲入一堆醜聞,但蔣家政權袒護他,當時傅斯年一篇文章〈這樣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擲地有聲的,在偏 右的陣營裡,敲響了國民黨政權的喪鐘。傅斯年於國共鬥爭間,以實際行動選擇了國民黨,但他絲毫不容忍貪腐的蔣家親信。

這便是我心儀的評論者角色與功能。「心所謂危,不敢不言」,一個評論者,學問詞章如何,是一回事,但他對「評論」,抱持怎樣的態度,則又是另一回事,甚且,還是最重要的一項條件吧。

在沒有電視評論之前,「名筆」、「好手」大概是唯二的,對評論者的暱稱,既然靠手寫、憑筆法,說真的,肚子裡沒點墨水,胸腔中沒點激情,是很難完成的。同 樣,在閱讀那端呢,若不具備起碼門檻以上的知識,若沒有基本的休戚與共認同感,一篇評論亦難引起共鳴。評論者,從來都沒有「黃金年代」,在專制極權的社 會,評論可能帶來殺身之禍、囹圄之災。在承平年代呢,評論者的憂心忡忡,很容易被當成聒噪烏鴉,惹人討厭;再不然,便是寫出的文字,發出的警語,根本如石 沉大海,漣漪都起不了幾回。評論,要耐得住打壓,猶須頂得住寂寞。

電視媒體當令的年代,上電視露臉當評論者,要出名,效率顯然高多了。何況,現今又是民主開放的環境,根本無須憂心當政者以權力姿態去壓你。於是,耐得住打壓,不成問題了,反而是,能不能頂得住寂寞,敢不敢向掌聲響起處說不,倒成了評論者的試煉。

在資本主義的商業社會,「知名度」本身便是一項資產,亦可以轉化為影響力。「電視名嘴」趁勢而起,填補了昔日文字評論的空間,在螢光幕前,一夕間攫取的曝 光度,很可能便取代過去數年筆耕的知名度。高知名度,可贏得掌聲,同時亦會讓政黨、企業、或一般民眾,待名嘴如上賓,視名嘴如包青天,甚至,伺機想把名嘴 收編為傳聲筒!這都會讓原本以評論為天職的名嘴,低估了自己的批評職能,而高估了知名度的膨脹效應。

我無意眷戀文字評論的年代,不過,我們顯然需要重建一套新的電視評論文化。這是一組包括:電視台、評論人與觀眾的三方組合。理想的狀態是,電視台嚴守媒體的分寸,評論人有評有論的褒貶時事、月旦人物,而觀眾願意看到電視評論呈現出新的高度與深度。

我並不天真,知道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可是既然已有這麼多民眾不看新聞、不看時論節目了,那他們只需轉個頭,多要求一下電視台,多期許一點名嘴們,台灣或許還有機會出現「電視評論家」這一新行業!

(中國時報)
--
炸油何時換 以試紙篩檢

連鎖速食業者炸油久不換,引發恐慌。衛生署昨天決定,將油品酸價上限從現行二點五下修到二點零,從即日起,衛生人員會用快速檢驗試紙初步篩檢,稽查油品是否已劣敗。

油炸油事件爆發多日,監委關切,決定約談主管機關衛生署。衛生署補破網,昨天找來學者專家開會,討論更可行的油炸油管理指標,今天將舉行「餐飲業油炸油管理會議」,向業者說明,如何掌握油品品質及日後稽查方法。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說,因炸油種類不同,炸的食物也不一樣,無法以天數決定何時換油,專家因此建議,下修現行酸價值標準,只超過二點零,就應換油。

衛生署已要求地方衛生局稽查,衛生人員將以檢驗試紙做篩檢,再採樣送檢驗室,衛生署也將輔導業者用試紙自行控管。

至於路邊攤,謝定宏講得保守,「將逐步推動」。他說,會先輔導業者,以油耗味判斷油炸油是否劣變。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說,鼻子是很靈敏的,酸價值一就可聞出油耗味。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新鮮油的酸價值為零點一,動物試驗發現,油油加熱超過廿小時,就有肝毒性,「我還是主張每天都要換油,業者最好也要公布炸油使用天數」。

林杰樑說,酸價值降到二點零,才能阻斷業者使用回收再製油,國外發現,回收再製油的酸價值為二點零。他還提醒民眾,最好少吃油炸物,購買時,最好看一下油炸油品質,避免買顏色過深的油炸物。

油炸試紙 外國行之多年

政府過去未訂餐飲業用油規範,國外餐飲業習慣使用的油質老化測試紙,在台灣幾乎只有食品加工業實驗室才會使用。

「油炸試紙」於十八年前在美國問世,生產試紙的3M公司業務經理陳正弘表示,十三年前曾引進台灣,但大多是食品加工業實驗室採購,餐飲業很少用,原因是「政府沒有規定」。

陳正弘指出,美、英、法、德、日等國都對餐飲業炸油訂有游離脂肪酸濃度、發煙點等規範,因此外國餐飲業已習慣使用試紙,測試油品是否須更換。

他說,餐飲業若根據目測,對於油質易流於主觀,使用試紙是較科學的換油判斷方法。

油質老化測試紙使用時,需將試紙浸在熱的炸油中一到兩秒,等候十五至卅秒,觀察試紙顏色變化,若游離脂肪酸濃度超過標準值,即建議丟棄油炸油。

陳正弘表示,這幾天台灣出現油炸油爭議,來電詢問試紙的業者和衛生單位驟增,是過去不曾有的情形,試紙一張廿元,並未在一般零售通路銷售。

攤販油炸油 也要訂換油準則

衛生局昨天完成76家夜市攤販油炸油使用情形稽查,發現28%每天更換、34%2至3天換、38%高達4至6天,為保障消費者安全,要求連鎖速食店、個體攤販自訂換油標準作業程序和紀錄,違者在限期內未改善即開罰。

衛生局將餐飲業者油炸油品管理納入食品安全稽查重點,訂定稽查作業方案,進行日間、夜間、例假日的定期及不定期機動稽查。衛生局主管說:「這是在沒有辦法中找到的辦法。」

稽查重點包括:有無訂定更換油品的標準作業程序、更換油品紀錄,稽查油炸油外觀顏色、有無黏漬、泡沫面積、有無異味等;視需要抽驗的送檢油炸油,參考現行食品安全法規,食品添加物如濾油粉用量,即合成矽酸鎂限制用量2%以下,酸價、極性物質等成分也有標準。

違者均要求在一周內改善,複查未改善者,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廿條規定,罰處6萬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說,日前針對縣內連鎖速食店業者稽查,有3家未訂標準作業程序者均已改善。

攤販被告知要訂定更換油品的標準作業程序及紀錄時,個個露出驚訝表情,他們說,小本生意不比速食店的經營規模,不知如何訂,希望提供「範本」。

衛生局提醒消費者,選購油炸食品時,要注意店家使用的油炸油,避免買到外觀呈黑褐色、有泡沫及黏漬,氣味上有明顯異味的食物。

(聯合報)
--
換油基準出爐 但管不到攤販

衛生署昨日邀集專家學者討論決定,即日起將油炸油換油基準的酸價值(AV)由二.五加嚴為二.○,超過改善期限而未改善的業者,將被處新台幣六到卅萬元罰鍰。

油炸油酸價值越高,代表游離脂肪酸比例越高,顯示油炸時間越久,品質已劣化。

與會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新鮮的油酸價值為○一,二○是安全極限。動物實驗顯示,一旦超過二○就可能導致肝功能受損。為了讓業者落實酸價值監測,建議衛生署採用快速檢測試劑,並交付縣市衛生局立即進行油炸油稽查相關工作。

油耗味(油臭味)也被當成是否應更換油炸油的指標,但每個人的嗅覺有主觀差異。

林杰樑指出,炸物如果看來顏色深,且散發出臭油味,就表示油已變質,很容易聞出來。另有業者使用濾油粉延長油的使用壽命,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說,稽查單位抽查化驗分析後,還是檢驗得出油是否已變質。

他強調,由於油炸食物和油炸油種類繁多,油炸方式不盡相同、操作過程差異大,無法以天數規範業者更換油炸油的周期或訂出統一標準。

衛生署今天將先與麥當勞等七大速食業者開會,要求業者根據新訂標準,訂出油炸油使用標準作業流程,衛生署也將針對油炸物中可能產生的危害因子進行調查。

衛生署表示,油炸油酸價值新訂標準實施範圍涵蓋連鎖業者、個體戶等所有業者,只要抽檢超標,限期未改善,將依《食品良好衛生規範》處新台幣六萬元以上、卅萬元以下罰鍰。至於路邊攤販,因目前稽查人力不足,呼籲業者自律,自行以試紙測試,更換用油。

(中國時報)
--
炸油酸價變嚴 不得高於2

北市今天以新標準抽查速食業

連 鎖速食業者換油頻率偏低,引發輿論撻伐,監察院更主動調查是否涉及怠忽職守。衛生署在外界壓力下,昨日決定將油炸油劣變指標的門檻提高,將酸價數值從原本 二.五拉高到二.○,並要求業者定期自我檢測,若被驗出違規且期限內不改善,最高可罰三十萬元,即日起實施。台北市衛生局今天早上將以新的換油標準,抽查 速食業者。

衛生署昨召開專家會議達成數點共識,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等八位專家與會,會中因「現行油炸食物複雜、操作過程差異性大」無法訂出統一換油天數基準,但訂出更嚴格的油品劣變指標。

衛生署原本規定酸價不得高於二.五,今後將要求不得高於二.○,超過此數值或炸油已發出油耗味就必須立即換油,否則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開罰,限期內不改善者,將可罰六萬至三十萬元。

所謂「酸價」,是指游離脂肪酸佔整個油脂脂肪酸的比例的對應值。當油品開始劣變時,就會持續釋出游離脂肪酸,酸價是油品劣變、酸敗的間接指標,酸價越高代表油品變質越嚴重。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表示,第一階段將先針對連鎖大型速食餐飲業者進行管理,除了油品酸價外,油品是否發出酸敗後獨特的油耗味,也將是管理與稽查指標。

衛生署建議,業者可採用快速試劑、試紙、或實驗室檢驗等方式檢測,若使用試紙,出現黃色就屬違規。衛生稽查人員突檢時,將檢查業者平日的自我檢測與換油紀錄,檢測與換油頻率,必須在合理範圍內。

大型速食店全面採用試紙檢測

衛生署建議速食業者使用食品專業級試紙檢測炸油酸價及極性物質,肯德基昨日起已全面採用;麥當勞表示,將儘快採用。

摩斯漢堡則表示,從前年起就在門市導入專業的試紙監控炸油品質,當該試紙檢出炸油的極性物質大於二十五%,或者油脂老化測試紙超過三格變色,由藍轉黃,炸油就要廢棄。

麥當勞由於門市較多,強調會儘速訓練全台三百五十家門市員工,使用食品專業級試紙判定炸油品質的方式。

學者籲濾油粉濃度也應降低

衛生署將炸油更換標準從原本酸價二.五改為二.○,參與衛生署會議的學者專家都表示,酸價二.○應只是初期指標,接下來應該針對市面上各種油該怎麼用?各種使用情形下毒物學的檢測等,進行研究。

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表示,利用快速檢測試紙作更換油炸油依據,只是暫時性標準,衛生署應以精密儀器檢測並提出完整報告,讓民眾確認這個標準沒問題。

吳 家誠也呼籲使用油炸油的大小商家,應該主動貼出公告,告知消費者幾天換一次油,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此外,不少商家使用矽酸鎂等濾油粉延長油炸油的時間,但 是有濾油粉原廠建議使用濾油粉的濃度是○.三%,台灣卻開放到二%,可能對消費者健康有負面影響,也應壓低濾油粉可使用濃度。

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陳炳輝表示,油和食物的種類非常多,油炸的溫度高低和時間長短也都不一樣,很難訂定標準,除酸價標準,油的味道也可作為檢測方式,新鮮的油味道較溫和,一旦加熱過後,味道會變得刺鼻,發出類似汗臭的味道,最嚴重的情形則是發出酸味。

「有鑒於台灣近年大腸癌等增加的情況,迫切需要針對本土飲食烹調型態搜集相關資料,國家應該花錢做研究。」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也認為,應該對油中的丙烯醯胺、致癌性高的雜環胺類訂定標準。

(自由時報)
--
速食業換油 衛署標準從嚴 試紙檢測超標可罰30萬 要求業者自我把關

速食業者重複使用油炸油多天不更換,存在致癌疑慮引發非議。衛生署昨開會決定將換油基準,由代表油炸油劣化指標的酸價數值二點五調降為二,業者可以快速試紙 檢測。新規定即起實施,超標者最高可罰款三十萬元。速食業者表示會配合,民眾則要求衛生單位加強稽查及公布不合格業者。

食品安全
北縣消保官日前抽檢大型速食店,發現有業者連續多日使用油炸油,各業者換油標準不一。衛生署昨邀集食品業者、醫界等專家開會,專家多認為業者用的油品、油炸物及販售數量不同,不該以天數做為換油標準,經討論決定以修正酸價數值,由二點五降為二作為換油基準。

麥當勞:盡速實施
衛 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說,酸價是油品劣化指標之一,酸價數值從零到五,數值愈高代表油品劣化愈嚴重。昨衛生署開會決定油炸油酸價數值不得超過二;因 坊間已有快速檢驗試紙,只要將其置入油內,可立刻顯示是否超標,且每次檢測費僅約二十元,有利於衛生人員快速查緝及業者自我檢測。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動物實驗顯示,油炸油使用逾二十四小時即可能對肝臟產生毒性,回鍋油更含其他致癌物,恐致肺癌、腸癌、膀胱癌等。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長陳炳輝說,新鮮油有香氣,民眾在購買油炸品時,若聞到如輕微汗臭的油耗味,代表油品可能已劣化。
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說,以酸價做標準只是過渡作法,回鍋油即使酸價數值未逾二,仍可能含致癌物,衛署應找其他辦法,查明業者使用油品是否含致癌物。速食業者肯德基表示,昨起已改用試紙檢測油炸油。麥當勞指會盡速實施;摩斯漢堡說已有使用。

盼公告不合格業者
北 市南陽街一帶一名鹽酥雞業者說,這周受回鍋油新聞影響,生意掉三成,試紙檢測有助提升商譽,會買來測給客人看。但另名賣鹽酥雞的林姓業者則認為政府擾民。 民眾則是普遍叫好,愛吃炸雞排的王先生說,希望政府嚴加稽查,公布不合格業者。家庭主婦陳小姐希望業者能每天自我檢測、公告結果。
衛生署指今起將分送試紙給各地衛生局,北市衛生局表示,今早即會派員稽查坊間業者。

油炸油管理措施
實施日期:即日起
換油標準:油炸油酸價數值不得高於2
檢測方式:
.快速檢測試紙
.實驗室檢測
罰則:違者須限期改善,逾期不改善者,可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6萬到30萬元罰款
註:酸價是油品劣化指標之一,為游離脂肪酸佔總脂肪酸的比率,酸價值愈高代表油品劣化愈嚴重

(蘋果日報)
--
被老闆罵到憂鬱 七月納入職業病認定

被老闆罵到得憂鬱症算不算職業病?工傷協會昨赴勞委會陳情,指過去一年因工罹患精神疾病案件爆增,但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卻不在職業病認定範圍中,受害勞工無法申請勞保給付。勞團要求放寬職場精神病認定,勞委會則回應目前正在研擬認定標準,最快七月底就會放寬。

勞委會表示,現行程序不管精神疾病有沒有納入「勞保職業病種類表」,只要當事人認為罹病原因與工作有關,都可以憑診斷證明向勞保局或各縣市勞工局申請給 付,勞保局會有特約醫師認定。若醫師無法處理,會交由勞委會「職業疾病認定委員會」裁決,最後如證實真因工作罹病,同樣可申請勞保給付。

勞委會認為,有沒有列入職業病,對勞工來說只是申請時間的長短,有列入的爭議較少,沒列入的需較多時間認定。

但工傷協會可不這樣想。協會祕書長黃小陵表示,事實上現在只要沒有列入表中的精神病,申請幾乎都被打回票,協會一年來因職場壓力導致精神疾病的案例達卅件,其中三分之一向勞保局申請給付,全部被拒絕。

黃小陵認為,勞委會應參考日本標準,全面將職場精神病(如躁鬱症、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等)全數納入職業病。

勞委會稱疾病就算沒有列入職業病種類表,只要與工作相關仍可申請給付,但勞委會去年函釋「經鑑定委員會認定的重度憂鬱症可視為職業病」後一共有三件申請案,其中有一件已被打回票,另外二件現在依然懸而不決。

據了解,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去年已請業務單位研擬「因工作壓力引起的精神疾病診斷參考基準」,報告七月初出爐後會交由主委裁決,最快七月底就會有結果。

(中國時報)
--
憂鬱症 恐慌症 擬納入職業病

勞工因工作壓力引發憂鬱症,將可申請勞保職災給付。昨工傷協會赴勞委會陳情,要求把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認定;勞委會回應,將研議把憂鬱症、恐慌症等納入職業病種類表,下月底前會裁定。

遭主管羞辱得憂鬱症
昨工傷協會二十名成員高呼:「不分精神疾病,全面納入職業病認定。」協會秘書長黃小陵舉例,勞工王小姐原是業務經理,因縮減人力被迫每天加班,還常遭主管用「不要臉」當眾羞辱,得了憂鬱症卻無法申請職災給付,只好向協會求助。
勞委會勞工保險處處長石發基回應,現僅三人申請憂鬱症認定為職業病,已參考日本「精神疾病分類表」,研議把情感疾病的憂鬱症,與精神官能症如強迫症、恐慌症、創傷壓力症候群等,納入職業病認定。
此外,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研訂「因工作壓力引起精神疾病診斷參考基準」,未來將列出精神疾病認定標準。

「精神疾病列職業病」規劃資訊
◎納入目的:將工作上引起的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勞工可申請勞保職災給付
◎擬納入種類:
˙情感疾病-躁鬱症、憂鬱症
˙精神官能症-恐慌症、強迫症、畏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公告時間:7月底

(蘋果日報)
--
台大為什麼排名落後?/郭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最近QS公佈亞洲各國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高居第一,且前二十名中有四所大學(港大、中大、科大、城大)在香港;在台灣居首的台灣大學,排名僅得第二十二;台灣其他大學也都顯得落後。台灣各大學不高興,台大尤然。

台大校友抱怨道,亞洲各地大學中,台大教師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大,為何排名反而落後?難道台大學生比不上香港學生?

這樣不高興,似乎不無理由。然而QS排名與不同地區的學生程度無關。從評比操作層面來看,排行榜的名次取決於評比指標,以及各項得分之權重。若以體育競賽 為譬,可說是比賽結果反映遊戲規則。若說排名欠客觀,單從台灣本土大學的排名次序看,除交大排名落後令人吃驚外,其他大學的排名前後倒與一般認知相當吻 合。

其實,台大校友的幾點抱怨,都可以從評比指標中得到解釋。位居第一的港大,在「亞洲學術界同行評量」一項取得一百分(與其他六所大學併列第一),而該項得 分之權重最高(三○%),顯然由此得益。其實,台大在這一指標中排名並不低(第九)。雖然台大的論文數量較高,排名第二十六,高過港大的第五十一,但該項 得分權重較低(一五%),結果當然較吃虧。

至於學生的素質,本來就難以比較,更何況QS的亞洲大學排名計分指標中,僅有「僱主對畢業生的評量」略微涉及學生(不是在校生)。但是該項得分的權重低 (一○%),何況台大畢業生(第二十三名)並不優於港大畢業生(第六名)。另外有一項,台大明顯吃虧,即教學素質指標下「學生與教師的比例」,甚至跌出一 百名之外,而得分權重占二○%。其餘如論文引用次數、國際化等指標,台大都遠低於港大。

台灣的大學排名落後,原因有如下數端。首先是台灣的大學數量大(約為香港的二十倍,而人口僅為香港的三倍)而規模小,因此資源因稀釋而變得薄弱,導致設備 不足、室內及校園髒亂粗糙(此事表面看來無關宏旨,然而恰恰反映出資源不足的弊端,引人詬病)、教授待遇甚低、行政人手欠缺,教學科研的環境自然受累。

其次,台灣各大學的國際化水平偏低,原因是過去數年來台灣社會推行「本土化」政策,造成自身邊緣化,高等教育界首當其衝。台灣各大學與國外院校的學術交 流、學生交換都不夠,在各大學任教的外國教師也較少。中央研究院院士固然有不少任教於本地大學,但至今甚少外國院士在台灣各大學正式任教。在香港各大學 中,卻不乏中、美、英、法、俄、瑞典、澳洲等國的院士受聘任教,兩地恰成鮮明對比。

台灣各大學因為這方面存在缺憾,不但在這次亞洲大學排名評比中失利,而且在一般的了解中也頗有落差。「國際化水平」是評比的重點標準之一,下轄的計分指標有「國際教師」、「國際學生」、「外來交換學生」、「出國交換學生」數項,台灣的大學都難得高分。

上述兩項弊端,即大學數量大而規模小、國際化水平偏低,其實都是政治力過分介入教育所致。政府對高等教育比手畫腳,要求多辦大學,現已造成惡果,怨不得人。

嚴格來說,台灣眾多教授勤奮出色,大學管理傑出有效,即使在諸多不利條件下,仍有如此排名,已然令人驚喜。

然而,台灣的大學資源有限,教授人數不足且待遇甚低,有些因市場機制的自然調整甚至逐漸流失到大陸名校。若繼續抱持閉關自守的政策,在大學過多、報考人數 不足的情況下,既無法吸引外國學生就讀,又不肯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及不願認證大陸學歷,豈不是將今天的問題加碼留到明天解決?

評比已經過去,抱怨無濟於事。台灣教育界的先進與朋友,如要爭取提升高教素質,宜大量增加資源、重視投資回饋,拒絕政治介入。排名一事,固然不是教研重點,然而見微知著,排名為今日品質受重視的濫觴,其反映的現象甚關宏旨,值得思考。

(中國時報)
--
澎湖海參 快被抓光了

因人為濫捕,造成澎湖縣特有的馬糞海膽、小章魚近來數量銳減,連經濟價值極低的海參也被部分唯利是圖的漁民打撈殆盡,澎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吳培基建議,應在澎湖特定海域劃設海洋保護區,杜絕濫捕。

馬糞海膽銳減
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主任中心蔡萬生說,毫不起眼的黑海參或蕩皮參,能吞下砂及有機物後經消化道過濾後再排出,可說是「海洋清道夫」,卻因有人收購,數量銳減,亟待重視。

馬糞海膽小檔案
◎中文名:白棘三列海膽
◎學名:Tripneustes gratilla
◎生態:大型海膽,高可達5公分,直徑可達12公分。生長於珊瑚礁或岩礁區。

蕩皮參小檔案
◎中文名:蕩皮參
◎學名:Holothuria leucospilota
◎生態:身體呈臘腸狀,後端較粗大。生活在充滿珊瑚砂的潮地中,以沙中有機物為食

(蘋果日報)
--
米麵煮太爛 血糖易飆升 澱粉食物避免磨粉吃

國 內已有上百萬個糖尿病患,若要預防罹患此病,就要避免長期血糖不穩、油脂攝取過多;若已是糖尿病患,更要嚴格控制糖分、油脂的攝取。不過台大醫院營養師陳 慧君發現,除了要清楚認識每個食材澱粉含量外,更重要的是,澱粉食物都不能煮太久,雖然口感會比較好,但吃下肚卻會造成血糖上升過快,所以愈是糊爛的澱粉 食物,怕血糖高的人愈要避免。報導╱楊琇雯 攝影╱高大鈞

澱粉經過加熱後會有「糊化」作用,分子膨脹後結構就被破壞了,吃進後就會讓腸道 對澱粉質的吸收速度變快,而澱粉轉換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後,會使血糖上升,吸收速度愈快,血糖上升的速度也愈快,長期來不及轉換的情況下,就會對身體健康造 成負擔。所以血糖應要保持平穩,就要適度地延緩吸收作用,而食材中的纖維質就具有這種功能,所以多吃纖維質可平穩血糖、避免過胖。

報你知
甜食易升血糖
精製過的糖分非常容易使血糖升高,例如煉乳、蛋糕、糖果、罐裝飲料等,所以,糖尿病患者或想預防罹病的人,要養成吃新鮮、粗製食物的習慣。

要注意
根莖菜含澱粉
根莖類食物中有些種類澱粉含量不低,例如南瓜、玉米、馬鈴薯等,偏偏這些食材都需要久煮,陳慧君營養師提到,可先微波熱過或蒸過再煮,減少烹調時間,但目前沒有針對這些食材實驗過應蒸多久,或煮多久才能避免過度糊化。

不要煮太軟爛
目前較能找得到實驗數字的是白米和義大利麵,當煮白米飯的溫度超過75℃、義大利麵煮超過16.5分鐘時,就會開始產生糊化程度較高、升糖指數變高的情形,但現在家中使用的鍋具無法控制烹煮溫度,所以陳慧君營養師建議,以口感來決定,不要吃太軟爛的飯、麵對身體健康較好。

顆粒愈大愈好
有些人來不及吃早餐時,會以沖泡穀物粉來當主食,但磨碎的澱粉食物更容易使血糖升高,還是要以吃顆粒大又完整的穀類食物為主,少吃磨碎後的產品。而且吃完整顆的水果比喝果汁好,可減少糖分攝取。

專家說
油脂攝取也要控制
糖尿病患也經常伴隨心血管病,所以對油脂攝取也要同時控制,少食用油炸、油煎物。

(蘋果日報)
--
果梗彎瓜臍窄 美味西瓜挑選撇步

夏 日最物美價廉又鮮甜多汁的水果,大概非西瓜莫屬,酷熱裡來片冰西瓜,更是令人暑氣全消。西瓜每年4月從南部先採收,到6、7月時更是幾乎全台都有,產量達 到最大。然而,西瓜的體積大,小西瓜吃個2、3天、大西瓜可能要吃上一周,如果買到不好吃的西瓜,可是浪費錢又令人氣惱,我們就請專家來教大家,適用每種 西瓜挑選的通則吧!

基本通則
頭尾兩端大小一致
品質好的橢圓瓜種,應該要兩端大小差不多,若呈現頭小尾大的柚子形,代表品質較差;圓形瓜種的瓜形則要接近圓形,若像木瓜一般表皮有果瓣狀,則品質、風味也較差。

看瓜頭
果梗彎曲
瓜藤主蔓稱母蔓、分枝後稱子蔓,再分枝稱孫蔓,母蔓所結的果梗呈彎曲狀,子蔓或孫蔓較直,因母蔓種出的瓜養分供應最足,品質最優;台灣農友種苗公司西瓜育苗部經理李文的表示,西瓜植株生長後期會漸趨衰弱,結出的果實果梗較直、果粒較小,皮色也較暗無光澤。

瓜蒂略凹
發育良好且成熟度佳的西瓜果實,瓜蒂部分會有些微的凹陷,挑選時可平視瓜蒂,較易辨別。

辨瓜皮
顏色綠亮風味佳
西瓜表皮愈碧綠明亮,表示植株成長良好,果實養分充足,成熟度也夠,而過熟的西瓜色澤較暗沉,綠色略退,呈淺綠色。

底部愈黃愈美味
瓜皮與土壤接觸的部分,因無日照,多會呈現淡黃到黃色不等的瓜皮原色,顏色愈黃表示西瓜成熟度愈好,也較美味。

斑紋凹陷已全熟
用手指觸碰西瓜表皮的綠色斑紋,垂直摸起來有凹陷感,表示全熟,若果梗翠綠可馬上享用,但若果梗乾枯或已無果梗,表示過熟。

直紋間隔寬 橫紋需密
台南農改場副研究員謝明憲表示,一般西瓜直條斑紋間隔要寬,橫斑紋要密,表示西瓜生長狀況良好,成熟度足夠。

有些大西瓜的表皮斑紋不如小西瓜明顯,但挑選時也可按上述方法,看表面直條間隔與橫條紋是否密集分布,挑出成熟瓜果。

摸瓜臍
窄密較甜
西瓜果臍窄小緊縮,代表施肥管理與果實發育良好,甜度與口感較佳。

愈凹陷肉愈少
西瓜果形愈大,瓜臍凹陷愈明顯,要挑果臍較平的果粒,瓜臍愈凹可能為冷天著果,果皮也會較厚、較硬,能食用的果肉較少。

有彈性為成熟
農委會台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黃圓滿建議,可用手指壓臍部附近,若有彈性代表成熟,若壓起來較硬,表示尚未熟或果皮過厚,果肉較少。

有裂痕恐蟲害
果臍部分若有裂痕,病蟲就可能有此處入侵果肉,建議挑選時要選果臍完整的果粒。

聽聲音
一手握住瓜尾,另一手水平輕拍西瓜腰部,若聽起來沉悶且帶有震動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熟度剛好的聲音類似拍打大肚腩,音頻較低,若音頻如拍頭,表示熟度不足。

專家說
西瓜是熱帶水果,放冰箱放易有寒害,建議剖半後可包好保鮮膜,裝入小紙箱後再冷藏,避免冷氣直接接觸瓜肉,可減少寒害,保留最佳口感。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