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111031

好擠 全球人口今破70億

今天是「70億人口日」(7 Billion Day)!據聯合國統計,全球人口預計今天就會突破70億大關,距上次突破60億大關僅僅12年。但這項里程碑卻令許多有識之士憂心忡忡,聯合國祕書長潘 基文認為第70億人來到的是「矛盾的世界」,這個日子不值得慶賀。但也有專家認為70億人口日只是場公關秀,背後凸顯的挑戰更值得關注。


聯合國認定的全球第70億名新生兒將在今天呱呱墜地,許多國家特地挑今天誕生的本國嬰兒舉辦象徵性慶祝活動。聯合國指第70億人將在印度北方邦誕生,但未說明地點。

印度守候7孕婦
若干非政府組織則是鎖定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附近的馬爾村,守候7名待產的孕婦,為最早出生的嬰兒舉行隆重迎接儀式。
但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部長阿薩德說:「此事宜哀矜勿喜。我們不應慶祝第70億名嬰兒誕生。」當地是印度人口第1大邦,生育率也最高。
非洲中部的尚比亞舉辦了歌頌70億人口的歌曲比賽,越南辦了名為「70億:互為倚賴」的音樂會。俄羅斯當局準備贈送禮物給獲選的小寶寶,而象牙海岸的喜劇演員則以表演助興。
但對潘基文而言,「70億人口日」一點也不好笑。他在接受《時代》(TIME)雜誌訪問時表示,不論第70億人在何地出生,都很可能是來到了一個「矛盾的世界」。
潘基文說:「糧食充足,但仍有10億人每晚挨餓睡覺。許多人奢華度日,但也仍有許多人一貧如洗。」他堅稱今天應被視為是「號召眾人起來行動的號角。」
突破60億人口門檻發生在1999年10月12日午夜過後,聯合國不僅認證1名波士尼亞嬰兒為第60億人,時任聯合國祕書長安南(Kofi Annan)還特定前往塞拉耶佛醫院抱這名男嬰。但這家人現在生活仍陷入困境,或許可解釋這次潘基文不會想效法前任。

2025年料破80億
聯合國估計,在平均每秒誕生2人的速度下,全球人口還會繼續攀升,2025年6月15日可能達到80億大關。目前全球人口前3名分別為中國、印度與美國,但聯合國預測印度將在2025年取代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幾達15億。

饑荒就業成隱憂
若干人口統計學家提醒,人口普查不好做,很容易產生誤差。
此外,因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早已下降,包括中國等國人口據估10年內也會保持穩定,意味人口高峰期可能不遠,未來人口長期向下修正的趨勢非常清楚。專家指真正的挑戰是窮國年輕人就業、氣候變遷與人口增長帶來旱災與饑荒,及都市人口過度膨脹等問題。

報你知 依人口趨勢預測 象徵意義大
聯 合國人口署每5年更新各國人口趨勢預測值,並結合去年電腦模型,得出全球第70億人誕生於今年10月31日的結果,但事實上這不是精確的日期,聯合國也強 調它僅具有象徵意義,因整體誤差範圍達1%至2%,這意味可能提前或再晚半年才達到70億。美國人口普查局則預測,70億大關可能要等到明年3月12日才 會出現。奧地利的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甚至認為時間點將出現在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間。

(蘋果日報)
--
全球人口 將衝破70億大關

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將在卅一日突破七十億大關。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全球誕生第七十億個寶寶並不感到興奮,表示在這個貧富兩極的「矛盾世界」,第七十億人若出生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人生的艱苦戰才剛開始。

全球人口最多的前三名是中國大陸(十三億三千六百萬)、印度(十一億九千萬)、美國(三億一千三百萬)。未來人口成長最多的地區在開發相對較低地區,也就是美、加、歐洲、日本、澳洲、紐西蘭以外的地區,即使未來出生率降低,全球人口也將以每年八千萬的速度成長。

世界各國將在卅一日各自選出象徵第七十億人口的新生兒,舉行慶祝活動,標記全球人口爆炸邁入一個新階段。尚比亞將舉行歌唱大賽,越南將辦一場音樂會,俄羅斯打算贈送數個新生兒禮物,聯合國人口統計基金會將舉行「七十億行動」活動,呼籲全球關注人口激增帶來的挑戰。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二日,世界誕生第六十億個新生兒,短短十二年,人口暴增至七十億。聯合國說,第六十億個嬰兒出生於波士尼亞,名為亞南‧梅維契。居住塞拉耶佛的梅維契家人目前過著窮困生活,是聯合國這次不打算大事宣告第七十億個寶寶誕生的原因之一。

目前全球生育率是每千人一九點一五人,每秒鐘有四點四個寶寶出生。估計十四年後,世界人口變八十億,二○五○年時九十三億,二一○○年破百億。

專家:人口迅速老化 才是夢魘

全球人口卅一日突破七十億之際,許多西方人口學家憂心的不是人口爆炸問題,而是不少國家面臨的人口老化甚至減少危機。對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而言,這個問題更切身且急迫。

當 今的全球人口成長多半來自開發中世界和非洲國家。專家說,糧食生產與技術提升,其實足以餵飽這些增加的人口,真正的潛在夢魘是人口迅速老化,以及富國、窮 國的人口出生率同步下降。路透報導,就在不到廿年後的二○三○年,不少西方國家和日本、南韓等國,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將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一些開發 中經濟體,特別是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大陸,也會面臨同樣問題。

如何在老年人口大增之餘,以可行的新策略創造繁榮、就業並提供各種必要服務,是新的挑戰。其實,許多國家現在就已面臨這個問題,人口老年化引發的醫療與社會照護成本增加和生產力下降,被認為是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在 較富裕的國家,生育率早已大降。俄羅斯、新加坡及部分已開發國家相繼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然而效果不一。多數的預測結果顯示,全球人口可能二○七○年左右 達到九十億,此後開始減少,降速可能非常快。如果全球人口按歐洲的模式變化,至二二○○年,全球人口數可能不到目前的一半。

在最糟糕的情況,這種老化的人口結構可能引發「世代衝突」 ,中老年人可能占著工作機會,且強烈的要求增加薪資和福利,憤怒的年輕人則感覺毫無機會,還必須負擔上一代的退休成本。

全球糧食…一半浪費掉

全球第七十億人口在萬聖節報到,提醒人類面臨的困境。非政府組織「人口至關重要」(Population Matters)主席馬丁(Roger Martin)在英國衛報撰文指出,全球人口過剩,環境受害最大。

馬丁指出,人口愈來愈多,環境問題最終不可能解決。

馬丁指出,人類有足夠的食物、水和其他民生必需品,供七十億人口健康生活。但如今全球七個人就有一人挨餓,原因是全世界生產的糧食有一半浪費掉,不是在田裡爛掉,就是在市場和冰箱裡腐壞。

人口本身不會對地球造成壓力,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才會。

下撒哈拉非洲和開發中地區人口激增引起關注,但相較於富有的西方人,貧窮的烏干達人和尼日人僅使用極小部分的全球資源。

有人說,肯亞人口成長快速,問題很大,但肯亞的三千多萬人口,並未成為全球的負擔,因為肯亞人消費極少資源。每個美國人的消費是肯亞人的卅二倍,美國有三億人,是肯亞人口的十倍,因此,美國的消費是肯亞的三百廿倍。

(聯合報)
--
聯合國預估 新生兒可能在印度「落地」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估計,世界人口31日會突破70億大關,第70億名新生兒可能在印度誕生,來到這個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所稱的「矛盾世界」。

世上每秒都有兩名以上的新生兒呱呱墜地,各機構對全球人口何時突破70億大關也眾說紛紜,不過根據UNFPA的報告,全球人口31日將突破70億,到2100年將突破100億。

印亞新聞社報導,全球第70億名新生兒將出生於印度北方省;世界各國也將挑選國內具象徵意義的新生兒,並舉辦各類活動迎接這個里程碑,包括尚比亞將舉辦歌唱大賽,越南將舉行演唱會,俄羅斯將致贈禮物給特定新生兒。

不過潘基文認為,全球人口突破70億並不值得慶賀,這位第70億名新生兒可能進入一個「矛盾的世界」,他說:「世上有許多食物,卻有10億人每天飢腸轆轆;許多人享受奢華生活,也有許多人落入赤貧困境。」

潘基文說,第70億名新生兒的誕生,應被視為「發起行動的號角」,全球70億人都需要足夠的食物和能源,擁有良好的就業與教育機會,還必須享有權利和自由。

潘基文將把這些訊息捎到本周於法國舉行的20國集團(G20 )高峰會,因為全球領袖必須意識到,若未能解決人口日增和全球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衝擊,就得面對更多抗爭。

根據聯合國資料,目前全球14歲以下人口占26.3%、15至64 歲占65.9%、65歲占7.9%,每100名女性相對有101.7名男性。

全球人口最多的前三個國家依序為中國(13.7億)、印度(12.1億)和美國(3.124億),而未來人口成長最多的地區將在開發程度較低的地區,即便未來出生率降低,全球人口也將以每年8,000萬人的速度成長。

聯合國預測,印度人口將在2050年前達到近15億人,超越中國、躍居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專家說,全世界將面臨貧窮和環保等重大挑戰。

飲食消費 進入爆炸期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專欄作家史蒂文生指出,全球人口日漸增長對投資人而言有三大意涵,分別為糧食、都會化以及中產階級日增。

拜現代醫療進步所賜,全球人口增加速度日益加快,今年突破70億大關後,預料將在2050年前增至90億。儘管這意味著民眾對水、能源資源和農地的需求快速成長,但短期而言,人口增加對投資人也有若干意義。

首先是糧食。據預估,全球糧食生產必須在2030年前增加50%,部分是為了餵飽更多人,另一部分是因為人們的胃口改變。民眾日漸富裕後,將會消耗更多蛋白質食品,例如肉類和乳製品。

由於生產1公斤的肉必須消耗7公斤穀物,肉製品需求增加將使現有農地的產量日益不足,但解決方案不能只是增加耕地面積,因為最有生產力的土地已被用來耕作,且工業化和都會化也會侵蝕現有農地。

(經濟日報)
--
全球人口 今衝破70億

人類歷史將樹立新的里程碑,地球上第七十億人口,可望在十月卅一日呱呱降生。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的專家預期,這孩子將在北方省的勒克瑙附近村莊降生,當地機構已守在多名即將臨盆的孕婦身邊,在第一時間選出這個幸運寶寶。

隨著世界人口以每秒誕生兩名新生兒的速度直線上升,地球人口預期在未來九十年內突破百億。但糧食與資源增加追不上人口成長,教育和就業機會的不對等,皆使此一里程碑成為挑戰而非喜事。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日前表示,人口跨過七十億的重點非關數字,而是與人類生存狀況休戚相關:「七十億人口需要足夠的糧食和能源,良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以及平安順利把子女撫養長大的自由。一個人想擁有的東西,都得乘上七十億倍。」

不過為了迎接第七十億嬌客,許多國家仍舉辦相關活動,在辛巴威有應景歌曲競賽,越南有「七十億人口:心手相連」演唱會,俄羅斯當局贈禮給獲選的新生兒,象牙海岸的喜劇演員則登台表演慶祝。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表示,十月卅一日是一個象徵性的日子。其他機構則有不同估算。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世界人口時鐘」,要到明年四月才會走到七十億;非營利機構「人口資料局」表示,全球人口幾星期前就已破七十億。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二日,聯合國指定波士尼亞男嬰亞南.米維奇為第六十億人口。當時聯合國祕書長安南還前往塞拉耶佛的醫院,抱著剛出世的亞南合影。十二年來,全球新增十億人口,但亞南的家窮困度日,也許這是聯合國不標示第七十億人口落腳何處的原因。

UNFPA估計,到二一○○年,地球人口將突破一百億大關。人口十二億一千萬的印度,在二○二五年可望增至十五億,取代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廿年來,印度人口暴增三億八千萬。該國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長阿札德認為,面積占世界二.四%的印度,卻擁有一八%人口,令人憂心。

目 前全球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十一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俄羅斯、日本、墨西哥。如果想和全球七十億人說一聲 「哈囉」,需要二二二年時間。如果和這七十億人手牽手,將形成七百萬公里長的人龍,可以繞赤道一七五圈,來回地球與月球之間九趟。

(中國時報)
--
就在今天 全球人口衝破70億

全球第七十億人三十一日將誕生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謂「矛盾的世界」上,但這位第七十億寶寶若不幸出生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則將為了生存而面臨一場艱苦奮戰。

聯合國不願慶祝

儘管許多國家都將選出象徵性的第七十億寶寶,或舉行各種集會及活動,來紀錄全球人口爆炸進入了最新階段,潘基文卻不打算抱著新生兒合影。潘基文表示,第七十億人誕生之日可不是件好玩的事,他認為不論這位七十億寶寶誕生於何處,都將來到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

目前10億人陷飢餓 UN秘書長示警資源隱憂

潘基文在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說,這世上食物很多,但卻有十億人每晚餓著肚子上床;許多人享受奢華的生活方式,但也有許多人陷於赤貧。因此,第七十億人口於三十一日誕生的日子,應被視為「喚起行動的號角。」

聯合國曾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二日宣布,全球第六十億寶寶誕生於波士尼亞的塞拉耶佛,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在塞拉耶佛的醫院裡,抱著第六十億寶寶梅維奇合影。但住在塞拉耶佛的梅維奇一家,現正在貧窮邊緣掙扎,因此聯合國此次決定不再讓第七十億寶寶成為全球焦點。

潘基文上週在紐約一所學校演講時指出,有七十億人需要足夠的食物、足夠的能源、需要有求職與受教育的良好機會,還有權利及自由,包括言論自由,以及能在和平安全環境裡撫養他們自己的子女的自由,「你自己所想要的一切,都要乘上七十億倍。」

可能誕生在印度北部

由於聯合國報告指出,第七十億寶寶三十一日可能在印度北方邦誕生,目前已有數個非政府組織在北方邦首府勒克瑙附近的馬爾村,守候正在待產的七名孕婦,準備為三十一日最早出生的嬰兒舉行迎接儀式。並希望喚起全球關注印度七百萬名女童失蹤,以及墮掉女胎與殺害女嬰等問題。

中印美 人口前三大國

目前全球每秒鐘約有兩名寶寶誕生,因此全球人口也將持續增加,至二一○○年時恐超過百億。聯合國也預測,印度人口會在二○二五年前達到十五億,超越中國成 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中國(十三億三千六百七十二萬人)、印度(十一億八千九百七十一萬人)、美國(三億一千三百二十 萬人)。

但由於人口增加速度太快,全球人口其實很難精確統計,聯合國人口署坦承,第七十億寶寶誕生日期只是個象徵,誤差值至少一%。美國政府人口普查局的全球人口 鐘認為,第七十億寶寶要到明年四月才會誕生;華府民間機構「人口資料局」則說,第七十億人早在數週前就已誕生。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則估計,世界人口要 到明年七月至二○一三年一月間才會到達七十億。

◎小檔案︰全球人口突破70億之關鍵數字

世界人口即將突破70億,以下便是有助於想像70億這個數字有多龐大的趣味描述。

●70億人一天消耗175億公升水量(以每人每天飲水2.5公升計算),相當於7000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70億個礦泉水瓶排在一起,全長可達42萬公里,能夠從地面一直排到月球。

●70億人每天要呼吸80.6兆公升空氣,總共吸進3.85兆公升的氧氣,吐出二氧化碳。而1公頃森林僅能供應19人所需要的氧氣量,70億人需要3.68億公頃森林。

●70億人手牽手將形成700萬公里長的人龍,可繞赤道175圈,地球到月球來回9次。

●如果沿著地球赤道走70億步,以1步走61公分計,可環繞世界至少106次。

(自由時報)
--
70億 聯合國:人類的極大挑戰

聯 合國人口基金(UNFPA)今天舉行「70億」慶典,然而,面對世界人口破70億大關,聯合國並沒有喜悅之情,反而在世界人口日報告中說,未來大部分人口 會出生在貧瘠地區,將使饑餓、貧窮和環境問題雪上加霜。如果無法控制增長幅度,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將會崩裂,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

聯合國資 料顯示,到2050年,印度將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而美國屆時將成為10個人口最多國家中唯一的已開發國家。目前,世界人口每年增長約8000萬,超過 18億婦女正處於生育年齡,按照目前的狀況發展,地球人口至少也要繼續增長幾十年。到2050年,地球總人數有可能達到105億,也可能停在80億,差別 就在於一位婦女生幾個孩子。聯合國的人口統計學家預計,2045年世界人口也許將達到90億。

專家們普遍擔心,在現在的地球上,地下水位在下降,土壤在侵蝕,冰川在融化,魚類在消失,每天有近10億人口挨餓。今後數十年,可能會多出20億張嘴要餵,而且大都在貧窮國家。更多人共用有限的地球資源,依賴天然資源的貧民將受害更大,因為他們無法和富人競爭。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及人口統計系教授大衛布魯姆說,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糧食、住房、能源供應問題上將會舉步維艱。

人 口膨脹速度對地球資源構成更大負擔,有更多人爭取糧食、住屋和醫療設施,令全球資源面對前所未有的緊張。未來全球重大議題將集中在如何餵飽新增人口。聯合 國人口基金會執行主任奧索蒂梅欣說,人口突破70億的確是個警訊,提醒相關單位做出行動,特別要注意少女教育和賦予女性控制生育數量的權利。

2009年第26屆世界人口大會與會專家和學者呼籲各國確立正確人口政策,應對本世紀人口問題帶來的挑戰。

與會者普遍關注全球人口增長的不平衡現象。欠發達地區人口高增長將導致糧食供應、教育、公共醫療及生態等多方面的負擔,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挑戰。而一些國家生育率下降將使這些國家面臨勞動力短缺、老齡化現象嚴重等人口危機,對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帶來新挑戰。

他們呼籲,各國政府應該將解決人口問題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畫中,協調人口問題與社會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相互關係。根據不同國情,確立人口政策。

世界第70億 人口在亞洲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報告,10月31日凌晨在印度北方省,誕生了地球上第70億人口。按照目前趨勢,世界人口大約於本世紀中期超過90億,將在本世紀末超過100億。

據 聯合國1999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地球人口在西元100年時大約只有3億人,西元1千年時不過增加1千萬人,西元1500年總人口數達5億人,1804年 世界人口突破10億人,進入20世紀之後,人類科技及醫學進展神速,人類壽命逐漸延長,在1927年時世界人口破20億,其間經過123年。但此後以「飛 快」的速度增長,1960年達30億人,到1974年短短14年間突破40億人,此後大約維持12到13年就增加10億人口的走勢。

據預測,2025年世界人口將突破80億,本世紀末將會突破100億關口。據德國世界人口基金會指出,地球人口正以每秒2.6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長約8000萬人,目前世界上82%的人口即57億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1億以上者有12個國家,它們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奈及利亞、孟加拉、日本、墨西哥和今年才破億的菲律賓。這12國人口總數共有42.79億多,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一半。

歐亞兩洲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三分之一(32.2%),但兩洲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三。尤其是亞洲,世界6成人口居住於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2025年 印度人口超陸冠全球

過去12年間,全球增加了10億人口。在過去10年間,印度的總人口增長了17.6%,達到12.1億。據聯合國的報告,印度將在2025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大陸因持續一胎化政策,人口將減緩成長,被印度超越。

印度北方省 主產區

印度一直是全球人口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尤其是印度北方省,人口增長極為明顯,該地區在過去十年間為全球增加了3300萬人口。

聯合國26日發表《2011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人口過億的國家將增至17個,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中印人口 僅差1.1億

聯 合國人口基金會在這份最新的報告中提到,目前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印度緊隨其後。目前印度和中國之間的人口數量差異只有1.1億人。但是,基於 目前中印兩國的生育制度和生育速度,2025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屆時印度的人口將為14.6億,而中國為13.9億。

根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決定,本月31日在印度北方省的馬勒村第一個出生的這名印度嬰兒,將被認定為全球進入70億人口時代的標誌。「印度計畫」等非政府組 織舉行特別儀式,並為他頒發特別出生證。北方省是印度人口最多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省,每天出生1.5到1.6萬個新生嬰兒,該省每位婦女平均生育3.8個 孩子。

大陸的老化問題也嚴重,中國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表示,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人口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但人口老齡化 速度加快,呈現老年人口數量多、老齡化速度快、高齡趨勢明顯的特點。未來5年,中國每年新增老齡人口接近800萬,第一次老齡化高峰已經到來,但中國還沒 有完全做好迎接老齡化的準備,應對老齡化將成為一個挑戰。

人口紅利 將助長經濟

印度人口激增喜憂參半,印度政府誓將人口災難變紅利。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每年都在降低,據估計,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將在2020年降至29歲。而這些年輕人將成為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隨著這批年輕力量進入社會工作,印度很有可能收穫巨大的「人口紅利」,使經濟迅猛發展。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22年後 台灣將成全球最老地區

經建會日前發表統計數據指出,2011年台灣地區人口老化程度排名世界第48,但最快在22年後,台灣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的地區,較原先預測提前7年。加上台灣世界最低的生育率,人口老化的程度恐將侵蝕國本,這恐怕是未來執政當局必須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政府近年來頻頻頒布政策鼓勵生育,然而卻成效有限。雖然從今年開始,「龍年懷孕潮」已經開始在發酵,但這畢竟只有短期的效應。對此,經建會更預估,1990年以後出生的,將有3成沒孩子、4成沒孫子,50年後老年人口將成長3倍(簡稱「9034現象」)。

急速少子化的影響,不僅是人口結構改變,連帶使婦產科醫師不再接生,轉入整型美容市場;私校招不到學生進而縮減倒閉,產生更多流浪教師;企業勞動人口與人力需求嚴重不足,導致國家整體生產力下降。對此,有媒體稱,台灣少子化現象甚至是國安層級的問題。

對此,彰化博元婦產科院長蔡鋒博醫師憂心表示,國內現在已經浮現「年輕者懷孕忙墮胎、中高齡婦女想生卻難懷孕」的M型求診生態,因此他呼籲從健保給付來減輕不孕夫妻的負擔,否則台灣的國力與經濟競爭優勢,將隨著人口急速老化而逐漸喪失。

此外,蔡鋒博也呼籲,民眾想生要趁早,以免形成「9034人口危機」的遺憾。

台灣老化速度 比歐美國家快

繼 日本步入高齡化社會後,台灣被認為是亞洲第二個將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地區。根據衛生署國健局公告,台灣已經進入「人口老化潮」,其中又以嘉義縣、雲林縣及澎 湖縣的老年人口最多,超過14%的人口為老年人,新北市平溪區更是全台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鄉鎮區,平均每4個人就有1個是老年人。

新北市平溪區 台灣最老

老 人,指的是65歲以上的人口。從日本的例子來看,日本自90年代資產泡沫破裂後陷入長期通縮,一般認為,通縮的另外一個成因便是人口老化造成的,因為人力 資源乾枯、社會安全負擔持續增加等,導致日本經濟被拖累,再加上大環境因素使然,導致日本經歷了長達十數年的衰敗。這也讓許多人擔心,台灣老年人口急速地 增加,勢必將對經濟造成極大衝擊。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台灣人口將於民國107年進入零成長。人口老化、少子化的情形,勢必改變台灣的生產力結構。對此,國健局也警告,人口老化將對國家經濟發展造成最直接的衝擊,若不及早做好準備(延長長輩的工作年限等),不出10年,台灣生產力與競爭力將大幅減退。

與此同時,有論者認為,人口結構老化是經濟發展必經的過程,目前包括︰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先進國家都已進入該階段。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認為無需過度擔心。

嬰兒潮出現 出生率銳減

不過,邱淑媞卻點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台灣「老的太快」。

她 說,「高齡化社會」的判斷標準是以65歲的高齡人口比率從7﹪增加到14﹪的「年數」來看老化速度,法國歷經115年才「慢慢變老」,瑞典花了85年,美 國花了73年,但台灣在1993年達到7%,預計2017年達到14%,等於只花了24年就快速老化,速度雖比2007年已達21﹪的日本慢,但遠比歐美 國家快很多。因此,政府更應該及早因應。

國健局也提出了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二戰嬰兒潮的出現,再加上出生率銳減所造成。這些二戰後出生的「嬰兒」人口曾支撐起台灣經濟奇蹟,不過從今年起他們開始進入65歲、正式成為老年人口。

另一方面,台灣的出生率卻奇低,兩者交互影響,高齡化便成為台灣社會未來的趨勢。

這些老年人口的健康與否,也與台灣的經濟息息相關。據健保局統計,單是民國99年,65歲以上老人就占了健保對象的10.69﹪,據估算平均每100元(新台幣,下同)門住診醫療費用,就有34元用於老人。未來,這個數字還將快速攀升。

據官方統計,預計民國106年台灣老年人口就會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到民國114年,台灣更將邁入老年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屆時走在路上每5個人中就有1名是老人。這些老人因素也將使得全民健保負擔額,及勞動力結構更加沉重。

毛澤東鬥贏了 留下人口失控爛攤

中國人口壓力沉重,中共建政後就已浮現,但毛澤東卻完全忽視中國人口爆炸的危機。在1950年代超英趕美、大躍進「人定勝天」思潮下,毛澤東還把「控制人口」的呼聲,視為對他個人的鬥爭,反倒大力批鬥。最後,毛澤東贏了,卻也釀成中國人口失控的沉重代價。

早在1953年,前北大校長馬寅初曾建議中共中央進行人口普查。1954年底,中共公布第一次普查結果發現,人口突破6億,竟比1949年多出1億人。此數據,讓馬寅初大驚失色,要求政府開始進行計畫生育。

接著,1957年的大陸最高國務會議上,馬寅初大聲疾呼「若不控制人口,50年後中國將高達15億人,後果不堪設想」。馬寅初的觀點,引起學界的迴響和支持。不料,在1957年的大躍進前夕,毛澤東竟對馬的觀點大加撻伐。

毛澤東自信地反擊:「社會主義不存在人口問題。」在毛澤東「人多好辦事」的聖旨下,「光榮媽媽」口號不脛而走。當時的中國婦女還以力行「增產報國」為榮,平均一個婦女的「產能」高達4、5個。

結果,輪到馬寅初倒大霉。毛澤東親自對馬寅初發動「反右」鬥爭,把馬寅初打成馬爾薩斯主義者。面對壓力,秉持知識分子良知的馬寅初卻不畏懼,繼續反擊毛澤東,並聲明「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為止」。

1960年,在黨內一陣批鬥、北大掀起圍剿馬寅初風潮下,馬寅初被鬥倒,被迫辭去北大校長、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位,至此消失在政界和學界。最後,毛澤東勝利了。但留給後代中共領導人的,卻是一大攤人口失控的爛攤子。

1979 年初,中共官方接到一封要求為馬寅初平反的來信,新華社調研後提交關於馬寅初問題的報告。隨後,時任副總理的陳雲將該報告轉給中共中央祕書長胡耀邦處理。 胡批示「馬寅初的問題,應該平反,如何請酌。」1979年7月25日,高齡98歲的馬寅初終於平反昭雪。馬的計畫生育也得到高層重視。

計畫生育 讓大陸少生4億人

設想一下,若中共不在1982年把計畫生育寫入憲法,訂為大陸基本國策,中國當今人口會比現在的13.39億人多出多少?答案是4億多,總人口數逼近18億人。

1949年,國共內戰打完,中國人口大約5億人。隔了4年,中共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人口快速突破6億。當時的北大校長馬寅初驚覺事態嚴重,要求中共官方嚴正關注人口問題。

中共還於55年批准大陸衛生部的《關於節育問題的報告》,首度以官方正式文件發出《關於控制人口問題的指示》。

毛一意孤行 多生3億

但是,毛澤東對於人口計畫的態度,卻反覆無常。一開始對馬提出的計畫生育,抱著不置可否態度。甚至在1956年,毛還主持制訂《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區,宣傳和推廣計畫生育,提倡有計畫的生育子女。

但在50年代末的「反帝國主義」下,毛澤東又回頭筆誅討伐馬寅初的「計畫生育」主張,進而導致大陸人口不斷膨脹,幾近失控。有人估計,由於毛澤東的一意孤行,中國大陸至少多生了3億人。

1960年代初,天津,上海,廣東等地區率先提出節育措施。1972年8月,衛生部將各城市的生育控制經驗總結為「晚、稀、少」方針。所謂「晚」是指男女雙方在25歲以上結婚;「稀」是指婚後生育間隔長一些;「少」意指一對夫婦只生育兩個孩子。

避孕藥免費也沒用

在 被人口壓沉多年後的1973年底,中共不得不召開第一次全國性計畫生育工作匯報會。當時決議還要求貫徹毛澤東「避孕藥具一律免費,並送貨到府」的意 見;1974年底,已屆耄耋之年的毛澤東下達「人口非控制不可」的硬批示。顯見,中共高層已警覺,直逼9億的人口數量已失控。

同年,大陸國務院計畫生育領導辦公室召開計畫生育辦公室主任會議。時任副總理的陳慕華說:「過去我們說『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現在提出來『最好一個』,後面那個『最多兩個』沒有了。這是中國目前人口發展中的一個戰略性要求。」

1980年,為了配合國家計畫生育政策,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公布中國人口發展進程百年警示:「如果按中國當時的生育水平延續下去,2000年中國人口要過14億;如果今後平均每位婦女只生兩個孩子,要到2050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後停止增長。」

規定一對夫婦生1個

隨後,9月25日,中共發表《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指出:「為了爭取在本世紀末把中國人口控制在12億以內,國務院已經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該年,計畫生育政策正式底定。大陸各地方政府還把「提倡」當作「政治任務」來執行,嚴格貫徹民眾「基本只准生一個孩子」的「硬指標」。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計畫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同年底,該國策正式寫入大陸《憲法》:「夫妻雙方有實行計畫生育的義務。」

2010年7月11日的「世界人口日」前夕,大陸國家人口計生委藥具發展中心主任李鳳岐粗估,作為大陸基本國策,30年來,計畫生育政策讓中國少生4億多人。李鳳岐認為:「這是中國為世界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一胎化 竟成政治、人權事件

單純的計畫生育,近日竟演變成備受大陸輿論關注的人權和政治問題。

現 年39歲的山東臨沂盲人陳光誠自學法律知識,長期為基層村民維權。他因揭露13萬人民幣起跳的墮胎案,並抗議地方官員在實施計畫生育中的野蠻行為,遭多年 監禁。去年9月獲釋至今,他生死成謎,引起輿論譁然。連中共官方媒體《環球時報》近期也呼籲地方政府,就陳光誠的狀況「向外界提供足夠的資訊」。

一胎化 殺死多少孩子

1980年起,中共官方制定「一胎化」政策,大陸就出現無數起嬰兒被以暴力方式了結生命。

多年來,陳光誠一直在山東進行反對強迫墮胎和絕育的運動。05年,陳光誠居住的「東師古村」實行大規模的「計生」運動。

村裡脅迫懷有第二胎的婦女強制墮胎、強制繳納巨額罰金,甚至拘捕親屬。隨後,陳光誠向山東省計畫生育部門投訴婦女的遭遇後,竟被警方帶走,接著當地法院以故意破壞財產和聚眾擾亂交通的罪名,判陳光誠4年3個月刑期。

去年9月,陳光誠獲釋,但他卻與妻子和6歲女兒被當地政府完全隔離。至今音訊全無、生死未卜。

陳光誠的故事被媒體和微博披露後,引起大陸社會極大關注。許多海內外媒體記者和民眾趕赴陳光誠居住的「東師古村」,試圖採訪或探望他時,竟受到當地政府派出的打手阻攔、騷擾,甚至毆打。引爆關注者更強烈的義憤填膺。

官媒挺陳 未平息風波

大陸知名作家章詒和日前還在微博上,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政法系統的周永康「叫板」說,「周永康先生,你能在百忙之中問問陳光誠現在的狀況嗎?」

由於陳光誠事件越演越烈,連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社旗下的官媒《環球時報》也罕見披露陳光誠遭遇,為陳光誠發聲,呼籲「臨沂市的有關部門應當向外界提供足夠的信息,使各種議論找到與事實一致的方向」。即便如此,陳光誠風波仍未見平息。

陸少子化危機 比老齡化嚴重

1850 年,馬克思在《國際述評》中曾如此評論中國:「在這個國家,緩慢但不斷成長的過剩人口,早已使中國的社會條件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沉重枷鎖」。然 而,1980年嚴格執行計畫生育後30年,中國卻悄然面臨「少子化」挑戰。「開放二胎」的呼聲在大陸內部開始點起燎原星火。

少子化比美國更嚴重

據大陸第6次人口普查顯示,和10年前的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到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尤其這10年來,少子化速度竟還比老齡化的快。

和台灣相同,大陸少子化的後果,就是小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大陸教育部曾發布《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中國共有小學28.02萬所,比上年減少2萬所;招生1637.8萬人,比上年減少57.9萬人;在校生10071萬人,比上年減少260萬人」。

若和美國相比較,201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87%,美國的約12.8%,可見,美國老齡化程度高於中國;然而,中國0至14歲人口僅占總人口16.6%,美國的卻有20.2%,凸顯中國少子化問題比美國更嚴重。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近幾年來,大陸內部開始掀起一股「開放二胎」的呼聲。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翟振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目前的生育意願起碼是2.4個。而現在的生育率只有1.63個。」

人口專家、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也告訴財新網,目前中國生育率已經很低,再過10年,總人口就會陷入負成長。屆時,即便想提高生育率,政府能做的也很有限。他呼籲官方,應當盡快開放生育限制,立即全面開放「二胎」。

可能從單獨二胎起步

今年3月,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透露,大陸計生部門正在考慮放開二胎政策,很多專家對此做了研究。他贊成在城市逐步放開二胎政策,並認為,該政策不會導致人口暴漲。

就目前官方媒體透露的跡象,即便開放,第一步肯定不是「全面放開」,而會選擇以「單獨二胎」起步(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經申請批准即可生育二胎),並在3、4個省分先行試點。

因為,對中共高層而言,每年看到春運、長假的可怕人潮,及各地此起彼落的社會騷動,恐怕仍是橫亙在眼前的棘手難題。

(旺報)
--
第70億人口 菲律賓誕生

菲律賓1名小女嬰今天在歡聲雷動中於馬尼拉一家公立醫院誕生,成為全球「第70億」人口的寶寶之一。

戴妮卡.梅伊.卡馬丘(Danica May Camacho)昨天午夜前在媒體閃光燈聚焦的產房中,於馬尼拉法貝拉紀念醫院(Dr. Jose Fabella Memorial Hospital)誕生。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出生僅幾分鐘的時間,小戴妮卡便無辜地睜開眼看周圍的世界。

戴妮卡的母親達露拉(Camille Dalura)將小女嬰擁入懷中喃喃地說道:「她好可愛。」

「我無法相信她是全球第70億人口。」

戴妮卡是達露拉與卡馬丘(Florante Camacho)的第2個小孩。當電視台記者和攝影師蜂擁為小女嬰拍照時,卡馬丘穿著醫院手術房白袍默默地站在角落。

駐菲律賓的聯合國高階官員也來探訪這對夫妻和戴妮卡,並送小餅乾給這個小女嬰。

此外,菲律賓當地也有許多人送來禮物,包含孩童就學的獎學金,也有人表示願意幫助這對夫妻開1家雜貨店。

全球第60億寶寶蓋瓦拉(Lorrize Mae Guevarra)也見證這個指標性的事件。蓋瓦拉出生於1999年,現已12歲,就讀國小6年級。

蓋瓦拉表示:「我非常高興看到這名可愛的寶寶。我希望她像我一樣,在大家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外界先前宣稱,許多國家可能出現有象徵意義的第70億人口的寶寶。而戴妮卡正是這些可能的第70億人口寶寶之一。

原先預計戴妮卡是在午夜誕生,但她提早兩分鐘報到。

菲律賓衛生部長歐納(Enrique Ona)表示,全球第70億人口寶寶誕生也賦予菲律賓評估人口相關議題的機會。

時代:全球人口最多10大城市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Population Fund)指出,至10月31日,全球人口即將創下歷史性里程碑,屆時全世界將有70億人共享地球資源。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在全球人口滿70億儀式前夕發布的報告中警告,人口壓力對減少貧窮及環境保護帶來極大挑戰。

人口基金會警告,若出生率略高於預期,全球人口可能在2100年之前飆破150億人。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執行主任歐索提梅辛(Babatunde Osotimehin)表示,人口突破70億的確是個警訊,提醒相關單位做出行動,特別要注意少女教育和賦予女性控制生育數量的權利。

美國時代雜誌(Time)探討這個人類所面臨最急迫的問題,列舉出全球大最多的10大城市。以下是這些城市的排行以及目前的人口數量:

1.東京:人口3250萬。
2.首爾:人口2060萬。
3.墨西哥市:人口2050萬。
4.紐約市:人口1980萬。
5.孟買:人口1920萬。
6.雅加達:人口1890萬。
7.聖保羅:人口1880萬。
8.德里:人口1860萬。
9.上海:人口1670萬。
10.馬尼拉:人口1630萬。

全球用水量狂增 比人口成長快

聯合國(UnitedNations)表示,全球人口明天將屆70億大關,預計在2100年前將增加到最少100億人。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在明天舉辦全球人口滿70億儀式前夕發布的報告中警告,人口壓力對減少貧窮及環境保護帶來極大挑戰。

人口基金會警告,若出生率略高於預期,全球人口可能在2100年之前飆破150億人。

基金會報告指出,新的人口預估顯示,2050年全球人口將升至93億,高於先前預估的數據,而本世紀底前,更將突破100億人。

此外,據路透社報導,水可能成為21世紀最不可或缺的資源,如同20世紀的石油一樣。

自文明初期開始,人類便十分仰賴水的取得,但隨著全球人口明天將達70億,都市化和發展迅速擴張,正前所未有地帶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

華盛頓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專家任金森(Kirsty Jenkinson)表示,上世紀用水量增長速度是人口成長率的兩倍多。

任金森接受電話訪問表示,開發中國家用水量估計在2007年至2025年間將增加50%,已開發國家則增加18%,其中多數用水量增長來自最貧窮國家,因愈來愈多人口由農村地區移往城市。

(中央社)
--
七十億人口是在胡扯?這數字到底有多精確

聯合國宣布,全球第七十億人口在今天誕生,這個數字倒底有多精確,他們又怎麼知道第七十億人口生在哪裡。

非政府組織國際計畫把今天在印度誕生的一個女嬰,認定為全球第七十億人口,她倒底是不是,其實誰也不知道。

聯合國人口事務部門主管說,誰要咬定地球第七十億人口,誕生在哪裡,那他一定是在胡扯,就連聯合國對今天全球人口達到七十億的估計,都有百分之一到二的誤差。換言之,今天地球上的人口,有可能已經達到七十億五千六百萬人,也有可能還差五千六百萬才到七十億。

專家說,最完善的統計方法,也很難做到極度精確,加上開發中地區人口統計作業原本就做得差,誤差可能會更大。

英國在2001年就發生過類似狀況,它預估2001年人口會達到六千萬,但是普查數字還不到五千九百萬,它被迫把人口數下修超過百分之一,以英國這樣一個高度開發的國家,都有這個狀況,落後地區就不用說了。據報導,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奈及利亞,已經有幾十年沒做人口普查。

確 實有專家認為,聯合國在七十億人口發布上太操之過急。依據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推算,第七十億人口比較有可能在明年三或四月才會出生。專家說,現在女性平均生 育數大概是1.4,可是兩千到2005年,以及2005到2010年,聯合國分別採用1.7以及1.64做為推算人口的參考依據,所以人口數很有可能相當 程度的被高估了。

七十億人口中 你排第幾?

依據聯合國的估算,全球人口今天達到七十億,人口爆炸的議題,已經被討論了幾十年,其實,地球自有人類以來,絕大多數時期,人口成長都非常緩慢,不過,在過去半個世紀來,它卻成長了一倍以上。

在聯合國所設定地球人口達到七十億這一天,第七十億人口到底誕生在哪裡,引發好奇,其實沒有人能拍胸脯,保證他給的答案是正確的,因為不只是地球上第七十億人口誕生的地方,就連七十億這個數字,都是推算出來的,它的象徵意義比較大。

既然是熱門新聞,大家姑且湊湊熱鬧,英國廣播公司上有個計算的網站,可以讓你依據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算出你在七十億人口中的相對位置,有興趣的人不妨上去玩玩。

(中廣新聞)
--
奪命紅火蟻 驚破南防線 新豐湖口 新增最多出沒點

被 列為全世界最危險百大入侵物種之一的「入侵紅火蟻」,恐往新竹以南擴散。據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監測,去年全台紅火蟻防治面積五萬四千六百七十公頃,不僅比 五年前增一倍,出沒點也高達三千零九十九處,是三年前的近三倍,新增出沒處以「南防線」邊緣新竹縣新豐、湖口最多,本月初已有民眾被叮咬休克案例。

淡水河為「北防線」
發 源於南美的入侵紅火蟻,二○○三年被發現入侵台灣,並在桃園縣、新北市及嘉義縣等地造成大面積危害,不僅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其毒液中的毒蛋白,也恐使被叮 咬者嚴重過敏,甚至休克或死亡。農委會在二○○四年成立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政策目標是將紅火蟻圍堵在新北市淡水河與新竹頭前溪間,分別稱為「北防線」與 「南防線」,避免擴散。
不過,監測紅火蟻多年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教所副教授黃基森日前警告,雖然官方撲滅蟻丘數有逐年增加,但火蟻擴散面積卻逐年增加,且有往南跡象。據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對「入侵紅火蟻」最新偵查統計,去年紅火蟻出沒點達三千零九十九處,為二○○八年的二點七倍。

防治面積擴大1倍
農委會監測顯示,防治面積從二○○五年的兩萬六千六百五十公頃,擴大到去年的五萬四千六百七十公頃,增加一倍。官員坦言,去年新增比較多的出沒點是新竹縣新豐鄉、湖口鄉一帶,顯示靠南防線邊界的火蟻確實有增加,「不好好防治有往中南部擴散可能。」
紅火蟻在新竹擴增也傳出叮咬事件,新竹縣竹北市聯興里里長何萬欽昨說,本月初整理花園時,手腳被紅火蟻咬傷七、八處,身體不適送醫途中休克,現已痊癒,蟻窩也被清除。

入侵紅火蟻小檔案
◎發源: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入侵台灣時間:2003年9~10月首度於桃園與嘉義發現
◎威脅性:人被叮咬會灼熱癢痛,如二次感染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體質敏感者會因紅火蟻毒液中的毒蛋白,產生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引發過敏性休克,造成死亡
◎被叮咬處理:
.立刻冰敷,並以清水、肥皂水清洗患部
.勿將膿皰弄破,避免傷口二次感染
.如全身性搔癢、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須盡速就醫
◎通報專線:0800-095-590

(蘋果日報)
--
防線失守 紅火蟻大軍南下擴增

農政單位在新竹縣建立的防治紅火蟻「馬奇諾」防線全面失守,紅火蟻正朝向更適合生存的南方移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教所副教授黃基森警告:「雖然官方撲滅紅火蟻丘數量增加,但紅火蟻分布面積從桃園到新竹不斷增加,且有往南擴增的趨勢。」農委會也證實確有此風險。

民國九十二年,紅火蟻首度入侵台灣,遍布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嘉義縣七縣市,全台共五萬四六七○公頃。

農委會防檢局技正李昆龍表示,紅火蟻行徑有如「陸海空」三軍,隨流水擴散、「婚飛」交配落地生根產卵,不易掌握位置;人為影響則以北部居多,北捷、機場、造鎮等建案,如果讓有活蟻的土方外運,也是擴散迅速原因之一。

紅火蟻防治中心統計,紅火蟻分布從前年一一四○筆、增加至去年三○九九筆,爆增二.七倍。紅火蟻入侵台灣已八年,六年前一老婦遭咬傷感染致死,上周新竹市聯興里長也被咬傷休克。農委會籲民眾發現紅火蟻可打通報電話0800-095-590。

(中國時報)
--
18公分大鵰男 三溫暖免費 《蘋果》直擊 出示「大鵰卡」風光入場

只 要夠屌就免費!台北市一家男子三溫暖,以「獵大鵰」為另類行銷方式,強調男性只要「小弟弟」夠大、長度超過十八公分,經認證拍照存檔,就發給代表無限尊榮 的「大鵰卡」,大鵰會員並可持卡享受免費入場。《蘋果》記者慕名前往,果然直擊有猛男出示「大鵰卡」得意入場,但也有人只能尷尬地抱憾買票。
這家 在網路引發熱烈討論的知名男子三溫暖,位於台北市林森北路,業者為招攬會員,每天推出不同主題日活動,除了「蓄鬍紋身之夜」,標榜身上刺青、蓄有鬍鬚者可 享買一送一,還有時尚、全裸主題,但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大鵰之夜」,號稱只要男性生殖器官長度超過十八公分或粗逾五公分,經確認拍照就能成為「大鵰會 員」,核發擁有無限尊榮的「大鵰卡」。

全裸夜現肌肉男
《蘋果》記者本月七日晚上首度前往一探究竟,當晚為「全裸之夜」,記者繳交五百元費用後,領取小毛巾與置物櫃鑰匙入內,褪衣後先到沐浴區淋浴,隨即四處走逛。
先是在走廊兩側,看到站著二十多名全裸肌肉猛男,彼此互相打量,也有部分攀談聊天,但個個體格健美,亦不乏大鵰男,景象頗「壯觀」。猛男們走動擦身而過時,總會有人不經意地碰觸旁人,甚至有一名大鵰男,不斷對記者行「注目禮」。
業者另外設有「暗黑部屋」的交誼廳,只見約二十坪的空間內燈光昏暗,雖擺設了座椅,房中卻站了許多壯碩猛男,少數以小毛巾遮蔽下體,其餘則大方展示身材。

暗黑交誼秀身材
記 者日前二度探訪時適逢「大鵰之夜」,當晚記者在櫃台前詢問消費問題時,男員工還調侃:「你想申請大鵰卡嗎?」此時,記者身後一名高大帥氣的男子,出示一張 狀似信用卡的卡片,男員工當場拿起卡片向記者說明:「這就是大鵰卡。」男子隨後直接走入店內,但也有不少人一到櫃台,就低調乖乖掏錢買票。

達到門檻才發卡
男員工後來也說明:「只要經確認有達到我們訂定的標準,就會發卡成為『大鵰會員』。」面對記者質疑標準太高,男員工則笑著說:「一定要設門檻啊,要是每個人都這麼大,那我們不就太賠本了?」

台男平均10.78 勝南韓輸中國

男 性愛誇口「比大小」,PTT(telnet://ptt.cc)鄉民更將三十公分視為「基本長度」,有外國網友自製各國男性陰莖勃起平均長度的世界地圖, 數據顯示,剛果以十七點九三公分居冠,南韓九點六六公分為世界之末,台灣男性為十點七八公分,略遜中國與香港,有醫師表示,台灣男性平均長度為九到十一公 分,各項數據顯示,多數台灣男性距離標準嚴苛的大鵰會員,恐還有一段差距。

難達「大鵰」標準
該地圖顯示一百一十五國的陰莖勃起尺 寸,以剛果人平均長度十七點九三公分居冠,厄瓜多十七點七七公分排第二,迦納十七點三一公分為第三。而亞洲男子普遍較短,台灣十點七八公分僅第一百一十 名,中國十點八九公分為第一百零七名,香港十一點一九公分是第一百零五名,南韓則為最後一名,有網友認為:「難怪韓國人什麼都要作弊 自卑感作祟……」。
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中敬也說,這間三溫暖的「大鵰」標準太嚴苛,台灣男性難達標準。

(蘋果日報)
--
男乳房癢痛 恐罹肝病

Q.我是個63歲男性,近來左乳會有癢痛與腫脹的感覺,這有可能是乳房病變嗎?
A.不論男性、女性乳房出現病變時,例如罹患乳癌,初期可能毫無症狀,但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以乳房周遭出現腫塊、乳頭流出分泌物、乳房潰爛等症狀為表現,但若乳房僅有癢痛、腫脹等感覺時,尤其是男性,應與乳癌等乳房病變無關,而是可能罹患肝病。

荷爾蒙刺激乳腺
男性體內的女性荷爾蒙很低,當罹患肝病或肝功能不佳時,會直接影響體內女性荷爾蒙的代謝,使得女性荷爾蒙偏高,不斷對乳腺刺激,而引起癢痛、腫脹,甚至按壓疼痛等症狀,應就醫進行抽血、腹部超音波等檢查,才能釐清病因。

(蘋果日報)
--
服RU486墮胎 少女敗血症險死 流產不完全未回診 胎膜卡子宮頸

一名十七歲少女服用RU486墮胎沒回診,結果流產不完全引發敗血症,高燒不退,所幸送醫治療後已康復。醫師表示,服用RU486後有發燒等感染症狀,要立即就醫,以免併發敗血症、有生命危險。

收治病例的開業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這名少女之前在媽媽陪同下到其他醫院服用RU486墮胎,依療程須先吃一顆黃體素拮抗劑,讓胎盤與子宮剝離,四十八小 時後再吃第二劑前列腺素,幫助子宮收縮,排出胚胎,而服用第二劑時,須留院觀察四小時,兩天後再回診確認是否完全流產。
但少女沒回診,過了幾天半夜裡忽然高燒至攝氏四十度、畏寒,媽媽以為她感冒,給她蓋厚棉被、餵熱雞湯,隔天發現不對勁才就醫。

緊急手術保一命
蔡 鋒博說,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少女子宮腔內有三乘以二公分的陰影,緊急進開刀房吸出一堆血塊和胎膜,研判是因使用RU486流產不完全,導致胎膜卡在子宮 頸,因陰道細菌很多,因此順著子宮頸到胎膜再往上感染到子宮腔,最後引發敗血症,細菌釋放毒素造成血管擴張、血壓急降,所幸及時轉診到醫學中心以抗生素治 療,少女已無大礙。

4周內留意出血
蔡鋒博提醒,有些人對前列腺素反應較差,可能導致流產不完全,因此服用RU486後,一定要回診確認完全流產,否則恐因感染致死。
三軍總醫院婦產科主任余慕賢提醒,出血或血塊都是細菌的營養品,因此服用RU486墮胎若有出血或流產不全情事,都要小心引發細菌感染,建議服用RU486後的二到四周內都要密切留意出血的情況,若持續出血或發燒,應馬上就醫檢查。

使用RU486墮胎注意事項
˙RU486僅適用於妊娠周數在7周以內者,周數過大者使用可能會流產不完全
˙有些人對藥物反應較差,恐流產不完全,應在服藥後兩天回診以超音波確認,必要時搭配人工流產手術
˙服用RU486後出現發燒、畏寒、血壓低等情形,應盡早就醫
˙服用RU486的2到4周內,若下體有持續出血等症狀,應盡快就醫

(蘋果日報)
--
澳航停飛2天 取消600航班 逼工會停止罷工 最快今天復航

澳洲航空公司(Qantas)班機昨天第二天全面停飛,已造成600班次取消,逾7萬名乘客受影響。澳航將繼續停飛到至少台灣時間今天下午,威脅工會須取消罷工,否則將讓航班保持停擺。

旅客嗆再也不搭
數以萬計的澳航旅客命運,都落在澳洲勞資審裁處手上。該處前天在澳洲政府要求下,緊急成立了三人小組仲裁委員會,該會在台灣時間昨深夜宣布,工會與公司的 對峙行動須在今午結束,澳航班機預估需在下午才能開始陸續恢復。工會與公司將有21天進行協商,這段期間暫時不得再進行其他罷工或停航行動。
法國航空(Air France)也宣布罷工將造成2成航班取消,停飛往紐約等地航班。
由於澳航計劃裁員千人,把2.5萬個工作移往海外,工會數月來陸續罷工抗議。前天澳航執行長喬伊斯(Alan Joyce)無預警宣布全面停飛,打算藉此逼員工就範。在昨緊急召開的勞資協商會議中,遭猛烈砲轟的喬伊斯不為所動,進一步要求工會全面停止罷工,否則澳 航將繼續停擺。
喬伊斯在上周五的股東會議才獲董事會支持,個人加薪約1.6億元台幣。但他沒通知股東,第二天立即宣布全面停飛。他以戰逼和的行動被視為豪賭,也許有機會打開9月至今的勞資僵局,但已讓澳航蒙受每日約6.4億元台幣損失。
憤怒的旅客發誓永遠不再搭澳航。受困新加坡機場的澳航乘客梅賽曼說:「我不曉得他們有什麼衝突。但航空公司竟為此關閉所有航班顯然太極端。」

台航班未受影響
澳洲政府提議澳航與工會達成暫時協議,停止一切衝突與罷工4個月。參加協商的助理財政部長蕭頓說:「把顧客鎖在世界各地的機場,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澳航與工會依法有21天時間端出協議,否則政府將可強制介入。
澳航的台北—布里斯本航班是和長榮航空共用班號,每周兩班,長榮指班機正常未受影響。法航則無直飛台灣航班。

澳航全面停飛影響狀況
◎起因:澳航行李搬運工、地勤與國際線機師工會數個月來連續發動罷工,執行長喬伊斯打算藉全面停飛逼迫工會就範
◎範圍:已至少7萬乘客受影響,遍及全球22個機場。台灣航班暫無影響
◎班機:108架飛機停飛,每日數百班機取消
◎財損:全面停飛導致澳航每日損失約6.4億元台幣

(蘋果日報)
--
每停擺1小時 澳洲經濟損失數千萬美元

澳洲航空(Qantas)因員工罷工而宣布停飛所有航班後,澳洲勞工法庭31日凌晨1點下令澳航員工結束罷工,澳航資方隨即宣布31日下午復航,受困全球各地的數萬名澳航旅客可望鬆一口氣。澳洲政府說,澳航機隊每持續停擺一小時,都會使澳洲經濟損失數千萬美元。

法庭下令停止罷工後,澳航執行長喬伊斯說,最快將在31日下午前復飛,但班次可能無法立即全面恢復。這場罷工導致世界各地數萬名澳航乘客受困機場,乘客罵聲連連。喬伊斯也向所有受影響的乘客道歉。

澳洲勞工法庭裁定澳航員工立刻結束罷工,這項裁決符合澳航資方的立場。澳航員工原本希望法庭裁定罷工暫停120天,讓勞資雙方在這段期間進行協商,但未獲法庭同意。

裁定書中說,這項罷工行動讓容易受到傷害的澳洲旅遊業陷入非常不確定的處境,「如果只是暫停罷工,無法讓旅遊業避免重大損失的風險」,因此要求澳航員工結束罷工。

澳航29日採取史無前例的行動,停飛全球逾100架客機,希望藉此把長期的激烈勞資糾紛逼到非解決不可的最後關頭。澳洲勞工法庭「澳洲公平工作委員會」隨即召開緊急仲裁聽證會,聽取勞資雙方與政府的意見。

澳洲總理吉拉德30日在大英國協峰會記者會上敦促各方化解糾紛,她說:「我相信澳洲人民希望勞資爭議儘速化解,我個人也是。」

一位代表澳洲政府的律師豪爾在聽證會上說,澳航每停飛一小時,就讓澳洲整體經濟損失「數千萬美元」。

澳航工會長期來對薪資、工作條件與公司將在亞洲成立兩家新航空公司的計畫,一直激烈抗爭。澳航準備裁員1000人,並花90億美元訂購新的空中巴士客機,希望挽救不斷流失的國際業務。

(聯合報)
--
澳航罷工案 法院裁定結束

澳洲航空(Qantas)因員工罷工而宣布停飛所有航班後,澳洲勞動當局31日要求澳航員工結束這場罷工,讓澳航得以繼續營運,受困全球各地的數萬名澳航旅客也可望鬆一口氣。澳洲政府之前說,澳航機隊每持續停擺一小時,都會使澳洲經濟損失數千萬美元。

澳洲法院當地時間31日凌晨1時(台北時間30日晚間10時)裁定,澳航員工發起的罷工必須結束,為澳洲恢復營運鋪路。澳航29日史無前例地停飛全球逾 100架客機的航班,並計劃至少停飛到31日中午(台北時間上午9時),藉此把長期的激烈勞資糾紛逼到非解決不可的最後關頭。分析師和飯店老闆都警告,如 果當局未能解決澳航的勞資爭端,讓機隊恢復營運,將再度重創經濟。

代表政府的律師豪伊在當局30日召開的緊急聽證會上說:「隨著時間流逝,這場僵局可能已導致澳洲經濟損失數千萬美元。」澳航已指出,正因員工過去數月來的罷工活動,每周損失1,500萬澳元(1,560萬美元)。

澳盛銀行集團(ANZ)指出,澳航的僵局不太可能影響澳洲央行本周四(11月3日)的利率決策或澳元走勢(初期的投機性賣壓除外),因為澳元仍較可能受到商品市場、中國經濟情勢和美元走勢等因素影響。

澳航執行長喬伊斯說,如果法官裁定終止工會的罷工行動,澳航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復航;他估計,這項「大膽的決定」會讓公司每天損失逾2,000萬澳元(2,140萬美元)。工會則要求法官只裁定暫停罷工,以便未來勞資協商破裂時能恢復罷工。

澳航工會始終對公司的薪資和工作條件,以及公司將在亞洲成立兩家新航空公司的計畫備感不滿。

澳航準備裁員1,000 人,並花90億美元訂購新的空巴客機,以挽救不斷流失的國際業務。

澳洲當局與國際機師協會先前都對澳航停飛的決定大感意外,因為現在正是澳洲旅遊業最繁忙的周末之一,除了大英國協高峰會,還有數萬人將到場觀賞賽馬盛會墨爾本盃;這場比賽在墨爾本賽馬會場舉行,受歡迎程度堪稱「萬人空巷」。

停飛效應 燒向南非航空

澳洲航空(Qantas)為解決激烈勞資糾紛,宣布無限期停飛國內外所有航班;而法國航空(Air France)也因空服員自29日起罷工五天,30日取消約200個航班,使全球數以萬計乘客陷入大混亂。外界憂心,這可能對其他航空公司產生連鎖效應, 包括與澳航有聯營協議的南非航空(SAA)在內。

法航29日已取消飛往紐約、東京、蒙特婁、阿布達比與西非一些城市的10個長途航班,30日同樣取消兩成航班。由於法航事先已提出警告,減少許多乘客白跑一趟機場的困擾,因此明顯降低乘客的不滿。

法航發表聲明指出,他們盡力確保讓法航於巴黎兩大機場內,每日約1,000個長程或短程航班中的八成航班在30日正常營運。

一些工會要求法航空服員罷工至下月2日,但由於1日適逢法國國定假日、航空需求熱烈,將使飛航混亂的情況更嚴重。法航員工抗議的原因之一,是針對該公司準備削減國際長途航班空服員的計畫。

澳洲航空30日則表示,自29日起停飛全球超過100架飛機後,已取消447個航班,影響逾6.8萬名乘客。

此外,由於南非航空每周飛往雪梨的三個航班是由澳航聯營營運,因此南非航空也可能受此次澳航取消班機影響。

南非航空發言人寇朵(Dileseng Koetle)指出,不是所有航班都會受到影響。她表示:「我們將持續觀察狀況,把最新發展告知消費者。」

南非航空官網已刊登示警聲明,雖然飛往澳洲伯斯的航班正常,但澳洲國內航點的連接航班可能中斷。南非航空鼓勵乘客考慮新的搭機日期貨選擇其他航班,以因應可能出現的航班取消或積壓航班。

(經濟日報)
--
澳航全面停飛 政府介入調停

澳洲航空(Qantas)上周六突然宣布全面停飛,讓近7萬名旅客行程全被打斷。面對如此激烈手段,澳洲政府被逼出面調停,由政府召開緊急仲裁聽證會,希望能使澳航恢復飛行。

聽證會從上周六晚上展開後,迄周日都沒有達成和解。根據規定,如果仲裁聽證會認定澳航的勞資糾紛會「嚴重破壞經濟或經濟當中的重要部份」時,就能下令澳航恢復飛行和要工會結束停工行動。

若仲裁令如此下達後,澳航所有航班能在幾小時內復航,而勞資雙方在未來21天內不得有任何罷工與停飛的舉動,讓彼此有時間談判以達成和解。

由於經濟因素成為仲裁的關鍵,包括總理吉拉德等政府高層一再表示,擔心澳洲航空停飛會影響經濟發展。在仲裁聽證會上一名政府的律師即表示,停飛事件導致澳 洲經濟每小時損失數以千萬計的美元。但澳盛銀行卻認為這次勞資糾紛對經濟的影響有限,甚至不會影響央行下周的貨幣政策會議的決定。

澳航執行長喬伊斯(Alan Joyce)表示,停飛是公司別無選擇的決定,因為工會死不退讓;只有仲裁聽證會下令禁止罷工,才能確保航班恢復運作,並強調只要禁止罷工的仲裁令下達後,澳航就能在幾個小時內恢復飛行。

工會希望仲裁聽證會能將罷工行動延後90到120天,以讓雙方繼續協商。

澳航停飛,已導致477個班次取消,逾68,000名旅客受到影響,其中包括參加大英國協政府領袖會議的17國代表。

(工商時報)
--
肌膚太乾燥 寶寶胃口差 依部位呵護 選天然成分乳液

季節交替,皮膚易出狀況,尤其3歲以下嬰幼兒皮膚較薄,對外在刺激防禦力較弱。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許多嬰幼兒常不明原因大哭,或睡不好、胃口差,可能是肌膚太乾導致不舒服;另嬰幼兒肌膚應分部位照顧,臉部重清爽,其他身體部位加強保濕,並選天然成分較不會過敏。

趙昭明醫師表示,3歲以下寶寶臉部油脂分泌旺盛,6~7成都有脂漏性皮膚炎或念珠菌感染,因發紅、疹子明顯,容易發現;但身體肌膚太乾、情況不嚴重時,通 常皮膚看不出太大異狀,且穿衣也不易發現,寶寶可能會不明哭泣或胃口差、常動來動去,若是長期忽略可能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或使異位性皮膚炎更惡化,應小 心。

先了解 寶寶肌膚嫩
人類肌膚分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其中表皮的皮脂膜是由皮膚分泌的皮脂與水分組成,是皮膚天然屏障,但3歲以下寶寶由於發育尚未成熟,肌膚較不能防禦外來刺激,因此要特別呵護。

不髒不用洗
嬰幼兒身體肌膚較乾燥,不建議太常洗澡,夏天易流汗建議每天洗一次,冬天視狀況而定,可只洗局部如屁股等。洗澡水溫勿過高,以免加重過敏情況,可用手測試水溫,水溫和體溫差不多即可。

這樣做 臉部以清水擦拭
許多寶寶臉部肌膚易有脂漏性皮膚炎等問題,趙昭明醫師建議可用毛巾沾清水清潔臉部,千萬不要誤信偏方,門診中就曾有祖母認為塗抹麻油有助改善病情,結果反而造成嚴重發炎。

不需擦乳液
由於臉部油脂分泌較旺盛,趙昭明醫師不建議再塗抹乳液,以免阻塞毛孔,甚至長出痘子,若是處理不慎、或寶寶亂抓,有可能因此造成色素沉澱或留下疤痕,要特別小心。

身體 導致胃口差
身體肌膚問題易被忽略,因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若是發現嬰幼兒經常睡不好、胃口差、老是動來動去,又始終找不出原因,就要懷疑是否為肌膚太過乾燥發癢所致。

沐浴乳較佳
嬰幼兒洗澡,建議選寶寶專用的沐浴乳較好,盡量不要選肥皂,以免介面活性劑過強,反使肌膚愈洗愈乾,選弱酸性的沐浴乳,較不刺激。

選天然成分
嬰幼兒身體肌膚一天可擦2~3次乳液,最好洗澡後擦,可避免乾燥,這時肌膚吸收能力也較好。選乳液時,建議以天然成分如肌醇、玻尿酸或植物性油脂,較不會皮膚過敏。

衣物勿過厚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感冒,常幫孩子穿過多衣物,且包得密不透風,這樣很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發炎,除了避免穿過多衣物外,也要選較透氣材質,例如棉質衣物就是較好的選擇。

醫師說 乳液勿過油
選擇嬰幼兒的身體乳液時,雖然要具保濕功效,但不能過於油膩,否則反而會造成毛孔堵塞,若是乳液非常濃稠,就要小心可能太過油膩,要盡量避免。

(蘋果日報)
--
東電社長自爆核電超貴/劉黎兒

今年6月上台的東電社長西澤俊夫,在接受《東洋經濟週刊》訪問時舉手投降,自爆「核電若連連賠償的話,費用超貴的!」核電即使不包括核災賠償也是所有發電 方式中最昂貴的,現在已經逐漸成了世界共同認識,美國也有業者為成本太貴而取消新建,但被東電社長自己吐出「超貴」這兩個字,還是因為東電這次不得不面對 核電的幾個無限成本的疙瘩了。
東電社長自爆核電真相又大聲求饒,是因所屬福島核一發生核災,其結果如京都大學原子爐學者小出裕章所說的「東電破產多少次,日本政府破產多少次,都賠不起的!」東電賠不起,西澤說:「核電的風險不是區區民間企業所能承擔的!」想把責任推給長年推進核電的政府。
收拾核災費用驚人,日本原能會在10月28日承認要收拾面目全非的福島核一3爐7池需要30年以上,這是超樂觀估算,因為收拾下落不明爐心(核燃料棒)的 方法尚未開發,加上第2石棺、第3石棺等建設,百年都收拾不了,當下估測的收拾費用是7兆日圓以上,但專家估測將會是數十兆日圓。

擁核者嫌貴擺爛
收拾核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把從福島核一飛散出去的輻射物質除卻、回收,亦即除卻輻射污染,根據東京大學教授兒玉龍彥估計,單單土壤等環境除污,最少得 花800兆日圓,相當於日本10年的國家預算,每個日本人至少要負擔600萬日圓,現在日本國民總資產估價為1000?1400兆日圓,但國家負債 1000兆日圓,800兆日圓將會導致日本破產;兒玉的基準是輻射劑量在1毫西弗╱年以上的地方都應該除污,因為IAEA或日本災前普通人輻射容許基準就 是1,擁核經濟學者池田信夫則認為5毫西弗以上的地方除污就好,其實不管1或5都是只算銫137,若連其他輻射物算更不僅此數;但即使如此,池田估算除污 需要118兆日圓,嫌太貴,因此主張乾脆不要收拾算了,這就是擁核者臨頭留下爛攤子不管的真面目。
其他房產及產品價值的消失等更是以千兆日圓單位計,要賠至少得賠數十兆至數百兆日圓,東電或日本政府賠不起,都想少算1個零或2個零了事,日本政府在10月初估算東電到2013年3月要支付4.5兆日圓,東電社長現在就為了調度賠償資金叫苦連天,才會吐露核電超貴。
核電除普通發電成本就是最貴外,若發生核災,則費用不堪,這是擁核政府及業者至今都不敢去面對的疙瘩之一,只能假定核災不會發生,甚至不准研究核災對應措 施,是不能碰觸的禁忌,如果一碰觸,核電成本算不完;與此相關,最精明狠心的保險業者,誰也不敢承保核電險,歐洲曾有業者試算過,若真的投保,則核電每度 成本將會是120歐元,亦即4500元台幣。

輻射物禍害子孫
即使沒發生核災,核電後端的費用不斷在上升,從美、法例子,已確定廢爐會花造爐的2倍費用,就像核四續建最後要花3200餘億元,是世界最貴核電,廢爐就 要6千億;而擁核當局還不敢碰觸、面對的另一個巨大疙瘩,是遺毒10萬年甚至百萬年的核廢料問題,這是至今無解而已經燙手的問題,代價更不是錢能計算的, 即使台灣現在廢核,我們也已經有了23萬顆廣島原子彈份的核分裂生成的輻射物質,要讓我們自己及子孫承擔;核電當局有這麼多疙瘩不敢碰觸,還能讓他們繼續 強迫大家擁抱核電嗎?

(蘋果日報)
--
來過台大 才知道台大不好/林欣曄(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會長)

林百里語出驚人:「超恨台大電機系!」平心而論,我相信包括電機系在內的台大,擁有台灣一流的師生與資源,也背負其前身台北帝大算起83年來、歷史最悠久 的台灣第一所大學光環。然而,不只林百里,亦有許多同學儘管離「超恨」這樣強烈的字眼還有一段距離,但實在缺乏愛校情操和榮譽感。因為在校方汲汲營營於前 進百大、與世界接軌的政策脈絡下,台大,從來不是真正屬於學生主體的台大!

李校長說:「30、40年前台大很爛」言猶在耳,這次「百里風波」,教務長和某些教授也挺身護航,口徑一致的說「台大以前很爛」、「已脫胎換骨」等;話說 1980年代的台大,正是這群教授與行政官僚在其所謂「一流學生、二流師資、三流設備」的環境下養成的時期,時移事往,如今台大收的依然是台灣一流的學 生,設備也有5年500億的加持,師資則多半擁有外國博士學位,然而,當年未獲重視的「不入流的制度」,現在又如何了呢?
這些老師在台大時的流行口號:「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留學績效和國家競賽成果早已是台大自我感覺良好的萬年老梗,作為全台牌子最老、資源最 豐的綜合型大學,課開得也比別人多;但台大能說服、感動台灣社會的,從來不是這些冰冷的數字和個人成就,而是在那個連校長都說「很爛」的80年代,台大學 生帶動的校園民主化運動,引領社會對於「言論自由」的反省及「特別權力關係」的不滿,透過學生自治普選、《自由之愛》刊物等,促成《大學法》修正進而保障 大學自治等學術自由基本權。對當時的台灣社會來說,如此實踐人權使命的台大,一點也不爛。
當年台大校方利用審稿等體制不合理的壓迫、懲戒學生,使民眾突然意識到:原來大學當局沒有自主權,只是國家權力控制結構中的一環。爭取大學應有的學術與自治地位的從來不是校方,而是學生與部分教授。

主動求知才是創新
反觀現在的台大,校方並未因《憲法》權利的鬆綁而更為自立,卻更「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甘受政府、企業等「幕後老闆」的「暗示」,勸勉學生的不再是「以尋 求真理為目的,以人類尊嚴為人格」(傅斯年,1949),而是「14條業界潛規則」(李嗣涔,2011)。反駁林百里的論據也仍只有1學期開幾門課這些老 梗。
不可否認,創新必須以紮實的基礎為前提,這也凸顯出所謂創新並沒有一套SOP可循,紮實的基礎更不等於死讀書,而是自主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正如何寄澎教授所言,不可追求著浮誇的數字,而忽略基礎的建設。
在前進百大的標竿下,我們必須提醒校方,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一流,不只在於他們的學生對於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操作(這點台大學生不會輸),產出多少論文得多 少獎,而是他們對於所處社會與歷史經驗的反省,並從中引發的衝撞既定框架的思想與對話。簡單來說,沒有思想家的大學不會是一流大學。
假如台大信奉的前進百大只知仿照外國名校把成績評定改成等第制,或不將學位論文列入畢業成績,這種缺乏內在精神與自身條件的制度移植,徒然反映出台大在思 想上的庸懦。如果台大還有畢業生從事演藝工作是可惜的、交換出國才是有出息的價值排序心態,我們就離像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梅莉史翠普的耶魯大學這樣的百大 還很遠。面對林百里的批評,台大要做的,是細心的回應學生與社會,呼應在地的努力與各領域的表現,讓學生有動力從被動的知識灌輸到主動求知,這才是真正的 「創新」。

(蘋果日報)
--
教部明令 禁師生戀

古往今來皆有之的「師生戀」,可能在教育部的要求下明令禁止。教育部最近根據今年二月發布的「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防治準則」,發文大專、中小學等各級學校,要求各校在新修訂教師聘約時,明令禁止「師生戀」,違反聘約可能受到停聘或解聘等處分。

教育部性平委員會防治組召集人、輔大法律系教授吳志光表示,光是去年一年就有三十六位教師因性侵性騷擾、行為不檢有損師道遭到解聘,今年以來,還有一位高 中老師、二位大學教授因此遭到起訴;但深入調查發現,其中有不少案件原來都是師生戀,但因劈腿、未能好聚好散,遭到當事學生或前男友、同學檢舉,成為性平 事件,教師也遭到嚴重懲處。

吳志光表示,在這些案件中,往往「涉世未深」的是老師這一方,還有女學生每次與老師上床都用手機錄音;因此,有必要在教師聘約中明訂,讓老師知道,師生戀是「高風險」的行為,一定要避免。

校園性侵性防治準則第七條規定,「教師於執行教學、指導、訓練、評鑑、管理、輔導或提供學生工作機會時,在與性或性別有關之人際互動上,不得發展有違專業倫理之關係。」

教育部人事處長陳國輝表示,已發函給各級學校,要求各校應將相關條文,明確訂在教師聘約中,要求明訂禁止「師生戀條款」。但律師呂榮海認為有違反自由權之虞,建議以勸說取代禁令。

吳志光表示,中興大學很早就在「教師專業倫理守則」明訂「教師應該避免與學生建立不當的親密關係」。全國教師會依教師法所訂定的全國教師自律公約也規範,「為維持校園師生倫理,教師與其學校學生不應發展違反倫理之情感愛戀關係。」

不少大學已著手修訂教師聘約。政大表示,已召開過二次校內會議,但教師對聘約文字看法紛歧,目前傾向比照中興大學,採用「教師應該避免與學生建立不當的親密關係」。

校方多贊成禁師生戀 學生:會不會管太多?

教育部要求各級學校教師聘約明訂「師生戀條款」,大專院校多表贊成,反倒是不少學生認為,只要沒有脅迫、利害關係,不應禁止師生戀,「教育部會不會管太多了?」

教育部性平委員會防治組召集人、輔大法律系教授吳志光研究指出,即使在兩性關係比較開放的西方,許多大學都禁止教職員與學生發展戀情,即使兩情相悅也不行;一旦發生,須向校方報告,並調班、迴避評分。

中興大學很早就明訂「教師應該避免與學生建立不當的親密關係」。台師大校長張國恩指出,老師不應該與學生發展特殊關係,即使是以前曾教過、現在仍在同一學校也不適宜,最好等到學生畢業以後再說。

中原大學校長程萬里認為,只要學生還在同一學校求學,老師就不適宜與之發展情感關係。

但台大學生會長鄭明哲說,如果是兩情相悅,師生戀沒什麼不可以,「很多老師的太太都是他們以前的學生、助理,也傳為佳話。」銘傳大學廣電系學生黃怡真認為,不是所有的師生戀都不被祝福,學校不應一味強硬禁止。

吳志光表示,英國多所大學在二○○七年發出指引規定,老師如果與學生相戀,需向校方報告,以免爆出老師「徇私」或性騷擾學生的醜聞;與學生戀愛的老師須向系主任報告,校方則會避免由該老師批閱戀人的成績。

美國的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等名校,也禁止師生戀,即使是兩相情願或未直接授課也不行。美國加州大學校董會也表決通過議案,禁止教職員與學生發生戀情或性關係;以自由校風著稱的柏克萊加大,並指這樣的關係會危害教學過程的正道(integrity)。

吳志光以處理國內近年多起校園性平事件的經驗表示,許多師生戀剛發生時也許都很美好,但當學生想要分手或交往不順利時,就會因權力的不對等而變質。

師生戀看法兩極 可以萌愛也可萌惡

師生戀古今皆有,有人修成正果,有人惡夢一場。新竹清華與交大都有類似案例,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說,把師生戀列入教師聘約,嚴格規定,會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新竹地區大學校園的師生戀案例不少,清大一名優秀教授兼任行政工作時,結識工讀的女學生,兩人互有好感,在同事鼓舞下進一步交往,不過因年紀與師生關係,女方家長有些顧忌,最終被他們真情感動,終結連理。

另一已婚教授,與一名有夫之婦女研究生相處時間長,也發展出戀情,在一次出遊發生關係,並懷孕生產;事後雙方家庭各自挺身,兩人訴訟多時,教授也因而辭職,惡夢未了。

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說,老師和學生間存在著不對等權力關係,無法發展出正常、對等的兩性感情,「師生戀」這個名詞,基本上「不可能存在!」且許多校園性侵通報個案中,老師動輒以師生戀或兩情相悅作為推託藉口,事實上都是權力關係運作的結果。

台東大學教授廖本裕則認為教育部不應無限上綱,「硬生把校園師生關係弄得這麼緊張」,尤其學生已是成年人還要管,似乎過了頭;何況古今中外有很多師生戀佳話,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娶了小五十多歲的女學生。

師生戀如果在學生離開校園後才萌芽,來自外界的阻力應會少一些。雲林縣北港鎮建國國中老師文須琢,八年前娶了小十三歲的學生蔡淑娟,但兩人戀情是在蔡淑娟 畢業後,一次班上同學開同學會,再次相逢迸出火花。文須琢說,兩人默契好得驚人,夫妻常會想到同樣的事情,婚姻生活很美滿。

有的師生戀悲劇收場;五年前,台中市某國中張姓男老師和女學生相戀,發生性關係,女方家長提告,男師被依妨害性自主罪起訴,事情曝光後,男師選擇自縊身亡。
--
因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倫理觀念,師生戀成為中國社會的爭議話題,如近代知名作家沈從文與張兆和,魯迅與許廣平,錢穆與故美琦都是知名的例子。

民國初年,作家魯迅任教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時,與年齡相差十八歲的女學生許廣平相戀,當時也受到社會上許多譏諷與反對,許廣平還發表了《同行者》一文,公開表達對魯迅的愛。兩人一九二七年結婚時,魯迅四十六歲,許廣平二十八歲,婚後相知相惜,成為文壇佳話。

作家沈從文也對小他八歲的學生張兆和一見鍾情,寫情書苦苦追求,但張兆和不領情,告到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處,但連胡適都幫著沈從文,歷經四年追求,師生終於成婚。

法界建議:柔性勸說 取代強勢驅愛

教育部擬在校園訂定「禁愛規章」,明訂師生間不能談戀愛。

司法界認為,感情之事難以預料,刑法已有和未成年者性交的罰則,對成年師生下「禁愛令」,似乎多此一舉。

日前,台北市傳出某國小劉姓女教師與十四歲男學生相戀,並發生多次性關係。女老師愛上未成年的男學生,彷彿日劇「魔女的條件」情節,驚動教育界。女教師後來遭士林地院依妨害性自主罪嫌判刑八個月;高等法院今年三月改判一年八個月。

近年多起師生戀事件,教育部擬下師生「禁愛令」。

一名資深司法界人士認為,教育部未雨綢繆的作法可以理解,但感情阻止不了,大專學、研究生心智已成熟,若加上戀愛雙方均沒有婚姻關係,貿然阻止教師和學生談戀愛,實在沒必要。

律師呂榮海認為,憲法保障自由權,戀愛也是憲法保障範疇,教育單位的「禁愛令」可能違反自由權,建議使用「柔性」勸說,取代強勢驅離校園師生戀。不過他不鼓勵校內師生戀,因為教師若在工作場合中和學生有進一步關係,有可能影響教學。

師生戀雖無不法,但呂榮海指出,曾有一名女高中生,在學期間與男教師發生親密關係,事隔六年後,女學生控告教師利用職權性侵;他強調,與未成年少男、少女發生性關係將涉刑責,甚至衍生更多問題。

(聯合報)
--
久違了! 中橫公路「有條件」悄悄通車

久違了,中橫!在梨山人不求安全,「只求有條回家的路」訴求下,暌違十二年的中橫,已有條件悄悄通車。

榮民血汗鑿出的中橫,曾是台灣公路史的驕傲;九二一地震及幾次風災,讓中橫柔腸寸斷,封山聲浪四起,連Google電子地圖都將中橫「除名」。

如今的中橫,從省道降級變成緊急救難道路,每天上午七點、下午五點,谷關與德基兩管制站開放梨山居民通行。

暌違十二年,記者搶在全面通車前,兩度巡禮中橫,入目所見,不禁要問「這是昔日美景天成的中橫嗎?」

一早不到七點,近百輛車匯集在谷關管制站排隊等開放,記者雜在車隊中,忽然傳來「前面灌漿,要慢點放行」,眾人似乎早已習慣等待。

中橫奇景 溪與路齊

對講機傳來聲響,隨後柵欄一開,車隊有秩序的進入中橫。車到中途,大甲溪就在路邊「溪與路齊」,山上流下的土石全堆積在溪中,河流與公路相伴,成了中橫奇景。

同行的泰雅族原住民瓦樣說,以前從公路摔下大甲溪,聽到慘叫聲是「啊…碰」,現在是直接觸地「無聲」。

群山間 危險土石瀑

仰望藍天,沒變;群山間掛著一條條土石瀑,山坡上幾個「蜘蛛人」吊鋼絲探勘地質,該有廿層樓高吧,記者停車拍照,馬上挨罵「不要命!」工人急吹哨,揮臂催促離開。

原來這種裸坡極危險,不知何時有落石,梨山中華電信主任賴宏憲有回載母親下山,突然落石如雨,通過後他母親下車跪地禱告兩分鐘才起身。

公路總局谷關工務段統計,中橫谷關基路段,今年到九月底已發生七十五次大規模落石,交通部人員九月初視察時,就有落石砸到車隊。

「沒雨不代表就安全」,農友吳立行說,山上溫差大,土石鬆緊間就會往下滾,「經驗告訴我們,聽到小石滾動,馬上閃人找掩護」。山上台灣獼猴看多這幕,還會丟石頭嚇人,「笑看」工人到處躲。

中橫上有土石坡,下有砂石河。青山到德基,山壁像是開採過的黃土礦坑,以前的公路不見蹤跡,已成山的一部分。

梨山人 憂心封山論

明年元旦,台中市府要在梨山辦升旗、迎曙光,開放讓民眾預約從中橫上梨山,梨山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擔心有個萬一「封山論」再起。

半世紀後 向山要地重修復

半世紀前,榮民徒步崎嶇的山徑,拿十字鎬與自製炸藥鑿出中橫公路。九二一大地震扭曲公路,七二水災埋了中橫,現在重機械進駐,照樣起早趕晚拚進度,不同時空,一樣驚險。

谷關段資深工程師翻閱歷史檔案,在中橫施工的榮民幾乎已凋零,現在年輕工程師接手,繼續守護這段「前輩用命換來的台灣命脈」。

工務段工程師蔡敬國形容,當年開闢中橫的「無名英雄」,徒手拿著十字鎬就能挖隧道,遇到堅硬岩壁就克難調配火藥,爆破、鑽探樣樣來,心中只有佩服!

工務段段長洪潘儀有感而發說,以前老前輩丈量山形,都是徒步爬山,一尺一尺測量,簡直是「手作中橫」;現在工程師拿測量儀器幾秒就完成,工具差太多囉。

洪潘儀說,五十年前開闢中橫從零開始,現在未闢新道,只是養護,但要花全力對抗大自然的反彈。蔡敬國也說,修復道路看似輕鬆,但山形歷經半世紀的風化與人為開拓,「地質脆弱到難以想像」。

昔日榮民硬是在山中炸開出一條路,不少人被炸傷。現在施工好像踩在地雷區,隨時要注意上有落石、下有坍塌,少數路段早就沒路了,還要鑿山開路。工程師在平地起高樓容易,被迫向群山要地,有人摔下溪谷身亡,也有年輕的工程師受不了壓力求去。

曾經風光 梨山人含水過冬

用google電子地圖找「中橫公路」,出現的是南投「新中橫」;中橫消失在地圖中了嗎?梨山社區發展中心常務理事段鞏說,梨山像家道中落的小開,享過富貴、出過風頭,現在期盼中橫趕快通車,讓地方重拾榮景。

梨山曾是全國最知名的村落,當年遊客如織,果農吳朝珍說:「梨山賓館前就像西門町呢!」人來車往,每車遊客都是一箱一箱的帶。

九二一後,中橫谷關、梨山段交通斷絕,七年前,敏督利颱風再度重創中橫,這些年果農像「遊牧民族」,收成時跑到宜蘭太平山、棲蘭擺攤,賺的錢貼油錢都不夠。

近年果農發展網路賣水果,吳朝珍說,「我只會拿鋤頭,那會架網站」,還好國中的兒子在校學了些電腦常識,開始上網賣蘋果,再加上部落客介紹,收成的三到四成靠網購賣下山。

他深刻感受,梨山人的心情,就像「田螺含水過冬」(台語,忍辱負重之意)!」期待元旦活動帶來商機延續,而不是曙光乍現的熱鬧。

(聯合報)
--
華中橋國旗「甩巴掌」 單車族怕怕

國旗變「凶器」?新北市民眾反映,日前騎自行車行經華中橋時,因橋上廣設國旗,一陣強風吹來當場被迎風飄盪的國旗「甩巴掌」,差點摔到慢車道。即使下車牽車步行,也不時要與沿線旗海「糾纏」,舉步維艱。

北市新工處拌合廠廠長程一勳坦承,因應慶祝建國百年,在橋梁上廣插國旗;但因國旗採統一規格設計(旗桿170公分,旗面寬約110公分),去年就有人反映 類似問題。新工處已全面重釘華中橋上游側旗座高度,讓旗面底端至少距地面約160至170公分高,應可解決民眾通行困擾。

新北市許姓民眾反映,日前其母騎自行車經華中橋要前往台北市買菜;於華中橋上時,基於安全騎在人行道上。但因慶祝10月國慶,華中橋上南北向護欄插滿國旗,一起風,當場被飄揚的國旗「甩巴掌」,還差點捲入慢車道。

許姓民眾轉述,原本媽媽還打算繼續騎自行車過橋,但因橋上陣風風勢強勁,最後妥協下車牽車「用走的」。但仍遭因斷續陣風吹起的國旗「糾纏」,她還得一邊牽車一邊奮力「撥開」旗面,看到沿途整排火紅國旗「愈看愈火」。

經記者實地了解,由於華中橋橋上人行道約僅半公尺至1公尺餘寬,與設於該處護欄的國旗旗面幾乎同寬。橋上無風或持續強風,反倒「還好」,但若是斷續強陣風,確實會壓迫一般行人行進空間,逼得行人靠慢車道側行走。

而自行車騎士,若是騎較低矮的淑女車,在強風肆虐,旗面全張開下或許還可「匍伏前進」,但若騎的是車體較高的越野車,甚至是坐墊拉高的小折,要「過關」更加困難;更遑論在強陣風吹拂下,旗面起落所造成的壓迫感與影響,對騎乘安全確有威脅。

(聯合報)
--
「三動兩高」 預防失智症

「失智症並非老化的必然現象。」成大醫學院神經學科暨附設醫院神經部主任白明奇說,不少人以為老化一定會引起失智,但失智症是可以早期診斷的,一旦檢查發現大腦出現病理變化,遵循「三動兩高」就能預防失智症發生。

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中研院、聯合報、科學發展月刊、科學人雜誌、NEWS 98、Discovery頻道協辦的「2011展望秋季系列演講」。上周五由白明奇主講「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現場約400名聽眾擠爆會場,不少人還 坐在走道上,甚至站在外面聽講。

失智症4百多種 阿茲海默最多

「失智症像偷喝忘川的水,病人忘記現在,也忘了過去。」白明奇說,失智症有400多種,包括阿茲海默、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其中阿茲海默約占6至7成,主要是腦部太陽穴下方6至7公分處的海馬迴損壞,造成記憶的登錄、儲存與提取問題。

基本上,大腦左邊的海馬迴主掌語言與記憶力,右腦的海馬迴多與空間、認路等認知有關。「隨說隨忘記,老是提過去。」海馬迴損壞可能會影響記憶與認知功能,卻不會損及過去已登錄或儲存在大腦的記憶。

海馬迴損壞 影響新記憶存取

白明奇指出,海馬迴主要與記憶有關,記憶可分為敘述性、程序性,及事件或自傳性三種,敘述性為知識或事實,須反覆學習得來;程序性需多做幾次而學會,如腳 踏車、打球;事件或自傳性記憶是每天不斷更新,只發生一次。阿茲海默症多指腦室發生變化,海馬迴變小,通常以自傳與事件性記憶的損壞最多,不過,它的症狀 變化多樣、千奇百怪,包括記憶力障礙、妄想、迷路等。

一般而言,國內失智症患者多以阿茲海默及血管型失智症為主,估計全台有18萬患者,但就醫者不到五分之一,患者常迷路、挖糞塗牆、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有時還伴隨焦慮、憂鬱、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逐漸失去生活的自主性。

白明奇表示,失智症主要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史與基因;其次是為頭部外傷、低教育程度等,有三成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皆有家族史。

「明明人在旁邊,卻失去靈魂」

「失智症是一個無法治療的疾病。」白明奇說,即使今日發明一種新藥物可治療失智症,但因腦部的病理變化已形成,就算去除病理斑,失智症的症狀依舊存在。

有「光纖之父」美譽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也罹患失智症,早在診斷之前,高錕已經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常找不到鑰匙,老是忘記回家的路,拖了數年才確診,妻子感嘆「明明人就在旁邊,卻失去靈魂。」

白明奇強調,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患者一開始只有海馬迴損壞,並非整個大腦都遭破壞,不少人在症狀出現的一、二十年前,大腦已有輕度或極輕度的病理變 化,出現類澱粉斑及神經纖維糾結。失智症患者如果在臨床症狀出現前,能透過分子神經影像學(PET)、分子腦造影術、直接抽取腦脊髓液檢測乙型類澱粉蛋白 1-42及tau蛋白質的比值,就能精準預測腦部是否有早期病理變化,進一步研判未來發生失智症機率。

多動腦交朋友 都有預防效果

不過,即使大腦出現嚴重病理變化,也不代表日後一定會出現失智臨床症狀。國外針對130名修女研究發現,從事手工藝、自傳寫得愈好的人,因大腦常被活化較不易失智。

如何預防失智症?白明奇提出「三動兩高」,亦即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高抗氧化食物如菠菜、小藍莓等;打毛線、打橋牌、玩拼字遊戲、遠足踏青、拜訪親友、上教堂、看電影、閱讀書報雜誌、讀書進修、體適能運動等,多動腦,常與他人互動皆能預防失智。

(聯合報)
--
女交往 先說「愛你」的是男性

研究顯示,男女在交往時,率先說出「我愛你」的一方是男性,而且道愛速度比女性快3倍。

「每日電訊報」報導,過去研究指出,女性較善於表達情感,且通常是先墜入愛河的一方。不過,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哈里遜所做的最新研究發現,提到浪漫,女性其實較男性來得謹慎。

這項發表於「社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男人較易在幾周內便陷入情網;多數女人則說,她們要花上數個月才會愛上對方。男女在交往時,先飛快說出我愛你的也通常是男性。

哈里遜教授訪問了172名大學生,問他們是否曾談過戀愛,倘若有的話,花了多久才瞭解到自己愛上對方。

結果顯示,女性對愛情通常較為實際,顛覆了一般大眾的認知;也就是說,女性並非總是傻呼呼地一頭栽進情網。研究指出:「女性被認為對愛比較不理性,或許是因為她們較能處理情感經驗。」

可以預見的是,這項研究同時顯示,男人在交往幾周後,就想與戀人發生性關係;多數女人則傾向等幾個月過後再說。

哈里遜表示:「我們可以推斷,男性陷入情網並率先說出我愛你,或許是因為他們將愛與性混為一談。」

(Upaper)
--
1天3杯咖啡 預防皮膚癌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天喝三杯以上含咖啡因咖啡的女性,罹患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BCC)風險,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杯咖啡的女性低了二○%。

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研究員宋豐舉(Fengju Song,音)與同事,從一九八四年到二○○八年六月追蹤研究十一萬兩千八百九十七人,這段期間記錄了兩萬五千四百八十起皮膚癌病例。

他們發現,咖啡因攝取可能是幫助預防基底細胞癌的重要方法,一天攝取同樣數量咖啡因的男性,罹患此種癌症的風險則減少九%,顯示喝咖啡對女性的防護效果更好。以前已有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防癌,有助於預防乳癌、攝護腺癌。宋豐舉說:「就我們所了解,喝咖啡有益健康。」

基底細胞癌很少轉移,如果即時切除,很少復發。不過研究也發現,喝咖啡不能降低最致命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咖啡與預防基底細胞癌有關,不過還無法證明兩者有無直接因果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這項發現,並探討咖啡如何發揮此一效果。

(中國時報)
--
燙出彎彎睫毛 小心眼皮發炎

頭髮可以燙出漂亮髮型,睫毛也可以嗎?不少女性為追求捲翹睫毛,選擇燙睫毛,讓眼睛看起來又大又亮,但小心燙出眼瞼紅腫,甚至結膜炎的下場;衛生署食品藥 物管理局重申,國內至今尚未核准任何燙睫毛藥水,市面上燙髮藥水僅限使用於頭髮,不得用來燙睫毛,非法分裝、販賣者都將面臨罰則。

眼皮敏感脆弱 燙髮液太刺激

上網一搜尋,便有琳瑯滿目的燙睫毛介紹,標榜假睫毛、眉筆及睫毛膏能通通捨棄,就能立即擁有像芭比娃娃般的捲翹睫毛,看了讓不少女性好心動,但皮膚科醫師卻也接獲不少因燙睫毛導致眼皮紅腫發炎的例子。

一名年輕的銀行行員,為追求比假睫毛更捲翹的效果,上美容店燙睫毛,透過兩劑藥水為一根根的睫毛塑型,再搭配小燙棒將睫毛捲出美麗弧度,燙完睫毛,眼睛似乎瞬間變大不少,但過不了多久,上眼瞼就呈現明顯的紅腫發炎,隔天只好趕緊上皮膚科報到。

收治病患的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眼瞼本來就是相當敏感、脆弱部位,燙睫毛不只可能會對藥水過敏,熱燙刺激都會對眼瞼造成不適,若藥水不慎滴眼睛,嚴重甚至會造成結膜炎。

含藥化粧品 衛署嚴格管理

食品藥物管理局醫粧組簡任技正黃明權指出,眼睛、嘴唇等黏膜性肌膚是人體相對敏感部位,所以眼唇化粧品的微生物菌落數,也較其他臉部化粧品嚴格規範,這也是為什麼某些產品只能用在臉部,某些適用眼唇。

他重申,目前國內尚未核准任何燙睫毛產品,即使是燙髮藥水也列屬含藥化粧品管理,若擅自製造、分裝,將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擅自將化粧品標籤、仿單、包裝或容器改變出售者,可處最高10萬元罰鍰。

(中國時報)
--
台鐵月台長高 上車一階到底

台鐵月台「長高」計畫,歷經近三年,年底可望從七十五公分「長」到九十二公分;配合月台增高,舊式兩階式車輛也將同步完成梯數調整,旅客上火車「一階到底(火車地板)」,大幅減低旅客上下車危險,大件行李上下車也可望輕鬆許多。

台鐵工務處說,除了台北、萬華和板橋站因旅客眾多,位在地底也不好施工,其餘車站年底前就能全數完成月台墊高工程;即將高架化或地下化的舊車站不在計畫內,以免長高沒多久又拆除。

提醒北部旅客,上述三座地下站月台預計年底、明年初「整容」,因「穿著衣服改衣服」,尤其台北站上下旅客又多,剛完成大廳整建的台北站恐怕又會進入月台搭車黑暗期。工務處說,會利用夜間施工,施工月台白天也將盡可能恢復使用。

現行台鐵車廂地板離軌道面一一五公分,但月台七十五公分,過去經常有旅客不慎在上下階時摔傷,加上落差大,輪椅族斜坡板會太斜,台鐵幾年前因而啟動月台長高計畫。但一口氣墊到和車廂地板一樣高,工程太浩大,第一階段因而先將月台增至九十二公分。

台鐵副局長張應輝說,配合月台增高,兩階設計的柴聯、莒光號和舊型電車也會同步改成一階,屆時民眾從離地九十二公分高的月台僅須先踏一步到離地九十六公分的小台階後,就可再上到車廂地板。

機務處副處長柳燦煌說,除少數莒光號因配合自行車廂改造稍有延遲,其餘四百多輛車年底前就會「兩階變一階」。配合台鐵相關工程完成,交通部日昨也預告修正《鐵路修建養護規則》,規定往後新建或改建月台,月台高度一律都得離地九十二公分。

(中國時報)
--
XP的美麗與哀愁/呂紹煒

微軟的Window XP上周度過其十歲生日了!二○○一年十月廿五日,XP在全球上市。包括微軟在內,沒有人想到它竟然能存活十年,而且硬朗如昔。以光速演進的數位時代而 言,十歲的XP相當於「恐龍時代」的紀念物了。但它一直是地球上最多人使用的作業軟體─到今年九月底,Window7才以四○.一七%的市佔率超越XP的 三八.七二%。

但XP的美麗、長青,卻是微軟的哀愁與惡夢。過去幾十年,全球Wintel陣營的PC產業發展,基本上是遵循每二到三年,微軟就推出新作業軟體、英特爾拿 出更快的處理器,其它硬體廠商則跟進推出更新、更快、容量更大的硬體搭配;寫應用程式的廠商也隨之推出新的搭配軟體。不管消費者需要與否,反正時間一到, 大家一起升級、一起賺錢。不跟著升級的消費者,很快就面臨沒有軟硬體支援的後果。

這種「強迫升級」的情況,可說處處皆是。例如某一著名的繪圖影像處理軟體,它能處理數位單眼相機的影像原生檔(RAW檔)。你可能使用這個軟體處理照片, 非常習慣與順手,百分之百沒有升級的慾望;但隔幾年一旦你換個新相機時,可能會發現─哦,老天,舊的軟體不支援新相機的RAW檔。要嘛就捨棄這個你習慣使 用的軟體,另覓它途;否則唯一的辦法就是升級到這個軟體的最新版本─那是一套數萬元的軟體。你的荷包就這樣流失,廠商就這樣賺到錢。

過去,軟硬體升級速度以二到三年為循環在進行。例如,微軟在一九九五年聲勢浩大的推出Win95後,三年後再推Win98 ,再二年推Win2000,接著再推WinXP。不過,二○○七年一月上市的Vista卻是大敗筆。

蓋茲那時說,大家都會讚嘆「哇,好炫,好棒」;實際上消費者的驚嘆是「靠,有夠爛」Vista華而不實,虛耗太多電腦資源,被罵是「蓄意臃腫」。上市時有 業者估計,只有不到一成的電腦能使用其全部功能。許多新電腦搭配Vista出售,但消費者把電腦拿回廠商處,要求灌XP,廠商只好協助灌上「愛心版 XP」。

Vista的失敗,讓XP的天下更為穩固;即使二○○九年十月推出的Win7評價相當高,但消費者升級的意願仍低,未能立即帶動風潮,也讓硬體廠商幾次盼 望的「換機潮」遠低於預期,對所有軟硬體廠商而言,這都是災難一場。正面的看,是XP穩定好用,能搭配相容的軟體多,才能讓消費者願意用上十年;而且,在 軟硬體已經夠用下,消費者不再盲目的跟著廠商指揮棒升級。反面的看,則是微軟技窮,推出的產品缺乏殺手級的應用與賣點,才讓消費者不願埋單。

近兩年蘋果的iPad橫空出世,橫掃千軍後,全球的電腦產業生態丕變,行動裝置成為未來的主流。當蘋果的iOS5已經能把所有「i系列」裝置都連結在一起 時,微軟還停留在笨重、獨立的個別電腦系統上,微軟在行動裝置上幾乎毫無建樹。明年微軟將上市的Win8,號稱能把電腦與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整合一起,使 用過試用版的廠商對其評價相當高,如果Win8能帶動風潮,或許能重振Wintel陣營的士氣與頹勢。

無論如何,在變動兼併更趨快速的數位世界,大概很難再看到如XP一樣存活超過十年的古董了。如果真有,那真是微軟與Wintel陣營的另一場大災難。

(中國時報)
--
單元化教育綁架了我們/林建中(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從近期台灣版占領華爾街運動,到比較遠的社會住宅政策、奢侈稅科徵、產業租稅減免大幅縮減、到最低賦稅制的引入,其實都是貧富差距與財富分配問題的不同版本。但相關問題的討論,都環繞著兩組經常矛盾的命題:經濟發展與公平分配、與其間的緊張關係。

正如同很多自由化所衍生的問題一樣,台灣從大約十五年前開始的教育改革與自由化運動,卻逐步一點一滴地改變了教育的公共性此一傳統特質,而有更多資本主 義、分配不均及階級區分的色彩滲入。舉例來說,像是公立學校或排名前面的學校優勢階級子女所占比率的逐漸增加、多元入學引發的資本決定教育、以及廣設大學 導致的碩博士生素質下降與供給量過剩等等,都是近年來非常明顯的問題。但這樣的現象代表的是教育自由化的問題嗎?還是說有更深層的問題在裡面?

基本上,我們可以大略發現近年教育相灣問題出現在幾個類型:第一組,涉及到教育產出的人才與社會所需不符、成本過高過度投資或數量不符的問題;第二組,則 在於教育階級化所引發的公平問題。關於第一組問題,深究後我們可以發現很大程度上,跟教育行政對於高階人才與教育方式管制過緊所致;而教育生產者(包括教 師與學校)並不直接面對受教者市場選擇的問題,也是主因之一。因而,從這個觀點,進一步的學費與教育內容的自由化,應該是無可避免的取徑。

但有趣的是第二組問題可能需要完全相反的解藥。從教育逐步走向階級化的現象來看,其實更多的自由化,並沒有如預期的引發創新,反而在創新前先引發社會集體 意識的撕裂。舉例來說,以前是憑「相對」與家庭勢力資本無關的「公平考試」制度(也就是聯考),決定誰能進入前面志願與享受優勢教育資源;但現在我們觀察 到的,則是家庭政經情況優秀的學生,在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父母管教下,不論是在見識、能力或信心上,都逐步展現出領先甚至擴大領先的趨勢。在筆者的觀察,從 在大學一開始的情況就出現驚人的區別。

但有趣的是,教育主管機關經常都在這兩組問題上,採用父子騎驢的處理方式。意思是,假如今天風向良好,可能就先自由化一些,假如過了一陣子社會反對聲浪四起,再來補貼研究生就業或限制學生跨區就學以換得公平或照顧弱勢的形象。

就筆者觀點,教育主管機關所應該採取的處理方式,是讓社會去接受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之外,還有平行的教育內容或體系,而成功並不是只有單一的「學士|碩 士|博士」這一條路而已。清楚的說,教育主管機關應瞭解教育除了自我實現的面向,其實是為了社會提供有效率的人,因而更進一步的根據調查出來社會的需要, 重新建立起平行且能自我調適的高階教育系統,並避免教育資源單一集中及過度擁擠的問題。因而將第一志願多元化,讓更多的學生能明瞭產業或社會的需要而調整 自己需要的教育,不僅可以有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薪水這種個體面向的效應外,可能長期而言,才是一個長期均衡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

單純的發放或控管研究經費、控管博士生名額、或是思考如何淘汰招生狀況不佳的大學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歷史上的經驗從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過,相反的,只是 錯過更多解決問題的時機,而將細緻化的空間讓渡給「自由化v.公共化」這類單一議題的父子騎驢型對決。從這個觀點,或許現在許多台灣年輕人真正抗議的,不 只是簡單的房子買不起或學費繳不起這種貧富不均,而是過度單元化的教育價值所造成的綁架現象,以及這種綁架對他們未來的誤導。

(中國時報)
--
競爭力下滑才是科技業的危機/中國時報社論

如果,對國內科技產業這波裁員、無薪假風潮再起,只以景氣循環視之,就太輕忽了;因為,從許多數據、產業變化來看,台灣科技產業面臨者絕對不是單純的景氣問題,而是更深沉的競爭力問題。

從兩年前蘋果推出iPad,在全球帶動搶購風潮,震撼也改變產業結構後,加上歐美景氣低迷導致的需求不振、台廠本身競爭力問題,三重利空交雜下,先是年初 台灣PC大廠宏碁執行長蘭奇去職、公司由盈轉虧,接著廣達、英業達因負責代工的平板電腦難敵蘋果勢力,而宣布大幅裁員;台灣引以為傲的「雙D產業」 ─DRAM與LCD面板也陷入低迷,每個產業預估今年至少要虧損上千億元;被視為未來明星產業的綠能產業─太陽能與LED,相關廠商從年初的樂觀到年底的 蕭條,虧損、無薪假傾巢而出。台灣科技業的危機,可說舉目盡是。

台灣科技產業一直以PC為重點及核心,追隨微軟與英特爾的腳步發展,即所謂的「WINTEL陣營」。微軟負責軟體、英特爾開發處理器,台灣則根據 「WINTEL」訂出的架構,負責生產各種相關硬體。這套機制運作數十年,打造出台灣科技業的鍍金年代,讓廠商賺足錢、成就無數科技新貴,但,現在這套模 式的不良後遺症顯露了。

追隨別人制定的架構,好處是有規則可循、可迅速量化生產,台灣廠商最擅長大量製造、壓低成本,長期培育出高素質的科技人才、紀律森嚴的勞工、不惜「暴肝」 投入的工程師,讓台灣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生產重鎮。但壞處是這種模式,缺乏差異化、知識與技術含金量低,容易複製,後進國家很容易追趕;加上台灣「一窩 蜂」的習性,最後淪為殺價競爭。台灣許多所謂科技大廠,表面風光、營收數千億或上兆元,但毛利只有三%、五%,好一點者也只到七、八%。如非蘋陣營不能藉 著Win8、UlstraBook等產品推出,及早「反攻復國」成功,WINTEL陣營的台廠前景實在讓人憂心。

即使目前風光一時的所謂「蘋果概念股」,台灣廠商的「含金量」也有限。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Kraemer等最近出了一篇論文「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Apple iPad and iPhone」,分析蘋果的全球供應鏈如何分享由iPad與iPhone創造的價值。結果是在iPhone4中,蘋果獨享五八.五%,台灣供應鏈享受的利 潤與日本相同,只有○.五%,南韓卻享有四.七%,是台灣的九倍,其它美國廠商則享有二.四%。在iPad中,蘋果占三十%,台灣占二%,高於日本的 一%,但仍遠低於韓國的七%。最慘的是大陸,表面上組裝出口,創造對美國高額的出口貿易值,但實際上「只領到工資」─連利潤都享受不到,在這兩項產品中, 大陸的勞工投入成本占整個大餅的大概二%左右。

另一家市調研究機構iSuppli把iPhone4拆解分析後發現,前七大成本最高的零組件中,包括螢幕、快閃記憶體、SDRAM、處理器等四項,都由韓 國製造,占其元件成本的四二.七%;肯定為台廠提供者為觸控面板,僅占五.三%;另外未能辨識那家供應商的是照相鏡頭,假設也是台廠大立光供應,也僅占 五.一%,台廠遠遜韓廠。台廠這種分食低毛利的情況,事實上已創造出「蘋果奴」的新名詞了。

因此,與產業雷同、發展程度相近的南韓比較可發現,同樣作為供應鏈,從蘋果產品的拆解分析中,台灣廠商的技術層次與「含金量」明顯低於韓廠;同樣供應全球 產業的雙D,台廠的技術及市佔率節節下滑,與韓廠差距日遠;二○○九年大陸推家電下鄉時,台灣的面板在大陸市占率超越韓國,但在全球市場上,台灣卻與韓國 的差距日益拉大,「民族大義」還是不敵技術與市場需求。至於台韓在DRAM 的差距,則更不在話下。同走品牌之路,台灣雙A陷困境,智慧型手機宏達電雖光芒四射,但仍難與韓國三星並肩,三星的智慧手機市占率今年第三季超越蘋果 iPhone,成為全球最大廠。

國內科技業會有今日情況,絕非一日造成,部分與政府政策有關,更多的則與企業主的選擇有關。大部分企業選一條輕鬆的路走─走代工、重短利、輕研發、全力 cost down;生產基地先從台灣轉到大陸,成本上漲則又從沿海遷到內陸;再不行,到東南亞、南美洲…,研發投資嚴重不足。韓國大廠則是重研發、走品牌、加深差 異化、加強技術含金量。十年磨劍,今日見真章,台韓科技業差距越拉越大。

全球科技產業結構丕變之際,加上韓國廠商步步進逼,這波科技產業的低迷,絕對不能單純以景氣循環視之。從政府到業界,一定要思考出一條新的出路,才能重新打造、磨亮台灣的科技業。否則,當景氣春天回來時,大部分科技廠商可能發現:自己猶在寒冬之中。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