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100111

百秒一班車跳票 「北捷欺民」

捷運公司曾承諾跨年夜疏運,列車班距可達九十秒至一百秒最短班距;北市議員昨痛批,捷運公司承諾跳票,不僅欺騙民眾,也顯示疏運乘客能力大有問題。捷運公司昨坦言,因原木柵線車廂改裝不及,來不及上線,才無法達成最短班距。


去年底跨年夜捷運全線疏運量較前年同期多出二十一萬多人次,其中文湖線運量二十五萬人次,較平日十五萬人次多出十萬人次。北市議員周柏雅表示,他調閱文湖線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清晨六時至今年一月一日凌晨零時的列車運轉紀錄,發現文湖線從頭到尾未達到最短班距標準。

民罵:做不到別誇口
周柏雅指出,文湖線僅在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時至七時達到一百三十三秒班距,最多列車運轉是下午五時至六時,多達四十三列列車上線營運,元旦凌晨零時至一時僅有三十五列車上線疏運人潮,顯示北捷承諾跳票、欺騙民眾。
捷運公司中運量運輸處長莊明聰表示,因原木柵線五十對車廂尚未改裝完,無法達成一百秒班距。捷運局官員表示,原木柵線車廂預計下月初會改裝完成,屆時最短班距可達七十二秒。
民眾張玉嬌說:「既然做不到,就不要誇口說可以做到。」

(蘋果日報)
--
定期洗牙 除結石防感染

Q 我每次洗牙,都覺得痛到眼冒金星,請問洗牙真的有益牙健康嗎?可以不洗嗎?
A 吃東西時食物殘渣若留於牙齒縫隙中,刷牙時又未清潔出來,殘渣將與唾液中的礦物質結合形成牙結石,一旦形成牙結石,單靠刷牙即無法刷掉,長期沉積於口腔中,將易滋生牙菌斑、細菌,增加罹患牙周病與牙齦萎縮的機會。

避免細菌竄至心臟
若要避免牙結石影響口腔健康,建議應每半年至一年給牙醫師洗牙,以去除牙結石,尤其是有心臟瓣膜病史者,更應定期洗牙,否則口腔若遭細菌感染,口腔細菌可能流竄至心臟,導致心內膜炎。
洗牙時難免會有疼痛感,若很怕痛,可在洗牙前與牙醫師溝通,請其洗牙時,動作、力道較為輕柔些,但不建議不定期洗牙。

(蘋果日報)
--
每周嘿咻2次 保護心血管 心臟病發少45% 冬天性愛也可預防感冒

性 行為有益身「心」健康。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四十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兩次性行為,可降低罹患心臟病機率達百分之四十五。國內醫師則表示,規律性行為可持續改 善新陳代謝、保護心血管,不論男女都具「護心」功效,但若正值心臟病情不穩,或發病一、二個月內,則建議暫緩此較劇烈運動。

最新研究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麻州新英格蘭研究所人員追蹤逾一千名四十至七十歲男性的性生活與心臟健康,發現每周至少進行兩次性行為者,與每周性行為一次或少於一次男性相比,其罹患心臟病機會減少百分之四十五。此研究歷時十六年,成果已刊登在《美國心臟科醫學期刊》。

規律性生活益身心
研究人員認為,規律性生活有益身心,建議醫師評估男性心臟病時,可將其性生活頻率列入考慮。美國賓州威爾克斯大學研究也顯示,冬天一周性愛一至兩次,可能提升免疫力,減少感冒機會。
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泌尿科醫師王起杰表示,人體血液循環都靠血管內皮細胞作用,因此性功能障礙可視為高血壓、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的前兆,因下體血管最小,會最早表現,只要性功能可維持,內皮細胞功能就在,可持續改善新陳代謝、保護心血管。

病發兩月內宜避免
性行為除有助「護心」外,王起杰說,性行為時不論男、女都會分泌賀爾蒙,這有助提升免疫力,減少感冒等生病機會,但若爬階梯無法一口氣爬完二十四階,代表心臟功能欠佳,應避免激烈的性行為。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羅力瑋建議,心肌梗塞或急性心臟病發作後的一到兩個月內,應避免性行為以免復發。上班族許立人表示,與伴侶有規律性行為,代表兩人感情好、少吵架,一想即知有益身心健康。

性行為注意事項
.有研究指每周2次性行為可讓男性心臟病風險降低45%,適度性行為有益健康
.使用硝酸鹽類藥物男性,不能使用威而鋼類壯陽藥物,以免血壓驟降有休克風險
.心肌梗塞或心臟病急性發作後1到2個月內,應避免性行為,以免病情復發
.無法順利爬24階梯者,心臟功能較差,性行為應避免激烈,或由男性在下方,以減低心臟負擔
.性行為也算是一種運動,飯前1小時與飯後2小時內,應避免進行性行為

(蘋果日報)
--
台灣大頭鰱 侵略美5湖區 引進除水藻 不料胃口奇佳 排擠原生魚種

38 年前,美國阿肯色州養殖業為控制水質,清除水中藻類,自台灣引進胃口奇佳的「大頭鰱」,牠們當年在異地立功,如今卻令美國保育人士頭痛。因為大頭鰱後來溜 進密西西比河,現在更朝北向全球最大淡水水系五大湖區挺進,威脅原生魚種生存,急得湖邊數州政府連署,要求聯邦政府派軍隊阻擋。

美國
在 台灣被視為砂鍋魚頭最佳食材之一的大頭鰱,因「濾食」天性,1972年被阿肯色州養殖業者借重,引進用來清除惱人的水藻。後來,少數游進密西西比河流域, 靠著頭上能濾食的「鰓耙」(gill raker),飽食浮游生物,長得又肥又大,原生魚種因食物被瓜分,反而愈來愈瘦。

要封運河閘口防堵
儘 管五大湖邊的各州政府曾未雨綢繆,設下水底通電柵欄或施毒,阻擋大頭鰱靠近湖區,但沒想到,科學家去年竟在密西根湖南邊約11公里的運河,採到大頭鰱的去 氧核醣核酸(DNA)。各州政府為保全州內漁業收益,加上認為大頭鰱受船隻驚擾會跳離水面,可能妨礙航行及釣客安全為由,已連署要求最高法院核准,由美軍 工兵團封鎖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水域間的唯一樞紐──芝加哥公衛航運運河閘口。
但其中的伊利諾州看法不同,該州政府認為,關閘才會傷及漁業及航運。此外,聯邦檢察總長卡根上周對高等法院表示,她不認為有必要採取封閘這種「戲劇性手段」。
農 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葉明峰表示,大頭鰱長久以來是被飼養在水庫裡當作淨化環境的魚類,對台灣環境淨化很有貢獻,沒有什麼災害。但他強調,美國大頭鰱最 初應該是從中國大陸引進來做淨化環境的實驗,但因為美國當地曾在九○年代發生過大水災,導致原本實驗用的大頭鰱被沖到河川;因為它適應力強,不但可耐攝氏 三十九度的高溫,體型又夠大、可長達一公尺,才會逐漸威脅到美國其他本土魚種的生存。

台灣大頭鰱小檔案
科別:鯉科
原產:北亞、東北亞
主食:浮游生物
棲地:從亞洲到北美洲大型江河、湖泊的中、上層水域
重量:成魚約6到9公斤
體長:成魚一般約50公分至1公尺,最長可達1.3公尺

(蘋果日報)
--
6人建小國 藏身美沙漠 面積僅60個籃球場大 遊客入境須預約

美國泱泱大國領土中,竟然暗藏一個獨立小國。這個名為「摩洛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Molossia)的國家位於內華達州沙漠,包括總統,總人口僅6人,堪稱全世界最袖珍的國家。

根 據摩國政府網站(www.molossia.org),該國創建於1977年,原稱為弗德斯丹共和國(Republic of Vuldstein),1999年3月改稱為摩洛西亞共和國。摩洛西亞位於內華達州和加州邊境,距離知名湖泊塔荷湖僅45公里,總面積約7712坪,約為 台灣總面積的百萬分之7或60個籃球場大小。總人口僅6人,其中包括總統貝夫(Kevin Baugh)夫婦,兩人身兼政府部門數職。

擔心廁所不夠用
摩 洛西亞共和國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擁有獨立的憲法、海軍、銀行和貨幣。該國貨幣單位是法洛拉(Valora),幣值隨時浮動,目前約為1法洛拉兌換 0.75美元。該國自稱不向美國納稅,而是將等同金額以「對外援助」方式提供美國,支持美國的基礎建設。摩國目前並未與任何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因此也 未獲得其他國家承認。
摩國國土面積狹小,該國不接受外來移民,但很歡迎遊客。除了摩洛哥、安道爾等國民眾免簽證,包括美國在內其他國家遊客都必須透過電子郵件或書面提前預約,以免廁所不敷使用,滯留時間以3小時為限,遊客不得在境內打工。
摩 國海軍軍備僅有三艘充氣艇。政府曾考慮建立空軍,但最後因為領空過小作罷。它還曾進行一項「太空計劃」,用40個彩色汽球運載一具家庭攝影機,從空中拍攝 國家全景,但最後汽球勾掛在樹上,任務宣告失敗。它宣稱有自己的標準時間,比太平洋標準時間快39分鐘,比美國山區標準時間慢21分鐘。

位置:美國內華達州和加州交界處
面積:7712坪,約60個籃球場大小
人口:6人
建國日:1977/09/03
語言:英語、世界語、希臘方言
首都:艾斯帕拉
貨幣:法洛拉幣(目前約等於0.75美元或23.8元台幣)

(蘋果日報)
--
全球稀土蘊含量 半數在中國

重要錢脈
中國號稱「世界工廠」,內蒙古更藏著更值錢的寶貝「稀土金屬」。稀土金屬是17種特殊金屬元素氧化礦物的總稱,也是大量生產高科技產品及綠能製品的要素。全球環保浪潮方興未艾,料將有助推升中國國際地位,因為全球95%的稀土金屬,都來自中國。

看準趨勢出口設限
全球已知約有9261萬噸稀土礦藏,逾1/2埋在中國地底。內蒙古包頭的白雲鄂博礦場是世界第一大稀土礦場,藏量占中國8成,在政府眼中,它是國家成為經濟超級強國的墊腳石。20多年來,開發稀土一直是當政者眼中首要政策。
據 估計,依賴稀土生產的產品目前每年市值約153兆元台幣,相當全球國民生產毛額5%。綠色革命帶動的全球稀土需求,更將從本世紀初的4萬噸,飆升至 2014年的20萬噸。中國看準大趨勢,上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宣布,稀土將優先供應內需,2015年底前每年出口上限3.5萬噸,鏑、鋱、銩、釔等嚴禁出 口;未來6年,政府將不再審批新的採礦權。
此舉引發各國緊張,紛紛尋找替代來源,有稀土礦的國家另有美、加、印度、澳洲、獨立國協、南非及巴西。美國全球礦業分析師李夫頓認為,西方國家現在找替代品已慢半拍,若現在開挖,「也要等5到10年才能大量生產。」

(蘋果日報)
--
溫泉粉熱賣 皮膚炎患者增3成 忌高溫 防過敏 重保濕

連 日低溫,各地溫泉區湧入泡湯客,網路與實體通路溫泉商品也熱賣,以台北為例,去年12月19日溫度最低,只有攝氏11.3度,露天拍賣網站行銷總監林慕屏 說,當天溫泉粉交易金額比前一周成長8成7。耕莘醫院皮膚科醫師楊志雄指出,最近門診接獲不少在家泡湯引發接觸性皮膚炎患者,較其他季節增加2~3成,在 使用溫泉粉時,宜先少量測試,若皮膚出現紅疹、癢與刺痛感,就不要使用。

天氣冷,網路與實體通路的溫泉粉、入浴劑商品賣得嚇嚇叫,業績呈 倍數成長,雖然泡湯可以禦寒,但溫泉粉對皮膚也可能造成刺激,醫師楊志雄指出,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主因是患者對溫泉粉的硫酸鈉、碳酸氫鈉或氯成分過敏, 皮膚出現乾癢、紅腫、水泡等過敏性皮膚炎症狀;也有因溫泉粉對皮膚刺激過大,出現癢、脫皮、顆粒狀丘疹的刺激性皮膚炎。由於市售溫泉粉成分各不相同,第1 次使用可先倒入建議用量的一半,若溫泉粉對皮膚過於刺激或造成過敏,一般在泡澡後10~30 分鐘內,就會出現紅疹、癢的現象。

先了解 2類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主要是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所引發的皮膚疾病,依病因分為刺激性接觸皮膚炎與過敏性接觸皮膚炎,溫泉粉可能引起這2類接觸皮膚炎。

刺激性
皮膚接觸刺激性物質如化學物品、洗劑、溫泉粉、化妝品等,可能因用量過多或使用種類過於繁複,使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丘疹,皮膚會因乾癢搔抓而破皮。

過敏性
皮膚碰到如含化學類物質的溫泉粉或金屬,引發身體細胞性免疫反應,出現紅腫、群聚性水泡等過敏症狀,嚴重時會因搔抓導致皮膚傷口出血,常發生在過敏性體質的人。

看產品 泡湯粉有3作用
溫泉粉入浴劑產品琳瑯滿目,康是美公關劉琬怡表示,市售泡澡入浴劑大致分為含硫酸鈉與植物成分,可紓解疲勞藥湯,添加玻尿酸、Q10美容湯與強調可發汗促進血液循環效果的發汗湯。


要注意 避免高溫久泡脫水
使用溫泉粉泡澡,除避免溫泉粉成分造成皮膚刺激或過敏外,也要注意水溫與浸泡時間,沐浴後要加強皮膚保濕與補充水分。

水溫
水溫太高會破壞皮膚角質層,入池前先用手測試,以不覺得燙手即可。

時間
浸泡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避免皮膚水分過度流失,容易乾癢。

沖洗
泡澡後最好再用清水沖洗身體一次,避免溫泉粉留在皮膚縫隙或皺折處,刺激皮膚。

保濕
浴後要塗抹保濕乳液,如果擦完還覺得乾燥,可選擇滋潤度較高的乳霜,加強保濕。

補水
泡完溫泉浴,身體會流汗,要補充充足水分到不覺得口渴,防止身體脫水。

醫師說 入池先搓手
不論是到溫泉區或在家泡溫泉粉,入池前先將手搓暖,使身體血液循環順暢後,並以手測試一下水溫是否過高,再緩緩進入池中,切勿一下子就跳進池中,避免過熱使皮膚燙傷。

(蘋果日報)
--
聖嬰持續到5月 渴盼春雨解旱

極端氣候讓台灣易釀災的強降雨增加,但真正能滋潤土壤的小雨卻減少,因此導致水災、旱災恐同時發生。根據統計,台灣聖嬰年降下溫和春雨的機會較多,且颱風生成的數量較少。繼去年八八風災之後,今年是否會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冬」?

氣象專家彭啟明指出,今年台灣的聖嬰現象恐會影響到五月。聖嬰現象是指熱帶東太平洋的海溫增高,空氣受熱上升,降雨增加,而到了西太平洋空氣下沉,容易導致印尼、菲律賓、澳洲乾旱。聖嬰時期常會出現「涼夏」或「暖冬」的情形。

他指出,根據統計,台灣聖嬰年的春雨多,而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的數量少,「最樂觀的例子是民國七十二年」,當年是聖嬰年,台灣南方水氣多,梅雨一共下了四十多天。最近南部缺水,希望今年聖嬰年的春雨能夠紓解旱象。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一九八三年到兩千年,聖嬰與春雨的確呈明顯正相關,一九五○到一九六○也觀察到兩者正相關。兩千年後,台灣的春雨就明顯偏少。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解釋,聖嬰年時,菲律賓西方在十月左右會產生「菲律賓反氣旋」,生成後會逐漸東移,到了次年春天會移到菲律賓東方海面。菲律賓反氣旋的西南風分量會吹拂到台灣附近,如果台灣附近有鋒面系統水氣通過,西南風就會將這些水氣帶到台灣,形成春雨。

據氣象局觀察,今年至今菲律賓反氣旋並不明顯,時有時無,能不能為台灣帶來溫和的降雨還不很確定。

氣象預報主任 上Facebook聊氣象

不 要懷疑,在「臉書」(Facebook)上跟你聊氣象的,就是如假包換的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本人。氣象局今年大力推動氣象大眾化、氣象預報 口語化,除了設計Q版吉祥物「雲寶」,網頁上也多了「天氣小幫手」。鄭明典更跳上第一線與民眾聊天氣,並很有自信說:「我打字速度並不算太慢」。

雖然玩臉書只有兩個月,但鄭明典卻是個「資深網友」,一九八○年代中他還在美國念書時,就是第一波使用網際網路的族群,但他以前多半是「潛水族」,或用暱稱遊走各論壇。

「以前對公務員在網路上具名發表意見會有顧慮」,鄭明典說,交通部次長葉匡時是他大學颱風社學長,有鑑於現在已是全民網路時代,前一陣子鼓勵他用網路與民眾互動,於是鄭明典才以真實身分在臉書上現身。

他臉書的塗鴉牆上,最近討論造成北半球寒潮的「北極振盪」這個艱深的觀念。鄭明典認為,並不是以日常用語來說明就是「氣象預報口語化」,有些平常少接觸的颱風或劇烈天氣觀念,就算用最口語的解釋,一般民眾可能也聽不太懂。

他表示,要真正做到讓民眾瞭解氣象,「社會上必須多聊、多談、多聽、多看氣象」,讓氣象觀念成為大家生活中的共同語言。像「聖嬰」常被談論,現在大家都知道是跟氣候有關的現象。

北半球酷寒 小冰河期來臨?

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指出,全球氣候暖化已停止,並開始冷化(global cooling),近來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30年,英國每日郵報因此宣稱今年的冷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

這些科學家的預測是根據他們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周期分析,推翻一些已廣為大家接受的氣候暖化理論,這些理論宣稱,到了2013年夏天,北極圈將完全無冰。

每日郵報說,根據科羅拉多州的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料,自2007年以來,北極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萬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議防止全球暖化的人士也未反駁這一點。

科學家的預測也推翻了氣候變遷電腦運算模式,這些模式認定自1900年以來的地球暖化完全是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而且只要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就會繼續暖化。

科學家說,他們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暖化是因為過去海洋周期處於「溫暖期」,而目前正處於「寒冷期」。

德 國基爾大學萊布尼茲研究所的著名氣候專家拉提夫(Mojib Latif)發明測量海面以下900公尺海水溫度的新方法,海水的冷暖周期就是從這個深度的海水開始。他和同僚在2008年出版的研究報告中,預測海水進 入新的冷周期,並在去年9月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會議上提出警告。

他接受每日郵報訪問時說:「1980到2000年的全球暖化,有 很大一部分,可能有五成,是受海水暖周期的影響。現在海水進入冷周期,因此像今年冬天這麼冷的天氣,往後會更常出現,夏天也可能涼爽些,這樣的氣候可能維 持20年以上。」他說:「我們過去見到的冰河和海冰退縮現象將停止,目前全球暖化已停止,未來很可能愈來愈冷。」

上周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氣溫出現幾十年來最低溫,一些媒體報導這只是不正常的干擾, 是短暫現象,全球暖化的趨勢沒有改變。

拉提夫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是長期的氣候改變,稱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數十年震盪」(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例如北大西洋中間的海水溫度已比地球還在暖化時的平均溫度低了幾度。

(聯合報)
--
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

歐 洲乃至北美各地連日嚴寒襲人,冰雪封凍,造成鐵公路和航空運輸大亂,學校也被迫停課,而美國在北極鋒面籠罩下,向來溫暖的南部佛羅里達州更創下一百一十二 年來最低溫紀錄,年產值達九十三億美元的柑橘業恐將損失慘重。然而,全球知名的氣候科學家指出,目前橫掃北半球的寒冬,不過是地球正邁入一段可能歷時二、 三十年低溫的「迷你冰河時期」(mini ice age)之始。此一看法與目前已蔚為主流的全球進入無法逆轉的暖化的觀點,大相逕庭。

海水水溫循環數據分析

英 國每日郵報週日版十日報導,這些氣候科學家根據太平洋與大西洋水溫自然循環的分析,做出地球可能進入「迷你冰河時期」的預測,與主張北極將在二○一三年夏 天以前完全無冰的全球暖化說背道而馳。根據位於科羅拉多州的美國國家雪冰資料中心的數據,自二○○七年起,北極夏季海冰面積已增加一百零五萬九千三百多平 方公里,增加率二十六%;即便是最堅定的擁氣候暖化派人士,也無法駁斥此一數據。

溫室氣體非暖化之因?

迷你冰河時期派科 學家的預測,也推翻電腦所推估的氣候模式,即宣稱一九○○年起的地球暖化完全肇因於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若持續增加,地球就會愈來愈熱。科學家 說,研究顯示,絕大部分地球暖化肇因於海洋處於「暖模式」循環,至於目前則是處於「冷模式」。由於這些迷你冰河時期派科學家並非否定或質疑全球暖化之輩, 這番挑戰全球暖化的看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迷你冰河時期派科學家之一,正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重要成員、德國基爾大 學萊布尼茲研究所研究團隊負責人拉提夫。拉提夫發展出一套新方法,測量地表下約九百一十四公尺、即海洋冷暖循環肇始處的海溫的方法;二○○八年,拉提夫曾 與同僚發表論文預測地球將變冷的趨勢,稍後又於去年九月IPCC會議上重申。

酷寒涼夏可能持續20年

拉提夫表示,從一九 八○年到二○○○年以及在二十世紀初的地球暖化,有很大一部分(也許多達五成)可歸咎於海洋的冷暖循環;如今循環逆轉,所以像今年這樣的寒冬可能會更常 見,夏天也可能比較涼爽,整個情況可能持續二十年或更久;冰河與海冰嚴重消退的情況將會停止,「全球暖化已經暫停,氣候可能會變得比較冷。」

北半球嚴寒 肇因北極振盪

此 外,儘管目前的酷寒確實肇因於「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拉提夫認為,這與更長期的變化──太平洋與大西洋「數十年振盪」(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 MDOs)──有關。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氣科學組織負責人提桑尼斯也曾表示,「數十年振盪」在全球各地同步展開,將全球氣候從「熱模式」硬生生翻轉為「冷 模式」,然後在二、三十年後再翻轉回來。這些「數十年振盪」重整主要氣候模式,其變化是二十與二十一世紀全球氣候重大變化的主因。

氣象專家預測 北極震盪 春雨多颱風少

從有氣象觀測紀錄以來,首見「北極震盪」與「聖嬰現象」同時作用,導致暖冬短時間內遭冰凍,變身冷冽寒冬。不過,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台灣所處位置,反而會是春雨多,颱風個數變少,對台灣其實有利。」

不 過,彭啟明強調,由於至今只能掌握到微弱訊號,預估春雨多的機率高些,但實際情況仍然充滿變數。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也說,政府密集召開抗旱會議,氣 象局的觀測資料會是重要參考資料,氣象局會在完全掌握後才會對外發布,以免引起恐慌。氣象局評估,受到聖嬰現象影響,今年春季雨量偏少的機率約有三成,原 來預期在去年十二月底就能明確知道春季降雨情況,但受到「北極震盪」等自然因素影響,情況遲遲未能明朗。

台大大氣系教授許晃雄表示,非典型聖嬰與傳統聖嬰發生不同,訊號不強,也讓氣象預報充滿變數,同時受到季節預報技術的不確定性,學者和氣象局都不敢對外講出有信心的春雨預測。

彭啟明說,受到「北極震盪」效應影響,冷空氣密集接力來襲,「北極震盪」一月底前還會發威,歐美仍會遭風雪襲擊。還好台灣所處區域水氣足夠,可以稍擋北方下來的寒冷空氣,受害情況不會像歐美那麼嚴重。

彭啟明評估,聖嬰現象效應預期會持續到五月份,目前期待二月開始降雨,春雨下得夠,才能補足緊接夏天可能因為颱風來得少、出現降雨不足引發的缺水危機。

彭啟明說,每年西北太平洋會生成二十七個颱風,登陸台灣的約有三到四個,預期受到聖嬰效應影響,今年可能減為只有一個,但他強調,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單一個颱風威力可能破壞力驚人。就像去年真正登陸台灣的只有一個中颱莫拉克,卻重創南台灣。

天氣放晴 平地目擊玉山雪景 雲嘉南水啦

變天的前一天,昨天全台好天氣,南部無雲,台中以南至屏東幾乎都可遠眺覆蓋白雪的玉山山頭,民眾爭相走告:「看雪去!」

雪景近在眼前 人人驚喜

嘉義東石國中教師廖梅真昨天上午到布袋,行經西濱公路時,無意間抬頭望向東邊,被宛若近在眼前的雪景給嚇一跳,激動得大叫不已,打電話給友人時聲音還抖個不停。

東山鄉民吳讚修接獲嘉義友人來電告知,立即拿著望遠鏡奔向當地制高點東河派出所頂樓,看見玉山雪景時感動莫名,直稱生平頭一遭在平地如此清晰看見玉山雪景。就讀國小四年級的葉姓學童從未看過雪,卻在平地第一次賞雪,直問媽媽:「去玉山會不會很遠?」

看到玉山雪景的消息,透過噗浪迅速流傳,有噗友表示,很像日本富士山。玉山雪景倒映嘉義蘭潭與仁義潭潭面,山湖映照,如詩如畫,更讓人驚豔,攝影愛好者同樣是爭相走告。

「水 氣多寡是能見度的關鍵。」氣象局預報員謝旻耕解釋,這些區域相對濕度低,水氣不多,空氣中的污染物少,能見度好,因此可以遠眺玉山。嘉義及台南氣象站進一 步說明,昨天高壓帶來沉降氣流、髒空氣下沉,加上天氣晴朗,雲層量極少等因素,雲嘉南地區上午十點以後的能見度從平時十來公里,提高到二十五至三十公里, 民眾在郊區或較空曠平原,就可用肉眼看到玉山積雪未退景象。不過,隨著天空的雲層逐漸變厚,過了下午一點三十分後,能見度也逐漸縮短。

登 山好手吳先生指出,之所以只有台中以南看得到玉山,是因為北部、東部分別被東西南向的雪山、中央山脈擋住視野,南部的阿里山則只有兩千多公尺,所以可以直 接看到玉山山頭。南縣登山協會常務理事吳忠明說,較北的山頭為玉山山脈,較南應為向陽山系,近來高山地區頻下大雪,才會有難得一見的玉山雪景。

鋒面今報到 後天下探八度

不過,今天陽光收工,鋒面上工。中央氣象局指出,週一、週二又是濕冷天氣,雖然水氣不像前幾波冷氣團挾帶的多,但山區只要夠低溫就有機會降雪;週三、週四寒流發威,中部以北空曠地區溫度下探到八度,南部地區也只有十二、十三度。屆時水氣減少,會轉為相對乾冷的天氣形態。


嘉義蘭潭與仁義潭,玉山雪景倒映潭面,山、湖遙隔數百公里卻能互相照映,讓人驚豔不已。
嘉義市眺望的玉山積雪,印證了陳澄波1947年的畫作「玉山雪景」,昨日出現在嘉義市區。
玉山雪景在南縣平原地區清晰可見,相當罕見。

(自由時報)
--
接種疫苗的經濟觀/朱敬一

對於是否接受H1N1疫苗注射的思辯論點,坊間的論述大概是這樣的:如果不接種而患病死亡的機率是p,而接種疫苗本身導致死亡的機率為q,則若p小於q就應該接種;反之則不接種。這樣的機率比較不能說錯,卻沒有分析事情的全貌。

接種疫苗 利己也利人

接 種疫苗當然有減少罹病的好處與疫苗本身病變的潛在傷害,這些都是考慮接種者本身算計的私利私弊。但是,自己不得流感卻還有一項好處不是由自己承擔,而是由 別人承擔。某甲自己不得新流感,就不會再有將病菌傳染給他人的可能,因此間接減少了別人的罹病率。故接種流感疫苗除了自己利害的計算之外,還有社會外部利 益(external benefit)的考量。

外部利益或傷害的定義是:某甲行為影響到某乙,卻未經市場機制得到獎勵或處罰。例如甲抽 菸讓乙吸二手菸,就是甲對乙產生外部傷害;甲搭乘捷運以致市區交通變得較好,減少了道路壅塞,則是甲對社會的不特定道路使用者產生外部利益。前述的疫苗接 種行為,顯然則是外部利益的一種。

自戕不罰 戕他才要罰

讀者不要小看這外部利益與外部成本的討論;絕大多數政府干涉人民行為的情境,都是因為該行為產生了外部傷害。一般人民也許不曾注意:國家對於吸菸行為管制極嚴,甚至可以在公共場所全面禁菸。但菸酒同樣戕害身體,國家卻只規定酒後不開車,不曾對酒下任何禁令,為什麼呢?

這 是因為喝酒只是「自戕」,只有酒後駕車才產生「戕他」的可能性,才有國家介入的空間;但吸菸的二手菸卻是必然涉及戕他,國家介入的強度就增加了。自戕的行 為不涉外部傷害,故國家不管,但戕他的行為是外部傷害,國家就會介入。通常,產生外部傷害的事個人因未能體認,而會做太多,故國家往往以課稅(如香菸捐) 方式抑制之。產生外部利益的事,個人未能體認則會做太少,此時國家可能以補貼(如捷運票價補貼)的方式而予以鼓勵。外部性大到一定程度(如殺人放火),國 家乾脆直接列為刑罰制裁對象。就此意義而言,刑罰像是一種對重大外部傷害行為所課的稅。

損他行為 要多加節制

台灣有些人 也許比較自私,也許未能體認其行為之外部性,某些有外部效益的事卻做太少。去接種疫苗不但利己更是利他、是修行、是做功德,因此應該鼓勵。相反的,有些事 具外部傷害台灣人民卻做太多。高速公路上慢車霸佔左線,固然駕駛省去了駛回右線的麻煩,卻也增加了別人被迫由右線超車的風險。霸占左線雖然不致違法,卻是 有外部傷害特性的行為,只可惜許多台灣人民不查,不知不覺間增加了別人的風險與傷害。

三周前左肩挨了一針,也做了件功德。

(聯合報)
--
走出科普 教化思維/黃俊儒(南華大學通識教學中心/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最近不管是氣象預報、美國牛肉、疫苗施打,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水庫興建爭議,似乎都在說明:民眾是否有好的科學素養,已然牽動著國家的食品衛生政策,甚至 是對外貿易協商與社會安定的重要關鍵。這些紛紛擾擾的背後,也開始有輿論反省台灣的科學教育是否出了問題,所以導致社會的理盲與泛政治化,民眾不願用科學 的證據去思考事情。

過去,在我們所熟悉的「科普」教育下,無疑是一種針對科學所進行的「大眾化」及「普及化」的過程。但是在這個用詞的背後,卻也微妙地隱含了「科學」尊崇與 居高臨下的地位。因為在二十世紀前期,科學及科技急速發展所展現的驚人影響力,已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現代社會的樣貌,任何想要富國強兵者,無不需要搭上科技 發展的列車。因此將科學知識對於一般民眾進行「推廣」、「宣導」、「教化」,無疑是一個合情合理的過程。

但是二十世紀後期,在科學繼續展現威力的同時,卻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副作用、侷限性,甚至是反作用與破壞性(例如大氣汙染、環境惡化、核能威 脅、基因操控、新流行病、武器擴散…等)。尤其是在西方科學發源的歐美國家中,因為跟科學打的交道日久,民眾明顯地開始在信任及支持上產生了動搖。例如, 英國皇家科學會在八零年代,就曾透過大規模「公眾科學理解」的調查,試圖從中找到挽回民眾對於科學信心及信任的方法。此外,在美國國家科學會或是英國皇家 科學會等,均鼓勵科學家需要主動地對民眾進行相關科學計畫的說明及溝通。

許多現象均顯示,在歐美國家裡,「科學」與「民眾」間的關係已經逐漸地從單向的傳輸,轉變為雙向的溝通。尤其是當權威觀點與生活經驗無法接軌時,以及專家 宣稱的偶而失效時,這就不再是簡單的一句「尊重」科學證據或科學原理就能輕易地搪塞。更何況我們正面臨的,是氣象專家、食品專家、疫苗專家,對於相同議題 都有著正、反不同意見及主張的狀況,我們又如何要求民眾放心地把自己的身家交給「科學數據」呢?

相較於歐美公眾科學教育發展,主流論述卻還在緬懷這種「科普教化」功能,在呼籲民眾該擁有那些「不知多少才夠」的科學素養的同時,一方面再次強化科學不容 挑戰的權威,另方面也為公眾再次豎立起層層難以跨越的參與門檻。因此最終所凸顯的,仍是不脫以文化菁英之姿,來數落常民對於相關科學知識認識的不足,而未 能窺見這道越來越難以跨越的對話鴻溝。當專家與菁英把科學獨大化,而不把「溝通」與「協商」當作同等重要任務時,不僅傲慢的姿態會引起更大後座力,實則更 背離了目前科技發展的核心本質。

事實上,現代社會的科技問題何其複雜,在「科學」、「公眾」與「社會」之間進行溝通與協調,是件極為專業的工作,它需要被深入探討、論述與累積。而不是一 位科學家,只要同時文筆好、口條好、面貌佳就可勝任這工作。因在恆常衝突的科技社會中,台灣需要的不再只是對科學的神奇與無所不能所進行的廣告及行銷,而 是需要與民眾好好溝通及參詳科學的過程、限制、影響、價值及可能的代價。

日前《科學月刊》創辦四十周年,當時這份刊物的催生象徵著台灣科普工作的萌芽及扎根,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而當年的這群「熱血青年」,如今已不少是大學校 長、院長、行政院長等具有影響力的大人物。如果連他們都還感嘆科月四十年的這場紀念,只是一種「向失敗者致敬」的儀式。那麼在物換星移的今天,是否也到了 我們該重新反省「科普」精神的時候了?

(中國時報)
--
胰島素不可怕 有助減少糖尿病併發症

許多糖尿病患,一聽到注射胰島素就聞之色變,其實這些恐懼都來自於對胰島素的不了解。

胰島素是由胰臟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能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身體細胞,提供能量,若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再分泌,甚至是胰島素無法被身體利用時,就會出現所謂的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多寡,是隨著血中的葡萄糖濃度而有所調整。我們在用餐之後,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血糖跟著上升,同時刺激胰島素的分泌;相反地,當肚子餓的時候,血糖值就會下降,並抑制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就是透過這樣的作用機制在我們的體內運行。

當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再分泌,身體組織無法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造成葡萄糖累積在血液中,並使血糖值升高。此時,醫師就會建議患者以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治療,幫助病患保持血糖值在正常範圍,並防止血糖值過高。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島素治療並不可怕,其主要的功能是幫助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血糖控制得好,其實對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是相當有幫助的。

胰島素注射治療是模仿正常人的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形,依據監測的血糖值來調整胰島素劑量,以達到最佳的血糖控制。

市面上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胰島素,依作用與在體內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基礎型」及「餐食型」兩大類。

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

基礎型是幫助維持空腹時正常血糖所分泌的胰島素,有「中效」與「長效」兩種;餐食型胰島素也就是吃飯後,為了降低餐後升高的血糖而分泌的胰島素,可分為「速效」、「短效」兩種,病友經由監測到的血糖值及醫師的建議,來選擇胰島素施打的種類和劑量。

臨床上,常聽聞病人對於胰島素治療有錯誤的觀念,例如施打胰島素「會洗腎」、「會失明」、「會上癮」等說法,以致影響患者的治療意願,反而使病況加重。事實上,注射胰島素能夠提早減輕肝、腎功能的負荷,還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出現的機率。

糖尿病的治療是長期抗戰,不管在生活習慣上的改變或藥物方面的治療,都需要有恆心及耐心,只要血糖控制得宜,糖尿病友也可以過著和正常人一般的生活。

(自由時報)
--
不要忽視失眠症狀!長期失眠 治療支出達12倍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失眠經驗。根據國內各項失眠盛行率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台灣約有1/3國人有失眠的困擾,由此可見多數國人受失眠之苦。

長期失眠不但影響的範圍涵蓋了精神、情緒、記憶力及身體健康等各層面,更有可能會在無形中,增加醫療支出、降低個人生產力。

國外最新醫學期刊整理指出,長期失眠患者每年需比一般人多花費將近12倍的金錢於失眠相關照護上,包括住院、藥物治療、心理諮商、就醫交通費等「直接醫療照護花費」。

學者更指出,失眠所導致的相關損失,還間接包括個人及社會生產能力下降所損失的金額,以及意外事件造成的「間接連帶損失」等。

短期失眠 花費也達3倍

即使是只有短期失眠症狀的人,研究也發現,其每年估計需較一般人多花費3倍多的錢在前述直接照護花費與間接影響損失上。

對抗不景氣、省荷包,別忽視失眠的影響!及早接受相關專業醫療治療,不但可省下可觀的金錢,更能給自己更好的生活品質。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