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101113

Google Earth出包 桃園機場到101 竟要渡台海 耗36小時逾千公里到武漢「太瞎啦」

開車從桃園國際機場到台北101大樓 要花多久時間?一名男子前天替外籍友人規劃來台旅遊行程,準備造訪台北101大樓,他在Google Earth網站,查詢機場至台北101大樓路徑,不料網站規劃竟須費時36小時、1234公里,還要游泳165公里橫渡台灣海峽,最後抵達的目的地竟然是 中國湖北省武漢的一家髮廊,他直呼:「太瞎啦!」
對此,Google 台灣昨低調回應,指稱他們接獲《蘋果》查證後,在Google Earth輸入台北101大樓的關鍵字,甚至輸入其精確地址查詢,發現真的要泳渡台灣海峽,且都會導引到武漢,於是立刻將此問題向工程師回報,由於工程師 仍在積極探查問題中,目前仍無法提出合理解釋,強調不論是Map或Earth平台,都有回報機制,呼籲網友多加利用。

「又不是要偷渡」
余姓男子前天上午為替馬來西亞籍友人規劃旅台行程,他在Google Earth輸入起點「桃園機場」、目的地「台北101」,正確的路線應該是走高速公路,然後從國道一號堤頂交流道進入台北市,走基隆路接信義路即可。
但Google Earth竟建議從桃園西濱公路出海,游泳橫渡太平洋,再從中國福州重回陸地,登陸後還須再搭渡輪,最終目的地竟是遠在1234公里外的中國湖北省武漢台北一路上的「台北美髮院」。
余男說,當時他不敢相信看到的畫面內容,還以為眼睛花了,又重複輸入兩次,但建議路線還是要他泳渡太平洋,讓他直說不可思議,「又不是要偷渡,幹嘛要游泳橫渡太平洋,況且Google是大公司,未免太Kuso了。」
《蘋果》昨按余男輸入的桃園機場至台北101路線,在Google Earth實際操作,甚至將目的地輸入「台北金融大樓」,發現Google Earth均建議「游泳橫渡太平洋」,目的地也是武漢台北一路的台北美髮院,並非遭到網友Kuso惡搞。

專家:關鍵字錯誤
據了解,上周三Google Map才因「日本到中國建議騎水上摩托車」、「台灣到加州建議騎水上摩托車、划獨木舟37天又23小時」,被調侃「創意十足」,未料連它的姊妹網Google Earth也跟著出包,讓網友覺得很意外。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孫思源表示,台北101是知名的地標,照理說不應該出現這麼大的誤差,可能是有什麼關鍵字導致錯誤,由於他不了解Google Earth或Google Map其程式的運作邏輯,所以無法提出合理解釋。

(蘋果日報)
--
睡覺打呼當心 鼻過敏復發 恐呼吸中止 天氣不穩 氣喘童增4成 應積極就醫

一 名5歲男童,日前因睡覺時出現打呼,且呼吸暫時停止,家人帶其就醫檢查發現,男童為過敏性鼻炎復發,造成鼻腔組織肥厚導致罹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表示,近 期天氣不穩定,門診中因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就醫病童已增加4成,提醒應積極就醫,以免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發育與健康。

收治病例的台 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昨在台灣聯合醫學會中發表此案例,他指男童到院時,其母主訴孩子睡覺時,常出現打呼、睡眠中止症狀,經檢查、確診其睡 眠呼吸中止症病況,是由宿疾過敏性鼻炎所誘發,在給予經抗過敏藥物治療後,男童鼻炎與睡眠中止症狀均已改善。他說,近期天氣不穩定,因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就醫孩童人數約增加4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博仁提醒,孩童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時,若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孩童生長遲緩,且因睡眠時呼吸停止,易使心臟缺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咬合不正機率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吳克恭也說,過敏性鼻炎病童,常須開口呼吸,將導致臉部肌肉僵硬、口腔上下顎骨結構發育異常,其齒列咬合不正機率,較正常呼吸孩童增加4倍,還可能形成暴牙、臉型變長等。
兒 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理事長、過敏免疫醫師徐世達說,預防鼻過敏應隔離過敏原,如塵蟎、蟑螂、貓或狗皮屑等,今年最新版「過敏性鼻炎診療指南」也建議,孩 童若對貓狗皮屑嚴重過敏時,則應禁養貓狗,而媽媽於懷孕期間可吃海鮮、堅果類等食物,嬰兒出生後吃3個月以上母乳,都可降低日後過敏機率。

過敏性鼻炎注意事項
.患者應隔離過敏原,如塵、蟑螂、貓或狗的皮屑等
.若罹患過敏性鼻炎孩童,最好不要養貓、狗等有毛寵物
.大人應避免在室內抽菸
.孩童罹患過敏性鼻炎時,應盡速治療,避免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
.治療過敏藥物有效且安全,罹患過敏性鼻炎孩童應按時服藥
.每天開窗4小時以上,增加空氣流通

(蘋果日報)
--
懷孕性愛不戴套 可能早產

Q:聽說懷孕期間性愛,男方不宜射精在女性體內,否則易早產,是真的嗎?
A:懷孕期間性愛最好能戴上保險套,因為男性精液裡的前列腺素,有可能促進子宮收縮,引發早產。
國外醫學研究發現,為刺激臨盆、誘發產兆,可讓先生射精在孕婦體內,以刺激子宮收縮,但台灣並無相關研究,也沒嚴格限制不能射精在孕婦體內,或建議過預產期者採用體內射精方式刺激臨盆。

採不壓迫姿勢佳
為避免早產,孕期性愛建議全程使用保險套,只要沒有早產或出血跡象,理論上懷孕後期還是可以性愛,並沒有限制後期3個月不能行房,至於姿勢最好不要壓迫孕婦肚子,可採女上男下或不會壓迫的姿勢,過程中若有不適要立刻停止,不須勉強。

(蘋果日報)
--
日喝橙汁2杯 痛風率倍增 每天2罐汽水 風險一樣高

國外最新研究,女性每天喝2杯柳橙汁,罹患痛風的風險,與每天喝2罐汽水類似,皆是常人2倍以上;即使1天只喝1杯柳橙汁,痛風風險也會提高4成。國內專家說,建議痛風患者平時還是喝水就好,勿喝高糖飲品。

解渴喝開水最好
這 項研究由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對象僅針對女性,追蹤近8萬名女性22年後發現,每天喝1杯一般水杯容量的柳橙汁者,罹患痛風可能性比常人高4成 1;日喝2杯,風險則會增到 2.4倍。若有喝汽水習慣,則每天1罐(易開罐),罹痛風機會較常人高7成;若日喝2罐,風險將增到2.5倍,與每天喝2杯柳橙汁風險類似。
研究團隊認為,柳橙汁中含果糖,攝取過量會使尿酸堆積在關節,形成痛風。
國內專家對上述發現持保留態度,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林亮宏說,從未聽過柳橙汁會增加痛風風險,但會建議已患有痛風者,「想解渴還是喝開水最好。」書田診所營養師陳韻帆則說,新鮮柳橙汁含豐富抗氧化物,適量飲用反而可能有助預防痛風,對此研究參考即可。

痛風注意事項
.少吃帶殼海鮮、內臟
.維持理想體重
.避免高油飲食。因為脂肪會抑制尿酸的排泄,攝取高油恐致痛風發作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女性每天喝1杯柳橙汁,罹患痛風的可能性比常人高4成1;日喝2杯,風險將達2.4倍

(蘋果日報)
--
唯獨台灣名人那麼愛哭/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造勢大會上的「三字經」讓鄭弘儀被迫出面公開道歉,風波卻反而延燒不斷。道歉的誠意是爭執的焦點。但是,同樣耐人尋味的其實還有他當時的「語帶哽咽」。

哽 咽似乎已經成了臺灣公眾人物的基因本能。不管是政壇高官還是名嘴紅星,只要面臨必須公開面對攝影機認錯的場合,哽咽就跟著來了。有人通姦事發,有人貪贓枉 法,無論情節輕重,道歉與哽咽就如同牡丹綠葉一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彷彿就像全民運動一般,從小咖民代到一國元首(包括馬總統在內),哽咽都是記者會 上的必備絕活。說「哽咽才是王道!」一點都不誇張。
不過,儘管大家對於哽咽早已司空見慣,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卻是這20年來才有的事。簡單說 來,沒有民主化的發展與電子媒體的SNG作風,哽咽文化根本不可能形成。政治人物特別擅長此道,在攝影機的現場捕捉畫面與女主播的八卦煽情解說之下,原本 是千夫所指的主角就能夠憑著哽咽而一躍成為大眾同情的對象,選票當然也跟著來了。不過就是犯了所有男人都會犯的過錯嘛,不過就是污了幾千萬嘛,有什麼大不 了的?這就是哽咽的大事化小功能。

哽咽就成臺灣英雄
中國古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臺灣男人硬是要得,把哽咽提升到藝術的層 次。唯有道行高超的當事人才能將「欲哭未哭」的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眼眶通紅但又淚水不出,這樣才能感人至極而不失風度。一旦作到這一點,那麼哽咽之為用 就更是大矣!它甚至也能發揮以退為進的積極角色,鄭弘儀的哽咽就是經典示範:他先道歉一番,接著再使出哽咽,說罵「××娘」全是因為不捨台灣民眾受苦。此 時道歉已經不是重點了。當《大話新聞》的叩應觀眾後來也紛紛罵起三字經的那一刻來臨時,鄭弘儀就知道了:他成功脫身了,主持人的飯碗當然也保住了!看看這 幾天的後續發展,「××娘」竟然都能成為挺綠大會上的問候語,難怪鄭弘儀會昇華超脫成了「守護臺灣」的真英雄!
環顧世界各國,哽咽文化恐怕是臺灣 才有的特產。就歐美國家來說,醜聞下台事件時有所聞,但是記者會上即使出現哽咽,也絕對只是偶見例外。當事人一旦公開認錯,通常就是乾淨俐落而不拖泥帶 水。其中所反映的其實就是市場供需法則:觀眾不吃哽咽那一套,裝腔作勢當然就無用武之地。哽咽在臺灣能夠氾濫到如同八點檔連續劇的升級版,原因正是出在我 們的口味異於常人。
哽咽文化倒也不是毫無可取,它至少反映了某種程度的臺式民主價值。在過去的威權時代,權力來自統治高層,選民不重要,哽咽自然 沒有揮灑空間。今天的中國大陸就是最好的寫照。但是,哽咽終究不是成熟民主社會該有的現象。它的濫情讓人民黑白不分,鄭弘儀風波已經說明了一切。哽咽才是 王道嗎?答案應該是清楚的NO!

(蘋果日報)
--
活在當下?人們大半時間 心不在焉

胡思亂想 讓人不快樂

也許你該聽聽瑜伽老師的專業建議:活在當下。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大半時間希望自己身在別處或做其他事情,這種持續心不在焉的行為會讓人不快樂。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基林斯沃思和吉伯特,透過流行的iPhone 智慧手機為工具,利用應用程式追蹤2250名志願者,不定時的隨機詢問他們的快樂程度、目前正在做何事、他們是否正在思考目前進行的活動或是其他愉快、感覺平常或令人不快的事。

用電腦、工作 最不快樂

統計結果顯示,接受研究者回答有46.9%的時間心不在焉。他們表示,性行為、運動或聊天的時候最快樂,最不快樂的時候則是使用家用電腦、休息或工作之時。

任何時刻,民眾只有4.6%的快樂感覺來自當時正在做的事情,而來自胡思亂想的快樂感覺反而高達10.8%。

心不在焉 預測幸福指數

研究指出,「時差分析」顯示民眾心不在焉,通常是他們不快樂的原因,而非結果。基林斯沃思說:「心不在焉是預測人們幸福感的極佳指標。」

(聯合晚報)
--
半夢半清醒 恍神不快樂

「活在當下最快樂」似乎不只是口號!美國最新研究指出,人清醒的時候,幾乎有一半時間心思不在眼前的事情上。然而做白日夢通常無法讓人快樂,相反地,只叫人更沮喪。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調查二千二百名自願者,透過其iPhone手機上的一個應用程式詢問他們正在做什麼、期間是否曾心不在焉或岔開心思,以及「做白日夢」給他們的感受。受測者年齡從十八歲至八十八歲。

專家分析資訊後估計,人清醒的時候,有四六.九%的時間並不專心,會分神去想別的事。而除了做愛時會全神貫注外,每次在工作或從事活動時,至少有三成時間用在想別的。本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科學》周刊。

研究另發現,人分心的時候雖有四二.五%是在想正面積極的事,但比起全神貫注於當下的事情,感覺上並不較為快樂。若分神時想到平凡無奇或不快樂的事,回神後會更不快樂。

研究報告主撰人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紀靈斯渥斯(Matthew Killingsworth)表示,研究成果顯示,人類的心靈活動有很大的程度是被不切實際的念頭所盤踞;思緒能由當下飛到他處,是人類獨有的特色,但這種能力似乎要付出情緒上的代價。

(中國時報)
--
巧妙運用液體慣性 貓咪喝水不濺地 大有學問

美國研究團隊發現,貓咪能很優雅地喝水,不像狗會把水濺得到處都是,原因在於貓能巧妙運用慣性與地心引力的原理。

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教授史托克(Roman Stocker)和同僚及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兩名生物機械工程專家,以史托克自家寵貓「Cutta Cutta」為對象研究後發現,貓喝水時,會用舌尖輕碰水的表面,所以不會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然後快速縮回舌尖,這個動作讓水瞬間拉出一道水柱,而慣性作 用會使水柱上升,進而入嘴,加上貓能俐落地在地心引力作用前闔上嘴巴,所以不會造成處處滴水的邋遢樣。

反觀狗喝水時,舌尖會往前伸進水裡,並彎成杯狀,再大口把水撈到嘴裡,因而常常會弄濕地面。

史托克領導的團隊利用高速攝影機拍到「Cutta Cutta」喝水的連續動作,並將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Science)周刊。

頗讓人意外的是,貓舌上粗糙的乳突(俗稱絲狀乳頭)完全未參與整個喝水的過程。不過貓咪控制舌尖吞吐時間則非常重要,必須在地心引力作用於水柱之前,俐落 地收回舌尖。根據研究,貓舌一秒可以吞吐四次,而吞吐頻率和貓種有關,體型越大,吞吐時間越慢,所以喝水也越慢。

研究團隊說,了解貓喝水的動作有助物理學家釐清重力和慣性的關連,也有助日後機器人和其他生物力學應用的設計。

(中國時報)
--
纏訟20年再更二審 蘇建和案3人 再判無罪

纏訟近廿年的蘇建和、莊林勳、劉秉郎被控強盜殺害汐止吳銘漢、葉盈蘭夫婦案,高院再更二審十二日宣判再次逆轉,合議庭採信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推斷「只有王文孝一人犯案」及「一刀多傷」的結論,加上蘇建和遭到警方刑求,自白無證據能力,撤銷死刑判決,判三人無罪。

這是蘇建和三人繼高院九十二年再審獲判無罪後,第二次獲判無罪。蘇等三人在再更一審被判死刑,昨天再次逆轉獲判無罪,三人在法庭內感謝審判長陳博志的「明察秋毫」,向合議庭鞠躬道謝。

這件受社會長期矚目的三死囚案,再更二審由審判長陳博志擔任受命法官,與陪席法官陳德民、劉興浪,經過三年的審理,卅多次開庭,甚至請李昌鈺博士進行現場重建,昨天做出判決。

在審判長陳博志宣告無罪後,上百名到場旁聽的「蘇案平反大隊」,在法庭內當場爆出掌聲及歡喜的尖叫聲,蘇建和等人除了鞠躬感謝審判長外,充滿欣喜的和律師團握手、擁抱,感謝他們一路來義務的陪伴與協助。

合議庭判決無罪的理由,主要是採信李昌鈺的重建鑑識報告結論,認定在吳銘漢夫婦房間的狹小空間內,無法容納四人在同一時間用四種刀棍擊殺吳銘漢夫婦,而現場的血跡,並沒有受到人體或物件阻礙,凶刀只有菜刀一種。

合議庭另指出,蘇建和遭警方刑求,確實是他怕再被刑求,而做出非任意性的自白,這樣的自白無證據能力;至於莊林勳、劉秉郎兩人指控警方刑求,因無證據而未被採信。

判決另指出,三名被告與王文孝的自白,包括犯罪時間、有無共犯、犯罪動機、侵入方法、事後滅證等均自相矛盾,出入甚大;還有犯案現場並無三人的鞋印、指紋、毛髮,三人在事發時可能不在案發現場,在缺乏相關事證佐證下,不能單憑三人自白就認定參與犯案。

本案發生於八十年三月廿四日凌晨,家住汐止的吳銘漢夫婦,被發現遭砍殺七十九刀致死,警方在現場的吳銘漢生前薪資袋背後,找到一枚血指紋,經比對鑑定是現 役軍人王文孝所留,王被捕後坦承一人所為,但隨後改稱蘇建和、劉秉郎與莊林勳是共犯,隔年一月十一日,王文孝即遭槍決。

3D動畫重建現場 李昌鈺推翻四人同時行凶指控

旅 美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受高院囑託,為汐止吳銘漢、葉盈蘭夫婦遭強盜殺害案做現場重建,李昌鈺依血跡分布情況及唯一的指紋和血鞋印,經檢視被害人刀傷及精確 計算現場空間後,推斷現場不可能容納四人同時行凶,極可能是王文孝一人所為。這項結果得到高院再更二審合議庭採納,成為蘇建和等三人昨天獲判無罪的關鍵。

李昌鈺是九十七年六月廿日到現場進行重建鑑識,經過資料分析、現場還原、血跡分布鑑定及重建程序後,做成電腦三D畫面現場模擬影片的鑑識報告,今年八月十三日還以證人身分,到高院審判庭中說明。

李昌鈺的鑑識報告中,包括現場血跡的噴濺情況、武器種類推算及行凶過程,都以三D動畫重建,並經精確計算整個凶案現場空間,推翻檢方指控王文孝、蘇建和、莊林勳、劉秉郎等四人同時行凶的說法,推斷凶手只有王文孝一人。

李昌鈺指出,從被害人傷口、血跡噴濺痕及滴血的跡證,兩名被害人的七十九處刀傷,並非砍七十九次,有多處一刀多傷,也沒有檢方指控的警棍及其他鈍器傷痕。現場有大量、非常完整的血液噴濺痕及滴血,沒有人體或物件阻擋的痕跡,肯定沒有多人在場犯案的跡證。

李昌鈺推斷,凶刀以菜刀的成分最大,因為現場的空間狹小,開山刀刀刃的長度,在現場空間無法容納;另依被害人手臂抵抗傷,刀型都是一字型。

報告指出,現場房間很小,只有十二點五六平方公尺,內有雙人床、五斗櫃等家具,加上棉被、衣物及兩個死者倒地,現場只剩可容一個人活動的一點四三平方公尺空間,很難同時容納四個人,更不可能有空間讓四人同時用四種刀棍擊殺。

合議庭也認定,警方現場人員在吳家浴室內找到的十二根毛髮,全屬被害人及其家屬留下,再根據唯一的指紋、血鞋印及重建的結果,顯示蘇建和等三人可能不在現場,本案應是王文孝一人所為。

蘇建和案 學到什麼?/蕭逸民(人本教育基金會蘇案專案祕書)

昨天,台灣高等法院採認李昌鈺博士犯罪現場重建鑑定報告一人犯案的結論,更二審判決蘇建和案等三人無罪。對被告當事人來講,這是遲來的正義,但是,二十年 纏訟,對於全台灣人來講,卻是個耗盡社會資源的司法戰爭。當初究竟是什麼情況製造了蘇建和案?筆者以為,一個人如果發現錯誤卻不能即時改正,必然導致一步 錯、步步皆錯的結局,蘇建和案就是最好的明證。

民國八十年三月廿四日台北縣汐止市發生吳氏夫婦命案,負責偵辦的汐止分局表示「現場有打鬥痕跡,研判兇手一人以上。…警方專案小組已在現場採集到數枚可疑指紋,正送往刑事警察局鑑定中。」(中國時報,三月廿五日)警方最初就假設本案是多人所為。

經過五個月的指紋比對,八月十四日警方逮捕現役軍人王文孝,專案小組並以「警方在現場採到的四種不同的指紋,其中一組指紋正是王的指紋」,強調正在追緝共 犯。二天後,汐止分局攻破王文孝心防,尋線逮捕殺人共犯三人、把風共犯一人,宣佈全案偵破。十月月檢察官隨後即以四人行兇的犯案情節,起訴蘇建和、劉秉 郎、莊林勳。

起訴後,受委任的蘇友辰律師到法院閱卷,發現偵查卷中除被告自白外,沒有任何物證,連據以破案的指紋鑑定也不見蹤影。八十年十月廿一日蘇律師第一份書狀即 以「據警方透露,現場查獲四枚指紋,其中一枚帶血指紋為被告王文孝所有,其他則屬不詳。如果其他三枚同屬帶血,又非被告劉秉郎、莊林勳等人所有,顯見王文 孝所稱共犯另有其人。」要求法官調查警方宣稱之四種不同的指紋何在?

士林地院幾次函調,汐止分局卻只提出王文孝的指紋鑑定書。為了確認有無其他指紋,法官二次傳訊承辦刑警說明,警方一再強調命案現場有多枚指紋,只是鑑定需 時,目前無法提出;同時,警方陸續補充事證,強調本案確是多人所為。最後,一審合議庭相信警方說詞判決蘇案三位被告死刑,判決書列出的證據有:一、王文孝 指紋鑑定書。二、警棍。三、小皮包(內有鑰匙一串)。四、贓款廿四元。

上訴二審後,被告和律師繼續追查其他指紋下落,汐止分局終於在八十一年七月一日回覆高等法院的公文中承認:「現場所採得之三枚指紋皆為犯嫌王文孝所有」。 原來根本沒有四種不同的指紋,四人犯案只是警方推論。然這個初始的認定,讓警方不相信王文孝一人犯案的自白,嚴刑逼供下,導致蘇建和三人無辜涉案。

但錯誤不僅於此,經十年的再審,法院已確定警棍、小皮包和廿四元與被告三人無關,全為警方栽贓之物。最初四種指紋的錯誤推論,可能是鑑定過程中,所發生人 為疏失,但之後偽證、栽贓、隱匿有利被告事證,顯然是汐止分局事後發現錯誤,為了掩飾已發生的刑求誣陷,一錯再錯的行為。檢察官與承審法官受其蒙騙,才造 成蘇建和案長達二十年的纏訟。

日前,台南又發生一案雙破,誣陷弱智者為性侵犯的事件。台灣已是個文明的法治社會,怎可為求破案不惜造冤,踐踏司法的程序正義?因此,如何破除警界只求破案不論對錯的文化,在社會為蘇案平反付出二十年的慘痛代價後,是當前最應面對的根本問題。

(中國時報)
--
教部辭典頭目例句 不尊重原民

教育部國語辭典裡將「頭目」的例句冠在不良幫派上,又以「嘍囉」作為頭目的相反詞。台東原住民縣議員宋賢一昨天批評嚴重傷害原住民,而且又有原住民非「頭目」即「嘍囉」的意涵。

議員︰抗議一年半不理睬

宋賢一在去年五月間的縣議會定期大會上即針對頭目例句提出抗議,當時教育部回應說「會從善如流檢討修改」,但事隔一年半依然故我,縣議員忍不住批判教育部官員是「目頭」(木頭)。

宋賢一昨質詢時指出,在簡編本中,頭目的解釋是「團體的領導人」,但例句卻是「這個惡名昭彰的不良幫派,終於隨著頭目被逮捕而瓦解了」,根本是不尊重原住民。

他說,字典裡的頭目相反詞為「嘍囉」,難不成部落裡除了頭目外,其他的都是「嘍囉」,太看不起原住民了!

宋說,台東縣政府將在十九日起舉辦南島文化節,原住民將大集合,如按教育部辭典的解釋,應該就是不良幫派的「頭目」及「嘍囉」大集結,教育部不如趁此機會大掃黑!

教部︰近期將妥適修正

教 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既然原住民議員對頭目的例句有不同意見,會請國語會儘快檢討。國語會執秘陳雪玉表示,去年議員提出質詢之後,國語會有請教學者,學者 認為古典章回小說中的頭目也有負面的意向,而原住民中也並非所有族都使用頭目一詞,因此去年決定暫不修改,今年正在作改版作業,將會納入調整。

(自由時報)
--
不必聞豆色變

在醫院從事營養工作多年,每次病人看診,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病人告訴我:「我不能吃豆類的食物。」當我反問他:「你說的豆類是哪些食物?」病人會告訴我,就是所有的「豆」啊!像紅豆、綠豆、黃豆、菜豆、敏豆、土豆等。

聽完病人的敘述,我真是不知要從何說起,因為並不是名稱中有「豆」的食物都歸在同一類,它們的成分是有差異的。

我常會問病人:「你覺得毛豆是哪一類的食物?」有人看毛豆綠綠的,就會回答說:「蔬菜類啊!」我再問他:「毛豆成熟後,會變成什麼豆?」病人常愣住,不知如何回答。

毛豆成熟以後,就變成我們常吃的「黃豆」。因為毛豆、黃豆蛋白質的含量較高,所以我們把它們歸類在「蛋豆魚肉類」,因此黃豆的相關產品像豆腐、豆漿、豆花、豆包等,也不例外。所以吃黃豆類的東西也就等於是吃肉!

拿捏好分類及份量 免擔心

有些病人會告訴我:「我都把豆漿當開水喝!」其實喝240cc的豆漿約等於吃一兩肉或一顆蛋的蛋白質,若把豆漿當開水喝,恐怕會攝入過多的蛋白質。

名稱中有「豆」的食物,像綠豆、紅豆,以及長得像蔬菜的皇帝豆、豌豆仁,他們屬於五穀根莖類,吃多了,若沒有減少正餐的飯量,可是會胖的;怕胖的人可以多攝取菜豆、豌豆片、甜豆及四季豆,他們屬於蔬菜類。

至於土豆(花生)因為油脂含量高,所以歸類在油脂類,大約30顆就可以榨一湯匙的油脂,所以愛吃花生的人,可要記得減少其他烹調用油。

各種疾病像糖尿病、痛風及慢性腎臟病只要分類及份量拿捏好,可不必聞「豆」色變。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