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新聞自選輯 20101212

咖啡因惹禍 天天飲可樂 7歲童胃潰瘍 還配巧克力恐損胃黏膜佳節當前應節制

一名7歲女童日前劇烈嘔吐,甚出吐出帶血的膽汁,就醫檢查後發現她有嚴重胃潰瘍,醫師問家屬她飲食情形,發現她每天都吃可樂與巧克力,推測就是病因。醫師說,巧克力、可樂都含咖啡因,吃多恐破壞胃黏膜,建議未成年兒童,每天飲用可樂勿逾250c.c.,且應少吃甜食。
收治病例的新竹國泰醫院感染科主任盧英仁說,上述女童以前已曾因反覆嘔吐住院,治療約10天後出院,最近再次嘔吐,且更猛烈,每天吐超過20次,且除吐出膽汁,還吐出咖啡色的血塊,「每吐一次就是一整袋,裡面黃黃、紅紅,小孩很折騰」。
盧英仁表示,女童嘔吐劇烈,卻沒有發燒,但因同時有腹痛現象,醫療團隊進行胃鏡檢查,結果發現患者胃部有多處潰瘍,胃潰瘍病情不輕,才導致劇吐不止。

家族有潰瘍病史
由於小孩很少有嚴重胃潰瘍,盧英仁說,隨即詢問家屬,發現該女童每天都喝可樂,沒有節制,又很愛巧克力,幾乎每餐都要吃,家族也有胃潰瘍病史。
盧英仁認為,女童可能先天性胃黏膜較為脆弱,禁不住這些富含咖啡因的食物每天刺激,促使嚴重胃潰瘍發作;聖誕佳節將至,家庭聚會多、吃零食機會也多,呼籲家長應限制孩童對含咖啡因零食的攝取量。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說,兒童胃潰瘍通常是服用對胃刺激性較強藥物或感染造成腸胃炎所致,建議家長發現孩子有嘔吐症狀,應馬上帶其就醫。

甜食不超過一餐
盧英仁並提醒,現代兒童愛吃超級杯可樂,容量動輒破1000c.c.,分量太多,每天攝取量最好控制在250c.c以下,而甜食則最好控制到每天不超過一餐,以防過度發胖又傷胃。

兒童吃零食 注意事項
.可樂每天飲用量宜控制在250c.c.以下
.巧克力等甜食,最好控制在午餐後的點心時間來攝取,每天至多1次,其他時間別再吃
.尤其空腹喝含咖啡因飲料,更易造成胃酸過多、傷害胃黏膜,甚至導致胃潰瘍
.若小孩愛吃零食,且有嘔吐現象,即使嘔吐量不多,仍應迅速就醫

(蘋果日報)
--
產後腰痛 睡覺可墊枕頭

Q:產後一直苦於腰痛,是否因生產時使用無痛分娩所致?該如何改善?
A:根據已發表醫學報告,生產過程有做無痛分娩與沒做兩組產婦,腰痛與下肢痛比例並無差異。

骨盆腔變大導致
腰痛可能與懷孕過程及產程有關,因光子宮、胎兒、羊水、胎盤就重達5公斤,再加上母親增加脂肪、血液,體重平均增加12公斤。肚子前凸如長期背重物,導致腰痠背痛。
另有報告指懷孕時賀爾蒙讓骨頭關節鬆弛,以利骨盆腔變大,順利生產,導致關節較無力,導致腰痛,懷孕易水腫,組織水腫壓迫神經也會導致疼痛。建議產後睡覺時在腰部墊枕頭,睡姿與坐姿正確,避免搬重物,餵母奶時應放鬆,可做抬腿運動,若持續疼痛應就醫。

(蘋果日報)
--
維基解密 教士性侵案 教廷槓上愛爾蘭

根據「維基解密」(WikiLeaks)新揭露美國國務院的外交電文,愛爾蘭調查委員會調查天主教士性侵兒童案時,曾試圖傳喚羅馬教廷的官員前往作證,但遭到拒絕,且教廷認為愛爾蘭政府未尊重與保護教廷主權,感覺受到冒犯。教廷11日反駁,質疑電文的可信度。

儘 管教廷拒絕愛爾蘭「2009墨菲調查委員會」的要求,且愛爾蘭政府最後給予教廷官員作證豁免權,委員會最後還是作成結論,指出教廷部分主教意圖掩蓋性侵事 實。報告還說,1975-2004年,都柏林總教區有320人提出兒童性侵指控。愛爾蘭駐教廷大使館官員認為,教廷不合作,更落人口實。

在預定明年7月解密的另一分電文中,美國駐教廷外交官指出,教廷與美國在台灣、中國、印尼、越南等亞洲國家利益與共。

這份以「教廷:超越國家的強權」為題的電文發於2001年7月3日,電文說:「教廷與中國地下教會和愛國教會有聯繫,教廷在異議人士、人權、信仰自由和政府對人口的控制等議題上,有極佳消息來源。教廷與中國在建交上一直有爭執,主要與北京對天主教的鎮壓有關。」

(聯合報)
--
維基解密:教宗反對土耳其入歐盟

根據維基解密披露外交電文顯示,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是教廷對土耳其加入歐盟漸持反對態度的主因,教廷同時還希望歐盟能在憲章中載明歐洲的「基督教根源」。

根據美國駐教廷使館發出的機密外交電文顯示,早在二○○四年,尚未成為本篤十六世的拉辛格主教就公開反對讓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加入歐盟,當時教廷對此議題的公開立場為保持中立,教廷代理外長帕洛林也向美國外交官表示,拉辛格主教的看法純屬個人意見。

據這批解密電文指出,拉辛格正是教廷企圖促使歐盟在憲法中提及歐洲「基督教根源」的主要人物,但這項努力後來並未成功。美國外交官在電文中寫道,拉辛格顯然明白,准許一穆斯林國家加入歐盟,將進一步削弱他主張歐洲奠基於基督教之上的論點。

到了二○○六年,拉辛格主教已成為教宗,帕洛林此時態度顯然有所轉變,他向美國外交官表示,教宗本人與教廷都不曾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教廷強調土耳其必須先符合歐盟的哥本哈根標準,才能在歐洲立足,但帕洛林並不認為土耳其可達到標準中對宗教自由的要求。

美國政府一直希望促成土耳其加入歐盟,但二○○九年美國駐教廷大使在歐巴馬總統訪問前所發出的電文則指出,教廷以並非歐盟成員國為由,表示無法促進或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但卻可能比較樂見土耳其在不取得歐盟正式會員國資格的情況下,與歐盟發展一特殊關係。

電文還顯示,教廷經常透過外交管道試圖發揮其影響力,但卻公開否認這麼做。教廷目前與全球一百七十七個國家有外交關係,並利用這些關係向美國、聯合國及歐盟進行遊說,企圖向各國國會與國際議會灌輸教廷的道德主張。

美國駐教廷大使曾表示,本篤十六世盼波蘭加入歐盟後,能在歐盟內部守住有關「生命與家庭」議題陣線,扮演與西歐世俗主義相抗衡角色。

(自由時報)
--
物價吃掉利潤 小店收攤比賽

晚餐時間,新竹市知名富瀛商場小吃街空椅處處,賣魷魚羹的莊品參不斷攪動鍋鏟,苦等人客;他納悶,營業愈來愈長,獲利卻沒增加,計程車業感受更深。

今年以來,政府一再宣布失業率降低,GDP(國內生產毛額)也創新高,顯示經濟已從谷底翻揚,但市井小民好像感受不到。

西大路與北大路角間的富瀛商場,幾天前,入口的肉圓店才收攤。一名婦人上前問:「咦,那家賣意麵和肉圓的店不見了,我都來這裡吃!」,莊品參告訴她,「收了。」「我常來吃,怎麼收起來?」婦人滿臉疑惑,莊品參說,「沒人潮怎麼度日?」

今年科學園區半導體、光電與IC設計產業接單不錯,在地小吃應該同步受惠。

「那有啊?物價直直升,營業額一年比一年低」,以腰肉粥聞名的小吃店老闆莊耀翔說,他是第三代,感受特別強烈。

「沙拉油、豬油每桶從三百五十漲到七百多,紅蔥頭一台斤從卅元漲到九十元」,莊太太說,更離譜的是瓦斯,四百多元漲到七百多,「聽說下月還要漲」。

六合夜市發展促進會理事長莊其章說,逛夜市的人增多,可是原物料一直漲,小生意利潤反而減少。他在夜市賣海產,原來成本百元以下的小管,現在漲破一一○元,其他海產更不用講,「小生意能賺多少?」

台 南花園夜市的攤商表示,買氣確有提升,但比以往「差得遠了!」「以前每天賣掉三桶飯,現在碰到平日,一桶都賣不完。」文軒壽司老闆張正文擺攤十七年,「現 在只剩餘周六還有這種業績。」擺攤十幾年的膳品香酥排骨老闆黃祥洺也有同感,以前一次會買五樣東西的客人,現在可能只買三樣。

「小吃店是景氣風向球!」莊品參說,失業的人多選擇開小吃、設臨時攤;「拜託物價不要再漲了」,莊耀翔說,上位者該聽聽庶民底層的心聲。

(聯合報)
--
好店隨身查 不愁變路痴 一機在手妙用無窮 「我變笨了」

過去傻瓜相機廣告流行語「它傻瓜、你聰明」,但現在智慧型手機,因具備許多好用功能,只要連上網路,就可查到一般手機難以掌握的資訊,包括查詢地圖、天氣、餐廳等,妙用無窮,依賴過深,民眾小晶打趣地說,「智慧型手機,讓我變笨了!」

小晶說,以前出門要強迫記路,否則會迷路;但現在智慧型手機,只要連上google地圖,隨時可查詢,再也不用怕找不到路。此外,透過智慧型手機查詢陰晴 天氣,且還可以上網查詢知名餐廳等資訊,若查到餐廳電話,就可直撥電話訂位。甚至還可讓小晶即使出門在外,也不會跟朋友斷線,隨時有任何心情都可透過智慧 型手機發文在噗浪,或是臉書(Facebook)上與朋友分享。

同時,手機達人丹尼斯也說,他以前使用一般功能性手機時,只拿來接電話,連撥出電話都很少;但換成智慧型手機後,就是搭配吃到飽上網服務,走到哪就可以收 信到哪裡,即使人不在家中,也可查詢網拍競標結果,還可下載很多遊戲隨時隨地玩,因此「手機常常玩到沒電,幾乎每天都要充電」。

目前智慧型手機,幾乎都配置觸控螢幕,吳小姐說:「如果使用智慧型手機,一定要搭配上網服務,否則甚至會比一般手機還難用!」

吳小姐強調,智慧型手機實在是工作良伴,隨時可連結網路,且因為可瀏覽與電腦無異的HTML格式網頁,就比以前一般手機要方便得多,同時,也可利用手機看 各種Word、PDF或Excel格式檔案,擁有智慧型手機之後,開電腦時間就變少了,但隨時都可工作,甚至還可以連結Youtube觀賞各種有趣影片。

公共電話失寵 營收一落千丈

手 機普及,公共電話更顯沒落!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統計,近十年來,全台行動用戶由二一八○萬戶,急速攀升至二千七百多萬戶,且智慧型手機快速成 長;相對地,全台室內電話由一二八○萬戶,緩慢下滑至一千二百萬戶,尤以曾是許多離家在外遊子、阿兵哥聯繫親友或情人的公共電話,隨著手機普及化,急速墜 落,由十五萬部減為八萬部,暴減近半,顯示想熱線不用跟家人搶室內電話,電話亭前排隊熱景不再。

由於手機功能,已從通話演進到上網,以及其他應用,反觀,被行動電話替代的市話與公共電話業務,更顯凋零。

依照中華電信資料,全台公共電話在二千年達十五萬部高峰期,年營收將近百億元。公共電話曾是許多離家在外遊子、阿兵哥聯繫親友或情人重要工具,只是隨著行動電話普及,公共電話需求大減,目前全台公共電話數只剩下八萬多部,營收更是一落千丈。

手機使用普及,也改變通話形態,以往市話通常是家庭成員共用,但手機則相當私密與個人化,國內電信業者舉辦手機創作獎:「你失聯,我失眠」、「交換手機三 天,三天裡沒接到其他女生電話,我就答應嫁你。」、「上班忘了帶手機,焦急了一整天;回家發現沒任何來電,失眠了一整夜。」顯示手機對現代人幾乎是離不開 身,當發現手機一整天沒人call,更有難掩失落感。

(中國時報)
--
噩夢不斷 被霸凌的小葉 選擇人間蒸發

「我跟他們無冤無仇,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打我。」國中二年級的小葉,在國一下學期一次午休時間,在學校角落遭同校學生五人圍毆,從此不願去上學,今年十月逃家至今音訊全無,成為中輟生。

單親家庭長大的小葉,從小學習跆拳道。紅帶的他,身手還不錯,但仍抵不過集體霸凌。第一次被霸凌,嘴角流血,小葉不敢跟爸爸和奶奶說實話,只說自己跌倒受傷。但霸凌者卻食髓知味,常常堵他、揍他,小葉漸漸開始蹺課。

問小葉是否害怕上學?小葉沉默半晌後說,「不想去學校。」小葉早上開始賴床、抗拒上學,奶奶逼他去上學,小葉只好勉強出門,但又不想去學校,乾脆蹺課。但因身上沒什麼零用錢,只好躲到公園的溜滑梯下睡覺,晚上再跑回教室睡覺,避免風吹雨淋。

「學校輔導老師找來霸凌學生的家長來說明,但小孩的媽媽直言說管不動。」小葉爸爸氣憤的說,老師反而要小葉忍耐、別惹惱人並避免單獨行動,「難道功課不好的小孩、被人打的小孩,就活該倒楣!┘

為了讓小葉不逃學,學校雖曾彈性開放讓他待在輔導室取代課堂,但小葉還是又被霸凌了兩次,五、六個同學及學長,硬是要他學狗爬、吃草,他實在氣不過還擊,卻被打得更慘。

上學陰影揮之不去,小葉不願再去學校,跟爸爸說要去學修摩托車,「他連國中都沒畢業,怎麼去當學徒?」爸爸要他等暑假後再說,但還沒放暑假小葉就又離家了。

蹺課次數多,小葉被列為學校頭痛人物而被要求轉學。「我是一般上班族,無法讓小葉念私校監管,轉學,還是只在住家步行距離範圍內的國中。」小葉爸爸表示,有一次小葉碰到霸凌同學,又被他們痛扁了一頓,報案,警察也以罪證不足不插手。

小葉被迫轉學,卻還是無法脫離霸凌者的勢力。今年十月,小葉選擇第六次逃家,至今仍毫無音訊,小葉爸爸說,誰能幫助我們?

師沒發現SOS 生被打到尿失禁

「我 以為只會被打一次,沒想到從星期四下午把我打到星期五下午,每節下課時間我都想要跑去校長室旁邊躲起來,讓他們不要找到我。下課前,我用拖延戰術暗示老 師,如果有同學要打我,我該怎麼處理,可是老師沒有發現當時我透露求救的訊息。」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辦公室工作人員曾芳苑表示,這位被霸凌的同學被打到尿 失禁,老師都還沒發現。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批評教育部用各種不同政策名稱做校園輔導,包括友善校園等政策,但卻遲遲沒有新的人力進駐,國中每十五個班僅配置一位輔導老師,平均五百八十位同學共享一位輔導老師。

很多被霸凌的個案,老師應該都可以及早發現,但是都錯過時機。馮喬蘭表示,校園資源系統要更完善,輔導資源和學校社工都要增加人力進駐,並結合社會資源。 她強調,雖然有家庭教育中心、青少年福利中心等相關教育機構,但學校是學生一天當中待最久的場所,不是所有工作都由老師來做,是要讓學校機制來協助學生, 安排專業諮商輔導人員進駐校園。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秘書長符慧中則表示,台灣政府缺乏社會教育,太多家長不知道怎麼跟小孩對話,也不知道怎麼跟學校對話。再者,現在學生行為很多都超過老師 的專業能夠輔導,應要有更多社工機構進駐。台大社工系主任古允文表示,過去台北縣市曾經有社工進入學校的措施,但僅只是做為學校和社區之間的橋梁,並非針 對個案做輔導。

教育部長吳清基則表示,霸凌事件顯示學生在法治和生命教育的不足,已函請學校加強訓輔。他也說,社工是事後輔導的工作,積極面還是要從學校教育著手,並針對老師專業輔導知能不足的部分進行在職進修。

兒虐通報案件 年增四成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國內兒童受虐通報件數有大幅增加趨勢。今年上半年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通報人數較去年增加四成,共計一萬三千餘人;而經查獲屬實者 約有九千多人,也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九。內政部指出,受曹小妹事件發生後,引發大眾對兒虐案件的關注,才讓過去潛存的兒虐黑數浮出檯面。

打人的照上學 被揍的躲家中 民代查霸凌 校方:勿找麻煩

「議 員,你不要找學校麻煩!」縣議員劉茂群調查桃園某國中女學生遭霸凌拍裸照事件,她嘲諷校方的態度就是這樣,只說有通報教育處,但後續的配套都沒做。結果是 打人的學生照常到校上課,被打的卻躲在家中身心受創,這段期間求助無門。她質疑若還有其他受害者,學校這種不夠積極的態度,能給被害學生什麼幫助?

劉茂群指出,家長向她陳述案發後,學校只說已經通報教育處,小孩不敢上學,也沒有老師關心或是連繫,心理輔導也沒有。警方在受理報案後只做完筆錄不聯絡,打人的學生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

據了解,被害學生家長於七日上午十點先帶女學生到醫院驗傷,中午到派出所報案,由女警陪同作筆錄。約下午一點學校獲悉此霸凌事件,兩點向教育處通報。劉茂群質疑學校為什麼不去正視校園霸凌問題,通報後到底做了什麼事?如何去改善?

「學生很單純,不知道打人拍裸照是犯法的事。」劉茂群說,參與的另兩名圍觀同學知道自己恐怕也有事,害怕得不斷哭泣。她知道學生並不是這麼壞,「她們就是不懂法律嘛,沒人教她們做了這些事的嚴重性。學校的品格教育到底有無落實,我真的很無力。」

劉茂群無奈地說,她想知道學校事後的處置方式,卻被拒於門外,「家長單方面的說法,我也必須去求證啊,但學校就是不肯面對;這件事若是事實,被害者該怎麼 辦?」學生至今仍不敢到校,是否應在輔導轉學前,讓這些學生分班上課,也沒人說得清楚。她認為學校在迴避、粉飾太平。

「校園霸凌的申訴管道在哪?」「其他學生看到這件事情的發展後,會選擇隱忍還是把事情說出來呢?」劉茂群憂心地說,她也不滿警方受理案件後,沒有積極作為。

警方強調,會不定期到校園宣導安全,裸照部分確定沒被PO上網再刪除,後續也會有少年隊會查訪相關安全事宜,不會放任校園安全亮起紅燈。

監委:政府長期漠視

近 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日前還接連發生數起中學生強逼同學拍裸照、並將照片PO上網的誇張事件。對此,監察院目前雖未立案調查政府部門的相關違失,然而已 有監委表示早已開始蒐集相關資料。監委並直指教育部、內政部長期坐視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卻遲未有積極、有效之作為,使青少年的成長歷程暴露於恐懼之中。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去年十一月到教育部巡察時,即查覺霸凌事件已逐漸成為校園內無法迴避的重要議題,因此監委當時就要求教育部應研擬防患措施,並加強相關的宣導工作。

不過,監委程仁宏指出,印象中監院尚未針對校園霸凌的問題進行具體的調查工作,但從目前的實際情形看來,主管機關顯然缺乏積極作為,也並未提出一套有效的機制。程仁宏表示,等資料蒐集到一定程度,他與其他監委同仁不排除就此議題立案調查。

程仁宏表示,政府若願重視校園霸凌的問題,首要工作就是加強人才的訓練,讓基層的教育、輔導等相關工作者具備處理霸凌事件的能力。不過,他也指出,除了教 職人員外,社工也有一定的任務,因為霸凌事件不只會在校園內發生,往往還會延伸到校園之外,包括社區場域及跨校的霸凌事件。

程仁宏強調,政府要改善霸凌問題,跨部會整合應是必要的機制;他指出,由於霸凌事件的源頭多發生在校園,因此教育部應負起主要的責任,但校內的教職人員須 在適當的機制下與社工合作,才不會讓輔導工作「一出學校圍牆就失效」,因此內政部社會局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教育部做了什麼? 不訂行政裁罰 卻防家醜外揚

老師的專業是傳道授業解惑,但當面臨校園霸凌事件時,老師卻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能和勇氣去處理。教育部消極的要老師加強在職進修,強化專業技能,但卻沒有設立獎懲考核制度,規範校方及老師正視霸凌問題,霸凌事件將難以遏止。

從校園霸凌新聞事件來看,被霸凌者不是停課接受輔導就是轉校,加害人反到繼續留在學校就讀。顯示學校沒有完善機制去杜絕,老師也不夠細心去查覺異狀。

以美國為例,已有三十七州訂定「反霸凌法」,訂立行政裁罰,要求校方行政人員和老師對自我及學生的言行、關係必須敏感,並積極介入處理霸凌事件,否則將扣減補助款及下修學校評鑑成績。

反觀台灣教育部,卻只要求學校透過「教育」教導學生,沒有學校或教師的考評機制,強力督導,如何發揮功能?教育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正凸顯了台灣教育體制的消極及缺失。

教育部沒有對學生暴力行為做懲戒,只是呼籲學生若遇霸凌,可撥打二十四小時防制霸凌免付費投訴專線,或是利用學校設置的申訴信箱申訴,但被霸凌的學生多數都被威脅不准告訴老師和爸媽,通常直到傷痕累累才被發現。

血氣方剛的年輕學子,可能因一時的偏差而霸凌同學,學校老師若未能即時遏止學生的偏差行為,不僅可能偏差者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其他同學甚至有樣學樣,單純的校園學習環境變成活生生的《艋舺》片場。

更離譜的是,教育部不去積極訂立政策,卻是用消極的方式,鼓勵教育人員搜尋網路霸凌影片,不要任由學生將影片上傳網路,造成負面的教育示範;不從根本問題解決,事情發生後才來阻止網路和媒體的散播,本末倒置的作法,反倒成校園安全紅燈的助虐者。

電影《告白》 霸凌驚悚上演

以日本校園謀殺事件為題材的電影《告白》十月在台上映,電影中的校園霸凌情節相當震撼;而由湊佳苗撰寫的同名原著小說早在日本賣翻天,書中反轉教師形象、挑戰道德倫理,二○○八年出版後掀起爭議,獲日本本屋賞第一名;去年在台出版至今,也創下近五萬本銷量。

《告別》描寫一位國中女教師的幼女在校內被學生殺害,為了復仇,她在班上宣告將親自制裁學生,也就是將愛滋病毒注入凶手學生的牛奶盒,陰森恐懼的氣氛從此降臨全班。以第一人稱獨白呈現,揭開校園霸凌、扭曲的親子關係等現象。

改編電影則精準地呈現出宛如地獄般的教室場景,教師播下的復仇種子讓同學間彼此分化,學生們開始在正義的藉口下,排擠、欺凌凶手同學,以極端方式展現了校 園內充滿暴力與詛咒的霸凌景象,連新來的熱血教師也敵不過集體的惡意。全片最後更導向毀滅、沒有救贖的結局,令人不寒而慄。

(中國時報)
--
燒燙燙冬天泡湯有撇步

天冷了,很多人藉泡湯讓身體暖呼呼,浸泡在熱呼呼的泉水中,享受舒緩筋骨的暢快,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但很多泡湯的注意事項也別輕忽,才能真正健康泡好湯。

泡湯人人稱道,主因是透過浸泡在溫泉水中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放鬆筋骨的功效。不過泉水溫度過高、泡太久可能造成反效果。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陽厚 生說,溫泉水高於人體表面溫度,泡太久很容易讓人產生頭暈、心跳過快等問題,一時不慎昏倒在池中,使泡湯意外頻傳。

可反覆多次入浴 最長15分

溫泉水溫過高,會讓血管急速擴張,血壓降低;高溫環境同時也會加速水分流失,造成心臟血流不足,心跳得更快,血流量更不夠、不足,胸悶、胸痛、頭暈就接踵而來。

若出現上述現象,他提醒,一定要停止泡湯,避免因腦部缺氧而暈倒。但起身時記得要緩慢起身,以防造成姿勢性低血壓;或因突然起身,身體尚未適應溫差,血管急遽收縮,反更加重心臟負擔。

宜採漸進式下水 從腳泡起

面對溫泉燒燙燙的誘惑,署立雙和醫院家醫科主任林英欽建議,泡湯時間長度和泉水溫度有關,泡湯宜採漸進式,讓身體慢慢適應水溫,再加長泡湯時間。第1次下池,以3到5分鐘為限,起來休息幾分鐘,再入池浸泡5到10分鐘,可反覆多次入浴,但1次泡湯以15分鐘為限。

因泉水溫度過高,在冬天環境氣溫低,一下貿然入池,恐造成血管急遽擴張,導致反效果。他建議,入池前可先用手試溫,在身體上淋溫水,讓身體習慣水溫。入池時從腳開始緩緩進入水中,慢慢泡到腰部,再浸泡全身。

空腹和飯後別泡 影響消化

空腹和吃飽飯後,不建議泡湯,因為消化時血液集中在胃部,泡湯雖會促進血液循環,但血液流到全身,反而影響消化。林英欽也提醒,泡湯最好要呼朋引伴,不要單獨泡,不慎意外發生意外,才有照應,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要提防滑倒,才能安全泡好湯。

頭頸、肋、腹別沖動

高溫使血管急速擴張,易頭暈、心跳過快,泡太久容易腦部缺氧暈倒,別輕忽泡湯注意事項才能享受樂趣

搭上溫泉養生熱潮,業者也紛紛在溫泉區推出三溫暖、SPA水療等周邊設施,泡湯之餘也能享受水柱按摩,消除疲勞。但使用這些設備還是要小心注意,才能健康泡好湯。

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水療池就是一種水力按摩,利用強力水柱沖擊全身,能帶來按摩舒暢感,但也有些潛在危險,尤其頭頸部、肋骨下方的腎、脾臟及腹部都要避免。

有些民眾喜歡沖頭,享受醍醐灌頂的舒暢感,他說,強力水柱沖頭很容易引起腦下膜出血或腦震盪;沖擊肋骨下方可能造成脾臟、腎臟破裂,萬一有腫瘤,後果更不堪設想。

簡文仁提醒,若要沖肩頸應避開脖子兩側的頸動脈,水療以後頸及肩背部為主。骨質疏鬆、脊椎滑脫、風溼性關節炎等患者的骨頭組織已呈現不穩定狀態,強力水柱的沖擊力道很可能造成錯位、症狀惡化,甚至留下癱瘓後遺症。

「SPA水療絕對不是愈痛愈好,達到放鬆才是正確的按摩」,簡文仁說,當下過癮之際,卻很可能產生副作用。他提醒,水療3分鐘就應該休息一下,若沖擊力大到需要用力對抗才不至被沖走,這樣的水柱就力道過大。

三溫暖也是冬季休閒熱門選項,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陽厚生提醒,做三溫暖一下冷、一下熱,溫差過大會造成血管收縮、擴張變化大,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史的病人很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的危險,不論是泡湯、三溫暖和SPA水療都是適量就好。

泡湯後:
1.全身擦乾,特別要注意小細節,以防黴菌感染。
2.池內、池外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防著涼。
3.多喝水補充流失水分。

泡溫泉注意事項

泡湯前:
1.選擇通風良好、有註冊標章店家,尤其個人湯池定要注意空氣流通。
2.泡湯前徹底洗淨身體。
3.入池前,先用手試溫度,再淋泉水在身上,讓身體習慣水溫。
4.入池時,從腳開始,慢慢泡到腰部,再浸泡全身,但浸泡高度不宜超過心臟。
5.第一次泡湯以3~5分鐘為限,起來休息5~6分鐘,再繼續第二回合泡湯,可反覆多次入浴,浸泡一次不宜超過15分鐘。老人家、乾性及過敏性皮膚泡湯時間不宜過久。
6.泡湯時若有不適,如:頭暈、心悸、呼吸困難、胸悶,要緩緩起身,離開浴池,避免一時快速站立,因腦部缺氧昏倒。

其它注意事項:
1.攜伴同行,不要單獨泡湯。
2.空腹(飯前半小時)和飯後1小時內不可泡溫泉,避免溫泉熱度影響消化系統運作。
3.酒後、熬夜、激烈運動後也不建議泡湯,以免引發腦部貧血或休克。
4.心臟病、肺病、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循環系統障礙等慢性疾病者,應依照醫師指示入浴。
5.孕婦、行動不便老人及未滿3歲之幼兒,不宜入浴。
6.若身上有傷口,為避免感染,不要下水。
7.1天泡湯不要超過3次。

(中國時報)
--
電視電玩兒童 打不開心結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小孩1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遊樂器,心理問題如難以與同輩建立關係、情緒出毛病、過動等,比起不待在螢光幕前的來得多,而且無法藉由更多肢體運動來矯治。專家建議,家長如果無法限制孩子使用電視的時間,不如乾脆把遙控器藏起來。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請1013位年紀10至11歲的兒童說明自己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受測者的回答從5小時到0小時都有。

接下來受測兒童再填寫有25道題目的問卷,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至於他們在看電視與玩電腦之餘所從事的溫和或劇烈肢體運動,其時間多寡則由腕式加速度計來測量,而受測者須連續配戴7天。

專家們發現,每天花2小時以上在看電視或打電玩的兒童,心理問題比花時間較少者來得多。即使肢體運動較多的小孩,若待在螢光幕前逾2小時,心理毛病也會增加。這點跟以往研究認為肢體活動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狀態有所不同。

布里斯托大學的團隊建議,爸媽們為了孩子心理健康著想,應該限制電視、電腦或遊戲機的使用時間。

(中國時報)
--
台北市立動物園唯一標本師 詹德川巧手 重現牠們最酷容顏

原本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清理鳥糞、餵鳥,因緣際會,讓詹德川成為動物園唯一的標本師,製作上千件動物標本,也因動物標本,讓他娶到台大碩士畢業的老婆。

高工夜校畢業的詹德川,退伍時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正巧圓山動物園在徵人清掃動物糞便,當時在動物園工作的哥哥鼓勵他試試,沒想到就這樣待了廿七年。

製作動物標本,每天得面對動物屍體,要剝皮、剝肉,忍受骯髒、臭味與可能的傳染病,還有刺鼻的化學藥水味。因為工作環境不佳,早期動物園的標本師原多達三、四人,最後只剩下詹德川的「師父」林文龍一人。林文龍要離職時,沒人願意接手,只有他憑著一股傻勁,點頭答應。

門外漢苦學變專家 最擅長鳥標本

從答應接手到師父離開,前後只有短短一個月,缺乏經驗,加上教科書的說明過於呆板,讓他老抓不到訣竅,做的第一件貓頭鷹標本,被同事嘲笑:「像掉進水裡、餓了三天的小鳥。」

於是他只能繼續黏著林文龍,不斷請教製作細節,到各地研習標本製作,甚至到故宮向陳銘老師學雕塑,讓他的標本多了美感與立體感。他還爭取餵食動物的機會,藉機觀察動物,休假時也在動物園拍照,至今仍不間斷。

詹德川最擅長製作鳥的標本,因為他在鳥園待過一段時間,早已觀察入微,最重要的是,他懂得運用羽毛掩飾假體的瑕疵。他認為最難掌握的則是靈長類動物,因為要表現五官的立體感。

在十七年標本製作生涯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象林旺和牠的妻子馬蘭,光是剝皮就動員三、四十人,整整做了一年,骨骼標本也花了半年。詹德川說,有人因為覺得太臭、太噁心,幫忙半天就做不下去了。

哪個動物標本最滿意?詹德川說:「每個動物都是生命,如果地下有知,自己被做得不好,會很難過!」抱著這樣的心情,讓他幫動物剝皮去肉時,總是不忘與牠們說話,在標本室外拜拜,也希望牠們能「早日投胎、做好人家的孩子」。

高工夜校畢業 娶到台大碩士美眷

平 常幫忙動物「收屍」,詹德川形容自己是動物園的「殯儀館館長」,連獸醫師都很「忌諱」看到他。雖然如此,標本製作卻成就了詹德川的美滿姻緣,讓他娶到高考 及格的老婆︱現任動物園環境組長朱孝芬,雖然交往過程中曾遭長輩反對,但因為他的努力、專長與自信,很快就化解了阻力,交往一年就結婚,他們還是第一個在 動物園餐廳結婚的新人。

「標本製作是動物生命再次展現。」詹德川認為,讓小朋友透過標本認識動物,想像出動物生前的丰采,一切努力就值得了。

(自由時報)
--
調查發現近六成小孩 看病後會作惡夢

孩子看病怕打針,瑞信兒童基金會完成近5千份的問卷調查發現,97%的孩子看病會哭鬧,其中更有將近60%的孩子在看病後,會作惡夢或半夜驚醒。

5千份問卷 97%看病會哭鬧

分析孩子害怕看病的原因,近67%的孩子一提到看病,會聯想到打針、吃藥;另有36%的孩子對就醫環境感到陌生,或是過去有不好的看病經驗;也有的孩子一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就開始緊張。

瑞 信兒童基金會執行長呂立表示,就醫診治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不舒服的過程,這些負面印象有可能在孩子的記憶中留存很多年,因此可以用一些事前的心理準備 與過程中的安撫,盡量降低孩子的恐懼與焦慮。例如他讓打針像遊戲,先和小病童玩「魔法手套」遊戲,反覆按摩小朋友的手臂,讓小孩子的皮膚對痛感變遲鈍,又 讓小朋友打針時吹泡泡、吹風車,巧妙運用深呼吸放鬆技巧,還讓家長在旁說故事,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 醫師看病有撇步

第 三屆瑞信兒童醫療貢獻獎得主、成大醫院小兒科教授劉清泉也有一套和病童交朋友的方法。劉清泉說,他從最不痛苦的「問診」開始,例如小朋友是頭痛、喉嚨痛, 他會先跟孩子聊聊天,再摸摸孩子的手腳及肚子,檢查生長發育,最後才做喉嚨採檢,這時候孩子難免哇哇大哭,就讓媽媽好好安撫小孩。

對孩子來說,痛苦的時間很短,也很快就會忘記不適。劉清泉也準備多種貼紙,跟孩子約法三章,只要孩子做到了,就給貼紙當獎品,他說現在3到5歲孩子最喜歡海綿寶寶,大一點則是哆啦A夢,反倒是凱蒂貓最近比較不討小朋友歡心。

打針嚇小孩 會加深懼醫印象

呂立說,孩子怕上醫院看病,其實跟家長的態度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看病,家長也跟著緊張,孩子打針也跟著哭,這樣孩子會更覺得沒有安全感。

另外,大人總喜歡用「你不乖,就帶你去打針」,這樣的說法很容易加深孩子「看病很可怕」的刻板印象,更不利孩子在看病時的配合度。

(自由時報)
--
強迫思考 是怕做出怪異行為

有一天清晨,我走在港邊散步,腦中一直浮現「把手機丟到海裡」的想法,這個想法佔據我的思緒長達數十分鐘。老實說,這種感覺並不舒服,因為手機掉到海裡可是不小的損失。

「為什麼我會一直想要丟掉手機呢?」我很快就瞭解,這只是一種強迫思考,我真正擔心的是:「怕自己會不小心把手機掉到海裡面去。」當我瞭解到這一點的時候,這個想法很快就消失了。

就 我對自己的評估,我應該有蠻典型的強迫思考。在以前,我的強迫思考集中在「暴力」。例如,跟人講話的時候,我常有的強迫思考是:「朝對方吐口水」或者是 「打他一巴掌」,這樣的念頭一開始真的讓我感到很緊張。但後來我知道了,我害怕的是「怕自己做出不合宜的舉動」,我只是太焦慮而已。

之後,我就不管這些想法,它們也漸漸不會干擾我。

這 十幾年來,雖然強迫思考還是偶爾會出現在我腦中,但卻沒有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不可否認,在我20幾歲的時候,這些想法的確讓我很緊張。尤其在某些重要的場 合或面對一些權威人士時,我總是擔心自己會失態。不過經過了10多年的觀察,我也不曾真的失態過。於是我漸漸瞭解,強迫思考在反映的,並不是你這個人「想 做」這些怪異的事情,而是你「害怕」自己會做出這些怪異的事情。這個觀念是極度重要的,可以說是治療強迫思考的關鍵。

臨床上,有的媽媽因為害怕自己會殺害孩子而不敢抱孩子,有的害怕自己有失態行為而不敢跟人接觸,這是來自於他們對強迫思考的誤解。

他們認為,強迫思考顯示出他們「內心的衝動」,因此他們要竭力避免這些衝動變成事實。但我總是跟病人說,你會有這些想法,是因為你極度害怕自己會做出這些事情,但其實了解自己為何有這樣的念頭更為重要。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