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101213

教部正名 臺灣非「台」灣 公文 課本改正體字 學者:別畫蛇添足

教育部上月中發文所屬機關、學校,要求公文書的發文字號及機關地址用字 若採用異體字「台」,應改為正體字「臺」,教科書及教學也應使用「臺」,慣用的「台灣」須正字為「臺灣」。有學者和家長認為,「臺」寫成「台」已約定俗 成,呼籲教育部無須畫蛇添足,「不要做徒勞無功的事。」
引發爭論
教育部一九八二年即公布國民常用字及標準字體,指出正確寫法應為「臺灣」、「舞臺」、「天文臺」。由於近來屢有民眾反映,大家慣寫的「台灣」有失正體字字義,盼教育部「正字」,因此教育部上月發文提醒,法律和公文用字提及地名時,應用「臺灣」、「臺北」。

民間不強制改正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昨說,教育部一向推動正體字,研訂標準用字時,考量「臺」符合漢字「見形知義」特色,具文字教育意義,才選用「臺」為標準用字,「台」則視為俗寫。
據教育部詳考歷代字韻書,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將「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是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物,音ㄊㄞ;「台」則解釋為「說(悅)也」,即喜悅,音ㄧ。兩字本義及字音並不相同,直至明清小說如《目連記》、《金瓶梅》,才開始把「台」假借為「臺」。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張文彬在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考訂指出,「台」另可讀為ㄊㄞ,由於音相近,後人把「台」假借為「臺」,久而成習;當「台」讀成ㄊㄞ時,是「臺」的異體字。
陳雪玉指出,教育部已通函所屬機關及學校改正公文用字,未來國立編譯館審訂教科書時,也應以「臺」為正字,另建議行政院祕書處通函各部會公文比照辦理;但強調教科書雖教「臺」,若考試不涉及形音義題型,仍可用「台」字作答,民間使用也不強制改正。
行 政院長吳敦義昨回應:「只要大家約定俗成、用得自在、都認識,書寫成『台』也沒什麼不好。」臺北、臺中、臺南等縣市政府表示,公文或具法律效力用字,採用 「臺」已行之多時;至於仍用「台」的路標、車站、機關招牌是否正字,台南市教育處長王水文坦言,更換所需經費龐大,由各單位自行決定。

「考試怎改考卷」
淡 江大學國文系教授曾昭旭認為,「臺」寫成「台」已是約定俗成,大家已慣用簡單易寫的「台」,沒必要「改回去」,「這不是一紙公文可扭轉的,呼籲教育部不要 做徒勞無功的事。」孩子讀國一的家長王敏熏說,民眾已慣用「台」,正字是畫蛇添足;教育部日前才大張旗鼓公布牛仔褲的「仔」(仔音同「子」)如何念,她還 為此購買部編辭典,現又要正字「臺」,「雖不強制,但考試時要如何改考卷?這會造成家長及考生困擾;要改就一氣呵成,不要初一、十五公布一次,很煩。」

(蘋果日報)
--
臺灣非台灣 教育部要正名

愛「臺灣」、愛「臺妹」,但教育部可不建議寫成「台」。教育部國語會表示,經過學者考據字源,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正式公告,寫到「臺灣」時,標準字體應選用「臺」,而不是「台」;兩字因音同而借用,但其意義並不相同。

對於台灣社會早約定俗成用「台」、「臺」通用,教育部的公文與新聞稿均堅持使用標準字體的「臺」。教育部每周日都會固定發布一個漢字的「說文解字」,昨天則選定「臺」字。

台:音ㄧˊ,喜悅;音ㄊㄞˊ,「臺」的俗字。 資料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教 育部指出,詳考歷代字韻書,在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即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 ;「台」則釋為「說(悅) 也」,即喜悅的意思,音 ,到了唐、宋,「台」也可唸成ㄊ ,兩者才有同音關係,在明清小說刻本如《目連記》、《金瓶梅》等,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 的用法。

因此,按教育部公布的標準字體,如「臺灣」、「舞臺」、「天文臺」、「臺端」、「兄臺」,均選用「臺」為標準用字,「台」則視為「臺」的俗寫,非正式文件可用「台」,但正式文件應用「臺」。

吳揆:大家看了認得就好

教育部要把公文上所有的「台灣」改成「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簡體的「台」已成為大家書寫的習慣,只要「大家看了認得」,也沒什麼不便;教育部要怎麼做,得看教育部提出的腹案是什麼。

對於是否所有部會都跟進教育部作法,吳敦義說,書寫上的習慣「有點像英文」,有印刷體也有書寫體;教育部要統統改成筆畫較多的正體,「只要他們覺得可以,一般民眾也認識這個字」,也沒什麼不得了。

吳敦義說,他對簡體字的看法是只要不是「簡到讓大家認不得或含混」就好,如果簡起來約定俗成,大家都習慣,也沒有什麼不好。

臺:音ㄊㄞˊ,高而平、可供眺望四方的建築物。 資料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台:音ㄧˊ,喜悅;音ㄊㄞˊ,「臺」的俗字。 資料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聯合報)
--
臺灣還是台灣?教部要正體字

到底是「台灣」還是「臺灣」?教育部表示,根據考據結果,「臺灣」才是正確用法,以後教育部公文中一律會用「臺灣」兩字,並將通函國立編譯館及各級學校,在編定教科書及教學上,不要再用「台灣」了。

為了書寫上方便,愈來愈多人選擇以筆畫較少的「台灣」取代「臺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這種寫法失去正體字的意義,是不正確的,希望教育部「正字」。

為使文字教學由亂趨整,建立正確用字規範,教育部自六十二年委託學者專家研訂國民常用字及標準字體,並在七十一年公告。經考據文字源流,「臺灣」、「臺中」、「臺南」才是正確,「台灣」、「台中」、「台南」是錯誤的。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音ㄊㄞˊ;「台」則解釋為「說(悅)也」,即喜悅的意思,音ㄧˊ。「臺」和「台」音義皆不同。

後來,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出現其他字義,分別讀為ㄊㄞ與ㄊㄞˊ,「臺」、「台」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仍不一樣。到 了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至於兩者通用關係如何產生,一般認為是久了成習慣。

陳雪玉說,教育部的公文,未來都須用「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在使用字上寫「臺灣」而非「台灣」;此外,也會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未來教科書上也是使用「臺灣」。

(中國時報)
--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用正字

「台灣」也要正名?由於「臺」和「台」兩字坊間經常通用,而「台」字筆畫較少,愈來愈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教育部考據字源後宣布,以後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商,預計後年教科書就會統稱「臺灣」。

教科書將統一用「臺」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強調,雖然在教育體系內規範使用「臺灣」,也鼓勵大家平日多書寫正體字,但考慮民眾長期約定俗成的習慣,未來各級升學考試時,寫「台灣」不會扣分,目前也沒有考慮更改路標或招牌。

陳雪玉指出,「台」是「臺」的異體字,不是簡體字,教科書的台北、台中、台南等地名,也要一律書寫為臺北、臺中、臺南。

考試寫「台」不會扣分

陳雪玉分析,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臺」(音ㄊㄞˊ)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音ㄧˊ )則是喜悅的意思,同樣的用法在《史記》中也有提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由此可見,兩者在字音、字義上沒有相關。

到了唐、宋,《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同時可念為ㄊㄞˊ 、ㄊㄞ,因此,「臺」和「台」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仍不相涉。直到明清小說《目連記》、《金瓶梅》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陳 雪玉說明,教育部在研訂標準用字時,考量「臺」字「觀四方之高處」的本義,例如「瞭望臺」、「臺階」,並由「高者尊之」概念引申而來的「兄臺」、「臺端」 等尊稱敬詞,因而在民國七十一年公告「臺」為標準用字。 然而,民眾寫久了便成習慣,在非正式文件中,逐漸以「台」取代「臺」字。教育部基於保存漢字形構歷史、形體之美的價值,規定教育部公文及教科書未來必須用 「臺灣」。至於其他部會公文用字,教育部將會與行政院持續溝通。

「台」是「臺」的異體字

對於外界質疑,統一使用「臺灣」是否有政治考量?陳雪玉強調,教育部所公布的標準字體,都可以在文獻中找到出處,選字力求符合六書及造字原理,正名主因在於,長期有民眾反映「臺」和「台」易生混淆、不知要如何使用,才會藉由這次Web公文系統改版的機會釐清。

雖 教育部正名「臺灣」非「台灣」,但包括各政府機關的政令宣導及新聞稿,大都書寫著「台灣」,例如馬英九總統的治國週記中提到的「夜市遊台灣」,行政院「投 資台灣、啟動黃金十年」等政策,用的也是台灣;就有民眾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要正名為臺灣,根本是吃飽太閒、多此一舉。

民眾批評吃飽太閒

對於教育部決定使用「臺灣」,行政院其他部會是否要比照?吳揆昨回應說,要看教育部提出的腹案是什麼。

吳 揆指出,印在公文書上的文字,有人用比較正體的「臺」字,簡體的「台」字(教育部指為臺的異體字),也已成為大家書寫上的習慣,有點像英文,有印刷體也有 書寫體,教育部是不是要改成筆畫較多的正體,只要他們覺得可以,一般民眾也認識這個字,在書寫的時候寫成「台」,也沒什麼不得了,大家用得自在、都認識, 沒什麼不好。



臺灣VS.台灣 學者:文字成俗 無需刻意翻轉

教育部正名「臺灣」非「台灣」,學者專家認為文字須建立在社會認同的基礎上,教育部沒有必要刻意去扭曲翻轉大家的習慣。

目前無論政府單位或是學校,「台」或「臺」都常見混用,例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在學校網頁上校名用「臺」,但網站上其他校方資訊也可見「台」;台鐵場站設施如台北、台中則多使用「台」字。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台北市敦化國中國文老師吳忠泰認為,坊間有許多字都是沿用俗字,教育部對於文字規劃應該要有整體性,且必須建立在社會認同的基礎上,如果只針對「台」這個字,未免太有針對性,也容易讓人聯想是否有政治考量。

吳忠泰舉例,弓「矢」的「矢」是象形字,但如今大多人已寫成弓「箭」,並轉化成為形聲字,如果依據教育部的想法,應該改為弓「矢」,較符合考據、又具象形意義,同時筆畫也較少。

政府公文宜用臺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今年大學指考閱卷召集人謝海平分析,政府公文及教科書較為正式的用法寫成「臺」是對的,但一般民眾的寫法可以從俗。

謝海平指出,文字和語言沒有固定法則,「台」或是「臺」在閱卷時不會嚴格扣分,未來「台」是否要扣分,應該由教育部統一規範。

宜蘭高中校長、教育部高中課程課務發展工作圈總召集人吳清鏞指出,究竟是「臺灣」還是「台灣」?有沒有必要統一正名?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既然教育部經討論後宣布,教學現場會配合教育部政策。

民眾寫法可從俗

但也有中學校長批評,文字是約定俗成、不斷隨時代變遷的,在書寫上大多人已使用為「台」灣,教育部沒有必要刻意去扭曲翻轉大家的習慣,至於所謂的考據結果,究竟要上溯到什麼年代?不明白為何硬要現代人去配合古早的歷史淵源?

知名文學家、搶救國文聯盟副召集人張曉風則表示,在電腦打字時代,許多人用注音拼音法,究竟是「台」或「臺」,其實沒什麼差別,但姓氏、專有名詞有其獨特性,應該使用為「臺」。

張曉風說,以她平日的書寫習慣,台北或台灣都是寫「台」,但已故的文學家臺靜農,為了表示尊敬,她就會寫成「臺」。

國立編譯館館長潘文忠表示,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出版社都會以國語會公告的標準用字做為編輯原則,一直以來教科書都是使用「臺」這個字。

台鐵場站 仍會用「台」字

台鐵目前對該使用「台」或「臺」仍未統一,根據多年以來的習慣,公文書與官署銜牌,必須使用正體的「臺」字,場站設施與時刻表等文件,則使用民眾較容易看懂的「台」字。

文書與官署銜牌才用「臺」

不過,實際察看台鐵各處場站,用法上並未統一,例如台北、台中、台南、台中等車站,均使用「台」字,但應使用「台」字的台東車站,車站上斗大的字卻是「臺」東車站,民眾雖不至於混淆,但如果多看幾處車站,難免覺得奇怪。

台 鐵發言人張應輝表示,多年前曾經討論過是否要統一兩個不同字體的用法,最後因為各處場站及時刻表等使用「台」字已久,民眾已習慣,因此,除公文與官署銜 牌,其他均沿用「台」字,台東車站的問題,局本部會儘速處理,除非中央最後另有規定,否則,原則上場站仍會使用「台」字。

(自由時報)
--
劉曉波得和平獎 1年前敲定 遭重判入獄11年 諾獎委員便「毫無置疑」決定了

在中國政府蠻橫打壓下,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和家屬終究無法出席頒獎典禮,與會的香港民主派人士何俊仁引述諾獎委員會的說法,證實早在去年劉曉波被判刑的一刻,諾獎委員會就決定把獎項頒給劉曉波,是一次「毫無置疑」的決定。

香 港《明報》昨獨家引述何俊仁表示,諾貝爾委員會祕書長倫德斯塔(Geir Lundestad)親口向他透露這個內情。倫德斯塔說,和平獎有很多人選值得考慮,今年也不例外,但是當去年12月中國政府重判劉曉波11年,便毋須再 考慮,「中國政府強橫應對,顛倒是非,更讓這次決定毫無置疑。」
劉曉波於去年12月25日,被北京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重判入獄11年,當時正值諾貝爾委員會頒發和平獎給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不久,換言之,劉曉波得獎早在1年前就已決定。

中國網友上官網祝賀
何俊仁說,頒獎典禮後的火炬遊行結束,與會人士隨即前往「奧斯陸大酒店」(The Grand Hotel Oslo)參加晚宴,他巧遇中國知名民運人士方勵之,方勵之勉勵他繼續為中國民主發展努力,令他相當感動。
至於因健康情形不佳無法出席頒獎典禮的香港民主派大老司徒華,則在病榻上關心典禮過程。民主派議員兼支聯會常委張文光表示,當天司徒華在醫院病房內緊盯電視轉播,直到看見獎狀放在空椅上,才安然入睡。
諾貝爾獎官網昨持續湧入各方對各獎項得獎者的祝賀留言,令人意外的是,大批中國網友無懼打壓,以「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名義向劉曉波祝賀,其中一名網友更痛批:「政府對不起劉曉波,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正在蹲監獄!」

《南都》頭版放空椅子
儘 管頒獎典禮已落幕,但中國對異議人士的打壓絲毫不手軟。曾參與《零八憲章》簽署的維權律師袁新亭,當天和10餘名異議人士躲在廣州市海珠區一家飯店收看香 港轉播的頒獎典禮,隨後聚餐慶祝,但他隔天突然被警方傳喚抄家,資料和電腦被收走,扣留約10小時才釋放,理由是「涉嫌煽動邪教、反動會道門組織,擾亂社 會秩序。」
頒獎典禮為劉曉波留下的「空椅子」,目前也成為中國極力封殺的網路敏感詞彙。以敢言聞名的廣東《南方都市報》,昨頭版報導即將開幕的廣 州帕拉亞運(中國稱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一張會場的大幅照片竟出現3張空椅子,令人聯想到向劉曉波致敬,網友稱讚《南都》「夠勇敢!」、「這絕不是巧 合!」

報你知
挪威諾委會專評和平獎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是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定機構,成員共5人,每任3年,由挪威議會通過任命,現任祕書長由挪威諾貝爾研究所主任倫德斯塔(Geir Lundestad)擔任。
諾貝爾委員會每年9月至次年1月底接受各界推薦候選人,其中和平獎須由國際性會議和組織推薦,不得毛遂自薦。2月起針對候選人進行篩選和審定,10月中旬陸續公布獲獎名單,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蘋果日報)
--
車隊揚言 計程車不再打折 運將吸收惹反彈 交部修法擬禁轉嫁

計程車隊業者大打折扣戰、減收車資卻要計程車司機吸收,引發計程車司機強烈不滿,要求交通部明令禁止車隊業者將減收車資轉嫁司機,交通部路政司證實近日已朝此方向修改規定。有計程車隊業者揚言,打折費用不准轉嫁司機,未來民眾搭計程車,車資將回到照表收費的不打折時代。

攸關民生
據 交通部統計,到去年底為止,全台共有八萬八千五百多輛計程車,其中有三成一、約二萬七千輛加入無線電或衛星派遣車隊。各大車隊業者近年大推叫車優惠,有些 滿百元以上的車資可打七折、有些持貴賓卡每百元有十元折扣,但車隊均要求司機吸收因折扣所減收的車資;不僅加入車隊司機大喊吃不消,連未加入車隊的司機為 市場競爭也被迫推個人計程車優惠。
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常務理事吳忠錚說,司機原本每月營收四萬多元,因吸收折扣只能有三萬兩千多元,這種 問題北中南各縣市都有,台北縣市及基隆市又特別嚴重。台北市計程車駕駛人工會總幹事郭雅雄也說,機票打折促銷的成本不會轉嫁給空服員或機長,客運打折也不 會把成本轉嫁客運司機,小黃司機也應比照辦理。

台灣大:另推回饋
在基層計程車司機陳情下,交通部近日已研擬修改「計程車客運服務 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的相關規定,朝不得讓司機負擔打折成本的方向修正。交通部路政司機務科長李昭賢說,計程車打折讓司機自行負擔打折成本確實不合理,但 未來折扣該由誰吸收,仍須蒐集各界意見,如敲定修改方向,最快三至六個月可上路。
大都會衛星車隊經理吳毓耕說,該草案限制自由交易市場,若法令規 定打折成本非由司機吸收,未來也沒有業者願吸收打折成本,恐使計程車資回到不打折時代,屆時如民眾少搭或不搭,受害的還是司機。台灣大車隊副總李瓊淑說, 未來若明訂不得讓司機吸收打折成本,會配合辦理並另推其他回饋方案。

民眾:不打折少坐
開計程車三年多的許先生說,他曾加入車隊一年半左右,發現車隊什麼都要司機負擔,司機載十人就少賺兩百多元,現在他已退出車隊。民眾周小姐說,現在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計程車若不打折,應會少坐、甚至不坐。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克聰說,打折成本由司機負擔不合理,政府應出面讓業者與司機坐下來談,由車隊與司機共同負擔打折成本。

無線電或衛星派遣計程車司機困境
◎數量:約2.7萬輛 (佔全台計程車31%)
◎營業額:平均每月4萬6431元
◎困境:車隊推出折扣優惠,多要求司機吸收打折成本。以台灣大車隊為例,車資滿百元以上打7折,原200元車資只收170元,司機少賺30元
◎修法與影響:交通部擬改規定,要求業者不得要求司機吸收因行銷所減收的車資費用,業者揚言計程車將回到不打折時代

(蘋果日報)
--
大學男肩頸受傷 血壓竟飆高 頸因性服藥無效 復健後血壓才下降

肩 頸受傷,小心出現高血壓併發症。一名二十歲男大學生因肩頸受傷就醫意外發現有高血壓,另一名肩頸痠痛四十四歲女性,血壓也居高不下,二人在肩頸治療後,血 壓都恢復平穩。醫師表示,頸部受傷可能誘發頸因性高血壓,提醒肩頸疼痛高血壓患者,若用降血壓藥仍控制不佳,應懷疑頸因性高血壓的可能性 。

身體警訊
收治這兩名患者的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周適偉說,上述四十四歲女子因肩頸痠痛就醫,問診後發現她有高血壓,服用降血壓藥後,血壓仍不穩,即懷疑其罹患頸因性高血壓。

頸椎錯位 婦多年頭痛
周適偉表示,這名女性是鐘錶店老闆娘,頸部曾受傷,再加上多年低頭修鐘錶的不良姿勢,頸椎有錯位現象,多年來除肩頸痠痛,還有頭痛、頭暈、耳鳴等頸因性頭痛症狀,因而推測她可能是因頸椎錯位,導致自主神經不平衡,引起血壓上升,出現頸因性高血壓。
這名女子後聽從醫囑,暫停降血壓藥物,並進行肩頸復健治療,肩頸疼痛改善後,血壓也跟著降了下來,林口長庚醫院近期將把此案例寫成論文,投稿至《美國運動醫學會》。
周適偉指出,除上述女子外,臨床上已看到多例因頸部、頸椎受傷或老化引起的肩頸病變患者,合併頸因性高血壓。日前收治的一名二十歲男大學生,也是在頸椎受傷後出現高血壓,做復健療程、肩頸不適獲改善後,血壓也跟著下降。

頸部痠痛 致血壓上升
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表示,除了年紀、遺傳等原因造成高血壓外,身體有疼痛血壓也會上升,但等症狀解除後,血壓會恢復正常,頸部痠痛確也有可能導致血壓上升,若是因此引起的高血壓,頸部不適改善後,血壓有可能恢復正常。

頸因性高血壓 小檔案
◎成因:頸部因受傷或老化等病變,影響頸部自主神經活性平衡,致血壓上升
◎症狀:高血壓、肩頸痠痛、頭痛、頭暈等
◎治療:復健、藥物等
◎注意事項:
˙年輕高血壓患者,用降血壓藥物後成效不佳,應留意罹患此症可能性
˙頸部曾有受傷或病變是好發族群

(蘋果日報)
--
老花眼突變好 驗出糖尿病

一名五十歲男子原有一百五十度老花眼,但視力時好時壞,本以為是度數增加,但配了三百五十度老花眼鏡仍看不清,就醫竟發現是罹患糖尿病,老花眼度數隨血糖值變化忽深忽淺。醫師表示,老花眼度數變化大,應就醫驗血糖,釐清是否為糖尿病導致。

血糖低會看不清
收 治病例的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受訪時表示,三百五十度老花算中度,部分嚴重病例可達上千度。臨床上不少老花眼患者,因度數突然減少而高興,就醫檢查才 發現,原來是得了糖尿病。這是因血糖濃度增加時,眼睛水晶體會腫起來,就像眼內戴凸透鏡般,會看得較清楚,但血糖低時,又會看不清楚。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糖尿病會讓老花眼度數減輕外,也易讓水晶體變得不靈活,促使老花眼提早發生。日前收治一名三十三歲男子因視物有霧狀感就醫,檢查才知罹糖尿病,已有七十五度老花眼。
陳瑩山說,這名男子五年前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未控制血糖,結果導致眼睛水晶體靈活度日益變差,提早發生老花眼。呂大文指出,民眾一旦罹患老花眼,往後每二年約會增加二十五至五十度,若度數忽深忽淺,應留意罹患糖尿病可能性。

老花眼 注意事項
◎有老花眼後,每2年約增25~50度,若老花眼突變好,或忽好忽壞,有可能是患糖尿病
◎老花眼突然改善,應就醫檢測飯後2小時的血糖值,確認是否罹糖尿病
◎年紀輕輕就有老花眼,有可能是糖尿病的血糖未控制好
◎糖尿病患應控制血糖,以免導致老花眼;另可補充葉黃素、深海魚油,來保護眼睛

(蘋果日報)
--
事後避孕藥吃過量 下體出血

Q:我連吃2天事後避孕藥,下體有些出血,這是月經提早來或是異狀,吃完藥後何時驗孕較準?
A:常用的事後避孕藥是指高劑量雌激素,通常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且時間越近越有效,其原理是造成體內含高劑量雌性激素,使受精卵無法著床達到避孕,懷孕率可降至1%到3%。

吃藥2周後再驗孕
事 後避孕藥通常1次吃2顆,吃完第1顆的12小時後,再吃第2顆,但不是每種事後避孕藥都是這種服藥方式,劑量也可能調整,服用前應諮詢醫生。若連吃2天下 體輕微出血,可能是同時吃2次造成藥物過量,導致子宮內膜紊亂而出血,並不是月經提前,建議吃完藥的兩周後驗孕會較準。要提醒的是,事後避孕藥不適合已懷 孕者,也不能當成墮胎藥使用,服藥前先驗孕。

(蘋果日報)
--
保護兒少為名 殘害言論自由/劉靜怡(台灣大學國發所法律組專任副教授)

國 際人權日剛過,政府推動兩項國際人權公約落實的工作成效不彰,備受公民社會批評,然而,在此同時,立法院日前初審通過的《兒少法》修正條文,卻以兒童青少 年身心健康為名,禁止平面媒體以文字或圖片描繪犯罪、自殺、施用毒品、暴力、血腥、色情、猥褻和強制性交的細節內容,這些乍看之下符合狹義道德性訴求的規 定,若是草率立法通過,極可能不僅是媒體噤聲時代的復返,人民取得資訊、參與公共討論的自由也將受到不當壓縮。

在一個資訊唾手可得、甚至 不請自來的時代裡,為了避免身心成熟度不足的兒少在「處處驚奇」的環境裡成長,固然有保護兒少的必要,因此,內容和資訊的過濾篩選,也就成了「必要之 惡」。然而,正因為過濾、篩選甚至禁止內容與資訊流通的管制手法,是和民主健全發展為敵的「惡」,不是應該追求的「善」,因此必須被當做「例外」來看待, 正因為是例外,便絕對不該忽視一般閱聽人接收資訊的基本自由,必須以言論自由和資訊自由的價值為前提,設法平衡兒少保護的需求。

僅針對平面媒體
此 處所涉及的價值平衡取捨絕非易事,正因為非屬易事,所以不應該抄捷徑到行政機關和立法者飽受遊說者包圍,眼中只見兒少身心健康,卻無視於《憲法》保護其他 自由的價值、無視於法治國家基本原則的地步。以修正條文第44條規定「新聞紙不得刊載下列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內容:一、描述(繪)犯罪、施用毒品、 自殺行為之細節文字或圖片。二、描述(繪)暴力、血腥、色情、猥褻、強制性交細節之文字或圖片」為例,這樣的立法,讓本應承受最低管制密度的平面媒體,必 須承擔從傳播法制的觀點來看邏輯難通的沉重負擔,單獨挑出平面媒體當做管制對象,是否真正有助於保護兒少身心健康這個管制目的之達成,從比例原則的角度來 考量,更是頗有疑問。
再者,此一規定充滿內容不明確且標準不清的爭議,等於是讓負責裁罰的行政機關可以恣意判斷何謂此處所禁止的「犯罪」、「暴 力」、「血腥」、「色情」和「有害兒少身心健康」,甚至,行政機關還可以巧妙設計出不需負責也沒有能力負責的「兒少專家學者」內容審查機制,來為自己卸 責。試問:難道人民不該透過媒體知悉政府官員「如何犯罪」?或者人民不該透過媒體得知影響選舉結果的犯罪事件其影像細節為何?抑或媒體不該報導劉曉波是因 為哪種「犯罪」而招致牢獄之災?難道這些用語的規範意義,要訴諸行政機關可以決定內容的施行細則去決定?若是如此,這不但剝奪人民知的權利,也是為權力本 應受限的行政機關大開方便之門,絕對是個開民主倒車的惡劣傾向。

內容具違憲嫌疑
更令人疑惑的是,諸如此類的立法草案,無非就是在 言論自由領域裡具有高度違憲嫌疑的「針對內容」(content-based)管制模式,其《憲法》弱點和 1997年即已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宣告違憲的網路內容管制立法如出一轍,何以提出立法草案的內政部自信若此? 不管是內政部或立法院,都有義務針對以上這些關乎比例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和授權明確性原則等基本法治國家原則的疑問,負百分之百的舉證和說明責任,否則 受管制者對於自己的報導行為將產生何種法律後果,根本無預見可能性可言。
相對地,如果閱聽人如你我者自認是民主社會的成熟公民,那便不該訴諸未經 思考的道德直覺、放任政府以保護兒少為名,製造出言論自由基石逐漸遭到侵蝕的滑坡效應,否則,長此以往,將無形製造出一個人人言論自由、資訊自由甚至行動 自由處處受限的所謂「潔淨」但符合「偽君子品味」的超現實社會。如果我們──身為公民的我們──願意承認兒少不可能在無菌室裡健康長大,也不希望惡魔黨的 威權體制再行統治之實,那麼,不管執政黨或在野黨,立法者都該三思並慎行,公民團體也不該選擇沉默:別忘了,兒少需要國家保護,言論自由和資訊自由也需要 國家保護,立法者不當為處即不當為,此即最根本的保護,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憲法》承諾。

(蘋果日報)
--
不必把犯罪細節當洪水猛獸/張國城(澳洲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國際人權日剛剛過去,就聞立院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為保護兒少身心健康,報紙不得描繪犯罪、暴力細節,違者將處負責人10萬至50萬罰鍰。實有值得商榷之處。

詳細報導爭取同情
現 代法律原則應當是損害者負賠償責任。言論自由的概念也是一樣,若未造成國家安全、公共利益或他人名譽重大損害,不應限制。至於是否造成重大損害,言論發布 者並不需要負舉證責任,也無事前審查的法律義務,這應當是法律的ABC。今天《兒少法》修正條文無疑是賦予媒體事前審查的責任,否則極可能遭裁罰,這是開 言論自由倒車。另外何謂暴力,何謂細節,爭議必不斷。誰有資格決定哪些是不得描繪的細節也是另一問題。
除了妨害言論自由之嫌外,輿論揭露有時也是 保護受害者的另一種有效方式。許多犯罪、暴力被害人是相當弱勢的,也沒有意識或能力積極尋求法律的幫助。對於他們遭害的細節較為詳細的報導,在不損及隱私 的情況下,有時反倒有助於他們爭取社會同情和支持,對於加害者可能也有阻嚇和制衡作用。若干詐騙犯罪的細節若詳加報導,讓這些詐騙方式破功,其他歹徒就無 法再重施故伎,社會大眾也能多一分警惕。
這次修正案的通過,道德因素當是主要原因。事實上,政府實無需擔任人民思想的保母;多年前發生的某知名人 物遭人偷拍光碟事件,雖然遭媒體詳細報導,但很明顯的當事人並未因私密行為被公開而聲譽掃地,反而還是受同情的一方。因此立法者也不必過於低估社會大眾對 公眾事務的判斷能力,而要代替他們去做道德上的裁判。

網路傳播更難遏止
此外,要阻止犯罪暴力細節傳播,光靠處罰報紙等平面媒體也不見得有用。網路媒體無遠弗屆,又能即時傳播聲音和影像,對於任何事情的細節只怕更有描繪和傳播能力。報紙不能看,大家看網路,結果也一樣。
2010 年年初,澳洲政府計劃要過濾部分網路內容,例如兒童性虐待、倡議恐怖主義等資訊。總部設在巴黎的「無國界記者組織」就立刻發出警告,此舉有危害言論自由之 虞,最後計劃並未實行。台灣近幾年來新聞自由不斷遭國際組織評斷降級,此法一通過,保護兒少的效果恐怕有限,台灣國際形象恐將再次受損。
新聞自由是否應該管制,應當依靠新聞自律、輿論壓力和一般法律規範,靠這種修法方式,絕非台灣應走的正道。

(蘋果日報)
--
記者的典範轉移/何國華

2010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以做一個記者為榮」成為媒體工作者共勉互勵標竿的同時,公民記者朱淑娟,在與會各家媒體參賽者的一片驚訝聲中,跨界平面媒體與電子媒體,同時獲得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卓新平面媒體即時新聞獎與電視專題新聞獎三個獎項。

共筆模式料成常態
此 一榮耀振奮了公民新聞社群。不同於單純的獨立媒體人,朱淑娟擁有資深新聞工作閱歷,在網路世代裡轉型成為公民記者,雖然資源困窘、收入有限,但是透過參 與、共筆等形式,自我設定議題,提供獨立、正確、可信的報導與觀點,聲音經由另類媒體傳達給閱聽人,進而影響了政策形成。這樣的努力成績、得獎紀錄與媒體 歷程,對台灣的媒體發展將具有指標性意義,因此特別值得提出來討論。
數位時代的腳步正以十倍速前進,網際網路改變了新聞生態,也改變了閱聽人習 慣,當傳統媒體引述網路新聞的比率大幅增加的同時,公民新聞發展已使得新、舊媒體的界線越益模糊,兩者的權力關係無疑正在逐步鬆動。隨著網路超連結成為新 的書寫方式時,「pro-am」(專業與業餘)共同發聲的共筆模式也可能成為常態,正如同朱淑娟與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的合作形式,提供了閱聽人更深入的 環境新聞報導。以美國為例,包括《西雅圖時報》等傳統媒體在內,也都陸續與部落客等獨立媒體人進行協同採訪。

補足調查報導空窗
皮 優(Pew)2010年報告指出,全美閱聽人的忠誠度仍在持續下滑當中,92%的人經由多元管道取得新聞資訊、72%的人認為媒體存在報導偏差、37%的 人能夠自行產製內容,這樣的改變並沒有停止的跡象。皮優報告也強調,公民新聞受限於資源,較諸傳統媒體的更新頻率、多元性與內容產出,仍有明顯的差距,但 是這樣的困境並無損於公民投入新聞產製的熱情。
記者的典範轉移正在持續演化,「公民媒體」與「主流媒體」的邊陲╱中心角色也在緩步置替當中。朱淑娟期待找齊各路新聞好手,推動成立獨立新聞聯盟,補足新聞調查報導的空窗,閱聽人如果有話要說,或許可以思考加入公民記者的行列,成為下一位得獎三冠王。

(蘋果日報)
--
喝水少熱補多 便秘 痔瘡 增4成 中藥茶飲退火 理胃整腸助消炎

中 醫師鄒瑋倫指出,入冬後因痔瘡、便秘問題前來求診的人數,較秋天多3~4成,主要原因為天氣冷、不易流汗,導致活動減少、水分攝取不足,使代謝變慢,加上 吃麻辣鍋、薑母鴨等藥膳頻率增加,過度熱補也會引發燥熱、上火,不妨藉添加蓮子、厚朴、黃蓮等藥材的中藥茶飲,改善燥熱及調理腸胃機能。

要 避免痔瘡、便秘,鄒瑋倫醫師提醒,即使是流汗少的冬天也要喝足量的水,飲食宜多攝取高纖維質蔬菜如芥蘭、地瓜葉等,幫助腸胃蠕動。過度疲累也會造成氣虛、 上火,應少熬夜、維持正常作息。以下茶飲做法皆為將中藥材放入茶壺或保溫瓶中,加700c.c熱水燜泡約10分鐘即可,早餐飯後開始喝,於當天喝完;不宜 空腹飲用,以免刺激腸胃而拉肚子。

改善便秘
潤腸三仁飲
材料:生松子仁、杏仁粉、蓮子各10克。
功效:松子仁具滑腸、利便功效,杏仁粉及蓮子可改善體內火旺、燥熱情況,使腸道機能正常運作。
適用對象:便秘情況嚴重、常超過3天以上才排便者。

厚朴下氣茶
材料:厚朴、陳皮、枳實各10克。
功效:厚朴、枳實可整腸健胃、促進腸胃蠕動,陳皮有助消脂,消除腹部脹氣。
適用對象:平時排便正常,但因飲食失調等因素而便秘,或大便解不乾淨的人。

調理痔瘡
消炎三黃湯
材料:黃蓮、黃芩、大黃各10克。
功效:黃蓮、黃芩、大黃性偏苦寒,能幫助消熱退火、解毒,並有抗菌、消炎的功能。
適用對象:痔瘡急性發作時,紓緩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

藕粉蒲黃茶
材料:蓮藕粉、蒲黃各10克。
功效:蓮藕粉能消瘀血、解熱毒,蒲黃具有收斂功效,可幫助止血、化瘀及消炎止痛。
適用對象:有痔瘡者平時保養用,有利傷口修復,避免體內燥熱、減少發作機率。

這樣做
攝取高纖維質
有便秘、痔瘡問題者,宜多攝取纖維質,促進腸胃蠕動,如芥蘭、地瓜葉(如圖)、A菜等葉菜類,而洋蔥、馬鈴薯、地瓜、茄子等顆粒或條狀蔬菜,易引起脹氣、影響排便,應盡量少吃。

喝水幫助代謝
攝取足夠水分,除了能促進新陳代謝,還可軟化腸道堆積物,並讓腸胃機能維持正常運作,避免發生便秘及痔瘡,雖然冬天活動較少、不易排汗,但每天的水分攝取量仍要約2000c.c。

醫師說
烤堅果易上火
燒烤、油炸食物容易上火,應盡量避免,而烤過的堅果類,如花生、瓜子、夏威夷豆等,因燒烤過程會增加燥熱性,有痔瘡、便秘情況者也不宜吃。

(蘋果日報)
--
陳姓、林姓人最多 真假都是姓

甲、乙、丙、丁、真、假、是、非,都是姓氏。台北市文化局昨天在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剝開族譜尋寶趣」特展活動,展示四十七個罕見姓氏,全台姓「壹」與姓「丙」的都只有一人。

此外,姓「多」的人,果然比姓「少」的人多一些,全台姓「多」的有五十五位,姓「少」的只有五位。

現場也展示全台及台北市前十大姓氏。全台第一大姓是陳,占全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點一三,第二是林,占全台人口的百分之八點三,第三是黃,占百分之六點零三。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是全台十大姓,共占全台人口百分之五十二點七六。

台 北市十大姓氏與全台灣十大姓氏相同,但排名略有不同,北市前兩大姓也是陳姓和林姓,但第三名是張姓,而非黃姓。至於北市與全台灣十大姓排名不同,文獻會執 行秘書翁誌聰表示,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清朝移民墾拓、國民政府遷台時來台族群分支遷移路線不同,比如姓「翁」,主要分布在台南。


另外,科幻小說家倪匡筆下的主角姓氏經常與顏色有關,看來也不是沒有道理,紅黃藍紫黑白的確都是姓氏,紫姓較少,全台僅十一人,其次為黑姓,全台一百一十一人,白姓在台灣則有三二七一七人。

文獻會表示,根據內政部資料,只要全台姓氏人口少於廿人,就是稀有姓氏。

文 獻會表示,歷代文獻可考的姓氏,起源於商周時期,這次文獻會也挑出廿二個姓氏的郡望相關圖,讓民眾了解該姓氏的先祖發祥地。例如,全台灣最大姓陳的郡望來 自於河南省汝南縣,第二大姓林來自於福建省南安市,馬來自河北的鉅鹿郡,郝來自山西省太原市,謝來自河南陳留鎮,蘇來自廣東省五邑。

(聯合報)

--
反校園霸凌擬立法 強制隔離

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教育部決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來預防輔導,必要時還將比照家暴法訂出「強制隔離」規範,把霸凌者與受凌者分開,讓霸凌事件「不能記過就結案。」

但 為免立法曠日費時,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上周四已召集二十五縣市代表,研訂出「加強防治校園霸凌實施計畫」草案,規定自即日起,一旦有霸凌投訴,學校就 須召開評估會議,會中應有校外專業人士參與,確定為霸凌案件後,即應成立輔導小組持續輔導、處理,不能像以往只是記過了事。

除了教育部校安中心設立的校園霸凌防治專線○八○○二○○八八五之外,吳財順表示,將要求各縣市、各校都要設校園霸凌投訴專線,並設檢舉信箱,不容校方再息事寧人、隱瞞私了。

對於教育部有意立法防堵校園霸凌,朝野立委皆表支持。

吳財順表示,教育部自二○○六年起對各級學校發放「校園生活問卷」抽測,主要在了解校園暴力與體罰問題,但暴力不等於霸凌,許多霸凌是以網路及言詞羞辱為之;因此,將針對霸凌專設一問卷,各校都應自行施測,教育部則進行抽測。

此外,教育部也將把校園霸凌列為校園統合視導及校務評鑑項目,若校長隱匿案件不報,將影響其考績與遴選。

吳財順表示,我國雖有少年事件處理法、刑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但缺校園霸凌專法,趙麗雲等立委都曾主張應訂專法,在研究美、加等十五國做法後,部長吳清基已決定著手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

東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李明憲贊成制訂校園霸凌防治專法,認為如需採「強制隔離」措施,就需有法令依據。



孩子被霸了嗎? 洪蘭:父母神經別大條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昨天在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發起的「愛你一輩子全國志工大會師」,以「愛你一輩子守護團總團長」身分出席座談時指出,孩子的功課就算再好、考上台大,但觀念不對、操守不好也是枉然,「現在監獄裡就有台大法律系的學生」。

洪蘭也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她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不是要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是要將學生的人格和情操培養好,「教育絕不是只有分數和智育」。

她還勸家長,對孩子的成績不必分分計較,因為出社會後看的是能力,以前考幾分根本不重要,沒有人找工作時會和老闆說「我都是考第一名的」,但是「只有家長的觀念改了,教育制度才有辦法改。」

洪蘭說,有的家長會以兄弟姊妹的成績互相比較,如姊姊功課不好、妹妹功課好,父母也不該因為功課好壞而對孩子偏心,「我的妹妹是北一女第一名保送的,所以我感受很深」。

「功課不是everything」,洪蘭說,職場要的是服務的熱情和敬業的態度,但在學校學的為何都不是這個?她認為,像生命教育課程就不是光上課考試就可以會的,而是要讓學生實際去做志工、體驗不同的生活和瞭解他人,才會深刻。

對於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洪蘭表示,自己雖然也想當面問問教育部長到底有何對策,但她認為,很多父母不夠敏感,沒有對孩子「察言觀色」,其實孩子放學回家後,只要有一點異樣,就可猜到他在外面可能有了挫折,要多加關心,「做父母的,神經不可以太大條」。

洪蘭曾問學生「如果自己或女朋友懷孕了,會不會告訴爸媽?」結果沒有一個人說「會」,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只會叫他們去罰跪,因此阻絕親子間的溝通,家長應多以同理心來對待孩子。

受凌者自殺… 美45州立法反霸

反校園霸凌,真的需要制訂專法嗎?學者調查,美國有四十五個州政府針對霸凌制訂專法,加拿大的幾個省也訂有專法;但如日、韓、丹麥等其他國家,則未訂專法;荷蘭對霸凌者、校長訂有罰款處分,及強制隔離措施,但也未訂專法。

據了解,教育部上周邀集各縣市代表及法界學者召開校園霸凌會議時,就有刑法學者反對針對校園霸凌制訂專法,認為若隨社會變遷,針對每個社會特殊問題都訂專法,反而無法讓問題得到及時處理,易造成社會不穩定。

東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李明憲指出,美國至少有六個州是在發生受凌者自殺、震撼社會後,展開校園霸凌的立法。

不少教育界人士擔心校園霸凌制訂專法後,校長、老師將動輒被告。但李明憲表示,美國幾個州制訂校園霸凌防治專法後,也同時訂出學校的標準處置準則,如校方按準則設投訴專線、評估處理,該做的預防措施都做了,一旦發生霸凌事件,也可免責。

李明憲說,發生霸凌時的「強制隔離」觀念來自荷蘭,該國先是依學校安全相關法規,在一九九五年時規定霸凌者應受罰金處分,到二○○一年時,更修法進一步規定公立或私立學校的管理者,如校長在發生霸凌時應處罰金處分,且強制隔離霸凌者與受凌者。

不動手就沒事? 網攻、排擠都是霸凌

哪些學生最易被霸凌?長期研究校園霸凌的東華大學教授李明憲說,不只太胖、太醜、太「娘」的學生易受霸凌,太美、太優秀的學生也是常見的霸凌目標;且霸凌不一定涉及暴力,包括網路攻訐、羞辱也是霸凌,「別以為不動手就沒事。」

李明憲說,他到學校處理霸凌事件時,常發現因缺乏相關教育,許多學生對霸凌行為並不自覺,學生常說,「都是因為他很白目,我們才跟他開個玩笑。」而不知道在網路上攻訐造謠、或聯合全班排擠某一同學,就可能構成霸凌要件。

令人驚訝的是,李明憲說,許多表現優秀、完美的學生也會成為霸凌受害者,「某些受歡迎、表現優的學生,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發霸凌者對自己不夠格與無能的恐懼,導致霸凌者怒而出手。」

李明憲說,美國數起最後導致受凌者自殺、震撼社會的案件,受害女孩都長相甜美,且與校隊隊長交往,在網路上被攻訐為「淫蕩女」而自戕。

在霸凌事件的處理上,要受凌者轉學、搬家是否公平?李明憲說,他處理過不少個案,有些是因教師縱容、消極不處理,這時換個老師就能奏效;若全班都參與霸凌,因不可能叫全班轉走,有時安排受凌者轉學確是不得已做法。

李明憲也輔導過一個高中個案,有學生在黑板上畫個豬頭,同學們就知道指的是誰,且加以訕笑,但全班經過輔導,還會為原來的受害者慶生,「處理方式需因個案而定,不應全要受害者轉學。」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長鄭瑞隆指出,一旦發生校園霸凌,校長、老師們多半「對法律陌生,對司法恐懼」,明明應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的案件,也抱著「家醜不外揚」心態隱瞞不報。

教育部早設有校園霸凌專線,但鄭瑞隆也質疑「有多少學生、家長知道?」學校首應加強宣導,引進專業輔導、社工人員,導正學生錯誤認知,才能從根本防治校園霸凌。

(聯合報)
--
反校園霸凌 教部將立專法

最近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有些施暴者的手法太過兇殘,讓人吃驚。教育部昨日表示,將立即進行「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校長不處理校園霸凌事件,考績不得為甲,負責督導的縣市政府也會被扣獎補助款;長期將推動《校園反霸凌法》的立法,討論是否要將施暴者加以隔離。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說,校園霸凌事件一再發生,關鍵在於「學校不當一回事」。教育部研擬完成「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發生霸凌事件,校長及地方政府都有責任,如不及時妥善處理,校長考績不得為甲等,將影響之後的續任;地方政府則會被扣減獎補助款。

王福林指出,現在中小學每學期對學生進行「生活問卷」,但都是不記名,未來將改為記名,學生可在調查中表示被誰欺負,讓老師立即處理,阻止校園霸凌事件擴大。

教育部也正搜集美、日等十五國專家面對校園霸凌事件的作法,將據此推動台灣版《校園反霸凌法》。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說,將討論任何可以防制校園霸凌事件的作法納入法案中,「將施暴者隔離」也是其中一項。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不管是施暴者或被欺負者,都是教育輔導的對象,教育部不要以為「將施暴者隔離起來」,霸凌事件就解決了。加害者和被害者如果繼續在同一班,可能會造成被害者恐懼,這時可將加害者短暫加以隔離,但這只是輔導的一環,不是主要策略。

「老師如果鄙視某個學生或是說某個男生很娘,會催化霸凌事件,造成所有同學去欺負他(或她)。」馮喬蘭說,推動《校園法霸凌法》,不應只是將焦點放在學生,也該規範老師言行。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說,霸凌別人的學生常是來自失能家庭或累積相當大的學業壓力,教育單位應該設法從這些根本去解決,如果只「隔離施暴者」,是本末倒置。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說,我國從官員、老師到學生都太重視成績,缺乏對學生生日常生活的關懷。脫離成績的迷思,老師隨時注意學生生活,才是杜絕校園霸凌事件的好方法。

校園環境不友善 教師應將心比心

校園霸凌層出不窮,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說,關鍵在於「學校不當一回事」。但學校為何不當一回事?說穿了,就是執教鞭者只傳授課業,少了份關懷與同理心,校園環境不友善,發生霸凌事件就不足為奇。

霸凌一詞音譯自英文Bully,發生情境是被迫、彼此權利的不對等。以「阿魯巴(一群男生抬人張腿撞樹木或桌子)」為例,如果點到為止鬧著玩,像慶生起鬨被阿魯巴,壽星也開心,就不是霸凌。否則強抬人撞傷性器官,不只是霸凌,已構成凌虐觸犯刑責。

校園霸凌加害人,通常都是成績後段班學生。國內從事教育工作、尤其是師範學校畢業擔任訓導主任者,絕大多數從小到大成長過程都是成績優異學生,被師長捧在手掌心,遇到霸凌只急著善後,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學生為什麼要搞霸凌?

教育部當下思維,包括考績制約校長、推動反霸凌法,都只是治標,防範發生霸凌才是治本。根本之道需要教師將心比心、試著了解後段班學生,多付出一份關懷,增加學習樂趣與成就感,把欺壓同學因子降至最低。

教部未來還要討論是否要將施暴者加以隔離,那更是本末倒置。教育是希望工程,學校是為幫助學生實現希望而存在,霸凌者原本就是需加強輔導對象,隔離等同強制貼標籤、宣告放棄,已違教育宗旨。

校園霸凌 暴力連環套

校園霸凌是指「一個學童反覆的暴露在一個或更多人的負面行為之中」。隨著社會進步,校園霸凌衍生初各種型態,例如語言霸凌、網路霸凌、性霸凌等。但不管是哪一種型態的霸凌,後續會接著發生更多的暴力或自殺,不容輕忽。

根據國際教育界的定義,校園霸凌有四要件,一、兩造勢力(地位)不對等。二、攻擊行為長期反覆不斷。三、具故意傷害意圖。四、呈現生理或心理侵犯結果。如是在偶然的狀況下被打,那是被欺負、不是霸凌。

霸凌者通常身材高大、年紀較長、體型較強壯、具攻擊性,性格易衝動,以男生居多,常施以肢體霸凌或語言霸凌。也有女霸凌者,她們在關係霸凌(譬如一群人刻意排擠某人)、語言霸凌較男生嚴重。

被霸凌的因素可能是某學生至少有一項會被嘲笑或被剝削的缺點,或是他們在學業上表現太優異、太奢侈或拒絕加入黨派等。

(中國時報)
--
馬多夫46歲兒子 狗鍊上吊身亡

美國史上最大投資騙局馬多夫詐騙案滿兩周年時,馬多夫的長子馬克‧馬多夫11日在紐約自宅客廳以狗鍊上吊自殺,當時馬克兩歲的兒子就在臥室熟睡,屍體由馬克的岳父發現。

46歲的馬克在凌晨4時發電郵給在佛羅里達州的妻子史黛芬妮,說:「請找人來照顧尼克(兩人的兒子)。」另一封說:「沒有我,妳的生活會更好,我愛妳。」馬克並發電郵給他的律師說:「沒人相信事實,請照顧我的家人。」

史黛芬妮請父親前往位在曼哈坦蘇活區的公寓查看,發現馬克已用狗鍊掛在天花板管線上自盡。

兩年前的這一天,正是馬克的父親被捕的日子。72歲的馬多夫以「龐氏騙局」手法詐騙650億美元,判刑150年,目前在北卡州坐牢,他讓全球上萬人畢生積蓄泡湯,生活被毀。

馬克的律師佛魯曼邦發表聲明說:「馬克兩年來飽受不實指控與影射的沉重壓力。他今天自盡,是一個悲慘而沒有必要的悲劇。」

馬多夫在2008年向馬克坦承他的投資基金只是一個「滿天謊言」,馬克和弟弟安德魯隨後向當局舉報父親的罪行。兩人過去都在父親的公司擔任高階職位,但聲稱被父親蒙在鼓裡。不過受害苦主不相信他們無辜,馬克屢屢接到恐嚇電話,妻子也申請他們的子女改姓。

馬克也被官司緊咬不放。馬多夫事件受害人的信託代表皮卡德(Irving Picard)去年控告馬克和安德魯,指馬克自馬多夫投資公司不當取得至少6690萬美元。

皮卡德上周再控告馬克和安德魯的孩子及馬克的前妻蘇珊,指馬多夫夫婦把錢轉給孫子。友人說馬克對孩子被告感到難過,可能因此想不開。

接近馬多夫家族的人士說,馬克兄弟已和父母斷絕關係,安德魯傷心落淚,馬克則對父親怒氣沖天。

馬克是馬多夫騙局爆發以來第三位自殺身亡的人,之前有名法國基金經理賠掉投資人10億美元引咎尋短,英國一名退役軍人因賠盡全家積蓄在去年舉槍自殺。

遭唾棄的富貴 腐蝕王子人生

紐約每日新聞報報導,馬多夫詐騙案爆發前,馬多夫英俊的長子馬克過著王子般生活,享盡榮華富貴,但馬多夫罪行敗露後,馬克深感被社會唾棄,深陷醜聞無法自拔,最後尋短自盡,結束僅46歲的一生。

馬克1986從密西根大學畢業後,就加入老爸的公司。馬克在麻州擁有占地3.3英畝、價值650萬美元的度假別墅,在康乃狄克州有宏偉的莊園。這位釣魚高手還經常到戶外旅遊,單是在2008年的3個月內,就花掉7萬7000美元租私人飛機周遊各地。

一名交易商2009年告訴浮華世界雜誌:「馬克喜歡奢華生活,像坐私人飛機旅行,走進Dunhill精品店,花200美元買一把傘。」

馬克的家庭生活也令人羨慕,2003年與第二任妻子金髮美女史黛芬妮結婚,有4歲女兒和2歲兒子,一家人住在紐約高級公寓。

但馬克的人生在兩年前的12月11日變調。馬多夫被捕,受害人開始向馬多夫家人算帳。雖然馬克和弟弟舉發老爸詐騙,但不少人認為這是兩兄弟想要脫罪的伎倆。

自此馬多夫一家遭到死亡威脅。馬克一直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成立一家為iPad製作軟體的公司。

馬克也在去年挨告,被控在2001年到2008年拿到2930萬美元的「天文數字薪水」。

友人說,馬克極度沮喪,停止社交生活,每天注意新聞發展,怕自己有一天也會坐牢。巨大壓力讓他慢性胃痛惡化,婚姻關係也呈現緊張,去年10月夫妻大吵一架後,史黛芬妮曾向警方報案馬克失蹤。

一名交易員曾說,馬多夫認為兩個兒子「柔弱」,只會靠他賺錢坐享其成。馬多夫大概萬萬沒想到他「賺」的錢會禍延子孫,恐怕也不敢相信「柔弱」的馬克會用這種激烈的方式跟他畫清界線。

(聯合報)
--
馬多夫子自殺 享盡榮華富貴 都成鏡花水月

用 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犯下美國歷來最大投資詐欺案的馬多夫(Bernard Madoff),藉不義之財打造了一個王國,讓英俊的長子馬克(Mark Madoff)過著王子般的生活,享盡榮華富貴。但隨著馬多夫的罪行敗露,馬克的一切繁華盡成鏡花水月,戛然而止,最後尋短自盡,結束僅46歲的一生,令 人不勝唏噓。

紐約每日新聞報用專文報導了馬克令人艷羨的一生。他在麻州南塔基島(Nantucket)擁有占地3.3英畝、價值650萬元的度假別墅,在康州貴族化的格林威治市(Greenwich)擁有宏偉的莊園。這名老練的釣客還經常從事戶外旅遊活動。

一名交易商2009年告訴「浮華世界」雜誌(Vanity Fair):「馬克喜歡自己的生活方式,像是坐私人飛機旅行,可以走進Dunhill高檔商店,花兩百元買一把傘。」

馬克的家庭生活也令人羨慕。自2003年與第二任妻子絲戴芬妮(Stephanie)結婚以來,他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滿,妻子是金髮美女,正在時裝界嶄露頭角。他們有兩個可愛的幼兒,一家人和樂居住在紐約市曼哈坦蘇荷區(SoHo)隱私性很高的公寓。

馬克在馬多夫公司擔任高級主管,以推銷產品具有魅力著稱。他的工作地點距離妻子、弟弟安德魯及父親上班的地點很近。

但是,這種一無所缺的完滿人生在兩年前的12月11日毀於一旦。老馬多夫的詐欺罪行敗露,聯邦調查局(FBI)探員登門,把老馬多夫逮捕。受害的投資人開始有機會跟馬多夫算帳。

從此,馬多夫家遭到死亡威脅。訴訟費用和索賠重重壓下。媒體報導,馬克的慢性胃痛開始惡化,婚姻關係也呈現緊張。絲戴芬妮也於今年2月向法院申請更改姓氏。

備受壓力的馬克終於在11日尋短,了斷了自己的性命。

(世界日報)
--
維基解密 金正日次子迷電玩 丟大位

維 基解密(WikiLeaks)披露的2008年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傳回國務院的電文,指出,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的次子金正哲沉迷電玩,因此未成為接班人,且他 是英國吉他之神艾瑞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超級大粉絲。電文說金正日長子金正男「太花花公子」,金正日較可能交棒給三子金正恩,好讓金正哲電玩打個夠。

(聯合報)
--
維基解密 電玩宅男!金正日次子 奢靡丟接班

北 韓領導人金正日次子金正哲為何步上大哥金正男的後塵,成為北韓政權世襲角逐戰的第二個出局者?沉迷電玩,可能是原因之一。科技新聞網站 「Switched」十一日報導,「維基解密」(Wikileaks)公布的二 ○○八年美國機密外交電文說,金正哲不太可能成為金正日的繼承人,因為他「對電玩的興趣大於統治」。

英吉他之神頭號粉絲

此外,金正哲也是英國著名吉他手兼歌手、被譽為「吉他之神」的艾力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粉絲。另據英國「衛報」引述「維基解密」公布的美國機密外交電文報導,北韓曾希望利用這位「吉他之神」做為改善對外關係試金石。

邀艾力克萊普頓赴朝公演

這份機密電報是前美國駐南韓大使於二○○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發出,內容詳細描述這位大使與該地區一名人權工作者之間的對話,透露北韓官員曾建議美國在平壤舉辦艾力克萊普頓的演唱會,認為此舉有助於提升國際社會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的關係。

這份電文說:「安排艾力克萊普頓在平壤演唱可能非常有用,他說,因為金正哲非常喜歡這位搖滾傳奇人物。」一名北韓官員當時以紐約愛樂管弦樂團計畫在平壤演出,及北韓國家交響樂團倫敦登台為例,表示「這些文化交流是促進彼此了解的管道」。

衛報報導,艾力克萊普頓二○○八年「原則上」同意隔年在北韓演出。但他後來否認同意演出,他的發言人稍後也發表聲明說,這位吉他手「收到全世界各國的演出邀約」,「北韓這邊尚未達成協議」。

德國血拼海擲兩千萬

日 本媒體曾報導,金正哲二○○六年六月上旬曾與一名女伴現身德國,身上還穿印有艾力克萊普頓頭像的T恤,準備欣賞艾力克萊普頓演唱會。報導說,金正哲在德國 大肆血拼,出手闊綽,花費近七十萬美金(約台幣兩千一百零五萬元)。金正日長子金正男於二○○一年試圖持假護照進入日本而遭驅逐出境後,就不再被金正日重 視。金正男出局後,西方一度認為將栽培金正哲為接班人,金正哲據稱得到軍方支持。

御廚稱金正哲體弱、性格陰柔

不過,曾服侍金正日的日本廚師藤本健二稱,金正日並不欣賞金正哲,認為他性格過於陰柔,身體狀況也不理想。日媒推測,金正哲在德國聽演唱會、血拼購物的「奢靡」事蹟曝光後,可能是他失去接班人地位原因之一。

(自由時報)
--
維基解密披露美外交密電 墨、瓜放縱邊界販毒走私

「維基解密」(WikiLeaks)持續曝光的美國外交密電顯示,墨西哥與瓜地馬拉兩國刻意忽視雙方邊界的安全,使邊界落入毒販與走私集團手中。宏都拉斯前總統賽拉亞則因為和犯罪集團糾纏不清,美國大使不敢向他透露緝毒細節。

大批與墨西哥及中美洲有關的美國外交密電十一日持續曝光,美國駐墨大使館於二○○九年十月考察墨、瓜兩國邊界三個「熱門」關卡後,向國務院發回密電,結論是「這兩個國家沒有一個認真在執法」,雙方邊界已淪為「毒梟與走私客」的地盤。

報告指出,美、墨兩國三○九九公里長的邊界有三萬名美國邊防人員值勤,墨西哥與瓜地馬拉邊界長九二八公里,卻只有一二五名邊檢人員,而墨西哥轉運美國的毒品中,有相當大比例是由瓜地馬拉運入。

位在西部「大海灘」(Playa Granda)關卡的瓜地馬拉邊防司令坦承,他們只有兩輛小貨卡和一輛大卡車,根本無法巡邏。他說司法體系嚴重腐敗,一名墨西哥毒販被捕移送法院三天後就 步出拘留所。報告還指出有四十三個關卡根本是在毒販、軍火走私和偷渡集團手中。

「維基解密」公開的電文中還包括一份二○○八年美國駐宏都拉斯大使查爾斯.福特發回華府的電文。當時即將卸任的福特指出,由於宏國總統賽拉亞與犯罪集團關係匪淺,他不敢向賽拉亞通報與緝毒有關的敏感行動,以免美國探員的生命受到威脅。賽拉亞不久之後遭到罷黜。

(中國時報)
--
菸害防制不涉「道德正確」/朱敬一

最 近有輿論批評,「兒少法」一讀草案似乎有「道德正確無限上綱」的傾向。該草案以保護兒童、避免其接觸情色暴力為由,大幅限縮新聞報導的尺度與內涵,恐有侵 害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之虞。論者認為,坊間似乎有些人將保護兒童視為唯一正確的社會價值,而為了保護這個價值所做的一切作為,這群人都視為正當,如此任意 推廣延伸,侵犯其他權益而不自知,就是所指陳的道德正確無限上綱。

禁止戕他 少管自戕

前述觀點我十分贊成,也同意他們所陳述不宜以兒少法侵犯言論與新聞自由的論點。但是有些人將菸害防制法也列為「道德正確無限上綱」之例,我就認為有些類比錯誤。要講清楚這個觀點,就必須要先解說何謂「道德正確」。

社 會上有些行為是所有人都知道是不對的,例如殺人、搶劫、武裝暴動等;這些行為或則直接侵犯他人法益、或則侵害社會法益,各國都列於刑法之禁制行為,違者則 施予處罰。大體而言,這些行為列禁不會有人以「道德正確無限上綱」描述之,乃是因為行為者直接或間接侵犯到其他人。因此,禁止此類行為主要是為了保護他人 的權利,乃不得不然。簡言之,「戕他」的行為法律通常都禁止之,這也是法治國家人權維護之所必要。

禁酒入憲 曇花一現

相 對於法律普遍禁止的戕他行為,社會對於「自戕」的行為卻鮮少予以強烈規範。大家都知道飲酒過量有害健康,但是國家並不干涉人民在酒吧、在客廳、在臥室喝得 爛醉如泥,因為那些都只是自戕。然而幾乎所有國家都禁止酒後開車,因為那就牽涉到侵害其他行人或駕駛人,涉及戕他。法律禁止酒後駕車不會有人說是道德正 確,但若禁止人民喝酒,就干預到人民「與他人無涉」的行為,涉及「道德正確」的扭曲。

最有名的一樁道德正確扭曲公案,就是美國在一九一九 年至一九三三年之間,列入憲法修正案的禁酒法(Prohibition)。該法是當年清教徒所推,他們認為喝酒是不對的,而純然因為這種主觀道德認知(而 非客觀戕他危害)就推動禁酒,這應該就是輿論所批評的道德正確無限上綱。正因為飲酒行為本身沒有傷及他人,美國的禁酒法欠缺「戕他」的理論支撐,在短短十 四年間就壽終正寢,又被修憲廢止。綜觀菸害防制法條文,我們倒沒有看到任何一條禁止個人在私有場合獨自抽菸,只有禁止人們在公共場合吸菸,其原因也就是只 禁戕他、少管自戕。

兒少爭議 在於代言

情色暴力新聞固然可能侵犯兒童身心發展,但兒少法之所以修法爭議大,恐怕是因為兒 童迄未成年,永遠是由我們已成年的父母長輩在「代言」,以我們的主觀想像去認定什麼會侵犯兒童。當我們越俎代庖過了頭,那不但是泛道德,也等於是一群成年 人在限制另一群成年人的言論。無論如何,這與菸害防制的戕他禁止,是不相干的。

(聯合報)
--
包包、菜籃掛手肘 疼…肌鍵炎

不少女性或婆婆媽媽逛街、買菜,習慣手肘彎曲,提袋、菜籃一股腦掛在手上,連名牌包也一樣。醫師提醒,重量太重、受力不均,易引發急性肌鍵炎或鍵鞘炎,導致手臂、手肘疼痛。

優雅風當道,不少女性喜歡把名牌包掛在手肘上;婆婆媽媽上街買菜,也習慣把菜籃往手肘上掛。醫院門診裡,不少女性因提東西姿勢不正確,或提的物品太重,造成肌腱炎或手指發炎無力。

「這樣的動作其實很危險。」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說,物品懸掛手臂位置不同,手臂花力氣也不一樣,稍有不慎,將導致急性肌鍵炎。

台北新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仕福解釋,以手肘當支點,提袋離手肘愈遠,即力臂距離越長,就越費力。一般而言,皮包背在肩上,最靠近身體中心,最為省力。因此,以肩膀背皮包最省力,其次為手肘,掛在手腕最費力。

雖然肩背最省力,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提醒,皮包太重,仍可能造成肩膀旋轉肌袖拉傷、發炎。門診裡,不少背包客就因背太重,導致兩側肩膀痠痛、急性肌鍵炎。

陳建成指出,不管是「背、拖、拉、提」重物,若手部已有潛在疲倦或受傷,很容易造成肌鍵拉傷或裂傷,曲指肌鍵處一壓就痛;關節局部組織受力不均,也會導致韌帶、肌鍵、鍵鞘、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炎。

醫 師建議,提重物時,最好別用塑膠袋,以免提帶「束」在一塊,受力點無法分散;背包肩帶,最好挑選「寬版」的,有海綿緩衝更佳,壓力更能均勻分布。單側肩膀 背東西,最好每隔卅分鐘或一小時換邊;買菜若不需上下樓梯,建議使用小推車。以雙手環抱物品,重量最好別超過廿公斤,單手提物則以十公斤為限。

一旦肌鍵急性發炎,李文吉說,記得先休息、再冰敷,並包紮固定,以三角巾或手臂吊帶,抬高受傷部位,切勿用力搓揉或熱敷,避免二度傷害。

(聯合報)
--
象牙海岸大選如鬧劇/陸以正

十一月廿八日,西非洲曾為法國屬地一百五十年的象牙海岸(英文雖為 Ivory Coast,但象國政府堅持:不問何種文字,必須一律使用法文Cote d’Ivoire,做為該國的正式名稱)舉行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結果鬧出雙包案。推究原因,仍是種族與宗教分歧所造成。

除南非外,象牙海岸一向被視為黑非洲最富有、最進步的國家。三十二萬二千平方公里的面積、比台灣大九倍,人口依照去年估計,約二千零六十一萬,比台灣還少。因為地處熱帶,農業發達,盛產可可與咖啡,國際貿易從來都出超,使其它非洲國家直流口水。

一九六○年我初次訪問非洲,第一站就到象牙海岸當時的首都阿必尚(Abidjan),簡直是個小巴黎。當時正值非洲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贏得舉世同情與支 持。同年八月七日,象牙海岸脫離法國控制,正式獨立。開國的總統伍弗布瓦尼(Felix Houphouet-Boigny),曾在法國戴高樂總統的內閣擔任過部長,備受非洲其它各國尊重,儼然以非洲領袖自居。

二十世紀的六○與七○年代,象牙海岸在安定中成長,原可維持繁榮。但殖民主義遺留的種族糾紛與宗教衝突,持續發酵。主要原因就是十九世紀末期,歐洲列強瓜分非洲領土時,全然不顧土著民族的歷史或文化傳統。到廿一世紀開始,終於把象國撕裂。

白人入侵非洲前,象牙海岸原有幾個土著王國,包括Gyaaman、Kong、和Baoule等。十九世紀開始不久,法國人左手拿著聖經,右手提著槍炮,率 先到象牙海岸殖民。一八四四年,法國政府先把這塊土地變成它的保護國,自然是因為該地盛產的象牙,行銷全球;正如鄰近的黃金海岸(Gold Coast)盛產黃金一般(黃金海岸後改名為迦納Ghana,被英國佔領)。一八九三年,法國把象牙海岸改成屬地。但准該地選舉少數議員,出席巴黎的國民 議會(Assemblee Nationale),以示母國對殖民地一視同仁,不分軒輊。

伍弗布瓦尼一九九三年去世後,象牙海岸好景不再。世紀交替之際,一九九九年和二○○一年間,發生過兩次政變,外加一次內戰,起因都是種族與宗教糾紛。住在 象國北部與西部的民眾多數信奉伊斯蘭,每天要朝北方禮拜五次。而東南部近海地區人民,多數是天主教徒。信仰如此南轅北轍,局部衝突常會演變成大規模的械 鬥,屢有死亡。

這裡面還牽扯到經濟問題,象國鄰近的貧窮國家,如馬利(Mali)與布金納法索(Burkina Faso)等,鄉下人窮得衣不蔽體,非洲國家邊境都不設防,常有大批到象牙海岸謀生。非洲又沒有戶籍制度,馬利來的移民,自然被象國的伊斯蘭信徒吸引,加入北方那邊。

象國有一百多個大小政黨,總統選舉只有四個黨競爭。真正具有實力者只有二人:執政的「象國人民陣線(Front Populaire Ivoirien,簡稱FPI)」候選人,就是現任總統葛巴博(Laurent Gbagbo,非洲人姓名中每一字母都必須發音,台灣報紙省掉G字,譯作巴博,不合非洲習慣)。另一位則是反對他連任的「共和人民大會 (Rassemblement des Republicaines,簡稱RdR)」黨魁,名烏阿塔拉(Alassane Dramane Ouattara)。

非洲的選舉,關起門來做票或虛報選票的情形,稀鬆平常。依照獨立選舉委員會(CIE)的統計,烏阿塔拉獲得五四.一%的票,當選下屆總統。但是受政府控制 的憲政委員會(Conseille Constitutionale)卻說,葛巴博總統獲得五一.四五%的票,勝過烏阿塔拉。葛巴博立即自行宣布,他當選連任了。

婆說婆贏了,公說公沒輸。怎麼辦呢?憲政委員會裝模做樣地調查了一番,還派員重新驗票。十二月三日,憲政委員會宣布調查結果,認定北部若干地區選舉有弊, 所以那些投給烏阿塔拉的票,統統無效。問題在於聯合國所派觀選團、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法國和美國,都認為實際當選總統的是烏阿塔拉。國際輿論也站在反對黨那邊。

此類爭執雙方通常各據一方,擁兵自重。這次象牙海岸兩位總統,卻都在市容繁華的阿比尚,而非法定首都的雅穆索戈(Yamoussoukro,當年被定為首 都,祇因係伍弗布瓦尼的故鄉)。葛巴博住在總統府內,烏阿塔拉住的是旅館。大權在握的葛巴博為什麼不把對手抓起來呢?因為阿比尚有四千聯合國維和部隊,其 中有二百名奉派在那家旅館保護烏阿塔拉。

南非前總統姆別基(Thabo Mbeki)已經趕到阿比尚,代表非盟調解糾紛,看來這場鬧劇還有得演下去呢。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