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麻將桌 夾死4歲童 好奇搬玩 鐵槓緊鎖胸部 搶救1天不治
又發生小朋友被摺疊桌夾死意外。台中市東勢區一名四歲的陳姓男童,日前獨自在自家二樓客廳玩耍時,疑似一時好奇,玩摺疊起來的麻將桌,卻不慎把麻將桌碰倒,被鐵製桌腳的橫槓夾住胸部;阿嬤發現時,男童臉色已經發黑,緊急送醫搶救一天仍不治。
警方調查,陳姓男童平時都由阿嬤照顧,平時十分好動,上周五下午三時許,他在自家二樓客廳玩耍,在樓下的阿嬤十多分鐘都沒聽到孫子的嘻笑聲,感覺有異,上樓
察看,赫然發現原本摺收好的麻將桌竟倒在地上,桌面朝下,孫子則被夾在桌腳中間的橫槓仰躺著,趕緊拉出男童,通報一一九。
無力掙脫窒息而亡
東勢消防隊員劉宏恩表示,到場時男童面部已因缺氧出現暗紅色斑點,立即施以人工呼吸,送往東勢農民醫院急救,再轉送梧棲童綜合醫院。
經過一天搶救,男童仍因多重器官衰竭不治。檢方昨相驗屍體,確定男童是窒息死亡。警方調查,男童應是好奇玩摺疊起來的麻將桌,卻不慎碰倒桌子,人被鐵製桌腳夾住胸部無法掙脫而造成窒息。至於家屬是否涉及疏於照顧,仍待調查。
阿嬤自責悲慟大哭
男童父母得知噩耗,傷心欲絕;一手將孫子帶大的阿嬤更是痛苦地放聲大哭,自責沒顧好小孩,才會發生意外。阿嬤表示,兒子及媳婦白天要上班,這個家中唯一的內孫由她一手帶大;平時孫子自己在家玩耍,都會發出嘻笑聲,「如果當時能早一點警覺,也許還能救回孫子一命。」
國內摺疊桌夾童事件頻傳,例如,一九九九年及二○○五,北縣分別傳出男童遭摺疊桌夾死案件,二○○七年台中市也有九歲女童玩麻將桌被夾成重傷意外。
家中受傷率佔第一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根據衛生署調查,兒童最容易受傷環境排名第一是在家裡,比率高達五成九,但多數家長卻以為公共場所比較容易發生危險,反而在家中會疏忽了孩童的情形。
林月琴表示:「越放心的地方,越要警覺。」她提醒家長,不管在什麼地方,一定要避免讓幼童獨處,任何危險的物品也都要收起來,同時要隨時注意孩童是否有異狀。
使用摺疊桌 注意事項
●選購建議
◎選擇有安全卡榫或固定設計的摺疊桌
◎購買重心穩固,不易翻覆的摺疊桌
●使用注意
◎打開摺疊桌椅使用時,將支架與桌腳以繩索纏繞固定住,以免突然摺收發生意外
◎摺疊桌椅平時勿任意立於牆角,宜收納在櫃內裡或不易取出處,避免孩童接觸
9成無安全卡榫 政府漠視
摺疊桌潛藏殺機,國內外都傳出多起兒童遭夾傷、甚至夾死意外,但政府至今仍未將摺疊桌納入需檢驗商品。
消基會二○○六年檢測市售摺疊桌,發現全數未加註「緊急處理方法」和「警告標示」,近九成無防夾安全卡榫。時隔五年,情況依舊。
「無標示應拒買」
消基會榮譽董事長李鳳翺昨說,消基會曾呼籲政府要將摺疊桌椅列為須經檢驗商品,合格後才能上市,但政府不重視,導致類似憾事一再發生,「民眾應拒買沒有安全裝置摺疊桌椅,以保安全。」
李鳳翺指出,摺疊桌椅加裝安全卡榫成本不高,安裝後也不易發生傷人意外,但目前市面上只有高價位餐桌或麻將桌才有防夾裝置,易買到的低價摺疊桌則幾乎無安全卡榫,對家中幼童是莫大威脅,「如果法令的制定都要建立在傷亡上,那就只能用『可悲』形容。」
市府:加強勸導
台中市消保官翟威甯說,摺疊桌椅尚無官方安全標準,只能呼籲民眾須收納好,避免讓家中幼童靠近或把玩,市府也加強勸導業者在商品上加註警語或加裝安全卡榫,防止意外再發生。
(蘋果日報)
--
親人過世 半年內憂鬱屬正常
Q
父親過世已經3個月,母親鬱鬱寡歡,雖然知道她可能得憂鬱症,但她不出門,可自行買抗憂鬱藥讓她服用嗎?
A
失去至親或配偶會有一段大約6個月的哀悼期,症狀很像重度憂鬱症,但是並非真正的憂鬱症。
逾6個月應就醫
除非有立即性危險,如輕生念頭或準備輕生、嘗試自殺、交代後事等,否則暫時還不需要就醫。
哀悼期內的情緒表現,不管是號啕大哭或是不理人、不應酬、不社交、過度思念等,都是一種宣洩,屬於正常反應,家人應該多陪伴、關懷以及傾聽。
但是如果失去親人6個月之後仍走不出陰影,建議應就醫治療,由醫師診斷開立抗憂鬱劑,幫助走出喪親之痛,不可自行服藥。
找親友分享回憶
老年人較少和子女有共同的話題,建議可找與死者共同認識、信任的親友到家中,一起分享回憶、懷念,對情緒平撫會有幫助。
(蘋果日報)
--
只會剪輯世紀浩劫影片/呂一銘
台
灣媒體報導的日本震災浩劫,彷佛是在看《明天過後》、《大浩劫》、《末日預言》之類的影片剪輯「新聞」,甚且穿插科幻情節,比驚悚、比恐怖、好像大禍臨頭
似的,而且語不驚人死不休,搞得人人自危為快,加上電視主播激情高亢的旁白,未經整理的零碎報導,有如跑馬燈似的文字閃爍不停,並不斷播放各地餘震、海嘯
警報,還不斷重複「人間煉獄」般的怵目驚心畫面,復說得活龍活現,連福島的核電廠爐心震損外洩之輻射污染,幾已形容成了「原子雨」,隨氣流四散,沾了就會
得癌症,簡直無科學常識可言!甚且所找的專家亦無一是核子醫學或核能安全專業領域的真正專家(此非一般物理化學或毒物專家的專業),儘管台灣媒體沒說日本
震災已是「世界末日」,但卻剪輯了一個「世界末日」影片,荒謬至極!
今天媒體傳播的工具雖日新月異,從業人員幾都會熟悉善用,然軟體素質(包括編
採專業等)卻未見多少提升,譬如吸收科技知識的能力不足,亦未能針對新聞核心問題,訪問該問題的真正專家、學者等等,致常發生「橘與枳」、「張飛打岳飛」
之類笑話,像40多年前媒體就曾鬧過「原子雨」的笑話,後來才知環境輻射無所不在,人體有其接受的安全容量(國際原子能總署訂有輻射安全容量允許標準),
至於安全防護究竟能否能達到真正功效,則是可以討論的。
報導要有同理心
換言之,媒體在處理災難新聞,應有「危機傳播」的認知和理念,更應發揮教育、守望及監督政府的功能,猶須有「哀矜勿喜」的同理心,審慎處理陷於哀傷者的畫面,妥善報導災難文字新聞,善盡社會公器的角色。
事
實上,當重大災難隨著死傷者的逐一揭露之際,正是新聞出現負面因子之時,類此種切的悲劇發生,若報導過度極可能對災民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傷害。特別是天災最
常造成的心理傷害為「創傷後壓力障礙症」,嚴重時會使人產生重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畏懼症等,自殺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因此,一個稱職的媒體報導災難新
聞,必須具備同理心,對災民的經歷和苦痛要能感同身受,而非僅為了滿足閱聽大眾的好奇心,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再者,媒體更須秉持新聞專業和心理建設的態
度,作客觀良性的公正報導,避免造成災民的二度傷害。
基於今天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災難不斷,固與磁變和天體運行有關,而極端氣候變化,尤為世人關心,像此次日本規模9的超強地震,引發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等,猶衍生成「複合性災難」,更是明顯例證。
現
全球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已將災難分為天災(包括地震、水災、暴風雨、雪崩、旱災與泥石流等)及人禍(諸如墜機、爆炸、戰爭與核能輻射外洩等),有的可以
預測(如颱風、戰爭等),有的則根本變化莫測、無常(如地震、墜機等),難以預料。但不論是屬於何種型態的災難,其所造成的嚴重損害,不僅破壞社會結構,
亦會增加公眾對環境的不確定感。
留下紀錄供借鑑
為了減少類此災後的恐慌、混亂及損失,方興未艾的危機傳播研究,便相當重要,值得台灣媒體急起直追,俾使相關報導所留下的災難紀錄,可資今後災難新聞和危機傳播的檢討反省和殷鑑。
(蘋果日報)
--
教官退出校園 首見藍委提案
每年人事、業務費高達五十億元的教官,有沒有必要留在校園?國民黨立委蔣孝嚴提案修改「全民國防教育法」,讓軍訓教官回歸部隊。
蔣孝嚴表示,台灣已經轉型,教官不再執行政治任務,加上即將實施募兵制,國軍兵力裁減至廿萬,是否有必要讓近四千名教官留在校園,從事非軍事任務,值得檢討。
根據教育部軍訓處統計,截至今年三月一日,全國軍訓教官共計三千六百七十一人,其中少將十四人、上校二百一十人、中校一千五百一十一人、少校一千七百五十九人、上尉一百七十七人,皆屬高階軍官。
過去都是綠營主導的「教官退出校園」議題,首次有藍營立委提出。蔣孝嚴認為,過去軍訓教官在校園裡有一定的功能與貢獻,他給予肯定,如今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教官也應該回到部隊。
擔任國防外交委員會立委的蔣孝嚴說,「軍人應該在保國衛民的戰場,而非校園的操場」。現今教官已淪為指揮交通、打雜、保全、隨便上課讓學生折抵役期等角色,可說角色相當混亂。
「現行軍訓課已變調,有教官帶學生去攀岩、看電影,甚至教塔羅牌等與國防無關課程,已失去全民國防意義」。他說,教育部每年編列鉅額經費,但國防教育成效有限,在政府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有必要檢討。
他也提到,台灣一百零四年施行募兵制,國軍兵力將裁減至廿萬,屆時平均每五十名軍人,就有一人在校園裡當無戰力的教官,並不合理。
何況實施全募兵制後,役男僅需接受四個月軍事訓練,如果四個月的軍事訓練還有軍訓課折抵役期,「那麼短的軍事訓練乾脆取消算了」。
外界擔心教官歸建部隊後,校園安全堪憂。蔣孝嚴說,教官所受軍事訓練並非負責校園安全,更不是當學生的生活輔導師,這些工作應委由保全及專業的心理或社工師來擔任。
教
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表示,吳清基部長主張「學生所到之處就是校園,全國教官要二十四小時為學生服務」,過去也有人建議校安應由保全員接手,輔導工作則由心
輔人員接手;但學校反映,有些校安工作還是由教官來做最好,如學生在校外發生車禍、打架等意外,或住宿舍與房東發生糾紛,只有教官能二十四小時待命處理,
教官難以取代。
教官功能仍然在 可轉型輔導
教官退出校園話題爭論多時,看法兩極,中山大學退休教官羅國柄歸納多年與學生相處經驗,結論是:出過事的學生喜歡教官,沒出過事的討厭教官;住校學生都討厭教官,住校外的反而喜歡教官!
高職生「小慢」說,每次看到教官能躲就躲,「教官會一直念,從頭髮罵到襪子,沒一樣看順眼」;教官喜歡在大太陽下訓人。
清華大學人社院學生蘇熏錂是馬來西亞僑生,她說平日很少與教官接觸,「感覺上沒有需要」;動機系碩士生吳厚錫也認為,除了軍訓課,教官工作與駐警隊、生活輔導組重疊。
建國科技大學國企系學生邱鈺雯表示,多數同學不在意學校裡有教官,但對追求自由、不喜歡拘束的人而言,可能不喜歡有教官駐校。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王俊秀認為,教官制度不適合現代社會,但教官在學校有一定功能,「轉型為輔導老師較名正言順」。
王俊秀說,教官制度是威權時代產物,現在民主社會,校園存在軍方體系較不恰當;不過驟然廢止,對教官也不公平。多數教官有輔導專長,以清華學院來說,因是住宿學院,相當需要輔導老師,過去教官在照顧學生部分做得不錯,正是學生需要的,轉型為輔導老師,定位更明確。
(聯合報)
--
電腦沒人性 終究不如人腦/張瑞雄(東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由IBM打造的Watson超級電腦在美國的益智問答節目Jeopardy中擊敗兩名人類冠軍選手,贏得勝利。難道電腦終於贏過人腦了嗎?
或許,端看電腦和人腦要比的是甚麼?在Jeopardy中,比賽方式是主持人先念出一個問題的提示或答案,比賽者再搶答問題是甚麼。例如若提示是「八六四
○○」,那麼答案就是「一天有多少秒?」因為Watson有全部的維基百科資料(那只是其十五兆位元組的記憶體所儲存資料的一部分),所以在維基百科中輸
入八六四○○的查詢,你會得到七十四個結果,Watson再比對利用其他資料庫分析結果,最後得到其認為最有可能的答案。
所以Watson有天底下所有知識的優勢,非任何人類所及,只要電腦能「確實真正」了解人類所問問題,那麼它絕對可以回答出正確答案。只是過去在這方面電
腦一直都是很不行的,這次Watson的勝利重點並不是在顯示其知識的淵博,而是在顯示電腦終於可以即時地了解人類的講話語言,並做出適當的回應,這是機
器與人類真正能夠溝通的第一步。
研究如何讓電腦一如人類一樣的推理一直是非常艱鉅的工作,電腦可以儲存很多「知識」,但很難將知識轉化為「智慧」。電腦界中等同於諾貝爾獎的杜林獎
(Turing Award)今年就頒給哈佛大學的教授Leslie
Valiant,因其對於電腦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才能有今天一些具有智慧的程式,例如可用來自動判斷是否為垃圾郵件。
不過Watson離真正人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次Watson還沒能做到的就是推理能力,例如問題是「一九五○年七月十三日」,Watson可以知道這
是馬英九總統生日,但如問說馬英九的女兒是出生在一九八○或一九四八或一九四○時,人類馬上知道一定是一九八○,因為一九四八或一九四○都不可能。但
Watson會去搜尋其資料庫,當其找不到相關資料時,它也就無法猜出答案。或者給電腦一張貓或狗的照片,問它是哪一種動物?人類一眼可以看出,對電腦卻
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電腦命名為Watson是為了紀念IBM的偉大領導者Thomas J. Watson,有趣的是在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小說中,福爾摩斯是那種有靈感、有直覺的大偵探,Watson醫生則是那位知識廣博和理性的同伴,正如同電腦Watson所扮演的角色。
當然Watson這樣的電腦對人類來講還是有很多用處,例如醫生在看診時,可以輸入病患的症狀,Watson即可以比對歷史上所有的醫學期刊和所有的病例紀錄,在很短時間內告訴醫生說過去是否有此類似病例,讓醫生能做出最好的診斷。
電腦雖然愈來愈聰明,不過如果無法將人性寫進程式中,電腦還是終究矮人一節。想想看我們對那些缺乏人性人類的批評,「行尸走肉」、「無血無眼淚」等等。但一樣米養百種人,人性寫得進程式嗎?又寫得盡嗎?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