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存腦本 可防老年失智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專家一致表示:「當然可以!」而且必須從年輕就開始多動腦、儲存「腦本」。但是「動腦」不等於「煩惱」,若是在壓力、憂鬱、焦慮的環境下過度用腦,反而會使大腦海馬體萎縮,造成記憶力減退。
台灣失智症協會昨日舉辦國際研討會,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兩千五百萬名失智病患。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十四萬,其中僅約五%患者源自遺傳,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罹患人口將有增無減。
煩惱≠動腦 切忌壓力下用腦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表示,失智症主要是類澱粉斑塊沈積在大腦皮質和海馬迴中,造成神經元受損,這種腦病變在發病前三、四十年即開始。也就是說,八十歲發生失智症的人,其實四十歲時腦中已慢慢出現病變,建議中年之前即應開始「多動腦」預防。
劉秀枝發現,很多人錯把「煩惱」當「動腦」,尤其忙碌的上班族,每天忙不完的公事,大家都覺得自己「用腦過度」。她說,真正的用腦並不會「過度」,只會越用越靈光。如果動腦讓你覺得痛苦、焦慮、有壓力,反而使大腦的海馬體萎縮,讓人無法專心,甚至記憶衰退。
宅男宅女易失智 運動可預防
台大醫院神經科醫師邱銘章指出,在尚未被診斷為失智症前,有些人已開始出現記憶力退化等輕度認知功能缺損;若合併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危險因子,加上承
受壓力、憂鬱、焦慮,不喜歡社交活動,老是在家當宅男、宅女,一年內有十%會變成失智症。若能多動腦、多參加益智活動,認知功能仍有逆轉改善的機會。
劉秀枝強調,「多動腦」的方法很多,以閱讀雜誌、書報最有效。打牌、打麻將、拼字遊戲、填數獨、造訪親友、看電視、聽收音機等休閒活動都是「儲存腦本」不錯的選擇。
另外,運動也能活化大腦,降低腦中類澱粉含量,美國曾對五千九百多個女性進行追蹤調查,發現運動量高的人比平常少運動的人,智能衰退比率少卅四%。另有研究發現,每周至少走路一個半小時的人,智能減退比每周走路少於四十分鐘者少很多。
確診爸媽失智 醫師女兒心警惕
「只要活得夠老,我預測自己將來罹患失智症的機會很大,不過,我已經完全做好心理準備!」國內失智症研究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十五日
公開雙親罹患失智症的歷程,她慶幸父母一生經常動腦,所以很晚才發病;建議民眾,步入中年前應多做腦力訓練,延緩失智症報到。
劉秀枝可說是國內失智症領域的領航者,廿多年前就預測到台灣將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因此全心投入失智症研究。她前幾年因罹患乳癌而從榮總退休,昨天在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亞太區會議中發表研究及心路歷程,父母都由她診斷出失智症,醫師兼家屬的一席感人發言,令人動容。
劉秀枝說,父母年輕時在鄉下經營米行,父親只受小學教育卻很幽默,母親未曾受教育,但非常聰明,生意帳目樣樣精得很。父母一生都在動腦,二位老人家八十歲才退休,父親八十三歲時由她診斷出有輕度阿茲海默症,但病情控制良好,九十一歲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逝。
劉秀枝的母親在九十歲時也由她診斷出失智症,五年內由輕度轉為重度,目前需全天候專人照料。她表示,老人失智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有許多種,她母親喜歡出去逛,每天坐在輪椅,要家人推她到處走。
她的大哥劉寬榮是小兒科醫師,為照顧腦力退化的老母親,毅然關門休業,和大嫂每天寸步不離守在母親身旁,有空就推著輪椅帶她出門,走遍住家附近大街小巷。
劉秀枝說,母親也出現失智症最典型的「懷疑東西被偷」和「錯認人」症狀,經常把東西藏起來,又翻箱倒櫃找,她的嫂子已被訓練成最厲害的「尋寶專家」;智力退化成十幾歲孩子的母親還會把大嫂叫做「媽媽」,看到女兒卻連名帶姓稱呼像個外人。
看到九十五歲老母親,劉秀枝有感慨也有感謝。她說,目前阿茲海默症沒有治癒的方法,她慶幸父母一生都愛動腦,所以很晚才發病,加上兩人從年輕就賺錢存了一筆老本,否則一般家庭幾乎很難負擔得起一天廿四小時請專人看護的費用。
劉秀枝認為,只要她活得夠老,就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已經退休的她,現在生活比以前更忙碌,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動腦寫文章、打球做運動。她說,自己早有準備,必須早日存夠「腦本」及「知能存款」,即使失智症發病,那也是很老很老以後的事了!
三種中藥動物實驗 證實可防病變
目前沒有任何治療可以阻止失智症的惡化,醫界經動物實驗發現,天麻、何首烏、紅麴有預防腦病變的功效。
失智症有許多類型,其中六十%為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占二五%左右。治療失智症需視病患罹病類型而定,但目前的藥物多只能延緩病情惡化,無法根治。專家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預防」發病。
中國醫藥學院前校長謝明春曾進行動物實驗,證實使用天麻萃取物的老鼠,比較懂得迴避危險。生物科技發展中心也曾進行何首烏動物實驗,發現這個常用來抗老、治療腦中風的中藥有改善記憶的功效。台大醫院神經科醫師邱銘章則針對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天麻、何首烏的研究。
邱銘章將中度和輕度的個案分為隨機、雙盲、安慰劑三組,使用天麻萃取物治療廿六周,共有四十位完成試驗。另外,以何首烏萃取物治療廿四周,共有八十四位完
成試驗。以氟十八及正子斷層掃描發現,服藥前後代謝並無顯著差異,但中草藥的安全耐受性相當良好。但需要更久的時間觀察,或做為失智症未來繼續發展的研究
方向。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林宜信表示,天麻、何首烏都屬於「上品藥」,常用來改善記憶力減退或考前安神之用。但已出現腦病變者使用能否改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
台大生命科學院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長潘子明教授昨天發表以NTU568紅麴米的實驗結果。他將老鼠分為未出現病徵的預防組、早期治療組、晚期治療組,發
現在尚未發病前即餵食紅麴米的老鼠,記憶學習能力比另二組明顯改善差距達二.二九%及三一.一%,紅麴米中的有機酸和γ胺基丁酸的複合性代謝物,可減少類
澱粉在腦中的沈積,預防性餵食也有改善小鼠記憶力的功效。
(中國時報)
--
生機飲食治癌?醫師戳破迷思
光靠生機飲食就能治癌?錯!此舉不但延誤治療,更會導致病情惡化。國內醫師強調,沒有證據顯示吃生機飲食可以預防癌症,且針對已罹癌病人,生機飲食只能幫
助排便,無助於治療。呼籲癌友仍應回到常規治療管道,搭配均衡飲食,葷、素適量吃,才能增強治療過程身體所需抵抗力。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曾看過一位五十多歲第三期乳癌女性患者,她堅持不開刀、不化療,只想靠吃生機飲食「自療」。半年後惡化成第四期乳癌,原本十五公分大的腫瘤擴大成整個乳房都是硬塊,只好回頭治療,但為時已晚,導致預後較差。
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也指出,曾有乳癌患者堅持用生機療法取代開刀、化療,卻導致癌細胞轉移到腋下淋巴與骨頭。
兩位醫師都說,病人堅持生機飲食治療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些看到同樣罹癌的親友過世,就說「反正治療也沒效」;也有人會當面拿出名人代言的廣告,告訴醫生:「你看,他(名人家屬)也是靠生機飲食『醫』好的!」
醫師強調,生機飲食不但無法治癌,開刀後與化療期間,光吃蔬果會導致病人體力不濟、抵抗力降低,反而有害治療。
多數癌症病人對飲食存有迷思,認為吃太營養反而助長癌細胞生長,所以拒吃肉類,只吃有機蔬果為主的生機飲食。王正旭表示,這都是錯誤觀念,癌症病人更應藉均衡飲食來增加營養攝取。
以牛肉、豬肉等紅肉來說,富含蛋白質,是術後與化療期間體虛病人重要的營養來源。王正旭提醒病人不應偏廢,需適量攝取。
再者,生機飲食主張「全食物」觀念,強調蔬果表皮一起吃下肚,且認為應少油、少烹調、生吃最好。醫生認為,此舉恐會導致癌症病人吃進殘留農藥或微生菌,反而對病人有害。
導致癌症的原因很複雜,很難單獨歸咎於飲食習慣。王正旭表示,病人反應吃生機飲食後「排便順暢、神清氣爽」,但這並不代表癌症得到治療。建議病人除了接受正規治療外,飲食也應均衡,不需刻意偏食。
吃素六年 她卅七歲罹末期大腸癌
吃素也會得大腸癌?!現年卅七歲的家安吃素六年,去年八月被驗出罹患第三期大腸癌,猶如晴天霹靂。醫師勸她治療期間必須攝取均衡營養,她才放棄持續茹素的念頭,重新開始熟悉牛肉的腥味,葷素都吃以攝取均衡營養。
家安之前長期外派大陸上海,因為擔心當地肉類不乾淨,所以改吃素,一吃六年,直到被驗出大腸癌為止,期間僅偶爾吃些魚肉解葷。
去年開始,家安出現密集便秘現象,但接連數天排便不順,即使坐在馬桶上肚子劇痛,也無法順利將糞便排出。她到大醫院看診,醫生診斷她是腸燥症,沒有進一步檢查。
拖了半年便秘症狀毫無改善,家安越想越不對勁,主動告訴醫生要作大腸鏡檢查。家安說,「大腸鏡才進去廿公分,就看到腫瘤堵住腸道。」
醫生立刻診斷是第三期大腸癌。還來不及問「為什麼吃素也會得大腸癌?」家安就接受開刀治療,一次切掉卅公分乙狀結腸與直腸,另一次切掉卅公分小腸。至今陸續接受過十一次化療。
治療期間,家安的主治醫師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告訴她,癌症病人術後與化療期間身體虛弱,應均衡攝取營養,葷、素食都要適量食用。但家安聞到肉的味道就想吐,只能挑青菜吃,花了一段時間才慢慢恢復。
王正旭說,大腸直腸癌的確切成因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遺傳,另一是生活形態。包括飲食太營養、低纖維、高卡路里飲食等;家安並無家族史,也沒有飲食方面的問題,因此原因未知。
另一位年僅卅二歲的林美慧也是大腸直腸癌患者,她平時飲食正常,不常食用油炸、燒烤、醃漬等致癌食品,但初診即被診斷是末期。
林美慧去年到澳洲打工兼遊玩,去年年中發現出現血尿症狀,澳洲醫生只開給她消化藥。她回台檢查,結果卻是末期大腸直腸癌,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及肺臟。
手術、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下,她的病情大有好轉,醫生原本宣判只能再活半年,但遵照醫矚後,她昨天與家安並肩參加一場專為癌友舉辦的運動會,兩人都精神飽滿跑完全程。
高齡化社會 大腸癌發生率高
兩位卅歲左右大腸直腸癌患者參加癌友運動會,讓人懷疑此病是否出現年輕化趨勢。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明確表示「沒有」,患者平均年齡約六十二歲,卅歲以下患者佔總病患人數僅一%。
梁金銅說,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現代人飲食西化、國民平均年齡提高以及診斷率提高有關。整體來看,目前還沒有實證資料指出大腸直腸癌患者年齡下降的情形。
飲食西化是亞洲諸多新興國家近年來普遍現象。梁金銅指出,中國大陸、印度等國也發現其國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上升,就連以胃癌為首要國民癌症的韓國及日本,大腸直腸癌也有急起直追現象。
再者,人活得越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會提高。梁金銅表示,國人平均壽命已經提升至八十歲左右,一般人在五十二歲前後才會出現大腸良性息肉,約再經過十年,才會惡化成癌。可解釋何以大腸直腸癌還未年輕化,以及高齡社會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上升的原因。
由於大腸直腸癌仍以中老年人為主要好發族群,梁金銅建議,五十歲以上者每年都應該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但連續三年檢查正常者,可以改為隔三年再做一次。
(中國時報)
--
瘖啞人打簡訊 每月免費500則
使用手機的瘖啞人士有福了!為照顧弱勢,中華電信等八家行動電話業者提出對瘖啞人士的簡訊優惠方案,最快七月十日上路。有業者提出網內免費五百則,網外免費一百則,且適用所有月租型,但月租費未抵通信費。
「講」手機是一般人最方便的溝通方式,但瘖啞人士的手機形同「打字機」,他們以簡訊代替通話,每月因此付出大額簡訊費。部分瘖啞人士向民進黨立委管碧玲陳情,希望代他們請命。
在管碧玲協調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上周三和八家業者代表協調,業者初步提出各公司優惠方案。NCC官員表示,只要業者同意,不需修法,依規定公告即可實施,目前暫訂七月十日開始上路。
瘖啞人士包括視障、聽障及語障的身心障礙人士,只要拿相關障礙手冊,即可向電信業者申辦。至於是否造成一般人利用身心障礙人士鑽漏洞?NCC官員表示,應不至如此,申辦必須出示手冊,且業者也會自行把關。
各業者提出的方案不一,在網內免費簡訊方面,最優惠的是亞太五百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和信電訊、泛亞電信、大眾電信以及威寶電信等七家業者都提供三百則優惠,超過另外收費。網外部分,多是提供免費一百則。
不過,只有威寶和亞太開放所有月租型適用,其它六家都設限在一八八或一九九元等低月租型適用。管碧玲對此不太滿意,希望所有業者的優惠方案都適用所有資費
方案,僅限低月租型幫助不大。NCC今天(十六日)和業者做最後協調,希望有設限的業者可以開放。此方案預定七月十日起開始實施,造福瘖啞人士,NCC並
要求業者主動知會各相關弱勢團體,或以帳單夾寄方式通知用戶。
(中國時報)
--
植物DNA鑑識 山老鼠無處逃
DNA鑑識科技真是神妙無窮!除了人類及動物之外,連植物也可運用DNA鑑識。調查局科學鑑識處最近引進這項技術,將可為國內寶貴的森林資源建立DNA檔案,更可遏阻「山老鼠」肆無忌憚的盜伐,為森林保育跨出新境界。
科學鑑識處技正蒲長恩指出,任何物種與人類一樣,都有不同的DNA遺傳因子,也都可透過檢體鑑定出樹種類別。凡是種籽、樹汁、樹葉、樹皮、樹根、甚至被鋸過殘留的粉屑,都可作為檢體比對。
樹皮粉屑 都可作檢體比對
目前山老鼠盜伐林木的情況相當嚴重,尤其是高經濟價值的林木,除非是人贓俱獲,否則一旦出了山區,即使懷疑是盜伐,也因苦無證據,只有眼睜睜的看著被盜伐的林木運走而束手無策。
如今,有了植物DNA的鑑識技術,只要在木材上採集任何檢體,便可鑑定追溯出是從那一顆樹木盜採的。
資料建檔 保育林木兼防盜
不過,蒲長恩指出,要鑑定查驗出是否為盜採的林木,先決條件是必須有完整的DNA建檔資料可以比對。因此,該局將與農委會林務局主動聯繫,提供這項協助,
把國內重要的森林資源,舉凡神木、牛樟、槐木、紅豆杉等高經濟價值的林木,或是五百年以上的珍貴林木,每一株都採集檢體建立資料檔案。未來只要發現有被盜
伐的林木,便可經由檔案資料鑑定,比對出是何處、何樹被盜伐,山老鼠的行跡和罪行也將無法遁形。
國際間在森林保育,對大量砍伐或盜伐導致氣候暖化的情形相當重視,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都積極投入研發植物的DNA鑑識科技,且實際運用到林木保育和防盜方面。調查局科學鑑識處的迎頭趕上,使我國DNA的科技領域已邁向國際水準。
胃內殘留荔枝肉 抓到殺人凶手
植物DNA鑑識科技,不單單可鑑定樹種類別,也能運用到刑事案件的偵查鑑定,中國及美國便分別有兩宗案例,就是靠著果肉及種籽鑑定,追查出凶手而偵破案件。
根據調查局科學鑑識處蒐集運用植物性DNA,因而破案的刑事案件資料指出,中國警方偵辦一件女子命案,懷疑其男友涉嫌重大,卻沒有直接的證據可查辦。經解剖屍體採集胃部的殘留物檢驗,發現其中有尚未消化的荔枝果肉,給辦案單位帶來了破案契機。
因為,辦案單位發現涉嫌人家中也有顆荔枝樹,經運用植物DNA鑑識技術,將果肉檢體與涉嫌人家中的荔枝樹的果皮鑑定比對,證明是出自同一顆荔枝樹,換句話,死者曾到過嫌犯家並吃過荔枝,辦案人員根據死亡時間及植物DNA的鑑定訊問,嫌犯始坦承是殺人凶手。
另一案例,在美國加州的沙漠地區發現一具屍體,警方研判發現點應是命案第二現場,勘查現場時,鑑識人員在死者的衣物上發現一粒種籽,但這顆種籽不屬於當地
沙漠的植物,經帶回作DNA鑑定,從檔案中發現屬於加州某地區的特殊植物,便地毯式的採集該地區同類植物的種籽比對。
鑑識人員把種籽打碎成液體,逐一鑑定比對,發現是出自某人家中的植物,追查訊問後,兇嫌終於俯首認罪,坦供是在家中把被害人殺害,再把屍體遺棄到沙漠。
兩起命案,凶手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卻未料到因兩種植物的檢體,被DNA鑑定而落網。調查局表示,植物DNA鑑定確實可以用來輔佐刑事案件的偵查,雖然,目前國內尚無案例,但是,也不妨借鏡朝此方向注意。
大陸山葡萄 別再魚目混珠
民間常用的本土草藥「山葡萄」,出現價廉的大陸貨魚目混珠,調查局科學鑑識處經由業者委託,正運用植物性DNA鑑識科技鑑驗中。
據業者指出,山葡萄有補腎、明目、祛風、解毒、補血之功效,並主治眼疾、風濕、腎虧、肺疾、無名腫毒及肝炎等,是民俗療法常用的草藥。
功效方面,以台灣本土野生山葡萄最好,大陸的比較差,價差達五倍以上。但是國內野生的山葡萄,因民間需求量大,逐年的過量採擷造成供不應求,因此,有不少業者便向大陸進貨,由於木質、根莖及葉片相似,便打著本土原生種魚目混珠,賺取巨額價差。
科鑑處表示,具備鑑識植物DNA技術,不論何種植物或草藥,都可鑑定出特徵類別,雖然植物會隨著氣候或放置的客觀環境有些變化,但基本上,基因的本質不致改變,是真是假,還是可以鑑定比對出來。
(中國時報)
--
e世代5大類型自傳 求職必敗
「我四肢健全、相貌完整,不會歪七扭八讓同事反胃……。」今年有近三十萬名高學歷社會新鮮人即將投入職場,這是其中一位自傳中的用語,令人擔心他的前途。一○四人力銀行歸納出e世代的「五大求職『自殺』絕技」,新鮮人要想找到工作,千萬得避免。
1111人力銀行曾做過調查指出,八成新鮮人認為自傳是履歷表中最難寫的部分,四六%認為個人的自傳無法吸引人閱讀,而給個人自傳打的自評分數也相當低,只有四十七分,離及格邊緣還遠得很。
一○四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表示,六、七年級生雖然生長在高等教育普及時代,但用字遣詞不見得比老一輩求職者精準,反而因為網路聊天風氣盛行,加上年輕人自我意識抬頭,用字遣詞顯得獨樹一格。
網路聊天用語、過度坦白 引反感
一○四人力銀行歸納,e世代最常見的「五大自殺絕技」第一是:「使用網路聊天用語」,包括用注音符號「ㄉ」代替「的」、「ㄋ」代替「呢」、「ㄌ」代替
「了」等,表情符號「>a<」、「>o<」,或同音錯別字「粉、狠」的使用,甚至連時下當紅的kuso、屌、orz等用字也曾出
現。
第二種自殺絕招是「真心話大冒險」。邱文仁表示,有些六、七年級生很誠實地在自傳裡寫明自己「什麼都不會」、「沒有專長」、「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希望雇主從頭教起。
跟主管稱兄道弟、順便交友 不妥
第三招是,有些年輕人喜歡跟企業主管「稱兄道弟博感情」,常在自傳裡寫著「小弟我」、「小妹我」,或「懇請大哥大姊賞我個工作,我必會報答你」,分寸拿捏相當不恰當。
第四招是「找工作順便交朋友」。自傳寫得如同交友網站的自我介紹,從星座、血型、外型開始,通篇內容與自己的所學所能無關。
照片裝可愛、猜猜我是誰 玩過頭
最後一招是:「上傳照片裝可愛」也是e世代求職的一大問題,年輕人愛拍大頭貼,上傳照片常會出現吐舌頭、眨眼睛、擺出剪刀、石頭、布等動作,還有以web cam拍攝,照片模糊者,簡直要和企業主大玩「猜猜我是誰」的遊戲。
做電腦週邊的致伸科技人資部門表示,網路世代社會新鮮人的整體素質是日益下降,但有兩極化現象,由於網路資訊發達,優秀的人從中汲取過人的知識、非常有想
法,會讓人資主管「嚇一跳」,素質不佳的則也相當多。「但市場供過於求,我們可以好好挑選適當的人。」致伸人資主管表示,從網路來的履歷表很多,他們會快
速過濾,「一分鐘就可以決定要不要考慮這個人。」
在全國辦了二十多場徵才活動的阿瘦皮鞋,人資部協理劉冷紅指出,面對上萬封履歷表,必須快速過濾,字跡潦草、學經歷不佳、自傳敷衍、缺乏社團經驗者就直接刷掉。
邱文仁指出,履歷表和自傳是求職者能否獲得面試機會的關鍵,面試官看完履歷,會以自傳瞭解求職者的「思維模式」、「表達能力」、及「深入瞭解求職者所學所能」。求職者若在履歷自傳上馬虎,無疑也暴露出自己的缺點,很難獲得企業青睞。
面試爽約、衣著隨便 犯大忌
新鮮人求職,除了要有分正經的自傳履歷,求職禮儀也很重要。其中以面試爽約、衣著隨便是老闆最大禁忌。
1111人力銀行對今年新鮮人及企業聘用最新的調查,七七%企業主認為,求職禮儀和專業一樣重要,新鮮人的求職禮儀占能否順利錄取的平均比重為六六%,經交叉分析,工商業服務、媒體出版等產業,更看重求職禮儀,比重更逾七成。
企業最忌諱、新鮮人千萬不可犯的求職禁忌,在可複選的情況下,「面試爽約」以七三%的高比例拔得頭籌,二至五名分別是衣著隨便(三八%)、對應徵職務一無
所知(三二%)、假證照或假文件(三二%),以及履歷表撰寫不完全、不真實(三○%)。其他如面試不關手機、遲到,也是榜上有名。
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指出,踩這些面試地雷不僅是對應徵企業、對工作,甚至是對自己不尊重,建議新鮮人在面試前一定要對職務內容做相當的了解,瀏覽應徵企業的網站,或請教前輩等;而服裝應針對職務、企業文化做合適的搭配。
「無法早起、憤世嫉俗……」 嚇退雇主
新鮮人求職旺季到來,許多新鮮人希望以獨特的表達令人資主管「驚豔」,但網路世代求職履歷信,受MSN、部落格語言形式的影響,分寸經常拿捏失誤,經常語出驚人,鬧出笑話,讓僱主、老闆們「驚嚇」,無語問蒼天。
本報記者整理一○四和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的自傳資料庫,其中相當多令人嘖嘖稱奇的「名句」,可一窺網路世代受MSN、部落格語言形式的影響,並理解這個時代年輕人奇特的想法。以下列舉幾類自傳最常犯的錯誤,及驚世名句。
第一、一廂情願型。「我好喜歡法國,希望您能錄取我到法國工作」、「理想工作時間是晚班,因為早上會爬不起來,還要周休二日,因為我滿忙的…」。
二、過度kuso型。「自傳照片放的是HONDA開發的機器人,名字是ASIMO,不是我本人…」;「搞人際關係說真的我很四次元(因為還會老)…?」
第三、過度坦白型。「我為了家裡到外面找工作,卻是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來做,不是嫌我太胖,就是嫌我體積龐大…」
「我曾是一個約會強暴的受害者;我曾是一個自甘墮落、瞧不起自己又憤世嫉俗的叛逆少女;我曾是一個用報復心態去利用他人的索取者。在我九歲母親喝農藥自殺未遂的那一年,我就已經不相信這世上還有愛了!」
四、文句不通型。「在學校附近的影印店打工,裡面的職責是幫忙影印以及電腦打字。在之前兩個打工機會中,雖然時間間隔些許大,但是並沒有消磨我想打工為人服務以及賺零用錢的心。」
第五、文不對題型。「我喜歡看看推理小說,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事物都有它的詳解… 」「by the way,我現在在賣房子,若有興趣看房子請打我的電話…。」
(中國時報)
--
商圈路邊機車格 將逐步取消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為抑制機車數量,研議擴大機車停車收費範圍。停管處表示,為解決街頭停車亂象、還路於行人,計畫在大眾運輸方便的商業區如忠孝復興、忠孝敦化,逐步取消路邊機車格位,讓機車停入鄰近的公有地下停車場,並計次收費20元。
北市交通局日前試辦西門商圈機車停車收費,並積極規畫擴大收費區域,包括忠孝復興、忠孝敦化商圈、公館地區、捷運市府站、捷運中山站,京華城、微風廣場、饒河夜市和松山機場周邊,都在計畫之列,引起不小反彈。
擴大收費 停車場每次20元
市議員陳孋輝、許淑華要求市府,既要收費應有適當管理和保障,但收費員對停車亂象視而不見,2個格位塞3輛機車仍照樣開單,是違法溢收停車費。在議員反對下,機車停車收費腳步一度暫緩;但油價上升,機車數量不斷增加,市府仍決定逐步推動既定政策。
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強調,使用機車幾乎沒有成本,台北市的公車捷運票價低廉,機車騎士轉換交通工具的意願仍不高,原因就在於機車的成本更低,「已經到了不合理的地步」。
羅孝賢說,收費是管理手段之一,使用道路就該付出成本,機車騎士停車理應付費,每次20元的停車費並沒有反映實際社會成本,只是讓民眾使用機車的成本相當於搭乘大眾運輸,鼓勵大家多搭公車捷運。未來也會針對里民推出優惠停車方案,以月票方式提供機車停放。
改汽車格 忠孝復興等先推動
停管處長張哲揚說,收費人力有限,路邊機車格亂象不容易解決,目前考慮將路邊1格1格的機車格位,改畫為1大格「停車區」,解決2格硬塞3輛車的爭議。另將逐步取消路邊機車格,就近在公有停車場內規畫出機車停車區,讓機車停放,依次計費。
張哲揚表示,未來會逐步將重要商圈內的路邊機車格恢復為汽車格,讓機車停到路外去;年底前,忠孝復興和忠孝敦化商圈會先推動,讓機車停到市民大道地下停車場內。
高油價車急凍 路邊停車少1成
油價節節高升,許多民眾放棄開車,北市公有路外停車場臨時停車使用率最近2個月均下降8至10%,不過月票銷售情況則有微幅成長,有越來越多民眾捨夜間月
票改買全日月票,將愛車擺在停車場,改騎機車或搭公車捷運上班,社區巷弄免費車位周轉率也愈來愈低,到了「幾乎不動」的地步。
北市停車管理處表示,若停車場使用率低於5成,費率就會調降,年底將推動路邊停車半小時計費,增加巡場密度,讓費率計算更公平,實施地點先從南陽特區和士林夜市開始。
北市停管處統計,今年一、二月路外停車場還有6000萬元左右的停車收入,比起去年同期差距不到2%,但三到五月就暴跌為5300至5500餘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成。
其中,衰退最明顯的是八德路二段的進安公園地下停車場,從7至9成使用率,一路降至不到5成,1天臨停收入僅1000多元;六月起,停管處調降費率,由1小時30元降為20元。另建國北路停車場的月票也從6000元降為5000元。
停管處表示,從去年七月油價調漲,路外停車場使用率即逐漸下跌,尤其市中心的公有停車場,如松壽、信義廣場地下停車場,使用率都下降1成。但月票銷售情況則有微幅成長,越來越多民眾捨夜間月票改買全日月票,將愛車擺在停車場,改騎機車或搭公車捷運上班。
雖然路外停車場收入減少,但路邊格位收入稍有增加。停管處分析,不少路邊停車格位於商圈或熱鬧路段,周轉率本就較路外停車場高,且因管理員開單勤惰不同,變數較多,目前看來較去年並無明顯差異。
汽車族為了省油減少開車,卻可能面臨多付停車費,讓駕駛搖頭不已。家住忠孝東路四段統領百貨後方的施先生表示,住家附近有部分既成巷道是不收費的,但近來很多人一停就是好幾天,想要免費停車越來越困難,開銷增加不少,「開始考慮賣掉車子了」。
(中國時報)
--
行蹤不明之罪/廖元豪
抓拿「逃跑外勞」,一直是我們的治安單位與移民機關(兩者經常是一體)的重要業績之一。雖然在現在改了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行蹤不明外勞」,但全力「查緝」則一也。
「行蹤不明」的外勞,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值得警政治安單位把「查緝」這些人當作是優先任務?甚至殃及池魚,使有些膚色較深的原住民或是合法的新移民女性,也經常遭到臨檢與騷擾。
事實上,「行蹤不明」本身根本不是犯罪行為,頂多是違反勞動契約,或是在居留許可失效後違反移民法。何況,統計數據證明「行蹤不明」外勞的犯罪率遠比「台
灣人」低:這些「影子人口」躲躲藏藏,凡事低調,忍氣吞聲,唯恐被找到後驅逐出境,哪兒敢隨便惹事?把抓逃逸外勞當成執法重點,真正的原因在於找「代罪羔
羊」:
首先,政府在消費台灣既有的歧視氣氛。不可諱言,台灣社會對於外來的藍領有色人種,瀰漫著鄙視與敵意。一旦外勞逃離桎梏,行動自由不再受到嚴格監控,有些人就感到不安。而捉拿他們,正好是讓部分台灣人「安心」的作法。至於這樣對治安有何幫助,並非所問。
其次,政府是柿子挑軟的吃。治安機關要說服社會大眾有「績效」,其實很不容易。捉拿這些手無寸鐵、忍辱負重,只想討一口飯吃的外勞,是相對簡單安全的方向。而且逮到之後,無須經過嚴謹繁瑣的司法程序,很快就可以遣送出境,連機票錢多半都由雇主支付,多划算!
然而,政府從來沒有深究,他們為什麼要「逃跑」?為什麼光明正大的工不做,要偷偷摸摸躲躲藏藏做黑工?包括美國人口販運年度報告在內的許多國際觀察單位,
一再指出台灣對外勞的剝削與人權侵害,已經快把整個台灣變成一個奴工島。政府從來不敢真正認真保障外勞權利,卻在他們被逼走後,追究他們的不告而別。
舉例來說,就業服務法明定雇主不得要求外勞從事「許可以外之工作」,也嚴禁扣留護照。但我們卻到處看到「外籍看護」要同時接送小孩上下學、買菜、煮飯、遛
狗…。同時,幾乎每一個外勞的護照都是「自願」委託雇主或仲介「保管」。怎麼從不見各主管機關嚴厲認真地執行這些法規?我甚至聽過移民官員說:「難道要我
們去處罰台灣人雇主嗎?」
如果我們真是一個法治國家,那麼違法者的「國籍」就不該列為考慮。如果我們的執法者把平等、公平放在眼中,那就絕不該只抓被剝削的受害者,而不追究加害者責任。挑軟柿子吃,形同默許,甚至教育台灣雇主繼續這些不當的行為。
最近,勞委會甚至打算要求醫院通報「行蹤不明外勞」,真難想像這是「為勞工喉舌」的主管機關想出來的招式。美國許多地方政府的衛生所,在表格上的「移民身
分」上會註明「不會將此資訊通報聯邦移民局」。就是知道需要醫療照護的非法移民,會為了擔心被遣送出境而不敢就診。舊金山市的行政法典甚至明文禁止市府單
位詢問任何人的移民身分,更不准在政府服務上附加「應告知移民身分」的要件。相比之下,我們的勞委會不但不處罰剝削的台灣人,反而積極配合這種拿外勞當代
罪羔羊的作法,實是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時報)
--
醫學系評鑑 慈濟最差「待觀察」
教育部公布九十六學年度全國十一所大學醫學系評鑑結果,台大、成大及陽明等三校醫學系表現出色;慈濟大學醫學系最差,是唯一「待觀察」科系。
評鑑委員認為,該系基礎及臨床師資不足,慈濟必須自我定位清楚,再努力延攬充實師資陣容。如何提升臨床教師教學的熱忱,也是該系應改進的老問題。
這是慈濟大學醫學系連續第二次被列為「待觀察」,評鑑委員甚至在書面資料寫著,「慈濟大學醫學系若再無改善,將請教育部處置」。
慈濟大學昨日發表聲明表示「困惑與不解」,正積極提出申覆中。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表示,該校每年級才五十個學生,但有一百多個臨床教師,在私立學校非常不
容易的。且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除擁有五人共用一位大體老師的解剖教學,還開設全球首創的大體模擬手術教學,獲得國際肯定,不瞭解為何評鑑成績不好。
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對全國十一所大學醫學系進行評鑑,九十六學年度評鑑結果是:台大、陽明、成大、北醫、中國醫、國防醫、高雄醫等七校醫學系「通過」;中山醫、長庚及輔大等三校醫學系「有條件通過」;慈濟醫學系「待觀察」。
教育部對醫學系評鑑自九十年開始,剛開始只有台大醫學系過關,之後其他醫學系陸續跟上。九十四年起,教育部每兩年對全國十一個醫學系評鑑一次,並督導改進。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執行祕書賴其萬表示,台大醫學系雖然表現最好,但甄選入學招生僅占一五%左右,比其他校醫學系的三○%到六○%少很多。
賴其萬說,評鑑委員希望台大醫學系提高甄選入學招生比例。
(中國時報)
--
11校評鑑 慈濟醫學系評鑑待觀察
考上醫學系,不見得就與「理想科系」畫上等號。教育部公布國內11個大學醫學系的評鑑結果,共有7校通過、3校有條件通過,慈濟大學醫學系則被評為「待觀察」。由於慈濟已兩度被列「待觀察」名單,如2年後的再次評鑑結果還是如此,就有可能被教育部處以減招、減學費的處置。
教育部在94年頒布「醫學教育改進計畫」,決定在民國94、96、98年針對醫學系,分別進行短、中、長程共3次的評鑑,上次有慈濟、輔大、中山醫大共3系被評「待觀察」,此次輔大、中山醫大都有進步了,只有慈濟還維持在「待觀察」名單中。
負責評鑑的高教評鑑中心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TMAC)執行秘書賴其萬表示,慈濟的主要問題還是在師資方面。評鑑結果顯示,慈濟醫學系的「基礎及臨床師資仍不足」,「臨床教師教學的熱忱如何提升也是一老問題」。
但慈濟大學昨天表示無法接受這樣的評鑑結果,因他們是在本月5日接到評鑑結果,但其中不少評鑑結論與事實有所出入,慈濟正計畫在規定的文到2周內提出申覆,但「為什麼沒有等到我們申覆,就公布結果?」慈濟公關組長王碧霞說。
慈濟醫學系5年級學生蘇泓源表示,TMAC評鑑是把美國醫學院的評鑑指標拿來台灣用,因此,慈濟要調整還需一點時間,學校實際教學成效不像評鑑說得那樣差。
上
次被評為「待觀察」的中山醫大,此次評鑑進步到「有條件通過」,但仍需接受定期追蹤。評鑑報告也指出,教育部剛接到署名為「一群希望中山醫大能更好的醫學
生」信件,指留在中山附設醫院的學生數比往年增加75人,但醫院主治與資深醫師人數卻未增加,嚴重影響學生臨床實習機會,請中山醫大在做重大決策時,一定
要與學生好好溝通。
即使是評鑑最優的台大醫學系,評鑑結果也指出,醫學院甄選入學比率太低,僅15%,請考慮增加;且因過去十數年來台大不斷增加分院,造成師資不斷「稀釋」,是台大應正視的嚴重問題。
(聯合報)
--
醫學院評鑑 慈濟「待觀察」
繼高教評鑑中心日前公布九所大學評鑑結果,教育部醫教會進行十一所醫學院評鑑也跟著出爐,慈濟醫學院是唯一「待觀察」學校。慈濟連續兩次評鑑未過關,評鑑評語為「基礎及臨床師資仍然不足,慈濟須自我定位清楚,再努力延攬充實師資陣容」。若再無改善,將建請教育部處置。
昨天公布的十一所大學醫學系中,除慈濟「待觀察」,台大、成大、陽明評鑑為「通過」,台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國防醫學院、高醫大「通過,但需針對改進事項進行審視」,中山醫大、長庚大學、輔仁大學「有條件通過」。
慈
濟大學校長王本榮表示,慈濟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在教學方面,擁有五人共用一位大體老師的解剖教學,還開設全球首創的大體模擬手術教學。雖只有七屆畢業生,
但畢業生品質有目共睹,每年的醫師國考成績在全國十一所醫學院中名列前茅,及格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校方對評鑑結果不解,考慮提出申覆。醫教會表示收到申覆
後將加以瞭解。慈濟醫學院學生蘇泓源表示,評鑑是拿美國的標準,可能慈濟轉型不夠快,但他覺得就讀環境不差。
(自由時報)
--
慈濟醫科 又列「待觀察」
教育部近日上網公布了最新的九十六學年度全國十一所大學醫學系評鑑結果,其中台大、陽明、成大、北醫大、中醫大、國防、高醫大等校被列為通過,長庚、輔大及中山醫大則為有條件通過,而慈濟連續兩年被列為待觀察。教育部表示,若慈濟明年再沒有改善,不排除給予減招等處分。
明年未過恐減招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執行秘書賴其萬昨天表示,前年被列為待觀察的輔大及長庚,已轉列為有條件通過,但慈濟醫學系的基礎及臨床師資不足,加上設置分院可能影響教學品質,仍被列為待觀察。
賴其萬強調,進行評鑑是希望協助各醫學系上軌道,「不是排等第」,若慈濟明年再未通過,才會考慮給予減招等處分。
台大甄選比率低
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對此表示驚訝與疑惑,本周四前將提出申覆。慈濟大學醫學系學生蘇泓源認為,校方實際教學並不差,僅因使用美國醫學系指標評鑑,慈濟改革速度未達預期,才被評為待觀察。
評鑑報告也指出,台大醫學系甄選入學的名額,僅佔了總額的一成五,比率偏低,有鑒於調查顯示,甄選與分發入學者成績相差無幾,但前者的性格更適合擔任醫師,所以建議提高甄選入學名額;台大則回應,會深入研究後再決定是否調整。
最新大學醫學系評鑑
◎通過
台灣大學醫學系
陽明大學醫學系
成功大學醫學系
◎通過(3年後再審視建議改進事項)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通過(2年後再審視建議改進事項)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有條件通過(須接受定期追蹤)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長庚大學醫學系
輔仁大學醫學系
待觀察:慈濟大學醫學系
(蘋果日報)
--
《死前活一次》看清死亡真面目
印度詩人泰戈爾在《漂鳥集》裡慨歎,他希望:「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德國一本紀錄許多瀕死者最後過程的書《死前活一次》,在歐美掀起討論話
題後,近日在台出版。這部猶似紀錄片的生死相簿,以不濫情、真實的側寫報導,堪稱國內未曾見過的生命學作品,值得觀察。
二○○
三年,德國著名新聞雜誌《明鏡》周刊的編輯拉寇塔(Beate Lakotta),與攝影家謝爾斯(Walter
Schels),在該刊合作了一系列訪問即將面臨死亡者的專題報導。二人深入受訪者的內心,先拍下他們生前的表情或笑容,主角們不幸辭世後,再捕捉其臉部
特寫,兩張照片並陳對照,十分震撼,也強烈挑戰外界的閱讀神經與道德尺度。因此,無論報導或集結成《死前活一次》,都掀起熱烈討論。
德國受爭議生死相簿 在台出版
拉寇塔生於一九六五年,謝爾斯生於一九三六年,這一壯一老的雙人檔,在幾家德國臨終關懷的醫院,拍攝病患日常生活的臉孔,參與他們的生活,直到他們過世,
再用相機紀錄他們的遺容。生死學教授暨作家余德慧評說,排「成了一個面容的序列。」他指出:「這樣的觀看,觸動了我們心中不容易突破的防火牆。」
死亡原本就是無意識的、非理智所能承載的,但它是一種存在的真理。只是對人而言,這真理相當過量,遠超過理性所能處理,因此若要去除死亡中令人毛骨悚然的
恐懼陰影,就必須翻轉活人世界的邏輯。兩位德國作者的書寫拍攝,正是試圖對抗習以為常的成見,讓死亡不再等同於一切歸零,也能如秋葉般靜美,散發尊嚴與力
量。
廿三個人物 面臨終點的影像
拉寇塔指出,數十年前,死亡多半在家裡發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即將死亡以及已經死亡的家人。但今日醫院、臨終關懷機構與殯葬業的「進步」,人們可
以輕易逃避,不必直接面對,死亡的發生變得越來越隱密,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模糊了。也因為如此,死亡在現代竟比過去更令人畏懼。
《死前活一次》收錄了廿三個人物面臨生命終點的過程與影像。有人在死前想尋找上帝,有人說他還會再回來,有人期盼並且規畫吃不到的聖誕大餐,有人想離開病床去非洲、躺在芒果樹下看鸚鵡,也有人眷戀撫觸自己靈魂即將離開的身體。
一個與母親同時罹患癌症、共同抗癌的六歲男孩,最令人動容。在遊樂場上,當其他孩子辱罵他動作慢、說話不清楚時,他會說:「對不起,我得了癌症。」小小的
臉龐生前彷彿充滿歉意與茫然,死時卻如天使一樣恬美放鬆,彷彿自然力量慈愛的解放了他。讓讀者雖然不忍,卻也懾服。
《亡靈書》東西方皆有傳統
人類歷史上最早描述死亡的文獻,應該是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埃及出現的《死亡之書》,又稱為《亡靈書》。它的形式與現代書籍並不同,是教導亡者如何前往另一個世界的指南,通常由專業的書記官(某種祭司)執筆,配上畫匠的彩繪,是貴族墓穴裡常見的陪葬品。
每一位亡者的《死亡之書》都不同,因為他們生前經歷與行為不同,所以書記官與畫匠也要針對個別差異書寫、繪製。書記官的文字,通常是以祭司體寫成的咒語。
畫匠的圖,最常見的是亡者的心臟被放在天平上,與正義女神瑪亞特翅膀上一根羽毛比較的畫面,心臟若不重於羽毛,則死者生前積德,可享永生;否則,心臟會被
一旁虎視眈眈的怪物阿米特吞噬,不能轉入來世。
另一部被西方奇幻文學界推崇為靈感源頭的《死者之書》(Necronomicon
of
Alhazred),則是西元七世紀以阿拉伯文寫成的作品,後來被翻譯成希臘拉丁文、希伯來文,原是記載關於死亡世界風俗的書,卻因年代與文化不同,啟發
了後世關於精靈、妖怪、魔鬼、神祇甚至宗教的創作與論述。
古老的西藏,也有協助亡者走過死亡幽谷的書。西元八世紀,藏傳密教寧瑪巴派的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士,就撰寫一部《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聞教得度經》,教導人如何從死亡過程中解脫,後人據以改編為全球暢銷書《西藏生死書》。
中國也有相關書籍。東晉才子郭璞,在一千七百年前的著作《葬經》,就詳細記載了死亡相關文化與儀式,是後世風水學的圭臬。
《死前活一次》替亡者拍照掀起話題,事實上,歐美在十九世紀照相術崛起之後,就有這樣的傳統。當時,只有富人負擔得起油畫之類的人物肖像,平凡百姓則在婚
喪喜慶時請來攝影師拍團體照。維多利亞時期的孩童夭折率甚高,因此又發展出替家裡早么成員拍照的風俗,人們會將死者擺成生前的姿態,甚至讓母親或其他親人
圍繞在亡者身旁或背後,留影紀念。這種習慣,直到底片沖洗與快門等攝影技術更進步、更平價普及後,逐漸沒落。
知名好萊塢女星妮可基嫚主演的靈異電影《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裡,以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的歐洲為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曾出現過一本洩漏天機的「死亡相簿」,這段情節,正是借用了死亡攝影的歷史傳統。
(中國時報)
--
中國風歌曲/方文山
我想我可能是天生就對古老的中華文化懷有濃郁化不開的思古情懷,東方古老神秘的傳說與豐富悠久的歷史文物,一直以來都是我所關注的焦點。
何謂「中國風歌曲」?如單純縮小範圍僅討論歌詞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詞意內容仿古典詩詞的創作。但一般對「中國風歌曲」的認知還包括作曲部分,因此,若
將「中國風歌曲」做較為「廣義解釋」的話,則是曲風為中國小調或傳統五聲音階的創作,或編曲上加入中國傳統樂器,如琵琶、月琴、古箏、二胡、橫笛、洞簫
等,以及歌詞間夾雜著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語,如拱橋、月下、唐裝、繡花鞋、燈蕊、蹙眉、紅顏等。只要在詞曲中加了這些元素,不論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為何,
均可視同為所謂的「中國風歌曲」。嚴格說起來,流行音樂市場上的「中國風歌曲」,並不是一種音樂曲風,它不具備可準確被歸類的格式,不同於那些我們所熟知
的音樂類型,如節奏藍調、靈魂樂、鄉村音樂、爵士、嘻哈、搖滾、新世紀或福音歌曲等,因為它不像上述的音樂是以旋律的節奏、拍子的速度、和弦的變化、音域
的寬廣,以及特定音符的使用,甚至有固定的作曲模式等等來做為判別曲風的依據。換句話說,就是以彈奏音樂的方式來做為主要的分類標準。所有被歸類的「曲
風」顧名思義就是指一種「作曲的風格」,從來沒有一種音樂類型是以歌詞的涵義來分類,但這裡討論的「中國風歌曲」卻有這種傾向。
搖滾中國風
「中國風歌曲」雖然無法定義為一種特定的曲風(因為它可以用節奏藍調的曲風來演唱,也可以用搖滾的方式來呈現),但只要詞、曲、編曲等符合我剛所說的「廣
義解釋」,即可稱之為「中國風歌曲」。其實一般消費者的認知也是如此,譬如我與杰倫所創作的歌曲「娘子」,其曲風為節奏偏快的R&B,旋律上一點也不「中
國風」,但因歌詞上的用語類古詩詞化(如「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因此被大多數人歸屬為所謂的「中國風
歌曲」。近幾年來內地消費市場崛起,帶動了華語音樂的多樣發展,海內外有很多優秀的歌手相繼投入中國風的創作,也因此,中國風已然成為華語流行樂壇上一種
可被辨識與歸類的「風格」,甚至蔚為流行!
至於「中國風歌曲」是何時開始被人所創作?或由誰率先帶領傳唱起的呢?我個人以為在台灣地區所謂的「中國風歌曲」,早期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首推一九七三
年楊弦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了由余光中的詩譜成曲的「鄉愁四韻」,該歌曲中大量出現如「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等緬懷內地風光與古詩詞較常出
現之場景語彙。這時期所謂的「中國風歌曲」內容多數為因政治因素之隔閡而衍生出緬懷故土的詞意(如「唐山子民」:身上流的血,點滴是炎黃,靠這血濃水,天
涯薪相傳,唐山的子民,啊- 唐山的榮光,陽光照耀處,啊-
血脈永流長)。此後,隨之孕育而出的校園民歌運動方興未艾,人才濟濟,在民歌中有相當一部分就具備了「廣義解釋」定義下的「中國風歌曲」(主要為歌詞部
分),如李建復的「龍的傳人」,王夢麟的「古國今昔」,黃大成的「唐山子民」,以及施孝榮的「赤壁賦」、「易水寒」、「俠客」、「中華之愛」等,還有較後
期費玉清的「夢駝鈴」與文章的「古月照今塵」等,這些都可算是早期具備「中國風歌曲」元素的創作。不過,這裡必須特別釐清的是,這些校園民歌中的「中國風
歌曲」與現今華語流行樂壇所盛行的「中國風歌曲」並無直接承襲的關聯,也就是說目前此波「中國風歌曲」的流行並不是這些校園民歌的延續。
中國曲風的復出
如果將視野放至全球華語流行樂壇上來討論,那麼「中國風歌曲」到底是何時被歸類成一種「風格」?又是由何人率先開始創作呢?關於這些問題我們暫且先擱置,
容我先介紹二首經典的「中國風歌曲」創作,一是一九九○年由黃霑填詞的「笑傲江湖」電影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它由中國傳統樂器伴奏,豪氣干雲、瀟灑多
情;另一個則是一九九二年陳昇「別讓我哭」專輯裡那首有京劇女聲的唱腔、詞曲非常經典且令人驚豔的「One Night In
北京」。這二首歌當然是「廣義解釋」下的「中國風歌曲」(如「滄海一聲笑」裡唱道: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沈隨浪只記今朝。滄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
誰勝出天知曉),甚至由於配樂(古樂器)與唱腔(京劇),顯得血統更加純正,但它們的出現與發表並未引領或造就一波類似曲風的流行。提出這二首詞,旨在說
明華語流行音樂一直以來都有所謂「中國風歌曲」的優秀作品出現。也因此,關於「中國風歌曲」的創始者是誰,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也有所爭議,因為早期很多港
台地區古裝連續劇的主題曲,不管是曲風或詞意也都是「廣義解釋」下的「中國風歌曲」。但如果我們縮小範圍僅僅討論近年來屢屢被媒體所關注、甚至為文討論的
「中國風歌曲」,也就是詞曲的主要特色為中西合璧,大體上而言為西式的音樂曲風,融合仿古詩詞的中式詞意,有些則再加上傳統古樂器的編曲,那麼在此我只能
內舉不避親說,這波「中國風歌曲」的創始者就是周杰倫,或者說是由周杰倫將其發揚光大,開始引起討論與受人矚目。二○○○年杰倫首張同名專輯裡的那首「娘
子」,可謂是近年來媒體所討論的「中國風歌曲」之濫觴。但當初我們並非有意經營這種所謂的中國風,「娘子」的創作真可謂是無心插柳之舉,是因為後來市場上
給予我們正面的肯定,相當程度鼓舞了我們的創作,才開始刻意維持著每張專輯必有的「中國風歌曲」(如「上海一九四三、雙截棍、龍拳、爺爺泡的茶、東風破、
雙刀、亂舞春秋、髮如雪、霍元甲、千里之外、本草綱目、菊花台、黃金甲、青花瓷、無雙」等)。其實我跟杰倫第一首「中國風歌曲」的創作應該是一九九九年溫
嵐的「胡同裡有隻貓」,但這首歌因為傳唱度不高,鮮為人知。真正被人注意而引起討論的當然非「娘子」莫屬,因為所謂「流行」必須具備某種程度的影響力與能
見度,我們的創作因為杰倫首張專輯大賣,提供「娘子」這首歌一個絕佳與強勢的曝光平台。或者也可以說是我們的運氣很好,正好趕上了內地流行音樂市場成熟的
時代,否則如果沒有廣大的內地市場支撐,我想「中國風歌曲」在台灣樂壇勢必不會受到如此大的重視與迴響。
這些現今媒體眼中「廣義解釋」定義下的「中國風歌曲」創作,相對於校園民歌時期的作品,曲風上更形豐富與多變,有搖滾元素如信樂團的「千年之戀」;有嘻哈
曲風如麻吉的「我愛周星星」;有節奏藍調如陶?的「Susan說」等,其他的代表性作品還有吳克群的「老子說」、「將軍令」,S.H.E的「長相思」、
「十面埋伏」、「中國話」,Tank的「三國戀」,林俊傑的「曹操」、「江南」,伊能靜的「念奴嬌」,王力宏的「竹林深處」、「在梅邊」、「花田錯」,羅
志祥的「歲堤春曉」,杜德偉的「紅轎子」,南拳媽媽的「牡丹江」、「花戀蝶」,李玟的「刀馬旦」,范逸臣的「醉青樓」等等,真可謂族繁不及備載。這些都還
僅只是台灣歌手所演唱的曲目,尚未包括內地與港澳地區的歌手(如內地胡彥斌的「紅顏」、「葬英雄」、「訣別詩」、「瀟湘雨」等等)。這股中國風的流行浪
潮,據我個人的觀察,短時間內並不會那麼快退燒。因為就歌手專輯企畫包裝而言,「中國風歌曲」因主題概念明確清楚,MV內容拍攝起來很具畫面感與故事性,
設定的主軸很容易聚焦,也因此常被拿來當主打歌。再加上在商業演出與個人演唱會上「中國風歌曲」編舞時有視覺重點,特色容易突出,在媒體報導與分析上也比
較有話題性。所以在歌手專輯內放上一、二首具代表性的「中國風歌曲」,唱片公司一般而言都樂觀其成。這股「中國風歌曲」的流行熱潮,可以預期將會隨著大中
華地區整體音樂環境的成熟,持續在華語樂壇上引領風騷好幾年。
組模型滿足歷史想像
最後,附帶一提,我想我可能是天生就對古老的中華文化懷有濃郁化不開的思古情懷,東方古老神秘的傳說與豐富悠久的歷史文物,一直以來都是我所關注的焦點。
尤其是歷史古蹟,因為那些歷經天災人禍還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倖免下來的建築,對我個人而言具備了致命的吸引力,彷彿靠近它,就跟歷史做了某種神秘的聯結。因
為孕育它們的朝代早已灰飛煙滅,只有這些建築倖存下來,給後人一個歷史的想像空間。試想,它們淋過唐代的雨,吹過漢朝的風,見證過我們所無法經歷的歷史事
件,這些是何等迷人的一種想像啊!正因為對歷史古蹟如此感興趣,我自己甚至製作了一座將近一公尺寬、二公尺半長的長安城模型。這是一座屬於我自己夢幻中的
長安城(因為尺寸與構造都與真正的長安城不同)。這長安城內的建築是我所收集到的一些古代民居的模型,但那些小模型屋當初並不是為了組裝城池而生產的,它
們原本的用途是水族箱裡與盆栽上的擺飾物。那些房屋模型是我從不同地方零星搜購來的,有從網路上郵購,也有來自台北建國花市,甚至有些是我自己大老遠跑到
鶯歌的陶瓷街去尋寶而來的。這座長安城內的很多建物,如主要的城牆與城門,其實都是自己與朋友們後期加工製成的,還有很多的細節布置諸如旗幟、地磚、植
栽、牌坊、店招等等,也都是自己親自動手做,因為市場供需問題,這些東西外面根本就買不到,不會有人開二、三十個不同形式的模具生產這些仿古的小模型屋。
總之,這座規模宏大、井然有序的長安城是我與朋友們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打造來的,我想它應該也是海內外的華人模型界裡極其罕見的、獨一無二的「中國風城
池」吧!
(本文為作者新書「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的序文)
(中國時報)
--
米勒來台灣 妻女也隨行
米勒這次遠從法國放洋到台灣巡展,他的妻女魔朵(model)也隨行。
米勒早年是畫肖像和裸像出身的。當時肖像及裸像的銷路最好,因此米勒的畫家生涯之初,曾為親友和中產階級畫像維持生計。米勒最初習作的魔朵都是家人,兩任妻子都曾是他的魔朵。即使米勒在一八四八年決定揚棄畫裸像以後,女兒免不了成他的魔朵。
現在歷史博物館登場的「驚艷米勒」展,米勒即「帶」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的姊妹及他的女兒。
其
中最著名、也是米勒生前第一幅「叫好又叫座」的「大牧羊女」,很可能是以他的女兒為本。畫中的年輕牧羊女站在羊群前方,頭戴著紅帽,身披土黃色的斗篷、著
藍色長裙,低著頭正在打毛線,完美的構圖加上米勒最典型以藍、紅、黃三色組成的和諧色調,讓它永垂不朽,而「大牧羊女」的知名度也僅次於「晚禱」和「拾
穗」。
「躺臥的裸女」則是米勒以第二任妻子凱薩琳‧勒梅爾為本所作。勒梅爾曾為米勒生了九個孩子,兩人一生恩愛,不過,當時身為米勒情人的勒梅爾披散著長髮、趴臥在凌亂的床上,集性感於一身,但她卻背對著觀眾,讓人更加好奇裸女究竟長什麼樣子?
想一睹裸女的廬山真面目,可以到米勒展現場去看看,在史博館米勒區入口有米勒一家人合影的輸出圖,也可以順便對比一下,「大牧羊女」長得比較像他哪一個女兒?
米勒畫 藏了不能說的秘密?
「我是一個農夫,就只是一個農夫!」米勒的名言曾被許多人引用。果真如此?
「驚艷米勒」展場裡高懸著一張米勒半身照,照片裡的米勒目光炯炯有神,自認是農夫的他直視著觀眾,他的眼睛似乎在說話。
畫家?還是農夫?
這張米勒照是由身兼攝影師、記者、評論家及諷刺畫畫家的納達,在1856-58年間以新興的攝影術為四十歲出頭的米勒拍攝的。照片中的米勒壯壯的、肩頸像公牛般厚實、手如農夫一般粗糙。看起來很符合作家羅曼羅蘭在「米勒傳」裡的描述。
諷刺的是,納達幾年前也曾以米勒為諷刺畫的對象,畫下米勒腳踩木鞋,左手持鍬,右手握著調色盤和一把鏟子的模樣,發表在「玩笑報」上,嘲弄米勒同時擁有畫家與農夫雙重角色。
這種畫家/農夫的形象好像是由納達塑造的。不過,奧塞美術館研究主管香岱爾‧吉歐潔(Chantal Georgel)認為,這種形象是刻意的,甚至是由米勒本人所營造的。
米勒的父親是自耕農,他從小跟著父親學會操作牛犁,一直操作農事直到廿歲、他決定當畫家為止。
儘管如此,米勒可不只是一位「畫農夫的農夫」,從小他的養成教育也和一般農夫不同。19世紀初的農夫識字率並不高,但家中擁有豐富藏書的米勒,從小學習讀書、識字,年幼即養成閱讀與思考的興趣,甚至連分配遺產時,也放棄他應得的房屋,只要家中藏書和一座古老的餐具櫃。
除了廣泛閱讀文學作品,米勒多方觀察大自然與農夫,更以大師為師,他曾說:「我可以盯著普桑(Poussin)的畫度過一生,永遠不會覺得厭煩。」
對米勒而言,藝術是永不止息的學習過程,繪畫則是一種語言,藉以表達他意欲傳遞給人類的訊息。因此藝術史學者認為,米勒既是農夫、畫家又是思想家。
路人 改變米勒一生?
俗語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大師也一樣。早年的米勒,曾以色情畫、裸體畫、肖像畫為生。
他
為何改變畫風?有個著名的傳聞如此描述,有一天,在米勒展覽裸像的Deforge畫廊門口,兩個年輕人正在看櫥窗裡展示的米勒畫的「浴者」。其中一個問
道:「你知道這個畫家嗎?」另一個回答:「知道啊,他叫米勒,是專門畫裸女的。」米勒聽到這段對話後,大受打擊,一回家立刻向妻子宣布他從此再也不畫裸
像!從此改變畫風,走向「自然主義」。
傳聞固然甚囂塵上,但追根究柢卻得回溯米勒的家庭教育。米勒從小在祈禱書和他所稱的「畫家之書」─聖經環繞下成長。影響他至深的祖母曾再三叮嚀他:「絕對不能做身敗名裂的事,要為永恆的生命繪畫,最後的審判將要來臨!」
看展 窺見大師心路歷程
這也無怪乎,米勒的畫經常帶有宗教氣息,「晚禱」自不待言,「拾穗」也出於舊約聖經的教導─在秋收季節,農夫必須允許沒有自己土地的窮人在收割過後的田地,撿拾剩餘的麥穗、玉米穗以求溫飽。
來自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廳展品,這回在史博館清楚呈現二分的脈絡,前半段是米勒早年賴以維生的裸體畫、肖像畫,後半段是讓他大放異彩的自然主義名畫,這是米勒創作世界的巡禮,也是他蛻變為大師的心路歷程。
晚禱 暗藏棺木?
米
勒雖以大師為師,但極少臨摹畫作,甚至很少寫生,和與他同時代的巴比松畫派名家大不相同。其他巴比松畫家出門總是大陣仗─大背袋、陽傘、寬邊帽、折疊椅…
缺一不可,但米勒卻只帶著他的手杖就出門了。米勒的長子甚至曾對撰寫「米勒的家鄉」一書的作者查理‧弗列明說,25年來米勒「只對兩棵樹寫生。」
其實,米勒一向憑記憶作畫。因米勒擁有如照相機般超強的「視覺記憶力」能過目不忘。
著名的「晚禱」和米勒絕大多數的創作一樣,是出自記憶。米勒在1865 年解釋說,畫「晚禱」的時候,他想起小時候家人在田裡耕作,祖母每次聽到「晚禱」的鐘聲,一定會叫大家停下工作,脫下帽子、虔誠地為亡魂念晚禱經文。
「晚禱」受盛名之累,各種揣測也特別多,如超現實派畫家達利將自己的幻想投射在這幅畫上,提出新詮釋:「這是不是一對夫婦在亡兒的棺木前禱告呢?」有人更繪聲繪影說,「晚禱」裡藏了一副棺木,只是我們看不見。
貧病交迫 畫家憂鬱上身
米勒得過憂鬱症、差點失明?
移居巴比松、捨棄裸體畫之後的米勒,和其他巴比松畫家一樣過著貧病交迫的日子。他在寫給朋友的信裡反覆呢喃:「怎麼辦呢?沒有錢付房租,最要緊的是得讓小孩吃飽。」
羅
曼羅蘭的「米勒傳」描述,1857年,米勒再也熬不住、心中湧起自殺的念頭。套句現代人的流行語,他極可能得了重度憂鬱症。為了驅除這種天主教信仰嚴格否
定的不健康念頭,他畫了一幅畫家躺在畫架下,女人因恐慌而尖叫的「自殺是男人恥辱」的素描。就在這一年,他創作了曠世巨作「拾穗」。
在畫下「晚禱」的1859年隆冬,他寫道:「我們只剩下兩三天的柴,妻子下個月就要分娩,我已一貧如洗、走投無路。」
同一年,他幾乎瞎了眼,甚至吐了血。
因為眼疾,米勒的畫室光線黯淡。他曾說:「眾所周知,我都在陰影下作畫,也只有在陰暗中,我的眼力才能敏銳洞察,頭腦才能清醒。」研究者即從他的畫作如「拾穗」,原本似應有強烈光輝,卻以暗淡光線呈現,獲得印證。
米勒、胡梭 比鄰守護巴比松
誰與米勒長眠於巴比松?
1849年,米勒逃離霍亂肆虐的巴黎,同時逃避厭惡他、他也厭煩的巴黎上流社會,來到楓丹白露森林旁的小鎮巴比松。他原本只預定在巴比松小住幾周,沒想到一住就是27年。時至今日,米勒更形同巴比松的守護神。
在巴比松的米勒,過著一半像畫家,一半像苦行僧的日子。他最忠實的好友胡梭(Rouss au)則自喻為「林中人」。
和米勒截然不同,胡梭是最典型的巴比松畫家,他總是從早到晚不停在森林中寫生。或安坐在樹下,或待在水塘邊,或在岩壁的陰影下觀賞大自然,在一天中的各個時刻,在不同的氣候狀況下,不同的季節中仔細觀察。他留意大自然最微末的細節變化,為每一棵樹畫「肖像」。
胡梭早年很「背」,曾八次選件參加沙龍展,八次落第。直到1848年,他終於受到法國政府的肯定,受託繪製「森林邊緣,日落」(現藏於羅浮宮),開啟了聲望之門,並於1852年獲頒榮譽勳章。
比米勒更早獲得法國官方肯定的胡梭,也比米勒更早獲得美國收藏家支持。當米勒還過著窮途潦倒生活的時候,胡梭甚至曾偷偷收購米勒的畫「施肥的男人」,然後跟米勒謊稱是美國人買去的。胡梭也積極地把米勒介紹給一些藝術收藏家,以改善他的生計。
1867年是米勒生命中最悲喜交集的一年。當年的萬國博覽會,展出米勒最具代表的「拾穗」、「晚禱」、「牧羊女」等八幅畫。「養鵝的少女」和「冬」在沙龍展獲首獎。這一年的年終,米勒卻在哀痛中度過,因為中風的胡梭歷經痛苦的煎熬,最後死在米勒懷裡。
8年後(1875年),米勒也跟隨胡梭回到天家,兩人比鄰長眠於巴比松附近的夏伊。
在巴比松,一座雕刻有兩人頭像的紀念碑,則成為巴比松地標,以凸顯他倆有如「巴比松守護神」的一頁傳奇。
(聯合報)
--
指考報名 首度跌破10萬人
受到少子化及申請入學比率逐年攀升的影響,報名大學指考的學生愈來愈少了。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統計指出,今年報名指考人數首度跌到了10萬人以下,僅有9萬3681人。大考中心日前已寄出准考證,將在明公布試場分配表。
指考人數從92年的12萬5670人,一路下滑,去年還有10萬117人,今年則少了6436人;若以選考學科來看,減少的以考數乙、歷史、地理的社會組考生最多。
大考中心表示,准考證已於本月3日寄發,集體報名申請退費考生的支票也隨同准考證寄發,個別報名考生的退費支票則在本月6日寄發。
大考中心呼籲,考生一定要妥善保存准考證,考試時憑准考證入場,如不慎毀損或遺失,只能在考試當天攜帶身分證 (或居留證、駕照、健保卡)及兩吋相片一張,向各考區試務辦公室申請補發。
試場分配表、詳細地點及開放查看考場時間,則會在明天公布,登載於大考中心網站htt://www.ceec.edu.tw,並提供網路及電話語音查詢(02)23643677。
(聯合報)
--
哭錯爹娘燒錯屍 死不安寧生者憾
前言:新政府要求各縣市提出擴大內需方案,多個縣市將殯儀設施列入建設項目,卻遭到撻伐;在各方批判聲浪中,卻也難掩殯葬設施長久遭漠視的事實。本報從殯葬場現況、現場直擊、地方政府窘境等角度,探討真相。
國內殯葬設施老舊,參加過葬禮的民眾常常都有深刻「體會」。人生最後一程,原應走得莊嚴,但因硬體設施不足,常讓生者心中有憾。
偏遠縣市經費不足,設施老舊也就罷了;但如桃園、高市等,殯葬設施也落後不堪,學者形容「比落後國家還不如!」
燒錯遺體、領錯骨灰,甚至火化遺體時中途喊停,火化爐要加油,這時哭得去活來的家屬,得面對「半生不熟」的遺體,換爐重燒的煎熬。這種亂
象就發生在桃園市立殯儀館,縣府民政局人員都忍不住吐槽「離譜!」
「咦,三一八號屍體咧?我父親遺體怎麼不見了…」前年十一月,桃園鄭姓男子在父親公祭前晚,到停屍間領大體化妝,竟發現遺體不見了。殯葬所員工全呆了,跑到冷凍櫃前看,「遺體真的不見了」。
員工忙找出領取清冊清查,才發現應該已完成火化的三一○冷凍櫃遺體,還躺在冰櫃內。原來三一○喪家領錯三一八櫃內遺體。準備第二天舉辦公祭的鄭家,不知該怎麼辦,因為,往生者遺體已被燒成骨灰,送到納骨塔供奉。
更荒謬的是,去年火化場曾發生家屬悲痛等候長者骨灰出爐時,突然聽到員工一團混亂喊「卡」,因為火化爐沒油了,得再加油,燒到一半的遺體被迫中途「轉爐」。家屬眼睜睜看著「半生不熟」的遺體,被抬出來換爐繼續燒。
場景拉到港都高雄市,坐在樹下等著為妹婿撿骨的葉女士,看到運棺車、鑼鼓車及遊覽車,來往交錯,披麻戴孝的喪家穿梭其中,閃避來車景象,不禁搖頭。這和她廿多年前參加胞兄喪禮的情景,幾乎沒兩樣。
高雄市立殯儀館設備老舊,禮廳只有桌椅,五間用鐵皮搭蓋的丁種禮廳,碰到大雨天,裡面就下小雨;大熱天,停柩室空調不足,不時散發異味。
屏東市立殯儀館前身為日據火葬場,已近卅年,市公所民政課長曾碧隆說,停屍間漏水嚴重,冰櫃溫度不夠冷,影響大體保存;一旁的停棺間,夏天禁不起日曬,曾發生棺木破裂意外,臭味令人掩鼻。
晃步道、喝咖啡…送別也能這樣
六月十三日星期五,雖是初夏,卻已燠熱難當。台北縣板橋市農會社後辦事處主任潘惠媛一大早與兄弟姊妹十餘人,忙著在板橋殯儀館為去世的母親舉行告別式,不斷地彎腰鞠躬,答謝前來拈香祭悼的親友。
上午十時許,潘家親友護送靈柩上車,各自開車跟在靈車後面前往三峽,卅分鐘後抵達「昇華園」火葬場。昇華園入口正在興建一條步道,想步行送別往生親友者可以走步道,緩和暗沉的心情和辦後事煩躁的情緒。
葬儀社引道靈車靠妥火化第一區入口,卸下靈柩後移入火化爐停靈。家屬則在門口送別區擺設供品,祭拜亡靈。
家屬看著停在火化爐前的棺木,難免會眼淚盈眶。法師這時提醒家屬合十誦經,送亡靈最後一程。當火爐門打開,潘惠媛和兄妹等人下跪,誦經祝禱並連聲催請潘母「趕快走!趕快走!」這是告知往生者之靈,即將烈火焚身應速走。
同時間,在台北市從事電腦工作的謝朋章,也護送母親靈柩抵達火葬場。他隨後和家人到餐廳喝飲料休息,沈澱多日奔忙和喪母之痛。
在潘、謝兩家等待亡母火化期間,爐具操作室六具火爐烈火熊熊,操作員不時打開視窗觀察爐內火化情形,用鐵條調整棺木位置,或在電腦視窗按鍵,調整噴火嘴方向。
火爐上掛著吊牌,註明正在火化的往生者姓名。火化後,操作員將遺骨取出,盛在鐵盤中裝上推車,掛上名牌。一輛推車、一張名牌,代表往生者的遺骨,避免錯拿遺骨拜錯人。
剛出火爐的遺骸火熱難當,操作員將遺骨放進降溫集塵機,以抽風造成負壓方式,降低溫度,收集灰塵。
骨骸清理乾淨送進撿骨室,撿骨員當著家屬的面前教導撿骨。先由家屬喊著往生者的姓名,告知往生者將移住骨灰罈,撿起一塊骨放進罈中。潘惠媛看著母親的骨灰放進罈子,撿骨員將圓圓的頭蓋骨放在最上方,蓋上黃布。罈口沾膠,蓋上蓋子封罈。
潘惠媛、謝朋章都是第一次到三峽火葬場,共同的感覺是火葬場沒有陰森森的恐怖氣氛。
潘惠媛說,支持新政府上台後將更新殯儀建設列為第一要務。「這是人人都會碰到的事,誰都不喜歡在一個陰森烏黑的地方走完人生路,或在令人恐懼的地方送別親友摯愛!」美中不足的是,殯儀館和火葬場不在同一地,選擇火葬的喪家還得舟車勞頓。
在台北市第二殯儀館火化亡父的陳相妙認為,二殯火葬場的設備現代化,服務人員親切有禮貌。但是禮堂過於老舊,告別式顯得吵鬧粗糙,需要改進。
誦經比大聲 撿骨用搶的…誰還敢死
假日上午九時後,高雄市三民區殯儀館火葬場祭拜區進入「尖峰時刻」,數十戶喪家在法師、道士、牧師引領下,急著在火化爐前髒骯水泥地上「搶地盤」,三拜九跪、誦經、咒文,「比菜市場還吵!」空氣瀰漫特殊味道,灰塵、悶熱,令人窒息。
花十幾萬 走得亂哄哄
蔡姓婦人帶著八歲和四歲稚女,待丈夫遺體被推送火化場,趕忙替氣喘的女兒戴上口罩,一旁的公婆神情緊張詢問禮儀師:「花十幾萬元辦儀式,來到這裡,什麼教攏有,阮唸佛經,阮兒子甘聽有?」小朋友童言童語說,「太吵了,念阿彌陀佛不專心!對不起爸爸」。
包了紅包 還怕領錯屍
農民曆上的「大日子」,除了祭拜區亂哄哄,火葬場旁撿骨服務台更是奇觀,家屬爭相排隊,拿牌子等著服務人員從火化爐端出冷卻後的屍骨撿骨,有家屬悄悄說:「紅包包了沒?聽說今天要燒一百多具,會不會撿錯?」
「高市殯葬館真的很差勁,堂堂院轄市,用兩個生銹的舊盤子裝骨頭,人家台南市至少用不銹鋼的」、「哎!兩千元紅包照收,品質沒卡好!」
不願具名的禮儀師說,「喪家花大錢,死者卻無法適得其所」,殯儀所撿骨人員更可憐,現場髒兮兮,「每天都吸骨灰!」工作環境差,有時一天要撿近百具屍骨,全擠在一個服務台作業,「我們每天都提心吊膽,怕撿錯骨頭」。
又髒又嗆 阿嬤站到昏
「市政府一天到晚上砸錢上電視打形象廣告、為何不花點錢整建殯儀館,至少隔間讓家屬安心撿骨,有尊嚴地跟亡者道別!」范姓禮儀師說,許多家屬不懂,火葬場設施差,天花板到地板、冷氣髒到不行,「喪家還要花錢裝布幔、椅子要裝椅套、地上要舖地毯,不然沒人敢用。」
林姓和范姓禮儀師還點出,入殮室、停棺室、助念室更恐怖,地板處處有菸蒂、檳榔渣、祭拜飯菜,洗手台、垃圾桶都髒兮兮,停棺室沒有椅子,近八十歲謝老太太站著幫丈夫誦經兩個小時,等到法師和兒女趕到,體力不支暈倒。
沒那麼糟 殯葬官喊冤
「沒有這麼差啦,殯葬所比十年前好太多了!」高雄市殯葬所長孫振寰喊冤說,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曾寫文章質疑「看到高雄市火葬場,誰還敢死?」當時市長吳敦義重視,並改善火化爐和火葬場等設施,「比以前進步多了,祭拜區也不會吵鬧!」
他說,最近市府編列預算要把撿骨室隔間,禮堂天花板、冷氣將更新,幫家屬節省經費,「高雄市算不錯了」。
火葬場厝邊 吞了20年骨灰
「我們不是不想更新,巧婦難為無米炊啊!」雲林縣虎尾惠來火葬場廿多年的落塵問題,是附近民眾的夢魘,衣物不時沾留火化的煙渣,居民說「心裡真是毛毛的」。這次趕搭擴大內需方案,殯葬所主任陳雷展期待「不要再有去無回」。
「經費是最大問題!」陳雷展說,解決落塵需七千萬元增設除塵設備,鎮公所多年來「能爭取的單位從不放過」,但至今沒有一毛補助。
惠來里里長周世龍說,和火葬場為鄰,只有「苦」字形容,廿多年歷經無數抗議,問題從未改善。每當火葬場排煙,家家戶戶必須緊閉門窗,搶收衣物,「否則白衣成灰衣」,路邊吃東西,連煙灰都下肚。
使用近卅年的屏東市立殯儀館,設備老舊為人詬病,市公所擬遷建到九如鄉,但當地民眾反對。這次增取擴大內需,希望一次到位解決問題。
「經費與民眾排斥」是殯葬設施無法更新主因,彰化縣是全台唯一沒有火葬場,彰化市公所曾計畫設置,但民眾揚言罷免市長,從此無人敢碰。
台北縣立殯儀館已廿四年,每逢旺日,周遭道路常因十個禮廳爆滿,鄰近殯葬業也自設告別式場,交通大塞車,加上停棺、法事噪音等因素,縣長周錫瑋指示籌建二殯。
民政局長楊義德說,已找到某處兩公頃國有地,但因殯儀館屬鄰避設施,目前地點列為「極機密」,免得破局。
死亡藝術化 錢是一定要啦
不少縣市將改善殯葬設施納入擴大內需方案,殯葬學專家楊國柱與南華大學講師認為列入擴大內需,「絕對必要且正確」。
曾在南華大學任教的楊國柱分析,反對將殯葬設施納入擴大內需方案的民眾,大多因傳統「死亡禁忌」的心理。在刻板印象中,殯葬設施幾乎與死亡畫上等號,「連聽都不想聽」,才會覺得「這和擴大內需有什麼關連?」
其實,不論殯儀館或火化場,都是人生必須面對的最後一站;如果運用「藝術善待死亡」,把忌諱的場所「注入溫馨、感性的藝術理念」,自然能扭轉民眾刻板印象。
專研治喪流程與市場規劃、殯葬習俗的楊勝義也認為,多數縣市殯葬設備老舊、陰暗,綠美化不足,喪家卻步,造成台灣怪異現象之一,「更新、提升,是導正亂象第一步。」
楊國柱到國外看遍殯儀館,,像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就曾為名古屋設計以「鶴」為造型的火化場,搭配造林、池塘等景觀;大陸上海市的寶興殯儀館,蓋得像科學博物館,成為特色。
日本忘悲傷 德國不見灰
日本人的喪禮,真的會讓人忘記了悲傷呢!
沒有雜沓聲音的干擾,也沒有到處要錢的葬儀蟑螂出沒,一切都如微風般的輕盈滑過。最近日本喪禮上流行放一首「千之風」的歌,歌詞寫著:「如果我死的時候,請不要在我的墓前悲傷,因為我已經不在了,我化成了千之風,飛越了山巔自由自在。」
生死是人生大事,中外皆然,儘管各國習俗禮儀不同,但各式葬禮都能讓人充分感受到對死者的尊重及對家屬的體諒。
日本人辦喪事,大多是用火葬,然後將骨灰裝罈,葬在家族墳墓。日本人做事重禮法,辦喪事時充分考量遺族心情和死者的尊嚴。
有一個喪禮,至今讓人記憶猶新。那是二○○四年七月,靜宜大學一位蕭姓女學生到日本旅遊,夜宿在富士山下的河口湖,晚上到附近便利商店買電話卡途中遭人殺害。
蕭姓女學生的喪禮就在河口湖附近的一座齋場,委託當地的一個葬儀社處理,那次的喪禮辦得樸素而隆重,看得出相當考量遺族的心情。
由於文化不同,絕大多數德國人都不願親眼見到親人火化,都是委託專人辦理。「葬禮可以簡單,也可以盛大,但對我們都是一樣的隆重」,波昂一位殯儀社的女老闆普茲說,「不但死者最大,家屬的感覺是否良好,才是這個行業的服務指標」。
在德國,死者家屬必須申辦死亡證明書,據此證明書才能向各地墓園或殯儀社要求辦理葬禮;無論是火葬或土葬,死者必須由殯儀社專車先載往墓園停放,並為死者備妥棺材;火葬必須事先約定時間,火葬人員行禮如儀,連一絲骨灰也不遺漏,充分反映德國人的民族性。
(聯合報)
--
益生菌整腸1瓶上千元 「不如養樂多」
健保局將限縮含益生菌藥物給付,但就算健保沒給付,坊間各種標榜添加益生菌的奶粉、優酪乳,都賣得嚇嚇叫,這類產品多聲稱可促進腸道益菌、增進排便順暢、甚至改善過敏,但專家多認為,這些說法都太過誇大。
北市開業藥師柯明道指出,市售益生菌產品,大致可分兩種,其中之一是歸類為藥品,像表飛鳴、畢惠賜和若元錠等皆屬含有比飛德氏菌等益生菌的藥品,另一種則是食品,包括優酪乳、奶粉,以及用膠囊、錠劑呈現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尤以後者大多是透過購物頻道或直銷通路出售。
柯明道觀察發現,含益生菌的保健食品由於標榜含有各種腸內益菌,除了常見的乳酸桿菌(俗稱A菌)和比菲德氏菌(俗稱B菌)外,還添加所謂的酪乳桿菌、嗜乳酸桿菌、芽孢型乳酸菌等,而且一瓶單價多在千元以上,「比藥品級的益生菌售價還高,實在有點離譜」。
一名不願具名的藥師透露,有些益生菌產品其實是同一種成分,但業者會分成好幾個品牌,吸引消費者購買,但「實際效果如何,令人存疑」。
台
北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林隆煌表示,門診中常有家長向他請教「孩子吃益生菌的食品好不好」,他說,這類產品缺乏實證醫學的證據,倒不如喝一瓶養樂多。台北縣
開業醫師劉建輝也說,不論是腹瀉或腹脹等,都應該先找出病因,而不是光吃益生菌就可改善,某些急性腸胃炎需要時間才能讓腸道的絨毛細胞自然修復,光補充益
生菌的效果有限。
(聯合報)
--
川震吸錢熱 可憐台灣社福冷
四川地震發生已滿月,台灣人的愛心捐款雖不斷,台灣的社福界募款卻嚴重被排擠,弱勢者能得到的捐助大縮水。幾個大型社福團體一致指出,近來募款收入至少掉三成,公益專案尋求企業支援也碰壁。
包
括伊甸基金會、兒福聯盟、勵馨基金會和現代婦女基金會等社福團體統計5月全月的募款收入,比平常少三成左右,小額捐款大幅流失。社福界分析認為,台灣民間
一年能挹注社福界的捐款總額約100至200億元,但現在一次四川地震,短短一個月的民間捐款就已達數十億元,等於吃掉了半年的社福捐款,下半年台灣社福
界真不知怎麼過?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四川地震產生的捐款排擠效應是近年台灣社福界最嚴重的一次,勵馨6月20日舉籌辦成立20周年的「終止性暴力」募款餐會,原訂售出1000張、每張2000元的募款餐券,但至今竟還有六成乏人問津。
企
業贊助也大幅減少,社福界最近找不到贊助商。兒盟資源發展處副主任陳雅惠說,兒盟每年下半年固定推動「搶救棄兒」專案,往年不少企業樂意響應捐款,或提撥
一定比率的產品銷售額做為捐款,但最近兒盟積極尋求今年的合作企業,卻多半被拒,很多企業都面露難色說:「抱歉,今年公益預算全給四川了。」還有一些企業
更直接問社福團體有沒有推出援助四川的公益專案,四川以外的公益案只能「謝謝,再聯絡」。
家暴、貧童募款 只有去年的一成
川震排濟台灣的公益募款,但因物價漲、景氣差,社福界統計,家暴婦女、貧童至少比去年增一成,需求反而更迫切。最近社福團體為弱勢貧童、受暴婦女籌募款,收入竟只有去年相同專案的一成。
現
代婦女基金會企畫主任吳姿瑩表示,經濟惡化、失業率升高,高風險家庭日益增加,受暴婦女、兒童愈來愈多,去年全年家暴通報案已達6萬7000件,比前年增
加一成,現代婦女基金一年服務的受暴婦女也已高達1100人次。去年一個月收到40萬元民眾捐款,今年募款至今收到的民眾小額捐款竟只有3、4 萬元。
貧童也快速增加;兒福聯盟扶助的弱勢貧童家庭數,從三年前的500多戶增加到現在的1300多戶。基督教救助協會的「浮萍兒」弱勢兒童課後輔導班,三年前只有200多個貧童上課,但如今已暴增到1200多人。
社福團體呼籲大眾發揮愛心,也幫幫台灣的弱勢族群。各社福團體捐款洽詢專線。伊甸基金會:02-22307715。現代婦女基金會:02-23917133。勵馨基金會:02-23679595。兒福聯盟:02-25505959。
(聯合晚報)
--
基改「油蟲」 吃碎木排原油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美國矽谷一家科技公司發現一種產油新招:一種經過基因改造、以農業廢料如碎木或小麥梗餵食的小蟲,會分泌出原油。該公司資深主管派爾說,這根本就是畜牧農業。
LS9奇想 研發新替代能源
更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並不是什麼科幻小說情節。派爾是加州矽谷LS9公司的資深主管,該公司是摒棄傳統軟體與網路高科技、改致力研發替代能源的新一代矽谷
企業。派爾說,該公司與該產業所有人都了解發展替代能源的急迫性。最特別的是,與其企圖重整全球經濟(使用氫氣能源就會重整全球經濟),LS9則是製造一
種能替換石油的產品。
產油蟲大小 螞蟻十億分之一
LS9聲稱,這種「Oil 2.0」不僅可以更新,還能減碳;意味這種油所排放的碳,會比製造這種油的原料所吸收的碳還要少。LS9延攬曾任殼牌石油多年的威爾許出任總裁,該公司實驗室是靠包括創投企業家科斯薩等各界投資人提供的二千萬美元資金成立。
派
爾解釋,LS9的產油蟲是單細胞有機體,每隻蟲的大小只有螞蟻的十億分之一(見下圖,取自泰晤士報網站),起初被當成工業酵母或非病源的大腸桿菌,但經
LS9改造其基因,使之能夠產油;五到七年前,此一基改過程得花費數月與成千上萬美元,但如今只需要數週與約兩萬美元(幾近台幣六十一萬元)。
由
於原油(可被提煉為其他產品如汽油或航空燃料)只比酵母或大腸桿菌發酵時排出的脂肪酸少幾個分子階段,讓這些小蟲生產原油並不麻煩。至於發酵所需原料,由
於使用食物穀物有導致通貨膨脹之虞,該公司無意使用玉米餵食小蟲,而是改用符合當地氣候與經濟活動的各種農業廢料,如加州的小麥梗與美國南方的碎木。
派
爾說,他們計畫在二○一○年以前讓展示形式的小蟲造油工廠開始運作,同時設計與打造能在二○一一年啟用的商業級的造油工廠;倘若LS9使用巴西甘蔗來餵食
小蟲,則一桶原油售價約為五十美元。LS9目前已打造出一具容量一千公升的發酵機器,但尚未啟用;該發酵機器一週能量產約一桶原油。
(自由時報)
--
常出差 腦中風風險高一倍
全球化時代來臨,越來越多人必須當起「空中飛人」,往來各地工作!有研究顯示,經常出差的族群,急性腦中風風險似乎也比較高,幾乎是一般人的兩倍。
醫師分析,這可能與長時間飛行、時差,加上多數人出差都會連續熬夜工作導致疲倦等因素,使得原本潛在的腦、心血管問題,瞬間引爆所致。
這
項研究由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執行,主要希望找出常見導致猝死的腦、心血管等循環系統疾病,與工作過勞相關性的本土資料。研究人員將去年九月至十一月在兩家
醫院收治的腦血管病例,與同醫院性別、年齡相仿的對照組進行比較。初步分析發現,腦血管病例組的病患,除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的比例明顯較高,腦血管病例
「經常出差」的比例更約是對照組的兩倍。
研究人員認為,這結果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仍是職場勞工發生腦中風重要危險因子,至於工作壓力相關因素,像是「經常出差」,除了可能直接影響中風的發生風險,也可能影響三高病情控制,間接影響腦中風的發生。
由
於該項研究個案數並不多,未來仍需要蒐集更多案例,進一步釐清其關係。近年因為發展出以幹細胞治療中風、有不少患者遠道求診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
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指出,來求治的中風患者,確實有不少人病發時在中國大陸。這些人平常往返兩岸打拚事業,「年紀大的,通常睡醒的時候發作,年紀輕則
多半是連續工作幾天後出事」。
林欣榮解釋,飛機上空氣比較乾燥,長途飛行血液相對濃稠,若坐在位置上長久不動,本來就容易引發俗稱「經濟艙症候群」的靜脈血栓。
此外,四、五十歲的國人,約有三到四成罹患高血壓;五十歲以上,則高達五成血壓太高。「高血壓患者若割斷頸動脈、血能噴到二樓。想想這種壓力如果放任不管,長期血管就都老化了」。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指出,再加上很多人習慣在出發前晚將手邊事情告個段落,在機上又不能好好睡覺,最後變成二十四小時以上沒休息,壓力荷爾蒙大量分泌的結果,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自然中風跟心肌梗塞的機率就會增加。
(自由時報)
--
大陸用語 每日一詞
口胶【口膠】
用語說明
在大陸,因口香糖內有類似橡膠成份,被稱為口膠。不過,由於與「口交」發音一模一樣,常讓台灣人嚇一跳,也有愈來愈多大陸人改稱口香糖或口香膠,以免引起誤解。
(蘋果日報)
--
30歲起腦細胞快速凋亡 勤做家事比單調上班更長壽 不失智
依
「用進廢退」原理,多做家事能用到的大腦區域較多,會比一直做文書工作或單調事務更能使頭腦活化。曾有國外研究指出,30歲以後腦細胞每年死亡1億個,而
人類約有1000億個腦細胞,所以趁年輕時多做能加強神經細胞連結的家事,延緩腦細胞死亡、鍛鍊腦力、預防失智。近日義大利也有研究指出,聰明、腦力好的
人可多活15年,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認為,可以解釋為多活動、勤做變化性事務的人反應快、危機處理能力較強,所以比較長壽,建議家庭主婦可做多元性家事
加強腦力;上班族則應在固定工作中變換熟悉流程與步驟,給大腦新的刺激。
失智症並不是老化必然現象!全世界最著名的失智研究就是美國的
「修女研究(The Nun
Study)」,發現一位馬提亞修女從年輕時,就做許多修道院工作,有動腦、編織等複雜性事物,在104歲過世後被解剖大腦,發現腦部有失智病變,不過她
生前卻未表現記憶衰退、認知障礙等症狀,代表多重訓練,腦部甚至可讓病變的大腦仍可以發揮正常功能。
要鍛鍊腦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實做家事是最簡單的,像是養寵物、烹飪、曬衣服、掃地、倒垃圾等,而用電腦寫mail、上即時通訊,因需要和別人溝通,會經過「思考、整理」的過程,在訓練頭腦上會比用電腦處理文書作業要來得好。
做家事
照顧寵物能掌控情緒
養
寵物面對的是有生命的物體,除了基本腦力訓練外,還有情感交流、情緒控制的部分,何一成醫師認為,學習照顧寵物可做多重腦力鍛鍊。他表示,要帶寵物洗澡或
幫牠準備食物,都需要經過時間的規畫與內容設計,除了基礎的手眼協調能力外,和寵物相處、互動,可有穩定情緒、培養耐心的功能,對大腦的情感中樞、認知功
能都有訓練作用。
種花蒔草建時間觀念
在家種花、從事園藝也有體力的耗費,更需要做時間的安排,以及細節設定,例如何時澆水、換土、剪枝等,其中修剪工作也是很精細的手眼協調動作。何一成醫師認為,栽種植物的訓練層次僅比養寵物低一點,因為同樣都是生物,只不過植物與人的互動較無立即性。
烹飪強化組織力 邏輯觀
榮
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自己在家煮一桌菜所能加強大腦功能的區域很多,包括組織能力、決策力、短期記憶力、手眼協調能力、邏輯能力。他解釋,要煮一桌菜
前必須先去採買,並事先規畫好菜單,所以組織能力很重要。買菜回來後要決定洗切順序、烹煮流程,就需要邏輯能力和決策力;而不看食譜作菜時則考驗手眼協調
能力、短期記憶力。
分類垃圾加強判斷力
將垃圾分類並拿出去倒,除了有基本體力負擔外,將垃圾按類別分開放置時,會應用到認知能
力,是種高度判斷力、手眼協調力,因要辨別形狀、材質,並歸類,是很好訓練動作。而把垃圾拿出去倒,就有全身運動的機會,若能拿到垃圾車停放處而不是只拿
到門外樓梯間的公用垃圾桶,訓練效果更好,走出門、順便散散步的全身性運動,更能降低失智機率。
清掃工作塑造空間感
掃地、拖
地、擦桌椅,是一種較耗費體力的工作,但還是能夠訓練空間能力!何一成醫師說明,做清掃工作時,因要考慮從角落開始做、從高處擦至低處等原則,所以會有空
間感以及基本邏輯的訓練。而打掃的過程中,下一步要做什麼動作也是瞬間決策力的執行,所以有基本鍛鍊腦力的作用。
曬衣縫衣練手眼協調
曬
衣服的工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耗費體力,但是其實要將衣服掛起、勾在曬衣桿上,是需要有空間、位置的判斷,再加上每件衣服的間隔、以及如何掛曬才能減低
對衣物的傷害,是需要有手眼協調的能力。何一成醫師表示,這對空間感較差的人,也有適當的訓練作用。而當曬衣服這個動作純熟之後,可以試著做一些進階的工
作,例如縫衣服的訓練,能更加精細地訓練手部小肌肉及眼力,但如果連曬衣服都還不能做得很好,就不建議急著縫衣服,何一成醫師認為:「太急切只會讓自己更
慌」。
要小心
壓力太大會加速退化
平常如果自覺壓力過大、悲觀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損傷腦細胞,所以要避免腦細胞過早死亡,就要適時紓解壓力,培養樂觀、正面的心情。以下是容易讓腦細胞快速凋亡的事件。
1.自覺生活、工作中有巨大的陰影,每天都很不快樂。
2.長期睡眠不足
3.缺乏運動
4.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步驟都沒有變,對大腦沒有刺激。
5.唯一的休閒只有看電視、電影等,少與人互動。
醫師說
3歲前腦部發展重互動
曾
有研究調查顯示,小朋友在3歲前若一直看電視,長大後會較沒有專注力、反應能力也比較差,其實這和成人一直看電視會導致加速退化的道理一樣。因為電視較少
有互動關係,所以不會對大腦有多重刺激,不如看書同時整理心得,或者想辦法讓每天生活中、工作中慣例要做的事做些小改變,讓腦部活化,但也不能做太大的變
動讓自己壓力過大,反而損傷腦細胞。
(蘋果日報)
--
女趴桌睡 竟頸痛中風
一名四十來歲女性上班族午休趴桌睡覺,醒來抬頭忽感左頸側刺痛,右側手腳使不上力也喊不出聲,就醫發現是頸動脈剝離。醫師提醒,此症患者多有高血壓病史,平日應控制血壓,一旦出現頸動脈剝離,應避免會對頸部施加壓力的活動。
診斷為頸動脈剝離
接
獲病例的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仁澤說,年輕患者不可忽略頸動脈剝離可能性,上述女性上班族雖無高血壓,頸部也未受撞擊,但頸動脈內壁可能早已輕微受
損,醒來抬頭導致血管剝離中風。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也說,曾有三十歲女性長時間夾著電話聽筒工作,某次忽覺夾聽筒的左側頸痛,右側手腳無力,
就醫證實頸動脈剝離。
陳仁澤說,若頸動脈血管的內皮壁層分離,血液流入分離層中,會導致動脈狹窄,使腦血流不足,或造成阻塞腦血管的血栓,因而中風;症狀除手腳無力、無法言語,常伴隨同頸、眼睛或前額疼痛。
陳仁澤提醒,多數頸動脈剝離者都有高血壓病史,控制血壓仍為預防之道;無高血壓的患者則應待治療完後,每年以頸動脈超音波追蹤,並避免整脊、按摩、SPA水柱衝擊等會對頸部施壓的活動。
頸動脈剝離小檔案
◎特性:導致中風的少見原因;年輕患者多為先天血管狹窄或異常
◎病因:頸動脈血管內皮破損,血液有如「分岔」流進剝離層,導致動脈狹窄,造成中風
◎症狀:手腳癱瘓、無法言語、頭痛、頸痛、眼疼
◎預防復發建議:
.控制血壓
.年輕患者須每年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避免整脊、按摩等會給予脖子壓力的活動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