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090404

地制法三讀 合併升格 新直轄市明年出現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修正案,縣市合併升格取得法源,不僅兌現馬英九總統台中縣市合併升格的政見,台灣的行政區劃和政治版圖也將出現重大變革。


為消弭「量身訂做」疑慮,立法院院會通過「一體適用」附帶決議,凡是計畫明年十二月廿五日單獨或合併改制直轄市的縣市,應擬具改制計畫,經議會同意後,今年五月卅一日前送內政部,內政部應本一體適用原則,不主動提出改制計畫。

內政部表示,今年底縣市長選舉是十二月五日投票,依法九月初要發布選舉公告,屆時必須確定哪些縣市因升格而延後選舉,依此推算,至遲八月底一定會公布升格名單。

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重點包括,人口一百二十五萬以上,且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的地區,得設置直轄市。

依地制法規定,升格改制除內政部外,縣市也有發動權。

內政部可擬訂改制計畫,徵詢相關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意見後,報請行政院核定。

至於縣市擬改制為直轄市或與其他直轄市、縣市合併改制,得擬訂改制計畫,經縣市議會同意後,由內政部報請行政院核定。

(聯合報)
--
三讀通過 地制法修正 台中直轄市在望

立 法院院會昨日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修正案》,引頸期盼多時的台中縣市,可望升格成為第三個直轄市,並據此於明年底舉行合併升格後的直轄市長選舉。該法賦予 縣市單獨或合併升格的法源,有意在民國九十九年底合併升格的縣、市,需在五月卅一日前向內政部送交改制計畫書,經政院核定通過才算數。

換言之,台南、高雄兩大都會若有意搶搭縣市合併升格列車,時間在五月底,且決定權在政院。

搶搭合併升格列車 須趕五月底前

院會也通過附帶決議,行政部門需於兩個月內研擬完成新版的《行政區域劃分法》、《財政收支劃分法》,完備升格直轄市的整體計畫。

立法院院會昨日審理「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雖然不少立委有微詞,但朝野黨團協商達成共識,在未經表決情況下,順利三讀通過。隨後,台中縣市選出的國民黨立委盧秀燕、楊瓊瓔分別拿出喜糖和鞭炮道具,慶賀法案通過。

出身台南市的民進黨立委賴清德表示,民進黨樂觀台中縣、市合併升格,但也希望朝野支持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可同步升格,不要有差別待遇,希望行政院長劉兆玄的承諾不要跳票,不要欺負南部人。

縣市向內政部送件 決定權在政院

根據修正條文,改制計畫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內政部基於公平原則,已對外宣示不會主動提出改制計畫,縣、市政府擬具改制計畫,經所屬議會通過後,五月卅一日前送達內政部,才能趕上載明年底合併升格,否則將等民國一○三年。

內政部收到改制計畫後,將會同相關部會舉行審議,向行政院提出審查報告。依修正條文,行政院須於六個月內核定。如通過後,內政部需在卅日內發布改制計畫,並公告改制日期。

明年十二月十五日前完成新制選舉

比較不同的是,由於縣、市合併升格的時程緊湊,修正條文排除《公職人員選罷法》一年一個月前完成選區劃分的修法並於一年前公告的規定,僅需在改制日的六個月前公告,十日前完成投票,意即明年六月廿五日前公告選區,明年十二月十五日前完成選舉。

為了避免其他縣市反彈,修正條文也新增規定,縣、市合併改制後,其他直轄市與縣、市的統籌分配稅款及補助款的總額不能減少,迫使政府勢必要把財政的餅做大。

修正條文規定,改制的現任縣市長、議員、民代等,無論是縣市改制或與直轄市、縣市合併升格,都以當屆直轄市長任期屆滿日為改制日。換句話說,台中縣、市若合併升格,台中縣市長、議員、鄉鎮市民代表、鄉鎮市長、村里長任期,將配合延至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廿四日。

(中國時報)
--
財產來源不明罪 立院三讀

立法院院會昨天通過「貪汙治罪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列為貪汙罪被告的公務員,檢察官如果發現其本人或配偶、未成年子女財產總額異常增加,可要求其說明來源;未說明或說明不實者,最重可處三年有期徒刑。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昨轉述,馬英九總統認為這是澄清吏治的重大成就,表示肯定。

國民黨和民進黨團昨天上午在院會提案變更議程,將此案改列為院會討論事項第一案。不過中午朝野黨團協商,雙方並未對於說明財產來源不明的範圍達成共識。

國民黨團支持審查會通過的版本,也就是「列為貪汙被告」的公務員,才有說明財產來源的義務;民進黨團認為只要是「有定期申報財產義務」的公務員,就應該說明財產異常增加的來源。經過兩次表決,民進黨的提案遭到封殺。

三讀通過條文規定,列為貪汙罪被告的公務員,檢察官於偵查中,發現公務員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自涉嫌犯罪時及其後「三年內任一年間增加的財產總額」,超過其最近一年度合併申報之綜合所得總額時,得命本人就來源可疑的財產提出說明。

假如沒有正當理由不說明、無法提出合理說明或說明不實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不明來源財產額度以下的罰金。

另外,三讀修正通過條文還規定貪汙被告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自犯罪時及其後內一年內取得的來源可疑財物,經檢察官或法院於偵查、審判程序中,命本人證明來源合法而未能證明者,視為犯罪所得,應予追繳、沒收;通過的修正條文不溯及既往。

修正案三讀通過後,朝野也分別表達立場。民進黨認為這是「烏雲罩頂的陽光法案」,並在議場拉起海報指國民黨「假陽光真包庇」;國民黨團則指這是「反貪腐」的一大步,也拉起「貪汙總統全國蒙羞」反制。

(聯合報)
--
女性祖墳不留位… 婦團爭平權

「為 什麼女性不能回家掃親生父母的墓?」「為什麼未婚或離婚女性不能進入原生家庭供奉的祖先牌位?」明天起就是清明假期了,許多民眾忙著返鄉祭拜祖先,不過由 於我國祭祀文化仍充斥男尊女卑的觀念,使女性權益受到漠視,婦女新知等婦女團體上午呼籲社會共同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

政大教授及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楊婉瑩表示,台灣人傳統上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使一些女性,生時因有婚姻關係,而無法祭拜父母;死後因為沒有婚姻關係,連家都歸不得,這難道不是許多女性的共同悲哀?

楊 婉瑩表示,不管最後費心費力照顧父母的是誰?誰又和誰感情最親,訃聞中女兒永遠只能排序在兒子與兒媳後面,喪禮上也無法發言,只能夠由男性親屬代表感謝各 界弔唁。更甚至若是沒有生養兒子的家庭,不管其家庭狀況如何,喪禮上也要另尋「代孝子」以表示「有後」,這是性別落差最明顯地方。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彭渰雯及楊婉瑩也呼籲,追求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要從禮儀師的培訓及考照開始,打開「喪禮服務丙級技術士」證照考試題庫中,151題的考題中,有37題與性別相關,但都是重複提問傳統禮俗中「男尊女卑」、「男內女外」的畫分概念等。

如 題目問長孫釘應由誰咬?答案是長男而非長女,暗示男性才是子孫。再如考題男性過世被稱為「壽終正寢」,女性過世被稱「壽終內寢」,婦女新知表示,這些都顯 示傳統禮儀眨低了女性。但遍尋考題,已經出現環保、公共衛生、職業傷害、族群平等、宗教儀式,顯示出題方向已因應時代演進而有改變,為何不能加入性別平等 的觀念?

女性祖墳留位 不是不可能

「男尊女卑的喪禮禁忌,早該被打破了。」祭祀文化男尊女卑的觀念,隨時代演進已逐漸被打破,彰化蕭家祭祖百年來首見有女性擔任主祭官;鹿谷林家祖墳為女性留位、也將女性納入族譜中,都是典型例子。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說,東華大學副教授蕭昭君在去年彰化社頭鄉斗山祠舉行的蕭家祖祭中,擔任主祭,打破百年來禁忌,成為該家族祖祭中首見的女主祭。這段經歷,已拍成紀錄片,下周即將發行,未來將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教材。

陽 明大學助理教授林宜平表示,她出身南投鹿谷林家,家族在921大地震後,籌建家族墓園,擬訂祖墳管理辦法時,就明訂「凡是未出嫁或離婚的林家女兒,都可以 回來」。她父親也在2004年重修族譜時,將以往一片空白的女性家族成員,統統還原重登入譜。林宜平表示,她們家女兒及女婿表現良好,加上父親及長輩觀念 都很開通,才能有這種改變。

律師尤美女則說,她母親過世時,她為了爭取性別平等,曾與哥哥、弟弟與姐妹討論了很長時間,才達成喪禮不披麻戴孝、改戴佛珠,以及兄弟姐妹共訂列名訃聞等改進方式,顯示只要觀念溝通,男尊女卑的祭祀文化還是可以改變的。

(聯合晚報)
--
大法官六五六號解釋 登報道歉回復名譽判決 未違憲

大法官會議三日做出釋字六五六號解釋,認為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如果是以判決命加害人公開道歉,而未涉及加害人自我羞辱等損及人性尊嚴之情事,就沒有違背憲法第廿三條的比例原則,而不牴觸憲法對不表意自由的保障。

聲請釋憲案的前新新聞周報社長王健壯委任律師羅明通說,他尊重釋憲案的意旨,但這號解釋文並未就憲法高度上作解釋,只是純就民法角度釋憲,其間的法律見解,值得各界討論。。

這起釋憲案起因於八十九年十一月,《新新聞》周報刊出「嘿嘿嘿」事件,前副總統呂秀蓮認為報導不實,損害其名譽,控告《新新聞》,獲判刊登道歉聲明勝訴定讞。

《新新聞》指,「刊登道歉聲明」是現行司法判決回復名譽的手段,憲法十一條規定,人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相對的也表示人民有不言論自由的權利。司法以國家 公權力手段,強制剝奪人民不言論、不說話的自由,而使人民被迫違背良心自由,去承認他沒有犯過的錯誤,此回復名譽方式顯然違憲。

大法官會議的解釋文則指出,名譽權旨在維護個人主體性及人格之完整,為實現人生尊嚴所必要,受憲法廿二條保障。民法一九五條第一款相關規定,即在使名譽被侵害者除金錢賠償外,尚得請求法院於裁判中,權衡個案情形,藉適當處分以回復其名譽。

至於回復名譽的方法,民事審判實務上不乏以判命登報道歉作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且著有判決先例。大法官會議指出,國家對不表意自由,雖非不得依法限制之, 惟因不表意之理由多端,其涉及道德、倫理、正義、良心、信仰等內心的信念與價值者,乃個人主體性維護及人格自由完整發展所不可或缺,亦與維護人性尊嚴關係 密切。

故於侵害名譽事件,若為回復受害人名譽,有限制加害人不表意自由的必要,自應就不法侵害人格法益情節輕重與強制表意的內容等,審慎斟酌而為適當的決定,以 符合憲法廿三條所定的比例原則。如要求加害人公開道歉,涉及加害人自我汙衊等損及人性尊嚴之情事,即屬逾越回復名譽的必要程度。

許玉秀:釋字六五六號說服力不足

大法官許玉秀對釋字六五六號解釋提出部分不同意見書,直言多數大法官迴避補充解釋五○九號解釋,是否適用妨害名譽的民事案件,相當可惜,使得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保護之間,在憲法上是否有一個而一致的界線,在可預見的未來,必須依舊陷入曖昧而混沌的爭執之中。

大法官陳新民更認為,本號解釋沒有正確區分適用對象為一般人民行使的言論權,或是來自媒體新聞自由的濫用,而一體看待,似乎專對一般人民言論權所發,忽視了原因案件為媒體所生的爭議。

本號解釋共有許宗力、李震山、陳春生、陳新民、林子儀、許玉秀、徐璧湖、池啟明八位大法官分別提出協同意見書、部分協同意見書、部分不同意見書,顯見大法官在討論本號解釋時,意見紛紜。

大法官許玉秀指出,大法官會議多數意見僅針對民法第一九五條第一項後段「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受理解釋,其餘不受理部分所持理由,說服力明顯不足,尤其多 數意見以侵權行為損害賠償部分,不在釋字五○九號解釋範圍,迴避補充解釋釋字五○九號解釋是否適用於妨害名譽的民事案件,至為可惜。

另一大法官陳新民在部分協同、部分不同意見書中也以「三憾」做為結論。第一憾:六五六號解釋沒有正確區分適用對象為一般人民行使的言論權,或是來自媒體新聞自由的濫用,而一體的看待之。本號解釋似乎專對一般人民言論權所發,忽視了原因案件為媒體所生的爭議。

第二憾:「最後手段論」過度保障、並誇大名譽侵權人「內心自主性」的價值,而忽視被害人的痛苦。登報道歉是行諸我國近八十年、深入國民情感的法律感情,不宜由釋憲改變,否則這一個在我國法律中已極少數「附存」道德成分,都將被盡數刮除。

第三憾:本號解釋既然強調法官行使裁量權時,應注意不得有侵犯人性尊嚴的措辭,已足以防止強制道歉可能產生的弊害。因此,解釋理由不能再附加「最後手段 論」,以免造成因為透過這種附加條件可能產生的「金蟬脫殼」效果。這種附加條件不僅不符最後手段的立法原則,也將紊亂民事法院法官的裁量權,也將對整個民 事法院回復名譽侵權的運作,造成不可預測動盪。

未區隔人民與媒體言論權 殊可惜

大法官會議昨日作成釋字六五六號解釋,雖未受理五○九號補充解釋,令人遺憾,但解釋文限縮民法一百九十五條第一項後段「請求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退而求其次,兼顧人性尊嚴和憲法言論自由中的「不表現意見自由」,也算是法治的進步。

十五位大法官中,有逾半數的八人,分別發表協同意見書;部分協同、部分不同意見書;由此可知這號解釋在大法官間引發的討論是多熱烈。

十年前的五○九號解釋,讓行為人是否涉及刑法誹謗罪,免除自負舉證責任的義務,可說是大法官進一步保障憲法言論自由的濫觴,但卻屢屢衍生適用刑案、不適用民法,還是民刑法案件都適用的爭議。

呂秀蓮控告《新新聞》案引發的釋憲聲請案,原以為五○九號解釋可望有更進一步的補充,即該解釋是否亦適用於民法,讓過去模糊的爭議,得有明確的規範。然而卻因大法官會議議決不受理解釋,無法藉此充分釐清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保護的界線,不免有為德不卒的遺憾。

如同當初的五○九號解釋,六五六號解釋刻意凸顯適用在一般民眾,卻忽視釋憲聲請人乃是新聞媒體,如此也失去媒體釐清有無侵害名譽權的界限,對源自憲法言論自由的新聞自由,也少了一次畫時代論述的契機。

不過,六五六號解釋認為,名譽權被侵害,若當事人不願道歉,固然可依民法請求判決「強制登報道歉」,但被害人如果非得要「以暴制暴」,要用羞辱或損人名譽的文字,要求加害人道歉,也是不行的。

解釋文首次將屬個人內心層面的「不表意自由」,予以明文化,要求須在衡量不涉及羞辱加害人,或不損及人性尊嚴情形下才能進行,如此賦予法官更多的裁量權,限縮刊登道歉啟事的方法和文字,兼顧受害人和加害人的權益,這是六五六號解釋進步的一面。

(中國時報)
--
民粹情緒 成了美國經濟主流?

全美國對AIG窮追猛打,因為AIG一方面拿政府的紓困金,一方面卻發出鉅額紅利給高級主管,還為高級主管安排豪奢旅途。於是輿論一片撻伐,國會通過決議案要抽取九○%的重稅,歐巴馬也親上火線抨擊。在民粹情緒日益高漲下,AIG成了過街老鼠,彷彿人人得而誅之。

然而,就法律而言,AIG和高級主管到底犯了哪一條?他們不是完全遵守合約行事嗎?資本主義的前提之一,是「每個人都爭取自己的最大權益」,當初訂定合約 時,規定分紅等優惠,就是根據這個前提。試問,合約有無諸如「如果出現虧損,分紅減少」、「如果接受政府補助,分紅取消」等先決條件?如果沒有,今天 AIG的作法或許在道德上有虧,但是在法律上絕對站得住腳。

人人皆日可殺 法理放一旁

事實上,已經有美國政府官員講了,如果要討回這些紅利,勢必引起法律糾紛,而且花費大、耗時長,最後可能得不償失。此外,很重要的一點,也是企業界迄今振 振有詞的說法:就算政府打贏官司,或者拿錢的人「天良發現」吐出全部紅利,其意味的卻是:只要國人皆曰可殺,白紙黑字算什麼,法理算什麼。

可是這種冷靜的聲音,今天在美國社會得到的回響有限。因為強烈的民粹聲浪正在上揚。不然,福斯電視網的談話性節目主持人葛林.貝克(Glenn Beck)為什麼竄紅?這種民粹情緒,正反映於貝克的口頭禪,「你不孤單(You are not alone)」。言下之意,頗有眾志成城、投刀斷流之勢。然而,「可」代表著「對」嗎?當年買賣黑奴,大家習以為常,又何勞林肯解放?

保守派代言人 貝克成新寵

隨著經濟下跌,貝克的節目收視率也節節上升,媒體謂「突然之間,他成了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代言人」。開年以來,他的觀眾已經固定維持在二百卅萬人以上,在 有線電視所有新聞節目中高居第三名。而且別忘了,他的時段是傍晚五時至六時的下班時刻,不是電視的黃金時段。此外,他的廣播脫口秀也在全美數以百計的電台 播出。

在節目中,他強調道德。根據道德,不貪不義之財,所以AIG主管當然要吐出紅利。然而,什麼是不義?根據的未必是法律,可能是主持人的主觀認定。

這種主觀認定有其號召力,尤其是「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又是信仰,又是憲法,又是傳統的價值觀,加上口若懸河,使貝克成為意見領袖,他甚至說,「國 家有了麻煩,靠我來更新」,於是「憲法遭到破壞,經濟出現災難」。說著說著,他潸然淚下。彷彿藉著他的眼淚,洗滌觀眾心靈,重喚大眾良知。

持不同觀點者 一律醜化之

民主黨籍的前副總統高爾推動環保,他將之比擬為希特勒,「凡持不同觀點者,一律醜化之,正像當年希特勒對付猶太人」。美國國會出現第一位回教議員,他要對方「證明給我看,你不是與我們的敵人一道」。這種指控,在民主社會是很惡劣的行徑,但是有其市場。

專家指出,在經濟大蕭條的年代,必有貝克這樣的角色興起,因為大眾對眼前無力,對未來無望,個人及整體的挫折感很深,懼怕之中,既然在實體上無可倚賴,所以必須在心理上找到避風港,「貝克」乃適時成為心靈的寄託。

《紐約時報》引述同為保守派的作家大衛.佛洛姆的話說,貝克的成功,是因為保守力量潰散,也是因為保守思潮與美國文化疏離。很多人覺得自己逐漸變成少數,害怕被邊緣化,遂激發起凝聚力。這種人在相對數字中是少數,但在絕對數字上是很大一群。

貝克們轉移了社會注意力。行政部門的舉措未見功效,正擔心公眾批評,貝克卻把焦點轉到AIG上,幫了歐巴馬政府大忙。有人質疑貝克這類節目可能煽惑動亂,會不會動亂猶未可知,可是輿論失焦已是事實。

(中國時報)
--
如果不跟婦權會說再見/黃長玲(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日前陳美華及張晉芬教授的〈再會吧,婦權會〉一文,既表達了對於性別專責機構該如何設立的看法,也提出對於目前行政院婦權會運作上的質疑。筆者在這兩個議題上與兩位教授看法略有出入,但要呼應兩位教授的某些關切。

現存的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成立於一九九七年。二○○二年以後,民間婦女團體因應行政院政府組織再造的進程,開始推動專責機構的設立,主要的訴求就是 國際婦女運動的共同進程「性別主流化」。在政府沒有專責人力配置的狀況下,婦權會確實由於民間委員長期積極無償的投入,而使得性別主流化的工作在政府部門 開始進行。

陳教授與張教授的文章對婦權會的主要質疑是體制定位不清,民間委員的代表性及課責性不足。事實上,官方與民間委員各半的組成方式,在我國的現行體制中,並 非婦權會獨有,而是普遍存在於行政院及各部會所屬的幾百個委員會中。這種公私協力的組成方式,也和當代民主治理的趨勢密切相關。因此,代表性與課責性的問 題,其實是民主治理的核心議題。這樣的質疑其實是重要而且必要的,而官民共組的委員會既然有決策權,那麼在代表性和課責性上就必須透過實踐來逐步形成體 制。就婦權會而言,課責性的部分,其實已經有某些實踐的經驗。會議記錄全文上網的做法,就是一個起步。

二○○四年底左右,婦運界對於專責機構應如何設立逐漸出現分歧的看法。大體上來說,爭議的焦點是要設立獨立的性別平等委員會或是在婦權會的體制上於行政院 本部搭配專責人力。前者的優點,確實如陳張兩位教授所言,有法定地位及獨立的人事預算,但是引發的憂慮是性別平等委員會可能成為弱勢部會,不利性別主流化 的推動。後者的優點是婦權會由院長出任召集人,專責人力置於院本部有利部會協調,但是引發的憂慮正是陳張兩位教授的批評。

婦運界對於專責機構如何設立容或有看法上的分歧,但是對於政府應展現決心實踐性別平權價值則在態度上非常一致。換言之,如果行政部門不打算跟婦權會說再 見,就必須在婦權會的定位及委員組成的代表性等方面,體制性的回應婦運界的期待與質疑。相關可行的做法包括訂定性別平等基本法,讓婦權會的體制性位置變得 更為清楚,而未來婦權會民間代表的部分,也應廣邀民間團體推薦人選。

最重要的是,所謂「院本部性平處加婦權會」的規劃,概念上由行政院長為性別政策負責,因為性平處是院長幕僚,而婦權會的召集人也是院長。然而,在現實運作 上,任何人都很難相信院長會日常性的處理性別政策,因此,行政體系中,是由政務委員還是秘書長兼領性別首長的角色,仍然懸而未決,這也是目前廣泛引起婦運 界質疑的主因之一。

整體而言,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婦權會的存續,雖然涉及性別專責機構如何設置的爭議,但是就體制而言,不一定如陳張兩位教授所言,是開民主倒車,反而有可能具備民主深化的意義。至於這樣的意義是否能真的出現,既取決於行政部門的心態,也有賴市民社會的持續監督。

(中國時報)
--
暴食症的春天 美人與白骨/張小虹(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八○年代末期崛起的英國超級名模凱特.摩絲,十四歲入行,號稱世界上最瘦的模特兒,其瘦骨嶙峋的廣告照片,曾被抗議人士以塗鴉方式噴上「餵食我」 (Feed me)的大字,頓時讓時尚工業凸顯的青春骨感與飢餓難民、厭食症患者的孱弱形象,相互塌陷,合為一體。但當時她的經紀人馬上跳出來表示,摩絲的胃口又大又 好,完全沒有飲食失序的問題(似乎暗示有些人就是天生麗質,怎麼吃都吃不胖)。一直到去年年底接受時尚媒體專訪時,摩絲才首次坦承當年實在太瘦,很長的時 間都不吃東西,但堅決強調自己沒有厭食症,只是工作環境(攝影棚、飛機客艙與秀場)的特殊狀況,沒有東西可以「餵食我」。

摩絲的出現,讓「少女」發育不良的嶙峋骨感,一夕間置換掉對比之下略顯豐腴飽滿的「女人」形象,而二十年來此青春期骨感美學變本加厲,名模一個比一個年 輕,一個比一個瘦,終於導致了「紙片人」的悲劇,當數名「皮包骨」的世界名模,先後因嚴重飲食失序而送命,時尚界終於被迫開始重新規範模特兒的體脂標準。 而此次摩絲的告白,乃是在這種論述氛圍中的順勢發言,讓始作俑者也開始辯稱是時尚工業讓她變得「太瘦」。

然而在當代談論「飲食失序」所引發的厭食症與暴食症時,卻出現了批判論述無以為繼的窘狀。長久以來女性主義強調的「父權陰謀論」(以苗條瘦身美貌神話宰制 女人的身體)早已變得老生常談而無新意,雖然以美國為例,每年還是有數十萬的女性死於厭食症,但除了高喊「反肥胖歧視」、「奪回身體自主權」、「瘦身纖體 是理論,厭食暴食是實踐」或拿已故的女歌手卡本特或戴安娜王妃為例外,我們還能有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戰略模式呢?而在性別身體政治之外,家族遺傳的醫學觀 點或是現代性的自我管理觀點也越來越聲勢浩大,一個強調腦部缺陷或家庭特殊教養方式,一個凸顯自我監控與自我規訓的身體管理「失能」,都讓當代的厭食暴食 論述無法定於性別宰制的一尊。而最新統計資料亦顯示,男性厭食症的比例狂增(以英國為例,過去五年男性厭食症的增加率為六七%),而飲食失序的性別比例也 由原先的一:十調整為一:四,看來越來越多的男人也步上女人以節食控制體重的命運。

反倒是最近的一則新聞,誤打誤撞出一個「大胃王」與「暴食症」的有趣連結。報載一名體重不到四十公斤的十五歲少女,被多家吃到飽餐廳視為拒絕往來戶,只因 少女狼吞虎嚥的功力,嚇壞了業者。這則先由平面媒體添油再由電子媒體加醋的報導,第一回合乃是成功挪用「大胃王美少女」的刻板形象進行描繪:不要小覷她外 表的瘦弱嬌小,食量卻可以如無底之洞,抵得過好幾個彪形大漢。再加上一些些撈本吃到飽、吃到吐的「奧客」暗示,一齣通俗劇戲碼就可以順勢推出。但在第二回 合的追蹤報導中,少女因減肥過當而引發的厭食暴食徵候才被揭露,但此時整個形象卻變得猶疑模糊來起來,鏡頭不斷特寫少女拿起礦泉水、夾起食物的細小手腕, 但厭食暴食的身體失能,卻只能透過少女冷靜的語言描繪進行,無法被熟悉視覺化。

身處在一個不斷用超瘦酷炫影像強迫「餵食」我們的時代,是否該反問那厭食暴食的身體影像又何在呢?在這波反紙片人的風潮中,一些時尚攝影師開始本著社會道 德良心,拍攝厭食暴食症患者如何瘦到皮包骨的「驚恐」畫面,但似乎總是少了臨門一腳的力道,因為攝影照片終究無法解釋為何脫去華服後的「白骨」,可以在穿 上華服後變成「美人」。反倒是這次新聞報導,提醒了另一種「視覺化」暴食症的方式:我們看不到偷偷躲起來暴飲暴食的女孩,我們卻看得到一群一群為競賽獎金 而狼吞虎嚥、上吐下瀉的準大胃王們,在鏡頭前痛苦狂亂地把食物強行塞入口中。只是厭食暴食症少女的身體賭注,不是獎金,而是那一個永遠無法企及的完美身體 形象而已。

(中國時報)
--
寫信給未來的自己/黃菁菁

這些是現在日本中學畢業典禮上流行的歌《手紙 (信)─給十五歲的你》的部分歌詞,是日本創作歌手Angela Aki(音譯:安藝安琪拉,日本名:安藝聖世美)為NHK舉辦的日本全國學校合唱大賽所寫的主題曲,歌詞引起無數青少年的共鳴。這首歌播出後,NHK收到 二千封青少年寫的「給未來的信」,安琪拉為鼓勵中學生與自己對話,而展開探訪中學生之旅,追蹤他們的成長過程,並收錄成「給即將踏上人生旅途的 你,Angela Aki與二○○○封信」節目(黃菁菁攝)。

「十五歲的我,有任何人都不知道的煩惱,若是寫封信給未來的自己,應該可以很老實地將煩惱說出來。」「我好想哭,感覺自己快消失不見了,到底該相信誰的話呢?」「沒問題,一切都會度過的」。

這些是現在日本中學畢業典禮上流行的歌《手紙(信)─給十五歲的你》的部分歌詞,是日本創作歌手Angela Aki(音譯:安藝安琪拉,日本名:安藝聖世美)為NHK舉辦的日本全國學校合唱大賽所寫的主題曲,歌詞引起無數青少年的共鳴。

這首歌播出後,NHK收到二千封青少年寫的「給未來的信」,安琪拉為鼓勵中學生與自己對話,而展開探訪中學生之旅,追蹤他們的成長過程,並收錄成「給即將踏上人生旅途的你,Angela Aki與二○○○封信」節目。

安琪拉在節目中說:「卅歲生日時,母親送我一個很特別的禮物,是我十五歲時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好長的信中寫著一大堆煩惱,現在讀起來感觸良多,也成為 創作這首歌的靈感。」安琪拉領悟到,只有本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煩惱,最能與青少年溝通的既非老師也非父母,而是他們自己。

安琪拉鼓勵中三學生寫信給一年後畢業的自己,他們的信中寫著:「我被升學考試壓得快喘不過氣來」、「我不知道該相信誰說的話」、「在學校遭霸凌,我好想哭」、「我不漂亮又不會唸書真是一無是處」、「我的未來會如何」等等。

安琪拉告訴他們,把信留到畢業時再拿出來,看看這些煩惱還存不存在,到時候一定會覺得,根本沒什麼問題,「要相信人生中所有的事都是有意義的,不要害怕,好好追求自己的夢想。」

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美國人,在日本德島縣長大的安琪拉回憶說:「因為自己是混血兒,在別人眼中就是不一樣,雖然身邊的朋友都說羨慕我,其實我非常討厭這樣,我想跟大家一樣。」

「同學都說我很愛笑,其實當時笑容是我偽裝、保護自己的盾牌。中學時我也曾遭霸凌,現在我可以笑著談那段往事,但當時真的快受不了,我想任何人在年少時都會有痛苦、煩惱的經驗。」

有老師在節目中說,一個常逃學女學生完全不相信老師,只要被大人講重話,情緒就立刻失控,讓老師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她,但她卻因為這首歌改變了。

這位女學生說,我從歌詞中找到自己的心聲,剛開始邊唱邊哭,一個月後竟可以笑著唱這首歌,我現在非常尊敬老師,感謝她能如此包容我。一首歌鼓勵下,讓少女打開了心房,學會傾聽自己的煩惱,與未來的自己對話,鼓勵自己找出未來的方向。

看了這個節目深深被感動,看到少女們為內心的煩惱流淚痛哭,也體會出她們內心中有著成人難以理解的無助感。

回想自己十五歲時也曾陷入庸人自擾的苦惱深淵,大人說的每句話都很刺耳,總覺得「為什麼沒人了解我?」、「為何老師、父母一開口都沒好話?」、「我的未來在哪裡?」等,在成人看來只是無病呻吟,但對十五歲的少年而言,卻是致命的煩惱。

父母、師長為了不想子女、學生走冤枉路,總是用自己的思考模式去教育下一代,即使出發點是好意,在他們看來卻變成壓力,代溝也就這樣產生,為了避免衝突而放任他們的結果,更讓青少年脫不掉自己為自己套上的無形枷鎖。

安琪拉說,我想讓青少年們知道一個事實,人生是很複雜的,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一樣,有痛苦、有煩惱,也常有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但是我想用輕鬆的口吻告訴他們,「你一定沒問題的,一定能度過的」。

(中國時報)
--
「怎可能」 稅負痛苦 全球我第8輕 法國最苦 香港排名比台灣「不痛苦」

《富 比士》(Forbes)雜誌公布二○○九年全球稅負痛苦指數(Tax Misery & Reform Index)調查,稅負痛苦指數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法國、中國、比利時,台灣的痛苦指數比去年減輕,排名五十八,由去年的倒數十四降為今年的倒數第八。民 眾則不大認同此調查結果,認為「中華民國萬萬稅,怎麼會不痛苦。」

今年評比
《富比士》每年按照地區稅負政策對於資本和人才吸引度進行排名分析,總分涵蓋企業稅、個人稅、社會福利、營業稅等因素。分數越高代表稅負痛苦越大,排名越後面,代表稅負越平易近人,今年共有六十五個國家或地區列入比較。

法國中國排前二名
根據統計,全球稅負痛苦度最高前三名依序為為法國、中國、比利時,最輕的依序為香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其中台灣稅負痛苦度排名第五十八,較去年的五十三名(去年共評比六十六國或地區)下降,在亞洲只比香港痛苦。
《富比士》分析,中國因積極發展公共建設,增加僱主與僱員的社會福利稅負,無形加重負擔。

社會福利不及他國
對於台灣稅負痛苦指數排在後段,上班族楊小姐大呼:「怎麼可能,中華民國萬萬稅,怎會不痛苦,稅負很重並不輕鬆。」已婚育有一子的徐小姐說:「其他國家稅負雖高,但老年有福利保障,台灣就不知道能不能照顧我們到老。」
文化大學經濟系系主任柏雲昌分析,台灣的稅負相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的確較低,但台灣社會福利遠不及其他國家,「其他國家教育生活等費用相對低廉,甚至免費,台灣稅負痛苦感雖不深,但生活壓力的痛苦卻讓人喘不過氣。」

(蘋果日報)
--
散光50度要矯正 6歲前應治療

孩 子近視度數愈來愈深,配了眼鏡卻沒改善?小心可能是散光未矯正造成近視度數加重。散光是因角膜形狀非正圓形,為橢圓形,因是天生的,所以小朋友若有視力模 糊、看不清楚的情況,家長應在4歲半前盡速帶至眼科做檢查與矯正,否則會影響視力。散光50度以上若不矯正,未來會使視力品質變差,最佳的治療期是在6歲 前。

視力發展其實在3歲左右就可看出大概,此時到兒童眼科做檢查可看出是否有斜視等問題,等到大一點、會以手比出視力評量表時,即可診斷 有無近視以及散光度數。所以若家長未在孩子3歲時做過眼睛檢查,最遲也要在4歲半做一次散光及視力檢查,若需治療,最好在6歲前大腦視覺細胞發育臻於成熟 時完成,效果較好。
自行開業兒童眼科醫師林超群表示,散光度數是天生的,因與角膜構造有關,若散光度數太高,超過200度以上,就有可能造成弱 視,小朋友未來視力可能只剩0.6以下,所以盡早檢查確定後,若為高度散光族群,就要特別小心別再近視,否則嚴重影響視力可能使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有障 礙。

要注意
散光使視力更模糊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25到50度的散光,但此範圍內的低度數散光不需特別注意。即便度數超過 50度以上,人口比例也很高,大約7到8成的人都有。至於 200度以上的散光,就屬高度散光,約5%的人口屬高度散光,會引發弱視,小朋友若檢查出有高度散光、弱視,家長必須特別小心,別再讓孩子近視。散光度數 不會增加、減少,但卻會影響視力,使同一個物體看起來更模糊,甚至有變形的可能。而散光度數終其一生不會改變。

驗光檢查散光度數
散光可用電腦驗光等方式測得,林超群醫師認為,應在孩子4歲半時至少做一次檢查,同時檢查視力,才能做較好的控制。若無法及早檢測出來,孩子大腦內的視覺區、視覺細胞到了6歲發展黃金期時,可能就無法有很好的發育,更會使視覺品質更差,通常就會變成弱視。

配鏡前應精準測量
散 光要及早控制,減少對視力的影響,如早點讓孩子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有些業者驗配時只將散光度數除以2,再加上近視度數,這可能會因散光度數不準確而使近 視度數變深,會經常看不清楚、頭暈,所以經由兒童眼科醫師驗配較好。只要散光度數超過50度,配鏡時都要特別考慮散光度數。

應治療
散瞳劑 弱視訓練機併用
家 長通常都是看到孩子瞇著眼睛看東西時,才帶到門診,這時才發現已不只有散光了,大部分多已近視,所以除了配鏡之外,還會視情況給予散瞳劑治療近視,延緩度 數加深的情況。若是在6歲前發現的高度散光、弱視,則會每周戴上視力動態訓練機,每20秒視力動態訓練機內部的稜鏡會旋轉,加強眼部肌肉協調,並使大腦視 覺區的發育更好,減緩弱視情況。不過也有12歲左右的弱視孩童經視力動態訓練機治療後好轉,不過治療持續時間較長,約需2到3年。

醫師說
6歲前需治療半年
散光必須於6歲前盡快配戴眼鏡及弱視訓練治療,以促進大腦視覺細胞的正常發育,治療時間約半年。雖然散光度數不會改變,但觀察台灣的學童,近視加深的速度很快,這可能與散光沒有正確矯正、驗配鏡有關係。

(蘋果日報)
--
理想的婦產科/陳怡君

陰蒂有八千條神經是陽具的兩倍,唯一的目的是使女人在性行為時愉悅,然而台灣女人的陰蒂陰道兩姊妹卻飽受父權婦產科診間的折磨,以至於她們寧願冒著生病風險,拒絕不人道的婦產科。
每 一位年過三十的女性,都有定期上婦科做子宮頸抹片的權利與義務。根據衛生署統計,子宮頸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五,死亡率排名第六,然而30歲以上婦女三年 內接受子宮頸癌篩檢者不到70%,遠低於歐美國家的80%至85%。可嘆的是,子宮頸癌不但可以透過抹片檢查早期發現,原位癌早期治療的存活率更高達九成 九以上,可惜衛生署花了大筆預算勸說女人定期「六分鐘護一生」,卻忘記問「女人為什麼不喜歡內診?」
為了節省時間,台灣習於安排數個病人在婦產科 診間內等候。女人得在好幾個陌生人前,述說自己分泌物的氣味與顏色、月經周期的不順、甚至包括了性生活與性伴侶細節,與對性病的擔憂。每回婦科就診,我都 假裝自己沒有耳朵,對於不同女人的性史、身體史充耳不聞;又要說服自己身體隱私無關痛癢,為了健康放下尊嚴。

女性尊嚴未受重視
婦 科內診更是醫生本位主義超過女性尊嚴的具體展現。內褲褪去、兩腿打開抬高架在鐵環上,冷氣涼颼颼灌入下體,本來就不舒服,將診療椅朝向牆壁增加安全感是國 外例行作法。台灣醫生卻將診療椅朝向門口,叫女人下體光光地面對布簾,擔憂有人撥簾而入,只因為醫生懶得繞道多走兩步路。
日前有機會到一家教學醫院演講,提到我在台北市女權會工作時討論的「夢幻婦產科」:柔和的燈光與音樂,緩和緊張;單一就診讓女人安心說出身體隱私,不因害羞而延誤病情;安全隱密的內診環境;醫生耐心說明醫療步驟、加溫鴨嘴器,讓女人安心就醫。
護 理長表示,醫院將化療室重新粉刷為粉色系,換上柔和燈光、添上綠色植栽,還點上紓壓精油、播放輕音樂,花費無多,卻改變了地下室化療間焦慮的氣氛。諷刺的 是,一進到婦科主任「專屬」診間時,赫然發現一排椅子排在診間內;內診診療椅朝外,空蕩蕩一無遮蔽物。陪同的男性主任同情地說,如果他得脫光褲子坐上這樣 的椅子接受治療,一定很不舒服,他結論「大牌醫生病人多到看不完,能不能將椅子轉向,還需要溝通,不過布簾是一定會做。」
重頭戲還沒完,護理長展示日本進口要價八十萬的診療椅,我一坐上,診療椅說了一大串日文,一面嘰哩咕嚕一面升高、自動放倒椅背、伸出不鏽鋼工作平台,把好端端的客人我弄得緊張兮兮。台灣女力高居亞洲前三名,台灣女人的婦科人權,依然停在第三世界。

(蘋果日報)
--
肥貓啟示錄/陳文茜

在G20大會場外抗議的民眾,聚集倫敦城,兵分兩路。一路攻擊領袖聚集的Excel國際會議中心;一路攻擊鄰街金融中心。結果Excel滿布鎮暴警察嚴密防備密不可破,金融中心卻一攻就破。原因之一是連倫敦警察也不想保護銀行,警察也是受害者,他們與抗議民眾同恨銀行。
金融街部分銀行因此乾脆歇業,照常上班的公司則呼籲員工勿著西裝,省得挨揍;簡單講,肥貓變成了過街老鼠。

無恥拿紓困金分紅
金 融肥貓名詞盛行於2008年9月15日雷曼倒閉後;據北京著名的地產商潘石屹告訴我,現在紐約時興一門觀光新生意,導覽觀光客看「有錢又無恥人的家」。觀 光巴士穿梭中央公園豪宅區,行經馬多夫家旁,巴士停歇,觀光客一擁下車佇足觀望馬多夫豪宅外觀,導覽人員如同「現場開講」,列其名,敘說其罪行,大夥拍個 照,然後乘車前行再往下一個目的地,到 AIG執行長的家……,到雷曼執行長古爾德的家……。潘石屹與我聊天時,笑說這是「資本主義式的反右公審」,批鬥之餘,不殺人但要收錢。
「肥貓豪 宅之旅」大約盛行於一周前,AIG分紅事件爆發後。華爾街造出來的CEO神話已成當代浮士德,他們不只是罪人,更是魔鬼。過去數十年他們搜括全球窮人勤儉 的積蓄,累積成自己無恥的財富。海嘯發生後全球有這麼多痛苦的人,「肥貓」不但沒有懺悔之意,還拿著納稅人給的紓困金分紅。美國式的文革觀光之旅,於焉展 開。
根據統計,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跨國「基金經理人」,2005年月薪與紅利加總起來等同加州小鎮全鎮政府的薪資,中國農業縣全縣40萬人口總收 入。「基金經理人」只不過是肥貓的下限,三十歲上下,工作沒多少年,生活卻已闊綽到了羅馬帝國衰落前的寫照。伴隨這群華爾街新貴,世界興起了十年「奢華 風」時代,夜店如雨後春筍環繞Union Square,一夜擲千金乃家常便飯,住所租金5000美元一個月公司埋單,名牌、Porsche跑車只是普級裝備。我這一段描述的僅是一名三十歲,出道 不到十年的中級華爾街經理。他們只是小肥貓,奢豪已瞠目結舌,何況頂頭上司,真正的大肥貓。
「攻擊大肥貓」,已成美國最重要的全民運動。AIG分 紅事件爆發後,民意沸騰至極點,奧巴馬也算聰明,知道自己若處理不當,恐將與肥貓共亡。他在第一時間向肥貓開砲,本周又「命令」GM的CEO下台,憤怒的 美國人需要罪魁禍首,奧巴馬順應民粹,取肥貓首級,轉移憤怒也藉機向凌駕美國政府權力法律已久的大企業家們開刀。
「華爾街」新貴頓時之間,名聲幾與納粹集中營齊名。數年前,他們還是全球媒體膜拜的對象;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均想見賢思齊。「財富」是身分地位的惟一標竿,它高於人品、高於知識、高於法律。如今肥貓人人喊打,心裡恐怕覺得困惑,「為什麼以前是聖人,現在是魔鬼?」

市場高估肥貓智慧
冷 靜公平地分析,肥貓並非罪該萬死;也是類似一場90年代的全球會議,鬆綁了1929年以來的金融監理機制。那一次的關鍵鬆綁,解決了1987年美國的儲貸 危機,而主導法律的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有一段時期還被稱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財政部長」。魯賓於柯林頓時期入主政府,在此之前他是花旗的CEO,花旗在 他的執掌之下一度是世界上市值第一的銀行,跨足銀行、保險、房產……各形各類的業務,不可一世;如今已淪為世界排名第46。可惜人類思考金融危機的能力知 識有限,說不盡過去,看不到未來。民眾總想找個「混蛋」出氣,取「首級」洩憤。「白目」的AIG主管們就在此時上了當,自己站上斷頭台。說他們是世界上最 優秀的人,該領最高的薪水,由此可看出,顯然市場一直高估了肥貓們的腦袋。
這恐怕是看肥貓,最應習得的現代啟示錄。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