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120410

再踢爆 用30年前油耗值 每車超收千元 交通部認錯不退錢 吃定百姓

交通部除因計算錯誤,超收人民汽燃費逾11億元外,《蘋果》追查再 踢爆,交通部竟用30年未改的落伍油耗數值計算汽燃費,據經濟部規定市售車款的最低耗能標準重算,近700萬輛自小客車主每年至少被交通部超收990 元,5401c.c.以上車主,更被A走5490元。交部昨雖承認標準過時,但卻不提退費,也無意立即修改。學者批政府如同有牌土匪、吃定老百姓。


消基會祕書長陳智義說,汽燃費除計算錯誤,還用舊標準,是雙重剝削,這是明顯可發現的錯誤,行政機關應知情,基於誠信原則,應將差價退還民眾。

每車最多超收5490元
依 現行汽燃費計算公式,每公里耗油量越低,也就是平均油耗(每公升汽油行駛公里數)表現越好,則汽燃費越低。交通部依不同汽車排氣量級距訂定不同油耗標準, 市售常見車款從601~1200c.c.級距到5401~6000c.c.級距,每公升汽油行駛里數從3.3至10公里不等,汽燃費從4320元至1萬 3080元。
但檢視經濟部制訂「車輛容許耗用能源標準及檢查管理辦法」,最低級距1200c.c.以下至最高級距5400c.c.以上,最低耗能 標準是每公升行駛5.7至14.1公里不等。經濟部能源局官員昨表示,車輛耗能標準會隨車輛技術進步,每3至4年修訂一次,不符各級距排氣量的耗能標準, 不得販售。
交通部計算汽燃費的各級距油耗依據和經濟部的汽車耗能標準落差很大,均屬不得銷售車款的油耗數值,若以經濟部最低耗能標準重算,市售 601c.c.至6000c.c.自小客汽油車,每年遭超收990元至5490元不等汽燃費,超收幅度高達20.6%至43.6%,估計全國近700萬輛 自小客車主受害。機車部分因油耗數字差距不大,影響較小。
以1801~2400c.c.級距車款為例,汽燃費現行計費引用的耗能標準為每公升行駛7公里,收費6180元;但經濟部法規則規定該級距車款,未達每公升行駛9.9公里不得銷售,以此油耗估計汽燃費僅應收4350元,民眾等同每年被多收1830元。
交通部引用的油耗標準30年未改,導致車主遭變相多收20.6%~43.6%汽燃費。林啟弘攝

學者:退費別找藉口
台 大土木工程系交通組教授張堂賢認為,現行汽燃費公式跟現實差太多,一看就知不合理,早該重新檢討。當年設計汽燃費計算公式的交通部前顧問張浵表示,油耗是 依據美國標準制定的《汽車汽缸總排氣量手冊》來推算,當初採取的數據都是「假設」,隨時代進步,確實應定期檢討,如每5年就重新檢視計算公式中數據的合理 性。
交通部昨回應,計費過時是事實,現行汽燃費引用的耗能標準確為30年前數值,因已準備配合財政部規劃隨油徵收汽燃費,若再回頭修改公式,可能用1、2年就要取消,目前規劃維持現有計費方式,並盡速規劃隨油徵收新制。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張學孔怒斥:「推動隨油徵收已談10多年,不要把社會當笨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教授施正鋒也批,政府好像是有牌土匪,若侵佔百姓利益應馬上停止,提出新標準及補償,現不改就好像吃定老百姓,就像商品標錯價格,賣貴就要退費,不該找一堆藉口。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耗能標準須隨引擎效率提升而隨時更新與調整,收費才合理,政府有行政怠惰之嫌,應盡速訂新標準,再將超收部分退給民眾。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系副教授魯俊孟認為,應立法要求行政機關定期檢討收費標準。

「故意把公式弄複雜」
民眾王仁傑說:「我家4輛車估計一年就被多收4、5000元,大部分人不知公式怎麼算,政府也刻意把資訊弄得很複雜,讓我們呆呆的繳錢,早該要有人踢爆。」民眾陳玉珊也罵:「政府真的隨便把人民當提款機,標準不更新,導致汽燃費收這麼貴,還找藉口不改,實在太離譜。」

汽燃費「應加計利息還錢」 立委轟「政府追罰金都加倍」

交通部爆發超收民眾汽燃費長達29年的疏失,公路總局昨表示,被超收車輛因部分曾有過戶,預估至少有650萬人次可退汽燃費,首波將有218萬車主可在7月徵收汽燃費時、直接扣除超收費用退費,其餘當事人則擬在年底前完成退費。消基會和立委均要求交通部加計利息退款。

《蘋 果》昨踢爆交通部超收218萬車輛汽車燃料使用費達29年、金額總計逾11億元,交通部路政司長陳彥伯昨舉行記者會,對政府超收汽燃費表達歉意,強調該錯 誤是1983年人工試算錯誤導致,但政府不會迴避,將退還民眾11億800萬元,雖是超收,但錢都用在道路養護和建設上,是否有利息問題,將需再釐清。

650萬人次可退
公路總局監理組組長謝界田表示,國人每輛車從購買到報廢平均使用10年多,平均會過戶3次,以超收現有車籍的218萬輛車推估,等於有650多萬人次都在可退費之列,其中至少218萬名現有車主將於7月徵收汽燃費時直接扣款退費。
公 路總局指,另有約436萬人次因過戶或車輛報廢將於7月前完成清查並通知民眾及公告,屆時民眾可到監理站申請退款,若不想因幾百元跑一趟,也可先在監理單 位電腦系統註記應退款金額,待辦理行駕照換照時再從應繳規費150元中扣除。至於1995年以前的車輛,推估不超過12萬輛,公路總局也會設法清查,除非 已找不到車主,否則欠一角也會退。

依法僅追溯5年
藍委羅淑蕾昨說,民眾漏繳都要倍數罰款,政府超收也應比照辦理,同時還要加計利息。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召委葉宜津也表示,既然追討規費都要加計利息,超收的費用也應加計利息退還。
律師劉昌崙說,交通部超收民眾的汽燃費屬《民法》的不當得利,應連同利息一同歸還給民眾,但依《民法》僅能追溯5年,若交通部不加計近5年的利息,民眾可提民事訴訟追討。

民批「斤斤計較」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說,如交通部不願退還利息,將研議下一步如何行動。民眾林昱翔說,民眾欠繳稅金,政府追滯納金和罰金一毛錢都不會少算,要退錢給民眾卻斤斤計較。

短收11億「蓋馬路」恐喊卡

每年汽燃費收入約400多億元,90%經費用於道路養護和興建。交通部昨表示,今年汽燃費將短收11億元、比率約佔2%,對養護和興建道路的衝擊,將於9月後出現;交通部將優先把經費用於養護道路,以不影響交通安全為考量,另研擬調整或延後興建道路工程的時程。

不影響交通安全
交通部指出,目前每年汽燃費收入約400多億元,除了2%用來支付經徵管理費,如針對不同車種徵收汽燃費的作業費,8%用在安全管理之外,其餘90%都用來養護、修建、興建道路。
以公路總局為例,每年約可分配到逾160億元汽燃費經費,高公局分配到100億元,其餘再分配給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昨皆回應,今年短收11億元汽燃費,會衝擊養路與建路工程經費分配,分配到的經費將優先用於養護道路,以不影響交通安全為原則。
公路總局官員指出,每年分配到的汽燃費經費當中,約有55億元用來維護省道、執行路平、邊坡保護、橋樑改建等工程,其餘則是地方興建道路,將再研議如何因應短收衝擊,如評估部分工程是否可延後。

擬調用國道基金
高公局表示,若養護和興建道路費用不足,可能先調用國道基金等經費緊急支應。

(蘋果日報)
--
200萬車主汽燃費超收 7月起退費

交通部爆發廿九年來超收兩百多萬車主汽車燃料費,金額高達十一億零八百萬元,歷經十四任交通部長卻渾然不知。交通部昨天出面致歉,坦承核算後共三項汽燃費超收、兩項短收,修正後最快七月起將陸續退還超收費用,短收部份則考量行政成本不進行補徵。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彥伯表示,民國七十二年發布汽車徵收汽車燃料使用費耗油量計算表及汽車燃料使用費費額表時,因每月耗油表計算錯誤,造成三項汽燃費超收。

交 通部重新試算後發現,超收部份包括排氣量一八○一至二四○○c.c.的汽油自用小客車汽燃費每年為六千一百八十元,廿九年來民眾卻每年繳納六千兩百一十 元,每年每車超收卅元;一八○一至二四○○c.c.的柴油自用小客車汽燃費應繳三千七百零八元,民眾卻繳三千七百廿六元,每年每車超收十八元;六六○一至 七二○○c.c.的柴油營業用貨車每季應繳四千五百六十三元,車主卻遭收四千六百五十八元,每季超收九十五元,每年每車就超收三百八十元。

汽燃費短收部份為排氣量五四○一至六○○○c.c.的柴油自用大客車,每年少收兩元。

另外還有一樁大型重機汽燃費短收費用,民國九十一年配合大型重機增列一二○一至一八○○c.c.汽燃費,當時將該項耗油量計算採無條件刪去法,與四捨五入相較每年短收三十元,也將一併改正。兩項短收費用皆考量作業成本,不會進行補徵。

交通部在發現計算錯誤後企圖亡羊補牢,對耗油表計算錯誤造成超收深感抱歉,強調汽燃費皆專款專用,全數投入公路建設及道路修建養護,交通部將立即修正錯誤,並盡最大努力將超收費用退給民眾。



移民、轉手…恐生退費黑洞

交通部近日針對超收的三項汽車燃料費,研擬退費方式,廿九年歲月歷經人事變遷,部份車主死亡、移民、車輛轉手、數度換車等,恐將衍生退費黑洞。

公 路總局在民國七十年到八十二年、八十二年至今共換過兩代電腦,交通部路政司指出,我國在八十四年將數字車牌換為現行的英文加數字車牌,換牌以前的數字車牌 處理難度較高,需翻出紙本比對,且車輛過戶登記書僅保留十年,超收期間的過戶登記遭到銷毀、車主死亡、搬家或移民喪失資料,可能成為此波「撈不到資料」的 對象。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彥伯指出,七十二到八十四年的車輛,若保有官方資料可直接通知,因現有車籍資料較不完整,將從寬認定受理汽車所有人申請退費。公路總局監理組組長謝界田說,若車主死亡後由戶籍除籍,親屬舉證後將從寬認定。

至 於交通部計算退費的方式,謝界田舉例,若車主五年來開二○○○c.c.汽油自用小客車,以每年超收卅元計算,五年下來需退費一百五十元,將在下回徵收汽燃 費時直接扣除。若車主三年前開了二○○○c.c.汽油自小客車五年,之後轉手給第二任車主再開三年,則前任車主可退還一百五十元,第二任退還九十元。

若同一車主持有多輛車,例如民國八十四年購車、八十五年賣出,賣出後當年購入新車,開了五年賣出,假設這些車輛皆為排氣量一八○一至二四○○c.c.的汽油自小客車,前後兩台車使用六年,將可退還一百八十元汽燃費。

公 路總局研擬多種退費方式,現仍持有車輛的車主可直接在汽燃費徵收時扣除,無法直接扣抵的民眾,可到全台任何一間監理所辦理退費,考量部份民眾請假不便,公 路總局擬將退費額度註記在駕照資料上,民眾換照時直接抵減。若車主留有匯款帳號,公路總局擬將汽燃費退款直接匯至車主戶頭。

當年算錯的公務員 已過世

交通部為收取道路養護經費訂定汽燃費徵收使用辦法,民國七十二年擴大修正收費表卻產生人工計算錯誤,歷任十四任交通部長等官員均毫無所覺。當年一筆筆算出兩百六十一種汽燃費額的趙姓基層公務員,如今已離開人世,無心錯誤卻沿用至今,交通部已緊急下令全面檢視交通規費。

交通部去年全年收取的汽燃費高達四百五十億元,交通部路政司表示,汽燃費為交通部最主要的財源,也是計算最複雜的規費。

當年負責人工計算的趙姓科員全部以手工計算,由於燃油費額多達兩百六十一項,疑趙姓科員有六項計算錯誤,驗算僅採抽驗,接手的公務員未曾想過計算有出錯的可能,之後在增訂新車種汽燃費、要修正費額表錯失補救機會,才使這項關乎全台車主的汽燃費額錯收至今。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彥伯指出,交通部對於多年來未發現錯誤非常抱歉,將發函所有相關機關全面檢視各類規費,使用電腦全面驗算,防堵類似疏失。

公 路總局副局長陳茂南指出,公路總局收取包括汽燃費、牌照稅、公路證照及監理規費在內的卅五項費用,每種還訂有收費細項,以汽燃費計算方式最為複雜,其餘多 為定額收費。如牌照稅為稅捐機關頒布定額費用,公路證照及監理規費有成本計算,報財政部核定後訂出費額,沒有計算公式。

當年算錯的公務員 已過世

交通部為收取道路養護經費訂定汽燃費徵收使用辦法,民國七十二年擴大修正收費表卻產生人工計算錯誤,歷任十四任交通部長等官員均毫無所覺。當年一筆筆算出兩百六十一種汽燃費額的趙姓基層公務員,如今已離開人世,無心錯誤卻沿用至今,交通部已緊急下令全面檢視交通規費。

交通部去年全年收取的汽燃費高達四百五十億元,交通部路政司表示,汽燃費為交通部最主要的財源,也是計算最複雜的規費。

當年負責人工計算的趙姓科員全部以手工計算,由於燃油費額多達兩百六十一項,疑趙姓科員有六項計算錯誤,驗算僅採抽驗,接手的公務員未曾想過計算有出錯的可能,之後在增訂新車種汽燃費、要修正費額表錯失補救機會,才使這項關乎全台車主的汽燃費額錯收至今。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彥伯指出,交通部對於多年來未發現錯誤非常抱歉,將發函所有相關機關全面檢視各類規費,使用電腦全面驗算,防堵類似疏失。

公 路總局副局長陳茂南指出,公路總局收取包括汽燃費、牌照稅、公路證照及監理規費在內的卅五項費用,每種還訂有收費細項,以汽燃費計算方式最為複雜,其餘多 為定額收費。如牌照稅為稅捐機關頒布定額費用,公路證照及監理規費有成本計算,報財政部核定後訂出費額,沒有計算公式。

交部 傾向汽燃費併能源稅徵收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彥伯表示,交通部認同汽燃費隨油徵收,但目前仍有不少技術性問題待克服,且我國即將實施能源稅,若汽燃費先採隨油徵收,之後又面臨汽燃費納入能源稅,可能造成民眾需過渡兩種不同制度,易於混淆。

交通部傾向汽燃費透過能源稅徵收,達到稅則簡化並減少負面影響。

陳彥伯指出,現階段若實施汽燃費隨油徵收,由於不需付出汽燃費的農漁業也需用油,可能導致以農漁業用油為名,實則將汽油用於車輛的「流用」問題。

交通部擔憂汽燃費隨油徵收實施後,地下油行的存活空間更大,計程車業到地下油行加油的情況更猖獗,衍生農漁業等非車用油短缺,認為汽燃費應併入能源稅一併徵收。

汽燃費超收 監委申請調查

交通部超收汽燃費二十九年,監委劉玉山、程仁宏、楊美鈴昨天組成申請自動調查,並表示一定要釐清事情真相,如果還沒超過追訴期,將追究公務員責任。

程仁宏呼籲,既然現行隨車徵收汽燃費,是依汽車c.c.數推估,不符合公平原則,交通部有必要實施隨油徵收汽燃費政策。

程仁宏也說,他在消基會任董事長時,就曾調查隨車徵收汽燃費用,有無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聯合報)
--
汽燃費超收 七月起650萬人次可退費

媒 體踢爆交通部超收汽燃費長達廿九年,合計超收金額逾十一億元。國民黨立委羅淑蕾昨天直呼「太扯了!」交通部路政司司長陳彥伯昨表示,七月起,陸續將多收的 費用退給民眾,以現有二一八萬輛車籍、平均每輛車過戶三次推估,約超過六五○萬人次可退費。至於已短徵部分,則不補收。

交通部民國七十二 年擴大修正汽燃費收費表,但因承辦人將「各型汽車徵收汽車燃料使用耗油量計算表」計算錯誤,以排氣量一八○一CC至二四○○CC的汽車自用小客車耗油量計 算,每車每月總耗油量計算後、四捨五入應為二○六公升,但承辦人算成二○七公升,連帶導致汽燃費每年增加卅元。交通部表示,已進行全面檢視並修正。

以一輛使用十年的二○○○CC汽油自用小客車試算,政府將退車主三百元;使用十年的二四○○CC柴油自用小客車則退一八○元。

根據交通部研擬的退費原則,在民國八十四年辦理換牌、尚有車籍的車輛,交通部從今年應繳金額中直接扣除多收的金額;若已無車籍或已將車輛過戶給他人的原車主,以郵件通知辦理退費。

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四年的車輛,因車籍資料保存採紙本,部分不完整,車主可自行向監理單位舉證,要求退費。

陳彥伯表示,預計七月前調查因過戶或報廢的車籍資料,同步寄郵件通知和公告,民眾可到監理站申請退款,且不限戶籍所在地監理站。民眾也可在辦理相關監理業務時直接退費。

交通部公路總局監理組組長謝界田表示,預計七月起,多收的汽燃費陸續退還給民眾,以前短徵部分不補徵,未來的汽燃費在下次徵收時改正。

民國七十二年因人工計算出現錯誤,當年的承辦人和業務主管已過世,無法究責。但交通部在民國九十一年和九十三年增訂新車種汽燃費,卻沒有用電腦重複檢驗,導致費率一錯再錯。交通部長毛治國表示,交通部概括承受,會再檢討相關人員疏失。

(中國時報)
--
汽燃費超收 7月退

汽燃費因計算錯誤,廿九年來竟溢收約十一億。此外,汽燃費長期以「自用車高標準、營業車低標準」基礎徵收,出現「以民補商」的不合理狀況,許多自用車主恐多繳二成五至一半的汽燃費,更超收金額逾數千億!

交 通部昨天證實,汽燃費因計算錯誤,將一八○一西西至二四○○西西小客車的每月耗油量二○六公升錯算為二○七公升,導致廿九年來有三項溢收、一項短徵,超收 車輛估計至少二百一十八萬輛。其中汽油自用小客車每輛每年溢收三十元、柴油小客車每年溢收十八元、六六○一西西至七二○○西西的柴油營業用貨車則每季溢收 九十五元,總計超收金額約十一億元。

路政司長陳彥伯表示,短徵部分不追繳,七月起分三階段退費:七月前清理使用中車輛,八月清理八十四年以後掛牌的非使用中車輛,年底處理八十四年以前掛牌車輛。

綠委要求加計利息退費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說,政府所有的規費在人民滯納的時候,都會計算利息加以追討,交通部應加計利息退給人民。陳彥伯強調,款項專款專用於道路養護,不會加倍退,但會評估加計利息適法性。

記者進一步追查更發現,汽燃費計算基礎的不合理導致民眾負擔增加,恐比超收還嚴重。

例 如自用小客車與營業大客車,自小客計算基礎是平均使用率八成、每天行駛六十公里,營業大客車則是使用率七成、每天行駛一百八十公里。但據交通部所做「自用 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僅一成二洽公與業務使用車輛平均每天行駛超過六十公里,其他自用車每天行駛最多四十四公里,最少廿八公里。

以民補商每年多收100億

以此數額推估,超過八成車主額外多負擔了二成五至一半的汽燃費,一輛一千六百西西的自用車,每年就可能多負擔一千二百至二千四百元。以每年自用車汽燃費徵收額度約四百億計算,政府每年多向民眾收了一百多億,近三十年來,恐已多收三、四千億。

陳彥伯坦言,汽燃費計費確有「自用車補貼營業車」不公狀況,但恐得配合汽燃費隨油徵收才能解決。葉宜津也認為,汽燃費採隨油徵收的方式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陳彥伯說,隨油徵收制曾試行,卻發生農漁業補貼用油流入地下油行等弊端,如要再擴大實施,除需防弊,也需整合貨物稅、空污費、能源稅,避免引起反彈。

(自由時報)
--
5/14電價漲 每戶多繳105元 平均漲幅18%「不顧人民死活」

電 價確定下月中調漲。經濟部明天召開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諮詢委員會,審核台電送出的電價調漲方案,民生用電平均將漲14%至18%,全國1132萬戶家庭平均 每月電費將增105元;6月進入夏月電價,每月電費平均比去年同期多出192元。如明天審議順利,最快本周五公告,下月14日起調漲,民眾聽聞大罵:「政 府不顧人民死活!」

僅3成用戶不調價
依台電送審的電價調漲方案,民生用電將維持現行電價5級制。現行第1級距110度以下,每度電價2.1元,門檻將拉高到120度,用電120度以下者都不調漲,估計全國29%用戶將不會加電費。
第2級距121度到330度,電價漲幅10%以下,累計到此級距的用戶數,已達全國用戶67%。級距越高,電價漲幅就越大,到第5級距701度以上,漲幅高達25%以上,全國約7%、84萬用戶屬於第5級距。

台電哭窮已虧千億
經 濟部能源局昨指出,以去年全國每戶家庭每月平均用電350度來看,下月中旬電價調漲後,每戶每月將增加105元電費。但因6月到9月採用更高的夏月電價, 屆時多出的金額將更驚人,除夏季每戶每月平均用電增為427度外,電價也較貴,漲價後平均每戶每月將比去年同期多出192元電費。
除了民生用電調漲,超商、麵包店、餐廳等小商店的商業用電,漲幅為20%至25%;而工廠、商場、學校、百貨等工業用電,漲幅最高,約25%到35%。商業用電也將增加1500度以上級距,該級距的漲幅將高達30%至40%。
能 源局長歐嘉瑞說,電價調整考量原則為「合理價格、節能減碳、照顧民生」。台電提出電價調漲方案,主要是國內佔發電40%的燃煤價已漲了約30%,發電用的 油跟天然氣,也各漲了54%及88%;台電到去年底已虧損1179億元,如不調漲電價,預估今年台電稅前虧損將逾1000億元。
新北市主婦羅雅玲抱怨:「政府真的不顧人民死活,夏天都要開冷氣,這下電費要大失血了。」民眾陳啟龍也大罵:「油價調漲後,我每月就要多出400多元,現在電價又要漲,這樣怎麼受得了?」

「恐帶動百物齊漲」
淡 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認為,電價漲幅還算合理,夏月前調漲,對旺季用電也有抑制作用,「但肯定會帶動物價漲風,尤其某些企業用電非常兇,恐怕會反映電價 成本在產品售價上。」消基會董事謝天仁說,電價一漲就可能帶動百物齊漲,絕對要考量民眾負擔,經濟部應從長計議,不要貿然漲這麼多。

(蘋果日報)
--
電價漲定了 520前漲11.5%

電價在五月廿日以前漲定了!

台電提報的「電價合理化方案」出爐,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明天將召開「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諮詢委員會」。據了解,台電建議的漲價方案,平均每度電價漲三角,漲幅為百分之十一點五。

能源局官員表示,去年全國家庭用戶平均每月用電量為三百五十度,新電價上路後,估計每戶平均每月支出將增加一百零五元。

經濟部近期內將定案並正式宣布,加上一個月的預告期,五二○前新電價確定上路。

能源局官員說,台電提報的漲價方案,住宅用電級距仍分成五級,但為照顧民生,第一級級距由原先一百一十度提高到一百廿度,電價不調整,估計有廿一萬戶受惠,占整體用戶百分之二。

如 果每月用電介於一百一十度到一百廿度之間,電費將「不增反降」。舉例來說,民眾目前若每月使用一百一十五度電,按現有級距並採累計費率計算,前一百一十度 以第一級級距計算,另外五度以第二級費率計價,費率較高;但新電價方案上路後,前一百廿度用電納入第一級距,負擔減輕。

民生用電預計調整為一百廿度以下、一百廿一到三百卅度、三百卅一到五百度、五百零一到七百度、七百零一度以上等五個級距。

目前每月用電三百卅度以內用戶,占全國住宅用戶三分之二。其中一百廿一度到三百卅度級距,每度漲四角,調漲後為三點零八元。這級距的用戶每月用電支出約增加八十七元。

值得注意的是,級別愈高,漲幅愈高。舉例來說,七百度以上用電大戶,漲幅逾二成,較平均用戶高。

小商業如小吃店、服飾店等一般營業用戶,用電級距也改變,除第一級三百卅度以下不調整,之後各級改為三百卅一到七百度、七百零一到一千五百度以及一千五百度以上,電費漲幅在一成五到兩成。

工業用電漲幅最高,約二成五到三成間。能源局官員指出,鋼鐵、水泥、紡織、造紙與電子等高耗能產業首當其衝。

能源局長歐嘉瑞說,電價合理化迫在眉睫,截至去年底台電累積虧損為一千一百七十九億元,若電價未調整,今年度稅前虧損將逾一千億元。



中油台電員工優惠 不排除全取消

經濟部「台電及中油公司經營改善小組」昨天成軍,今天召開首次會議,由經濟部長施顏祥主持。國營會官員指出,台電、中油員工福利優惠「不排除完全取消」,人事費率可能也會「更嚴格」。

另外,施顏祥也要求,台電、中油兩家公司今年度開源節流目標分別為廿五億元與卅億元,非事務開銷「最少要省一成」。

改 善小組成員包括:工總理事長陳武雄、消基會前董事長李伸一、中鋼前董事長王鍾渝、華航董事長張家祝、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商總監事會召集人王應傑、消基會 董事長蘇錦霞、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劉維琪、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谷家恆、工研院資深顧問楊日昌、長榮大學榮譽教授徐強。

國營會官員指出,初步評估後,油電兩家國營公司短期有四大改善目標:落實開源節流計畫、降低採購成本、人事制度檢討、訂出民營化進程。

施顏祥要求兩家公司節流措施將加強從「非生產性支出」著手,例如辦公室用電等一般開銷,最少須節省一成;採購制度部分,今年度採購成本應分別減少五十億元與廿億元。

官員指出,立法院已審查通過經濟部編列台電、中油各百分之十五與百分之五十五的釋股預算。一旦政府持股低於一半,就可算民營化。不過,釋股案仍需先配合電業法修正案、新石油管理法通過與工會協商等。

中 山大學企管系教授劉維琪說,目前台電、中油的國家政策任務,與經營績效沒有完全分開,以致沒有辦法分清楚那些是員工努力的成果?那些是擔負國家政策任務造 成的結果;今天將建議中油、台電應把前述兩大指標分清楚、建立一個制度,「這樣才能真正反應員工努力的成果;光用盈餘做為指標是不恰當的。」

(聯合報)
--
電價喊漲 科技大廠漲幅超過30%

油價漲完換電價,經濟部長施顏祥昨(9)日表示,不排除520之前調漲電價。台電提報的「電價合理化方案」出爐,據了解,台電建議的漲價方案,平均每度電價漲3角,漲幅為11.5%。

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明日將召開「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諮詢委員會」。在照顧民生優先原則下,29%的家庭用戶支出不會增加;67%的家庭用戶每月電費支出約增加87元,每度約漲0.4元。

一般民生用電的漲幅在10%以下,商業用電漲幅在10%至20%,工業用電漲幅則在20%至30%,如台積電等科技大廠,及超大型工廠、捷運、機場等漲幅超過30%。

能源局官員表示,去年全國家庭用戶平均每月用電量為350度,新電價上路後,估計每戶平均每月支出將增加105元。

經濟部兩周內將定案與宣布,加上一個月的預告期,520前新電價確定上路。

能源局官員說,台電提報的漲價方案,住宅用電級距仍分成五級,但為照顧民生,第一級級距由原先110度提高到120度,電價不調整,估計有21萬戶受惠,占整體用戶的2%。如果民眾每月用電介於110度到120度之間,電費將「不增反降」。

經濟部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諮詢會議,將就台電公司所提電價調整提案背景、目標與原則,及電價分類與級距等進行討論,凝聚電價合理化方案共識後,再陳報經濟部核定後實施。經濟部官員強調,電價不排除一次漲足,不過,將先聽取諮詢委員意見。



(經濟日報)
--
諮委會明召開 520前漲電價

經濟部將在明日召開電價諮詢委員會,最快在五二○總統就職典禮前,全民就將收到這份調漲電價的「大禮」。能源局稱每月用電一二○度以下家戶不漲電價,約有三二五萬戶不受影響,但全台空屋就達一五六萬戶,似有灌水之嫌。

稱325萬戶沒影響 但空屋占近半

能源局說明,這次台電提出的方案中,除將住宅用電的最低基本生活用電度數,由一一○度提高為一二○度外,並建議每月用電在一二○度以下家戶,電價不調整,不會增加電費支出;共約三二五萬戶不受影響,約占總用戶數的二十九%。

依台電統計,目前全台民生用戶約有一一四○萬戶,其中用電量在二十度以下者約有一四一萬戶。另依行政院主計總處去年底的住宅普查結果,全台空屋率(即空屋數占住宅總數的比率)為十九.四%,空屋數高達一百五十六萬戶。

因此,能源局所稱一二○度以下,共有約三二五萬戶不受影響,但若扣除空屋部分,事實上僅約一六九至一八四萬戶不受此波調價影響,僅占總用戶數的十四.八至十六.九%。

此 外,依能源局於二○○六年的「家庭節約能源手冊」中所載明,家中每台冷氣平均年耗電量約為一三二○度,平均每月耗電約一一○度、電冰箱平均年耗電量約為八 六四度,平均每月耗電約七十二度、電視平均年耗電量約為二八八度,平均每月耗電約二十四度。加上照明、電腦與視聽設備等,一般家戶若想把電費壓低在一二○ 度以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民生用電漲幅約九至十八%

依台電送交能源局的初步調價方案,民生用電部分將有五個級距,分別為一二○度以下、一二一至三三○度、三三一至五○○度、五○一至七○○度,以及七○一度以上。這次民生電價的調整,依照級距不同,漲幅不等,約為九至十八%。

能源局進一步指出,若以一般四口之家的家戶每月用電約三五○度計算,每月的用電支出約增加一○五元。另外,比平均電價高約二十%的夏季電價,最高將漲至約每度六元多。

至於商業用電方面,則改為三三○度以下、三三一至七○○度、七○一至一五○○度,以及一五○一度以上,共四種級距。漲幅依用電量多寡有所不同,約為十幾%至二十幾%不等。另在工業用電的高壓與特高壓部分,平均漲幅則超過三十%。

能源局長歐嘉瑞指出,這次電價調漲的原則是工業用電大於商業用電、商業用電大於民生用電,且離峰電價的漲幅大於平均電價。不過,歐嘉瑞也說,這次調價並未如實反映台電的燃料成本,因此,即使電價調漲,台電依然會繼續虧損,也不排除需要增資。

(自由時報)
--
庫克去年薪111億 賺贏全美CEO 上任8個月蘋果股漲70% 日薪3000萬有價值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蘋果(Apple)執行長庫克(Tim Cook)去年薪酬高達3.78億美元(111.77億元台幣),較2010年增加2%,榮登全美年薪最高執行長的寶座,是位百萬日薪執行長。

甲骨文艾利森僅1/5
在全美年薪前百大執行長中,庫克是唯一領取9位數高薪的執行長,且金額甚至超過前10大中的其他9位執行長薪酬總和。
《紐約時報》委託追蹤企業經理人薪酬的Equilar公司調查顯示,庫克的薪酬傲視其他全美同儕,就連排名第2的軟體大廠甲骨文(Oracle)執行長艾利森(Larry Ellison)去年薪酬雖達7760萬美元(22.9億元台幣),也僅約庫克薪酬的1/5。

10年分期兌現股票
庫克的總薪酬包括工資、額外津貼、180萬美元(5322萬元台幣)的獎金與總值3.762億美元(111億元台幣)的股票獎勵,該獎勵將在10年內分期兌現,2016年兌現一半,2021年兌現另一半。
以3.78億美元的薪酬推算,庫克去年日薪高達100萬美元(2957萬元台幣)。Equilar研究主管波伊德表示,庫克的薪酬獨一無二,也讓其他人的薪水相形失色。
不過庫克去年8月接掌執行長大位以來,蘋果股價已大漲約70%,上周五蘋果股價更收在歷史新高633.68美元,還首度超越Google,帶動蘋果總市值達5900億美元(17.4兆元台幣)。
因此市場人士表示,蘋果支付給庫克的100萬股期權與高額的年薪絕對是物有所值。
Equilar的這份調查涵蓋了年營收逾50億美元(1478億元台幣)上市公司的前百大高薪執行長,而統計的執行長薪酬包括基本工資、現金獎勵、額外津貼、股票分紅與股票期權。
Equilar的調查顯示,美國最高薪的百位執行長,去年整體薪酬雖年增2%至21億美元(621億元台幣),幾乎等於獅子山的年度經濟產值,但相對於最高薪的百位避險基金經理的144億美元(4258億元台幣),仍有天壤之別。



(蘋果日報)
--
蘋果執行長庫克 年薪111.6億冠全美

據《紐約時報》八日報導,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去年拿到的薪酬高達三億七千八百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一十一億六千七百萬元),在當前股票公開上市的美國大型企業中拔得頭籌,也比第二到第十高薪的其他九家企業執行長所拿總和還多。

蘋果公司開給庫克的十年期整套薪酬,包括每年九十萬美元的薪資、每年九十萬美元的紅利,以及一次性的蘋果股票報酬,在當時市值總計三億七千六百廿萬美元,而現今已飆漲到六億三千四百萬美元(約台幣一百八十七億三千萬元)。

紐時指出,排名第二高薪的甲骨文執行長艾利森遠遠落在庫克之後,去年拿到的薪酬總計七千七百六十萬(約台幣廿二億九千兩百萬元)。緊接在艾利森之後的是百貨連鎖店JC Penney公司執行長強生,他拿到五千三百卅萬美元。

據紐時指出,JC Penney公司為延攬原任蘋果公司資深副總裁的強生,才開出如此高的整套薪酬。

整體來看,薪酬高居前一百名的各企業執行長,去年的薪酬平均比前年提高二%。

(中國時報)
--
男胯下長瘤 像多一截腿 誤診疝氣 走路像企鵝 檢查才知惡性

中 市一名四十五歲的郭姓男子,兩年前右側腹股溝(鼠蹊部)有小隆起物,被診斷為疝氣,因不痛不癢,郭男不以為意;但隆起物越來越大,去年已大到像多長了一截 腿,走起路像企鵝、排尿也有困難,檢查才發現竟是個重六公斤的惡性組織纖維肉瘤,切除後輔以放射線治療,目前病況穩定。

台中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林明鴻說,患者去年初就醫時穿著垮褲,兩腳開開像企鵝般走進診間,脫下褲子後大家都嚇一大跳,「兩腿間夾著一條長形超過四十公分的大肉瘤,直接遮蓋重點部位,是我執業以來看過腹股溝部位最大的肉瘤。」
林明鴻說,患者從事建築工地當搬運工,常搬重物,是疝氣的好發族群,可能因此一開始被診斷為疝氣。

如廁得捧起6公斤
但患者平躺診間床上,腫塊未消失也無法推回腹腔內,按壓發現是「實心腫塊」,立即手術切除化驗,果然是惡性組織纖維肉瘤。切除的腫瘤長四十五公分,寬二十五公分,重六公斤。
郭男曾對醫師說,為了工作一直沒有就醫,但腫塊越來越大,「不但走路卡卡的,褲子愈買愈大件,連尿尿還要捧起腫塊,老闆看不下去要我一定要看醫師才派工,只好就醫。」

「疝氣觸感是軟的」
切除腫瘤後郭男感謝醫師:「讓我行動自如,再也不必學企鵝走路。」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外科醫師吳錫金指出,疝氣是因為腹股溝腹壁肌肉缺損或薄弱,腹部用力時,腹膜及腸子往外鼓出的現象。
但並非腹股溝腫大就都是疝氣,也有可能是淋巴節發炎腫大或是腫瘤。通常疝氣觸感是軟的,腫瘤或發炎組織觸感較硬,建議腹股溝出現腫塊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先機。

惡性組織纖維肉瘤檔案
●病因:不明
●好發年齡:50歲以上中老年人
●症狀:局部出現腫塊、外觀異常
●治療方法:手術切除腫瘤合併放射線治療
●好發部位:70%在四肢,15%在後腹腔,其他則分散身體肌肉部位
●復發率:50%左右;須每半年回診,至少追蹤5年

(蘋果日報)
--
疝氣大如橄欖球原來惡性腫瘤作怪

一 名45歲男子3年前發現右側鼠蹊部有一個小隆起,到診所就醫,醫師誤為疝氣,他也不以為意,且為了拚三餐持續帶「球」上工,放任它日益壯,直到整個鼠蹊部 到陰囊腫如橄欖球,連走路都受到影響,雇主看不下去促他就醫,一做檢查訝然發現竟是惡性腫瘤,手術切下腫瘤重達6公斤,讓醫師直呼不可思議。

究 竟是腫瘤還是疝氣?45歲郭先生的病例成為臨床醫護人員熱烈討論的病例,從事建築工地搬運工作的他,最早是發現右側鼠蹊部有一個小隆起,未料到診所就醫醫 師斷言是「疝氣」,他也因必須工作一直沒時間進一步接受治療,一拖兩年,疝氣未消退還大到如橄欖球,嚴重影響走路,迫不得已才到署立台中醫院就醫。

台中醫院泌尿科林明鴻指出,觸壓時就發現患者所謂的「疝氣」是實心的,且無法用手推回,當下安排電腦斷層掃描,證實是腫瘤,經手術取出後,腫瘤已重達6公斤,病理報告證實為惡性纖維組織肉瘤,幸好術後安排患者接受輔助放射線治療,追蹤一年多沒有復發。

林明鴻說,鼠蹊部疝氣是外科最常見須手術的疾病之一,這是因為鼠蹊部位腹壁肌肉缺損或薄弱,當腹部用力時,腹膜及腸子往外鼓出就是疝氣,但並非鼠蹊部腫大都是疝氣,像這名患者就是例外。

他強調,如果是疝氣,通常會在腹部用力時,鼠蹊部腫大,放鬆時則自動消失或因加以擠壓而消失,如果鼠蹊部腫大不會消失,壓起來是實心且不會移動,應懷疑是腫瘤並安排進一步檢查。

(中國時報)
--
腫瘤當作疝氣 腫到走路卡卡

如果發現鼠蹊部隆起,但摸起來是硬硬的,平躺壓下還是鼓鼓的,就表示並非疝氣,可能是腫瘤,應儘速就醫。

一位從事建築工地搬運工作的45歲郭姓男子,4年前發現右側鼠蹊部有一個小隆起,到醫院求診,醫師說是「疝氣」,由於家境並不好,加上忙於工作無法住院,他自己認為只是疝氣,便不以為意,並未就醫。

直 到2年前,腫塊愈來愈大,整個鼠蹊部到陰囊腫一大塊,走路出現「卡卡」,郭某的老闆建議他去看醫生,便到台中醫院泌尿科尋求醫師林明鴻的治療,經初步檢查 發現並非疝氣,而是一顆大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2期的惡性纖維組織肉瘤,術後接受輔助放射線治療,追蹤至今並沒有復發。

腫瘤重達6公斤

林明鴻表示,由於郭某拖了2年,腫瘤便日益茁壯,經手術切除後的腫瘤重達6公斤,大小約40公分,等於一個剛出生的巨嬰,郭某一看,自己都嚇了一跳,直呼「怎麼這樣大」,更奇特的是,郭某表示並不會痛,只是走路很不方便。

至於郭某為何在鼠蹊部長腫瘤,林明鴻表示,郭某並無家族遺傳病史,也不抽菸、吃檳榔,只是喝點小酒,原因並不明,一般而言,鼠蹊部腫脹通常是疝氣或者是因為腳有傷口感染,造成淋巴結腫大,因此會長腫瘤在臨床上相當少見。

林 明鴻表示,鼠蹊部疝氣是外科最常見須手術的疾病之一,疝氣是因為鼠蹊部位腹壁肌肉有缺損或薄弱時,當腹部用力時,腹膜及腸子出現往外鼓出的現象,但若是疝 氣,腹部用力時鼠蹊部會出現腫大,在放鬆後,腫大會自動消失或加以擠壓而消失,但如果鼠蹊部腫大不會消失,壓起來是實心且不會移動,要懷疑是腫瘤,趕快就 醫檢查。

(自由時報)
--
截斷神經治早洩 恐致勃起障礙

Q 請問國內運用「龜頭敏感神經切斷手術」,來改善早洩的手術純熟嗎?術後是否有副作用?
A 龜頭敏感神經切斷術確實可治療早洩,國內也有醫師在施行,但此非國際主流療法,因截除龜頭部分神經,雖可降低龜頭敏感度,延遲射精時程,但風險偏高,如有 不慎,某些男性術後龜頭恐會麻痺、甚至發生勃起功能障礙。而國際性醫學會日前所提出的早洩治療準則,也沒把這項手術列為建議療法。

用保險套也可改善
早洩患者想要延遲射精時程,還有許多非手術的方式,例如使用保險套、快射精時停止抽送動作、在龜頭塗抹降敏感藥膏、服用藥物等,若非不得已,醫師多不建議患者進行手術。

(蘋果日報)
--
腸病毒疑變種 病童全身水泡

幼兒感染腸病毒七十一型引發重症讓家長人心惶惶,長庚團隊卻發現二○○九到二○一○年的腸病毒病例中,有六例除手足口症狀外,身體、臉部也佈滿紅斑、水泡,疑似染克沙奇六型變種病毒株。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預估下個月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籲勤洗手防範。

下月進入高峰期
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醫師昨表示,上述六例病童都是四肢、軀幹出現大面積紅疹、水泡,經以類固醇治療後已康復,是否染克沙奇六型變種病毒株,研究團隊還在進行基因序列比對。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今年腸病毒疫情有增溫趨勢,至昨已有二十三例重症病例,均是染腸病毒七十一型,預估最快下月進入疫情高峰期;而克沙奇六型病毒感染屬輕症,致命性低。

勤洗手避免感染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感染腸病毒七十一型多為五歲以下幼童,這較易引發重症,近期他也陸續收治身體起紅疹、水泡疑染克沙奇六型變種病毒株病例,患者則是七、八歲小學生居多,兩種腸病毒傳染途徑都是飛沫、接觸傳染,勤洗手可避免感染。

預防腸病毒注意事項
●勤洗手,尤其在吃東西前、和嬰幼兒玩耍前、如廁後和看病前後
●常見症狀有手、腳出現小水泡,感染沙克奇六型變種病毒株,身體、臉部可能會有大面積紅斑、水泡
●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差、肌肉抽搐等疑腸病毒重症症狀,應立即送醫
●避免帶幼童進出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蘋果日報)
--
愛吃麻油雞藥膳 背部狂冒痘

入春後天氣仍有偏冷時候,日前1名37歲女性每周頻繁吃麻油雞、薑母鴨等藥膳2~3次,使油脂分泌過旺、堵塞毛孔,於背部長滿痘痘,皮膚科醫師葉斯維指 出,藥膳含酒、麻油等材料熱量高,易刺激油脂分泌,加上吃藥膳身體會發熱流汗,若穿吸汗、透氣度較差的毛料、尼龍等材質服裝,汗水、油脂也會堆積於毛孔, 使毛孔周圍血液循環變差、細菌繁殖機會增加,便易引發痘痘。

飲食忌辛辣油膩
葉斯維醫師提醒,春天宜採洋蔥式穿著,最內層穿透氣吸汗的棉質衣,外層再依情況加上衣或外套方便穿脫,藥膳最多1個月吃1~2次,長痘痘時忌食,並就醫用 口服抗生素搭配外用水楊酸藥膏,緩發炎、抑菌及減少油脂堵塞,飲食要清淡、多蔬果,勿吃辛辣、油炸食物,並於晚上11點前就寢,避免內分泌失調並保持毛囊 通暢,另不要擠痘痘以及搓洗患部,以免造成傷口、角質受損,增加細菌感染機率,可能惡化為毛囊炎或是蜂窩性組織炎。
含酒、麻油藥膳吃多易刺激油脂分泌,最多1個月吃1~2次。資料照片

醫美療程淡色素
皮膚在長痘、發炎後易色素沉澱,醫美療程如半導體雷射能淡化深層黑色素,每周做1次,價格依範圍而定,背部單次大約1~3萬元,果酸換膚有助角質更新及淡 淺層黑色素,每月做1~2次,背部單次約1萬~1萬5000元,兩者可搭配進行,但長痘時勿做果酸療程或擦果酸保養品,以免刺激皮膚使發炎變嚴重。

(蘋果日報)
--
隆鼻失敗 清創休養再重建 首次隆鼻採I型鼻模加自體軟骨

整形醫師李進良風波不斷,被民眾指控整壞鼻子2次捲入糾紛,引發民眾關注隆鼻手術安全性。整形外科醫師蕭彥彰指出,據統計,做隆鼻手術患者約1~3%在術 後出現人工植入物排斥、位移或脫出的後遺症需再動手術。由於需移除鼻內攣縮疤痕和植入物、恢復鼻內構造,有時皮爛要補皮,危險性與困難度倍增,清創完需休 息一段時間才能做鼻重建手術,最好別再用人工植入物,全部用自體軟骨重建較佳。針對首次做隆鼻手術者,建議鼻樑採I型人工鼻模,鼻頭用自體軟骨,避免植入 物從鼻頭穿出。

愈來愈多人做隆鼻手術,失敗案例也層出不窮,蕭彥彰醫師表示,平均1周就會收治一名因隆鼻手術失敗、需做鼻重建的案例,且患者多半是植入L型人工鼻模,因 鼻頭皮膚承受最大壓力,時間一久易造成植入物往下墜、導致鼻子變形,嚴重會穿刺出鼻頭或鼻孔內側皮膚;另鼻頭血管豐富,若植入不當還可能造成周邊組織產生 排斥,出現紅腫、感染。蕭彥彰醫師表示,現多採複合式隆鼻手術,也就鼻樑植入I型人工鼻模,鼻頭用自體軟骨,可避免上述問題。

先了解 注射效果有限
注射玻尿酸或微晶瓷隆鼻,較手術隆鼻快速、不用開刀且費用便宜,但維持時間較短,只能將鼻樑和山根墊高,無法改善鼻子角度、形狀和整體比例,建議在諮詢醫師後,選擇適合自己的隆鼻方式。

分L型和I型
人工植入物鼻模分L型和I型,I型用在墊高鼻樑,常需再用自體軟骨做鼻頭,L型從鼻樑到鼻尖一體成形,費用便宜但植入物位移、脫出風險較高;依材質可再分矽膠和複合式,後者是俗稱的卡麥拉,植入身體後組織較不會排斥,也較無位移等後遺症,但較貴。

自體比異體好
可開刀取自體軟骨隆鼻,像鼻中隔軟骨可在隆鼻手術時一併取出,耳軟骨則從耳後方取出,肋軟骨從乳房下緣或肚臍取出,傷口小且可隱藏。也有從捐贈遺體者取軟骨隆鼻,但接受度低,且因異體,10幾年後易被分解變形。

這樣做 複合式隆鼻佳
L型人工鼻模隆鼻手術約半小時,費用約3萬,但易位移或脫出;目前以鼻樑用I型人工鼻模,鼻頭用自體軟骨,安全性以及接受度最高,約6~8萬,手術約4~6小時,材質選卡麥拉人工鼻模,費用再多1萬。

重建宜採自體
若是第2次甚至多次做隆鼻手術,因需移除鼻內疤痕和植入物並恢復鼻內構造,且皮膚有壞死、感染,最好全用自體軟骨重建,其次是複合式隆鼻,清創完需休息1個半月至2個月再重建。

術後冰敷消腫
術後在醫院立即用冰敷臉罩助消腫,回家後將冰塊裝入塑膠袋用毛巾包覆冰敷鼻部,持續7天每隔1小時冰敷1次、每次敷10~15分鐘,並口服止痛與消炎藥,術後1周要回診。

醫師說 了解整形期望
每人鼻子先天條件不一樣,不管是做隆鼻手術或注射隆鼻,要先搞清楚為什麼想隆鼻、又希望獲得怎樣的調整,並跟醫師充分溝通。

(蘋果日報)
--
做了再說與不想就幹/張大春

我一直搞不懂的一件事是:二代健保才上路,怎麼就有消息說:政府現在積極研擬三代健保?老百姓在前一波的楊志良辭官大秀之後得到了一個英雄,以及一團霧水——二代啊!你何以如此短命?
無論如何,現行費率的5.17%看似是降到了4.91%,對於喜歡「朝三暮四」不喜歡「朝四暮三」的猴群老百姓來說,好像有給他爽到。

中央健保局長戴桂英表示:「在沒有法定的安全準備金之下,若以4.91%為一般費率,再加上課取所得的補充保險費能收取到,財務仍可維持到民國105 年。」可惜,看起來沒有人聽出這話裡的警告意味。真正該令人覺得奇怪的是葉金川,他居然說:「若民眾覺得太貴,可再降一點,但4.91%到底是如何精算出 來的?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說明。」以及:「應該Just do it,先做了再說,才能看出問題,知道下一步的修改方向。」這讓我想起同一天出爐的另外一條新聞。

歷史共業當擋箭牌
交通部驚爆超收汽車燃料使用費長達29年,總計超過11億!據說是29年前的一名「小公務員」以人工計算261種汽燃費費額,搞錯一個數字,讓兩百萬車主當了29年冤大頭,交通部則懵然無知。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彥伯說得更荒唐:「誤用至今是歷史共業。」我這才發覺:政治人物終於找到了最堅固可靠的擋箭牌!無論你今天有沒有在一項政策推出之前做好 精算——至少有專業背景的葉金川都說他不知道那4.91%是如何精算出來的——還是根本就出於公務人員犯了不該犯的疏失,但求「做了再說」,Just do it!日後出了紕漏,自然有莫名其妙的「歷史共業」來承擔。
不只如此,還有數不清的例子。把時空拉回整整四年以前,立法院會三讀通過修正《勞動基準法》第54條,勞工強制退休年齡從原法定年滿60歲、延長為65 歲。提案人是國民黨立委楊瓊瓔,提案的原由很簡單:因應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修法是保障高齡勞工工作權。這一案對想提早退休勞工不會有影響,立即受惠的是當 時年滿60歲以上、未滿65歲的高齡勞動者,粗估約有九萬四千人。

拿中年後備兵墊檔
回到今天的新聞,你卻可以從中美經濟策進會理事長王鍾渝接受專訪的發言裡看到現實的另一面。王鍾渝表示:國營事業績效不好,是政府造成的。他舉的例子很實 在:現在大家罵的台電與中油員工有年齡偏高問題,《勞基法》卻將勞工退休年齡延至65歲。這項修法只有國營事業最可能適用,結果造成國營事業員工平均年齡 更高,薪水也更高,經營績效更差,年輕人更不容易找到工作。
同樣的邏輯,現在國防部也會用了。準備在民國104年上路的募兵制由於可能募不足兵,導致戰力空缺問題,國防部長高華柱表示: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在必要時,列管的後備軍人除役年齡可從36歲再延到38或40歲。
年輕人免當兵,反而讓已經服過役的中年後備軍人墊檔,這能維持戰力嗎?如果戰力是這樣就能夠維持的,那還募什麼兵呢?募來的兵,日後還能叫回來墊檔嗎?這又是什麼樣的一種為國家盡義務的理念實踐呢?
不過,我已經替國防部擬妥說詞:Just do it!萬一不能保衛國家,反正將來還可以叫一叫歷史共業。

(蘋果日報)
--
十二年國教人才培育攸關經濟榮枯/王立昇(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有云,台灣流失人才但又阻止外來人才,正面臨國民平均收入下降的情況,要新加坡引以為鑑。嚴長壽亦提出警告,台灣目前在人才上在吃昨日存糧。國內外都有知名人士注意到台灣人才培育的問題,但原因何在?

教育部於1995年開始推動教改,目的是要孩子快樂學習。為解決僧多粥少的問題,於是廣設大學,數量從50所暴增到171所(2008年),錄取率更接近 100%。但同樣地,補習班家數也從5000多暴增到18000多,可謂同步成長。教改實施後,國民的整體學歷提高了,但大學生素質似乎沒有隨之提升。若 前述兩位先生所言屬實,則教改的人才培育政策是不成功的。如同吳瑞北在《蘋果日報》論壇中指出,2008年馬英九先生競選總統時,教育政策中的第一項就是 檢討教改成效,承諾組成教改檢討委員會,但教育部網站卻找不到該委員會之任何資料,現今馬先生即將接任第13任總統,請問第12任總統的政見何時可兌現?
如台灣確已發生人才斷層問題,未來會如何呢?日本在過去強調國民教育的機會均等,為提供學生寬鬆氛圍以培養其生存、創新能力,於1992年實施寬鬆教育 (A Margin for Education),減少學生上課時數,崩解公立菁英高中,甚至為減輕學習壓力,圓周率改為3(而非3.14)。實施結果如何?日本青少年研究所 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高中生的學習情況不及美中韓三國的高中生;而東京大學錄取生也多為私立高中畢業生。有日本學者將此一現象歸因於寬鬆教育, 日本教育改革委員會亦於2007年決定,修改當時執行的寬鬆教育政策。事實上,橫濱已於2009年耗資1億美金設立菁英學校—科學尖端高中,並明確指出: 「能實現來自貧困家庭也能讀取最高學府的願望,是公家機關的責任。」

日本經驗台灣上演
黎建南在日前刊載的評論中提到:日本現在多數青年是四不一沒有—工作不穩定、買房不敢想、結婚不容易、生子不可能,當然,沒有希望。此現象是否與寬鬆教育 有關?值得探討。但日本競爭力下降則是不爭的事實,並具體顯現在「經濟的櫥窗」—日本股市上。日經指數在1990年創下38957高點後,即「吃存糧」一 路下滑,到2008年底跌到6994低點,現在則在10000點附近盤整。殷鑑不遠,如12年國教的人才培育政策失敗,台灣競爭力喪失,其後果實在堪慮, 台股亦堪憂,可謂長線投資的最大利空,10年後台股可能會在5000點左右盤整。相較之下,油電雙漲或證所稅開徵對股市的影響可謂小巫見大巫。
或有人謂「9年國教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12年國教可再造高峰」,殊不知兩者政策目標大不相同。民國57年前,接近一半小學畢業生不再讀書。為提高國民素 養,乃實施9年國教,強迫國民都至少要國中畢業。國民智能因此提高,也創造了台灣好幾桶金。但現在大學生滿街跑,12年國教則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孩子 快樂學習。該目標與日本寬鬆教育的目標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由得令人擔心日本「失落的20年」是否會在台灣上演。
我們希望孩子「快樂學習」,但那不是沒有目標的學習,而是要孩子找到學習的熱情與方向。有了動機後,再困難的險阻也能超越,再大的壓力也能克服,並轉為自 我表現的機會。林書豪贏球壓力何其大,但他亦甘之如飴。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們所追求的,應該是完成大任後的喜 悅,而非吃鴉片式的快感。台灣的未來與股民的希望,都有賴12年國教人才培育任務的成功。

(蘋果日報)
--
麻疹好發期 衛局籲接種疫苗

根據衛生署統計,今年至3月止,全台已有3起境外移入的麻疹個案。台北市衛生局疾管處副處長林國甯說,其中台北巿占有1例,是位在印度就讀大學的外籍人士,二月分曾來台探訪在台定居的家人,目前已康復出院。

林國甯表示,依據北巿衛生局統計資料,近三年,北巿幼童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接種完成率,分別為98年97.35%、99年97.08%、100年97.73%。每年還是有少部分的幼童,沒有依時程完成疫苗接種。

他說,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藉由空氣、飛沫、接觸病人傳染,好發期在冬末及春季,潛伏期約7至18天,症狀包含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

他提醒家長,家中如有出生滿12~15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兒童尚未完成疫苗接種,應盡速安排接種疫苗。相關麻疹防治問題,可撥打1999或衛生局防疫專線2375-3782洽詢。

(聯合報)
--
孕媽咪均衡吃 養胎不養肉

飲食觀念認為,懷孕必須「一人吃二人補」,但現代人營養充足,不建議一味進補,飲食仍應注意均衡,吃錯食物,恐增加胎兒及媽媽負擔。

衛生署於2006年至2008年進行孕婦飲食攝取及營養狀況調查,發現許多被捧在手掌心的孕媽咪們,有維生素E、鈣、鐵及纖維質等攝取不足現象,維生素E及鈣的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量五成,鐵僅有三成,纖維質僅有建議量的二至三成。

根據2005年美國飲食指南對孕婦的建議,懷孕初期應攝取富含葉酸食物、鐵質或鐵質強化食物,攝取維生素C以強化鐵質吸收、懷孕過程的體重增加應適量等。 2008年美國營養學會也建議,孕婦的體重宜適量增加、適度身體活動、攝取多樣化食物、適當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避免菸酒及其他有害物質、避免不潔食物 等。我國2011年發表的國民飲食指標,也將「懷孕期間絕對不可飲酒」列入建議。

懷孕飲食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只是依據懷孕的特殊生理狀態,調整符合胎兒及母體需要的營養素及熱量。

懷孕時,整個孕期體重建議以增加10至14公斤為宜,並依懷孕前胖瘦做適當調整,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懷孕期間不建議減重。

懷孕的第4至6個月,胎兒發育速度較快,母體胎盤、子宮、乳房增大,羊水及血液量增加,相較於未懷孕前,每日需增加300大卡熱量及10公克的蛋白質,換 算為天然食物,相當於每日多喝一杯牛奶、二片吐司、一顆網球大小的水果。很多人一得知懷孕時,就開始飲食無節制,造成初期體重增加過多,整個懷孕過程體重 超重。

至於維生素、礦物質,如何聰明攝取?與未懷孕前建議量比較,懷孕時增加倍數最多的前5名營養素是鐵、維生素D、葉酸、碘、維生素B6,建議多攝取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

懷孕飲食只要以均衡攝取為原則,不過度飲食,不吃高脂肪及空熱量食物,如汽水、含糖飲料,不聽信偏方,相信每位孕媽咪都可以生下健康的小寶寶。



(聯合報)
--
「男女一樣好」的謊言/聯合報黑白集

派駐北京的美國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多次穿越中國大陸,觀察到許多外國人眼裡費解的現象。例如他說,政府宣傳看板當中有關計畫生育的標語,「從毫無意義的廢話(女兒也是親 骨肉)」,到多管閒事的建議(晚婚晚育),再到徹頭徹尾的謊言(生男生女都一樣)」。

「生男生女都一樣」,是謊言嗎?何偉說的顯然不是他個人的信念,而是清楚看見了中國傳統觀念重男輕女的事實。

我們不必嘲笑「中國」,也不必嘲笑「傳統」。此刻的台灣,乘著龍年的生育潮,竟也出現了「救救小龍女」的口號。國健局資料顯示,一、二月份的生育率衝高,嬰兒的性別比失衡卻也創新紀錄,估計兩個月裡「消失」了四百五十名以上女嬰,所以呼籲別為生男丁而摧毀生命。

看起來,號稱進步的台灣,自恃人權觀念高人一等的台灣,此刻也很需要宣傳一下「女兒也是親骨肉」那一類的「廢話」。

台灣的法律男女平等,教育機會男女平等,女性勞動參與率約百分之五十也不差。政治上,我們有呂秀蓮、蔡英文、劉憶如;NGO有證嚴法師;企業家有王雪紅、殷琪等人不讓鬚眉;體壇有拚命的蘇麗文、楊淑君,還有大家都愛的「妮妮」……。

但這些顯然還不夠。檯面上,公眾人物把女性稱為「穿裙子的」以示輕蔑;電視節目裡,女藝人遭人毛手毛腳,還要嘟著嘴、擠出乳溝裝可愛;家暴、性侵的受害者,被恐龍法官二度傷害。這些事情繼續存在一天,恐怕,「生男生女一樣好」的確是個謊言。

(聯合報)
--
建設公司的形象還不夠壞嗎?/楊照

「有時候真的很牙癢癢,忠泰建設、樂揚建設、森業建設這些惡名昭彰的都更公司一個比一個大尾、難對付,明明就知道哪些建商是混一起的,樂揚也只不過是被推 出去的車,但有些建商就是可以一手XX一手作前衛文化形象!!!這只會讓我覺得所謂檯面上的當代藝術真的相當噁爛!!!苦於沒有被告的人身條件,話沒法隨 意講,但真的覺得,如果藝企合作非得和這些財團扯上關係,那我要徹底告別『當代藝術』了,因為這個詞遲早汙名化!」

這段話是北藝大碩士生黃惠瑜在她的臉書上寫的,簡單一眼看過去,應該就看得懂,黃惠瑜憤怒、批判的,主要是針對「所謂檯面上的當代藝術」,那些「和……財 團扯上關係」,接受贊助的「當代藝術」。因為這段話,黃惠瑜被以「妨害名譽」的罪名告上法庭了,告她的,不是任何一位當代藝術家或哪個當代藝術團體,而是 樂揚建設。

對,就是「文林苑」都更案的主人,那個樂揚建設。雖然黃惠瑜的文字裡,的確指名罵了樂揚建設,但會因而挨告,還是真讓人感到驚訝。除了驚訝於建設公司不了 解黃惠瑜文義上的主從關係,主要罵的是「所謂檯面上的當代藝術」,才牽連到建設公司之外,最讓人驚訝的,畢竟還在於:樂揚建設真的不知道自家公司,乃至於 所有搞「都更」的建設公司,在「文林苑」案的風風雨雨中,形象已經有多糟糕了,而讓他們名譽大受毀損的,難道是黃惠瑜的文字嗎?難道他們認為藉由告黃惠 瑜,可以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名譽,提升他們的形象嗎?

樂揚建設的經營者看不到,我們卻應該看得清清楚楚,「文林苑」案弄成這樣,盲目「依法行政」的市政府有很大責任之外,建設公司這個行業在台灣長期形象不 佳,也是個極度重要的因素。這不是今天才有的情況,而是幾十年台灣經濟發展中累積下來的問題,多少人有過和建設公司買賣交易的經驗,多少人有過和建設公司 互動中的不愉快經驗。建設公司在這個社會上,是個受尊重的行業嗎?是個受信賴的行業嗎?講起建設公司,大部分的人是肅然起敬、是微笑感心,還是咬牙切齒?

建設公司一直承受著唯利是圖、官商勾結、巧立名目、不誠實不老實的負面形象,而偏偏「都更計畫」要能順利成功,最需要的卻是委託戶的信任,沒有信任,就不 可能有將土地、住房未來交託出去的決定。從這個角度看,想要做「都更」,看好「都更」的市場,建設公司別無選擇,非得要努力改變形象,不只是自己企業的形 象,而且是整個產業的形象。無法改頭換面成為值得被信賴、甚至是值得被尊敬的企業,要做「都更」,怎麼可能成功?

「文林苑」案影響的不只是王家,不只是其他委託戶,而是整個台灣「都更」發展的未來。過程中,樂揚建設已經先做了最糟的示範,每一個環節都讓人聯想起建設 公司的負面壞處,他們竟然還不能從中獲取教訓,趕緊改弦更張,想辦法與這個社會和解,建立新的形象,反而還想要以法庭興訟的方式來威嚇批評他們的人,如此 經營智慧,叫人只能嘆為觀止啊!

現在最應該去抗議樂揚建設告黃惠瑜的,不是戴立忍或其他參與「文林苑」抗爭的人,而是同樣在做「都更」案的建設公司們——樂揚這樣搞下去,會讓你們手上所有「都更」案統統都失去支持的!

(聯合報)
--
隱形眼鏡清潔不當小心視力模糊角膜受損

眼睛易過敏的王小姐因工作須常戴隱形眼鏡,最近她頂著紅腫疼痛幾乎無法睜開的雙眼求診,經觀察,不但視力退化,角膜也受損,原來是平常隱形眼鏡清潔方法錯誤,配戴時間常超過12小時,鏡片清潔更草率,只用生理食鹽水浸泡鏡片,隔天就直接戴上。

門診中近4成眼睛易敏患者因未正確清潔隱形眼鏡,長久下來,眼睛搔癢紅腫,畏光流淚。眼睛易敏者若配戴清潔不夠徹底的隱形眼鏡,易引起眼睛紅癢、分泌物變多、有異物感,日久易導致角膜發炎、紅腫,因此建立正確隱形眼鏡清潔保養觀念很重要。

隱形眼鏡好比眼睛貼身衣物,應慎選鏡片清潔液。市面上清潔保養液分兩類:多功效與雙氧系統,只要按照正確清潔步驟,都能達到殺菌作用,但眼睛易過敏的患者 因眼球表面易有分泌物與蛋白質沉積物,若使用含防腐劑或消毒液的清潔液,反而可能讓眼睛刺激不適。建議易敏者可選擇不含防腐劑、殺菌效果較佳的雙氧系統。

很多過去使用者誤以為,雙氧系統的清潔液殺菌效果強,可能易造成眼睛刺激,其實雙氧系統清潔液原理是透過中和錠與雙氧藥水作用,產生高密度氣泡,帶走鏡片上的細菌與髒污。一般浸泡6小時以上,讓雙氧水完全中和成水,就可達到完全清潔並可安全配戴隱形眼鏡。

有的中和錠內含維他命B12,有助保持眼角膜健康,並確保完全殺菌。提醒近視族,保養眼睛須從日常生活做起,注意隱形眼鏡配戴時間長短、正確清洗隱形眼鏡、挑選合適保養液,是防止病變的不二法門。

(中國時報)
--
早餐省了 英人逾半每天吃2餐

忙碌的現代生活,改變了一般人的飲食習慣。每日三餐在英國已成為過去式,如今一般英國人每天只吃兩餐,甚至有高達四分之一的人一天只有晚餐會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

根據一項以二千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發現,忙碌的生活加上注意體態和腰圍,超過半數英國人不吃早餐,改以每天兩餐取代三餐的傳統飲食模式。

這項調查同時發現,高達四分之一的英國人,有一邊工作一邊吃零食的習慣,以致連午餐都省了,一天中,只吃晚餐一頓而已。

更甚者,十分之一的受訪者坦誠,晚餐時常外出飲酒,直到第二天才想起來自己根本沒有進食。

這項由英國知名保健協會Benenden委託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出,現代人對微波和其他現代加工食品的依賴性愈來愈高,一般英國人目前每周平均只吃十一餐。高達五分之一的人則宣稱,自己早上並不覺得飢餓。

該保健協會表示,傳統每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在英國已逐漸成為過去式。

這項飲食習慣的改變,也使得人們相對減少了社交時間。尤其是一邊工作一邊吃零食的習慣,使得每人平均每周與同事共餐的次數只有五餐。

參與這項調查者中,每十人中便有一人表示,自己上班時,從不覺得餓,因而傾向不吃午餐。另有三成的人表示,自己經常不吃午餐。

在晚餐方面,這項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英國人說,吃零食的習慣,使他們到晚餐時間不覺得餓到非得吃飯不可。有的人則因為工作到太晚,而無法正常的享用晚餐。五分之一的人坦承,自己懶得煮晚餐。

超過半數的人把自己無法規律用餐,歸咎於生活過於忙碌;三分之一的人說自己想要減輕體重。調查顯示,英國人平均每周只下廚做飯兩次。越來越多英國人傾向每天只吃一頓完整的主餐,其他時間,多以零食打發。

針對這項改變,健康專家認為,忙碌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包括不規律正常吃三餐、不烹飪、食用微波食品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而缺乏正常的家庭用餐時間,或坐下來與朋友共餐機會,也將失去工作整天後,與親友溝通紓解壓力的機會,不利身心平衡。

三明治配飲料 法人午餐極簡風

經濟不景氣加上午餐時間縮短,法式著名的三道菜加一杯紅酒的午餐,如今已漸為三明治和一瓶飲料取代。源於英國的三明治,過去五年在法國卻蔚為風尚,如今法國人每年平均食用廿億個三明治,平均每秒就消耗六十五個三明治。

廿年前,講究美食的法國人午餐時間平均為一個半小時,最近一項調查顯示,現代法國人的午餐時間,平均只有廿二分鐘。除了午休時間減短,經濟考量也是三明治在法國興起的主因之一。

巴黎起家的法國三明治連鎖店李那(Lina)的總經理海斯對該店高品質的「法式美食三明治」相當自豪,強調該店只使用最高品質的食材和新鮮麵包製作三明治。

這些「法式美食三明治」,包括了以甜菜染成粉紅色的義大利薄餅,加上鵝肝醬、黃瓜、菊苣葉和澳洲青蘋果,製成的「火鳥三明治」;而用海藻染成綠色意式薄餅,加奶油沙丁魚,略帶苦味的義式沙拉野菜、燻鮭魚和黑橄欖醬製成的「樓安妮三明治」則是另一選擇。

根據法國美食作者潘亞魯伯斯特,如今在法國以傳統方式提供三道菜式(前菜、主菜、甜點)的午餐餐飲比率,低於十五%。這對於去年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的法國美食,不啻是一大諷刺。

但法國政府並未放棄鼓勵傳統餐飲業,從二○○七年核發給使用時令新鮮食材的餐廳「餐廳大師」的證照,以與愈來愈多使用冷凍和加工食品的餐廳區別。在巴黎市 區內一家擁有「餐廳大師」證照的小酒館老板說,他的客人多為老主顧,「多花幾塊歐元和一點時間,坐下來吃一頓好午餐,遠比啃個三明治,讓人心滿意足。」

早餐市場大餅 5年做大1倍

國人吃早餐愈來愈普及,餐飲業者表示,國內早餐外食市場今年將達二千億元,是五年前的二倍。由於超商與美式速食促銷推廣,光是便利超商的早餐組合就多達上千種,而販售現做三明治的早餐連鎖店也縮短新品推出周期,加速供餐時間,一起搶食這塊還在成長的大餅。

麥當勞行銷副總裁李意雯表示,早餐市場在許多國家,都還是處於成長狀態。台灣麥當勞自從二○○九年取消早餐卡,推出全年優惠的超值早餐,至今每年都有成長,四十九元起的超值早餐,提供上班族簡便、快速的選擇,相較份量更多的有氧早餐,超值早餐就占了七成業績。

李意雯表示,消費者愈來愈重視早餐的質量,也願意花較多錢吃得更好,麥當勞順勢推出九十九元大早餐,結果發現在周末假日,許多消費者都會全家一起來吃早餐、聊天,而這種套餐式的早餐在新加坡、香港都已行之有年。

最會炒作促銷手法的便利超商,幾年前推出結合飯糰、麵包、三明治等主食,與豆漿、果汁、咖啡飲料的組合餐,是早餐外食快速成長的主要推手,卅九元起的早餐,一檔就有一千多種搭配選擇,甚至還可以參加集點促銷換贈品,享有更多好康。

統一超商公關經理林立莉說,超商在二○○九年推出組合式早餐,結果業績成長二到四成,來客數也增加一成左右。全家便利商店林翠娟表示,超商早餐時段的業績 過去以周間為主,大多來自上班族的消費,但是近年隨著店型放大,門市增設休憩空間,現在連周末假日的早餐也賣得不錯,常見全家一起來店吃早餐。

(中國時報)
--
文林苑所涉及的社會正義/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吳珮瑛(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台灣大學城鄉所退休教授華昌宜日前投書貴報,略謂文林苑的關鍵在於政府對於人民的財產權是否可以因為公共利益而加以徵收;此外,既然已經走過所有的法律過 程,符合「國際經濟社會暨文化權公約」依法拆遷的規定。另外,他也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二○○五年所作的「凱洛女士告新倫敦市案」為例,主張地方政府可以 促進經濟發展來徵收民地。我們想要表達不同的看法,希望能讓真理越辯越明。

人民的財產權是不可剝奪的,這是自然法的最基本原則。當然,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加以徵收,這也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不過,聯合國針對基 於發展所做的強制拆除,其實是有保留的,甚至於主張即使是貧民窟的房子,只要不是有立即安全顧慮的危樓,也盡量不要用推土機把貧窮的房客趕走,更何況王家 是擁有合法的產權。此外,即使真的有必要拆遷,補償必須高於公平的市價,讓原住戶可以分享可能增加的財富。

沒有錯,聯合國的相關文件強調拆遷必須合法,不過,重點在於行政部門不可以便宜行事。要是法規侵犯到人民的基本權利、或是與憲法的保障相互牴觸,那就另當 別論。表面上,五比四的「凱洛案」是不利原告,也就是康州的新倫敦市可以為了地方發展而徵收民地;然而,法官們的依據是因為美國在憲政體制上屬於聯邦制, 都更條例是州政府的權限,因此,如果老百姓不滿意,應該要求各州議會趕快修改窒礙難行的條文。這是一個小蝦米「輸了戰役、贏得戰爭」的例子。

由於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墾殖社會,不像歐洲國家那麼珍惜歷史記憶,特別是在戰後,民選市長往往以更新為由來剷除老街社區,而小老百姓無力購買改建的住宅,實 質上被趕出具有增值潛力的地段。前述判例引起美國社會公憤,保護財產權運動風起雲湧,在短短的五年內,超過四十個州從善如流,不是修改都更法規、就是在州 憲明文規定,不再將發展列為公共利益的範疇。為了防止政府濫用徵收權,對於所謂的「枯萎」(blinded)做更嚴謹的定義,不能光以屋齡來論斷。另外, 在知識及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新法也多強化住戶表達同意的途徑,而非嚴以待民、寬以待商。

華教授認為王家阻礙了其他三十六家的權益、以及文林苑可能貢獻的外部效益,這頂帽子未免太重。後者願意將其將所屬的財產權移轉、以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這是人之常情;同樣的道理,王家當然也可以對他們的財產作最佳的處置,不能多數決,這是財產權的真諦。

從新自由主義的角度來看,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的積極介入是必要之惡。只不過,在效率至上的口號下,政府的權力與投機客的利益聯手對付人民的權利,恣意 將老舊打為阻礙都市進步的絆腳石。如果只有功利、沒有正義,貪利的官員與一些覬覦民產的資本家執意就地分贓,我們看到的是赤裸裸的劫貧濟富,原來,政府是 有牌照的土匪,難怪人民的保母要淪為建商的保全。

(中國時報)
--
失去任意門的日本企業/張瑞昌

為了實現消費稅增稅之夢,首相野田佳彥不惜賭上政治生命。但野田的冒險並不僅止於此,他還宣布重新啟動關西電力公司已停運的大飯核電廠機組,引來大阪市長橋下徹的強烈反對。

以橋下為首的大阪維新會,更是冒險王,他展現躊躇滿志之姿,揮師東進江戶,已是指日可待。

政治上的冒險接二連三,但日本企業的冒險精神卻已不再。論冒險,企業不如政治,這是日本不曾有過的轉變。

一個具體而微的觀察指標,來自台灣鴻海集團最近剛入股的日商液晶顯示器製造龍頭夏普(SHARP)。

考量業績的急劇惡化,夏普公司最近宣布,二○一三年度的國內員工錄取計畫將大幅縮減。公司預定錄取大學畢業生的員額僅一三○人,這不僅是去年度同期的一半,也是自有統計數據以來錄取新人最少的一年。

受到液晶業務低迷的影響,以致被迫削減新人進用的員額,夏普的決定當然無可厚非,但誰能料到,三十年前的夏普可不是如此小家子氣。

那時候的夏普,正是日正當中之際,一口氣錄取一三○○個大學畢業生,足足是今日的十倍。也就是從那一年,亦即一九八三年開始,夏普逐年都會做企業錄取新人的統計整理。

然而,這充其量不過是錄取新人的作法流於保守罷了。人才永遠是公司企業的資產,找尋具有創意並勇於冒險的人,才能帶領企業或組織突破困境,走向柳暗花明之路。

被視為日本企業科技象徵的索尼(SONY),即是失去冒險精神的例證,其江河日下的原因就在於人才抉擇。尤其「PS(PlayStation)之父」久多良木健的離開,更是左右索尼企業興衰的關鍵。

六十一歲的久多良木健,出身於東京都江東區,一九七五年自電氣通信大學畢業後入社,從技術開發部門的基層做起,一路爬升到索尼旗下電腦娛樂公司的會長兼執行長。

久多良木是一個充滿創意的怪才,他最為人所稱羨的戰績是一九九四年發明PS遊戲機,帶領索尼勇闖一向由任天堂(Nintendo)主宰的遊戲市場,二○○○年推出PS2機種,更是痛擊對手,進而創造出一兆日元的市場規模。

在人才輩出的索尼企業中,個性剛強的久多良木難免樹大招風,當PS3上市成績未如索尼預期,敗給任天堂的Wii與微軟的XBOX360之後,也埋下他黯然下台的伏筆。

然而,即便如此,久多良木依舊是索尼的標竿人物。二○○四年四月入選《TIME》雜誌「全世界一百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為他的科技人生攀登高峰。

久多良木離開索尼董事會之後,在東京都世田谷區花了十億日元興建豪宅,成為外界話題。他並未忘情科技,在自家成立公司,積極投入即時訊息處理系統的研發,只要媒體訪問,久多良木總是大談心中的夢想,企圖找到能實現超大容量數據瞬間傳送的跨時代技術。

其實,早在七、八年前,久多良木就提出雲端技術。一位採訪過他的朝日記者回憶,久多良木曾說過,「我童年的夢想就是哆啦A夢的『任意門』與『時光機』。類似《二○○一年太空漫遊》的人工智慧HAL也將誕生。」

久多良木還曾說過,電視機業務不能這樣做下去,應該把它變成像一座「魔鏡」般的東西,人們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想看的影像。

但久多良木卻不是索尼董事會的最愛。當初在董事會決定社長繼任人選時,屬於協調型的中金本良治勝出,已預見索尼日後的保守發展,相對地,久多良木的落敗,似乎也宣告索尼不再敏於行動,那個勇敢冒險的時代已然結束。

索尼是在二戰後從廢墟中成長的日本企業,它不僅在電子產品上獨領風騷,成為全球電子消費市場的霸主,甚至在科技創新研發上,也是日本人最引以為傲的世界品牌。

但現在的索尼,卻是即將迎來持續四個年度虧損,而主業電視機更是連續虧損八年,累計赤字達六千五百多億日元。與對手相比,索尼幾乎是節節敗退,音樂播放器打不過蘋果,液晶電視技術選擇不如三星、LG和夏普,東日本大地震更是將索尼推向懸崖邊。

媒體因而想起那個被形容是「日本賈伯斯」的久多良木,甚至期待他能重返索尼,挽救岌岌可危的電子王國。但現實世界裡,沒有「任意門」,索尼若想迎回久多良木,得要先出現一個敢於冒險、大膽作夢的董事會。

(中國時報)
--
國營企業不是特權 應是創新領頭羊/南方朔

近年來,因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而崛起的最大動力是國營企業,因而差不多所有的新興經濟體都在發展國營企業。各國國營企業及「政府支持的企業」(GSE) 的興起,壓縮了西方跨國公司很多擴張的空間,因此美英等國遂出現「修理國家資本主義」言論。前年,美國歐亞集團總裁布瑞莫(Ian Bremmer)出版一本《自由市場的終結:國家和公司的這場戰爭誰會贏?》,可說即是反國家資本主義的重要著作,布瑞莫去年還來過台灣,他的觀點不想也 可知,一定是國營公司必敗!

當代新興經濟體的國營企業和「政府支持的企業」一枝獨秀,其道理不難理解,新興經濟體的私人資本並不發達,如果一切都要自由市場,國家的利權必然都落入外 人的跨國公司之手。國營企業乃是國家經濟自主的第一步,沒有人能否認國營企業有內部壟斷的缺點,但正因如此,當今的國營企業都特別加重兩項功能:

一、乃是國營企業由於有國家的支持,更容易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就以大陸的國企電訊華為集團為例,它在二○○九年乃是全球單一公司獲得最多國際專利的。近來 國際經濟圈已注意到新興經濟體的創新力,新興經濟體已能透過技術的整合從事「儉約的創新」(Frugal Innovation),許多這種創新都是由國企和「政府支持的企業」所為。

二、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國企已開始介入企業活動最高端的跨國企業購併,新型多國企業的形成,新興經濟體已能介入能源及礦產的開發和新高科技領域。以前這些領域全都是西方跨國集團所壟斷,怪不得西方一講到新興經濟體的國企就恨得牙癢癢。

因此,國有企業和「政府支持的企業」,並不像西方人說的那麼不堪。如果國有企業自己有志氣,去扮演創新火車頭或國際化帶頭羊的角色,它對內壟斷的罪過就比 較可以獲得諒解;如果國有企業只有內部壟斷,而無外部的開創,它就成了典型的特權企業,而特權企業人民是不會接受的。今天台灣的國營企業,恰恰好正是人們 最痛恨的特權企業。

台灣從極早起,就有龐大的國營及黨營企業系統,這乃是舉世所無的「黨國資本主義體系」。但台灣的這個體系與近年來新興經濟體的國家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現在 的國家資本主義極重視技術創新及全球化的領頭羊角色,而台灣的國黨營企業則只重視內部壟斷,早已成了龐大的特權體系,由於對內壟斷,它們可以領高薪、享優 惠,但它們可曾做過任何開創的角色?完全沒有。

台電享有那麼多特權,但對台灣電力資源的開發及電力科技毫無開創性的貢獻;中油是個龐大的體系,如果它有志氣,早已可介入國際油源市場並在台灣石化工業上 起了帶頭作用;台糖擁有那麼多資源,對台灣生命科學及現代農業也早已發揮了領導作用。台灣的國營企業有壟斷剝削,卻無帶頭創新的作用,難怪每次一到油電價 格雙漲,台灣老百姓心裡就憤恨不平;當然更別說台灣龐大的黨營事業系統了,它早已成了一個特權賺錢體系,一年淨賺台幣廿個億。

近年來,西方經濟界愈來愈注意新興經濟體的國有企業和「政府支持的企業」角色,這種企業有特權壟斷之弊,但許多國家為平衡這個缺點,日益著重國營企業的帶 頭創新及國際化角色。我不反對國營企業領比別人多的薪水及福利,但在領那麼多錢之前,要先自問有沒有做出足夠的貢獻,如果沒有做出能夠與薪水相符的貢獻, 那就是特權,而特權在這個時代是不會被同意的。

經濟部說要成立「台電及中油公司經營改善小組」,這是遲來的改善。經濟部真該去看看別的新興經濟體,在讓國營企業享有特權的同時,怎麼把國營公司變成創新及國際化領頭羊角色的!

(中國時報)
--
食品不安全 根源何在?/陳美霞(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威脅消費者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發生,使得民眾對食品安全、對過去引以為榮的「美食王國」名號的信心幾近崩盤。問題在哪裡?

過去多數台灣家庭的食物來源是自己或鄰居種植或養殖的。但近三、四十年來,因應經濟與社會的變化,人們的飲食方式也不得不改變,從食物原料的生產到烹飪, 再也無法單靠自己或鄰居,而必須依賴食品市場了。食物成為資本主義式大量生產的商品,各式各樣食品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投資到從農田/農場到餐桌的食品生產、 製造、加工、運送、及提供的過程,食品體系越來越龐大。飲食高度依賴市場的結果是:我們已經無法掌握自己的飲食的安全與健康。

資本家投入食品產業,目的不是為了維護與他們素昧平生、甚至距離十分遙遠的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而是為了獲取投資利潤、積累/擴大資本。因此,利潤的考量支配著食品產生的過程:低成本、高收入、大量銷售他們的商品,這些是食品業者的最高原則。

以美牛事件為例,雖然美國有三千多萬人常常處於饑餓狀態,美國牛肉生產者卻沒有興趣把他們生產的牛肉給這些饑餓的美國人吃,因為這些人沒有「購買力」,牛 肉生產者無利可圖;而美國政府卻為了確保、增進美國牛肉生產者的利潤,硬是要台、日、南韓進口含有瘦肉精的美國牛肉,而且還以未來的貿易或外交關係作為威 脅。

以農委會所調查發現的國內養豬業者也有使用瘦肉精為例,為了在市場中追求高利潤,養豬業者鋌而走險違法使用瘦肉精,完全無顧消費者的健康。事實上,在商品 化的食品生產、製造、運送、及加工過程的每個環節中,生物性、化學性、放射性、藥物殘留、有害添加物等等汙染問題是隨時可能發生的。

商品化即資本主義化,其長年發展必然的後果是:資本集中化。以養雞業為例,五○、六○年代,台灣農家幾乎家家戶戶都自食其力的養幾隻雞、鴨;但是,當台灣 民眾食用雞肉雞蛋的需求大量增加的同時,雞肉雞蛋成為資本賺取利潤的商品,養雞業成了資本積累的場域。到二○一○年,全台灣總共屠宰三億多隻雞,每季共飼 養近一億隻雞,每戶每季平均飼養一萬六千多隻雞。

產業大型化、資本集中化,衍生不少問題。首先,它可能造成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大型養雞場以高密度、不衛生、空氣缺乏流通、缺乏陽光、與土地剝離的、工業化 方式飼養,這樣養殖方式不僅對雞殘忍,也極可能促發像H5N2這樣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演變成人畜共通傳染病,並且快速蔓延。在這樣沒有「雞性」的飼養環境 中,養雞業者易濫用抗生素及生長激素快速「催大」這些雞;這樣的養殖方式也易造成嚴重的土地、水質、空氣汙染、及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

其次,食品業資本集中化的同時,產銷權力集中,這些大型食品業者投入大筆的廣告費,無所不用其極的推銷他們的商品,影響、控制消費者的食物選擇與飲食習慣。民眾因為不健康的飲食導致的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慢性病盛行率也因此提高。

食物這種商品事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宜任由市場機制操作,而須由政府把關。然而,政府食品衛生管理機制的人力與資源,相對於急速膨脹的龐大食品體 系,簡直有如侏儒與巨人的不平衡對比。面對三、四十萬食品業者,全台灣各縣市食品衛生稽查人力總共僅區區四百多人!而當食品體系不斷快速擴張時,中央政府 撥給食品衛生的業務經費也沒有隨著增加。

顯然,商品化的食品體系,在我政府長年縱容下,已變成一頭難以駕馭的巨大怪獸。要制服這頭怪獸,國家領導者必須要有全局的觀點、寬宏視野,推動跨部會機制,以制止食品體系這頭怪獸,還給民眾免於「飲食恐懼」的基本人權。

(中國時報)
--
調整薪資 改善經濟果實分配/中國時報社論

上周,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突然宣布要給台灣員工大幅調薪,隨後也引起其它科技業者的跟進。由於物價上漲,郭台銘說,「鴻海有責任幫員工調整薪水」、「照顧員工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大哉斯言!其實,台灣上班族「薪苦久矣」,現在,是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雖然以國民生產毛額(GNP)統計的所謂「平均國民所得」一直成長,從八十七年的一萬二千多美元,增加到今年的二萬一千美元,但實際上一般上班族受惠極 少。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近十多年來,國內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幾乎是完全停滯,考慮物價因素後的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甚至比十三年前還低,原因就出在經濟 成果分配比重失衡。

過去,受雇員工報酬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大概都在五成上下,這代表一般上班族可分到經濟果實的一半左右;但這個數字在一九九○年達到五一. 四%的高點後,就上不去了;不但上不去,還逐年下降,現在只剩下四四%。相較其它先進國家,雖然也因為全球化因素,讓勞工議價能力下降,導致受雇員工報酬 占GDP比重從高點下降了五到六個百分點,但其比重至少還都維持在五五%上下,如台灣一樣掉到四四%,真可謂是慘中之慘。日前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就說, 三十五年前他進花旗工作,起薪四萬四千元;今天銀行找主管級的儲備幹部,薪水居然只有五萬五千,去年連五萬元都不到。讓他大嘆「台灣的白領實在太便宜 了」。

這十多年來,一來是全球化,台灣受雇員工面對包括對岸在內的全球人才的競爭,二來許多上市櫃公司日益「華爾街化」。哈佛管理學中,強調企業的責任包括:員 工、股東、社會等三方面利益的平衡,但從分配比看,台灣企業明顯日益傾向股東,員工日益被忽略。過去除非企業虧損,否則受雇員工幾乎年年都能盼到調薪;現 在則是「調薪是例外,不調才是正常」。甚至連外派到大陸的「台幹」,十年前能享有遠高於原薪資與福利的待遇,以作為「外派補償」。現在不是取消就是大幅縮 水。相較之下,南韓企業派出員工到大陸與其它國家,都給予高額的外派獎金,連子女教育等家庭因素都包含在企業責任內。兩者相較,實有天壤之別。

國內經濟果實的分配不斷惡化,受雇員工分配比重持續下降,股東分配比重則節節升高;短期來看,股東獲得更多分配,是占了便宜。但長期下來,低薪導致整體的 人才流失、難以吸引更優秀的人才,終究是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最後也讓企業的獲利與競爭力下降,其實公司與股東還是吃虧。曾經是國內股市投資人追捧的許多 科技公司,早期享有數百元的股價,但失去全球競爭力後,現在都是「雞蛋水餃股」,部分則甚至已瀕臨破產、紓困邊緣,最後股東還是淪為大輸家。

我們可看到,近十年才在全球崛起為科技產業一霸,已隱然可挑戰蘋果霸權的韓國三星企業,就是一個高度重視人才的企業。三星強調的是人才投資、培養絕對不省 錢,願意以高薪留住人才,或對外挖掘人才。三星總裁李健熙服膺的是「一個天才可以養活數百到上千人」的菁英人才哲學。長期的培養與發掘人才,讓曾在一九九 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倒地的三星,僅以十年的時間,超越所有亞洲對手,公司市值超越一千五百億美元,打敗所有的日本企業。

近年台灣產業─特別是科技業出現警訊,從DRAM、LCD到手機、3C品牌,都被韓國三星等廠商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或許,長期過於偏重股東獲利、受雇員工 分配比日減、忽略人才培養等,就是一個重要但被忽略的根本原因。郭台銘那句公司「有責任幫員工調整薪水」、「照顧員工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值得企業家深 思取法,該是改善經濟果實分配的時候了。

(中國時報)
--
漢翔污染地下水 千戶天天喝毒水/12水井三氯乙烯超標 中市府未告知

台中市去年七月傳出經濟部所屬漢翔公司地下水污染事件,國民黨市議員楊正中昨天踢爆,數月來漢翔廠區內外,共有十二座地下水井被監測出三氯乙烯依舊超過飲 用水標準,不但未獲改善,相關單位也完全未告知,讓民眾「傻傻不知」,天天照喝有毒地下水。台中市環保局昨晚獲悉本報將追蹤報導後,才緊急派員到含三氯乙 烯超標的民井,張貼警示標誌,通知民眾不能飲用。

議員批市府官僚 要求擴大檢測

楊正中痛批,六口廠區外民井分布在西屯區西平、西安、西墩三里,他懷疑水文脈絡相同的至善里,地下水源可能也遭到三氯乙烯超標的污染,四里中估計近千戶民眾都未接裝自來水;台中市政府不能再官僚,要擴大檢測,同時提供居民加裝自來水的補助。

楊正中表示,漢翔是去年初被環保署檢測地下水污染,七月時市政府要求漢翔提出相關整治計畫、停用三氯乙烯,同時應該擴大檢測範圍。他最近拿到資料,漢翔廠 區內七口淺水井,檢測結果有三口超過飲用水及第二類地下水管制標準;其中廠區內西南邊MWL-06檢測井三氯乙烯濃度高達0.838mg/L,目前地下水 的管制標準是0.05mg/L,而飲用水則是0.005mg/L,也就是超過飲用水標準一百六十八倍、地下水管制標準十七倍。廠區內另有三口深水井檢測結 果都超過飲用水標準,其中MWD-01、MWD-03三氯乙烯超過地下水管制標準。

超出飲用水標準的六口民井,分別位於文華路、光明路(兩處)、西安南巷、清隆巷及西墩北巷;楊正中表示,去年中至今,已有八口民井檢測發現受到污染。

議員懷疑漢翔仍在用三氯乙烯

楊正中並表示,漢翔公司廠外張廖家廟的監測井,在去年十一月三十日檢測及今年二月二十九日檢測,三氯乙烯的含量竟然都出現增加的情況,讓他懷疑莫非漢翔仍在使用三氯乙烯?

三氯乙烯是工業用溶劑,無色、有毒性,對神經有麻醉作用,主要用做金屬脫脂和羊毛及織物的乾洗劑,疑會導致人類致癌。

環保局昨晚明白表示:「污染源就是漢翔」,明天召開「污染管制推動小組審查會」,將針對自來水裝設補償及污染整治的責任問題,對漢翔公司提出要求。台中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將加速污染整治場址的確認。

漢翔︰污染源還在檢驗 不能認定

漢翔公司發言人李適彰昨晚表示,目前污染源還在檢驗中,不能確定是來自於漢翔,且漢翔早在去年一月就已全面停用三氯乙烯。

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蔡鴻德表示,將追查這六口問題水井的污染來源,再決定是否要再擴大檢測範圍。



每戶要10萬 改接水管意願不高

中市西屯區長期是農業區,很多民眾家中都有民井,台灣自來水公司表示,由於申請自來水必須自付延管費用,每一戶平均約十萬左右,因此多數住戶接管的意願原 本就很低,但台中市府已有編列預算,西屯區西平、西安、西墩、至善四里的里民已陸續接水管;當地民眾則要求市府公開資訊,以安民心,也有人表示要接自來水 了,以免污染水下肚。

污染頻傳 有人想要申裝了

台灣自來水公司供水處長李丁來表示,早期可能有些住戶住在比較偏遠或者是有地下水可免費使用,因此接管意願不高,但隨著地下水污染事件頻傳、水質安全意識抬頭,很多住戶都開始想接自來水管。

李丁來表示,市政府有編列無自來水地區改善經費,去年編列三千到四千萬元,今年則有七至八千萬元,去年四個里就有二十一戶在市府補助下接管,今年以來西墩里約有十戶將可接管。

市議員楊正中則表示,目前西屯地區既然有地下水污染的威脅,建議市府應擴大補助自來水裝設,而這幾里的里長原本並不知情,經他告知後都很擔憂,將聯合向市府要求自來水補助。

一位西平里里民昨天相當生氣的表示,去年就傳出地下水源污染的問題,但很多民眾都以為污染已經解決,沒想到越檢測問題越大,政府應該公開資訊以安民心。

住在至善里的里民則說,雖然目前還沒有檢測到該里的地下水源有問題,但以水文脈絡來看,的確讓人擔心,市府應該做全面性的檢測,以安民心。

也有當地民眾說,多年來已經習慣飲用家裡水井的地下水,現在竟有污染問題,想要馬上申裝自來水,不然,等到市府確定污染再給予補助,不知道還要喝下多少有污染的水下肚!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