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新聞自選輯 20130703 李國修逝世篇

別為我哭 「這是我最後一次謝幕」 劇場大師李國修57歲癌逝

「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我留下了27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 生……」劇場大師李國修上月9日入院,在人生最後的23天,妻子王月和一對兒女都陪在身邊,讓他帶著滿滿的關愛與祝福,昨安詳離開,享年57歲。上月他接 受《蘋果》最後專訪,特別提到愛妻:「我的一生,除了戲劇,就只有王月了。」如今夫妻天人永隔,令人唏噓。


李國修2010年罹大腸癌後, 經歷手術,始終樂觀淡定面對,王月還幫他取名「李冷靜」,自稱「王泛淚」。他和一般罹癌病人不同,彷彿早已作好心理準備,上月9日入院後,他得知這次應該 出不了院,還特別錄音,向親友與戲迷告別,連告別式也指定曾國城主持、要逗親友笑,以歡樂方式舉行,並要求屏風子弟兵穿紅衣為他送別。昨凌晨3時34分, 他因大腸癌病逝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王月和兒女昨早10點半舉行「李國修最後一次謝幕」記者會,3人深深三鞠躬,代李國修向社會大眾道謝,氣氛哀戚,王月強忍悲痛說:「國修說不要哭、要放下!他才可以安心的走!」但說到第3句就忍不住淚崩。

墓誌銘寫兩遺願未了
兒 子李思源回憶父親臨終時,把親人和屏風幹部叫到床邊交代後事,還幽默形容病窗外景色,「彷彿在一艘豪華郵輪,正待啟航」。李思源也代父朗讀17年前寫的墓 誌銘:「這裡躺著一個小老頭,窮盡一生,卻未能實踐他──成立全職專業劇團與興建一座專屬表演劇場的理想……在墓碑前,不需放上鮮花,小老頭感謝您來看 他,並請於離去前,默默地放下一張已欣賞過的『屏風表演班』戲票。」

病重仍心念劇本出版
《蘋果》今年4月開始積極與屏風和王月聯 繫,希望專訪李國修,但他以「趕著出版作品集」為由婉拒。5月中旬,屏風主動聯絡記者,表示李國修願接受電話採訪,宣傳本月8日發行的《李國修戲劇作品 集》。訪問先定6月8日,後他又延後到11日,但訪問當天,屏風表示李國修不便面對面受訪,僅讓徒弟黃致凱傳達他的回應,似乎事有蹊蹺。黃致凱當時表示, 李國修利用靜養的1年半,重新整理26年創作的27本劇作,記錄劇場奮鬥史,希望未來能編導宗教劇還願。
屏風上月8、9日在台中巡演《西出陽關》時,在台中養病的李國修也現身支持,看來消瘦不少。9日演出結束,他特別與屏風義工一一擁抱,彷彿最後告別,隨後入院治療。中國附醫外科部主任陳自諒昨表示,他雖放棄積極治療,但意識清醒,前天入夜才意識昏迷。

林懷民讚:偉大鬥士
李 國修一生為戲劇奉獻,他的離去是台灣的損失,馬英九表示,李國修讓舞台劇有了嶄新的生命。林懷民說:「偉大的鬥士走完了他偉大的歷程。」賴聲川說:「很珍 惜我們早年一起工作的日子。」文化部將啟動機制申請總統褒揚,以肯定他的貢獻。李國修生前篤信天德教,火化後骨灰會安厝彰化天德教靈山殿。屏風昨表示,外 傳9月6日公祭是誤傳,近期會公布告別式時間地點,讓戲迷送李國修最後一程。
李國修昨凌晨病逝,享年57歲,他面對死亡始終保持勇敢豁達的心態。

錄下遺言 告別戲迷
★日期:6月16日
★地點:台中
「感 謝所有的朋友與戲迷對我與家人以及屏風表演班的支持,在我的人生舞台上,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我留下了27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生,天德教 師尊無形古佛,將帶領我走向另外一個舞台,在那裡我會認真虔心修行我的編導演,繼續堅持我的最愛,開門,上台,演戲。」
李國修一生投入舞台,編導演過多部精采劇作,圖為《莎姆雷特》。

李國修 小檔案
★享年:57歲(1955/12/30~2013/07/02)
★學歷:世新廣播電視科畢業(現為世新大學)
★家庭:和王月結婚24年,育有1子1女
★經歷:
.18歲加入世新話劇社
.1980年演出蘭陵劇坊受矚目,後與賴聲川、李立群創立表演工作坊
.1986年創辦屏風表演班,2000年曾一度面臨解散,目前穩定成長
★殊榮:
.1982年以連續劇《唐三五戒》 獲電視金鐘獎「最具潛力演員獎」
.1997年以《三人行不行》系列 獲第1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
.1999年獲紐約市文化局頒發 「第19屆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
.2006年獲台北市文化局頒發 「第10屆台北文化獎」
★代表作:
.1985年與李立群合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屏風表演班舞台劇《莎姆雷特》、《三人行不行》系列、《西出陽關》、《徵婚啟事》、《京戲啟示錄》、《女兒紅》等

如果沒有 李國修這樣的傻子/王乾任

58歲,李國修交出了一張漂亮而精采的人生成績單,謝幕了!李國修毋寧是啟蒙我們這一代台灣人,學會觀賞並尊重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過去在台灣,從事戲劇表演工作的人被暱稱為「戲子」,社會地位不高,只是大眾公餘之暇休閒娛樂的一種選擇,難登大雅之堂。

精采作品口耳相傳
李 國修,出身電視圈,從事戲劇表演工作,心裡有一個夢,希望透過表演,讓人們看見其中的藝術價值。他離開了光鮮亮麗且收入頗豐的電視圈,投入了當時堪稱冷門 小眾,不為主流大眾所熟悉的表演藝術工作,與志同道合者結盟,創立屏風表演班,推出一部又一部的精采作品,一點一滴地往他的目標邁進:讓表演成為可登大雅 之堂的藝術。
記得我當年剛進大學,鄉下來的孩子,一個根本不知道表演藝術為何物的傻二愣,住宿舍的學長們,迫不及待的拿著《那一夜,我們一起說相 聲》的卡帶來獻寶,再三催促著要我們聽。這一聽不得了,迷上了。每年系學會之夜,總有人要上台表演幾個段子。李國修的表演藝術夢,毋寧就在這樣一點一滴的 口耳相傳下,如漣漪般的擴散了出去。
不容諱言,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帶動的一長波段經濟榮景,富裕之後,渴望累積文化資本的市民階級,的確成了支持李國修與屏風表演班等表演藝術團體得以存活下來的重要社會經濟基礎。

大師表現氣度氣質
不 過,如果沒有像李國修這樣鍾情於表演藝術的傻子,願意放棄演藝圈的光鮮亮麗,一頭栽進表演藝術,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表演工作上刻苦努力,堅持品質,還很 樂意栽培、提攜後進。或許,台灣社會欣賞表演藝術的環境遲早還是會成熟,卻肯定會和今天很不一樣,而且大概不會有令好幾代台灣人共同傳頌,念念不忘的《那 一夜,我們一起說相聲》系列。
五月天的瑪莎,在臉書官網上的一段話,很可以做為本文的總結(已取得本人同意):「真正的大師表現出來的是氣度,是 氣質,是作品展現出來的人生觀和態度。在大家都說演戲的是戲子的時候,他是讓人知道表演其實是一種藝術的人之一。戲落幕了,我們都想起立鼓掌,雖然你無法 謝幕,但你的人生是我們都仰慕感動的一場演出。」

(蘋果日報)
--
最後一次謝幕… 李國修癌逝

罹患大腸癌病逝 享年58歲

台灣劇壇巨星李國修昨因大腸癌病逝,享年五十八歲,坦然面對死亡的他,生前預錄下遺言,以一句:「在我的人生舞台上,這是我最後一次謝幕!」向戲迷告別。

李 國修因大腸癌轉移肝臟,昨天凌晨三點三十四分病逝於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屏風表演班昨天上午舉行「李國修最後一次謝幕」記者會,李國修的妻子王月帶 著一雙兒女聯袂出席,強調李國修帶著夢想與滿滿的愛離開,現場並播放李國修在六月十六日錄製的遺言,強調他將「在另一個舞台,繼續編導演,堅持最愛,開 門、上台、演戲」。

身形明顯消瘦的王月強忍淚水,與兒女三度鞠躬,代替李國修向醫療團隊、宗教團體和社會大眾致謝,她雖一再說:「你們要放下,他才能安心走。」但仍數度哽咽,止不了淚水。

看淡生死 「一生很滿足」

王月說,李國修在六月《西出陽關》台中場演出後隔天住院,自認應該出不了院,一家四口很珍惜相處時光,離世時強調一生很滿足,帶著滿滿的愛,平靜離開,也做好所有交代。

李國修二十二歲的兒子李思源承諾父親,日後要將李國修作品《北極之光》改編成電影。他形容父親在家人陪伴和堅定的信仰下,從容面對生命盡頭,毫無恐懼,「當菩薩要接我的時機到了,請讓我走,不要急救」。

李思源說父親曾當眾朗誦過自己的墓誌銘:「這裡躺著一個小老頭,窮盡一生,卻未能實踐他|成立全職專業劇團與興建一座專屬表演劇場的理想。」但李國修生前也拍下從病榻上看到的窗外景觀,形容:「我像在一艘豪華的郵輪上,正待啟航。」

李國修遺體隨後從台中移靈台北第二殯儀館,王月在靈車上對著路邊的戲迷們說:「不要擔心,李國修的身體已經好了。」堅強的語氣與淚光,讓外界更加不捨。

告別式要逗笑 當作來看戲

李 國修生前交代不要辦場面悲悽的追思會,告別式要屏風人穿紅制服,主持人由有三十年師生情誼的「屏風二師兄」曾國城擔任,逗笑大家,參加的朋友想穿什麼顏色 的衣服就穿什麼,當作來看一齣戲。曾國城落淚表示:「這是艱鉅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要逗樂所有活著、而且還在紀念他的朋友。」

屏風表演班已經設置靈堂,目前只先對家屬開放,告別式會另行公告,欲參加者可上屏風官網登記(www.pingfong.com.tw)報名,並建議進場時帶著一張曾經觀賞過屏風的戲票。



編導演三絕 李國修渾身是戲

十八歲那年,李國修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時加入話劇社,自此再也無法與戲劇分離。父親的名言:「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乃親身實踐。

30齣創作 叫好又叫座

集劇團創辦人與經營者、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李國修也是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迄今原創編導三十齣叫好又叫座的大型舞台劇。李國修不帥,但他風靡全台,渾身是戲,演出超過百種角色,一上台更來勁舞台表演逾千場。

一九八○年,華視「綜藝一百」短劇捧紅了李國修,他還兼職當編劇。他說:「我喜歡運用各種看似平淡無奇的元素,重組成充滿趣味與諧謔的喜劇情境。」

他因演出《唐三五戒》,一九八二年獲頒廣播電視金鐘獎「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項,本可名利雙收,但他選擇了一條最艱辛的路。

一九八六年成立了屏風表演班,將位於台北景美家裡十坪大的地下室房間做為排練場,演員走位「常常不小心走上了床,或是踩上了書桌」。屏風表演班第一個創團作品《1812&某種演出》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

演出結束後,七十六個人留下了他們的資料,成為第一批的屏風之友;如今,屏風之友逾十五萬人次,觀賞過屏風作品的觀眾,超過一四二萬人次。

在李國修的帶領下,屏風的作品富有嚴謹的結構與解構手法、多重時空的跳躍敘事、演員一人分飾多角表演的豐富性,以及講究多變佈景的舞台美學等,造就屏風作品呈現不同於其他劇團演出形式的最大特色。

台 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講師于善祿分析,其作品中的自傳性色彩、家國敘事、反映時事、人文關懷、身分認同等內容與形式,幾乎已經自成一格。挖掘李國修的大老吳 靜吉在《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序言中表示,李國修的自我反思、對社會的關懷、對戲劇的激情、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創作表現,樣樣難能可貴。

李國修養病時,不忘經驗傳承,完成二十七本《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出版,指示藝術總監由製作人林佳鋒接任、屏風表演班已公開的演出行程將照常進行。得意弟子黃致凱等,也都有接班之姿。

只是,三十年才出一個的天才之星殞落,依然讓人懷念他曾在戲劇天際上發出的美好亮光。

三世夫妻情 王月痛失摯愛

李國修曾說:「我的一生,除了戲劇,就只有王月了。」道盡對她的愛與感謝。

兩 人相戀的契機,來自王月的「崇拜」、李國修的「憐惜」,這段相差十歲的「師生戀」愛得轟轟烈烈。當年王月在藝術大學就讀二年級,為吸引授課的李國修注意, 努力展現自己,終於她的才華得到肯定,愛哭、愛笑的真性情,更深深吸引著李國修,兩人自此不再只是粉絲與偶像的關係,而是相知相惜,進而攜手扶持彼此的 「三世夫妻」。

王月從不掩飾對老公的崇拜,曾說:「最驕傲的事情是嫁給李國修。」還自爆每天都要對老公說好幾次:「我愛你。」李國修也曾 公開對她示愛:「我最要感謝三個人,第一個是我的老婆王月,第二是我的情人王月,第三個很巧,是我外遇的女人,也叫王月。」兩人鶼鰈情深,二十四年如一 日。

王月年初時許願:「我什麼都不要,只要我最愛的人,身體健康,我願意用一切擁有來換,用一生幸福來換,用三世快樂來換,可以嗎?」

相隔數月,王月在四月九日生日當天寫下:「生日不該慶祝,但可許願,三願都是執子之手,與你白首(合十祈願)。」李國修回覆:「我的一生,除了戲劇,就只有王月了。」感動不少網友。

如今李國修驟逝,王月痛失摯愛,周遭好友只擔心:「愛哭的她失去支柱,未來該怎麼辦?」

李國修抗癌 樂觀面對 從容謝幕

李國修生前勇敢抗癌,樂觀面對。與他相處的醫護人員說,李國修開刀化療後,即使復發又轉移肝臟,仍勇敢接受放、化療,爬山運動,不放棄希望。上週他決定放棄積極治療時,則是交代好所有後事,從容謝幕。

李國修的主治醫師、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自諒說,李國修在民國九十九年發現罹患大腸癌,在台北開刀後,四月到台中進行化療,過程順利,但隔年定期追蹤發現,有局部復發和轉移肝臟,再度開刀和化療。

「三年來相處覺得他很正面!」陳自諒說,李國修為了抗癌常去運動、爬山,始終正面思考,接受治療時總是很樂觀,也樂於與醫療團隊分享生活點滴,對台中也很熟悉,曾經推薦一家港式燒臘飯,叫便當與醫護人員共享美食。

李國修也常分享他的人生觀,也自有一套育兒觀:「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點,而是要輸在起跑點!」讓小孩遭遇挫折,才能勇敢面對挑戰。

預防大腸癌 注意飲食 定期篩檢

過去六年來,大腸癌年年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冠軍寶座,大腸癌死亡人數也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五千人。除了李國修,導演楊德昌和宋楚瑜的夫人陳萬水,也都因大腸癌病逝。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如果沒有定期篩檢,通常要到第三期才會被發現。零到一期大腸癌治療的五年存活率,則高達八成以上。前總統李登輝、藝人楊烈、賀一航,都有對抗大腸癌的經驗,總統馬英九日前健檢,也在大腸發現瘜肉。

50到70歲者 兩年篩檢一次

癌症希望基金會調查發現,家族直系親屬有大腸癌病史者,三成在四十歲就有大腸瘜肉,屬高危險群。非高危險群,五十歲以後,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或大腸鏡。國健局提供五十到七十歲者,每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平時飲食應避開高脂、燒烤及醃漬食物,並保持運動習慣。

台灣卓別林 暫別變永別

「他是全台灣最好的演員,就是台灣的卓別林!」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得知李國修辭世時,不禁哽咽。

劉若瑀與李國修在蘭陵劇坊時期就是搭檔,她說:「他的喜劇,充滿真誠,彷彿他就是那個角色,我被他刺激,心想怎麼會有人演戲演得這麼好,表演一定有個方法,才出國去念戲劇。」

李國修為人敦厚,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在蘭陵劇坊學戲,「我動作做錯,國修老師就是私下點我,教我不要急,慢慢來」。每年吳靜吉老師過生日,「李國修總會來,喝喝啤酒,也支持大家做劇場」。

李國修休養期間,仍積極修戲。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說,他創團第一齣戲《浮浪貢開花》,請來國修老師擔任戲劇顧問,「他就在旁邊看,要整齣排練時,他自己搬椅子、挪道具,要讓演出沒有死角,這對後輩來說,是多大的尊重,更是最好的典範」。

黃嘉千哽咽受訪:「之前看到他的時候,我們的手緊緊握住,他要我們一定要讓他好好地走,他的手好溫暖,我的手卻很冰,能感覺他的生命依舊在燃燒。」

萬芳連夜就趕去台中,在病房見到最後一面,並在李國修身邊說了好多心中話,又一路隨移靈回台北。她最難忘在高雄演出屏風劇團《西出陽關》時,當天剛好獲得金鐘獎,李國修在台上和所有觀眾分享這個喜訊。

好友李立群因情緒激動拒絕受訪,顧寶明則在微博追悼好友:「再不捨也要捨,還好朋友不止今生今世!」張小燕強顏歡笑進棚錄影,她說:「他是到電視台來賺錢、存錢,為了完成自己一生的希望。」。王偉忠稱讚他是「國寶級的喜劇人物」。馬總統則致電遺孀王月,表達致哀與不捨。

(自由時報)
--
最後一次謝幕 李國修步伐從容

6.16 病房錄音告別

感 謝所有的朋友與戲迷,對我與家人以及屏風表演班的支持,在我的人生舞台上,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我留下了廿七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生。天德 教師尊無形古佛,將帶領我走向另外一個舞台,在那裡我會認真虔心修行我的編導演,繼續堅持我的最愛:開門、上台、演戲。


活躍舞台四十年,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永遠謝幕了。昨天凌晨三時許,他因大腸癌病逝,得年五十八歲,遺言稱將在另外一個舞台「認真虔心修行我的編導演,繼續堅持我的最愛:開門、上台、演戲」。

李國修罹患大腸癌三年多,其間一度好轉,終不敵病魔。妻子王月說,李國修臨終前一再表示,「一生非常滿足,帶著滿滿的愛,很平靜離開人世。」

「在我的人生舞台上,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李國修臨終前錄音告別,王月昨帶著一雙兒女,代替丈夫謝幕。

李 國修十八歲就接觸舞台劇,一九八○年因演出蘭陵劇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炮而紅,又在綜藝節目「綜藝一百」、「連環泡」擔任喜劇演員,從此家喻戶曉;隨 後他與賴聲川等人成立表演工作坊,一九八六年創設屏風表演班,創作「三人行不行」、「莎姆雷特」、「半里長城」、「京戲啟示錄」、「女兒紅」等經典劇作。

在劇場界中,李國修是少見集創辦人、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者,也是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戲劇類得主;他在卅年內完成廿七部劇本,台灣無人出其右,曾以「三人行不行」系列獲第三屆巫永福文學獎、「京戲啟示錄」獲第卅四屆吳三連文學獎戲劇劇本類獎項。

「如果菩薩要接我走的時機到了,我不要急救,就讓我走,我已經準備好了。」李國修的兒李思源說,父親有家人陪伴、堅定信仰,談論生死之事,毫無恐懼,上周表明放棄急救,昨日從容告別人世。

李思源說,父親從容面對生命盡頭 ,不僅朗讀自己的墓誌銘,還交代追思會要開開心心辦,「步伐從容,十分豁達」。

屏風表演班指出,李六月九日入院時,就曾表示「我知道我這次進去,就出不來了」,早早錄製告別詞,還指定和他有卅年師生情誼的「屏風二師兄」曾國城擔任告別式主持人,要求他在告別式「把大家逗笑」。

他也表示,屏風的代表顏色是紅色,告別式當天屏風同仁都會穿紅色,來參加的朋友們,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就穿什麼,「請當作來看一齣戲。」

李國修這一生 都是一個情字

摩 羯座的李國修,在台上總能收放自如,私底下卻極為嚴謹,篤守家族傳統。每次演「京戲啟示錄」謝幕前,他總會在中華商場的景片前,跪著向父親禱告,希望一直 盼他學京劇的父親,能因看到此戲而寬慰:「爸爸,我還是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一九八○年代中期,李國修主演的綜藝喜劇「連環泡」等曾讓眾多人天天定時守在 電視前,等著開懷大笑數十分鐘。然而李國修並不甘於只演喜劇;年過四十後,他終於面對流離的家族史,以「京戲啟示錄」作為自我救贖之作。

父親在中華商場靠修戲鞋養活全家、僅期待他「別當流氓」;母親因為患精神分裂,十年沒踏出家裡大門一步;一九四九年政府遷台,帶來的轉變…大小歷史,都漸漸進入李國修的戲。

綜觀李國修,一生其實圍繞一個「情」字。對戲劇的癡情;對家國的熱情;對親人的鍾情,都反映在他作品與為人。李家一家四口也都以「我們都愛哭愛笑」為傲,常比賽「誰哭得最大聲」。

近年李國修除了戲劇大師封號,還突然多了「教養家」封號,以名言「孩子,我就是要你功課爛」、「我要你輸在起跑點上」傳誦一時。然而李國修的中心思想,其實是「讓孩子過得像個人」。

如 此對孩子的深情,兒子李思源、女兒李慧凭(小名「妹子」)也感受到。早早發願「我一生要做好的事,就是給父母最好的生活」的妹子,在爸爸罹病後,大學志願 從藝術行銷變為醫學相關科系,好為爸爸治病;思源則因看到爸媽為好友李安得奧斯卡落淚的表情,決心念電影,「我想再看一次父母臉上的表情」。

一生至情的李國修,最後一次上台演出,正是演出「京戲啟示錄」。從父親給他的傳承,到他給孩子的傳承,李國修在乎的始終是那份滿懷叮嚀之情的李家家訓:「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

李國修:除了戲劇 我就只有王月了

在宣布李國修告別人世消息的記者會中,王月帶著一雙兒女深深鞠躬,感謝社會對李國修與屏風表演班的關愛。太陽眼鏡遮去她的悲傷,掩藏她人生最巨大的失落。

李 國修曾說,沒有王月,就不會有屏風;對王月來說,李國修是她世界的支柱,她的摯愛。王月說,這輩子最驕傲的事,就是嫁給李國修。她四十七歲生日時,李國修 已罹癌,王月許願:「我什麼都不要,只要我最愛的人,身體健康!我願意用一切擁有來換,用一生幸福來換,用三世快樂來換,可以嗎?」

李國修與王月是劇場界的傳奇夫妻,是生命伴侶,也是事業夥伴。李國修近年曾如此總結:「我這一生,除了戲劇,就只有王月了。」還不忘搞笑:「我要感謝三個人,第一個是我的老婆王月,第二個是我的情人王月,第三個很巧,是我外遇的女人,也叫王月。」

李 國修、王月是相差十歲的師生戀。在屏風,眾人皆知除了李國修,最大的就是王月;如今她必須承接屏風,兩人的第三個孩子。王月原本舉手投足常像少女般天真, 她曾自稱「王泛淚」,李國修則是「李冷靜」,她只管崇拜李國修就好。但在李國修罹癌後,王月卻展現驚人的自制,一切力量用於對抗李國修的病魔,只是告別的 這一天終於來到。

真性情的王月對丈夫極為崇拜,常常公開對李國修說「我愛你」。她是李國修戲劇創作的第一位讀者、第一位觀眾,她為李國修的才華驚嘆。

那一夜…李國修把大眾帶進劇場

李 國修向有「劇場鬼才」之稱,在台灣現代舞台劇史上扮演先驅者。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指出,帶動小劇場發展的蘭陵劇坊成名作「荷珠新配」,是因李國修「活 了起來」;表演工作坊成名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也因李國修與李立群出色編創能力而大受歡迎。「他把大眾帶進劇場!」

劉若瑀說,李國修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大獲成功翌年成立屏風表演班後,更讓大眾與劇場有了長期連結。他如「台灣卓別林」般的即興喜劇能力,以及在綜藝節目演出培養的知名度與觀眾群,讓大眾不再視現代劇場為冷僻之境。

在 屏風早期作品中,「三人行不行」、「半里長城」、「莎姆雷特」等以諧擬語言、一人演多角的特殊形式、詼諧劇情等吸引死忠觀眾,但李國修始終有憾。一九九六 年,他寫成半自傳劇作「京戲啟示錄」,成為他繼「西出陽關」後再度省思大時代的作品,並首次面對家族史,他對妻子王月說:「我已經不在乎觀眾笑不笑了。」

在為父親寫的「京戲啟示錄」中,最重要的劇中符號就是戲鞋與故事背景光華商場,這都來自李國修成長背景。

他在台北市中華路鐵道違章建築旁出生,父親靠做京戲戲靴養活五個小孩。李國修國二時曾質疑父親「一生做戲鞋,都沒發大財」,父親回他「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成為他往後決定走上舞台的動力。這些,都化為「京戲啟示錄」劇情。

從 此劇起,李國修開始面對內心的黑暗與恐懼,也奠定更高的藝術境界,讓看屏風的人從爆笑連連轉為感動哭泣。之後獻給母親的「女兒紅」,李國修首次將精神分裂 的母親寫進劇中,成為影評人聞天祥眼中「將家庭點滴化為時代縮影」的另齣經典。往後,他還為兒子創作魔術奇幻劇「鬆緊地帶」、為女兒創作「六義幫」等。

一齣戲多重角色 李國修走最累的路

蘭陵劇坊創辦人吳靜吉,在為「李國修戲劇作品集」所寫的序中表示,李是一個「創意無限、執行力強」的劇作家;在一個多數決策者、社會菁英和一般民眾,並沒有把觀賞舞台劇表演當作文化認同的養分之台灣,「李國修面臨的考驗更難、冒險更大。」

吳靜吉說,在歐、美、日、大陸、韓等地,劇作家只需要專心創作即可。李國修卻同時扮演編劇、導演、演員、劇團領導人等多重角色,卻還能在廿六年內完成廿七部劇作,「這樣的創作流暢力真的是奇蹟」。

廿四年前與他合演蘭陵劇坊「京劇啟示錄」的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說,李國修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舞台劇演員,「他是無可取代的天才」。

導演吳念真感嘆,台灣劇場界非常辛苦,「李國修若是幾年前在百老匯,現在應該已經住古堡。」他說每次看見李國修,表情都很嚴肅緊張壓抑,顯示一直處於工作與創作的狀態;然而李國修仍持續創作不輟,創作近卅個劇本,還不停重演,非常不易。

劇 場導演鴻鴻指出,台灣欠缺藝術教育,民眾不把觀賞舞台劇當文化養分,劇場因此無法成為一個「產業」,也做不到歐美的專業分工。劇場人總是身兼數職、為了劇 團四處奔波。李國修雖是「票房保證」,屏風表演班卻也曾面臨困境,得靠「舊戲養新戲」,不時重演「西出陽關」、「京戲啟示錄」等票房長紅的老戲,才能支撐 新戲演出。

「能靠劇場賺錢的,全世界大概只有拉斯維加斯和百老匯。」鴻鴻說,受電影、電視衝擊,全世界的劇團都很難營利;即使在表演藝術發達的倫敦,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也得仰賴國家補助、企業贊助。

鴻鴻指出,李國修當初若選擇繼續當電視、電影演員,大可優裕度日。但他選擇了注定不會賺錢的劇場,一生在奔波中創作,「這是對藝術的選擇!」但他覺得李國修這一生「夠了、值得了」,獲得群眾的認同與尊敬,「物質雖未豐收,精神卻飽滿充足」。

「京戲」下筆前 李國修哭掉兩盒面紙

不變的答案

當被問到最滿意的作品是那一個?李國修從來沒有改變過答案:「我最滿意的作品是下一個!」

「我認為選擇一個翻譯劇本演出,是便宜行事,是二手創作。我自信創作的素材就在身邊,就在自己腳踩著的這片土地上。」印刻文學原本預訂七月八日出版「李國修戲劇作品集」,沒想到成為他的紀念集。

該書收錄李國修的廿七部劇本,共計九十四萬字;李國修堅持不演翻譯劇本,屏風創團以來,每部戲都是李國修自己寫劇本、或與團員集體創作而成。

這廿七部劇作中,有十三齣戲列為定目劇本,包括「京戲啟示錄」、「半里長城」、「女兒紅」等。因為受歡迎,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製演出。

但李國修也曾經歷不被觀眾認同的低谷。他在劇作集的序中回憶,屏風表演班創團作「一八一二與某種演出」,首演五個場次只有五百人次觀賞。

演完後,李國修看到觀眾搖頭歎息走出劇場,他感到「低落、不安、自責」,「為什麼要在劇場做一齣讓觀眾看不懂的戲?」

從第二部「婚前信行為」開始,李國修堅持「說故事」:「我以為觀眾進劇場,至少他們可以看見一個故事,一個可能與他經歷有關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推出的「京戲啟示錄」,被李國修視為創作的轉捩點。「京」戲之前,李的作品多是純賴想像力完成的故事。寫「京」戲時,已至不惑之年的他回顧前半生,發現父親對他的影響如此之深,「感受到那股傳承的精神與壓力」,因此完成以父親為原型的「京戲啟示錄」。

李國修在序中表示,在「京戲」劇本落筆之前,他哭掉了兩盒面紙;從此,「我開始學會在舞台上更深刻地呈現生命故事。」
--
 屏風指出,李國修在六月入院這段期間,已宣布由製作人林佳鋒接任藝術總監。

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呂柏伸看待台灣劇場後續情況,認為早已是各分天下局面,不致因李國修辭世產生太大改變。他表示,目前大、中、小劇場都各有許多代表劇團,除了部分商業劇團特色明顯,其他多反映創作者的偏好。

大型劇場方面,表演工作坊以賴聲川為品牌,有長期固定觀眾;果陀劇場以音樂劇、國外知名劇本等取勝;綠光劇團擅長台灣生活寫實劇情;和屏風都有風格差異。

24年前婚戒當束脩 李國修拜相聲大師

「台灣的戲劇莫里哀」、「小品趙本山」,這是大陸藝文圈對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美譽。昨天李國修過世消息傳出後,李國修的粉絲紛在微博表達哀思,紀念這位台灣戲劇大師。

李國修、屏風表演班與大陸的淵源甚早。一九八九年九月,喜愛相聲的李國修幾經輾轉聯繫,帶著妻子王月手持新婚戒指作為束脩,在廣州三寓賓館拜了大陸相聲大師馬季為師,成為馬老的唯一台灣弟子。

相聲是李國修進入大陸戲劇界的一道窗;一九九四年在上海舉行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李國修率領屏風與上海現代人劇社聯合演出「莎姆雷特」,成為首度到大陸演出的台灣劇團。

較之賴聲川在大陸的高知名度,李國修的屏風較低調,但對大陸戲劇圈是「本土」的代表性人物。以「南方周末」與大陸媒體歷年有關報導為例,多是讚譽李國修將本土素材與戲劇、人生哲理等原創性成功結合,作品深刻且帶著幽默,地位宛如法國知名劇作家莫里哀。

以二○○七年五月在北京演出爆笑版情境喜劇「莎姆雷特」第一百場為例,謝幕時全場起立鼓掌長達八分半鐘,時間長到被揶揄比對史達林致敬還要久;但李國修對此「殊榮」十分得意,曾對大陸媒體說,「您多久沒見過這麼長的掌聲了?」

昨天上午大陸各大新聞網站與微博,陸續出現許多悼念貼文;大陸網友與粉絲們留言最多者,是李國修的座右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

告別李國修…請帶一張屏風戲票

「這裡躺著一位小老頭,終其一生未完成他『建立兩百人的全職劇團』以及『興建一座屏風專屬劇場』的夢想。……在墓碑前,無需放上一束鮮花,你只需要放上一張你曾經觀賞過的屏風戲票。」這是李國修自己寫的墓誌銘。

這篇墓誌銘,李國修早就寫好。一九九六年屏風十周年「京戲啟示錄」首演記者會,他大聲朗讀。

前天,李國修在病榻上說:「我已放下,就讓我帶著這兩個夢想離開,請社會大眾不要把此視為遺憾。」

除了至親好友,李國修要求讓一路支持屏風的戲迷參與「演出」;進場時,希望觀眾帶著一張曾經觀賞屏風舞台劇的門票。

欲參加李國修告別式的民眾,可到屏風官網(http://www.pingfong.com.tw)登記報名,時間與地點由治喪委員會另行訃告。

(聯合報)
--
李國修58歲癌逝(1955~2013)

一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開門、上台、演戲」,堅持這樣的信念,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二日凌晨走完人生,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他在病榻預錄了遺言:「在我的人生舞台上,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我留下了27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生。」

留下27個劇本 平靜離世

李國修的妻子王月戴墨鏡、一身素衣帶著兒女以及屏風表演班人員,在醫院舉行記者會,公布李國修6月16日預錄的遺言錄音。王月強忍悲傷強調,「他這一生過得很滿足,帶著滿滿的愛平靜的離開。」並哽咽地請大家要放下,他才能安心離開。

李國修民國99年確診罹患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從台北南下台中修養,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化療與後續追蹤。去年1月進行2次腫瘤切除手術,同時接受化療與放療,雖然醫療團隊全力搶救,但仍不敵病魔,於7月2日凌晨3點34分病逝,得年58歲。

王月和兒子李思源、女兒李慧凭在記者會上三鞠躬,向支持與關心李國修的親友與社會大眾致謝。王月表示,在最後住院1個月期間,李國修很清楚這次住院就「不能出院」,並做好了所有的交代,臨終前一家人曾好好相聚,帶著滿滿的愛平靜的離開。

帶屏風戲票 參加告別式

李國修在病榻預錄了遺言,感謝所有的朋友與戲迷,對他與家人以及屏風表演班的支持。李國修說,他將走向另一個舞台,在那裡他會認真虔心修行他的編導演,繼續堅持他的最愛:「開門、上台、演戲。」

李思源說,面對死亡父親毫無恐懼,交代親人「當菩薩要帶我走的時機到了,我不要急救」;也曾幽默自嘲,「住在這病房從窗戶往外看,我感覺自己是在豪華的郵輪上正待啟航。」

他強調,走到生命盡頭,父親步伐從容、十分豁達,並交代不要辦場面悲悽的追思會!他希望大家開開心心的來和一位老朋友告別;特別指定與屏風有30年情誼的曾國城做主持人,要求他逗大家笑,告別式當天沒有任何忌諱,參加的人就當做是來看一場演出。

李國修的遺體將暫厝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李思源說,告別式將另行公告,父親交代,除了摯親好友,務必讓一路支持、愛護屏風的戲迷也能參與這次的「演出」,進場時,可帶著一張曾經觀賞過屏風的戲票。



夫妻檢驗愛 蜜月就談誰先死

李國修於2日因大腸癌過世。他和太太王月結褵24年,李國修大她10歲,夫妻情深。他9年前出書《人生鳥鳥》,稱新婚蜜月就談死亡話題。他認為,如果彼此真心相愛,檢驗愛情的不二法門,就是要談「誰先死」。

當年,他們去東京度蜜月,他外出和朋友談事情,回到飯店看到王月在梳妝台前哭得傷心。原來他外出晚歸,既擔心又緊張,心想:「如果你剛才不回來,在外面死掉了,那我該怎麼辦?」他認為她太自私,開玩笑反問,如果他回飯店,看到她躺在床上死掉,那他該怎麼辦?

結 果她認真說:「國修,我是如此愛你,如果有一天有一個人會死,你希望誰先死。」他認為自己較年長、閱歷豐富,也享受過人生,而她還年輕,慎重說:「我無所 謂,我先死。」沒想到王月聽了更難過,大聲說不行,如果他死的話,她第二天馬上自殺,「我活著根本沒有意義,我一定要追隨你的腳步,你死了我也要死!」

內斂VS.真性情 絕配

於 是,他決定換一個方式說,他年紀大、情緒控制較好,如果她意外地先死,他能撐得住:「我會為妳守貞節,我會好好教養我們的孩子走向未來。」結果,王月竟哭 得更傷心,她說:「我就知道男人最自私了,就希望我先死,然後再去找一個小的…。」他說,這個話題肯定不會有結果,「這只是證明我們太愛對方。」

李國修是摩羯座A型的人,摩羯座是最不浪漫的星座,A型特色則是神經質、不擅言詞。他坦言,自己一點也不浪漫,最討厭說「我愛你」,因為這三個字不真實,就像「電冰箱」一樣,無法表達真正愛意。而王月是牡羊座O型,最是真性情,在家會抱著他的脖子說:「國修我好愛你!」

收異味對戒 王月難忘

然而,不浪漫的他,心中有零存整付的「愛情儲蓄銀行」觀念,老婆每天說我愛你是零存,他的5週年回饋是整付。結婚5週年時,他決定要用行動回饋王月的愛!他在新加坡買了一對戒指,回家後,整頓好心情準備送禮。此時,王月在廁所中,關門上大號。

他 敲敲門叫王月,說有東西要送她,她無奈開門,一臉漲紅,顯然剛用力過,還說:「我在大便啦,很臭耶!」他自以為浪漫遞上首飾盒說:「結婚5週年快樂!」她 一臉尷尬接下盒子,臉上一陣紅一陣白,顯然在憋氣用力,還發出「嗯」的聲音,最後擠出「謝謝」。他形容這是有些異味的五週年戒指,他以自以為幽默、獨特的 方式,讓她永遠記得這戒指、場合和時間。



幽默隨時迸發「他是台灣卓別林」

「他是我心中的台灣卓別林。」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與李國修相識於蘭陵劇坊,兩人當年曾同台演出《荷珠新配》。「我是荷珠,他是趙旺,當時與他排練對戲,每次看著他,我總想:他怎麼會這麼厲害與精準?」

劉若瑀說,在李國修身上看見了一個藝術家如何把表演當學問、如何認真研究對待的表率。」

李國修病逝消息一出,藝文界人士都表震驚與不捨,李國修身上同時具備幽默與嚴肅兩種特質,待人誠懇,行事認真,看起來總是有分焦慮感。

果 陀創辦人梁志民大四那年就和李國修、顧寶明一起寫電視節目的編劇,關係亦師亦友。梁志民說,李國修的幽默隨時迸發,光是介紹名字,他至今還深刻記得兩個版 本。「李國修還在念世新時,某天報紙頭版放了張中國船廠的照片,上頭寫『國輪國造,國輪國修』,國修為此得意了好久。」後來李國修主持節目,又發明一種介 紹自己名字的版本「他又說:『國是國家的國,修飾修理皮鞋的修。』」

劇作家紀蔚然回憶,他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誰也不認識,後來看了李國修的戲,寫了評論,找李國修為學生演講。演講後,兩人到路邊攤喝酒,一喝就是廿多年的交情。「上次才跟他約好,等他身體好一些,要去貓空爬山喝茶,卻一直都沒有後續消息,結果…,遺憾啊,難過。」

導演吳念真說,有時在劇場後台見到李國修,總覺得他看起來好累,「是一個極度壓抑、找不到解放管道的人」。吳念真也感慨,李國修一人扛起編導演,如果是在國外,可賺很多錢,住在古堡;但台灣的藝文環境很艱難,竟然連屏風這樣的專業劇團,也不得不宣佈停演,令人唏噓。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回憶,2011年李國修最後一次登台演出《京戲啟示錄》的那天,「那是他最後一次出來。中場時,他完全沒事的樣子招呼著我們,那個畫面,漂亮極了!如今,偉大的鬥士走完了偉大的歷程,我們只能仰望。」

一生做好一件事 功德圓滿

李國修的一生,實實在在履行了父親給的家訓:「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這件事就是戲劇。

非科班 自學創風格

李國修是蘭陵劇坊的第一代成員,是開啟台灣小劇場運動的先鋒。1984年他與賴聲川、李立群共組表演工作坊,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轟動一時。1986年他自創屏風表演班,與其他同期投身劇場的人相比,李國修雖非出身科班也未留洋取經,卻以自學方式走出風格。

《那 一夜,我們說相聲》曾以演出、卡帶錄音陪伴五、六年級生度過無數夜晚,是當時最時尚流行的話題。李國修飾演的舜天嘯與李立群飾演的王地寶,說學逗唱樣樣 來,段子內容諷古喻今,引人發笑。後來,李國修、李立群退出表演工作坊,3人黃金組合不再,戲迷感慨之外,3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也蔚為一時話題。

創屏風 編導演全包

據悉,賴聲川在當年希望自己能獨攬表演工作坊的導演工作,但李國修同時也對導演工作有興趣。加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演出工作列表裡,對於編劇著力甚深的李國修與李立群都未能掛名。在沒有導演機會又感到不受尊重的狀況下,李國修另起爐灶,創了屏風表演班。

為了經營屏風,李國修使出渾身解數。除了編導以及演出,他連續5年創辦屏風演劇祭,與國內小劇場交流互動,甚至引進香港、日本、新加坡的實驗劇團進行亞洲戲劇交流。

屏風成立迄今27年,雖然已是台灣指標性團隊,但也曾多次經歷危機。2001年,《不思議的國》因票房慘澹而停演,慘賠4百萬元,加上多位資深員工出走,屏風差點解體。還有一年的農曆年前,劇團發不出薪水,李國修只好厚著臉皮向朋友借了2百萬元給員工回家過年。

學相聲 始知學問大

值得一提的是,李國修離開表演工作坊後,曾走訪中國尋找相聲界的大師。李國修曾說:「我是好奇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當時那樣做,不是為了要延續相聲,而是為了要搞清楚相聲到底是什麼。」

後 來,李國修找到了馬季拜師,還錄製了「李國修私房帶」,但回台後,卻不再見李國修有相聲演出。李國修曾嚴肅地說,「因為有那過程,我才知道相聲遠遠不是耍 耍嘴皮,捧逗捧逗。相聲是絕大的學問,師兄們光一個須字就練了3年,阿、喔、嘿、著、哈這6個字再練個3年,光1個嘿字有好幾種發音。我才明白這行業的浩 瀚,不能隨便僭越,且我志非在此,我畢竟是做劇場的人。」

最終幕…錄告別話語 出戲劇作品集

即使拖著病體,李國修在人生最後一段路,對於自己人生的終幕腳本,仍堅持自編自導,一定要井井有條。他安排劇團的接班事宜,在6月16日就錄下與大家告別的錄音檔,也推出集結自己畢生27本劇本全集的《李國修戲劇作品集》。

李 國修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11年12月演出《京戲啟示錄》的舞台。最後一次面對媒體是今年2月接受中國時報的專訪。李國修在2011年公布自己罹 癌,宣告暫別舞台,曾發願痊癒後要編導宗教劇還願。之後這段日子,李國修除上醫院、靜養,就是爬山、打坐。體力好些時,李國修就進排練場,看子弟兵的工作 狀況,還為劇團員工上情緒管理課,也同時整理劇本集的出版。

多年前李國修就希望自己的劇本集能被妥善整理出版。他說,劇場是自己的最愛,但劇場生命短暫,只活在幕起幕落之間,「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出劇本集,是因為我想為最愛留下一些什麼。」

獲知罹癌,李國修加緊腳步,他聘了專門小組處理劇本集出版,本來預計今年5月出版,卻因總數27集龐大,上周才印刷完畢。負責出版的印刻出版社負責人初安民表示,上週將出廠的成品送到台中,已經讓李國修看過,算是無憾。

老友不捨 城城要笑送恩師

李國修過世,好友張小燕2日腫著哭過的雙眼,難過的說,「昨天才收到國修寄給我,他出版的《李國修戲劇作品集》,沒想到…」,她話未說完,雙眼又泛著淚水,忙轉身拭淚。

李國修的弟子曾國城被李指定為告別式主持人,要「笑著」送恩師一程,但他2日一知道恩師去世還是難掩悲戚。他昨錄影時說,「最是煎熬的是還要進棚,月姊(王月)還要我逗笑所有還活著的親朋好友。」

王偉忠2日人在大陸錄影,得知李的過世的消息,他語氣無限感概的說,「國修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創作者。」

和他同是「蘭陵劇坊」出身的老友顧寶明心情沉痛不受訪,昨午他在臉書寫下「再不捨也要捨,好朋友不止今生今世。」傍晚則和樊光耀等人到台北第二殯儀館悼念李國修。李立群人大陸,他說萬分悲慟,「他走得很突然,我們曾透過微信互相鼓勵,他答應我病好了還要同台演出。」

李天柱與李國修是40年老友,在世新求學期間共同搞劇團,畢業後一起成為蘭陵劇坊創始團員。他無法相信老友走了,感嘆:「他的病不太適合被打擾,我昨天還想什麼時候去看他。」

林佳鋒接棒:屏風演出照常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李國修病逝後,將由林佳鋒接任藝術總監的職務。林佳鋒說,劇團未來預定的所有公開演出都照常舉行,但再接下去的方向,得等到告別式結束後才能與王月、劇團同仁商定。

1994年加入屏風的林佳鋒今年40歲,畢業自文化大學戲劇系,是屏風的技術部經理,也是資深製作人。

林佳鋒說,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李國修還是不脫笑匠本色,也還是認真嚴肅地在面對一切。李國修因為嘴巴內部破皮被醫生交代要含冰塊舒緩時,他就像個孩子一樣要在場大家跟著含。當《李國修戲劇作品集》印成後搬到病榻前,他還交代,如果再版,哪個部分需要調整。

關於告別式,李國修也堅持要自己寫劇本、排流程,說要給大家一個歡樂的告別。

「李國修謝幕告別式」的確定時間及地點將另行訃告。

打破台灣戲劇精英主義第一人

李國修的人生謝幕了,但他留下的27部作品與他對台灣劇場的影響,以及他身為外省第二代,始終觀察書寫台灣這塊土地與人物的故事,將永遠深刻在歷史上。

值得一提的是,李國修雖非科班出身,編、導、演皆是自修得來,但創團至今所有作品堅持原創劇本,是奇葩,亦是典範。

劇 作家紀蔚然說,李國修是80年代起,「把話劇提升為舞台劇的開拓者」。從蘭陵到表坊到屏風,李國修編導演三棲,獨樹一格。這風格,既貼近生活,亦著重藝 術,既有嬉鬧,也有批判,他的戲劇讓人親近,彷彿把劇場從殿堂搬到市集的嘉年華會。「李國修應是打破台灣戲劇精英主義的第一位!」

戲劇學者于善祿也說,李國修是台灣劇場界近30年來,難能可貴的編導演全方位人才。他作品中的自傳性色彩、家國敘事、反映時勢、人物性情刻劃、文學特質與敘事結構,幾乎已經自成一格,可以說是台灣的莫里哀。

李國修的創作歷程,經歷了很大的轉折。早年的李國修心中像有團火,不吐不快,經常透過作品針砭時事、反應社會,形式嘻笑怒罵、外放輕快,因此十分賣座討喜,像《民國76備忘錄》、《民國78備忘錄》、《三岔口》、《三人行不行》等。

直 到1996年的《京戲啟示錄》,是李國修創作的重大轉折點。李國修在《京戲啟示錄》寫了父親李慎恩的故事。李慎恩是專製傳統戲靴的師父,李國修透過「戲中 戲中戲」,講現代一個面臨倒閉危機的三流劇團「風屏表演班」,正在排演新戲《梁家班》。在一次排戲中斷時,導演「李修國」回憶起他那位做手工戲靴,還大方 傳承手藝給徒弟的父親。在分不清想像或真實之時,又跌入《梁家班》身處的40年代。大夥一路跟著戲靴師父,體驗了梨園興衰的過程。

李國修透過劇中人物的悲喜笑淚,戲班與劇團的經營危機,不但寫出父親的人生,也寫下自己經營劇團的壓力。這是李國修創作風格轉為內省的關鍵作,誠實面對生命的刻痕,筆下人物深刻又親切。

2003年的《女兒紅》,李國修更坦然處理了他大半生不斷逃避的、精神異常的母親的故事,動人而真摯。

此 外,李國修以戰後兩岸分隔的歷史,為父執輩編導出老兵對家鄉思念的《西出陽關》;也推出戲中戲中戲《半里長城》,還有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的《莎姆雷特》。 他強調「空間不存在,時間無意義」的劇場美學作品《六藝幫》,場面調度堪比電影剪接的流暢,都是讓觀眾笑中有淚,難忘而叫好的代表作。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