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1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80121

歐美研究:深夜煲手機 頭痛難入睡

手機製造商贊助的最新研究發現,手機的輻射會讓人較難入睡,且睡眠時間會減少,進而引發頭痛與意識混淆。


這項發現對特別需要睡眠的兒童和青少年是一大警訊,他們大多喜歡在深夜講手機,若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睡眠,將導致情緒和個性改變,出現類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症狀、憂鬱、注意力無法集中,以及學業成績不好等。

英國獨立報20日報導,由瑞典知名的卡羅琳斯卡學院、烏普薩拉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州偉恩州立大學人員合作的研究發現,睡前使用手機會讓人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進入深層睡眠階段,且睡眠時間減少,妨礙身體修補日間損害的能力。

研 究人員針對18至45歲的35位男性和36位女性進行研究,讓部分受測者暴露於完全模擬手機的輻射中,其他則暴露於佯裝有輻射的相同環境下,發現暴露於輻 射中的受測者進入第一波深層睡眠的所需時間較久,處於最深層睡眠階段的時間卻較少。研究結論指出,這顯示暴露於模擬手機無線通訊的訊號波之下,會對人體的 修復受損機制產生不利影響。

半數受測者表示自己出現頭痛、認知功能受損等手機引發的症狀。

這項研究讓贊助的手機製造商論壇(Mobile Manufacturers Forum)相當難堪,堅稱「研究人員並未主張暴露於手機輻射下會干擾睡眠」。

不過主持研究的亞內茲(Bengt Arnetz)教授指出,研究小組的確發現手機輻射造成的效應存在。亞內茲認為,手機輻射可能啟動大腦的壓力機制,讓人保持警覺與集中注意力,睡意因而降低。

(聯合報)
--
手機電磁波 頭痛失眠元兇?

英國獨立報二十日報導,一份最新研究顯示,手機電磁波會讓人更難入睡與減少睡眠時間,以及導致頭痛與腦部混亂。

這 份由手機廠商贊助的研究顯示,睡前使用手機讓人得花更多時間進入深層睡眠階段,以及停留在深層睡眠階段的時間減少,干擾身體趁睡眠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 這項發現對兒童與青少年格外令人擔憂;調查顯示,特別需要睡眠的兒童與青少年,會在深夜使用手機。兒童與青少年睡眠不足會導致情緒與個性改變,出現類似過 動兒的症狀、憂鬱、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學習表現欠佳。

手機製造聯盟贊助研究

這項由集結主要手機廠商的「手機製造聯盟」贊 助的研究,是由瑞典的卡洛林斯卡學院與烏普薩拉大學,以及美國密西根州韋恩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進行,被視為相關手機電磁波研究中最全面性的一份。該研究 結果由美國麻州理工學院的電磁學研究進展研討會公佈後,已引起頂尖睡眠專家的關切;其中一名睡眠專家表示,目前已有「夠多證據」顯示「電磁波會影響深層睡 眠」。

本研究受試者為年齡介於十八到四十五歲的三十五名男性與三十六名女性,其中部分人暴露於仿手機電磁波的環境中,另一組人則暴露於假 電磁波下。結果發現,暴露於電磁波下的受試者,得花較多時間進入第一階段的深層睡眠,停留在最深層睡眠的時間也較少。科學家因此做出結論:「該研究顯示, 在實驗室中暴露於八八四兆赫的無線訊號,據信會對(能讓人)從日間耗損中復元的至為重要的睡眠成分,產生不良影響」。

該研究結果令「手機製造聯盟」相當尷尬,因而淡化其重要性,堅稱該研究結果「不具決定性」,以及「研究人員並未聲稱(電磁波)暴露會干擾睡眠」。

不過,該研究主持人阿尼茲教授說,他們從暴露情節中發現手機的影響是真實無誤的,「這暗示它們(手機)對腦部會造成重大影響」。阿尼玆認為,電磁波可能啟動了腦部壓力系統,「讓人更警覺與專注,以及減少人們放鬆與進入夢鄉的能力」。

(自由時報)
--
睡前講手機難入睡 熟睡縮短 電磁波干擾 充電也應距床頭2米以上

手機幾乎是現代人必備的生活用品。但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民眾就寢前使用手機,不僅不易入睡,且會縮短熟睡的時間。國內醫師認為,此研究具有參考價值,提醒民眾睡前少講手機,且手機充電應距床頭至少兩公尺以上,以免被釋放出的電磁波干擾睡眠。

研究發現
英國《獨立報》昨天報導,這項由手機製造商資助的研究,已在麻省理工學院「電磁學研究進展研討會」發表。該研究是由瑞典與美國科學家共同進行,其手機電磁波會干擾睡眠的結論,讓出資的手機業者「很尷尬」。

可能使未成年者憂鬱
研 究是以年齡在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的三十五名男性和三十六名女性為對象,一組暴露於模仿手機電磁波(八百八十四兆赫)的環境,另一組沒有暴露於電磁波;結果發 現暴露組較不易入睡、熟睡時間短;研究人員提醒未成年者更應注意此警訊,因睡眠不足可能誘發他們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主導研究的亞奈茲教授說:「從模擬暴露於手機電磁波的實驗得知手機的影響很真實,顯示它們對大腦有重大影響。」他認為電磁波可能活化大腦壓力系統,降低人入睡的能力。

「過敏肥胖也有影響」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高章表示,國外有電磁波敏感症個案,症狀包括頭痛、失眠等,此研究具警惕作用,若經常頭痛找不出病因,可能是電磁波敏感。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則認為,影響睡眠變數太多,如過敏、肥胖等,上述研究樣本數少、變數多,不夠嚴謹。
台灣環保聯盟電磁波小組召集人陳椒華說,俄羅斯曾有研究建議,十五歲以下青少年應少用手機,以免神經衰弱,建議每次講手機應在三分鐘內,每次間隔十五分鐘。

避手機電磁波干擾睡眠
.手機接通瞬間的電磁波最大,應拿開20~30公分以上
.手機充電處應遠離床頭2公尺
.睡前講勿講手機超過3分鐘

(蘋果日報)
--
五專升格科大 出路未必好

國內專科學校已式微,國中畢業生多選擇讀高中或高職,但一項研究顯示,當年就讀台北工專等公立五專者,其升學、社經地位及收入等最終表現,都超過就讀高中職者,凸顯早期公立五專訓練有素,如今任其一窩蜂升格技術學院或科大,反而失去特色。

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章英華與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黃毅志,根據「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計畫」1997-2005年的資料,探討國中畢業後,接受高 中、高職、五專教育的受訪者,其職業地位、收入與受教育年數等最終表現的比較,發現念公立五專的人各方面表現最好,平均月入5.84-6.69萬元,其次 是就讀公立高中者,月入5.01-5.65萬元,最差的是讀私立高職,月入只有3萬多元。

104人力銀行「2007社會新鮮人就業實情調 查」也顯示,專科學歷新鮮人順利就業的比率最高,碩士學歷者居次,大學和技術學院畢業生殿後。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指出,專科學歷者由於具備一技 之長,畢業後有明確就業目標,比較不會有「眼高手低」的心態,一些基層的生產線工作也會願意做。

方光瑋認為,個人能力的提升要比「學歷升格」更重要。有些科大、技術學院畢業生在就業技能上不見得贏過專科生,但又不願意「低就」,反而淪為求職弱勢族群。

黃毅志表示,「公立五專優勢」是以往研究所沒有發現的。他認為這種現象可以歸因於公立五專中有很多很難考上,但出路很好的學校,像是早期師專、台北工專、高雄工專等;而且近年來技職院校增加、教育部鼓勵中小學教師進修,都提升了專科學歷者深造的途徑。

「但近年公立五專幾乎已經消失了。」黃毅志表示,急速擴充的科大與技術學院並沒有讓畢業生獲得更好的收入與職業地位。根據統計結果,他們的收入低於一般大學與學院的畢業生,「和專科學歷的人並沒太大差別」。

(聯合報)
--
酸棗仁有助入眠 但睡不沈

失眠患者大都聽過中藥酸棗仁有助改善失眠,不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謝慶良昨天提醒,酸棗仁可改善入眠難的問題,但無法讓人睡得很沉,腸胃不好的患者睡前亦不宜服酸棗仁。

謝慶良教授指出,單用酸棗仁只能讓睡不著的人出現淺眠,且易多夢;因此平常易作夢或自覺常做惡夢的人,不宜服用酸棗仁;此外,胃酸不正常,腸胃不好的人吃太多酸棗仁,更可能嘔酸,感到不舒服。

中藥酸棗仁的萃取物除含多量維生素C,研究顯示,有鎮靜、催眠作用,藥理上能對抗咖啡因引起的興奮狀態。

謝慶良表示,臨床上較有安眠效果的單味中藥有夜交藤、浮小麥,可搭配其他主方。多惡夢的患者可使用真珠母、龍骨等,不過建議盡量別使用硃砂等傳統的重鎮安神劑。

謝 慶良另指出,很多人認為甜甜的龍眼乾可改善情緒,失眠患者吃了好入眠,但臨床上他發現部分失眠患者因為吃了龍眼肉或而嘴破、口乾。他解釋,失眠患者多數有 現代醫學所稱交感神經較亢奮的現象,這在中醫概略稱為陰虛或虛熱;陰虛患者多有煩熱,乾乾舌燥等現象,此時不宜多用龍眼肉。他認為,陰虛患者應多用麥冬、 牡丹皮、龜板等滋陰去熱的藥,有助安定神經。

(台灣新生報)
--
七成是女性 逾七成不自覺 老人受虐 多是子女施暴

老人受虐事件頻傳!馬偕醫院急診分析近一、二年來送醫病患,疑似老人受暴、受虐逾百件,受虐者以七十五歲以上「老人」居多,以「家人」為最主要施虐者。受虐老人七成都是女性,但僅四分之一「自覺」受虐。

專家說,老人受虐除了明顯外在肢體傷害,還包含照顧者動作粗魯、眼神惡劣、言語嘲諷、長期不餵食等。但因老人多數不願「聲張」,寧可默默承擔,外人反而難以介入協助。

馬偕醫院急診主任張文翰說,急診收治到的老人受虐案件越來越多,二年已超過百件。男女受虐比為七比三。個案以高齡、痴呆、行動不便者居多,家人尤其是同住子女為主要施虐者,兒子占二分之一,十五%為配偶,十五%是女兒。其餘為同住照顧的親友或照顧者。

不過,當第一線醫護人員察覺老人家疑似有受虐情況,並主動詢問是否有需要協助之處,除了已無法語言表達者,僅有四分之一個案老人自覺受虐。

張文翰說,二分之一急診收治的老人受虐事件為明顯肢體性外傷,包括手臂部位因不當拉扯導致瘀青、肱骨骨折,肩關節骨折脫臼,及下半身股骨骨折。多因照顧者在原本應給老人「扶持」時,因缺乏耐性而猛力拉扯所致。另外還包括長期臥床者的嚴重褥瘡、擦澡時的熱水燙傷。

另外二、三成為暴力毆傷,如重擊腹部導致瘀青,惡意的語言嘲諷,諸如詛咒老人快點去死、免得拖累,其餘為未給予正常餵食、刻意忽視。

張文翰指出,國人傳統觀念覺得老人家能與子女同住才是「福氣」,但照顧老人有特別技巧,需要學習與教育。最常見的問題是,照顧者因自己也有生活要打拚,漸漸失去耐心,視老人為累贅。

他提醒,鄰近的日本是全世界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年通報的老人受虐事件達一萬二千件,但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老人身心照 顧都需要大家更用心,大家應一起留意身邊的老人過得好不好,多一點關懷。他也呼籲老人,若受到虐待應主動對外求援,不要只是忍耐。

吞忍護子女 老人受虐黑數高

老人受虐受暴問題隨著社會高齡化而日趨嚴重!老人福利聯盟認為,老人因抱持「家醜不外揚」、「子女再壞,總是自己生的」心態,若報警處理的話,孩子會沒面子,總在長期受虐且生命面臨威脅時,才會對外求援,潛藏的黑數非常高。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指出,照顧者長期承受壓力,確實可能失控,一味怪罪指責「不孝」恐太沉重。

老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全台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目前約二三○萬,從健康與經濟而言,算是社會弱勢。但以「一一三」專線為例,多數民眾只知用於保護兒童與婦女,不知「一一三」也受理老人受虐通報。

吳玉琴說,由此可見,社會對老人受虐受暴的忽視,相關案例調查與統計也很欠缺。

她也認為,老人受虐統計調查不易進行,因為涉及價值觀。多數老人總想著「子女再壞再惡,總是自己生養」、「孩子只是一時忤逆,並非不孝」等想法。有些老父母也顧慮,若動不動就對外聲揚孩子對父母施虐施暴,或通報警方處理,孩子在街坊鄰居眼中會無地自容、沒面子。

一一三也受理老人受虐通報

最重要是,吳玉琴說,老人受虐受暴若通報警方成案,孩子可能要吃官司,以致多數老人含淚吞忍。除非面臨長期受虐受暴,甚至生命有危險,老人才會割捨親情求援。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穎叡表示,老人受虐受暴不能單看表象,也要探究原因與背景。尤其老人年邁體衰且罹患重症,子女因長期照料而身心承受極大壓力,若還要兼顧家庭、事業,可能面臨精神崩潰、罹患憂鬱症,導致本身也需要接受治療。

陳穎叡指出,照顧者的兄弟姊妹也應伸援手,不能讓特定人單獨且長期承擔對老人照料的責任與壓力。照顧者也應喘息、放鬆。

他說,台灣的社會已呈現高齡化結構,政府除要廣設安養、托老機構,對於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服務與補助政策,更要加速落實。例如,研訂「家庭托顧」申設條件標準,讓照顧者真正獲得「喘息」,以降低老人受虐受暴機率。

醫病安養三不管 互踢「老人球」

老人受虐牽扯出更多的老人急診醫療糾紛。沒救活,家屬全跑出來要找醫院算帳;救活了但狀況不好,連安養院也不敢「回收」,常變成無人接手的老人球。

社工人員指出,不論是與子女同住還是住安養院,如果照顧者無心奉養,老人出了狀況送到醫院,根本通知不到家屬,以致急救處置沒人簽同意書、留院期間也無人協助觀察。

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廖筑君說,現階段對遺棄和路倒的老人,依法可請求社會局協助處理。但社工實際介入輔導發現,常牽涉複雜的家族恩怨情仇,很多老人雖然有七、八個兒女,最後出面承接的卻是關係很遠的親戚、鄰居,甚至是里幹事或教會教友。

廖筑君說,被「放」在安養機構的老人中,常有個案因突發緊急狀況送到醫院,但醫院通知家屬「都叫不來」。

有的路倒老人則是年輕時與子女不睦、互不往來,送醫後好不容易聯絡上了,親人卻以「要上班沒時間」、「已經很久沒聯絡了」、「我們也沒有錢可以繼續救」等原因,不願意出面,甚至會口出惡言,要醫院「等人死了再通知」。

類似案件中的老人常牽扯家族恩怨,也很容易衍生出醫療糾紛。曾有八十多歲老人被緊急送醫,家人怎麼都不出面,後來狀況惡化,好不容易出現的家人卻一來就責難醫師、揚言提告。

廖筑君說,急診常有需家屬代理同意才能執行的緊急處置,包括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氣切等。老人醫療糾紛最後演變為醫院、安養機構與家屬三方責任歸屬爭執。

個案如果有幸救活,卻不幸變成植物人,安養機構不願意收、家人也不願意照顧,醫院也無法收容非急性病患,最後常會變成「老人球」,十分可憐。

人數逐年增 問題無可迴避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台灣也出現和日本社會類似的問題─老人虐待,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國內家庭暴力中老人虐待有逐年增加趨勢,往年都在一千六百件左右,去年一到十月突破一千六百件。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認為,老人受虐問題在台灣已無可迴避。

內政部性侵害及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所統計家暴個案數,九十四年全年老人受虐有一六一九件,九十五年一五七三件,去年突然「異軍突起」,一到十月間就達一六一六件。

家暴委員會坦承,該會當初成立主要著重在性別議題,也就是配偶間施暴和性侵害,但近年統計發現,老人受虐有逐漸增多跡象。主因是國人有養兒防老觀念,以致老人受虐涉及的範圍相當廣,還包括疏忽和遺棄等,目前國內很少進行分析。

弘道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國人對老人受虐的警覺性不高,這在日本已是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台灣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已佔總人口數一○%,受虐通報數揚升是必然趨勢,也是未來無法迴避的課題。

林依瑩說,國內談老化仍著重在老人福利,較少注意到老人受虐,相關團體應重新思考,從照顧遺棄和獨居老人,著手了解可能發生在家庭內的虐老事件。

疏忽未陪伴 電毯烤焦足底

照顧老人真的要多用「心」。馬偕醫院急診日前收治一名七十多歲的老年病患,雙腳腳底嚴重三度燙傷、腳跟整個被「烤焦」黑掉。醫師原本高度懷疑遭惡意燙傷,與家屬溝通才發現,因為家人給老人電毯保暖,卻未留意老人家使用狀況而釀成意外。

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廖筑君說,家人的「忽視」與「不耐煩」,是老人常遭遇、卻難以說出口的另外一種苦。

上述案件中,老先生平日生活尚可自理,並與兒子媳婦同住。看起來,老爺爺是「老有所終」,但實際上同住一屋簷下的兩代互動不多,老人家常在房裡一待就是二、三天,沒人注意,才會發生電毯已經把腳烤焦才被發現的意外。

廖筑君說,老先生的家人搬出電毯使用,代表已注意到天氣轉冷;但後續的「疏忽」顯示,雖同住但情感疏離,這是最讓老人家難過的地方。

事實上,老人照顧上有意無意的忽視造成的傷害很多。急診常見包括不給吃食,「忘了」幫臥床老人翻身導致長褥瘡,「忘了」幫老人換尿布造成皮膚潰爛感染。

或者以不陪伴、未主動協助方式,剝奪老人的醫療需求;長期失能的老人家無法自己出門就醫,也沒有人會主動陪病。很多老人家最後覺得自己是累贅,乾脆「自我了斷」。

廖筑君說,老人家羸弱的不只是老去的身體,還有更多是害怕孤單的感受。

曾經有位老人家到急診前,已經幾天沒吃飯,問同住的家人都說有送餐。但詳細問了老太太才發現,家人把餐盤丟在老太太房門前地板上、任由螞蟻爬滿食物。

廖筑君感慨的表示,面對這種「忽視」的案件,外人最不容易介入,但能獨立生活的老人家其實不應被要求遷就同住子女;生活上必須有人協助的老人則應用心對待。人都會老,將心比心就能體會老人家的感受。

「不孝」罪名沉重 照料者壓力大

八十二歲的陳爺爺中風不良於行,兒子又被公司裁員失業。但五十六歲的兒子謀職卻總失利,老人家嘮叨兒子不長進,一次爭執中,兒子不慎推了一下陳爺爺,竟導致陳爺爺骨折住院。獲悉趕赴探望的小女兒要告哥哥施暴,骨肉與手足親情陷入決裂困境。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類似的老人受虐或受暴案例很常見,若深入了解,像陳爺爺的案例並不全然是受虐受暴所致。

陳爺爺一直都由二兒子照顧奉養。陳先生原本在私人公司擔任主管,收入還算不錯,平時忙於工作的他,只有晚上下班才與老父有些微互動閒聊兩句。祖孫三代同堂,令人讚羨。

但陳先生被公司裁員後,經常待在家裡,謀職多次失利的他,因不修邊幅而越顯憔悴。老父看不下去,整天碎嘴念他不長進,每到吃飯時就問「今天要吃什麼」,少 了經濟來源的陳先生情緒變得不穩定,經常摔東西出氣。在一次爭執中,中風的陳爺爺拿柺杖作勢要戳打兒子,陳先生順手一撥,老父親跌倒,髖關節骨折住院。

陳先生的大哥、小妹聞訊到醫院探望,怒言責怪他忤逆不孝,小妹還揚言要告他。陳先生得不到諒解,加上鄰居冷嘲熱諷,讓他更常發脾氣、摔東西。

林依瑩說,這個案例呈現「遠道探返的稱孝子,長期奉養的變不孝」。陳先生亂發脾氣、推倒陳爺爺固然不對,但大哥、小妹未分擔照料父親的責任,何況陳先生又面臨失業壓力,全要他承擔「不孝」的罪名,並不公平。

經社工人員勸導,陳爺爺的女兒打消控告哥哥,並安排父親住進安養院。雖然問題暫時解決了,但陳先生的手足情誼也斷裂。

另一位李小姐被鄰居舉發不孝、棄養重病的老父。但社工介入發現,原來李小姐年幼時,父親因外遇而拋妻棄子,李小姐由母親一手帶大。等到李父年邁且罹患重病,李母接回照料,李小姐憶及兒時遭遇,拒養老父。

專家表示,照顧者的心態與問題,也需要被重視,否則會讓情況更加複雜。

(中國時報)
--
辛巴威1千萬紙幣 買1個漢堡

忘掉紐約或倫敦那些高檔餐廳吧。在辛巴威共和國,一個漢堡的價錢,要你一千多萬!這個非洲南部國家本月十八日發行面額一千萬元辛巴威幣(辛元)的紙鈔。但即使如此,在辛巴威一個普通的餐館裡,一個漢堡就要價約一千五百萬辛元。

以辛巴威官定匯率計算,新發行的一千萬辛元紙鈔可兌換三百卅美元,但在黑市,一千萬辛元價值大約只等於三.三美元。一千塊呢?丟在路旁都沒人撿。

一千萬辛元 換三.三美元

辛巴威政府希望透過新紙鈔的發行,可協助終止長期的現鈔短缺。

辛巴威中央儲備銀行總裁哥諾發表聲明說,除了發行面額一千萬辛元紙鈔之外,還同時發行面額五百萬及一百萬辛元的紙鈔。之前,面額最高的辛元紙鈔為七十五萬元,甫於上個月發行。

這個月以來,辛巴威境內漢堡的價錢已上漲三倍,原因是麵包、肉類與其他若干民生必需品缺乏。

通膨率逾十五萬% 全球最高

辛巴威的通貨膨脹年率全球最高,官方數據大約是二萬五千%。不過,獨立的金融機構指出,辛巴威真正的通貨膨脹年率約為十五萬%。

哥諾也承認通貨膨脹的危機。他說,辛巴威公民每人每天能從銀行領取的現鈔上限為五億辛元(約台幣六千三百元)。這已經比之前所能提領的五千萬(約台幣六百卅元)多九倍。

不過,諸如軍警等一些穿制服的人有特別安排,因為正如哥諾所言,「讓他們去排隊,不太好吧。」

首都哈拉雷一位在銀行外排隊領鈔的民眾無奈地說,窘況依然,「唯一的改變是,銀行向我們保證,一定拿得到錢。但還是要等啊。」

政府狂印鈔票 應付領錢人潮

辛巴威的經濟從八年前因穆加比總統施政不當而開始走下坡,每年的通貨膨脹都超過五千%。銀行門前,每天都有大批的人等著領錢。政府只好印更多的錢,這就是通貨膨脹的主因之一。

辛巴威新的千萬元「大鈔」只會製造更多的混亂,最多只能帶來短期的紓解。一位當地的獨立經濟學家說:「短期而言,情況會獲得改善。但這只是一個重病的症狀而已。」

穆加比總統現年八十歲,自辛巴威脫離英國而獨立以來即在位,但是他否認有任何施政不當。穆加比說,西方國家反對他的土地改革政策,才種下失敗的原因。

惡性通膨 一戰後德國是「典範」

經濟史上會令人聞風色變的現象之一,就是「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惡性通膨是物價急遽上漲,一發不可收拾,貨幣購買力急速下跌,民眾急於以貨幣換取實物,政府根本束手無策;最終形成自我推動的惡性循環,引發經濟崩潰。

惡性通膨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判斷標準,但一般認為,每月通貨膨脹率至少要達到五○%以上,才能稱之為「惡性」。惡性通膨多半由戰爭爆發、戰後經濟蕭條、政治社會劇烈動盪引發,歷史上有許多駭人聽聞的紀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後,一九二○年代的德國,可說是惡性通膨的教科書範例。一九二二年間,德國貨幣最高面額五萬馬克,但隔年居然印出面額一百兆馬克紙鈔。 一九二三年惡性通膨達最高峰時,每月通膨率高達三二五萬%,物價每四十九小時上漲一倍,一份報紙售價達二千億馬克,一美元可兌換八百億馬克。

同屬歐洲的希臘在一九四○年代初被德國占率時,物價每廿八小時上升一倍;匈牙利戰後也有每十五小時增加一倍的紀錄。

一九九二年是俄羅斯經濟改革的第一年,通膨率達二五二○%。一九九三年十月至一九九四年一月,南斯拉夫的物價每十六小時增加一倍,總計那段期間,南斯拉夫的物價上漲多少倍?答案是:五千兆倍。

非洲與拉丁美洲國家政經體制大多脆弱,惡性通膨時有所聞。安哥拉、馬達加斯加、薩伊、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巴西、尼加拉瓜,都曾發生物價一飛沖天、政府狂印鈔票,讓民眾真正體會何謂「民不聊生」。

(中國時報)
--
三月「兩鐵月」 雙鐵旅遊更便宜

帶自行車上火車的「人車同行」方式,未來將更方便與便宜。為推廣台鐵加鐵馬的「雙鐵旅遊」,台鐵決定三月推出「兩鐵月」活動,車廂租用費調降三千多元鼓勵搭乘,並可單包車廂。

近年國內騎自行車人口不斷攀升,也風行起台鐵加鐵馬的「雙鐵旅遊」風潮,以台鐵列車超低碳排放量,加上騎乘鐵馬的零碳量,既環保又健康。車友只要向台鐵提出申請,就可包下火車車廂,帶著愛車一起「人車同行」,省去長途跋涉,並隨著火車路線,騎到哪,玩到哪。

目前一個台鐵車廂可容納卅人與卅車,租金以里程一百公里起跳,至少要八七六○元。但因是加開專列,一次須租用四個車廂,所以要三萬五千多元。優點是可指定時間,專列也沒有停靠站問題,但有不少車友反應費用過高。

台鐵局副局長張應輝表示,雙鐵旅遊的生意一直不錯,三月將盛大辦理「環保兩鐵低碳活動」,並將該月定為「兩鐵月」,首度邀約各機關團體來體驗。

由於車友大多為六十公里內的短程租用,為減輕參與者支出,車廂費用由一百公里調降為六十公里,租一個車廂五二五六元,可單包,但只限搭乘現有行駛班次,星期一到五的尖峰時間不列入包租範圍。

張應輝說,三月先測試市場反應,將來會比照台北捷運的自行車規定,推出「限時、限站」措施,單車族不用申請,只要在離峰時間,就可把愛車帶上EMU700列車。

考慮到廣大的鐵馬族,未來台鐵將採購三七○輛EMU800列車,預計明年交車,在列車前後兩車廂設置自行車擺放區,內設有自行車專用架,隨時可人車同行。至於票價,張應輝表示,採人車各一票或人車合併計價,還在考量中。

小客車「人車同行」 使用率低

台鐵的「自行車人車同行」反應極佳,但「小客車」人車同行使用率卻極低,平均一天載不到一輛車。二月底試辦期滿後,可能不再續辦。

去年九月一日起,台鐵試辦小客車「人車同行」,為期六個月。台鐵先改裝兩輛老舊車廂,每節車廂可裝載四輛汽車,以附掛在莒光號列車後的方式托運。每周五、 六、日三天,在樹林與花蓮間各開一個來回。小型車托運費用約為兩千多元,車主、乘客各自買火車票,加起來超過三千元。

為搭上固定在早上七點開的列車,台鐵規定車主須在一個半小時前到樹林調車場,把自家車開上列車附掛車廂;再轉到樹林車站搭車,抵達後再等半小時取車,前後要多花兩小時。

雖然台鐵後來改成半小時前報到即可,調車場與車站間也提供專人接送服務,但因手續繁雜,加上調車場位處偏僻,容易迷路,對民眾的吸引力不大。以一個月十二 個營業日計算,去年九月有廿一輛、十月七輛、十一月三輛、十二月八輛,除九月外,其餘平均一天不到一輛,使用率極低。

(中國時報)
--
香港機師出書 揭開天空的秘密

機師擁高薪,又可翱翔天際,很多人認為是個既神秘又專業的領域。昨日國泰航空首次在台出版一本由香港機師撰寫的飛行手記,以機師觀點介紹飛航知識和生活點滴,引領讀者進入飛行領域。

國泰航空表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飛行員的工作內容,以及自己是否適合擔任飛行員工作。二○○四年底,六位擁有多年經驗的國泰機師,將工作生涯的心得,在香港集結出版成《翹首振翅─香港機師手記》一書,為想一探飛航秘境的民眾,提供航空知識和現身說法。

內容包括飛行操作,如起飛前準備、順利降落妙招以及機師飛行經驗談。例如,機師要有隨睡隨醒的本領、隨時待命上班的準備,書內亦附錄航空知識、飛機簡介、飛行原理等,並道盡飛行員工作甘苦。

此書在香港不斷再版,如今已加印至第十四版、出到第三集,也是學校推薦的重要課外讀物。為讓有志從事飛行員的青年更了解航空業,這本機師手記昨天首次在台灣發行,版稅全數捐給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

主要作者馮志亮與劉伯智說,要成為機師,需要有冷靜的頭腦、優異的手眼協調能力與善於溝通,而性格及才能遠比學術背景重要。此書出版後,每次招考時便有不少人將此書當成參考書。

國泰表示,現在須為香港永久居民才能報考國泰機師培訓班,但因飛機越買越多,對機師的需求提高,將來可報考範圍會擴大,不管是台灣或其他國家的人,都有機會報考。

(中國時報)
--
暖化 台灣連10年飆高溫

地球持續暖化,台灣也跟著高燒不退!中央氣象局統計分析,二○○七年台灣年平均氣溫達攝氏廿四.一度,比氣候平均值高○.七度,是歷年第四高溫;整體則創自一九九八年以來,連續十年偏暖的紀錄。

此外,去年蘇澳取代基隆,成為台灣新雨都!

國外媒體日前報導,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統計分析二○○七年(僅統計到十一月)全球陸地平均氣溫再創新高,台灣去年平均氣溫雖未打破一九九八年創下的廿四.四度最高溫紀錄,卻不遑多讓,排名歷年第四高溫。

氣象局分析,二○○七年各地均明顯偏暖,全台廿五個氣象站,有十八個達設站以來最暖紀錄的前五名,宜蘭、蘇澳和嘉義分別創當地第二高溫;台北、新竹、台南和台東等七個站是當地史上第三高溫。

台灣自一九九八年以來、連續十年,平均氣溫高於氣候平均值,過去僅一九六○到一九六二年連續三年平均氣溫偏暖。此外,最近十年,有七年的平均氣溫排名台灣前十大高溫,其中五年高居史上第一到第五高溫,二○○○年和二○○一年同以廿三.八度年平均溫排名第七。

雨量方面,根據氣象局統計分析,二○○七年台灣平均年總雨量為二千五百四十七.八毫米,比氣候平均值多三六一.一毫米,為史上第十多雨年份。尤其台北和台中分別以三○一十五.九毫米和二四三二.九毫米,成為歷年第四和第八多雨紀錄。

向來有「雨都」之稱的基隆,二○○七年降雨日數多達一九五天,卻落後於蘇澳的二一九天和宜蘭的二○四天(僅比較平地)。

(中國時報)
--
當醫師走法律鋼索/李伯璋(成大醫院外科主任,成功大學醫學院、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昨日中國時報頭版報導「世界第一 每三個月 一醫師定罪」,相信很多醫界同仁,法界人士與社會大眾又再度陷入醫療與法律的迷失。

根據高雄地方法院廖建瑜法官指出,由法務部起訴書查詢系統,自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六年醫療糾紛起訴件數中,判決有罪、無罪確定所需的時間最長十年三個月、 最短一年、平均四年六個月。這顯示醫療爭議事件有許多認定的困難,在法律漫長處理過程中,要維持符合真正社會公平正義,對於醫療人員與病人及家屬是相當煎 熬的心路歷程。

筆者曾針對某醫學中心病人的醫療爭議個案與醫療行為加以分析,很明顯地百分之七十應該有醫療行為與醫療損害的相關性。大家都明白醫療有其風險,不可能百分 之百成功,然而爭議事件中,有將近七十%病人或家屬感覺沒有被給予充份告知說明病情,無法充份瞭解醫療行為的發展,以致於當有損害發生時,無可避免地無法 接受醫療結果而有爭議。

而爭議事件內容以手術合併症為最明顯,至於術後心臟突然發作、腦中風突然發作也都有相當比例,這些都是不可預期地、發作的時機也不是時候,家人當然不可能 會接受,常會堅持是因為手術而引起的。因此,術前評估病人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尿毒症…),而預先說明心臟病、腦中風發病的好發因子是否存在病人的體 質內,對於爭議事件產生時的溝通頗有幫助。

筆者也發現有三十%病人即使醫療爭議無因果關係、客觀歸責或告知義務的相關因素,家屬仍然無法接受醫療結果,而堅持尋求慰問金。但假如醫護人員能及時將病 情給予家屬或病人充分的告知說明,即使病情有所變化,大多數家屬則依然會充分諒解,而且醫師在醫療訴訟中不必承受不必要的非理性因素。醫療過程中的決策與 醫療結果存在著相當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的因素,過程中的變化是否能善盡注意義務也是家屬最在乎的。對於國內的醫療過失,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多數歐美先進國家均有飛行調查法,作為失事調查的法律規範,一般而言,只要飛機駕駛人員本身沒有犯罪意圖,司法單位並不會因為發生空難就起訴機師。我 們希望失事的飛行員要誠實的面對失事的問題,避免相似災難再發生。醫療行為去刑化應該有助於醫師更「誠實」面對疏失,減少醫療錯誤的有效方法是建立「通報 制度」,讓醫事人員自發性的報告過錯,進而公開討論,使其他人員從中學習,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因此,筆者建議有關單位參照民用航空法第八十四條、一一二條之一之規定修法,規定通報的資料不得作為檢察官起訴或法官論罪之證據,對於主動向衛生機關通報醫療錯誤者,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刑罰。

二、我國過去有關醫療糾紛之訴訟,係按一般民、刑事訴訟的方式審理,並無特別之專庭。惟為考量醫療糾紛之判決涉及專業性醫療知識與技術,將來司法「參審制」實施之後,由醫療專家實際參與醫療案件之審判,期能迅速審結醫療案件,並有效提升醫療案件之裁判品質。

三、避免醫療糾紛鑑定淪為寡佔壟斷,由行政院衛生署審定之各大學醫學院、醫學中心及大型醫院均可接受委託鑑定,惟鑑定結果應具體說明所憑之依據係醫學文獻 或醫學理論,以證明其意見的公平性及可靠性。並且應採取兩造聽審制度,由當事人陳述對鑑定內容之意見,避免黑箱作業之批評,惟有如此,鑑定結果始能獲得民 眾信賴。

照顧國民的健康是政府應負之義務,應考慮由政府開辦社會保險,例如:醫師責任險、醫療機構責任險等的方式來替代無過失補償制度;對當事人而言,可以鼓勵醫 師發揮其醫療專業,不至有後顧之憂,病人亦可獲較佳之醫療事後之保障。此外,醫師必須隨時檢視自己的極限,更努力學習面對所謂因難的疾病;而不管醫學倫理 觀有多少原則其實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愛」。

(中國時報)
--
民豈好訟哉?/廖元豪

每當選舉季節,各地的地檢署就會忙得不亦樂乎。候選人與敵對陣營間,只要有一點語言上的衝突或爭議,「意圖使人不當選」的告訴就會丟進地檢署。檢察官們每 天都得戰戰兢兢地處理這一堆候選人捕風捉影互罵的案子,看看他們是否牴觸刑法。至於更需要檢警全力處理的治安案件,當然會被排擠。

不只是選舉案件。事實上,動輒向地檢署提出刑事「告訴」或「告發」,是台灣民眾的習慣。「欠債不還」原本是標準的私人民事糾紛,多半扯不上犯罪,在台灣卻 十之八九會告個「詐欺」再說。公務員處理案件違法或怠惰,本質上也多屬公務員紀律或行政爭訟的問題,不過民間團體總會想到去告個「公務員圖利」或「貪 污」。更別說法院的「公然侮辱罪」與「誹謗」檔案,包含了許多路旁對罵或網路嗆聲的雞毛蒜皮案件|別懷疑,您在開車時對亂超車的人一句咒罵,或是在某人部 落格留言版的尖酸回應,都可能背上妨害名譽的罪狀。結果就是,我們的刑事訴訟數量異常膨脹。

是台灣人犯罪率特別高?或是如某些司法高層所云,台灣人民特別好訟卻又不懂法律,所以要多設一些門檻,讓刑事告訴告發更困難?

非也非也。如果有更好用、更公平的武器,民眾才不會選擇這種沿襲中國專制傳統「擊鼓鳴冤」的制度來伸張正義呢。司法院、法務部,以及法律界其他人士,不是 在那兒抱怨人民濫訴,而是該虛心檢討一下,為什麼無論如何呼籲或設限,都無法將人民愛走刑事訴訟途徑的習慣改過來?問題在其他的途徑都對人民(尤其是欠缺 資源的那些人民)非常不利!刑事告訴或告發,遂成為唯一可依靠的法律戰場。

以民事訴訟來說,為什麼大家都要「以刑逼民」?因為要提起民事訴訟,沒有公權力的原告先得繳交裁判費,還要自己調查證據,負擔舉證責任。弄了半天,就算百 分之百勝訴,也不過勉強「回復原狀」。至於調查證據、聘請律師等費用,通統血本無歸。相比下,提起刑事告訴,管他最後成不成立,都等於免費委託有公權力的 檢察官先進行調查,多方便!

至於用「貪污」或「圖利」來處理行政事件,那更是不得已之事。政府機關官官相護,內部作業密不透風,資訊公開形同具文,民間團體要想知道政府內部作業、決 策程序,甚或其他藏污納垢之處,真是難如登天。拿近年來國務機要費案或首長特別費案來說,如不是因為涉及刑事案件而有司法強制調查,一般民眾哪裡能得知這 些政治大人物怎麼用錢?這些「歷史共業」又怎能有被重新檢討的機會?

而最該擔任控制政府合法性的行政爭訟,卻是公認既保守又過於袒護行政機關的機制。訴願受理機關與行政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貼心呵護,對於維護現狀不遺餘力; 相對的,對於「監督行政濫用權力」,或是「改變行政部門因循惡習」,似乎一向不是關切的重點。許多公益團體談到行政爭訟,都是掩卷嘆息,死馬當做活馬醫而 已。相比之下,反而是控告這些行政官員「圖利」、「瀆職」,除了把檢察官拉進來「威嚇」政府官員外,還多了些出氣的效果。

如果我們的民事訴訟多一些「懲罰性損害賠償」,並給原告更多調查權限,那或許可以提高民眾走這條路的誘因。如果資訊公開制度更有效,行政爭訟制度更能控制 政府部門的違法,那社運團體、公益團體也才能認真看待這些機制。在此之前,刑事訴訟似乎還是唯一讓弱勢民眾方便又有效利用司法的途徑,檢察官們也只有多擔 待些了。

(中國時報)
--
手麻腳麻 病徵細辨識

誘發手腳麻、肢體無力的情況很多,輕者可能是感冒或慢性疲勞所引起,但也可能是中風,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每當寒流來襲,總有人因為感覺手腳麻木,肩頸僵硬,甚至半邊臉麻痺、一眼無法完全閉合,且嘴巴歪向一邊、斷續流出口水,以為即將中風而趕緊就醫。醫師指 出,誘發手麻腳麻、全身無力的原因很多,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時,首先辨別嚴重程度,再決定掛急診或去神經內科診治即可。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週邊神經科主任蔡清標指出,依神經內科臨床經驗與研究顯示,臉部半邊麻木、不自主流口水,碰觸嘴角感覺有點麻,但只要意識清醒、問話對答 如流,很可能只是感冒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如果只是突然肩頸僵痛、無法轉動,而且臉部四肢沒有異常,那可能是俗稱「落枕」的肌腱肌膜炎。

如果平時就經常手麻,只是當天起床時特別嚴重,那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手部過度勞動以致韌帶肥厚、壓迫到正中神經,引起手指麻痺、無法使力,患者以家庭主婦或常使用手部、手指工作者居多。

蔡清標醫師說,其他可能引起手腳麻痛、四肢無力的症狀還有很多,最常見的還是神經受到壓迫,例如:骨刺壓迫到頸椎神經造成手麻,壓到腰椎神經導致腳麻;或 者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間歇性跛行症、多發性神經炎或糖尿病、尺神經麻痺、橈骨神經麻木等都可能出現類似症狀。

一般而言,單純手麻腳麻或肌肉僵硬、疼痛,或只是痠麻而不會痛、覺得四肢無力但沒有「半邊異常」症狀,應該都不是中風。

如果有「蟻走感」,就是體表像有螞蟻爬來爬去,有點麻、癢,原因大多為神經血管病變或循環不良所引起,其症狀有輕有重,輕者如末梢血管循環不良、末梢神經 或感覺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神經炎,有時精神性幻覺也會出現皮膚麻癢感。但如果情況很嚴重,則可能是病毒性腦炎、中樞神經病變或大腦頂葉、顳葉腫瘤,應該 趕快去醫學中心的神經內科做肌電圖與感覺神經測試檢查,找出病因、早做治療,以免危險。

醫師表示,在尚未確定診斷之前,千萬不可以貿然接受推拿、整脊或其他治療方法,才不致如前幾天新聞報導的竹科工程師一樣,被整出半身不遂的後遺症。

蔡清標醫師在新書《手麻腳麻、全身無力:神經內科常見症狀解析》指出,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慎用,肉毒桿菌素能改善腦性麻痺及中風引起的肢體僵直及偏頭痛、夜間磨牙、不自主流口水等症狀,目前正在進行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的人體實驗,如能獲得突破,對患者而言應是福音。

(中國時報)
--
猛鬼遊樂園? 卡多里拆空出售

30年前 一炮而紅

曾是台中地區第一個大型機械遊樂區的「卡多里樂園」,停業多年成為廢墟後,最近地主突然將園區內設備拆除一空,原因是最近網路盛傳「卡多里鬧鬼」,並成為學生們的探險勝地,拆除設備動作傳出與此有關?

位於台中市大坑地區的卡多里樂園於30年前設立,可說是台中地區第一個大型遊樂區,當時負責人為已卸任的前台中市長張啟仲,推動該處遊樂區是希望搭配大坑風景區的好山好水,帶動山區觀光。

該大型機械遊樂區設立後,立即一炮而紅,與當時的台中縣新高水上樂園齊名,許多五、六年級生還記得小時候到「卡多里」、遊覽車一輛接著一輛的情景。

但隨著大型遊樂區不斷設立,不僅外縣市的遊樂區一家比一家進步,台中地區的亞哥花園、東山樂園也陸續開張,日益老化的卡多里不敵市場競爭,又碰上921地震,最後選擇停止營業。

卡多里結束營業後,大坑山區近年來也逐漸走上休閒觀光產業,主打溫泉、農產及休閒餐廳,意味著大坑「機械遊樂區」已走向歷史。

傳言鬧鬼 網路爆紅

但 這家已結束營業的遊樂區,近來卻在網路上「爆紅」,有人指稱該處「鬧鬼」,在網路上熱烈討論。文章裡說,卡多里樂園地處山區,當年號稱全台首創360度旋 轉的雲霄飛車,謠傳曾發生斷軌意外傷亡造成樂園倒閉,因此冤魂盤踞園內,傳說有「紅衣小孩」住在園裡,還有人信誓旦旦表示自己「一個人騎車上去,後面坐了 一個人下來」,詢問哪裡可以「驅邪」?

甚至還有靈異節目前往拍攝,推波助瀾下,更吸引年輕人呼朋引伴,形成「夜遊、探險」的好去處。

據曾在週末夜前往探險的人表示,當天她進入園區,發現園區內「到處都是人」,有人放音樂、有人烤香腸,簡直「比正常營業的遊樂區還像遊樂區」,而至於有沒有發現「異狀」?她則表示「一點都沒有」。

最近這家荒廢已久的遊樂區突然全部拆除,摩天輪、「朝聖」者必看的斷軌雲霄飛車全部拆掉,不明就裡的人懷疑,「莫非太多人探險,業者才把所有設施全拆掉」?

地主拆園賣鋼筋 跟鬧鬼無關

在成為網路爆紅的「鬧鬼勝地」後,卡多里地主表示,由於鋼筋價格飆漲,很多人前來詢問想買廢棄的鋼筋,再加上這些器材多已斷裂,令人擔心萬一掉落恐將砸到人,既然有人出高價,乾脆整批賣掉,與所謂「鬧鬼」疑雲一點關係也沒有。

當地人士則表示,鬼神本來就是無稽之談,地主賣掉鋼筋後,還準備賣土地,但網路這樣「亂傳」,他們很擔心將影響大坑的房價、地價,希望謠言止於智者,不要再亂傳了。

由於卡多里樂園廢棄已久,且無人看守,容易形成治安死角,園區內的鋼製設備零件也成為歹徒侵入偷竊的目標,再加上前往「探險」的遊客越來越多,為了安全起見,轄區警局也特地在該處設點加強巡邏。

聽 說園區設備拆除後,轄區員警及附近住戶都表示「終於可以清靜了」,但有不少學生在網路上熱烈討論,有人直嘆「太可惜」;還有人說,正準備寒假找朋友上山探 險;更有人不死心,表示就算園區設備拆除,還是可以上山探險,卡多里樂園的探險「熱潮」是否果真就此平息?還有待觀察。

卡迷上網紀念 3萬網友回應

兩名70年次的男孩林樂和、張集可,因為小時候對卡多里樂園留下深刻的記憶,發現卡多里即將拆除後,上月設立了「卡多里紀念網」,不到一個月有近3萬人次上網瀏覽及留言,他們希望為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樂園留下一些紀錄。

林樂和、張集可是高中同學,畢業後仍經常聚會,一年多前,他們發現有人在網路上討論「卡多里鬧鬼」,林樂和說,他住在卡多里附近,還記得小時候去卡多里坐摩天輪、雲霄飛車時的幸福感覺,因此決定拿起攝影機前往「小時候嚮往的樂園」探險。

去年12月底,林樂和突然發現,「卡多里好像快被拆了」,心生不捨,於是與張集可多次入園,除了一一記錄每個遊樂設備拆除的過程,也收集了每個看得到的卡多里舊物。

他們的收藏品包括遊樂園的代幣、門票,甚至連遊樂區的計畫書都有,而摩天輪入口寫著「觀覽車」的門牌掉在地上,也被他們撿了回來。

上月底,一個名為「卡多里紀念網」的網站就這樣成立了,他們把所有有關卡多里的物品都PO上網,沒想到竟引來近3萬名網友的回響。

林樂和說,他與張集可兩人大約進出卡多里20次,每次前往都看到很多人也到該處探險,第一次前往時也不免擔心「撞邪」,心裡怕怕的,但事後並未發生怪異事件,也就不怕了,迄今都覺得「很平靜」,他的心態只是「記錄一個沒落的樂園」,並非像其他人一樣想「探險」。

兩人表示,台灣大多數的遊樂區在結束後均立即拆除,很少像卡多里一樣,結束營業後,仍維持了那麼久的時間未拆除,如今全部拆光了,探險族也少了一處探尋的地點,不免讓人為之唏噓。

不敵山六九 老樂園凋零

五、六年級生依稀記得,在60到70年代這段台灣經濟起飛的日子中成長,那麼多美好又令人懷念的人事物,當時能被爸爸、媽媽陪伴到北台灣的大同水上樂園、中台灣的卡多里樂園坐雲霄飛車和玩人造海浪,是何等的風光與幸福。

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娛樂的多元化、休閒觀光產業的轉型,最重要的是後期如劍湖山、六福村、九族文化村等各式大型主題樂園相繼開幕,引進更新、更刺激的「機械遊樂」設施,過去一些知名遊樂園已不敵市場競爭,陸續結束營業或試圖轉型經營。

這些過去風靡一時的遊樂園,並沒有隨著時光與我們一起走過來,一座座就這麼消失了,只能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大同水上樂園

民 國60年,台北縣板橋大同水上樂園出現台灣第一座雲霄飛車,園內設置萬人游泳池、台灣首次引進人造浪技術,更是風靡全台。80年,大同水上樂園在強大的競 爭之下正式吹熄燈號。荒廢多年,期間板橋游泳會曾於64年租借其中的「大同水上樂園游泳池」,但仍不時傳出有街友逗留、甚至是靈異傳說。90年間時,由板 橋市公所取得水上樂園舊址土地,斥資整建為具特色的音樂公園,提供市民欣賞音樂的「文化場域」,賦予荒廢空間新生。

亞洲樂園

曾 號稱亞洲第一座大型機械式遊樂園的亞洲樂園,結合石門水庫的山光水色,從民國61年風光到78年,之後經營逐漸走下坡,87年封園,但園區內的雲霄飛車、 鬼屋等遊樂設施卻直到94年才拆除。人氣鼎盛的遊樂園驟然變成空蕩蕩的荒園,當然少不了靈異傳說。騎機車進入夜遊試膽,還曾是桃園縣內大學生熱愛的課餘活 動。附近居民說,亞洲樂園有遮蔽休息的地方,所以沒拆除前引來許多遊民寄居,為了不受外人干擾,懷疑可能有遊民裝神弄鬼故意嚇人。

明德樂園

位 於士林區至善路三段的明德樂園民國71年開幕時,曾經是台北市最大遊樂園,後來因法令限制,許多設施無法汰舊換新,在93年結束營業。這些年明德育樂機構 轉型將主力放在度假會議中心。明德樂園總經理陳建揚說,已委請顧問公司針對2萬坪遊樂區的用地,規劃打造成為休閒農場,目前已送台北市政府審議,待一些法 令釐清核准同意規劃案後,即開始朝此規劃方向邁進,盼重整後的明德樂園能成為台北市最大休閒農場。

網友以訛傳訛 三芝飛碟屋變鬼屋

台北縣三芝鄉淡金公路17公里處、台塑加油站旁一條斷龍及殘破的飛碟型度假屋,原本是看好美軍駐台度假商機,後因投資失利荒廢28 年,前陣子因台灣攝影家在部落格張貼飛碟屋外觀照片,被美、日網友轉貼加油添醋,以訛傳訛成為「鬼屋」,再度引起討論。

日本網站以「未來建築的廢墟」為標題,描述飛碟屋興建時有觀光客意外死亡,陰魂不散,曾傳出靈異事件。英文網誌形容建商停工原因是基地挖出萬具屍骨,網頁上甚至將北海岸觀光重鎮的三芝稱作「台灣鬼城」。

網友越傳越離譜,部分鄉民看不下去,跳出來駁斥傳言,鄉長花村祥說,飛碟屋可望今年全部拆除,台北縣政府「皇冠計畫」,將從南海造船廠到飛碟屋附近的淺水灣開闢成海岸觀光產業。

淺水灣沿線餐廳業者說,當年開發的宇洲公司認為美軍駐台,北海岸沙灘深受外國遊客喜愛,於是開闢海邊度假屋,計畫將來台度假、洽公的外籍人士直接從桃園機場接到海邊住宿。

開 發後市場不如預期,導致度假屋未曾使用便荒廢,而入口處的一條龍緊鄰台二線,配合道路拓寬,施工單位將龍截斷移置城門旁,道路剛拓寬,發生數起死亡車禍, 於是坊間流傳是龍的怨與靈作怪,這幾年舉辦多次路祭,交通設施改善,車禍發生率已大幅下降,後來受到靈異節目風行,殘破飛碟屋,頓時成為熱門拍攝場景。

(自由時報)
--
精蟲少、游不動 肥胖男易不孕

肥胖的禍害還真不少,就連想傳宗接代都可能受限。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肥胖男性不只比較容易陽痿,精液中的精蟲數量與活動力均較差,比較容易不孕。

不孕風險增加3成6

最新一期「生育與絕育」(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期刊上的一篇美國學者報告指出,肥胖男性的精蟲數量與活動力,比不上身材標準的男性,該研究共有5百多位男性參加,平均年齡32歲。

研究顯示,若身材越胖,精蟲不足的風險越高。BMI值正常組僅有5.3%精蟲不足,過重組有9.5%,肥胖組則進一步攀升到15.6%;而精蟲活動力過低的比例,同樣會隨著BMI提高而惡化。

去年中「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期刊一份針對挪威地區2萬6千多對夫妻進行追蹤研究發現,男性越胖不孕風險越高,過重者的不孕風險增加2成,肥胖者更增加3成6。

雖然胖男較易陽痿,但肥胖引發的不孕,陽痿僅是因素之一。肥胖者睪固酮分泌較低,可能妨礙精蟲發育,而胖子的精蟲也比較跑不動,外型不正常的比例較高。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世聰表示,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一環,影響遍及全身,包括性能力與生育能力。中山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李茂盛則指出,胖子大腿內側贅肉較多,睪丸溫度容易偏高,若不注意通風,又習慣久坐,難免損及造精能力。

紙片男 不孕風險也偏高

不過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宏江的看法不同,他表示,流行病學調查反映的是相關性,男性肥胖與不孕的因果關係還無定論,因性腺功能低下的男性,本來就比較易胖。

研究也發現,過瘦的紙片男不孕的風險也偏高,值得注意。此外,女性肥胖引發的不孕,可靠減重來改善,但胖男的不孕是否能靠減重挽救,仍須進一步研究。

(自由時報)
--
人口老化 未來20年領袖最大挑戰

研究顯示,未來二十年間,執政者將面臨人口老化帶來的最嚴峻挑戰,不過在本世紀末,這項負擔會逐漸緩解。

日本 已進入老年社會

全球人口老化的危機已逐漸浮現,對已開發國家造成嚴重衝擊,未來二十年間,銀髮族的人口比率將迅速增加,不同地區的銀髮人口增加速度,會在不同時間點達到高峰。

根據這份刊登在英國「自然」期刊的研究,日本的人口結構,已逐漸達到銀髮人口開始暴增的階段;北美、歐洲、中國與前蘇聯國家,將在二○二○與二○三○年間的某個時間點跟進。

歐美 最快二○二○年進入

南亞也將從二○三五年開始經歷人口迅速老化的十年,中東從二○四○年開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則是從本世紀中開始。

撰寫研究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桑德森說:「政策制定者將這些數字列入考慮真的很重要。」

目前全球人口有一成超過六十歲,二○二○年前,將緩慢增加到一成三,二○三○年前,增加到一成七,之後再逐漸攀升,二一○○年前,再逐漸攀升到三成二。]

中國銀髮族 呈四倍成長

在中國,六十歲以上人口將呈四倍成長,二一○○年,會從目前的十%,增加到四十二%;西歐目前超過六十歲的佔兩成人口,本世紀末也將增為四成六。

但這些高齡人口,似乎會對社會帶來巨大負擔,桑德森說,「人們研究那些數據,非常擔心他們的健保支出即將爆炸」,但他說,已開發國家最大的挑戰會落在二○三○年前,其他地方最嚴峻的挑戰則會在二○五○年前到來,而後負擔逐漸減少。

雖然老年人越來越多,許多在本世紀後半邁入六十大關的老人,可能還是身強體健,不需要看醫生,生命接近最後幾年才會有大筆的醫療支出。一些研究預測,一些二一○○年邁入六十五歲大關的老人活超過九十歲都沒有問題。

(自由時報)
--
板橋站前 無障礙設施最差

國內有上百萬名身心障礙者,但許多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卻設計不良,導致身障者「看得到卻用不到」,身障者保護團體舉辦的「台灣十大最礙地點」票選結果近日出爐,居首的板橋車站前,馬路兩側僅一側有無障礙斜坡,被身障團體諷為「到不了對面馬路」的「最礙」地點。
殘 障聯盟與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辦「台灣十大最愛╱礙地點」網路票選吸引六千多名網友票選,加上專家評選,選出十大障礙地點與十大最佳無障礙地點,「最礙」地 點前三名依序為「板橋車站前」、「新店北新路、民族路與寶強路三叉路口人行道」及「漁人碼頭停車場旁人行道」。無障礙地點有國道中壢休息站、金門國家公園 等。

僅一側有斜坡
行無礙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說,板橋車站,地理位置很重要,但馬路兩側僅有一側有無障礙斜坡,要過馬路的身障者恐卡在馬路中。
記者昨與專家前往前十大最礙地點之一的捷運北投站,實地了解也發現有人行道被機車、行道樹阻擋等缺失。營建署預計下月公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對無障礙空間作嚴格設計規範。

「最礙」地點排行
1.板橋車站前:馬路兩邊人行道,僅一側有無障礙斜坡
2.新店北新路、寶強路及民族路口的人行道:人行道與導盲磚受
3.漁人碼頭停車場旁人行道:柵欄阻擋無障礙斜坡
註:「最礙」是指無障礙設施不利於身障者使用
活動網址:http://www.sunable.net/sunphoto/

(蘋果日報)
--
清華學院 令人憂喜參半/李政賢

今年9月新學年度,清華大學即將成立「清華學院」,不無可能引發其他大學群起仿效的良性競爭風潮。對於這項聽起來相當美好的創新之舉,筆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 的是:台灣的大學生終於有希望跳脫教室專業課表的框限,重新找回開啟生活與人生課表的自由教育之美;憂的是:貴族化傾向的學院教育,除了可能大開民主倒 車,製造校園階級差異與衝突對立之外;還不無可能淪為少數精英學子攀爬權貴階級的高梯,享盡納稅人5年500億的卓越大學補助經費,成為明日自私自利吸盡 天下資源的大黑洞。

跳脫既有框架
傳統大學教育,只要學生下了課,教育幾乎就止步了。這種模式的教育,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培養出專業 能力一流,但是卻與生活脫節、社交活動能力薄弱,而且缺乏社會關懷、國際視野狹隘的「竹科人」。然而,大學功能不僅在傳授專業知識,更應克盡育人淑世的崇 高使命,協助學生成為自由人,不只要有能力自由探索,因應變局,還要能夠辨識現實與變局之中的不變真理,或是洞燭機先,引領潮流或開創新局。否則,大學 「空有學術卓越,卻喪失培育自由人靈魂的最高使命」,那就是忘卻了教育的根本大業。
因此,我們樂見這種創新的大學教育改革。清華學院採取不分科系 的方式招收學生,課表除了傳統以專業科目為主的學習之外,還規劃了宿舍內外之系列活動,以及生活與學習課程(包括社會議題、生態環境、法制經濟、藝術美學 等)。並安排導師、學長助教,提供身心及課業輔導、協助成長、生涯規劃,獎助國際學習、增長見聞。這種以宿舍為中心的全方位學習,無疑提供跳脫既有框架之 絕佳改革契機。
可以預見,這套新制施行理想的話,教育將不再侷限於傳統科系模式,只能聚焦於特定既存專業的人才培訓,而能發揮更恢弘前瞻的視野, 以學生多元性向、能力與志趣為本,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機會,讓學生能夠有能力與志趣,自由拓展更完整的人生,為個人、社會、世界,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造成新舊衝突
樂 觀其成之餘,還是有些隱憂。首當其衝就是傳統科系的教授群,他們其實也是當前教育政策與學術環境的被壓迫者。這些教授往往身陷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或人格涵 養可言的惡劣處境。面對新派學子,多樣而異類的興趣、需求與未來志向,傳統科系的教授們是否做好準備?多樣差異是一種美,但也可能是衝突對立的導火線。師 生之間能否互相尊重、寬容彼此對於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異樣見解,努力激發教與學的創意,共創成人之美的教育使命?
再者,其餘絕大多數的清華學生不無可能淪為次等學子。新舊兩派學子,又會引發哪些觀感與互動?主事者是否設想過如何因應可能的隔閡,甚至是對立、衝突與歧視?
憂喜參半之間,台灣的教育真的還是很值得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畢竟,台灣除了令人搖頭、狂喜狂悲的政治惡鬥或選舉嘉年華,其實還有很多更值得關注、期待的事物,值得更多人投入心力與才華,這樣來愛台灣,不是更美好嗎?

(蘋果日報)
--
工會不奮起 勞工沒前景/葉品言(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研究員)

精彩熱鬧的立委大選總算落幕,首次實施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並沒有讓眾多小黨如願進入立法院,更造成一個超級大黨vs.一個小黨的結果。
對照於民進黨的挫敗,說明了國民黨訴諸「經濟牌」成功觸動了更多選民的心。
事實上,台灣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率每年都在4%以上,不僅優於已開發國家,跟南韓相比亦是不分軒輊。然而,我們的分配面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非典型勞工」大增
從 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組成就可以發現,勞工報酬所佔比重逐年減少,從最高的53%下降到民國95年42%的歷史新低點。換句話說,以前生產出來 100塊的東西,勞工可以分配到53元,現在竟然只剩下42元!台灣的經濟或許真的好轉了,但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沒有讓勞工共享。
持平地說,全球化的浪潮下資本跨國界的流動加上各種勞動彈性化政策,都對勞工帶來災難性的衝擊,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也成了各國政府一道難解的習題。
IMF去年針對會員工會進行了一項調查,希望了解勞動彈性化對金屬業勞工的影響,而結果非常驚人。九成受訪的工會表示這5年來非典型勞工已經大量增加,且各種勞動彈性化政策更是五花八門,諸如:透過人力派遣機構聘用勞工;將業務外包給其他公司;使用臨時工、定期契約工等。
三成的受訪工會表示,他們國家非典型勞工已經佔金屬工人的20%,一成三的工會表示,非典型勞工佔的比率高達一半以上,而四成四的國家則介於20%到50%之間。
這些非典型勞工不僅保障不足,其薪資更遠低於正職勞工,有三分之二的非典型勞工的薪資遠低於正式勞工,更有三分之一的非典型勞工薪資不到正式勞工的一半!更嚴重的後果在於,這些非典型勞工以年輕人所佔的比率最高。
對青年朋友來說,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已經夠慘的了,如果連一個穩定的工作都不可得,誰有閒情逸致來追尋「生命的意義」?加上缺乏完整的育嬰政策,無怪乎台灣的生育率都直直落,幾乎已經落居所有國家之末。

顧權益爭勞動條件
面對這樣的困境,工會除了關心會員權益,更要協助弱勢勞工提高勞動條件才可能將已經倒向資方的天平稍稍扳回,去年的最低工資調整即為一例。
台灣與美國的基本工資同樣10年沒有調整,根據公式都應該提高四成左右,而美國在工會與相關組織的努力下,如願得到應有的調幅。遺憾的是,由於缺乏類似的壓力,台灣只提高了9%左右。
因此工會只有努力追求經濟正義與合理發展,建立民眾對工會的信任感,才能擴大工會影響力進而平衡勞資力量。惟有如此,「勞資和諧、共享經濟成長果實」才不是一句空話。

(蘋果日報)
--
種樹造林 愛台灣護地球/杜震華(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

前 年底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聯合國環境計劃」(UNEP)決定在2007年展開「為地球種樹:十億棵樹運動」;企圖結合全球人民的力量,減少二氧化 碳,為緩和全球暖化努力。這項活動旋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Wangari Maathai教授(肯亞環境部助理部長)等知名人士響應,在各國引起廣大迴響。
令人矚目的活動,包括墨西哥在一年內種植2.5億棵樹;加拿大安 大略省計劃在2020年之前種植5千萬棵樹;印度首都新德里東南方,人口最擁擠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居然在一天內(去年7月31日)種植了1千萬棵樹。巴西Parana省去年種植了2千萬棵樹,是該省在2003年開始的9千萬棵植樹計劃 中的一部份;聯合國難民總署去年在重置區內種植了9百萬棵樹;印尼也計劃種植8千萬棵樹。在巴塞隆納,熱心人士設立了一個網站(Tree- nation.com),企圖結合全球之力,在「人類發展指標」墊底的非洲國家尼日,以8百萬棵樹在撒哈拉沙漠上塑造一個心型的巨大公園!

有效減輕二氧化碳
迄今,世界各地在聯合國網站上登記承諾種樹的棵數已經到達21億棵,實際種下的超過了16億棵;如此優異的績效促使聯合國提高目標,希望到今年底種下27 億棵樹!林林總總的資訊,顯示人類逐漸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轉向生態平衡的態度,也讓環境問題的解決獲得了一絲曙光。
據 估計,平均一棵樹一年可以吸入12公斤的二氧化碳,吐出一個四口之家一年所需的氧氣,廣植林木的確是減輕二氧化碳問題的極有效途徑之一。人類自1萬年前進 入農業以來,森林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雖然森林仍然覆蓋了地表土地的三成,但每年卻仍然減少1千3百萬公頃,相當希臘或尼加拉瓜的面積,但速度在減緩中。 非洲和南美的森林持續在減少之中,歐洲則有所擴張,亞洲和北美正逐漸平衡。亞洲1990年代還在非森林化,但近來已在恢復之中,主要來自於中國的復育計 劃。

都市綠化明顯不足
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仍屬於地球村的一員,對於這個全球性的活動應該有所反應才是。雖然在「二○○ 八國家發展計劃」中有「平地景觀造林」計劃,企圖對「農轉林」的土地提供每公頃20年約160萬元的補助,企圖在5年內完成1萬5千公頃的平地造林,為進 入WTO後閒置的農地找出路,但成效似乎有限;除了台糖的部分平地可以看到新林相以外,見不到顯著成果。
台灣雖然環境被嚴重破壞,基本上還是有三分之二的林地,森林並不缺乏。問題在於都會區樹木被過度砍伐,人民居住在「水泥叢林」之中,缺乏和自然的互動。台北市雖然擁有幾條林蔭大道,但比起歐美的著名都會,綠化程度明顯不足;台灣的其他都會更是如此,改善的空間頗大。
我們期待一個類似「種樹造林愛台灣」的全國性活動,結合各黨派、各階層人士,以腳踏實地的行動配合全球,展現對這塊土地的熱愛!

(蘋果日報)
--
漢壁畫孔子像 溫中帶威

「至聖先師」孔子身材微胖、其貌不揚的刻板印象將被推翻了。山東省東平縣境內去年底發現大批漢代古墓壁畫,學者於近日發現其中一幅為孔子形象的壁畫,卻是身材精壯,表情威嚴,為研究孔子真實形象提供珍貴資料。

生動描繪向老子問禮
目前中國流行的孔子畫像為明朝彩繪版本,畫中孔子表情慈祥。《齊魯晚報》報導,東平縣發現的這組壁畫創作於1800多年前,與孔子年代只相差680多年,又是在孔子故鄉山東省發現,非常珍貴。
壁畫中描繪孔子見老子問禮的壁畫非常珍貴。這幅壁畫共描繪了兩個場景,展示了孔子向老子問禮的過程。第一個場景是孔子雙手合揖,向老子躬身作虛心問禮狀,老子則微微側首看孔子,似有迴避之意。兩人之間距離較遠。第二幅則是二人相距較近,相談甚歡。
報導稱,這幅壁畫的孔子形象描繪細緻傳神,根根鬍鬚清晰,滿額皺紋,鼻翼長而高挺,與歷史記載較為相符。其氣質的體現也很傳神,為理解歷史記載中「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孔子形象提供了參考。

(蘋果日報)
--
菜和肉分開煮 吃火鍋不怕胖

天氣冷的時候總是會想吃火鍋,不過一餐吃下來通常熱量都會攝取過多。北醫附醫營養師林郁茹提醒,吃火鍋時若想降低油脂攝取,可增加青菜的份量、減少沾料使用量等,另外,若煮食方便也可利用分鍋煮的方式,將菜和肉分開煮,就能避免青菜沾附肉渣、肉油而增加熱量。

避免青菜沾附肉渣
吃 鴛鴦鍋或賓士鍋時,鍋子內會有間隔板將不同湯底隔開,其實若要降低熱量攝取,可善用這種鍋子,將肉和青菜分開來煮,不要放在同一個湯底中。林郁茹營養師說 明,吃火鍋時最好選低脂肉類如雞肉、瘦豬肉等,但難免在煮過肉的湯底中,還是會有浮渣和過多的肉汁,如果未將青菜分開煮而在同一鍋湯底中撈起時,不免會沾 到這些浮油和肉渣,無形中增加熱量攝取,所以最好將肉和青菜分鍋煮。

吃完火鍋要吃水果
雖然青菜也含有維生素C,不過吃火鍋時因烹煮時間長,幾乎都流失了,所以吃完火鍋最好吃些水果增加維生素C攝取量。而吃火鍋時多吃青菜,可增加飽足感、增加纖維質攝取,除了茼蒿、高麗菜,建議也可吃玉米、紅蘿蔔、菇類等,纖維質多也較耐煮。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