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080126

合成細菌基因 人造生物大突破

美國科學家24日宣布,他們在人造生物(artificial life)領域已獲致重大新進展。研究人員費盡心血,合成化學成分,製造出一個細菌的完整基因組(entire genome)。這項進展是新興的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一個重大分水嶺。
下一步 人造DNA生物

此一研究由爭議性頗高的知名科學家凡特(J. Craig Venter)召集一組研究員,在他的馬里蘭州凡特研究所實驗室完成。科學家過去曾合成病毒的完整DNA,但這項新研究首次製出細菌的完整基因組。

細菌的構造遠比病毒複雜。新製出的基因組的長度,是過去合成的最長DNA的10倍。

這項進展是五年研究的成果,報告刊登在24日上市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科學家認為,他們下一步將可完全依賴人造DNA基因組製造出人造生物,方法是,把人造的基因組植入「宿主細胞」。基因組可自力更生,生長其所需的蛋白質,逐漸把細胞轉化為新生命。

可以研發生質燃料

凡特研究所的科學家史密斯(Hamilton Smith)在報告中指出:「藉著同心協力的團隊工作,我們已經顯示,製造出大型基因組現在已經可行,可以研發出重要用途,例如生質燃料(biofuel)。」

凡 特表示:「我們現在所做的合成基因努力,將引進未來的基因設計。」一般認為,這項進展是合成生物學的分水嶺,這門科學涉及設計執行特別任務的有機物,像是 生質燃料。合成生物學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電腦上設計出一種有機物,按一下「列印」鍵,產生必要的DNA,然後把此種DNA植入一個細胞,製造出「訂做 的」的生物。

萬一失誤 釀出災禍

但是,外界擔心,合成生物學可能被用於製造病原體(pathogens),或因用心本善的科學家發生失誤而釀出災禍。

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致認為,用人造DNA創造生物將是一個重大分水嶺,使生物和人造生物的界線變得模糊,迫使人類重新思考「生物」的意義。



(聯合報)
--
成功合成DNA 人可望取代上帝


美國生物科技先驅克雷格.文特(Craig Venter)領導的「文特研究中心」(JCVI)廿四日宣布,該機構科學家成功利用人造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片段,創造出迄今最大型的人造DNA結構:一個含有五十八萬二千九百七十個鹼基對的生物基因體。

此舉使人類朝向製造「合成生物」(synthetic organism)目標邁進一大步。但也有許多人強烈反對這類研究,認為這是人類試圖扮演上帝自行造物。

基因體移植 文特創造奇蹟

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系的安迪博士預測,到了二○一二年,設計建構各種細菌與單細胞真核生物的基因,將如同家常便飯,甚至連哺乳類動物的染色體 都可以調整。英國紐塞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伍茲則認為,合成生物這個新領域必須建立管制規範,否則有可能會引發危險後果。

該論文刊登於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周刊。

由文特研究中心研究員吉布森與一九七八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史密斯領導的十七人團隊,已經合成出「生殖道黴漿菌」(Mycoplasma genitalium)的基因體,命名為「生殖道黴漿菌JCVI-1.0基因體」(M. genitalium JCVI-1.0)。生殖道黴漿菌是一種常見於人類生殖道的致病細菌,構造極為簡單,只具一條帶有五百餘個基因的染色體,是已知基因體規模最小的生物之 一,因此適合作為人造生物的基石。

文特本人也參與這項研究計畫,並強調他們的新方法與新技術未來將廣泛運用於「合成基因體學」,發展出諸如研製新藥物、分解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製造生質燃 料、對抗生物戰劑等實際用途,前景不可限量。不過許多人認為這類實驗形同試圖「扮演上帝」,涉及複雜的宗教與倫理爭議,而且難以避免有心人士濫用的風險。

生殖道黴漿菌 人造生物基石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家博克認為,這項研究是生物科技的一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義。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病毒學家魏默則指出,文特的團隊還須再接再厲,將人造基因體植入剔除DNA的生殖道黴漿菌細胞中,證明它能夠讓生物的各項功能正常運作。

日本學者曾經製造出鹼基對數目為生殖道黴漿菌十倍的基因體,但他們的方法是結合兩種現有細菌的染色體。相較之下,文特的團隊可說是一磚一瓦、白手起家,難度與開創性都遠高於前者。

研究人員首先對生殖道黴漿菌重新進行基因定序,做為後續步驟的依據。然後以化學合成方法,製造出一百零一個生殖道黴漿菌DNA的「基因盒」 (cassette),每一盒約含五千至七千個鹼基對,彼此部分重疊,並加入一些天然生殖道黴漿菌沒有的基因資訊,做為合成之後驗證身分的「浮水印」。

接下來研究人員展開五個步驟,以大腸桿菌與釀酒酵母做為基因選殖(cloning)的宿主,像一層一層堆疊積木一般,讓一百零一個個基因盒相互結合在一 起。隨著鹼基對數目逐漸增加,結構越來越脆弱而難以處理,但研究人員最終還是克服挑戰。大功告成的基因體分子量高達卅六萬「千道爾頓」(kDa),如果以 十級字印出其代碼(A、C、G、T),可以印出一百四十七頁。

未來研究人員將嘗試完全以人造基因體為材料,製造出活的生殖道黴漿菌細胞,文特去年實驗成功的「基因體移植」(genome transplantation)技術將派上用場。史密斯博士解釋:「那就像在電腦中安裝新軟體,我們要設法啟動植入的基因體,讓它開始運作。」

HFEA掌控生死門 防製半人半獸

雖然「人類是否應扮演上帝」的爭議不斷,但尖端的基因研究卻一直挑戰人神之分際。英國「人類授孕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今年一月十七日便批准了兩所大學團隊的人獸胚胎研究申請。

英國當局允許他們使用人類的體細胞與動物(牛或兔子)卵子結合,發育為「細胞質混合胚胎」(cytoplasmic hybrid embryo),進而抽取胚胎幹細胞研究。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與紐卡索大學「東北英格蘭幹細胞研究中心」兩支團隊於二○○六年向當局提出申請,如今獲得一年的研究許可。日後英國其他研究單位想要從事類似實驗計畫,也需要提出專案申請,取得HFEA核可。

所謂「細胞質混合胚胎」是運用複製生物「細胞核轉殖技術」,先將動物(牛或兔子)卵子的細胞核移除,因此胚胎基因有九九.九%屬於人類,只有○.一%的「粒線體基因」來自動物。

學者指出,這類胚胎最多發育到十四天就予銷毀,絕不會植入母體子宮內著床,所以不可能產生「半人半獸」的「嵌合體」(chimera) 動物。科學家主要希望利用這類「混種」胚胎擷取出幹細胞,進而找到治療帕金森氏症、老年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新方法。

但衛道人士認為,即使是少許的人類基因與其他動物的基因混合也不行,此舉違反自然,而且引發道德倫理的爭議。「保護未出生胎兒學會」便譴責HFEA是「人類尊嚴的一大倒退」。但英國學界人士泰半都表示樂見。

紐卡索大學教授萊爾.阿姆斯壯表示,母牛卵子與人類卵子做起來的結果差不多,但母牛卵子更容易取得。紐卡索團隊的混種胚胎實驗目的是希望了解幹細胞如何發育成不同的組織細胞。

「嵌合體」動物指的是部分組織細胞基因中混入其他生物體基因(外源基因)的動物。而「凱美拉」(chimera)典出希臘神話,原指一隻獅首、羊身、蛇尾而且能噴火的怪物。

創造異種 最怕帶來毀滅

上帝用塵土創造男人,再用男人肋骨創造女人,自此有了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現在,人類大膽學上帝,用合成的方式,「從無到有」串起了細菌的去氧核糖核酸 序列,創造出「人造細菌」。國內學者讚嘆之餘,對人類未來能否完全掌握「隨心所欲」創造出的細菌,值得嚴肅看待。

關於這起人造細菌的創世紀科學研發,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沈哲鯤大嘆「了不起」。他說,該研究團隊雖然五年來陸續發表系列研究,但這次總結的結果十分驚人,竟能大量地在試管內玩起「無中生有」的創造技術。

沈哲鯤說,團隊第二號人克雷格.文特(Craig Venter)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以人類基因體快速定序技術,在科學界享盛名,此技術也在人造細菌創造工程中,扮演加速作用。

沈哲鯤說,我們可以想下一個未來世界的畫面:重組出的一號細菌的基因結構是「A-X-C-GG-YY」,任務是清除不可分解的塑膠垃圾;二號細菌基因結構 是「#-@-*-:)-^.^」,被製作人類指派進行「超甜麵包發酵」的工作;以此類推。人類將基因「立意重組」、隨心所欲,可以創造任何符合人類期待的 細菌。

然而,創造的同時,是否也暗示毀滅的可能?沈哲鯤表示,人類隨心所欲創造細菌,是否可以保證能夠完全掌握它們?它們離開實驗室,是否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或者,反過來傷害人類?毫無疑問地,這也是科學倫理的問題。

(中國時報)
--
合成再造細菌DNA 人造生命邁大步

二十四日刊登在權威學術刊物「科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馬里蘭州科學家在歷經五年的鑽研後,已透過合成方式複製出某種細菌的去氧核醣核酸(DNA),朝創造第一個人工生命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科學家與科幻小說家多年來對於人造生命都很感興趣,這項構想完全是以人造DNA基因體為基礎。科學家這次新突破,被視為這項浩大工程的倒數第二階段。

這 種細菌稱為黴漿菌,會引起特定種類的性病,已知其基因體是任何真正存活的有機體中最小的,DNA結構最不複雜,有四百八十五個活動的基因。相較於細菌,病 毒雖較小,卻不被認為具有完整的生命,因為它們無法自我複製,細菌則可以。馬里蘭州「奎格文特研究所」團隊多年來就一直試圖建立黴漿菌的基因圖譜。

奎格文特研究所研究員史密斯在報告中指出:「透過團隊合作,我們證明現在建立大型基因體是可行的,諸如生質燃料等重大應用也可以被發展出來。」

奎格文特 畢生致力人造生命

這項研究在美國知名爭議科學家、奎格文特研究所創辦人文特的實驗室內進行。他推崇人造生命未來會是治療疾病與解決全球暖化的對策。

然而,有機會操縱人工生命形式,本身就具有高度爭議,也引發關於倫理的辯論及其他效應。它雖然是科學界至高無上的目標,但也引起人類恐懼,擔心會如赫胥黎一九三二年小說「美麗新世界」所預言,實驗室人造寶寶將取代人類自然生殖。

研究主要作者吉布森說,該團隊在創造合成有機體的三階段過程中,已完成第二階段。團隊目前正進行最後階段的實驗,試圖純粹只靠黴漿菌的合成基因體順序,就製造出細菌。

文特與其團隊創造出的這個染色體,稱為實驗室黴漿菌,在最後階段中,它將被移植到一個活著的細胞,理論上會「掌握控制權」,形同成為新的生命形式。

扮上帝造生命 人類準備好了嗎

從 「科學怪人」的怪物到「銀翼殺手」裡的複製人,從毫無生氣的物質中創造生命的可能性,長期以來一直予人夾雜希望與恐懼的想像空間。隨著美國生技界先驅科學 家文特二十四日宣佈合成複製出黴漿菌的DNA,距離創造第一個人工生命又更進一步,其所衍生的醫學、倫理與安全問題也勢必引起更激烈的爭辯。

文特的研究團隊將黴漿菌抽絲剝繭成小到不能再小的基因組成單位,然後利用實驗室化學物質複製它的DNA密碼的基因鍊條,並重新集合這些區段,製成合成、削減版本的黴漿菌,而他們將原版的黴漿菌稱為「奎格文特研究所一.○」(JCVI 1.0)。

文特團隊發表的這份報告,堪稱生物基因工程一大成就,因為它顯示,目前已具備製造舉世第一個人造微生物的工具與知識,而這正是文特去年向媒體描繪的目標。他說,人造細菌掌握著解決無數問題的關鍵,包括全世界面臨的能源與氣候變遷風險。

不過,科學界與宗教界有其他聲音,認為截至目前為止,文特距離實現其目標尚有一大段距離,因為剪貼DNA不代表就能製造出生命。即便如此,若干專家也指出,在實驗室之外,人類世界完全沒準備好迎接合成生物學的來臨。

伊利諾理工學院生物科技暨人類未來研究所所長喀麥隆指出:「如果你訪談民眾對合成生物學的看法,要在一千人中找到一人聽過這個辭彙,恐怕都很難。」他說,現在連負責監控管理新科技的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對這項新領域的了解都猶如霧裡看花。

文 特去年十月表態有志創造全新的微生物物種,名稱就叫做實驗室黴漿菌。當時法新社訪問到的多名倫理學家,就對此一計畫表達不同層面的關切。有人擔心合成生物 學衝太快,缺乏公眾辯論與管制。有人則考慮到合成生命形式的所有權問題,譬如由此衍生的化學物質、燃料與藥物會不會遭到壟斷。也有人關切安全性的問題,譬 如被人惡意製造出炭疽、天花或其他目前還想像不到的毒素。

文特夢想能製造出一種細菌,能從事諸如清理海面溢油等工作。但環保人士擔心,這種新基因與土壤中的細菌及其他物種混合,可能出現無法預期的後果。

(自由時報)
--
科學家成功合成DNA 病菌實驗告捷「人造生命」技術躍進

美國生物學家成功合成出一種性病病菌的去氧核醣核酸(簡稱DNA),使「人造生命」實驗,距合成出完整有機體的終極目標,邁進一大步。
但是,當支持者為此成就額手稱慶同時,部分科學家卻潑下冷水,指實驗主持人「不是上帝」,要合成出有機體還得再等。

實驗室外無法存活
馬里蘭州非營利組織文特研究所的科學家,以大腸桿菌及酵母,依「生殖道黴漿菌」(Mycoplasma genitalium)的DNA,在實驗室合成出染色體,並成功將這批染色體「下載」到培養細胞,形成與生殖道黴漿菌相同的DNA。
「生殖道黴漿菌」是生物界中具複製力,基因組最少僅485組有機體,每個DNA上僅有一個染色體,便於觀察,所以被選為複製對象。
對於外界針對安全性方面的質疑,致力於人造生命研究的文特(Craig Venter)表示,實驗所用的染色體已經被「去勢」,在實驗室外,是無法存活的,同樣也無法被有心人用來合成。再者,整起研究有賓州大學道德小組審查,安全無虞。
另外,參與研究的吉布森說,此研究分三階段,合成出DNA是第二階段,最後一步要合成出完整生殖道黴漿菌,目前正進行中。

人工合成基因組示意圖
1.研究人員在試管內透過化學合成方式,製造基因組的片段
2.加入大腸菌,讓基因組片段連接起來,變成大片段
3.接著再加入酵母
4.製造出完整的基因組

(蘋果日報)
--
碩士報考人數 中央、交大增

今年大學研究所報考人數,台大和成大少了3000多人,中央大學增加近5000人,交通大學也多了4000人,台大、成大和交大都懷疑跟考試日期同一天有關。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指出,台大今年研究所報考人數約2萬多人,較去年少了3000多人,初步分析,可能與該校跟清大、交大、中央等多個大學同一天考試,加上大學生人數減少,出國的大學生人數增加等有關,詳細的原因需進一步研究。

成大表示,今年報考人數少了3000多人,教務長湯銘哲認為,應和考試日期跟其他學校同一天有關。

清大教務長王天戈說,去年理學院考試,包括清大、交大、中央和陽明4校一起招生,今年清大、中央和陽明的電機相關科系也加入一起招生行列,總體報考人數是否有增減,目前看不太出來。

交大今年報考人數多了4000多人,交大表示,由於去年考試日期和成大、政大、台科大等都撞期,才會少了4000多人,今年和不少學校考試日期錯開,人數就回復到前年水準。

中央大學教務長李光華指出,該校今年研究所報名人數創新高,42個系所共有1萬5000多人報考,較去年增加近5000人,不包括8個系所參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清大、交大、陽明和中大4校)碩士班聯招。

中央大學獨立招生部分,以電機所、資工所、企管所和機械所最熱門,報考人數都突破1000人,其中電機所和企管所分別有1970和1569人報名,預計分別錄取60和53人,錄取錄都只有3%,競爭非常激烈。

李光華說,今年報名人數一口氣增加近5000人,該校也很訝異,可能是該校近年來表現優異,吸引不少考生,該校今年也新增遙測科技碩士學位學程、會計研究所和照明與顯示科技研究所。

(聯合報)
--
國人家庭衝突變多 1吵2冷3開打

國內大環境紛爭不斷,家庭也遭池魚之殃。衛生署二○二○《健康國民白皮書》台灣問題現況研究指出,近年來,國內家庭衝突比率大幅增加,高達三成五的家庭意見不同就相罵、吵架,近三成動輒冷戰、不講話,直接訴諸暴力的家庭比例也變多。

衛生署二○二○《健康國民白皮書》台灣問題現況之家庭組計畫主持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及家庭學系教授周麗端表示,上述數據乃引用中央研究院《社會變遷調查》,分別於二千年及二○○五年所作的家庭成員衝突形式分析,對象為國內兩千多名十五歲以上成人。

調查隔五年 吵架增八個百分點

周麗端說,調查顯示,國內家庭成員衝突最常使用的形式就是「相罵、吵架」,兩千年比率為二七.三%,二○○五年更增至三五.六%;其次則是「家人之間不講 話」,從二四.四%增至二九.九%;另「丟、砸、摔東西」的比率從二.三%增為三.一%;「打架、揍人」演出全武行的比率也從一.一%增至一.八%。

她強調,雖然不排除拒答者的家庭可能有較「良性」的衝突方式,但兩次調查僅相隔五年,四個均傾向負面衝突形式的選項,人數及比率都明顯增加的情況,還是頗值得探究。

經濟不景氣 讓一般人壓力大增

周麗端分析,近幾年國內無論政治、經濟或教育各方面的發展都一波三折,尤其成人求職不易、薪水未隨物價波動調整…,工作及加遽的經濟壓力確實很難讓人不把情緒帶回家。

周麗端更指出,對多數人來說,正因家人之間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家庭反而是唯一可以完全不用偽裝,直接表現甚至發洩情緒的場域;影響所及,同住家人在家庭中因意見相左發生衝突,往往較職場同事或校園同儕等其他關係發生衝突的比率高,形式也更直接。

周麗端說,嚴格說起來,互罵、冷戰、暴力都不值得鼓勵。她說,雖說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無法避免衝突,但若衝突的結果只是造成傷害(包括言語與肢體),尤其對象是親愛的家人時,那就太不智了。

她建議,家人對彼此有意見時,應冷靜且清楚地告訴對方:「因為你…,讓我感到很不開心。」直接說明理由是晚歸、成績退步、亂花錢、長時間講電話等原因,總之,具體的意見闡述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吵了半天還不知道彼此生氣、在乎的是什麼,那就白吵了。

說就挨罵 孩子有心事 不告訴父母

家庭衝突多,家人且常選擇「冷戰」,年輕一代更常如此。擁有多年輔導經驗、政治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修慧蘭分析,大部分學生認為把心事告訴父母,「扣分」比加分還多,因此寧可隱忍不講。

與家人衝突的原因,多半是與家人意見不合。修慧蘭觀察發現,大部分前往心輔中心求助的學生,都不願意讓家人知道,認為告訴家人不但沒什麼幫助,反而容易招 來一頓責備,或者明確表達「不支持」的立場。同樣的,若是發生在家庭衝突中,也容易演變成冷戰,使彼此關係更形惡劣。

政大心輔中心遇到較嚴重的案例,如嚴重憂鬱、自我傷害、或即將做出大決定,多會鼓勵學生敞開心胸和父母溝通,「後果沒想像的那麼嚴重!」若有需要也願意請家人和學生一同坐下來洽談,在專業諮商師的協助下,讓雙方都學習溝通的技巧。

至於如何開口,修慧蘭建議採取迂迴的方式,告訴父母:「我遇到一件狀況,很困難,需要你們的幫助。」再將事情說出,而不是劈頭就說「我女朋友懷孕了!」或「我要出櫃!」讓家人先有心理準備面對接下來的衝擊,就容易獲得諒解,冷靜下來,一起尋求解決方式。

除了個人心理與家庭問題,修慧蘭也發現,近來室友間的衝突,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同處一室的學生常常因為小事情,例如打電腦鍵盤的聲音太大生、東西太多妨礙動線等,甚至會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修慧蘭建議,群體生活總要互相尊重,建立一套大家都可接受的「生活規則」,晚上打電動可以帶耳機、改用無聲鍵盤,想唸書怕被影響的人可以多利用圖書館。若真的對聲音敏感度那麼高、不能忍受一點點聲音,萬不得已下則建議搬離宿舍,在校外自行租屋。

親子關係差 父母不能以忙當藉口

身為獨子的小偉(化名)就讀國中二年級,雙親都是高薪階級,為了讓他擁有最好的物質生活,每天都忙著應酬、工作,沒時間陪小偉,有時一天根本見不到一次面;爸媽更安排小偉不斷補習,把課後時間填滿。但有天,父母接到老師通知,小偉翹課混網咖,甚至已開始抽菸。

雙親得知後相當氣憤,當場就給小偉一巴掌,怒斥:「你為什麼這麼不成器?為什麼讓我丟臉?」小偉則大吼:「我根本就只是你們安排的棋子,沒有一點自我決定的空間。」親子關係降到冰點。

後來透過專業社工師協助,小偉的雙親才理解原來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忘記孩子需要的是同理心、陪伴或情緒的安慰與理解。現在小偉的父母也協議不管再忙,一天都要抽出一點時間關心小偉,並傾聽他的心情與意見,親子關係已經比以往好很多了。

才小五的小敏(化名),親眼看到爸媽為了鬧離婚,爭財產、爭奪自己的監護權而惡言相向,爸爸甚至威脅她:「妳如果不選我的話,以後就再也看不到爸爸了。」原本開朗的小敏,課業開始一落千丈並學會撒謊。

直到小敏離家出走時,父母才驚覺小敏變了。一家人請求社工的輔導與協助,小敏則數度崩潰說:「我不想選擇,我不要他們分開。」雙親才知道對孩子造成多大的 傷害。雖然小敏的雙親現在已經辦妥離婚手續,但在處理過程中,小敏父母也逐漸學會不再以「大人的事妳不懂」的話語回應小敏,學習尊重小敏,才將傷害降到最 低。

瑪莉(化名)的單親媽媽為了負擔經濟壓力,在外兼差、打零工,回到家往往已經是凌晨時分,沒時間與青春期的瑪莉講話。瑪莉因為在家百般無聊,逐漸沉迷在網 路遊戲,但媽媽大力禁止,結果造成嚴重衝突,瑪莉頂嘴說:「妳一點都不了解我!」媽媽也覺得:「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妳?」兩人冷戰數月。

透過社工員的開導與諮商,母女倆學會在衝突時,將「我」的情緒先壓抑下來,先傾聽對方的意見,現在瑪莉學會以更體諒的心來支持媽媽,讓媽媽感到很欣慰。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祕書長洪錦芳表示,在時代與價值觀迅速變遷下,親子衝突的確有加速惡化趨勢。若要降低衝突,首先要先找專業的人,經過長期輔導,且在全家人都願意改變的前提下,以漸進方式改善。

兒童福利聯盟研發處組長李宏文以「你給我死去哪裡了」這句話為例表示,家長要表達的是「我很擔心你」,因此說話的藝術若能改,家庭改變的契機就會出現。

衝突時離開 有助彼此冷靜

家人衝突時,動輒暴力相向。醫師表示,各大醫院急診室中都常能見到被老公打到顱內出血、全身多處骨折的婦女,甚至還有同一人一周之內急診二、三次者。

新店耕莘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俗話說「連牙齒都會咬到舌頭」,可見親如家人也難免會意見相左;惟愈是在這個時候,彼此之間的基本尊重愈是重要,採取的溝通方式更應以不傷害對方為最高指導原則,動手更是大忌。

楊聰財說,家人之間相罵、吵架、冷戰都不足取,丟、砸、摔東西甚至直接拳腳相向更是萬萬不可,倒是運動場上的「中場休息」(time out),值得大家多多運用。

他說,研究顯示,除非經精神科醫師診斷有情緒控制障礙的人,否則多數人即使因故處於盛怒之下,只要能暫時抽離衝突現場,然後依個人習慣及需要去洗把臉,或者出去走走都好,一般約卅分鐘到一小時之後就能冷靜下來。

當然,溝通講求的是雙向,如果自己冷靜下來了,但不確定對方是不是「準備好了」,楊聰財建議,可以先用傳簡訊、寄email或寫紙條的方式,向衝突的家人表達自己想要溝通的誠意與善意。

他強調,文字有可以被反覆閱讀的特性,只要表達得不是太差,往往比言語更能安撫、軟化一個人的情緒,此時大家再視狀況表達意見與溝通,也會比較適合。

8.4%青少年 長期一人晚餐

「經常面對一個人的晚餐,且內心的苦悶無法向父母傾訴…」種種難以負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卻儼然是相當比率國內青少年的生活縮影。調查顯示,國內青少年有不少的比率,無法與家人共進晚餐,連帶減少與家人溝通的時間。

根據中研院二○○六年建立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以國內近兩萬名國、高中生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每周平均與家人共進晚餐五天(含)以上的青少年 比率僅四○.七%,另每周四天的比率九.八%、三天者一三.七%、二天者一八.六%、一天者八.三%,連一次都沒有者高達八.四%。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及家庭學系教授周麗端表示,不要小看青少年與家人共進晚餐的重要性,國外已有多項研究顯示:青少年與家人晚餐次數與其「物質濫用」如抽菸、喝酒及毒品等風險,兩者之間存在相當密切的關係。

她舉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質成癮調查中心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就顯示,每周與家人共進晚餐少於三天之青少年,其陷入抽菸、喝酒、毒品等物質濫用的風險,是每周與家人共進晚餐五到七天者的一.五倍,值得家長警惕。

中研院二○○六的同一份研究中也問台灣國中生:當你心中有困擾時,會跟爸爸(或媽媽)傾訴嗎?受訪者表示,爸爸不會聽的比率為一四.三%,不會跟爸爸講者 三二%,偶爾會跟爸爸說者二四%,有時會跟爸爸說者一五%,經常會跟爸爸說者七.七%;相較之下,有困擾經常會跟媽媽說的國中生則有二四.三%,有時會跟 媽媽講者二九%,偶爾會跟媽媽講者二○.八%,從不跟媽媽講者一七.五%,認為講了媽媽也不會聽者五.四%。

周麗端說,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媽媽比爸爸稱職,也再度驗證國內外多項研究都指出,愈是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中的父親,愈常以事業為藉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席。

她強調,母兼父職或父兼母職雖不是不可能做到,許多單親家庭家長與孩子的互動甚至比雙親家庭更好。

但站在學者的立場,單親畢竟是不得已的選擇,更何況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的角色認同上各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理應攜手共同努力,對親子溝通,青少年成長都有益處。

(中國時報)
--
家庭衝突 對罵多過冷戰

國內的家庭衝突有增加現象!國內學者分析,台灣二○○五年有近三成的家庭成員在發生衝突時會選擇冷戰、不講話,還有三十五點六%會吵架、口出惡言,另外有三點一%會丟、砸、摔東西,對比二○○○年的數據,顯示各種衝突形式均有成長。

衛生署昨天舉辦全國衛生行政會議,提出「二○二○年健康白皮書」,師大人類發展及家庭學系副教授周麗端援引中研院的近年來社會變遷調查,呼籲社會各界正視家庭衝突日增。

周麗端分析,家庭衝突增加的原因很複雜,包括經濟不景氣、政治紛擾、工作及升學壓力大,讓愈來愈多人把家庭當成是情緒的抒發管道。此外,網路、電玩發達,讓家庭成員互動時間減少。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研究,青少年與家人共享晚餐次數愈多,物質濫用的風險較低,數據顯示,「每週與家人共用晚餐少於三次」的美國青少年,濫用菸、酒、毒品的比率是「每週跟家人共餐次數達五至七次」青少年的一點五倍,顯見家人互動有助於遏止菸、酒、毒品的濫用。

對比台灣現況,台灣中學生只有四十點七%每週和家人吃飯在五次以上,還不到五成。另中研院統計也顯示,國中生在放學後只有五十二點六%有大人在家,學者推估,近四成的國中生是鑰匙兒童。

在親子溝通方面,母親較易獲得國中生信任!三十二%國中生的內心話不會跟爸爸講,也有十四點三%的爸爸不會聆聽;相較起來,媽媽的親子溝通較佳,只有十七點五%國中生不會跟媽媽講。周麗端建議,台灣爸爸要加強在家庭的角色。

至於睡眠方面,六十九%民眾是過了午夜十二時才入睡,其中更有三十五%是拖到凌晨一時就寢,國人平均睡眠時間約六點九小時。周麗端提醒,晚睡不但對健康不佳,也導致親子互動減少。

(自由時報)
--
家庭衝突 5年大幅飆升 經濟差 壓力大 將負面情緒帶回家

家庭衝突似乎有逐年惡化趨勢,根據學者最新完成的研究顯示,在二○○五年,民眾與家人意見不合時,有七成採取負面的吵架、打人、丟東西,比二○○○年調查 的五成五,大幅上升十五個百分點。提供家庭輔導的善牧基金會昨也說,從輔導案中的確觀察到家庭糾紛增加趨勢,其中原因包括全球經濟不佳、民眾將生活壓力引 發的負面情緒帶回家。

親子好關係靠傾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及家庭學系教授周麗端昨表示,她以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進行分析,發現台灣家庭若爆發衝突,家庭成員最常的反應是相罵,高達近三成六;其次是冷戰,有近三成。有百分之五則選擇較暴力的摔東西與打架。
善牧基金會宣導部主任蘇家慧指出,最近幾年的確可看出家庭糾紛輔導案量增加,原因與近年全球經濟不佳有關。當生活壓力無法紓解,把負面情緒帶回家,就容易與家人吵架。
周 麗端建議,家人間應冷靜說出心中的不舒服,切勿互相謾罵。三十二歲的上班族宋太太說,她認同學者的分析,她與丈夫也因物價漲,頻頻加班賺錢,有時一周內也 未好好講句話,「太久沒互動就很容易為小事情冷戰、吵架。」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費昌勇與兩個孩子幾乎是「零爭吵」,他認為,要維持親子的好關係,只要學習 相互傾聽與尊重,自然就會一家和樂。

(蘋果日報)
--
七成國人晚睡 年輕人多夜貓族

根據AC尼爾森公司(AC Nielsen)在二○○四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九%的民眾習慣拖到晚上十二點才睡覺,其中並有三五%承認是在凌晨一時之後才上床睡覺。台灣師 範大學人類發展及家庭學系教授周麗端昨天引用前項數據指出,國內多數年輕人若都晚睡,或與家人睡覺時間錯開,缺乏溝通,衝突的次數及形式都可能變嚴重。

為了凸顯睡眠習慣的不同乃至於混亂,也可能對家人互動產生負面影響,衛生署二○二○《健康國民白皮書》中也引用了知名的尼爾森市調公司,於二○○四年針對全球含台灣在內廿八個國家,共計一萬四千多名十五歲以上成人睡眠習慣所作的調查。

該項調查顯示出亞洲民眾晚睡的趨勢,明顯高於歐洲與美洲。在這項調查中,最晚睡的國家前十名中,亞洲國家占七席;周麗端強調,台灣有高達六九%的民眾,在 調查中表示習慣拖到午夜十二時之後才上床就寢;而這其中坦承上床睡覺時間往往更晚,多在凌晨一時以後者則有三五%。還有二五%的台灣民眾表示,不到上午九 點不會起床,成為亞太地區最晚睡晚起的國家。

其它國家民眾表示自己在深夜十二點後才會就寢者,南韓有六成八,香港有六成六的比例。在亞太地區中,最早睡的國家為澳大利亞,二成四的澳大利亞民眾表示,他們在晚上十點前就會上床睡覺。

周麗端說,據她觀察,時下年輕人十之八九都是夜貓族,晚上不是在MSN、Skype,不然就是在打game、講手機,總之就是不睡覺,然後早上再睡到日上三竿甚至中午才起床。這其實大大影響了親子溝通品質。

另依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二○○二年所作的《國人平均每日每晚睡覺時數》調查,台灣民眾晚上睡覺的時數明顯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其中又以年輕女性(十五至廿九歲)平均每晚睡七.二小時最多,六十五歲以上女性睡六.四小時最少。

醫師指出,睡眠量、規律與否會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導致失眠、注意力渙散和學習力下降等症狀,也比較容易影響情緒,甚至引發「火爆」脾氣。

(中國時報)
--
44不吉利 新領身分證最多1個4

本報在五日報導,新竹蔡小弟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有四個「4」無法更改一事,內政部戶政司經半個多月討論後,內政部長李逸洋廿五日宣布,國人傳統觀念認為 「4」這個數字不吉利,自即日起不再配賦含有兩個「4」以上的編號,若現有國民身分證號碼有三個「4」者可以申請變更。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目前已配賦的國民身分證號碼,有二個「4」的民眾,人數高達二四二萬,佔全國人口一○.五%;有三個「4」的民眾則有卅四萬人,佔全國人口一.五%;國民身分證號碼最多有六個「4」的民眾,共有十六人。

十六人 身分證出現六個「4」

李逸洋指出,國人傳統觀念認為「4」有「死」的諧音,自民國八十九年起已不再配賦末碼有「4」的編號,但國民身分證號碼的第三碼至第八碼仍有機會出現「4」,甚至於連號,都讓部分民眾認為不吉利。

不過,據內政部戶政司瞭解,十六位國民身分證上有六個「4」的民眾,未曾向當地的戶政事務所申請變更號碼,因為有部分民眾認為「4」屬吉利數字,因為「四季發財」、「四海同心」、「事事如意」,無須在意。

但內政部經過通盤考量後,李逸洋表示,內政部已在廿三日通函各直轄市與縣市政府,針對國民身分證,即日起不再配賦含有兩個「4」以上的編號,現有國民身分證號碼有三個「4」者可以申請變更。

他說,若新配賦國民身分證號碼要全部避開「4」,將造成四十五%的號碼無法使用,不僅造成戶政作業上困難,也變相倡導迷信,因此採最大幅度放寬,未來新配賦的身分證號碼最多只有一個「4」。

李逸洋表示,若同意國民身分證號碼有二個「4」的民眾也進行變更,不僅對全國三七一個戶政事務所是個浩大的工程,變更後全國所有行政機關也要隨同變更,連帶還會影響金融等相關機構。

三個「4」以上 得變更號碼

他說,為避免造成各行政機關與民間機構作業與管理秩序大亂,針對已配賦的身分證號碼,政策上能做的最大幅度放寬是同意三個「4」的民眾申請變更。

此外,內政部戶政司也提醒,符合條件想要變更國民身分證號碼的民眾,雖只需花費五十元的手續費,但要審慎評估變更號碼後,將衍生各項與國民身分證號碼有關 的身分證明文件,如學歷證明、健保卡、護照、行照、駕照、信用卡、銀行帳戶、證券戶、土地或房屋所有權狀,以及個人保險等龐大個人資料,須逐一申請隨同變 更,所需金錢及時間成本都要考量。

(中國時報)
--
身分證號碼三個4 可變更

部份民眾覺得身分證號碼有「四」會不吉利,內政部長李逸洋昨表示,已於二十三日通函各縣市政府,即日起不再配有兩個「四」以上的編號,並同意現行身分證有三個「四」者可申請變更,民眾可親自到戶政事務所辦理;內政部估算身分證有三個「四」者約有三十四萬人。

李逸洋指出,若新配賦身分證號碼要全部避開「四」,將造成四十五%號碼無法使用,不但造成戶政作業上困難,也變相倡導迷信,因此採最大幅度放寬,未來新配賦的身分證號碼最多只有一個「四」。

他提出數據說明,已配賦的身分證號碼有兩個「四」者高達兩百四十二萬人,佔全國人口十點五%,三個「四」則有三十四萬人,佔全國人口一點五%,若同意兩個「四」變更,工程浩大,最大幅度放寬是同意三個「四」者申請變更。

有意變更身分證號碼的民眾,除須親自至戶政事務所申請外,更要審慎評估變更號碼後衍生各項身分證明文件、學歷證明、健保卡、信用卡、土地或房屋所有權狀等個人資料,須逐一申請變更,所需之金錢及時間成本均由民眾自行負擔。

(自由時報)
--
身分證 不再配兩個「4」

「天啊!我兒子的身分證字號竟有四個「4」,而且還連號,可以換吧?」家住新竹的洪瓊玉一年多來幫兒子蔡小弟弟要求更改「不吉利」身分證號碼卻沒下文,本月初經媒體報導後,內政部昨決定,即日起不再配含有兩個「4」以上的編號,最多只有一個「4」。

三個「4」可自費變更
內 政部長李逸洋說,國人傳統觀念認為「4」不吉利,經通盤考量,已於二十三日通函各縣市政府,即日起不再配含有兩個「4」以上的編號,並同意現有身分證號碼 有三個「4」者可申請變更。至於改號成本則由民眾自行負擔。其中向戶政單位改號成本為五十元,改健保卡兩百元,加上行駕照等,可能要花上千元。
即 日起不再配含有兩個「4」以上的編號,為何現行有兩個「4」的號碼不能申請變更?內政部解釋,目前身分證號碼有兩個「4」的人數高達二百四十二萬,佔全國 人口百分之十點五,三個「4」有三十四萬人,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一點五,如果同意有兩個「4」者也可變更,對戶政事務所工程浩大,變更後各行政機關也要隨同 變更,連帶影響金管秩序。因此,政策上能做的最大放寬幅度是同意現行身分證號有三個「4」者可以申請變更。李逸洋強調,若要全部避開「4」,將造成百分之 四十五的現有號碼無法使用,導致戶政作業困難,也變相倡導迷信,因此採最大幅度放寬。

(蘋果日報)

--
愛情是什麼東西?神經學解祕

人類的繁殖過程與其他生物截然不同之處就在於愛情。神秘難測的愛情絕不只是繁殖的前奏曲而已,它還會令人如癲如狂。為什麼?除了文學家與藝術家,科學家也想知道答案。隨著生物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的發展,科學已逐漸揭開了愛情的運作奧祕。

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即對愛情究竟是怎麼回事作了專題報導。報導指出,就生物演化而言,人類在交配之前必須費心挑選伴侶,尋找最優質的基因與生育能力,而感官經驗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線索。

感官經驗 舉足輕重

以嗅覺為例,氣味除了有好聞與難聞之分,還有一種無形的作用:讓聚居的女性月經周期趨於一致。在人類早期社會,這顯然是種策略運用,同族女性如果能同步進入受孕期,將會促使男性彼此競爭,讓最優秀者取得交配權。

男性對女性也會有微妙的嗅覺感應。一項研究顯示,處於排卵期的脫衣舞孃平均一小時可賺70美元小費,但月經期的脫衣舞孃只有35美元。許多女性也表示,每當她們進入排卵期,男伴就會特別溫柔體貼,而且特別容易吃醋。何以如此,科學家認為這正是嗅覺感應作祟。

視覺經驗的作用更不在話下。男性喜歡豐乳寬臀的女性,因為這種體型代表生育和養育能力。女性則偏愛肩膀胸膛寬大厚實的男性,以確保安全感與食物供應。男性 濃密的體毛在今日未必吃香,但在從前可是睪固酮(testosterone)充沛的象徵。男性的嗓音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愈是低沉渾厚,愈能吸引女性青睞。

大腦運作 值得探索

然而脫離原始生活型態的人類,畢竟不會只憑感官經驗來挑選伴侶,「約會」這種儀式的重要性就無與倫比,可以好好醞釀浪漫情愛的感受。科學家藉助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發現,人類腦部有三個區域和浪漫情愛息息相關。

首先是中腦腹側被蓋(ventral tegmental),大腦主要的多巴胺神經通道,也是愉悅系統或是報償迴路的一部分。沉醉在愛河中的人,這個區域特別活躍,製造出渴望、嚮往、狂喜的感 受。依伏神經核(nucleus accumben)負責管制分泌催產素(oxytocin),促使兩性產生更持久的好感。尾核(caudate nucleus)主宰模式化行為,讓一時的激情有機會發展成天長地久。

對許多人而言,愛情是生命的菁華;在科學家看來,愛情更是值得全力探索的大觀園。

「調情」讓生命更有活力 別出軌就是

兩性調情放電時,非語言性的細微肢體動作,那種令人砰然心動的眼神與微笑,可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只是每個人的造詣不同罷了。按理說,只有追求伴侶或 是已婚男女,才會有調情的行為,但科學家發現,人們常會不自主的與他人調情,不過,這是好現象,可讓人更有生命活力。

人為何會調情?最合理的一種解釋是天生的,不論是自然演化或受文化所影響。早在1960年代,德國動物學家艾比斯菲爾德在拍攝非洲部落紀錄片時,便發現當地土著女人跟美國女子一樣會調情,她們對有好感的男人,眼神同樣與對方交會,然後頭部傾向對方、臉上綻出微笑。

演化生物學家相信,人類祖先中,愈懂得運用調情方法的男人,愈能覓得交配的伴侶,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

久而久之,其他人爭相學習,調情變成人類共同擁有的本能。明尼蘇達州大社會科學研究教授辛普森說:「調情是人類溝通的共同語言之一,尤其是非語言性的調情動作。」

最近,他針對不同排卵周期的婦女進行研究,並發現,處於排卵期的女性,對男性最具吸引力,此時,男性若上前調情,對方也多會回應。辛普森說,他不知女性為何如此,至於男性被排卵期的女性吸引,可能因男性認為,此時女人最具性魅力,代表生育能力旺盛。

辛普森說,調情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卻具有強大的威力,尤其是非語言的肢體細微動作。當然,調情也可能是有意的或是目的性的,不然,現代社會也不會有那麼多人開班授課,教人如何追男把妞了。

紐約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亞瑟.阿倫表示,在搔首弄姿、相互放電之外,男女雙方也會趁調情過程,秤秤對方的斤兩,瞧瞧有無其他可能。

一項研究發現,男女相互來電調情時,男人常是受女人的性魅力外表吸引;至於女人,則多為男人友善風趣的談吐著迷。

專家認為,偶而與人調情,並非壞事,因為透過此過程,可讓自我得到肯定,對生命更有活力熱情。重要的是,光是調情不會影響與另一半的感情,當然前提是,之後別出軌就是。

浪漫情人為什麼變魔鬼?

愛使人瘋狂;我們的伴侶可能很執迷、佔有慾很強,甚至很危險,但是我們依然離不開他或她,儘管我們甚至得付出性命安危的代價。原因是,情愛世界裡有黑暗面,主宰一切的不止是理智,還有情緒。

浪漫熱戀與原始肉慾或恆久承諾都不一樣。我們都曉得那些症狀:把愛人太理想化、情緒擺盪,由心醉神迷變成失望、吃不下睡不著,強烈需要對方有所回報。

戀愛時,甚至連腦部的化學作用也不相同。不管男女,肉慾都是睪固酮撩動的;悲天憫人的愛,是腦垂體後葉荷爾蒙及催產素助長的。浪漫激情汲取的則是多巴胺系統,跟其他執迷衝動如嗑藥上癮,完全相同。難怪有些危險情人,我們就是無法割捨。

浪漫的愛情有條弔詭邏輯。世間情愛絕不像理智購物般,大家都精明計算最划算的交易。雖然大多數婚姻都是門當戶對,龍配龍鳳配鳳,胳蚤配臭蟲。可是大家都曉得那種狀況並非全貌。

大部分人都有遇到理論上應該是完美對象的時候,但不曉得怎麼搞的,兩人就是不對勁,沒能天雷勾動地火。原因是精明採購的原則還不夠,想敲定生意,要有買方 賣方才行。世上可能有最好看、最有錢或最聰明而能擺平你的對象,但是太難尋覓,如果堅持非等到這樣的配偶不行,你可能單身而死。所以,你可能選擇與迄今發 現最好的人結婚。

但是依平均率,有朝一日總會碰到更令你渴望的人;假如你總是迎向能到手的最佳人選,那麼遲早妳會拋棄原先伴侶。但你的伴侶當時已經投資心血、養兒育女、放棄許多機會,那怎麼會甘心?

於是我們便接觸到浪漫情愛的黑暗面。威脅也需要承諾作為支撐,行將被拋棄時,走投無路的情人可能會對要求分手的妻子或女友(沒錯,通常碰到這種處境的是男 人)作出威脅。要避免被她嘲笑為紙老虎,最好的辦法,就是絕不當紙老虎。當然,假如他真的付諸執行,那麼大家都變成輸家。正因如此,司法系統一定得切實懲 罰兇漢。

婚姻益健康?男女大不同

婚姻經常被批評為壓力的來源,但多年來累積的研究顯示,儘管婚姻關係充滿著挑戰,但仍然好處多多,結婚就好似一張健康保單。

諸多研究指出,已婚者要比未婚者更長壽。首先,已婚者比單身、離婚或鰥寡者較少沾菸酒,而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據知會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呼吸道疾病的機率。再者,已婚者罹患各種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比例也較低,更不用說得到性病的機會也減少了。

再說,婚姻其實也未必與壓力的增加劃上等號,尤其是對男性來說。有一項研究指出,人們白天工作特別繁忙,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升高,但已婚男性在忙了一天回家 後,壓力即獲得緩解。不過職業婦女則必須視情況而定,那些回家後還得為家事操勞,教導孩子做功課,但先生卻袖手旁觀不願幫忙的,就沒這麼幸運。

這顯示,就健康益處而言,男女在婚姻中的互惠並不是對等的,女性主要扮演著「身心健康管家」角色。

儘管如此,結婚不全然對健康有益。已婚者由於較少運動,身體更易發福就是一例,尤其是男性,肥胖機率要比女性高出近20%。另外研究也顯示,婚姻不快樂所 帶來的壓力,會完全抵消掉婚姻的種種健康益處。美國俄亥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負面的婚姻互動」,像是大吵大鬧和白眼相向,會讓腎上腺皮質醇濃度升 高,免疫功能降低,甚至連傷口癒合能力都變差,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

而當婚姻關係的防護作用破裂,更是得要當心。一項研究發現,喪偶者比有婚姻狀態的人更易死於疾病。專家指出,那是因為已婚者的大腦習慣以配偶做為情緒調節的對象,一旦失去配偶就會出現「失調」。

人類愛的學習過程

■0歲至2歲
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知道如何調情賣俏,這是一種生存技巧,用來鼓勵嬰兒的照顧者來愛並保護他們。

■3歲至6歲
兒童在這段期間大量流露對父母的愛,往往以肢體碰觸甚或隱含性意味的方式表達。他們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的輪廓。

■7歲至12歲
男生開始測試在談話中使用性意味明顯之語言的限制。女生依然對愛情抱有較多憧憬。在男女生的浪漫世界中,幻想佔有很大一部份,往往是唯一的部份。

■13歲至18歲
男女生進入青春期之後,交友的範圍從只有同性轉變為同性與異性都有,並朝向性與浪漫行為邁出第一步,到了青春期後期,開始發展比較嚴肅的愛情。

調情賣俏小指南

當郎有情妹有意的時候,要怎樣傳達心意呢?不必言語,無論自覺或不自覺,微妙的肢體語言,早已默默在調情賣俏。例如以下端倪:

1.開放的身體姿勢:身體向對方開放,不作迴避遮擋。
2.眉毛上揚:面對可能的戀愛對象,在交談過程中,男女雙方都常會短暫地揚起眉毛。
3.傾斜頭部:女人往往會把頭偏向一方,露出美麗的頸部,有時,還會撥弄一下秀髮。
4.眼神交會:不論男人或女人,在與有好感的對象交談時,都樂於進行長時間的眼神接觸。
5.向前傾斜:當被吸引時,男女雙方皆會把身體往對方傾斜,即使是無意識的,甚至連走路經過,也會不由自主的往對方靠近。
6.丟出曖昧的問題:當男人對女人有好感時,往往會故意問一些問題,以便了解她喜歡什麼樣的男人。
7.眼神斜瞥:常伴隨著因不好意思而把眼神移開或垂下與羞怯微笑,害羞是最典型的調情賣俏行為,不論男女皆會如此。

(中國時報)
--
醫師更需要了解法律/陳聰富(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台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合聘教授)

日前在一場刑事醫療學術研討會中,有人指出,在九十至九十四年間,有十五件醫療刑事案件被法院判決醫師敗訴確定。換言之,在台灣,平均每三個月就有一名醫師被定罪;五年間有兩百多件醫療刑事案件,創下世界紀錄。

無論古今中外,醫師與法律人似乎都站在對立面。醫師一直無法理解,醫療行為充滿不確定性,醫師不是神,為何法律人總要跟在後頭,以一種挑剔的法律標準,檢視所有醫療行為的對與錯。然而,就法律人而言,要問的是,醫師為什麼會「犯法」?

讓我們看三則實際發生的案例:

一、有一位醫師,到診所受僱。診所老闆無醫師資格,因而以這位醫師名義登記為診所「負責人」。實際上,所有診所大小業務,均由診所老闆掌管。診所老闆為違 規申請健保費,而盜刷健保卡,這位掛名醫師因而被課處罰鍰。這名醫師不服處罰,主張他是善良的醫師,老闆貪利違法,卻硬指負責醫師違法,讓真正違法者永遠 躲在法律背後,讓人無法信服。

二、有一位病人因呼吸困難,前往診所就醫。診所醫師發現病人罹患急性氣喘症,需立刻送至大醫院急救。醫師立刻在診所前攔下計程車,陪同將病人送至附近教學 醫院急救。可是因為病患無法呼吸時間過長,腦部受損,而成為植物人。病患家屬認為,醫師不為病患呼叫救護車,而以計程車載送病患,顯然有過失,應負賠償責 任。醫師的抗辯是,呼叫救護車也沒用,因為救護車不會為診所提供服務。

三、在醫院的急診室,由警察送進一位槍傷病人。急診醫師告訴警察,病人必須立即開刀,取出身體內卡住的子彈。警察告訴醫師,病人可以開刀,但是不可以取出子彈,否則槍殺的證據就不見了。醫師無言以對。

從以上三則案例,可以發現二個現象。首先,案例中醫師的反應,顯現出醫師對於法律知識毫無所悉。儘管醫師在從事醫療行為時,謹慎小心,努力從事,仍然無法逃避法律規範的適用。醫師的職業過程,不僅暴露在醫療行為可能引發的危險之中,同時暴露在「法律的危險」之中。

其次,醫師不瞭解法律,不僅對醫師不利,也對病人不利。善良的醫師登記為診所負責人,只好背負診所的所有法律責任。不懂得呼叫救護車的醫師,無法免除損害 賠償責任。以計程車載送的病患因而成為植物人,更為不幸。警察為取得證據的要求,與法律保護人民的生存權與人格權,完全背道而馳。受槍傷的病人,當然應該 救助。

很多人會覺得,醫師學習法律,必然作為防衛自我的工具,而對病人不利。其實,不懂得法律的醫師,在診斷治療的裁量上,容易陷於瞻前顧後,對於病人絕對不 利。反之,瞭解法律的醫師,知道法律的界線,在進行醫療行為的裁量時,更能做出明智的抉擇。就病人的利益而言,實在無須反對醫師學習法律知識。

只是,我們的醫學教育中,對於法律教育,實在過於欠缺。醫學知識博大精深,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即使醫學生日以繼夜,勤奮苦讀七年,醫學教授仍然認為有所不足。然而,為了避免醫師暴露於「法律的危險」之中,為了病人的最大利益,醫學生應該加強法律教育。

「醫師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規定,醫師執業後,每六年應接受一定時數倫理及法律等繼續教育課程。最近聽聞有人反對這個規定。據筆者實際從事醫師繼續教 育經驗,課堂上醫師反應甚為良好。倫理為法律基礎,欠缺倫理的法律,法律將不再感動人心。法律規範提供的是最低道德標準,只有倫理規範,才能讓人性提升。 醫師繼續教育包含倫理與法律課程,實在找不出反對的理由。

(中國時報)
--
春節返鄉潮 小心病毒跟著跑

親朋好友春節團聚,小心流行疾病也跟著人潮流動,默默進行跨縣市「交流」。

農曆春節就快到來,一年一度的返鄉潮也將湧現,根據往年統計顯示,農曆春節期間最常見的10大急診病例中,發燒及腸胃炎高居前2名,而流行性感冒及急性腸胃炎可說是年節期間寶寶最常感染的疾病。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流感病毒、輪狀病毒、甚至是諾羅病毒和腸病毒,極可能跟著返鄉人潮伺機侵害年幼體弱的人。

■流感進入流行高峰

冬季常見的流行性感冒,已正式進入感染高峰期,目前全國類流感的通報人數已逼近91萬人。

黃立民表示,冬季幼兒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包括A型及B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通常在11月至次年1、2月最為盛行、B型流感病毒則可能持續到4、5 月。從症狀分辨,A型流感的發燒較明顯,B型流感則容易出現全身疼痛、肌肉疼痛、尤其是小腿壓痛等症狀,以3歲至國小的小朋友最易罹患。

■急性腸胃炎 輪狀病毒

另外一種冬季常見的嬰幼兒疾病,就是輪狀病毒感染。黃立民表示,每年進入冬季,小兒科急性腸胃炎的兒科門診病例就會開始增加,其中多數病例為輪狀病毒感染,12至3月為最高峰期,農曆春節期間人與人接觸頻繁,病例也大幅增加。

根據過去統計,輪狀病毒感染是小兒急性腸胃炎住院病例的主因,比例高達3成,即平均每3個因急性腸胃炎就診的幼兒中,就有1個是因為輪狀病毒所引起。

輪狀病毒主要症狀包含腹瀉、嘔吐、發燒,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脫水、休克、抽搐等。輪狀病毒較流行性感冒更容易侵襲年幼寶寶,6至24個月大的嬰幼兒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高危險群。

■諾羅病毒 傳染力超強

黃立民表示,最近肆虐的諾羅病毒(類諾瓦克病毒),則是最常見的腸胃道感冒病毒,這種病毒具高傳染性,能夠在環境中長時間存活,主要侵襲兒童與老人,會引發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發燒與呼吸道症狀,病患平均需住院2至3天。

諾羅病毒傳染途徑主經手、糞、口途徑傳染,其次為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傳染,包括直接接觸嘔吐物或排泄物,或因飛沫間接接觸感染。

他建議,家長應避免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以免受到病毒感染;同時可先讓寶寶接種疫苗,為寶寶建立完善的防護網。

避免病毒交流 自保守則

■守則一:避免接觸感染原

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都是病毒肆虐的環境。黃立民提醒家長,除避免帶幼兒進出公共場所,也要讓幼兒充分休息、攝取足夠水分,避免返鄉期間長途舟車勞頓,造成體力不佳而降低抵抗力。

另外,手是疾病最直接的傳播媒介,病毒能夠附著在人體或物件上造成感染,因此務必要注意衛生安全。

不過,改善衛生環境及勤洗手並無法有效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率。黃立民建議,若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症狀嚴重時應立即送醫治療,同時要多注意飲食上的照護,並且讓寶寶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避免寶寶有嚴重脫水情況產生。

■守則二:接種疫苗保安全

黃立民表示,流感病毒和輪狀病毒,都是傳染率甚高且不易預防的小兒疾病,但這兩種疾病現在都有疫苗可以接種,可有效做到提早預防,保護嬰幼兒健康。

建議家長可在幼兒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流感疫苗,另外輪狀病毒疫苗有口服二劑型及口服三劑型,效果都達95%以上,最遲在寶寶6個月大前完成疫苗接種,以便在感染高峰前給予保護。

(中國時報)
--
手錶/李明璁

練習一種「時光無政府主義」,可能才是生活的王道。

每天起床的第一個動作,其實不是拉開窗簾、折疊棉被或梳洗更衣,而是確認「現在幾點」。即使假日,我們還是下意識地這麼做。手錶上的指針,排列出當下我們 身處的「位置」,及相應的行動指示。若還有時間(而不是還沒睡飽),就可以再回頭躺一下;否則,得急忙起身,在幾點幾分以前,依序快就定位。
 電影「口白人生」裡的男主角,就是這麼有條不紊、精準度日,讓我們分不清:到底是手錶支配了所有的他、還是他管控了所有的時間?即使不如他的誇張,我們的生活終究擺脫不了「看時間、守時間」的規訓;而就算忘了戴上手錶,多數空間裡也不曾缺乏時間的標示。

事實上,我們從未「看見」時間;手錶是反客為主的媒介。它將總是在流動著的光陰,化為視覺上可辨識的單位。手錶因此讓我們有一種錯覺:彷彿我們擁有且可以支配時間。這種虛假意識成功掩蓋了「我們受制於鐘錶時間」的事實。

麥克魯漢曾說:「當人們發現,可以把時間定義成發生於兩點之間的事,西方文明即產生了鉅變」。錶讓時間感從主觀的身體經驗,變成了客觀的度量單位。它規制 了現在也控管了未來,從而確認與指導我們每個人在社會裡的存在狀態。歷史巨輪不斷朝工業化乃至全球化推進,驅動者竟是手錶裡微小的幾釐米齒輪。

這場鐘錶專制的革命,其實不過是幾個世紀前的事。起初只有市集廣場的大鐘,不久家裡壁爐上出現了掛鐘;漸漸地有錢人的口袋裡躺著懷錶,到最後一般人的手上 都戴起手錶。而且,從上發條到自動化,從分秒不差到毫秒必較。如今,是鐘錶決定了身體感知及行動的時間,而不是我們身體本身實作了時間。

固定午休的一個半鐘頭,是多數上班族「該用餐的時間」,而非他們實際肚子餓「想吃飯的時間」。看似自由的大學校園裡,從集體的鐘到個別的錶,我們相互監 控:學生不敢先離席,即使上課了無生趣;教授不敢遲下課,即使講授不宜中斷。是我們的錶統一定義了課堂長度,而不是我們的互動差異調整了這個流程。

墨西哥諺語說:「把時間給時光」;但我們總不假思索地、透過一只腕錶、幾聲鐘響,就輕易把各種交流或獨處的時光,通通交給了時間來決定。在《時間地圖》一 書中,有個西非留學生說:「在我生長的地方沒有浪費時間這種想法。你怎麼可能『浪費』時間呢?你不是正在做一件事,就是正在做其他事。就算只是跟朋友講話 或閒坐,那都是一件事啊!」

儘管我不愛錶的時間支配了我的時光,但仍喜歡凝視手錶的機械之美。我總覺得,手錶是一座設計精巧的舞台。在極為狹窄侷促的後台裡,大小齒輪環環相扣,並以 一種恆定節奏運轉著。而在前台,纖細漂亮的長短指針,旋轉動作既雅致又準確。或許可以這麼說:錶裏嚴密的行軍,支撐起錶面輕盈的芭蕾。

曾有一陣子,手錶連起碼的優雅竟都不見了。那是在我小學時,電子錶席捲全球、傳統機械錶黯然失色的八0年代。液晶體的跳字取代指針,沈穩的滴答聲也消失 了。歡呼數位可以取代機械的預言,彷彿遙遙迴響著幾世紀前,人們開始配戴手錶而忘卻身體的時間感覺。不過幸好,這次的時間革命並未成功。

我學生說他最近想買支錶,因為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不太好。其實,需要手錶以看緊時間,正如我們需要鏡子來看好己身。它們雖是不同物種,卻回應著同一恐慌和 渴望:關於自體存在感的不斷確認。我倒是認為,就像沒了鏡子自我還在;即使戴著錶,時間看看就好,也別焦慮它「就是金錢」。練習一種「時光無政府主義」, 可能才是生活的王道。

(中國時報)
--
故宮出版《龍藏經》 世界唯一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藏文龍藏經》,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保存良好的宮廷《大藏經》。這套全世界唯一的《藏文龍藏經》,平時在故宮展覽就難得一見,上一次公開展出已是約十年前。不過,故宮現在決定將這套經文內容出版成冊,讓大眾都有機會見到這部藏傳佛教經典的內容。

《藏文龍藏經》十分華麗優美,有色彩繽紛的珠寶裝飾,是距今三百多年前、清朝宮廷撥款重製的《大藏經》。內容共有十萬頁,分裝成一○八函,全以藏文書寫,其收錄的一千一百多部《大藏經》經文,堪稱是傳世佛教經典中資料最完整的一部。

年代最久、最完整宮廷佛教經典

這一○八函象徵眾生的一○八種煩惱。每一函都有兩層護經板保護,內有彩繡龍、吉祥物等經簾包覆,還有華麗的珠寶裝飾,精細繽紛,最後由捆經繩固定。幾乎每一處細節,都可見到宮廷織品、木工、金工、染色等工藝技巧的極致展現。

此外,這部經文內容抄寫在深藍色的厚棉紙上(稱為「磁青經葉」),是由藍色染料加上羊腦為黏著劑製造而成。另外,用來書寫經文的泥金約有五千兩。因此每一頁經文都價值不斐。故宮研究藏文的專家指出,若以拍賣行情來計算,每一頁經文粗估值一萬美金的價格,身價不凡。

藏文書寫一○八函 康熙八年完成

這部華美的《藏文龍藏經》是康熙八年製作完成。原因是康熙的祖母孝莊文皇太后是虔誠的佛教徒,發現宮裡的明代藏文大藏經年久破損,鼓勵康熙撥款,以泥金為 書寫材質,叫宮裡的喇嘛將經文重抄一遍。康熙賜名《龍藏經》,恭奉在慈寧宮,只有逢年過節、先皇忌日,才由高級喇嘛開啟這套經文唸誦。因此,雖經三百多 年,保存仍良好。

不過,正因這部經文內容龐大,修版校稿都需要懂得藏文的專業人士,要出版印刷實在不簡單。昨天與故宮院方簽約,承辦這項出版工作的龍岡數位公司粗估,整個重印工作需要花費新台幣一億。

由於《藏文龍藏經》在國內外宗教界和學術界地位崇高,這部經書的出版已引起相當矚目。二○○三年故宮與德國柏林波恩國家藝術館舉辦的「天子之寶」交流展,德方就特別指定要展出《藏文龍藏經》其中一函。

故宮院長林曼麗說,故宮另有乾隆時期的手抄本,是展出時最常出現的版本,但規模和藝術成就都不若康熙《藏文龍藏經》。而西藏法王來故宮參觀時,也曾提出請求希望可以出版《藏文龍藏經》。

每套售價一百廿萬 三年後問世

這項龐大的《藏文龍藏經》出版計畫,預計耗時三年,將印製二一○套,一套售價新台幣一百廿萬元。這是故宮在一九八一年《四庫全書》之後,規模最大的出版計畫。《四庫全書》當時一套售價是新台幣一百萬。

《藏文龍藏經》上次公開展出約十年前。不過,故宮即將在三月二十五日推出的「南院首部曲:探索亞洲」特展,將展出其中一函。

(中國時報)
--
160億 故宮之寶《龍藏經》曝光 耗5千兩黃金 鑲萬顆寶石 將公開展示

估 價逾一百六十億元、目前世上僅存最早的宮廷版藏文《龍藏經》昨首度曝光。典藏該藏傳佛教珍貴文物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表示,《龍藏經》共有一百零八套、 十萬頁,用五千兩黃金書寫而成,至今已有三百三十九年歷史。故宮將出版一百一十一套附加中文翻譯的《龍藏經》套書,預定三年後問世,售價高達一百二十萬 元;《龍藏經》真本則預定三月二十日公開展示。

估動用30名喇嘛
被視為故宮鎮院之寶的《龍藏經》於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製 作完成,自故宮一九六五年在台復館以來從未展出。故宮圖書文獻處編纂胡進杉昨表示,《龍藏經》全文以藏文寫成,收錄佛教經典全集《大藏經》(彙整一千一百 部佛教經典),有所有經典盡藏於此的意思,但因這部經典是天子所有,而「龍」是皇帝的尊稱,因此被賜名為《龍藏經》。
胡進杉指,康熙皇帝命人抄錄 《龍藏經》是在祖母博爾濟去特氏(即電視劇中所指的「大玉兒」)鼓勵下,為求國泰民安,請人用金粉製成的「泥金」重抄明代《大藏經》;以一名精擅藏文書法 的喇嘛,每天抄寫四頁經文的速度計算,要抄完十萬頁,約需七十五年時間,而從經文的字跡來看,推估有近三十名喇嘛接力完成這部鉅作。故宮昨首度將《龍藏 經》公開給媒體參觀。

染料加羊腦調色
胡進杉說,《龍藏經》製作過程歷經紙質加厚、染色、磨光、塗黑加蠟和用泥金書寫五個步驟,染 料中還需加入羊腦調色,最後才能染出所需的磁青色。一百零八套經書、每套都有四片護經板保護,護經板上還鑲滿各色珠寶,總計四百三十二片護經板用了一萬四 千顆寶石,使每套經典重達五十公斤,需要兩個壯漢才抬得動。
胡進杉說,以國際拍賣巿場行情推算,《龍藏經》一張紙約值一萬美元,總價即高達五億美元,折合台幣超過一百六十一億元。

稀世珍寶《龍藏經》
完成時間:康熙八年(西元1669年)製作完成,至今有339年歷史
重要性:蒐集1100部佛教經典寫成《大藏經》,為目前世上最早一套出自宮廷的藏文《大藏經》,由於是天子之寶所以用龍字,稱《龍藏經》
內容:共108套、10萬頁
展期:預定3月20日首度展出
價值:估計超過5億美元,折合台幣161億元以上
特色:
.製作過程:包括紙質加厚、染色、磨光、塗黑上蠟、用泥金書寫五道程序
.特殊材料:宣紙染成磁青色的過程中,將羊腦加入染料,使染料呈現最適當的顏色和濃稠度,作用類似油畫中調色用的油
.做工費時:推估至少需75年、近30名喇嘛以接力方式,用5000兩黃金書寫而成



(蘋果日報)
--
殺手級5大年菜 引發胃食道逆流 易誘發胃食道逆流的5大年菜

筍干蹄膀、佛跳牆、麻油雞 第一名

年夜飯如果吃太油,小心胃食道逆流!腸胃科醫師列出五大胃食道逆流殺手級年菜,其中國人最愛吃的筍干滷蹄膀、佛跳牆、麻油雞,因為油脂含量較高,名列第一。

胃 食道逆流可說是新的文明病,症狀多元,包括火燒心、胸口悶痛、消化不良、經常打嗝、喉嚨異物感等,目前已可用藥物有效控制。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腸胃門診統計,在每年農曆年節後因消化不良、胃潰瘍復發與胃食道逆流的門診病患比平常多一至二成,與過年吃得太飽、太油有關。

用餐順序 先湯後食 減少水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超音波室主任陳冠仰表示,要減少胃食道逆流發生,不要吃太多高脂、高熱量及辛辣、含酒精的食物。此外,用餐時,最好先喝湯與飲料,再吃固體食物,可防止胃中水分殘留過多,不容易吃多,減少胃酸逆流。

陳冠仰舉了五項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的年菜,建議民眾淺嘗即可。排行第一的是筍干滷豬腳、佛跳牆、麻油雞。原因包括,豬腳脂肪厚且太油膩,筍干纖維粗、難消化;佛跳牆的肉類脂肪過多且太油膩、芋頭纖維質粗;麻油雞則添加過多麻油、米酒,辛香料又過度使用。

排行第二的醃漬食品例如臘腸、臘肉等,本身就不易消化,再搭配蔥、蒜等辛辣香料,更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

臘肉難消化 八寶飯澱粉易過飽

第三名則是年糕、蘿蔔糕、米粉、芋頭糕、八寶飯等澱粉加工製品,這類食品消化不易,大量澱粉也容易造成過飽。

第四名是年菜常用的醬料如沙茶醬、辣椒、蔥、蒜、麻油,因為辛辣、油膩的緣故,又容易被過量添加,也必須要注意。

吃飽勿平躺、趴桌 最好散散步

第五名是糖果、堅果等點心零食,堅果熱量高、油脂多加上纖維厚,較難消化;而糖果糖分過高,容易導致分泌過多胃酸,很多人吃飽以後就吃零食,對胃腸更是雪上加霜。

陳冠仰提醒,剛吃飽飯時,切記不要平躺睡覺,也避免趴在桌上休息,最好是可以去散散步幫助消化。

(自由時報)
--
就讀科系 近半大學生不喜歡

人人都可上大學的時代來臨,教育部一項研究調查卻發現,近半大學生不喜歡目前就讀科系,且沒有興趣修習第二專長,畢業後不知何去何從。企業主對大學生的整體滿意度也不到六成,也難怪主計處最新調查中,大學以上失業率高達四點五一%。

未依個人興趣選科系

大學生可自行選填志願,為何近半的學生會念不喜歡的科系?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分析,主要是學生選填志願時,多依照父母意見或社會趨勢決定,未依個人興趣或性向挑選科系。

何卓飛說,學生要找到自己喜歡的科系就讀,除了加強高中生涯輔導、大學科系介紹外,透過甄試、推薦方式申請進入大學,也較容易找到符合興趣的科系。

四十七點二四%沒興趣

大學畢業生高失業率窘境日趨明顯,為此教育部委託明志科技大學辦理「大專校院職涯輔導策略之研究」,發現高達四十七點二四%的學生不喜歡目前就讀科系,可是學生對學習第二專長的動機也非常低,僅約廿三點二八%。

研 究計畫主持人陳源林教授指出,以問卷調查廿一所大專校院各一百位學生,在回收一千七百一十三份有效的應屆畢業在校生問卷中,只有近五成三學生說,如果重新 選擇,仍會就讀目前科系。每年有廿多萬名大學生畢業投入就業市場,其中十多萬名學生對所學沒有熱忱,相關問題值得政府重視。

任教機械系的陳源林說,有些學生不喜歡機械系,讀起書來意興闌珊,學習事倍功半,很多學生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大學沒學好,就業競爭力當然會受影響。

這項研究也挑選國內一百大公司及與明志科大建教合作的一百家公司,進行企業主問卷調查,在回收的七十二份有效問卷中,只有五十八點五七%的企業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表現感到滿意。

調查還發現,大學生對企業徵才重視項目的認知,和企業主的要求有相當落差,例如學生認為首應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術,但雇主覺得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及抗壓性最重要,這點似乎和時下年輕人常被批評為「草莓族」的問題不謀而合。

本科沒興趣 轉系嫌麻煩

「這很正常啊!」對於教育部調查發現半數大學生不喜歡所就讀科系,多位大學生直言不意外,因為大學四年,很多同學都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而且不少人是進了科系後,才發現所學和自己想像有落差。

唸了之後才知道差很多

東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的Nashy說,當初是照科系排行填志願,家人也在旁鼓吹,電機系熱門、方便就業,工程師永遠缺人,畢業後不怕沒工作,結果念了以後才知道和想像差很多,他對寫程式一點狂熱也沒有,電子、電路學也念得很煩。

對攝影很有興趣的Nashy,曾經一度想轉系,但父母擔心他以後會沒飯吃,Nashy說,他畢業後會先當兵,以後就業若有需要,可以再進修。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三年級的蔡正亮,最喜歡法律系、外文系,卻就讀當紅生技產業科系,同樣是受到家長影響。蔡正亮說,選科系時個人興趣放第二位,後來念化學等基礎科目非常吃力,一度想轉系,但發現從頭準備很麻煩,所以就放棄了。

「高中時的大學科系介紹,一點也不實際!」蔡正亮說,科系介紹常常只講就業優勢等優點,卻沒說明所學科目,當初「望文生義」喜歡食品營養才來念,念了才知道自己該去念餐飲系。

當然也有大學生享受所學,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進修部三年級的陳佩琪說,她高中畢業後先就業,發現對農業經營很有興趣,才來報考這個科系。

(自由時報)
--
頂尖大學居然不需人文/黃德源(政治大學國發所博士候選人)

報載政治大學將被排除在新一波的五年五百億「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核定名單之外。倘若消息屬實,那麼教育部此一動作無非是宣示:頂尖與否的標準在於是否理工!眾所周知,台灣社會一向是重理工,輕人文;而此一「特色」更是源自於台灣內外的獨特政經系絡。

然 當全球進入民主化與資訊化的時代後,試問,此時台灣除了同其他先進國家一同高喊著知識經濟、創新學習以及網絡社會等口號外,我們還能拿出什麼獨特的東西與 其他國家競爭?筆者以為,所謂的獨特,並非是外求,而是反求諸己。進一步言,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過程中,台灣往往過度重視從外部引入時尚、文化、制 度,卻忽略了在地化所獨有的人文風貌與社會特色,也因此經常造成橘逾淮為枳的悲劇。

阻礙承接創新概念
以科技政策為例,根據台大心 理系教授黃光國的研究:台灣的現代化素質係自外部引入,因而文化變遷的主導形態為「結構性與象徵性過程」,此種發展本質上是一種「由外而內,由上而下」的 歷程;當其表現在科學研究時,則淪為驗證先進國家科學發現的原裝設備加工(OEM)。另,根據筆者對台灣科技政策的「後設敘事」(meta- analysis)研究,筆者發現:台灣科技政策係以「國家現代化」為主流話語或後設基礎,當此一「後設敘事」具體展現為對「制度」的理解時,即成為以 「古典制度主義」以及「理性選擇╱行為主義」的面貌出現,從而成為過度重視「正式組織」與「投入╱產出系統」的制度觀。
進一步言,在「現代化後設敘事」底下,政策問題即被化約為「發現最佳制度」與「效率╱效益最優化」。承前,不論是黃光國教授還是筆者的研究,兩者皆指向科技政策的「去脈絡性」與「去在地化」傾向,使得相關政策僅能在「引入最佳模式」前提下,進一步優化系統運作。
事實上,台灣的OEM傳統不僅存於科技政策中,就連產業界或高等教育也有著代工模式的影子。換言之,此一「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現代化後設敘事」已成為國人的思維慣性,甚至成為阻礙吾人對「創新」、「網絡」等新概念的承接。

勿只關注理工技術
筆者以為,解放前述思維之關鍵,並非來自理工領域的修正,而需倚賴多元、開放、特殊與在地的人文社會科學。作為國內社會科學主要龍頭,同時也是「五年五百億」計劃唯一以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若在名單審核中被排除在外,將是國家的不幸。
台 灣若要進入先進國家之林,就不能只是關注理工或技術等有形領域的範疇;思想的貧乏不但使得社會素質低落,更使得有形的工程技術淪為沒有思想指導的怪獸。政 大能否在二月一日順利獲得「五年五百億計劃」,攸關的不僅僅是學校的利益,更是反映出我國官僚在此一課題的認識成熟度。

(蘋果日報)
--
我們的美國夢是否結束了/陳文茜

美 國次貸危機形成的全球經濟風暴,把人類拖回如同二十世紀初不確定的年代。風暴中心在美國,世界經濟的支柱;洞到底有多大?隨著衍生性商品的延長複雜化,無 人知曉。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小小的東南亞已製造了全球性的危機,當時尚且有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可以救;如今風暴就在美國本土,巨人自己倒 下了,世界超強的大國,經濟的中心,已統治人類近一百年,其危機誰能救?

美國觀點影響世界
毫無疑問的,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 初這段時間,全球權力發生最關鍵的歷史變化,乃是美國的崛起。美國從此有全面的經濟優勢,1914年世界列強國民所得,美國已居世界第一。當時美國人口 9800萬,國民所得370億美元,平均每人377美元,超出英國每人244美元近1/3。至今近百年,美國影響全球,從政治、軍事、科技、娛樂、語言甚 至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美國觀點、美國價值、美國夢,那怕難以下嚥的美國速食,都催促著整個二十世紀,改變著人類,從他的思想、服裝、到他的胃腸。
直 到此次次貸風暴,我們才被迫在歷史的某個時點裡停留駐足,思考一個嚴肅的事,我們的美國夢是否已然結束?花旗銀行去年第四季已虧損百億美金,新籌資的 155億美元中有著新加坡政府基金、日本銀行、中東沙漠王子的資金;摩根史坦利新的第二大股東則是中國投資公司。未來所謂的美國公司是否只是在美註冊的公 司?它的實質大股東不是回教徒,就是黃皮膚的中國人及亞洲政府。所謂美國人,只是幫回教王子與中國人打工的高級白領?
索羅斯在Davos的世界經濟論壇直言,這次景氣危機直逼1929年經濟大恐慌。大恐慌後來由二次大戰產生的戰爭物資需求解決,此次次級房貸呢?

獨霸時代走向終點
人 類的不確定年代再次來臨。百年來我們被美國所代表的一切概念統治,世界有一股力量一直持續地批判著美國;但是當人類的社會可能終於變遷到另一個新的終點, 這個終點同時發生著舊霸權正衰落,且快速的衰落;而新霸權又尚未確定;我們未必已準備好面對那樣一個沒有美國霸權的世代。未來顯而易見的世界將發展成更多 的權力中心,而原始美、中、俄、歐、日本五大中心的比例早已開始失去平衡,列強在時間的長河中航行,其速度完全不是任何人可以創造或控制。2008年美國 的經濟風暴與同時發生在2007年下半年啟動的中國市場轉型,就是沒有人可以控制與意想到的變遷現象。
少了美國霸權,未必好;至少市場將持續一段 長時間的信心崩解。失去美國霸權,也未必壞;至少世界上短期內再也沒有一個強權可以任意製造藉口,發動如伊拉克般的戰爭。美國獨霸世界的時代畢竟走向了終 點,留下我們還無法想像的新時代。身處台灣,我只想問所有成長於美國時代的朋友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