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91207

北市公車 全票擬漲至19元

每天逾一百八十萬人次搭乘的台北市公車,面對油價飆漲、成本增加,北市公共汽車客運同業商業公會提出費率調整方案,擬將公車票價漲到十九元。北市交通局近期已進行檢討,結果最快明年三月出爐,送北市議會審查是否調漲;民眾則呼籲政府應自行吸收漲幅。


民眾:政府應吸收
北市公車公會總幹事陳瓊忠昨說,現行北市府核定的公車運價,每次為十五點八八一元,此運價是以每公升二十三點五元的油價成本核算,可是目前柴油已漲到每公升二十七點九元。公會希望公車運價能漲到十九元,若政府可補貼業者差額,票價就不用漲。
目前公車全票票價十五元,與核定運價的零點八八一元差額,是由北市府編列預算補貼業者,每年約補貼五億元。北市公共運輸處官員說,若補貼業者要增為四元,所需經費估計達二十億元,可能採微幅調漲票價、部分補貼業者等方式。
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說,公車票價十二年未調整,近期因油價等成本增加,業者負擔加重,現已重新審核公會所提方案,傾向不轉嫁給消費者,會向中央爭取預算補貼業者。
民眾曾韻蒨說:「會搭公車就是為省錢,若一次漲四元,一個月就要多付快兩百元,太過分了。政府應自行吸收漲幅,沒道理讓小老百姓負擔。」

北市公車票價調漲規劃
◎現行票價:全票15元
◎費率調漲:擬漲為19元
◎因應辦法
.市府補貼4元差額,補助經費估約20億元
.微幅調漲公車票價,降低公車業者成本負擔
◎實施時程:最快明年3月完成費率檢討,再送北市議會審議

(蘋果日報)
--
北市公車票喊漲 漲幅2成

台北市聯營公車票價喊漲!由於油價不斷攀升,加上公車票價近5年未調漲,北市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已向北市公共運輸處提出費率調整方案,希望運價由現行的15.81元漲為19元,漲幅達2成。

台 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表示,目前公車票價15元,運價15.881元,0.881的差額由台北縣、市政府及交通部預算補貼。今年上半年公車業者營收狀況還 好,但下半年虧損嚴重,公車票價依法每兩年可提一次調整案,此時費率確有檢討空間,而即使運價調漲,票價是否跟著調,市府還要慎重評估。

不過票價審議過程繁瑣,需經公車服務品質督導小組、公用事業費率委員會、市政會議等通過,最後送市議會通過才得以實施,一般來說,從提案到公告實施,甚至得花一年時間,加上明年底適逢選舉,運價能漲,但票價要漲並不容易。

以 車輛數最多的大都會客運為例,今年上半年柴油進料成本由年初平均單價每公升17.01元,上漲至年中的22.67元上漲幅度達33.27%,光上半年營運 成本就增約3200萬元。該公司93年成立至今年6月間,柴油漲幅約70%,每年使用柴油成本約5.5億元,占總營運成本約25 %,長期因油價而面臨虧損。

北市平均搭乘公車人數逐年上升,現階段平均每天約有130萬人次,但仍無法彌補油價漲幅的差額。據了解,現行 票運價差額0.8811元由台北縣、市政府每年約編5億多元預算補貼,今年包括公路客運也都醞釀調漲,爭取交通部預算恐有困難;若依公會的所提費率方案, 差額4元的補貼款,絕非縣市府所能負擔。

交通局指出,公車票價調整提案,需詳列影響票價的18項成本(其中油價占21%),這幾年除油價變動較大以外,物價也明顯波動。羅孝賢表示,中油、台塑油品業者都有大量採購補折扣,他將與業者協調,爭取更優惠的方案。

(聯合報)
--
氣候峰會被看衰 數萬人棒喝 192國今共商抗暖化 難達具體約定

關 乎人類未來生存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今起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登場。此會旨在討論新的全球對抗暖化對策,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然 而,各國缺乏互信,口惠而實不至,使專家看衰會議成效。而各國環保團體,則在開會前夕於全歐串連吶喊,要當政者盡速達成共識。

全球192 國代表從今起集會12天,會議最後一天(18日),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內的100多國領袖也將會面,屆時能否有共識,為明年締約打下 基礎,進而在2013年接替《京都議定書》,作為各國的減碳幅度、減量技術、資金來源的新準則,是會議討論焦點。

專家不看好會議成效
儘管「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副主席范伊佩瑟對產生共識「非常樂觀」,但更多長期關注與會國表現的專家,則持保留態度。他們直言,與會國對彼此的期待,可能會多於自身的承諾,外界對具體約定的期待勢必落空。
美 國環境學者暨環保作家麥奇本說,要經濟強權改變立場很難,「歐巴馬、胡錦濤等世界級領袖都想藉著漂亮的提議,避開(減碳)責任,因為兩人其實都沒給具體承 諾。」中國國務院及華府上月先後宣布2020年底前的減碳幅度,但中國也提出與會國簽約一起減量的要求,而美國的宣示也有待國會同意。此外,已開發國家、 開發中國家及窮國間的利益衝突,也是達成協議路上的絆腳石。
觀察家認為既然共識難求,大家不妨將此視為一堂「環保課」,聆聽科學家報告完整的環境評估,及窮國民眾舉出的切身實例。再說,就算各國能有共識,沒有具約束力的法律機制,也無法確保新協議能夠落實。
不過,民間團體對暖化憂心如焚。數萬名歐洲人前天在英國倫敦、布魯塞爾、德國柏林、瑞典斯德哥爾摩及法國多個城市憤怒抗議。在抗議人數最多的倫敦,發起單位之一「停止氣候反常」負責人辛哈說:「第一次有這麼多人參與抗暖遊行,這反映出人們有多麼在意氣候變化。」

僅4成網友關心氣候
然 而,市調公司尼爾森與英國牛津大學公布的一項民調,卻顯示另一種趨勢。54國逾2萬7千網友當中,僅37%「非常關心」氣候變遷,比2年前少了4%,尼爾 森公司分析,可能受不景氣影響。溫室氣體排放冠軍中國,是少數幾個愈來愈關心全球暖化的國家,其網友關心比率從前年30%,上升到今年的36%;關心程度 最高的國家是菲律賓,78%的人對氣候變遷表示憂慮,這可能與該國9月遭受強颱重創有關。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各方立場
★中國
2020年目標:
所有國家訂出「共同目標」──每一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至45%
期待:
˙富國在2020年減少CO2排放量40%
˙富國提撥GDP的1%協助他國降低排放
★美國
2020年目標:
CO2排放量減少17%,但此目標需經國會通過
期待:
堅持要中國、印度、南非及巴西都承諾降低排放量
★歐盟
2020年目標:
把CO2排放量減至1990年時的80%
期待:
˙富國在2050年減少80%至95%的排放量
˙窮國減緩排放量增加速度
★印度
2020年目標:
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減少20%至25%
期待:
富國在2020年減少40%排放量
★日本
2020年目標:
若其他國家展現相同企圖心,日本願把CO2排放量減至1990年時的75%
期待:
支持「各國分別制定減碳計畫」的提案
★非洲聯盟
2020年目標:
˙支持中國提案,促富國減碳40%
˙會前該聯盟內部曾提案,2020年前減碳40%
期待:
富國提撥GDP的0.5%協助開發中國家應付氣候變遷
★波斯灣國家
2020年目標:
˙卡達、阿布達比已增資開發潔淨能源技術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持續投資氣候變遷研究
期待:
與各國協議增加碳回收及碳儲存
★太平洋及加勒比海等島國
2020年目標:
設法將氣溫上升幅度固守在攝氏1.5度
期待:
˙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減少85%
˙富國提撥GDP的1%用來修復氣候變遷造成的傷害

(蘋果日報)
--
哥本哈根會議 關鍵五議題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7日召開,各國領袖必須在五個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才能把未來氣溫的增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

各國已大致同意,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全球溫室暖化氣體的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時,減至1990年時的一半。其中八大工業國家更進一步,願把減碳目標設在80%。

但首先浮現的是富國中期減碳的目標,爭議點是2020年。發展中國家要求富國在2020年減碳25%到40%,但少有富國願意承諾這種減碳水準。

富國減碳 2020年拚減40%

日本最接近,願意在2020年減碳25% 。歐盟承諾減碳20%,而如果發展中國家願意一同減碳,就把減碳目標提高到30%。

問題卡在美國,根據參議院還在審議的法案,2020年僅比2005年減碳17%。

而對於發展中國家,哥本哈根會議將不會要求絕對的減碳目標。這是因為當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絕大多數都是先進富有國排放的,而目前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碳量也遠低於先進國家。

因此,關鍵在於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運用效率、增加再生能源運用。

因此第二個議題就是開發中國家的「排碳緩和」作法。巴西承諾以替代能源與乾淨發電科技,讓2020年的排碳量與「依照現狀」發展下去相比,可以少掉36-39%。也就是說,巴西的「緩和目標」是39%。

金援談判 尚無具體承諾

而為了協助發展中國家減碳,富裕國家必須出錢出力,於是有了第三與第四個議題:資金援助與技術轉移。

在全球經濟仍舊低迷、政府財政吃緊的狀況下,富國對窮國的減碳金援恐怕相當困難。富國也希望以金援作為最大的談判籌碼,放在最後談。因此,除了歐盟已經承諾提供30億到150億歐元資金,其他富國仍未有具體承諾。

另一種「間接金援」的方式,是建立全球排碳權市場,讓富國向窮國購買碳權。這也是京都議定書原本的架構,但目前全球碳市場必須大幅翻新。

在技術轉移方面,富國現在傾向不免費提供低碳能源技術,而是以合作開發的方式進行。

這是因為像是中國這樣的高速工業化國家,已經領受了西方企業大量的新能源投資。不過印度仍希望採取像是愛滋病用藥的模式,讓窮國有權可以在必要時,低價或免費使用綠能科技的專利。

簽約方式 各國還有得喬

最後,第五個問題是減碳架構的簽約方式。

發展中國家堅持以1992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作為新公約的基礎,而美方表明絕不接受京都議定書。新的國際條約還牽涉到主權問題,美方堅持要由政府自行提出減碳目標,而非寫進國際條約。

這些爭議目前仍缺乏共識,因此,本次哥本哈根會議幾乎不可能簽訂具有實質規範內容的國際公約,而需留待明年解決。



(經濟日報)
--
減碳數字遊戲 各國藏鬼胎

哥 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7日至18日舉行,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共總理溫家寶、印度總理辛哈、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等全球192國1萬5千名代表將出席。會中最 重要的議題就是討論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然而,各國卻各懷鬼胎,會前公開承諾的減碳目標,不是玩數字遊戲就是暗藏玄機,或是附帶一堆條件,深怕自己減碳量比 別人多。

歐盟算是最有減碳誠意,宣示2020年前將比1990年減排20%,不過歐盟力推環保綠能,和其綠能產業領先全球、可藉機擴大市場不無關聯。

第二大排碳國美國在各方壓力下,歐巴馬總統最近承諾,到2020年減碳量要達17%。這個目標乍看下跟歐盟的20%減碳量差不多,然而美國是以2005年排碳量為基準,而非聯合國中期目標1990年,若以1990年為基準,則美國實質減幅僅約4%,只有歐盟的五分之一。

最 大排碳國中國也以2005年為準,承諾2020年前減排40%到45%,這個百分比聽起來很驚人,但中國要減的是所謂「碳密度」,意即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碳排放比率。換言之,只要中國GDP繼續快速成長,即便排碳總量增加,只要增加幅度比GDP小,「碳密度」仍可能顯著減少,因此到了 2020年,中國總排碳量可能不減反增。



丹麥超環保? 垃圾量最大!

洛杉磯時報報導,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地主國丹麥其實也有不環保的一面,它是歐盟國家中個人平均製造最多垃圾的國家,且大部分電力仍由火力發電廠供應,令丹麥環保人士感到很漏氣。

丹 麥自豪是全球最環保的國家之一,有傲人的風力發電和很高的垃圾回收率,這也許是丹麥獲選主辦聯合國氣候峰會的主因。但丹麥也有「不願面對的真相」,丹麥人 製造大量垃圾,2007年平均每人丟掉800公斤垃圾,居歐盟27國之冠,高於荷蘭的630公斤、英國的570公斤和法國的540公斤。

丹麥每人丟的垃圾甚至比公認最愛亂買東西的美國人還多,2007年美國人每人丟767公斤垃圾。以人均垃圾量來看,丹麥堪稱全球最浪費的國家之一。

但以垃圾內容和丹麥人處理垃圾的態度來看,丹麥人還是很環保。丹麥的垃圾大多是園藝垃圾,而不是汽水瓶之類廢棄物。丹麥的收回率很高,焚化爐不只燒垃圾,也把垃圾轉換成能源,僅5%垃圾進了掩埋場,美國則有54%。但批評者說,丹麥從未推動垃圾減量計畫。

另外,丹麥是全球風力發電的先驅,但大部分發電廠仍使用煤炭的火力發電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丹麥電力約20%來自於風力發電,比起其他國家算高的,但仍與丹麥人認知有差距,大部分丹麥人以為他們的電力多半來自風力發電。丹麥環保人士李德加爾德說:「很多有關丹麥的環保成就其實只是神話,沒錯,我們擅長風力發電,但比起火力發電,只是一小部分。」

(聯合報)
--
氣候峰會協議 期具政治約束力

二○○九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七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揭開序幕,雖然不期待能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接續二○一二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設定減排目標與 強制履約機制,但十二天的會議仍可望獲致具「政治約束力」協議,為後續談判奠定架構,由明年十一月在墨西哥市舉行的氣候會議完成未竟使命。

哥本哈根峰會包括兩項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五屆締約國大會(COP15)與《京都議定書》第五屆締約國大會(CMP5)。屆時將有一百九十二國約一萬七千名代表、領袖、環保人士、科學家與記者齊聚「貝拉中心」參與盛會。

研究顯示 減碳承諾緩不濟急

德國波茲坦氣候衝擊研究院與可再生能源服務與創新公司「Ecofys」六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當前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承諾的減碳目標,根本達不到聯合 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設定的二○一五年遏止全球排碳增長目標,更遑論依據「八國集團」的呼籲,在二○五○年將全球排碳量減為一九九 ○年時的一半。

而在二○四○年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可能倍增,並導致全球氣溫在本世紀末較工業革命前上升攝氏三.五度,大幅超越一般公認的升溫兩度安全門檻,勢將引發廣及全球的氣候災難。

不過鑒於中國與印度兩大排放國繼美國之後提出具體減排目標,各國可望在哥本哈根會議達成政治協議。UNFCC祕書長德布爾六日呼籲已開發富裕國家,響應歐 盟募集三百億美元資金的倡議,協助較窮困國家應付減排帶來的經濟壓力與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德布爾希望這項計畫未來三年就可以實現。

美未立法 峰會推展主要障礙

哥本哈根會議須就四項「政治要素」(political essential)獲致協議:設定更宏大的已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提出順應開發中國家個別國情的減碳行動方案;擴增對開發中國家減碳與調適行動的 財政與技術支援;規畫有效能的資源配置管理機構,以及國際公認的減碳具體成效監測、匯報與核實機制。

據UNFCCC第十三屆締約國大會通過的「峇里路徑圖」,各國必須在今年底之前敲定「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與履約機制。然而富裕國家 和貧窮國家之間,甚至於最富裕的幾個國家之間,對新減排機制存有極大歧見。美國遲遲未能完成減排相關立法程序,也是導致哥本哈根會議難以獲致具法律約束力 協議的主要障礙。

開議期間 造成4萬噸碳排放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在即,將有近一萬七千名各方人士齊聚哥本哈根,環境衝擊在所難免。初步估計,開會兩周期間,總共將釋出四.○五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廿萬輛一般汽車十四天的排放量。

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來自與會人士搭乘國際班機往返哥本哈根,其次則是地主國為舉行這次會議,在會場、飯店住宿及交通方面所消耗的能源、製造的各種廢棄物。

為凸顯這次會議節能減碳努力,一列載有四百五十名歐洲與會代表的「氣候快車」(Climate Express),五日從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出發,途中停靠德國科隆和漢堡,經過約八百公里、十多小時車程,駛抵哥本哈根。

丹麥政府已表示要採取各種措施,盡量把會議期間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最低,其中包括:會場「貝拉中心」力行節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二○%;鼓勵業者增加經過環保認證的飯店客房;呼籲與會者利用大眾運輸系統赴會,避免喝瓶裝水,並大幅降低紙張的使用。

另外,主辦單位不向與會代表發放禮品或公文袋,省下的經費將轉為設立獎學金,全額資助世界各地十一名學生到丹麥免費攻讀兩年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碩士課程。

至於會議期間無法避免的碳排放,丹麥政府計畫給予抵償。丹麥決定斥資一百萬美元,與孟加拉政府和「世界銀行」合作,在孟加拉首都達卡興建廿座較為環保的新磚廠,取代若干重度污染的老舊磚窯。丹麥能源署估計,新磚廠每年將可減少逾五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綠都典範 哥本哈根 食住行無一不減碳

主辦全球氣候變遷峰會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早已是全球「綠都市」典範,市府更訂下二○○五至二○一五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五十萬公噸(二○%),至二○ 二五年減少八十五萬公噸(四三%)的宏大目標,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carbon neutral)首都。

減碳標的是人口五十萬的哥本哈根市,而非一百五十萬的大哥本哈根區,市府估計該市人口在二○二五年將比目前成長一○%,達成碳中和目標沒問題。

哥本哈根主管技術與環境事務的官員龐丹說,最大的挑戰是轉換能源供應體系,從燃煤發電轉為風力、太陽能和地熱,估計碳排量可大減七成五,吸引更多觀光客,為在地企業創造更多商機。

十年來,哥本哈根碳排已降低二○%。為了碳中和願景,市府祭出五十項新方案,包括生產更多可再生能源、興建更多節能建築、每年新建兩座公園、餐館降低牛肉供應並採用更多當地蔬果。

截至二○○五年,哥本哈根電力來源仍以燃煤和天然氣為主(佔六五%),風力僅一三%。為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燃煤發電廠要改燒木屑,當局將加建風力發電機、改造管線老舊的暖氣系統並大力推廣氫電車。

電動車的燃料費只有傳統動力的一半,二○一一年起,市府購入的新車都將是電動車,長期目標則是市府所屬車輛的氫電車比例要達到八成五。丹麥已有兩座電動車充電站,預計二○一五年之前將再增九座。

五七%市民每天騎自行車通勤,市政府還要興建更多自行車專用道與橋樑,六年內要把自行車通勤族比率增至七○%,路燈也全改為LED及省電燈泡。

吃進肚子的食物也要減碳。哥本哈根有近百家餐館加入政府主導的方案,提供不會對氣候造成負面影響的餐點,以減少食物運送、溫室與殺蟲劑的使用。

(中國時報)
--
哥本哈根峰會 百國領袖共商地球降溫

眾 所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七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揭幕,逾百國元首或政府首長將親自與會,連印度總理辛赫也改變心意,宣布參加。希望締結聯合國架構下的 全球協議,以因應嚴峻的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問題。儘管各方普遍認為在哥本哈根恐難以訂出可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法律協定,只能就主要議題達成政治協議。但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副主席范伊佩舍勒仍樂觀期待,由於全球領袖踴躍參與,此次峰會可望達成「重要協議」,但光有新協議仍不足以對抗 全球暖化,在峰會結束後挑戰才正要開始。

盼能通過具法律效力協議

本次會議的觀察重點,是與會代表能否通過一個具有法律效 力的文件,以約束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只能通過政治性文件,做象徵性的表態,或甚至連一份文件也通不過。圍繞這份文件的相關問題是,已開發國家和開 發中國家關於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意見能否獲得調和,還是繼續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具體而言,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堅持的「共同但有區分的責任」原則,能否在會議中獲得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認同。同時,後者願不願兌現向前者提供減排資金、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的支持。

減碳和金援 兩大焦點

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包括:

●限制碳排放量:各國必須提出在二○二○年前減少碳排放量的承諾。目前開發中國家碳排已佔全球總量一半以上,中國、印度與巴西等國都是人口眾多、且正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大量燃燒石化燃料、砍伐林地,使溫室效應更為嚴重。

●經費:目標為調度資金以協助開發中國家轉型為低碳經濟,並支援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貧窮國家希望工業化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約一%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相當於四千億美元的金援來對抗氣候變遷。

●法律問題:美國不支持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理由是議定書在遏制減排目標上,僅規範工業國家,卻未規範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美國主張各國主動做出承諾,並以「報告並驗證」這種遵守規範的方法為基礎,來取代可在國際間強制實施的嚴格處罰條款。

●森林濫砍濫伐:由於林地被視為能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碳匯」,因此擁有廣大森林的熱帶國家,正積極爭取金錢獎勵。

一般認為,最棘手的議題包括溫室氣體減量與金援。大多數開發中國家要求,工業化國家在二○二○年應比一九九○年減少排放至少四十%的溫室氣體。

過去幾個月來,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期待起起落落。十一月底,美國和中國相繼宣布減少碳排放量和抑制排放成長目標,巴西、南韓、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日前也紛紛做出最新或更明確的減碳或抑碳承諾,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更改行程,將專程參與會議最後關鍵時刻,大大提振各界士氣。

哥本哈根峰會小檔案

全稱: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貝拉會展中心
參與人員:超過85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國環境部長等
目的:商討「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結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遷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以取代2012年底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特點:本次會議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國際社會必須藉此就以下四點達成協議:
■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額
■中國、印度等新興國應如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如何資助開發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如何管理相關資金?

(自由時報)
--
常用洗染產品 恐落髮

Q 坊間有洗髮又可染髮的產品,真有這麼神奇嗎?常染髮是否不利健康?
A 洗、染可同時完成的產品,通常內含染劑等化學成分,但濃度較永久性染髮劑稍低,效果較短,所以應不至於全身性吸收而引發癌症,但因染髮效果只能持續二到三天,必須不斷使用,長久下來仍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頭皮毛囊恐受傷,最終導致落髮。
一般建議每周使用一次這類洗染產品即可,永久性染髮則是三個月一次,太密集頻繁使用此類化學刺激物,可能造成頭皮過度刺激、過敏,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紅腫、凸起丘疹等頭皮炎症狀。

過敏體質應避免
尤其體質容易過敏、頭皮有傷口、頭皮屑、糖尿病、腎功能較差者,都應避免使用,若使用後發現頭皮屑增多、頭皮癢,應立刻停用,以免繼續刺激頭皮。

(蘋果日報)
--
氣候變 急性青光眼倍增 秋冬眼壓升 致頭痛嘔吐 易誤當中風

秋 冬日照短,瞳孔常放大,眼球房水因此排不出,易導致眼壓高而青光眼。往年秋冬急性青光眼患者頂多較春夏增三成,今年個案數卻暴增,已多出一到兩倍,患者大 多是女性,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等,有人還誤以為是中風或高血壓。醫師提醒,女性、身高低於一百五十五公分者都是高危險群,應小心青光眼發作。

不可不慎
三 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受訪說,眼球內的液體稱為房水,分泌點在控制瞳孔大小的虹彩與水晶體之間。正常情況下,房水會從瞳孔往虹彩與角膜之間的夾角排出,但秋 冬時晝短夜長,瞳孔常處於放大狀態,因此壓縮到虹彩與角膜之間的夾角,房水難以排出,容易讓眼壓升高,造成急性青光眼。

中老年女性好發
呂大文指出,正常人每天應排出四點二到四點八c.c.的房水,一旦排出受阻,眼壓就會升高;當眼壓過高時,房水也可能從眼角膜竄出,造成角膜水腫,此時注視燈光,就會看到像彩虹一樣的光圈,有這些症狀者,都要小心是急性青光眼。
呂大文分析,急性青光眼好發於中老年人,且以女性居多;遠視者因眼軸較短,也較容易發生;失眠、憤怒、焦躁或煩悶等,都可能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

拖延就醫恐失明
最近呂大文門診已接獲不少患者,原以為是高血壓或中風導致頭痛、噁心,就醫才發現是青光眼;人數除較之前增一到兩倍,也比往年同期多,但原因尚不明,初步推測可能與今年氣候變化有關。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顏敏芳提醒,急性青光眼不能拖延就醫,超過三天壓壞視神經,就恐永久失明;可利用雷射進行虹膜穿孔術,或口服降眼壓劑及點降眼壓藥水治療;秋冬若有頭痛、眼睛痛等症狀,應在八小時內盡快就醫。

青光眼小檔案
.原因:因眼睛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導致房水分泌累積在眼內,形成眼壓高,使視神經被壓迫而傷害視力,惡化可致失明
.盛行率:估計國內約30萬人罹患,75歲以上盛行率5%,50歲以上為1.5%
.高危險群:有家族史、女性、遠視、身高低於155公分者
.症狀:看東西出現彩虹、夜間頭痛、夜間視力差、視野縮小、噁心嘔吐等

(蘋果日報)
--
喜馬拉雅山冰河 40年內消失

亞洲逾10億人口得仰賴喜馬拉雅山冰河的水源,但專家表示由於氣候變遷,當地冰河正以驚人的速度融化,40年內大部分冰河可能會消失殆盡,亞洲屆時將面臨致命缺水危機。

13億人恐沒水喝
喜馬拉雅山冰河綿延2400公里,範圍涵蓋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尼泊爾與不丹等國家,為亞洲九大河流提供水源,攸關13億人口的生存。但是該區域的氣溫在過去30年間,每10年便上升攝氏0.15度到攝氏0.6度,冰河範圍正以極快速度縮減。
「世 界自然保育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簡稱WWF)環保人士表示,「科學家預估大部分冰河會在40年內因氣候改變消失。」他們盼望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能注意喜馬拉雅山 冰河的危機,「氣候會議達成的結果,將對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冰河流域內的眾多人口造成重大影響,這裡的人口已經多數為貧窮所苦。」

融冰變湖憂氾濫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更悲觀,警告該區域冰河「會於2035年完全消失殆盡」。地球暖化引發的效應,正步步進逼該區域。
在尼泊爾與不丹,已經因冰河融化形成廣大湖泊,隨時可能氾濫成災,下游的村莊恐將滅村;長遠來看,水源的短少,甚至將衝擊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世界人口最稠密國家的經濟發展。

(蘋果日報)
--
批同學談話齷齪 引爆網路戰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李姓男學生日前在網路ptt站政大版發表聽到同學在公車上討論「打手槍」,他覺得是很齷齪的事;沒想到卻引起其他學生公幹,認為他偷聽別人說話還「管很大」是吃飽太無聊。

上月27日,政大李姓學生暱稱「goodfine」發表「政大還有這種人,女生、男生們睜大眼睛了」一文;內容提到他在公車上聽到有男同學和日本籍男學生聊天時,正在討論「在宿舍打手槍」的議題。

李姓學生文章提到,他們聊到都會趁沒有人在的時候自行解決,台灣學生還向「有女朋友」的日本學生表示班上女生很多,可以幫忙介紹,然後彼此露出「非常爽快」的笑容。

李姓學生認為這些大學生讓他覺得非常丟臉,拿著雄性激素到處炫耀,重視人文價值的政大還會有這麼齷齪、精蟲衝腦的男生,他提醒同學注意自己的男、女友,也許他們內心深處充斥著性別不平等的想法。

這篇文章引起眾多回響,有些人同意李同學的說法,認為男同學所討論內容,確實會讓人不舒服;也有部分政大人,卻認為李以「正義魔人」自居,連人家討論自己在宿舍解決的私事,都要被大肆批評。

網友THEJOY批評李同學不懂邏輯,拜託他去修習「邏輯學」,認為李只是用個人的標準強加套用、批評別人行為;但李卻以「父權理論」引經據典回文反擊,認為他批評的論點並無錯誤。

接著各個網友引經據典,一一以所學「社會心理學」或「文本詮釋」等對李姓學生的文章做出論述;目前文章風波尚未平息。

(聯合報)
--
跨年交管 歷年範圍最大

今年12月31日「台北最high新年城2010跨年晚會」及101煙火秀,預估將有超過50萬人湧入信義計畫區,市府周邊交通管制範圍歷年最大,由於當天仍是上班日,民眾行經此區域最好提前改道。

北市交通局指出,31日周四下午7時起,市府周邊開始實施第一階段管制,松仁路以西、信義路以北、仁愛路以北、光復南路以東、基隆路以東(平面道路管制,南往北車行地下道維持通行)、忠孝東路以南,範圍內車輛禁止進出。

第二階段從晚間10時起至隔天凌晨3時,擴大管制範圍,東側忠孝東路五段236巷以西、松德路168巷以南、松德路以西,信義快速道路全段(公車除外),南側莊敬路以北、松仁路以西、信義路以北;西側光復南路以東;北側忠孝東路以南,範圍內禁止車輛進出。

高架道路部分,基隆高架道路、樂業路口匝道管制,車輛提前敦化匝道下平面道路,環東、堤頂大道,下基隆路匝道管制,車輛在正氣橋改往西行駛市民高架道路,信義快速道路進出市區均實施管制(公車除外),市民高架道路西往東下光復匝道車輛,禁止右轉光復南路。

建議民眾在管制時段內,東西向替代動線可走民權東西路、南京東西路、市民大道、和平東西路,南北向走新生南北路、建國南北路、復興南北路、敦化南北路、塔悠路、松山路等。

民眾要參加晚會最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台北捷運當天下午5時起,全線提昇至尖峰班距3分鐘,最密班距2分20秒,市政府站將視出站人潮狀況,採過站不停之彈性調度措施。板南線自忠孝復興站至永春站間五站均列為管制車站,加派人力服務旅客,行經此區域公車也視情況延後收班。

活動散場時,交通局規畫5線接駁專車,採一段票收費,包括「捷運中山站」線,在光復南路(市民大道-南京東路)搭車;「捷運台北車站」線,在仁愛路(延吉街-敦化南路)間搭車;「捷運公館站」線在基隆路二段(文昌街-光復南路)搭車。

「木柵、景美」線於松德路西側慢車道(虎林街-信義路)搭車。「信義線」,可於信義路公車專用道(信義通化站)搭乘信義幹線、20、22、226路公車往捷運台大醫院、捷運大安站。



(聯合報)
--
米老鼠也使壞/黃宗慧(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不久之前,曾有澳大利亞的啤酒廣告把迪士尼動畫人物白雪公主情色化,讓半裸的白雪公主與七矮人同床,還一邊吞雲吐霧。清純的白雪公主被置換成蕩婦,自然讓 迪士尼公司大為震怒,然而有趣的是,迪士尼這廂忙著捍衛白雪公主的形象,那頭卻準備讓他們的另一個招牌米老鼠改頭換面,開始使壞!

《紐約時報》最近報導指出,在迪士尼明年預計推出的米老鼠電視遊戲中,玩家將可選擇任由米老鼠變成梟雄甚或所謂的「鼠輩」,除此之外,迪士尼更打算重新包 裝米老鼠,雖然不至於讓它變成到處殺人的邪惡角色,但確實正研擬讓米老鼠全面拋棄過去的可愛形象,變得更難搞、更自私、更狡猾一點。

習慣了米老鼠可愛形象的人,恐怕不免詫異於迪士尼的大動作。拿米老鼠那對經典的大耳朵來說,就不知喚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夢─以米老鼠耳朵為特色的帽子一直都 是迪士尼主題樂園的熱銷商品,彷彿一戴上,不同年齡層的遊客都會變得像它一般天真可愛。這樣的米老鼠怎麼可以變壞呢?

但只要熟悉米老鼠歷史的人都知道,米老鼠初登場時就已開始使壞。打從「出道」的第一部影片「蒸汽船威利號」起,米老鼠就是個「無樂不作」的狠角色:把母牛 的牙齒當成木琴來敲打、乳房當成風笛來演奏,把火雞的尾巴擰下來替代失事飛機的機尾,或是不顧米妮的推拒總想霸王硬上弓…,這種施虐當有趣的表現自然引起 了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大加撻伐,但當時為米老鼠卡通辯護的德國思想家班雅民,卻有很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米老鼠所提供的這個集體夢境不但紓解了觀眾的壓 力,在迪士尼創意的呈現中,更可以看到科技與自然結合的可能。

班雅民為使壞的米老鼠背書,自有他的歷史因素:一次大戰帶來的創傷,讓經驗累積或文明傳承的那套說法變得不值得信賴,相對的,不按牌理出牌的米老鼠卡通反 倒成為寄託所在─如果卡通裡主角的手臂可以被偷走、樹上的水果可以像充氣球似的瞬間圓熟、米妮的燈籠襯褲可以變成救難降落傘,還有什麼不可能呢?只要願意 跳脫傳統經驗認知的侷限從頭來過,美好的願景還是可能實現!

而今天米老鼠又要使壞了,這次,有什麼好理由嗎?依《紐約時報》的看法,恐怕單純是市場考量下的結果:迪士尼主題樂園即將進駐上海,看似商機無限,但迪士 尼公司卻發現年輕世代並不鍾情於米老鼠,周邊商品的銷量也一直下滑,為了讓人氣不再的米老鼠東山再起,才有了大改造計畫。雖然變身後的米老鼠若是能讓人們 小小的施虐慾得到替代性的滿足,未必是件太糟的事,但米老鼠要變壞才有看頭,是否也是某種警訊,透露出消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胃口已被媒體以各種方式養大, 以至於只會繼續朝著越刺激越好的方向發展?這個標榜「壞壞惹人愛」的時代,不免仍讓我產生這種時下認為過氣的、阿多諾式的喟嘆與不安。

(中國時報)
--
模擬與圍觀他人之痛苦/劉昌德(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如果「真相」才是新聞媒體追求的最高原則,為什麼查證翔實、刻畫細節的《蘋果日報》網站「動新聞」卻又招來閱聽人的撻伐?

事實上,在《蘋果》進入台灣的這幾年,所帶起的這股「煽色腥」風潮,正是所謂「事實基本教義派」新聞學當道後造成的亂象。所謂事實基本教義派,便是認為凡 是「事實」,記者就可以有聞必錄、就可以無所不入、就可以任何情境都「有圖有真相」。簡單說,如果我們以「真實」作為新聞學最高判準,就無法正確地理解動 新聞所引發倫理問題、也沒辦法重新還原閱聽人想觀看的真正需求。

「真實」充其量只是影像報導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絕不是充分條件。動新聞對閱聽人與社會造成傷害,並不在於色情、暴力、或可能的模仿,而在於其模擬與觀看的內容與角度,不但重現與二度傷害了當事人,也造成了我們這些觀眾的「真實痛苦」。

美國作家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當中,描述了七○年代後期,金邊政府逮捕與處決萬餘名政治犯前,讓攝影師拍下並保存這些受害者容貌。她觀看這些照片 的經驗是這麼說:「這些被囚的人,只能永遠地面向死亡,永遠地即遭槍決,永遠地含冤莫白。而我們這些觀者的位置,卻恰與鏡頭後方那位掌機的走狗重疊,真是 噁心的經驗。」

Sontag的「噁心」感受,正能夠描述許多觀看動新聞的觀眾的「不舒服」感受。因為,我們在動新聞當中,不斷地以旁觀者、被害人、或加害人的視角交替, 觀看這些受虐致死的兒童如何受虐、情人怎麼當街槍殺對方等等,就是讓這些當事人「永遠地面向痛苦」,如同抗議動新聞的公民團體所言,這是當事人的「人權議 題」。更進一步來說,動新聞的作法對於新聞工作者與觀眾來說,是在「模擬」與「圍觀」他人的痛苦,在永遠地拍攝這些他人的痛苦來牟利、永遠地觀看這些他人 的痛苦來消費。

這構成了記者與閱聽人自身的痛苦。動新聞的問題不在模擬、不在搧色腥,而在於一方面不斷地要求記者變成「場記」、好模擬與搬弄他人的痛苦,而不再是具有分 析能力的紀實者;另一方面讓觀眾不斷地以消費的心態來觀看他人的痛苦,而不再能扮演具備同理心、並願意準備防止悲劇再次發生的公民。這就是讓記者不斷地扮 演那死囚攝影師的角色,讓觀眾不斷地去觀看這些死囚的照片。

「動新聞」的倫理問題,直指了事實基本教義派對新聞學造成的根本傷害。媒體四處兜售他人的痛苦,不只是「教壞小孩」的問題、不只是「模擬」是否失真的問 題,而是這樣的影像如何展現了台灣社會的冷酷與無情、並逼迫記者與閱聽人同樣地冷酷無情,也就一如Sontag所言:「影像即我們」。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