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新聞自選輯 20091209

鴨霸北韓 超額換鈔遭槍斃 貨幣舊換新 血汗錢泡湯 菜籃族大罵

北韓前天全面改用新鈔進行交易,但北韓政府強硬限制舊鈔兌換上限,有2名商人因為超額換錢慘遭槍決,而在市場辛苦賣菜養家的歐巴桑們,眼見血汗錢大多變成廢紙,乾脆在菜市場開起批鬥大會,大罵金正日政府強行沒收她們的積蓄。


北韓上周一宣布貨幣新制,要求民眾一周內以100比1的比例將舊鈔換成新鈔,且規定一戶4口之家最多兌換30萬舊鈔,根據《朝鮮日報》上周六公布的匯率換 算,相當於4190元台幣。南韓聯合通訊社昨報導,北韓平城市兩名貨幣商透過非法管道,將1100萬舊鈔兌換成10萬新鈔,被查獲後上周五遭非公開槍決。

菜鳥保安被嗆滾蛋
大 半積蓄泡湯,有些北韓民眾心臟病發或自殺,強悍的歐巴桑反而在菜市場批鬥政府,若有年輕保安制止就會被嗆「滾蛋」。南韓官員昨在研討會指出:「北韓民眾急 著把積蓄換成外幣,使得黑市美金價格飆高,只會對北韓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事實上北韓物價已飆高,糧價可能漲到史上新高,儘管官方稱將恢復糧食配給,但 1990年代後期配給糧食仍有數百萬人餓死,民眾說這次不會有人被騙。
在同一場研討會上,1997年向南韓投誠的前北韓勞動黨秘書長黃長燁首度透露,北韓首都平壤地底300公尺有秘密通道,長40到50公里,通到北部的順天等地,是專為北韓領導人設置的逃難通道。

(蘋果日報)
--
喝無糖茶 有助降低體脂肪

Q 我的體形偏瘦,但健檢時卻被告知體脂肪偏高、肌肉不足,該如何改善?
A 體脂肪偏高但肌肉不足者,飲食應多蛋白少油脂,建議平常油脂攝取量可減少3分之1,並增加蛋白質攝取,但每餐蛋白質份量不要超過一個手掌大。如果同時血脂偏高,可選擇植物性烹飪油,例如橄欖油或芥花油,避免使用豬油等動物油。
烹調方式可蒸煮滷烤少油炸,蛋白質來源可選擇豆腐、雞肉、海鮮、里肌肉、後腿肉等,每餐份量加起來為一個手掌大,鮭魚、鱈魚因油脂含量高,1周吃1次即可。

每天勿超過6杯
牛奶也有豐富蛋白質,有助肌肉生長,1天可喝2杯,每杯240c.c;無糖茶飲則有助去油、降低體脂肪,每天可喝3杯,最多別超過6杯。

(蘋果日報)
--
想參與國際氣候變遷協商嗎/徐光蓉(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氣 候在改變中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仍沿襲現在的社經體制,無可避免地趨向毀滅,若全球能立即開始顯著地減少CO2排放,還可能避免大規模氣候改變。最近政府希 望仿效參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衛生組織)活動方式,以觀察員身分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台灣加入WHO不僅對民眾有益,先進的技術、研究還能服務 其他國家。在氣候變遷的議題,台灣對國際社會能有什麼貢獻?政府宣稱加入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前,可曾仔細思考?

人為活動導致氣候變遷問題從 80年代開始發酵,1992年地球高峰會決議要成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希望規範人為活動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緩所引起的氣候變遷問題。1995年氣候變 化綱要公約正式成立,於1997年制定《京都議定書》,規範38個工業國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在2012年前應比1990年平均減少5.2%。隨後許多新 的科學資料顯示,《京都議定書》目標無法穩定氣候改變,減量目標、時程必須擴大、加速。
2007年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在評估報告 中建議:若要控制全球增溫在攝氏2度內,全球總CO2排放應在2000到2015年達最高峰,2050年至少應減少至1990年的一半;為了容許開發中國 家還有增加排放的空間,工業國至少該在2020年減少25至40%,2050年應減少 85至95%。部分開發中國家認為增溫2℃仍將嚴重衝擊生存空間,倡議應以增溫低於1.5℃為目標。

哥本哈根會難有定論
《京都議定書》僅規範到2012年;2012年之後具體的規範,應在本次丹麥哥本哈根的會員國大會制定,但現在看來可能有困難。此次會議爭議的焦點在:
一、工業國的減量幅度不夠。綜合各國提出的2020年減量目標,約比1990年少12-19%,幅度較IPCC建議的25-40%低,引起多數開發中國家不滿。不過部分工業國有但書:若主要排放國提出更積極減量方案,可承諾更多減量。
二、 高排放量開發中國家不太願意減量。開發中國家認為氣候變遷是工業國過去活動累積所致,不應該要求開發中國家分攤責任。然開發中國家排放大幅增加,也是事 實;2006年中國排放60億噸CO2,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除中國外,有7個開發中國家列名全球排放前20:印度、南韓、伊朗、南非、墨西哥、沙烏 地、巴西;台灣名列第21。僅靠工業國減量,的確難以穩定氣候。中、印、巴西與南非日前達成協議:將於氣候變遷大會中,共同抗拒被要求減量的壓力。但如果 工業國希望開發中國家減少排放,就應該盡速轉移先進低碳技術或提供財務援助。
兩陣營互提條件,目前還沒有雙方可接受的折衷案,可能本次大會只定原 則,到2010年會議定奪。《京都議定書》制定後,政府曾舉辦多次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往往淪於空談。最新的減量目標時程:「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 量」,於2007年底公布,未因政黨輪替改變。台灣CO2由1990年1.2億噸增加到2006年的3億噸,增加速度傲視全球,排放量已比半數以上要減量 的工業國多許多。
若能正式參與聯合國會議,或許表示馬政府的親中政策讓中國不再打壓台灣的國際參與。正式參與氣候變遷大會不能解決台灣高排放量問 題,反而使這事實可能被公開檢視、批評,減量壓力必定隨之到來;我們預備提出較積極的減量目標,提供資金挹注開發中國家?還是認為根本不可能,說說而已?

(蘋果日報)
--
生命的比擬/熊秉元(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教授)

對於生命(主要是指動物,主要是指人類)的禮讚歌詠、感嘆神傷,史不絕書。「視死如歸」,是把生命看得稀鬆平常,像回家吃晚飯一般;「人命如草芥」,是把亂世時的生命,比擬為隨風飄蕩的種子。

生命本身的意義到底如何,似乎不容易有定論;但是,藉著各種極盡巧思的比擬,可以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認。而且,抽象來看,這種比擬和譬喻,還透露出一種重要的訊息:一件事物(包括生命)的意義,是由其他事物所襯托而出,是被充填和被賦予的。
不 同的學科裡,對生命有輕重不同的論述。在法學論述裡,生命的意義是重要無比的課題。歷來的法學鉅作,也一向對生命賦予崇高尊貴的地位。然而,絕大部分的討 論,是以道德理念為基礎,再訴諸於古今中外哲學家的權威。相形之下,以比擬的方式琢磨生命的內涵,或許能帶來一些新意──死刑和器官買賣,是兩個既生動也 爭議不斷的議題。

社會內部敵人可憎
反對死刑的諸多理由,理直而氣壯,擲地有聲,無庸贅述。但是,據我所知,有一個贊成死刑的理 由,從來沒有在文獻上出現過。具體而言,兩軍在戰場上交戰時,兵戎相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打仗不是請客吃飯,兵者死生之事也。對於敵人,毋需也無從憐 憫;剝奪敵人的生命,就是保障和捍衛自己的生命。既然如此,對於社會外部的敵人──敵軍──可以毫不猶豫地剝奪其生命;那麼,對於社會內部的敵人──連續 殺人、結夥搶劫、性攻擊並殺害幼童等等的罪犯──為什麼不能剝奪其生命呢?
戰場上的敵軍,大多只是正常平凡的小老百姓;彼此之間未必有深仇大恨, 更沒有個人恩怨。可是,只因為彼此剛好是敵我,就一律殺無赦!對比之下,社會內部的敵人,對被害人和被害人家屬,固然造成慘痛的傷害;對於社會上其他人, 也帶來沉重的威脅和陰影。這些「敵人」危害和可憎的程度,難道一定小於戰場上的敵軍嗎?那麼,為什麼可以剝奪社會外在敵人的生命,卻不能剝奪社會內在敵人 的生命?

重新思考器官買賣
另一方面,在現代文明社會裡,毫無例外一律禁止器官買賣。然而,法令明文禁止,並不意味著不存在。事實 上,隨著科技的進展,醫療的人力物力愈益充沛,器官移植在技術上已經漸趨成熟。黑市裡的器官買賣,早已經不是新聞。因此,對於許多器官的移植而言,手術的 風險,已經不再是主要的障礙;反對的理由,還是歷來對於生命╱身體的認知。
以換腎為例,目前許多國家都接受親友捐贈的作法;或者,意外死亡者和死 刑犯,也可以捐出器官,因此,大部分造福需要換腎的人。然而,和需要的人相比,法令所允許的供給只是杯水車薪。腎功能出問題的人,只好藉助於洗腎,然後經 歷漫長等待歲月的煎熬;除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之外,也耗費極其可觀的醫療資源。
那麼,以洗腎延續生命,是一種作法;經過適當程序,允許某種程度的器官買賣,以換腎來充填生命,是另外一種作法。考量兩種作法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考量患者本身的尊嚴和生活品質,也考量器官買賣所可能帶來的糾紛;目前依賴洗腎╱禁止器官買賣的組合,一定比較好嗎?
以社會的外部敵人╱內部敵人思索死刑的作法,以洗腎╱器官買賣思索腎臟病患者的際遇,都是藉著比擬對照的方式,對生命的意義作某種充填。當然,這種比擬的好壞,值得和其他的比擬作一對照!

(蘋果日報)
--
全球15夯新聞 21世紀頭10年 中國崛起 911最矚目

21 世紀的第一個10年(decade)即將在本月底結束,美國媒體調查機構「全球語言觀察」(Global Language Monitor)公布這10年來最多人閱讀的15大新聞,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強權的新聞,高居過去10年閱讀率之冠,超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與2001 年911事件、其後的反恐戰爭與今年6月搖滾巨星麥可傑克遜突然去世的消息。
「全球語言觀察」指,他們用一套系統搜尋媒體用字趨勢,以下名單是據過去10年在網路、部落格及5萬個平面和電子媒體網站引用相關文字次數,統計出來的。

1.中國崛起
中國近年經濟發展快速,2008年GDP達3142兆元台幣,成為僅次美日的第3大經濟體。中國崛起成為過去10年最大新聞,閱讀率是第2名的4倍。「全球語言觀察」總裁裴亞克(Paul JJ Payack)說:「中國的經濟成長,改變並持續挑戰目前國際秩序。」

2.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由美英為首的多國部隊,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入侵伊拉克,導致伊拉克總統海珊下台並遭處死。美現任總統歐巴馬已宣布,美軍將在2011年底撤出伊拉克。

3.911恐怖攻擊
2001年9月11日,賓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19名成員,分別劫持4架客機,對紐約世貿中心大樓雙塔與華府的國防部進行自殺攻擊。至少造成2976人喪命,逾6000人受傷。

4.反恐戰爭
911事件後,美國前總統布希以追捕賓拉登、摧毀「基地」組織為名,2001年10月出兵阿富汗,2003年又揮兵伊拉克。布希稱伊戰是「反恐最前線」,若自伊撤軍「恐怖份子就會追到美國本土」。但隨後發生虐囚與違反國際法事件,已讓全美質疑反恐戰爭的意義。

5.巨星麥可猝逝
被喻為「流行樂之王」的美國巨星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今年6月25日突然心跳停止陷入昏迷,送醫後不治,終年50歲。他的去世引起全球歌迷哀悼,紀念演唱會吸引10億人觀賞。

6.歐巴馬當選美總統
競 選口號「是的,我們辦得到!」(Yes, we can!)及「希望」(hope),讓歐巴馬在2008年打敗競爭對手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與共和黨候選人麥肯(John McCain),順利登上總統寶座,成為第一位非裔總統,他還在今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7.全球蕭條
2008年9月起,世界各國政府展開多項救市方案,企圖挽救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景氣蕭條。

8.卡崔娜颶風
2005年8月侵襲美國南方,導致1836人死亡,705人失蹤,經濟損失2.9兆元台幣。

9.阿富汗戰爭
2001年10月展開的阿富汗戰爭,邁入第八年,歐巴馬上周宣布美軍增兵3萬,希望穩住戰局。

10.金融海嘯
從2007年8月開始浮現的次貸危機,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引發全球金融海嘯。

11.北京奧運
2008年8月中國首次舉辦夏季奧運,估計花費1.2兆元台幣,可能是史上最貴。

12.南亞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因印尼蘇門答臘外海地震引發,23萬人死亡或失蹤。

13.神學士戰爭
美國領導的阿富汗戰爭導致神學士(Taliban)政權垮台,神學士民兵持續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作亂。

14.教宗病逝
若望保祿二世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領袖之一,2005年4月2日去世享壽84歲,200萬人參加喪禮。

15.賓拉登失蹤
911事件幕後主謀迄今未落網,美國國防部長蓋茲本月6日透露,美方已多年未掌握其行蹤情資。

(蘋果日報)
--
冬天到 脂漏性皮膚炎 增4成 過度進補易復發

冬 季是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季節,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主任王國憲表示,每年11、12月是此症狀的好發高峰期,最近這2個月內的求診人數比其他月份增了近4成, 其中以逾30歲男生為最多;造成原因除與近日天氣冷,使得血液循環變差、頭皮代謝變慢、增生頭皮屑及工作壓力大有關外,也發現不少因天寒進補,使病情惡化 的案例。王國憲提醒,脂漏性皮膚炎患者不宜攝取過多油膩食物,並須藉由規律的生活作息來降低復發的機會。

王國憲主任表示,脂漏性皮膚炎最 常發生在眉間、髮際、鼻翼兩側、耳側與頭皮等部位,壓力是造成的主要原因,像是經濟不景氣時,求診的人數就明顯增加,而像是有神經損傷的患者,如中風、脊 椎損傷、巴金森氏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或是精神損傷的患者,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都特別容易有此症狀,應特別注意。

這樣做
視症狀用藥
脂 漏性皮膚炎在治療上分為急性期與靜止期,急性期的患者,有嚴重的脫屑與紅腫情形,可使用醫生開的外用抗發炎藥膏來治療,約1至2周即可改善;而靜止期患 者,平時可能只有脫屑情形但無癢感,很容易因氣候因素加劇脫屑、癢感或紅疹的情形,可使用抗芽孢桿菌藥膏來防止復發,不過若頭皮已出現厚厚帶有嚴重的紅色 斑塊,且有合併毛囊炎情形較為嚴重患者,則適合口服四環黴素來改善,降低發炎的程度。

謹慎選擇清潔產品
在清潔用品的選擇上,若處 於急性期紅腫發炎、脫皮時,應避免使用去角質產品,以免過度刺激而加劇病情,至於頭皮症狀較輕,有輕微發癢、頭皮屑現象,可用市售有 Ketoconazole、Zinc Pyrithione成分的抗屑產品來洗頭,並用溫水、指腹輕按頭皮,不要用力抓洗,以免頭皮受傷,而造成皮膚發炎。
若頭皮已嚴重出油、紅腫發炎、癢感劇烈、頭皮屑過多等,應立即求診,並依醫師處方箋買含有焦油成分藥水,每周2至3次按摩頭皮,以指腹輕按後,停10分鐘再沖掉。

飲食勿油膩
脂漏性皮膚炎屬於免疫系統的選擇性失調,即頭皮油脂分泌不平衡,但常被民眾誤以為是免疫力失調,採取食補來加強提升免疫力,過多油膩食物反而易加重病情,應藉由適度運動,如打羽球、慢跑,以及正確飲食,如三餐營養應攝取均衡,不挑食、少吃紅肉等,以降低復發的機率。

醫師說 調適壓力 養成規律作息
應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最好在晚上11至12點前入睡,讓身體的器官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並減少工作上的壓力,與不穩定的情緒,對於改善脂漏性皮膚炎都有顯著的效果。

(蘋果日報)
--
通識課混 廖咸浩:高中過早分流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批評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麵,態度散漫,引起各方討論。台大主任秘書廖咸浩昨天指出,這與學生對通識課不重視有關,且關鍵是高中太早分流。

台北市麗山高中校長陳偉泓則認為,根本問題是學生有沒有做到「尊重」,如果尊重上課的老師和一起上課的同學,不論是否通識課,都不應吃東西。

廖咸浩指出,台大對洪蘭的批評表示感謝,會虛心接受,但他認為,洪蘭看到的是現象,沒有深入了解問題,以為學生對所有的課都如此,事實上,不少學生上專業課較認真,卻不重視通識課。

他說,普遍來看,台灣大學生相對美國大學生,確實「混很多」;專業課和通識課相較,很多學生上專業課仍很認真,較不重視通識課,才會有洪蘭看到的那些清形。

廖咸浩指出,學生會有如此態度與高中太早分流有關。他說,高二就分流,導致理、工、醫、農的學生,忽視人文通識課程,到了大二、大三通識才接觸人文課程,沒興趣,也不覺得重要。

廖咸浩說,過早分流是第三世界國家需才孔急的作法,台灣應可重新思考,甚至法律、醫學及商管學院等都可參考美國,大學畢業後才就讀。

他進一步表示,多數系所排課以專業課為主,通識排課時間較不好,可能排很早、中午或很晚上課,也多少影響學生意願。

陳偉泓指出,長久以來,老師都太尊重學生,但這次凸顯吃東西的學生不尊重上課的老師及其他沒有吃東西的同學,台灣民主要進步,需更多尊重。

針對太早分流一事,陳偉泓說,高中課綱規定高三才分流,但指考考科太多,高中課又多,學生為應付考試,只好高二分組準備,其實甄選入學採計的學測規定5科全考,涵蓋人文和理工,進大學採計成績如能增加學測比重、減少指考科目,可避免過早分流。

大學生的平凡心願…/陳超明(政大英文系教授)

最 近大學生到底在做什麼?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找什麼工作?引發熱烈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不同層面來看,首先,現在對大學生的定義,不能再以三、四十年前 的思維來看。政府普設大學後,大學錄取率高達九成九,可以說是「人人皆是大學生」,我們能期待每一所大學的每一名學生都能有崇高的理想、有一個人生的偉大 目標嗎?答案是不盡然!

現今大學是一種普及教育,而非菁英教育。很多人在這個制度下「被迫」去念大學。每人背景、學習能力不同,如何能期 待所有大學生都能有學習的典範,或者應該說,他們即使很想有典範,但他們有能力或是客觀條件去做到嗎?例如,一名能力普通的學生考上大學,原本的心願可能 只是希望能順利畢業,回去家鄉幫爸爸好好經營家裡的小店,或是幫忙在市場口賣麵的媽媽守著麵攤,讓一家得以溫飽,因為他知道自己不適合做學問、做大事,拿 到大學學位後對父母有個交代,也應該幫忙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或者一名科技大學的學生,一心只想找個穩定的汽車廠修車技師的工作,因為他的最愛就是修車。

他 們的志願並不遠大,卻是多數人平凡的小心願。他們也是我們社會需要的、務實的一分子。這樣是否符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定義?現代社會強調多元,卻往往 被菁英知識分子的菁英觀念左右,要求大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找到人生的楷模,但這些定義能夠適用在所有人(或是所有大學生)嗎?國立大學畢業生及碩士生 應徵台鐵「黑手」成為新聞,就是這種精英心態的反應。

既然是多元社會,就應尊重每個人皆有不同的學習特質,有人IQ很好,可以快速學習, 可以上醫學院立志當偉大的醫生,有人卻可能拿起厚重的教科書就打瞌睡,完全跟不上課堂學習的進度,卻可以在技藝項目上大展身手,後者可能沒有偉人可以當典 範,但他對於未來或許有堅定務實與「卑微」的想法,這樣難道不該受到尊重嗎?筆者一位美國友人,哈佛畢業,找個紐約大樓管理員的工作,寫詩讀書,人生意義 十足。

大學生不等於菁英的知識分子,也不是要被傳統道德或是讀書人的刻板印象所約束,不要把他們神聖化。我們要求大學生要有思想、要有學 習力,但不該因為他們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偉人當典範,就認為他們的人生沒有意義,我們應該給大學生更多的空間,尊重他們為自己找到人生意義的想法, 協助他們去達成自己「平凡的」願望!

(聯合報)
--
歷史性裁定 美宣布管制六溫室氣體

美國環境保護署經過兩年多研究,七日宣布造成全球暖化的六種溫室效應氣體危害公眾健康,將以「清潔空氣法」進行管制。這項歷史性裁定,讓美國政府首度有權限制汽車、電廠和工廠的溫室廢氣排放。

這 項裁定選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開幕之際宣布,一則彰顯歐巴馬政府致力因應氣候變遷,讓歐巴馬赴哥本哈根時不致「空手到」。再則替美國首次立法限制排碳鋪 路,對美國和國際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目前美國的減碳法案已由眾院通過,但卡在參院,環保署這項裁定讓歐巴馬政府可用現有法案限制排碳,不需等到參院通過減 碳法。

美國環保署指出,兩年多來各項研究證實溫室氣體威脅公眾健康,將以「清潔空氣法」限制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亞氮(N₂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₆)等六種溫室氣體排放。

「京都議定書」早認定這六種溫室氣體為破壞環境的元凶,但布希和柯林頓都未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批准。歐巴馬政府選擇由環保署宣布其為汙染物讓政府有權管制,表示歐巴馬雖未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還是決定立法落實京都議定書的決議,對國際社會有所交代。

這項裁定比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達成的任何協議,對美國經濟帶來更直接且迅速的衝擊,尤其是發電、運輸與工業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首當其衝的是汽車業。美國環保署署長傑克森女士表示明年三月底就會對輕型貨卡(light trucks)首度制定全國的排放標準,讓汽車業據以設計二○一二年車款。

環署也將調查全美上萬家工廠與電廠的排碳量,於二○一二年宣布結果,據以制定排碳量規範。預料美國能源價格將因此上升。



6種溫室氣體 威脅人類生存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宣布將六種溫室氣體列為汙染物,對美國產業、民眾生活和對抗暖化都有重大影響。以下是這項裁定的概要問答。

Q:哪些溫室氣體被列為汙染物?
A:環保署宣布的汙染物包含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此舉將迫使聯邦政府自一九七○年的潔淨空氣法案後,首度立法規範上述溫室氣體排放。

Q:這六種溫室氣體如何威脅人類生活?
A:溫室氣體的威脅主要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影響,而非吸入這些氣體。例如,溫室氣體使空氣中的過敏原增加,使氣喘或萊姆症這類過敏疾病症狀加劇。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溫度上升,冰山融解,海平面上升,威脅人類生存。

Q:美國環保署為何作此決定?
A:最高法院在二○○七年依據美國清淨空氣法案裁決,上述六種溫室氣體為汙染物,倘若這些汙染物對美國民眾健康和福祉構成威脅,環保署有權加以定義及規範減排。

布希任內對此裁決並無作為,歐巴馬政府則宣布,將針對汽車、工廠和發電廠,制定美國首項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環保署於七日作出的宣示,乃為規範鋪路。

Q:美國環保署將如何規範溫室氣體排放?
A:溫室氣體減排規定將和其他汙染物排放規定相去不遠,針對工廠和發電廠,要求其裝設可減少溫室氣體的設備。至於汽車,新的排放規定對於車輛的燃料效能將更嚴格。企業擔心,一般建築、農場和中小企業將是嚴格規範下的受害者,但歐巴馬政府表示,上述事業目前不在規範之列。

Q:新的溫室氣體減排規定將增加多少支出?
A:目前不確定,各行業支出增加幅度取決於規範如何制訂。發電廠的增加支出將視環保署規定的設備而定,但恐將轉嫁到民眾身上。環保署估計,汽車業將增加六百億美元成本,工業和發電廠可能更高。

2000~2009 160年來最熱10年

聯合國氣象組織(WMO)8日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公布報告指出,2009年可能是自1850年開始溫度記錄以來,史上最熱的年度之一。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也極可能是史上溫度最高的10年。

WMO秘書長賈浩在記者會中手持一張圖表,顯示地球溫度數十年來不斷上升。賈浩說,2000到2009年極可能是史上溫度最高的10年,比1990或1980年代都高。

WMO援引英國氣象局、英國東英格蘭大學氣象研究部、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資料數據,皆不約而同指出地球正不斷暖化。

英國氣象局的數據更指出,自1970年來地球溫度持續升高,每10年皆以攝氏約0.18度的幅度成長。

賈浩說:「無庸置疑的,我們身處一股暖化潮中。」

NASA也表示,2009年可能成為史上溫度第5高的一年,擠下2003年,排在2005、1998、2007和2006年之後。NASA更預測,明年或後年地球溫度可能出現更高溫,刷新以往紀錄。

英國氣象局的紀錄則把1998年列為溫度最高的年度之首。北美是唯一低於地球均溫的地區,而非洲部分地區和中亞的溫度則可能為史上最高。

科學家警告,如果各國不能在此次氣候峰會達成協議,減少使用石化燃料並以綠色能源代之,地球溫度只會不斷升高,造成的嚴重後果包括動植物滅絕、沿海都市因海平面上升而水患不斷、更極端的氣候、更多旱災及疾病傳布。

英首相布朗呼籲歐盟友邦,提高自身減碳目標,從目前的2020年比1990年減碳20%,提高到30%,迫使美國及其他國家跟進。歐盟領袖將於10至1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歐盟高峰會,將有機會回應布朗的訴求,討論提高減碳量的可能。

(聯合報)
--
北極海浮冰 2100年恐消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8日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形勢比以前更加嚴峻,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2009年創歷史新高。

IPCC主席帕喬里在記者會上提前披露了預計將於2013年完成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部分內容。最新研究顯示,當前的氣候變化形勢比過去更加嚴峻,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2009年達到387ppm,是歷史最高值。

研究顯示,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蓋正在快速融化,並因此造成海平面上升。先前估計認為,全球海平面在1993到2003年間的上漲幅度約為每年3.1毫米。而最新測算顯示,這一上漲幅度約為3.5毫米。

研究還預測,北極海的浮冰到2100年將可能完全消失,目前北極海的浮冰面積約為1950年時的一半。

此外,根據植物開花、動物行為等跡象的綜合測算表明,春季開始的日期每10年提前2.3天。

(聯合晚報)
--
哥本哈根大拜拜 地球暖化說文解字

聯合國7日起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UNFCCC第15次締約國會議,「哥本哈根會議」成為最火的議題。「京都議定書」、「碳排放交易」等許多專有名詞,你看懂了沒?

京都議定書:因地球溫度上升明顯,1992年154國在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1997年在日本 京都進一步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量文件,稱為「京都議定書」。不過,因各國各有考量,「京都議定書」遲至2005年2月才生效,美國至今還未同 意生效。

哥本哈根會議:「京都議定書」明確規定被列入附件1的已開發國家,應在2012年前完成第1階段溫室氣體減量責任,以亞洲為主的開發中國家在第2階段應被 列入應減量國家。「京都議定書」即將屆滿,但簽署UNFCCC 各國2007年在峇里島召開會議時,同意在2009年在哥本哈根完成取代「京都議定書」的第2階段減量協定,使得哥本哈根會議備受國際關注。

碳排放量:因應「京都議定書」實施,為方便各國計算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設計,以化學當量概念, 將燃料中的碳元素含量及燃燒後加入的氧元素含量加總,計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後成為計算人類各種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標準。

碳權(Carbon credit):國家或企業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或減少開發等方式,減少碳排放,經過聯合國或聯合國核可的自願性減量組織認證,因此得到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的計量單位,又可稱為「碳匯」。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京都議定書允許的減碳工具之一,被京都議定書列為附件1的已開發國家,透過資金或技術協助開發中或低度開發國家減碳,可共同分配因此獲得的碳權。

碳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ing,ET):京都議定書附件1國家或企業透過自行減量或CDM機制取得碳權,超過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應減額度時,可將多出的碳權拿到碳排放市場交易。碳排放抵減不足的國家或企業,則可到市場購買碳權補足差額(即碳中和)。

碳捕捉與封存(CCS):捕捉如火力發電廠、煉鋼廠等主要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在發電同時以科技方法將二氧化碳捕捉(capture),並送往安全緊密的地 底層或海底封存,如已枯竭的油田、天然氣田或天然形成的地底貯存庫。相關技術仍未進入商業化階段,且有研究發現,碳捕捉會降低發電效率。

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個人、團體或國家的日常活動或產品製造過程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個人碳排放量的多寡,與日常生活的選擇息息相關,如進口食品的 碳足跡 (食物里程)在加計航運時產生的碳排放量,一定比本地食材高,近來已有不少國家設計「碳足跡」標章,協助民眾選擇。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環保聯盟前理事長徐光蓉說過「21世紀是碳支配的世紀」。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了解艱澀的專業名詞後,接下來別忘了多關心相關資訊,讓低碳慢慢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央社)
--
正視暖化 美宣布6溫室氣體有害

美國環保署七日根據科學研究結果,宣布六種溫室效應氣體有害公眾健康,此舉為環保署不須國會立法即可管制廢氣排放量鋪路,也讓歐巴馬不至於兩手空空的出席全球氣候峰會。不過這將增加企業成本,因此立即遭到工商界反彈。

不須國會立法 即可管制排放量

環 保署根據今年四月一份溫室效應氣體危害初步報告做出結論,認定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六種溫室氣體有害民眾健康, 最快明年著手制定汽車、發電廠和工業界這類氣體排放量。環保署說,科學證據清楚顯示,溫室氣體「威脅公眾健康和美國人民福祉」,應減少這些污染物,如果不 是國會動手,就由有責任處理的環保署來做。

美國最高法院二○○七年判決,溫室效應氣體屬於「乾淨空氣法案」中的污染物,環保署有權根據該 法案規範這類氣體排放量;不過布希時代認為應由國會規範,也拒絕公布報告。環保署長傑克森說,沒有理由再拖下去,該署現在「已獲授權、也有義務為減少溫室 效應污染物做出合理努力」,不再忽視科學和法律;她也駁斥氣候變遷懷疑論,表示:「這些龐大證據不僅無可反駁,而且越來越強烈。」

美國國會遲未完成氣候法案立法,環保署此舉及時推動歐巴馬制定短期廢氣排放限制目標,也讓歐巴馬能帶著這張成績單出席下週氣候峰會,預期他屆時將宣布美國二○二○年廢氣排放比二○○五年減量十七%的目標。

讓歐巴馬「風光」出席氣候峰會

美國野生動物基金會曼德森說:「環保署動作強化了歐巴馬在哥本哈根的影響力;給他額外的權力,若國會不立法,該署能讓這個國家走上能達成他氣候政策目標的道路。」民主黨參議員凱瑞說,此舉給國會明確訊息:「動起來。」

商界團體反彈這將增加成本、推升能源價格、造成工作機會流失,美國商會主席唐納修說:「藉由形同對每個大建案、改建案增加新規範,會讓成長窒息。」

消費者也可能要多付些錢,因為限制廢氣減量最終會迫使汽車要更省油,或改用其他能源,環保署認為相關成本六百億美元,但利益估計有兩千五百億美元。

成本墊高 美企業界警告扼殺就業

針對美國環保署宣布六種溫室效應氣體有害健康,為規範排放量鋪路,環保人士稱讚展現決心,商界反彈、緊張,擔心增加成本。以下為各界反應摘要:

◎商界
「美國製造業協會」能源與資源政策副總裁麥考伊:「為製造業帶來額外負擔、減少工作、迫使能源價格上漲。」

「美國石油協會」總裁傑拉德:「若這促使根據乾淨空氣法案規範溫室氣體,將威脅每個美國家庭和企業,這類規範魯莽、效能不彰且代價極為高昂,扼殺就業機會成長。」

◎環保界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查特基:「顯示這個政府正致力執行乾淨空氣法案,處理氣候變遷問題……我們還缺少一項元素:國際社會對美國會貫徹承諾的信任。」

「環境美國」費格鐸:「這是這個政府在全球暖化上所做過最重要一步……參議院也必須行動,制定整體的削減污染目標。」

◎國會
眾議院民主黨籍議長裴洛西:「害怕環保署規範全球暖化污染的人,將會在眾院今年通過的美國乾淨能源安全法案找到答案,這項立法給予商界確定感和彈性,把對企業和消費者帶來的成本最小化。」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諾:「失業率達兩位數、今年已流失逾三百五十萬個工作,歐巴馬政府仍繼續推動一項扼殺就業的全國性能源稅。」

共和黨加州州長阿諾:「樂見美國環保署不再當鴕鳥,朝全國性層級處理此議題。」

美管制6氣體Q&A

Q:這6種氣體如何威脅人類?
A:溫室氣體與其他污染物不同的地方在於,溫室氣體不會直接危害公共衛生與福祉,吸入不會直接受害,不過會使地球暖化,間接造成危害。在民眾健康方面,全球暖化會讓萊姆病等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增加過敏原,而引發過敏且傷害肺部的煙霧也會越嚴重。

Q:美國環保署為什麼決定這樣做?
A:2007 年最高法院裁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屬於「乾淨空氣法案」中的污染物,如果它們有害公共衛生與福祉,環保署有權規範。布希政府並未採取行動,歐巴馬政府宣 布將頭一次制定針對汽車的溫室氣體標準,同時限制工廠等大型工業污染源的溫室氣體排放。7日環保署的決定,是實施那些規範的必要條件。

Q:美環保署將如何規範溫室氣體?
A:環保署計畫針對其他污染物採取類似作法,包括要求新成立與要擴充的工廠與電廠,運用最新技術來降低污染;環保署並已草擬汽車溫室氣體排放標準。

Q:新規範的代價是?
A:目前還不清楚,美官方估計汽車業要達到計畫中的省油標準,需耗費約600億美元,電廠與工廠費用可能更高。

Q:該規範會如何影響美國國會?
A: 眾院6月曾通過法案,規定2020年前降低17%的溫室效應氣體,2050年前降低80%;但參院因深陷醫改法案泥淖,明春前預料不會展開投票。鑑於兩黨 知名政界人士已表示,乾淨空氣法案並非用來控制溫室效應氣體,因此國會可能採取阻撓行動,來替國會草擬法案爭取更多時間。

氣候峰會 2000至2009年 史上最熱10年

就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開幕第二天,世界氣象組織(WMO)八日發表報告指出,二○○○至二○○九年非常可能成為自一八五○年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十年,而二○○九年也可能成為紀錄上溫度第五高年份。

09年可能是紀錄史上第五高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亞羅說,除了美國和加拿大的溫度低於平均值外,對於部分區域,如非洲或中亞部分國家而言,今年可能成為最炎熱的一年。就全球而言,二○○九年則可能成為紀錄上溫度第五高的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指出,二○○○至二○○九年均溫比一九六一到一九九○年的攝氏十四度高出攝氏○.四四度。此外,根據英國氣象單位的資料,過去六十年,每十年均溫都熱過前十年,而且若自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起算,每十年均溫都比前十年升高超過攝氏○.一五度。

若二○○九年果真成為歷來溫度第五高的年份,屆時將擠掉原本位居第五名的二○○三年。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紀錄顯示,自從一八五○年調查以來,另外前四名最熱的年份依序分別為二○○五年、一九九八年、二○○七年與二○○六年。

未來40年 氣候難民恐高達10億人

另外,國際移民組織也在日內瓦發表報告,警告氣候變遷在未來四十年內最多將造成十億人流離失所。報告說,未來可能因為環境和氣候壓力造成人民逃難的氣候「熱點」,包括阿富汗、孟加拉、中美洲大部分地區、西非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

(自由時報)
--
梵谷背後的女人/丘彥明

梵谷十年繪畫生涯,經濟完全依靠弟弟西奧支持。梵谷常常不領情,認為每月從西奧處得的錢是自己以藝術品交換所賺。不論梵谷如何冷嘲熱諷,西奧均承受下來,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替代了他背後女人的角色。

梵谷死後不但在藝術史上佔一席之地,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我認為主要歸功於兩位女性:喬安娜‧梵谷—彭賀與海倫‧庫勒—穆勒。

喬安娜 整理梵谷畫作和信件

一 八八九年喬安娜與西奧結婚。梵谷自殺後半年,西奧追隨梵谷腳步離世。喬安娜廿九歲成了寡婦,獨力撫養一歲的兒子。傷心之餘,她在日記寫下:「除了孩子,他 (指西奧)遺留給我另一項任務—梵谷的畫—盡可能地讓它們曝光,供人欣賞;同時,將西奧與梵谷的收藏完整保存下來留給孩子,也是我的工作。」

兩年後,喬安娜決定離開令她傷情的巴黎,一位著名藝評家勸她把二百幅梵谷油畫以二千荷盾賣掉,周圍人也勸她「清空」,她卻毫不動搖。返回荷蘭,在靠近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寧靜小村布杉(Bussum),經營一家小客棧養活自己和兒子,同時著手梵谷的畫作展覽和信件整理。

喬 安娜四處奔走,一九○三年夏天終於促成荷蘭藝術界假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梵谷特展,展出四五○幅油畫和素描作品。梵谷書信也於一九一四年春出 版,她支付製作費五七八六荷盾印刷二千一百本書,在當年是一筆大數目。這本書的編輯花費她廿四年歲月,每封信件都先手抄,再打字,求證日期並做註釋。一九 一五年喬安娜遷居紐約,進行梵谷書信的英譯工作至一九二五年去世,共譯出五二六封信。

海倫 收購梵谷作品慨然展出

海倫與喬安娜屬於同一時代,兩人既不認識,也不曾交往。海倫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實業界家庭,曾經是荷蘭最富有的女人,三十五歲以後開始藝術收藏;丈夫安東‧庫勒—穆勒則收集土地做為動物保護區。

一 九○八至一九二九年,海倫在藝術顧問布瑞默爾協助下,有系統地收藏了梵谷八十七幅油畫及近二百張素描;但是她向來不從喬安娜處購買,似乎有點較勁的味道。 海倫不單收藏,更把梵谷作品送到各地展覽,還曾赴紐約舉辦過特展。晚年海倫、安東把擁有的五千五百公頃地捐贈做為國家公園,內修建庫勒—穆勒美術館,讓海 倫一生收藏與大眾分享。

這次聯合報、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除了「薊花」一幅油畫借自日本,其餘梵谷作品皆來自庫勒—穆勒美術館,便是海倫當年的收藏品。

她們將藝術奇才 推上世界舞台

喬安娜婚前原是一個普通的英文教師,婚後在家相夫教子,為完成丈夫留下的遺願,堅強地走進複雜的社會,把生前造成她家庭經濟負擔的梵谷,變成世人崇拜的藝術奇才。

海倫與梵谷生前沒有交集,但她走進梵谷的世界,不僅認同其繪畫的價值,並運用財力把它們存留給後世熱愛藝術的人群。

我覺得不該把喬安娜與海倫的精神、魄力埋藏在梵谷的背後,特別寫下這篇文章紀念這兩位女性。

(聯合報)
--
英譯誤差病歷中文化 醫師執行困難

衛生署為推動病歷中文化,規定十三項內容書寫須以中文為主,北市府八日宣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已完成衛生署規定的十一項,預計明年達成目標,並爭取成為首家試辦的醫院。但不少醫師說,執行上有困難,譯名不同恐產生認知誤差,所以病歷還是用英文書寫。

衛生署規定十三項內容,分別為病歷摘要、治療計畫、診斷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手術說明書、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藥袋、檢查報告、疾病衛教單、疾病飲食衛教單、檢驗報告、轉診單。

北市聯醫 爭取成首家試辦醫院

市長郝龍斌表示,醫療相當專業,醫院以英文書寫病情,民眾無法了解病情及健康狀況,對醫療專有名詞也相當生疏,衛生署訂定病歷中文化十三項原則中,市立聯 合醫院已完成十一項,其餘兩項檢查報告及檢驗報告因須配合修改資訊系統,預計明年就能完成,將積極爭取聯醫為全國病歷中文化首家試辦醫院。

基隆長庚醫院表示,衛生署推動十三項病歷中文化政策,基隆院區已完成診斷書中文化等九項。不過,部分醫療英文名詞翻譯為中文後,難以完全表達英文意涵,這是病歷中文化目前遭遇的困難。署立基隆醫院目前完成病歷診斷書、營養門診病歷中文化。

翻譯不一 恐有法律及認知問題

不過,醫師在實際執行過程遇到困難,聯醫仁愛院區一般內科醫師呂敏吉表示,目前病歷摘要、檢查報告、檢驗報告仍用英文書寫,這個月開始病名用中文,如肺癌 住院、泌尿道感染等,另外理學檢查方便,則還是用英文書寫,因為以前在學校念原文書,用英文即可清楚明白,用中文就沒那麼容易了。

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禎表示,病歷中文化執行上有困難,因醫學專有名詞翻譯不統一,恐有法律及認知的問題。病歷中文化是好的趨勢,但還需要一點時間適應。

西醫在台灣盛行,病歷以英文書寫為主,其實中醫早就用中文書寫,中醫科主治醫師蔡曜鍵表示,病歷中文化中醫老早就落實,有九成以上醫師都用中文書寫,少數從西醫轉看中醫的人,受的是英文教育,還是習慣以英文寫病歷。

醫:先從醫學院養成教育改起

病歷中文化雖然是趨勢,但多位醫師認為不宜躁進,畢竟習慣很難改變,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醫學院教育改革做起,如果將過去的英文養成教育變成中文養成教育,不用推動就可完成「中文化」。

北縣衛生局長許銘能指出,他贊同病歷證明全面中文化,讓病患與家屬能在最短時間了解病情,但醫師用中文撰寫病歷可能有困難,畢竟醫學院養成教育全用英文,如果沒有統一翻譯,甲醫師的中文描述可能跟乙醫師描述不同,恐怕衍生更大問題。

他認為,最好方式就是從醫師養成教育著手,採漸進方式改善醫學院的英文教育,貿然全面改變習慣,恐怕產生病徵描述的落差。

新莊樂寶兒婦產科醫師黃光大表示,台灣醫學院教育以英文為主,可與英美接軌,醫師溝通也不會有認知差距,他建議不需要推動病歷中文化,只要設立有公信力的機構,一旦患者或是家屬們有需要,可持英文病歷翻譯認證為中文病歷即可。

黃光大說,強迫推動病歷中文化的意義不大,畢竟習慣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倒不如從醫學院教育中文化做起,改變撰寫英文病歷的醫師養成教育,不需推動即自然中文化。

(中國時報)
--
威脅健康 美列管6溫室氣體

美國環境保護署七日正式認定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六種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氣體,是危害公眾健康與福祉的汙染物質。此舉將促使美國政府得以援引聯邦《潔淨空氣法》,首度著手採取聯邦層級的管制溫室氣體措施。

環保署預估,新措施上路後,美國汽車業者的成本將增加約六百億美元,發電業與其他工業增加的成本可能更高,但也將帶來二千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成本增加 但經濟效益卻更高

美國環保署依聯邦最高法院二○○七年的裁決與授權,引用充分的科學證據認定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六種溫室氣體, 對民眾健康與福祉構成威脅,符合聯邦《潔淨空氣法》關於有害汙染物的定義,而得予以管制,其中又以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危害最大。

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暖化可能造成「伯氏疏螺旋體菌」引發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萊姆病」疫情蔓延,也會導致過敏原大增、煙霧危害加劇,觸發氣喘及損害肺臟。暖化肇致海平面上升,將使洪水氾濫更嚴重。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環保署一旦著手管制這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可能會比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達成的任何全球協議,對美國經濟帶來更直接迅速的衝擊,尤其對發電、運輸與工業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影響最鉅。「美國全國商會」已針對環保署的行動表明反對立場。

衝擊經濟 全國商會表態反對

美國環保署未來可能要求新建或擴建的發電廠和大型工廠,運用諸如捕碳技術等科技減排溫室氣體,針對汽車,則已草擬新的排放標準,並要求必須具備更高的燃油效益。

環保署認定應管制的六項溫室氣體,正是《京都議定書》認定造成全球暖化、破壞地球環境的禍首,但美國在前總統布希時代即已撤簽京都議定書。

美國聯邦眾議院雖於六月廿六日通過《美國潔淨能源與安全法》,首度對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上限,但聯邦參議院仍未跟進完成立法程序。

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第二大排放國,雖然環保署的行動讓歐巴馬總統得以對哥本哈根會議提出具體事證,宣示美國因應氣候變化的認真態度,然後續的管制排放措施 仍待形塑,況且,歐巴馬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宣布,以二○○五年為基準,在二○二○年底之前減排溫室氣體一七%的目標根本不符眾望。

管制6氣體 台溫減法躺立院

美 國環保署昨日宣布,六大溫室氣體列管,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事實上,這可說是美方亡羊補牢的作法;《京都 議定書》早已認定此六類氣體具有「高暖化潛勢」,而我國仍躺在立法院待審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亦指出,這六類氣體該減量。

我國環保署指出,二氧化碳占我國溫室氣體總量九成,最大排放源是工業與能源工業部門,兩者合計約六○%。甲烷占總體氣體排放的二.四%,主要來自畜牧業。其他含氟類合計僅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七%。

氫氟碳化物可做冷氣機冷媒。環保署表示,以往冷媒常用的氟氯碳化物(CFC)及氫氟氯碳化物(HCFC)容易破壞臭氧,幾乎已被較為安全的氫氟碳化物取代。

至於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氣體,主要來自半導體與面板產業的排放。環保署表示,全氟碳化物被當作洗劑使用,代表這兩大產業的台灣半導體協會(TSIA)及台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協會(TFT─LCD),二○○四年與環署簽訂合作備忘錄,允諾減排。

TSIA將於二○一○年控制在六十六萬噸碳當量以下,約占二○○○年的五○%;TFT─LCD答應二○一○年減量在八十二萬噸碳當量以下。

(中國時報)
--
歸去來的問題/張讓

在歸去與回來間,回家是一種心境。於是我在台北想紐澤西,是想家;在紐澤西想台北,也是想家,就如現在這一刻。

如果家象徵一種情感效忠,不可能是多數。

如果隸屬必是單數,歸去和回來便成了問題。

不久前我在台北三週,匆匆來去見人,也被見。甚至在大學課堂上了一課,然是學生教我而不是我教學生。只覺不停的吃飯喝茶聊天,眼耳鼻心胃都脹到了飽和。家 人親,朋友也親,連路人都親。根在這裡,心在這裡。是在這裡發芽長大,雖然到了別處去成熟開花。隱隱間這老問題一再浮現:家在哪裡?歸屬在哪裡?這不只是 單數複數的問題。

頭幾天我像個嬰兒,張大眼睛收進一切:馬路、高樓、汽車、摩托車、行道樹、人……,陌生多過熟悉。暫住植物園邊,頭一天蒙大弟陪我去逛,他先指園外路角上 一株瘦長枝頭仍開滿橘黃花的樹,說是欒樹,我不禁驚艷:原來這就是欒樹!忙抬頭細細端詳。因為才在《巨流河》裡讀到,從沒聽過。那幾週裡我清晨常到園裡去 做操散步,邊走邊看人,並學認眾多草木名牌。行前剛好在想荒野自然的問題,重讀了凌拂的《與荒野相遇》,並帶了劉克襄早期的《小鼯鼠的看法》在飛機上看, 隨他「在詩的星空下,自然歷史的國度裡」遊蕩和擔憂。多巧,書中許多我不識的草木名這時都在園裡不期而遇:鐵冬青、五節芒……,原來是長得這樣,我只差沒 和它們握手見禮了!還有更多第一次見到來不及記,美如詩的草木名。於是有一天帶了口袋記事本去,記下:澤漫、春不老、鶴頂蘭、枯里珍、柳葉水蓑衣、花穗棋 盤腳……。這次回來的第一件事竟是做學生,認識本島草木。另一天在台大校園,小弟告訴我那層層剝皮的樹叫白千層,我也是初識。

荷塘裡滿是凋殘的荷葉和低頭的蓮蓬,還有許多水鳥和耐心的攝影人。殘枝敗葉另有風光,「留得殘荷聽雨聲」。那種蒼涼心境,若一味偏好滿池盛放,便比較難體會。

三週完我已經又回到了紐澤西,第二天下午立即便到公園去。北地清冷的陽光,疏闊的景致,透寒的空氣,是我這十幾年來至為熟悉的。啊,真好!(台北空氣還是 壞。)我大口吸氣,大步走過土徑,人在金色樹林中,腳踩滑脆的落葉,鏗嗤,鏗嗤。和遛狗的陌生人笑語寒暄,並在樹上地面搜尋蘑菇。果然在一株樹上找到幾朵 蠔菇,B拿刀割取,我拿相機拍攝景物。這地方,這感覺,和走過台北植物園多麼不同!這裡是家嗎?不是家嗎?

離台近30年,起初回台確實是回家,漸漸,回家味道越淡,旅客味道越濃,終至有一天站在台北街頭,惶惶然像個異鄉人。

有人無法離開,而有人無法回去。有人腳步跨不出台灣小島,有人眼看國際卻獨鍾情我城香港。在兩岸三地雙重護照許多地址的世界裡,真正戀戀不忘神魂交付的究竟是哪裡?狡兔三窟,心只有一個。

目前,對我,兩頭都是回。去台北說是回家,到紐澤西也是回家。

在歸去與回來間,回家是一種心境。於是我在台北想紐澤西,是想家;在紐澤西想台北,也是想家,就如現在這一刻。

(中國時報)
--
耳內有異聲 斷髮卡耳作怪

嘉義市一名外籍廚工安琪拉,最近覺得耳朵內有怪聲,甚至感到搔癢、悶痛,求助耳鼻喉科,結果醫師從耳內挾出7根0.5到2.5公分長短不等的髮根,研判可能是安琪拉在沖洗頭髮時,不慎讓掉髮隨水沖進耳裡,卡在裡面。

安琪拉因為擔任廚工,為方便整理,把頭髮剪得很短,平均每月要修剪一次,約3週前,她在理髮後,左耳開始出現像塑膠袋摩擦的「嗦嗦」聲,或很輕的「扣扣」聲,她自行用小指頭和棉花棒清理耳朵,但都無法改善,後來還覺得有點痛。

於是到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就診,醫師以耳鏡檢查後發現,她的左耳有7根斷髮,最長約2.5公分,最短不到0.5公分,因耳道內的表皮略有黏性,斷髮緊貼著耳道及耳膜。

嘉 義聖馬爾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曾一舫說,頭髮很輕,且形狀細長,不太會跑進耳朵裡,但短髮絲在沖洗時容易隨水流進耳朵裡,且貼在耳道或耳膜上,很難自行以掏 耳勺或棉花棒取出。安琪拉耳裡的頭髮,是用細長夾配合吸抽工具,花了約20分鐘才取出;所幸斷髮未刺傷耳膜,但她自己挖清耳朵,反而刮傷了外耳道表皮,造 成輕微發炎。

曾一舫表示,一般人若耳內有怪聲,且隨著身體活動,如點頭、說話、進食、走動而發生,多半是異物掉入耳內,常見的有小昆蟲、頭髮,甚至有孩童把BB彈等塑膠小玩具塞進耳裡。他曾經從不同患者的耳內夾出蜈蚣屍體、小蟑螂、耳道式耳機的碎泡棉和頭髮等。

重者損耳膜影響聽力

曾一舫說,異物入侵耳朵造成的傷害往往是因為患者不正確處理,甚至把異物越推越進去,嚴重者會損傷耳膜、影響聽力,因此若發覺耳內有異聲、異物感者,最好找專業醫師處理。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