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新聞自選輯 20100903

28歲電腦族 頸椎退化

台中縣一名二十八歲的工程師,因每天打電腦超過十小時,疑因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頸椎關節退化,年紀輕輕竟得接受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醫師合併新、舊兩種人工關節,術後一周出院,讓這名工程師不再腰痠背痛、手麻。


置換人工關節
這名二十八歲的陳姓工程師,從事電腦程式設計約四年,每天伏案寫程式,去年起常感頸部痠痛、手麻,到台中縣光田醫院檢查出頸椎第四、五、六節退化,復健後也未見起色,醫師評估需接受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
光 田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程久俊表示,在第四、五節關節間植入新式的椎間盤人工關節,維持頸部自由活動,無需帶頸圈復健,也不會增加鄰近頸椎的負擔;第五、六節 關節間則放入傳統人工關節,「傳統人工關節約三萬元,新式人工關節約三十萬元,比起植入二個新式人工關節可省近半費用,健保不給付。」
台中縣童綜合醫院經外科主治醫師祝利燦指出,頸椎關節退化大多與坐姿、睡姿有關,長期姿勢不良可能會有手麻、手痛徵兆,但也可造成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上班族與電腦族都須注意。

避免頸椎關節退化 注意事項
◎看螢幕的視線宜保持俯視15度到18度
◎每小時起身休息或更換姿勢
◎選擇有扶手的椅子增加肩頸的支撐力
◎不要睡太高的枕頭
◎長期看電腦時,可不定時將頭向後仰以平衡頸部

(蘋果日報)
--
駝背打電腦 工程師頸椎退化

陳姓工程師因每天至少須操作電腦10小時,長時間駝背及仰頭,造成頸部壓迫,28歲就出現頸椎關節退化及脊髓病變,必須手術置換人工關節,且今後不能打籃球等激烈運動,以免舊疾復發。

台中光田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程久俊指出,陳姓電腦工程師因每天待在電腦前寫程式,加上姿勢錯誤,經常駝背、仰頭,以致一年前,開始出現頸部痠痛及手麻等症狀,經復健治療後,仍不見改善,上月才轉往光田醫院治療。

經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醫師發現,陳姓工程師的第4、5、6節頸椎已明顯退化,神經也因受到壓迫而病變,無法透過藥物或復健改善,再拖下去,恐會影響視覺、平衡感及四肢反應,須立即手術置換人工關節。

傳統的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後恢復時間長,且需戴硬式頸圈加強保護6至8週,活動不便;新式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因傷口較小,3天即可出院,且僅需戴軟式頸圈2週,對生活影響較小,但需自費。

陳姓工程師最後選擇採用新舊材質併用,更換第4、5、6節頸椎關節,花了30多萬元醫藥費,現已重返工作崗位,但從此不能打籃球等激烈運動,尤其要避免碰撞及跌倒,以免加重頸椎負擔,造成舊傷復發,出國時,經過金屬探測器,可能還要面臨機器發出「嗶嗶」聲的困擾。

(自由時報)
--
分段餵食 改善嬰兒吐奶情況

Q:3個月大的女兒喝奶後常吐奶,長輩說是胃太淺,要如何改善?
A: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吐奶、溢奶很正常,約八成五的孩子會出現此現象。奶在嘴角緩慢溢出,稱為溢奶;若是噴射狀吐出,則是吐奶。不論喝配方奶或母奶,都會溢 奶或吐奶,原因包括餵奶姿勢不正確,吸入很多空氣;也可能是家長以為寶寶哭了就是餓,餵食的量太多,寶寶的生理結構也是因素之一。

餵奶前先換尿布
不 要等寶寶很餓時才餵,以免寶寶吸太快而容易吐奶。餵奶前先換尿布,以免喝飽後才換尿布,一抬寶寶的腳就容易溢奶。餵食採分段,如先餵食平時份量的三分之一 到二分之一,輕拍寶寶背部,待打嗝後再餵,若寶寶不想喝了,不要硬餵食。餵完不要讓寶寶馬上平躺,先抱十五到三十分鐘,但也不要搖晃玩耍,之後採右側平 躺。

(蘋果日報)
--
捷運收班 乘客誤上測試車

已改裝但尚未通過初履勘的台北捷運馬特拉車廂,近日利用 捷運文湖線收班後進行測試,昨凌晨因捷運站務員管控疏失,導致兩名女乘客誤搭測試中的車廂,車上鐵板橫放、座椅側立,凌亂不堪的景象讓女乘客「毛毛的、很 害怕」。台北捷運公司坦承疏失,將加強末班車駛離後的車站進出管理。

車廂內凌亂不堪
讀者呂小姐昨向《蘋果》投訴指出,昨凌晨零時 十六分,她與姐姐進文湖線文湖站月台想搭末班車,當時站內空無一人也沒廣播,她說:「正擔心末班車跑了怎麼辦,就看到有列車進站。」兩人上車後發現機電設 備蓋子打開、鐵板橫放在走道上、藍色座椅側立,完全不像一列正常可載客的列車。
呂小姐說,一上車就被嚇一大跳,車廂內空無一人很可怕,只看到前一節車廂內,有名疑似捷運工作人員的藍衣男子,「車廂內凌亂不堪,若轉彎行駛時鐵板倒下,可能壓傷乘客,覺得毛毛的,還好只需坐兩站到港墘站就下車。」

站務員管理疏失
原行駛捷運木柵線的馬特拉車廂,為配合新的文湖線龐巴迪車廂,機電系統需改裝相容。北市捷運局官員說,一百零二節車廂已改裝完成因尚未通過初履勘、不能載客,為求真實測試,列車進站後需正常開關門,可能因此導致誤搭。
北捷公司公關科長凌啟堯坦承昨確有此事,末班車離站後,捷運車站不應再讓人進站,但末班車駛離後,站務員須在不同出入口負責關燈、關設備,可能忙著某出入口時,不小心讓乘客從其他出入口進站,將加強收班後的車站出入管控和月台巡查。

馬特拉車廂改裝測試資訊
◎數量:51對(104節車廂)
◎測試:周一至周五晚間,1~3列(每列4節)馬特拉改裝車廂,會跟在文湖線末班車後方進行測試,但不載客
◎目的:每列改裝車廂須測試600公里,待所有馬特拉車廂完成穩定度測試報告,才能申請初履勘
◎問題:機電系統改裝後,尚未通過初履勘驗證的馬特拉車廂,因文湖線捷運車站管控不當,導致乘客誤搭,恐生危險

(蘋果日報)
--
嚴肅思考醫師薪酬/鄭丞傑(台北醫學大學系教授)

最 近由於長庚醫院主張該院和主治醫師之間是合夥關係,而非僱傭關係,引起衛生署長楊志良的高分貝駁斥,鬧得沸沸揚揚。如果大家再回想最近幾年中,好多件醫師 和不肖份子勾結,偽造病歷,甚至癌症病理檢體掉包,去詐領保險公司或健保局的給付,看起來似乎已經不只是個案問題,不只是醫學倫理教育問題,同時也是制度 面的問題。

醫療是良心事業 ,醫師和病人之間是資訊極不對等的關係,醫師是職業分類中最高度專業的工作,如果醫療不能本於良心,對病人而言,的確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因 此如何給付勞心勞力並且高風險的醫師合適的待遇,以便留住人才,同時也能造福病人,是醫政當局和醫院經營者的重要課題。長庚以合夥關係拆帳付薪,使主治醫 師合於執行業務所得者可扣除20%必要成本來節稅,無非也是希望因而縮小該院服務醫師和開業醫師之收入差距。而如眾所周知,今天「俗擱大碗」高滿意度的全 民健保,其實是建立在壓榨醫界之上,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醫院的經營困境和醫師的薪酬制度,因而衍生的問題,絕非全民之福。當然整體狀況的改善,根本的問題, 還在醫療總支出佔國家GDP百分比之大幅提升,以及配套的節流措施,才能克竟全功。
台灣醫師PPF(private patient fee)制度其實起源於馬偕醫院,難能可貴的是馬偕至今仍給予主治醫師一筆不算太低的底薪,另外再計量拆帳。而目前全台各大中小型財團、社團、私立醫院普 遍採用的卻是和長庚一樣的零底薪、有最低保障薪(通常比住院醫師的薪水還低)的PPF制度。然而,為了能讓主治醫師無後顧之憂,教學醫院評鑑要求的卻是有 合理基本薪資的僱傭關係。
誠如馬總統期望法官「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不必貪」,在防弊面上除了倫理教育和公會自律之外,針對醫師的薪酬設計, 實在有必要好好檢討。採用齊頭式的平等,不同工而同酬,有如共產制度,這在過去的公立醫院已證明效率不彰且弊病叢生。而完全採用無底薪的高抽成PPF制 度,則又偏向功利主義,頗受醫界良心大老的批評,因為醫德不好的醫師,容易做不必要的處方、檢查、處置或手術,而有效的制衡卻不那麼容易,這事實上也引導 醫師走向另一種方式的沉淪。

薪酬制影響就醫品質
美國夙負盛名的克利夫蘭診所醫療體系採用的是每年固定薪,薪資決定於醫師前一年各 方面的表現,包括年資、行政、教學、研究、臨床服務量、併發症、醫病關係、社會服務、團隊精神……,這樣的好處是不僅考慮服務量,也兼顧了服務的品質,同 時也不必斤斤計較於個案的處置或手術收入,因為一年才考核一次,並且有許多客觀的評量標準。這種計薪方式和運動明星、專業經理人都相當類似。
如果 回歸馬偕醫院的制度,參酌克利夫蘭診所的豐富多元評量因素,也許即可兼具社會主義和自由市場的雙重色彩,或者如果能像美國一樣把醫院費和醫師費拆開,醫師 在每一家醫院做同樣的處置或手術,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給付,同時也使服務醫師和開業醫師同樣有「自由業」之實則更好。個人並非這方面的專家,但深感醫師薪酬 制度其實間接影響了民眾的就醫品質,因此希望政府能夠重視,相關的專家學者能夠提供寶貴的高見,集思廣益,共創多贏局面,才是全民之福。

(蘋果日報)
--
不可用刑罰鞭策醫師/林萍章(長庚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

《蘋 果日報》8月31日報導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副院長被控未即時為剛從非洲返台、出現高燒症狀的謝姓女病患檢驗瘧原蟲血片,導致已感染惡性瘧的謝女延誤治療死 亡,台灣高等法院審理後,不理會衛生署「難謂有醫療疏失」的鑑定報告,並且推翻台北地方法院的無罪判決,而依業務過失致死罪判處曾領導抗SARS的資深醫 師有期徒刑10月。看到這消息,台灣醫師心都冷了!然而,為何要用刑罰來鞭策台灣醫師?世界其他國家是否如此?

風險大科別易敗訴
根 據筆者的實證研究,台灣自2000年至2006年止,刑事法院醫療訴訟判決數,平均每年43案件(1.95位醫師╱百萬人口╱年),最後定讞之有罪率為 9.3%,平均每年4名醫師被判有罪確定。從而,醫師或許是台灣犯罪率第一的行業,台灣可能是全世界醫師犯罪率最高的國家,這絕不是可以讓人引以為傲的台 灣第一!「有罪的」醫師全來自內外婦兒四大科與重症科。風險越大的科別之醫師,越易敗訴。目前,醫學系的優秀畢業生多不選擇「勞心勞力」、又「容易被告」 的四大科了。在可見的將來,兒童腸病毒看診醫師,「台灣之子」的接生醫師、急重症病人的救命醫師都將乏人問津。
目前,在各國的司法實務上,極少以 刑事責任追究醫療過失。在美國,1981年至2000年,大約有24案件進入了下級法院的審判程序,醫師被起訴的機率為每百萬人口0.004件。美國有史 以來,僅5位醫師被判有罪。此外,少數以《刑法》規範醫療行為的國家亦極為謹守「醫療過失刑事追訴謙抑原則」。近年來,日本平均每年15位醫師被刑事起訴 (0.12位醫師╱百萬人口╱年),其中刑案佔所有日本醫療訴訟案件1.6%。台灣刑法學界與實務界之「祖師爺」德國司法界,則以重大過失(輕率)來規範 醫療行為,醫師被起訴的機率雖較台灣稍低(1.76位醫師╱百萬人口╱年),但是他們的刑案佔所有醫療訴訟案件僅1.42%,刑案有罪率亦低達5.8%。 從上述國內外實證研究可知:極為重視病人權益的德國、日本、與美國的司法界極少對醫療過失追訴刑事責任。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將醫療過失之構成要件界定在客觀 上注意義務的偏離必須達到明顯重大的程度。

刑事訴訟醫病全輸
台灣醫師一向「溫馴」,極少可能如2006年德國醫師般集體罷工。但 因醫療糾紛而經常性的提起刑事訴訟乃台灣所特有,可能造成耗費極高的「防衛性醫療」,對醫療環境極為不利。也就是說,醫療刑事訴訟會造成醫病雙輸,應為智 者所不採。台灣刑法學界與實務界多以德國、日本為師。然而,在醫療刑法方面,卻背道而馳。希望我國能截取法學先進國家之制度,修正落後的醫療刑法制度,則 台灣人民幸甚!

(蘋果日報)
--
歐洲史前穴居人 天天吃人肉 考古發現:習慣維持數十萬年

歐洲科學家研究發現,吃人肉、啃人骨可不是未開化的蠻荒部落才有的行為,早在80萬年前的歐洲穴居人類就有天天吃人肉的習慣,不僅可獲取身體所需養分,還可殲滅討厭的敵人,一舉兩得。

兒童少年居多
考 古學家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埃卡(Atapuerca)山脈的史前洞穴外,發現跟一堆獸骨混在一起的人類骨頭,裡頭至少有11個兒童跟青少年的骸骨,這些人 骨上有石器刻劃的痕跡,有的還被折斷,顯然是方便吸出裡面的骨髓,顱骨底部有敲打痕跡,顯示這些人慘遭斷頭。西班牙國家人類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卡斯特羅 說:「他們可能切下人的頭顱,好取出大腦來吃,因為大腦是很好的食物。」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人吃人的行為不僅可獲取養分,還可除掉敵對的鄰近部落。從這些骨頭的年代推論,這種人吃人的習慣大約維持了數十萬年之久,顯然不是因糧食短缺才被迫吃人,且這些人骨被跟牛羊等獸骨隨意棄置在洞穴旁,顯示這些人並不是被拿來當宗教祭品的犧牲者。
研究人員認為,死者包括小孩子,因他們還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才會淪為他人的食物。

(蘋果日報)
--
上班族壓力大 培養興趣助紓壓 遇問題理性溝通 深呼吸和緩心情

日 前有休閒會館對上班族進行壓力調查,有8成3受訪者覺得壓力大,並有近5成因此導致失眠。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表示,門診諮詢中每5個人就有1位是因 工作壓力而來,並對職場人際問題最苦惱;當工作變生活唯一時,職場問題易被放大而影響心情,建議做好自我調適,或和朋友談心、培養興趣或運動,來幫助減壓 放鬆。

先了解
壓力原因不同
除了人際問題,20幾歲新鮮人怕找不到工作,或對職場倫理及掌握工作節奏等而困擾;30~35歲易有生涯轉換疑惑,擔心不換跑道就沒機會,卻希望有一定職位及薪資而設限多;40歲以上則害怕無法再創高峰。

男女處理有別
女性處理情緒偏人際支持取向,較常用言語向朋友或家人來抒發、獲得力量;男性則較不會訴說心情,傾向於個人獨自思考來解決,或以喝酒、狂歡等聲光刺激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這樣做
理性地就事論事
被同事或主管的情緒性言語影響,或有被侵犯或不受尊重感時,勿隱忍或以激動言語反擊,應冷靜並就事論事理性溝通,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避免誤會加深或讓衝突惡化。

柔性捍衛權益
遇到不公平如同事偷懶、主管偏心等導致影響工作進度時,要以柔性而堅定態度溝通,說清楚自己的困難並維護個人權益及表明原則,若對方不理會則將權責劃分後,對自己負責就好。

勿用辭職脅迫
辭職應是深思熟慮下做的決定,經常亂以辭職當談判條件易破壞關係、造成負面觀感。職場各階段都可能影響未來求職路,應好聚好散,以免在其它地方再度合作時有不良影響。

適度哭泣抒發
因壓力而想哭時勿刻意壓抑,但哭完後應察覺自己為何而哭,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在沉澱心情後,更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及思考整體的狀況,也許會找到更多且適合的解決方法。

紓壓法
用興趣轉焦點
閒暇時可培養興趣轉移焦點,興趣不要是為特定目的而作,才能放鬆心情。建議以靜態活動如畫畫、手工藝等為主,或到郊外踏青等。

擁有自我時間
人常因忙碌忘了照顧及感受個人真實情緒,休息時應適度獨處,藉由安靜、有助放鬆的活動,放慢腳步和思緒,達到心靈沉澱和平靜效果。

伸展有助入眠
睡前可做些伸展操,放鬆肌肉。平躺後將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體後深呼吸,吸氣後默數8下,再緩慢地吐出,做8~10次,上班時也可做。

運動幫助減壓
運動能讓大腦分泌腦內啡及多巴胺等激素,有助放鬆及感覺快樂,每天運動30分鐘,或散散步、做些伸展操等,也可幫助減壓。

專家說
持續失眠情緒異常 應就醫諮詢
當情緒低落、憤怒、無力、異常高昂等持續2個月以上,或失眠超過1周,可向心理師、精神科或家醫科醫師諮詢,確認是心理還是生理因素後,再對症下藥。

(蘋果日報)
--
路見不平專案 6實驗室涉勾結

台南地檢署「路見不平專案」查出多家包商涉嫌勾結不肖實驗室,經濟部標檢局官員昨天指出,涉案實驗室是由標檢局監督的「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可,目前TAF已處分其中五家停權三年。

涉案的六家實驗室分別為:中信營建材料實驗室、桂田南科實驗室、嘉義大學附設水工材料試驗場、嘉田嘉富實驗室、億豐嘉南工程材料實驗室、弘基公司台南工程材料實驗室。

全國認證基金會執行長周念陵表示,除了「桂田」目前無法確定是否涉嫌勾結,其餘五家都停權三年。標檢局長陳介山也說,已命令基金會重新檢驗所有實驗室。

標檢局副局長黃來和表示,全國認證基金會負責一千三百多家各類實驗室的認證,依照慣例,基金會每年會檢驗所有實驗室。

周念陵分析,現在許多監造單位及發包單位為了省事,都由施工的包商統包送到實驗室檢驗,結果生意全部都來自承包工程的包商,包商是「球員兼裁判」,如果實驗室不跟包商「打好關係」,替他們做假報告,就根本接不到生意。

(聯合報)
--
新書驚天語 霍金:宇宙不是上帝創造

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霍金在新書宣稱,宇宙的創造無須上帝介入,宇宙能夠無中生有、自我形成,不假外力,包括上帝。

霍金論調隨即在網路上引起信奉上帝是造物主的人士砲轟,甚至有人說,霍金罹患神經元疾病導致全身癱瘓,就是對上帝不敬的懲罰。

霍 金和美國物理學家麥洛迪諾合著的Grand Design(大設計,暫譯)將於九日出版,泰晤士報二日刊出書摘。霍金指出,萬有引力等物理定律足以說明宇宙生成的「大霹靂」理論,「自發創造正是無中 可生有、宇宙能夠存在以及我們能夠存在的原因,無須再請上帝出手,讓宇宙運行」。

大霹靂常被認為是發生在很久之前、創造宇宙的大爆炸事件。大霹靂陳述了在我們所能逆推的太古之初,宇宙便已處於不斷膨脹、稀釋與冷卻的狀態中。

自 一九七四年起,霍金便致力於結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霍金最新的見解顯示他已和過去的想法分道揚鑣。在一九九八年的代表作《時間簡史》中,霍 金並未排除上帝創造宇宙可能性:「如果我們能找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屆時我們將可理解上帝的心意。」

在新書裡面,霍金表示一九九二年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圍繞恆星(非太陽)運轉的行星,解構了物理學之父牛頓有關宇宙不可能由混沌狀況中創造,必是出於造物主設計的觀點。

霍金寫道:「這使得我們這個太陽系各種恰到好處的行星現象沒那麼了不起,像是只有一個太陽、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適中、以及太陽的質量恰當等。地球出於巧妙設計以適合人類居住的論證也薄弱許多。」新書名稱《大設計》,似乎有意針對此一爭議玩文字遊戲。

有網友痛批霍金的立場轉變,質疑他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來賣書,還說霍金無法證明上帝不存在,警告他別「自掘墳墓」。

霍金最近語出驚人,宣稱人類若不移民外太空終將滅絕;又說人類不該試圖聯繫外星人,否則可能引來不懷好意的外星人導致大災難。

(聯合報)
--
霍金改口 稱宇宙非上帝所創造

英國最頂尖、也是最有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在即將問世的新書中,一改先前說法,聲稱上帝並未創造宇宙,至於「大爆炸」也不是上帝介入後的產物,而是物理定律無可避免產生的後果。

物理大師新書「大計畫」

霍金與美國物理學家麥洛迪諾合著的新作「大計畫」(Grand Design),預定本月九日出版,書摘二日已搶先刊登在泰晤士報。

六 十八歲的霍金,靠著一九八八年探討宇宙起源的暢銷書「時間簡史」,贏得全球一致認可,而且他當時似乎接受上帝在宇宙創造過程中扮演要角的說法。他寫道: 「我們如果能發現一個完整的理論,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屆時我們應該會了解上帝的心意」。不過在新書中,他卻說新的理論顯示「並非非造物主不 可」。

大膽挑戰牛頓學說

本書大膽挑戰牛頓的學說。牛頓認為,宇宙不可能自混沌狀態中創造,而一定是出於造物主的設計。但 霍金寫道:「由於有諸如重力等定律的存在,宇宙能夠、而且也將會無中生有地自我創造。自我創造正是無中生有、宇宙為何存在以及我們為何存在的原因。沒有必 要祈求上帝點亮生命之火及推動宇宙運行。」霍金在「大計畫」中表示,一九九二年發現一枚行星繞著太陽之外的另一顆恆星軌道運行,有助於解構物理學之父牛頓 的觀點。他提到:「這使得我們巧合般的行星條件─包括只有一個太陽、太陽與地球距離適中及太陽的質量恰當等─變得不算特別,也難以有效證明地球出於精心設 計只是為取悅人類。」

罹患側索硬化肌萎縮症的霍金,自一九七九年起一直是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但去年他辭去此一牛頓也擔任過的榮銜。

(自由時報)
--
5蔬果+每天動 預防腫瘤復發

施先生是位鼻咽癌患者,在結束漫長的治療後,總算可以放鬆一點了。

但在回歸正常生活後,他仍然持續為短期內經歷放、化學治療導致的味覺改變、口腔潰瘍、吞嚥困難所苦,且希望藉由正確飲食以避免未來腫瘤復發…。鼻咽癌治療後的飲食到底要怎麼吃?一直困擾著施先生及其家人。

其實,針對鼻咽癌治療後短期內常見副作用,是可利用一些方法加以改善的。首先針對「味覺改變」:可添加洋蔥、香料等來增加嗅覺的刺激以增進食欲;另外鋅的補充也被認為有助於味覺回復,富含鋅的食物有牡蠣、蛋黃等。

至於口腔潰瘍、吞嚥困難、口乾,可藉由口含糖果或咀嚼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並建議少量多餐,選擇質地較軟、易吞嚥的食物,如絞肉、蒸蛋,豆腐或嫩菜等;若口腔傷口仍存在,則以溫、冷的食物為宜。

在預防腫瘤復發部分,要注意「維持理想體重」。雖然治療結束了,但仍須維持適量及均衡的飲食,若體重太重,可能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若體重過輕,可能會有抵抗力較差而容易感染的情形。

要保持理想體重,均衡的飲食是最好的方法,意即每天都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蔬果、奶類及油脂類,但應避免過度的食用油脂類以及醃製物、油炸、炭烤食物、如帶有黃麴毒素的花生或花生醬、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以及菸、酒、檳榔。

此外也要攝取「防癌飲食」,蔬果中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具有多重抗癌效果,研究發現,一天食用5份蔬菜水果,也就是一天攝取約1碗半熟蔬菜與2個拳頭大的水果,可以降低不同器官的癌症發生率。

美國時代雜誌於2003年選出的10大健康食品中,綠茶、花椰菜、大蒜、番茄、堅果、燕麥皆具有抗癌作用,其實只要多蔬果以及多樣化攝取不同的食物,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攝取到防癌飲食。

最後提醒還要「保持運動」,因為在辛苦的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傾向輕度活動,但是適當運動可以增加體能,並有益於預防腫瘤復發。一開始可以先從較低程度運動,如散步,從每天5分鐘開始,之後慢慢延長時間並維持運動的習慣。

到底吃什麼食物可以讓癌症不會復發?可惜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太多的研究得到證實,但是維持適當體重、健康飲食以及保持良好運動習慣,可避免復發以及罹患其他的慢性疾病。此外,定期回診追蹤,以維護自身的健康,也很重要!

(聯合報)
--
退伍軍人症 院內感染死亡率倍增

前行政院長唐飛在中國大陸感染退伍軍人症,引發肺炎,緊急返國就醫。研究顯示,醫院內供水系統遭汙染,為院內感染退伍軍人菌主因,死亡率甚至是社區感染的兩倍。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一期「疫情報導」,發表國內首起多重血清型退伍軍人菌院內感染案。2名病患住進嘉義縣某地區醫院,相繼感染退伍軍人症,還是不同型別。檢驗比對後證實,醫院自來水系統遭汙染,導致這起群聚感染。

前年7月,一名55歲有心臟、洗腎病史的婦女入住嘉義某醫院,18天後出現肺炎等疑似退伍軍人症狀,次年1月,一名73歲老先生因心臟病也住進同一醫院,22天後也同樣發病。

衛生單位檢驗發現,婦人與老先生分別感染第1、6型退伍軍人菌,採集護理站飲水用水、病房浴室及水龍頭的水後,發現該院自來水供水系統至少遭3種退伍軍人菌汙染。

在國內,證實院內感染退伍軍人症的個案數很少。除了2000年,南部某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疑似病例達81人外,94年至今僅確認4、5例。

疾管局報告指出,去年,國內首篇大規模監測研究發現,16家接受調查醫院,六成三都檢出退伍軍人菌,其中3家醫院水龍頭、蓮蓬頭等末端供水點,檢出病菌率竟達三成,台灣院內感染退伍軍人菌的情況,很可能被低估。

(聯合報)
--
貧富差距的結與解/朱雲鵬(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最近各界很關心台灣貧富差距的問題,常引用相關資料來說明此問題正在惡化中,需要予以正視。這樣的關心,代表台灣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許多人也在意經濟成長的果實,是否能讓大多數的人民共享,具有正面的意義。

正因為這是一項重要的議題,在引用貧富差距數據的時候要謹慎,不要發生偏誤。最常被引用的資料,是主計處所公布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最富」五分之一家庭的可支配所得,除以「最貧」者的倍數。它從大前年的六倍,上升到去年的六點三倍。

但 這個以家庭總可支配所得為基礎的數字,本身在解釋上是有問題的。看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兩代同堂的家庭,父母子媳一共四人,父母年入五十萬,子媳也年入五 十萬,全家共一百萬。一年後,子媳另立門戶,分為兩個家庭。如果拿總所得的絕對數當作貧富的依據,那麼,兩代同堂家庭,原來屬於九八年主計處資料中,全國 五等分家庭「第二最富有」的群組,變成兩個較小的家庭後,忽然雙雙掉落成「第二最貧窮」的群組。這不是統計上的荒謬嗎?

比較科學的統計方 法,應當要排除家庭大小因素。其中一個簡單方法,是使用「戶內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作為標準,然後將家庭由貧至富重新排列。這個方法或有人嫌粗糙,但起碼 比總所得要準確。經過這個手續之後,台灣最富五分之一家庭可支配所得除以最貧者的倍數,從九六年的四點六倍上升到九八年的四點八倍。

倍數 變了,但上升的趨勢依舊,可見各方的關切,在方向上還是正確的。其實,貧富差距是否擴大,只要觀察一些簡單的現象,也可看出端倪。以台北市為例,十多年前 建商新推建案主力坪數為卅到四十坪,因為這是大多數中產階級需要且能夠負擔的坪數。但最近幾年,這樣坪數的新建案幾乎消失了,不是廿坪以下的小套房,就是 大坪數的豪宅;這不就是社會的M型化嗎?

要解開這個結,可以思考的解決方法有三。首先,需要大力提升就業,降低失業率。根據過去的經驗,每逢經濟不景氣,弱勢家庭所遭受到的傷害最深。如何讓景氣迅速恢復,就業市場快速回溫,進而帶動薪資成長,是最基本的良方。

其 二,應矯正稅制,尤其是房地產相關的稅制。台灣非自用住宅的房屋和地價稅實質稅率為全世界最低者之一,令人瞠目結舌。主要由於土地公告現值和房屋價值評定 標準的調整均甚緩慢,與市價嚴重脫節。另外,房屋交易所得應當報稅,但地政和稅政單位,恐怕連真實交易價格資訊都沒拿到,如何有效稽徵?

最 後,要思考擴大社會福利的範圍,作為「長期作戰」的準備。目前全國被認定為「低收入戶家庭」者,共有十萬零七千九百餘戶,每月可獲得基本生活保障。但台灣 應當有許多沒有達到低收入戶標準,但也需要幫助的「近貧家庭」。這些家庭有多少,在那裡?既有資料不全,需要收集,也需要設法幫助他們。

貧富差距擴大對於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是令人憂心的現象,希望大家能引用正確的資料,發掘真相,找出需要幫助的家庭,並且提供適當的協助。經濟發展很重要,但其成果應當由大多數人共享,才有意義,也才能夠長久。

(聯合報)
--
男女有別 女性運動膝蓋易受傷

美國研究人員1日說,男女性在運動場上表現不同是真實現象,這可能可解釋女性在從事足球等運動時,膝蓋較易受傷的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男女生在踢球時,膝蓋韌帶與肌肉活性有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發表於「骨與關節外科雜誌」,提出女選手受到前十字韌帶傷害的機率是男選手2倍以上的可能原因。

研究報告作者、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醫學院的整形外科醫生布羅菲說:「我們分析踢足球的慢動作,目的是要釐清男女間的不同,以及他們與受傷風險的可能相關性。」

布羅菲與同事用3D動作分析系統與肌電圖,來檢視13名大學足球男選手與12名女選手在踢球時的差異。

他們發現男選手踢球腳臀部內的屈髖肌與支撐腳外的髖外展肌的活動量比女選手多。男選手大腿與骨盆腔部位的臀中肌和股內側肌的肌肉活性也多出2倍以上。

(Upaper)
--
睡眠不到8小時 肥胖機率高

美國研究人員1日表示,平日每晚睡不到8小時的青少年,會比睡超過8小時的青少年,吃更多油脂食物和零食。

研究人員表示,睡太少會造成飲食慢性改變,增加肥胖機率,尤其是青少女。

先前研究就曾指出,睡太少會導致體重上升,不過這項新發現說明了多餘的熱量從何而來。

研究作者瑞德蘭醫師和同事對240名16至19歲、參與睡眠研究的青少年進行調查。他們靠著1種腕錶裝置監測青少年的睡眠,並且由專業人員訪問,以計算他們的食物攝取量。

研究人員發現,平日每天睡不到8小時的青少年,比睡8小時以上的青少年,從脂肪獲得的熱量高出2.2%,從碳水化合物得到的熱量則少3%。

瑞德蘭在聲明中表示:「睡較少的人每天脂肪攝取相對增加2.2%,長久下來可能會導致累積熱量攝取變多,使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

(Upaper)
--
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中國時報社論

事 隔十六年,耗資八百萬,好不容易召開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才閉幕,就毀了!毀掉十六年一次教育大拜拜的,不是學者專家,而是依例開學就舉行第一次模擬考 的國三生,考試非出於他們的意願,毀了攸關他們未來升學重要的會議更出乎他們意料之外,但是,沒辦法,因為孩子的未來九成九操諸大人們手中。

孩 子其實根本沒有發言權,他們悶頭應考,讓他們考試的是老師,摔考卷的也是老師,但老師有多少發言權呢?班級學生考上明星學校愈多,就愈是被定義為「優良」 的教師,至於以前的放牛班、現在改個名稱的職能班教師,只能拚了命希望自己的學生不中輟、不學壞,尤其別碰上幹了壞事還怪老師放棄他的孩子。

教 育部長吳清基很誠實的說,他一直到媒體訪問時才知道北北基模擬考的情形,長假才放完立刻考試,確實對學生身心造成壓力,今年來不及阻擋,但會列為教育部訪 視項目,未來若有類似情況,將列為缺失扣分。當過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都不知道北北基國三生的苦悶,他大概還不知道,開學第一天就模擬考的國三生,豈止北 北基,全國都如此!

根據全教會秘書長吳忠泰的估算,台北市一個國三班級,十天內要考到一千二百到二千張考卷,約七到十二公斤,這個些數據不只適用於台北市的孩子,全國意在升學的孩子,差不多一個班級,十天內也得考上八百到一千五百張考卷。

十 六年前的全國教育會議,召開所為何來?不就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十多年來教改推出無數方案,不論高中或大學,升學方式從早年的一試定終身,到免試、 申請、推甄、分發,還有因應偏遠校區的繁星…,不一而足,唯一沒變的是,還是要以分數為憑,高中、大學如此,研究所亦復如是,有哪個大小孩笨到以為玩社團 能玩進研究所,那就等著家裡蹲吧。

十六年教改,養肥無數補教名師,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還不夠,連公務員考試都得靠補習班密集 猜題,有考試就有分數,有分數就有壓力,期望一個以考試用人的社會,沒有分數的壓力,那是痴人說夢。除了分數,還有其他鑑別的標準嗎?所謂其他的鑑別標 準,不會引起特權猜測嗎?換一個角度,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差別心,認為明星高中一定比社區高中好、高中要比高職好,或者台大一定最好、非上大學不可,孩子 的壓力還會這麼大嗎?

我們的教育,難道一點都沒有長進嗎?其實不然,許多老師,已經從孩子入學開始的第一天起,教育學生、也教育家長, 「選擇可以很多。」甚至不斷告訴學生和家長,學校裡的功課壓力不小,不必再花太多時間補習,密集無喘息的學習,反而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遑論創意。弔詭的 是,這樣的老師,中南部顯著比北部多,他們不在乎任何教改或升學模式的改變,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每一個方案中,都有選擇的機會,而且,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 意。當然,即使有這樣的老師,還是有轉過頭照樣讓孩子去補習的家長,那麼,孩子的壓力該怪誰呢?如果大人的心態不變,全國教育會議再召開九次、十次,情況 改善的機率依舊是零。

全國教育會議開會期間,各個民間團體也集結場外,舉行民間版的教育會議,原因很簡單,因為民間關心的包括十二年國教實施期程、教師評鑑實施期程等都沒在官方版的會議中提出討論。

那 麼盛大舉行的全國教育會議到底討論了什麼?臚列出來不可謂少,大到黃金十年教育政策白皮書、因應少子化策略,小到強化家庭教育,推動全國「孝親月」及「祖 父母節」,一應具全,就是沒談如何減輕升學壓力;至於十二年國教到底要推託到何時?吳清基的說法是:後年總統選舉前,一定會宣布實施期程,不擺明了拿十二 年國教當選舉支票嗎?僅就這一點,就不符合教育的宗旨。

教育是百人樹人的事業,十六年如果還改變不了主導教改的大人的心態,那麼就再走他十六年,讓三代之後的人再譏笑一次,學者專家可以拖磨孩子的耐心和抗壓性,就是別拿教育當政客搏輸贏的工具。

(中國時報)
--
高等教育 不應欺貧重富/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據悉教育部以經費拮据為由,九十九學年度的「教學卓越」預算,將由五十億減為二十五億。相對於爭議最多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預算,最後卻全數保留一毛不刪,這種厚彼薄此、欺貧重富的決策,看在數十所爭取「教學卓越」的大學師生眼裡,只能徒呼奈何!

長久以來,台灣高等教育一直是「劫貧濟富」、「抑私揚公」,並且一再複製、強化階級宿命。弱勢學校與學生在政府不斷的向「強者傾斜」政策下,幾無翻身的機會。

教 育部獨厚幾所「頂尖大學」,主要理由是提升國際競爭力,「五年五百億」拚的是台灣有大學能進入「世界百大」。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二○一○年《世界大 學學術排名》,台大從去年一百五十名「進步」到一百二十七名。據此,許多人即沾沾自喜的宣稱,台大不但是兩岸三地之首,更首度超越排名一百四十五名的新加 坡大學,成為華人地區之冠。

其實,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中,一百零一到一百五十都屬同一等級,一百二十七與一百四十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距離,毋庸高興。

況 且,即使有幸進入百大,九十九名跟一百零一,又有何實質差別?試問,誰記得世界幾十名以外的大學名稱?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排名高居二十三,請問能有多少人知 道?再說,名列台灣頂尖的清華、交通大學,歷年來總是在三百到三百五十名間的等級浮沉,怎麼也看不出「五年五百億」的明顯效果。

這種拚名次「前進百大」的教育政策,凸顯的只是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語言學罷了。流風所及,甚至以傳播、分享為主要目的的「西班牙網路計量」排名,都是國內大學斤斤計較的榜單,連排名五、六百的學校都可大書特書一番,這種走火入魔拚名次的現象,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事 實上,國家競爭力有賴於全體國民素質的提升,而非只靠一些菁英分子的獨寵。我們不能只供養少數幾所明星大學,忽略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權力與潛力,更不能不斷 去再製優勢/弱勢、宰制者/被宰制者的命運,漠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據知,由於經費浮濫的爭議,原先教育部要砍的是只有幾所大學分食大餅的「五年五百億」預 算,後來因為一些「有力人士」挺身說話,如今刪減不成卻反過來將僧多粥少的「教學卓越」預算攔腰減半,讓一年分不到幾千萬的三、四十所大學,窮著急、乾瞪 眼。真正是名副其實的「拔不到肥鵝的毛,反手來宰殺瘦鴨」。

台灣目前高等教育最大的隱憂,在於如何去抵抗與教育形式相對應的兩種主要權 力:一種是建構意義、價值、榮譽,並且區分高低差序位置的權力,例如宣稱頂尖大學、前進百大、SCI、SSCI、TSSCI的優越性;另一種是主宰利益分 配的權力,例如教育部、國科會。前者稱為符號權力,後者稱為政治權力,二者緊密相關,儘管表面上是相對獨立。以抗拒的難度前者尤勝後者,這種自上而下的優 勢力量,企圖圍繞一種未經檢驗的論述,一致性的生產一套意義、價值與標準,否認任何利益的衝突,以一種同質化、中心化與整合的力量,去維護他們所擁有的核 心地位,最後影響著實質的利益分配。

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裡,大學應該擁有「尋求平等」、「追求差異」的權力。台灣並不是每一所大學都要 成為「頂尖大學」,都要成為學術生產的工廠。但仍然有權力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下,發揮各校的特色,培育眾多的下一代。更重要的,國家不能以全民的資產只照顧 少數菁英,更不能犧牲弱勢者的權益來成就優勢者的未來,讓弱勢者最後只剩下走上街頭的權力。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