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110104

誇張 女日吞60顆安眠藥才能睡 1年就醫576次 健保局盯上 輔導戒除藥癮

中部一名女子吃安眠藥成癮,居然嚴重到每天須服用五、六十 顆使蒂諾斯(Stilnox)才能入睡,為了多拿藥,一年內竟跑了上百家醫院診所求診,就醫次數高達五百七十六次。前年經健保局介入協助輔導,建議她到固 定醫療院所就醫,按醫囑服藥,加上家人的支持,前年就醫次數降至四百多次,去年更只剩七十九次,且現在每天頂多只服用一顆安眠藥,成功戒除藥癮。


中區健保局前年起輔導一年內就醫逾一百次的保險對象,其中發現這個三十歲女子前年看診高達五百七十六次,去年介入追蹤輔導時,女子為證明確實需要那麼多安眠藥才能入眠,曾當著輔導員的面吞下二十顆使蒂諾斯,依然清醒沒有睡意,且沒有吃藥就會焦慮,研判已對藥物產生依賴。
中區健保局業務組長方志琳說,該女子工作能力佳,原本任職於大企業,兩年前因同儕排擠與工作壓力辭職,接著碰到金融風暴,找不到工作,精神壓力變大,導致焦慮失眠,每天都要十顆以上藥物才睡得著;為了多拿藥,一年內還到逾一百家醫院診所求診,因此累積高診次。

現在每天只須1顆
輔 導員建議她到固定醫療院所就醫,按醫囑服藥,在戒斷過程中,她曾出現抽搐、甚至幾近休克等症狀;所幸經她自己與家庭、醫師、個案管理師通力合作下,就醫次 數陡降,去年只求診七十九次,現在每天頂多只用一顆安眠藥,是用藥成癮民眾戒除最佳的典範。方志琳說:「由於個案本人與家人都希望能夠戒除藥癮,配合度很 高,是成功主因。」
前年初中區健保局輔導七千八百多名高診次病患,經過十個月追蹤,中區總就醫次數六十四萬四千二百三十二次,已較前年同期整體門 診就醫次數減少百分之十六點六,明顯減少十二萬八千四百五十六次,方志琳說:「但仍有二十三人因全年就醫次數高於兩百五十次,列入特別管理,其中兩人不減 反增,應還有努力空間。」
健保局醫務管理科專員喻崇文分析,追蹤這些看診次數超高的民眾,發現大多都是因為工作、經濟、感情等壓力產生焦慮失眠,不只到一家醫院診所就醫,很多患者甚至一天可以看十多家醫院診所,「一天吞五、六十顆藥的患者更不在少數。」
中山醫大精神科醫師賴德任也說,曾碰過在夜店工作的三十歲女性病患,每天須吃五十顆安眠藥才能入睡,不然上班時就沒精神,結果一吃上癮,還出現記憶障礙,目前正在接受戒除藥癮治療。

藥物把關宜更嚴格
台 中榮總成人精神科主任林本堂坦言,許多人為了找速成的助眠、抗焦慮方法,開始服用助眠藥;原本國內外都規範一天最多一顆的安眠藥,民眾一天可以吃到七、八 十顆,他直批:「台灣就醫太自由、太方便,才導致精神科藥物濫用。」建議健保局與醫界必須在就醫自由與用藥安全間做更嚴格的把關。

藥物成癮症狀與求助建議
◎症狀:
.剛吃完藥又想再服用
.手發抖、嘔吐、腹痛、痙攣
.藥物越吃越多卻不見效果
.為取得藥物不計任何代價
◎求助建議:
.找專業精神科醫師治療
.尋求衛生局協助,安排到適合醫療院所就醫
.找醫院或健保局,由專業個案管理師協助逐步戒除藥癮

使蒂諾斯(Stilnox)小檔案
.種類:醫師處方短效型助眠用藥,屬第4級管制藥品,藥局不得私自販售
.用途:幫助睡眠
.使用:睡前30分鐘服用,約可維持4到5小時睡眠
.限制:一般建議每天不超過1顆
.副作用:白天嗜睡、藥物成癮、精神不濟、夢遊、記憶障礙
.禁止:避免與酒類共用,否則恐抑制呼吸,造成生命危險
.建議:一天服用超過2顆者恐有藥物上癮危險,建議尋求治療,以替代性抗焦慮或助眠藥物逐步降低用量,輔助運動、心理治療,逐步戒斷

吃多了睡太沉 恐抑制呼吸

一般人都認為安眠藥吃多了會致命,電視劇中也常見吃安眠藥自殺,但台中榮總成人精神科主任林本堂說:「長期吃安眠藥的人,要吃安眠藥致死其實不容易。」他也提醒,「吃安眠藥配酒喝,就很容易因為藥物交替作用抑制中樞神經導致窒息死亡。」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分析,安眠藥主要藥效是安眠,一次吃很多安眠藥頂多睡的很沉,但對肝腎不會造成太大傷害,而大量服用安眠藥的人對藥物的耐受度高,大腦也已習慣藥量,唯一的風險是睡得太沉被痰或口水嗆到抑制呼吸產生危險。

記憶減退宜就醫
至於酒精加上安眠藥,則因酒精有讓大腦活動降低、抑制呼吸效果,如再加上安眠藥的熟睡藥效,將增加呼吸抑制危險,要特別注意。
台中市醫師公會發言人陳振聲指出,醫師開立的安眠藥以第四級管制用藥的使蒂諾斯最大宗,其次是悠樂丁,兩者都是較短效期、較少副作用新一代的助眠藥物,一般民眾睡前三十分鐘使用,就可睡四到五小時的好覺。
台 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說,使蒂諾斯目前仍是精神科醫師最常開立的助眠藥,佔七到八成,因成癮性、副作用較小受肯定,但「一天至多一顆為限,只要藥 量一天超過兩顆就可能已經成癮,恐出現白天嗜睡、記憶減退等後遺症,建議找精神科醫師協助,甚至協助戒除藥癮。」建議民眾用藥要根據藥袋上的醫囑服藥,一 旦出現副作用要停藥就醫。

(蘋果日報)
--
失眠太苦惱 日吞60顆安眠藥

台灣人安眠藥濫用問題嚴重!健 保局中區業務組統計,近年列名高診次黑名單民眾大多數都因失眠,習慣逛醫院拿安眠藥,甚至有人日服五、六十顆安眠藥。健保局介入輔導發現,絕大多數患者都 是因長期失眠造成身心症狀,習慣逛醫院拿安眠藥。只要適當到精神科就醫,問題多可明顯改善。

一名卅歲婦女九十七年間遊走上百家醫院,就診次數高達五七六次,經輔導擇定某精神科就醫,九十九年就診次銳減為七十九次、遽降七倍之多,安眠藥用量也從每日數十粒降至一天一粒。

健保局中區分業務組三日公布輔導高診次保險人成效,組長方志琳指出,扣除重大傷病者重覆就醫需要,轄區內九十八年就診逾百次共七八一○人,九十九年就診次逾二五○次有廿三人。

健保局醫務管理科專員喻崇文說,超過八成列名健保局高就診黑名單民眾是五十歲以下中壯年,分析病症多半有工作、經濟或感情等壓力,失眠又造成焦慮、憂鬱等身心症狀而遊走各醫院診所。有人一天到十多家院所就醫要求醫師開安眠藥,平均一天可能拿了近六十顆。

喻崇文說,近年健保局已將安眠藥濫用者列黑名單管制,還會到家輔導,有時帶精神科醫師一起拜訪,勸阻藥物濫用,以免發生不測。但竟有些病患會當著醫師、健保人員面吞下超過十顆安眠藥,證實自己沒有浪費。

一名卅婦人原任職知名企業,因工作壓力及同儕排擠辭職,並因精神壓力導致安眠藥依賴,九十七年遊走一百家醫療院所門診,一天要服數十顆安眠藥才能穩定情 緒,年就診次數高達五七六次。健保局九十八年介入輔導,鼓勵她選擇適合固定院所就醫並依醫囑服藥,九十八年就診次降至四○二次,九十九年就診次降至七十九 次。目前已重回職場,一天一顆安眠藥就能入眠。

喻崇文轉述,該婦人分享成功戒除安眠藥依賴的經驗,強調是透過個人意志力,加上家人、親友關懷與支持,加上固定一院所就醫,配合醫師治療與醫囑,過程雖然辛苦,只要有意志力就能戰勝藥癮。

失眠:3型態 持續一個月

失眠可分不易入睡、入睡持續困難、早醒三大型態,只要症狀持續一個月,就應就醫治療。

不易入睡是與之前比較,如過去上床卅分鐘可入睡,現在變成要拖到四十五分鐘才能入睡。入睡持續困難是睡睡醒醒。早醒是入睡後下半夜醒來就再也睡不著。

失眠是許多精神或身體疾病的共症,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精神疾病,如憂慮、焦慮、恐慌或精神分裂症。身體症狀如癌症疼痛、牙痛、關節疼痛也會造成失眠。

治療失眠要找到引發失眠的真正原因,加以治療,才能有效改善。

多有心理疾病 僅5%是單純失眠

失眠該不該吃安眠藥?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賴德仁指出,失眠是許多身心疾病的共症,背後原因錯綜複雜,單吃安眠藥治療只會愈吃愈多、愈吃愈沒效。加上安眠藥易成癮,一天一顆都嫌多,最好是偶爾、有需要才吃。

台中榮總精神科主任陳展航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睡不好其實是白天情緒的反映,精神科臨床經驗發現,只有不到五%病人是單純性失眠,高達九○%有失眠困擾病患是其他身心症狀導致失眠。要治療失眠,應找到真正的原因加以治療。

賴德仁曾遇過有病患一天要服用五十顆安眠藥,住院強制治療藥量減為十顆就犯癲癇。他說,安眠藥易成癮,長期服用藥效減半,還有記憶力障礙、白天嗜睡的副作用。有病患吃安眠藥像啃瓜子,一口氣吞十多顆,還配酒喝,其實效果有限,即使易入睡也容易醒。

他強調,有睡眠問題應找專家,身心科或睡眠門診都可以,安眠藥只能偶爾吃,一天一顆都嫌多。

陳展航也說,服用安眠藥治療睡眠,就好像是肚子痛、牙痛不找到病灶治療,直接服用止痛藥一樣,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愈吃愈多卻仍無效。

很多遊走各醫院不斷要求醫師開安眠藥的病患其實有情緒因素,醫師應引導患者找到真正原因,才能徹底解決失眠問題。

(中國時報)
--
慈濟醫院 被爆濫開嗎啡止痛 病患每次打高劑量100毫克 衛署要查

立委羅淑蕾昨在立法院踢爆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台北慈濟醫院放任病患濫打管制止痛藥嗎啡,有人一年就醫五百多次、每次打高劑量一百毫克嗎啡,形同毒品溫床。衛生署表示會調查;台北慈濟醫院昨喊冤指是依專業開藥、沒濫用。
羅淑蕾昨在立院衛環委員會指接獲民眾爆料,指台北慈濟醫院濫開嗎啡,一名三十多歲年輕人外傷後,到該院用嗎啡止痛上癮,一個月急診五十九次,一年看診五百四十九次,每天嗎啡用量可達一百毫克。

髖關節截肢打嗎啡
羅 淑蕾指一般骨折止痛,頂多用十毫克嗎啡,醫院竟放任病患無限制用嗎啡,在外用嗎啡被視用毒品會被抓,但到醫院可無限制濫用,係因衛署罰則太輕。衛生署二 ○○五到二○○九年管制藥品稽查結果,每年有近四分之一醫院管制藥品帳冊登載不實或沒銷毀紀錄,前者罰六萬到三十萬元,後者才罰三萬到十五萬元。
衛署副署長陳再晉說,將了解台北慈濟醫院有無讓患者濫用嗎啡,若查證屬實,絕不寬貸。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黃文魁昨說會協助調查。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徐榮源回應,該名個案是髖關節創傷後截肢,因疼痛轉到該院,骨科和精神科醫師共同評估後才給予注射嗎啡,也依病情需要給予止痛劑量,無濫用、劑量過量問題,患者曾改用貼片或口服藥,但效果不佳,有時一天跑四趟急診,不給嗎啡就吵鬧。
衛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簡任技正許炳章說,慢性疼痛患者用藥應是在先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可待因都無效下,才用嗎啡,每天一百毫克不會致命,曾有癌末患者打一千毫克才止痛。

嚴重可撤開立執照
許炳章表示,醫師若不當使用嗎啡,除可罰六萬到三十萬元,情節嚴重者可撤銷其開立管制藥品的使用執照。
中山醫院副院長、麻醉科醫師朱益宏表示,嗎啡多用在術後二到三天止痛,三天量頂多共三十毫克,另常用於癌末患者,通常一天五到十毫克,一百毫克量很大,慢性疼痛者很少需打嗎啡止痛,但因疼痛很主觀,有可能是患者有欺騙行為,才讓醫師開高劑量嗎啡。

現行管制藥品分類與管理
第1級:麻醉止痛藥品:嗎啡等
第2級:麻醉止痛藥品:吩坦尼、配西汀等
第3級:鎮靜安眠與部分麻醉藥品:一粒眠、FM2、K他命
1~3級管理:
.藥物需放進專櫃加鎖,且由不同人、不同鎖,兩人以上核對才能打開
.處方醫師須領有管制藥品使用執照
.開立時要有專用處方箋且需患者簽名出示身分證
.藥物領出後需登錄病患姓名與病歷號
.醫院每半年向衛生署申報用法用量
第4級:安定鎮靜劑:蝴蝶片、安定穩等
管理:醫師開立處方箋後需登錄備查並向衛署申報,每年需統整後再申報一次

管制級別最高 過量恐心肺衰竭

嗎啡在國內屬一級毒品,濫用恐被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且需被送勒戒治療;但在醫療上,嗎啡是效果佳的止痛藥物,但因其成癮性最高,被衛生署列為第一級管制藥品,藥物需有專櫃加鎖,以防有病患不當使用,有上癮或致死風險。

劑量與流向須登記
台大醫院麻醉部主任范守仁表示,嗎啡具成癮性,主要用於止痛和麻醉,針劑型施打後會有輕快感、飄飄然,過量使用嗎啡可能抑制呼吸,造成心肺衰竭,也恐因共用針頭感染愛滋。台北榮總麻醉部主任陳國瀚表示,嗎啡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
現 行藥品管制分類依成癮性高低分四級,成癮性最高者如嗎啡等為第一級。衛生署管制藥品組簡任技正許炳章說,使用嗎啡需經層層把關,醫院或藥局只能向衛生署管 制藥品製藥工廠購買,劑量和流向都要登記,非癌症患者使用嗎啡類藥物衛署都會列管,現列管約三百多人,且規定區域級以上醫院,需成立委員會審議確認合理用 藥才能使用。

(蘋果日報)
--
天冷刺激氣管 氣喘併肺炎增4成

一名三歲男童日前因喘不過氣、咳嗽、高燒就醫,檢查發現,男童因近期氣溫下降誘發氣喘,且遭病毒感染併發肺炎。醫師表示,近期收治同時罹患氣喘與肺炎的病童已增四成,提醒家長在孩童清晨外出時,應先為其戴上口罩,以免冷空氣直接刺激氣管、誘發氣喘。

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收治病例的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表示,男童就醫時,高燒至攝氏四十度,合併喘不過氣、咳嗽,原診斷為氣喘,但因男童劇烈咳嗽,詳細檢查後,發現男童還合併肺炎,所幸及時投藥後已康復。
楊曜旭說,近期天冷、且冬季病毒活躍,近期該兒科門診中,同時罹患氣喘與肺炎病童,已增加約四成。
書 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也指近期該門診也接獲一名兩歲女童,因喘不過氣就醫,檢查發現,女童為氣喘發作且支氣管積滿痰液。陳永綺指氣喘、肺炎、支氣管炎, 都可能以咳嗽症狀表現,家長易與一般感冒混淆,若孩童出現嚴重咳嗽、喘不過氣、發燒等症狀,有可能是氣喘併發肺炎,應盡速就醫。
陳永綺說,天冷孩童外出時,應讓孩童戴上口罩,避免冷空氣吸進氣管、引發氣喘,平時則應勤洗手,減少細菌、病毒入侵機會。

氣喘兒 注意事項
●清晨外出時應戴上口罩,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氣管、誘發氣喘
●定期整理居家環境,以防灰塵、塵等過敏原誘發病情發作
●有氣喘病史者,應隨身攜帶氣喘藥物,且不可自行停藥
●若出現喘不過氣、劇烈咳嗽、高燒等症狀,有可能是併發肺炎,應速就醫

(蘋果日報)
--
新版醫院評鑑大放水/劉梅君(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朱顯光(醫改會研發組長)、李怡嫺(醫改會研究員)

最 近健保修法議題炒得火熱,但民眾常覺得醫療品質沒隨健保經費不斷高漲而相對提升,醫院越蓋越豪華,醫護人力卻更捉襟見肘。雖然健保規定醫院須通過評鑑才能 獲得給付,衛生署也宣稱今年起將醫事人力列為必要項目,沒達標準就死當。但醫改會檢視新版醫院評鑑基準草案,赫然發現其中暗藏玄機,病人安全與專業人力恐 遭犧牲。

由於法規面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所規定的人力標準已20年未修訂,近年來合理的醫事人力規範多半仰賴醫院評鑑把關。然而因為醫 院評鑑採「總分制」且人力標準並非必要項目,造成標準形同虛設,例如北部某公立醫院即使藥師人力不及格,照樣取得醫學中心資格;而南部某區域醫院即使護士 工時不合理、加護病房人力不及格,也仍獲評鑑「優等」。
更令人擔心的是,醫改會分析衛生署網站資料,竟發現有22家地區醫院僅聘僱1名藥師,59 家設有呼吸照護床的醫院也只請1名呼吸治療師,甚至有5 家醫院連一名呼吸治療師都沒有。這正是因為現行評鑑人力標準並非必要項目,方能持續任由「一人藥師全年無休撐場的醫院、全院沒有專任呼吸治療師的呼吸病 房」存在!試想一家24小時運作的醫院只聘1位藥師,即使365天全年無休,又怎能同時為白天晚上的門急診、住院,所有病患的用藥安全把關!

人力不足工作超量
而去年12月《蘋果》更披露泰山某醫院違法聘僱密醫值班,疑似偽造呼吸治療紀錄詐領健保的事件。此類人力不足卻由非專業人員代勞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讓民眾怎能放心就醫?
因 此,醫改會95年起就呼籲將醫事人力納入評鑑必要項目,終在立院主決議施壓下,衛生署才勉強答應,但卻「避重就輕」地只從14項人力基準中挑出7項應付要 求,刻意排除常出問題、弊端叢生的醫師合理服務量、呼吸治療師、社工、心理師、護理時數、加護病房人力等項。國內醫師缺乏合理工時保障,加上呼吸器、加護 病房的照護人力不足,導致品質低落或濫用,本就是醫療專業與病人最深沉的痛處;日前更發生醫師超時超量工作而過勞猝死憾事。衛署卻仍屈服於醫院經營者的壓 力,背棄「以病人為中心」的評鑑本質。
另方面,衛生署先暗自調降藥師人力標準,再納入必要項目的做法,更是種「明升暗降」的「藥命」錯誤。因為依 據成大高雅慧教授研究,醫院合理調劑一張處方須9分鐘,但前藥政處長王惠珀卻指出台灣實況只有3.5分鐘;在日本規定藥師一天調劑40張處方,台灣卻高達 160張,台灣藥師發藥速度幾乎是為東京藥師的三倍以上。加上台灣用藥問題更常年高居各類醫療錯誤之首,這些老問題都沒解決,衛署還繼續放水下修,根本就 是棄守把關醫療品質的責任。
沒有人力就沒有醫療品質!衛生署不該棄守醫療品質基本防線,帶頭將就醫安全網絡劃出多項缺口。醫改會呼籲衛生署長應退回此草案再議,並對未達人力標準之醫院「留校察看」,否則又怎能讓辛苦付健保費的民眾甘心?

(蘋果日報)
--
民國100之空洞熱鬧/張大春

民國二字的意義原本極為豐富,那是一個綿延了數千年帝制於一夕崩解之後出現的新國度。但是,除了民國兩字之外,一切都是舊的。人與事、江山與社會、思維與情感、宮室與田畝,還有人們懷抱著的憧憬和怨恨,也是舊的。

從 清末到民國,中國的人口大約增加了7 倍,但是同一時期耕地面積的成長,卻只有10%,人均土地面積大幅下滑的同時,許多勞動力被擠壓得不得不離開農鄉。大部分的人民非但沒有立錐之地,更沒有 一技之長,只能投靠槍桿子。曾兩度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在1922年直奉戰爭後,曾經發布過一封電文,文中不意間披露當時過剩的人力和過少的生 產力的關鍵:「遣之則兵散為匪;招之則匪聚為兵。」這是民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一個結構性災難,一直到對日抗戰勝利,還不曾解決;而不得不依賴打仗維生的第 二代民國百姓顯然又以飢餓難當的肉身投入了另一場神聖的民族戰役。
民元肇造之初所塑造的開國神話總是稱許歷次革命戰役中「拋頭顱、灑熱血」的「烈 士」,我們後世之人卻很少想到:這些參與革命的武力成員若是來不及將頭顱和熱血拋灑出去,而不得不在新的國家中謀稻糧,飽飢囊的時候,適逢清帝遜政,國柄 轉移,不論誰主乾坤,武裝人力必須解散,而人們的主業──農耕── 尚未恢復,絕大部分繳不起田租地稅的人們,就只能淪為半兵半匪的人物。
我們可 能忘了,即使是在那個被詛咒為腐敗、專權、民智未開的舊時代,一旦遇到了災荒,農民上報到衙門裡,還可以得到常平倉的救濟,父母官的照管,甚至鄰鄉鄰縣的 支援。但是當遍地災民都成為匪類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今日之加害人即是昨日之受害人的時候;地方官吏、政府大員恐怕都沒有方法阻止今日之受害人成為明日 之加害人。
從我還是個孩子的年代,台灣的電視台經常製播一種混合了文藝愛情、家族倫理以及反映一部分主流政教觀點和社會背景的戲劇類型,名之曰 「民初劇」,大凡不出幾個套路,總在歌頌革命偉大,控訴軍閥割據,人民期盼中央軍之定鼎中原,如大旱之望雲霓,諸如此類。這種通俗劇一般不會挑戰大眾的歷 史視野,也不會剝落政權的神話外衣,自然也不會揭露一個「昨日之兵、今日之匪;明日之匪,後日之兵」的時代真相。更可悲的是,絕大多數在飢餓線上徘徊的兵 與匪,都有如《抱朴子》裡形容周穆王南征時令人驚怖的景象:一軍盡化為猿鶴蟲沙;他們的悵憾與悲情,卻還深埋在為大人物搭建的政治舞台的礎石底下。

庶民觀點付之闕如
過 去這些年來,兩岸交流頻繁了,對於重新整理民國史似有相當多的期待,眾口一聲幾乎也已經變作老生常談的是要向「超脫兩黨意識形態」的主旋律靠攏。我們甚至 發現「民初劇」也成為彼岸紅火一時的影視類型;不少作品看來也在試著磨合兩個死敵之黨的歷史功過。然而,其中真正貼近庶民命運與觀點的敘事文本依舊付之闕 如。
事實上,從我們這個社會的歷史視窗裡望去,亟待超越的又豈止是政黨意識形態?我們嘴裡念著、手裡攥著「100」這個整數,可是台灣式的「民國 思維」、「民國情感」、甚至「民國常識」不但沒有深化切入這個國家締造之後的真實發展,反而不停地縮陷、不停地斷裂、不停地在島國現實權力分配中內耗殆 盡。
別說民國100年了,那只是一個煙火中升起而乍然寂滅的空洞符號。

(蘋果日報)
--
不用記 西餐禮儀輕鬆學

景 氣漸復甦,高檔餐廳或飯店不時有外國名廚來台獻藝。面對正式場合的美味,客人吃相要優雅、舉止要得宜,才不會辜負美食。國際禮儀作家陳弘美表示,西餐的規 定其實可用人體工學、物理學、生理學和化學解釋,理解後就不需強記禮儀;而西華飯店經理吳蕙欣提醒,主賓位置要搞清楚,才不會因坐錯而失禮。

入座
確認坐位
餐桌上最舒適、安全、景觀最好的位置就是主位,一般是留給主賓,沒有主賓的話就是給主人坐;而約會時就是由女士坐主位。

包包位置
用餐時,女生的包包、手機都不要放在桌上,會影響上菜和桌面氣氛,建議包包放在腿上或背後較佳。

女士先坐
入坐時從椅子左邊走進坐下,大家都一致才不會撞在一起;而男士要等女士坐定才入坐,顯現體貼和風度。

用餐
餐具外向內拿
點餐後服務生會將多餘餐具收走(如圖),不論留下多少刀叉,用餐都從外側餐具拿起。

手輕靠桌
手輕靠桌時,身體微微前傾,身體語言看似對同桌的人表示親近和興趣,這也是禮貌表現。禮儀作家陳弘美表示,雙手放桌上的緣由來自中世紀,當時群雄並列、彼此勾心鬥角,所以大家聚餐時規定雙手一律放桌上,表示沒武器、不下毒,一切攤開的和平之意。

酒水在右
水和酒等飲品放在右手邊,對右撇子來說這是方便的人體工學;而左撇子為了不喝錯,也要拿右手邊的杯子,才是自己的飲品。

麵包在左
飲品在右,所以麵包就在左;麵包建議以手撕成一口大小再吃。

一口大小
不論是大片生菜葉或大塊的肉食,吃的時候都要切或捲成一口大小,才不會弄髒嘴。

叉子用法
叉子用法並不拘泥,可用叉腹凹部盛裝著吃,也可轉過來以叉背尖端送入口;遇到豆子等不易固定的食物,可先用叉子壓扁。

喝湯方向
陳弘美老師表示,喝湯前舀或後舀也是英法心結之一,英式是由前往後舀,法式是由後往前舀,其實我們不用拘泥於方向,只要順手、不發出刮盤和喝湯聲都無妨。

左下角吃起
以右撇子右手拿刀、左手叉來說,從食物的左下角吃起最方便;左撇子就從右下角吃起。

餐巾擦嘴
擦嘴時需使用餐巾,若使用自己手帕或面紙,則有暗示餐廳不乾淨之意。

麵包後收
想讓味蕾清爽點,再品嘗下一道菜,可吃點麵包;麵包會於吃完主菜後才收。

勿清桌面
用餐時桌上有麵包屑是正常的,客人不需清潔桌面,更別將麵包屑拍到地面。

離席
點下放大
離席時餐巾略收一下再放於桌面即可,不要摺得整整齊齊,摺整齊代表不會再來用餐,有諷刺店家之意。

女士先走
用餐結束時,男士先等女士起身後再站起來;公司或家族聚餐則等主人起身後,客人再跟著站起來。

專家說
優雅的吃帶骨肉排不難,用叉子固定肉,再將刀子順骨頭邊將肉切下,成為肉排,就可從肉排左下角開始吃。

大型宴客前主人向餐廳訂菜,建議要包括海鮮和肉排,若客人不能吃某食物,要先跟餐廳交代。

(蘋果日報)
--
沉睡的氣象史 恆春測候站手稿曝光

民國34年9月底至10月初,台灣出現氣象史上路徑最怪異的強烈颱風「琴恩」,但始終找不到官方資料研究;中央氣象局恆春氣象站主任陳建明,無意間發現「沉睡」檔案櫃逾半世紀的恆春測候站沿革史手稿,經人翻譯,驚喜發現就在裡面。

恆春氣象站的前身是日本恆春測候站,於1895年設立,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收;去年2月大掃除時,陳建明在檔案櫃看到1本以毛筆書寫、紙頁泛黃的「恆春測候站沿革史」日文手稿,他請文史工作者念吉成翻譯,發現它是目前恆春地區日據時期保存最完整的官方記錄。

稿 中除詳細記載測候所50年發生的事件,如氣象儀器設備安裝維護、人事更迭、天文氣象、地震紀錄、參訪官員,另外還記錄地方誌事;最讓陳建明驚喜的是,強烈 颱風琴恩在中央氣象局出版的百年颱風年鑑書中,只有日本氣象局提供的原始路徑圖,卻沒有資料輔證,卻在這本被遺忘的手稿中清楚記錄。

陳建明說,琴恩颱風是氣象史上相當罕見「怪颱」,手稿中,完整記錄颱風來襲前1天,對恆春半島發布「暴風雨警報」。

他說,最讓他佩服的是,當時沒有先進的衛星和雷達儀器,測候所也才被美軍轟炸,部分儀器損毀,所長加藤平八朗藉由氣壓計、風速計、晴雨計和經驗判斷,從每小時的風向轉變、速度和氣壓高低變化,再綜合船舶及其他測候所的資料,算出颱風的路徑。

「這本手稿,堪稱台灣氣象界的『寶物』」,陳建明說,恆春氣象站仍保留日本遺留下的德製威赫氏地震儀、日本精工社製作的落地掛鐘,都有逾百年的歷史,正向上級爭取陳列公開展示,分享大眾。

(聯合報)
--
管教與體罰 老師走鋼索

校園霸凌議題如烈火一般延燒教育界,在第一線的教師背負著處理不當的壓力;校園管教權退縮、懲戒權失守,讓教師們陷入「積極招禍」與「消極苟安」的掙扎。

自認擁有「過頭的正義感」的黃姓國中女老師,蒐集幫派勢力伸入校園的資料,竟遭幫派份子恐嚇「斷手斷腳」,驚弓之鳥的她,報警請求加強居家附近巡邏外,現在出入都請家人接送。

女老師掃黑 「打斷妳手腳」

「往前衝就等著被子彈打!」黃老師無奈的說,有些老師情願被認為沒做事,也不願無端被子彈打死!

台中縣某國二生阿文,不小心瞄了抽菸學生一眼,被對方枴腳摔傷,阿文的爸爸找到學校,訓導主任勸說,會請「學生幫的老大」要求手下,不要再弄阿文了。

阿文的父親聽了十分驚訝,質問訓導主任怎麼如此放任,這名主任無奈回說,學生父親是角頭,兒子有樣學樣,在學校當老大,阿文的父親二話不說,把兒子轉校。

老師在講課 老大喊下課

高雄縣某國中詹姓學生,除在課堂上當面罵老師「三字經」,還破壞辦公室、澆汽油放火燒廁所,多次被少年隊「關切」,仍無動於衷,還霸凌同學跟他一起作惡。

「我現在宣布下課!」詹姓學生多次不理正在上課的老師,大聲要全班同學下課休息,沒想到同學怕被霸凌,無視老師權威,全都離開教室,留下老師呆站在講台上。

桃園縣資深國中教師蔡南強表示,教育部強調「零體罰」,卻提不出體罰與管教間的界線,老師糾正學生的不當行為,隨時會被視為「越界」,「政策讓教師成為弱勢。」

聘學務主任 校長用求的

學生難教,家長也不如以往尊師重道,學務主任、生教組長等職務,被視為「天下第一難做」,有學校不得不採抽籤或輪流,否則沒有人要當。屏東市一名國中校長直言,現在的教育氛圍「動輒得咎」,幾乎沒有人要幹,都是校長靠交情「拜託」來的。

屏東市中正國訓導主任潘文道教書卅二年,不是當生教組長就是訓導主任,是屏東縣最資深的訓導人員,自嘲「沒有辦法,可能我長得難看」。

懲戒權掃地 霸凌像瘟疫

他說,政府強調愛的教育,但面對屢勸不聽、行為偏差的孩子,如果沒有更好的配套措施加以輔導,「行為偏差」就會像傳染病一樣在校園蔓延。

心理諮詢師王中砥指出,懲戒權的喪失,不僅讓老師擔心權威掃地,以後帶班更困難,也讓學生對於是非對錯沒有感受。

不少老師都抱持息事寧人的心態:只要不鬧大、不要鬧到校外去就好。在國小任教的高雄市教師會理事長于居正直言,教師如果沒有資源,「鬧大,壓力只會更大!」

沒法源、沒準則 管不動怎辦? 誰來教老師

校園霸凌猖獗,政大教育系教授秦夢群直指「最直接原因就是教師管教權退縮」:不准體罰造成寒蟬效應,教師動輒則咎,缺乏管教權力,最後只好撒手不管,讓霸凌更惡化。

秦夢群說,以往學生有霸凌行為會送訓導處打,或送少年警察隊關兩、三天,現在不准體罰,且教育部將教師管教視為義務列在教師法,但卻非權力,沒有法支持,也沒管教準則,很難管教行為偏差學生。

老師管教時如果情緒不好,負面言語會被錄下來,學生或家長爆料給媒體或民代,台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說,不少老師「被當成犯人審判」。

秦夢群說,老師在教室內的班級輔導管理是專業,但對行為偏差行為學生的管教,「一定要訂準則,讓老師有所依循。」如學生有暴力行為,老師勸導無效,可請訓導人員前來,家長也要來,情節重大者,學生可短期停學。

吳 武典認為,霸凌的原因複雜,除了老師專業能力不足,社會風氣敗壞,「也讓學生有樣學樣。」很多立委關心校園霸凌,但是吳武典不客氣指出:「立委不時在立院 打架,如何要求學生不要霸凌。」社會多元任性,不少人不高興就罵人、打人,「大人也要反省,不要口不擇言」,「尤其公眾人物,更需謹言慎行」。

東華大學教授李明憲認為,一九九五年教育部宣示「零體罰」後,不少教師的確把「零體罰」誤認為「零管教」,導致校園霸凌愈來愈嚴重。

李明憲建議,應加強師培中的管教、反霸凌課程,還應增加在職訓練,並建立「師傅制」,讓新進導師跟著資深導師學習。每所學校都可自行研發並訂出「反霸凌教師手冊」,實際教導老師碰到學生欺負同學、排擠、在網路上造謠,甚至對老師咆哮、動手動腳時,應該如何處理。

中 正大學犯罪防治所所長鄭瑞隆也認為,不少老師放棄管教,營造出助長霸凌的情境。鄭瑞隆看到有些老師認為發生衝突的學生雙方是好朋友,所以不算「霸凌」,也 搖頭不已;他說,許多霸凌案的雙方原本不是仇人,而是「同一掛」的,「直到你不聽我的話了、搶我的男朋友、講我壞話、去告我的狀後,才開始霸凌。」

教育部考慮要為霸凌訂定專法,但鄭瑞隆認為,運用目前的兒少法、刑法等來處理霸凌也夠用,問題在於學校老師、行政人員多不了解、也怕接觸法律。

鄭瑞隆建議,在學校輔導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學校應更妥善運用社區力量、專業志工,甚至是宗教力量來預防、處理霸凌事件。

小四女受排擠 跳樓被擋下

彰化縣的小四轉學生「小語」,參加百年全國運動會舞獅隊員選拔卻落選,日前下課時她搬椅子跳樓,幸好吳姓導師及時拉住。事後學校人員了解,才知「小語」長期被同學排擠,沒選上舞獅隊員又被嘲諷,她一氣之下想用跳樓抗議同學的欺負。

吳姓導師說,「小語」講話直來直往,讓部份同學感到不舒服,造成同儕關係緊張,其實有些同學滿欣賞她率直的個性,下課會找她玩遊戲,並非全班同學都排斥她。

彰 化縣承辦全國運動會,規畫3000頭小舞獅表演,各國小紛紛遴選舞獅隊員。「小語」報名選拔卻落選,被同學嘲笑表演技術差,她因此在第二節下課時間把椅子 搬到走廊,準備從三樓一躍而下,小朋友看她爬越走廊女兒牆,忍不住大叫「老師,有人要跳樓」,吳姓導師飛快跑出教室拉住她。

學校調查後,認為「小語」的同學不應該如此對待轉學生,除了訓誡全班小朋友,也懲罰嘲笑「小語」的學生做愛校服務。吳姓導師負責心理輔導,要全班學童再次接納新同學,另要「小語」向同學道歉,不應用激烈方式「嚇」到大家。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副校長郭麗安說,轉學生「小語」到新環境,被同學排擠,最後採取激烈行為報復,值得學校重視和深思;學校師長不應責備全班學生,而是積極扮演溝通橋梁,引導學童接納新成員。

(聯合報)
--
台電特別保護措施 不讓921大停電發生

避免類似「729大停電」與「921大地震」兩次大停電再發生,台電公司已對全台灣電力系統做了「特別保護」措施的規劃,將在特別災害或狀況發生時,會自動啟動保護,將事故地區進行緊急電力卸載,以確保其他地區可以正常供電。

發生在民國88年的「729大停電」與「921大地震」,造成台灣地區2次的大停電。前者是南部龍畸一座超高壓輸電鐵塔倒塌,結果將全台灣的電力系統給拖跨;後者,是位於中部的中寮超高壓變電所遭震毀,致使全台灣電力系統遭拖跨。

一個超高壓鐵塔或一個變電所受損,竟造成全台灣的大停電,讓民眾想不通。

對台電來說,如果全台灣電力系統垮掉,要再恢復供電,必須進行工程很繁雜、耗時的「全黑啟動」──要先靠「外電」啟動發電廠的發電機,逐一讓發電廠恢復正常發電。

台電董事長陳貴明今天上午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答復立委質詢時表示,台電已有特別保護措施,當某一地區發生事故,區域內的電力系統無法保護時,為避免全台灣電力系統遭拖垮,將會自動啟動緊急電力卸載,將事故區的電力與其他地區切開分離,不讓停電全面化。

據了解,台電這套緊急電力卸載的設計,是在「729大停電」後積極進行。就是,當電力事故發生後,事故事區的電壓會遽降,立即進行所謂的「斷臂求生」,對事故區用電進行緊急電力卸載。

由於電力是瞬間變化,所以這種緊急電力卸載,必須事先就做了設定。

(聯合晚報)
--
黑手黨最恐怖殺手 86歲去世

黑手黨最令人畏懼的職業殺手喬治巴隆尼(Geogre Barone)已辭世,享壽86歲。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喬治巴隆尼涉嫌在黑手黨橫行紐約海濱區域時期,親自謀殺至少20人。

不過他最後成為「叛徒」,讓他以前的許多犯罪集團成員關入牢房。

他因為不滿吉諾維斯家族(Genovese family)懸賞取他的人頭,後來變成告密者。他是這個超隱密家族中,背叛黑手黨傳統緘默守則「緘默幫規」(omerta)的3名成員之一。

今天傳出巴隆尼在證人保護計畫下,於12月28日自然死亡。

巴隆尼是二次大戰英雄,曾以陸戰隊員參與日本硫磺島(Iwo Jima)戰役,退伍後成為街頭幫派「噴射幫」(Jets)創辦人之一。噴射幫後來因音樂電影「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得以流傳後世。

但在真實生活中,巴隆尼比起編舞,還更會殺人。

當被質問曾經「做掉」多少人時,巴隆尼回答檢察官:「我沒有計算,有很多,非常多。」

巴隆尼很粗暴,但也相當配合。他去年說:「我已經85歲了,記不得細節,我參加過戰爭(指二次大戰)…殺了很多人。」

他又說:「後來我參加紐約西城戰爭,兩邊都有很多人喪命。」

他是吉諾維斯家族的執行者,據說當家族與敵對的甘比諾家族(Gambino family)瓜分紐約碼頭時,他曾擔任中間人。

他後來作證表示,甘比諾家族接管史塔登島(Staten Island)與布魯克林(Brooklyn);吉諾維斯家族接管新澤西(New Jersey)與曼哈頓(Manhattan)。

巴隆尼幫助吉諾維斯家族賺取無數百萬美元資金。

他是一個殘忍至極的人,但也很有義氣,他在1980年代服刑7年期間,從未透露黑手黨運作的任何細節。

但2001年黑手黨老闆與曾是好友的吉甘特懸賞取他的人頭時,他決定改變立場。

(中央社)
--
誰當拔管的劊子手 執行有爭議

「誰來拔管?誰來當這個劊子手?」長庚醫院副院長、腦神經外科系主任李石增直言,人還沒走到生命盡頭,就拔除維生管線,這是「加工死亡」,「等於是叫我們去殺人!」違反醫師天職,稍不小心就會被告,執行上恐有極大爭議。

李石增在神經外科經常看到許多嚴重意外腦傷的病患,他說,很多醫院推動器官捐贈,但神經外科醫師的職責是努力救人,這時如果去宣導器官捐贈,會讓家屬混淆「你到底是要救人?還是要救器官?」

他認為,安寧拔管也會面臨同樣的困擾,人的死亡定義是什麼?目前醫學上認為是「心跳停止」的時刻。如果末期病人還有呼吸心跳,卻要拔除他的維生管線,這是「加工死亡」,醫生的天職是救「生命」,怎麼會反而變成劊子手?

李石增說,法律怎麼可以去「共識」別人的生命,尤其現在醫病關係信賴度很差,這條法令實施後,誰當那個「拔管」的人?只要任一家屬有意見,即使其他家屬簽了同意書,醫生仍動輒得咎,稍不小心就被告,執行上一定會出問題。

中醫大附設醫院急診主任陳維恭也認為,無論是器官衰竭或癌末病人,生命權都不應由他人決定,執行上,如病患未曾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不施行心肺復甦 術,DNR),雖有兩位醫師專業判斷,如有家屬同意拔管或放棄心肺復甦,有家屬不同意,事後告醫師共同殺人怎麼辦?

他認為,對於治癒無望的病人,醫師可以不積極作為,但也不能有消極作為,也就是可以不給升壓劑、強心劑積極救治,但涉及拔管就是不給病人活著的機會,和殺人無異。

高雄榮總醫院院長黃榮慶則表示,行醫卅七年,還不曾遇到家屬提出類似要求,但「能感受到,那是家屬心中想卻說不出來的痛苦」。醫護人員能做的,也僅止於告知已盡力了,家屬通常在萬分不捨情形下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讓患者不必再遭受最後的痛苦。

也曾遇過家屬要求盡一切努力延長性命,雖然未說出「是為財產分配問題」,但醫護人員從家屬群聚討論過程,可嗅到蛛絲馬跡。

黃榮慶說,最難處理的是患者已藥石罔效靠著呼吸器維生,醫護人員溝通必須很小心,以免引發家屬誤會反彈,處理過程反而壓力更大。

病患安寧死 拔管有法可循

生 命進入末期、意識不清的病人能否拔掉呼吸器?在社會爭議多年下,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草案,明訂病患經診 斷確定為「末期病人」,且最近親屬也簽署「終止心肺復甦術同意書」,醫師就可移除呼吸器,讓喧騰多時的安寧臨終跨出制度化的一大步。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落實安寧緩和條例精神,本次修法也特別將「安寧緩和同意書」的效力,直接移轉到健保卡上。未來,只要民眾簽署「安寧緩和同意書」,衛生 署就會自動在健保卡上加註「願意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且效力等同於同意書正本;未來,若不幸遭逢意外病危,醫院就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患個人意願。

所謂安寧緩和醫療,就是盡可能免除病人痛苦,拒絕不必要心肺復甦術等急救,如插呼吸管、心臟電擊及打強心針等。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表示,不需做而做的急救不僅浪費資源,對渴望善終的人,何嘗不是種折磨。

但提案的國民黨立委侯彩鳳坦言,儘管社會普遍認同要讓臨終病人「舒服的走」,但放棄急救卻得面臨龐大的道德問題,導致相關修法就像燙手山芋,幾年來都只聞 樓梯響,鮮少有人敢動手,讓台灣每年約有十餘萬末期病人得不到善終,落得病人輸、家屬輸、醫療人員輸及國家輸的「四輸悲劇」。

只是,隨著類似爭議不斷發生,日前台北市又驚傳「夫殺久病妻」的慘案,終讓朝野凝聚共識,由五十一位立委提案連署修改《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並在昨日初審 過關。條文明訂,當病人在兩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確定為「末期病人」後,再由配偶、成人子女及孫子女、父母及醫療委任代理人一致共同簽署「終止心肺復甦術同 意書」,並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醫師就能在法律保障下,停止進行心肺復甦術。但,這一切都不得違背病人昏迷前的意願。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表示,修法前家屬面對「末期病人」時,即便不忍對方痛苦活下去,卻缺乏明確權力要求醫師拿掉呼吸器;此次修法,即便門檻相當高,但至少是開了一扇門。未來醫師在為病患拿掉呼吸器後,也不用再擔心事後有家屬反悔,引發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為了避免親屬謀財害命,修正案也明訂,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成員除醫師之外,倫理、法律專家及社會人士也都必須參與其中,且人數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衛生署:三道程序把關 條件嚴格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安寧緩和條例》修正草案,召委劉建國表示,修法是試圖建立一套更完善的機制,若能三讀通過,將可協助末期病患作出人生最後決定,讓他們能走得有尊嚴。

國民黨立委衛環委員江玲君說,她的外祖母高齡九十二歲,原本身體硬朗,一次意外跌倒後失去意識,靠呼吸器維持生命。由於老人家骨質脆弱,連醫護人員幫她換衣都有骨折危險,所以無法穿衣服,只能在棉被裡包上浴巾。

「我每次看到外婆就忍不住流淚,哭著問媽媽,為什麼不能讓外婆好好走?」江玲君回憶起這段往事,依舊略顯激動。她說,當時外婆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度過生命 最後幾個月,因法律不允許,家屬無法擅自拔管,只能讓外婆靠儀器維生。通過安寧緩和條例最大的意義,是替病患留住最後的尊嚴,自己因為有過切身經驗,所以 更開心。

但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認為,初審版本看起來對病人權益嚴格把關,但需要父母、子女、配偶三方一致同意,條件嚴苛,根本是把決定拔管或撤除心肺復甦 術急救的家屬當成心懷不軌的賊。「如果家屬其中一人久未連絡或找不到,就不易施行」,修法雖然比以往進步,但操作上有困難。面對質疑,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 崇良表示,作法嚴謹是必要過程,等大家疑慮漸消,才有逐步開放的空間。

有醫師擔憂拔管如同劊子手,萬一處理不慎,恐官司纏身。石崇良說,未來末期病人不實施心肺復甦術須經過三道程序,第一,必須由二名相關專科醫師認定為末期 病人;第二,須由病人配偶、子女、父母等最近親屬共同簽署同意書;最後,需由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為醫師背書。只要其中一個要件不通過,就不得 施行,條件嚴格,應可降低疑慮。

醫界:距臨終2至4周 家屬同意才可

立法院修正《安 寧緩和醫療條例》,在家屬同意和醫師認定下,可以拔除末期病患的維生管線,什麼樣的條件才符合?如果家屬無理要求怎麼辦?醫界表示,並不是所有現在被插管 的病人都會面臨被拔管,醫界有嚴謹認定標準,必須是「末期」無法再繼續存活二至四周的即將臨終病患,才會在家屬同意下撤除相關的醫療急救措施。

安寧照顧協會常務理事莊榮彬醫師指出,之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法時,部分人士就擔心有倫理上的爭議,怕不肖子圖謀長期臥床長輩的財產,提前放棄治療。經這些年推動安寧的概念,醫界已獲共識。

莊榮彬說,凡是多重器官衰竭、癌症全身轉移、愛滋病末期轉移及失智症末期等病患,臨床判斷已「拖不下去」、距臨終約二至四周的病患,可以及早撤除身上的管線,讓病人少受一點苦。

莊榮彬說,除了癌末病人,醫學上已將安寧緩和醫療的概念擴大到其他非癌末疾病,包括愛滋病、漸凍人、心肺肝腎衰竭等病患,以推廣安寧照護。

莊榮彬也強調,植物人不在此次修法範圍,因為植物人只是大腦功能受損無法表達,但腦幹功能仍可維持正常的心跳血壓,並不算「末期」病人,醫師絕對會從專業把關。

莊榮彬說,這次的修法是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延伸」,如果家屬有無理的要求,對還沒走到末期的病人要求提前拔管,醫生也不會同意。

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表示,這條法令早該修了,但法令通過後,需要進一步訂定細則,例如末期病人如何定義?各專科可能有不同的標準。

最近台大打算針對昏迷指數低於五的重症病人家屬實施「臨終徵詢」,但多重器官衰竭到底是幾個器官失去功能才算,執行實務仍有許多待進一步討論釐清。

小檔案-安寧死與安樂死不同

為末期病人有條件的拔管,算不算是一種安樂死?安寧照護爭取的是「自然死」(Natural Death)的合法化。自然死的定義是:不使用高科技或特殊的維生方式來延長疾病末期狀態之瀕死階段,讓疾病因自然進行而死亡,但絕不加工致死。

一般民眾以為,「不給予或撤除維生醫療」屬於「安樂死」,但安樂死(Euthanasia)的定義是:為減少病人的痛苦,以特定方式刻意結束病人的生命。 也就是刻意致人於死的手段,讓「不會死亡」的人提早結束生命。推動安寧概念的人堅決反對此種「殺人」方式的合法化。

簡單說,自然死不會刻意延長死亡過程,也就是不管有無醫療措施或干預行為,病人都會死亡,因此在臨終時不再使用人工呼吸器或進行心肺復甦術。

拔管太遲 腐肉與血水四濺 家屬悔

五十多位立委提案修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放寬末期病人拔除呼吸器等維生系統限制,但何時才能拔管引發各界關注。「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推手」趙可式強調,當初推動安寧醫療立法時,即參考先進國家《自然死法案》,此次修訂方向只是回到最初版本,大家不用過慮。

全台第一位安寧醫療博士趙可式返國後在成大護理系任教時,積極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立法。她說,當年推動立法時,主要是參考歐美等先進國家的《自然死法案》, 對已被醫師判定治療無效的末期病人,可根據當事人意願或家屬同意,「不予」治療與「撤除」維生系統,讓他們走得更有尊嚴。

趙可式表示,外界普遍關心的拔管時機問題,其實應回歸醫學倫理來看,醫療不足與醫療過度都違反醫療倫理。換句話說,可以搶救的病人不救,是草菅人命;不需要搶救的病人仍搶救,也增加病人很多沒有意義的痛苦。過與不及,都不符合醫療倫理。

她說,曾在成大醫院看過一位使用葉克膜維生系統二、三周的病人,四肢都已發爛、傳出臭味,家屬還不願放棄搶救。直到對方長出屍斑,家屬才勉強同意拔管。結 果,每拔出一條管子,腐肉與血水飛濺,家屬看到這種畫面,才悔不當初沒有盡早拔管,讓長輩多受很多無意義的苦。這就是明顯過度醫療的例子。

及早簽署DNR 自己保善終

推動安寧照護和不進行心肺復甦術(DNR)多年的台大神經外科醫師黃勝堅說,這項條例若能順利修正通過,是很大的進步,讓台灣邁向更先進的國家,也能夠讓末期病人的痛苦減到最低、安詳尊嚴地善終。

黃勝堅說,這次修法是DNR(Do Not Resuscitate)觀念的延伸,大家爭取的是「自然死」,但很多民眾擔心若簽署了DNR意願書或親屬簽了同意書,會被醫療機構或醫師「放棄」,病人 或親屬可放心,因為有配套法令。例如,醫療法第六十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 不得無故拖延。」

他認為,及早簽署意願書,就醫時反而會更安心,民眾可在健康或輕病時,先表達意願,爭取自己的善終權。

生命程式 自己可以選擇/顧燕翎(台灣銀領協會理事長)

五十多位立委提案修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接近死亡的末期病人,可以在家屬同意之下拔除呼吸器等維生系統,避免以人為方式延長死亡過程,平添病人和家屬的痛苦。這是一個兼顧人道與世界潮流的修法,也是許多老人家期待已久的轉變。

可惜衛生署今年八月公告修正的「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給予個人和家屬的選擇只限於在生命最後階段(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可能已經受盡折磨 後,才能拒絕施行心肺復甦術: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等。如今即使略增彈性,讓已插管者可以選擇拔 管,但插管之前的無效「治療」和「治療」的痛苦,難道就必須長久忍受,並且由全民埋單?

生老病死是生物的宿命,接受死亡也是生命終將面對的功課。對有些人來說,生命的品質重於生命的長度,當身體機能已經損毀到無法以人力挽回、臨近生命終點 時,是自然離去,還是繼續「治療」,應當允許個人在尚能清楚思考時做一決定。立法院在討論《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修訂時,實在可以參考先進國家做法,給個 人及早有所選擇,並予以尊重。

以芬蘭為例,個人可以在健康狀態下簽署:「遭逢嚴重意外傷害、發生重大疾病,或因年邁病篤,以致完全喪失心智意識及法律行為能力時,除有相當之理由可以合 理相信本人仍有復原之可能性外,請停止一切企圖維持本人生命之人為治療行為。」在「企圖拯治本人之過程中,一旦可證實該等治療行為無效時,應立即停止一切 治療。」

而美國的簽署書則是經由兩位醫師判斷,「認為本人已極度病危而回生乏術;或認為本人持續處於喪失意識之狀態,已無合理之理由足以期待本人仍有回復意識之可 能性時」,個人可以選擇「停止執行」(包括中止)以下各項:以人為方式補充養分及水分(包括插管餵食食物及水分)、外科手術或其他侵入性手術、心肺復甦 術、抗生素、洗腎、人工呼吸器、化學治療及其他放射線治療、或者其他所有之「維持生命之醫療手段,該等手段僅足以苟延生命,而無相當之可能性足以改善其狀 況者。」

台灣面臨社會和人口結構轉型,照顧資源的有效使用,應是當前國家的重要政策,為了減少人民的痛苦,請不要再瞻前顧後了。

(中國時報)
--
孕前多吃蔬果 生女機會高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科學家發現,女性在懷孕前數周多攝取富含鈣和鎂的食物,例如綠色蔬菜,會增加生女孩的機率。

荷蘭生育性別諮詢機構Gender Consult的生物學家諾蘭德(Annet Noorlander)與德爾夫特大學、馬斯垂克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進行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生殖生物醫學線上》(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期刊。

研究人員花了五年時間,追蹤一百七十二對希望添女的夫婦,這些夫妻之前總共育有三百五十八個兒子,但只有兩個女兒。

每對夫婦在計畫懷孕前九周,開始攝取大量蔬菜水果和米飯,以增加血液中鈣和鎂的濃度。此外,他們必須每天服用含重要礦物質的藥片,定期接受血液監測,並盡可能確切掌握每月受孕高峰期。

結果完成實驗的卅二對夫婦當中,有廿六位母親成功生下女孩,只有六位母親生男孩,「弄瓦」成功率超過八○%。此外研究人員也推測,富含鉀和鈉的食物,例如香蕉和馬鈴薯,可能有助於生男孩,但此說仍有待驗證。

(中國時報)
--
荷蘭研究 孕前多吃含鈣鎂蔬果 8成可生女

生男生女是一門大學問,許多夫妻為此遍尋秘方,但往往難以如願。荷蘭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懷孕前數週、大量攝取綠色蔬果等含豐富鈣、鎂食物的婦女,生女的機會將會大增,一組依據研究人員指示進食的婦女,生女的機率高達八十%。

想生男 可多吃香蕉與馬鈴薯

研究人員也發現,若婦女大量攝取含鉀、鈉的食物,比如香蕉與馬鈴薯,可能提高生男機率,但這一點還有待試驗證明。報導說,雖然研究人員還不了解其他因素,比如懷孕的時機在決定兒女性別上扮演何種角色,不過他們認為,正確的飲食應有助於父母增加擇定子女性別的機率。

荷蘭「性別徵詢」公司(Gender Consult)與德爾夫特大學、馬斯垂克大學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一百七十二對希望添女的夫婦展開五年的調查,這些受調查者已育有三百五十八名兒子,而女兒只有兩名。

在 他們計畫懷孕前九週,開始攝取豐富的水果、蔬菜與米飯,以增加血液中鈣、鎂的濃度。此外,他們每天服用含重要礦物質的藥錠、定期監測血液,並儘可能確知每 月懷孕高峰期。結果,三十二對完成該計畫的夫妻有二十六對順利生下女兒,僅六對添丁。「性別徵詢」生物學家諾蘭德說︰「這個方法雖屬試驗性質,但我們證明 它有效。」

子女的性別是由父親的精子所決定,但研究人員認為,準爸爸血液內的礦物元素無足輕重,但準媽媽血液的礦物質濃度,卻可讓她較能接受帶XX染色體或XY染色體的精子,前對染色體將導致生女。

此外,由於帶XX染色體的精子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抵達卵子,因此研究人員也建議,在排卵前三、四天做愛,以進一步提高懷女機率。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生殖生醫科學線上」(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期刊。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台灣生殖醫學會常務理事李茂盛表示,他在臨床上也發現,懷孕前吃蔬果或肉確實會影響生男生女的機率,如果婦女生產時有性別的考量,他也會建議懷孕前三到六個月嘗試。

李茂盛解釋,婦女如果在懷孕前吃肉,生男孩的機會增加,因為會形成鹼性體質,而男性Y精蟲在鹼性環境中跑得比較快。至於吃蔬菜則生女兒的機會高。事實上,已有多個相關研究支持此一論點。

但是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楊再興醫師表示,他從沒有聽過「生殖生醫科學線上」這本期刊,研究可信度待商榷,恐誤導民眾,而且何謂重要礦物質藥片?如果涉及商品買賣,那就更糟了!

楊再興表示,影響生男生女因素很多,光靠飲食內容,恐怕很難有決定性影響,母體陰道酸鹼度是一部份,理論上,男性精子越多,越靠近女性排卵期行房,越易生男,因女性陰道平時偏強酸,生男的Y精子較不耐酸,越靠近排卵期行房,女性陰道環境會偏向中性,對Y精子越有利。

衛生署:生男生女一樣好

衛生署估計,台灣每年已有四千名女嬰因醫療科技性別篩選或墮胎而消失,男、女嬰比例為一百零九比一百,嚴重失衡,衛署已明令醫療院所禁止進行性別篩選,也呼籲民眾別再重男輕女或是偏好特定性別,男孩女孩一樣好。

(自由時報)
--
3-5月鬧遊覽車荒 有錢租不到

「車 子壞掉了,今天沒辦法出車喔!」校外教學團遊覽車突然少了兩輛,學校急跺腳,陸客團被放鴿子,下機後沒車可搭等事件不斷傳出,遊覽車業者說,全台瘋媽祖, 加上春遊、畢旅及陸客團,每年三月十五日至五月十五日,台灣鬧遊覽車荒。國內目前有一萬兩千多輛遊覽車,以陸客團每日來台四千人上限、一個團來台七天計 算,每天遊覽車需求一千輛,國內遊覽車數理應足供市場需求。

「一天來八千名陸客,遊覽車也夠用!」遊覽車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陳智勝指出,原本一輛遊覽車日租金八千至九千五百元,三月起上漲到一萬一千元起跳,旅行社甚至反應一天一萬三千元還租不到遊覽車。

擁有兩家遊覽車公司牌照的統聯客運公司,總經理白德存表示,這兩年,除了陸客外,國內旅遊市場興起,退休族、銀髮族的一日或二日遊風行,加上校外教學的次數也提高,國旅遊覽車的需求比以前成長兩成。

「最特別的是每年三月媽祖出巡!」E─GO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孟育指出,全台瘋媽祖,千台遊覽車移往中部,陸客又偏愛在春暖花開的三到五月間來台旅遊,校外教學、員工出遊、畢旅、瘋媽祖及陸客團一起搶遊覽車,導致全台出現季節性遊覽車荒。

白德存表示,目前旅行社預約遊覽車已排到四月,且去年為孤鸞年,今年又碰到建國百年,嫁娶多,結婚包車團甚至已預約到今年雙十節,國旅行情夯,加上租車價格比陸客團好,平日一天租金可達一萬元,價格較低的陸客團,租到遊覽車的機率就相對較低。

遊覽車需求高,不肖的遊覽車業者坐地喊價,原本接了一天九千元的出車案,謊稱車子臨時壞了、司機突然不舒服等理由,出爾反爾,改接一天一萬一千的租車案,學生、員工團或陸客被放鴿子的情形,恐將難免。

(中國時報)
--
台灣怪姓多 12生肖也能當姓氏

國人的姓氏無奇不有,光以動物為姓的,就有廿二個,所幸沒有人姓龜。而十二生肖中,除了鼠、兔、蛇、狗、豬外,都有人姓。

蟻、豹、魚都有 所幸沒有人姓龜

依內政部去年十一月出版的「全國姓名分析」統計,全國一千五百二十七姓中,有廿二個以動物為姓,其中,馬、駱、熊是超過萬人的大姓,龍、牛也超過千人;罕見的動物姓氏則有蟻、豹、魚。

以十二生肖來檢視,除了鼠、兔、蛇、狗、豬之外,其他如牛、虎、龍、馬、羊、猴、雞都有人姓;其中,姓雞的有四人、姓猴的有六人、姓虎的有九十四人,過去曾有人姓犬,卻未出現在去年的統計。

動物姓氏之外,有一百四十九個姓氏全台獨一無二,包括單姓憂、打、頭、縮、末、性,以及複姓公羊、文樂、旦巴、鍾巴、伊西。

全 台目前一千五百二十七個姓氏,比起二○○七年少了十五個姓氏,例如丐姓三年前仍有一人,最新統計已不見,複姓于林三年前有二人,最新統計也看不到這個姓 氏。如果再以二○○一年之前的資料比較,姓氏就減少了更多,主因是當年修正的姓名條例,規定國人與外國或無國籍的人結婚,或是外國人歸化我國,姓氏要用我 國習慣的姓氏,從當年起,諸如小笠原、仲宗根、竹之內、津嘉山、索羅門、巴賽洛斯等姓氏,已不再列入統計。另外,原住民姓氏也未納入統計。

十多年前因緣際會栽入稀有姓氏蒐集領域的郭智祥分析,罕見姓氏的由來不少是因早年文盲多,很多人糊里糊塗改了姓氏,後代因年代久遠,很難提出原姓氏被更改的證據。

寫錯誤植的比例可能不低。郭智祥說,有位「杞」先生告訴他,不識字的祖父姓「紀」,出生報戶口時口述姓氏給戶籍人員寫,莫名其妙變成了「杞」。

還有位「杞」太太想探究丈夫姓氏來源,訪談卻發現丈夫原姓「紀」。原來是在丈夫的曾祖父時代,鄉公所失火或淹水,戶籍資料毀損,公所請外省籍杞姓教師重新謄寫,「杞」姓教師心想,自己孤家寡人在台灣頗寂寞,就自作主張把「紀」改寫為「杞」,就這樣傳了四代。

據統計,全台姓杞的有四百三十九人,姓紀的有四萬零一百零三人。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