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110405

吃安眠藥夢遊看展「是吃糖」 衛署斥「不良示範」策展單位:藥效是演的

台北當代藝術館前天下午舉辦「使蒂諾斯之夢遊美術館」百人夢遊活動,邀請有安眠藥「使蒂諾斯」醫師處方箋者,拿藥到場吃下以感受夢遊看展。衛生署昨斥為不良示範、恐引發風險;策展團隊隨後聲稱是吃糖果,參與者配合演出用藥昏沉狀態,想藉此傳達迷幻的行為藝術效果。


北市衛生局將調查
當代館正舉辦「活彈藥」展覽,前天夢遊活動由藝術家蘇匯宇主持。
策展成員楊雅苓昨說,蘇有睡眠問題,經醫師指示吃第四級管制藥品使蒂諾斯,因知該藥吃了有迷幻效果、甚至遭濫用,其藝術活動即以此為發想主題。
館方與楊雅苓前天稱約二十人參與夢遊活動,都有處方箋、帶自己藥物去吃。但有媒體指疑似藝術家給藥,昨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副組長蔡文瑛說,將請北市衛生局調查;即使吃自己藥物而無罰則,仍呼籲藝術不該聳動,助眠藥應吃完快睡,吃完還走動有風險,是不良示範。

「惹爭議只好說破」
昨楊雅苓聲明:「當天吃的是糖果。外界糾結在藥上面,忽略藝術本質,我們只好說破。」她指藝術家要製造群體吃藥假象,參與者配合演出昏沉,讓其他入館者以為真看到服藥者在看展,藉此傳達藝術品也可是種行為。但她不願提供參與者聯絡方式讓記者採訪。
當代館展覽組副組長陳志芳說,活動後館方才知是吃糖果;但藝術並無欺騙問題,「說一套做一套」也常見於行為藝術上,透過傳遞假象或反向操作,反而更能看到真相。

真用藥離場很危險
關西培靈醫院院長、精神科醫師李光輝說,吃使蒂諾斯除想睡,會有夢遊、不自主夜間行為,若真用藥又沒睡,離場時恐走不穩而危險。吃該藥逾三年的民眾小偉說,服藥後很快昏睡,還能看展感覺不可思議,吃糖就較合理。

「活彈藥」策展團隊小檔案
●團隊成員:陳豪毅、陳璽安、林宏璋、楊雅苓、蔡家榛
●成員背景:藝術家、藝評家、專業策展人,在藝術領域各有5年以上資歷
●展覽簡介:結合台、港、日、韓、德、巴西等26名藝術家,以觀念、行為藝術及現地創作,顛覆大眾熟知的生活脈絡,用虛擬機制和手法,呈現作品「玩真的」的態度

(蘋果日報)
--
展場發安眠藥 衛署︰最重罰75萬

第 四級管制藥品─佐沛眠(商品名使蒂諾斯)服用後,可能短暫失憶、夢遊,也可能導致成癮性、依賴性,屬於處方藥,但藝術家蘇匯宇在「使蒂諾斯之夢遊美術館」 展演活動上,竟疑似在現場提供給參加者服用。如經確認,他恐將因此被罰十五萬元至七十五萬元罰鍰,若被認定涉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轉讓」行為的話,還將吃 上官司。

蘇匯宇三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使蒂諾斯之夢遊美術館」的藝術展演活動,號召百人帶來自己的使蒂諾斯,服藥後進展場參觀展覽, 進行百人夢遊的藝術創作,最後有二十人參加。因為部分參與者沒有帶自己的安眠藥,蘇匯宇疑似在現場直接發放。服藥後,有參加者強忍著睡意一路參觀,也有人 連說話都說不清楚。

蘇匯宇︰裝在藥盒子裡的是糖果

蘇匯宇事後解釋,他裝在藥盒子裡的其實是糖果。策展人之一楊雅苓對於多 少人自己帶藥?多少人是領取糖果?表示:「我知道,但我不想說。」當代館館長石瑞仁表示,當天他要求藝術家把參與活動者所簽的切結書交給他看,「那二十幾 個人據我所知不是一般觀眾」。石瑞仁說,那只是一個表演,館內沒有出現失控的狀況,「以後會要求要有駐館醫師在現場」。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 理局局長康照洲指已請台北市衛生局調查。北市衛生局藥物食品管理處長姜郁美表示,三日即掌握民眾提供的檢舉影片,明天上班會行文請蘇匯宇說明。「若藥品來 源不法,視為毒品」,即便來源合法,也會追蹤取得藥品的方式,了解是哪個醫療院所開給的及藥品的量有多少等。至於蘇匯宇聲稱給觀眾服用的是糖果,姜郁美強 調,一樣要調查釐清,可能需要請與會者說明。

蘇匯宇若確實在現場發放使蒂諾斯,涉及違反管制藥品管理條例,未經醫師處方擅自使用及調劑管制藥品,可罰十五萬元以上、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此外,調查局毒品防制處代處長張祥山表示,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八條規定,如果非醫師轉讓四級毒品給他人,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若轉讓毒品達一定數量者,還可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另一方面,無正當理由持有或施用第三級或第四級毒品者,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接受四小時以上、八小時以下的毒品危害講習。

使蒂諾斯小檔案

衛生署共核准含佐沛眠(zolpidem)鎮靜助眠成份的第四級管制藥品的藥證25張。

★國內現況:2009年佔健保支出8.4億元,排所有藥物第17名,民國95年度台灣人共用去1億1541顆含有zolpidem鎮靜助眠成份的藥物,其中使蒂諾斯就佔了5579萬顆。

★可能副作用:頭痛、暈眩、胃腸不適、短暫失憶、夢遊、幻覺、意識混亂等。

★小叮嚀:遵照醫囑服用,絕不過量,不與酒類併用。孕婦、哺乳婦不得使。

(自由時報)
--
大餐後一杯咖啡 血糖加倍升高

許多人在享用豐盛的大餐後,喜歡喝杯咖啡,去油解膩。但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這可能會讓血糖加倍升高,影響健康。

加劇高脂飲食損害
英 國《每日郵報》昨天報導,加拿大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的研究人員調製一種含有脂肪分子的特製飲料,讓健康的受測者喝下飲料,模擬人體吸收一頓富含脂肪大餐的狀況。6小時後再喝一杯糖水,接著測 血糖。結果顯示,受測者的平均血糖會比未吃大餐、僅喝糖水的健康者高出32%。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喝下脂肪飲料後5小時讓受測者喝兩杯咖啡,1小時後,再喝一杯糖水。血糖測量結果發現,受測者的平均血糖指數比未吃大餐僅喝糖水的健康者高出65%。這意味咖啡因加劇高脂肪飲食對健康的損害。

糖尿病患者宜控制
主導這項實驗的波多恩(Marie-Soleil Beaudoin)教授說:「我們發現脂肪加上咖啡因,可能會削弱膽和胰臟之間的溝通,讓身體無法輕易去除血液中的糖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該限制咖啡因的攝取。」

(蘋果日報)
--
吃太油配咖啡 血糖加倍升高

加拿大研究指出,吃高脂食物會讓血糖升高,如果再加上一杯咖啡,則會使血糖加倍升高,對健康造成影響。加國媒體指出,這顯示吃速食等高脂肪食物時,最好不要配咖啡。

領導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博士生瑪麗-蘇蕾‧布多昂說,速食的脂肪與咖啡因混合,血糖升高程度會類似罹患糖尿病的人。

實驗要求健康男性依體重多寡喝下同等克數的脂質飲料,一公斤喝一克脂質飲料,6小時後再喝一杯糖水。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男性的血糖比未攝取脂肪飲料前高32%。

受試者在進一步的實驗中先喝下脂質飲料,5小時後喝兩杯咖啡,隔一小時後再喝一杯糖水。研究人員發現脂肪與咖啡因混合,會干擾腸道與胰臟間的訊息傳遞,因而無法正常製造胰島素,使血糖比人體未攝入高脂與咖啡因時還高65%。

布多昂說:「飽和脂肪會干擾血液清除糖分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咖啡因,會使糖分在血液中停留過久,對器官造成傷害。」

(聯合報)
--
刁難 失業給付竟指定面試 半年內求職失敗須達21次 才能請領

景 氣好轉,勞委會日前提高失業給付門檻,原本失業者每月只需兩次求職失敗紀錄即可領給付,但現在每月還得到就服站推介的廠商面試一到兩次,失敗才能領。失業 勞工要領取半年的失業給付,原本只需提供十二次求職失敗證明,現在要增到二十一次。有失業者痛斥:「政府根本惡意刁難!」

勞工若被迫失 業,每月可領投保薪資六成、平均約一萬七千多元的失業給付,最高可領半年,但勞委會今年二月新訂《失業認定作業原則》,除要求失業者每月要自行求職兩次, 還要面試就服站介紹的工作,失業者平均每月要求職三到四次都失敗才能領給付,六個月內總計須提供二十一次求職失敗證明。

民批介紹爛工作
由於該規定未公告即發函要求實施,近日引發爭議,失業者王先生前天向《蘋果》投訴,指現在找工作大多透過人力銀行或報紙,但政府逼失業者每月要到就服站推介的「爛工作」去面試,「根本是刁難失業者!」

九成為基層工作
北市就業服務處課長江慶燧說,許多民眾抱怨公立就服機構職缺少於一般網路求職機構,薪資也較低。勞委會官員私下也坦言,曾有從主管職失業的民眾,被就服站推介到工廠任作業員,當場就引發口角。
據職訓局統計,公立就服中心有十八萬九千多筆職缺,九成以上是技術員、服務員、體力工等基層工作,僅有一千多個主管和一萬兩千多個專業人員職缺。

「不該行政干預」
勞委會職訓局長林三貴說,《就業保險法》原本就規定請領失業給付除須附求職紀錄,還需接受就服站推介和參加研習,之前因就業市場上職缺有限,才沒有嚴格實施。現在景氣回溫,職缺增加,為落實幫助民眾重回職場的政策目的,才加強推介。
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就服站幫求職者重回職場的過程應更細膩,不該讓求職者覺得被刁難。社會保險專家、勞務士協會理事長張凱翔認為,我國失業給付的財源來自上班族每月繳的保費,符合要件就應可請領,政府不該用行政手段干預。

失業給付申請新規定
★資格:
※勞工因關廠歇業、資遣等非自願離職,可領失業給付
※失業者可月領勞保投保薪資的6成,最長6個月;45~65歲和身障失業者最長可領9個月
★程序:
※向公立就服站登記求職,請領期間每月須提供2次自行求職失敗紀錄
※除上述要求,前3個月每月需接受1次就服站推介工作,前往面試;之後每月2次,才能繼續請領*
※申領失業給付6個月期間共需證明求職失敗21次
※每3個月須參加4小時就業促進研習活動*
★詳洽: 0800-777-888
註:*為2/15起新增規定

(蘋果日報)
--
婦狂掉髮頭禿 看皮膚科找病因

Q.我是46歲女性,年輕時頭髮茂密,但近來掉髮厲害,頭頂都可見頭皮,可用什麼方式治療或改善?
A.這名讀者在短時間內大量落髮,若頭頂已可見到頭皮,應是掉了五成頭髮,看起來應是急性落髮。
雖然急性落髮症狀看來非常恐怖,不過頭髮在3至6個月內就會長回來,是可以治療的,不用擔心。
急性落髮的原因很多,像是壓力大、缺鐵等內分泌失調、全身性的疾病等,只要解除原因,頭髮會長回來。建議這名讀者可找皮膚科醫師診治,找出落髮原因,對症下藥。

可擦外用生髮水
頭髮是毛囊製造的,毛囊會經歷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生長期,周而復始。急性落髮期間除了改善落髮原因,還可擦外用生髮水,以延長生長期的時間,加速休止期的毛囊生長,髮量看來會較多。

(蘋果日報)
--
首見 幹細胞育出活心臟 料一周內「跳動」 排斥風險可望下降

全球第一枚以患者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的人工心臟,可望在一周內生成。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再生醫學專家上周六宣布好消息,他們將需要移植心臟患者的幹細胞,注入處理過的人類心臟支架,若順利,這枚人工心臟將在未來一周出現心跳。此研究為日後培養個人替代臟器奠定重要基礎。

明 尼蘇達大學這批科學家由朵瑞絲泰勒博士(Dr. Doris Taylor)領軍,他們從捐贈者遺體取出心臟,在實驗室以界面活性劑洗去心臟細胞,取得有「鬼心」(ghost heart)之稱的膠原蛋白支架。再將取自需換心者的數百萬顆年輕幹細胞注入支架,假以時日,這群幹細胞會附著上支架、分裂至特定數量,心臟即能自主搏 動。

突破捐贈不足瓶頸
泰勒上周六在於紐奧良市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學學會」年會,宣布研究進程,她說:「這批人工心臟還在發育,我 們希望未來一周內就能看到它們出現搏動跡象。」泰勒指出,其研究能突破移植手術兩大瓶頸,一是器官捐贈數不足,另一是複雜的排斥現象。以換心者自體幹細胞 培養出的新心臟,植入人體後產生排斥的機率可望下降。
照再生醫學界現有研究速度,泰勒認為,製造全器官移植用人工心臟的技術,終有一天會發展純 熟。她的團隊就利用過鼠心及豬心洗出支架,再注入人類幹細胞,幹細胞最後都順利快速分裂,使人工心臟獨立跳動,搏動力量甚至達正常心臟的25%,但光是人 工心臟獨立跳動已是團隊的一大勝利。
研究基地在美國的泰勒進行這項最新研究時,為獲得足夠捐贈心臟,遠赴豬心來源豐富的西班牙。泰勒說:「我們離培育出移植用的心臟還很遠,但我們已為人類器官移植開了一扇窗。」

未來可培養肺肝腎
若技術成熟,人類能用自己的幹細胞培養個人替代臟器,肺、肝、腎都不成問題。幹細胞除能從嬰兒出生時的臍帶血取得造血幹細胞外,也可從成人組織,如骨髓取得的間葉幹細胞,脂肪組織、皮膚組織和軟骨都是「成體幹細胞」來源。
泰勒的研究還有一項令人興奮的發現,就是人類心臟細胞會隨著附著支架不同,改變其功能,如移入肝臟支架,心臟細胞就作用得像肝細胞,較不像心臟細胞。

利用支架已有前例
泰勒團隊的成績非一枝獨秀,美國耶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尼克拉森去年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其團隊用和泰勒類似方法,育出數枚老鼠肺臟;上個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再生醫學教授索克也用動物肝臟支架,育出迷你尺寸的人類肝臟。

導管換人工瓣膜 心疾患者免開心

心臟主動脈瓣狹窄困擾許多65歲以上老年人,但以傳統開心手術置換老化的主動脈瓣膜,許多老年病患的身體難以負荷。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利用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免開心,成效與傳統開心手術不相上下,醫界讚許為心臟手術的重大突破。

經大腿動脈送入
「經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手術」(TAVR)是將牛組織製成的瓣膜葉縫在金屬支架上,製成一種新型的人工主動脈瓣膜,再經由在大腿動脈或肋骨下方植入的導管,送進心臟。
全球首度比較TAVR與傳統開心手術(AVR)的研究,前天在美國心臟學會會議中發表,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臟外科主任史密斯(Craig Smith)領導,備受醫界矚目。研究對象是699名年齡中間值為84歲的病患,經隨機挑選接受TAVR或AVR。
結果顯示,接受TAVR的病患1年存活率為76%,AVR病患1年存活率則為73%,兩者不相上下。堪薩斯大學醫學教授莫利特諾(David Moliterno)盛讚TAVR手術是心臟醫學最重要的進展之一,是繼心臟支架發明後「下一個重大轉捩點」。

中風機率高1倍
不過研究也顯示,接受TAVR的患者術後出現中風或其他神經疾病的機率為8%,較接受AVR患者的4%高出1倍;但接受AVR的患者則較易有大出血或心房纖維顫動的問題。
TAVR手術的新型心臟瓣膜由美國愛德華茲生命科學公司(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研發,該公司也是這項研究的出資者。

(蘋果日報)
--
泡沫染易接觸頭皮 小心過敏紅腫

訴 求染髮方式與洗頭類似的泡沫染髮劑,因用法簡便而廣受歡迎,皮膚科醫師廖苑利表示,泡沫染髮劑添加介面活性劑,使質地呈泡沫狀,較膏狀染髮劑更能均勻塗抹 於頭髮,但相對在染髮過程中,也更容易讓染髮劑中的對苯二胺等化學成分接觸頭皮,使用不當可能會引發過敏,出現紅腫、癢甚至起水泡或化膿等接觸性皮膚炎症 狀。

先擦油脂做防護
廖苑利醫師指出,頭皮敏感或擔心過敏者,先在手腕內側或耳後塗一層染劑做小範圍皮膚測試,過2小時未有過敏反 應再染。無論用何種染髮劑,染髮前2天起不要洗頭,讓頭皮產生油脂形成屏障,避免染劑刺激,也可在染髮前於頭皮塗抹含油脂的頭皮護理品,額頭、耳後及後頸 等處髮際線也要擦,減少刺激頭皮及髮際周邊皮膚的機會。染髮時要戴手套,防止染劑刺激手部皮膚,染劑停留時間最多15分鐘,染後則用水將頭髮及頭皮沖淨, 以免染劑殘留過敏,洗淨後再擦含胺基酸、維生素B5等成分護髮品,讓染後髮質較不易乾澀、毛躁。

染髮前後多喝水
另外,廖苑利醫師提醒,身體長時間接觸過多的對苯二胺,易增加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染髮前後可各喝約500c.c的水,幫助利尿排出染髮劑中的對苯二胺等化學成分,至於染髮次數也不宜過於頻繁,兩次染髮之間最好隔1個月以上,減少染髮劑化學成分對頭皮、身體的刺激與傷害。

(蘋果日報)
--
一句「會影響客人」 餐廳拒導盲犬進入

前天台灣導盲犬協會寄養家庭帶著導盲犬韓森到台北市民生東路「巷子義大利麵」用餐,卻不得其門而入,遭遇數次被拒待遇的寄養家庭只好錄影蒐證,感嘆多數店家對導盲犬仍一知半解,拒絕導盲犬進入已違反法令。

「這就是平常帶韓森出門會遇到的事」,寄養家庭王小姐表示,這不是第一次,韓森身上穿著導盲犬紅背心,也出示導盲犬證件,但還是被店家以「會影響店內客人」為由拒絕,堅持要她將導盲犬綁在店外,安排他們坐最靠門的位置就近照顧。

「視障者吃飯會把眼睛留在外面嗎?」王小姐指出,她不是要為自己爭權益,而是當寄養家庭半年來,每每帶韓森外出用餐,進行「社會化」訓練,店家不是拿客人當擋箭牌、就是給軟釘子,她拿出法條跟店家說明,還是常被迫安排在最靠近廁所的位置,明顯「矮人一截」。

她說,依照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六十條,店家不得拒絕導盲犬進入,前天會錄影蒐證是因已吃了太多次悶虧,曾經向協會檢舉違法店家,協會去查證時,店家不認帳,反控是她沒有出示證件、狗沒有穿導盲犬背心。

她表示,前天帶韓森想至附近餐廳吃午餐,來到網路熱門義大利麵店再度受阻。雖然老闆解釋,曾有客人表示「狗在旁邊的氣味和毛髮會影響用餐」,他才不讓狗入內,希望飼主能同意折衷辦法,但王小姐最後選擇離開。

不過王小姐將影片PO網後,網友意見兩極。有網友支持,也有人批評她態度不佳、不斷搬法條、錄影等是恐嚇店家。

王小姐無奈說,「如果你發現店家都不遵守法條,社會對導盲犬認識這麼低,那我當寄養家庭又有什麼用?」

昨天因義大利麵店公休,無法取得店家回應。但導盲犬協會表示,依照法令,寄養家庭的導盲犬或服役中的導盲犬,都有權利出入公共場所,店家不得拒絕,違法的話依法可處一至五萬元罰鍰,也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打造對導盲犬的友善環境。

身障法規定 導盲犬可進餐廳

台灣導盲犬協會指出,不管是導盲犬指導員還是寄養家庭,帶著導盲犬進出公共場所或餐廳遭遇阻撓、刁難早已見怪不怪,六成以上的餐廳不知道導盲犬可自由進出。

台灣導盲犬協會指導員黃一山表示,寄養家庭是導盲犬在接受正式訓練前,先行學習「社會化」的場所;寄養家庭的飼主可將導盲幼犬帶進公共場所、營業場所、大眾運輸工具等地,好讓幼犬先行習慣人類的生活。

依照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六十條規定,視障者由合格導盲犬陪同或導盲犬專業訓練人員在執行訓練時帶同導盲幼犬,皆可自由出入像是捷運、餐廳、辦公大樓、百貨公司及公部門等公共場所、公共建築物、營業場所及大眾運輸工具。

黃一山解釋,導盲犬專業訓練人員包括導盲犬指導員、訓練師、協會工作人員與導盲犬寄養家庭等,皆視同導盲犬專業訓練人員。

協會同時提醒民眾,遇導盲犬的注意事項「三不一要」,包括不得拒絕導盲犬進出公共場合或營業場所;禁止食物吸引或餵食導盲犬;避免撫摸、干擾導盲犬;要保護導盲犬自由進出、搭乘交通運輸工具。

(聯合報)
--
不准導盲犬入店 義麵餐廳惹爭議

「不好意思,小狗不能進來。」對導盲犬主人及訓練志工來說,這句話是他們最不喜歡及不能理解的話,甚至是導盲犬的主人王小姐已經再三表明導盲犬並非寵物後,店家依然故我拒絕,王小姐真的氣炸了。

店家休息無法回應

記者昨天前往遭指控的義大利麵餐廳採訪,店家貼出休息公告,暫時無法取得店家說法。

這 起憾事發生在本月三日中午一時許,寄養家庭飼主王小姐帶著合格導盲犬「韓森」,前往台北市民生東路「巷子義大利麵舖」用餐,韓森前腳還沒踏入店內,一名女 店員擋在門口直指「小狗不能進來」,王小姐反駁:「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第六十條規定:導盲犬可以進入任何公共場所及營業場所…」話還沒說完,女店員 緊接著說:「很抱歉,我們老闆說不可以。」

王小姐表明韓森是合格的導盲犬,指著韓森身上所穿的導盲犬工作背心,同時向店家出示韓森的導盲犬證件說:「如果今天有視障朋友帶著導盲犬也不能進來嗎?」女店員回應:「如果店裡都沒有客人時就可以。」

餐廳負責人聞言出面,堅稱:「寵物不得入內,以免影響其他客人用餐權益。」「你可以在靠窗處用餐,距離牠很近,隨時可以看到牠,但必須繫在店外」,在老闆堅持下,雙方最後溝通失敗,王小姐氣得帶著導盲犬拂袖而去,隨後並將全程溝通畫面po上網,留給網友公評。

不少網友替韓森加油打氣,台灣導盲犬協會也公開批評店家做法明顯錯誤。

店家違法可罰萬元

協會公關馮倩華表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第六十條規定:「導盲犬專業訓練人員於執行訓練時帶同導盲幼犬,得自由出入公共場所、公共建築物、營業場所、大眾運輸工具及其他公共設施,營業場所不得提出任何附加條件。」協會將依蒐證內容向主管機關提出檢舉。

台北市社會局身障福利科長尤詒君表示,導盲犬並非一般寵物犬,而是有特別的任務,必須受到特別的保護,店家明顯違法,社會局將在上班日發文要求業者立即改善,且不定期抽查,若再未改善首次開罰一萬元,可按次累進處罰。

她也說,即使再三宣導,每年仍會接獲一至兩件歧視導盲犬的案例,其中以餐廳與旅館最常見,社會局都已要求提報改進計畫。

(自由時報)
--
全民吃米 僅3%休耕地能復活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指出,受飲食西化影響,台灣稻米消費量逐年下降。廿多年前,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一百公斤稻米,近五年平均僅剩四十八公斤。農委會呼籲民眾每天多吃一口飯,一年下來估計能增加五千六百公頃稻作生產面積。

數十年來,陳武雄每天從早餐就開始吃白米飯,日前還要求農委會所屬機關的餐宴、同仁喜酒,沒米飯一律退桌。但即使全台民眾每天多吃一口飯,能增加的稻作生產面積仍有限。

若以民國九十八年的休耕面積廿萬九千六百廿九公頃計算,「全民吃米護農」能活化的稻作面積,還占不到休耕地的百分之三。

台大農經系教授陸雲指出,休耕減少農民勞動,農民年齡老化又普遍缺乏新血加入的情況下,傳統種稻經驗的傳承面臨「斷層」,也成為休耕農地恢復生產的隱憂。

陸雲表示,台灣農民的平均年齡三、四十年前,僅四十八歲,仍屬於中壯年人力,六十五歲以上農民,當時為百分之九點四。六年前,農民平均年齡已超過六十歲,四十五歲以下僅百分之九點八。

目前每期稻作每公頃的休耕補助為四點五萬元,若農民選擇辦理契作飼料玉米,每期作每公頃獎勵同樣為四點五萬元,如果為契作牧草及青割玉米,則降至三點五萬元。對部分農民而言,轉作或出租農地都須承擔收成不佳、農地可能被他人侵占的風險,投入意願也相對較低。

良田變工廠 都市計畫難辭其咎

走進嘉義縣市交界處,正逢一期稻作施肥期間,新插上的秧苗隨風搖曳。不過,整片綠油油的稻作不再綿延到地平線那一端,取而代之的,是不遠處新建的連棟豪宅。

「七年前,這裡都還是稻田,連馬路都沒有。」當地游姓農民雙腳踏在嶄新的柏油路上,感慨地說,為了這些由建商田地改建,再高價轉手賣出的豪宅,良田一步步遭到蠶食鯨吞。

嘉義市劉厝里可見一棟棟透天厝盤據在農田間,六百萬便能買下一棟附有車位的三樓透天厝,每坪以三萬六千元價格出售的玉山路農地廣告看板,就貼在附近電線桿上。

新建的大型廠房突兀地矗立在農田間,以建設、開發為名的侵吞將農地快速水泥化。農地流失快速,都市計畫難辭其咎。

現行法令無法保護優良農地,化整為零的農地分別符合行政程序,並分別遭到變更使用,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周志龍形容為「溫水煮青蛙」。

周志龍表示,統計發現,我國都市開發計畫人口數,早在十年前已超過全台人口總數。當初計畫書上無不充斥著漂亮的帳面預估進駐人口,而開發完成後進駐都市計畫區的人數,實際上則與預估數字相差七百多萬人。

內政部統計,一九九五到二○○九年間,農業用地土地變更面積高達四萬九千七百公頃,新增或擴大都市計畫的土地變更排名第一,其次為都市計畫的農業區變更,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開發使用排名第三,農地變更為工業區則位居第四。

農委會近期宣布預計今年完成農地資源總調查,「盤點」現存農地資源。換句話說,對各地特定農業區坐落位置與情況掌握不精確,現存農地完整資訊未建立,在強調提高糧食自給率的今日,格外諷刺。

(聯合報)
--
約旦鉛書 發現最早耶穌像?

考古學家相信,在約旦發現的古籍中有一幅肖像,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耶穌像,有人推測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不久後出自信徒之手,甚至可能是耶穌在世時,出於認識他的人之手。

英國周日郵報報導,由於洪水沖刷,在二○○五至○七年間讓約旦一處洞穴的兩間密室曝光,密室中藏有約七十冊古籍、金屬板和捲軸,這些古籍由十五頁左右的鉛製書頁組成、以鉛環串起,尺寸比信用卡略小。

其中一本鉛書中含有一幅年輕男子的頭像,這名男子蓄鬍、戴荊棘頭冠,考古學家相信這可能是耶穌像,是歷來最重要的基督教考古發現。

這些古籍為基督教文物的一項佐證是,其中一塊金屬板似乎是聖城耶路撒冷的地圖,城牆外標示有十字架,並有希伯來古文「以色列救世主」的字樣。

古籍出土地點在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的山丘,該處毗鄰耶穌常活動的加利利,鄰近以色列、約旦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交會處,距擁以色列宗教聖地哈馬特加德爾不到四點八公里。這個洞穴距離發現著名「死海古卷」的昆蘭不到一百六十公里。

約旦古文物部長阿塞德相信,這些古籍出自耶穌信徒之手,時間在他被釘上十字架後不久,歷史價值也許更勝死海古卷。

據報導,含有耶穌像的古籍目前在阿拉伯游牧民族貝都因族卡車司機賽達手中,他宣稱是傳家寶,不肯出售。約旦當局相信他是向走私商購得,希望把文物追回。

(聯合報)
--
高更「兩個大溪地女人」 展出挨拳頭

美國華府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正在舉辦畫家高更(Gauguin)作品展,一名女子一日看到展出的畫作「兩個大溪地女人」(Two Tahitian Women)突然失控,高聲尖叫破壞該畫。

華盛頓郵報報導,來自紐約的目擊者潘慕拉‧蒂高塔地表示,當天破壞畫作的女訪客在這幅畫前面先大聲尖叫「這太邪惡了」,接著試圖將畫作搬離畫廊。畫裡兩個大溪地女人色彩鮮明,是高更刻畫大溪地人最出名的作品,兩個女人裸著上半身,一人露出兩邊乳房,另一女則露出一邊。

蒂高塔地說,「她真的用拳頭朝畫作猛擊,畫廊內不該出現這種超現實的怪異景象。」這名姓名未公布的女子立刻遭到畫廊內保全人員制止,並以破壞畫作及偷畫現行犯的罪名送辦。

畫廊發言人蒂波拉‧吉絲卡說,事發後已立即檢查畫作,初步看來並無受損。她表示,印象中該畫廊已有廿年沒發生過這種事。

上次蓄意破壞事件發生在一九七九年,有人用尖銳物品破壞畫廊內的廿五幅作品,包括馬諦斯及雷諾瓦畫作都輕微受損。

(聯合報)
--
看土星 「9日前都是好時機」

有著美麗光環的土星,昨天達到「衝」的位置,是一年中土星最亮、最大、最接近地球的時候,但昨晚下大雨,無法觀測到土星衝;市立天文館表示,民眾不要失望,一直到9日之前,都是土星衝觀測的好時機。

天文館第一組組員張桂蘭表示,「衝」是指以地球為中心,土星與太陽分別位在地球兩側、相隔180度的相反位置。這是一年中土星最亮、最大、最接近地球且整夜均可見之時,是每年觀察土星的好時機。

不過,並非過了衝之後就無法觀察。一直到4月9日之前,都是今年土星看來最大的時間。而到今年9月之前,也可在傍晚見到土星,只是可見時間會愈來愈短,亮度也愈來愈低。

張桂蘭說,土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漂亮的光環,「不少教授當初會踏進天文界,都是被土星環給『勾』過來的」。土星環的主要成分為冰粒和塵土。有趣的是,整個土星環寬達28萬公里左右,可容納約21個地球;但厚度僅約1公里,就像一張中間被挖洞的披薩一樣。

天文館表示,若要觀測土星環,使用口徑3到5公分以上的望遠鏡即可見到。天氣晴朗時,使用口徑10公分以上的望遠鏡,甚至還可見土星環中間的縫隙。民眾也可找個晴朗的星期六到天文館利用口徑20公分的望遠鏡觀賞。

市立天文館第一組組員張桂蘭說,平常民眾參觀天文館的時間約為半天左右,但昨天有不少民眾全天參觀,而且除了免費的展示場,劇場、宇宙探險軌車等也都躍躍欲試。

(聯合報)
--
清明、寒食與上巳/韓良露

中 華文化傳統的民俗節慶祭典,有兩個重要的來源:一是節氣,根據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黃道畫定。一年有廿四節氣,節氣的日子是太陽曆,除了閏年的小變化外,每 年都在固定的新曆;因此每年的夏至、冬至、清明等都在差不多的時候,很好記憶。在節氣中,清明也是重要的日子,清明是廿四節氣中,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 一天,但現代人大都只記得清明節是國定節日,忘了清明亦是節氣。

其實古代在清明節前後,本有兩個比清明更重要的節日,近代卻被忽略甚至遺 忘了。今年新曆四月五日的清明節,恰逢農曆三月初三,即古代的上巳節,台灣中南部還有不少人在三月三上墳的,這些風俗中隱藏著古代的記憶,因為上巳節曾是 古代的掃新墳的日子,本來只有僧人才在清明掃墓,宋代之後,才演變成掃舊墓的日子。

另一種傳統節日的來源,是農曆的靈數日,如二月初二的 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又稱春龍節)、三月初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初六的天神節,古人認為這些重複的數字寓含了神秘的原理,但這些日子根據的 都是月亮繞著地球轉的太陰曆,每年的端午、七夕的日子都得查曆書才知道在太陽曆的那一天。

太陰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是非常老的節日,代表 三的靈數,意味一生二、三生萬物的生育力量。上古時期三月三時,會在水邊祭祀大胸脯、大肚子、大腿的原始女體,也是古代母系文明遺留的信仰;選擇在水邊, 也和今日人類生命來自海洋的說法不謀而合,水也有羊水的象徵。至於上巳節為什麼後來演變為上墳祭拜祖先,當然和倫理思想發達後,人的生命來自祖先的觀念攸 關。

清明節氣除了接收了上巳節祭祀祖先與掃墓的傳統外,還接受遠古另一個重要的節日,即寒食。寒食據說是最古老的節日,源於舊石器時代鑽 木取火的紀念。因為人類用火帶來文明的躍升,因此古代氏族、部族都由有權力者管理火種,日後即引申為家族祭祀香火;漢唐宋年間,皇帝都有賜新火給眾臣的風 俗。

為什麼年年要賜新火,因為古代四季鑽木取火用的是不同的木,在冬去春來一年之始,往往必須熄去舊火,點燃一年新火。這個工作在遠古時 期十分重要,寒食即代表在這段時間中舊火熄滅、新火不繼的日子,人類必須回復無火寒食的蠻荒。寒食節為紀念無火而禁火,直到清明前一夜才點燃新火,清明又 有恢復明亮之意。

古代寒食節本為一個月,後來變成七日、五日、三日、甚至一日。在漢代,寒食是清明節三日,到了宋代,變成清明前一日。如 今華人都不過寒食了,因為世人都忘了寒食和火種的關係。民間關於寒食的傳說,只剩下晉文公為紀念被火燒山自焚而死的介之推的故事,介之推的故事雖然悲壯, 但卻比不上人類用寒食日去記憶火種和文明的新生的關係。

今日人類和火種的關係,已不是鑽木取火的辛苦,而是核能的危險。當我看到福島核災的居民,在災變初無電無汽油只能吃寒食的慘狀,第一次讓我感受到寒食節的古老意義。當人類越來越不懂用火的安危,也許有一天文明又要顛覆回寒食與鑽木取火的蠻荒。

(聯合報)
--
畢業怕卡到「英」 大學生瘋考多益

國內大學設英語畢業門檻已八、九年,但也出現怪象,不管是否商學院科系學生,一堆人去考最容易考的多益商用英語考試;學校鼓勵學生參加英文檢定,但通過率都不高,只好讓他們補修英語課程後過關。學生則抱怨,一旦「卡到英」不能畢業,會很慘。

因應全球化,教育部將各大學學生的英檢通過率列為評鑑指標。台大、政大等大學要求學生通過相當全民英檢中高級(大學畢業程度)才可畢業。北科大、雲科大、淡江、中原等校設定全民英檢中級(高中畢業程度)的畢業門檻。

但二○○七年時,屏科大六成學生因未能通過相當於國中畢業程度的英語門檻,而向學校抗爭。二○○八年輔英科大也有很多學生過不了英文門檻無法畢業而站出來陳情。

國內超過一百所大學設英語畢業門檻,規定學生在期限內通過全民英檢、托福、多益或雅思等一定程度檢定。由於多益商用英語最容易考,政大就有八成學生選擇考多益。

台師大英語系教授張武昌說,多益考商用英語,商學院科系學生去考還可以,現在這麼多大學生也去考,是不正常發展。

而有些大學補助學生參加英語檢定,但很多人未準備好就去考,通過例幾乎都低於五成。為避免一大堆學生不能畢業,大學另訂辦法,讓未通過檢定者補修英語學分後畢業。

長庚大學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張復舜說,學校規定通過相當全民英檢中高級才能畢業,他早就過關。但他一直有個疑問,要到日本讀書或發展的學生,日語比英語還重要,為何大學獨厚英語?

朝陽科大規定學生要通過相當全民英檢初級(國中畢業程度)檢定,資訊與通訊系大二學生曾加佑自認英語不好,這個門檻「壓力很大」,打算透過暑修英語課程度過難關。

但也有學生認為英語很重要,傳播藝術系二年級廖致菁就覺得學校設的門檻太低,應該再高一點。

德明財經科大應用外語系講師廖熒虹進行「技專校院學生英語畢業門檻之態度初探」研究,調查北部及中部七所技專校院的三百十一個學生,六十九%擔心自己過不了英語門檻而不能如期畢業。

學者:違《大學法》應廢門檻

國內一百六十四所大學中,超過一百所設有英語畢業門檻。政大語言所教授何萬順最近公開主張,從教學實務及《大學法》精神來看,大學應廢止英語畢業門檻;台師大英語系教授張武昌也認為,國內大學對非英語系學生設英語畢業門檻,卻又開「後門」,無法實質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何萬順是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三月底在政大學術講座中表示,依《大學法》精神,學校有開課程,才能對學生進行評量。現大學生在學校修的「大學英文」不是為英檢而設計,卻要求他們通過檢定,是「不教而殺」。

他說,畢業門檻應符合《大學法》精神,不能因為英語能力重要,就設定畢業門檻。電腦技能、邏輯能力及公民素養也都很重要,難道大學也要設畢業門檻?

在國內英語教學界有相當份量的張武昌支持何萬順的觀點。他表示,國內多數大學設英語畢業門檻,但學生能達到要求的比例偏低,最後只好不斷「開後門」,要沒有通過檢定的學生補修幾個英語學分。

張武昌說,但補修英語學分後,英語程度不見得提升,最後仍可畢業,這樣的門檻已失去意義。他認為,應改革英語教育課程,讓學生願意主動學習,比設英語畢業門檻好。

官方鼓勵 校方分歧 英語畢業門檻 教部:招生明訂

大學到底有無必要設英語畢業門檻?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說,國際交流頻繁,有必要要求大學生英語能力,會請大學在招生簡章就明訂英語畢業門檻,以免引發爭議。大學看法分歧,清大及清雲科大認為不該設門檻,交大及淡江支持設門檻。

林聰明說,全球化時代,在國際上發展要有一定英語能力。教育部鼓勵各大學自訂英語畢業門檻,但應在招生簡章或必修課程明訂,如果學生入學後才知道有英語畢業門檻,會引發爭議。

清雲科大的英語畢業門檻是通過全民英檢初級(國中畢業程度),但每年通過者僅約兩成。校長李大偉說,八成學生達不到,學校還要開很多英語課程讓學生補修學 分,因不另外收費,增加很多辦學成本。他認為,很多技職體系學生國中、高中就放棄英語,要他們在大學通過英語門檻檢定,「不切實際」。

清大沒有全校統一的英語畢業門檻,各系自行決定怎麼做,有的系設門檻、有的系沒有。

清大副校長葉銘泉說,同校不同系的學生,畢業前應達到的英語能力不同,沒必要設統一門檻。

「如果規定學生要通過校外的英語檢定,很多人會去補習,因應考試的學習,成效一定不好。」葉銘泉說,通過檢定的人不見得在生活中可流利使用英語,清大是在課程及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學到用得上的英語能力。

交大則要求學生要通過相當於全民英檢中高級(大學畢業程度)才能畢業,以九十八學年度為例,四成六通過檢定,在國內大學排第二名。教務長林進燈說,有目標,學生就會努力達成。

私立淡江大學規定學生要通過相當於全民英檢中級(高中畢業程度)的檢定才能畢業,目前通過率不高,低於五成。但教務長葛煥昭說,設定門檻多少還是有些功效。

(中國時報)
--
「道歉政治」 落實不了無障礙環境/林耀盛(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據報載一位身障人士,因想參觀已有百年歷史的林鳳營站日式木造站房,並造訪相關景點,卻遭受歧視。當百年老店標榜愛心服務,所謂「正常」人對於障礙所伴隨的「失能」社會建構,更是跨不過的阻礙。

我們生活在界線裡。區隔、分類與排他的標定界線工作,不僅是理解自我與他人的心智歷程,也反映社會認知的地圖。

西方社會從十九世紀以降,勞力市場漸走向密集分工制度,以符合大量生產需求。在勞力密集動員下,失能問題變成社會現象。由於薪資勞動市場與工業系統的擴張,加上個人主義的發展更使身心障礙者和失能建立「強」連結,認定其無益於創造生產。

例如,納粹黨將失能成人與兒童界定為「不值得過有價值的生活」,近期歷史包含其他失能者遭受絕育、流產或殺害的例子,加上當代社會的胎兒基因測試與選擇性 墮胎,展現對無缺陷生命的承諾性科技力量。但事實上,在「全能者」的異性戀/族長制社會中,遺傳疾病的恐懼與無能的、軟弱以及受損的身心形象建立鍵結,使 得「失能」和「無價值」同義,更造成誤解。

社會充滿如此無形的障礙。我們擔心所謂「異樣」的他人,同時也把我們的恐懼和憎惡,投射在他人身上。於是,「異樣」他人經常被汙名化為「惡性格」的失能 者,像是脾氣古怪或麻煩製造者。處於如此敵意環境下,重申了失能者的「缺陷」,無法適應社會要求,更造成無法相互瞭解。

以失能來說,健康醫療經常使用的「生活品質」概念,往往是從生理層面的負擔來討論。但社會存在「失能的弔詭」現象,這意味著當我們以為用生理的常態性單向 度,就足以評估生活品質時,不要忘了鼓舞讚美生理雖受限制卻仍對社會有貢獻者,他們往往更創造積極的生活品質。但公眾對於失能者的汙名想像投射,卻仍處處 可見。

社會學家高夫曼曾提到,特定的被汙名化族群,在其生命旅程中傾向產生類似的學習經驗,進而對自我認同的改變也趨向共性,也就是對於個人的價值判斷產生了因 果效應,他將此歷程稱為「道德生涯」。當弱勢者進入如此道德生涯後,社會就以既定的理解來對待。所以,汙名並非存在於本身的狀態中,而是其他人對於這個狀 態的反應。當政府部門主其事者心態不改,再多的「道歉政治」也難以落實社會的無障礙環境。

因此,當我們以「恐龍」隱喻站務人員猶如置身侏儸紀時期而與社會脫節,不可忽略對於障礙者的心理戒嚴狀態,涉及權力部署。歧視問題並非僅是道德教化,更是 一項社會議題,服務產業及其一般消費者,往往是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軸,卻忽略只以「自身方便」為思維的不利公共後果。政府要讓民眾體會「有感」復甦,不可 「無感」於這歧視界線背後的社會不公義結構性問題。

(中國時報)
--
防小三爭產 民法擬設限

遺囑也可錄影音或打字 不孝子女將無繼承權

民法繼承編將增修「防小三條款」!未來完成立法後,「小三」只有在「生活陷於困難」時才能與大老婆爭取遺產;現行條文則規定,就算「小三」生活無虞也有權爭產。

法務部日前完成民法繼承編修正草案,除增修「防小三條款」,還新增不孝子女無權爭取遺產的「不孝條款」,及放寬遺囑製作的法定方式等重要條文,已送交行政院審查。

草案中的「防小三條款」意旨規定,受「金主」照顧生活的「小三」或「二奶」,只有在「金主」死後、且「生活陷於困難」時,才能向「金主」的大老婆及子孫爭取遺產,且時效只有二到五年,現行條文時效長達十五年。

須生活困難才能提出 時效縮短至2到5年

「防小三條款」中,並沒有「小三」有生兒女與無兒女的規定,換句話說,只要「小三」符合規定即可聲請酌給遺產,但如果「小三」的子女是「金主」的骨肉,且經認領或親子鑑定確認後,「小三」可另依民法繼承編其他條文(此部分未修正)規定,主張小孩的繼承權。

對於爭遺產的請求權時效,「防小三條款」也做限縮,草案規定「小三」一旦知悉繼承開始時,兩年內不行使就消滅,而且只要繼承開始,就算小三不知情或未向法院聲請,五年內請求權一樣消滅。

長期從事婦權運動的律師公會全聯會婦女委員會主委賴芳玉表示,新修民法繼承編草案符合社會及人民期待,也有助於防堵「小三」爭產。

賴 芳玉律師舉前幾年過世的經營之神王永慶為例,王身後曾爆發自稱是王非婚生子的羅文源開記者會,要求認祖歸宗,羅表示他的母親林明珠生前與王共組家庭,並長 期受王撫育照顧;如羅所言屬實,且林明珠還在人世的話,一旦修法通過,王家其他繼承人可依本案要求林明珠舉證生活困難,才有權爭產。

對於「生活陷於困難」的定義,高院資深民庭法官指出,法院實務上多以年紀、身體狀況和有無小孩子要扶養為判斷標準,如「小三」好手好腳、年紀不大,通常認定有謀生能力,生活不致陷於困難。

另外,民法繼承編修正草案還大幅放寬遺囑製作的法定方式,未來遺囑可以電腦打字、影音記錄,也可用手語或筆談方式,符合科技化時代趨勢。

目 前民法規定的遺囑形式包括自書、公證、密封、代筆及口授五種,因立法時還未發明電腦打字,所以除自書遺囑本來就須自行書寫外,其他遺囑形式也都不能用電腦 打字,已與現今時代脫節,因此要修正;至於修正遺囑口授方式,則考慮聾啞同胞、失語民眾,或鄉音太重,及語言一時不易辨識的人士,無法正常口述遺囑,因此 草案新增手語、筆談及影音記錄等方式製作遺囑,保障身心障礙者和語言不通民眾權益。

賴芳玉也很肯定遺囑製作門檻放寬,表示以往發生不少豪門爭產風波,大多與遺囑筆跡真偽、有無遭仿冒或竄改有關,她也碰過老榮民鄉音太重,口述遺囑時律師幾乎聽不懂老先生在說什麼,現在增加影音、手語、筆談等多種方式,未來遺囑糾紛可望減少。

民 法繼承編修正草案還新增「掃地出門條款(不孝條款)」,未來不孝子女不顧父母死活,或離家出走未盡扶養責任,父母過世時將無權爭取遺產,只要父母生前以遺 囑、書面、錄音、錄影等資料證明確定不願提供遺產,不孝子女將喪失繼承權。這次民法繼承編共修正或增刪三十四個條文,其中修正二十七條、增訂六條、刪除一 條。

(自由時報)
--
天文末日謠言 科學大破解

從馬雅預言到電影「二○一二」在全球各地掀起各式各樣的「末日傳說」,不斷地有人在預告世界末日到來的時間,並把世界末日的原因全推給天上的月亮、太陽或星星,製造莫名的恐慌。

台北市立天文館館長邱國光形容,這如同古時稱「日蝕」為「天狗食日」,或怪彗星是引發瘟疫的「掃把星」,類似的「天文末日說」層出不窮,九成來自想像;也建議民眾再聽到時不妨先存疑,稍加查證,就會了解「世界末日沒有這麼輕易到來」。

「對 未來的不確定性,加上民眾科普知識的不足,助長了謠言的散佈。」邱國光說,天文館目前也定期將民眾經常發問的天文迷思解答放上「網路天文台」網站 (http://www.tam.gov.tw),若有類似天文疑惑,也可撥打查證專線:(02)2831-4551#302。

謠言一:太陽風暴毀滅地球

◆ 太陽風暴毀滅地球。網路謠傳美國太空總署(NASA)警告,太陽運動進入高峰期,二○一三年地球將遭遇史上最猛烈的太陽風暴,從太陽表面拋射的粒子將襲擊 地球磁場,癱瘓全球供電、通訊系統與醫療設備。去年起也有媒體傳言,太陽風暴來臨,恐有大量輻射進入大氣層,常搭飛機者會接觸過多輻射,致癌機率大增。

正解:

天 文館研究員張桂蘭解釋,太陽風暴是指太陽黑子活動高峰階段的劇烈爆發活動,包括爆發日珥、太陽閃焰等,活動劇烈時,會拋出大量帶電粒子,又稱「日冕物質噴 發」,其實太陽活動平均每十一年會達到高峰,稱「太陽極大期」,上次在二○○一年,推算下次在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間。

地球因有磁場與大氣層雙重防護,這些粒子會順著磁場方向偏移,大部分被擋在磁場外,少部分抵達南北極,也會與大氣碰撞降低能量,可能形成極光,但對地表並沒有直接危害。

雖因現代科技應用多,人造衛星、導航衛星等確實可能會間接受影響,例如一九八九年太陽風暴帶電粒子掠過地球,引發地表產生大量電流,加拿大魁北克發電設施瞬間故障而大停電,但要說世界末日未免太杞人憂天。

謠言二: 太陽進入光子帶

◆太陽進入光子帶導致滅亡。「光子帶末日說」描述太陽系一九九七年已「進入」昴宿星團光子帶空洞區,二○一二年將進入含有密集及高震動力光子的宇宙光子帶,屆時將出現三至五天黑暗期,電子和電氣用品失靈,地球可能因為沒有陽光而變冷,導致人類滅亡。

正解:

張桂蘭解答,至今從未證實有「光子帶」,在物理上,除非光子經過強大的重力場附近,否則只會直線前進、不會轉彎,不會莫名形成光環或帶。此外,太陽系與昴宿星團相距數百光年,各自有運行軌道,太陽從未繞著昴宿星團運行,又怎麼會「進入昴宿星團光子帶空洞區」。

謠言三:參宿四明年爆炸

◆澳洲南昆士蘭大學物理學家卡特指稱,獵戶星座一等星「參宿四」最快可能在二○一二年爆炸,爆炸亮度將有如出現兩個太陽,短則一週,長則數週,盛傳此與馬雅曆法只編到二○一二年相呼應,這顆星球爆炸恐將導致末日。

正解:

邱國光說,天文學上,「參宿四」確是已到生命後期的「紅超巨星」,可預期將有壯烈的超新星爆炸,一秒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太陽一輩子釋放的能量,無疑將非常亮,但目前沒人能確切預測爆炸時間。

且「參宿四」離地球約六百四十光年的距離,即使爆炸,對地球也沒有任何殺傷力,視亮度頂多與滿月相當,再亮仍無法與太陽相比,根本不會有兩個太陽,照天文學家計算,廿五光年以外的超新星爆炸都不會危害到地球。

謠言四:出現兩個月亮

◆每年八月出現兩個月亮。「某年某月某日,天上將出現兩個月亮!」類似傳言每到八月就捲土重來。最早出現在二○○三年八月底火星大接近前,當時盛傳火星將達到數萬年來與地球最近的距離,看起來將和月亮一樣大,天上將出現「兩個月亮」。

正解:

張桂蘭說,「火星衝」約每兩年兩個月發生一次,意指太陽、地球和火星幾乎排成一直線,因地球和火星的軌道都是橢圓形,所以平均每十五到十七年有一次距離較近的「大衝」,估計下次火星大衝在二○一八年。

二 ○○三年八月是七萬多年來火星最接近地球的「超大衝」,不過,火星體積不到地球的十五%,雖然比月亮大,離地球卻比較遠,即使二○○三年那次最接近時還相 隔五千五百七十五萬多公里,從地球上看,視直徑最大只有廿五角秒,但同時月亮約有一千八百角秒,以肉眼觀看,頂多只是顆比較亮的星點,二○一○年火星衝視 直徑才十四角秒,要用望遠鏡才能看到火星盤面,與月亮比實在「差很大」。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