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名說 蔣偉寧3天3變 改口稱見過陳震遠2次面「硬拗應下台」
教育部長蔣偉寧涉論文審查作假事件愈演愈烈,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遭揭發以不實手段讓論文刊登國際期刊,昨爆出蔣陳兩人長期合作、共同掛名十七篇論文,比前天曝光的十二篇多,蔣原稱不認識陳,但昨改口「見過兩次面」,論文掛名問題則推給蔣的學生、陳震遠的雙胞胎弟弟陳震武。學界痛批蔣說法三天三變,不知檢討還硬拗,應下台負責。
陳震遠涉編造假身分擔任評審,讓多篇論文獲《震動與控制期刊》刊登,該期刊發現後,上周二宣布撤回六十篇論文,成為國際學術界醜聞。蔣在其中五篇擔任共同作者,五篇當中有一篇是蔣偉寧和陳震遠一同掛名。
掛名論文增為17篇
蔣上周五首度回應時說「不認識」陳震遠,並指不知該論文有陳震遠掛名。前天媒體發現蔣和陳震遠合作論文至少十二篇,蔣透過教育部官員回應兩人「學術上有合作」,但只見過一次面,說法反覆遭控說謊。蔣昨再找來陳震武一起開記者會,稱「不認識」有很多解讀,確定只見過陳震遠兩次,且只有「say hello」(打招呼)。
蔣說,陳震武長期擔任他發表研究時的「通訊作者」,某些論文交給陳震武後出現「新名字」,他基於師生互信予以尊重。陳震武在記者會上說,蔣和他們兄弟共同掛名論文共十七篇,有些他自己的研究因長期受蔣指導,畢業後有新進展發表,還是把蔣列名;有些是他幫忙修改蔣指導的學生論文,而這些論文都會和陳震遠討論,因此蔣和陳震遠也一起掛名。
陳震遠昨自中國返台,以電郵發表聲明,稱因陳震武曾提供蔣團隊論文給他,他給予建議及修改才掛名共同作者。對於此事造成學術圈衝擊,損害台灣學術聲譽,他表示「慎重道歉,並願接受調查」。
應追究蔣偽造文書
學界對於三人說法仍存疑。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王立昇說,陳震武擔任通訊作者應只負責聯絡,由他來決定投稿時要掛誰的名字不合常理,「蔣偉寧都不問一下其他人名怎麼來的嗎?」他批蔣撇清是「不知檢討還要硬拗」,籲蔣知所進退、下台負責。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劉俊秀說,陳震武搞「互相掛名」、模糊每個人研究貢獻,將來台學者去國外期刊投稿一定會被嚴審。開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張正修說,應追究蔣偉寧偽造文書刑責,「他越拖下去會越難看」。
稱若有責任不迴避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說,蔣昨上午與行政院長江宜樺電話說明此事,江再度要求蔣對外說明;蔣並未提辭呈,也沒有和江揆提到職務異動。至於蔣是否違反學術倫理,江已指示科技部調查。科技部昨指,今將發函請陳震遠、陳震武說明,若被撤銷論文與科技部計劃有關,將追回經費,未來也不得再申請計劃,若有必要也不排除請蔣偉寧到科技部釐清案情。蔣偉寧昨被問到是否要下台負責時回應,若調查結果指他有責任,他不會迴避。
陳震武小檔案
◎年齡:36歲
◎現職:高雄海洋科大海事資訊科技所教授
◎家庭:已婚、育有1子
◎學歷: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航運管理系雙修學士
.中央大學土木所碩士、博士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
◎專長:模糊邏輯、類神經網路、結構動力
◎經歷:
.樹德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副教授
.高雄海洋科大海事資訊科技所副教授
蔣偉寧小檔案
◎年齡:56歲
◎現職:教育部長(2012年2月上任)
◎家庭:已婚、育有2子
◎學歷: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土木系碩士、博士
◎專長:橋樑管理、風險管理、地震工程、模糊邏輯
◎經歷: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系主任
.中央大學副校長、校長
陳震遠小檔案
◎年齡:36歲
◎現職:無業
◎家庭:已婚、育有2子
◎學歷: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暨工程學系學士、碩士、博士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
◎專長:統計分析、知識管理、人工智慧應用、數值計算
◎經歷:
.永達技術學院資管系助理教授
.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
辯錯打殭屍帳號 學者:想脫罪
漏洞百出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涉嫌以人頭假造學術期刊「幽靈評審」,以便讓大量論文獲刊登,此事遭揭發後,造成國內六十篇論文遭撤回,讓台灣學界蒙羞。陳震遠昨首度回應此事,聲稱是送稿、修稿過程的「疏漏」,「敲鍵錯誤」才建置大量帳號。但國內其他學者痛斥此說法只是為了脫罪。
機率幾百萬分之一
據外電報導,陳震遠為讓論文刊登在《震動與控制期刊》,以一百三十個化名和電郵信箱申請登入系統成為會員,因期刊採「同儕審查」制度,由編輯在資料庫中挑選同領域專家進行評審,大量假帳號讓陳「自己的論文自己審」而獲刊登。
陳昨發表聲明,指遭撤回的六十篇論文並非全由他掛名,內容都是作者的研究成果,絕無抄襲、造假。針對期刊指他申請假帳號,他說是送稿、修稿過程的「疏漏」,「由於本人自行鍵入共同作者的電子郵箱,長期的投稿過程,時有敲鍵錯誤,導致資訊系統自動建立大量共同作者們的帳號」。
對此,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劉俊秀說,陳一人偽造百餘個「殭屍帳號」,說是打錯信箱,「機率是幾百萬分之一!」他說,投稿論文時,若多名作者都留同一信箱,會立即被期刊編輯發現而起疑,若申請多個不同信箱設假帳號,恐故意利用期刊審查漏洞,讓自己的化身帳號成為自己論文的評審,陳的說法只是脫罪之詞。
(蘋果日報)
--
論文風波 蔣偉寧堅不認錯 愈描愈黑
捲入屏東教育大學離職副教授陳震遠投稿國際期刊涉嫌冒名審查的國際醜聞,教育部長蔣偉寧原本說不認識陳震遠,昨日記者會上改口說,只見過「兩次面」;至於有多少篇論文被掛名,蔣回答不清楚,但蔣偉寧的學生、高雄海洋科大教授陳震武昨坦承,包括蔣、陳震遠及他三人共同掛名論文總共有十七篇。
陳震武坦承 17篇共同掛名
被捲入論文掛名風波,而且掛名的論文還可能涉及陳震遠冒名審查疑雲,包括政學兩界都有人要蔣偉寧下台;甚至行政院長江宜樺也要求蔣說清楚、講明白;迫於各界壓力,蔣偉寧和陳震武昨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再次自清。
外界質疑他「不認識」陳震遠是說謊,蔣偉寧表示,記憶所及只見過陳震遠兩次,一次是在陳震武的畢業典禮上,陳震遠到場祝賀,另一次是幾年前他在高雄參與能源研討會,陳震武和陳震遠也來參加,但兩次都是打招呼而已。他先前說不認識陳震遠,完全是事實。
對於,蔣偉寧與陳姓兄弟到底有多少論文共同掛名?蔣一直都說他不清楚。陳震武昨日把責任一肩扛,他坦承,三人共同掛名總共有十七篇;陳震武在記者會中數次緊張到結巴,他說,這些都是他自己決定誰要掛名及掛名順序,如是他自己的論文,因長期接受蔣偉寧指導,所以後續有新發展,都會把蔣偉寧放在共同作者,而他若和哥哥陳震遠有討論的論文,他也會把陳震遠列入作者,但蔣偉寧和陳震遠之間並無討論。
另外,蔣偉寧先前宣稱不知道被撤銷論文上有陳震遠的名字,但外界爆料有一篇共同掛名的論文,被收錄在科技部學術研發服務網中的蔣偉寧個人著作內,顯見蔣偉寧應該知情。但蔣偉寧昨日又解釋,登錄一事是研究生或研究助理做的,他也是「事前不知情」。
蔣稱不知情 卻登錄為個人著作
對於外界批評蔣已傷害台灣學術形象,應請辭或停職待調查,蔣偉寧說,第一優先是還原真相,榮譽是每個人的生命,不能隨便受到影響,最關鍵是要把事情弄清楚,科技部應要查到水落石出,還原完整面貌,身為教育部長,國內發生這種事情,令人遺憾、難過,如果有責任,他不會迴避。
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批評,昨日蔣的記者會只是讓全世界看到蔣部長作學問、發表文章,自己掛名或讓別人掛名是多麼隨便,是漫無章法、毫不嚴謹的一個學者。
一問三不知 要求下台聲四起
台大楊姓教授則質疑,陳震遠、陳震武本身都是涉案學者,蔣偉寧要求他們出面擔責、有公信力嗎?社會各界目前對蔣偉寧的質疑是浮濫掛名論文、學術把關不嚴謹,開記者會卻只會說「對掛名學者不知情」、「幾篇論文共同掛名不知道」、「對研究生登錄論文不知情」的一問三不知,毫不認錯,外界認為蔣應該下台。
須當事人填寫登錄/科技部網站 戳破蔣謊話
身陷論文造假風暴的教育部長蔣偉寧自稱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與他共同掛名,他完全不知情,但蔣在須由當事人自行填寫的科技部研究人才網所登錄之論文,赫然出現相關文章,顯見蔣的「不知情」說法根本是謊言。
科技部學術研發服務網,係提供國內各領域的研究者登載個人資料,以利於申請研究計畫;每位研究者均有專屬的帳號、密碼,用於維護個人資料,也可對個人資料設立閱覽權限。
與陳家兄弟共同掛名 仍稱不知情
蔣偉寧宣稱,遭撤銷的五篇論文,均由學生、高雄海科大教授陳震武負責潤飾和投稿,因而自行加入哥哥陳震遠的名字,卻未事先告知蔣及其研究團隊。
但蔣在科技部所登載的個人著作目錄,可找到遭JVC撤除的四篇論文,只有最新的「Modified intelligent genetic algorithm-based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uncertain structural systems」,因為只更新到二○一二年十一月而未及放入。
四篇中,一篇與陳震遠、陳震武共同掛名的「A case study of damage detection in benchmark buildings using a Hilbert–Huang Transform-based method」也在列,由此可知「不知情」根本是謊言。
但蔣偉寧昨仍辯稱,登錄一事是研究生或研究助理做的,他的確不知情。
陳姓兄弟互相引用衝影響指數 科技部要查
國際期刊JVC查證台灣學者涉及「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同儕審查及論文引用共謀集團)」而撤銷六十篇論文;類似手法也出現在國內科技部?
涉嫌假冒論文審查人的屏東教大前副教授陳震遠與其雙胞胎弟弟高雄海洋科大教授陳震武,被爆料兩人互相引用彼此論文,藉以衝高在科技部登錄的論文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陳震武一篇被引用六十五次的論文,就有高達六十二次是自己或是胞兄引用;科技部次長林一平則說,將展開清查。
陳震武論文 自家人引用62次別人3次
台大教授爆料指出,陳震遠與陳震武兄弟兩人在科技部Web of Science的論文也如法炮製英國JVC期刊所言的「互相引用」問題。他舉例,一篇由陳震武與教育部長蔣偉寧於二○○六年共同掛名發表的論文「Fuzzy Lyapunov method for stability conditions of nonlinear systems」,一共被引用六十五次,其中有六十二次是被陳震遠掛名的論文、或是陳震武自己的論文所引用,只有三次是真正被「別人」引用。
國際《海洋科學前瞻雜誌》主題編輯陳昭倫表示,自己引用自己論文或是互相引用以提高論文影響指數是學界普遍現象,「但要別人引用才是真的厲害」。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兄弟也算「別人」,但有點勝之不武。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科技部將展開清查,結果可能是「比不引用還糟」,因為「不是真正被按讚」。他說,科技部在審查研究計畫補助時,論文影響指數是參考條件之一,看到一年發表太多篇論文的,有時反而會被「打得很低分」,論文的品質才是把關標準,科技部相信審查委員的自由心證。
林一平也說,陳震遠假冒審查人事件,是台灣頭一遭,科技部事前無法防範,週一將再聯繫陳震遠,希望他儘快說明。
中研院院士質疑 這麼爛的人 誰推薦當教長?
教育部長蔣偉寧與涉嫌論文造假的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共同掛名十多篇論文,刊登在國際期刊卻堅稱不知情,學者批評這是「典型台灣學術圈的共犯結構」,大咖老師隨便掛名學生論文;有中研院院士則忍不住砲轟:「這麼爛、不知錯的人,是誰推薦當部長的?」質疑:「蔣偉寧只是小咖,壞的是背後的 混蛋。」
學者批「典型台灣學術圈的共犯結構」
國際《海洋科學前瞻雜誌》主題編輯、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如果蔣偉寧不知道陳震遠掛名,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手下太多,從來不看稿子,貪圖論文,有得掛就掛」。對老師而言,可以增加論文發表的篇數;對學生而言,有大咖老師掛名「罩著」,似是學術論文刊登的保障,「這是典型台灣學術圈的共犯結構」。要不然就是蔣偉寧看過稿子、也同意刊登,稱不知情就是在說謊。
中研院院士進一步指出,蔣的十二年國教政策荒腔走板、備受爭議,是一位只會承行馬英九總統意志的人,毫無教育核心理念,如今論文學術倫理又受質疑,「應去追究這麼爛的人,是誰推薦的?」
院士透露,馬英九總統二○一二年組閣時,召開會議討論人事案,當時與會的有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陳冲、副院長江宜樺、總統府資政劉兆玄、前副總統蕭萬長、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總統對於科技人事十分注重劉兆玄意見,會議雖然採共識決,但劉兆玄大力舉薦蔣偉寧。前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雖然沒有在會議之列,也與劉討論推舉蔣為合適人選。院士說:「蔣只是小咖,壞的是背後的那群混蛋,掌握一切的科技人事與五年五百億的政策分配。」
劉兆玄,曾志朗 都否認推薦
劉兆玄否認當時推薦蔣偉寧,並表示不清楚蔣偉寧的論文風波。曾志朗也否認推薦,說不知人選如何產生,也說論文風波應先釐清各方原委,勿未審先判,否則對蔣偉寧也不公平。劉兆漢手機無人接聽。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今天將聯繫陳震遠儘快至科技部說明,若假冒審查人查證屬實,「他在台灣學術界應該待不下去了!」
在蔣記者會後發表聲明/陳震遠扛責︰沒知會就掛名
針對研究論文涉嫌造假遭撤銷一事,連日來神隱的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昨天發表五點聲明,強調論文被撤銷,教育部長蔣偉寧的確不知情,蔣與他也無任何往來。
陳震遠聲明書指出,六十篇論文他沒有全部掛名,部分為其他學者委託代為投稿,且所有內容絕無剽竊、抄襲、作假等情事,但他也承認掛名沒有知會他人,導致作者們努力的成果遭到波及,深感不安。
至於期刊許多未經查證的帳號問題,他坦承在送稿、修稿過程的疏漏,由於自行鍵入共同作者的電子郵箱,長期的投稿過程,時有敲鍵錯誤,導致資訊系統自動建立大量共同作者們的帳號。
陳震遠強調,與蔣偉寧近距離只見過兩次面,蔣對論文撤銷事件的確不知情,與他也無任何往來,媒體報導他與蔣共同掛名十二篇論文,應是包含會議論文。至於媒體指他與蔣一同出國參加研討會及動用部長經費,均非事實。
陳震遠說,他不是蔣偉寧研究團隊成員,胞弟陳震武曾提供蔣研究團隊論文給他參考,他也曾給予些許建議及修改,並掛名為共同作者,因而波及蔣偉寧文章也一併遭到撤除,他向蔣及其他委託投稿的學者表示歉意。
他並表示,投稿JVC國際期刊未及深思,造成國內學術圈的衝擊,損害台灣學術聲譽,對此慎重道歉,並願接受調查。
(自由時報)
--
蔣偉寧:「不算認識」陳震遠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審查造假、論文遭撤案,遭波及的教育部長蔣偉寧昨親上火線,帶著他的學生—高雄海洋科大教授陳震武,即陳震遠之弟,一同召開記者會。蔣偉寧強調,他與陳震遠確只有兩面之緣,打過招呼,但「不算認識」。
對於藍綠兩黨要他「知所進退」,蔣偉寧說,現在最重要的是還原真相,誰出問題,就要出來道歉,如果他有相關責任,不會逃避。
陳震武因老師蔣偉寧被外界指為說謊,直說:「難過得不知該如何表達。」陳震武強調,透過他,蔣老師與哥哥的名字才會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現,兩人並不認識。
屏東教育大學離職副教授陳震遠投稿國際期刊「震動與控制」,涉嫌利用偽造的人頭帳號同儕審查。英國倫敦SAGE出版公司經調查,決定撤銷與陳震遠相關的六十篇文章,其中五篇有蔣偉寧掛名。
蔣偉寧昨重申只見過陳震遠兩次,一次是在學生陳震武的畢業典禮上,另一次則是在南部研討會中,且僅止於打招呼。
陳震武在事發後首度現身,顯得很緊張。他指出,從二○○一年開始,三人共同掛名的文章共有十七篇,共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他自己的研究,因是指導他博士研究的延續,只要有新的發展,就把蔣偉寧放在共同作者,因和哥哥討論過,也把哥哥放入作者群。
另一類則是蔣偉寧指導的碩博士做的研究,他會協助研究生修改、投稿論文,並找領域相似的學者加入,包括自己的哥哥陳震遠,因此才會掛共同發表,「老師無法一一認識作者。」
蔣偉寧說,陳震武長期擔任他發表研究時的「通訊作者」,某些論文交給陳震武後出現「新名字」,他基於師生互信,也予以尊重;蔣在科技部網站上的著作是研究生登錄的,所以他也不完全清楚那些論文作者有誰。
蔣偉寧說,針對被國際期刊撤銷的論文,他會和英國倫敦SAGE出版公司再作進一步溝通,希望他們清楚說明每篇論文被撤銷的理由;同時也會和科技部溝通,針對六十篇論文逐一釐清,「沒有問題的論文應該還給學者清白。」
站在教育部長和學者立場,蔣偉寧表示,學術倫理非常關鍵,學者應該重視的是論文的質量,不應一味衝論文數量。
科技部:掛名論文 自己不會不知道
教育部長蔣偉寧身陷論文風暴,並表示不識共同掛名作者。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每位作者在論文發表時,都要簽名授權,因此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列名哪些論文;若不是大型合作計畫、有數十位共同作者的情況,通常都會知道論文有哪些共同作者。
掛名論文的好處,除了增加學術榮譽,如果該文發表在影響因子(IF點數)高的期刊上,或被大量引用,對於教授升等、申請經費都有幫助,所以教授在論文中互相引用同僚論文的情形時有所聞。
掛名「過度操作」 容易被發現
林一平指出,互相掛名這種事若「過度操作」,就容易被發現,像陳家兄弟的論文,可能就是因為引用次數異常,才會被爆出。
感謝老師指導 會放在誌謝欄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的胞弟陳震武稱,因過去受蔣偉寧指導,所以之後論文中都掛蔣偉寧的名字。但林一平說,若學生想感謝老師指導,或是感謝同仁幫忙提高論文品質,一般會放在誌謝欄,而非共同掛名作者,「因為作者就是要寫過、看過論文內容」。
行政院長江宜樺下令科技部將該案徹查清楚。林一平昨天表示,陳震遠被撤的論文與他申請的科技部(前國科會)計畫是否相關,部裡的調查已進行得差不多,接下來將行文「震動與控制」期刊,詢問陳震遠論文被撤銷的原因。
會找到陳震遠 釐清論文被撤
林一平表示,截至昨天晚上,科技部都還沒有找到陳震遠,「但是一定會找到人,釐清論文被撤銷的原因。」評估陳震遠行為的嚴重程度之後,再決定如何處理,最嚴重可能會永遠撤銷他申請科技部計畫的權利。
陳震武兄弟 向蔣偉寧致歉
掀起「審查造假、論文遭撤」風波的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高海科大教授陳震武雙胞兄弟,昨天向受波及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和其他委託投稿的學者致歉,表示會誠實面對科技部及教育部的調查。
論文風暴延燒多日,陳震遠昨早返台,他親自撰寫聲明稿說,他並非故意建立一百卅個假帳號,而是自己在送稿、修稿過程中,敲鍵錯誤,導致資訊系統自動建立大量共同作者們的帳號。
陳震遠坦承在送稿、修稿過程有疏漏;針對「審查造假」的部分,他表示,同儕審查涉及許多專業,為免解說不清造成外界更多錯誤解讀,他會等候調查;記者再追問:「為何自己審查自己的論文?」陳震遠表示,這部分他會直接向科技部詳細說明。
陳震遠說,因為JVC調查他本人的行為,波及蔣偉寧等學者的文章也一併遭到撤除,他要向蔣部長及其他委託投稿的學者表示歉意。這件事造成國內學術圈的衝擊,損害台灣學術聲譽,他鄭重道歉,並願接受調查。
陳震遠遲至昨天才回應,外界質疑他是否刻意規避?他表示,是因為出國,沒來得及好好對外說明,絕非逃避,也沒想到事情會演變成如此。
陳震遠強調,自己與教育部長蔣偉寧僅有「兩面」之緣,一次是在弟弟陳震武博士畢業典禮上打過招呼,另一次則是蔣偉寧到高雄科工館參加研討會,弟弟與蔣打招呼,當時他站在弟弟身旁,但與蔣無對話。
陳震遠說,被爆造假的六十篇論文,他沒有全部掛名,自己掛名的論文一定都是自己有研讀、修改過的論文,且絕無剽竊、抄襲、作假。
他說,國內論文發表共同掛名實為常態,他列名的論文皆經過研讀並修改才掛名,沒有知會每位共同作者,是他的疏忽。
屏教大主秘陳劍鍠說,當初陳震遠任教的資訊科學系成立系級調查委員會時,陳僅表示「投稿過程完全符合作業程序」,委員不斷詢問陳是否有「自己的論文自己審的狀況」,陳一再強調,自己沒有任何違法事宜,論文投稿都符合標準程序;再問到假帳號問題時,陳則沉默以對。
蔣偉寧與江揆談3次 未提辭職
論文風暴越演越烈,行政院長江宜樺罕見三度要求教育部長蔣偉寧出面說明。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說,據他了解,目前為止蔣偉寧與江揆的三次談話中,皆未提及辭職議題,蔣偉寧也從未向江揆提辭呈。
蔣偉寧昨天下午舉行記者會後,行政院暫無進一步動作,但官員已在探詢輿論風向。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說,此一事件「總統當然知情」,目前府方持續關切事件進度,尊重行政院的處理。
江宜樺昨上午與教育部長蔣偉寧通電話,江要求蔣盡速出面說明。據了解,蔣偉寧昨向江揆報告表示「記憶所及」曾與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見過二次面,一次是在陳震遠胞弟陳震武畢業典禮,另一次則在座談會場合,二次皆由陳震武陪同引介。
政院知情官員指出,蔣偉寧曾擔任中央大學校長,經過嚴格遴選過程,在學術倫理的層次應無問題,但在對外說明與陳震遠關係時遭各界質疑「說謊」,「這個可能是比較嚴重的部分」。
孫立群說,事件發生迄今,江揆態度一直清楚未改變,即要求蔣偉寧將事實對外界說明清楚。
東華校長:蔣的狀況 非學術界常態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審查造假、論文遭撤」風波持續延燒,學者指出,這件事凸顯台灣學術界以「量」為重,導致論文掛名浮濫歪風。教育部長蔣偉寧把責任推給學生,不承認督導不周,是避重就輕;身為教育部長,應用更高的道德標準檢驗。
國科會前主委、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說,「蔣部長的狀況,不是學術界常態。」他強調,論文掛名是很嚴謹的事,依學術規範,論文應列出掛名者的貢獻,掛名同一篇論文者,也不太可能對其他掛名者一無所知;一旦掛名,論文後續如果出現問題,須共同承擔責任。
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王立昇表示,蔣偉寧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更凸顯自己不知檢討。就算蔣不知情,學生做這樣的事,也顯然是蔣偉寧督導不周,「如果連學生都教不好,國家教育大計讓他主持,怎能讓人放心?」
王立昇說,以教育部長的高度,要以更高的道德標準及學術倫理來自許,「部長要知所進退」,政府應好好調查。王立昇也質疑,發表論文時,怎麼可能連共同作者都不知道是誰,「這樣不負責任也很可笑」。
交大土木系教授劉俊秀說,蔣是陳震武的老師,「誰要掛名,學生敢不跟老師報告?」掛名須經指導老師同意,就算蔣真的信任陳震武,如今引發爭議,也要負一定責任。他認為蔣已不適任教育部長,應停職接受調查。
劉俊秀表示,一般來說,理工類論文掛名作者超過三個,已有浮濫、互惠嫌疑。他說,確實有些教授會以互相掛名、引用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論文量及學術聲望,這就是台灣學術界以「量」為重導致的惡果。
掛一起十餘次 不相識?
我學界發表論文「你掛我、我掛你(共同作者)」的現象相當普遍,不管是學生為了討好老師,還是老師希望沾學生的光,或「互助」求表現,當掛名變成學者們「禮尚往來」的方式,甚至「當我們掛在一起」十餘次,卻還說互不相識,出事也就當然不令人意外。
學者們為何愛互相幫襯掛名?好處很多。不僅可以藉此提升學術地位和榮譽,在台灣現有的體制下,它還是研究生順利畢業、教授升等、學者申請研究經費的加分利器。
反正期刊論文那麼多,只要大夥喬好,「人造學術成就」的機制,就可以在層層規則下運作良好。如學校看教授的IF點數(影響指數,用來判斷一期刊的重要性)決定是否升等,教授們就可在同期刊發表論文、互相引用對方,把該期刊的IF點數衝高,兩人可得的IF點數跟著「增值」,皆大歡喜。
當學界的生存法則由論文封面和數字決定,學者很難不陷入數字遊戲,誰還在意自己著作是否真的有料?誰還為自己寫的東西負責?誰還堅持不出自我手、就不是我的研究?
教育部長蔣偉寧可能並未參與陳震遠偽造論文審查,但作為負責任的學者,蔣理應對具名的論文內容詳根知底,包括共同掛名的作者群;作為教育部長和中央大學前校長,當制度有缺陷,蔣部長更有責任改正制度,讓學者的研究貢獻真正被看見、並作為評斷標準,掛名怪象才可能告終,怎麼自己也捲入這股歪風裡?
(聯合報)
--
涉論文假審案 陳震遠坦承送修稿疏漏
針對偽造論文假審案,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今天首度對外公開說明。他表示,遭撤的60篇論文他並無全部掛名,部分是其他學者委託他代為投稿;內容皆為作者們辛苦研究所得,絕無剽竊、抄襲、造假。
陳震遠說,國內論文發表共同掛名是常態,他所列名的論文皆經過研讀、參與意見才掛名,沒有知會每位共同作者是他的疏忽,導致這些共同作者努力的成果遭到波及,他感到抱歉與自責。
至於期刊假帳號問題,陳震遠坦承是送稿、修稿造成的疏漏。因為他自行鍵入共同作者的電子郵箱,長期的投稿過程,時有敲鍵錯誤,導致資訊系統自動建立這些共同作者們的帳號。
陳震遠表示,他與蔣偉寧只見過兩次面,無任何往來。有媒體說他與蔣部長共同出國參加研討會,動用部長經費,更是沒有的事。
陳震遠胞弟:蔣與陳震遠只是點頭交
教育部長蔣偉寧周五召開記者會,公開表示他「不認識」涉論文自審案的陳震遠,但昨天再被爆料指他與陳震遠有多篇列共同作者的論文,疑似兩人合作關係長達十多年。蔣偉寧說,印象中與陳震遠只打過兩次招呼,沒有研究合作關係;陳震遠胞弟、高雄海洋科大教授陳震武上午也澄清,蔣偉寧和陳震遠只是點頭之交。
陳震武表示,陳震遠和蔣偉寧沒有合作研究,兩人只打過兩次照面,一次是2004年他從中央大學土木所博士班畢業時,父母及哥哥從高雄北上參加畢業典禮,當時蔣偉寧和哥哥打過招呼。另一次是2006年,蔣偉寧南下高雄參加一場能源研討會,陳震遠兄弟也出席,只在研討會中場休息時間打招呼,沒有深入交談。
今天媒體刊出數篇蔣偉寧和陳震遠列共同作者的論文,陳震武說都是他主導投稿,那些論文都跟哥哥討論過,陳震遠對論文也作出貢獻,因此列名。因為論文都是根據博士研究後續發展出來的,因此把老師(蔣偉寧)名字列上,蔣都是事後才知道。
陳震武說,人在大陸的陳震遠已和科技部主動聯繫,表達願意接受科技部調查。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陳震遠事件非論文造假,是審查造假,過去韓國也曾有學者被抓到過,但在台灣還是第一遭。通常期刊收到投稿論文後,會找公正人士審查論文,審查名單都是保密,陳震遠竟可「製造」很多假的審查人,這種違反學術倫理的手法還是第一次遇到。
本報進一步追查發現,陳震遠、陳震武兩兄弟學術合作密切,兩人都拿到兩個博士學位,除了各在中山大學海工所(2013年)、中央大學土木所 (2003年)拿到博士,另外各於2005年、2010年取得高雄第一科大管院博士學位。
蔣偉寧上午未再出面說明,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表示,蔣部長絕對沒有說謊,可能是他與外界對「認識」的定義不一樣,蔣看過陳震遠但不熟識,呼籲陳震遠兄弟盡快出面公開說明。
至於蔣偉寧與陳震遠到底認不認識?陳震武說,「不能說他完全不認識,但是沒有實質合作的關係。」畢業典禮時兩人有見過,兩、三年前在南部一項能源會議裡,有相互打招乎,但「無私底下的談話。」陳震遠對造成期刊聲譽受損表示抱歉,對其他研究者無端捲入風波也深感抱歉。
國際期刊資深編輯:共同掛名 共同負責
針對近日爆發的論文自審、掛名爭議,在七家國際重量級期刊擔任編輯或委員的學者指出,自然科學領域的論文共同作者確實常彼此不認識,但只要共同掛名,論文涉偽造或抄襲,共同作者都要負責任;但若只是投稿的行政問題,則只有負責投稿者須負責。
一名理工領域資深教授則透露,現在的學生很聰明,研究過程中因為某個東西無法達成,可能會到處找人協助,最後論文出爐後,教授才發現突然多了幾個人的名字,但因為研究已經完成,不掛名反而橫生枝節。
清大化學系教授胡紀如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院士、亞洲藥物化學聯盟主席,在《藥物化學期刊》等七個頂尖國際學術期刊擔任編輯或編輯委員。他指出,論文審查會從三個層面去審查,文章內容是否不實、造假?文章是否抄襲?投稿流程是否有弊端?蔣偉寧該負什麼責任,要從這三面向去檢視。蔣偉寧共同掛名的論文被《震動與控制期刊》官網撤下五篇,胡紀如認為,蔣偉寧最好要求重審,才能證明文章沒造假、沒抄襲、也沒投稿自審。
對學界、輿論質疑,蔣偉寧和陳震遠在多篇論文列共同作者,有些還擔任「第一作者」,兩人不可能不認識。胡紀如說,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很不一樣,論文共同作者彼此不完全認識,是很常態。所謂「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也是我國科技部獨創,胡國際上無此頭銜,只要共同掛名,就要對論文內容負共同責任。
(聯合晚報)
--
蔣偉寧論文風波 陳家兄弟扛全責
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假論文風波,昨天他及陳震遠、陳震武兄弟等3人均出面說明。陳震遠及陳震武扛起全部責任,說是他們波及蔣偉寧,深感抱歉。蔣偉寧則強調,他掛名的每篇論文,都是紮實的研究,內容沒問題、也未造假,但他不願表態是否請辭或停職接受調查。
口徑一致:審查疏忽
蔣偉寧昨天和他指導的學生高雄海洋科大教授陳震武一起出面說明,蔣偉寧臉色慘白,陳震武則顯得不知所措。他們兩人承認和陳震遠共17篇論文(其中5篇遭JVC撤銷)3人一起掛名。陳震遠是陳震武的雙胞胎哥哥。
蔣偉寧說,他的名字會和陳震遠一起出現在論文上,係因陳震武是他指導的博士生,他的團隊研究成果這些年都透過陳震武當通訊作者在期刊發表,陳震武在一些學術問題上也會請教哥哥陳震遠,因此一些論文就共同掛名。
「我不是學閥,過去每年從國科會拿到的研究經費不到100萬元。」 蔣偉寧說,他所有掛名的論文,自己都有貢獻,從未將自己名字借別人亂掛在論文上。他因為陳震武的關係,在一些論文跟陳震遠一起掛名,但不是研究內容作假,而是陳震遠在審查過程出問題。
陳震武表示,一篇論文到底要幾個人掛名,由他視每個人的貢獻來決定,蔣偉寧事先不知情。但論文刊登出來後,蔣偉寧會知道哪些人跟他一起掛名,但持尊重態度,不會干涉。
陳震武說,這起事件發生後,他對兩件事感到抱歉,一是引起這麼大的關注,浪費社會資源;二是老師蔣偉寧被外界指責說謊。他手足無措的說,不知如何表達難過。
事發後神隱多日的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昨日發表聲明稿強調他與蔣部長無任何往來,兩人近距離只見過2次面,蔣偉寧對論文遭撤不知情。說法和蔣偉寧的相同,強調問題在於他在審查流程的疏忽,而非論文本身有問題。
論文被撤 要求說明
蔣偉寧表示,他今天會發函給《震動與控制期刊》,要求說明為何撤銷他的5篇論文,真相釐清後,身為教育部長,他不會迴避該負的責任。
陳震遠因為在投稿英國JVC時,涉嫌虛構同儕審查,造成台灣60篇論文被撤銷,其中5篇蔣偉寧掛名(包含蔣偉寧和陳震遠有1篇共同掛名),引發軒然大波。
假帳號投稿 陳震遠:敲鍵錯誤
論文遭撤風波,殃及教育部長蔣偉寧,事發後神隱多日的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左圖,摘自屏教大資科系官網),13日上午11點返台,下午透過email發表聲明稿,強調此事波及蔣偉寧,他深感抱歉,他與蔣部長無任何往來,兩人近距離只見過2次面,蔣偉寧對論文撤銷事件的確不知情。
陳震遠並說,有關期刊未經查證的帳號問題,他坦承是送稿修稿過程疏漏,由於他自行鍵入共同作者的電子郵箱,長期投稿過程,時有敲鍵錯誤,導致資訊系統自動建立大量共同作者帳號。
陳震遠說,投稿JVC國際期刊未及深思,造成國內學術圈的衝擊,損害台灣學術聲譽,他「在此慎重道歉,並願接受調查」。
他強調,國內論文發表共同掛名實為常態,他列名的論文皆經過研讀並給予修改才掛名,沒有知會每位共同作者,實因他疏忽,導致這些共同作者努力的成果遭到波及,深感不安。
陳震遠表示,自己與蔣偉寧見過2次面,第一次是弟弟陳震武博士班畢業時,他前往祝賀時在公開場合見過;第2次是蔣偉寧南下參加科工館研討會時,弟弟利用研討會休息時間過去打招呼,當時他也在場,但並未交談。
陳震遠表示,媒體報導他與蔣部長共同掛名論文,應是包含會議論文;另有人指他與並非蔣偉寧研究團隊的成員,共同出國參加研討會,動用部長經費為空穴來風則是子虛烏有的報導。
陳震遠聲明稿寄件人是「Peter」,於13日下午2點49分發出,記者回信確認這封聲明稿的真偽,陳震遠隨後回信指出「這是本人發出的聲明稿,今天早上將近11點才入境,下午4點教育部記者會沒有出席,謝謝您的關心」。
學術門神當道 詐騙國家經費
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論文假審、掛名爭議,2度親上火線澄清,不過,多位學者認為,他不但沒有公開道歉,還把責任推給學生,已不適任教育部長,此外,此事件更顯示國內學術界學閥、門神當道,只要和論文發表沾上一點邊就列名其中,甚至沒看過論文也可商借人頭掛名,專門「養小鬼」騙取教育部或國科會的研究經費。
曾擔任國科會教育學門召集人的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分析,許多年輕學者或是碩博士生在申請經費、投稿期刊時,會找大牌教授或學界大老當門神,藉此提高通過機率。
多人掛名互相利用
吳武典認為,蔣偉寧此次捲入掛名爭議,凸顯理工領域長期以來掛名浮濫的問題,有些論文竟有7、8人掛名,只要沾上一點邊就列名其中,這種雨露均霑的做法,說難聽點就是互相利用。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曾經批評,國內有些學閥,大量承包政府研究工程,專門「養小鬼」做一些跟進西方的研究,一起騙教育部或國科會的研究經費。
論文出問題有責任
前國科會主委、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表示,論文掛名是很嚴謹的一件事,以他自己而言,在不知道文章內容、在沒有太大貢獻情況下,通常不會掛名,依學術規範,論文應要將掛名者的貢獻列出供外界審視,掛名同一篇者,不太可能對其他掛名者扮演角色一無所知,且一旦掛名,若論文後續出現問題,需共同承擔責任,「蔣部長的狀況,在學術領域裡實在不是常態」。
交大土木系教授劉俊秀則說,理工類論文掛名作者最多不會超過3個,一為主要作者,一為指導老師,頂多再加上一個協助者,通常掛名在3人以上,已有浮濫、互惠嫌疑。
豈能全部推給學生
針對教育部長蔣偉寧對共同掛名提出的澄清,劉俊秀認為,蔣是陳震武的老師,「老師交辦的東西,誰要掛名學生敢不跟老師報告?」就算蔣部長真的全權信任陳震武,如今爆發弊端,也需負一定責任,「豈能撇得一乾二淨?」認為蔣現階段已不適任教育部長一職,應停職接受調查。
台大應用力學所教授、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王立昇批評,教育部長應用較高道德標準,做為學界典範,然而發生爭議迄今,他不但沒有為自己督導不周道歉也缺乏自省,一直忙撇清,把責任推給學生,已不適任教育部長。
部長變門神 如何領導杏壇?
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假論文風波,引發震驚。事實上,台灣學術界充滿學術門神、學閥,一些大牌教授帶著徒子徒孫搶奪研究資源,但他們發表的論文只是衝量而已,罔顧了學者應該對社會的貢獻。
此外,台灣教育界「作假成風」,12年國教免試還要考會考,根本是假的;某些學生因為升學需要去當志工,不是真心服務,心態上是假的;大學教授用假發票報賬,連教育部長都捲入假論文風波。從學生、教授、部長都在作假,如此教改,如何成功?
台灣學術界有很多陋習,從現在角度來看,很不可取。在大學評鑑及教授升等上,過去幾年非常重視論文數量,在有需求的狀況下,許多名教授號召子弟兵,爭取研究經費生產論文,但主要在衝量,真正有影響力的論文不多。
過去曾有小咖副教授,難以向國科會爭取到大筆的研究經費,因此向大牌教授靠攏,由大牌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經費就源源不斷,轉一個彎後,創造出一番風景。
蔣偉寧昨天說,過去每年從國科會爭取到的經費不到100萬元,但其實他因具土木專長,從工程會、交通部爭取到不少計畫,這些經費都是來自政府部門。
蔣偉寧是不是學閥,不是自己說了算,應該接受外界檢視,如果他率領徒子徒孫做出的論文根本沒有用途或對台灣社會無貢獻,那無異只是爭取國家資源的學術門神。
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涉及在論文投稿國際期刊時,虛構同儕審查,讓台灣學術界蒙羞。蔣偉寧有17篇論文和陳震遠掛名發表,然後說兩人不認識,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如此明顯疏忽,豈是蔣偉寧一句「和他不熟」就能結案?
台灣學術界論文濫用掛名,明明沒什麼貢獻的人,也要加進來掛名,然後分享點數,以便升等或爭取研究經費。蔣偉寧身為教育部長,不但未設法調整,自己還同流合汙,如此教長,如何領導杏壇?
屏檢分案查 是否涉詐欺
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前副教授陳震遠,爆發涉嫌以假同儕審查,讓論文順利刊登在《震動與控制期刊》上,期刊事後撤銷他60篇論文,引發國際媒體關注,屏東地檢署預計14日啟動調查機制,釐清是否涉及不法情事。
屏東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榮龍表示,14日將向檢察長報告,並啟動剪報分案,也準備前往屏東教育大學調閱相關論文資料。
律師黃暘勛指出,使用個別電子郵件帳號假冒學者名義發表意見來為自己的論文護航,這樣的電子紀錄行為等同實體文書,可能涉及《刑法》210條的偽造私文書罪,可處5年以下徒刑。
律師鄭伊鈞也表示,陳震遠利用不存在的虛設教授電子帳號來假冒同儕審查機制,這樣的手段有可能助於自己學術升等及獲得申請研究補助的實質利益,更損害國際期刊公信力,造成他人實質上損失,可能涉及詐欺罪嫌。
科技部不排除追回補助款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陳震遠案為審查造假,並非論文造假,在台灣學術界還是頭一遭發生。他坦言,學者刊登國際期刊的論文審查,科技部無權過問、審查,只有國際期刊的編輯才知道真偽,科技部長期來只能相信教授的誠信,不會去「鑽漏洞」,弄假帳號刊登在國際期刊上來申請國科會補助。
陳震遠被國際期刊JVC撤銷的60篇論文中,有40篇可能與科技部補助的7個計畫有關,補助金額總計約508萬元。林一平表示,當初陳震遠是為了升等、還是補助來申請國科會(科技部前身)計畫,必須進一步釐清,今天也將正式和JVC聯絡,每一篇問清楚,並交由學術倫理委員會處分,不排除追回研究補助。
林一平說,學者假冒帳號,自己的論文自己審,刊登在國際期刊上,科技部完全沒有辦法事先防堵或發現,因為這種事情只有國際期刊的編輯才知道,加上整個審查過程都是匿名,JVC也是花一年才揪出「殭屍審查員」。
他強調,科技部論文審查有初審和複審機制,刊登在國際期刊的論文品質好壞也很重要,教授不是光衝篇數就可以申請到科技部補助;他舉自己過去擔任國科會審查委員為例,如果一個教授短時間發表100、200篇論文,他反而會把他的分數打得很低,因為品質才是關鍵。
他表示,科技部從沒發生過假冒審查的案件,過去只有韓國發生過。他也強調科技部不會因為看到教育部長蔣偉寧的名字就讓它通過補助。科技部長張善政也要求科技部重新檢討補助機制。
蔣能否釋疑 政院觀察中
前國防部長楊念祖因論文抄襲請辭下台,朝野立委也呼籲引發論文掛名爭議的教育部長蔣偉寧應比照辦理,行政院官員私下表示,兩者仍有所差異;但官員也說,「一切還是要看蔣偉寧的說法,能否澄清外界的疑慮」,等於政院仍持保留觀望立場。
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江揆昨上午再度要求蔣偉寧備妥資料,確認無誤後盡快對外說明;並澄清蔣並未如外傳提辭呈。
據了解,蔣偉寧昨在電話中,主動向江揆澄清自己僅見過陳震遠兩次,一次是畢業典禮,另一次是研討會場合,但江揆仍指示蔣偉寧出面講清楚,這也是江揆2天內三度要蔣偉寧公開說明
對於蔣偉寧傍晚親自主持記者會,並提出「先還原真相,若有相關責任,不會逃避」,政院能否接受此一說法?政院發言人孫立群僅說,政院沒有新講法,不願再談蔣的去留問題。
官員說,論文掛名爭議涉學術論理或當事人有無說謊,掛名第一或第二也有差別,而蔣偉寧聯名掛名的論文,有一篇是掛名第一位「從學術上若說與己無關,有點說不過去」。
官員說,論文掛名有無違反學術倫理可透過調查還原真相,但是否撤換政務官,研判江揆未做最後決定。
立委促比照楊念祖下台
針對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假論文醜聞,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天在台南受訪表示,蔣偉寧涉入論文造假事件,引起國際廣泛討論與關注,蔣偉寧身為教育部長應要有更強的自我檢討能力,也應知所進退,此事也凸顯學術界論文掛帥現象,必須檢討。
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論文遭撤銷風波持續延燒,對此,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說,應由公正第三方組成調查小組,還原事情真相;台聯立委周倪安抨擊,「簡直是丟臉丟到全世界」,要求蔣偉寧比照前國防部長楊念祖,盡速請辭下台。
國民黨立委孔文吉說,蔣偉寧已出面說明,事情可告一段落,也不必要因此下台,反倒可以此為戒,好好整頓學界掛名風氣。
另有藍委表示,日前考試委員李選遭爆多本著作與女兒共同掛名引發爭議,蔣偉寧身為教育部長需用更嚴格標準檢視,雖然目前法律責任還不明確,但是政治責任、學術倫理責任非常清楚,蔣偉寧若拖下去,只會更辛苦。
交通大學教授劉俊秀批評,蔣偉寧主管台灣所有大學,發生這樣的事情,應立即道歉,這對台灣學術聲譽影響很大,;蔣偉寧甚至還把責任推到學生身上,實在是不要臉,呼籲蔣偉寧下台,不要再苟活求官。
前考試委員、開南大學副教授張正修也說,此事涉及行政、立法、刑事等層面,蔣偉寧應辭職下台,相關單位也要成立學術調查委員會追究。他甚至還說,在日本武士道,如果發生這種事情,「早就該切腹自殺!」
(中國時報)
--
80萬人衝海祭 阿妹:感動想哭 今閉幕 估再湧10萬人 「可望破新高」
新北市貢寮海洋音樂祭昨邁入第四天,由天后張惠妹壓軸演出,吸引大批歌迷朝聖,台下瘋狂尖叫,手拿螢光棒在空中揮舞,阿妹登台先帶來經典歌曲《如果你也聽說》,還對著台下大喊:「太喜歡這裡了,我又來了!」天后魅力讓氣氛high到最高點。昨約有二十八萬人到場,四天來已累積八十萬人,今年的貢寮海祭參加人數可望成為新高。
比基尼妹正又辣
貢寮海祭昨進入第四天,許多民眾把握最後假期,投向陽光、沙灘、音樂的懷抱,昨上午就出現許多比基尼辣妹,在沙灘上戲水消暑。海祭昨主題為「四海一家瘋搖滾」,下午四時由澳洲Elliot the Bull樂團揭開序幕後,緊接著瑞典Her Bright Skies、印度Indian Ocean及馬達加斯加Kilema等各國團體連番上陣,帶給歌迷不同的搖滾曲風。
昨晚九時許,天后張惠妹壓軸登場,主持人才脫口說出:「張惠妹!」台下早已瘋狂尖叫,手拿新專輯與螢光棒在空中揮舞,阿妹帶來經典歌曲《如果你也聽說》,還向台下大喊:「太喜歡這裡了,我又來了!」
阿妹接著演唱《彩虹》,讓台下歌迷聽得如癡如醉,結束後向她表示,受到現場氣氛感動,「唱到一半突然有點想哭」。阿妹為了這次貢寮海祭,特別運來價值四百萬元的混音器,更邀請香港專業技師混音,規格比照演唱會。
台鐵將加開班次
貢寮海祭今將閉幕,至昨已吸引八十萬人潮,累積垃圾量高達二十五公噸。新北市觀光局表示,現場設置兩百五十個大型垃圾桶,另有三百名清潔工全天候來回巡場,才能造就舒適的沙灘欣賞音樂,包含警方、海巡署、消防、保全與清潔人員在內,每天動用一千四百人力維持海祭會場的秩序與整潔。
新北市觀光局說,今為海祭最後一日,估計將湧進近十萬人,再次提醒台二線至台二丙線交岔路口等四處將進行交管,台鐵更加開班次疏導人潮,呼籲民眾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或將車輛停放在開放臨時停車場,再轉乘接駁車。
(蘋果日報)
--
李英愛:不追究 盼捐慈善 早產夫妻願籌400萬 分批還韓人
南韓女星李英愛捐助三百萬元,協助滯韓早產女嬰返台,孟姓夫妻卻被網友指生活揮霍,誆騙李英愛愛心,孟的同事也爆料,指孟月薪至少十五萬元,早產意外後,同事還樂捐一百萬元。李英愛則透過友人表示,不會要求還錢,只希望兩人將這筆錢捐作善款;孟氏夫妻友人則轉述,孟不希望女兒背這個債,已籌四百萬元會還給李英愛。孟妻昨晚說,正陸續籌款中。
基隆市民孟秉燊(三十六歲,燊音同深)今年二月偕懷胎七個月的妻子蔡綺蓁(二十八歲)到韓國首爾旅遊,孟妻在飯店跌倒送醫早產生下女兒,因醫藥費高達四百萬元,孟男曾向外交部求助遭拒,最後由韓國慈濟和李英愛協助支付,但日前網友爆料夫妻生活享受,全家用蘋果3C、開名車,還花二萬六千元看演唱會,認為李英愛幫錯人。
同事籌募百萬未提
韓國《日刊體育報》看到台灣媒體報導,電話訪問李英愛友人,其友人表示:「聽到這件事覺得很誇張,不清楚原委,不知如何表達我們的立場。我們只知道這對夫妻的太太在百貨公司工作,先生從事殯葬業。若他們真的是有錢人,我們也不會要求他們還錢,只希望他們將這筆錢捐作慈善,繼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會再追究這件事。」
孟秉燊的同事昨向《蘋果》爆料,孟秉燊原名孟慶堂,任職台灣仁本基隆事業處處長,每月底薪加業績獎金至少可領十五萬元,孟妻意外早產時,公司發動樂捐百萬元,但孟對外都沒提過同事捐款流向,讓很多人後悔捐錢。
《蘋果》向台灣仁本基隆及其他事業處求證,有多名同事證實,女嬰早產意外後,同事都自發性樂捐,希望幫孟度過難關,但捐款到底有多少,只有孟本人才知道。
不讓女兒背人情債
孟的友人則轉述說,上周三晚上與孟秉燊在基隆東信路一家火鍋店吃飯,孟指稱已籌四百萬元,希望能盡速還給李英愛與慈濟,「他說不想讓兩個女兒背這個債,錢好還、情難還,目前已吃素感謝社會幫忙。」孟妻昨晚證實,確實有接獲丈夫公司百萬元捐款,但都作為小女兒治療費用。至於籌款四百萬元部分,她說目前正陸續籌款,會一部分一部分回饋給韓國的民眾。不願證實是否已籌得四百萬元。
網友讚:真是大器
李英愛不追究三百萬元捐款,網路上讚聲連連,網友林壺賀表示,「真是大器阿,不跟這種人計較」;南雲明彥則留言說:「希望這對夫妻能夠拿出你們的良心快把錢捐給更需要這資金的人士,別讓李英愛的美名被你倆夫妻給污染了。」
滯韓女嬰 健診完未回診
因母親在南韓出意外的早產兒,經住院四個月後,在藝人李英愛捐助三百萬元住院及醫藥費後,六月底終於平安返台,當時早產兒被安排到新店慈濟醫院健診,事後家住基隆的孟姓夫婦曾表示,為方便照顧,將會讓她轉到基隆長庚就診。
身體狀況不明
不過《蘋果》昨向基隆長庚查證,院方表示早產兒並未在該院就醫;新店慈濟則說早產兒健診完後,就未在該院做進一步治療,目前早產兒的身體狀況不明。
據了解,孟姓夫婦本月初帶著韓國醫院開立的病歷資料,前往新店慈濟醫院為小女兒健診,醫療團隊因掌握早產兒的健康狀況,除處理膽囊閉鎖症曾在韓國動過二次手術,當時檢查早產兒的體重、腦部發育、心臟都屬正常,視力因視網膜病變仍需追蹤,肝指數偏高,鼠蹊部也有疝氣問題,相關問題本預計等檢查報告出來再做治療,但之後就未再回診。
(蘋果日報)
--
早產兒夫妻騙愛心? 傳李英愛不追究
南韓女星李英愛日前捐助三百多萬元的醫藥費,幫助在韓早產的孟姓夫妻渡過難關,卻爆出夫妻倆生活豪奢,疑似濫用李英愛的善心。據了解,李英愛友人轉述說即便兩人真的有錢,李也不會要求還錢,希望可以捐給需要幫助的人。
孟姓夫婦今年二月到韓國遊玩,已經懷孕七個月的孟太太意外在韓國早產生女,因生活費加上女兒的醫療費用高達四百多萬,兩人無力負擔,慈濟出面幫忙,李英愛得知,捐助三百多萬元。
但最近網友爆料,孟姓夫婦愛炫富,不僅買高檔3C產品,Lady Gaga來台灣開唱,兩人花兩萬多元買搖滾區門票,出門還以BMW名車代步。眾人批評這對夫妻濫用外界愛心。
孟先生在事情曝光後,回應BMW是友人的車,至於其他開銷,都是過去的事情,他強調自己不是有錢人,並且會努力還清四百多萬元。
慈濟基金會︰任務已告一段落
消息傳回南韓後,多家媒體陸續報導這則新聞,李英愛雖未正式回應,但傳出有韓媒電訪李的好友,對方指李英愛只知道孟先生從事殯葬業,孟太太在百貨公司上班。如果孟姓夫妻真的如傳聞中有錢,也不會要求對方還錢,只希望他們能將這筆錢捐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未聯絡上 不知孟姓夫婦的想法
日前居中牽線的慈濟基金會,昨日低調表示,慈濟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協助女嬰身上,任務已告一段落。自網路上爆出孟姓夫婦疑似家境不錯事件後,慈濟並沒有和對方接觸,而一直協助他們的志工朴東燮,也在日前返回韓國了。若孟氏夫婦要把外界捐款捐做公益,慈濟也樂見。記者昨天晚間兩次致電孟先生,均未取得回應,無法得知當事人想法。
(自由時報)
--
五月天粉絲猝死 憑票獲理賠51萬
桃園一名張姓護理師,二○一一年十二月原定與同事看三場五月天演唱會,出發前不幸在睡夢中過世,她生前投保中國人壽五十一萬元壽險,卻遭以她有用藥物助眠習慣,屬自殺死亡拒理賠,她妹妹拿出張女買的演唱會門票打官司,高等法院認為,張女生前已買票、排好假要看演唱會,非自殺,日前判中國人壽應理賠張家五十一萬元確定。
判決指出,二十多歲的張女有八年護理工作經歷,她二○一○年投保中國人壽終身壽險,保額五十一萬元,張女工作經常要輪班,導致長期睡眠障礙,有注射助眠藥物習慣,於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深夜因呼吸性休克過世。
中壽認自殺不賠
張女胞妹說,姊姊是意外身故,向中國人壽申請理賠,但中壽認為張女死亡現場留有針筒及麻醉藥品,應屬自殺,依約不理賠;張女胞妹向法官說:「姊姊是追星族,最愛五月天,好不容易買到五月天的票,排好假,就要出發了,加上姊姊單身,生性樂觀開朗,工作、經濟、感情都沒問題,怎麼可能會自殺?」
張女胞妹打官司要求中國人壽理賠,把姊姊所購買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的五月天演唱會門票拿到法院當證物,並找來姊姊同事及髮型設計師作證,黃姓同事證稱,張女死亡前,為看五月天「諾亞方舟」巡迴演唱會台北小巨蛋場,十二月初密集排班以利請假,死亡前一晚,還與同事相約看電視節目《康熙來了》專訪五月天,賴姓髮型設計師也證稱,張女死亡前兩天剪髮時,很開心聊到要去看五月天。
必須靠藥物助眠
一審法官調閱張女財務資料,發現她沒欠債,張女的妹妹也提出張女生前曾在臉書的留言,內容包括:「睡意這個狡猾的傢伙,一個鬆手,就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多懷念以前要睡多久,就睡多久的自控能力」,證明她姊姊有睡眠障礙,得靠藥物助眠,法官採信張女胞妹說法,認定張女非自殺。
中國人壽不服判決上訴後,高院認為,張女生前安排好演唱會行程,有票為證,加上沒負債、沒感情問題,有可能是使用助眠藥物或其他因素意外死亡,且中國人壽也無法證明張女是自殺,判中國人壽敗訴確定。
家人也變成粉絲
張女胞妹在張女過世後,在臉書留言「姊姊對五月天的熱血,深深讓我與弟弟甚至她周遭同事朋友認為『怎麼會這麼迷』,我們好奇去參與活動,開始跟著喜歡五月天。」《蘋果》昨留言與張女胞妹聯絡,未獲回應;中壽表示,尊重判決結果。
保險公司拒賠怎麼辦
●死亡現場應保持完整,由檢警蒐證
●驗屍或勘驗現場時,應有第三人陪同,避免疏漏
●檢察官驗屍時若死因有疑義,應要求驗屍報告寫「死因不詳」
●家屬可蒐集死者財務狀況,證明沒有經濟與工作壓力及挫折
●由死者日記、臉書證明死者沒感情及人際問題
●找死者友人、同事證明死者生前沒尋短念頭
●證明死者生前已有正常生活規劃,如旅行、參加考試、購屋
(蘋果日報)
--
踢爆 警衛擋人圍綠籬 7豪宅賤招霸地
台北市不少豪宅提供社區開放空間換取容積獎勵,卻屢傳保全擋人,有台大學者日前到至善天下豪宅開放空間散步,竟遭警衛攔阻,痛批法令圖利有權有勢者。《蘋果》近期走訪北市八處豪宅,瓏山林博物館、帝景水花園等七家,竟有保全強勢擋人還威脅報警,有的要求先登記,多數以高大綠籬阻隔外人,擋人招數甚為離譜。
北市現有兩百零四處豪宅與社區提供開放空間。北市都發局指,這類開放空間須設告示牌,每早七時至晚上十時開放使用,臨路處不得設柵欄等障礙物。
開放空間設鐵柵門
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畢恆達日前在臉書(goo.gl/HjpVJ2)指出,他到故宮對面至善天下中庭散步,卻遭警衛攔阻,角落標示中庭為開放空間的告示牌也被植栽遮一半,質疑政府想盡辦法送容積給建商,但合法不一定合理,法令圖利有權有勢者。記者近日多次聯繫他未獲回應。
為檢驗擋人真相,《蘋果》選定帝寶等八處申請容積獎勵的豪宅,上月中旬起分組實測,發現要進開放空間,處處是關卡。如至善天下供民眾通行的側門竟設鐵柵門且封鎖,保全稱會陪同參觀解說,遭路過民眾陳小姐批評:「盯梢讓人不舒服。」北市建管處已認定該鐵柵門是違建,限月底前拆除。
另走訪三處大直水岸豪宅,瓏山林博物館因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家族買六戶而出名,記者僅在外拍開放空間告示牌,三名保全就衝出威脅:「交出照片,再拍就報警。」接著邊監視邊說:「拍完趕緊離開。」自稱管委會主委者也出面擋拍,記者放下攝影機,才能在開放空間自由走動。
「走進去被當小偷」
帝景水花園有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名人住戶,警衛要求先登記姓名才能進中庭開放空間,並陪同導覽盯人。太子美麗殿中庭正門用盆栽圍住、變相擋人,保全辯稱:「盆栽可移動,不影響出入。」
信義區有藝人大S入住的冠德遠見、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入住的寶徠花園廣場,都用高一點八米的綠籬隔開人行道和開放空間,讓人以為不開放;慕夏四季告示牌被樹叢遮蔽,站在人行道隔著綠籬和欄杆,無從得知內有開放空間。民眾盧先生抱怨:「走進去保全就來,像被當小偷。」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藝人小S等名人聚集的帝寶,以公共停車位換容積獎勵,記者開車進入公共停車場,全程都很方便且臨停每小時僅四十元。
政府:檢舉才會查
北市建管處副總工程司邱英哲回應,開放空間稽查包含保全擋人、障礙物、告示牌、違建、綠化改變及違規使用,「檢舉才會查」;保全趕人會請警局警告,障礙物擋路、告示牌隱蔽會要求移動改善,違建查報拆除,綠化改變如步道鋪草皮致無法行走,將限期復原,迄今未發現有營業等違規使用。
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系副教授李欽漢直言,開放空間換容積獎勵讓建商多賣幾層樓,卻留下住戶要隱私、民眾難使用的爭議,政府也消極取締,有檢舉才去繞繞,「是錯誤政策。」
輪椅族繞20分鐘 找嘸入口
不給你進
北市豪宅開放空間的中庭綠地,有日式庭園,也有歐式噴泉,絕對是休憩好去處。但身障者與親子想體驗這些花園水池,同樣是困難重重、備受保全「關注」。身障人士欲進帝景水花園庭園,但輪椅根本無法在石板步道上行進;瓏山林博物館後方開放空間則被圍籬圍住,輪椅繞了近二十分鐘也進不去,只好打消進去遮陽的念頭。
記者日前陪同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到帝景水花園開放空間時,輪椅無法從石板步道進庭園,得由管理人員全程陪同,改走社區穿堂進開放空間。因記者先去實測過,管理人員已識得記者身分,這次未要求先登記姓名就放行。
親子閒晃遭盯梢
許朝富認為,公共空間應考量無障礙設計,帝景水花園最好改善石板步道;而瓏山林博物館用圍籬阻隔開放空間,「根本進不去,標示牌也不夠清楚。」
《蘋果》另邀民眾朱小姐帶兩歲兒子逛信義區豪宅群。眾人步行到寶徠花園廣場,途經不在實測之列的太子台北信義開放空間流水池,一名保全緊盯母子倆,一見睿睿把手伸進水池即來說:「怕水池長青苔,兩天前才加氯,觀賞就好,不要玩水。」最後逛進冠德遠見庭園,保全一度出來問:「有事嗎?」一見記者手中拿著紙筆,就沒再出現。
北市建管處副總工程司邱英哲回應,二○○八年《建築技術規則》修正後,要求申請開放空間的建案採無障礙設計,修正前的建案並無規範,但會關切勸導。
(蘋果日報)
--
無公可辦 省府91人花1.6億 超出核定員額 監委批「揩油」
前新聞局秘書郭冠英爽退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為了解台灣省政府的實際功能,監委吳豐山與錢林慧君追查發現,從一九九七年精省迄今十七年,台灣省政府事實上已「無政可施、無公可辦」,卻每年編列上億元預算,七成都用在人事費用,高達一、兩億元,根本無法節省公帑,監委砲轟「不可取」。
僅辦理楷模表揚
監委調查報告指出,行政院核定省府的員額編制為八十四人,但省府現有員額高達九十一人,已等同甚至超越縣市政府或中央政府一個局處的人員編制,造成人力閒置浪費。
且省府每年至少一點六億元預算,比南投縣環保局預算一點二億元還多,但省府根本沒有核心業務可辦,只辦理各類楷模績優人員表揚活動,如富而好禮楷模、芳草人物等。
監委也抨擊,台灣省政府既無政可施,台灣省諮議會「自無事可議」,每年仍維持四十四名員額編制,編列七千餘萬元預算,「一干省諮議員對國家而言也無實質有效作為,殊不可取。」
監委也發現,省諮議員編制超過二十餘人,每年所舉辦的演講、機關考察與參訪次數動輒超過十次以上,演講內容僅是國家政策的說明,無實際作為。
錢林慧君砲轟這樣的編制與預算根本是「揩油」,預算花得沒意義,所辦的活動地方政府也會辦,「演講有多少人會聽?」
省府:繼續精簡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說,他二○一○年到任時,省府有二百四十人,現在含工友僅九十一人,預算也從四億餘元,逐年減列到今年只有一億餘元,顯示省府很努力推動精簡;但《憲法》、《地方制度法》都有省府的層級,不可能取消,未來會繼續精簡,員額和經費都會越來越少。
(蘋果日報)
--
以軍被控 大規模殺傷武器屠巴人 已奪166命 逼撤出加薩爆逃難潮
以巴衝突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交戰昨進入第6天,未見停火跡象。以國昨晨首度派部隊,從地面短暫進入加薩走廊,摧毀巴人火箭砲發射基地。連日空襲奪走166巴人性命,以國無人喪命。巴勒斯坦官員昨指控,以軍使用國際禁止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巴人。
新華社報導,巴勒斯坦衛生副部長瑞什昨在加薩開記者會,他稱醫護人員檢視遭空襲致死或傷者的傷口,發現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導致,呼籲聯合國和國際團體立即派專家調查。一名與會的挪威醫師也直指,有些傷口是被「國際間禁止的殺傷性武器」造成。
首度派特種兵進入
昨稍早,以色列海軍特種部隊在戰機支援下,在加薩走廊北部海岸登陸,摧毀巴人激進組織「哈瑪斯」的長程火箭砲發射點,以軍宣布「任務成功完成,雖有4名士兵受傷,仍全數安全退回以國」。以國自上周二發動「保護邊陲行動」,一直不排除地面進攻,已召集3萬名後備軍人待命,昨晨是首度派特種部隊循地面進入加薩,但暫時未有大規模揮軍入侵跡象。
光腳穿睡衣「快逃」
這波衝突是由雙方激進份子互相擄殺少年引起,以國已進行逾1320次空襲,誓言摧毀哈瑪斯的砲襲能力,哈瑪斯也不甘示弱,發射逾800枚火箭砲回擊。以軍昨向毗鄰邊界的加薩北部貝特拉西亞鎮投傳單,警告居民於中午前「閃人,否則安危自行承擔」,引發逃難潮,4千人收拾家當,拉著馬車、帶著一家老小,往南逃至聯合國在加薩市設的學校避難。有人走得匆忙,連鞋子也沒穿,身上還穿著睡衣,居民法瑞德說:「昨晚砲聲隆隆,沒人敢入睡,嚇死人了。」25歲父親哈利馬說:「為了保護小孩安全,也只能趕快逃。」
連傷殘機構也被炸
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昨直言,「不確知行動何時結束,可能要持續一段時日。」前天該國對加薩的安全總部及警察局等目標發動徹夜轟炸,更擴大至傷殘安置中心等民間機構,導致56人喪生,是這波空襲以來最慘重,也使得6天轟炸的死者升至166人,逾1100人受傷。以國雖指空襲都是針對哈瑪斯民兵及其設施,但聯合國指出,約77%被炸死的是平民。
以國居民也不得安寧,兩大城耶路撒冷和台拉維夫前天遭火箭砲襲擊,但大多都被以軍的「鐵穹」防空系統攔截或墜落空曠處。以國北部前晚也遭來自黎巴嫩的火箭砲襲擊,無人傷亡,以軍則回擊大砲。黎國南部是跟以色列交惡的真主黨大本營,但以國指這波攻擊是巴人組織幕後策動。聯合國安理會前天呼籲雙方停火,西方國家外長昨也集會研議促成停火大計。
以巴衝突示意圖
以色列昨晨派部隊從地面,短暫進入加薩走廊,摧毀巴人火箭砲發射基地後撤離;並發傳單警告要對貝特拉西亞發動攻擊,居民趕緊逃離家園。
以巴衝突問與答
Q:新一波衝突起因為何?
A:上月3名以色列青少年遭綁架棄屍,以國指控是哈瑪斯所為,本月初1名巴人少年遭以色列人虐殺,使緊張局勢升溫,開始交火。
Q:雙方目標為何?
A:以色列宣稱要阻止哈瑪斯的火箭砲攻擊,準備發動地面戰;哈瑪斯聲稱誓死保護巴人,但未提具體目標。
Q:以往衝突如何落幕?
A:2008年12月,以色列為壓制哈瑪斯的火箭砲攻擊,對加薩發動地面戰,22天後稱目標已達成而停火,約1300名巴人、13名以軍死亡。2012年以色列與哈瑪斯再交火,至少167名巴人、6名以人喪生,由埃及斡旋達成停火協議。
大批孕婦 空襲下誕早產娃
戰火壓力
以巴一周來瘋狂互轟,在戰爭壓力下,巴勒斯坦出現大批孕婦早產,婦產科病房人滿為患。但另一方面,竟有以色列居民把空襲當戰爭秀,在戶外邊吃爆米花邊觀賞,無情戰火凸顯人性善惡。
以人搬椅看砲火秀
住加薩走廊的阿斯瑪懷孕9個月,上周在砲火襲擊下,出現臨盆跡象,她說:「空襲一開始,陣痛也跟著開始。」她最後順利生下男嬰,但很多人沒那麼幸運。當地醫院稱,許多巴人孕婦在戰火壓力下,出現早產、流產甚至是死胎。另一名家裡沒車的產婦艾莉莎在砲轟時羊水破了,因太危險了,沒人敢開車載她去醫院,折騰近3小時才抵達醫院,產下早產兒,她說:「我在戰火下生產。」
就在巴人孕婦為新生命奮鬥之際,卻有以色列人以戰爭為樂。一名丹麥記者在斯德洛特(Sderot)山區發現,有民眾帶著椅子上山,像看電影一樣邊吃爆米花邊觀看約1.6公里外的加薩走廊遭空襲,一名住在以色列的美國公民受訪表示:「我們來這裡看以色列摧毀哈瑪斯。」冷血照片被推特用戶轉發,網友大罵「這實在太沒人性、可惡、令人作噁」、「道德淪喪至此,竟將謀殺當作大眾觀賞秀」。
(蘋果日報)
--
以擴大攻擊加薩 發動地面突襲
以色列不顧聯合國呼籲停火,十三日擴大攻擊巴勒斯坦加薩走廊,並首見地面入侵行動,派兵短暫進入加薩北部,摧毀控制加薩的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火箭發射據點。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六天已造成一百六十八名巴人喪生,聯合國說死亡者中有四分之三都是平民。
六天已造成168名巴人喪生
美國等主要國家正試圖斡旋,阻止以巴衝突持續惡化。聯合國安理會、天主教教宗方濟各都呼籲雙方停火,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則請求聯合國提供「國際保護」。但以國總理納坦雅胡十三日表示,將加大力度打擊哈瑪斯,「我們不知道這場行動何時會結束」。
以色列陸戰隊十三日凌晨趁夜突襲加薩北部一處哈瑪斯長程火箭發射據點,期間雙方一度駁火,四名以國士兵受到輕傷,全員平安返回。哈瑪斯軍事單位「卡薩姆旅」證實此事,表示與試圖潛入加薩西北部蘇丹尼亞區(Sudaniya)的以軍交火,阻止以軍登陸。這是以軍執行「保護邊陲」行動以來首見地面入侵,加上以色列已沿著加薩北部邊境集結部隊,更增加以軍即將發動地面戰的揣測。
地面突擊行動後,以軍對加薩北部地區空飄傳單,警告將大規模攻擊該區貝特拉西亞鎮(Beit Lahiya),敦促居民立即撤離。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工作署(UNRWA)人員說,四千多人湧入臨時設於八所學校的避難所,另有約八百名擁有雙重國籍的巴人經以色列的艾瑞茲通關口逃離加薩。婦人阿塔爾聲淚俱下地形容她在半夜帶著孩子,拋下所有家當,光著腳倉皇逃離家園,「怕死了」。
以軍十二日擴大轟炸加薩走廊全境,一夜炸死五十二名巴人,是這波衝突爆發以來最血腥的一天。轟炸目標不僅是哈瑪斯據點,還包括懷疑與哈瑪斯有關的平民設施。貝特拉西亞鎮一處身障照護機構被炸,三名患者和一名護士死亡。最致命的攻擊發生在加薩市東區土法區(Toufah),以軍炸毀哈瑪斯的警察局長巴什(Taysir al-Batsh)住家和鄰近一座清真寺,當時晚禱剛結束,巴什受傷,其家族十八人喪生。哈瑪斯前總理哈尼亞的兩名甥姪十二日也死於以軍砲火。
以色列表示,至今轟炸一千三百多處「恐怖份子」據點,哈瑪斯則發射八百多枚火箭攻擊。總計六天已有至少一百六十八名巴人死亡,以國則無人喪命。以軍聲稱已事先警告避免平民傷亡,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駐英國特使哈薩西亞說,加薩居民逃無可逃,哈瑪斯無所不在,「他們轟炸加薩全境,這些人要逃到哪裡?」
空襲哈瑪斯 以人鼓掌當戲看
以色列和哈瑪斯的衝突持續擴大之際,一張以色列民眾攜家帶眷、自備小板凳到山上看轟炸的畫面,被丹麥記者張貼上網後被瘋傳,引發軒然大波。照片中,以國民眾像是看戲般,邊吃爆米花邊看砲火如雨而下,有些人掛著微笑,聽到隆隆砲聲,似乎還拍手叫好。
丹麥一家報社駐中東記者索倫森(Allan Sorensen)九日拍攝的這張照片,圖說寫著:「斯德洛特(Sderot)電影院:以色列人帶椅子到斯德洛特山上,看加薩來的新東西。爆炸時,聽得到鼓掌的聲音。」
照片放上推特後被轉推九千多次,也引發網友撻伐。一名推友寫道:「人的死被如此扭曲,謀殺成了公開觀賞的奇觀。這時代,真讓人瞠目結舌。」
(自由時報)
--
無力以巴和解 巴勒斯坦主席淪「雞肋」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的衝突已持續五天,造成超過一百廿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華盛頓郵報指出,這場衝突中雖然沒有明顯的贏家,卻有一個大輸家: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今年春天他還在美國協調下與以色列和談,現在卻淪為旁觀者,看著他的兩個宿敵一決勝負。
阿巴斯的地位下降顯示出,以巴衝突離和談解決越來越遠,離許多人擔心的場面越來越近:當雙方強硬派大權在握時,規模更大的暴力衝突恐將發生。
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欽佩哈瑪斯,對於阿巴斯提倡非暴力卻未達成具體成果感到失望。一名居民說:「瞧瞧哈瑪斯,火箭多又厲害,戰士也很會打仗,阿巴斯看起來似乎很膽小。」
阿巴斯的幕僚承認,阿巴斯正快速失去影響力,這正中以色列下懷,以色列就想看到以巴談和不成,發生衝突,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地位提高,溫和派被排擠。
阿巴斯領導的法塔黨外交政策高級幹部札姆拉說:「以色列想把我們所有人拖到軍事領域,因為他們在軍事上有優勢。」以色列斷然否認,宣稱它被迫回應加薩的火箭攻勢。
阿巴斯的幕僚認為,以色列選在這時發動攻擊,是希望破壞巴勒斯坦和解協議。哈瑪斯與阿巴斯領導的法塔黨四月廿三日達成和解協議,旨在結束巴勒斯坦內部分裂,雙方同意在未來五周內組成聯合政府,並由阿巴斯確定大選日期,在聯合政府成立後六個月內舉行全國大選。
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顯示,和解協議幾無影響力。阿巴斯既未出現在加薩,也無法影響加薩事務。分析說:「聯合政府只在紙上,沒人看得到它。根本沒有派系團結的跡象。」加薩艾茲哈爾大學政治學家易卜拉奇說:「以色列就希望和解協議失效,不論發生什麼事,以色列都不會讓加薩和約旦河西岸統歸阿巴斯管理。」
(聯合報)
--
以色列空襲加薩…5天157死
國際社會請求以色列與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哈瑪斯停戰,但12日情勢突然惡化,成為血腥衝突爆發以來最慘烈的一日,總共46人死亡。以色列空襲使巴勒斯坦死亡人數累積達157人。
這場血腥衝突已造成巴勒斯坦157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無人喪生。聯合國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一致呼籲雙方「尊重國際人權法」,勿再傷害人命。安理會成員請求以色列與哈瑪斯「回復冷靜,遵守2012年11月訂的和平協議」。
雖然國際社會呼籲停戰,但以色列與哈瑪斯無意照辦。以色列繼續在與加薩之邊界集結軍隊,未來可能發動陸上攻勢,並警告加薩北方的巴勒斯坦人撤離家園。以色列軍方表示,他們向該地區居民說,「鄰近哈瑪斯並不安全」。
哈瑪斯從衝突伊始至今發射了上百枚火箭,以色列無人傷亡。哈瑪斯宣稱12日向特拉維夫發射10枚火箭,依然未動到以色列分毫。
以色列從8日開始空襲,欲嚇阻對方使其不再發射火箭。
加薩醫療當局指出,以色列12日空襲加薩警察指揮官阿巴斯許的住宅,殺死18人,此為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攻擊;哈瑪斯內部消息人士說,所有死者都是阿巴斯許的家人,他自己情況危急。
加薩醫療當局發言人說阿奇札說,阿巴斯許住宅遭空襲導致45人受傷,而且還有傷者困在房屋殘骸裡頭,救難人員正在搜索。
另外在加薩走廊北部的一所殘障照護中心也遭空襲,兩名殘障女性喪命、四人受傷。照護中心主任阿雷瓦說,照護中心的患者「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他們嚇壞了」;阿雷瓦指出,以色列「沒有警告就發射火箭」。
(聯合晚報)
--
以軍首攻地面 6天死傷破千人
無視於國際社會的停火呼籲,以色列和控制迦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激進政軍組織「哈瑪斯」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以色列海軍突擊隊13日進入迦薩走廊北部,攻擊一個火箭發射地點,這是以軍自8日展開空襲迦薩以來,首次發起地面攻勢。
要居民離開 空投傳單
以軍發言人表示,以色列部隊在戰機空中支援下,突擊了一個長程火箭發射地點,與哈瑪斯武裝人員交火,已經「完成任務」。約半小時的進攻,有4名士兵受輕傷,3名哈瑪斯武裝人員遭擊斃。
以軍8日對迦薩走廊發起代號「保護邊境」行動,旨在嚇阻「哈瑪斯」的火箭攻勢。以軍13日空襲前,在迦薩北部空投傳單,要居民立刻離開「哈瑪斯」據點,以免遭波及。但一名巴勒斯坦人說,他們不會撤離,而且他們要逃到哪裡去?
死者7成平民 3成兒童
根據聯合國統計,死難者中約7成是平民,其中3成是兒童。以色列空襲6天以來,已經造成16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逾1100人受傷。
哈瑪斯消息人士透露,以色列12日轟炸迦薩警察首長巴茨寓所,造成18人喪生,巴茨性命垂危,罹難者全是他的家人,另有約45人受傷,這也是8日以軍發動空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單一攻擊。迦薩走廊北部一處傷殘養護中心也遭轟炸,兩名殘障女性被炸得支離破碎,慘不忍睹,另有4人受傷。
以軍表示,他們至今已經空襲迦薩1320個「恐怖目標」,而從迦薩射向以色列的火箭超過800枚,許多被以軍「鐵穹」防空系統攔截,迄今沒有造成任何以色列人喪生。
以攻擊行動 可能很久
聯合國安理會12日發表聲明,要求以色列和哈瑪斯結束在迦薩的敵對衝突,呼籲雙方尊重「國際人道法律」和停止造成人命損失。安理會要求為罹難上百人的危機降溫,並回復「平靜及恢復2012年11月停火」。安理會表示,支持以、巴重返談判桌。
不過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強調,以國當局不知道「保護邊境」行動何時才會結束,他並再次重申「可能會花很長時間」。
(中國時報)
--
澳洲魚雷索普 出櫃 奧運5金泳將憂鬱症 卸心防「這是我」
澳洲
十多年來一直被傳是同志的游泳名將「澳洲魚雷」索普(Ian Thorpe),昨天選在電視上出櫃。昔日隊友及同志團體紛紛力挺,呼籲外界給他更多包容和支持。
澳洲Channel 10電視台昨晚播出索普的專訪。向來極力否認的索普終於坦承愛男人,「我已經想(出櫃)很久了。我不是異性戀者。」
憂損形象才說謊
索普忍住眼淚繼續說:「我最近才開始說這件事,過去兩周來,我已向周遭親友坦承。」
索普擔心同性戀不符合「澳洲冠軍」形象才一直說謊,「我不知道澳洲是否希望他們的冠軍是同志」。他希望出櫃後能讓同志運動員更容易坦承性傾向:「會有人指摘我、不為我加油,但這就是我。」節目播出前,澳洲《周日電訊報》搶先預告索普將出櫃。報導說索普隱瞞同志身分,也長期罹患憂鬱症。現年31歲的索普,14歲獲選澳洲國家隊,拿下400米自由式金牌,成為泳史上最年輕世界冠軍。
「永遠超級巨星」
之後他在2000年雪梨和2004年雅典奧運奧運,共奪得5金3銀1銅,有關他是同志的傳聞不斷,但他始終否認。2012年他在自傳《這就是我》(This is me)中稱:「正式宣布:我不是同志,我性經驗都是異性。我喜歡女人、我愛小孩,盼有天可成立家庭。」
索普是繼英國跳水金童湯姆戴利、美國NBA球員柯林斯、NFL球員山姆後,近來最新出櫃體壇明星。他自2011年復出失利後,健康頻亮紅燈,近來為對抗酒精及濫用藥物等問題長住療養中心,如今勇敢說出真相,昔日戰友都力挺他。澳洲泳將萊絲在推特上說:「索普永遠是我眼中超級巨星。」
索普小檔案
年齡:31歲
奧運成績:5面金牌、3面銀牌、1面銅牌
紀錄:最年輕游泳世界冠軍、22項世界紀錄
退休:
2006年宣布退休
2011年復出,因成績差無法參加倫敦奧運
2013年再度宣布退休迄今
健康:今年2月接受憂鬱症治療;4月肩膀手術感染住院3周
(蘋果日報)
--
澳洲「魚雷」索普 承認出櫃
曾在泳池畔締造許多驚嘆聲的澳洲「魚雷」索普,昨天再丟出一枚震撼彈,他在電視訪問中正式出櫃,承認自己是名男同志。
索普是同性戀的話題一直存在,過去他大聲疾呼自己是異性戀者、約會對象都是女性,前年出版的自傳也為自己闢謠,直到昨天,31歲的他才在澳洲電視節目中坦言性向。
「我想出櫃一陣子了,但我無法,問題原因是我太小就被問到性向。」手拿5枚奧運金牌的索普說,他花了一些時間釐清自己,直到這兩個星期才能坦然和親近的家人和朋友談到性向問題。
索普早在16歲就闖出名號,他拿下1998年世錦賽400公尺自由式金牌,成為最年輕的男子世界冠軍;2006年退休前,他在兩屆奧運共摘下5金3銀1銅、打破22項世界紀錄,是澳洲最成功的運動員之一。
選擇出櫃,索普的理由是「不想讓謊言像雪球愈滾愈大」,「不想人們質疑我的誠信,也不想讓大家覺得我所有事都說謊。」
當主持人帕金森詢問性向時,索普終於坦然面對;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榜樣,「你會成長,你能坦然以一個同性戀自居。」他也聊到過去曾受憂鬱症之苦,必須服用大量藥物。
公開出櫃後,索普得到許多支持,同樣承認同志身分的同胞、2008年為澳洲拿下北京奧運跳水金牌的密歇說:「他非常有影響力,我相信他有能力影響很多人,讓人們知道如何應對它。」
(聯合報)
--
奧運金牌「魚雷」索普出櫃
31歲、擁有5枚奧運金牌的澳洲「魚雷」索普,他的性向10多年來總是被外界拿來討論,即便他不斷否認自己是同性戀者,但難杜悠悠之口,日前接受電視台訪問時,索普終於卸下心防承認「出櫃」。
索普是史上第一位在單屆世錦賽拿到6面金牌的選手,11面世錦賽金牌也僅次於美國菲爾普斯,生涯共破了11次世界紀錄,2000年雪梨奧運摘下5金2銀,2006年底退役,但2011年2月宣布復出,可惜他的黃金年代已過,2012年國內選拔賽成績不佳,因而再次褪下戰袍退休。
根據澳洲《星期日電訊報》指出,索普上月在接受《澳洲第10頻道》主持人帕金森訪問時不但坦率承認過去曾攜毒且酗酒,並且還一度憂鬱症纏身。
至於他的性向,索普表示,多年來不斷隱藏過程非常痛苦,如今終於可以坦承面對。
索普公開「出櫃」後在網路上獲得支持與肯定。北京奧運奪得男子10公跳台金牌澳洲跳水名將馬修,早在2008年就表明他是同性戀者,馬修表示,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尊重與支持,別用異樣眼光看待他。
(中國時報)
--
熬夜瘋世足 角膜炎倍增 乾眼症也多2成「熱敷可緩解」
為期一個月的世足賽今落幕,這段期間不少人熬夜看球賽,甚至一整天戴著隱形眼鏡,看完球賽沒卸下鏡片就倒頭大睡,導致角膜炎患者約較賽前增一倍,乾眼症患者約增一到兩成。醫師指出,每天戴隱形眼鏡不應逾八小時,若長時間看電視、盯電腦後眼睛乾澀,可早晚各熱敷眼睛五到十分鐘,緩解乾眼症狀。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他日前收治一名三十歲男性,一早出門就戴上隱形眼鏡,半夜與朋友相約到酒吧看世足賽,連看兩場轉播,清早回家後倒頭就睡,未摘下隱形眼鏡,中午醒來時雙眼紅腫、疼痛,就醫發現角膜出現點狀發炎;經點抗生素藥水,已抑制發炎反應,但須定期回診。
長時間戴隱形眼鏡,恐致角膜炎,白色點狀物(箭頭處)即為發炎狀態。圖非文中患者。呂大文醫師提供
隱形眼鏡別久戴
呂大文將這情形稱為「隱形眼鏡過時配戴症候群」,連假時較常出現,最近因世足賽開踢,患者較五月增約一倍,他每兩天至少會收治一人。隱形眼鏡配戴過久,易導致角膜缺氧並發炎,嚴重恐造成角膜潰瘍而影響視力。
世足賽期間也增加不少乾眼症患者。基隆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孫啟欽說,他日前收治一名二十五歲男性,在家熬夜看球賽,到早上發現眼睛痠澀、有些睜不開,確診乾眼症;近來乾眼症患者約較世足賽前增一到兩成。
正常情況下,平均每分鐘會眨眼十次,以驅動淚腺分泌淚液,保持眼部濕潤,但若太專注看電視、盯電腦,每分鐘可能僅眨眼二到三次,引發乾眼症。孫啟欽提醒,如看完球感到眼睛乾澀,可用約攝氏四十度溫水浸濕毛巾,早晚各熱敷眼部五到十分鐘,緩解乾眼症狀。
多吃鮭魚沙丁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建議,每天戴隱形眼鏡不要超過八小時,非日拋型鏡片需每天用生理食鹽水清洗。孫啟欽說,用3C產品應每三十分鐘休息五到十分鐘,看電視時,以電視螢幕對角線長度乘上六到八倍,當成觀賞距離;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鮭魚、沙丁魚等,也有助護眼。
護眼注意事項
.維持每分鐘約眨眼10次,用3C產品應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
.如熱敷仍無法改善眼睛痠澀感,建議就醫檢查
.可多吃富含Omega-3的鮭魚、沙丁魚等食物
.每天戴隱形眼鏡不超過8小時,別戴著去戲水
.非日拋式的隱形眼鏡,每天用生理食鹽水清洗
.若戴隱形眼鏡感到眼睛疼痛,應盡快卸下
熬夜看世足 黑眼圈求診增3成 遮瑕更顯細紋 針對血管治療才有效
世足剛落幕,不少人連續幾周熬夜看球,臉上掛2輪黑眼圈,開業皮膚科醫師鄭國良表示,據統計台灣原本有黑眼圈困擾者已高達57%,近期求診更再增3成,以血管型黑眼圈為最大宗,可用新型染料雷射改善,若以遮瑕膏掩飾,其複雜成分恐致肌膚發炎,不建議長期使用。
許多人對黑眼圈抱持迷思,認為應該加強美白才能改善,鄭國良醫師解釋,黑眼圈成因眾多,需對症治療才能改善,以台灣而言,約6-7成是因為過敏性鼻炎、結膜炎,或是長期熬夜導致的血管型黑眼圈,建議控制過敏症狀並改善原有生活習慣預防惡化,已造成困擾的黑眼圈則需靠雷射治療,新型染料雷射改善以往只能治療表層血管的缺點,針對淺、中、深層的血管治療,效果更為明顯。
【先了解】需對症治療
黑眼圈不單只是顏色問題,可分色素型、血管型、混合型與結構型,分別與長期日曬、卸妝不全,以及眼周肌肉或骨架造成陰影,或是血管顏色明顯等因素有關,成因各不相同、治療也有差異,並非單靠美白就能改善,建議就診對症治療。
過敏熬夜引起
台灣多數黑眼圈案例屬血管型,並非單純眼周肌膚黑色素沉澱,而是因眼周肌膚較薄,皮膚底下的血管容易顯現,與體質有關,若後天又常熬夜,導致體內可體松分泌,加速血液循環,造成眼周血管擴張,黑眼圈便會更加明顯。
遮瑕膏顯細紋
面對黑眼圈,多數民眾會優先想到以遮瑕膏掩蓋,但往往更顯細紋,且化妝品成分複雜,長期使用容易阻礙肌膚自然代謝,干擾敏感肌修復;過度使用卸妝產品也易造成刺激,卸妝不夠徹底也可能導致暗沉,不建議長期使用。
【這樣做】針對血管治療
血管型黑眼圈是由淺層、中層與深層的眼周血管組成,一般柔膚雷射僅針對表面黑色素進行淡化,無法改善問題。傳統染料雷射、又稱為櫻花雷射,其穿透深度淺,無法到達真皮層,僅能治療表層紅色血管,較深層的血管顏色仍會顯露;目前已有結合染料雷射波長與1064nm波長銣雅鉻雷射的雙波雅鉻黛雷射,可處理淺層至深層的血管問題,約需2-3次療程,費用約2萬元。另外,因眼周血液循環不佳導致的眼袋也可獲得改善。
過量飲水更慘
網路流傳多喝水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黑眼圈。鄭國良醫師表示,飲水過量反易水腫,加重黑眼圈;熱敷也是常見謬誤,號稱舒緩眼周疲勞,但溫度過熱易使眼周血管擴張,並不建議。
【醫師說】
眼周肌膚薄,較細緻脆弱,若雷射能量掌握不當,很可能導致水泡等副作用,因此慎選醫師進行療程十分重要。
(蘋果日報)
--
瘋世足壓力大 小心潰瘍性結腸炎
74歲的林姓老婦人2個月內掉6公斤,間斷性腹瀉、便秘,近日持續腹瀉合併間接性鮮血黏液便,平均每天跑廁所6次。老婦人以為痔瘡復發,但上廁所頻率增加到每小時1次,她嚇得不敢吃東西、害怕出門。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文傑幫老婦人抽血、做大腸鏡檢查,發現她嚴重營養不良、貧血,大腸有數十顆類似腫瘤狀的病灶、嚴重潰瘍,診斷是潰瘍性結腸炎。
吳文傑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的成因不明,可能與壓力大、情緒低落、飲食西化有關;經歷重大事件可能惡化病情,不少人近日熬夜瘋世足,患者恐因支持球隊輸球心情起伏、影響病情。
吳文傑表示,每年約有800個潰瘍性結腸炎新診斷病例,大部分是21至50歲的中壯年;相較於大腸癌好發在50歲以上的族群,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多正值學習就業、家庭經濟重擔黃金時期。
吳文傑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自體免疫疾病,可能併發眼睛、皮膚、口腔黏膜潰瘍;目前唯一治癒性治療是全大腸切除,但患者多為中壯年期,建議先藥物控制,無效才開刀。
(聯合報)
--
怕兵變 役男焦慮入院
兵變向來是軍人間的熱門話題,也是心中最大牽掛,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黃長治表示,曾收治一名患者,入伍僅半年,便開始擔心面貌姣好、異性緣佳的女友移情別戀,情緒嚴重焦慮,甚至影響正常勤務,最終只得停役接受治療,雖壓力源已解除,並搭配服藥緩解症狀,但這樣的體質再未來面對其他壓力源,很可能再度爆發。
恐成憂鬱症
黃長治醫師解釋,焦慮是指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感到擔心,適當焦慮可幫助個人在學業、職場上有較佳表現,且不會因此影響專注力,也能透過運動、興趣培養而消除,但過度焦慮則可能影響生活,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亢奮,產生心悸、胸悶、胃痛等症狀,許多患者往返心臟科或腸胃科就醫,若忽略情緒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長期恐導致憂鬱症。
不只是想太多
焦慮體質者常壓抑情緒,怕被他人說閒話,對很多事情會感覺壓力沉重,一般人常將焦慮視為「自己想太多」,不過黃長治醫師表示,這些人常因無法控制焦慮情緒所苦,需適時依賴專家協助,針對症狀可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類的抗憂鬱藥物2-4周改善,但仍易再發作,想改善體質則得透過心理認知行為治療、放鬆訓練等,矯正對壓力源的觀念、態度,預防焦慮症再度復發。
嚴重焦慮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胸悶、胃痛等症狀。
焦慮症狀可透過服藥改善,約需2-4周。
忽略焦慮症治療,未來可能演變成憂鬱症。
(蘋果日報)
--
檢查眼睛 可及早揪出失智症
澳洲與美國研究人員正研發新技術,能靠簡單的眼睛檢查,及早診斷出阿滋海默症(俗稱失智症)。國內醫師表示,阿滋海默症被確診時往往為時已晚,療效不理想,若能找到早期發現的簡便方法,對治療會大有助益。
國內醫:好消息
阿滋海默病患的腦部會出現「乙型-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使用薑黃素製作的著色劑替這種蛋白染色,讓兩百名受試者服用,檢查視網膜與水晶體就能發現這些異常蛋白,其中四十名阿滋海默病患全數驗出。美國公司Cognoptix利用另一種著色劑對同一批人檢測,也檢出百分之八十五患者。兩項研究上周發表在丹麥舉行的國際阿滋海默症協會年會(AAIC)。
台北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胡朝榮說:「早知道有這種蛋白會出現在眼中,不過先前的實驗規模小。這個實驗規模滿大。」胡朝榮指出,台灣現倚賴臨床問診偵測阿滋海默症,另一種抽脊髓液的診斷方法很痛,少有病患願意。美國核准使用的正子造影則是費用很高。如能用簡便的眼睛檢查就能及早診斷,會是大好消息。
(蘋果日報)
--
壓力大變「軟茄」可服壯陽藥
20歲男性讀者在臉書《蘋果生活八爪魚》提問,指他是運動員,先前跟女友做愛能很快勃起,現卻勃起困難,想了解原因。醫師表示,勃起困難包含生理、心理問題,若自慰時可正常勃起,應可排除生理因素,與伴侶做愛勃起困難,應為心理壓力造成,可就醫服用壯陽藥恢復信心。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王起杰說,年輕人若習慣吃素,恐致荷爾蒙下降、缺乏性慾,長期抽菸者則尼古丁會影響陰莖血管收縮,有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問題,也可能有勃起障礙。排除這些狀況後,勃起障礙以心理因素居多。
女伴應多鼓勵男性
王起杰說,男性做愛時無法「提槍」上陣,或陰莖硬度不夠變「軟茄」,都會打擊信心,若常發生,會導致性交恐懼症候群,因擔憂表現差而害怕做愛,可由醫師開立低劑量壯陽藥,協助做愛時突破心理障礙,恢復信心。
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邱逸淳指出,若會陰部受過傷,可能陰莖靜脈受損、破裂,導致勃起時血液外漏、硬度不夠,嚴重需手術,只要從自慰到射精都能正常勃起,就能排除陰莖靜脈漏血問題;女伴應多鼓勵男性,減輕壓力就能逐漸恢復正常勃起功能。
(蘋果日報)
--
陰道染菌早產 60%孕婦不知 年誕2萬名巴掌仙子 恐發展遲緩
國內每年有近兩萬名早產兒,發生率約百分之十,但國內最新調查顯示,五成七孕婦以為早產發生率低於百分之五,且近六成不知生殖系統感染會引發早產,顯示普遍對早產不夠警覺。醫師提醒,孕婦陰道若出現帶腥味的灰白色分泌物,恐已感染「細菌性陰道病」,如未治療,將造成羊膜破裂、導致早產。
台灣母胎醫學會五月問卷調查四百六十五名懷孕十六周以內的孕婦,昨公布調查結果,發現孕婦對早產有五大迷思,如五成七以為早產發生率低於百分之五,另外定期產檢不會早產、早產病因是先天性、懷孕期間分泌物與早產無關、早產無法預防,都是錯誤觀念。
羊膜有破裂風險
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副主任鄭博仁解釋,美國孕產學會估計約一到三成孕婦,懷孕過程會感染細菌性陰道病,症狀包括帶腥味的灰白色分泌物,不治療恐使羊膜破裂、導致早產。
早產指懷孕二十到三十七周即分娩,早產兒恐腦部發展遲緩。嘉義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鄭碧華觀察早產孕婦,約五成是感染導致,罹患流行性感冒、牙周病等也是危險因子。
每天應睡8小時
疲勞同樣會導致早產,三總婦產部產科主任蘇河仰曾收治一名懷孕二十周孕婦,每天工作逾十小時,導致子宮收縮,口服安胎藥才避免早產,他提醒孕婦每天應至少睡七到八小時。
預防早產須知
.生產年齡最好大於18歲、小於34歲,因年齡過小或過大,都會增加早產風險
.孕期罹患牙周病、流行性感冒等病症,應積極治療
.孕婦陰道若有灰白色分泌物且帶腥味,應速就醫
.建議孕婦每天至少睡7∼8小時,避免疲勞導致免疫力下降
(蘋果日報)
--
陰道感染恐早產 私密處癢癢 準媽咪勿輕忽
孕婦多以為早產與自己無關,其實台灣每10個孕婦就有一個早產,大約有4成是感染所致,卻僅4成產婦知道感染與早產有關。台灣母胎醫學會調查公布孕媽咪5大早產迷思,副秘書長鄭碧華提醒,孕婦若私密處搔癢不適,分泌物變多、呈灰白色或有魚腥味,千萬別擅自灌洗,最好找婦產科醫師協助趕走壞菌,把健康菌叢找回來。
醫學會今年5月以問卷調查465位懷孕16週以上的孕婦對早產的認知,發現6成誤以為早產發生率不到5%,只有5成知道分泌物變多、出現類似感冒症狀是早產徵兆,僅4成知道工作壓力、感染可能引起早產。
理事長鄭博仁感嘆,其實孕婦手冊都有詳列早產徵兆和風險因子,這次調查顯示多數人還是視而不見。提高早產風險的感染包括牙周病、流感、泌尿道感染、陰道感染,陰道感染又以細菌性陰道病(Bacteria Vaginosis,簡稱BV)最常見,估計在台灣每年20萬產婦中有5萬人帶BV菌,症狀不明顯,但卻可能導致胎膜早破,研究顯示早產風險增為2到7倍。
鄭博仁說,陰道的正常微生態以16種乳酸桿菌兼性厭氧乳酸桿菌占95%,保持pH值3.8到4.5的健康微酸環境。懷孕本身、性行為、壓力、感染、不良衛生習慣等多項因素,都能使陰道pH值改變,可能演變為「劣菌逐良菌」的細菌性陰道病。鄭博仁提醒,陰道灌洗會破壞正常陰道微生態,使骨盆腔感染和子宮外孕的機率提高,要預防細菌性陰道病,重點是在外陰部的潔淨。
鄭碧華表示,孕期黃體素升高,可避免子宮收縮,卻也增加陰道分泌物,導致外陰部細菌增加,提升陰道炎風險。台灣女性卻常以為「產檢只要作超音波就能預防早產」,不想作內診,因此對於私密處的分泌物、搔癢和感染,總是拖拖拉拉,一忍再忍。她建議,懷孕期間應勤換內褲或護墊,保持下半身衣物吸汗、寬鬆、通風,以維持外陰部的清潔。
(自由時報)
--
染陰道炎易早產 6成孕婦沒警覺
孕婦感染陰道炎、有分泌物,有可能引發早產。台灣母胎醫學會昨公布最新調查指出,生殖系統感染可能造成早產,但國內有近六成孕婦不知道,因而疏忽懷孕期間分泌物的護理。
母胎醫學會昨公布五月對全台四百六十五名懷孕十六周以內孕婦的最新調查,發現孕婦存有早產發生率低、只要定期產檢就不會早產、早產病因是先天性的、懷孕期間分泌物與早產無關、早產無法預防等五大迷思。
其中,有五成七孕婦以為早產發生率低於百分之五。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表示,事實上,台灣地區早產發生率約一成,推估台灣每年有近兩萬名嬰兒早產。
有些孕婦不知道疾病也會引發早產。嘉義長庚醫院產科主任鄭碧華表示,細菌與病毒感染,可能會改變孕婦免疫力,細菌會藏在產道、子宮頸、羊膜、胎膜,易引發早產。
若孕婦在孕程中,感染陰道炎、流行性感冒,或原本有牙周病,都是早產的危險因子。
鄭博仁指出,根據美國孕產學會估計,約一到三成孕婦會感染細菌性陰道炎,若沒積極治療,恐造成羊膜破裂使寶寶提早誕生。
根據鄭碧華臨床觀察,國內早產孕婦,約四到五成是因感染問題造成;懷孕期間黃體素升高,陰道分泌物變多,一旦分泌物出現灰白色、或有魚腥味,就有可能罹患細菌性陰道炎。
(聯合報)
--
每年2萬早產兒 孕婦缺警覺
台灣生產率逐年降低,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醫界推估台灣每年約有2萬名嬰兒早產,但懷孕婦女對早產認知卻普遍不足。台灣母胎醫學會調查,近六成孕婦認為早產發生率很低,六成孕婦不知道生殖系統感染恐引起早產,半數孕婦不了解下背痛、陰道分泌物多是早產警訊。醫師提醒,懷孕婦女若發現陰道分泌物帶淡咖啡色、腥味,應就醫治療。
台灣母胎醫學會今年5月針對台灣懷孕16周以內的465位孕婦進行調查,調查發現,57%孕婦以為早產發生率低於5%,認為早產發生率在5-10%者占36%、認為發生率超過10%僅7%。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表示,台灣地區早產發生率約10%左右,推估一年有近2萬名的嬰兒早產。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妊娠37周前生產稱早產,20周以下算是流產。雖早產發生率約10%左右,但34周以後寶寶肺部發育趨於成熟,併發症較少。早產寶寶較嚴重會出現呼吸道問題、肝肺發育不好或發展遲緩等,不得不重視。
根據調查,高達92%孕婦知道陰道出血是早產警訊,其次為周期性腹部變硬占78%,但有半數認為下背痛、陰道分泌物多、類感冒等症狀,與早產無關。鄭博仁說,上述症狀都是早產警訊,尤其先天性問題及陰道感染是早產最大主要因素,但很多孕婦卻不了解。調查也發現,有近六成孕婦不了解工作壓力大,也可能會造成早產。
鄭博仁提醒,懷孕期間避免不當的陰道內灌洗劑清潔,穿著選擇通風、棉質褲子避免感染。若發現陰道分泌物有腥臭味、分泌物變多,應趕緊到婦產科就醫檢查、治療。
黃閔照表示,動過子宮頸手術、有懷孕不良史的孕婦,更要預防早產,除定期產檢,還可透過早期超音波檢查子宮頸長度,若在2.5公分以下就要特別注意;還可測子宮頸分泌物,一發現問題就立即治療。
(聯合晚報)
--
烏克蘭轉大人/江春男
烏克蘭的東部一片混亂,親俄的叛軍與政府軍周旋,一邊宣而不戰,一邊獨而不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和俄羅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回不去了。烏克蘭幾乎是連滾帶爬地,打出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國家認同。
就雙方力量對比,不論裝備還是人數,親俄民兵均處於絕對劣勢,如果俄國不出動正規軍,那麼,東部兩個獨立省可能撐不了多久。現在局勢很明顯,普丁雖然希望搞亂烏克蘭,但因戰略利益必須避免與西方決裂。一心期盼清兵入關的親俄民兵,頓時進退維谷。
俄烏不再「一家親」
東部兩個省宣布獨立後,與基輔的交通電力郵政並未中斷,許多婦女小孩被送到俄羅斯安頓,當地人大半認同俄羅斯為祖國,不少居民為叛軍輸血送食物。這兩個突然冒出來的「新而獨立」的國家,讓俄羅斯有驚有喜,論血源是羅斯民族兄弟,但在國際戰略外交上卻是燙手山芋。
俄烏兩國同屬「羅斯」民族的大家庭,擁有濃得化不開的文化歷史血源關係,普丁強調「一家親」的民族情感,和北京對台的政策思維何其相似。可是,民族與國家本質不同,一個民族成立數個國家的例子甚多,「一家親」的口號,對衛星國也許有用,但對已經獨立的烏克蘭沒大用。
烏克蘭是蘇聯時代最重要的軍備基地,現在仍然是軍火大國,可是,獨立之後經濟衰敗,國防預算很少,軍隊編制大幅刪減,士兵缺乏訓練,武器無力維修,擁有世界一流軍工業,卻毫無戰力,連散兵游勇的叛軍也無力應付,實在太丟臉了。但是痛定思痛,經過這次內戰,烏克蘭的軍隊力量和國家認同都得到高度提升。
戰火撕裂蹣跚建國
半年來的戰火和撕裂,讓烏克蘭走出俄羅斯大家族的陰霾,蹣跚地構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國家身分,往後的日子一樣艱辛,與俄羅斯還會不斷折騰,但是烏克蘭已是一個重生的國家,很難再走回頭路。
國家和個人一樣,轉型變大人總是需要一些過程,現在烏克蘭也要轉大人了。
(蘋果日報)
--
弱弱相殘 長照遙遙無期/陳秀蓮(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政策部研究員)
楊玉欣委員7/10召開記者會,反對提高外籍看護工薪資、休假權利等勞動條件。反對理由是,在無適當配套之下,提高外勞勞動條件將造成失能家庭的負擔。這種二擇一的選擇邏輯,注定模糊台灣長期照顧及弱勢外籍家務工的問題核心。
人不是機器,需要有適當的休息,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作為人的基本人權,不能因某些原因被犧牲或排除。失能家庭缺乏照顧人力的問題,是整體社福資源不足。問題的根源是要求政府提供足夠社福,而不是反對外勞休假。台灣引進外籍看護工已經22年,外勞沒有休假權也已經22年了,還要多少年才正視這個問題。政府因為無能提供足夠的社福,開放外籍看護工引進,用外勞堵住台灣人的嘴,22年來因噎廢食不去正視社福問題,到最後外勞還要成為制度的受害者及代罪羔羊。
外籍看護工連休假權都沒有了,更遑論處在低於《勞基法》保障的最低勞動標準之外,工資也是低於最低生活所需的基本工資了。
修法惡化外勞管理
記者會上家屬提到,我們的所得沒有增加,為什麼要幫外勞加薪?台灣的低薪問題是所得分配不均,老闆賺錢卻不願意替工人加薪。試想,在台灣一個一天平均工時17小時,全年無休的工作,薪水只有15840,這是合理的薪資嗎?作為台灣最大看護工引進國的印尼,這一年來缺工嚴重,原因是台灣薪資過低勞動條件太差,沒有工人要來台灣。
2012年楊玉欣委員以失能者代言人的身分成為立委,剛就任媒體就報導楊玉欣疑似虐傭迫使外勞逃跑,楊委員在立院的首次記者會是控訴自己的外勞,且因立委身分讓警方特別協助查緝,遭批特權。2013年年底,楊玉欣提案修改《就服法》,將外勞行方不明三天通報的規定,修改成立即通報。長久以來,僱主及仲介使用通報逃逸來威脅外勞已是眾所皆知,這條修法代表外勞只要不在僱主管控範圍,極可能立即遭通報逃逸,就算工人只是去超商。這條修法讓台灣已經極為不人道的外勞管理雪上加霜,更被戲稱為楊玉欣條款。
逃逸外勞的問題,來自惡劣的勞動條件及蓄奴式的外勞不能轉換僱主。當外勞遇到惡質僱主又不能轉換僱主時,除了選擇逃跑沒有其他路可走。政府為了方便管理,又將外勞與僱主聘僱配額綁死,如果外勞逃逸,僱主就會遭受無法立即遞補外勞的變相處罰。楊委員曾是受害人,知道真正影響的是照顧空窗期,以及將外勞與僱主綁死的規定,作為弱勢代言人,應該去推動外勞自由轉換僱主、取消遞補等待期等法令,以減少逃逸問題讓勞資雙方達到雙贏。
勞工團體早在2007年就提出,當外勞休假時,以就安費補助弱勢失能家庭,聘僱本勞作為照顧人力,達到「外籍勞工有休假、本國勞工有工作、照顧品質有保障」的三贏方案,但因移工權益是個沒有選票的邊緣議題,隨時可被犧牲及交換,三贏方案至今無法達成。楊委員身為失能者,更清楚失能家庭需要的是完善的社福體系,犧牲外勞權益成就一個補破網的社福體系不僅是弱弱相殘,還是飲鴆止渴,將使台灣長照建立遙遙無期。
(蘋果日報)
--
用Abc堆砌的國際化/許澤天/(成大法律系副教授)
屏東大學某位離職陳姓副教授涉嫌偽造同儕審查,遭到國際期刊撤稿,竟還牽扯到教育部長蔣偉寧。看在學術研究不怎麼國際化的法律學者眼中,實在感觸良多。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研究都只發表在國內,還輪不到國際期刊來撤稿。這裡,想把法律學界如何使用不合目的之方式追求國際化,以及國際化果真是重要的問題凸顯出來,供必須檢討相關制度的科技部參考。
據稱是為了配合TSSCI、SSCI的選拔,各校主導法律學報的領導先進們,就開始要求絕大多數使用漢語寫作的法律研究作品,除了文章要有英文標題、英文摘要的翻譯外,連參考文獻也要翻成英文(如台大、政大、台北大),甚至除了按照意思翻譯,還要按拼音譯出(如政大、台北大),洋洋灑灑的在一大片漢文後面出現一堆Abc的點綴。曾經看過有把作者姓名翻得和護照不一的,也有同一篇漢語文章的標題,原作者並未提供英文翻譯,而不同人引用後的翻譯,卻出現不同的英譯版本。更要命的,其中翻譯或拼音的錯誤,不知凡幾,以《政大法學》在範例上所提供的台北市英語拼音(Tai Ba Shi)為例,簡直讓人捧腹大笑,搞不清楚「台北」在外籍人士眼中是一個字,不能把台和北切斷,而且把「北」拼成Ba的發音為何,就請讀者領會了。
其實,很多概念本來就是在漢文世界裡容易體會,英文卻難抓此神韻;更何況,很多援用自德、日、歐陸法系的法學概念,根本找不到恰當的英文對照。實在不懂,一篇數萬字的漢語文字,要讓外籍人士透過兩百字的英摘看懂甚麼?台灣究竟有幾篇用漢語寫的法學著作會被不懂漢語的外籍學者引用?難解的是,部分學報僅要求中文參考文獻翻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卻不用,不知是否誤以為只要是外文就等於國際化,而看懂英文的老外,連日文、法文、德文都會讀得通。
限縮學者發揮空間
據我所知,為了避免參考文獻英譯的麻煩,部分學者已選擇規避那些要參考大量中文文獻的主題來寫作投稿,或盡量不引用國內文獻,或規避去投稿那些要求一堆無聊Abc的期刊。這不但限縮研究者的發揮空間,妨害學術自由,且讓過去許多人的研究,根本無法透過新作品的參考,而獲得辯證。
與西方累積數百年法學文化的先進國家相比,歷經幾十年戒嚴後的台灣法學原本起步就慢。因此,大量援引外國文獻,實在在所難免,且有必要,但這始終還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誠懇地請求能夠決定法學刊物未來走向的前輩先進,以及相關引導學術政策的官員們,不要再用堆Abc綁住法律學者的手腳。期盼台灣的法學研究能夠踏實地走自己的道路,不要再被一些虛幻的國際化噱頭蒙蔽。我們不需要跟那些原本就無國界的學術相比,彼此服務的對象原本不同,又有甚麼好比較的。
(蘋果日報)
--
不當審判補償基金會 關門還坐領高薪
三月起清算業務 九月解散
不當審判補償基金會成立十五年後,將於今年九月解散,並從今年三月起進入為期六個月的清算期,但據政府高層官員透露,基金會留下十位工作人員執行業務清算,不含其他福利,每月光是員工薪資,仍編列一百二十四萬八千元,平均每位員工月領十二萬四千八百元的高薪,離譜至極。
剩十名員工 平均月薪12萬
國民黨立委林郁方不滿表示,基金會是以補償受害者為主要目的,「工作人員不能將自己的高薪建立在受害者的血淚痛苦之上」,基金會的做法有待檢討,其他基金會,例如二二八基金會有沒有類似情形,也必須接受人民檢驗。
立委批 高薪建立在血淚上
民進黨立委蔡煌瑯批評,清算期間業務量少,薪水卻相對高,就會有浪費公帑的問題產生,基金會應考量人民觀感,這些錢都是民脂民膏,一毛錢都不能浪費。
不當審判補償基金會是由國防部編列預算捐助,做為發放白色恐怖期間受害者補償金及回復名譽用途,但因近年業務量少、每年人事費用卻高達四千多萬元,引發朝野立委批評。
立院委員會多次要求基金會一級主管減薪,減少不必要的人力,以降低人事支出,但據官員透露,基金會只有象徵性的裁減人員,一級主管薪水仍然很高,執行長月薪十六萬四千八百元、資深處長月薪十四萬三千五百元,即使最後只留下十位工作人員,但相關幹部的薪資依舊高得離譜,完全無視朝野立委的批評。
基金會董事長、政務委員林政則昨指出,基金會預計在八月十四日召開最後一次清算會議,九月正式解散,基金本金剩餘有十億六千餘萬元,將全數繳回國庫。
他說,基金會是依據相關規定來編列今年經費,基金會原本有二十餘位工作人員,因應清算需求,只留下十位工作人員執行,「留下的人數也是國防部同意的」。
留下高薪幹部 國防部不解
但國防部相關官員則說,國防部原則同意後,呈請行政院核定,「我們同意的是人數」,不解為什麼在清算期間的員工薪資仍會這麼高,「基金會要留下那些位階高、薪水也高的幹部,還要依原本的薪水標準發放,也只能尊重基金會的決定」。
此外,基金會曾試圖力拚敗部復活,提出「轉型為常設機構」、減少一半人事經費支出的規劃構想草案,還分別與行政院、立法院及國防部接觸,但都遭到冷處理,基金會敗部復活無望,今年九月就將走入歷史。
不當審判補償基金會
台灣自一九四九年五月廿日起,至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間實施戒嚴,當權者為鞏固政權,屢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構陷反抗當權者,社會出現無數件冤案、錯案、假案,為白色恐怖時期。
政府則在一九九九年四月一日成立「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辦理因不當審判而受害案件的補償金、回復名譽證書發放作業,至今年三月業務結束為止,共計接獲一萬餘件申請案,核發補償金額約一九七億元。
補償案以基數計算,每一基數為十萬元,最高不得超過六十個基數,也就是六百萬元。基金會的基金目前剩餘十億六千餘萬元,未來將繳回國庫。
(自由時報)
--
爭議風機拆2留2 反瘋車告一段落
苗栗縣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歷經近兩年抗爭與多名成員被起訴後獲判無罪,終於與英華威集團達成協議。其中,最具爭議性的十八之一與二十四號風機將拆除,二十五與二十六號風機則予保留。英華威工程車輛昨天已進駐作業。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會長陳清海表示,立委吳宜臻、林淑芬擔心反風車困境會陷於無止境的僵局,居中斡旋。自救會與英華威高層接觸後,決定各退一步。
陳清海說,只要英華威遵守承諾、協議拆除風機,抗爭會告一段落。自救會未來將把心力放在要求經濟部與能源局針對風機安全距離制定規範,保障民眾權益。對此,英華威副總王雲怡,未接記者手機,LINE也沒有回應,無法取得她的說法。
陳清海說,十八之一號風機附近是苑港里住戶聚落,且是漁民出海捕魚必經之地;二十四號風機鄰近海岸里土地公廟,居民擔心風機倒影與眩影投射廟上,恐影響地理風水,所以要求拆除。
至於協議保留的二十五與二十六號風機,因附近住戶簽署同意書,同意英華威興建風機,自救會才會讓步。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成員前年九月二十一日開始抗爭,同年十月二十三日自救會成立,將近兩年的抗爭中,共有三十四人次被檢方依強制、妨害公務等罪嫌起訴。其中林清金被判處拘役十天,十四人獲判無罪,有的已確定、有的檢方上訴中,另有十九人還在法院審理中。
此外,英華威集團曾對自救會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金額高達一千萬元,陳清海說,雙方目前已達成共識,針對英華威提起的民事訴訟與自救會上訴中的行政訴訟,皆合意停止。
苑裡反風車抗爭大事紀
●2012.10.23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成立
●2013.04.16
全國反瘋車行動聯盟成立,要求英華威立即停工,修法明訂風機安全距離
●2013.04.27
11名抗議民眾與學生被警方上手銬送辦
●2013.05.09
苗栗檢方以強制罪嫌起訴抗議居民及聲援者共13人
●2013.06.03
英華威對自救會提告並求償千萬
●2013.10.23
英華威施工,保全與自救會成員衝突,4人掛彩
●2014.04.30
被檢方以強制罪嫌起訴的自救會長陳清海與居民、聲援學生等11人獲判無罪
●2014.05.31
被檢方以強制罪嫌起訴的自救會成員李育嫻、李茂財姊弟獲判無罪
●2014.07.13
自救會與英華威達成協議,保留2座、拆除2座風機
(自由時報)
--
12年國教 教部:明年維持先免後特
高中職特色招生考試昨日結束,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昨表示,明年仍將維持「先免試後特招」的辦理方式,但明年特招只有基北區和中投區會辦理。
今年有七個就學區辦理特招,吳清山在出闈記者會上說明,目前已有高雄區、桃連區和竹苗區三區,確定明年不再舉辦特招考試入學,彰化和台南則在評估中,明年特招大概只有基北區和中投區有可能辦理。各校或地方政府是否續辦特招考試,吳清山表示:「教育部予以尊重。」
高雄市教育局長鄭新輝在出闈記者會上表示,明年高雄區已確定不會辦理特色招生考試,亦即雄中和雄女都不會辦特招考試,但仍會辦藝才班等特色甄選。
北市仍爭取先特後免
台北市則表達分發順序「先特招後免試」的立場。台北市教育局長林奕華表示,目前升學過程耗時三個月太長,家長與考生陷入長期煎熬,因此明年希望分發順序採取「先特招後免試」,讓學術傾向較強的學生先就定位。可以改善今年部分想參與特招的學生,在政策使然下,不得不選填免試志願,事後卻又放棄,搶占名額影響其他學生權益的情況,而且估計至少可縮短相關作業時程一個月。
教部:盼多數一免定位
吳清山回應表示,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卅八條規定,必須先辦免試入學,才能再辦特色招生,因此明年不會改變「先免後特」的辦理方式。
吳清山進一步說明,十二年國教以免試入學為主,因此要「先免後特」,希望大部分學生在第一次免試就定位,特色招生是指學術傾向的考試,至於藝才班、體育班、科學班等特色甄選考試則是在免試入學之前辦理。
林奕華則強調,若教育部同意「一試兩用」,取消特招考試,學生以會考成績即可統統搞定。吳清山表示,會再跟地方政府討論。
特招通過率 估比會考低1至3%
高中職特色招生考試昨日出闈,昨天的自然科與社會科,到考率都高達九十九%,除了提早翻開題本或逾時作答外,並無重大違規。題目整體難度提升,要鑑別出具有學術性向的考生,偏向簡單的題目大幅減少,在難度提升下,「通過率」預估比會考降低一至三%。
鑑別度高 到考率更高達99%
國家教育研究院台中分院的出闈儀式,由高雄市教育局長鄭新輝主持,出闈記者會則由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主持。
吳清山指出,這次考試的鑑別對象,是要鑑別中高程度考生的學術取向,因此具有相當鑑別度,考場秩序良好且無重大違規。
吳清山說,特招預計七月廿四日上午八時起開放網路查詢成績,廿四日寄發成績單。
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多數特招學校送交鑑定的科目,都跟學術性向有關,包括科學與語文等學術性向,因此,偏向簡單的題目大幅減少,且不會一開始就是簡單的題目,不是從簡而難,可能一開始就有比較難的題目,因此,「通過率」預估比會考降低一至三%。
(自由時報)
--
特招存廢…高雄不辦 基北未定
十二年國教首屆特色招生考試昨天落幕,也永遠走入歷史。教育部表示,今年有七區參與特招,但包含高雄、桃連、竹苗等三區已表態「明年傾向不辦特招」,彰化、台南區尚在研議是否續辦,至於基北和中投則未確定。
台北市教育局強烈要求明年「先特招、後免試」,各區也有家長團體呼籲「先特後免」或「一試兩用」。
但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表示,根據高級中等學校教育法規定,「應先辦理免試入學後,才能辦理特色招生」,明年「先免後特」政策維持不變。但是否改成只考一次會考,同時用於免試和特色招生,將請台師大心測中心再評估。
今年全國十五個就學區中,僅基北、桃連、竹苗、中投、彰化、台南、高雄等七個就學區聯辦特招,及嘉義區自辦特招,考生人數僅二萬一四五一人,到考率達百分之九十九。
吳清山表示,特招是由各高中職自行決定是否要舉辦,提報地方教育局處審核後,再提到教育部,因此明年要不要辦特招考試,仍由地方決定。
高雄市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和雄中、雄女溝通後,已相當確定明年高雄區不再辦特招考試,但仍會辦理美術、音樂班的特色甄選,並遵守先免後特原則。
負責研發國中會考和特色招生試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今年特招試題的簡單題較少,每題平均答對比率比會考低一到三個百分點。
宋曜廷說,明年各校提出的特色課程若仍是「學術特色」,會考就足以滿足特招需求,沒有必要再另辦特招考試,他建議試務應朝「簡化」、「滿足招生功能」的方向研議。
特招存廢 地方有喊一試兩用 有喊先特後免
第一屆特色招生考試昨結束,高雄、桃連、竹苗區皆表態,明年不辦特招或傾向不辦;競爭激烈的基北區是否跟進?台北、新北都還未決定,基隆原則上續辦。
北市府教育局長林奕華表示,現在談是否廢特招還太早,整個教育制度是一起的,不應把會考、特招切開來看;教育部應將「先比標示、再比作文」回歸地方自治,再思考要不要廢除特招,這也是基北區的共識。希望中央先確定教育制度的大原則和地方權限,盡速找各縣市教育局協商。
林奕華表示,這一屆特招爭議不斷,許多八年級學生、學生家長都很擔心,輕言廢特招易引起孩子和家長恐慌。
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說,各校明年特色課程若仍是學術特色,沒必要辦特招考試,辦會考即可。林奕華也認同說,若能一試兩用,考一次會考並搭配「先特後免」順序,考生可省下一個月的時間。
和基北區一樣,中投區、台南區也還未決定明年是否續辦特招。
台中市教育局長吳榕峯說,如果明年會考改掉三等級四標示的級距,比照基測改為八十分,或至少像學測一樣各科改為十五級分,中投區就考慮不辦特招。如果會考還是維持目前的三等級四標示,界線模糊,則中投區續辦特招,且希望是「先特後免」。
台南市教育局表示,將舉辦公聽會蒐集意見,等明年一月簡章公布才能定案。
高雄市、苗栗縣都已決定明年不辦特招,兩縣市表示,透過一免即可招到學生,不用再辦特招。桃園、新竹縣市也傾向不辦,理由也是「多數高中職已能從一免完成招生目標」。
彰化縣「有條件續辦」,教育處長張基郁說,為避免會考和特招造成考生一再考試,縣府希望爭取教育部同意「一試兩用」,讓考生可以會考成績參加特招。
非基北生 多考兩科…很火大
北北基考區特招只考一天,其他縣市則考兩天,昨在高溫下多考兩科的考生嗆「很火大」,家長抱怨十二年國教「一國兩制」;但也有家長認為多考幾科也不錯,可讓考生分出高下。
北北基特招前天考國文、數學及英文後就收兵;但其他考區昨天繼續考自然科與社會科。
中部昨溫度達攝氏卅六度,不少人熱到坐著也發汗,對特招考試天數「一國兩制」,不少學生丟下課本說「火大」,還說難怪大人說「政府無能」。
台中成功國中兩名學生同聲說「不爽」,批教育部「繼志願序後又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大里國中一名家長批,國家被教育部搞得亂七八糟,「不檢討改進,部長就下台。」
「都是國三的考生,為什麼台北與新竹狀況卻不一樣?」新竹市陳姓家長說,一國兩制的確不好,考生感覺很受傷。
不過也有家長認為,多考兩科也有「好處」。新竹市謝姓家長說,今年特招考試的數學較難,英文和國文相對簡單,若只考三科,鑑別度可能不夠。
新竹市黃姓家長也表示,北北基和竹苗區的遊戲規則不同,只要該區的考試過程公平就可以了,「會考時都已經準備五科了,特招考五科也沒差。」
(聯合報)
--
明年維持先免後特 高雄 桃連 竹苗 退出特招
首屆高中職特招考試昨結束,各科缺考人數均不超過1%,相當低。教育部說,礙於法令規定,明年確定維持「先免後特」,但高雄、桃連及竹苗等3區表明不再參加特招考試,彰中也擬退出。明年相關升學規定,在10月15日前最終定案。
試題比會考難 缺考率低
今年特招考試題目比會考難,但缺考率相當低,顯見考生重視此次考試。7月23日上午8時各招生區網站開放考生查詢特招成績,26日至28日間繳交志願資料,8月2日上午10時30分放榜。
特招未進入理想學校者,可參加二次免試。基北區一些家長要求二免取取志願序計分,以免考生無辜落榜,但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表示,基北區並未向教育部提出要求,因此二免仍將採志願序計分。
吳清山表示,今年一次免試時,各招生區提供每個區間1%或至少100人的個人序位查詢,但二免時將改為0.3%或30人以上,讓考生更精準掌握自己定位,以便選填志願。
今年特招考試全國僅7個招生區的2萬1000人報名,考生對參加特招興趣不高。教育部正在與各招生區討論明年特招考試要怎麼進行,可能不再統一辦理,改由各招生區自辦。
要改先特後免?得修法
吳清山表示,參加今年特招考試的7個招生區中,高雄、桃連及竹苗等3區表達明年要退出,彰化及台南等2區則還在研議,基北和中投2區目前未有明確意向。
負責會考及特招考試命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明年各校提出的特色課程若仍是學術特色,會考成績就可滿足他們的招生需求,沒必要再辦特招考試。
高雄教育局長鄭新輝說,今年高雄區學校在一免的招生相對穩定,如明年仍維持「先免後特」,高雄區明年將不再為學術性向強考生辦特招考試,但藝能科特招會持續進行。
基北區和中投區要求明年改成「先特後免」,吳清山說,《高級中等教育法》明確規定「先免後特」,如果要改變,必須修法,但目前修法可能性相當低,因此明年仍維持「先免後特」。
瞎子摸象 彰中也擬退出
昨天特招才考完,彰中就決定,如果明年不能先辦特招再免試,就不再辦特色招生了,因為意義不大,只是加重學生準備應試的煎熬。
彰中校長吳文宗表示,一免有教育會考,特招再考一次,特色招生的目的在錄取有學術傾向的學生,除非先辦特招,再進行免試,否則沒必要再讓學生反覆折騰,並建議要減少考試負擔,建議採「一試兩用」,也就是以會考成績,先進行特招再行免試。
員林中學則表示,12年國教首屆上路,諸多狀況都無法預估,明年是否維持原先的校務決議辦特招,還要再評估。
教育處長張基郁表示,特招是為了讓學校經營出自己的特色,尊重各校的作法,沒有意見。
(中國時報)
--
生長激素建功! 梅西從「侏儒」變足壇「小巨人」
阿根廷足球隊的梅西,身高只有一百六十九公分,但無損他的表現。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梅西在十歲那年診斷罹患生長激素缺乏症,要不是持續接受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HGH)治療,他的身高或許就此停在一百四十公分,球迷們說不定無緣見到梅西在場上的身影。
振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喻永生指出,對於缺乏生長激素的患者來說,趁著發育黃金時期、持續施打三年半,長高三十公分並非完全不可能。
但一般幼童若單純遺傳因素造成的相對矮小,單靠生長激素,別預期身高能夠多長三十公分!
根據外電報導,梅西從五歲起就展現過人的足球天分,七歲越級入選當地球隊。他個頭小卻靈活異常,還有「小跳蚤」的綽號。直到十歲,家人意識到他的生長發育似乎異於常人,就醫後確認罹患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可以注射生長激素治療,但梅西家族卻無力負擔一個月數百歐元的治療費用,也因此,梅西十三歲時舉家搬遷到西班牙,在球團資助下、每天注射生長激素,也漸漸從一百四十多公分、長到一百六十九公分。
三年半療程 費用約需50萬元
生長激素是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控制人體細胞、骨骼、肌肉和器官等生長。喻永生指出,生長激素治療的費用與使用劑量有關,以一般四歲半幼童開始治療的話,每天注射一針、一個月大約需要萬餘元。但年紀越大、身高體重成長後,所需要劑量提高,價格也跟著變貴,估計三年半療程,治療費用約五十萬元。 目前我國健保僅針對嚴重生長激素缺乏、透納氏症以及小胖威利症等疾病,給付生長激素注射治療。一般黃金治療期間在四歲到十二歲。
不過,診間確實也有部分來求診的患者可能是雙親較為矮小,或是營養等原因造成。這類患者注射需要自費,但成效相對沒有生長激素缺乏症患者來得好。
(自由時報)
--
美軍新研發 子彈會轉彎
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十日在網路上公布一段影片,展示一種能夠自我導向的 .50口徑先進子彈,聲稱此乃相關科技的首次突破。這種子彈在影片中被刻意射往偏離目標的路線,結果竟能自動轉彎射中目標。
這項名為「極端精確任務武器」(EXACTO)的研究計畫,最近進行首次成功的制導子彈試射。DARPA表示,EXACTO的特製彈藥與即時光學制導系統,可協助追蹤和導引發射物命中目標,不受風向及目標移動等因素影響。這種子彈可擴大狙擊手的射擊範圍,並提升部隊安全,因狙擊手可在更遠的距離之外發射子彈並擊斃目標,但子彈使用的確實科技仍被列為機密,並未對外公布。
不受風向及目標移動影響
美軍狙擊手目前的預期表現,是在九成情況下擊中六百公尺外的目標;倘若使用EXACTO研發的先進子彈,射程則可能拉遠到兩千公尺外。
儘管DARPA聲稱EXACTO子彈是空前突破,但洛克希德馬汀公司旗下負責替美國能源部國家核子安全局進行研發工作的桑迪亞(Sandia)實驗室,兩年前也曾宣稱研發出會「轉彎」的制導子彈。不過,桑迪亞實驗室的子彈使用雷射導向定位,在煙霧環境或濃霧天候下表現不盡理想,也較容易被敵軍發現。EXACTO子彈則搭載電腦微處理器及轉向葉片,還可以計算氣壓,讓子彈能持續調整射擊路線瞄準目標。
以實驗為導向的DARPA過去的研發紀錄成敗參半,但若EXACTO計畫成功,將開啟自十九世紀中期首度使用望遠瞄準鏡以來的狙擊戰最大革命。美國國防部自二○○八年起已下逾兩千五百萬美元(約台幣七億五千萬元)經費在這項計畫上,因為隨著美軍戰術轉向精準攻擊任務以減少人員傷亡,美軍狙擊手人數也跟著增加,在戰場上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自由時報)
--
普通話播新聞 廣東掀粵語保衛戰
中國廣東電視台新聞節目「正點報導」自開播以來都用廣東話(粵語)播報,六月三十日起卻悄悄改為普通話播報,引發譁然,又傳該台新聞頻道將從九月一日起全面採用普通話播報,再度引爆「推普廢粵」爭議,有廣州人表明拒絕被「普通話化」,網友也揚言將予杯葛,再掀粵語保衛戰。
據稱至少已有四名廣東電視新聞頻道的廣東話主播,因此遭到撤換。該節目原有粵語主播全被換掉,原女主播屈炫希六月二十八日在微博發文,表示當天是最後一次播報「正點報導」,但不方便談論有關普通話議題。另一名男主播鄺倪升則貼出在寫考卷的照片,表示「普通話考試,我要換普通話播出,你怎麼看?」
不過,廣東電視台旗下的珠江頻道和公共頻道,仍可見到以粵語播報的新聞和其他節目。廣州社區網站「羊城網」十日有網友指稱,廣東電視台將於九月起全面以普通話取代粵語播報,但台方否認,表示確有頻道將在九月改版,但僅限於新聞頻道。
「溫水煮青蛙」粵語被邊緣化
評論指出,相較於二○一○年當局大張旗鼓推動普通話,這次則是採用「溫水煮青蛙」策略,試圖「一步一步蠶食粵語公共生存空間」。有網友證實,某些銀行已取消粵語客戶服務;「法國廣播公司」也以「廣東電視台在悄悄減少廣東話播放」為題,引述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陳永傑說,這是當局又一次企圖將廣東話邊緣化,比一○年那一次更糟糕,沒有公告就決定落實。
粵語恐遭「滅聲」引發激烈撻伐。有人說此舉和秦始皇焚書坑儒、禁錮思想沒差別。香港網友稱此舉為「全面赤化」,還有人懷疑是因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而廣東話「習總(書記)」與「雜種」同音。更有人發起粵語保衛戰,瘋傳廣東電視台電話與電郵信箱,呼籲大家一起抗議。
粵語人口的強烈不滿,源自二○一○年廣州亞運會前夕,廣州政協以當地有三分之一外來人口為由,建議將廣州電視台主要頻道改為普通話播報,以提高收視率。
(自由時報)
--
次貸官司 美4銀行已賠付912億美元
在二○○八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四大銀行因出售問題抵押擔保證券衍生出的各種官司及賠償,金額已達九一二.六億美元,但銀行業高層卻沒人因此入獄。
美國政府懲罰銀行業行動已達到高峰;美國司法部將與花旗達成和解協議,花旗將因未告知投資人風險就出售抵押擔保證券,而需支付七十億美元和解金。美銀也因類似案件,可能被迫支付一二○億到一七○億美元和解金。
美銀、花旗、摩根大通及富國銀行在擺平所有官司後,合計支付和解金可能輕易破一千億美元;此數字比全球近一二○國合計的GDP還高,蘋果要花三年才能賺這麼多錢。
但這些大銀行不用以現金支付所有賠償,能逐年分攤賠償成本,減輕對財務的衝擊。
此外,這些違失都發生在五到十年前,他們在這段時間已經累積足夠的現金,可負擔官司費用;另,在金融危機結束後,他們資產規模變得更大,有更多生財管道,足以增加獲利及因應官司費用。
儘管美國政府要求銀行業賠償巨額和解金,但華爾街高層無人因此入獄,因這類犯罪活動很難找到證據;這些巨鱷又聘請了一堆律師,迫使美國政府只能主打民事訴訟,尋求巨額賠償金,最大受害者是股東及員工,而非高層。
(自由時報)
--
孕婦吃得巧 寶寶會更好/胡淑婷(國泰健康管理營養科營養師)
妊娠期間,孕媽咪的營養需求不同於懷孕前,但食物百百種,在不同妊娠期間如何挑選食物,才符合寶寶在不同時期的營養所需?如何選擇才能使寶寶健康生長發育,又不增加孕媽咪的負擔?其實只要了解不同妊娠期間的營養需求,適當攝取營養就能兩者兼得。
◎妊娠第一期
妊娠第一期為寶寶器官發育期,需要葉酸及蛋白質幫助細胞分裂、造血及胎兒生長。受孕後第三週及第四週神經管就發育為腦和脊髓,缺乏葉酸可能導致寶寶的神經管缺陷,建議多攝取小麥胚芽、肝臟、蛋黃、蘆筍、菠菜等。
蛋白質攝取不足,除孕媽咪易發生貧血外,寶寶的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新鮮的豆製品(如毛豆、無糖豆漿、豆腐)、魚類、肉類、蛋類及低脂乳製品皆為優良的蛋白質來源。
●小叮嚀:妊娠第一期毋須增加熱量,額外熱量攝取僅是加重媽媽的負擔,需增加葉酸攝取(如:深綠色蔬菜及肝臟)及選擇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如:新鮮的豆魚肉蛋類或低脂乳製品)。
◎妊娠第二期
妊娠第二期寶寶成長速度增加,組織開始發育,如:骨骼、皮膚等,孕媽咪需增加熱量,以滿足寶寶生長需求,每天增加攝取約300大卡。
許多孕媽咪在妊娠第二期開始出現抽筋現象,增加鈣質攝取量,不僅能幫助寶寶骨骼發育,也能減緩抽筋,建議多攝取低脂乳製品、小魚乾、豆腐、無糖豆漿、芝麻、芥藍菜、紅莧菜、紅鳳菜、綠豆芽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來源。
●小叮嚀:妊娠第二期每日需適量增加熱量攝取,骨骼成長也為寶寶發育重點,高鈣食物搭配含高鎂的葵瓜子、杏仁、黃豆及黑豆,更益於寶寶骨骼發育及骨質沉積,為孕媽咪存骨本。
◎妊娠第三期
妊娠第三期為寶寶快速成長期,除每天增加300大卡熱量外,需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鐵質為製造紅血球的原料,供應胎盤運輸養份,也存於寶寶體內,提供寶寶出生後4個月內使用。
富含鐵質的食物有:肝臟、鴨血、牛腱肉、豬瘦肉、蛋黃,可適量選擇。
●小叮嚀:鐵質為妊娠第三期的重點營養需求,適量攝取內臟及紅肉(如:牛肉、豬肉),在餐後食用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可增進鐵質吸收利用(如:芭樂、奇異果、柑橘類、莓果類等水果),不妨餐後補充一份新鮮的水果。
不同孕期的孕媽咪有不同的營養需求,但建議挑選當季當令的食材,搭配天然的調味方式,如:蔥、薑、蒜、洋蔥、鳳梨、番茄,減少鈉鹽、醬油等調味料的使用。
當個聰明的孕媽咪,提供好的原料,寶寶自然頭好壯壯。
(自由時報)
--
老字號台中明德台南光華女中 開始招男生
少子化衝擊,學生來源銳減,全台有多所原只招收單一性別的高中職,這幾年陸續改為男女兼收,以擴大新生來源。今年就有台中明德女中、台南光華女中更名為「高中」。
明德高中嚴格來說是「恢復」收男生,民國四十三年創校,七十八年以前日、夜(補)校男女兼收,後改為日校,且專收女生。明德幼保科相當有名,附設幼兒園十分搶手,美容及餐飲科學生更是各式競賽常勝軍。
校方今年力拚轉型,對一免招生結果相當滿意,餐飲科四班來了六十多名男生,幼保科三名、美容科十多名,普通科四班,男女約三比七,國中部男女一比一。
校長林義雄說,日校首度招收男生,家長可以理解轉型必要性;一次免試報到的男生,都是看準美容、餐飲的升學實力。
台南市光華女中歷史更悠久,民國十八年創校時名為「私立家政裁縫講習所」,廿一年更名為「私立台南家政女學校」。前幾年流行服飾科、多媒體設計科及普高開始收男生,約九十人,今年改名為光華高中,全面招收男生。
光華在一免有四六四人報到,男生一一○人,報到率約百分之八十三,在私校中名列前茅,校長張淑霞表示,與招收男生有關。
台南家齊女中過去只有舞蹈班收男生,今年加開數理、語文特色班,開出卅個名額給男生,學校服裝設計科師生還設計多款男生制服,全校票選,未演先轟動。
校長張國津說,該校一免報到率近八成,是否與要招收男生有關,無法得知。不過,盼藉由招收男生,使學校更有活力。
新北樹人家商去年才將校名中的「女子」拿掉,因為五年前日間部商業經營、資料處理科開始招男生,今年再多開放觀光科男女兼收,仍有餐管、幼保、美容科只收女生。校長徐卿瑞表示,招收男學生後,招生和五年前打平,如果到現在還是只招女生,預估至少掉一成。
樹人校門上的校名依舊有「女子」,徐卿瑞表示「這算是學校歷史,暫時不會改變」。
徐匯中學:男女同校 不一定好
根據統計,目前全台公私立高中職,純男校十三所、純女校卅三所,新北市徐匯中學是唯一私立純男校,迄今未開放招收異性,理由多是「維持傳統」。
曾任建中、中一中校長的台中市副市長蔡炳坤說,公立學校區分男、女校,源自日據時代女性受教權益抬頭,廣設公立女校,是明星女中的前身。
蔡指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女校是台南長榮女中,一八八七年由基督教長老教會來台創辦,台灣教改進入第廿年,兩性平權的主張深入校園,許多私立男校開始招收女生,例如台中衛道中學、新北恆毅中學都是。
從數據來看,純女校仍比純男校多,多數女私校迄今不收男生,理由都是「這是優良傳統」。北市達人女中校長吳韻樂說,國外天主教學校大都是純女校,只要辦學獲肯定,學生來源就無虞。
北市文德女中、衛理女中都表示,學校定位清楚、「收男生的事從來沒討論過」。金甌女中校長童中儀說,曾討論過收男生,但目前不考慮。
新北聖心女中校長魏雪玲表示,少子化問題不是增收男生就可以解決,曾詢問家長,會把學生送進單一性別學校都是考量「環境單純」。金陵女中校長賴瑞鳳表示,目前沒有減班問題,未來會堅持傳統。
嘉義家職只招女生,原擬轉型,但全校教師投票,六十六比四十三,反對者居多,決議維持原狀。
全台唯一的男私校─新北徐匯中學也認為,就算有少子化衝擊,也要秉持理念特色,致力成為「最懂得教男生的學校」。
徐匯校長陳海鵬說,男女學生真的不同,男生好動、愛面子、容易衝動,把兩性放在一起教育,對男生不一定好。
他舉例,今年畢業的一名男學生因過動,小學常被老師拿來跟乖巧的女同學比較;升上初中讀徐匯,身旁全是好動男生,被罵機率減少,後來考上台大藥學系。
(聯合報)
--
通保法上路 警救人不能調通聯…
新版「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上路才半個月,已出現緊急救難的障礙,朝野立委已提案修法。
一位久病厭世的老先生日前失聯,家屬緊急報案,但受限現行通保法,警方不能調閱通聯紀錄,只能地毯搜索,超過十二小時才找到奄奄一息的老先生,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
新版通保法六月廿九日上路後,引發不少爭議。該法第十一條之一規定,檢察官偵查最重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事實足認通信紀錄及通信使用者資料,有偵查必要及關連時,除有急迫情形不及事先聲請者外,應以書面向法院聲請核發調取票。
民眾鄭文強說,他的老父親罹癌有輕生念頭,上周清晨開車出門後失聯,家人上午九時向台南市歸南派出所報案,但警方表示通保法限制調閱通聯紀錄,只能書面聲請等法官同意,家屬和警方最後「土法煉鋼」,兵分多路地毯搜索;直到晚間九時多才在偏僻的甘蔗田找到老父親轎車,車上已燒炭、老人家還吞了廿多顆鎮定劑,緊急送醫搶救。
鄭文強說,一早報案後,雖然警方立即送出書面聲請,但直到下午五時,法院都沒回覆,若能及時手機定位、調閱通聯紀錄,就能更早救人;通保法修法不周延,「保障隱私權,卻可能傷害生命權」。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說,人命關天,「保命」應優於「保密」,現行通保法讓警方自綁手腳;他將提案修改通保法、電信法,授權警方緊急救難的調閱權。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陳鎮湘、江惠貞等廿三人提案指出,災難救助或尋找失蹤人口時,需以通信紀錄確認位置,檢察官辦理相驗案件時,也需調取資料查證死者生前聯繫對象,若此類情形均須由法院核發,延誤救人時效;因此修正通保法第十一條之一,增列為救災救難、尋找失蹤人口等與生命安全有關,得不經法院核發調閱令狀。
王育敏說,當初通保法是在政治壓力下倉促修正,導致實務上窒礙難行;朝野應有共識通過緊急救難法案,她希望第二次臨時會時三讀修正,「救人不應有空窗期」。
法部:已針對「救災救難」提修正
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表示,五月底已提出通保法修正草案,排除「救災救難」需事先向法院聲請通聯紀錄的原則,讓救難單位把握救人的黃金時間。警政署表示,支持修法新增「急難救助」條款。
陳明堂表示,法務部提出通保法修正草案,主要針對救災救難部分,包含尋找失蹤人口等與生命安全有關案件,得不向法院聲請通聯紀錄,由司法警察直接調取通聯;草案上周已在行政院審查。
陳明堂指出,目前只針對爭議較小的「救災救難」條款提出修正,但刑事局希望包含電信詐欺等刑度不到三年的刑事案件能開放調閱通聯,才能第一時間掌握犯罪者位置。
警政署指出,依據刑法第廿四條「緊急避難」阻卻違法事由,因避免他人生命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會遭追訴刑事責任,上周警方已行文NCC及電信業者,請求比照過去方式,也就是引用電信法規定,警方可直接調通聯,希望業者配合辦理。
警政署統計,三年來受理十萬五千件失蹤人口案,其中一千三百件靠通聯找到人,顯示調通聯是一大利器,建議修法新增「急難救助」條款,把失蹤協尋及救災救難,排除於通保法限制,讓警方有所依循。
警方對通保法修法做出「最壞打算」,倘若無法修法、又禁止調通聯,將採取查詢手機基地台位置的做法。刑事局通訊官警說,通保法對「通信記錄者」定義,為發送方、接收方的電信號碼、通信時間、使用長度等,因為基地台位置不算發話,不受通保法限制。
官警說,派出所受理報案後,填寫「即時基地台位置查詢單」,透過市警局勤務中心,向電信公司查詢基地台,只要失蹤者手機開機,全天廿四小時都能鎖定位置;但少了通聯,效率必然打折,單靠基地台位置,沒有通話對象及過去紀錄,尋人如大海撈針,如果當事人關機,也調不到基地台。
(聯合報)
--
冰箱不夠冷 果蠅新天堂
最近天氣熱,許多民眾買來水果立刻放進冰箱,但冰箱裡竟出現大批果蠅屍體,還以為是冰箱密合度不夠,才讓果蠅飛進去。但果蠅專家、東海大學生科系副教授蔡玉真說,這些果蠅應是因部分冰箱的蔬果保鮮室設計冷度不夠,才讓蔬果表面的果蠅卵在冰箱內孵化、成長。
民眾蘇小姐表示,家中冰箱才買兩三年,就常在冷藏室看到十來隻果蠅倒臥門邊,清理後沒兩天又有新的出現,而下層的蔬果冷藏抽屜拉開來,更見果蠅「屍橫遍野」,讓她不勝其擾。
家裡使用美系冰箱的陳小姐也有同樣困擾,冰箱內不僅有蠅屍,一開冰箱還可以看到兩三隻果蠅飛來飛去。
蔡玉真指出,果蠅喜歡十七度到廿多度左右的溫暖環境,不太可能「飛蠅撲冰」,應不會主動飛進冰箱生活;但果蠅卵若附在果皮上,被放進冰箱內比較不冷的蔬果保鮮室,仍能在八到十度的低溫生存,並代代相傳,只是生長較慢。
蔡玉真說,昆蟲細胞代謝、生長所需酵素,在低溫環境便會失去活性,讓細胞無法發育,但如冰箱冷度不夠,卵就有機會孵化。
根據網友實測發現,冰箱冷藏室約為四、五度,但蔬果抽屜為保鮮,溫度多設計在八、九度間,以免凍傷蔬果,卻反而給了果蠅生存空間。
蔡玉真說,冰箱若出現果蠅,其實也是警訊,因為冰箱溫度若不夠低,會影響食物保鮮、加速孳生細菌,應檢查冰箱溫度是否正常或需修理。
食物堆太多? 門封條疲乏?
夏天到了,果蠅大軍來襲該怎麼辦?專家指出,夏天溫度高,果蠅發育期短、長得較快,加上水果品種多,眾多水果一端上桌,果蠅受到果香自然會被吸引而來,此時蔬果一定要記得密封,家中也千萬別放削過皮的水果。
家電業者表示,冰箱內不易孳生果蠅,但民眾在開關冰箱時要多留意是否閉合,如果磁性門封條疲乏,應該要盡快更換,此外也要注意定時清潔。
業者表示,冰箱冷藏層約二到六度、冷凍層是負十八到二十度、蔬菜層為三到七度,都不適合果蠅生長或果蠅卵孵化。新款冰箱為多門設計,內建感應器,自動偵測調節溫度,省去控管溫度的麻煩。
聽說果蠅出現在冰箱中,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直說「很訝異」。他判斷,應是冰箱溫度不夠低,或是堆放太多食物、擋住風口,才會造成溫度升高,成為果蠅喜歡的環境,應趁機趕緊清理內容物,夏天蔬果也要勤著點收或是密封起來,才不會讓果蠅在上面產卵。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翁震炘表示,家中不能放削過皮的水果,若削皮後應用塑膠袋包起來,否則香味會吸引果蠅;果核、果皮則應用塑膠袋包起來,綁好放在陽台,千萬不要放在家中。
翁震炘說,果蠅喜歡腐敗的食物,沾到蔬果殘渣的垃圾桶也是吸引牠們的地方,消滅果蠅大軍沒有太多撇步,除收拾冰箱大掃除,最好的方法是趕快把垃圾桶拿出去清洗,才能維持清潔。
(聯合報)
--
德國抓內奸內幕 精采如電影情節
紐約時報報導,根據德國媒體的報導,德國逮捕美國間諜案的內幕曲折,簡直可拍成電影。
地理位置介於俄國和西方之間的德國,在冷戰期間是間諜活動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如今冷戰早已結束,但最近美國間諜被德國活逮,顯見美俄在德國的間諜活動並未稍歇。
德國情報官員說,俄國入侵克里米亞後,俄國在德國的情報活動變得更活躍,想知道德國政府接下會怎麼做,因此德國也加強了反情報工作。德國反情報單位今年五月廿八日盯上一名在德國情報局任職的卅一歲中階職員,德方未公布他的姓名,只稱他為「馬庫斯‧R」,這位R先生傳了一封電郵給俄國駐慕尼黑領事館,表示有情報提供給俄方。
R先生為了讓俄方對他有好印象,在電郵附上一件情報文件:有人寫黑函指控德國國防部一名官員是俄國間諜。德國反情報人員想引蛇出洞,以假造的俄國電郵地址回覆R先生,並約他見面,但他沒上當。
德方為了取得更多線索,把R先生的電郵地址傳給美方,想請美方協助確認這個郵址的來歷。沒想到美方未回應,R先生也關閉了郵址。
德方本月二日逮捕R先生,以為他是俄國間諜,但他經過偵訊,竟承認是為美國蒐集情報,德方大怒,美國更是尷尬,因為之前美國被爆料大規模監聽德國,包括監聽總理梅克爾的手機。
德國情報官員表示,R先生已為美國工作兩年,共交給美方二一八件文件,拿到兩萬五千歐元(台幣一百萬元)酬勞,並與他的接觸對象在奧地利碰面三次。
R先生不以此為滿足,已與俄國人約在本月十九日會面,導致以為他是俄國間諜的德國反情報人員急著逮捕他。
R先生間諜案還扯上另一樁間諜案,在他電郵附件中被指為俄國間諜的德國國防部官員,早在二○一○年就被德方監視,德國檢方接獲不明人士線報,指這名官員是俄國間諜,但在調查後,發現他的一名美國友人曾經多次幫他付旅費。
檢察官上周下令搜索這名國防部官員的家,一天後,德國將美國駐柏林大使館的最高情報官驅逐出境,這在兩國的盟邦關係上極為罕見。一名德國高官說,目前尚沒有足夠證據來起訴這名國防部官員。
德國國防長期仰賴美國,蒐集到的情報近九成分享給美國,因此德國政府對美方刺探德國情報既不滿也不解。德國國會情報委員會成員韓恩說:「我們以為只有俄國人和中國人會想盡辦法搞情報,對美國人,我們根本就是盲目的信任,如今這種信任已完全動搖。」
(聯合報)
--
改革教士獨身 教宗透口風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表示,可靠資料顯示,天主教神職人員中「大約百分之二」是曾侵犯兒童的戀童癖,教宗說,這種可怕的罪過,有如「痲瘋病」在教會蔓延。
義大利共和報記者詢問教宗,神職人員未來是否可能獲准結婚,教宗說,教士獨身是「我主死後九百年」制度化,而受到梵蒂岡監護的一些東正教教會,教士可以結婚。
教宗說:「這無疑是個問題,但不是大問題。這需要時間,不過有解決之道,我會找出解決之道。」
但梵蒂岡發言人龍巴迪說,共和報引句中說有樞機主教性侵兒童,以及教士獨身制度可以改革,都和教宗實際談話有出入。
(聯合報)
--
戀童癖教士占2% 方濟:嚴正對應
天主教教宗方濟13日表示,依據可靠估計,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有約2%是戀童癖者」,他也譴責教士侵害兒童如同感染教會的「痲瘋病」,誓言「嚴正對應」。
教宗接受義大利《共和報》創辦人史卡爾法里專訪時還說,禁止天主教神職人員結婚所造成的問題,「有辦法解決」。
方濟表示,戀童癖教士占2%的估計來自顧問群。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全球天主教士約41萬4000人,2%則約8000人。
方濟說,「2%的戀童癖神職人員包括教區神父、主教與樞機主教」,也有很多教會人士知情,但並未聲張,悄悄自行懲處。
教宗去年強化教廷梵蒂岡對抗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的法律與罰則,並於本月初接見幼時曾受教士性侵的信眾,懇求原諒。很多受害信徒認為,梵蒂岡並未適切懲處掩飾教士性侵的教廷高階神職人員。
史卡爾法里13日也詢問教宗,天主教神職人員將來會否獲准結婚?方濟則答說,神職人員獨身戒律是在耶穌基督逝世後900年建制的,他並指出,東儀天主教會就允許教士結婚。教宗說,神職守獨身問題「當然存在,但並不大,這需要時間解決,而我會找到解決辦法」。
(中國時報)
--
熱過頭 小心!慢性病患易中暑
氣溫居高不下,三軍總醫院近日已接獲兩名近六十歲男子中暑病例。醫師提醒,不是只有工作中或運動的人容易中暑,有慢性病的中年人及住頂樓者也是中暑高危險群,要多注意。
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上周接獲的這兩名病例,一人是有肝硬化病史的工人,騎車前往工地途中,感覺頭昏趕緊轉騎到三總,到院時體溫已超過四十度,人也不斷躁動,隨後昏迷送加護病房。
另一名是近六十歲工人,他有高血壓和痛風,送醫當天還沒開始做粗重工作,因惡心、嘔吐來到醫院;體溫一量也是超過四十度,並有橫紋肌溶解和酸中毒症狀,也送加護病房。
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幾天前一名四十三歲男子因搬運沙包,頭暈、嘔吐後送醫不治,屬於運動型中暑;而這兩名近六十歲病例無大量活動,卻也中暑,很可能與慢性病有關,還好兩人都漸復原中。
朱柏齡指出,人的體溫約卅七度,環境高溫時,人體必須靠傳導(如貼冰塊)、對流(吹電風扇)或蒸發(排汗)等方式散熱;有心血管等慢性病的人,心肺血液循環變差,排汗不佳不易散熱。
昨天台北氣溫飆高到卅七點八度,全台熱得有如蒸籠。朱柏齡指出,這兩名病人家中都無冷氣,只有電風扇;紐約市統計過近十一年因熱傷害送醫的四百多人中,年紀大、做粗重工作、有慢性病和家裡沒冷氣都是危險因子。
「家住頂樓的人,也要小心中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說,他曾收治一名住頂樓的七十多歲老先生,因老太太怕冷,夏天頂樓不開冷氣、也不吹電風扇,結果老先生中暑送急診;另外,車子經烈日一曬,產生溫室效應,車內溫度可達五十度以上,也要小心。
有些治鼻塞的抗組織胺或精神病用藥等,也會抑制排汗。
高偉峰近來就收治一名五十多歲因意識不清掛急診的男子,到院時體溫近四十一度,家裡沒開冷氣和電風扇,再加上服用會抑制排汗用藥,造成中暑。
(聯合報)
--
到瑞士銀行開戶…存資料
想把黃金存到瑞士銀行?已經落伍了,可以試著儲存更有價值的資產:資料。
瑞士金庫儲存不少珍貴寶物,從納粹黃金到華爾街財富琳瑯滿目,如今固若金湯的防護,加上先進的生物辨識感應技術,可望使瑞士變成21世紀最珍貴資產的守護者。
資料儲存產業正在瑞士欣欣向榮,受惠於該國的政治中立與嚴格的隱私法規,企業與個人紛紛選擇將敏感資料存到當地伺服器。
包括聯合國(UN)、雅虎(Yahoo)與三星(Samsung)等知名組織,以及小型企業、甚至是想保護家庭照片檔案的個人,都是瑞士資料儲存服務客戶。
史諾登(Edward Snowden)意外成為這股風潮的推手。自他去年踢爆美國國安局(NSA)的監聽事件,瑞士資料儲存的服務需求就不斷攀升。
瑞士雲端加密服務供應商Wuala主管皮雷拉說:「史諾登洩密案爆發前,我們每月只增加1.5萬名新客戶,現在每個月增加3.6萬名客戶,成長率高達140%。」
另一家主機服務業者Artmotion主管梅爾則說,監聽事件為該公司帶來45%的營收成長率。NSA監聽風暴不過是其中一項因素。數據是企業與經濟的命脈,就像其他有價資產,也是竊賊目標。
(經濟日報)
--
鬧區捐錢給乞丐 吉隆坡罰1300
由於外籍乞丐集團猖獗,吉隆坡市政局決定,只要在吉隆坡最熱鬧的金三角區發現民眾捐錢給乞丐,將處罰施捨者150令吉(約新台幣1300元)。
吉隆坡市政局宣布,本周起在金三角區的樂天購物廣場為中心方圓2公里內,發現有人施捨給乞丐,將當場罰款。同時,若在這範圍內發現乞丐或流浪者的庇護所,都必須遷離,否則罰鍰。
(Upaper)
--
台灣鳥類名錄 今年新增17鳥種
台灣發現17種新鳥種!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公布2014年台灣鳥類名錄,今年新增17種新鳥種,不僅打破歷年紀錄,更有6種新鳥種在離島被發現。鳥類專家指出,拍鳥的人變多,加上臉書網路發達,吸引大批鳥友飛到金馬去拍鳥,意外「捕捉」到罕見新鳥種。
今年總共登錄87科626種鳥類。值得一提的是,中華鳥會鳥類紀錄委員會搶先全世界將「繡眼畫眉」劃入台灣特有種,也算替台灣繡眼畫眉「正名」,並與大陸繡眼畫眉區隔;台灣特有種鳥類也從過去24種增加至25種。
鳥類紀錄委員之一潘致遠表示,今年新增17種新鳥種列入名錄,是歷年來增加最多的一次,其中有11種在本島發現,6種在金門、馬祖發現。
本島發現的11種鳥種中,有許多國外「稀客」意外造訪台灣,像是過去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度的「斑翅鳳頭鵑」,竟偏離航道飛到台灣台東,讓鳥友嘖嘖稱奇。
潘致遠說,杜鵑科鳥類很難養活,基本上不會有人進口,研判是「自然遷移」,因為斑翅鳳頭鵑5月繁殖季會往北飛,飛到緬甸、甚至是大陸西藏,可能不小心往東偏飛到台灣。
另外像是「白腹毛腳燕」,去年10月由英國鳥友Steve在屏東墾丁社頂發現,可惜相機來不及拍下,過幾天有鳥友在關山用大砲拍到,證實是「白腹毛腳燕」,牠和台灣山區常見東方(煙腹)毛腳燕極為相似,最大區隔就是腰部、腹部白色範圍較大。
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說,2014年台灣鳥類名錄裡17種新紀錄種,還包括海南藍仙鶲、北朱雀、長尾鴨等。他表示,鳥類紀錄委員會成立至今6年,由7名鳥類專家組成,每年盤點全台去年新發現的鳥種,拍鳥人必須提供新證據,包括明確影像照片及文字報告,由委員討論判讀正確後才能列入名錄,今年初2隻大紅鸛在南台灣現蹤,因為時間上來不及,成為此次最大「遺珠」。
(中國時報)
--
屠圖:曼德拉死前沒尊嚴
南非聖公會前任大主教、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屠圖,在英國《觀察家》(The Observer)周報發表專文,表明他支持臨終絕症病患藉輔助自殺結束生命。
屠圖在文中寫道,他敬重「生命的神聖」,但不會不計任何代價。他指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去世前被送醫加護以延長生命,對他的尊嚴是一種「冒犯」。
屠圖形容,曼德拉生命最終階段所承受的一切「不光彩」。他寫道,曼德拉接受加護療護以延續性命,還被來探望的各路政治人物拍下合照。
這位備受敬重的宗教領袖指出:「可以看出,在那裡的,不是完整的馬迪巴(曼德拉暱稱)。他沒有開口,他無法與外界聯結。我的好友不再是原來的他。這對馬迪巴的尊嚴是種冒犯。」
他還表示:「假如我說,輔助自殺是我想要的,應會有不少人感到失望。但我不介意。我此生有幸為生者的尊嚴打拚。如今,我期望為臨終者的尊嚴奉獻心力。」
之前,英國國教會前坎特伯利大主教凱立翻轉過去立場,在《每日郵報》撰文表態,「面對(絕症病人臨終時)承受不必要痛苦的事實,我改變了想法」,支持臨終絕症病患以輔助自殺終結生命。
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均立法准許臨終病患尊嚴死亡,英國國會上議院18日將辯論凱立原先反對的《輔助自殺法案》。
(中國時報)
--
核談判大限將屆 歧見難解
「5常加1集團」(P5+1)的美國與歐洲聯盟成員國外長,13日齊聚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加入P5+1與伊朗的最終回合核談判,期望在20日的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然而美國國務卿凱瑞指出,伊朗與6個世界強權國家間仍存有重大歧見。伊朗外長札里夫也表示「信任是雙向的」,藉此敦促各造展現誠意。
凱瑞與歐盟外交政策首長艾希頓女士及歐盟多國外長會議前表示,「很顯然,我們仍存有非常重大的鴻溝,因此我們必須要弄清楚,是否能促成一些進展。」
凱瑞並指出,維也納談判的關鍵在於「確保伊朗不會著手研發核子武器,且其核研發計畫確屬和平用途。這是各國在此努力想達成的目標,期望我們能達成某些進展。」
P5+1是由美、英、法、中國和俄羅斯等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加上德國組成。屬於歐盟的英法德外長,在周末即抵達維也納。中俄兩國外長因出席「金磚國家」在巴西的會議,由資深外交官代表參與會談。
伊朗代表團領導人阿拉奇副外長指出,他對會談不悲觀但也不樂觀,各方對所有重大議題的歧見依然懸而未決,「與談各國未能縮減彼此間的鴻溝,也不清楚我們究竟能否辦到。」
伊朗外長札里夫在推特發文表示,他期望與談各國誠摯謀求最終協議的達成,在下周日(20日)寫下歷史新頁,但「信任是雙向的,各造的關切事項都須設法解決,才能獲致協議。」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