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140715 教育部長下台篇

*論文醜聞燒四天 蔣偉寧終於下台

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論文審查作假風波延燒第四天,蔣因說詞反覆遭質疑說謊,昨上午宣布辭職,成為我國首位因學術醜聞而下台的教長,任期兩年五個月,總統馬英九和行政院長江宜樺對蔣都沒有慰留。學界批評蔣賺到共同掛名發表論文的好處,出了事才推說不知情,拖了四天才辭職「太慢」。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涉用一百多個假帳號欺騙國際期刊《震動與控制》,以人頭審查自己的論文並獲刊登;該刊調查後上周撤下六十篇可疑論文,讓台灣學界蒙羞。遭撤論文中,蔣偉寧是其中五篇共同作者,蔣原回應陳震遠是他十年前博士生陳震武的哥哥,不認識也不知對方掛名在他團隊論文中,後來被爆兩人長期合作,蔣前天即改口稱見過兩次面,說詞反覆引發外界質疑其誠信。

將回中央大學教書
蔣偉寧昨開記者會表示,為維護個人名譽及避免政務推動受影響,決定請辭部長職務。據了解,蔣昨一早向行政院長江宜樺請辭獲准後,到總統府向馬總統報告,馬也尊重他的決定,沒有慰留。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轉述,馬充分了解蔣的想法,尊重他的決定。行政院表示,蔣遺缺由政務次長陳德華暫代。
台灣國辦公室等團體約二十人昨下午到教育部門口放鞭炮,拉著「知恥近乎勇」的布條,高喊:「蔣偉寧知恥下台,馬英九何時下台?」蔣偉寧昨傍晚離開教育部,有上百名教育部員工以掌聲、鮮花歡送。
蔣偉寧原是中央大學教授,借調至教育部,昨請辭後預計下學期返回中大教書。中大主祕徐國鎧昨說,學校將進行相關回任作業,至於蔣將教授哪些課程,會由土木系安排。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林耕霈指,前不久該校才出了投共教授,現又來了有瑕疵的前校長,好像中大專門出妖魔鬼怪一樣,「建議他直接退休好了,不要連累大家!」

檢調分案追查造假
陳震遠與陳震武昨至科技部說明論文審查造假案,兩人面對媒體始終沉默,只有記者問陳震遠對蔣下台看法時,他才脫口說:「對不起!感到遺憾!」
對陳震遠兄弟論文審查造假案,屏東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榮龍昨指,檢方將依偽造文書和詐欺罪分案調查陳震遠。高雄地檢署也主動了解陳震武在相關論文發表過程中,是否將相同題目重複申請補助款,以及論文內容是否涉嫌造假等,若有不法將分案追究刑責。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劉俊秀批,蔣偉寧和陳震遠、陳震武兄弟搞「互相掛名」,蔣賺到發表論文好處,出了事還推說不知情、督導不周,陳震遠聲稱是打錯信箱更是謊話連篇,「蔣偉寧太晚辭職了!」
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指出,蔣早應該請辭,之前不願下台可能是心中覺得掛名現象很普遍;他認為蔣「下台是好事」,可讓真相浮現,並破除學術界只衝量卻不重質的怪象。

升等評鑑應做檢討
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說,蔣既然在論文上掛名就有道義責任,整起事件凸顯學術界追求論文篇數,過程中已迷失方向,「這絕非個案。」教育部應設法導正,讓學術研究回歸科研本質。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指出,蔣離開後應該要繼續接受必要的調查,但社會應更關注國內的教育發展,而不僅是誰上台、誰下台。社會應該趁此機會大力檢討教師升等、評鑑過度重視論文的問題。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說,這不是學術圈唯一個案,教育部與科技部都應自清,監察院也應調查,揪出其他未爆彈。

「馬政府又一打擊」
美國《華盛頓郵報》昨以「台灣內閣部長因同儕審查醜聞下台」為標題報導蔣偉寧辭職,報導指《震動與控制期刊》並不有名,但大量論文同時被撤下情況實屬罕見,因此受到國際關注。法新社稱,蔣下台對馬政府又是另一打擊,並指馬政府今年已因與中國的服貿協議,以及核電廠興建問題,引起台灣人不滿、抗議。

蔣偉寧 小檔案
◆年齡:56歲
◆現職: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家庭:已婚、育有2子
◆學歷: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土木系碩士、博士
◆專長:橋樑管理、風險管理、地震工程、模糊邏輯
◆經歷: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主任
中央大學主祕、研發長、副校長、校長
教育部長(2012/2/6上任,昨請辭獲准)

論文審查作假 事件簿
2007年起
陳震遠、陳震武投稿多篇論文獲英國《震動與控制期刊》刊登
2013年
《震動與控制期刊》發現陳震遠涉假造帳號,幫助論文通過「同儕審查」,展開調查
2014/05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奈菲因此事辭去該期刊總編輯
2014/07/08
《震動與控制期刊》宣布撤回與陳震遠相關的60篇論文
07/11
媒體發現60篇遭撤回的論文中,有5篇蔣偉寧掛名共同作者,蔣回應未涉入此事、不認識陳震遠
07/12
蔣偉寧被爆和陳震遠曾合作至少12篇論文
07/13
蔣偉寧出面表示只和陳震遠見過2次面
昨天
蔣偉寧請辭獲准

*上任2年 搞砸國教最難堪

蔣偉寧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土木博士,回台後在中央大學任教二十多年,擔任校長等行政職。熟悉高等教育的他前年接任教育部長時,被質疑對中小學教育不熟,而十二年國教在他任內上路確實爭議不斷,「免試入學」卻要考試、「特色招生」淪為明星學校搶學生,讓他為此難堪道歉。

「做一半有點可惜」
籌劃三十年的十二年國教今年上路,過程爭議不斷,政府承諾的全面免學費政策跳票,加設排富門檻;而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制度更讓家長和學生屢次上街抗議。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說,蔣任內最大爭議就是十二年國教推動至今錯誤百出,制度淪為假免試、假特招,蔣最後也捲入假審查論文事件,非常諷刺。
蔣偉寧任內遭遇多起學生運動,今年三月太陽花學運期間,他多次表態不認同學生佔領國會,也引發批評。
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說,蔣偉寧講話快、思路快、勇於任事,但大家現在很關心十二年國教的檢討和修改,希望新部長多注意。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說,蔣任內推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很順暢,但十二年國教做了一半,有點可惜。

*誰接教長 政院:官不好找

教育部長蔣偉寧請辭,昨網路盛傳接任可能人選包括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台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教育部次長黃碧端等。但吳妍華昨晚回應:「沒有這件事。」戴遐齡昨人在國外,表示不便受訪;黃碧端說,暫時不回答此問題。
行政院昨宣布教育部長職務由政務次長陳德華暫代,教育界評估因八月一日要決定明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制度,應會由熟悉政務的陳德華先暫代至少半個月。

否認外界推測人選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認為,陳德華是「忠謹」的教育行政官員,若無更適合的部長人選,由他暫代是可接受做法。
至於新任人選,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昨上午九時許蔣偉寧和院長江宜樺談完後,江就開始一連串會議,「哪裡有時間想新的人啊!」孫立群說現在政府官員不好找,「人選的事再說吧!」他表示未曾聽聞吳妍華等可能接任的消息。

*論文造假 陳氏兄弟:打錯字 科技部約談 如作弊將追500萬補助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涉以人頭假造學術期刊「幽靈評審」,讓大量論文獲刊登,科技部昨約談陳震遠和其雙胞胎弟弟、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陳震武,兩人稱是「無心之過」、「便宜行事」、「打錯字」或「誤會」造成,科技部將與期刊出版社釐清兩人說法,若查與該部科研計劃有關論文造假,將追回逾五百萬補助,兩人未來也不得申請計劃。

陳震遠為讓論文刊登在國際期刊《震動與控制》,涉嫌以一百三十個化名和電郵信箱申請登入系統成為會員,因期刊採「同儕審查」制度,由編輯在資料庫中挑選專家評審,大量假帳號讓陳的論文「自投自審」獲刊登,上周此事揭發後有六十篇論文遭期刊撤回,其中除了陳震遠和陳震武的論文,也有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掛名共同作者的論文。

「應是一時走錯路」
陳震遠和陳震武昨下午到科技部,科技部兩名次長林一平及陳德新與兩人面談兩小時,這是論文造假案發生後兩兄弟首度同時現身。
林一平說,兩人在回答問題時大多以「記不清」、「數目太多」、「打錯字」回應,對於設立人頭自審論文,兩人稱是「無心之過」、「便宜行事」或「誤會」,追問陳震遠到底用了多少假帳號?陳震遠推說記不清楚了。林一平未說明詳情,僅說昨已正式行文出版社釐清細節,目前不便透露太多。他感嘆,兩兄弟看來很老實,應是「一時走錯路」。

視狀況約談蔣偉寧
對於蔣偉寧是否認識陳震遠?是否知道被掛名?據悉,兩人堅持論文投稿由陳震武負責,部分研究與蔣合作或接受他的指導,但蔣不清楚自己與哪些人共同掛名。林一平說,這說法跟前天蔣偉寧在記者會的解釋吻合。至於科技部是否會找蔣說明?林強調,科技部學術倫理委員會將視必要性而定,無預設立場。
科技部說,陳震遠六十篇被撤的論文中,有四十篇與科技部七個計劃有關,總經費五百零八萬元,多少篇可能造假仍無法斷言。但只要發現申請科技部經費補助的研究也有造假,將追回所有補助款項,未來不得再申請;若有涉及假掛名、假審查等情事,也會依違反學術倫理的輕重追回部分或全部款項和停權,由學術倫理委員會判斷。

學生幫建檔「常見」
另外,科技部網站的著作資料中,蔣偉寧有把陳震遠共同著作的論文列入,蔣前天稱是由學生幫忙建檔,引發質疑。林一平說,這種狀況在學界相當常見,他自己的帳號、密碼也交給學生,請學生代勞,但不會交給無法信任的人,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至於陳震遠兄弟先後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取得管理博士學位,該校管理學院院長孫思源表示,經查兩人在校發表的四篇論文,確認都不是被《震動與控制》撤除的論文,不影響博士資格。

將查升副教授論文
陳震遠原先任教的屏東教育大學主祕陳劍鍠表示,校方今將召開教評會,調查陳升等副教授的論文有無問題,如確認有爭議,將撤銷其副教授資格並追回溢領薪資每月八、九千元,共約三十萬元。陳震武目前仍任教的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表示,陳升等教授過程皆經過學校和教育部嚴格審查,並未發現不法情事。

哥哥 陳震遠36歲
◎現職:無業
◎學歷:中山大學海洋環境暨工程學系學士、碩士、博士;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
◎專長:統計分析、知識管理、人工智慧應用、數值計算
◎經歷:永達技術學院資管系助理教授;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弟弟 陳震武36歲
◎現職: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所教授
◎家庭:已婚、育有1子
◎學歷: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航運管理系雙修學士;中央大學土木所碩士、博士;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
◎專長:模糊邏輯、類神經網路、結構動力、資訊科技
◎經歷:樹德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副教授;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所副教授

*論文被當範本 爆醜聞學生震驚

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前副教授陳震遠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所教授陳震武兄弟的論文,涉人頭造假案,兩兄弟的同事對他們鬧出這麼大的風波都很意外,表示兩人待人客氣,感覺是很認真的人。

「像熱心的兄弟」
屏教大資訊科學系指出,系上師生對於陳震遠的教學方式感覺「很普通」,沒有特殊印象,但知道他的學術研究相當多產。黃姓學生說,陳當過他導師,課堂上很少說笑,但論文寫作有水準、技巧,是校內請教撰寫論文的熱門人選。他說,自己曾對未來感到茫然,陳還提供建議,有點像「熱心的兄弟」。
曾在永達技術學院與陳震遠同事的教師表示,陳個性木訥、內向,屬研究型的人,但和學生相處很好。曾選修陳震遠課程的林同學表示,選修班學生都看陳的論文,在課堂也會用陳的論文作為範本,沒想到卻發生學術醜聞。
而雙胞弟弟陳震武僅花六年就取得教授資格,還以副教授的身分考入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學界表示有兩個博士學位很少見。第一科大管理學院院長孫思源擔任陳震武博士班「高等資訊管理系統」課程教師,孫說:「感覺他聰明、積極,上課常有互動。」

弟認真個性溫和
樹德科大運籌系主任陳佳宏表示,陳震武很認真,是研究型的學者,平常不多話也不善言辭,個性溫和,但與學生互動好,是虔誠基督徒,「他真的會這樣嗎?」樹德科大行政人員也說,陳震武為人客氣,捲入風波讓人「很訝異」!
陳震遠兄弟老家在左營,昨下午記者前往探訪,大門深鎖。鄰居說,兩人母親早逝,父親獨居,兄弟都未住在老家,只知兄弟倆很會念書,另一半也都是老師。

*拼升等 人情掛名掀歪風

遭控論文審查造假學者陳震遠的多篇論文中,赫見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的名字,蔣日來對兩人共同掛名交代不清,引發各界質疑而去職。學界指,對研究有實際貢獻者才能掛名,列名第一的作者通常是研究主要貢獻人,但因許多大學評鑑、教師升等制度都要求計算論文發表數量,讓學術圈利用人情互相掛名歪風日盛。

依貢獻度排序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昨說,論文掛名順序往往依照貢獻度,貢獻愈多名字放在愈前面,至於通訊作者習慣上放最後。不同領域掛名順序有不同細膩的變化,通常同行才懂其中奧妙。放上資深、權威學者的姓名雖對論文被引用、採納有幫助,但太常掛上大學者的姓名,實際研究者可能會被認為無法獨立研究,對學術生涯不全然加分。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培哲說,一般論文提交學術期刊前會請所有作者簽名,要讓不認識的人一起掛名,之後還有被掛名者不知情,理論上不太可能。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說,學術圈利用人情互相掛名歪風日盛,為了衝論文數量,就算研究領域無關、沒有貢獻,有些夫妻、很久前的師生關係也互相掛名,應檢討;他建議科技部、教育部趁這次機會建立規則,打擊歪風。
林一平說,為避免學界盲目衝論文數,去年已改變學者的「研究表現指標」,學界在申請研究案時,改以計劃本身內容和申請者過去表現來判斷該研究案能否通過。

同儕審查走調
美國《華爾街日報》昨也針對此事件撰文探討「同儕審查」的濫用及缺失,造成論文可信度降低的問題。報導指,同儕審查制度原意是進一步認可論文真實性,並以此為基準繼續發展研究,近年來卻漸走調,原本應由客觀匿名學者來審查,現在卻被鑽漏洞。綜合報導

學界投稿學術期刊 掛名原則
◆誰可以掛名
對研究有實際貢獻者才能掛名,例如做實驗、撰寫報告等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是研究的主要貢獻人,包括研究主題發想、進行主要研究或實驗工作等
◆通訊作者
通常會選作者群中最了解研究關鍵者擔任通訊作者,負責和期刊聯繫投稿,在刊登時名字後面會打星號標示,也有人習慣把通訊作者掛名最後
◆其餘作者排序
依照對該篇論文貢獻度排列,排列越後面代表貢獻度越小;部分學者習慣把指導教授掛名最後
註:不同領域或期刊會對掛名有不同要求,表列僅為學術界慣例,並無硬性要求。

*前年批蔣偽善 陳為廷被讚先知

昨天請辭的教育部長蔣偉寧涉論文掛名風波,說法三日三變,清大學生陳為廷前年曾在立法院批評蔣偉寧「滿口謊言的部長」、「偽善的部長」的影片(http://ppt.cc/OpGP),昨在網路瘋傳,網友大讚陳為廷是「先知」。

張大春預言神準
教育部前年發函各大學要求了解參加反媒體壟斷運動學生情況惹議,蔣當時聲稱是「關心」學生,陳為廷當面砲轟蔣「滿口謊言」、「偽善」、「不知悔改」。陳昨得知蔣請辭,在臉書留言:「我居然感到有點惆悵。再見、再見。」
作家張大春昨一早在臉書貼新詩「蔣偉寧,辭了吧!你一事無成,戀棧何事?」結果半小時後蔣就請辭,張又貼文:「大人物最怕我寫新詩,靠!真他馬的太準了。」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也在網路媒體撰文,認為蔣應請辭,「既為責任政治,也為自己所剩不多的風骨。」
參選台北市長的台大醫師柯文哲昨說:「蔣偉寧如果是因為十二年國教下台,我會比較甘願。」他認為台灣學術圈應檢討,很多人的論文找人掛名,「有時會掛到炸彈」,此事給學術界警惕,不要忙著衝論文數量。

*「白吃文化」與蔣偉寧辭職/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舉凡公務員、公司主管、醫師、教師等等,只要稍微握有一點權力的人,可能都有過這種經驗,假期帶著全家老小吃吃館子,吃畢要付帳時櫃檯告訴你已經付過了,趕快回頭,只見遠方一桌有人向你招手微笑,十分得意。在人情與關係往往是各行各業成敗關鍵的社會,這種幫人付帳的情況屢見不鮮。對小小主管如此,若是政府高官、大學校長、指導教授,更是爭先恐後埋單付帳。

但並非人人好貪便宜,有人對這種付帳文化十分困擾,不是一陣推卻拉扯,就是要想盡辦法回請扯平,不願欠下人情。當然,也有人欣然接受,追求功名所為何事?此其一也,而我們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就是這種欣然接受的夫子。沒有深交,點個頭,招個手,一桌年輕人半個月薪水的大餐就有人埋單。
但蔣部長文化水平稍高,可不是一桌酒菜,而是年輕學者好壞也要一年半載才能湊出來的學術論文,在不認識,沒有交情,也不知是哥哥還是弟弟,就「知情未反對」掛了名,既提攜了後進,自己的學術等第也長了不少,皆大歡喜。但白吃還是白吃,更糟的是,後進埋單的不是乾淨錢,而是詐騙集團,自編自寫自審騙來的。苦主JVC期刊自鍘60篇論文,震驚海內外學界,逼得蔣部長避重就輕,大聲自爆只是「白吃」,以撇清自己可能對「詐騙集團」的貢獻。

引咎辭職轉移焦點
在學界的醬缸文化裡,蔣部長顯然認為「白吃」罪不至死,賴皮了一個周末,竟然有學者出面緩頰,行政院長江宜樺也責成科技部查清。說來悲哀,國科會升格為科技部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在查教育部長有無加入「詐審集團」。其實筆者的直覺倒願意相信蔣偉寧,涉入自我審核的機會極低。因為國際期刊的論文評審工作是無酬的學術服務,就算只是打假球,過程也相當繁瑣,而在個人的績效評鑑上比重甚低。長年已轉行政工作的蔣偉寧,不太可能參與此曠日廢時的評審工作。
曾是學界中人的江宜樺必定知之甚詳,目前政府希望引導的輿論方向不外是蔣偉寧「不知情」,也已引咎辭職,以平息眾怒。蔣原本就不堪任用,辭職不算損失,轉移焦點的成分甚高。然而蔣辭職之後呢?學術界惡質的「白吃」文化我們還要縱容下去嗎?當年馬市長吃了五次免費的魚翅宴,蔣部長剛好也掛了五篇不費功夫的論文,若學界視此次風氣為尋常,士大夫之恥還會有人重視嗎?

60篇論文重新審核
科技部不能欲縱故擒,只查蔣偉寧是否也是幽靈評審的一員,而是要比JVC更深入,清查同列於取消論文的作者群(一共60餘名不同作者),這60篇取消的論文已不具學術地位,以此做為任用、升等、計劃案等等資格勢必要重新審核。若要追究牽扯面之大,實非學界中人所能了解;但若打馬虎眼,馬江再痛心一百次,我們也無動於衷了。

(蘋果日報)
--
*涉論文詐審醜聞 蔣偉寧下台

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學者偽造審文而遭國際期刊撤銷論文案,四天來引發軒然大波,在各界要求下台的聲浪中, 他昨宣布請辭教育部長職務;學界則認為,蔣偉寧早就應對論文涉假案請辭接受調查,辭職後此事還不算完,行政院需成立調查小組,徹查論文案件並改革學術界衝量卻不重質的亂象。

學界:早該請辭 接受調查

前屏東教大副教授陳震遠投稿國際期刊JVC, 涉嫌利用人頭帳號偽造同儕審查,該期刊查證涉及偽冒同儕審查弊端,大舉撤銷與陳震遠相關的六十篇論文,引發國際矚目並視為台灣學術醜聞,蔣偉寧因共同列名的論文也遭撤銷,引發國內外譁然。

蔣偉寧一度辯稱不認識陳震遠及不知論文共同掛名,但遭揭露蔣與陳震遠兄弟共同掛名論文高達十七篇,外界不僅質疑其誠信,更直指教育首長浮濫掛名論文的學術道德問題,外界紛紛要求請辭接受調查。

蔣:要深入調查 恢復名譽

蔣偉寧昨日上午親自向馬英九總統及行政院長江宜樺請辭,總統及江揆均未慰留而立即准辭,隨即由行政院宣布教育部長職缺由政務次長陳德華暫代,教長接任人選將在府院交換意見後儘快宣布。官員透露,行政院政務委員蔣丙煌已被點名是可能人選之一。

蔣偉寧昨日請辭獲准後召開記者會指出,他決定請辭教育部長,回中央大學教書,一方面可以光明正大地進行論文案件調查、爭取恢復及捍衛名譽,另一方面可讓政務推動不受阻礙。他說,會持續向國際期刊爭取恢復名譽,會幫被退論文的諸多學者釐清真相。

大學校長批蔣:不該說謊

針對蔣請辭一事,彰化縣私立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表示:「太晚了一點!」應該在第一時間就要下台,最不應該的就是「說謊」,如果連教育部長都說謊,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指出,「下台是好事」,可讓真相浮現,他並呼籲行政院仍應組成專案小組,調查還原論文案真相,教育部及科技部則應徹底改革目前學術論文衝量卻不重質的學界亂象,讓學術研究回歸科研本質。

諷刺的是,蔣面見馬英九時,馬還肯定蔣在任內推動十二年國教等政策上的用心。其實,蔣任內曾多次因施政爭議遭外界逼退,其中就有十二年國教的紛亂、高中課綱修訂違反程序正義並且內容去台灣化等爭議。

*蔣責任未了 藍綠要求司法、行政調查

捲入論文造假案風波的教育部長蔣偉寧請職獲准,朝野立委均認為,即使蔣已請辭,但對其涉及的學術醜聞案件,應分別展開司法追究與行政調查,民進黨並要求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江宜樺應為他們的用人不當公開向國人道歉;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則砲轟,蔣偉寧早該為十二年國教政策惹得天怒人怨而下台負責。

應撤銷、追回升等及補助案

民進黨發言人黃帝穎指出,蔣偉寧在事件爆發第四天請辭部長職務,只是符合政務官最基本的誠信要求。「雖然他辭去部長職務,但司法與行政調查才正要開始」,如果蔣偉寧的這些論文得到政府補助,則涉及觸犯刑法詐欺罪,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蔣過去申請升等或相關補助時,曾切結自己是這些造假論文的共同作者,則恐觸犯刑法偽造文書罪,同樣面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責。

黃帝穎說,科技部、教育部應立即展開行政調查,如果蔣偉寧等人過去的升等、補助與這些造假論文有關,相關單位應撤銷或追回他們的升等及補助案。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表示,蔣偉寧剛上任時,還有一點學者的風骨,經過立院一會期之後,就只會用硬拗、反質詢,這次事件中,也可看到蔣偉寧一開始硬拗,最後馬政府見紙包不住火才斷尾求生,蔣雖下台,事件仍應調查;國民黨立委陳學聖也說,這件事情還是要透過行政、檢調調查,把真相還原。

至於蔣偉寧任內倉促實施十二年國教所留下的爛攤子,民進黨要求馬、江趕緊檢討改善、收拾殘局,給全國學生及家長交代。

朱敬一轟蔣早該為12年國教下台

朱敬一昨在媒體發表文章批評,蔣偉寧顯然搞不清楚政務官的責任界定;不知情的造假論文,無論如何是個污點,蔣偉寧該負道德操守面的責任。然而即使沒有論文造假案,朱敬一也認為,蔣偉寧早該為十二年國教政策惹得天怒人怨而下台負責。

他在文中質疑,十二年國教推動至今,因為國中升高中會考與選填志願的爭議,使得數十萬考生與家長怨忿不滿,政務官要推十二年國教,一定有一以貫之的理念統整,才能鋪陳策略、研議推動步驟,而非只是「貫徹長官意旨、避免中箭落馬」。

柯文哲:學術界需檢討

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也說,如果蔣是因十二年國教下台,「我還比較甘願一點」。他另表示,過去論文要找些「大牌」來掛名,但有時掛一掛「炸彈就來了」,學術界需檢討,不要只衝論文數量。

*屏檢簽案偵辦 不排除約談蔣偉寧

前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陳震遠論文審稿造假案,演變成國際醜聞,引發國內學界及政壇風暴。屏東地檢署以案發地在屏東為由,昨主動簽案偵辦,不排除約談問題論文中的掛名學者,包括請辭的教育部長蔣偉寧。

屏檢指出,現階段調查重點放在陳震遠是否利用偽造人頭審查論文的手段,獲得升等的利益,若查明屬實,恐涉及偽造文書與詐欺罪。

高檢也不排除分案查陳震武

由於陳震武任教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外界也關切高雄地檢署的動作。高檢表示,已指派檢察官了解,檢方正蒐集近日媒體報導,了解陳震武在相關論文發表過程中是否有領取補助款,以及論文內容是否涉嫌造假等,若有不法,不排除分案追究刑責。

陳震遠若涉弊 將撤副教授資格

屏東教育大學今天中午將針對前副教授陳震遠論文案召開院級教評會議,屏教大主秘陳劍鍠指出,理學院將召開教評會,討論與調查陳震遠升等副教授的論文,如論文有問題,將依程序撤銷陳震遠的副教授資格,並追回溢領薪資。

校方表示,陳震遠從民國一百年升副教授至今年二月離職,如被撤銷副教授資格,將追回溢領的副教授薪資,依每個月約七千至八千元計算,將要追回三十萬元。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昨天下午發表聲明,指陳震武升等教授的過程,都依規定經學校及教育部嚴格的審查(海科大非教師升等自審學校),目前為止並未發現任何不合規定的事情。

*陳為廷曾罵蔣滿口謊言 網友封先知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因論文風波請辭獲准,曾因反媒體壟斷事件槓上蔣偉寧,指蔣「偽善、滿口謊言」的學運領袖陳為廷,昨被網友封為「先知」,陳為廷也在臉書上表示,「我居然感到有點惆悵。再見、再見。」

巧合的是,陳為廷也在昨天拿到清大學士畢業證書,與蔣偉寧「同天畢業」。

曾被媒體罵沒禮貌、目無尊長

二○一二年底,教育部發函要求各校「關心」抗議反媒體壟斷的學生,引發軒然大波,陳為廷在立院教育委員會痛批蔣偉寧:「部長,我想要對你說:我認為你是一個偽善的部長、我認為你是一個滿口謊言的部長、我認為你是一個不知悔改的部長。我認為你沒有資格做我們的部長。請你向我們道歉!」當時被部分媒體大罵「沒禮貌、目無尊長」。

兩人同日畢業 網友調侃真有緣

網友昨安慰當時被罵到臭頭的陳為廷「先知總是寂寞」。網友Jessie Chen也表示,三一八學運時,行政院長江宜樺與學生對話未果,蔣偉寧護主心切,對著學生怒斥:「又不是在玩遊戲!」沒想到,蔣偉寧自己的論文遊戲玩得比誰都大。

陳為廷昨天在臉書上以「Miracle!Unbelievable!」形容拿到畢業證書的感覺,就連另名學運領袖魏揚也在臉書貼出與他合影的照片,有網友打趣說:「陳為廷與蔣偉寧真有緣,兩人同一天領到畢業證書,但一個是部長下台,一個是邁向研究所之路」。

對於陳為廷PO照,有網友驚訝地說:「什麼?學士學位,不是說研究生嗎?」陳為廷原應去年大學畢業,但申請延畢,今年領到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學位的畢業證書;他另於今年三、四月參加甄試,錄取清大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組,今年九月改當清大研究生。

*蔣返中大教書 網友︰還有臉回去?

留下12年國教爛攤子

十二年國教的爛攤子未收拾,教育部長蔣偉寧昨請辭獲准,將申請回到中央大學教書。中央大學主任秘書徐國鎧歡迎他重返中大服務,但PTT上一片罵聲,批:「這還有臉回去?」

蔣偉寧一○一年二月六日以借調方式出任教育部長,兩年一次,今年五月第二次申請。徐國鎧說,蔣偉寧是中大土木系教授,服務中大超過廿年,借調期間,他的土木系研究室仍然保留,復職不會「無課可上」。校方等收到蔣偉寧的停止借調公文後,會同步辦理歸建,歡迎他重返中大服務。

蔣偉寧被借調時是中大校長,中大在去年二月已遴選周景揚接任校長,校長任期是四年一任,徐國鎧說,蔣偉寧重返中大,不會影響周景揚的校長職務。

PTT上對此事多為負評。cloudstr質疑:「為啥這樣還可以任用?這已經不是道德瑕疵。」Clark0816說:「涉及偽造論文引用,這種人也可以回中央教書?這樣怎麼教導學生?」甚至批蔣偉寧是「教改廢物」。徐國鎧回應,對這些情緒性的字眼不予理會。

中央大學土木系十多名教授的著作資料,目前全被撤下,外界質疑「內情不單純」;徐國鎧澄清,這是因為土木系昨天起進行系統更新資料轉移,並非將教授著作下架。

對於十二年國教的未來,教育團體則憂心如果沒找到對的人接任,相關政策的推動,可能會更亂。

教團︰應找更專業人士接任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表示,暫代教育部長的政次陳德華,在教育部服務十多年,是個忠謹的文官,也是不輕易讓步、妥協的人,是教育界可以接受的暫代人選。但希望未來部長正式人選,不要再大幅調整指標或是讓國教政策大轉彎。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謝國清也說,教育部長牽動攸關百萬學子的十二年國教等政策,不希望見到國教走回頭路。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台大應力所教授王立昇指出,十二年國教假特招、假免試與假志願序問題叢生,馬總統應該找到更適當、專業的人接任部長。

總統馬英九昨天出席「吳鴻麟先生紀念獎學金」頒獎儀式指出,以往教育重視有教無類,如今重視適性揚才;舊制一試定終身,無法照顧特殊才能、特殊需要學生,因此需要改革。各方對十二年國教意見頗多,政府會虛心檢討,也會編列更多的預算進行改革,無論是無試、免費,未來都將一步步踏入正軌。

*接受行政調查 陳震遠辯稱無心之過

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論文涉及審查造假案件,科技部相關行政調查昨日正式展開。涉嫌假冒論文審查人的陳震遠與其雙胞胎弟弟陳震武昨到科技部說明,對於蔣偉寧因此下台,陳震遠表示「很遺憾」、「對不起」,對於同儕審查帳號,他則坦承確有不實,但仍辯稱是「便宜行事」的無心之過。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一旦確認論文刊登造假不實,由科技部學術倫理委員會以共識決按情節輕重處以書面告誡、停權一至十年或終身的處分。林一平說,根據他的了解,陳震遠案情重大。對於蔣偉寧等共同掛名學者部分,如果顯示知情,也由該委員會決議如何處分。

陳震遠自二○○六年起,共向科技部申請七件研究計畫補助、獲約五○八萬元補助,多篇遭JVC期刊撤銷的論文,與研究計畫相關,科技部因而啟動學術倫理審查。

陳氏兄弟首度共同現身,略顯緊張,態度低調,首次調查會議持續兩小時。

林一平會後說明,陳震遠自述論文同儕審查email帳號非真實帳號,是「便宜行事」,又稱蔣偉寧不知情。審查會將持續傳喚相關教授。林一平並認為,陳所言與蔣偉寧記者會說法吻合,感覺兩兄弟相當老實,應是「不小心走錯路」。

林一平表示,已行文JVC索取論文調查資料,須比對查證,才能最後確認陳震遠是否惡意假造審查人,也才能釐清所有掛名學者的涉案程度及相關責任。

年輕碩博士喜歡在論文掛上「大老」教授名字,林一平坦言,確實會有審查上的優勢,也較易通過計畫補助,但如果已是教授還和「大老」一起掛名,則反而可能有扣分結果,代表「沒斷奶」,一般會希望助理教授起就應具有獨立研究能力。未來將與教育部配合,在大學評鑑逐步捨棄RPI論文量化指標,減緩學術亂象。

*論文掛名太過浮濫 學界應導正

教育部長蔣偉寧因掛名涉案論文下台,學者直言台灣論文掛名情況太過浮濫,應趁此機會扭轉論文篇數一味求多的虛華不實現況,全面檢討現有論文審查機制。

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表示,論文共同掛名就需擔負責任,這是做學問的基本態度,學術界都應以此做為教訓、好好檢討。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呼籲,論文互相掛名是由來已久惡習,違反學術倫理,學界應自律導正。

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表示,蔣偉寧既然在論文上掛名就有道義責任,整起事件凸顯學術界過於追求論文篇數,科研目的應對人類有貢獻,但現在評量方式已偏離正軌,教育部應設法導正,讓學術研究回歸科研本質。

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認為,蔣偉寧案暴露自然科學學術界老一輩亂掛名的怪象,希望這次事件能打破互相掛名、學者間互相引用灌票拉抬彼此論文的現象,一併檢討改進。

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也批說,台灣論文掛名怪象從夫妻、手足、師徒到同門師兄弟,全都互掛在一起,從互相掛名到審查,已自成學術權貴與派閥。

如何導正現況?陳世雄說,以現有碩博士的指導制度來看,不該再由一位教授同時指導十多名研究生;而教授升等論文也不該只看論文數量而已,研究計畫審查也要嚴加把關。

吳茂昆籲各校應廢除博碩士班需有論文發表才能畢業的陋規,因為一個好的博碩士生學程才兩年,這麼短時間趕出來的論文,一定是品質不佳的內容,可以畢業後繼續將論文好好整理成一篇文章再發表。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認為大學評鑑升等應該改變,可取法科技部捨棄RPI量化指標,以五到十篇、間隔幾年的論文評比,重質不重量。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也認為,大學以論文篇數做為主要評鑑升等考量的方式必須改變,中研院評鑑方式是找來國外七到十位同儕審查,既無利益衝突,且不以論文篇數,而是看對社會的衝擊,這是國內大學評鑑可以參考的方式。

蔣偉寧請辭,美國《華盛頓郵報》不僅有報導,並質疑同儕審查論文的公信力。《華爾街日報》則是趁此探討科學論文的黑暗面。

*閣員涉貪、爆醜聞 馬完全不負責

馬政府標榜清廉改革,閣員因涉貪腐、爆發醜聞爭議而下台的事例層出不窮。多年來,也沒有任何一位黨政高層因識人不明,而負起政治責任。

黨政高層無人因識人不明負責

教育部長蔣偉寧因涉及學者偽造論文審查案,在說詞數變、解釋不清下,倉皇下台,對馬政府形象造成傷害。

馬一直把清廉政府掛在嘴邊,二○一二年爆發的林益世涉貪案,重創馬政府清廉形象。林益世從政一路受馬英九提攜,二○一二年林益世參選立委失利,馬拔擢為行政院秘書長,該年六月就爆發林益世索賄弊案,成為馬政府涉貪層級最高的官員;馬雖為此公開道歉,但仍無法遏止閣員的醜聞爭議。

林益世索賄弊案 馬曾道歉

另一個讓馬英九非常難堪的閣員,就是馬政府任命的第一位文人國防部長楊念祖。楊在去年洪仲丘案之後,七月卅一日接任部長,他出版的書遭人爆料涉及抄襲,楊坦承是友人代筆抄襲,趕在媒體揭露前主動請辭,部長任期只有六天,創下史無前例紀錄。

此外,今年四月學運期間,行政院政務委員、工程會主委陳希舜也遭爆料涉及不倫戀,媒體公開披露後,也黯然下台,創下馬政府任期最短的工程會主委紀錄。

因緋聞下台的還有行政院前發言人胡幼偉,前年胡不是遭媒體爆料,而是自己在社群網站坦承,與相距廿七歲的女研究生交往,這段「師生戀」引發各界議論,胡的發言人只幹了四個多月就下台。

馬政府剛上台不到一年,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遭爆料,上班時間密會女友,請辭獲准之後,回中央大學任教,只當了十一個月的政委。

*馬江斷尾求生? 蔣下台未息民怨

從「不認識」到「見過兩次」,從「不知情被共同掛名論文」到十多年「共同掛名十七篇論文」,教育部長蔣偉寧在學術論文掛名涉入審查造假疑案延燒四天後,終於請辭部長職務。儘管蔣偉寧請辭,但台灣學術聲望的重創恐已很難挽回,學術沉痾能否整頓也還是問號。

而這事件中,更有民眾對馬政府教育施政的長期不滿,一位部長下台,明顯也是府院高層有意要切割民怨的止血點。

對於蔣偉寧,面對掛名論文涉及造假審查事件,最引爭議的,其實是態度問題。身為教育首長,部長、校長任內,到處掛名論文卻「不把關」,國際投稿、登錄個人網站也都說「不知情」,自律要求及他律督導能力都明顯不足;面對問題爆發,更以「不認識」要與多年共同掛名論文的學者切割。

這一連串不面對問題的說法及不檢討錯處的態度,就是外界對教育部長誠信及態度的最大質疑,更成了最後必須下台的關鍵。

而這種不面對問題的切割手法,其實也在馬江立即批准蔣偉寧辭呈可看到。馬政府當初以土木學者出身的蔣偉寧取代一手規劃十二年國教的前教育部長吳清基,明顯就不是為教育專業而選人;而後蔣偉寧推動十二年國教、高中課綱去台灣化等政策引發各界質疑,很多其實也都是為執行總統政見及政治意識而強行推動。

這次對蔣偉寧的諸多質疑,其中就夾雜許多對國教、對教育施政的不滿,而論文事件一爆發,府院馬上簽准辭呈,明顯也是希望以部長祭旗、希望切割一連串的教育政策民怨。

蔣偉寧下台或許是為保存個人名節與最後尊嚴,但論文假審案調查及行政、刑事究責尚未完成,此案凸顯出的學術圈論文浮濫掛名、量質失衡,甚或大老教授與學生互相牽成的「學閥」林立等諸多結構性問題,能否徹底改革?恐怕還有很大疑問。

更遑論十二年國教、高中課綱等諸多教育政策重大爭議都未解。蔣部長下台其實應該只是一個起點,警告馬政府無論選出哪位新部長,如果不真正面對問題,還是諸事只會奉承上意,未來恐還會有更多「部長下台」,民怨也會繼續延燒,而這把火下次應該會直接延燒到馬江,要求真正負起應有的政治責任。

*與這塊土地脫鉤的學術評鑑問題/自由時報社論

由於捲入偽造論文審查事件,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終於宣布請辭下台,這件喧騰於國際的學術醜聞,並未因教育首長去職而能止血,更大規模的台灣學界自清行動,以及全面檢討以「I」(論文為國際期刊引用次數)掛帥的學術評鑑制度,應當勇於承擔,自此開始。

強調「承擔」,在對應政府自始採取「掩埋」與「切割」法,進行危機處理的不當。一個群體乃至一個國家,要檢測其進步性如何,有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當問題發生時,觀察它的制式反應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或是迴避問題、淡化問題?後者是多數人的本能,因此前段班永遠總是少數。台灣歷經民主化走到今天,全體國人有權利與義務共同思考這個課題。

指控公部門「掩埋」問題,證據就充斥在事件過程之中。國際知名的SAGE出版公司,是在去年五月間發現了台灣學者陳震遠疑似假造一三○個學者帳號,協助自己通過論文「同儕審查」,以提高在「震動與控制期刊(JVC)」的刊登率,去年九月,陳震遠任教的屏東教育大學接獲SAGE的通知,相關系所在去年十月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未果,當事者便在十一月遞出辭呈,今年二月正式離職。而SAGE經過長達十四個月的調查,七月八日在官網公告撤銷陳震遠等六十篇論文,其中五篇有蔣偉寧掛名共同作者,這起事件才爆發開來。顯然,屏教大做為國立大學,十個月來既未交代調查結論,也未完成通報教育部的程序,這是最道地的「掩埋」法,問題出在那裡?是校方主動,還是教育部提示?真相需要徹底釐清,責任必須追究,人員必須懲處,才可能以儆效尤。

有關「切割」的錯誤示範,則是七月八日SAGE做出裁判後,台灣媒體自七月十日開始,先後於網路與實體報陸續刊載,但到七月十四日蔣偉寧決定下台負責的這五天間,總統府與行政院先閃躲,默許教長硬拗,後因火勢延燒、欲小不易,才「勉予同意」蔣部長走路,數天來完全不做文化與制度的深層反省與檢討,如此鄉愿與放爛的主政態度,等於二度重創台灣的國家形象。閣揆說他「痛心」,人民才是真正的「疾首」。

反對黨已經要求就這起偽造論文審查案展開司法與行政的雙重調查,這是最低限度的防弊作為,教育與學術體系的自清自重,不僅在於價值確立,更攸關一個國家的文明建構基礎,當然必須督促掌握公權力者善用工具戮力弊絕風清。但是我們更欲提醒,趁此契機,教育部與科技部應該敞開門戶之見,重新審視每年耗費巨額稅金鼓勵台灣學術圈「追求頂尖、卓越」的功利性目標設定中,已經出現「學用乖離」的嚴重弊病,應該如何謀求對策因應調整?這是另一個影響人才培育如何注入國家發展的大事,相信識者必心有所感。

「學用乖離」的日益惡劣,與政府引進國外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學術期刊指標,有著絕對的推波助瀾效果。這個由自然及經濟學科人員推動的評鑑與獎勵制度,經過在台灣多年的實踐,業已發生了水土不服的異化現象。以經濟領域為例,學界為了追求國際期刊的青睞,相當比例捨棄就台灣本土的經濟問題耗費精力,大量競逐於他國經驗、理論模型、甚至冷門的範疇,隔絕社會,埋頭寫I,以取得教職、升等、經費。但是,當我們瘋狂於某某大學在百大名次前進的同時,卻也面臨了超多比例的研究為什麼與台灣一點關係也沒有,台灣經濟困境為何無人提出有效辦法的質疑。馬政府起用的博士內閣,竟成為史上治理能力最差的政府,不正是典型產物?

台灣的天然條件貧乏,人力資源是最珍貴的生存利基,如果我們眼看著政策偏差不改,還把這僅有的籌碼濫擲於形式上的國際評比之上,造就了雲端,荒疏了土地最實際的需要,那麼推到極致,雲端最終也將因缺乏土地支撐而無以為繼。

(自由時報)
--
*府院快刀斬亂麻 蔣偉寧閃電下台

論文審查造假風暴延燒四天,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閃電請辭獲准。總統府和行政院同步表示「充分了解,勉予同意」,雖有形式慰留,但無實質動作,顯示府院快刀斬亂麻的決心。

蔣偉寧昨和行政院長江宜樺會談時表示,近日雖多次主動說明,但外界仍有所疑慮,他擔心影響未來教育政務,因此主動請辭。江揆略予慰留後,當場「勉予同意」,隨後蔣再親向總統報告。

屏東教育大學離職副教授陳震遠涉嫌冒名審查期刊論文,遭到撤銷六十篇論文,陳震遠胞弟高雄海科大教授陳震武是蔣偉寧論文指導學生,其中有五篇論文蔣偉寧也列名,引爆整起風波。

蔣偉寧昨舉行記者會表示,經一夜思考做出決定,請辭有助社會進一步看待這次的事件,也希望科技部調查清楚,還給每個學者清白。

他說,每篇論文都是實實在在的研究,自己掛名的文章都會負責,「對被掛名都知情,是對冒名審查一事不知情。」

蔣偉寧任期兩年五個月又八天,是馬政府任期最久的教長。他說,「部長就是接力賽,我已實實在在跑完,沒有遺憾。」

從上周五扯入論文風波,四天內,蔣偉寧三度舉行記者會,昨天最後一場是請辭記者會,蔣面容蒼白,神情輕鬆。

他表示,當部長不在人生規畫中,但任內已對十二年國教、幼托整合、技職再造與人才培育等建立基礎,未來接棒的人也會在此基礎上繼續。卸任後可趁機放個「小暑假」,他將回中央大學任課。蔣偉寧說,未來他會和教育部人員「用新的方式結新的緣分」,現階段他想回家好好睡一覺。

蔣偉寧離去時向教育部大門九十度鞠躬,並搭乘學生的車離去。蔣的司機擠到前面開車門,他說:「我要幫他開最後一次車門。」

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說,總統充分了解蔣的想法,尊重決定,並肯定其任期內對推動技職再造、幼托整合和十二年國教等政策的用心。

至於教長繼任人選,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說,暫由教育部政次陳德華代理。

外傳交大校長吳妍華可能成為首任女教長,教部政次黃碧端和前體委會主委戴遐齡也被點名;但政院人士說,江揆會議滿檔,「暫時連思考時間都沒有」。

*教長換人 12年國教會轉彎?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請辭,教育團體呼籲,接任的部長不宜有任何大轉彎的決策;也期盼藉由這次教長換人,全盤檢討十二年國教走到現在的利弊。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表示,部長、文官都可能做錯事,若能藉此檢討,對社會才有正向幫助;十二年國教面臨不少爭議,調整雖是必要,但若突然大轉彎,對之後的學生都是大災難。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王承先表示,首屆十二年國教流程尚未走完,現在會先按照當初規畫,繼一免、特招後,執行完二次免試入學。

明年十二年國教先免後特大原則不變,王承先表示,近日已密集與各就學區就免試要點審核,包含簡化、調整超額比序項目、志願序採計等細節,完成報部核備後,最遲十月十五日公布。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謝國清表示,教育部長請辭雖是給社會一個交代,但讓家長擔心:「十二年國教該怎麼辦?」他說,十二年國教這段時間已走偏,高雄、台中區要求取消特招,甚至要求拉近會考級距,在在都走回頭路,希望能找堅持十二年國教理想的人來掌舵。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認為,現在十二年國教錯誤太多,假免試、假特招、假志願序、假幹部,教育部要趁此機會修正「假」的思維。

王立昇更建議,應該要換一批人來執行十二年國教,「不應該再由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來擔當,否則國家依舊沒有希望。」

*蔣撐過12年國教 撐不過論文風波

蔣偉寧任教育部長近兩年半,歷經十二年國教排富、歷史課綱微調爭議,以及首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免試、特招風風雨雨,都「撐」了下來;但一場學生論文審查造假事件,卻在不到一百小時內,便壓垮了他。與其說他誠信或是學術倫理有問題,倒不如說是危機處理這門課不及格。

年輕學者的學術論文找大老共同掛名,在學界是極為普遍的現象,這也是很多位居政府要津的學者,日理萬機之餘,每年還能發表許多論文的原因。

以蔣的事件而言,說穿了,應該就是學界大老論文掛名的積習所造成,徒子與徒孫發表的論文都會掛上「祖師爺」大名,祖師爺確實有可能不熟悉所有共同掛名的其他作者。

但問題是,絕大多數民眾並沒有發表論文的經驗,不知道「論文造假」與「審查造假」是兩回事,論文審查委員與論文作者更是不同的一群人。

蔣偉寧在一開始顯然輕忽事件,他沒辦法用庶民的語言解釋清楚,包括論文從投稿到被期刊接受的流程。當翌日所有的報紙下了「論文造假」的標題時,就注定了他得陷入苦戰。

短短四天內,蔣偉寧三度出面,直到前天中午的第二場記者會,他卻像是對著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解釋,忘了他面對的是社會大眾,才會落得「講不清楚」的質疑。

學術論文從投稿到被接受,當然是複雜過程,很難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愈是複雜的事件,就愈要設法用民眾聽得懂的語言讓社會理解,包括利用圖表或是懶人包,而非任令風波逐漸擴大。

*繼任人選 「誰敢跳火坑」

為持續推動十二年國教,行政院開始尋覓教長繼任人選,由於十二年國教爭議未了,加上還有課綱等艱難工作,教育界相當好奇「現在有誰敢來跳火坑。」

昨天有消息指出,行政院長江宜樺屬意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接任,吳妍華否認,強調「絕對沒有這件事」。還有傳言表示,不排除由曾任體委會主委的台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接任,或由教育部次長黃碧端升任;但戴遐齡人在國外聯絡不到,黃碧端對此事暫不回應。

全教總副理事長吳忠泰不諱言指出,十二年國教特招剛考完,相關問題還很多,這是艱難的工作,接任者一上任就要碰到立法院開議這一關,「現在有人敢來嗎?」

一位北市高中校長擔心,若繼任人選不了解十二年國教,如照以往都由大學校長和教授來當部長,一定很辛苦,恐抓不到很多問題的「眉角」。

教育界人士期待接任的教育部長能對目前中學以下教育現場更多傾聽,有人甚至認為「最好自己有七、八年級的孩子,才能感同深受。」

*早被「列管」 蔣去職有跡可循

教長辭職替論文風波暫時作結,表面看似單一事件所致,但府院對十二年國教引發的重大爭議早有微詞,且不只是規畫疏漏,更重要是政策辯護不力,蔣早已被政院「列管」,論文風波成為最後一擊。

蔣偉寧上周五還信誓旦旦,強調他掛名的文章都是扎實研究;不到一百小時,結局竟是黯然下台,關鍵轉折就在行政院長江宜樺重話喊「痛心」,三度要求蔣必須對外「說清楚」;政院同時主動對外釋出「江蔣會」訊息,無疑是「高層的警告」。

蔣偉寧前天下午的自清記者會成為最後一搏機會,但各界疑慮仍無法盡釋,最後導致府院同步准辭。

江揆雖專研政治哲學,但對量化統計數字並不陌生,每周親閱各部會首長上媒體為政策辯護的詳細數據,包括時段、節目、主題,一一清楚羅列。日前政院出狠招,將資料不定期發函給各部會;相關人士形容,「部會首長如坐針氈」。

據了解,在前述統計中,教育部等常被點名,但相關首長不習慣面對電子媒體,更常覺得說話易被斷章取義,對上電視辯護政策常敬而遠之;久而久之,江揆心中也有一分政策考核成績單。

此外,蔣偉寧與地方政府溝通過程中,備感吃力而不討好,府院也常收到來自不同管道的抱怨;冰凍三尺,自非一日之寒,蔣偉寧的去職,其實早已有跡可循。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804631-3483336.jpg?sn=14053643641051

*府院急止血 蔣偉寧火速下台

四天論文風暴,蔣偉寧從「絕口不提」到「閃電請辭」,府院高層火速清理戰場、損害控管,就是避免風暴無限延燒,燒掉信心動搖的中間選票。

國際媒體報導論文爭議後,蔣偉寧第一時間對外表示「完全不知情,也是受害者」,教長的道德標準猶如不容質疑的皇后貞操,但當蔣偉寧的誠信問題鬧得滿城風雨,是非論斷已成各說各話;掌握輿情的黨政高層研判「大勢不妙」,政院主動釋出蔣偉寧「未請辭」、江揆要求「說清楚」訊息。

未料,蔣部長講不清,爭議擴大延燒。不僅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點名蔣偉寧知所進退,連藍營自家立委都砲口對內;論文風暴從學術層面延燒成政治問題,從蔣偉寧的「個人誠信」擴大成教長的「學術醜聞」。

在野黨點燃引信,要求馬、江為用人不當道歉。蔣偉寧若再不下台,政府威信、七合一選情都會受到波及,最後可能會火燒府院高層。

蔣偉寧任內的重大施政爭議,無疑是十二年國教。儘管十二年國教爭議衝擊中間選民,但馬、江曾為政策背書,蔣偉寧若因此下台,反倒證實馬、江政策挫敗;論文爭議引發誠信道德批評,蔣偉寧下台後,也可讓十二年國教的民怨找到「出口」。蔣偉寧下台,雖是論文爭議之名,卻有扛起十二年國教責任之實。

不過,蔣偉寧下台後,問題可能才剛開始。這次建立的「蔣偉寧標準」,學界共同掛名的結構性陋習仍然未解,走了一個蔣偉寧,難保不會有更多個蔣偉寧?更何況十二年國教的爭議未解,即使蔣偉寧下台,想以此劃下停損點,恐怕也太過度樂觀了吧。

*中央大學:歡迎蔣教授回來

「我們歡迎蔣教授回到學校來!」教育部長蔣偉寧請辭獲准,將回中央大學教書,中央大學主秘徐國鎧昨天說,蔣本來就是借調到教育部,如今要回學校執教,「校方當然展開雙臂歡迎。」

徐國鎧說,蔣偉寧在中央大學任教超過廿年,曾任土木系主任、學校主任秘書、研發長、副校長及校長等職務,前年二月借調到教育部,今年五月申請延長借調至一百零五年,但校方一直保留他在土木系的研究室及名牌。

*蔣偉寧走得並不冤枉

蔣偉寧捲入論文造假風波,迅即請辭。諷刺的是,十二年國教開辦風波鬧得社會怨聲載道,蔣偉寧絲毫不為所動;而假審查事件爆發才三天,他立刻中箭落馬,倉皇下台。兩相對照,政務官「責任政治」之輕重拿捏,未免弔詭。

蔣偉寧對於掛名「假論文」是否事先知情,仍有待調查;然而,事發後他談到造假案始作俑者陳震遠時,幾度言語反覆,先是宣稱「不認識」,後又改口只有兩面之緣,「不算認識」。支吾之間,他已輸掉了誠信。

無論如何,身為大學教授,卻連續掛名審查程序不符之假論文,且長達十多年,蔣偉寧實難脫治學「草率」之譏;他若再強作辯解,只會愈發讓學界蒙羞。而身為教育部長,他對爭議事件未能在第一時間誠實向社會交代,則有愧「身教」之責,向全國學子作了不良示範。從治學態度及人格身教兩端看來,他都沒有再戀棧的資格。

蔣偉寧選擇因假論文事件去職,表示他願對自己的學術聲譽負責;問題是,比起他硬推十二年國教弄得學生和家長無所適從,後者決策失當、規劃潦草的責任當然更大。但馬政府沒有在十二年國教沸沸揚揚之際撤換蔣偉寧,卻等到他個人惹火上身才讓他走人;這樣的處理模式,難免有「避重就輕」、「輕公重私」之嫌。政府用人之尺,難道不必問績效,也不必問民眾的感受與褒貶?

說來可笑,要不是這次的假論文風波,一般民眾不會知道蔣偉寧的專業領域竟是土木工程的震動與控制;而台灣關鍵的十二年國教,竟是在一名土木學者手裡推動。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蔣偉寧下台,導因於國外期刊的間接揭發,而非國內政治操作使然,他走得並不冤枉。但是,國教的爛攤子,要叫誰收拾?

*論文量化陋習 掛名掛到「祖師爺」

一篇論文到底可以有多少作者掛名?學界指出,一般理工、生醫領域三到五人正常,十多人可能是團隊合作計畫;若加上未對研究有實質貢獻的「榮譽掛名」,有時可達卅、四十人,甚至上百人,尤以醫界最常見。醫界學者說,這是源自日據時期傳承下來的「祖師徒」習慣,即使老師的老師什麼都沒做,也要幫他掛個名以示尊師。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指出,一般掛名的目的可分為實質和非實質;「實質」是指學者掛名論文,增加著作量,有助於升等、申請計畫。「非實質」則是亞洲國家特有的「師徒相傳、尊師重道」習慣扭曲而產生。東方國家從小教育就看量化指標,像考試、比分數,評比起來似乎最公平也最輕鬆,到了學術界仍習慣用論文引用率、期刊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來評比學者成就,如規定要拿到多少論文點數才能畢業、升等。

但量化指標最好動手腳,為提高自己的論文發表量,學者便開始互相掛名,在這種制度下,論文愈多,申請研究經費愈容易,被提名獎項的機會也愈大。

學者說,非實質目的掛名以掛老師名為主,一種原因是「幫老師衝業績兼尊師重道」,但也顯示徒弟不創新,出師門後仍做老師以前的題目。

另一方面,若獨立、創新研究沒有大老掛名,缺乏「神主牌庇佑」在學術江湖上很難生存。學者說,許多政府研究計畫審查「認人不認文」,再出色的研究非親非故就沒人看。曾經有學者試過論文內容一字不改,僅在作者欄加上大老名字,計畫就從不過關變過關。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804690-3483338.jpg?sn=14053762991741

*別再衝業績…取消以量為主審查

已請辭獲准的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學生論文審查造假及共同掛名事件而下台,學術界不少人為他抱屈,但更多人建議要導正以量化論文來升等及拿科技部計畫的制度,因共同掛名太浮濫,甚至應考慮取消碩博士畢業須發表多篇論文的制度。

中研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表示,陳震遠投稿的期刊「自己審自己送」的審查方式,不符學術常態,學術界也很少有這類期刊。不過他說,蔣偉寧畢竟共同掛名,只能共同負起責任;假如蔣偉寧因被矇騙而下台「有點委屈」。

吳茂昆表示,學術界應該要好好檢討,除了過於重視論文的現象,他建議,各大學可以考慮取消碩、博士班學生,一定要發表論文來累積點數才能畢業的規範,「一個好的研究至少要三、五年才能做出成果,若變成規範,反而會限制學生研究表現」。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學術上論文互相掛名,是台灣學術界由來已久的惡習,「互相掛來掛去」,累積點數;「蔣部長這次有點冤枉,怎麼會天上掉了一個鳥屎,砸到他的眼睛」,但他強調,台灣學術界應以此為戒,導正論文掛名亂象。

一位不具名的大學教授不諱言,大學幾年前重視世界排名,論文是重要指標,加上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推波助瀾,獨厚SCI、SSCI論文量化表現,為增加積點有影響力,學者間相互引用,共同掛名。這位大學教授表示,SCI、SSCI資料庫期刊品質良莠不齊,根本就是商業資料庫,但不少學者為升等或拿科技部補助,甚至去找沒有知名度的期刊來投稿,「台灣學術都快毀了」。

*陳震遠涉偽造文書、詐欺?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論文審查造假案越演越烈,屏東地檢署昨天分案調查他是否涉及偽造文書、詐欺等罪;高雄地檢署也表示要了解陳震遠的胞弟陳震武申請國科會(科技部前身)補助款的論文有無涉及詐欺。

另外,屏教大今天召開院務會議,將比對陳震遠升等論文及兩名和他共同掛名的教授是否有問題。屏東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榮龍表示,陳震遠案因論文審查人頭帳號涉及造假,可能涉及偽造文書及詐欺等罪,檢方根據媒體報導分案調查,調查方式不便公開。

高雄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黃元冠指出,在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任教的陳震武曾領過政府補助款,將釐清這些領到補助款的論文是否有問題,若有問題可能涉及詐欺。

屏教大表示,陳震遠遭撤銷的六十篇論文中,除了陳震武、蔣偉寧,還有兩名屏教大學者也掛名,之前校方曾問過兩人是否知道假帳號的事,兩人都說投稿皆由陳震遠負責,兩人不清楚。但陳震遠在校方調查時三緘其口或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願正面回應。

據了解,兩位掛名學者中,其中一人也於同期間升為副教授,屏教大表示不做「有罪推斷」,但若違法絕不寬貸。

律師鄭伊鈞表示,陳震遠若以假帳號審查自己論文,因此順利讓國際期刊大量刊載,只要他獲得利益,不論錢財或者其他目的,都已構成詐欺。如果登上國際期刊的論文讓陳震遠順利升等,升等後可獲得更高薪資,或者提高論文引用率,以便拿到更多研究經費,皆屬犯罪得利;受害者除了JVC期刊,包括屏教大、研究補助單位都可主張追討。

*老師因此請辭 陳震武難過不已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請辭獲准,消息傳出,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陳震武透過任教的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表示,蔣因論文案遭波及,他相當難過,需要時間平復情緒,暫時無法做出回應。

陳震武說,他將老師蔣偉寧和哥哥陳震遠列為共同作者,原以為前天陪同蔣召開記者會詳細說明一切,外界質疑聲浪應會暫時平息,想不到蔣隔天就請辭,他難過得不知如何是好。

高海科大校方也發表聲明,強調陳震武升等教授是經過學校及教育部學術審查委員會雙重審查,目前並未發現不合規定之處,不會召開教評會調查。

至於陳震武和陳震遠共同掛名的論文,因科技部、教育部及司法單位已啟動調查,學校會全力配合,但不會因此「聞風辦案」。

陳震武昨天原本應高海科大校方要求,要到學校報告事件始末,但因周日臨時北上陪同蔣偉寧開記者會,校方也初步認定陳震武的教授升等資格沒問題,取消會面。

學校祕書兼發言人陳林生表示,陳震武和哥哥陳震遠都屬相同學術領域的學者,有部分論文需借助其專業審稿、提供意見才會共同掛名,但論文本身並未涉及剽竊、抄襲,出問題的是陳震遠投稿過程有瑕疵,陳震遠已接受調查,海科大不便多言。

*冰山一角…科技部不排除約談蔣偉寧

涉嫌論文審查造假的屏教大前副教授陳震遠和其胞弟、論文共同作者高雄海科大教授陳震武,昨天到科技部說明。科技部又查出,這些論文中有些共同作者的名字「查無此人」,一人說是打錯,一人說他不清楚,兄弟倆說法不同。

科技部官員認為,這批遭撤論文的問題,目前發現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科技部不排除約談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科技部發現陳震遠被檢舉的論文中,有些作者名字看起來很奇怪,實際去查也找不到這個人,詢問陳氏兄弟:「論文掛名作者中,有沒有不存在的人?」陳震武回答是打錯字,陳震遠卻說:「我不清楚。」顯見陳震遠對共同掛名的論文作者也很陌生。姓名遭打錯字的作者為何沒發現,則是另一個疑點。

對於審查造假,林一平說,陳震遠僅表示是無心之過;輸入的作者電子郵件信箱不是真正的信箱地址,是因自己便宜行事。

林一平表示,科技部已行文給查出問題的英國出版社SAGE,釐清「殭屍電子郵件帳號」問題,待出版社回覆後,科技部的學術倫理委員會再決定是否傳喚其他共同作者進一步說明,不排除約談蔣偉寧。

陳氏兄弟昨下午兩點半到科技部,陳震遠簡短向媒體表示,對教育部長蔣偉寧因此風波請辭,他感到「很遺憾,對不起」。

*學術界應誠實看待自己「不高尚」的這一面/聯合報社論

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擴大,國際間鬧成「台灣之恥」,國內則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遭波及去職。但社會的質疑聲浪未止,最值得追究的是:這僅僅是一個程序疏失問題,還是蓄意作弊問題?是個人道德問題,或竟有結構共犯存在?

傳統的士大夫階級,是社會的智識領袖和道德表率。但檢視台灣學術界現況,從稍早的國科會研究費詐領事件,到建築教授蔡仁惠幫遠雄行賄葉世文,到今天的論文審查造假風波,大學教授們真該誠實面對學界並不怎麼高尚的這一面了!

論文抄襲,或研究資料造假,這類事件古今中外有之。近年最「經典」的例子乃南韓的生物學家黃禹錫,對幹細胞的研究使他成為南韓的民族英雄,在首爾大學成功培育出全球第一隻複製狗,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二○○五年最令人讚嘆的發明」榜首,甚至被捧成有望為韓國拿下諾貝爾獎。這種等級的學者,最後卻被揭發多項研究結果造假,甚至私人挪用了政府投資的巨額研究經費。黃禹錫後來被判刑十八個月遭緩刑。只能說,各個領域裡都有走捷徑、鑽漏洞、利欲薰心、不擇手段的敗類,學術界也不能倖免。

這次陳震遠事件爆發,檢視其中造假的過程,稱得上程序複雜、精心策劃,絕非「疏失」二字就能解釋。結果,不僅他個人名譽掃地,還牽連到期刊主編下台,蔣偉寧難逃下台去職,仍未獲社會諒解。其間,蔣偉寧確有交代不清的情節:與陳震遠是否熟識、見過幾次面,其實無關緊要;關鍵的是,自己署名的論文,到底研究上親力親為到什麼程度?是隨便掛名的「搭便車」行為?還是混入其他共同作者來「雨露均霑」?這種問題不可能用「不清楚」、「不知情」就矇混過去。蔣部長一開始還堅稱自己是無辜受害者,最後辭職下台,顯見自知必須扛起責任。

這次事件是因國際學術期刊的嚴格調查才告曝光,弊情俱在,當事人只能「認了」。但一葉知秋,其中情節反映出學界的一些黑暗面,其實眾所周知。例如論文共同掛名之「不可說的祕密」,從研究助理到名牌教授,都可謂習以為常;至於「同儕審查」流於派系相互包庇,「我罩你,你罩我」,乃至學閥壟斷研究經費之「包山包海」、「大包轉小包」等行徑,哪一個不是學術界的「約定俗成」?不願同流合汙的學者,在申請研究經費補助時只好「斯人獨憔悴」;但更普遍的則是,學界眾人慢慢也就臣服於這樣的「潛規則」了。

學界陋習,凸顯出弱肉強食、權力傾軋的風氣,不管是出於名利競逐的私心,或環境壓力之情非得已,事實上,和政壇鬥爭、企業界「人吃人」的景象並無二致。這本是人性軟弱的一面,有些人甚至會用「適者生存」來解釋。但社會對知識分子到底有不同期許,知識分子「心懷天下事」的自我期許也應該標準更高一點。前兩年的國科會詐領研究費事件爆發後,很多不堪的情節才公諸於世;例如,研究儀器費用變成液晶電視搬回家,助理費變成自家親友的人頭充數,甚至還有廠商協助報假帳、開假發票等情節現形。雖有人諉稱這是緣於學界的「歷史共業」,最高法院對相關案件也作出「教授不具授權公務員身分」、不成立貪汙罪的認定,但部分學者原來也是「能貪就貪」的形象也已無可挽回。再加以台大等校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下,僅碳粉墨水匣費用就花了一億一千多萬元經費,而遭監察院糾正等事件為例證,知識分子曾幾何時已淪落到花納稅人錢「先天下之樂而樂」的境地?

學術界以往受光環效應籠罩,享受了不少尊榮禮遇,甚至「學而優則仕」的便利。但如今證明此輩「也是凡人」,醜聞接二連三爆發,揭開了學界並不比別人高尚的這一面;就算難期待學界應有高人一等的道德使命感,但至少應受專業倫理和法律底線的規範。社會上對學者們「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崇敬已漸褪去,學界實應自清和自律,不要留下「象牙塔裡到底有多少黑暗祕密」的疑問。

*論文迷思 光怪陸離/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

教育部長蔣偉寧終因論文掛名案請辭,從此事件應該讓台灣的高等教育好好省思,學術論文到底在整個教育中占有什麼意義與作用。

台灣長期迷思學術論文在大學中扮演著最主要角色:教師升等要以論文為主、教師評鑑也非以發表論文數多寡來算不可、系所評鑑更是要看所有教師所發表論文篇數予以評鑑等級,當然教育部最在乎的世界大學排名更是以整個學校論文發表數和被引用數做為量化分析。於是乎,在大學最被重視的就是論文。

台灣教師長期迷思論文發表數之下,就有很多光怪陸離的現象發生,隨意引用是常見的現象,相互掛名更是學術近親繁殖的普遍作為,更甚者利用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或能力,強行掛名或作為教授自己研究成果者,已是一些研究生心中永遠的痛。

尤其一些研究能力強的博士生常常被要求延後畢業,主要就是指導老師不願意放人,希望這些博士研究生充當自己的研究生產機器,特別是在那些頂尖大學的學校更是如此。

個人就曾碰到幾位博士生跟我抱怨,找錯指導教授,如今要換也來不及了,只能繼續充當廉價勞工。有些大學教師為了搶學生研究成果,而相互控訴或彼此放話的情事也時有所聞。

另外,針對台灣過度重視論文發表數的現象,也延伸了幾個新興行業,即是代寫論文、代翻譯論文或是保證投稿期刊論文等行業。而在近日也發展出一種新興學術詐騙集團,表示要在海外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只要有繳註冊費就予以刊登發表並予以某種形式審查,發表人可以不必親自參加,事後會寄送一份發表會的論文成果給投稿者。其實這個學術發表會是虛擬論文學術研討會,根本就沒有舉辦,但是投稿者只要花錢買論文發表成果,有個量化數字,誰會管他在哪裡發表呢?

論文何其多,能用者有幾篇?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只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西方的哲學家的經典著作有幾人是以量化來做為其成就呢?中小學教師何人不是以教學為主,把學生教好是當一位教師的本職,何以到了大學就變成要以研究學術論文發表為本位呢?

一位教學優良和輔導服務優良的大學教師不能升等,而是一位只著重研究升等教師可以升等,其對大學教育意義何在?

在此次蔣偉寧部長辭職事件中,不要只把它看成是單一個案,而是要好好反省整個高等教育重心在哪裡?學生學習為重,還是教師升等為重?該破除學術論文至上的迷思了!

*研究倫理必修課 先打預防針/陳義華(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

他山之石—負責任的研究行為

著名的國際《振動與控制期刊》一口氣撤銷了六十篇台灣學者發表的論文,這件事不只在台灣學術界掀起了驚濤駭浪,在國際間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連紐約時報都有一篇非常尖銳的報導。台灣教育界如何亡羊補牢?本人目前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設「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課程,希望能夠提供一些經驗,以供國內參考。

其實這一門課的興起,在美國也才只有幾年的工夫。當初是源於「國家健康總署」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新規定,所有參與其研究計畫的學生必須接受研究倫理方面的訓練,用以維繫研究成果的品質和學術界的高道德水準。而且這些單位還強調,這一訓練必須紮實,由學生親身實地參與來完成,不能徒具形式,所以不是網路課程或幾場演講所能取代的。

本校從二○一一年開始,規定為這兩單位做研究的博士班學生必修這門課。關於課程的內容,可以說舉凡與研究有關係的課題都列入了,其大綱包括了「倫理基本觀念」、「良師與合作伙伴」、「資料管理」、「利益衝突」、「動物研究」、「人體研究」、「作者」、「同儕審查」、「不良研究行為」、「科技與社會」、「雙重用途」、「出口控制」等等。學生如果上了這一門課,對整個研究領域之中所有可能犯錯的時機和場合都一清二楚,等於是先打了一劑預防針。

舉例來說,關於誰才有資格當作者,許多期刊都有其嚴格的界定,電子與電機工程學會就要求此人必須是從頭到尾,從研究概念的提出到步驟的執行到論文書寫都要參與。執此而言,光是在一篇人家已經寫好的論文上面提供一點補充意見,充其量也只能被感謝,是不夠資格當作者的。另外,像某些一心只想畢業,缺乏研究動機,不肯動腦筋的學生,平常就照著指示埋著頭寫程式或收集數據,根本搞不清楚研究精神的來龍去脈,其實也只能被感謝,是不足以被列入作者名單的。

誠然,教育不足以完全杜絕鋌而走險之徒,仍然需要治標機制的輔助配合,但是百年之計才是釜底抽薪,扭轉風氣的根本之道,七年之病,必須求助於百年之艾方克有功。

這些年來,亞洲有好些國家在評鑑研究成果上走了極端,光以數量做為憑藉,造成了不少光怪陸離,烏煙瘴氣的現象,像是剽竊、篡改、捏造都已經不算是大新聞了,歐美學術界也往往不堪其擾。

坦白講,台灣的學術環境並不算是此中之尤者,兢兢業業的研究人員仍然大有所在,出了這一樁醜聞,讓國際間對台灣有了個整體的負面刻板印象,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公平。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握機會,趁勢引入美國最新的課程設計,好好教育研究人員,則未嘗不是否極泰來之機。將來台灣很可以在研究倫理上開亞洲風氣之先,甚或自濟濟人,幫助其他國家走出目前這一個惡劣的死胡同,則國際學術界勢必對台灣要有一番新的評價。

*論文定輸贏…結構性問題/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屏教大前副教授陳震遠因涉嫌偽造論文同儕審查事件,據報導原學校未通報教育部,認為這只是個人學術不端問題。而案發後,教育部高層主管雖予以譴責,但卻未去正視造成這些問題的高教政策,如:何以國內學者必須論文相互掛名(甚至連教育部長都被掛名)、必須不斷衝高論文發表數量、藉此獲得科技部(國科會)計畫等補助的學術政策?這些引發爭議的學術造假問題,難道沒有結構性因素?

不久前,一位南韓教授也利用假郵件帳號,為自己的論文在生醫學術期刊上護航,同樣被撤銷卅多篇論文。而二○一○年一份調查北京地區大學學術誠信與學術不端問卷,受訪的大學人員中,超過七十六%認為在現階段以論文表現定優劣的學術環境中,這一問題難獲解決。無獨有偶,相同的問題最近也發生在香港地區的大學。

然而筆者要問的是:上述出現大量問題論文的地區為何都集中在東亞國家?並且多發生在產量豐富的理工醫農學者身上?國際期刊論文「同儕審查」,原本是為了借重同行中的品質把關,可是到了東亞國家卻陸續出現上述造假問題?甚至此回陳震遠事件中連我國教育部長都難以倖免?這一連串事件難道都只是個人行為,還是其中涉及長期以來的結構性問題?

換言之,台灣高教政策中不斷強調以追求世界百大排名馬首是瞻、鼓勵以輕薄短小的論文發表數量與引用率,作為全體大學與教師學術表現之依據,並以此提供頂尖大學、講座教授、彈性薪資、科技部獎助等獎勵,甚至是個人升等的關鍵憑據,都是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從近年來國內學術環境被化約成以論文發表為主的高壓競爭環境中,不分文理醫農等領域特性、完全向「SSCI等論文發表數量與引用率」看齊的做法,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等誘惑下,鋌而走險的學術腐化現象必然無法杜絕。

JVC總編輯Nayfeh在發現問題帳號後,經調查除撤銷陳震遠論文外,也宣布辭去總編輯與退休,以示負責。這件堪稱近年來台灣學術國際醜聞的事件,也正反映出東亞地區與台灣學者急於向國際期刊投稿,所造成國際期刊充斥國內良莠不齊投稿文章與學術規範備受挑戰等問題。陳震遠所涉的論文審查造假問題,只是國內長期以來獨尊SSCI做為學術政策獎懲依據的後遺症,如何端正學術風氣,解鈴人還需繫鈴人,徹底檢討扭轉偏頗與走捷徑式的世界百大高教學術政策,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之癥結!

(聯合報)
--
*蔣偉寧講不明白 只有下台!

身陷十二年國教和論文造假案的「雙颱風暴」中,蔣偉寧宣布辭職了,過程照著「閣員下台三部曲」走:首部曲,江宜樺院長對事件先表示「痛心」;二部曲,江要求當事人說明清楚講明白;三部曲,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就要知所進退。

兩年半前,這位橋梁專家以黑馬之姿接掌教育部長,首要任務就是讓世紀大工程十二年國教順利上路,蔣偉寧是國教的門外漢,卻敢承擔重任,當時就令資深教育官員咋舌說「金好膽」!

新手上路時,蔣偉寧與國會溝通,身段柔軟、展現高EQ,初期即使是反對黨的立委,也回報以善意。然而這段「蜜月期」,也隨著十二年國教的風風雨雨,讓這位自認擅長溝通的部長窮於應付,「免試入學假免試,特色招生沒特色」,道盡十二年國教的掛羊頭賣狗肉;選填志願、超額比序讓都會區家長痛不欲生,雙北市長都跳出來說重話,地方教育局處長也砲打中央。

十二年國教選舉年前夕上路,因為家長怨聲載道,明顯影響執政黨的選情,讓這位非國民黨籍、年底也不準備加入輔選行列的教長,處境早已岌岌可危。陳震遠論文造假案,只是壓垮蔣偉寧的最後一根稻草,蔣偉寧因為信任學生陳震武,論文投稿交由學生全權處理,這也反映出他的「單純」,單純的人投身政治圈,又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免。

蔣偉寧在學界和輿論審判下黯然下台,留下十二年國教的爛攤子。然而,造成陳震遠論文自審造假的環境與制度,國內大學博士班浮濫,讓博士生為了謀教職或取得教職的升等,汲汲營營拚論文業績,大學為了應付評鑑,也要衝學術績效,為了國際排名的能見度,SCI不可能退燒。這些制度面的改革,在蔣偉寧去職後,倉促接班的教長,能端出解藥嗎?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803301-3482674.jpg?sn=14053643760574

*陳震遠論文案 屏檢分案調查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論文案,屏東地檢署上午表示,今天將分案調查。

屏東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榮龍表示,陳震遠案已是國際事件,又是全國矚目的案件;因陳震遠曾任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犯罪地點可能在屏東,屏東地檢署將根據媒體報導分案調查。陳震遠所涉及的是論文審查人頭造假,涉及偽造文書。

屏教大明天將召開院級教評會議,討論、調查陳震遠升等副教授論文是否有問題,如有問題將依程序撤銷陳的副教授資格,並追回溢領薪資,約每月7000至9000元。

陳震遠上午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教育部和司法調查完成前,他不對外再發言,一切以昨日的聲明為主。記者問及陳震遠130個帳號是否為了自審論文而設,陳沈默幾秒後表示,目前不方便談此事,但願接受調查。

陳震遠表示,已經忘了自己在屏東教育大學升等副教授的論文,有沒有包括被退的「震動與控制期刊」60篇論文。

(聯合晚報)
--
*論文風波糾結4天 蔣偉寧終於辭教長

捲入假論文風暴的教育部長蔣偉寧,昨以維護個人名譽及避免政務推動受到影響,宣布辭職,將回國立中央大學任教,也會以教授的身分,為自己掛名的論文爭取清白。府院對蔣偉寧的請辭皆未予慰留,而蔣留下的職缺由教育部次長陳德華代理。

將回中央大學任教

7月11日媒體揭露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投稿英國《震動與控制期刊》造假,蔣偉寧掛名的5篇論文捲入其中。同是出身學術界的行政院長江宜樺三度要蔣偉寧出面澄清,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也批評蔣偉寧的狀況非學術常態。這起事件發生4天,蔣偉寧終於辭職下台。

昨天上午11時30分,蔣偉寧第三度召開記者會表示,陳震遠疑似冒名審查期刊論文事件發生後,引起不少風波,他前天晚上深刻思考後,為維護個人名譽及避免政務推動受到影響,決定辭去部長職務。

相較於前兩次的神情緊繃,他昨天顯得輕鬆,並展現笑容。

蔣偉寧指出,擔任教育部長最重要的是能推動政務,但這幾天的發展,他發現已無法做下去,譬如媒體昨天一早就在教育部門口要拍他,造成困擾。他決定辭去部長,以讓教育部政務可以進行。

蔣偉寧昨召開記者會宣布辭職前,先請見行政院長江宜樺,隨後也入府向馬英九總統報告,府院支持他的決定。蔣偉寧昨表現得坦然,表示當教育部長不在人生規畫裡面,現在離開「完全不遺憾」。

蔣偉寧說,離開教育部長職務後,他將回到中央大學任教,也很高興今年還有一小段暑假可放。不過,他也會以教授身分,積極和教育部、科技部及《震動與控制期刊》聯繫,希望他們早日完成調查,還給他情白。

馬江支持 均未慰留

蔣偉寧說,他被撤銷的5篇論文,都是團隊學生紮實的研究,絕對沒有造假。蔣之前說對論文事件不知情,是不知道陳震遠虛構同儕審查這件事,但對於兩人一起掛名,他是知道的。

蔣偉寧擔任教育部長共2年5個月又8天,他成為馬政府自前國防部長楊念祖以來,第二位因論文爭議而下台的部會首長。昨天傍晚5點多,蔣要離開,近百位教育部員工在一樓大廳歡送他,充滿離別氣氛。媒體問他離開後最想做的事,蔣偉寧答稱,回家好好睡一覺。

*陳震遠:對不起蔣偉寧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陳震武兄弟昨下午雙雙現身科技部,被問到教育部長蔣偉寧下台一事,陳震遠說「很遺憾」,隨後不發一語,但之後又突然冒出一句「對不起」。科技部表示,已啟動審查機制,不排除約談蔣偉寧。

陳震遠身穿白襯衫、頭戴白色網球帽、金邊眼鏡,神情嚴肅略顯緊張地來到科技部,和弟弟陳震武一前一後搭電梯上樓,原本陳震遠要先到16樓工程司報到,但電梯門一打開,看到大批媒體守候,他立刻退了一步回到電梯內,直接關門上到19樓部長室。

稱掛名一事 蔣不知情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找陳氏兄弟來,主要是釐清60篇被英國SAGE出版商撤銷論文狀況,了解到底還有哪些作者涉入,由科技部兩位次長和陳氏兄弟約談。林一平轉述,審查造假部分,陳震遠只說是他「便宜行事」造成的誤會,不清楚自己用了多少假帳號,科技部則已行文給SAGE求證。

林一平說,2小時談論過程很平順,感覺2人都是老實人,就是「不小心走錯路」。2兄弟仍強調,掛名一事,蔣偉寧完全不知情。

林一平解釋,前一天他指「掛名論文,自己不會不知道」,這有點口誤,應是蔣偉寧應該知道論文上有這個人,但蔣偉寧可能和陳震遠沒有私交。

科技部 不排除約談蔣

至於科技部約談蔣偉寧,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學術地位或教職?林一平只說,清者自清,但他不適合發表評論。

外界好奇,陳震遠案是否只是冰山一角?林一平表示,科技部已針對不正常或小圈圈引用啟動調查,他希望這只是單一事件,他也提醒國內教授,「期刊好壞心中要有把尺,非只追求論文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

林一平表示,過去科技部提供教授研究經費、教育部負責教授升等,雖然科技部早已率先不看RPI指標,但年輕學者喜歡將論文和大老名字掛在一起的迷思,一定要打破。未來科技部會和教育部共同檢討,針對新型違法學術倫理事件,訂出新辦法,讓學術研究朝健康發展。

*陳震武8年半升教授 「確實較快」

論文掛名「搭便車」是學術界存在已久的陋習,學術界人士形容「蔣偉寧這回搭錯車,還搭上一班死亡列車!」蔣指導學生的陳震武從助理教授升等至教授僅8.5年,是否也是搭蔣部長便車?令外界好奇。

陳震武最早在私立科大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民國99年8月獲國立海洋科大聘用,101年2月升等為教授;同月,蔣偉寧出任教育部長,時間點的巧合成為假論文案外學術界議論話題。

對此,海科大表示,學校非教師升等自審學校無權決定升等,陳震武副教授滿3年提出升等申請,送教育部學術審查委員會進行資格審查通過。一切將配合教育部調查。

至於陳震武升等教授與蔣偉寧任部長時間是否巧合,海科大認為應無關連性,因為申請升等前要準備好幾個月,陳震武是在蔣偉寧上任前申請,101年2月通過升等,蔣偉寧2月出任部長,且近2年來,未見陳震武有拿過教育部及科技部研究案。

不過,學術界對陳震武從助理教授到教授僅花8.5年,雖不是國內最快紀錄,但認為「速度確實比較快」。

一位不願具名大學教授指出,一篇研究論文至少要準備1至2年,「除非非常投入學術研究,且早已做好人生規畫,早已準備很多子彈(研究論文)要拚升等」。

他認為,陳震武升等過程,是否引用涉及弊案論文,教育部及科技部也應一併列為調查。

一位在私校任教李姓助理教授則為陳震武緩頰,認為各校升等期程規定3、4年不等,事涉各校規定不同及個人企圖心,陳因為年輕,積極投入研究拚升等,類似學者在國內大學校園中也不少。

學術界表示,副教授月薪含本俸、學術研究費再加超鐘點費等約8萬元,若升等成教授,月薪逾10萬元。

*蔣回中大 被酸「資源回收嗎」

疑涉假造論文審查案的教育部長蔣偉寧14日請辭表示「將回中大任教」後,旋即引發網友熱烈討論,酸文、噓文此起彼落;中央大學則以未收到教育部公文,未啟動復職流程低調回應,並表示蔣偉寧擁有豐富教學經驗及專業知識,歡迎他歸建返校傳承。

蔣偉寧請辭後宣布將回中大任教,孰料回鍋任教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網友在臉書、PTT討論。

網友EmmyPO文痛斥「論文造假,官場待不下去還可以回大學教書?我們大學是資源回收場嗎?」另有網友以「別誤人子弟」、「教長難道不知道做錯事要勇於認錯的道理」、「中央學生爭氣一點,拒選修他的課」、「返校是要教導如何說謊不臉紅」等酸文,認為蔣偉寧不應該回學校任教。但也有網友以「肯走就算有點廉恥」表態支持。

同樣在大學任教的羅文嘉則在臉書發文「大學下學期課,不是都排好了?」對蔣「學校正在排下學期課,剛好可以回去中央教課」說法存疑,還附帶表示「為什麼,他現在講的話,我都懷疑?那怎麼面對學生呢?」

中大教務處表示,校方收到教育部歸建公文,蔣偉寧也提出復職申請表,復職的行政程序就算完成,屆時蔣就可回到借調前的土木系排課任教。雖然校方下學期課程大致底定,但距離開學尚有一段時間,系上教授將自行協調課程,若有變動也會在開學選課前告知,不會影響學生權益。

至於網友酸文,校方及學生會都不表示意見,重申學校還是會依照程序處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畢竟蔣偉寧在學術及專業領域上,仍有一定的成就。

*朱敬一:蔣偉寧早該下台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請辭獲准,前國科會主委、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昨在雜誌專欄上,發表一篇〈蔣偉寧可以拖多久不辭職?〉文章,炮火猛烈,點名蔣偉寧就算不用為論文造假案負責,也早該為12年國教政策下台。

朱敬一在文中指出,蔣偉寧身為教育部長拚命向記者解釋,他對論文造假事前「不知情」,顯然搞不清楚政務官的責任界定:政務官知不知情是一回事,有沒有責任是另外一回事。他認為,不知情的造假論文,無論如何是個「汙點」。

話鋒一轉,朱敬一指出,即使沒有論文造假案,蔣偉寧也早該為12年國教政策負責下台。因為近來國中會考與選填志願爭議頻傳,數十萬考生與家長對此怨忿不滿。自12年國教開始推動至今,外界批評無日無之,這樣的政策顯然不夠周全。

朱敬一再點出官場陋習,社會上總是有些汲汲要當官的人,即使理念零蛋,也敢接下重任。通常,這些人當官之後唯一之所思所想,就是「貫徹長官意旨、避免中箭落馬」。

但他強調,政府官員真正的老闆是台灣的土地人民;如果面對一個明顯不知所云、規畫粗疏的錯誤政策,那麼政務官或則該極力勸阻、或修正諫言、或坦言難以達成,若盡力後還是與自己的理念有重大差距,政務官更是可以掛冠求去。

蔣偉寧昨請辭獲准後,記者透過朱敬一助理聯繫,助理表示朱敬一不再對此事發表意見。

*挺過國教風暴 卻被假論文扳倒

蔣偉寧擔任教育部長2年5個月,超過他當初設定的2年目標,現在離開,已算長命。不過12年國教過去2年來搞得天怒人怨,他都穩若泰山,現在假論文事件才發生4天就下台,恐怕也是始料未及。

蔣偉寧是個願意傾聽及與別人溝通的人,因此雖然教育事務經緯萬端,但他也總是努力去化解。在教育界,其實有不少人支持他,甚至一些朝野立委也都肯定他溝通的誠意。

蔣偉寧擔任教育部長最重要的是推動12年國教,這個政策不是他設計,但卻要負責重新整合後,讓它在今年順利上路。但12年國教是台灣30年來最大教育工程,難度相當高,對他是挑戰。

過去2年多來,12年國教屢引起爭議,把家長及考生搞得痛苦不堪。原本免學費政策最後卻要繳學費、免試入學不免試、超額比序太複雜、一免志願序計分造成高分落榜等,都引發民怨沸騰。

為何蔣偉寧不是因為12年國教下台?因為全國各縣市政府都參與這項政策,蔣偉寧只是「補破網」的人,只有蔣下台,說不過去。而且,12年國教政策目前在修正當中,如果換一個新部長,又要重新瞭解整個過程,趕不及明年怎麼做要前1年公布的時程,因此讓他先完成修正工作後,再決定去留,比較適當。

不過最近卻跑出一個假論文的程咬金,殺得蔣偉寧措手不及,僅僅4天,他就下台了。蔣偉寧和假論文事件主角、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有17篇論文一起掛名,蔣偉寧說兩人不認識,難以說服國人。

蔣偉寧掛名的5篇論文被國際期刊撤銷,讓台灣學術界蒙羞,加上他過去幾天說法不斷改變,先說和陳震遠不認識、後說見過兩次面,對於假論文事件先是不知情、後說論文刊出後就知道2人共同掛名,一個部長這樣反覆,也該下台了。

*查論文案 屏檢出動博士檢察官

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前副教授陳震遠涉嫌論文審查造假案越演越烈,14日屏東地檢署主動剪報簽分他字案調查,由擁有台北大學法研所博士學位的檢察官劉俊儀負責偵辦,釐清其中是否涉及不法。

另外,雄檢也已著手了解陳震武所經手的論文是否有一稿多投,訛詐國科會、工程會等政府預算。

劉俊儀在屏東地檢署擔任檢察官超過20年,另在高雄大學財經法律系擔任兼任助理教授,對於學術界生態並不陌生,與他共事過的同事坦言,由他偵辦此案再適合不過,期望借重他熟悉論文撰寫以及審查制度的經驗釐清案情。

屏教大理學院也將在15日召開教評會議,調查陳震遠升等副教授的論文是否與國際期刊撤銷的60篇論文有關?如果調查屬實,會依照程序撤銷其副教授資格,並追討每月溢領的7千至9千元薪資。

另外,高雄地檢署表示,已根據連日來媒體報導內容,主動了解陳震武扮演角色,在他與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共同掛名論文中,是否有向政府單位申請預算,以一稿多投方式,訛詐政府補助,如有不法,也將調查偵辦。

*論文醜聞 府院護短 坐視危機擴大

國民黨年底選情告急,行政院頻頻放火,不僅12年國教一團亂,學生家長、教改團體怒火難消之際,教長蔣偉寧捲入論文造假的醜聞案,政院硬是拖了3天才處理。對於年底還要打一場政權保衛戰的國民黨,行政團隊如此漠視民意、反應慢半拍,真稱得上是「豬一樣的隊友」。

12年國教 馬曾力挺蔣

12年國教雖是馬總統的競選政見,立意雖佳、但執行端卻是狀況百出,結果就是天怒人怨,就像當初的油電雙漲、證所稅一樣,奢談加分,只會讓馬政府滿頭包,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話就說得很白:「12年國教在選舉中不只是亂流,也成了非常重大變數。」

不論是一免、二免、特招或超額比序,雖涉及與地方政府協調,教育部畢竟是全國最高主管單位,政策惹出龐大民怨,蔣偉寧難辭其咎,早就該扛責下台。

豈料,面對黨內外要求下台聲浪,上月中旬還邀蔣偉寧列席國民黨中常會說明,馬英九還力挺蔣偉寧「繼續溝通」與「凝聚共識」,當時府院護短,坐視危機持續擴大。

這次論文造假案,更是凸顯府院危機控管失靈。一開始,國際媒體界定這是學術大醜聞,而蔣偉寧的說法翻來覆去,江揆卻僅是三度要求蔣公開說明,根本未重視此案的嚴重性,這是護短還是末梢神經失調?

博士內閣 反應慢半拍

前法務部長曾勇夫只是接到王金平一通關說電話,江揆兩度約談逼退,甚至曾強調「下台要有尊嚴、要有理由」,江揆回以「政務官沒有理由啦!該下台就下台,要負起政治責任」;前國防部長楊念祖著作被發現抄襲,也馬上請辭。

江揆沒有扮黑臉,坐視危機擴大是其一;然而,蔣偉寧請辭時間點慢了好幾拍,早從12年國教惹出龐大民怨時,蔣就要有所醒悟,該下台的時候未下台,這也是檢驗政務官風骨的時刻。

號稱菁英內閣、博士內閣,結果卻是空有理想卻沒有執行力,「豬一樣的隊友」最後就會拖垮國民黨的選情。

(中國時報)
--
*從同儕審查造假看台灣的學閥現象/工商時報社論

在一般人心目中,學術是社會的良知,更是社會的燈塔。就前者而言,學者們因為與世無爭,可以提出客觀、中立的清流意見,因而成為社會的良心;就後者而言,學者們在專業領域無論是科技或人文,都因其先進研究,而能指引社會朝著進步的方向前進,從而成為社會的燈塔。雖然有時部分學者被譏為住在象牙塔內的「天龍國」人,甚至部分學者因其主觀看法備受爭議,惟大致而言,無論是學者或學術機構,都享有相對崇高的社會地位,社會大眾認為學者們本於誠實與良知,在其專業領域孜孜矻矻從事研究,忍受孤寂皓首窮經,追尋科學真理的極致與專業領域的突破,是一群備受尊崇的社會菁英。

上面的敘述對於歐美知名學府而言或許還算貼切,對於台灣學術界有約略認識者,大都知道學術在台灣也是一種「產業」。如同其他產業一般,有令人尊敬的「產業」大老,但也有鑽營其間的不肖「廠商」,自有其特殊之「商業模式」。由於教育部對於大學評鑑與教授升等,科技部(原國科會)對於學術研究獎勵或計畫補助,率皆以學者在SCI、SSCI期刊發表文章的數目為最主要參據,此次發生學者在國際知名期刊JVC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作假,乃不足為奇,甚至可能有更多的「陳震遠們」還沒被發現。

以JVC而言,其論文的審查是採「單盲」(single-blind)制度,投稿人與審稿人之間理論上無法聯繫溝通,先由編輯將投稿人「去識別化」後寄給審稿人審查,由審稿人將審查意見直接回覆JVC編輯。惟因JVC允許投稿人可以提「建議審稿人名單」供JVC編輯參採,陳震遠乃利用此漏洞,創造出媒體所報導的130個「人頭郵件地址」,其所提供的同領域專家,電子郵件地址皆由自己掌控,因此只要JVC所選擇的審稿人在他的「建議審稿人名單」內,就形成「自己審自己」,每篇論文當然都會通過審查而被發表。

台灣竟然發表這種震驚國際學術界的醜聞,我們更應全面檢討國內學界的現況。台灣早期的大學及研究機構有限,各領域的大師為數不多,但多年下來門生枝繁葉茂,更隨著國內大學不斷擴增,影響力也擴散至全台各處。第一代大師們年事已高,且多具傳統文人的高風亮節,一直是學界典範,但第二、三代以降的高徒,靠著大師的餘蔭及在學術期刊擔任編輯的有利地位,因著教育部與科技部獨尊SCI與SSCI,在個別學術領域逐漸發展成為「學閥」。

台灣多數學術期刊的同儕審查制度,與JVC相同,都是「單盲」制度,然而多數期刊沒有「建議審稿人名單」制度,因此不致有陳震遠製造人頭電子郵件地址的情事發生。但是由於多數期刊的論文審稿人都由期刊編輯決定,加上早期的大師不多,流派明確,因而徒子徒孫所屬流派,從論文的參考文獻就可以辨識,黨同伐異的情況反較嚴重。

黨同伐異的結果,除了影響學者在國內SCI或SSCI期刊發表文章的數目,更影響學者個人升等、大學評鑑及教育部補助,以及學者及所屬機構爭取科技部個人研究獎助及專案計畫補助等各方面的資源分配。「學閥」們黨同伐異、拉幫結派,也影響各政府單位委外計畫的資源分配。由於學閥們的徒子徒孫也有進公門者,在執行委外計畫案時,從開始的評審委員建議名單,就已經存在黨同伐異的現象,甚至計畫收件時就可以預測那個投標團隊會取得委外案。學者們更藉著在媒體發表時論,建立其威望,從而間接影響各項資源的分配。

其實,學者們若是兢兢業業專注於其研究,因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建立其學派,這是望重士林的典範,不是我們所要針砭的對象。我們看到有些學閥在各政府機構建立「灘頭堡」,一有委外計畫就先搶得先機,甚至還同時在同一計畫的不同投標團隊都掛名;更厲害的是,某些學閥在各機關都有其影響力,因而幾乎無役不與,參與計畫遍及各領域,與「借牌」執業幾無二致。學界曾盛傳某學者團隊同時標得兩個立場相左的政府機關委外研究案,因而受到學界廣泛議論。

有些學閥因自恃其對校方貢獻良多,因此視校方規定如無物,例如:要求助教代為期中考、期末考的命題,及監考、閱卷、與學期成績計分;有些學閥或因深受各界重視,四處演講開會,外務過多以致常無法趕回學校授課,乃委由助教代行職務;有些學閥堅持某些課程為其囊中物,堅不配合系方課程規劃調整;甚至盛傳有大牌教授要研究助理到其家中整理環境等。如果我們國家的科技、經建、永續發展等大計,都是委由這些學者借箸代籌,焉能保證這些委外計畫,不會再「轉包」給沒有經驗的菜鳥教授代為執行。事實若此,同儕審查造假之害,焉能與學閥橫行產官學界相比?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