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80428

誦經猛吸拜香 廟祝燻出肺疾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位五十多歲男性廟祝在神明前誦經長達卅年,前五年固定在北部某佛寺念經,後廿五年改當吟遊廟祝。他離開常駐寺廟後,廿多年來一 直有咳、喘、胸悶等異狀,懷疑自己中邪。日前上醫院求救,診斷後發現是被拜香「燻過頭」,吸入過多香煙導致肺部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羅錦泉與新竹馬偕醫院胸腔科醫師徐偉樺,昨日在台北榮總召開的「環境職業醫學年會」發表這宗「拜香煙燻」病例。羅錦泉表示,拜香燃燒可能釋放甲苯、多環芳香烴類(PAH)、懸浮微粒等物質,輕者導致氣喘發作,重則有致癌危險。

巧的是,這名廟祝有位長年幫喪家助念的男性友人也因相同症狀就診,醫師反覆檢查後,也認定是拜香吸入過多所致。

羅錦泉表示,這兩位病人從事誦經助念工作多年,症狀極為相似:初一、十五等廟會節慶或喪家舉辦祭儀時,因工作量增加,胸悶、氣喘較嚴重、痰成濃稠狀;周休在家或數日不聞香、不念經,呼吸道與胸腔方面不適就明顯改善。

羅錦泉指出,相關症狀與兩人的工作性質密切相關。「香客或祭祀者把香插完就離開,不用長時間被香燻,但廟祝念經一念就是四、五小時,廿、卅年下來,就燻成宿疾。」

兩位病患接受胸部X光及肺功能檢查,結果都是輕度阻塞性肺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試驗也呈陽性反應,顯示有支氣管方面的毛病。羅錦泉表示,兩人接受支氣管擴張劑治療二個月後明顯改善,四個月後幾乎痊癒。

上述案例凸顯職業災害的問題,羅錦泉指出,「廟祝被拜香燻病,目前尚未被納入勞保職災項目。」再者,國內拜香充斥各種品牌,品質參差不齊,民眾購買時難以從包裝確認其成分。

羅錦泉表示,檀香等天然成分拜香對人體較無害,但一般拜香難詳知添加成分,建議民眾在自家佛堂點香,應保持空氣流通,呼吸道過敏者應避免在人多時段前往廟裡拜拜。

大卡車司機易患肘隧道症候群

國內醫師發現,大卡車駕駛經常以右手用力打檔,容易造成「尺神經」壓迫,神經傳導速度下降,導致手指麻痺;醫師也證實,大卡車司機是「肘隧道症候群」高危險族群之一。

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楊孝友昨天在「環境職業醫學會年會」發表「肘隧道症候群」相關案例。他表示,F1賽車手常出現「肘隧道症候群」症狀,但尚無針對大卡車司機的正式研究。

「尺神經」控制手肘至無名指及小指的神經傳導,位於「肘隧道」內。「肱骨內上髁」是手肘內側凸出的小骨頭,西方人稱為「笑骨」(funny bone)或「瘋骨」(crazy bone),國人亦以「麻經」稱呼,撞到會有痠痛感。

楊孝友表示,日前有位五十二歲大卡車駕駛求診,他從事相關工作達卅二年,平均駕車高達四百公里,每日開車近十二小時,但僅月休四天。

楊孝友攝影觀察患者駕駛大卡車動作發現,他長時間手肘彎曲、手腕外張。駕駛大卡車必須手排換檔,每到紅燈、加減速、轉彎,駕駛必須用力打檔,每天打檔與轉方向盤次數超過一千次。

楊孝友表示,肘隧道症候群目前未被納入勞保職業病,要透過專案審查通過才有勞保給付。他呼籲手肘痠痛及右手無名指與小指麻痺的大卡車職業駕駛,可至各大職業醫學科門診就診檢查,以保障自身健康與權益。

(中國時報)
--
拜拜香煙繚繞 吸多可能氣喘

燒香拜拜,可別吸入過多煙霧。兩名中年男性相繼因為胸悶、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到林口長庚醫院求診,由於這兩人一人是廟祝、一人從事誦經工作,工作環境總是煙霧繚繞,醫師診斷後,高度懷疑是燒香導致的職業性氣喘。

由於不少民眾家裡設有神明供桌,林口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羅錦泉提醒,最好購買品質較好、煙較少的香,燒香時,也要留意空氣是否流通,家有老人、小孩及氣管較不好的人,尤其要留意家裡的通風。

羅錦泉說,最近有一名五十六歲男性患者,在北部一家寺廟擔任廟祝,平常也會四處幫人誦經,他到醫院時主訴是有輕微胸悶、流鼻水、咳嗽等症狀,經檢查發現,有輕度阻塞性肺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試驗也呈陽性反應。

根據患者的說法,他只要回家或是休假,症狀會明顯好轉;另一位從事喪事誦經的男病人,也有類似症狀。兩人在用了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後,症狀都有明顯改善。

羅錦泉認為,由於和兩人的工作環境經常焚香有關,推斷他們的氣喘可能是因為誦經時要不斷動嘴,呼吸也跟著變急促,以致吸入較多的香煙。

羅錦泉說,由於坊間販售天然樹枝做的拜拜用香已愈來愈少,有研究發現,某些中國大陸製造的廉價香會添加人工香精,燃燒過程裡不只會產生懸浮微粒,還可能釋放致癌性化學物質甲苯、多環芳香烴類等,建議民眾最好挑選品質較好的香,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聯合報)
--
長期吸拜拜香煙 恐損肺

點香拜拜後若出現胸悶不適,小心可能吸入過多香煙引發肺功能障礙。林口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最近接獲兩例誦經公,因長期吸入拜拜香煙,導致氣喘、肺功能障礙,所幸治療後已無大礙。醫師提醒,拜拜場所一定要通風,且應站在上風處,拜拜後若胸悶、氣喘,應就醫診治。

祭拜應站在上風處
接獲病例的林口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羅錦泉說,一名五十六歲男子從事廟祝工作長達二十六年,前四到五年都固定在廟裡,之後二十年以接案方式四處誦經,平均每周工作四到五天,每次誦經五到六小時。
自從開始接案後,男子工作完就特別不舒服,常胸悶、咳嗽有痰、鼻水倒流,檢查發現有輕度肺功能障礙、支氣管發炎,經服藥治療兩個月後已康復,追蹤四個月發現肺功能都正常。
另 一名病例也是喪事的誦經公,近十年來每次誦經完就胸悶,周末休息時症狀即改善,檢查發現也是肺功能出問題。由於這兩人都已戒菸多年,醫師強烈懷疑與拜拜香 煙有關,提醒民眾勿暴露在香煙裊繞的環境中,拜拜場所應通風,且應站在上風處,避免煙霧往臉上直撲,並選擇品質好一點的香。
北榮毒物科醫師葛謹說,拜香在燃燒過程中可能釋放出甲苯、多環芳香烴類、懸浮微粒等物質,不但恐造成氣喘發作,還潛藏可能致癌的化學物質,目前並未規範拜拜香煙的濃度,提醒老人、孩童、有氣喘或呼吸道疾病者,避免曝露香煙中。

點香拜拜注意事項
.點香的環境須保持通風
.應站在上風處,避免煙往臉上飄
.到廟宇拜拜宜避開人潮擁擠時刻
.使用品質較好的香
.老幼或有氣喘、呼吸道疾病者,盡量避免曝露於香煙中
.吸入香煙後若有氣喘、胸悶、鼻水倒流等症狀應就醫

(蘋果日報)
--
日本威士忌獲首選 威脅蘇格蘭

長久以來「威士忌」與「蘇格蘭」幾乎是同義詞,不過近年日本酒廠在國際市場攻城略地,以多種佳釀博得各國酒客口碑。在酒國頗具影響力的《威士忌雜誌》 (Whisky Magazine)日前頒發「2008年威士忌獎」,日本酒廠一舉抱回兩項大獎,讓蘇格蘭業者大感緊張。

北海道的余市蒸餾所(Yoichi)以「余市20年威士忌」榮膺年度最佳單一麥芽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三得利酒廠(Suntory)的山崎威士忌蒸餾廠則以「響30年威士忌」拿下年度最佳調和式威士忌(Blended Whisky)。

這項評比彙集了全球最著名的兩百多種威士忌,由《威士忌雜誌》請來16位最頂尖的專家進行盲飲評鑑,摘冠者可謂實至名歸。余市20年威士忌擊敗數十家對 手,包括去年冠軍「大力斯可18年威士忌」(Talisker 18 Years Old),專家讚譽它「絕妙混合了煙燻味與黑醋栗味」、「爆炸性的香氣」、「餘味甜美悠長」。

多位專家指出,日本酒廠不但技術精益求精,而且受惠於當地多變的氣候,因此威士忌的香氣分外濃烈。而且日本酒廠大量使用蘇格蘭傳統的「煤炭直火加熱」,這 項技術如今在蘇格蘭反而相當罕見,但是專家認為它是日本酒廠後來居上的祕訣之一。《威士忌雜誌》總編輯艾蘭森說:「日本威士忌即將領導風騷。」

(中國時報)
--
日威士忌稱王 蘇格蘭震驚

日本威士忌常被品酒人士認為不道地,還和英國釀的紅酒一樣成為各界調侃的對象。但今年日本威士忌卻在國際權威競賽拿下雙料冠軍,擊敗所有享譽全球數百年的蘇格蘭品牌,震驚品酒界。

星 期泰晤士報27日報導,「威士忌雜誌(Whisky Magazine)」主辦的年度國際競賽中,日本余市(Yoichi)20年單一純麥威士忌被選為最佳單一純麥威士忌,擊敗數十種參賽品牌,包括去年奪冠 的蘇格蘭斯開島(Isle of Skye)塔利斯科(Talisker)18年單一純麥威士忌。這是蘇格蘭威士忌首度丟掉單一純麥威士忌獎。

評審表示,每瓶售價150英鎊(約台幣9,000元)的余市20年單一純麥威士忌「巧妙融合蘇格蘭威士忌的煙燻味與甜黑醋栗的風味」,散發「爆炸性香氣」,入喉「留下濃郁綿長的芳香」。余市威士忌在日本北海道札幌附近釀造,是日本知名酒廠一甲(Nikka)旗下品牌。

在調和式威士忌方面,日本三得利「響(Suntory Hibiki)」獲評鑑為全球最優質的調和式威士忌。

這項評鑑結果震驚蘇格蘭,因為威士忌與風笛、肉餡羊肚、蘇格蘭裙同為蘇格蘭民族認同的具體象徵,如今竟輸給日本威士忌,有如一九七○年代法國頂級紅酒輸給美國加州紅酒。

評審指出,日本氣候多變化,有助於佳釀熟成,並造就香氣更濃郁、更純粹的威士忌。

(聯合報)
--
打敗蘇格蘭 日威士忌摘下全球第一

日 本不僅以清酒聞名於世,如今就連向來被視為「威士忌代名詞」的蘇格蘭,恐怕也必須對日本的威士忌釀造技術俯首稱臣。英國酒業權威雜誌「威士忌雜誌」 (Whisky Magazine)定期舉辦的「全球最佳威士忌評選」,將二○○八年「全球最佳單一純麥威士忌」獎項,頒給日本北海道余市一家著名釀酒廠所出產的威士忌, 這也是首度有蘇格蘭地區以外的釀酒廠獲得此項殊榮。

全球最佳單一純麥威士忌

榮獲「全球最佳單一純麥威士忌」獎項的日本威士忌,是日本尼卡(NIKKA)威士忌株式會社的余市蒸餾廠所出產的「單一純麥威士忌余市一九八七」(見圖,取自日本酒商「朝日」官網)。

該公司的「單一純麥威士忌一九八六」去年也在同樣的評選活動中,獲得「日本最佳單一純麥威士忌」獎項,而「竹鶴二十一年純麥威士忌」則榮獲「全球最佳純麥威士忌」獎項。

「單一純麥威士忌余市一九八七」在今年的評選活動中,擊敗全球其他十多家知名釀酒大廠,其中還包括去年優勝者,也就是蘇格蘭著名釀酒區斯凱島的釀酒廠所出產的泰斯卡十八年威士忌。

日本余市威士忌的獲獎評語包括「爆發性的香氣」、「濃郁、悠長以及香甜的後味」等,評審認為日本多樣化的氣候,讓當地釀酒廠成功釀造出最頂級的威士忌。

「威士忌雜誌」的編輯羅伯.阿蘭森表示:「日本威士忌的表現令人激賞,而且他們真的正在創造潮流。」

(自由時報)
--
達文西降落傘設計 真的可用

瑞士36歲業餘跳傘人韋提泰帕26日從650公尺的高處一躍而下,而載著他安全落地的降落傘是根據500多年前達文西的設計圖打造,證明達文西設計的降落傘的確可行。

韋提泰帕搭乘直升機,離地650公尺時跳下,並在600公尺打開降落傘。他說:「我緩緩下降,在巴亞尼軍事機場的跑道落地,這是一次完美的落地。」

韋提泰帕是第一位複製達文西設計之降落傘而安全著陸的跳傘人。2000年,英國人尼可拉斯也曾用達文西設計的降落傘,從離地3000公尺高的熱氣球跳下,但在半空中靠備用的現代降落傘落地。

集藝術、科學大師於一身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最早提出降落傘概念。韋提泰帕基本上沿用達文西1485年所繪的草圖,但材質從帆布與木頭改為現代的降 落傘布,傘面則由4個邊長7公尺的等邊三角形組成,形成一個金字塔型的角錐體,底座以蚊帳支撐,讓降落傘可以順利張開。

韋提泰帕說,仿達文西設計的降落傘唯一缺點是無法操控方向,只能隨風飄。

為求安全降落,韋提泰帕曾用遙控模型直升機以及與真人一般大小的模型人進行試降。

(中國時報)
--
達文西設計降落傘 著陸

瑞士業餘跳傘人韋提特帕26日從650公尺高處一躍而下,到600公尺時背上的降落傘打開,讓他安全落地。這具降落傘是根據五百多年前義大利藝術家兼科學家達文西的設計圖製造,證明達文西的設計構想真的可以用。

36歲的韋提特帕由直升機跳下,他說:「這是一次完美的跳傘。」

韋提特帕寫下用達文西降落傘安全著陸的紀錄,2000年時英國人尼可拉斯曾複製達文西設計的降落傘,由離地面三千公尺高的熱氣球躍下,但後來靠備用的現代降落傘著地。

集藝術、科學大師於一身的達文西是最早提出降落傘概念的人,在他1483年的筆記中有一幅降落傘草圖,用麻布製成,長約七公尺,以金字塔形的木棍撐開。達文西認為,使用這個裝置,不論從多高的地方跳下來,都不會受傷。

但用類似15世紀材質複製的降落傘重達87公斤,上次尼可拉斯考量安全,下降到600公尺時切離,改用現代降落傘,以免著地時被裝置壓著。

韋提特帕改用降落傘布,由四個七公尺長的等邊三角形組成,金字塔底部則以蚊帳取代木架,讓降落傘順利張開。

韋提特帕說,仿達文西設計的降落傘缺點是無法操控,只能隨風飄。

(聯合報)
--
達文西的降落傘 500年後證實可行

能像鳥兒一樣展翅翱翔在藍天白雲之間,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500多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達文西深信人類可以在空中飛翔,因而畫了降落傘設計圖。一具根據達文西設計圖製成的降落傘,26日在瑞士首度安全載人著陸,實現了達文西的飛行夢想。

按圖操練 安全著陸

36歲的瑞士業餘跳傘家維提德帕從650公尺高處一躍而下,到600公尺的半空中,打開背上的「達文西降落傘」,載著他安全降落在瑞士西部的皮亞尼軍事機場,成為以達文西降落傘安全著陸的第一人,也證明達文西的設計構想真的可行。維提德帕說:「這是一次完美的跳傘。」

2000年,英國人尼可拉斯曾複製達文西設計的降落傘,從離地面3000公尺高的熱氣球躍下,但後來是靠備用的現代降落傘落地,以確保沉重的降落傘不會在著陸時壓到他自己。

只能隨風 無法操控

達文西是最早提出降落傘概念的人,在他1485年的筆記中提到了降落傘規格,原始設計是一個邊長與高皆為7公尺的四角錐形,並用木棍撐開。維提德帕改用降落傘布,由四個7公尺長的等邊三角形組成,金字塔底部則以蚊帳取代木架,讓降落傘順利張開,並大大減輕了重量。

維提德帕說,仿達文西設計的降落傘唯一缺點是無法操控,只能隨風飄。

(自由時報)
--
全球糧食危機 比戰爭、環保危機更嚴重/陸以正

台灣陶醉在馬蕭劉「鐵三角」組閣成功,即將正式執政的氣氛裏,不知世界上還有30幾個國家正面臨空前未有的糧價高漲,大部分人民生活難以維持的危機。

從海地到辛巴威,北韓到阿富汗,摩多瓦到車臣,數以千萬計的貧苦人民已經買不起維持活命最低需要的玉米粉、糙米、或雜糧,正在飢餓邊緣掙扎。原物料與石油價格飛漲導致的糧食危機,比發生戰爭、全球暖化或環保失控的危機更加嚴重。

這並非危言聳聽,本月上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在華盛頓聯合發出警訊,呼籲工業化國家和各國的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要出錢出力,支持曾任美國副國務卿的世銀總裁佐立克提議的「全球糧食政策新政」(New Deal on Global Food Policy)。

佐立克要這些主權財富基金捐出它們總資產的1%,亦即300億美元,在最窮困的非洲國家投資並協助開發。他說,今年以來飛漲的糧價,等於全球救助貧窮的戰 爭「倒退了7年」!聯合國援助貧窮國家的糧食計畫署(UN Food Program)現在還短缺5億美元,則希望已開發國家盡速捐輸,補足這個缺口。

世界銀行估計,各國貧苦家庭有75%的開支都花費於基本的糧食需求。僅最近2個月裏,全球米價就漲了75%。1年來,世界市場的小麥價格漲了120%。如將所有糧食價格合併統計,過去3年平均上漲率也有83%。

台灣在加勒比海最大的邦交國海地,月初就因糧價飛漲,窮人上街焚燒搶掠暴動,持續1星期之久,而總統浦雷華為挽救局勢,立即撤換總理,強迫壓壓抑米價。現 在連美國人也在囤積食物,超市的米價駭人聽聞。南美有4國更由左傾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倡議,設立1億美元的糧食安全基金,幫助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古 巴渡過面前的難關,可見問題嚴重。

依照世界糧食暨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簡稱FAO)調查,面臨糧食危機,急需援助者:非洲有21國,亞洲9國,拉丁美洲4國,歐洲2國,外加俄羅斯聯邦成員之一的車臣共和國,共計達36國之多。

FAO按缺糧原因再把它們分類為:一、嚴重缺糧者,非洲有賴索托、索馬利亞、史瓦濟蘭、辛巴威;亞洲有伊拉克;歐洲則有摩多瓦。

二、大部分地區買不到糧食者,非洲有厄立垂亞、賴比瑞亞、茅利塔尼亞、獅子山;亞洲則有阿富汗和北韓。

三、地區性糧食供應極不安定者,非洲有蒲隆地、中非共和國、查德、兩個剛果、象牙海岸、衣索比亞、迦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蘇丹和烏干達。亞洲有孟加拉、印尼、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東帝汶。中南美則有玻利維亞、多明尼加、海地、和尼加拉瓜。

《紐約時報》在社論裏指出,美國即使低收入的家庭,食物只占所得的16%;與奈及利亞家庭把73%的收入都花在食物上,簡直不成比例。該報統計,糧食倚賴 進口各國的外匯支出去年比前年多負擔了25%,玉米在國際市場的價格2年來漲了1倍,小麥價格更打破了28年的紀錄。

平心而論,有些促使糧價飛漲的原因無人能加控制。中國大陸與印度人口仍在增加,生活大幅改善,對糧食的需求自然節節上升。另一項因素,是拿玉米來製造稱為乙醇(corn based ethanol)的汽油替代燃料。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調查,3年來使玉米價格高漲的原因,至少有一半應歸咎於對乙醇的熱衷。已有學者指出,這種乙醇沒有像樂觀者預估可減少二氧化炭排放量達五 分之一,反而使它增加幾乎2倍,對全球溫室效有害無益。現今因能源短缺,許多國家鼓勵本國廠商自製乙醇,對進口品則課以每加侖7角美元的關稅,也造成玉米 缺貨。

由此可見,糧食供應與全球人口總數、農業生產技術乃至環保危機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地球只有這麼大,170年前,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 1766-1834)已經提出人口論,預言糧食生產永遠趕不上人口增加率。

今年6月3至5日,聯合國將在羅馬召開「研討世界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和生質能源的高階層會議」,恐怕又將是空談一場,於實際無補。

我上網查的結果,信不信由你,《時代》周刊早在1974年就曾以〈世界糧食危機〉作為封面故事。真應了英語裏一句俗諺「太陽下沒有新鮮的事物」。人類雖已進入21世紀,糧食不足的老問題,依然揮之不去。

(中國時報)
--
媽祖熱,在新台灣搖滾/黃國洲

今天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欣逢天上聖母媽祖誕辰紀念,也是媽祖廟最熱鬧的日子。

海洋國家的守護神│媽祖林默娘誕生於公元九六○年,距今已逾千年,漢人移台數百年,媽祖廟有增無減,四時祭祀不斷,香火綿延不絕,聖母永享「千秋」名副其實,雖說台灣子民感念媽祖庇佑,可福爾摩沙才真正是天上聖母的「寶島」吧!

封建時代,皇權大於一切,諸多神明想開大門坐正位,需要官方認可,只有帝王才有權「冊封」眾神明定神格。神名不正,廟宇建制、祭禮科儀一有僭越,後果不堪 設想。位列眾神的媽祖自然也不例外,得受朝廷褒封,方能確保地位,從宋代的「夫人」、「妃」晉為元明的「天妃」,清朝康熙年間又昇為「天后」並列入朝廷祀 典。

循著這些舊時封號,封建皇權的印記不言可喻,帝王家族系譜中,女性身分級別最高為「后」,媽祖獲得「天后」稱號已是崇隆至極,欲再加封只能在稱號前添字或 恩追先人及官蔭家將,如乾隆二年媽祖的封號是「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嘉慶六年媽祖的父母被封為「積慶公及夫人」,同治八年千里眼順風 耳始稱「金柳二將軍」,同治十一年因媽祖的封號字數太多,遂以四十二字為限,不再增加。

上述封號均明載史冊,至於傳頌多年的「天上聖母」稱號,遍尋典籍無以考證,據說是民間自行尊封,大概是在朝綱不振的年代才出現的。古代中國,皇權重於神 權,只有皇帝迫害宗教(佛教的三武之禍),決不會發生宗教相爭之戰,即便是封建崩解,只要威權仍在,各種教派還是得如履薄冰。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如火如 荼,若非媽祖信仰與佛教臨濟宗有其「連結」,全島媽祖廟可能所剩無幾。國民黨政府來台,總統與夫人篤信耶穌,天主基督似有國教之實,以致耶穌聖誕得藉由 「行憲紀念」之名訂為國定假日,當時傳統信仰常與「迷信愚昧」、「怪力亂神」、「舖張浪費」等字眼相提並論,民間諸神的地位普遍不高。

猶記舊時國小教本有一課,描述孫文在家鄉北帝廟,勸人不要崇拜偶像,於是攀登神壇折斷神像手臂。當年住在媽祖宮口的筆者心揣,如想仿效偉人「破除迷信」到 廟裡毀損神像,必被鄰里圍毆。這段童年受教經驗,現今憶起頗為荒謬,孫文此種毫不尊重他人信仰的莽撞舉措,為何會被選入教材讓孩童學習?套句近年的流行 語,這種課文「怎麼教小孩?」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病逝,舉國哀悼,各級機關學校「帶孝」一個月,老蔣過世當天是農曆二月廿四,該年北港人最期待的「三月十九」遶境活動被迫取消,投下鉅 資、籌備多時的迎神賽會事宜嘎然而止。「國殤」期間,只許拜祭「蔣公」,當年的媽祖聖誕或許有人私下焚祀,但應該無人敢辦席宴客。

回顧數十年來台灣宗教的發展歷程,媽祖信仰從地方性逐步成為全國主流的宗教文化,蔣經國的態度是重要的轉捩點。這位名為基督徒實為無神論者的世襲總統,從 準備接班的行政院長任內,即開始勤走台灣基層,向來香火鼎盛的北港朝天宮成為他多次下鄉的必經之地。自備位到就任,十一度蒞宮參訪,並頒賜「人和年豐」匾 額,使得原本就是媽祖重鎮的北港,在八○年代前後聲名遠播響徹全台,北港媽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解嚴後民間勢力勃興,統治者不敢小覷媽祖眾多的善男信女,連虔誠的基督徒李登輝也有樣學樣,足跡踏遍各地名寺大剎。總統民選後,媽祖信眾更是兵家必爭之 地,各地媽祖廟在候選人眼中無異是大票倉。其實,在媽祖信仰的「神權」與「政權」消長過程中,「第四權」媒體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線電視崛起後新聞台激 增,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外加SNG現場直播,每年的大甲媽遶境進香幾乎已成固定戲碼。十幾年來,大甲鎮瀾宮能在全台媽祖宮廟中異軍突起,應歸功於眾家媒體 「逗鬧熱」來推波助「瀾」。

「三月瘋媽祖」,今年適逢總統大選,準總統出爐後,無庸置疑「馬上」前赴大甲,擔任主祭官並還願叩謝神恩。可見,唯有政治民主的國家及宗教自由的社會,媽 祖信仰才能發揚光大,信眾也與有榮焉。「吃果子拜樹頭」,冀望各位善男信女在祝禱媽祖聖誕千秋時,別忘了幫國家社會祈福,先說聲「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吧!

(中國時報)
--
5月23日起 結婚改為登記制

台北市民聯合婚禮廿七日舉行末代「儀式婚」,新人們對民法的修正多抱持肯定,雖然五月廿三日起,除了舉行婚禮外,雙方還得多一道手續,擇日進行結婚登記,不過多數新人認為登記制婚姻比較有保障。

北市民政局科長林明寬表示,未來登記制結婚正式上路後,市府舉辦的聯合婚禮,現場將有戶政事務所人員到場提供登記結婚的服務;聯合婚禮上由市府頒發的結婚 證書,即可作為結婚登記時,依規定新人需準備的1分需2名證人簽名或蓋章的結婚書約,新人不需要另準備證人書約。

原本法院將停辦的公證結婚業務,在民意的爭取下,法院確定繼續公證結婚業務,不過該紙結婚證書在五月廿三日後同樣不具法律效力,只能作為結婚登記時的書約,一切仍以登記結婚為有效。

因應民法將在五月廿三日起修改結婚為「登記制」,北市府除了將聯合婚禮減場舉行,民政局亦訂定報名參加者其中一方須在北市設籍或在北市就業、就學者;民政 局表示,主要是聯合婚禮往後只具形式意義,且目前幾乎各縣市政府都有舉辦聯合婚禮或集團結婚,因此才會做這項改變。

民政局提醒,正式改為「登記婚」後,結婚新人必須一同至戶政事務所登記,提供結婚證人書約,和雙方的戶口名簿、身分證、還有最近1年的照片,然後在身分證的配偶欄填上夫或妻的姓名後,才算完成結婚登記程序。

(中國時報)
--
強化海難救援機制 刻不容緩/楊永年(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CMAS合格潛水員)

日昨造成八名遊客失蹤的墾丁潛水海難,除了海巡署立即出動巡邏艇前往鄰近海域搜尋,空中勤務總隊及國家搜救中心海鷗部隊搜救直升機也都投入搜救行動;屏東 東港漁會漁業電臺,也立即透過無線電,通知與動員民間漁船參與搜救工作。據報導,所有參與救援之政府官員與漁船船員,接獲相關指令後都立即展開救援行動, 而且都抱持救人第一的積極態度,令人敬佩。

然而,從此次以及過去許多海難緊急救難動員,卻又讓人懷疑,我們似乎缺乏完善海難救援機制,而這機制與下列五個盲點有關:

第一,海上定位不易:海難一旦發生,最困難是找尋失蹤者的位置,主要因為大海缺乏定位點,導致搜救人員難以找到受難者所處的位置。或即便受難者意識清楚 (一般潛水裝備也都有指北針),也無法清楚傳達或描述本身所處位置。因此,以目前科技發達情形,在潛水人員身上安裝追蹤器應非難事,如此或可爭取救難時 間,以降低潛水海難的不幸事件。

第二,海上通訊未整合:為爭取每分每秒的救難時效,必須有暢通的海難資訊傳遞,在最短時間作最有效的救難動員。特別在大海救援,有時像是大海撈針,不容易 發現受難人員,必須盡可能快速動員所有資源投入救援。而從媒體報導顯示,業者報案與海巡隊出勤時間並未出現延誤。但這不表示救難資訊傳遞沒有問題,例如漁 會人員表示,目前遊艇與漁船通訊頻道不同,就可能導致救難資源動員的延遲,影響救難成效。

第三,資訊解讀存在盲點:根據以往案例顯示,資訊的解讀存在改善空間。例如民國九十年八月中下旬在台東發生的潛水海難,當時有專家研判,受難潛水人員應被 黑潮衝往南方海域。在此訊息解讀下,幾乎所有救難資源全部往南搜尋失蹤遊客。但最後卻是四名潛水遊客在受難水域的北邊,臨近花蓮外海處,「自行」向輪船 「大聲」呼救,才順利獲救,但也因為其中一名遊客不堪惡劣氣候,以及等待救援時間過久,導致體力不支辭世。因此,資訊解讀可能也不宜依賴單一「專家」進行 救援方向之研判,避免出現搜救盲點。

第四,海上救援多頭馬車:嚴格說來,與海上緊急救難有關的單位包括海巡署、空勤總隊、國家搜救中心、氣象局(特別是海象部分)、漁業署(特別是漁船與漁會 電)等單位。雖然就此案看來並未出現嚴重瑕疵。但因這些部門(組織)不互相隸屬,難免出現整合的困難或步調不一的情形,特別在緊急救難時,就可能出現救難 資源重疊或無法相互支援的問題。例如過去八掌事件,就因不同單位多頭馬車的救援機制,導致悲劇的發生。多年前澎湖華難空難也出現部會整合的問題,這顯示對 於海上救難,似應仿效目前「災害應變中心」的救災機制,以發揮應有海上、海底與空中整合的救難機制。

第五,缺乏服務家屬的配套措施:面對潛水海難,家屬心急如焚,例如這次海難,受難家屬願意雇用漁船投入救援,可以體諒;而海巡官員堅持依法行政也不應苛 責。重點在於,我們可以設計相關配套讓家屬、官員、受難者能夠多贏,例如透過科技影像傳輸,讓家屬可以掌控所雇用漁船的動向,也可以強化投入緊急救難的能 量與資源。

受過潛水訓練的人都知道,從事潛水活動必須具備海象、潮汐、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醫學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常識。特別是海象變化萬千,經常難以掌握,因此 亟需建立多領域多部門共同合作的緊急海難救援機制,這需要政府高層(例如行政院)進行整合,而且因為這議題不涉政治意識型態,不論藍綠或新舊政府都應立即 進行整合機制之建立。

(中國時報)
--
領悟/隱地

人一旦有了些年紀,就會發現親戚、朋友也都紛紛老了,於是病痛纏身,左邊右邊不停聽說誰摔了跤,誰進了醫院,好消息少,壞消息不斷。

忽然想到一句老話:「生老病死」。生和死之間竟然是兩個最讓人感覺無趣又無奈的字──「老」和「病」,老病、老病,人老跟著病就來了。

真的是這樣嗎?老人就像老樹,老樹雖有黃葉不時飄落,卻仍挺拔的活在天地之間;老人只要樂觀健朗,在六十五到九十五歲之間,仍有三十年逍遙快樂的日子,大可不必悲觀,要緊的是,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樂趣,所謂「游於藝」是也!

在「藝術」的天地裡嬉戲,或欣賞或創作,可說樂趣無窮,亦無止境,只要老人有自己想做的事、想忙的事,再加上生活經驗的體悟和讀書所得的智慧,理論上,一 個講理的老人不會成天和家裡的晚輩吵鬧不休。老人在獨來獨往之間自有其人格品味,何況,一個智慧老人,必有自己的人生觀,就算有一天孤獨死去,他亦心無遺 憾-我活過,我死了,人生自古如此──悲歡離合,我哭、我笑,就像大自然的雲雨雷電,有聲音、有亮光,風雲際會,陽光燦爛,月隱月現,多麼詩意!大地的過 客,你到底還有什麼不滿意?

人生路上當然有陷阱、有坎坷,但我們不是終於走了過來嗎?你應當慶幸,否則怎麼能稱為老人呢?老人是人中之寶。所有活過六十五歲已被稱為老人的人,都應舉 雙手歡呼,啊,以往人生的磨難我都忍受過來了,曾經吃過的苦,受人欺侮或遭人歧視,這一切一切不愉快的記憶,都過去了,如今我終於成為老人,存了一些辛苦 賺來的錢,我有自己的喜好,往後可以過過我自己喜歡的生活,再不必每天上班下班,我退休了,現在的我屬於自己,可以在家裡閒閒地坐著,也可以到外面遊山玩 水,更可以和老朋友聚聚,談往事說古今,啊,人生還有什麼比眼前更好的,何況,回憶從前,我生命中也充滿歡喜讚嘆的美事和樂事……。

我還看過無數具深度廣度讓人思索的電影,電影和書讓我忘憂,讓我充實,讓我成長。更豐富我的生命。小我的生命之外還能體會萬萬千千大我的人生,電影和書,給了我另一雙眼睛,而我的一顆心也因此變得柔淨了。

忘不了喝咖啡的快樂。每當心煩事雜的當兒,一杯咖啡讓我精神放鬆,甚至消除了暫時的頭痛,啊,還有茶,這世上有這麼多的人間寶貝,任我享受,所以,曾經我 最喜歡到世界各國旅遊,只要一坐上飛機,空中服務員就會微笑的走過來問我「Tea or Coffee」,我可以選擇,是的,選擇權在我。你看,只要發一個聲音,喜歡的美味飲料就已經端在你面前了。

人生還不夠美好嗎?那就選擇吃一顆糖,甜甜我們的嘴,也甜甜我們的心,所有人生的苦,還不能暫時忘記嗎?

在「生老病死之間」,人生還有許多其他美好,要多奧妙就有多奧妙,你當然知道,只是你一直要往人生的悲苦上面去不停地兜圈子,當然你就會忘了老年人生的許多快樂。

做個常常歡笑的老人吧,憂傷來襲,就抬頭看看窗外挺拔的老樹,老人一樣可以活出好風景!

(中國時報)
--
煞車來令片含石綿 致癌殺手

石綿為致癌物,台灣至今卻未全面禁用。除了部分汽、機車跟腳踏車煞車來令片仍用石綿,由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國進口,裝潢時經常使用的矽酸鈣板,也可能含有石綿,學者呼籲政府應儘速全面禁用石綿。

不只如此,國外數據顯示,吸入石綿纖維可能會在卅、四十年後才出現間皮瘤這類肺部腫瘤,台大職業環境醫學所教授王榮德預估,未來五到十年,石綿性間皮瘤病例可能會在台灣浮現。

中國醫藥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郭錦堂昨天在環境職業醫學年會指出,他以X光檢測國內七件防火建材矽酸鈣板,一件疑似含有石綿,因測不出石綿含有量,將以其他方法再進行檢測。

郭錦堂說,他比較不擔心國內生產矽酸鈣板,較令人擔心的是反而是中國大陸、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仍大量使用石綿,未來這些國家進口的低廉矽酸鈣板都有必要做石綿檢測,以確保國人健康。

郭 錦堂說,不論是石綿瓦或含石綿的矽酸鈣板等建材,在切割、拆除的過程中,石綿纖維會逸散到空氣裡,如果吸入肺泡後,反覆的穿刺傷害跟發炎反應,日後可能引 發間皮瘤,這類患者除了呼吸困難,還會有肋膜積水等症狀。由於此疾病不易診斷,過去可能當作肺癌,有些患者的腫瘤大到把支氣管都壓歪了。

由於台灣還未全面禁用石綿,像汽、機車跟腳踏車煞車來令片都還以石綿為材料,醫師預言,這種因職業暴露而出現石綿性間皮瘤的個案,可能在未來逐漸浮現。

郭錦堂說,日本規定拆除石綿建材業者須在負壓設備內進行,還要穿上防護衣,配戴N95口罩,作業結束後要全身清洗、更衣,跟提防SARS病毒沒兩樣,顯見石綿危險性,反觀台灣,拆除的安全措施並未落實,不只拆除工人,連住戶、周圍居民也都跟著遭殃。

(聯合報)
--
矽酸鈣板含毒石綿? 學者促嚴檢

中國、東南亞貨 機率高

石綿纖維粉塵是人類致癌物,學者呼籲,裝潢常用的矽酸鈣板、汽機車與腳踏車的煞車來令片,若由中國、東南亞等地進口者,含石綿機率相對較高,呼籲政府加強進口產品抽驗,並全面禁用石綿,為民眾安全把關。

昨日在台北榮總所舉行的環境職業醫學年會上,中國醫藥大學環境職業醫學所教授郭錦堂表示,他今年將針對中國、東南亞等地進口的廉價矽酸鈣板,進行石綿含量調查。事實上,勞委會多年前曾警告,中國矽酸鈣板恐內含石綿。

郭錦堂表示,多數先進國家已禁用石綿,中國每年石綿用量卻仍高達四十萬噸,很可能用於製造矽酸鈣板、防火磚、煞車來令片等產品,前年曾有媒體報導,中國製自行車被驗出煞車來令片內含石綿。

呼吸致病 潛伏期20-40年

石綿製品遭切割、破壞,纖維便會逸散,暴露在石綿纖維汙染的環境中,可能引起石綿肺症、胸膜斑、胸膜鈣化、肺癌及間皮瘤等疾病,主要經呼吸系統進入人體,潛伏期可達二十到四十年。

石綿受害者多數是石綿相關製品業者或建築、裝潢工人。拆除含石綿建材的建築物時,若無安全防護措施,當石綿粉塵逸散,還可能殃及周遭無辜居民,北醫昨報告了三例間皮瘤個案,僅兩例有石綿接觸史。學者預言,石綿性間皮瘤病例恐將逐漸浮現。

郭錦堂表示,在日本,拆除含石綿建材建築前,須先以巨型防護套罩住建築物,再以儀器製造負壓空間,防止石綿粉塵逸散,施工人員得配戴N95級以上口罩與全身防護衣,離開前得先淋浴、更衣,標準不亞於SARS防疫,足見石綿的危險性。

然而,郭錦堂最近卻在國內的老舊石綿瓦中,檢出比一般「白石綿」的致癌毒性高百倍的「褐石綿」與「青石綿」。他說,中南部不少住宅屋頂仍裝設石綿瓦,政府雖已立法規範拆除程序,執行成效卻不彰,多數拆除業者未做安全措施。

台大職業環境醫學所教授王榮德表示,台灣每年石綿用量從早年的數萬噸,至今已不到一千噸,僅剩少數製造煞車來令片工廠在使用,政府應儘速輔導其轉業,全面禁用石綿。

石綿小檔案

石綿是天然的矽酸鹽礦石纖維,具防火、耐熱、絕緣等特性,應用在相關產品多達數千種。石綿纖維呈針狀、捲曲等形狀,直徑約一微米,長兩至三微米,肉眼難察覺,容易吸入或吃進體內,很難排出,會對體內器官組織,造成物理性的穿刺傷害。

石綿肺症即石綿引發的嚴重肺纖維化,患者因呼吸困難逐漸死去;間皮瘤主要生長於肋膜腔、腹腔與心包膜,九成以上為肋膜惡性間皮瘤,為瀰漫性腫瘤,尚無有效治療方式。

(自由時報)
--
「閃亮唇蜜」 增加罹皮膚癌機率

美國達拉斯貝勒大學醫學中心皮膚科醫生克莉絲汀‧布朗指出,閃閃發亮的護唇膏和唇蜜可能吸引紫外線,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每日健康新聞廿六日報導,布朗表示,保護嘴唇免於受到有害的太陽光照射,和用防曬油保護皮膚一樣重要。但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唇部保護產品的美國人還不到百分之廿五。

嘴唇比皮膚更容易因為長期陽光損害而老化,也更容易罹患嚴重癌症。布朗說:「下嘴唇罹患的皮膚癌傷害性可能更大,更可能轉移到周圍的淋巴結。」

閃亮的護唇膏和唇蜜無法保護嘴唇,反而會把太陽光吸引到唇部。布朗說:「大多數民眾不明白的是,在嘴唇上塗透明閃亮的東西,會增加穿透嘴唇表面的光線。」

皮膚學家建議,白天塗唇蜜前,應先塗一層防曬護唇膏。預計會在室外廿分鐘以上,都應使用SPF30的防曬唇膏,女性早上出門前應該把防曬護唇膏塗在任何口紅或唇蜜之下,並不時重複塗抹防曬唇膏。

布朗表示,民眾應該檢查嘴唇是否有出現任何癌症徵兆,如果發現任何表面唇色變化,例如一個區域顏色變暗或變白、或嘴唇某個部分一直脫皮,應到皮膚科就診。

(聯合報)
--
唇蜜護唇膏無防曬 罹癌率增 油亮效果吸紫外線 恐致皮膚癌

擦了閃亮唇蜜的雙唇固然嬌豔動人,但美國皮膚科醫師警告,油亮唇蜜和護唇膏恐導致唇部吸收更多紫外線,若無防曬措施,罹患皮膚癌機率將提高。國內皮膚科醫師認同此說,呼籲雙唇也應塗防曬產品。

持續脫皮盡速就醫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達拉斯貝勒大學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布朗說,唇部肌膚比臉部更易因長期日曬而老化,也更易發展成皮膚癌。閃亮唇蜜不但無防曬效果,反會讓更多陽光穿透唇部肌膚,布朗說:「當下唇發現皮膚癌時,可能更具侵略性,並轉移到附近淋巴結。」
布朗建議擦唇蜜或唇膏前應先塗防曬用品,若要在戶外待二十分鐘以上,記得選用SPF30防曬產品並定時補擦;若唇色出現異常或某處持續脫皮,可能是癌症前兆,應盡快就醫。
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說,臨床發現乾癬病人接受光療時,先在患部塗凡士林,讓皮膚變得較光滑,光較易穿透皮膚、效果較好;據此判斷,嘴唇塗護唇膏、唇蜜或油脂性高的口紅後變光滑,導致紫外線易穿透,而非唇蜜本身易吸收紫外線。

楊丞琳:慎選產品
廖怡華提醒,嘴唇罹癌仍以年長、長期日曬者居多,男性也比女性多,但女性無論有無塗口紅,都應撐傘、戴寬邊帽或擦唇部防曬產品。化妝品業者伊麗莎白雅頓公關經理洪英修說,唇部防曬觀念確實不如臉或身體,提醒可選用含防曬成分的口紅,或另塗一層防曬護唇膏。
為唇蜜代言的藝人楊丞琳強調應慎選產品,她皆選用天然、有防護措施的唇蜜。藝人郭靜說,若非工作需要,會盡量少用唇蜜,平常也多喝水以保持唇部溼潤。藝人郭采潔不愛擦唇蜜,但常被經紀人提醒要「油亮有型」,她也趁機回應經紀人「自然就是美」。

嘴唇防曬注意事項
.嘴唇最好塗SPF30以上的防曬品。
.護唇膏、唇蜜等油脂高的產品較易吸收紫外線,應選用含防曬成分者,或另再塗防曬產品。
.撐傘,或戴可遮蔽到嘴唇的帽子如寬邊帽,盡量勿曬到陽光。
.早上10時到下午3時是紫外線最強時候,盡量不要外出。

(蘋果日報)
--
吃到飽 立委擬禁止宣傳

全球爆發糧荒危機,國內卻充斥「吃到飽」餐廳。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認為,「吃到飽」不僅浪費食物,而且不利身體健康。他考慮在立法院臨時提案,要求衛生署勸導業者勿以「吃到飽」為訴求。

黃偉哲不諱言自己也曾去「吃到飽」餐廳大快朵頤,但常看到消費者拿了很多食物卻吃不完,或者因為貪便宜就猛吃,把胃腸搞壞了。他認為,台灣要走向文明國家,應該改變「吃到飽」習慣,否則全球一片糧荒聲中,「人家餓死,我們撐死」,對台灣的國際形象不好。

國民黨立委林鴻池及民進黨立委田秋堇都贊成導正國人飲食觀念,但擔心立法手段太過強烈,可能矯枉過正。立委表示,嚴苛的立法只會讓業者雞飛狗跳,也不容易達到實際的處罰效果,根本之道還是應該教導消費者愛物惜物的觀念。

被稱為「素食立委」的林鴻池認為,要改變「吃到飽」的觀念,必須從每個人做起,如果民眾的觀念有了變化,就會影響業者改變「吃到飽」的經營訴求。

田秋堇則認為,加強學校教育相當重要,如果小朋友體認「吃到飽」會造成人體新陳代謝的負擔,對糧食也不夠尊重,甚至影響到父母,自然不會再出現一家大小都去「吃到飽」的情形。

(聯合報)
--
食道癌 逾8成檳榔族

投彰雲嘉患者 西部最多

紅唇族注意了!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徐中平廿四日指出,中榮去年近百例食道癌手術病例中,八成以上嗜吃檳榔,患者年齡如今更有年輕化趨勢,五十歲出頭的患者大增,中部地區的南投、彰化、雲林及嘉義部份地區更是西部地區食道癌患者最多的地區。

徐中平指出,三年前台灣每年才新增一千名左右的食道癌患者,但最近三年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名左右新病例,每年死於食道癌的患者約一千一百例。他說,很多人以為吃檳榔會得口腔癌,殊不知檳榔和食道癌也密不可分,因為台中榮總每年平均近一百例食道癌手術患者中,八成是紅唇族。

他說,以前食道癌患者都是七十歲左右,如今五十歲患者比比皆是,食道癌患者年輕化趨勢讓醫界引以為憂。衛生署九十五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一旦罹患食道癌,患者即平均比同齡者少活十六歲。

花東屏 被列紅色警戒區

食道癌每十萬人死亡人數在二十六人至六十五人的地區,被衛生署列為紅色警戒區,東部地區的花蓮、台東及南部的屏東,西部地區的南投、彰化、雲林及嘉義部分地區,都被列入紅色警戒區。

他說,一旦診斷確定罹患食道癌,未轉移至淋巴腺,五年存活率四十五%左右,一旦轉移至淋巴腺,五年存活率僅二十%左右。

食道癌手術是胸腔外科最大的手術,他指出,患者整個食道必須全部拿掉,將原本呈囊狀的胃,塑形成管狀取代原本的食道,等於患者手術後食道和胃都是「胃」做的,八成以上的患者,半年後飲食可以恢復正常。

他說,食道癌第一期的患者,都是體檢發現,有人因胃痛照胃鏡意外發現食道有腫瘤,絕大多數的患者因吞嚥困難、胸口痛才發現,往往已是第二至第三期了。

食道癌發生原因仍無定論,有吸菸、喝酒、速食、熱食、口腔衛生不良習慣,及飲水、食物中含過量的亞硝基胺,青菜、水果攝取不足、各種維他命的缺乏等,都應留意。

(自由時報)
--
大學下學年起 學生會費 納入註冊費

大學法授權大學學生會得向全體學生收費,教育部邀集大學研商取得共識,將開放一百元至五百元不等的「學生會會費」,可直接納入大學註冊費全面收取。至於大部分學系收取但爭議不斷的「系費」,教育部則尊重大學自訂辦法收取,由各校自行負起管理責任。

大學生對公共事務參與意願越來越低,各大學學生會不僅經常難產,會費繳交率多低於二至三成,常面臨財務問題;大學法因而修法,確定所有學生都是學生會當然成員,學生會「得」向會員收取會費,各校則應依學生會請求代收會費。

教育部訓委會一度研議對學生全面收取五十元的學生會「基本運作費」,學生會辦活動可再另外收費,強制收費卻引發反彈。訓委會近期與大學進一步研商取得共識,學生會會費預計下學年起全面納入大學註冊費,方便一併收取提高繳費率。

學生會費需專款專用

訓委會強調,學生會費不能列為註冊必要條件,不能因此導致不能註冊或畢業;而且學生會費需專款用於學生受教權相關事務,例如辦研習活動、專業研討會等。以往常見的演唱會、舞會,則與課業學習較無相關,且學生未必都參加,就較不宜以學生會費支付。

至於常被學生抱怨、動輒上千元卻功能不彰的學系系費,教育部過去曾認為於法無據不能強制收費,但近日態度轉變地指出,由於法源並無明定,尊重學校自主訂定相關辦法,取得學生同意而收費,由大學自行負起監督管理責任。

應強化學生公共意識

針對學生會費併入註冊費收取,台大學生會長李維仁指出,台大每生每年僅收一百五十元,收費率卻只有百分之十七上下,他不認為收費方式的改變會增加收費率,還不如強化學生的公共意識,提升校園公共議題的參與率,才能提升學生會功能。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生會長嚴立婷也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公共參與率不高,國北師學生會每年才收一百元,還得靠募款和校方補助。她認為,由於不是強制收費,學生不繳,繳註冊費時恐怕也會自動劃掉,新制雖會讓會費稍微增加,但成效恐不如預期。

台大歷史系學生徐合謙指出,過去學生會是學生們表達意見和對抗體制的平台,但現在校方都有信箱和電話,也有BBS可開罵,近年由學生主導的議題,如樂生、反高學費、蘇花高等,都不是透過學生會發動的。

現在學生們的意見表達不再需要依賴學生會,除了會費收取之外,大學學生會要如何發揮更多元功能,恐怕才是要持續下去的最大挑戰。

收代辦費 未來帳目要公布

各 大專醞釀調漲新學年學雜費,宿舍費等代辦費也傳出漲聲;為管控學校收費,教育部新修訂「大專校院向學生收取代辦費管理辦法」,首次明定正常教學必需的設施 及材料,及校慶等學校活動,都不能向學生收費,諸如教科書、住宿費等代辦費,也需本於「自由繳交」原則,不能列為註冊必要條件。

鑒於以往代辦費經常引發帳目「黑箱作業」的質疑,新法並要求,代辦費的收費審議會議,應有學生代表出席,並須每月公布收支細目。以往未納入學校財務報表的代辦費,未來更將正式納入會計師查核範圍,各校都須以專章詳列細目,避免帳目不清。

目前各校收費五花八門,本報這學年初調查即發現,一位大學新生需繳交代辦費高達十多項,有宿舍還收取預租押金等費用,除學雜費外,一學期代辦費金額就超過一萬多元。

教育部技職司指出,新法中明定「代辦費」範圍,只要是「大專校院向學生收取費用除學費、雜費、學分費及經教育部核定收取的特殊項目費用外,其餘統稱為代辦費」,學校收取代辦費都需依新法執行管理;新辦法已著手網路公聽,最快下學年實施。

明文列出不應收取項目

為 免收費浮濫,草案中首次明文列出「不應收取」項目,包括教室冷氣、會議場所、體育設施等學生上課或活動經常使用的設施,各個年級學生都須使用的教學材料, 都應由學校經費支付,不得另行收費;學生必備的學生證、學生手冊,學校舉辦的校慶、園遊會等全校性活動,也應由學校支付。

草案也規範,諸如體育設施、課外課程輔導費、服裝費、網路使用費、伙食費、書籍費及所謂宿舍「押金」、「保證金」等非正式課程必需設施或活動,確實是可另外收費,但須以「使用者付費」原則收取。

例如,制服應由學生自行採購,學校發售餐券,須尊重學生自由選購,餐券預售則須經學生會討論通過。技職司指出,學校使用的教科書,以學生自行採購為原則,經學生同意才能由學校代購,不能強制學生購買。

(自由時報)
--
夏令水果喊漲 相關冰飲品調價 木瓜貴4倍 芒果西瓜漲2.3倍


漲! 漲!漲!白米、麵粉等民生物資漲完後,連每日都要吃的水果也喊漲,由於去年颱風破壞及今年春天寒害影響產量,當季的愛文芒果、木瓜、西瓜等,預估將比去年 同期漲價2~4.3倍,冰店、飲料攤也因應成本增加調高售價,知名芒果冰日前已從一盤150元悄悄調漲至160元,往年熱賣冰飲品西瓜汁與香蕉船也不見蹤 跡。此時,不妨改吃具有同樣營養價值的盛產平價水果,既能省荷包也能取得營養。

每年夏天是台灣盛產水果的季節,但因受到去年柯羅莎颱風與今年年初寒害的影響,不少夏季水果產量銳減,使得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持續升高。
今 年初以來,香蕉、木瓜價格就開始大漲,不僅國內市場搶著要,連日本也來搜購。香蕉漲價是因去年生產過剩,價格暴跌,總種植面積銳減,導致產量變少而價格上 漲,目前仍是居高不下,1斤要價50元。木瓜則是一年只收成一次,加上去年多次颱風與年初寒害,產量少去年一半,今年從去年同期1斤15元漲到 1斤65元,足足貴了4.3倍,讓人買不下手。台一牛乳大王與台北牛乳大王表示,雖然成本上漲許多,但會由店家自行吸收,目前不考慮漲價。

芒果冰1盤漲至160元
台 北農產運銷公司秘書室主任鄭嘉男表示,因遇上暖冬氣候,每年5月初就該盛產的愛文芒果,預料會比往年慢半個月上市,而今年芒果結果率會比較低,售價也會相 對提高。目前已有部分上市,4月25日的平均價格為1斤80元,已比去年同期1斤35元,漲了2.3倍。以芒果冰聞名的台北冰館老闆羅駿樺表示,今年因水 果與乳製品的漲價,4月初芒果冰已從150元漲至160元,但因成本太高,目前還是處於賠本狀態,之後會不會再調漲,要再看情況而定。

西瓜漲價 品質卻不佳
夏天最受歡迎的西瓜,也因柯羅莎颱風重創產地,影響今夏產量,更由於豪雨沖刷,使得西瓜養分流失不少,導致今年西瓜價格比往年高,但品質與口感卻不佳,目前剛上市西瓜為1斤35元,較去年同期1斤15元,已漲了2.3倍。夜市與飲料攤,賣西瓜汁的招牌也跟著減少。
即將在6~7月上市的龍眼與荔枝,也因去年柯羅莎颱風來襲,造成南部產地龍眼受損,導致果實結果率降低。鄭嘉男預估,龍眼、荔枝價格會比往年高出許多,尤其是龍眼,今年上市價可能會從去年1斤15元漲到1斤65元,高達4.3倍。
不過,鄭嘉男也指出,水果漲價的情形還會維持一陣子,大概要等到梅雨季節過後,觀察天氣對於水果結果率的影響,才能看出價格是否回穩,或是繼續往上漲的情況。



改吃盛產平價水果 營養不變

替代方案
木瓜、芒果、西瓜、香蕉價格看漲,讓人買不下手,其實有些水果並未受到寒害或颱風影響,產量正常,價格也相對平穩,也具有相同的營養,不妨改買此類水果替代。

芭樂楊桃蘋果正便宜
長庚醫院營養師許美雅表示,芭樂、楊桃、蘋果等這些水果,目前正值盛產,且價格平易近人,它們的營養含量豐富,是民眾最好的選擇之一。
楊桃有相當多的水分,與香蕉一樣含有豐富的鉀,可以幫助消化、生津止渴,還能舒緩聲音沙啞、喉嚨疼痛等問題。胡蘿蔔、南瓜及玉米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可取代芒果食用,治療夜盲症、保護呼吸道和促進兒童生長等功能。
芭 樂年前因受寒害的影響,使生產季延遲,現今因氣候穩定,盛產且價格便宜。芭樂的果皮維生素C含量最多,常被民間用來做收斂劑,而蘋果含的抗氧化物質與胡蘿 蔔素能幫助女性保持好氣色,大量膳食纖維則能夠幫助促進腸胃蠕動,且能夠提供飽足感,不僅能減少便秘,還能幫助維持窈窕身材。





(蘋果日報)
--
房事後15分鐘內排尿 降60%蜜月性膀胱炎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每年到5、6月結婚旺季,門診中因尿路感染、膀胱發炎而就診的女性患者就增加近3成,建議新婚夫妻或是熱戀中男女,在性行為後,女性應在15分鐘內如廁,降低60%蜜月性膀胱炎的發生。

行房後15分鐘上廁所
所 謂的「蜜月性膀胱炎」為女性因性行為太過頻繁,導致細菌經由尿道上行感染到膀胱而引起的急性膀胱炎,江守山醫師表示,性行為中,陰莖在陰道內來回抽送,而 一般女性尿道又寬又短,和陰道的距離很近,可能因動作激烈而將陰道、肛門附近的細菌帶入尿道及膀胱,造成尿路、膀胱發炎現象。
江守山醫師表示,多數人在性行為後沒有立刻清洗的習慣,但女性在性行為過程中所分泌的體液和男性的精液,會伴隨著細菌殘留在尿道以及膀胱,讓私密處成細菌繁衍的場所。
蜜月性膀胱炎一般多在性交48至72小時內,會有頻尿、尿痛、發燒等症狀,建議應在性行為發生後15分鐘內排尿,能避免膀胱或是尿道細菌感染的情形。

做愛前補充200c.c.水分
江 守山醫師建議,女性可在性行為前先補充200c.c.的水分,但不宜有憋尿感,待性行為結束後,再利用排尿對陰道、尿道進行清潔動作,一併將細菌隨著尿液 同時排出。他也提醒,規律且固定的發生性行為,有助於減少膀胱炎和細菌感染的發生率,一般來說,1周約2至3次的性行為次數最為恰當,較不會因短時間內性 行為次數過於頻繁、猛烈,而引發膀胱炎的發生。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