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091008

研究核醣體 以美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研究生物體內「核醣體」作用和結構的美國籍科學家拉瑪克里斯南、史泰茲和以色列籍科學家尤納斯共享此一殊榮。尤納斯是史上第4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也是1964年以來的第一位。


三 位科學家分別在不同國家進行核醣體研究。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57歲、印度裔,目前擔任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史泰茲(Thomas Steitz)69歲,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為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尤納斯(Ada Yonath)70歲,現任職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核醣體是生物細胞中的蛋白質製造工廠,它能夠「翻譯」出DNA (去氧核糖核酸)所傳遞的遺傳訊息,然後製造出構成生命化學組成的蛋白質,對生命形成至關重要。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3位科學家各自努力,在2000年8、9月間幾乎同時抵達了終點線,發表了核醣體的重要研究成果,也都使用「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方法找出了組成核醣體的數十萬個原子,建構出核醣體的模型。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沒有核醣體的作用,病菌無法生存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核醣體在研發新的抗生素上成為如此重要的標的。這些模型被科學家用來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在拯救人類生命和減少病痛上提供了幫助」。

拉瑪克里斯南7日表示,他一早接到電話時還不太相信,因為他有一些朋友總會跟他開玩笑;尤納斯獲知後的第一個反應是「樂昏了」,她特別強調,「我不認為性別在此間扮演任何角色」。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在瑞典舉行,3位得獎人將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4610萬元)的獎金。

讀居禮夫人 尤納斯愛上科學

以色列的第一位女諾貝爾獎得主艾達‧尤納斯,幼時窮到連書也買不起。

得知獲獎後,尤納斯喜極而泣告訴以色列公共電台說:「小時過的生活,絕對無法料想到會有今天的我,儘管我的父母和家人總認為有出頭天的一天。」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70歲的尤納斯出生於耶路撒冷的貧寒家庭,當時的耶城還是英國託管區巴勒斯坦的城市。

尤納斯是史上第4位、也是45年來首位贏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居禮夫人也曾獲化學獎。尤納斯說,她從小就好奇,閱讀居禮夫人故事,讓她走上科學這條路。2008年她接受訪問時說:「我的一生都是實驗。我就是好奇。一次我想量陽台的高度,結果摔落花園,跌斷了手。」

鼓勵女性從事科學研究,是尤納斯的終生信念。她說她從不曾想過自己是女人,尤其是做科學實驗時。全球人口有半數是女性,她說,不鼓吹女性參與科學,人類等於損失一半腦力。她認為「受到鼓勵,女性也能做大事。」

有一名女兒、目前居住以色列的尤納斯說,他們的研究經常持續多年且方向一再改變,每當她克服有如攀登珠峰般的大困境時,卻發現還有更大的問題在前,在破解核糖體結構的那一剎那,她說她「真的好快樂。」

核醣體研究 有助抗生素製藥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研究核醣體結構的三位學者,國內相關領域學者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是很重要的基礎研究,對於抗生素的藥物設計發展也相當有貢獻,「是在排隊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題目」。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譚婉玉曾經在得獎者Steitz夫妻的耶魯大學實驗室裡,跟Steitz太太做研究。她表示這次得獎的三人研究核醣體的不同部分,Ramakrishnan研究小的核醣體次單元,Steitz與Yonath則是研究大的核醣體次單元。

雖然研究不同部分,但是核醣體研究都對抗生素的發展相當重要。因為抗生素是結合在核醣體上作用,瞭解核醣體結構,就可以讓藥物設計更方便、更確實。

Yonath一開始就鎖定這個目標,縱使剛開始看核醣體結構的解析度並不夠好,但她還是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直到晚近結晶學技術成熟。

譚 婉玉1993年就在耶魯大學與Steitz夫妻做研究,他形容Steitz 是一個很聰明很和氣的人。兩年前中研院分生所成立廿周年,還曾邀請Steitz來台訪問。國內學者認為,核醣體結構的概念現在已經變成基礎知識,在教科書 中都有,但是它的重要性,「跟幹細胞的發明一樣,都在等著排隊拿諾貝爾獎」。

手機複雜功能 難倒鮑伊

加拿大籍的新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鮑伊與夥伴史密斯合作發明的電荷耦合元件(CCD),催生了數位相機,他自己見有新產品就買一台,家中數位相機堆積如山。不過他太太說,這位大科學家卻被手機的繁複功能難倒。

鮑伊6日表示,每當新型數位相機上市,他就會買一台,以理解數位相機科技的新發展,以致他現在擁有無數台數位相機。

鮑伊將他今天的成就歸功於母親。他表示,母親在他幼時就為他選購各類書籍,包括埃及科學等,培養他對科學的興趣。

雖然如今的鮑伊已是科學界的頂尖人才,但他的妻子貝蒂還調侃他說,他對手機功能還搞不清楚。

鮑伊現居加拿大新斯科夏省,擁有加拿大與美國雙重國籍,以及蒙特婁馬吉爾大學博士學位。

鮑伊表示,他經常看到他的發明被民眾實際應用。他說他隨便走走,就可以看到人手一個小型數位相機。雖然如今的數位相機使用效率更高的CMOS圖像感應器,原始發明仍來自電荷耦合元件(CCD)。

楊振寧:未來會有很多中國人得獎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昨天預言,未來20年中國會有很多中國本土研究者獲諾貝爾獎。

香港中文大學為慶祝前校長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下午舉行祝賀大會,多位前校長及教授在會上讚揚高錕的成就,以及對世界的貢獻。

前校長金耀基形容高錕的光纖研究,是中國另一大發明。他說7日早上與身在美國的高錕通過電話,患有老人癡呆症的高錕,說話雖不完整,但仍感到高興。金耀基感慨的說,若這個獎早一年頒就更好。

他又引述高錕太太說,高錕看到電視播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名單時,問太太是怎麼回事,太太解釋,這是一個十分崇高的獎項,是頒給他的,他才恍然大悟。金耀基認為,高錕雖對獲獎不在意,但也感到是一項殊榮。

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得到身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大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認為,從高錕的光纖研究獲獎,顯示諾貝爾獎由著重基礎科學研究,走向應用科學研究。他有信心,未來20年,中國會有本土科研者獲獎。

現任校長劉遵義表示,中大、香港、全國、以至所有華人都會分享高錕獲獎的喜悅。高錕是中大電子學校的創系主任,中大有今天的成就,要歸功於高錕。

高 錕任中大校長期間,曾在中大30年校慶時遇上學生示威,被打斷致辭及搶話筒。示威發起人之一、中大校友盧思騁憶述,當時有校方高層提出開除學生,但高錕並 沒有作出處分。他說,高錕任校長期間,無壓制學生敢於表達意見的文化,令那時的中大校園有活潑的討論氣氛,回頭看覺得非常珍貴,認為高錕是值得尊敬的校 長。

曾上台打斷高錕講話的前中大學生會外務秘書譚惠鵬說,當年學生會反對高錕出任港事顧問,高錕應邀出席論壇與學生公開對話,認為他有度量。

(聯合報)
--
核糖體3學者 奪諾貝爾化學獎

瑞 典皇家科學院七日宣布二○○九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由三位對核糖體(ribosome)構造與功能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學者共享殊榮,分別是:印度裔美國籍 的文卡特拉曼.拉瑪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的湯瑪斯.史泰茲(Thomas A. Steitz)與以色列的艾達.尤娜斯(Ada E. Yonath)。

拉瑪克里希南現年五十七歲,任職英國劍橋的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史泰茲現年六十九歲,是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教授。尤娜斯現年七十歲,任教位於以色列雷荷弗特的魏茲曼科學研究院。

「蛋白質製造廠」 研發抗生素焦點

核糖體是所有生物細胞都有的一種胞器(organelle),主要成分是四○%的蛋白質與六○%的核糖核酸(RNA),由一大一小兩個次體(subunit)組成,或游離在細胞質之中,或附著於內質網的膜上。

核糖體與生命的運作息息相關,它利用去氧核糖核酸(DNA)與RNA的資訊,合成生物體進行各種化學作用不可或缺的蛋白質,因此有「蛋白質合成工廠」之稱。由於核糖體見諸所有細菌,因此近年來也成為製藥業研發抗生素的焦點。

尤娜斯 精進X射線晶體繞射技術

拉瑪克里希南等三位學者貢獻在於,運用精益求精的X射線晶體繞射技術,觀察與測定核糖體晶體內原子的排列,建構三D立體模型,從原子層面理解蛋白質合成的運作方式。三位學者在二○○○年八、九月間不約而同發表論文,昭示核糖體研究進入新境界。

史泰茲 解決X射線繞射相位問題

核糖體的分子結構極為複雜,早年學界認定根本不可能以X射線測定其結構,但尤娜斯在一九七○年代晚期獨排眾議,展開這項艱苦的工作,以廿年時間不斷純化核糖體晶體,精進繞射技術。

拉瑪克里希南 讓蛋白質合成不出錯

史泰茲的貢獻在於解決X射線繞射的相位問題,定出射線的相位角,並且觀察蛋白質合成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拉瑪克里希南解析核糖體小次體的結構時發現,其RNA具有所謂的「分子尺」功能,確保蛋白質合成過程不會出錯。

三位學者將均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四六二○萬元)獎金,並將於十二月十日諾貝爾忌辰當天,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

運作機制揭祕 找出治病抗生素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研究核糖體結構及功能的科學家,成大校長賴明詔指出,核糖體是細胞製造蛋白質的產生器,所有細胞蛋白質都由此製造,科學家透過核糖體運作機制的研究,找出可以治療疾病的抗生素。

核糖體被科學家喻為「蛋白質的製造工廠」,是RNA變成蛋白質的地方,沒有核糖體,就不會有生命現象。國內相關學者認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研究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家,並不意外。這個題目本來就被認為很有潛力,跟幹細胞等研究排隊等著諾貝爾獎肯定。

賴明詔表示,人體和細菌的核糖體不同,如果找到可以破壞細菌核糖體運作機制的抗生素,細菌即無法產生蛋白質而死亡,發揮治療疾病的功能,而且不會危及人體細胞產生蛋白質的正常運作。

相關學者也指出,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是非常基礎的生物化學研究,也是教科書常見內容,但國內較少人從事這方面研究。

三位新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泰茲曾在二○○七年於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所慶時,應邀台來台訪問,與國內學者進行學術交流。

尤娜斯 核糖體結構研究著稱

二○○九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以色列籍共同得主艾達.尤娜斯,是一位頂尖的晶體學家,她在學術領域的成就,則以先趨性的核糖體結構相關研究最廣為人知。

尤娜斯於一九三九年六月廿二日出生於耶路撒冷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雖然父母本身幾乎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卻竭盡所能支持她完成良好的學院訓練。

尤娜斯陸續在一九六二年及一九六四年,取得耶路撒冷市希伯來大學化學學士學位與生物化學碩士學位,接著又於一九六八年榮獲「魏茲曼科學研究院」X光晶體學博士學位。她還先後於一九六九年及一九七○年,從事過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

尤娜斯現為魏茲曼科學研究院講座教授,同時也是以色列科學暨人文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歐洲藝術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

她曾在先後榮獲二○○○年第一屆歐洲晶體學獎、二○○二年以色列化學獎、二○○六年沃爾夫化學獎,以及法國萊雅集團(L’OREAL)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傑出女科學家獎」。

拉瑪克里希南 專研細胞膜

二○○九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文卡特拉曼.拉瑪克里希南博士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印度塔米爾納都省,後來歸化為美國籍。

拉瑪克里希南於一九七一年在印度古茶拉省知名的巴羅達大學(Baroda University)取得物理學士文憑後,赴美深造,一九七六年獲得俄亥俄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拉瑪克里希南後來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轉攻化學,進修一年後,便與專研細胞膜的生化學家孟托博士從事研究。

目前他任職英格蘭劍橋市「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旗下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並擁有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等榮銜。

史泰茲 致力醫藥產品研發

二○○九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湯瑪斯.史泰茲博士一九四○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

史泰茲的母校為哈佛大學,他並在哈佛取得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現任職耶魯大學,擔任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兩科的教授。

史泰茲與人共同創辦製藥公司Rib-X Pharmaceuticals,另兼任該公司科學諮詢委員會主席,致力於把核糖體的基本研究運用於研發重要的醫藥產品以及效力卓著的抗生素。

史泰茲的研究成果二○○七年曾榮獲「佳德納基金會國際獎」(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的肯定,今年更上層樓。

(中國時報)
--
繪製核醣體模型 3化學家共享諾獎桂冠

諾 貝爾化學獎七日揭曉,美國學者拉瑪克里斯南與史泰茲、以色列科學家尤納斯等三人,因繪製核醣體原子圖譜、促進抗生素發展方面有傑出貢獻,同享這份殊榮。三 位得主數十年來致力核醣體研究,其中高齡七十的尤納斯起步最早,一九七○年代即已取得初步成果,而她也是諾貝爾史上第四位、四十五年來第一位女性化學獎得 主。

美、以三傑 其中尤納斯更是45年來首位女性化學獎得主

核醣體是細胞內製造蛋白質的工廠,雖然DNA(去氧核醣核 酸)堪稱生命的藍圖,但若要將DNA所帶有的資訊轉變為生命,卻非靠核醣體轉譯不可。由於取得核醣體圖譜後,也能了解不同的抗生素如何連結核醣體,對提升 抗生素療法助益甚大,因為科學家可藉此找出細菌性核醣體,接著靠封鎖核醣體作用,達到治療疾病之效。諾貝爾獎頌詞說,他們三人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在醫學研 究上,「直接協助挽救生命與減少人類的痛苦」。

但要掌握核醣體的結構十分困難,尤納斯等三人都以「X光繞射結晶學」方法獲致成果。所謂X光繞射結晶學,是運用X光遇到原子時會散射的特性,讓X光線投射到水晶體上,接下來科學家就能從射線散射狀況,判定核醣體原子分布位置,從而描繪出核醣體的3D立體模型。

最 先跨入核醣體圖譜研究的尤納斯,一九七○年代晚期獲得初步成果,拉瑪克里斯南與史泰茲在二十多年前才進入同一領域,此後三人互相競爭、互有超前,史泰茲於 一九九八年發表首份單一核醣體的大規模結晶構造,尤納斯則是將死海附近的一個微生物體冷凍到攝氏零下兩百度,取得結晶狀核醣體。二○○○年,三人在幾乎同 一時間,發表足以定位出原子的核醣體結晶構造,由於三人雖非合作研究,但幾乎同時抵達終點,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讓他們同享殊榮。

三人各自研究 卻同在2000年發表成果

瑞 典皇家科學院的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凡賀尼表示:「現在,了解蛋白質如何製造的最後幾塊拼圖之一已經補上。」美國化學協會主席藍恩則說,過去人們聽到「細 菌」、「核醣體」,都以為是落在生物學領域,其實這些都是化學,而尤納斯三人的成就,進一步彰顯化學對人類生命扮演重要角色。

尤納斯目前 在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教授結構生物學,她是以色列第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現年六十九歲的史泰茲任教於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系,同時也是霍華 休斯醫學研究所成員;生於印度的拉瑪克里斯南現年五十七歲,目前是劍橋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三人可平分一千萬瑞典克朗(台幣四 千五百萬)獎金。

身為自一九六四年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尤納斯表示她真的非常高興,但也強調自己的獲獎跟性別無關。

拉瑪克里斯南則表示,他一大早接獲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電話通知時,還以為是朋友惡搞開他玩笑,「我還恭維他的瑞典腔裝得很不錯。」

史泰茲說,諾貝爾獎委員會所引述的得獎研究,其實是他們三人各自獨立但同時進行的研究,因此這比較像是跟很多人一起比賽。史泰茲從八○年代就認識拉瑪克里斯南,但從沒見過尤納斯。

核醣體研究 有助開發新抗生素

生 物化學領域是這次諾貝爾化學獎的贏家,國內同樣以「細胞中的核醣體」(ribosome)為研究主題的中研院化學所助理研究員黃人則表示,他的義大利籍老 師Silvia Cavagnero曾經與本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尤納斯一起研究核醣體,此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最大的發現在於取得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核醣體「晶體」,從而能立 體地解釋核醣體的結構,對研究蛋白質生長有極大貢獻。

黃人則解釋,核醣體就如同製造蛋白質的機器,它提供一個空間,而DNA(去氧核醣核酸)則像輸送帶一樣會轉錄成mRNA(信使核醣核酸)再轉譯成蛋白質,而這整個過程都是在核醣體進行。核醣體因為組成太過於複雜,均勻度太低,所以要取得核醣體晶體是非常困難的。

蛋 白質研究難度很高,關鍵在於它的生長過程是連續的,很難被中斷。而抗生素可以阻止蛋白質的生長,且可以在不同階段停止蛋白質的生長,「就像電影的停格一 樣」。諾貝爾獎得主加入了好幾種抗生素與核醣體結合,取得難能可貴的「晶體」,讓蛋白質的生長停格在某一階段,研究者就可以研究這個階段的蛋白質,進而研 究不同生長階段的蛋白質,讓蛋白質的研究向前跨進一大步。台灣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偏向研究輸送蛋白質的通道結構。

中研院院士賴明昭說,了解核醣體的構造,就可以用抗生素破壞細菌的蛋白質,一旦細菌的核醣體被破壞,就沒辦法製造蛋白質,細菌就死了,所以研究發現將有助於未來抗生素的發展。

(自由時報)
--
探索核醣體 3學者獲化學獎 助製新抗生素「減少人類痛苦」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揭曉,由美國溫卡特曼拉瑪克里斯南、湯瑪斯司戴茲與以色列的艾達尤納斯3位科學家得獎。他們以「X- 光結晶繞射學」方法探索細胞中核醣體的細部結構,進一步了解生命中重要現象的分子及原子機制,並促使發展建立在結構基礎上的抗生素藥物獲獎。

瑞 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的評審表示,3位科學家的研究「直接幫助拯救生命與減少人類的痛苦。」他們在核醣體(ribosome)方面的研究,為科 學界對生命的了解提供重要基礎,並有助抗生素的研發。這3位學者以X光結晶繞射學(X-ray crystallography)找出成千上萬組成核醣體的原子。
委員會指出:「今天許多抗生素治病的方式就是經由阻擋細菌核醣體的功能,沒有核醣體的運作,細菌就不能生存。這就是為什麼核醣體對新的抗生素來說是很重要的目標。」

「連做夢都沒想到」
3 位得獎的科學家中,美國籍的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在印度出生,現年57歲,目前任職英國分子生物科學醫學研究實驗室。另一位美籍的司戴茲(Thomas Steitz),現年69歲,現正擔任美國耶魯大學霍華休斯醫學中心首席教授。第三位以色列籍的尤納斯(Ada Yonath)現年70歲,目前是魏茨曼科學學院X光結晶學博士,她是第4位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也是1964年以後第一位女性。
獲知得獎消息後,艾達尤納斯透過電話興奮地告訴在瑞典現場的記者:「我連做夢都沒想到會得獎。」「這是一連串的發現……我們並非什麼都知道,但我們有很大的進展。」拉瑪克里斯南則對美聯社記者說,他接到通知時原本不敢相信:「我以為是開玩笑,我有很多喜歡開玩笑的朋友。」

均分4635萬元獎金
而司戴茲則表示,3人得獎的研究是同時進行的,「我們都各自想達到同樣目標,而且越快越好。我不覺得這是個人間的競爭,但是有點競賽的味道。」3人將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4635萬元台幣)的獎金。
台 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樓國隆表示,核醣體是細胞內十分複雜龐大的複合體,不論是以生化方法表現與純化,甚至結晶都不容易,而基因轉譯的詳細機制又精確且 複雜到非得要有原子級的精細結構才能真正詳加探討與解釋,因此核醣體的晶體結構解析是相當重要又困難的工作。在醫學上,針對不同物種選擇性地去控制核醣 體,進而抑制不為人體所必須的蛋白質合成,也因此成為抗生素藥物發展的重要方向。

200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小檔案
溫卡特曼拉瑪克里斯南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年齡:57歲
國籍:美國
學歷:印度巴洛達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大學物理學博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學研究生
現職:英國分子生物科學醫學研究實驗室(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湯瑪斯司戴茲 Thomas Steitz
年齡:69歲
國籍:美國
學歷: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及生化博士
現職:美國耶魯大學霍華休斯醫學中心教授

艾達尤納斯 Ada Yonath
年齡:70歲
國籍:以色列
學歷:魏茨曼科學學院X光結晶學博士
現職:以色列魏茨曼科學學院結構生物學系教授

過去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008年 日本下村脩、美國查菲(Martin Chalfie)與華裔美籍錢永健
.獲獎理由:發現水母體內的綠色螢光蛋白質,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2007年 德國俄托(Gerhard Ertl)
.獲獎理由:以真空技術奠定表面化學研究程序,有助研究地球臭氧層何以變薄,燃料電池如何運作,鐵為何生鏽的原因
2006年 美國孔伯格(Roger D. Kornberg)
.獲獎理由:找出基因轉錄過程機制,讓科學界得以了解如何控制基因轉錄過程
2005年 法國蕭文(Yves Chauvin)、美國葛魯比斯(Robert Grubbs)及夏洛克(Richard Schrock)
.獲獎理由:透過「交換反應」創造的有機合成物,有助減少有毒化學分子產生

報你知
核醣體 可製造蛋白質
核 醣體是核糖核酸(RNA)與蛋白質的複合體,功能是製造細胞所需的蛋白質。在它的主導下將核酸的基因密碼(genetic codes)轉成蛋白質的過程叫做「轉譯」(translation),其作用方式,是將個別氨基酸的組合催化成「肽鏈」(polypeptides)。 這牽涉到結合「訊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or mRNA),並將之作為模板以連成正確的氨基酸序列。這種反應所用的轉接器(adaptor)稱為「轉運核糖核酸」(transfer RNA or tRNA),它可與訊息核糖核酸(mRNA)配對出正確序列,並附著在氨基酸上。肽鏈經適當的修飾摺疊(folding)組合就形成了有正確功能的蛋白 質。

發現核醣體圖 讓藥效升級

病患福音
國內醫界表示,過去人們僅知核醣體的功能,不知其外型,這次諾貝爾獎得主利用X光原理解出核醣體的立體形狀,透過立體圖,醫界將可發現不同抗生素作用位置,再加以改善,將有助提高抗生素藥效、造福病患。

能抑制細菌蛋白質
中央研究院生化所博士後研究員鄭文義說,核醣體是人體用來合成蛋白質的關鍵,人體所有基因遺傳都記錄在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去氧核糖核酸)裡,但運轉要靠蛋白質,核醣體就是解碼員,可確保蛋白質合成與作用。
鄭文義表示,簡單來說,DNA像是一堆密碼,核醣體先解碼後,再翻譯成指令組成蛋白質,確保生理功能表現,若解碼過程錯誤,身體就會錯亂,而細菌也是要透過核醣體才能長出蛋白質,進而茁壯。
台 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醫師陳德禮說,這次諾貝爾獎得主利用X光原理解出核醣體的立體形狀,透過這個立體圖,人們可發現不同抗生素作用處,有的抗生素或許和核 醣體結合不夠緊密,可加以改善,提高藥效,將來若細菌產生抗藥性,也可據此觀察是哪裡出問題,來改變抗生素結構,讓抗生素和核醣體更緊密契合,以抑制細菌 蛋白質生長,殺死細菌 ,增進療效。

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許英昌(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在 眾人期盼中,2009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頒給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布拉克柏恩(E.H.Blackburn)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葛萊德(Carol Greider)博士及哈佛大學醫學院宙斯塔(Jack Szostak)博士,肯定三位學者發現端粒如何保護染色體以及端粒酶的存在,從揭開端粒酶的分子作用機制中,打開生物研究新領域,並提供開發疾病治療新 方向。
1970年代末期,布氏希望能定序真核細胞染色體兩端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去氧核醣核酸)的排序。當時耶魯大學加爾(Joseph Gall)博士發現一種纖毛原生動物─四膜蟲,擁有許多DNA的微小染色體。布氏在加氏實驗室中,收集足夠端粒檢體以定序。發現末端乃由六個核苷酸 CCCCAA,重複20至70次所組成。類似排列結構也存在其他纖毛原生動物中,但科學家不了解這結構是否也出現在其他生物上。
1980年代,宙 氏觀察到一線型DNA分子,稱微小染色體,打入酵母細胞後,隨即被分解。在戈登會議中,布氏的結果引起宙氏注意,兩人討論後,進行跨領域合作,將四膜蟲的 重複序列加入酵母菌線型DNA上,宙氏發現,四膜蟲的重複序列使酵母菌持續擁有線型DNA。四膜蟲的端粒,保護酵母菌的線型 DNA,使線型DNA代代相傳。布氏及宙氏更進一步思索端粒酶的存在。

打開研究癌症新領域
葛氏加入布氏實驗室,找尋合成重複排序 的未知蛋白質。1984年聖誕節,葛氏發現四膜蟲內含一種酵素,能一次將含6個DNA的重複順序,加到DNA上。布氏及葛氏稱此酵素為端粒酶。葛氏分離此 酵素,發現含有RNA(核糖核酸)及蛋白質,並進一步定序此RNA排列,證明此順序決定四膜蟲上端粒的重複。更進一步切斷此RNA,也將破壞端粒酶特性, 證明內在RNA模板決定端粒上的順序,布氏改變RNA上的排列順序,導致端粒上不同的重複。接著切克(Tom Cech)博士(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純化端粒酶中蛋白質部分,能將核酸一個一個加到染色體末端。
同一時期,宙氏和博士後研究員藍柏拉(Victoria Lundbiad),則找出和端粒酶功能的重要基因。兩位也找到一較短端粒有關的基因,稱EST1,也藉此找到和穩定端粒相關的核心蛋白。
布 氏證明染色體端粒由簡單重複的DNA排列構成,宙氏證明重複順序能增加染色體的穩定性。宙氏及布氏預測酵素的存在。葛氏及布氏分離端粒酶,並發現每種生物 的端粒酶均含有核醣核酸,並以此為模板製造特別DNA重複序列。宙氏則以酵母菌為材料,發現細胞失去端粒酶功能,將使染色體兩端變短,進而停止分裂。
三 位科學家的成果打開研究端粒酶和癌症及老化新領域。科學家發現癌細胞能不斷分裂,原因之一在於擁有較高活性的端粒酶,並開發新藥物及疫苗,以抑制癌細胞內 端粒酶的活性;提供治療新方向,並了解老化是一複雜過程,由許多因素決定,端粒酶是其中之一。總之,現代科學家應學習善用他人智慧,從抽象思考中旁徵博 引,從討論中激發科學熱情,手腦並用,方能打開生命科學一片天。

(蘋果日報)

--

台大擠進世界百大 生醫大躍進

台大終於進入世界百大。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今公布二○○九世界大學排名,台大排九十五名。

該刊之前已先另外公布亞洲大學的排名,台大廿二名、清大四十名、成大四十三名、陽明大學四十七名。亞洲最好是香港大學,大陸最好的是北京大學,和新加坡大學並列亞洲第十。不過,所有大學的全球排名,今天才會公布。去年排名最好的亞洲大學是日本東大十九名。

台大研發長陳基旺說,社會對台大的期待很高,這次能進入世界前百大,感到「很欣慰」。台大在泰晤士報世界百大排名中,最接近的一次是九十六年的一○二名,但去年退到一二四名,今年終於進到百大。

陳基旺表示,台大在泰晤士報各項評比都進步,藝術與人文從一五二名進步到六十名、工程IT從四十九名進步到四十七名、生醫從八十四名進到四十五名、社會科學從七十四名進步到五十八名、自然科學則小退一名到五十一名。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認為,泰晤士報排名,同儕審查占比很重,台大學術表現在兩岸三地第一,在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常與各大學聯繫,因此增加國際能見度,對這次進百大有相當助益。

陳基旺也說,過去泰晤士報進行排名,資料庫以英文論文等為主,這次加入亞洲文獻,他和蔣丙煌都認為,台大這次社科、藝術人文排名大躍進,推測與此有關。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這顯示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發揮效益,在進行第四年時有一所大學進到百大,民國一百年將執行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

世界大學排名 指標不同 泰晤士報重聲望

很多單位都做世界大學排名,其中又以上海交大及英國泰晤士報的調查最受矚目。上海交大是將教師質量和科研成果量化,英國泰晤士報強調學校聲望,印象分數很高,台灣高教評鑑中心自創的科研論文排名,則著重論文排名。

上海交大做的排名指標包括教師質量、科研成果,校友和教師得到諾貝爾獎、費爾茲獎數量、教師論文被科學期刊引用的數量等。

泰晤士報評比標準中,聲望就占一半,其中同儕審查占四成,召募者(業者)意見占一成;包括國際教師數和學生數的國際化占一成,另外師生數比和每位教師論文平均被引次數各占兩成。

台大主任秘書廖咸浩表示,如以學術品質論,上海交大的排名比較客觀、全面,泰晤士報的排名主觀性很強;台大教務長蔣丙煌也認為,泰晤士報的評比印象分數很高,穩定性不如上海交大。

也有學校指出,上海交大和台灣的科研論文排名,台大學術表現都是兩岸三地第一,但泰晤士報排名中,香港的大學排名都高於台大。

近年來,台灣各大學表現很好的「西班牙世界大學網路排名」,高教評鑑中心副研究員侯永琪說,這項大學網路排名藉由網路強化學術分享,而非學術競爭。

侯永琪表示,有大學排行界教父之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有關美國學校排名主持人Robert Morse曾說過,這項大學網路排行,「有存在的價值,但非大學主流排行。」

世界大學排名 只為排名 教育界不以為然

頂尖大學為擠進世界百大努力,已成不可抗拒的趨勢,但不少教育界人士不以為然。

教育部為協助大學進入世界百大,三年前推出五年五百億計畫,給十一到十二所大學一年一億多到卅億不等經費,要讓大學增加國際競爭力。

但大學拚排名引發不少爭議,成大副校長馮達旋日前在一場演講中,公開表示不贊成以數字來看教育發展,更直指這是台灣的大學優秀與否,不在發表多少SCI文章,而是培養出多少對人類有正向影響的校友。

部分台大學生也對校方為拚進百大不以為然,今年四月底,一百多位台大學生抬著自製神轎,遶境台大校園,諷刺學校只把「百大」當神主牌,迷信評鑑,只看重形式,卻不管實質。

台大主秘廖咸浩則強調,任何排名都只能作為參考,台大對自己是「全面」要求,不會被排名牽著鼻子走,但不足處要加強,更希望做到「亞洲頂尖、世界一流」,全方位都好的大學。

(聯合報)
--
台大首次躋身百大 排名95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今天將公布世界大學排名,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在立法院預告,台大排名首次進入百大,由此可見「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計畫已發揮成效。台大這次排世界第九十五名,是我國首次有大學進入百大內。

國民黨立委江義雄昨天在立法院質詢指出,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希望推動至少一所國內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但依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全球五百大統計結果,台灣最好的台大僅名列第一七二名,他質疑「五年五百億」計畫是否達到預期成效?

頂尖大學計畫 發揮成效

吳清基回答指出,英國《泰晤士報》今天會公布世界排名前五百大的大學,台大已進到前一百名,比前幾年都進步。他表示,《泰晤士報》還未正式發表這份調查,他不便透露台大是第幾名,但由此可見「五年五百億」計畫已發揮成效。

《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排名調查是依據同儕審查、國際教師數、國際學生數、師生數比、每位教師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等指標進行。依其公布的調查結果,二○○ 五到二○○八年的四年間,台大在全世界大學排名分別是一一四名、一○八名、一○二名、一二四名。上述數據顯見,台大前三年一直進步中,去年排名不理想,而 且退步甚多。

教授薪低 面臨國外挖角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五年五百億」計畫每年提撥一百億元經費挹注國內頂尖大學,希望可以提升大學及教師學生的素質、增加論文發表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及進行國際化。台大今年首度進入百大,顯見這項計畫達成預期成果。

台大主祕廖咸浩提出警訊,國內大學教授薪資是亞洲四小龍之末、甚至快輸給中國了,台大一些教授被中國、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大學挖角,面臨這樣競爭,台大沒有太多籌碼在手,實在很吃虧。希望教育部能正視此一現象。

五年五百億 明年打75折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今年我國遭遇金融風暴、新流感及八八水災,政府經費進行部分調整,明年「五年五百億」計畫經費將打七五折,減少部分後年會補給各大學。

近半大學生學貸 七成自負開銷

經濟不景氣,大學生面臨「開學即開工」的困境。一一一一人力銀行昨天發布最新調查指出,目前一個大學生每學期(約四個多月)平均開銷為四.六萬元,高達七成一學子必須負擔生活費,平均擔負費用近三萬四千兩百元,壓力不輕。

該調查同時發現,一半左右的大學生均申請就學貸款,陷入「畢業即負債」的挑戰。承辦就學貸款三大行庫之一的富邦銀行指出,九十八學年度上學期申請助學貸款案件約有五萬七千件,比去年同期成長六%。

教育部統計顯示,九十七年公立大學學雜費占平均國民所得一成二以上,私校更高達二二.七九%,再加上日常生活開銷,確實是一般家庭的經濟重擔。如今薪資持續縮水,學生求學時間又普遍拉長,除了課業壓力,經濟壓力漸漸壓得莘莘學子們喘不過氣。

今年九月廿三日至十月六日,一一一一人力銀行調查一三六二位大學生後發現,約九成三受訪學生有意工讀,其中八成的理由是「想賺生活費」。

(中國時報)
--
全球大學排名 台大95名 首度擠進百大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今天將公布全球大學世界排名,台灣大學首次擠進世界百大行列,排名第九十五名,比去年大幅進步了廿九名,「八十台大、前進百大」的夢想成真,教育部長吳清基還因此主動在國會公布喜訊。

但 教育部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元經費補助,今年卻受到短期促進就業、風災、防疫等預算排擠,第五年的一百億元將打七五折,只剩七十五億元,分配到卅億的台大更 會減少七.五億元,外界擔心台大百大榮景只有一年,台大教務長蔣丙煌直言,此舉一定會影響台大幾年後的排名表現;台大發言人廖咸浩則呼籲政府不要縮減補 助。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五年五百億元到明年是第五年,原本要補助一百億元,明年先給七十五億元,不過教育部保證,到後年六月底前,教育部會補齊另外的廿五億元。

但台大對官方說法態度保留,教務長蔣丙煌質疑:「不知道會不會補?要用什麼方式補?」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自二○○四年起,每年公布全球大學排名,評比以「聲望排名」為主,「印象分數」占了一半,標準包括同儕學術評量、企業雇主評量、國際教師數、國際學生數、學生與教師比例、每位教師論文被引用次數等。

根 據去年的排名,美國哈佛大學穩居龍頭,亞洲最佳的是日本東京大學,排名十九,台灣十一所頂尖大學只有台大在前兩百名內,前年一度擠到一百零二名,差百大一 點點,去年卻掉到一百廿四名。今年能擠進百大,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關鍵是台大調整策略因應其指標得宜。至於其他大學要進百大?官員表示,可能要清 大交大合併才有機會。

教務長蔣丙煌分析,台大在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名次進步到第四十五名,社會科學領域也從去年第七十名進步到約五十名,藝術人文領域進步最多,從去年一百五十二名成長為六十名。

台大批踢踢網友討論熱烈,有網友打趣說:「糟了,真的進百大了,那學校未來要幹嘛?」網友Yost則說:「明年台大還需要拿五年五百億嗎?目標不就是進百大?既然已經到達目標,就把經費讓給其他學校吧?」



(自由時報)
--
破天荒 台大躋身百大名校

全球最具公信力的大學評鑑報告、英國《泰晤士報》全球頂尖大學排行榜今公布,台灣大學在今年的評比排名第九十五名,不僅較去年大幅躍升二十九名,更首度躋身百大,創下台灣第一所進入百大名校的紀錄。
立委江義雄昨在立法院質詢教育部長吳清基時,質疑教育部從二○○六年起推動的五年五百億元頂尖大學計劃沒成效。吳清基即脫口說,《泰晤士報》今天公布的排行榜中,台大已擠進百大;打破該報告未正式發布前排名不曝光的慣例。

全球排名第95
台 大主秘廖咸浩其後受訪表示,日前已獲《泰晤士報》通知,今年台大在全球排名第九十五名,不僅較去年的一百二十四名大幅提升,更首度進入前一百大。他分析, 台大近年發表論文被國際引用的次數大幅增加,在「同儕評比」中獲得其他大學肯定,但台大在重量級國際大師和國際學生數量評比上仍明顯落後,主要是因國內教 授薪資偏低,連中國都比不上,連帶降低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吳清山說:「台大打進百大,代表台灣在國際高等教育聲望提升,高等教育學術研究及競爭力獲得肯定。」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台大躍居全球百大頂尖大學,顯示教育部發展一流大學計劃獲致初步成果,未來將維持五年五百億的補助規模。教授薪資偏低問題,各大學可爭取政府委外研究,自定彈性薪資。

(蘋果日報)
--
10大危險食物 萵苣、菠菜排頭

美 國食物營養團體「科學公益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六日公布研究報告,列出引發疾病的十大危險食物,其中綠色葉菜類位居榜首,包括萵苣和菠菜,其次為蛋類、鮪魚、蠔、馬鈴薯、乳酪、冰淇 淋、番茄、芽甘藍和漿果類。

蔬菜、鮪魚和乳品生產加工業者立即發表聲明,駁斥這個報告。

科學公益中心的科學家根據1990年以來美國與這些食物有關的疾病疫情次數,來為這些食物的危險性評級。

該中心說,這些食物引發的疾病從輕微的肚痛到死亡不等。對綠色葉菜來說,造成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病原體,例如大腸桿菌、諾羅病毒和沙門氏菌,原因多出於未適當清洗。

該中心說,過去廿年綠色葉菜在美國引起三百六十三次疫情,造成一萬三千多人求醫;這十大危險食物總共造成超過一千五百次疫情,使近五萬人生病求醫。該中心說,許多人生病未接受治療或提出報告,因此真正的病例總數可能更多。

這項報告指出,沙門氏菌是蛋類、乳酪和番茄引起疾病的元凶,主要由於蛋類未煮熟、乳酪未適當加工;要從生番茄除去沙門氏菌也很困難。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也與馬鈴薯有關,主要是出現在如馬鈴薯沙拉等冷食中。

另外,未冷藏的新鮮鮪魚很快就會變壞,釋放出有害毒素,罐頭鮪魚也不保險。未適當清洗的蠔則有感染諾羅病毒的危險。細菌也可在冰淇淋中生存,主要是來自被沙門氏菌感染的雞蛋。

美國相關業者都發表聲明,指致力遵行法規維護食物安全,不應用這種報告嚇阻消費者吃這些健康食物。

醫師:問題在食用方式 不在食物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這些食物之所以被列為危險食物均與食用方式有關,並非食物本身不健康;國外習慣吃生菜拉沙,葉菜類從栽種、運送到食用易細菌汙染,國人習慣熟食,只要熟沸,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的細菌。

喜歡吃生菜沙拉的人,要注意清洗過程用臭氧、清水、消毒,將殘留的農藥或細菌洗清乾淨,林杰樑看過有人生菜沒清洗乾淨,上面還有蝸牛,還自解是「這證明是生機飲食」。

他警告,蝸牛身上可能有廣東住血線蟲,一旦感染就可能寄生腦部,國內已發現過病例。

其他在排行榜的食物則常見大腸桿菌易致急性尿毒症;沙門氏菌汙染者可能對於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族群易引起敗血症,死亡率將近二分之一;生雞蛋製成的點心製作過程要格外小心,冰淇淋汙染也是相同道理。

林杰樑建議,喜歡吃魚的人最好選用小型魚,體型太大的遠洋魚經實驗較容易有戴奧辛汙染,對孕婦不宜。

(聯合報)
--
氣象預報第一把 吳德榮提早退休

人言可畏,就算是面對毫無商量餘地的科學技術也不能免。幾個颱風過後,社會各界對中央氣象局的批判不斷,台灣氣象預報第一把交椅,有卅年經驗的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選擇提早退休。氣象局局長辛在勤惋惜地說:「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功力相當的接班人。」

去年卡玫基颱風,各界把造成災情的矛頭指向氣象局,當時吳德榮就傳出倦勤,今年莫拉克颱風,各界強烈批判、監察院調查,整個社會氛圍讓五十六歲的吳德榮在距法定年齡還有九年,選擇提前退休。

「沒用英文報氣象就矮人一截嗎?」這次芭瑪颱風,CNN還是以「超級颱風」來形容,但芭瑪到台灣附近減為輕颱,吳德榮面對媒體時感慨:「有人會去罵CNN嗎?」、「外國月亮真的比較圓嗎?」

辛在勤把吳德榮的辭呈壓了一個多月,多方找人遊說都無用。辛在勤認為,監察院的調查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讓吳德榮感到「不如歸去」的原因其實很多。媒體、名嘴猛批「報不準」,社會形成這種氛圍,監院才會調查。

隨著颱風路徑的不同而修改各地雨量預測,是氣象預報的專業程序,外界卻認為頻繁修正是氣象局報不準,吳德榮曾表示「感覺不舒服」,「我不修正就是怠忽職守」。

辛在勤希望外界能與氣象局「合理正常互動」,理性公平看待氣象局,在科技能做到的範疇中,如果氣象局報不好,會坦然接受指責,「不能一味批判」。

辛在勤坦承,吳德榮提早退休對氣象局來說很沈重;預報中心副主任林秀雯說,大家都知道主任要離開,很不捨,「但大家都不談」。據吳德榮太太轉述,丈夫近期沒有其他生涯規畫,只想好好在家休息一陣子。

師長看吳德榮 「氣象是他的生命」

芭瑪颱風警報解除,吳德榮提著簡單的換洗衣物,準備到停車場開車回家,在電梯口遇到剛跑氣象的記者,累了幾天的吳德榮還是滿臉笑意回答記者一些「入門級」的氣象知識。

台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是吳德榮念研究所的論文指導教授,他乍聽吳德榮提前退休,直說:「這麼年輕,太可惜了!」陳泰然形容吳德榮「把氣象看成生命的人」,他對專業的堅持與投入,「無人能出其右」。

陳泰然說,吳德榮當年是「實務型」的研究生,針對實際的問題一頭鑽進去,「他對氣象有天賦,自己打通了氣象的任督二脈」。吳德榮有「氣象王子」的稱號,也被形容成「有氣象癌」,他形容自己對氣象的情感是「狂熱」。

陳泰然以陳老師的立場,想告訴這位學生:「你不應該退休,應該把專業傳承下去,扛起社會責任。」

任立渝任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時,吳德榮是預報員。任立渝眼中,吳德榮認真努力、預報能力強,又對氣象相當有興趣。他認為,如果吳德榮另有人生規畫而離開氣象局,這個時間點離開不算早;如果單純只是因為外界的不諒解,「那就很可惜」。

同事林秀雯眼中,「氣象預報是吳德榮的最愛」。吳德榮選擇離開此生的最愛,是他個人的損失,還是台灣社會的損失?

伍婉華報氣象 穿紫衣悼妹

結束了最後一場颱風警報記者會,當天負責播報的氣象局技正伍婉華笑瞇瞇地走到記者室,跟在場記者說聲:「大家辛苦了!」其實,最辛苦的,可能是伍婉華自己。

芭瑪颱風預報,她還是一如往常以親切的笑容面對民眾,比較特別的是,前後幾天預報中她都以一襲紫衣現身。後來才知道,在芭瑪颱風期間,伍婉華的妹妹病逝,而妹妹最最喜歡紫色;由於伍婉華必須堅守在氣象局中,只能身穿紫衣,默默表達對妹妹的哀悼。

伍婉華有近廿年氣象預報經驗,雖逢妹喪心情低落,她在播報期間絲毫沒有露出倦容,仍以一貫的親切態度回應媒體問題。

氣象局現在的颱風預報,採取兩人輪流的方式。在一般人印象中,伍婉華是螢光幕上的「熟面孔」,不僅因為是少數的女性預報員,她甜美的聲音更讓民眾印象深刻。

伍婉華甜美的聲音得自於曾經從事播音工作的母親。伍婉華和氣象局颱風及劇烈天氣課課長陳怡良是局內的「神仙眷侶」。他們不只在局內是同事,回到家還會討論預報的心得:老婆認為老公「用語艱深」,老公覺得老婆「說話太快」。

(聯合報)
--
氣象局預報主任請退 吳德榮:台灣理盲又濫情

中 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決心退休,外傳是監察院的糾正和約談讓他萌生退意。「氣象局再怎麼努力、報得再準,結果還是挨罵,有我跟沒有我都一樣!」吳德 榮昨日談到十一月初要離開三十年預報工作的心情時說:「決定退休的原因就是我看開了、也看不開,現在環境就是玩不下去了!」

對於監察院的約談,吳德榮無奈地說:「這不是主因,而是很多事情碰在一起。簡單講,我們的社會理盲又濫情,再怎麼宣導也沒用。」

他說,現在還再講颱風警報期間氣象局上修幾次雨量預測,「我如果不修,不是怠忽職守嗎?」他強調,隨著颱風最新動態修改雨量預測是正常的預報程序,媒體卻 一再擴大渲染,質疑氣象局預報不準。全世界只有台灣敢做颱風降雨預測,大家卻硬逼氣象局要報很準、不能修改,對氣象局不公平。

氣象局長辛在勤惋惜地表示,八月底看到吳德榮的退休申請時,「我說不准,直接退給他!但隔兩天又送上來,我壓著,他就每天來逼著我簽。」

吳德榮笑說,雖然說已經看開了,但要離開三十年的預報工作,心情還是沒法立刻平復,現在沒想過退休後要做什麼。會不會到電視台當氣象主播?他說「暫不考慮。」

提出糾正案的監委高鳳仙對此表示遺憾。她強調,從去年卡玫基颱風到今年莫拉克颱風,氣象局預報的確有瑕疵,偏重路徑和風力預測,直到芭瑪颱風才看到氣象局不斷針對雨量提出修正與警告。

風災遇母喪 氣象先生堅守崗位

在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裡,大家都叫他「吳老大」;在氣象學界,人人都知道他有「氣象癌」,捱到警報解除才奔母喪。如今,有「氣象癌」的吳德榮,突然決定要退休,中央氣象局和氣象學界都很訝異;甚至有預報員聽到這個消息,難過地哭了。

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引發台灣最近半世紀最慘重暴雨災情,負責看老天爺臉色的氣象局又成為眾矢之的,還被馬英九總統質疑預報失準。但外界不知道,預報中心 主任吳德榮當時逢母喪,卻依舊堅守崗位,日以繼夜坐鎮預報中心。直至八月十日颱風警報解除後,才請假返家,籌辦母親的告別式。

他有氣象癌 率團隊盯颱風

莫拉克並非吳德榮服喪期間面對的第一個侵台颱風。他高齡百歲的母親七月十四日壽終正寢時,隔兩天就碰到今年第六號颱風莫拉菲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形成,並朝台 灣海峽南部逼近。吳德榮研判很可能對台灣構成威脅,顧不得守喪期間,依舊到氣象局帶領預報團隊緊盯莫拉菲颱風動態,廿四小時坐鎮,七月十八日颱風警報解 除,才返家處理母喪。

賣命還被嫌 老兵情何以堪

只是,他完全沒想到,自己領導的預報團隊連續四天四夜不眠不休緊盯莫拉克動態,隨時提供最新訊息給防救災單位和國人作為防颱參考,最後還被怪罪預報失準。對這位氣象老兵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官員形容,「他就像得了『氣象癌』一樣,從進入氣象局當預報員開始,別人下班就回家了,他還留在預報中心研判氣象圖,數十年如一日。他對氣象預報的熱愛,已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只是大家沒想到,這次他真的被外在環境弄累了。

(中國時報)
--
孔子的女兒不姓孔/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

孔子有沒有女兒是歷史考證的問題,孔子的女兒姓不姓孔,則是封建社會父權思想的問題。

祭孔奉祀官 傳男不傳女

今 年的祭孔大典特別熱鬧,因為教師節前一日婦女新知等婦運團體帶頭領軍,在孔廟門口演出行動劇,抗議傳統世襲制「傳男不傳女」的性別歧視。起因乃是孔子第七 十七代裔、前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去年辭世,而空出來的「奉祀官」一職,究竟該由誰來繼承。內政部屬意「長孫」(嫡長子繼承制)而排除了「次子」,婦女團體則 是喊出「長女不如長孫」,要求以性別平等方式將女性後裔也同時列入候選人考量。沒想到內政部的回答竟然是只有在「僅生一女」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考慮由女兒 擔任「奉祀官」,婦運團體為之氣結,直批祭孔大典乃大開性別的倒車。

孔家女出嫁 不得列家譜

此「性別」的倒車,明顯來自 「姓別」的倒車。在傳統「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封建社會,孔家的女兒若是嫁給了公冶家的兒子,那孔家的女兒就不再是孔家的人而是公冶 家的人,當然不入孔家祖譜、不入孔家宗祠、不立孔家牌位,當然在孔家從家祭到國祭的儀典過程中,不佔有一席之地。但這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不早就已經走入歷 史,現今台灣妻子早已不必冠夫姓,子女也可依約定從父姓或從母性,但一旦碰觸到禮法道統的「祭祀文化」,便依舊是鐵板一塊。今年的祭孔大典,讓我們再次親 眼目睹在廿一世紀嫡長子世襲制的陰魂不散。

孔子世家譜 大陸納女性

但今年在宜蘭市孔廟舉行的祭孔大典,卻意外出現了女主 祭官,因為依往例節孝祠主祭官乃由全國孝行獎楷模擔任,而今年宜蘭縣楷模乃女性,便順理成章成為主祭官。此「唯才是用」或「唯德是用」的擇選標準,或許正 提供了我們重新思考目前有關國家「奉祀官」的爭議,除了問「為何一定要男性?」「為何一定要嫡長子?」,也可以問國祭部分「為何一定要孔家後裔?(不論男 女)」「為何一定要用血統去連結道統?」就家祭的部分而言,後代子孫當然理應擔任主祭官,但不應有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在台灣婦運團體多年來推動祭祀文化 性別平等化的努力中,我們欣見彰化縣社頭鄉斗山祠的蕭家祭祖,已出現了百年來的首位女主祭官,而其過程也被拍成紀錄片《女生正步走:牽手催生女主祭》,成 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最佳教材,或是鹿谷林家決定將女性納入祖譜,並為未出嫁或離婚的女兒在祖墳留位。而在大陸前不久最新頒布的「孔子世家譜」,也已將女 性後裔納入祖譜,計約廿萬人。

破父權禮俗 還要再加油

這些性別平等的努力異常艱辛,畢竟要撼動約定俗成的禮法,往往比登 天還難。美國女性運動健將葛羅莉亞‧史坦能曾言,「治理我們的不是軍隊和警察,而是觀念」,證諸台灣的現況,我們或許可以將「觀念」改為「禮俗」,女兒不 能出任主祭官的禮俗,女兒不能大年初一回娘家的禮俗,或是女兒不能清明節娘家掃墓的禮俗。這些化為日常生活實踐的「禮俗」一日不能鬆動,父權文化就依舊能 以最約定俗成、最習以為常的方式,掌控著男尊女卑最細緻的運作模式,不得越雷池一步。

(聯合報)
--
抵抗病毒 美研究:乳酸菌防流感

天天喝乳酸菌可以防流感?國內生化學者引述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好的乳酸菌確實讓人體對流感病毒更有抵抗力。不過,國內防疫專家則持保留態度。

陽明大學生化所教授蔡英傑表示,美國這項研究是今年八月發表在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上的論文,由一家名為鄧尼斯克(Danico)公司的Gregory Leyer博士團隊所做。

該 團隊在秋冬流感季節,募集三百二十六位三到五歲的健康兒童,隨機選擇一百零四人服用安慰劑,一百零四人服用嗜酸乳桿菌(俗稱A菌,以下稱為單菌組),另一 百多人服用A菌加動物雙歧桿菌(以下稱為雙菌組),總共服用六個月,結果顯示,每天喝乳酸菌的兒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流感症狀及罹患流感的天數, 比沒有喝乳酸菌的兒童少了四、五成以上。

為何乳酸菌能預防流感病毒侵襲?蔡英傑指出,研究乳酸菌多年的日本信州大學保井久子教授,最近以動物實驗證明,服用乳酸菌中的代田菌會使得肺部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活性及干擾素濃度,分別上升二.五倍及十二倍之多,另外,鼻腔內的病毒量也驟減五倍以上。

衛署態度保留

蔡英傑表示,相關研究均指出,乳酸菌不但可增進腸道健康,還可讓人體比較不容易罹患流感。即使感冒了,發燒、咳嗽的日數及嚴重程度都會變得緩和。

一般優酸乳中多半含嗜酸乳桿菌及雙歧桿菌,醫生建議一天喝兩百五十西西;養樂多的代田菌多,一天也只要喝一瓶就夠了。

對 於這篇研究結果,台大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目前乳酸菌在醫學上,比較確定的是可調節免疫系統,可緩和讓免疫系統不要反應那麼強,有助於改善異位性皮 膚炎及過敏性鼻炎;在急性腸胃炎時,補充適當的乳酸菌可讓腸胃炎好得快一些。至於乳酸菌可以預防上呼吸道疾病或是流感?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衛生署副署長張上淳對這篇研究也是持保留態度,他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支持、證明,有時候動物實驗的結果在人體上的結果不一定會一樣;同時,免疫調節的過程相當複雜,並非這樣簡單。

(自由時報)
--
雀榕寄生勒纏老樹 學者搶救

相傳樹齡已有一千六百年

相傳樹齡一千六百年的南投縣草屯鎮七股神木(樟樹),近日被韓、台學者李春子、莊世滋發現被雀榕「寄生」,垂垂老矣的樟樹難敵生命力頑強的雀榕,兩人疾呼儘快清除雀榕,才能保住老神木。

位在草屯鎮坪頂里的七股神木,高三十二公尺,胸圍八公尺,樹蔭蔽天,是南投縣名列前茅的珍貴老樹,為保護該樹,地方還為其裝了大型避雷針,而它目前由林務局南投林管處負責維護管理。

雀榕氣生根 強勢絞殺寄生樹

日本神戶女子大學韓籍講師李春子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莊世滋,日前發現老樟樹的樹幹上長出好幾株雀榕,擔心雀榕危及神木的生存,立即向草屯鎮公所通報,請其儘快搶救老神木,公所已請林管處儘速派員勘查並處理。

莊世滋表示,雀榕生命力旺盛,只要它的種子發芽寄生在老樹的樹枝上,就會長出強勢的氣生根纏勒住老樟樹的樹幹,影響其生長,同時它的氣生根伸入地面後,獲得充足的水分和養分後,生長會更快速,最後它的根系會絞殺樟樹,取代其生長位置。

刮除清理時應避免傷害老樹

台大林管處溪頭植物醫學研究中心的植物醫師蕭文偉指出,雀榕種子大多是由鳥類帶到一些大樹上,該種子經發芽後,從此便寄生在該樹上,除樟樹外,茄苳、桉樹(尤加利樹)也會被它寄生,台灣常出現的「夫妻樹」、「兄弟樹」,都是被寄生後的結果。

一旦有「寄生」情形發生,要快速消除寄生植物,且在拔除或刮除時要很小心,讓老樹傷口愈少愈好,而在清理時,老樹產生的傷口也要小心處理,才能減少對老樹的傷害,維持其生命。



(自由時報)
--
天文大發現!土星新巨環 可容納10億個地球

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已發現土星最大、但之前從未偵測到的一條巨大光環。科學家估計, 這條光環與土星成二十七度夾角,容積大到足以容納十億個地球。

反光度低 需紅外線太空望遠鏡才觀測到

目 前已知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光環,是環繞木星的「薄紗光環」(gossamer ring)及環繞土星的E光環,這道新發現的光環亮度不及前兩者。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表示,這個土星環由細小的冰粒及塵埃組成,溫度接近攝氏負一百五 十度,結構鬆散,反光度低,但能發出熱輻射,透過紅外線太空望遠鏡才能觀測到。

超大光環 垂直高度約為土星直徑20倍

在 此以前,科學界只知道土星有代號A到E的七條主光環,以及數條未命名的微弱光環。新發現的光環垂直高度約土星直徑的二十倍,內緣起點距土星五百九十五萬公 里,再向土星周圍的太空延伸約一千一百九十萬公里。新光環據信源自於環繞土星運行、直徑只有兩百一十四公里的土衛九(Phoebe)衛星。

新觀測到的土星環與土衛九公轉方向相同,但與土星及土衛八等其他衛星自轉方向相反。這道光環有助於解開土星第三大衛星土衛八(lapetus)的「陰陽臉」謎團。土衛八朝向其軌道前進方向的半球呈亮白色,另一半呈黑色。

新光環 可望解開土衛八陰陽臉之謎

科 學家認為,土衛八黑色那一面的半球,是因遭到土星這道外圍光環的塵礫撞擊,在其表面形成厚達幾公尺黑色物質。用所謂「熱隔離理論」(thermal segregation)來解釋,土衛八黑色半球能吸收更多陽光,熱度足以讓當地的水冰蒸發,蒸氣隨後會環繞運行,並凝結在最近的冷點,也就是土衛八明亮 的另一面。其結果是,黑暗的半球因為失去表面的冰層而越來越黑,另一面則隨著冰的累積而越來越明亮。

(自由時報)
--
土星新光環 太陽系中最大

環繞太陽軌道運行的美國史拜哲(Spitzer)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又拍到人類前所未見的天文畫面。科學家從史拜哲傳回的影像發現,土星外有一輪直徑將近3600萬公里的光環,其直徑之大,讓人類目前已知的太陽系星體光環都相形失色。

直徑近3600萬公里
科學家已發現土星有七圈主光環,及數條較不起眼的未命名光環。最近,一組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及馬里蘭大學科學家,從史拜哲今年二月拍到的畫面發現,土星還有一輪超大,但顏色晦暗的光環。
這輪光環內圍距土星595萬公里,向外延伸了1190萬公里,以其密度最大的中心為基點計算,直徑近3600萬公里,是其他土星環的50倍,寬度、厚度均為土星環之冠。
負責發射監控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科學家推測,在太空四處流竄的行星殘骸,刮下土星衛星「土衛九」Phoebe表面的岩屑、冰粒,形成新光環的主要成分,也使它本身溫度僅攝氏零下193.3度。
由於岩石粉塵及冰粒組成的結構鬆散,反光力差,加上它分布位置偏離其他七輪土星環27度,若非使用紅外線望遠鏡,科學家極難看出反光來自熱輻射的新光環。

(蘋果日報)
--
第四台不播無線台節目 NCC考慮修法 消基會:罔顧民眾權益

目前有線電視系統皆提供台視、中視、民視等無線電視台,但未來恐有變革。NCC昨表示,因應國際趨勢,未來可能修改《有線廣播電視法》,有線電視系統將不須提供無線電視台。民眾指訂了有線電視卻看不到無線台,很不合理。消基會也批評,NCC貿然修法是罔顧民眾權益。

收視變革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CC)副主委陳正倉昨表示,未來研擬修改《有線廣播電視法》,取消現行必載無線電視台規定,但像公視、華視等公廣集團頻道,還是會保留讓所有傳輸平台必載。
NCC官員表示,一九九三年通過《有線廣播電視法》,當時無線電視台屬於公營,但現在無線台是私營,因此應回歸商業協商模式,讓市場機制決定無線台是否在有線電視系統播出。

中視:節目優不怕
有 線電視系統業者對此看法各異,日前才宣布買下凱擘旗下有線電視系統的台灣大哥大表示,如果不用必載,系統業者將有更大彈性與空間調度頻道,不一定要播出無 線台節目,「沒競爭力的頻道就會被淘汰」。部分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私下表示,消費者已習慣在有線電視系統看到無線台,如果要取消必載規定,部分有線電視系統 可能看不到或僅看到部分無線台,「消費者會很混亂」。
無線電視台則多樂觀其成,中視公關室經理鄭大智說,只要節目品質夠好,不擔心有線電視系統不播出。民視節目製作部經理趙善意也表示,有線電視系統必載無線頻道造成無線台收不到任何收視費,對花成本用心製作節目的無線台並不公平,應回歸商業機制。

台視支持必載無線
台視公共事務室主任周法勛則說,讓更多觀眾能看到優質節目是觀眾之福,支持維持有線電視系統須必載無線頻道。上班族黃彥翔說,平常都會看無線台的綜藝節目和球賽轉播,「若訂了有線電視還看不到無線台,甚至得多繳錢才能看到,會覺得很不合理。」
佛光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蔣安國表示,當初法令是希望讓有線電視系統用戶也可以收看到無線台,若取消必載,不但對無線台營運是新挑戰,也可能衝擊收視戶權益與收視習慣。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指出,無線電視使用的頻道是公共資源,加上業者已有廣告收入,貿然取消必載並不適宜,NCC應更謹慎處理攸關觀眾權益的議題。

有線電視系統播無線台規範
◎現有辦法
˙《有線廣播電視法》第37條規定,系統經營者應同時轉播依法設立無線電視台之節目及廣告,系統經營者轉播免付費用,不構成侵害著作權
˙有線電視系統都必載無線台,包括民視、中視、華視、台視等
◎研擬做法:NCC擬取消《有線廣播電視法》必載無線電視台規定,有線電視系統是否播商業無線台,由業者進行商業協商,公共電視等公廣集團的電視台仍須必載
◎影響:有線電視系統可能不會轉播無線電視頻道,或僅播出部分無線台
註:該修法內容仍須經委員會定案後送立院,目前為初步修法方向

(蘋果日報)
--
孕婦吃薑糖 可緩解害喜

害 喜不是病,但吐起來還著實令人吃不消!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洪泰和指出,約有6成的孕婦在懷孕6~18周時會出現噁心、反胃、嘔吐等害喜症狀,20周後 通常會逐漸緩解。洪泰和醫師建議,孕婦可以隨身攜帶一些薑糖,想吐時含顆薑糖就能緩解孕吐不適的情形。不過,一旦因為過度嘔吐造成脫水,甚至出現倦怠、嗜 睡、沒有活動力時,則應就醫治療。

害喜是懷孕時正常的生理現象,有些媽媽擔心自己因為無法順利進食,會影響胎兒發育。洪泰和醫師指 出,6~12周出現孕吐,通常表示胚胎發育良好,胚胎會自行吸收孕婦體內的營養,不用擔心胚胎營養不足的問題。而12~18周出現的孕吐,是因體內黃體素 分泌增加,造成腸胃蠕動緩慢,胃內食物不易排空,胃酸就容易逆流而反胃想吐。
洪泰和醫師提醒孕婦,早晨起床時,因空腹過久,血糖較低,往往是孕吐的好發時機,建議起床時,若感到噁心,可先吃點蘇打餅乾中和胃酸,或是晚上睡覺時,將枕頭墊高些也能預防胃酸逆流。

這樣吃
薑製品緩解孕吐
薑有和胃、止嘔功效,能解緩孕吐,洪泰和醫師建議,孕婦若覺得反胃就含薑糖可止吐。另外,炒菜時也可放薑片或喝薑母茶。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提醒,孕吐一陣子後,食道會被胃酸灼傷,若孕婦吃含薑食物後食道有刺痛感,應停止食用盡快就醫。

飲食要少量多餐
孕婦如果胃口好,想吃東西隨時都可以吃,但是每次宜少量進食,不要因為胃口好,就一口氣吃下太多的食物,造成胃部不易排空,就容易噁心想吐。飲食的選擇也應少油、少澱粉,多吃些高纖蔬果,才能幫助腸胃蠕動。

起床可吃蘇打餅
晚上睡覺到早上起床這段時間,由於空腹過久,體內血糖容易偏低,容易造成孕婦一起床就想吐的情形發生。洪泰和醫師表示,早餐可吃點弱鹼性的蘇打餅乾,可中和胃酸,防止胃酸過度分泌。

喝湯以1碗為宜
平常飲食要避免湯湯水水,用餐時如需喝湯也應以1碗為限,而且最好與乾的食物分開進食,可在用餐前半小時或用餐後半小時喝湯或飲料,因為過多的水分跟乾的食物一起進入胃中,容易讓食物膨脹,造成腹脹不適而引發噁心。

這樣做
吃飯後不要平躺
吃飽飯後要盡量多走動,或者坐著休息一下。不要一吃完飯,就立刻躺下來,因為胃內食物而還未排空,躺下來容易讓胃酸逆流,造成口腔一陣酸意而有想吐的感覺。

按內關穴可止吐
內關穴在手掌橫紋下約3根手指頭寬的地方,平常可以用指腹輕輕按摩內關穴約1分鐘,有助於改善孕吐的情形。

刷牙可改善噁心
若感到反胃或口腔出現酸意時,不妨刷牙或以漱口水漱口,利用薄荷味將口中酸味去除,但刷牙不要過於用力或刷太久,約30秒即可,以免過度刺激,反而誘發噁心反胃。

提醒你 嚴重孕吐易脫水
持續2天以上,每天超過4次的孕吐,可能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而有脫水狀況,洪泰和醫師提醒一旦有倦怠、嗜睡時要盡快就醫治療,醫師通常會給予高劑量的B6,或抗組織胺等藥,來解決嚴重孕吐的狀況。

醫師說 檸檬汁取代酸梅
許多孕婦會吃酸梅來解決反胃問題,但酸梅鹽分高,且含有人工甘味及色素,不利於孕婦的健康,可改喝檸檬汁或檸檬水,既能補充維生素C,也能達到止吐目的。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