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091020

能源稅 擬後年開徵 油電價10年漲5成「不知民間疾苦」

民眾生活壓力將愈來愈大!行政院賦稅改革委 員會昨宣布,2011年起將開始課徵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稅(碳稅),未來不計通貨膨脹及國際油價因素,汽油、水電、瓦斯價格仍將逐年漲價。以95汽油目 前每公升29.5元估計,至2020年將飆漲至46.1元、電費每度增加1.3元左右,漲幅都近5 成,以後民眾買車、坐船、坐飛機恐都會漲價。民眾大罵政府只會喊「庶民經濟」,卻不知民間疾苦亂加稅。


賦改會昨討論綠色稅制研究案,對於 2011年課徵能源稅及碳稅達成共識,至於隨油課徵的貨物稅、石油基金費用及每年徵收的汽燃費,亦將取消;但空污稅等相關稅制是否納入環境稅中加課,與會 人員透露,經濟部、工商團體在會中一直反映課稅金額太高,會場上砲聲隆隆,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最後裁示:「污染稅暫時擱置。」

年底交付立院審議
行 政院院長吳敦義昨在賦改會開會前即表明,開徵最快也是後年以後的問題,「就算開徵,也會有配套。」朱立倫強調,能源稅上路後,一開始不要造成太大負擔,未 來會採取「分稅立法,循序漸進」原則,將能源稅與碳稅以外其他污染稅,依照推行難易分批處理。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則說,財政部將以2011年推動能源稅 開徵為目標,今年底前將送出修正版本,交付立院審議。
一旦開徵能源稅,民眾馬上要面臨油、電、交通等費用支出增加的壓力。台電發言人杜悅元坦言,能源稅會影響電價,將視情況在電價中逐步反映,詳細計算方式與調幅仍須估算。中油發言人林茂文及台塑石化主管表示,能源稅最後版本還未定案,將視稅率變化逐步轉嫁到油價中。

「應對大企業課稅」
在外租屋上班族曹小姐表示,平常房東以每度3元算電費,已經比台電高,到時一度電費要4到5元,恐怕連冷氣都不敢吹,冰箱也不敢用,政府應該針對企業大型用戶課稅,他們才是真正浪費能源的人。
民航業者更表示,國際航線的航空燃油是免稅制,政府開徵能源稅應不會影響到國際航線成本,但必須付稅的國內線用油,一旦成本增加必然反映至票價。國道汽車客運業者則指出,是否反映能源稅,到時候將視實際狀況再作考量。
計程車運將也哀聲連連。中華民國計程車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梁平良說,課徵能源稅對他們無異雪上加霜,目前計程車空車率已達80%,油價又高漲,若再繳能源稅,司機們到時一定會向中央反映,請政府提出計程車司機補助方案。
據工總綜合企劃處處長劉志棟概算,以一家4口1個月油電支出約5000元估算,能源稅開徵後至2020年會漲到1萬元,建議能源稅稅率不宜過高,否則民眾生活難過。
能源稅與碳稅開徵昨在立院財委會也引發極大爭議,藍委賴士葆提出一份資料,依經濟部評估報告,能源稅開徵後第10年,電價每度漲0.921元,但財政部卻估計每度電將漲1.3元至4元,他要求兩部會交代清楚。

財長搞不清楚漲幅
財政部長李述德含糊其詞,私下甚至回應:「不要說民眾搞不清楚,我也搞不清楚。」賴士葆因此批財部「只知道要錢」,搞得老百姓痛苦萬分。經濟部長施顏祥則強調,經濟部未來會持續將業者意見反映給賦改會,希望稅額可以比財政部版本低。
針對賦改會構想,朝野立委多表反對,揚言不會讓它過關。藍委邱毅說:「有這麼急嗎?不能等配套搞定了再宣布嗎?」綠委管碧玲也質疑,等到電費結構、燃料稅等問題通盤考量後再來研議,「不能打著節能減碳之名,行漲稅之實。」
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也指出,能源稅是棒子不是糖果,民眾是否願意去買節能商品還不曉得,但課稅前就會先引發民怨造成施政困難。能源稅上路後,廠商恐怕會祭出裁員等節省成本手段。

稅收優先補貼中低收入戶

配套措施
針 對能源稅開徵,油電價格飆漲,為避免小老百姓負擔不起,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昨說,增加的稅收主要會依序補貼中低收入戶、彌補所得稅(含營利事業所得稅、 綜合所得稅)、電器等4項產品貨物稅取消後的稅差、補貼大眾運輸工具。學者批評,配套方案欠缺獎勵節能減碳,「政策失焦」。
根據賦改會報告指出,能源稅在2011年開徵至第3年後,綜所稅中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可分3年由10.4萬元提高至20萬元;標準扣除額則由每人7.3萬元逐年提高至15萬元;綜所稅稅率級距甚至可每年各降1%;營所稅則由20%逐年調降至12%。

政府只看錢 學者批可悲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則批評,財經單位應先釐清能源稅開徵的目的是要改善環境,還是要加稅?其他國家用能源稅來開發新能源,或補貼太陽能的使用,台灣的能源稅沒有這些目的,等於沒抓到能源稅真正意涵,只看到錢,很可悲。
而不少高耗能的產業繳交能源稅後,極可能轉嫁給消費者,更將因此遭受批評。殷乃平並認為,累進稅率下,中低所得民眾享受到的降稅好處不見得最多,極可能有劫貧濟富之嫌。

(蘋果日報)
--
能源稅拍板 最快後年開徵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天決議,最快後年開徵能源稅及碳稅,未來包括油、電、瓦斯等民生物資價格將因此大漲,民眾如果不改變使用能源的習慣,以後每個月至少得增加上千元支出。

賦改會決議,將針對使用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航空燃油等能源的對象課能源稅及碳稅,使用愈多繳稅愈多;影響所及,一般民眾騎機車、開車、坐飛機等花費都會增加,但開徵能源稅的目的,也是希望節約能源。

此外,像是鋼鐵、自來水、化工、漁業和紡織業等高耗能產業成本也會提高,業者如將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勢必帶動整體民生物價上漲。

能源稅和碳稅將分十年逐年調高稅額,昨天並未敲定相關稅額,但以汽油為例,開徵第十年的淨增加稅額可能在每公升十到十六點六元間。

以 汽油每公升卅元為例,開徵能源稅及碳稅的第一年,因汽燃費由「隨車徵收」改為「隨油徵收」,且稅額未足額反映,汽油稅負可能減少零點七六元,油價可望略 降;第二年起稅額逐年加重,第十年時汽油每公升最多可能漲到四十六元。不過,這些都還沒定案,財政部次長張盛和表示,稅額未來由行政院決定。

行政院副院長兼賦改會召集人朱立倫昨天主持「能源稅與環境稅」研究會議,決議優先推動能源稅和碳稅;至於針對汙染源課徵的環境稅,與會者意見分歧,暫不實施。

財政部明年提出法案,若順利立法,將於後年起開徵能源稅及碳稅。負責研究的中經院院長蕭代基指出,十年後新增稅收約為四千二百多億元。

張盛和強調,課徵能源稅是要以價制量,推動節能減碳,未來開徵後,將優先補貼中低收入戶及補貼大眾運輸系統,或取消部分貨物稅、印花稅和娛樂稅等。

能源稅沒配套 陳武雄:產業恐出走

工總理事長陳武雄昨天表示,開徵能源稅要有合理的配套措施,否則會對產業造成重大衝擊,甚至可能引發產業出走潮。

他建議,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稅額宜低於新台幣二百元,以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陳武雄表示,產業界並不反對課徵環境稅,但一定要兼顧產業發展競爭力;尤其要考慮到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等競爭對手作法,降低對產業界影響,同時又節能減碳。

他說,依照賦改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的「綠色稅制研究報告」,溫室氣體環境稅(即碳稅)的稅額,雖由每噸二千元降到七百五十元,總稅收也由八千多億元降至四千二百多億元,但初估對於製造業直接增加稅負,與間接電力轉嫁增加成本共約一千多億元。

他表示,開徵能源稅後,對使用煤炭、燃料油及電力為主的產業會有明顯衝擊,包括紡織業、染整業、人造纖維業、造紙業、水泥業及鋼鐵業都會受到影響;初估影響就業人口僅紡織染整業即高達廿萬人,應有適當的配套措施才對,否則恐將引發產業的出走潮。

陳武雄建議,政府可參考丹麥、挪威、英國、瑞士、加拿大、瑞典及芬蘭等已實施碳稅的國家作法。

從量課稅 促進使用效率

Q1:什麼是能源稅和碳稅?
A:能源稅是針對使用能源的對象課稅,碳稅是針對使用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課稅,兩者都是使用愈多、稅額愈高。

Q2:那些人會被課到能源稅和碳稅?
A:只要使用汽油、柴油、煤油、航空燃油、液化石油氣、燃料油、煤炭和天然氣等能源的個人或產業,基於汙染者付費原則,都是能源稅和碳稅的課徵對象。

Q3:能源稅開徵對誰會有影響?
A:一般民眾和產業的能源相關開銷都會因此增加。以一般民眾和企業為例,油價、電價、瓦斯價格、航空票價等都會因此上漲;至於台電、中油、台塑化、中鋼以及紡織等高耗能產業,經營成本都會上升,也可能把價格轉嫁給消費者。

Q4:未來能源稅怎麼課?
A:從量課稅,也就是說,使用能源愈多的人課愈重的稅,所以課徵能源稅有節能減碳的效果,讓能源使用更有效率。

Q5:何時開徵?
A:目前規畫明年報請立法院審議,最快後年開徵,但為降低課稅造成的衝擊,將以十年、分階段調升稅額。

(聯合報)
--
油電價10年後漲3.5至6成 課能源及碳稅後,九二汽油在一○九年將達四五.四元

油 電價格漲定了,十年漲幅達三成五至六成!行政院賦改會昨日達成共識,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稅確定課徵。在現行國際油價不變下,油電價將逐年調升,現在每公 升約二十九元的油價,民國一○九年漲到四十五.四元,上漲五七%;每度電價現在二.六二元,也將漲到三.五四一元,漲幅三五%。

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相關稅法預計今年底前定案,明年推動立法,後年開始實施,上路的基本前提是經濟要復甦,大眾生活環境好一點時才會推動。他強調,期末報告定案後還是會有調整空間,但我國的能源價格是亞洲國家最低,即使課徵能源稅,一樣是亞洲最低。

能源稅的課稅對象包括汽油、柴油、煤油、航空燃油、液化石油氣、燃料油、天然氣的使用者,採隨油、氣徵收,但企業的成本最後有可能轉嫁到消費者。

以油價為例,賦改會依去年十二月的國內油價二十.六八元推估,強調十年後不會超過日韓去年十二月的平均價格三十九.七八元。

但因為油價已上漲,若用現在的九二汽油每公升二十八.八計算,預計民國一○七年油價每公升就會升破四十元,一○九年達四十五.四元。換言之,不考慮現在的油價浮動調漲,單單能源稅課徵,就讓油價漲了近六成。

另外,電價現在每度二.六二元,一○九年也將上漲○.九二一元,漲到三.五四一元。如果每戶人家每月電費五百元,未來將負擔六七五元。

賦改會昨日進行能源稅的期末報告,在產業界的反對下,原先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定為兩千元的溫室氣體稅額,大幅降至七五○元。

但產業界仍然不滿意,最後決議,與民眾油電直接相關的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稅先行上路。至於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煤炭、核能等環境稅目,要等有共識再規畫。

財政部次長張盛和表示,如果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定為兩千元的溫室氣體稅額,環境稅十年稅收可增八千億元,調降到七五○元後,稅收降到四千億元。現在課徵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稅,能源稅收十年約一六○○億元、溫室氣體環境稅收約二二三九億元。

工商團體、經濟部雖然贊成課徵能源及環境稅,但認為對產業的衝擊還是要納入考慮,因此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稅額,昨天沒有定案,未來有可能更低。

張盛和強調,新增稅收用途未來將依序補貼低收入戶所得、補貼大眾運輸、取消電器等四種貨物稅、取消印花稅及娛樂稅、調降所得稅及營所稅、改善財政收支、加強環境保護研究發展。

開徵綠稅藍委:做到633再說

財政部長李述德提出課徵能源及環境稅時間表,今年定案、明年立法、後年實施,立委批評,老百姓已有政府變相加稅的感覺,如果稅改導致電價狂漲,百姓日子難過,修正案想在立法院過關沒這麼容易。立委盧秀燕具體要求,除非馬英九總統六三三政策兌現,否則不能開徵能源稅。

倒是民進黨中央認為,徵收能源稅確實不失為「節能減碳的手段」,基本上民進黨不反對政府朝這個方向思考;只是,截至目前仍未看見明確配套措施,因此暫時還不能對政策表態。

油電雙漲 政委遊說立委

綠色稅制怎麼徵還沒定案,油電可能又要悄悄調漲。剛上任的政務委員梁啟源昨日為了綠稅拜訪多位執政黨立委,談到課徵能源稅的相關問題,同時也特別提到台電 和中油去年嚴重虧損,油價會持續上漲,電價恐怕也得調整,未來如果油電雙漲勢必衝擊很大,希望立委「能多幫忙」。

盧秀燕昨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質詢時批評,要課能源稅,也要立法院通過才算數,民眾不斷反應,馬政府承諾景氣不好不加稅,但一下要復徵證所稅、一下又有能 源稅,根本就是變相加稅。她要求能源稅應該跟經濟成長率和失業率掛勾,除非馬英九總統六三三政見兌現,經濟成長率超過6%、失業率降到3%以下、國民所得 三萬美金以上,否則課徵能源稅就是雪上加霜。

後年實施 「很拚啦!」

立委費鴻泰更批評,行政院已經把財政部當財政科、把立法院當立法局,賦改會開會竟然可以不要財政部長列席,他身為諮詢委員,想出席提意見,也因為立法院開 會沒辦法抽身,「政府要做稅制改革,根本不及格。」他指出,賦改會的研究案,連產業衝擊、電價影響都沒有,財政部也沒把稅改和環保的關係講清楚,「人民感 受才是關鍵啊!」

立委賴士葆表示,經濟部提出許多配套方案,例如CO2回收機制,補助企業種樹,或其他節能減碳措施,但財政部不願意照單全收,因此行政部門是否能在年底拍板還有變數,更不用說明年就能完成立法。他認為李述德的時間表「很拚啦!」

徵碳稅 歐美已上路

台 灣才在討論課徵能源稅,國外呢?其實,由於全球溫室現象敲警鐘,已開發國家已紛紛課徵碳稅,瑞典早在一九九一年就開始課徵,目前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的法國, 也在上月通過課徵碳稅;課徵後,法國無鉛汽油價格每公升將上漲約台幣十四.一元,北美的美國與加拿大也有部分省份或城市課徵碳稅。

瑞典與芬蘭是全球最早實施碳稅的國家,瑞典自一九九一年起課徵碳稅,起初每噸碳排放課徵收二十六歐元,目前已提高至每噸一○八歐元,是法國的六倍。

芬蘭開徵時,每噸碳排放課徵十八歐元,主要係透過電價徵收,替代性能源如乙醇、生質能源等則不在課徵範圍。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法國政府上月宣布,將針對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等能源課徵碳稅,每噸碳排放課徵十四歐元,家計單位未來每年的暖氣費用,大約將增加二十五歐元到七十五歐元,法國總統薩科奇表示,法國將採取漸進式方式調高碳稅。

由於法國八成以上用電都是核能發電,核能發電的碳排放為零,這次能源稅調整將不會影響到電價,為避免碳稅實施後,衝擊民眾荷包,法國同時祭出補償措施,四 口之家所得稅免稅額,將提高一一二歐元,缺乏大眾運輸工具的鄉村民眾獲得租稅抵減金額更高,沒有繳稅的民眾,則可獲得綠色支票(green cheque)。

其他國家,包括英國、紐西蘭,也有課徵碳稅。

英國二○○一年實施氣候變遷捐,依據發電所用燃料不同,瓦斯一度調漲○.一五便士,液化石油每度調漲○.○七便士,紐西蘭碳稅每噸碳排放課徵一○.六七美元,比歐盟國家略低。

加拿大魁北克省主要用電來自水力發電,但仍課徵碳稅,加拿大卑詩省去年七月也開徵碳稅,每噸碳排放課徵十加幣,二○一二年將提高至三十加幣。

工總:產業恐爆出走潮

賦改會通過推動能源稅與溫室氣體稅(碳稅),工總理事長陳武雄指出,新制對製造業直接增加的稅負與間接電力轉嫁增加的成本將逾千億以上。工總常務理事何語指出,「政府此舉根本是要逼產業外移!」

陳武雄指出,這次能源稅的規畫,純以政府稅賦為出發點,完全沒考慮產業競爭力與產業生存發展,如沒有適當配套,將導致產業結構出現重大改變,七十五年勞基法實施時爆發的出走潮,恐再上演。

產業界評估,政府若就每噸二氧化碳排放課徵七五○元能源、環境稅,將以石化業受衝擊產值最高,每年增加成本上看四百億元,鋼鐵次之,約三百億,塑膠以一百億元位居第三,而水泥、汽車受衝擊產值約六、七十億元,人纖五十億元,紡織也有三十億元。

紡織、人纖產業平均毛利偏低,若政府沒有提供合適配套,恐衍生「斷鍊」危機,陳武雄指出,紡織染整業即高達二十萬就業人口受到波及。

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表示,產業界並不反對政府課徵能源稅等稅費,但政府施政應考慮產業競爭力,瞭解競爭對手國如日、韓的動態,不宜未準備好就貿然實施。

電電公會副理事長羅懷家則認為,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若是一味課徵能源稅,成本負擔只會越來越高,所以一定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鋼鐵業的龍頭中鋼則建議,政府應參考周邊亞洲國家的稅率,盡量不要影響到台灣產業競爭力,同時讓全民都有有節約能源的觀念。

(中國時報)
--
能源稅、碳稅最快後年開徵 油電將大漲 全民叫苦

吳 內閣上台時高喊庶民經濟,但調漲健保費、調高營業稅等施政方向卻被質疑是找庶民開刀、剝皮。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天通過的「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 稅」(碳稅),更成為外界質疑「搶錢課稅」、「劫貧濟富」的新案例,不但產業界聞訊叫苦,警告恐造成關廠外移、衝擊數十萬就業人口,就連計程車司機、攤販 及一般開車族也憂心忡忡,害怕大幅上漲的油電價格會讓日子更難過。

第10年油價 每公升近50元

賦改會規劃的「能源及環 境稅」原包括能源稅、碳稅、空污稅、水污稅、海污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稅等,昨天會中敲定,優先推動較有共識的能源稅及碳稅,稅額分十年調高,依賦改會版 本,開徵第十年稅收達四○三七億元;財政部並規劃最快後年開徵,屆時國內能源價格將高漲,民眾負擔及企業成本將大增。

工總理事長陳武雄直 言,賦改會委託中經院的研究報告,碳稅稅額雖從每公噸兩千元降至七百五十元,但仍是偏高,對製造業直接增加稅負與間接電力轉嫁增加成本將逾一千億元,嚴重 衝擊使用煤炭、燃料油及電力為主的產業,包括染整業、人纖業、造紙業、水泥業及鋼鐵業恐被迫關廠外移,影響數十萬就業人口。

產業界警告 恐爆發關廠潮

陳武雄以已實施碳稅國家為例指出,碳稅占其能源稅總稅收比重僅約三.八%到廿三%間,稅額約台幣兩百廿元到一千元間,但這些國家國民所得是我國三到五倍,因此我國的碳稅占能源稅總稅收比重應該低於十%,也就是每公噸低於兩百元,才能兼顧經濟與環保。

朝野立委李慶華、潘孟安等人昨也都在立院質疑開徵能源稅是變相加稅、劫貧濟富,連中鋼都說會被迫出走,政府應三思。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也說,肯定該政策方向,但能源稅的調幅很大,政策躁進恐造成物價波動、衝擊消費意願,政府應與民意達成共識再推。

藍綠委都罵 政府變相加稅

針對外界質疑,兼任賦改會召集人的政院副院長朱立倫緩頰說,能源稅以十年為徵收目標,初期不會增加民眾負擔,「不可能很快就徵收高的稅」,而且實施時間要尊重賦改會及行政院,並得到國會與民意支持,「不敢說哪一天開始」。

根 據賦改會研究報告,能源稅將整併現行貨物稅、汽燃費及石油基金,課徵標的包括汽油、柴油、煤油、航空燃油、液化石油氣及核能,碳稅則再加上燃料油、煤炭及 天然氣,未列入核能;開徵第一年,汽油每公升能源稅及碳稅合計八.九六元,第十年則是二十六.一五元,較現行稅費調升十六.六元,開徵第十年,汽油每公升 售價將逼近五十元。

報告指出,受能源及環境稅衝擊最大的前五項產業為燃氣及自來水業、化工原料業、石油煉製業、漁產業及紡織品業,主因是這些產業屬於高耗能產業,成本將大幅攀升。

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表示,昨天會中對能源稅稅額比較沒有意見,但未來課徵標的可能排除「核能」;至於工總及經濟部盼調降到每公噸兩百元的碳稅,有可能調降,降幅待協調。

張盛和並說,開徵第十年,汽油每公升售價不超過五十元,仍低於日韓,且將來增加的稅收會回饋大眾,將優先補貼低收入戶及大眾運輸,取消四種貨物稅、印花稅及娛樂稅,並調降綜所稅及營所稅稅率等。

能源稅收 財部經部版本差很大

開徵能源稅及碳稅對稅收影響有多少?財政部與經濟部竟出現相差逾兩千億的兩種版本。財政部版課徵能源稅及碳稅第十年的總額為四○三七億元,但經濟部規劃則僅約一五一三億元。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昨在立院財委會質詢指出,兩項數據「差很大!」、「代誌大條啦!」

第十年總額兩者相差二千多億

對於為何財經兩部版本差距這麼多,財長李述德受訪時竟表示,不同學者有不同算法,「不要說社會大眾搞不清楚,我也搞不清楚!」現場媒體聽了都覺傻眼。

針對課徵能源稅與碳稅,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在立院經濟委員會表示,這是大勢所趨,但經濟部希望能源稅增幅比財政部版本少,以免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同時也不能影響到物價的穩定。依財政部版本,第十年增加課徵四○三七億元,經濟部版本則增加課徵一五一三億元。

賴 士葆等人質詢指出,若依現行方案,第十年汽油每公升課二十六.一五元、柴油每公升也需課二十三.七六元,對產業與民眾負擔太重。且能源稅會讓電價大幅上 漲,初估能源稅開徵第十年電價將較現在大漲四成。不過,台電總經理涂正義回應表示,因為碳稅還有調整空間,預估漲幅約二成。

施顏祥答詢表示,經濟部規劃的原則,一是降低對產業競爭力的衝擊,二是不要影響到物價。比方說,煤是燃料,也是原料,因此像煤的原料稅就應該不要重複課徵。

立委:景氣不好加稅如瘦鵝拔毛

此一議題也在立院財政委員會延燒,立委賴士葆直說,電價一旦跟漲,「這有多嚴重!老百姓痛苦萬分,不是你說補這補那就可以,老百姓只看到電價提高,這很可怕!」

國民黨立委盧秀燕說,民眾對開徵時機有疑慮,認為好像變相加稅,「景氣不好時實施加稅,是在瘦鵝上拔毛!」她主張能源環境稅開徵時機應和馬英九的「六三三政見」掛鉤,即達到六三三目標後才啟動。

藍委:六三三政見實現才可開徵

李述德則否認變相加稅,並強調加減稅都要立院通過,至於是否與六三三掛鉤,他基本上同意,但過程中不能說這不加稅或那不減稅,還是要做研究。

另 外,昨上午財委會召開時,賦改會還在進行,藍委費鴻泰表達不滿,對著李述德說,「難道換了行政院副院長後,賦改會業務換成他的,你們就不用參與?」「是不 是朱立倫上台後把你們弱化?財政部長變科長,以後你就倒倒茶、準備點心就好了!」費鴻泰提醒政院,「不要把財政部當成財政科,立法院成立法局!」

學者:做好配套 勿淪為增稅手段

政府計畫開徵能源稅,學者表示,既然這是項稅制改革,就必須要做好配套措施,讓企業和民眾有時間來緩衝調整,且不能淪為增稅手段,否則,勢必引發國內民意強烈的反對聲浪。

其他部分須同步減稅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表示,為了因應全球暖化,世界各國都逐步在推行綠色稅制改革,希望能讓經濟成長與環境改善同步兼顧。雖然屬於能源密集的產業,短時間內將有直接負面影響,但這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正面助益。若政策實施妥當,對總體經濟不會有太多負面衝擊。

但王塗發強調,政府擬開徵能源稅,重點不在能徵收到多少稅收,而是其他部分必須同步減稅,像是一般民眾的綜合所得稅、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等,因此,開徵能源稅的配套措施是非常重要關鍵。

「能源稅不可淪為政府增稅的手段!」王塗發說,綠色租稅制度改革,目的並不在擴大稅收來源,政府必須同步擬好相關減稅的配套措施。

台灣綜合研究院代理院長吳再益指出,過去綠色租稅討論的有兩部分,除了能源稅之外,還有環境稅。在能源稅方面,由於我國能源價格偏低,在考量價格合理與兼顧產業競爭力,若開徵能源稅必須用最低價格、且逐年調整增加方式,才能降低對企業與民眾的衝擊。

至於環境稅部分,吳再益認為,由於日本、韓國都還沒開始做,台灣無需走在前面,若能源稅與環境稅同時開徵,衝擊實在太大。

前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員蔡吉源則表示,以台灣這樣一個非產油國家來說,我們能源是相對便宜的,能源稅遲早要課,這也是國際趨勢。但能源稅開徵之初,價格絕對不能太高,也必須拉長十年以上逐年增加,讓大家有時間可以慢慢進行調整。

庶民經濟 找庶民開刀?

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後,喊出所謂「庶民經濟」,盼貼近民眾生活,但近來行政部門的政策,包括調漲健保費、調高營業稅及開徵能源稅等,都是要向民眾搶錢加稅,難怪連藍委都質問:「這是哪門子的庶民經濟?」

財 政部規劃最快後年開徵「能源稅」及「碳稅(溫室氣體環境稅)」,且分十年調高稅額,根據賦改會版本,開徵第十年以後,每年稅收將高達四千多億元,未來水電 燃氣等價格都將高漲,加上企業成本轉嫁效應,將帶動國內物價上漲,不僅經濟成長及產業發展受影響,民眾能源及消費支出勢必大增。

財政部聲 稱,開徵能源及碳稅,增加的稅收將用於補貼低收入戶及大眾運輸,並配合取消四項貨物稅、印花稅、娛樂稅及調降所得稅等,若搭配措施得宜,將可達成節能減 碳、經濟發展及福利分配等目標,實現「三重紅利」。但這個「三重紅利」的大餅,恐怕又是看得到、吃不到,政府強調將補貼低收入戶及大眾運輸,盼藉此取得加 稅正當性,但真正受益的民眾能有多少?

更何況,開徵能源及環境稅,企業增加的成本可以轉嫁消費者,最終都是由一般民眾負擔,但未來減稅卻是企業及富人受益最多,難道不是變相的「劫貧濟富」嗎?

另外,政府以我國能源價格低於日韓為由,擬分十年調升能源及碳稅,但台灣國民所得不到日本的一半,能源價格卻要相當,老百姓的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正當我國面臨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實質薪資退回十三年前水準,即使後年開徵能源稅時,國內經濟已恢復成長,但薪資停滯問題仍難改善,此時是否要貿然開徵能源稅,政府真的要三思而行。

(自由時報)
--
開心農場補償跳票 玩家罵:騙人

知 名社群網站facebook上的「開心農場」遊戲吸引上百萬玩家,上周發生系統維修停機造成不少玩家農民幣或作物被清空,遊戲製造商6Waves原承諾昨 中午前完成補償,昨傍晚卻有許多玩家抱怨還未拿到補償,批說:「都是騙人的」。消保會則預計今與相關部會開會研商責任歸屬。

「今將釐清責任」
本月十四日開心農場遊戲因系統維修停機,讓不少玩家農民幣、作物被清空,當時遊戲製造商6Waves曾表示,會把玩家自上月十五日到本月十四日買到的農民幣,在昨中午前全數回贈給玩家。
但昨有多名民眾向《蘋果》投訴,玩家王鳳如表示,「補償都是騙人的」,下午五時三十分都沒收到補償,惡劣至極。玩家劉先生也批評,很多玩家都沒有收到農民幣補償,facebook官方只是做做樣子令人氣憤。 製造商6Waves則至截稿前仍未有回應。
消保會消保官組組長吳政學表示,民眾花錢買農民幣出問題,業者有賠償或給付責任,最快今會找相關主管機關包括工業局、金管會與提供交易平台購買農民幣的業者遊戲橘子等單位釐清交易流程與責任。

(蘋果日報)
--
太平洋島國 90年內滅頂 我友邦陷危機 專家籲「遷國」

研究氣候變遷24年的斐濟科學家能恩昨天警告,受到全球暖化的威脅,在2100年之前,許多太平洋島嶼就會因海平面上升1公尺而淹沒,人類再不可能居住。台灣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及吐瓦魯等地勢較低的島國別無選擇,只能遷國。

海平面將升1公尺
「太平洋氣候變遷圓桌會議」(Pacific Climate Change Roundtable)昨天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久羅召開,共有14個太平洋國家及地區與會,為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擬定協商策略。
主 持會議的斐濟南太平洋大學教授能恩(Patrick Nunn)在會前指出,多項科學預測顯示「本世紀結束前,海平面將升高逾1公尺」。能恩直言:「看不出2100年前,還有多少島嶼可居住。」地勢較低的馬 紹爾群島、吉里巴斯及吐瓦魯等環狀珊瑚礁國家,將不可能再有人類居住。各界雖已提出多項計劃協助低地區域對抗海平面上升,然而「吐瓦魯、馬紹爾群島及其他 環狀珊瑚礁地區別無選擇,只能遷移民眾。」

2020年應擬好計劃
較大島國雖可遷移到距離海岸更遠的內地,問題卻仍不簡單,能恩指 出,以斐濟主島維提雷佛島為例,低地雷瓦三角洲也會受海平面上升影響,但該地區約1萬 2000人,是吐瓦魯人口的3倍,屆時遷移將是一大考驗。低地國家的政治領袖,應把遷移計劃列為當務之急,「如果2050年前要遷移,2020年前就應擬 好計劃」。關島大學氣象家蘭德也指,密克羅西尼亞每年海平面上升約1公分,是世界平均數字的3倍。
會議主辦單位之一的南太平洋區域環境署指出,太平洋地區將是氣候變遷中最早的受害者,該地區需要更佳科學研究及觀察,且各界捐款援助也應更有效協調,以發揮更佳效應。

(蘋果日報)
--
全募兵將上路 伙房兵擬外包

國 防部今將公布「二○○九年國防報告書」,以「打造精銳國軍──募兵制」為主題,確定二○一四年實施全募兵制,將國軍員額定在二十一點五萬人,役男僅需接受 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國防部高階將領透露,為彌補國軍後勤人力不足,除將擴大現行的委外,也將以「人力外包」方式,解決非戰鬥職人力不足問題。

國防部將領透露,在二○一四年全募兵制實施後,包括行政兵、食勤兵、駕駛兵等都會考慮以「人力外包」方式執行。軍官形容,這等於是民間人士幫國軍送公文、煮飯及開車。

軍方:不涉機敏業務
國 防部戰規司長李喜明中將表示,勤務支援委外的規劃,主要是考量作戰、機敏的募兵是屬於高支出的人力,而一般不涉及作戰、機敏業務的後勤人力,例如募兵後的 食勤兵,一個人薪資就要花三萬五千元,不敷成本,因此才考慮利用民間的「人力外包」。李喜明說,二○一一年起就會進行實驗編裝驗證人力外包,逐步達成減少 後勤人力目標。
根據國防報告書內容,中共在「遠戰速勝、首戰決勝」的指導下,已由地面傳統作戰擴展到水下、海上、空中、太空、電磁和網路等爭取六維戰力優勢,現階段已具備對抗外軍及攻擊部分東北亞、東南亞軍事的戰略威懾能力,使美軍介入台海的安全顧慮大幅增加。
另 外,根據國防新聞(Defense News)昨報導,台灣駐華府的潛艦採購小組可能裁撤,主因是潛艦採購機會越來越渺茫,不如停止作業以節省經費。報導說,一旦裁撤,將等同宣告潛艦購案胎 死腹中。國防部官員否認指出,我方目前仍是繼續向美國籌購潛艦,這項計劃未改變。

(蘋果日報)
--
一卡到底 高市3票卡盼整合 議員轟不便民 高捷:將結合客運與台鐵

台 北市悠遊卡功能眾多,高雄市有TM(Taiwan Money)卡、一卡通、C-bike三種卡,功能卻不足,就算三張都帶,也只能搭捷運、公車、渡輪、客運、租自行車,高市議員大嘆:「能不能只要一張方 便好用的卡?」高捷公司說,明年高雄縣市合併前,高捷一卡通可完成與高雄客運整合,也正洽談與台鐵的整合。

貼近民心
悠遊卡可搭捷 運、公車、台鐵、公路客運、計程車、租自行車、進動物園、借書、付停車費等。高市議員周玲妏昨在議會質詢指出,高雄市民出門要搭捷運就用一卡通,出了捷運 站想換乘公共自行車,最好再辦C-Bike卡,想搭國道客運或公路客運還要再辦TM卡,「市民關心縣市合併後,高雄市能不能像台北市一樣也有方便好用的悠 遊卡,一卡到底?」
「三合一」低價策略
高市議員陳麗娜也要求交通局整合出一種交通電子票證,擴大這張卡的適用範圍,配合大眾運輸「公共自行車、公車及捷運三合一」的「低價策略」,大眾運輸的營運應有機會起死回生。
住高雄巨蛋附近的民眾洪金禪說,如果要回林園老家,得先搭捷運到小港再換客運,不能一卡到底,還要換卡或掏錢買票,若能整合成一卡到底當然比較好。
高市交通局長王國材表示,高捷公司發行的一卡通與悠遊卡功能最接近,只要一卡通增設加值點與特約商店,可以達到最大服務效果。捷運局長陳凱凌也同意由高捷出面整合,與台鐵合作,讓民眾可持卡搭火車。高捷公共事務處長江惠頌表示,高捷正努力與高雄客運、台鐵等整合票證。

建輕軌衝高捷運量
此 外,高捷虧損連連,高市議員陳信瑜昨要求市府加速興建輕軌,以環線路網來提升捷運運量,必要時應由陳菊市長拜會行政院長吳敦義。捷運局長陳凱凌說,高捷發 展瓶頸在於沒有完整路網,市府希望中央能比照台北市給予高雄協助,一定會向行政院長吳敦義尋求支持,因為「高雄人一定會挺高雄人」。

(蘋果日報)
--
齊邦媛教授與國文教科書/吳宏一

今 年7月在報刊上讀到齊邦媛教授《巨流河》新書發表會的新聞報導,提到當時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教科書選用黃春明的《魚》一事。報導上說:當時還是「新人」的 黃春明,作品《魚》被齊邦媛選入。被許多委員痛批「無聊」。她甚至為此「拜票」,一一說服編審委員,終於讓《魚》闖關成功。齊邦媛回想,當時她隨時可能坐 文字獄,「住進保安大飯店」。

這則新聞真讓我嚇了一跳。因為我發現報導所述,與事實大有出入。最近看了《巨流河》,更覺得不能不出面澄清。
民國62年,我自台大博士班畢業,留校任教。國立編譯館正改編國中國文教科書,請屈萬里老師擔任編審會主任委員,由台大張亨、師大戴璉璋、政大應裕康三位教授負責編輯小組。《巨流河》中說戴先生是政大教授,應先生是師大教授,諒是一時誤記。

《魚》非拜票獲選
後來應教授出國講學,經由張、戴兩位教授推薦,屈老師同意由我遞補空缺,參加了編輯小組。那時課本第一、二冊剛剛編印,我馬上追隨在張、戴之後,為第三冊進行範文選材工作。
黃 春明的《魚》,究竟是誰推薦的?最近我跟張亨、戴璉璋教授先後聯絡過,記得是張先生先推薦的。編輯小組三人討論時,認為黃春明已是名小說家,還把他的《看 海的日子》和《癬》一起考慮。可是《看海的日子》實在太長,《癬》寫到夫妻間的若干問題,都不合適,所以最後仍推薦《魚》給編審會。因此說《魚》是我們編 輯小組三個人一起推薦的也可以。
提交編審會討論時,有委員認為《魚》篇幅太長,還要再刪節;還有委員質疑文中寫小孩子騎大車,「屁股一上一下」, 甚為不雅,宜加改正等等。這些意見都是善意的批評。經過我刪節改訂之後,第二次提會討論,館方齊邦媛、洪為溥委員是贊成的,朱匯森、盧元駿、葉慶炳等委員 也都轉為支持,所以屈萬里老師裁示通過採用。接著就交給我趕寫教科書和教師手冊的部分。新聞報導說齊教授為了「選入」黃春明的《魚》,要「拜票」、「一一 說服編審委員」,那是有些大言欺人了!對其他年輩超過齊教授的資深委員,更是不尊重。
齊教授或許忘了國中國文第三冊出版後,有人在報上投書,標題是《甩掉黃春明那條魚》,為了回應這一類批評,我曾把為教師手冊所寫的黃春明《魚》的賞析文字,投給當時高信疆主編的《人間》副刊發表。這些事,有些書面資料是還可以查證的。

不合事實應更正
齊教授《巨流河》中只列出國文第一、二冊的目錄,第三冊以後付之闕如,可是她所提到的課文,除了第一冊的《孤雁》外,其他像《木蘭詩》《慈烏夜啼》等,都見諸第三冊以後。
第三、四冊以後的編審會和編輯小組其實已變動了,書中卻一字不提。而且像《木蘭詩》《慈烏夜啼》,都是流傳千載的古典詩歌,是舊版教科書就曾選用過的,並不是齊教授到任後才開始採用的課文。教科書的範文是論適用與否,不是以古今新舊來定其優劣的。
最後齊教授說她差點為黃春明的《魚》「住進保安大飯店」,我希望這只是個笑話。因為後來戴先生和我在編譯館繼續編書時,曾經為了抗拒館方有人要我們把《南海血書》選入教科書而奮力抗爭過,那豈不是更有可能「住進保安大飯店」?
以上所說,歡迎齊教授回應及讀者查證。《巨流河》不是小說,是大時代的紀錄,所以不合事實的地方,作者應及時更正。

(蘋果日報)
--
諾貝爾獎獎勵的經濟治理/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還 有人在乎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誰嗎?世界經濟顯然出了問題,去年的得獎人克魯曼頂著光環把責任怪在一大堆人身上,包括了不少同行的經濟學家。今年諾貝爾經濟 學獎能不能選出大師,指示明路,可能並沒多少人抱著這樣期待。揭曉前,本系有老師照往例徵求預測得獎人選,還不錯,有五人下注。

很不容 易,有一位下注的老師竟然猜中了得獎人之一的Oliver Williamson,顯然Williamson得獎應該並不意外,不過另一位得獎人Elinor Ostrom則是絕大多數經濟學界的人都感覺陌生又好奇,因為她嚴格說來應該不是經濟學家,而是政治科學的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又一次跨出了狹義的經濟學 藩籬,提醒我們學海無涯,學科分界不該侷限知識的發展。
Williamson與Ostrom都屬於新制度學派,也是繼1991年寇斯 (Ronald Coase)與1993年諾斯(Douglass North)之後,諾貝爾經濟學獎又一次肯定制度研究的成就。新制度學派所研究的主題雖然讓人側目,但是始終不是經濟學的主流,經濟學的文獻普遍要求數學 模型或計量實證,Williamson與Ostrom的著作幾乎都是應用分析與文字論述。

制度讓組織有效運作
媒體報導兩位得獎人 的研究貢獻中「經濟治理」(economic governance)一項是在此之前我沒聽過的。不過,仔細一想,Williamson的研究的確在「公司治理」有重大影響,而Ostrom深入許多 「公共財產」(common property)問題,研究其自我管制的組織方法,合起來稱之「經濟治理」相當恰當。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將組織分為 廠商與市場,認為組成廠商的眾人有利潤作為共同目標,會行為一致,而市場則是眾人各自行動,偶爾會出問題,因此只有市場管制的問題。新制度學派多年以來從 廠商與市場的區分,指出組織的多元化以及各自運作的成本問題,因此各種組織藉由內外部的治理來降低成本。這些問題的釐清,Williamson貢獻卓著, 對企業管理尤其重要。
另一方面,Ostrom研究的不是一般的經濟組織,而是公共財產性質的資源。公共財產因為缺乏完整的私人誘因,在經濟理論裡 一向被認為會出現過度消耗或效率低落的問題。然而,Ostrom考察實際運作的方式,發現許多公共財產在使用人自我規範的制度下都能運作良好,未必一定出 現「公共財產的悲劇」,革新了許多公共行政的傳統思維。
值得特別強調,兩位得獎人研究的「經濟治理」並不是抓住市場失靈的小辮子,鼓吹政府管制, 而是透過實務的觀察研究,找出如何藉由制度的協助,能讓不完美的組織得以發展出有效運作的方式。就現實問題想,市場經濟不管發生什麼樣的危機,從制度與組 織著手改善,仍然是最踏實的辦法。
如果期待經濟理論解決問題,每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都會讓我們思考更好的理論在哪裡?兩位得獎人的研究貢獻將新制度 經濟學擴及管理與政治的領域,新制度學派也已在社會科學的各領域裡有相當蓬勃的發展,諾貝爾獎如果對當前全球經濟危機有所啟示,應在於跳脫政府干預的混 戰,從更廣泛的制度與組織中,找尋能幫助市場健全的機制。

(蘋果日報)
--
到大陸買藥應找藥局 選打印包裝

兩岸往來密切,台灣人在中國大陸買藥也很常見,但因國情不同、個人適合使用的狀況也不同,不建議買路邊販售未有核可字號的藥品,以免治療無效反傷身。

臨床藥物專家黃鶴群藥師說明,出國應先準備好自己的常用藥,可請醫師開立足夠天數的份量,像止痛藥、暈車藥、腸胃藥等,可先備妥2至3天份,萬一不夠用,可在當地就醫或至大藥局購買。

在大藥局買較保險
中 國大陸的進口藥品都有核可字號,且會在外包裝上標記製造廠、電話等,但因未登記字號的當地製造藥品很多,更有家庭自製販售的產品,不建議在路邊攤或小店買 藥,應找大藥局。黃鶴群藥師更提醒,仿製藥品在中國大陸很多,有些歐美藥廠的藥品,在包裝設計上會有雷射標籤等來預防仿冒。若要在中國大陸購買,可認明是 否具有這些標籤。

應注意保存期限
黃鶴群藥師提醒,在中國大陸買中藥比買西藥還危險,因中藥管控、品質更加無法確認,只能挑在大城市中的大藥局來購買,絕對不要買市場內攤販賣的藥。
另 外像雲南白藥、西瓜霜等中國大陸常見的自製藥品,在大藥局購買時也要看製造日期、保存期限,建議選打印包裝,保存期限愈接近製造日期產品愈好,表示出廠不 久,較少發生藥品變質等問題,但吃、擦藥品後若有任何不適症狀,包括原有的不舒服情況未改善時,都要立刻停止使用,太嚴重的話應盡快在當地就醫。

(蘋果日報)
--
孕前檢查 德國麻疹 水痘抗體 防畸胎

台 北縣衛生局自今年1月開始,免費提供縣民婚後孕前健檢,據統計,已有近千位縣民利用健檢服務。在十多項檢查項目中,異常比例最高的是男性精蟲過少,佔 23%;其次佔15%的是精子活動力不良。台北縣立醫院泌尿科醫師陳怡光指出,近年景氣差,民眾普遍工作壓力增加、作息不正常,可能是影響精蟲數量的主要 原因,建議男性每周至少應撥空運動2次,可以改善精蟲品質與數量。署立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葉姿辰表示,孕前健檢能避免生育不健康寶寶的風險,建議所有 夫妻計劃懷孕前,都應到醫院或健檢中心檢查。

台北縣衛生局指出,異常比例第3高的是女性水痘抗體陰性約7%,這些女性若沒有在孕前打水痘 疫苗,而在孕期受感染,就會造成胎兒異常。台灣婚前健檢風氣不如國外,造成嬰兒一出生便罹患可避免的疾病或肢體異常,因此台北縣市都推出免費的婚後孕前健 康檢查,至少在生育子女前能發現潛在風險。葉姿辰醫師指出,一般婚前或孕前健檢項目,除了基本血壓、血糖等檢查外,還有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性病、 B型肝炎等傳染病檢查,和女性的德國麻疹、水痘抗體檢查,都是可避免懷孕後,胎兒異常的機會。

報你知
一般健檢中心都有推出「婚前健檢套餐」,依價格不同,項目也略有差異。葉姿辰醫師建議,夫妻或準夫妻在懷孕前至少應做右列的健檢項目。

這樣做
婚前孕前應健檢
葉姿辰醫師表示,許多人擔心婚前健檢結果會影響婚姻,害怕若檢查出疾病,對方會打退堂鼓悔婚,但婚前健檢目的是讓男女雙方更了解彼此身體狀況,在未來婚姻生活中該注意哪些事項,或能提早治療。健康的父母才能保有健康的下一代,若婚前沒檢查的夫妻,至少要在懷孕前健檢。

打水痘德麻疫苗
一般人感染德國麻疹、水痘幾天後便能痊癒,若孕婦感染就會增加胎兒腦缺陷等畸胎機會,孕前應檢查體內是否有德國麻疹和水痘抗體,若無則需施打疫苗,但注射疫苗後3個月才能懷孕,以避免抗體未完全產生而使胎兒受感染。

甲狀腺病史服藥控制
葉姿辰醫師提醒,有甲狀腺病史如凸眼症、甲狀腺亢進等,應加做甲狀腺功能篩檢,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便不宜懷孕,待接受甲狀腺素口服藥物治療、控制正常後再懷孕,否則容易流產或胎兒罹患呆小症、智力不足等。

糖尿病患需控制血糖
糖尿病或高血糖孕婦易罹妊娠糖尿病,生產時發生合併症如流產、早產、羊水過多,胎兒可能生長遲滯、患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應注意飲食與血糖值,由醫生評估是否停用口服藥物,改採注射胰島素方式控制血糖。

無B肝抗體打疫苗
B型肝炎會垂直感染給嬰兒,要檢查有無帶原、抗體,若沒抗體要施打疫苗。葉姿辰醫師指出,若媽媽是B型肝炎e抗原陽性,嬰兒一出生除打B型肝炎預防針,還要多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強避免被傳染。

專家說
Rh血型篩檢避畸胎
血型是Rh陰性帶Rh抗體母親,抗體會經胎盤破壞胎兒紅血球,引發胎兒貧血、黃疸、心臟衰竭等,須納入父親基因計算是否適合懷孕。

穿寬鬆內褲護精蟲
抽菸、喝酒、濫用藥物、生活作息不正常等,都可能讓男性精蟲細胞受到傷害。此外,內褲應選寬鬆款式,以免睪丸溫度過高,也會傷害精蟲。

(蘋果日報)
--
產品「地理標章」 池上米受益最大

到傳統市場買池上米,老闆問你:「要買幾斤?」那一定是冒牌貨,因為已獲認證的池上米,光賣小包裝的產品及池上便當店都不夠,不可能按斤零賣。台東縣池上鄉在四年前申請產地認證,將「池上米」註冊成「地理標章」,當地農民收益因此增加一倍。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和農委會自九十三年起,積極推動能證明產地的地理標章,但是直到第二年,有八項台灣茶產地的名稱在大陸被搶先註冊成商標,台灣農業界才開始正視這件事。

地理標章是證明商品或服務來自特定的地區,且由於當地的地理環境因素,讓產品有特殊的品質、聲譽或其他特性。台灣目前共核准十四件產地證明標章。

池上米是最早用地理標章申請商標保護的案例,池上米註冊證明標章規範的起草人、池上鄉稻米品質競賽推動委員會幹事張堯城指出,「池上米」四年前通過地理標章認證,不僅消費者在購買時更有保障,池上鄉農民的收益也增加了一倍。

要成為「正港」的池上米,不僅一定要在池上鄉行政區內栽種,且不是「統統有獎」。目前池上鄉的稻米約只有五成能獲得標章。張堯城說,除了產地保證和總量管制外,想獲得「池上米」標章還必須通過農藥殘留檢驗和品質保證。

張 堯城強調,池上米標章的農藥殘留檢驗,「是一年兩千四百公頃的全面檢測,而不只是抽測」,且代表賞味度的「食味值」必須達六十五分以上。他透露,真正獲得 認證的池上米,在包裝袋上的池上米註冊商標,以及認證單位、認證字號等資訊,必須占包裝袋上方五分之二的版面,如果沒有就是仿冒。

四年前,市面上有一百多種池上米,九成以上都是仿冒,現在仿冒品遽減。根據農委會統計,以往池上米的收購價,一百台斤約一千元,目前已經增加到一六五○元,扣除成本費用,農民的收益成長了一倍以上。

阿里山茶註冊 冒牌貨卻沒少

台東縣池上米實施地理標章認證,農民收益翻漲一倍,但同樣也有地理標章的阿里山茶,卻差很大,茶農收益提高不到一成。

池上鄉長李業榮表示,實施標章認證後,鄉公所派人到各大賣場抓仿冒,「誰敢仿冒,我們就告誰!」只要發現仿冒米,鄉公所就請律師發函要求下架,先後發出十五件律師函,「近兩年已沒發現仿冒品」。

鄉農會表示,池上米身價漲,年輕人願意返鄉種田,雖然辛苦,但經濟效益可觀。例如首屆池上米后林翠蘭和丈夫高盛雄,就是從外地返鄉接下長輩留下的田地,打出自己一片天。

相較之下,也有地理標章的阿里山高山茶卻未讓茶農受益,茶農說,魚目混珠的阿里山茶隨處可見,市面上冒牌阿里山茶充斥,收益提高不到一成。

茶商表示,熟客與茶行間已有信任關係,客人相信茶行茶葉品質,不會特別注意有無標章;只有陸客、外籍客人會特別選購有標章的阿里山茶。

不過,多數茶農仍肯定「地理標章」作法,等於給正統阿里山茶一張身分證,就長遠發展看是有利的。

(聯合報)
--
新手爸陪產 孕婦緊張生更久

英國權威婦產科醫師歐登特(Michael Odent)警告,先生或伴侶進產房陪產,不僅可能使生產過程更長、更困難,並可能損害孕婦與新生兒的健康。因此他建議新手爸爸「敬產房而遠之」。

在 英國、法國及非洲行醫逾50年的歐登特還說,生產過程中有男性在場會使孕婦精神緊張,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如此一來將減緩催產素(oxytocin)荷爾蒙 的分泌,延長生產過程,提高剖腹生產機率。而要求伴侶陪產,也可能導致婚姻破裂、陪產配偶事後也和產婦一樣罹患產後憂鬱。

因此,理想的生產環境是沒有任何男醫生或男性伴侶在場,只有經驗豐富、低調安靜的助產士即可。

不 過,反對者指出,並無證據支持歐登特的說法。專門提供如何做個稱職爸爸意見的網站Dad Info的費雪說,並無證據指出伴侶進產房會影響夫妻關係,有些產婦因伴侶在場,獲得極大安全感,而產婦希望丈夫相陪,是因她是在醫院而非家中。「全國分 娩信託基金會」的紐本說,產婦通常認為懷孕生產是兩個人的事,她懷胎10月,男人好歹得進產房陪伴。

(聯合報)
--
鼓動人生/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鼓是最能激發人心的一種樂器,激昂的鼓聲常使人熱血沸騰,所以不論中外,催戰都用鼓,曹劌論戰中就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話;梁紅玉擊鼓退金兵,跟韓世忠大破金兀朮成為千古佳話。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它的地位,但是西風東漸之後就逐漸沒落了。

中國節令鼓 大馬當遺產

台 灣自「優人神鼓」後,鼓又復興了一些,但是還是很多孩子沒有看過鼓。沒有想到,二○○九年馬來西亞宣布華人的節令鼓為大馬國家文化遺產。大馬政府不承認華 校的學籍,華文也不能上大馬的電視,但是他們卻承認了上面刻有中國傳統廿四節氣的鼓,做為他們的文化遺產,很令人感慨。

節令鼓的由來有著 海外華人心心念念不忘祖國文化的感人故事。一九八八年,柔佛州新山的寬柔中學負責中華公會第九屆舞蹈節的開幕典禮,他們想找一個代表中國傳統的藝術,練好 了以後,可以在中國的節慶中都出去表演,給華人學生一個舞台。他們想到了中國的鼓,擊鼓是個藝術,曹操宴客時就曾叫彌衡擊鼓以娛他的嘉賓,所以他們便成立 了鼓隊,鼓上面用優美的中國書法刻上了廿四個節氣:雨水、驚蟄、穀雨、芒種、白露、小寒…,這些我們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都不一定說的出的廿四個節令,將書 法、節令及鼓結合在一起,成了節令鼓。

專注加體力 擊鼓好處多

擊鼓講究默契,每個人動作要整齊劃一、節拍一致,它特別需 要專注,這對學生是個很好的訓練;打鼓需要體力,尤其是臂力,所以寬柔中學的鼓隊學生每天要跑操場、做伏地挺身。但學生卻很喜歡,從初中到高中,一練好多 年,他們說每次練習就好像家族聚會,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身旁關心你,苦澀的青少年期很快的就過去了。這個華校經過廿年的努力,把中華的節令鼓成功的推展了 出去,成為馬來西亞的文化遺產。

想想我們自己,好像沒有給孩子什麼紓解心情、上台表演的活動,一般的管弦樂團太昂貴,沒有幾個學校或家庭 負擔得起。但是鼓隊則不同,大鼓雖然貴,卻是公用,家長不必替孩子買鼓,而且只要有節奏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練鼓,是個平民化的樂器。對好動、精力充沛的 孩子來說,是個很好的發洩多餘體力的方式。尤其節奏感是人的本能(走路就是一個節奏),節奏會活化大腦中的快樂中心,使人不由自主的微笑。

祖先留珍寶 我們要珍惜

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有發展出他們文化特色的鼓,我們的阿美族用竹做鼓,我在廣西壯族的博物館看到三千年前壯族人民用藤做的鼓,各個民族都用他生活周邊的材料做鼓,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韻律與節奏是娛樂身心很好的方法,在節令鼓變成馬來西亞的文化遺產後,我們是否也該想一想還有什麼祖先留給我們,還未被外人拿去用的呢?

(聯合報)
--
笨蛋,問題不在氣象口語化/黃俊儒(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通識教學中心副教授)

在幾經波折之後,監察院終究還是對氣象局提出了糾正。只是在監察院所認為的主要原因中,有個十分值得玩味的理由:就是認為氣象局沒有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庶民知識」,因此降低了預警效果,要求氣象局應針對氣象預報進行「口語化」及「平民化」。

首先,台灣的氣象新聞不夠「平民化」與「口語化」嗎?

其實,台灣各種天氣數據的提供單位雖然是氣象局,但是卻有眾多的媒體在協助「傳遞」與「轉譯」的工作。例如各大電子媒體常常在颱風未登陸前就已四處進行 SNG連線,颱風來時,年輕記者更是被派去上山下海捕捉驚悚畫面,這些難道不是在幫助民眾早些「身入其境」,而這樣的氣象「平民化」工作難道還不算落實 嗎?

過去,曾發生有二○○二年辛樂克颱風襲台的一連串烏龍報導案例,當時因為包括「滔天巨浪」、「樹會連根拔起」…等誇大形容詞充斥在各大電子媒體中,之後引 發颱風假錯亂的爭議。這樣的狀況是很「口語化」,但卻也伴隨著副作用。「口語化」的氣象報導,在台灣從來就不缺,就怕氾濫。

其次,對氣象局而言,氣象口語化後就可減少挨罵嗎?或許需要先考量,氣象「口語化」究竟可解決什麼問題。

如先前報載,為因應監察院糾正,氣象局已開始嘗試在網站中做改變。例如將過去的專業化陳述語句改成「有時仍可看到陽光露臉」、「外出也要記得攜帶雨具」、「早出晚歸也要穿件薄外套」…等用語。沒錯,是很親民討喜。

但是如果真遇到颱風狀況,就算把「雨量一千釐米」改成「低窪地區民眾快點逃命」,最後氣象局要面對的終究還是預測結果正確與否的問題。「結果對了」,掌聲 四起,又是兢兢業業,又是勞苦功高;「結果錯了」,同樣再來糾正一次,繼續被推作輿論及情緒的祭品,冷不防再被冠個「危言聳聽」。偏偏現代科學原本就有其 侷限性,任誰也無法擔保氣象預測的萬無一失。這是氣象預測中永遠避免不掉的風險,更何況適值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的此時。

如果這種「本質性」的問題癥結永遠不被討論,而老是在後端的「裝飾性」問題上打轉,不知氣象局能否「成功地預測」自己下次會不會再重複地被修理一頓?現代 科學與氣象預測背後,都同樣有個很長的故事,但是被搞壞行情與胃口的媒體、民眾與官員,卻往往沒有耐心去理解與釐清。

「如果氣象預報得精準些,那麼應不會有官員跑去理髮與吃大餐…」、「如果氣象預報可以口語化與平民化一點,應就不會再挨罵…」。這就是我們的教育與我們的社會:對於複雜問題,我們永遠只企求一個簡單、素樸、立即與速成的答案。我們的監察院如是,我們的氣象局如是。

(中國時報)
--
輸中韓 贏港日 台灣多益英測第8

美 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台灣代表處昨天公布「二○○八年亞洲國家多益平均成績比較」,亞洲十四個國家中,台灣排名第八,輸給中國、南韓,但贏香港、日 本。這是台灣首次在多益平均成績贏過香港。值得注意是,台灣人的多益聽力測驗成績每年提升、但閱讀測驗成績逐年下降,對職場競爭很不利。

多益測驗是考職場英語,滿分九九○分。ETS台灣區代表處統計,二○○八年台灣有十八萬一九四九人考多益,平均成績五三三分,比全球五三三分少二十分。台灣考生聽力平均二九三分、閱讀平均二四○分,反映台灣考生聽說能力較強、但閱讀英文的能力不足。

聽力遠比閱讀好 不利職場競爭

如果進行亞洲比較,前三名是印度、菲律賓及馬來西亞,中國第六、南韓第七,台灣第八、香港第九、日本第十。台灣是首次贏過香港。

ETS台灣區代表處總經理王星威說,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後,曾引起一場國民教育語文教學大論戰。

有人認為除了學英語外、還要學中文。「獨尊英語」氛圍被打破後,香港國中小的英語授課時數減少,英語程度也逐年減弱。

科研人分數低 影響與國際接軌

王星威表示,香港人多益平均成績輸給台灣,不代表台灣人英語能力比香港人好,只能說台灣和香港非菁英階層的英語能力愈來愈近。香港菁英階層不會去考多益,主要是高中或職業學校畢業的人報考。

王星威指出,中國大陸則是菁英階層報考多益,而韓國近年國際化程度很高,這兩國多益成績贏過台灣,很正常。他要提醒,台灣科研人員的多益分數平均僅五○七分,英語程度弱,不利接受國際資訊,將影響我國科學發展。

(中國時報)
--
我上班族多益成績 輸中國103分

經 濟不景氣,英文能力成為求職利器!不過,由ETS(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台灣區代表發佈的「台灣與國際職場英語能力差距報告」卻顯示,去年台灣多益 (TOEIC)成績在亞洲地區十四個參與檢測的非英語國家中,只排名第八,落後排名第六的中國達一百零三分,也比排名第七的南韓少了六十一分。

平均五百三十三分 也落後南韓

多益測驗分數主要反映受測者在國際職場環境中,與他人以英文溝通的熟稔程度,考試分聽力與閱讀兩部分,各一百題,滿分為九百九十分。

去年亞洲多益以印度表現最好,平均成績達八百零九分。我國十八萬名考生的平均成績為五百三十三分,比全球平均低二十分。其中,聽力兩百九十三分、閱讀兩百四十分。

進一步分析各類人才的多益表現則發現,台灣僅有行銷業務人才的多益成績優於全球平均成績,顯示台灣只有涉外關鍵部門工作人員的英文能力較好,其他職位仍有大幅改善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從二○○四年的五百五十分逐年攀升至去年平均六百三十六分,進步八十六分;反觀台灣,近三年,多益成績雖然也持續微幅上揚,但從二○○六年的五百二十二分,進步到去年的五百三十三分,只多了十一分。

ETS台灣區總經理王星威指出,中國成績遠勝南韓跟台灣,顯示中國菁英上班族英語能力快速進步,值得警惕。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表示,台灣民眾缺乏國際觀,又不像中國有強大誘因,除了少數頂尖學生,很多人不讀原文書,也不看報章雜誌,結果自然如此。建議要多看多涉獵國際性英文報導、接受新知。

(自由時報)
--
青春年代/王健壯

「雄中ㄟ」,尤其是編《雄中青年》的那些人,雖然偶爾拿到一本《建中青年》在私底下傳閱時,心裡面隱隱約約會有點妒羨的惆憾,但仍然無懼於將青澀的自我,一次又一次地投射到校刊上每一篇文章裡面,每本校刊都是每個世代「青春無敵」的紀錄。

操場上所有人都穿著嶄新的制服,一種比卡其布顏色稍暗,質料也較薄較輕,但我已忘記布料名稱叫什麼龍的制服,祇有我一個人穿著已略顯泛白的卡其布長褲,即使擠在一千多人的人群裡,仍然突兀刺眼得像個異類。

那是我到雄中新生報到第一天的畫面,那條卡其布長褲是拿我父親長褲修改的。站在操場上聽訓那段時間裡,我在心裡不斷想著:好不容易才考進這所學校,但第一天就這樣出醜,以後三年要怎麼過啊?

我讀的初中是全市成績排名最後的一所學校,能擠進雄中的人少到都可以名留校史,因此在聽收音機報榜時聽到自己名字那一剎那,我興奮到把手中正抱著的小外甥 往空中一拋,差點讓他摔得頭破血流。當年那個小外甥現在已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偶爾聽他母親重提這段往事,他還是難以置信:有必要這麼興奮嗎?

這幾年我偶爾在過年時抽空重回學校逛逛,雖然校園裡空蕩蕩看不到一個人,但四十多年前的那所老雄中畫面,卻在一步一瞥間一點一滴重現眼前。

畫面裡有:紅樓教室裡像和尚唸經般苦背環球英文課本單字的那些同學;滿口鄉音第一堂課就告訴學生「化學之分析的『之』就是『的』」的化學老師;住在學校宿 舍每天早晨從樓上往下倒洗臉水的工藝老師;當過柔道國手每次上課都把我高舉過頭摔進游泳池裡的體育老師;考五線譜像考茱麗亞音樂學院學生那般專業嚴格的音 樂老師;對中國地理無所不知好像地圖是他繪製的地理老師;以及長得一派斯文把我從理組騙進文組害我一生就此轉變的國文老師。

當然,還有那棟蓋在一棵盤根錯節老榕樹旁邊的老圖書館。

那是一棟日式木造建築,館內燈光昏暗,地板吱吱作響,老圖書館該有的風情盡在其中;但它吸引我隔幾天就要跑一趟的原因,卻是那些書店裡買不到的藏書。我到 現在還很納悶:在我讀高中的年代,上個世紀六○年代中期,那間老圖書館裡怎麼會有那麼多禁書?我讀的第一本聞一多的書,陳獨秀的書,都毫無禁忌地擺在書架 上任人取閱。

當時我雖然祇是因為聞其名而讀其書,並不瞭解他們背後那些複雜的政治因素,但光是這樣的詩句:「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醜惡來 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就足夠讓一顆青澀的心靈被震撼到搖搖欲墜。我的三○年代文學啟蒙地,就是那棟早已拆除祇存留在記憶中的老圖書館。

老圖書館之外,雄中當時還有一棟可以做木工與金工的工藝課工廠,一棟單獨的美術館教室,單獨的音樂館教室,由於有這樣的教學環境條件,如果形容那時的雄中是一所有自由色彩也重視「博雅」(liberal arts)的中學,大概並不嫌誇張。

也因為有這樣的自由學風,「雄中ㄟ」,尤其是編《雄中青年》的那些人,雖然偶爾拿到一本《建中青年》在私底下傳閱時,心裡面隱隱約約會有點妒羨的惆憾,但仍然無懼於將青澀的自我,一次又一次地投射到校刊上每一篇文章裡面,每本校刊都是每個世代「青春無敵」的紀錄。

想我現在的雄中學弟們,也像我們當年一樣吧。也唯其如此,對於有些人最近指控他們在校刊中刊登《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是在敗壞善良風俗,我那些青春無敵的學弟們此時應該學學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雄中ㄟ,驚啥!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