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70205

常開車 容易得皮膚癌

常開車容易得皮膚癌。研究人員發現,車窗玻璃擋不住紫外線對皮膚的長期傷害,經常開車的人長時間曝曬在透窗而入的陽光下,患皮膚癌的風險會比偶爾開車的人高,開車時習慣把車窗搖下直接接觸陽光的人,皮膚癌風險更高人一等。
車窗的玻璃材質大多可以擋掉會把人曬傷的紫外線B光(UVB),卻擋不住會把人曬黑、穿透性較強的紫外線A光(UVA),隔著車窗接觸陽光仍容易引發皮膚癌。前擋風玻璃則大多是夾層玻璃,足以把紫外線A光與B光過濾掉。

要降低皮膚癌風險,研究人員建議把車窗玻璃弄黑一點,或安裝可過濾紫外線的貼紙等。專家則說,無論何時,只要曬到陽光就要小心,而且避免曬傷,因為曬傷會使皮膚癌風險倍增。

美國聖路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找到898名身體某一側患皮膚癌的病患,發現其中佔559人的男性患者患癌部位與開車時身體曬到陽光的地方有直接關聯,像是頭部、頸部、手臂以及手。

這些患者罹患的癌症有許多種都是經常接觸陽光日積月累而成,並非一次大量但斷斷續續地曬所致。研究報告已在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發表。

在美國,駕駛座位於車身左前方,這些患者多是身體左半側出現皮膚癌。研究人員還發現,開車時偶爾會把車窗搖下的患者,身體左側出現皮膚癌的機率更高。

這項研究報告的主要執筆人傅斯科博士指出,女性駕駛人愈來愈多,預料未來女性左半側患皮膚癌的案例會相對增加。

(聯合晚報)
--
長期開車族 易罹患皮膚癌

長時間開車的人要當心他們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會將大增。根據一項最新的醫學研究,開車時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的肌膚,包括頭部、頸部、手臂及手部都是「高危險區」,其中開車時搖下車窗讓陽光直接透進車內,駕駛人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更高。

根據美國聖路易大學醫學院對八百九十八名皮膚癌病患(其中男性佔五百五十九人,女性三百三十九人)進行的這項研究調查,發現患者有腫瘤的部位與他們開車時身體被陽光照射的部位有直接關連,在美國多數是身體的左邊。

研究人員發現,許多皮膚癌病患的腫瘤部位都是長時間暴露在陽光照射下所造成,而非短時間密集或斷斷續續的陽光照射。

負責這項研究的醫師佛斯克說:「研究結果支持我們原先的假設,也就是那些經常長時間開車的民眾,他們身體左邊的皮膚較可能罹患皮膚癌,而且是漸進式的發生。」

他說:「我們同時發現,所有偶而搖下車窗開車的駕駛人,身體左半邊部位罹患皮膚的機率也較高」。

目前多數汽車的檔風玻璃都具有過濾UVA (短波和長波紫外線)和UVB (中波紫外線)的功能,側邊的窗戶濾光功能則較差。

佛斯克建議車主,可以將側邊的窗戶玻璃顏色加深,或使用UV隔板,降低皮膚接觸紫外線照射後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中央社)
--
拚命逛、拚命買 直到倒下…/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年關將近,又是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新一波促銷戰開始,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與精美廣告文宣,動輒標榜單一特價或超低折扣,您是否已按捺不住,打算用年終獎金,好好「瞎拼」一番?

在國外,年節假期又被稱為「Shop-Till-You-Drop」季,即讓你拚命逛街,直到倒下,聽來雖嫌誇張,卻意不遠矣。畢竟在歡喜、慶祝的氣氛中,人難免情緒興奮,加上外界誘惑,消費節制能力下降,自然花錢就變得大方。

衝動性購物,偶爾為之無傷大雅,但有人卻養成習慣而惹來麻煩。總是買回根本不需要或本身財力無法負荷的東西,而胡亂消費的結果,往往造成家庭、工作或經濟上的嚴重傷害。

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科教授Lorrin M. Koran博士曾針對2500位成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統計發現,約有6%的女性與5.5%的男性有衝動性購物的問題。

探究原由,不外乎是價值觀偏差,認為買的越貴,越顯現尊榮或誠意;自卑作祟,覺得這樣才有面子;競爭心態,別人有,我也要有與狂買東西解悶以宣洩生活壓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當事者的病態行為已達臨床「購物癖」或是「衝動控制障礙」診斷,但始終未接受治療。每逢年節假期,衝動購物舉動變本加厲,彷彿入寶山非得滿載而歸不可,事後卻常悔不當初。

若有類似困擾,專家建議應從修正認知、行為做起:

一、提升自我價值:與其打腫臉充胖子,藉由購物把自己打造成名牌動物,獲取他人的肯定,不如把錢花在個人充實與學習上。

二、檢討危險因子:檢視引起衝動購物的原因,發展應變方法。例如,若是在心情沮喪時才衝動購物,可嘗試用運動、閱讀、找朋友分享等,紓解負向情緒。

三、不碰促銷訊息:少瀏覽廣告DM。縮減平日購物次數或停留賣場時間,甚至請人代勞。

四、問物品實用性:捫心自問要買的東西是否為必要?使用的頻率高嗎?花費負擔得起嗎?

五、擬定購物清單:依照預算與實際需求,確實執行。

六、邀親友陪購物:以規範不當消費行為的發生。

若努力改變仍效果不彰,且濫買表現已讓自己與周遭他人感到痛苦時,請立即尋求專業協助,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除了緩解病情外,也避免往後掉入債台高築的惡性循環中。

(聯合報)
--
中國姓氏大幅減少 從兩萬多個減至四千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花費兩年時間調查完成「中國姓氏統計」,其中指出,中國曾有兩萬多個姓氏,但如今只剩四千多個。

上海「新聞晚報」報導,「中國姓氏統計」是中國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調查人數近三億,找到約四千一百個姓,而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姓多達兩萬四千多個,經過千百年演變,已有兩萬個姓氏不見蹤影。

袁義達指出,「小姓消亡,大姓興盛」是明擺的事,例如南北朝時期,鮮卑族人進入中原後,大量改為漢族的姓,因此許多小姓大大減少,甚至消失。

袁義達表示,對於稀有姓氏的保護目前只是一種自覺行為,中國官方並沒有什麼法規對稀有姓氏採取優惠政策。

據統計,中國目前使用的約四千一百個姓氏,絕大部分是單姓,少部分是兩個字或三個字的複姓。

雖然一些姓氏消失了,但是新的姓氏也在產生。袁義達說,新的姓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父母姓名合二為一,這種情況往往是雙姓,例如「李王」,在福建、廣東比較多。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給孩子新的姓,和父母的姓名毫無關係,例如有人姓「一」,這個姓是父母給孩子挑選的一個新姓。

調查中發現了一些罕見的姓,例如江蘇省徐州市九里區有人姓「拾」,出處不詳;重慶市北碚區有人姓「百」,源於黃帝之後;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有「千」姓,祖先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北京的「萬」姓,可追溯至晉國大夫畢萬之後。

(中央社)
--
日本小說家的細活/邱振瑞

在競爭激烈的日本文壇,作家要闖出名號絕非易事。從另個角度來看,或許正是因為讀者的嚴厲要求,亦可說是因為閱聽者水準如此之高,才逼使作家們不得不練就寫實主義的超強功夫,來說服或滿足讀者的需求。

在書籍的分類上,小說通常被歸入fiction,這種歸類法大致不會引起太大爭議。有趣的是,日本讀者看待對這種「虛構」的內容,卻帶著嚴厲的目光。姑且 不說作家本身是否感受到這種壓力才練就出寫實的能耐,大多數日本作家大都以此自我要求,努力回應讀者的期待。換句話說,他們在虛構內容的同時,又得兼顧場 景的真實,那種習慣用「本小說情節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遁詞,在日本似乎很難全身而退。

貴志祐介

兩年前,擅長寫驚悚小說的日本作家貴志祐介來台宣傳新作「玻璃槌子」。我做為翻譯過他兩本暢銷小說的譯者,在簽名會後,有機會與他聊談創作甘苦談。我問 他,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最擔心什麼事情。他回答說,首先他最在意專屬編輯的看法。當專屬編輯覺得小說中有不妥之處,或寫得枯燥乏味引不起讀者興趣的時候, 就會「建議」他重寫那個段落。他對這些要求還可接受,最恐怖的是,文中若涉及專業知識,還得請專家過目,沒有得到專家的首肯,就算你苦讀資料自認為寫得精 彩的部分,到時候都得重新改寫,直到讓其他專家們讀來滿意為止。

在「玻璃槌子」中,有描寫日本建築法規的細節,在此之前,他已下過苦功,讀了不少資料,當他誠惶誠恐地將寫好的稿子請建築師審閱後,最後還是因為「與事實 有出入」,又重新改寫。他表示,這種要求雖然嚴苛,但從某個角度來看,對細節更完美的把握(至少在日本是如此),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其實,他在「黑暗之 家」和「第十三個人格」小說中,所引用的犯罪心理學,都具備相當專業水準。寫驚悚小說的作家認真到這種地步,大眾小說家同樣有此認知。

松本清張

松本清張成為社會派推理小說家巨擘之前,寫過純文學的作品,小說「某『小倉日記』傳」曾獲得第28屆芥川獎。他在「發掘昭和史」和「古代史疑」以及「遊史疑考」等書,已展現出深厚的考據功力,在寫推理小說時,依然體現出追求真實的精神。

他在「朝日週刊」連載登山小說「黑色畫集」時,曾出現北阿爾卑斯鹿島槍岳的場景,為求情境逼真,事前他還跟編輯和登山專家親赴現場。他們攀登了兩天,但中 途有幾處險關不易通行,擔心不慎跌落谷底,因而折返。後來,他研讀「鹿島槍岳研究」專著,又經登山家仔細圖說講解,盡量做到還原小說的現場境況。這樣的努 力終於得到回應,有讀者來信說,他去過鹿島槍岳數次,為作者對山形描寫的精確感佩不已,尤其生動刻劃登山者的心理狀態、氣象等方面叫人激賞,其登山經歷絕 對超過十年以上。

不過,就連大作家也有失手的時候。松本清張在某篇小說中曾寫到某鄉下的河流,由於考證不足(只看地圖),他以為鄉下的溪流必定是清澈見底,便這樣加以描 述,結果遭到讀者來信強烈抗議說,那鎮上是製作陶器的產地,河流整年都被陶土污染得白濁一片,哪來的清澈見底,根本是描寫失真嘛!

山崎豐子

若要論日本作家的寫實作風,寫出長銷名著「白色巨塔」的山崎豐子很值得一提。在「白色巨塔」中,時常出現極專業的醫療術語和治療方法,甚至涉及到複雜的法 律訴訟問題。作者基於「雖然是小說,但想到對社會的影響,作家負有社會責任」的精神,連續兩年到大阪醫科大學旁聽,勤做筆記,消化艱澀的醫學用語。(作者 自稱這小說像在植林,得逐株種上去)她還特別請來律師朋友為她講解發生醫療糾紛時,家屬如何提出賠償,雙方如何在法庭上展開攻防,以及各種答辯經驗的傳 授。

嚴格地講,這些要素正是豐富小說的筋骨血肉。作者為寫出這部深刻又精彩批判醫療制度的社會小說,私下請教十幾名專業醫師和數名律師當咨詢顧問,其投注的心血絕非普通作家可比擬。

不久前,在「白色巨塔」連續劇中主演財前五郎的男星唐澤壽明在幕後花絮中說,有次他在拍執刀手術的戲,不經意發出「非專業」的聲音時,坐鎮觀看的醫生旋即 衝到前面,顧不得是不是正式錄影,當場訓斥了他。醫生糾正他必須像個真正的外科醫生那樣,縱然是簡單的動作,無論執刀動剪都要演得精確逼真。

小說家鄭清文曾在某次演講場合上說,台灣作家之所以不擅長描寫自然景色或季節嬗遞,很大原因是出於台灣的長期戒嚴。那個時期,任何遊客都不可以隨意在港口 鄉間或被視為軍事基地的地方寫生,處於這種特殊的時空背景下,作家的寫實技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自然就談不上經驗的累積和傳統的形成。

在競爭激烈的日本文壇,作家要闖出名號絕非易事。從另個角度來看,或許正是因為讀者的嚴厲要求,亦可說是因為閱聽者水準如此之高,才逼使作家們不得不練就 「寫實寫真」的超強功夫,來說服或滿足讀者的需求。而這種刻苦吃力的文學修為,慢慢地變成作家和讀者間的共識,最後演變成日本小說的一種特色。

(中國時報)
--
marble ceiling(n.大理石天花板)

今年年初,美國政壇有了歷史性的一刻,那就是來自加州的民主黨籍眾議員 Nancy Pelosi 宣誓就職,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國會女議長。

或許你會認為,我們台灣都有女性副總統了,美國選個女性議長何須大驚小怪?其實美國社會雖自由開放,然而就像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在很多方面都還存在所謂 sexism(性別歧視)。例如在職場上就有所謂的 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用以形容女性員工在公司晉升到某一職位後,便無法再往上晉升的「無形卻存在的阻礙」。這種阻礙就好像一個玻璃做的天花板, 好像看不到,卻明明存在。

職場如此,政壇亦如是。很多人不知道,美國女性一直要到憲法制訂一百多年後才擁有投票權呢!這也是為什麼 Nancy Pelosi 在就職時會說:“For our daughters and our granddaughters, today we have broken the marble ceiling.”(對我們的女兒及孫女兒而言,我們今天算是打破了大理石天花板)。這裡的 marble ceiling 就是借用職場上常說的 glass ceiling,而且,強調這個壓制女性的天花板可不是像玻璃一樣脆弱,而是如大理石般堅硬,要能打破它,還真的值得大書特書呢。

此話一出,一時之間美國的媒體紛紛搶用 marble ceiling 一詞,例如《San FranciscoChronicle》(舊金山紀事報)就用“Marbleceiling is falling”(大理石天花板倒下)的標題,形容女人「撐起半邊天」的時代已然來臨。

(中國時報)
--
耳鳴 真惱人

引起耳鳴的原因很多,除了一般常規檢查外,有時須依靠特殊檢查;發現「耳內有嘰嘰叫」,飽受困擾又無法根除,應及早就醫檢查,進行深入的檢查,以免影響日常生活,又延誤病情。

耳鳴是很常見的1種症狀及文明病之一。

通常病人會訴說:「耳內有嘰嘰叫」等聲音,但實際上,周圍並沒有會發出聲音的音源。

耳鳴不同於幻聽,幻聽是1種精神病患常出現的症狀,而耳鳴則是屬於器質性病變造成的症狀,是1種病人主觀的描述,有某些「他覺性耳鳴」,外人也可以聽到,例如:耳朵周圍肌肉收縮,或關節滑動所發出的聲音;至於頸動脈搏動所造成的「搏動性耳鳴」則連第三者也可以聽到。

最近已有耳鳴分析儀的設備,可以找出類似耳鳴聲音的頻率、強度及音調,在病人接受治療前後測試記錄,做為比較之用,有時也可做為耳鳴遮蔽器調節之參考。

耳鳴發生的原因有:
●外耳道阻塞(耳垢或游泳、洗澡時,水跑進外耳道),使共鳴受到影響。
●耳膜有破洞,或產生病變、腫脹。
●中耳聽小骨或耳咽管出了問題,或中耳腔積水。
●內耳聽覺細胞損壞,長期噪音干擾、藥物中毒、外傷、內耳迷路炎、內淋巴積水、退化現象,皆可能引起耳鳴。
●聽神經故障,或有腫瘤病變。
●聽覺中樞有病變。
●耳部附近的血管,或血液循環出現問題等。

國人常見的鼻咽癌,如腫瘤侵犯到耳咽管附近時,會產生耳鳴、耳閉塞感,這種情形時常發生在單側,而且耳鳴的聲音常是低音性的。

造成耳鳴的原因非常複雜,除了一般常規檢查之外,有時必須依靠特殊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正子斷層掃描、血管攝影等來輔助。

耳鳴的治療:

針對單純原因所引起的耳鳴,只要排除其原因,耳鳴即可消失。腫瘤引起的耳鳴可用放射線治療或手術治療。但是對於某些內耳疾病、中樞神經疾病造成的耳鳴,病人時常抱怨藥石罔效,除了藥物治療外,有人用耳鳴遮蔽器、電刺激法、生物回饋法、低能量雷射照射等方法來治療。

目前耳鳴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流,有些藥物可以降低耳鳴聲音的強度,有些病人比較神經質、容易緊張,可給予抗焦慮藥物及鼓勵病人放鬆心情、生活規律,情況可能會改善。

某些耳鳴病人比較憂鬱、沮喪,應防範其自殺,必要時,給予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有時讓病人戴上耳機聽音樂,給予較平常大一些的音量,可以暫時壓制耳鳴。

耳鳴的預防及保健之道

●長時間暴露在高強度噪音環境之下,容易造成聽神經損傷,產生耳鳴重聽,最好能配戴防音耳罩。
●長時間高音量,聽隨身聽,會造成耳鳴及重聽,必須格外小心。
●某些藥物,例如鏈黴素、某些利尿劑、抗癌藥等,會對聽神經造成傷害。
●中耳炎病人應徹底治療,否則易感染到內耳迷路,造成耳鳴、重聽。
●罹患耳鳴的人平時生活要有規律,睡眠要充足,不要抽菸、酗酒,同時要少喝含咖啡因飲料。
●國人常見的鼻咽癌症狀包括,耳鳴、鼻出血、耳朵積水、頸部淋巴節腫大等,應請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貧血、高血壓症、低血壓症等全身性疾病,都有可能引起耳鳴,必須定期檢查及治療,當這些疾病獲得控制時,耳鳴就會減輕或消失。

(自由時報)
--
大英展湧萬人 有怨 排隊日曬1小時 進場空氣又污濁

「大英博物館二百五十年收藏展」昨起在故宮博物院展出,首日就湧進近萬人次,民眾平均得排隊超過一個小時才能進場。展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幸的木乃伊」蓋板,傳言接觸此蓋板者會遭到詛咒,但昨天反而吸引許多民眾好奇、駐足圍觀。

破壞興致
主辦單位原規劃展場內可容納五百人,但開幕首日人潮過多,於是放寬至九百人同時進場,卻遭參觀者抱怨參觀品質欠佳;大學生陳稚勳說,「覺得一直被人推著走,空氣好污濁。」遊客陳昭蓉說,在外曬太陽一個多小時才入場,進場後又擠得半死,已失去參觀興致。

「不理會詛咒傳說」
這是故宮與大英博物館首次合作,總計有二百七十一件珍品,其中「不幸的木乃伊」蓋板、「皇后的豎琴」、「象牙西洋棋」、「酒神狄奧尼索斯像」等共計四十二件珍品被大英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總價值逾五百億元。

展 場共分十三個展區,從事科技業的林小姐說,看完「不幸的木乃伊」蓋板後說:「心裡毛毛的,直覺已被詛咒。」帶著國一生兒子來參觀的施太太說,幸與不幸是參 觀者自己想像,不會理會無聊的傳說。故宮圖書文獻處處長馮明珠受訪表示,傳言鐵達尼號因運送此蓋板而沉沒,後來雖證明是子虛烏有,但也增添其傳奇性。

昨上午九時開幕時場外已有數百人在排隊,由於前一百名可獲得另一展覽大觀展的參觀票,李少華、吳承樺、李偉綾等三位高中同學,凌晨三時即從宜蘭搭火車北上,天未亮就到現場,昨獲得贈票均表示很開心。

紀念商品空運來台
因為展場人數過多,主辦單位之一、時藝多媒體公司行銷經理陳欣婷說,為免民眾在外排隊久候,才擴增為九百人入場。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說,開放多點民眾進場是善意,但人數太多,會影響參觀品質,建議可發號碼牌,讓未入場者先聽導覽解說。主辦單位說,將納入考慮。

另外,主辦單位原規劃有三十、六十、一百二十分鐘的導覽行程,各推薦十、二十與四十二個必看珍品,但因宣傳單趕製不及,昨未能提供文宣,陳欣婷表示,最快將於明天提供。

配合此展,大英博物院準備多項空運紀念商品供民眾選購,如木乃伊蓋板鉛筆盒、木乃伊組合、哈利波特西洋棋組等。

(蘋果日報)
--
醫院人手荒 教授都值班/林奏延(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

最近聽聞許多年高德劭的兒科資深教授由於新進住院醫師短缺而必須出馬賣命輪值夜班照顧病患,令身為兒科醫學會理事長的筆者甚感驚訝與痛心!某醫學中心兒科主任也提到,今年他們要招考8名住院醫師,但報考的人數極少,幾乎有報必取。

回想起筆者服務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才7、8年前,招考住院醫師時,動輒上百人來報考的榮景,相較之下真有天壤之別。

醫師轉向輕鬆科別
究 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兒科醫師診療病患費時費力但給付遠比別科少,他們必須照顧重症病患,也要值急診及病房夜班,但其精神與實質上的報酬竟不如照 顧輕症的科別。二、兒科幾乎沒有自費醫療、檢查項目,反觀其他科,健保給付不但多,自費項目也比較多。三、每年出生人口數已從20年前的40萬人減至現在 每年不到20萬人,兒科服務的對象劇減,在出路的考量下,年輕醫師紛紛轉往皮膚科、家醫科、眼科及耳鼻喉科等相對工作比較輕鬆而又有自費項目及有額外局部 處置費的科系。

兒科醫師花很多功夫全身檢查,其收費卻常少於只看某些特定身體部位的醫師,這種醫療政策,已經跟現今醫界一直強調的「全人醫療」背道而馳。

95 年底的衛生政策研討會上,國衛院發表了兒科健保給付的數據,26.7%的兒童人口,健保的花費只佔12.5%,而9%的老年人口,其花費竟佔33%;兒科 的自行部分負擔佔15.7%,而其他科的部分負擔卻只有13.8%。顯然健保重成人醫療,輕兒童給付。這也不難看出兒科醫療人力招募困難的原因了。

既然大家都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否該對這些「希望」多點關照?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每投資一元在兒童身上,將來他可能會回饋給社會的何止百元、千元?沒有健康的下一代,國家怎會有光明的未來?

忽視兒童動搖國本
兒 科醫學界的建議有以下四點:一、是否可以將兒童健保設定一個總額,如牙科健保或中醫健保;不要因為新生人口的減少致使兒童健保的給付愈來愈少。二、因為兒 童不會表達,也常常不合作(比如醫師要看小朋友喉嚨就要護士協助,打針則更困難);加上兒科醫療所需的人力確實比其他科別多,可否在診察費上給予更多加 成,以反映其所需投入的人力?

三、兒童總人口雖佔全國的26.7%,為了醫療照顧的品質,是否能夠規定6歲以下兒童,無論是身體檢查或看 病,都必須先由兒科專科醫師負責,有需要再行轉診。四、我們深知健保經費短缺,但若是能將改善藥價省下的藥費,或菸害防制基金、彩券基金等,一部分花在兒 童身上,或是把兒童保健的經費脫離健保,獨立為政府預算的一部分,就能多少改善目前的情況。

最近一年來,兒科醫學會與本人都已經在各種場合表達我們的心聲,但是相關主管機關如衛生署、健保局及醫策會卻沒有積極的回應。我們在此再次誠摯的呼籲主管單位眼光一定要放遠,兒童雖然沒有投票權,但是如果忽略了他們的醫療需求,以後將要付出的成本,是有可能動搖國本的。

(蘋果日報)
--
不看報紙 哪來競爭力/杜震華(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在網路的發展下,許多人已經不太看報,導致台灣報紙的市場萎縮,報社一家一家關門。不少人的邏輯是:看看第四台或網路報紙就好了,幹嘛要看報、訂報?因此,許多人認為「網路報」、「電視」和「傳統報」是相互替代的,也因此預測未來的傳統報紙難以存活!

台灣閱報率敬陪末座
這 種觀點是否正確,是值得深究的。依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在西元兩千年時,全球每千人平均有90份日報、84部電視、130部個人電腦、139個網路使用 者;普及率大致上是十者有一。若以開發程度來區別時,報紙的普及率為低所得國家每千人44份、中所得國家55份、高所得國家262份;這種隨所得提高而增 加的趨勢,和電視、個人電腦、網路使用是類似的:電視在低所得國家擁有比率為16%、中所得國家89%、高所得國家98%;個人電腦在低所得國家每千人 11部、中所得61部、高所得574部;網路使用者在低所得國家每千人為24人、中所得90人、高所得545人。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競 爭力愈強的國家,報紙普及率一般而言就愈高:挪威每千人569份、日本566份、芬蘭445份、瑞典410份、瑞士372份、英國 326份、德國291份、丹麥283份、荷蘭279份。其實,這些國家的電視和網路也極為發達,如瑞典、丹麥的網路普及率分別為每千人756人、696 人,居世界第二、第三;但這些國家的國民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網路發達、電視普及而放棄了報紙!顯然,傳統的報紙有其他媒體無法取代的優點,因此仍然在先進國 家擁有高普及率。

但我國同年度的普及率是每千人148份,不僅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同年新加坡273份、香港218份,韓國2006年仍 有394 份),而且還落後於不少所得較低的國家,如泰國197份、烏克蘭175份、保加利亞173份、匈牙利162份。其他三小龍的電視、網路普及率並不在我國之 下,但報紙普及率卻顯著高於我國,的確值得我們深思。事實上,我國每百戶家庭訂報率已由1991年的68.6戶下降到2003年的37.9戶,這種下降似 乎要比第四台和網路的普及更早,應該有更為複雜的原因,值得深究。特別是和競爭力最強的國家有一倍到三倍的差異,表示國人閱讀習慣不足,難以支持報紙市 場。

報紙與時俱進免淘汰
不過,如果看到《蘋果日報》近年來在台灣的快速發展,凸顯了過去報紙未能充分滿足國人需求,導致普及率下 降的部分原因。如果報紙能夠滿足更多的生活需求時,消費者自然樂於購買。例如,美國報紙在周日都會大幅增張,並提高售價,而讀者還是願意掏錢購買;原因除 了周日內容豐富以外,還因為附帶了許多折價券,讓家庭主婦樂於剪下消費;不僅節約開支,還樂趣無窮。如果報紙未能與時俱進,每日陷於統獨之爭,或一條新聞 要炒上三周,當然會被淘汰。

顯然,國際報業並非夕陽產業,但無求知欲的國民和不爭氣的業者卻會讓它淘汰!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