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八月啟動 國一生基測照考
行政院宣布,今年八月起推動十二年國教;學生、家長最關心的是:國中基測還要不要考?教育部昨天強調,今、明、後年,這三年基測照考,登記分發也不變,現在讀國一的學生,還是要考基測,並非免試升高中。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指出,今年到九十八學年這三年間,是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的前置作業期,現行多元入學方式仍維持不變。未來各校將逐步轉為以申請入學為主,登記分發比率逐年降低。
教育部長杜正勝被問到:「長程目標是要取消基測嗎?」他答:「是」。
杜正勝表示,從今年起的三年間,將接受高中職主動申請試辦免試入學;九十八年起,逐年降低基測占申請入學的比重,最終達到社區高中職免試入學的目標。
教育部官員解釋,目前很多高中職辦的分發入學,還是以基測成績為主,占整個入學成績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九十八年之後,要逐步調降基測成績的比重,多採計學生參加各種比賽、活動、科展、當志工、體適能表現等。
杜正勝表示,基測成績到後來會演變為「門檻」,符合基本門檻的學生即取得申請入學的基本資格,接下來還是要看學生的多元表現,才能決定念那一所學校。
教育部官員表示,十二年國教的推動,也有助於化解北北基是否要自辦基測的爭議,因基測的比重會愈來愈低,考那一種基測就不那麼重要,國中也會逐步回到正常教學。
杜正勝強調,十二年國教是教育部內部密集討論十個月的成果;但教育部對於未來登記分發採計比重的改變、基測比重降低、未來分發是否考慮住家與學校的距離等細部規畫,則尚無定案。
教育部中教司長陳益興說,將在三個月內規畫出實施的細部方案,召開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細部規畫估計要半年,也就是今年八月底才會完成,教育部昨天提出的只是大方向與原則。
(聯合報)
--
保留24明星高中 將惹爭議
行政院昨天宣布,今年八月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後年起全面實施。初期重點是補助經濟弱勢學生(家庭年收入六十萬元以下),以縮小公私立學校的學費差距。
教育部長杜正勝說,新政策另一重點是高中職社區化,目前的十五個學區將重新調整為車程在一小時內的「理想學區」,讓學生盡量就近入學;未來的學區數目,應在四十五個以下。
不過,教育部仍選定廿四所明星高中和十二所高職,可以自訂標準單獨招生或聯招。但教育部昨天不願公布名單,預料實施時將引發爭議。
已
宣布角逐總統的蘇貞昌昨天到立法院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在後年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今年先實施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生學費補助及優質高中計畫,
明年全面推動國中小學生學習扶助計畫,後年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目的是減輕公私立高中學費負擔、提高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及推動高中社區化等,以降低升學壓
力,平衡城鄉差距。
杜正勝表示,十二年國教有十二個配套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弱勢學生學費補助計畫。今年八月開始,讀私立高中職的學
生,除身心障礙、低收入、原住民學生仍免繳學費外,政府對其他經濟弱勢學生增加補助(最多兩萬四千元),非自願就讀私立高中職的學生還可增加補助;但家庭
年收入在六十萬元以上,或是自願就讀明星私校者,不在補助之列。
由於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採漸進式實施,今年可獲學費補助的是八月入學的高一生(現讀國三),共約六萬二千人;明年八月起受惠的是高一(現讀國二)、高二生;後年八月起,高一至高三的學生都可獲學費補助,總受惠人數為十八萬七千人,現在讀國一的學生也可受惠。
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政策,有「不免試」、「不免費」、「不強迫」三不精神。次長吳財順指出,不同於三十九年前實施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權利」不是「義務」,只要想讀高中的學生都有機會讀,但不是強迫入學。
(聯合報)
--
誰是明星高中 教部不敢公布
未來只有「明星高中」才可以自訂標準,單獨或聯合其他明星高中招生。根據教育部的口袋名單,台北市的只有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政大附中、中山、成功等六校列名其中,松山、景美、延平都未能上榜;且沒有任何一所私校被認為是「明星高中」。
人人想擠進明星高中,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最大障礙,但教育部官員昨天明確宣布,「不會拉下明星高中,繼續讓它追求卓越。」
教育部初步擬出卅六所明星高中職名單,包括廿四所高中,及十二所高職,未來其他的高中職在八年內,要逐年調整招生方式到全面改成登記入學、社區化,只有明星高中職可用單招或聯招方式,招收全台菁英學生。
擔心招致非議,教育部昨天不願公布明星高中名單。但據了解,被教育部初步認定為「明星高中」 (或稱卓越高中),在北北基區域只有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政大附中、中山、成功等六校,景美女中卻未被列入,成績表現亮眼的公立松山高中也不在明星榜內。
值得注意的是,台北縣的國立板橋高中也未入榜,使得北縣、基市一所明星高中都沒有。
且進榜的全是公立高中,私校如延平、再興、東山、薇閣、復旦等學生抽籤還擠不進的學校都不算頂尖高中。台南市有四所高中入榜,包括台南一中、台南二中、台南女中、家齊女中等被列入頂尖高中。高雄則有雄中及雄女入榜。
其他被視為明星高中、可能入榜的學校還有高雄師大附中、暨南國際大學附中、武陵高中、竹科實驗中學、新竹中學、新竹女中、台中一中、台中二中、彰化高中、屏東女中、嘉義中學、嘉義女中等。
教育部中教司長陳益興指出,這卅六所明星高中職不是教育部訂的,而是傳統社會長久以來公認的,且明星高中的定義也在不斷浮動。
「明
星不是你選、我選、或教育部可以訂出來的。」教育部官員表示,目前入榜的應該都是自然形成、社會上有共識的佼佼者;未來,不在榜上,卻自認是明星、自己訂
標準單招,也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水準的,不是不可以,只是如此一來,這所學校教育部將不再提供每年五百萬元優質高中補助。
(聯合報)
--
36所菁英高中職 可跨區招考 12年國教 基測照考
韓國棟、吳進昌/綜合報導
教育部昨天提出「十二年優質國民基本教育」配套方案,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後,全國四七一所高中、高職中,將出現卅六所「菁英高中職」、二○一所「優質高中職」;國中基測暫不取消,但改作為升學門檻,最終目標達到「社區高中職免試入學」的目標。
終極目標 優質高中職免試入學
依教育部規畫的時程,目前就讀國一到國三的學生,其升學方式不受影響,但現在的小六生,將適用十二年國教。
教育部在下午的記者會並未說明實施後即取消目前實施的基測,亦即非免試入學;晚間記者會時在媒體詢問下則又表示,會「鼓勵」現有十一所「優質高中」先試辦「免試升學」,意即今年九月可能就有免試升學的「受益」學生。但實施辦法目前未定。
所謂的「社區高中職」,是指除了菁英高中職之外的其他學校泛稱(含優質高中),全部免試入學之長期目標有無期程?是否不用基測成績?教育部長杜正勝說,社
區高中職免試入學是「終極目標」,也許五年、也許八年或十年才達成;是否仍要參加基測,要聽取各界意見,「現在就說死,未必是好方式。」記者一再追問後,
杜正勝終於回答,「最終目標還是取消基測。」
杜正勝和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新聞局長鄭文燦於昨晚八時聯合召開記者會,回應外界質疑,並提出十二項配套方案。
十二項配套方案較重要者,首先是縮短公私立高中職學費差距。教育部規畫今年起逐年針對「非自願」就讀私立高中職的高一生,家庭年收入低於卅萬元者,每年增
加補助二萬四千元(目前每年補助一萬元);家庭收入卅至六十萬元的學生,每年增加補助一萬元。教育部預估,九十六學年度有六萬二千人受惠,佔私校學生比例
約十四.一%,所需經費約八億元。
菁英高中職 由教育部審查認定
入學方式和學區劃分方面,初步規畫,九十八學年度高中職申請甄選入學佔所有招生名額比例,由目前的四成提高為六成;一百學年度增加為八成;一○二學年度,全部採申請和甄選入學,國中基測轉型成門檻,現行基測的十五個登記分發區轉變成「學區」。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為了維持「菁英教育」,卅六所傳統認定的菁英高中職(廿四所高中、十二所高職)可跨區招生,自訂考試方式。菁英高中職的認定,須由各校申請,教育部審查後確認,現在還無法公布。
教育部中教司長陳益興說,上述配套措施,仍在初步規畫階段,教育部將以半年聽取各界聲音後才會定案。
全國目前共有四七一所公私立高中職,公立佔二七○所。根據教育部昨天提出的配套措施,高中職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菁英」高中職,共卅六所;第二類是「優質」高中職,共二○一所;其餘就是第三類。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說,目前有十一所高中職試辦優質高中計畫,到二○○九年,將增加為二○一校,其中高中一一一校,高職九十校。非菁英、非優質的學校多半是高職,教育部將積極協助推動「產學攜手計畫」,培養學生畢業即就業的能力。
教育部中辦表示,全國高中職校目前有共有卅餘萬名學生,但隨著出生率下降,再過六年,國中畢業生將降至廿八萬人左右,全國國立和私立高中職校招生人數足夠容納所有國中應屆畢業生。
(中國時報)
--
12年國教蘇北縣府班底操刀
十二年國教上路,背後推手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政務委員林萬億(前北縣副縣長)、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前北縣教育局長)組成的鐵三角,也就是昔日縣府團隊的放
大版。過去半年規畫過程中,林萬億負責的小組找錢找得非常辛苦,腦筋甚至動到行政院第二預備金上頭,為免排擠其他重要預算,遂將第一年補助範圍限定於高一
學生,後年起才全面實施。
據了解,林萬億過去在台北縣擔任蘇貞昌副手時,即是負責社福與教育領域,兩人對於教育議題頗有合作默契。林萬億去年五月二十日「歸隊」、接替傅立葉出任政
務委員時,原本只是負責社福領域。但第二天蘇貞昌就找林萬億長談,將教育領域也責成林萬億負責,要求林盤整重大待決政策的優先順序。
林萬億歸隊 主控計畫
林萬億檢視教育部規畫已久的各項政策後,決定優先執行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五年五十億教學卓越計畫,並建議蘇貞昌配套落實二○○二年「全國教育會議」達成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共識。
由於行政院原本研擬的「大溫暖」計劃中,縮小貧富差距、拉近城鄉差距、協助弱勢就業皆與教育息息相關,因此蘇貞昌下定決心,將十二年國教納入去年七月蘇內閣推出的「大溫暖」計畫,並由林萬億負責的跨部會小組積極推動。
這個由林萬億召集的小組,教育部對口單位、常務次長吳財順,正是林萬億昔日在北縣直接督導的教育局長,兩人再度合作向蘇貞昌負責,無異於昔日縣府團隊教育鐵三角放大重現;除此之外,小組成員還包括行政院主計處長、第六組組長、教育部國教司長、技職司長等人。
據透露,林萬億在推動十二年國教過程中,曾就大方向徵詢全國家長協會、全國教師協會及教育專家意見,並與國科會人文處處長陳東升、研究兒童與少年議題的台
大社工系教授鄭麗珍、陳毓文等相關領域學者交換意見,希望達到讓弱勢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減少社會歧視」等重要目標。
找錢苦 動第二預備金腦筋
但是,由於行政院去年並未編列十二年國教預算,林萬億與小組籌措財源非常辛苦,只能先從教育部既有的補助私立高中職學生每人一萬元、補助「優質高中」等預算中撥用。由於找錢找得非常辛苦,最後甚至將行政院第二預備金也列在財源之內。
由於第一年財源確實困難,加上評估配套方案約在兩年後才能全面實施,因此,林萬億與教育部決定第一年先從補助高一生開始,並在農曆年前向蘇貞昌進行完整簡
報。此外,林萬億還負責執筆蘇貞昌昨日赴立法院施政報告中的「實施十二年優質國民基本教育」部份。此項在教育界倡議、規劃長達近三十年的重大教育政策,終
於在二○○七年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中國時報)
--
菁英掛帥 恐成另類聯考
行政院決定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教消息傳出後,昨天各地明星學校接獲許多家長探詢電話,想了解學區範圍,一股轉學區的風潮已暗潮洶湧。也有校長擔心,自辦入學考試可能變成另類聯考,採計在校成績又會增加學生壓力,不知該如何招生。
在校成績為主 課業將更沉重
「愈想減輕學生升學壓力,結果壓力反而更大。」高雄女中校長余碧芬認為,從過去許多教育改革經驗顯示,政策與教育現場的實況總是有落差。
余碧芬表示,各縣市傳統名校以「菁英學校」名義抽離於十二年國教之外,自辦招生,但該如何招生?如果舉辦紙筆測驗,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不會讓子女放手一試嗎?難保不會出現另類的「聯考」。
如果以國中在校成績作為入學依據,國中學業壓力可能更甚於現在,考試壓力只是換個形式存在。政府要打破升學壓力、名校迷思的美意可能無法達成,反而衍生更多新問題。
余碧芬以香港為例。香港實施免試升學,但仍舉辦大會考檢定學生的學習成就,可見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在教育第一線仍有其意義,教師才能因材施教。政府必須嚴謹思考菁英與通才教育的均衡發展,才能制定明確穩健的政策。
菁英學校贊成 認有助競爭力
雄中、中一中和南一中校長都贊同將菁英學校抽離自十二年國教的作法,認為有助落實菁英教育,提升國家競爭力。
雄中校長黃秀霞說,如果是齊頭式平等,高中教育會出現如同國中教學現況,教師因學生程度落差太大而有教學困擾。
她希望教育部未來能制訂母法,讓菁英學校自行招生時有所依循,例如成立招生委員會等,讓招生透明公平。
台中一中校長蔡炳坤表示,包括歐美在內,世界各國推動學校社區化的國家仍然有所謂明星高中存在,國家仍應有適當管道培育菁英人才。
蔡炳坤表示,菁英高中招生方式應不脫各校單招或聯招兩種模式,他都支持;命題方式自然亦應朝學科甄試方向規畫。
台南一中校長張逸群表示,能讓學校「盡收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令人振奮的訊息。他說,這幾年來,台南一中與大學院校已進行多項合作計畫,包括與中央研究院的「菁英培訓」計畫,希望能有更充足的經費繼續推動。
名校規畫因應 自訂入學門檻
他並指出,與成大合作的「高瞻計畫」目前分別有三個班級,近九十位學生與成大光電、奈米、生物科技研究室合作,學生在校上課為主,在成大實驗室做實驗為輔,雙方合作成效良好。
建中校長吳武雄、北一女中校長周韞維指出,如果未來仍保留基測,一定會以基測成績高低決定入學者;如果屆時廢基測,建中、北一女中會有自己的甄選學生辦法。
吳武雄指出,建中已成立緊急規畫小組,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入學改變。他強調,如果沒有了基測,建中會建立自己的基測為門檻,並再外加甄選辦法。
周韞維表示,她還不了解十二年國教相關措施及改變,若基測還存在,就會以基測為入學門檻,如果基測不存在,北一女中傾向建立自己的甄選學生辦法,目前未有明確規畫。
(中國時報)
--
12年國教 2009年起實施 即日起少數高中 可申辦免試入學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宣示二○○九年起,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逐步提高申請入學比率,二○一三年達百分之百,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轉型為門檻性質,且即日起開放少數高中申請試辦免試入學,以社區高中職免試入學為終極目標,但全國有三十六所明星高中職可自行決定招生方式。
拍板定案
十
二年國教歷經九任教育部長規劃,終於拍板定案,蘇揆宣示今年八月起先啟動第一階段補助經濟弱勢私校學生學費,二○○九年申請入學比率由現行四成提高至六
成,至二○一三年除三十六所明星高中職外,全面實施申請入學。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指十二年國教有三不政策,不強迫、非義務與不免試,現在國一至國三生升學方
式仍不變。長遠而言希望推動社區高中職免試入學,但未訂時程。
36名校可全國招生
十二年國教將以現行高中職招生入學方案的十五個招生分發區為學區劃分,提供就近入學,在分發區內入學標準可考量基測成績、各校規定等,錄取學校以距離住處車程不逾一小時為範圍。三十六所明星高中職則採「全國大學區」,可採單獨、全國聯招等方式招生。
教
育部長杜正勝指將推配套措施,如去年起已扶植十一校成優質高中,二○○九年擴大為二百零一所優質高中職;即日起開放少數學校申請試辦免試入學,最終目標為
社區高中職免試入學,他指取消基測「是未來研究方向」,另推動高中職評鑑、退場機制。北縣文聖國小六年級廖姓學生說,他功課不錯,父母期許他上建中,但若
明星高中職採全國大學區,「要跟這麼多人競爭覺得希望很渺茫」。
教界批無實質意義
蘇揆指十二年國教勢在必行,「窮不能窮到教育,苦不能苦到孩子」,但親民黨立委張顯耀痛斥:「沒有完整配套、實際做法的政策,根本是大口號、大騙局。」外界也質疑財政來源,教育部指政院已編列二百三十億九千萬元補助。
教
育界對此政策批評不少。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秦夢群指十二年國教非免費、非免試、非強迫,與現行招生制度差距不大,不具實質意義,若因大選因素而推行更是
犯教育大忌。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指不應被當成選舉承諾,若財政無法支付,實施成效又不佳,倒楣的是學生及家長。對此,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昨晚澄
清,他於去年七月與教育部開始密集討論十二年國教方案,規劃時間超過半年,與選舉沒有關係。
「肯定讓全台混亂」
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指教育部定案十二年國教時程前,未與地方討論,如明星高中職與社區高中職雙軌並行細節尚未規劃,肯定讓全台國中畢業生混亂。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則稱十二年國教是家長希望的方向,政府應加速提出具體時程及辦法。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說,家長最關心學區問題,該會將蒐集老師意見。
12年國教推動時程
2007年8月
第一階段啟動,就讀私立高中職者,家庭年收入未滿60萬元可獲補助
2009年
全面啟動,將公立優質高中職擴充為201所,「申請入學」比率從4成提高為6成,考試「登記分發」降為4成
2011年
「申請入學」比率擴大為8成
2013年
國中基測轉型為門檻性質,所有高中職擬全面採行申請入學,但全國有36所明星高中職可另以單招或聯招方式取才
教育部明星高中職可能名單
※
高中:◎北一女中◎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政大附中◎中山女中◎成功高中◎景美女中◎武陵高中◎新竹高中◎新竹女中◎新竹實驗中學◎台中一中◎台中二中◎
台中女中◎彰化高中◎彰化女中◎暨大附中◎台南一中◎台南二中◎台南女中◎高雄中學◎高雄女中◎高雄師大附中◎屏東女中◎花蓮高中◎花蓮女中
※高職:◎大安高工◎松山工農◎松山家商◎北士商◎新竹高工◎台中高工◎台中高農◎台中家商◎彰化師大附工◎嘉義高工◎高雄高工◎高雄高商◎宜蘭高工◎宜蘭高商◎花蓮高工◎花蓮高商
註:教育部將訂出明星高中職名單,列出24所高中、12所高職,上述為有機會入榜學校。
(蘋果日報)
--
Flickr繁體中文版 年底推出
全球知名相簿分享網站Flickr創辦人史都華‧巴特菲爾(Steward Butterfield)昨天二度來台。他表示,Flickr繁體中文介面將在今年底推出;Flickr和Yahoo!相簿平台的整合,也會在今年之內全部完成。
五年前,巴特菲爾和妻子在加拿大成立Flickr網站,獨特的社群分享、標籤搜尋功能,深受不少網友好評,2004年Yahoo!併購了Flickr。
現在網站註冊會員數為700萬人,每天瀏覽人次超過2,300萬人,網站上的照片多達四億多張,而且每天都以一到兩百萬張的速度增加。
Flickr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全球前50大最酷的網站,創辦人巴特菲爾更被評選為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Flickr紅透半邊天,在伊朗德黑蘭有Flickr玩家的聚會;在杜拜,Flickr還因為太紅了,不少當地婦女都把「有點性感」的獨照放上去,受到當地政府關切而被禁了。
Flickr使用者遍布全球,但現在網站只有英文介面。創辦人巴特菲爾就分析,目前網站約有55%使用者來自於英語系國家,其他則來自非英語系國家,又以韓國、台灣、日本還有中國大陸為大宗。
他認為,亞洲人尤其台灣人喜歡拍生活照、上傳和朋友分享的程度,更甚於歐、美等國家,因此計畫今年內推出繁體中文版介面,西、法還有德語版,也會在今年年底前陸續推出。除了使用介面的語言不同、各地行銷模式略有差異外,其餘網站功能、服務將會全球統一。
他認為:「對相片分享網站的使用經驗、習慣,全球使用者的需求都差不多。」
三年前,Yahoo!併購Flickr時,曾表示會保持Flickr獨立性。昨天巴特菲爾也說明,目前雙方會員帳號已完全整合,今年將進行Yahoo!相簿和Flickr平台間的相通,但Flickr品牌仍會持續保留。
(聯合報)
--
Flickr創辦人巴特菲爾 為網路放棄哲學博士
頂著英國劍橋大學哲學碩士的學位,今年34歲的Flickr創辦人史都華‧巴特菲爾(Stewart Butterfield)曾經想繼續攻讀哲學博士,但迷上網路後,不但讓他放棄哲學博士候選人的位置,還毅然決然投身網路業,闖出影響全球網友的事業。
打從大學就一古腦投入哲學世界的巴特菲爾,和網際網路淵源其實很深。18歲時,網際網路才剛見雛形,巴特菲爾就很迷BBS,常和朋友開闢聊天室交談,甚至還自己架伺服器、設網站。
巴特菲爾和妻子五年前只想要做個線上遊戲網站,相片分享只是其中的功能。沒想到遊戲推出後,網友對相片分享的服務更有興趣,催生了Flickr的誕生。
說到哲學和網路產業的關係,巴特菲爾認為兩者間一點都不衝突,哲學是透過不斷辯證,探討人的存在,「很多問題在網際網路裡,也是需要經過反覆爭論,才會有答案。」
就拿Flickr本身定位來說,他常和創業夥伴們辯論,到底網站要做個專業攝影網站,還是平民化的相簿分享平台。討論了許久,他認為兩者都要兼顧,因而提出「世界之眼」的概念。
每個瞬間的鏡頭,不論是專業的新聞寫實攝影,還是親人生日派對的紀錄,也不管攝影技巧如何,都有永恆的價值存在。透過Flickr,朋友、網友們可以彼此互動,並看見全世界。
(聯合報)
--
二二八紀念日特載 被詛咒的台灣/陳芳明
六
十歲,想必是生命一個時間的峰頂。終於到達頂端時,不禁揣想是否還有另一座高峰等待挑戰?年輕時期,看不到自己的四十歲。當時血氣方剛,已把四十歲視為蒼
老的象徵,忍不住臆想跨越中年後會是怎樣的心情。四十歲年代急馳而過,才頓然覺悟歲月不再是等待;凡屬等待,都注定加速流逝。憧憬已不容憧憬,時間押著我
必須勇於追求,而追求並不意謂實現。
從前的許多未知,現在已都揭開謎底。一度以為是美好的,最後得到的答案卻是千瘡百孔。曾經覺得是不可能到手,有時竟在峰迴路轉的盡頭容許我擷取。旅途曲折,前景難卜,完全不可理喻。現在看得比較明白的是,我的六十歲是以殘缺的形式完成。
我
的殘缺,不必是個人的,有一部分應該是與整個時代環境相關。畢竟到達峰頂的不只是我,二二八事件今年已滿六十周年,而鄉土文學論戰也已屆三十周年。前者發
生在我生命的開端,後者則點燃於我生命的中途,都同樣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與情感。過了那麼長久之後,兩個事件似乎還未獲得確切的歷史定位。有時我不免會懷
疑,究竟是這個島嶼從未有足夠的智慧,或是這小小的土地遭到天譴,似乎永遠難以掙脫歷史的詛咒。每當回溯二二八事件,族群議題就重新激盪。每當談及鄉土文
學論戰,統獨議題就再度燃燒。
和平若沒有降臨,紀念碑、討論會便失去真實意義
接近和平紀念日的每年這個時刻,我的內心就
會怔忡不安。在這個莊嚴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追求和平?又有多少人是誠心在紀念?十餘年來,幾乎每個重要城市都建立巍峨的紀念碑,有多少人抱著肅穆
心情去瞻仰,我頗覺懷疑。瞻仰之後,有否生出羞愧或寬恕,我也不敢確定。曾經遭到封鎖的史料已都次第開放,但是真正去閱讀翻查者,可能少之又少。有關事件
的學術討論會召開不計其數,有沒有獲得真相,有沒有創造和平,顯然從未出現確切的答案。
和平紀念日是為了記取曾經損害的慘痛歷史,更重要的是應該讓生存在島上的所有住民感到祥和與平靜。但事實上,族群衝突的問題,隨著政治理念的區隔卻越演越烈。和平紀念碑的矗立已形同虛設,學術論文的真相也形同虛構。和平若是沒有降臨,紀念碑、討論會便失去真實意義。
他們禮貌地重複「可以原諒,不可忘記」的陳腔濫調
使
我感到惶惑的,還不止於此。國定紀念日的這天,國家元首與政治領袖,在輝煌的紀念儀式從不缺席。他們禮貌地重複「可以原諒,不可忘記」的陳腔濫調,然後昭
告社會他們追求事件真相的決心。語氣非常誠懇,姿態極其謙遜。他們不會忘記提醒島上住民,要相互尊重,族群融合。每年聽到這樣的官式語言,總是感到痛心,
甚至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恐懼。他們選擇在這天講了許多他們不應該講的話,那些語言與他們的身段人格完全不能匹配。我幾乎可以預見,這些禮貌性、儀式性的
演講,用完即丟。第二天他們又搖身變成食人族,四處去獵取選票。凡是能爭取選票的任何手段,他們都樂於嘗試。甚至驅使族群對立,也在所不惜。
沒
有和平沒有紀念的和平紀念日,對我六十年的生命已構成絕對的諷刺與傷害。在事件陰影成長起來的我這世代,曾錯覺地以為跨世紀的政黨開春,必將攜來歷史的曙
光。然而,被詛咒的台灣並未因此而除魅,反而在新政權成立後,再度遭到另一次的歷史詛咒。挾著「轉型正義」的神聖使命,把所有的政治錯誤都歸咎給舊政權,
卻未見新政權帶來全新的改革。自1970年代多少民主運動者累積起來的理想,在新世紀都毀在自命台灣之子的手上。舊政權的舊思維,相當完好地保存在新政權
的體制。只是在政治語言上出現些微差異,譬如說,以「本土」取代「反共」。
變調的反省,甚至還會創造另一次歷史夢魘
轉型
正義最簡單的解釋,是指威權體制結束,民主開放的政府如何恰當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不正義議題,例如特務制度、黨產問題、白色恐怖、冤獄假案。這些重大議題
必須嚴肅處理,範圍與定義也必須相當明確,並非凡屬舊政權都是不正義。舊政權的公務人員,絕對不可全部劃歸不正義的一部分。然而,二十一世紀的新政權在這
個問題上,自始就模糊不清。事實已經證明,新政權從事的改革,是一種選擇性的轉型正義。對己有利的舊制度,悉數予以保留。對己不利的,則不論好壞,一律剷
除。
更使人不安的是,新執政者往往以道德審判者的姿態出現。這種策略,為的是使一般百姓難以窺探執政者的人格真相。二二八歷史問題的處理
方式,就有這樣的意味。只要把蔣介石、蔣經國塑造成罪不可赦的統治者,就立即反襯新執政者的成分良好。只要把威權時代的歷史全盤否定,就能彰顯新執政者的
開創格局。彷彿台灣之子無須做任何改革的努力,便可天縱英明地扮演「正義使者」的角色。變調的反省,無法從歷史錯誤獲得糾正,甚至還會創造另一次歷史夢
魘。在邁向六十歲峰頂的前夜,我見證許多奇怪的似是而非的論調。台灣之子深陷政治危機之際,有一種思維方式是這樣的:為了對抗藍色陣營,所以不得不力挺阿
扁;為了對抗中國威脅,所以有必要支持綠色執政。還有另一種思維方式,則是訴諸悲情與自卑的情緒:外省人看不起台灣人執政,或者說「親中媒體」輕視台灣人
總統。這種思考邏輯,全然建立在「中國威脅論」與「對抗藍色論」之上,同時也建立在自卑感與敗北感之上,台灣歷史的主體性就徹底遭到放逐了。
本土至上論,在二十一世紀綠色執政時期,已經昇華成最高的道德
我
在事件的四十周年跨入中年時期,就已不斷聽到本土論述再三強調台灣文化主體的重建。到達六十歲的今年,又開始聽到「轉型正義」概念的提出。我從未見到有人
細緻而深刻地為文化主體性建立具體的實踐內容。比較懶惰的說法就是認為本土政權建立起來,台灣文化主體就跟著確立。凡是屬於本土的,就必須全力維護。本土
至上論,在二十一世紀綠色執政時期,已經昇華成為最高的道德。誰批評台灣之子,誰就是本土叛徒;誰批評綠色執政,誰就是統派共犯。那種動輒得咎的言論檢
查,恍然使人又回到過去的歷史情境。
文化主體的本土論述於此出現了破綻,從而轉型正義的概念也變得千瘡百孔。我很清楚台灣的媒體環境已經
患了嚴重的疾病,當然也很明白威權體制隨時都準備復辟。正是在如此酷烈的歷史條件下,以改革自封的綠色執政,絕對有義務投入更形艱難的改革運動。新政權比
舊政權做得更好時,本土論述的力量自然就應運而生。依賴爭取言論自由而崛起的新政權,每當選季到來,就開始散播檢驗政治立場的言論,懷疑這個,質疑那個,
簡直患了被害妄想狂。有哪個社會是以威脅或悲情來追求主體的?
倘然經濟改革做得成功,豈會害怕媒體「唱衰經濟」?如果文化改造做到包容,
豈會害怕媒體指控「分裂族群」?綠色執政七年之後,島上住民可以自問:我們的心靈有否得到真正的解放?我們的經濟有否比威權時代更加進步?這兩個問題的答
案若是肯定的,台灣社會的主體才有建立的基礎,而轉型正義的理念也才有提出的依據。
期待未來的後代能夠看到,被詛咒的台灣不再被詛咒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絕對不可能引導台灣去追求主體,更不可能為台灣帶來正義。犯錯的、貪腐的,都屬舊政權;本土政權不會犯錯,如果真的犯錯,也應該給予諒解。這種溫存體貼的本土論述,將繼續創造島上住民的共同噩夢。
站
在時間的一個峰頂,已經可以清楚看到,我的餘生絕對沒有機會見證真正的民主在台灣實現。然而,我不會因為看不到,就放棄了追求。年輕時期,看不到自己的四
十歲,便已體會到必須學習對權力說出真話。現在站到嶺上,我看不到自己的七十歲,也看不到畢生理想將飄逝何處,但我更應該對權力說出真話。未來的謎底,現
在還等待揭開。在和平民主真正到來之前,我將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利,直到不能開口為止。我期待未來的後代能夠看到,被詛咒的台灣不再被詛咒。
(聯合報)
--
癱瘓/張小虹
不知道為什麼會掉下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浮上來。
很喜歡英文字collapse,有聲音與視覺上雙重的傳神。在英文拼音系統裡,真正的擬聲字少之又少,但卻有一堆會意想像上的擬聲字,生動逼真。像col
-lapse,聲音由口腔的後方向前方癱倒,舌尖由齒顎的上方向中間墜落,光是一發聲,整個身體就像洩了氣的皮球,頹喪消沉。除此之外,collapse
還有視覺上慘不忍睹的崩潰瓦解,誰說英文字不能當成象形文字來閱讀,我在collapse裡看到一個可憐的人,小小一個c,好不容易打起所有的精神,撐了
起來變成一個l,卻又終究還是摔了下去,成了個沮喪的p。
相對而言,中文的癱瘓二字也不遑多讓,從病部,還是雙重的病上加病,病中有難。中文的癱瘓更厲害的地方,在於筆劃的繁複曲折如迷宮,左拐右轉無有出路,怎不手軟腳軟,全身無力。
最近才又經歷了一次沒來由的癱瘓,黑天暗地壓了過來。常常自詡健康寶寶,頭好狀狀,心情愉快,面帶微笑,很少刮風下雨的情緒風暴。倒是每年冬季日照不足
時,容易陷入冬眠狀態,好端端地不快樂,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覺得人生困頓。這些無明的憂煩,很少能夠找到真正的原因,明知是庸人自擾,卻又揮之不去,直
直往下墜落。這個時候,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茫茫然不知如何過活。這個時候無法寫作,整個人陷入失語狀態。這個時候不敢看別人的文章,怕被光彩刺傷了眼睛。
這個時候連心愛的老衣服也救不了我,都收在櫃裡銷聲匿跡。無法收拾的人生,一塌糊塗,一敗塗地。
這是種心靈狀態的怕光畏寒,身體的退避瑟縮,想要躲入洞穴,不見天日。在癱瘓狀態中,或煩悶或呆滯或心亂如麻,沒有思考分析、創造想像的些微能量。從癱瘓
中全身而退後,就像現在,還是忍不住會想要問個究竟。這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動調整嗎?這是大自然的韻律節奏,有陽光普照,就有陰雨晦暗嗎?究竟是我時間太
多,多到可以胡思亂想,可以三不五時就要盤整生命算總帳,還是我時間太少,忙亂到沒有能好好調養身心,而將疲累累積到情緒的崩盤臨界點?這是荷爾蒙內分泌
神經傳導的生理問題,還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哲學詰難?
墨西哥女畫家佛莉妲.卡蘿說,我想要溺死我的憂傷,憂傷卻學會了游泳。我該慶幸偶爾發作的冬日憂鬱,只是微恙不是重症,只是日照不足,不是心底黑色的太
陽。就像那一次到哈佛訪問,才下飛機不到一個星期,就發生了九一一,波士頓周遭人心惶惶。那一年秋天看不到窗前的楓紅層層,只感覺到情緒如溫度般往下直
掉,還沒等到第一場雪,就已鬱鬱寡歡了起來。看著自己的心情一天一天閉鎖,心裡也著急,但想盡辦法依舊束手無策。一日打起精神出門聽演講,哪知一場演講聽
下來,聽出了至少十個以上的弱點,突然之間,信心回來了,腦袋靈光了,人也有光彩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寒地凍,懷裡卻像揣著個紅泥小暖爐般溫暖,清楚知
道,自己又活了過來。
就像這一次才開開心心過完生日,還以為已安然渡過今年冬天的發作期,卻突然好端端地不快樂,覺得事情排山倒海而來,永遠做不完,覺得思考枯竭,覺得一切無
意義。直到有一天,戴上一只清代的翠玉手鐲,沉甸甸的重量,掛在手腕上,有大家風範。突然間有了好興致,翻箱倒櫃找出以前買的一只鑲滿翠玉碎片的銀戒指,
搭在一起,一古雅一摩登,真是好看。為了這手鐲戒指,又找出了幾件藍綠紫色系的衣裳,一一穿戴,想著明天美美地出門。
早上醒了賴床,先瞇著眼,瞄到放在床頭櫃珠寶盒上的玉鐲,眼裡就有了微笑。翻一個身,腦袋裡唧唧喳喳著好多想法好多點子好多句子,還沒起床呢,就知道今天一定是個陽光燦爛的好日子。
(中國時報)
--
避「蜂」頭?美24州蜂群離奇消失
美國養蜂業正面臨空前危機,影響所及甚至連農產品都可能大規模歉收。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有二十四個州的蜜蜂大量消失或死亡,西岸損失的比例為三成到六成,東岸及德州更達七成以上,遠高於正常的兩成自然耗損率,影響所及造成許多農地恐難自然授粉,嚴重影響花果收成。
缺自然授粉 恐損及花果收成
人工養殖蜜蜂一般用來生產蜂蜜、或按照合約為農產品授粉。美國蜂蜜產品近年來飽受中國、阿根廷低價產品挑戰,養蜂人多半靠授粉市場每年一百四十億美金的合約支撐,但現在又發生蜜蜂大規模失蹤、死亡,這讓許多養蜂人大嘆生意難為。
例如加州五十歲的養蜂人博德蕭,他的蜂群在上個月失蹤五千萬隻,佔全部的一半,而加州最重要農產品之一的杏仁,現在正要開花,缺了天然授粉者蜜蜂的幫忙,收成必然大受影響。博德蕭說,他從來沒看過這種怪事,「養蜂箱都是空的,蜜蜂出去就沒回來過」。
這
種情形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研究人員將此稱為「蜂群崩解失調」(CCD),泛指造成蜂群大量死亡的疾病或症狀。例如,一九八○年到現在,有過兩次蜂蝨侵
害,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另外從一八九四年到現在,也發生過三次突然蜜蜂大量死亡事件。但與這次不同之處在於,之前的蜂群損害都只發生在特定區域,現在卻是
全美蜜蜂一起消失。
據初步研究,可能原因大概如下:病毒或真菌感染,蜂群過勞或營養不足;農民用來殺死害蟲的殺蟲劑,也可能導致蜂群死
亡、迷途或是女王蜂生育力降低。美國的蜂群在過去二十年間減少了四分之一,現在大概只剩兩百四十萬群。而蜂群大範圍移動,一方面將單一地點的病源散布到各
地,另一方面也可能使蜜蜂長期處於高度壓力,導致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害。
(自由時報)
--
跳脫二二八史觀衝突/ 孫慶餘
二二八事件今年屆滿六十周年,從甲子干支紀年的循環看,今年和六十年前恰是相同的一年。這些年來,二二八由暗入明,由諱莫如深到百無禁忌,時代的進步不為
不大,每年行禮如儀的紀念儀式也越來越像國家節日。但由於「轉型正義」仍未完全落實,二二八的討論遂不免流於工具化及意氣化,產生史觀衝突甚至對抗的問
題。
二二八是「官逼民反」,該歷史定位大抵已無異議。一九九五年李登輝曾正式「以國家元首身分,承擔政府所犯的過錯,並道深摯歉意」。馬英九這兩年亦以黨主席的身分,再三重申二二八是「官逼民反」而非「族群衝突」。
內情仍眾說紛紜
既
然如此,史觀為何還有衝突?因「反」的後面還有下文,涉及陳儀政府的後續暴行、敷衍及南京方面的派兵鎮壓,也涉及民間報復及官方隨後報復的程度。這些內
情,現在仍然眾說紛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要尚未獲得定論,史觀衝突就一日不會結束,另一方「心服口服」的情況也不會出現。
南京「平亂」
行動有計劃屠殺、清鄉逮捕,是代表受害者一方最有力指控,人證及報導也最多。但有多嚴重?有多少受害者?數量卻從數千到數萬不等,情節也依個人感受不同。
如大陸來台記者就分親國府與親中共二派,後者報導有可能渲染或誇大,不宜照單全收。同理,指控本省人不分青紅皂白毆打及殺害「阿山」的證言,也須小心求
證,不能以少量證言做大量推廣。
以上兩種史觀,前者強調陳儀政府的貪狠及南京政府的殘暴,後者強調台灣本地人的排外。結論就是「本地人無辜受害」
及「本地人咎由自取」。關於前者,「劫收」政策確有其事,台灣的民生物資被不斷搬往大陸,以致百物騰貴,也確有其事,官方報復的過去更是中外皆知。而關於
後者,只要多問當時父老及研究諸如「台灣光復,歡天喜地。官吏貪污,烏天暗地」之類順口溜,就知道民眾的憤怒不能簡單歸之排外了。
二二八會導致南
京政府的大屠殺,關鍵應不只是緝菸造成的譁變,或本地人與大陸人的冤冤相報,而是處委會脫出官方掌握,成為王添灯等激進人士尋求台灣「完全自治」的工具。
當時尚無獨派,但「完全自治」在陳儀及南京政府眼中無異脫離國民黨統治。這是他們萬萬無法忍受的,所以才發生了類似鄧小平天安門事件「殺多少人,保二十年
安定」的平亂行徑。
為現在未來找路
大溪檔案三月六日黃朝琴呈蔣介石電說:「事發之初,民眾實激於公憤,做無計劃之暴動。現已組織
化。萬一再受煽動,或政治要求不能如願,將不可收拾。」這也是當時陳儀及李翼中等人急如星火,請求蔣介石派兵的主要理由。果然,七日王添灯就透過廣播,號
召「人民力量」鬥爭,進入了「最後攤牌」。
二二八事件走過禁忌期、朦朧期,曾是民主運動及台獨運動的精神動力。而今民主時代來到,工具化利用二二
八及意氣化討論二二八已無必要。現需要的是跳脫史觀衝突對抗,讓二二八呈現「實在」意涵,以知往惕來,提供教訓反省。要為現在及未來撥開雲霧,找出路,而
不能為過去犧牲現在未來。台灣只有一個,兩千三百萬人都是國家寶貴資產,不能再消耗於統獨、族群這些「假議題」對抗了!
(蘋果日報)
--
被遺忘的《一九四七序曲》/ 陳維寧
在
二二八事件屆滿六十周年的此刻,從媒體得知的公開紀念活動僅有凱道的「萬人大合唱」,這使關心本土藝術者不解,蕭泰然的《一九四七序曲》到哪裡去了?林衡
哲教授說,蕭氏此曲「儼如柴可夫斯基寫《一八一二序曲》以及西貝留士寫《芬蘭頌》,都是以充滿歷史使命感的情懷,寫下對祖國的摯愛」。
追憶二二八事件
這首同樣由重大歷史事件來抒發愛國熱忱,而且藝術成就甚至超越兩首世界名曲的台灣史詩鉅作,結果不但國人一直對它感到陌生,甚至在如此關鍵的歷史時刻也即將缺席,著實令人遺憾!
「東
方的拉赫曼尼諾夫」蕭泰然,是國際級的浪漫派音樂大師。陸續完成享譽世界的三大協奏曲之後,蕭氏譜寫《一九四七序曲》追憶影響台灣甚劇的二二八事件。「種
一叢樹仔,在咱的土地;不是為著恨,是為著愛;不是為著死,是為著希望……」李敏勇的詩句,在蕭氏感性、聖詠般的旋律中回應台灣史上最大的苦難。此曲完成
於94年,之後屢次由各國知名樂團於海外演出,讓旅外僑胞與外國人都感動落淚。但不解的是,在台灣演出的機會很少,甚至也罕見錄音問世。
該曲在台
僅有兩個「少量發行」的錄音版本。唯一CD版收錄在錄音品質相當不理想的《和成吾鄉吾土》現場專輯。而在02年在台北新舞台舉行的「二二八紀念音樂會」
DVD,雖然由金希文指揮音契合唱管絃樂團(女高音傅上珍)的演出頗具水準,卻因音樂廳空間與民間樂團編制較小,而在表達該曲的氣勢上打了折扣。
未普及鮮為人知
公
視在03年製播由蕭氏故鄉高雄市主辦的「蕭泰然音樂節」,由江靖波指揮、高雄市交響樂團與福爾摩莎合唱團(女高音余彩雯)的演出是較為理想的版本,但除了
公視曾播出兩次之外,並未出版。因此最近由俄羅斯聯邦交響樂團錄製、望春風出版社代理的《蕭泰然作品精選集2CD》,是較能讓民眾選擇的理想版本。但是除
了它尚未普及、鮮為人知之外,即使該國首席樂團的演出精湛,然而聽著俄羅斯女高音與合唱團操著不甚輪轉的台語演唱著這首台灣的鉅作,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在
二二八一甲子的歷史時刻,對照民進黨執政七年喊得震天價響的空洞「本土」口號,令人感慨台灣何時能夠更加珍惜全力創作的藝術家,營造令民眾認同而且驕傲的
本土文化環境。何時能夠藉由台灣的NSO國家交響樂團演出(以及錄製)的《一九四七序曲》,讓國人得以如同僑胞、外國樂迷一般的為台灣感動、疼惜與驕傲?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