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廢胎造礁 反變浩劫 生物不棲息 又摧殘珊瑚 佛州億元善後
美
國佛羅里達州外海竟是200萬個廢棄輪胎的「海底墳場」。35年前,科學家企圖以廢棄輪胎打造全球最大人工礁,協助海洋生物棲息繁殖。未料事與願違,「輪
胎礁」不僅無助於生物依附,甚至阻礙天然珊瑚礁生長,其四處散布更污染海床、海岸景觀。為挽救錯誤,佛州預計至少花費3年、耗資
1.1億元新台幣,一一打撈清除。
在1972年科學家麥克埃利斯特(Ray
McAllister)的籌組下,環保義工將船隻駛到距離佛州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2公里的外海,把固特異輪胎所捐贈、已綑繫成束的大量塑膠輪胎陸續拋擲入海中。他們的用意很簡單:把陸地上的廢棄不用輪胎丟入海
底,形成人造礁以利海洋生物依附,同時創造出有益觀光發展的海底樂園景觀。
如今證實,海洋生物很少在輪胎上棲息,這項環保美意甚至演變成生態浩劫:沖散的輪胎隨波逐流,有些入侵天然珊瑚礁區,殺死珊瑚、海綿及其他海洋生物,有些則沖刷上岸,污染海灘景觀。
如同海底垃圾場
根據估計,現在仍有約2百萬個輪胎,遍布約13.8萬平方公尺海床上,該區死氣沉沉,如同海底垃圾場,潛水客乏人問津。
過
去數十年來,「輪胎造礁」的迷思不只在美國沿岸各州發酵,甚至也風行澳洲、非洲等地,造成相同的生態問題,許多地方早已停止造礁,但是不時仍有廢輪胎沖刷
上岸。現為佛羅里達亞特蘭大大學海洋工程系教授的麥克埃利斯特坦承悔不當初:「我們原想提供海洋小型生物棲息地,讓海洋生物數量倍增。但是這是行不通的,
如今回顧起來,我只能說它是個爛主意。」
三年內打撈回收
大型沉船可以造礁,為何輪胎計劃卻老是觸礁,這個問題迄今無解。有一說法是輪胎重量過輕、容易被沖走,導致海洋生物沒有機會依附,也有科學家認定,問題出在塑膠易吸附有毒物質。
佛
州新任州長克利斯特(Charlie
Crist)已提議展開生態搶救大戰,要清除海底廢輪胎,讓天然珊瑚礁恢復生長。美軍也同意派出約35位潛水員,最快在6月開始評估最佳打撈辦法。未來3
年內,潛水員將利用每年夏訓,免費替佛州取回這些海底垃圾。這些輪胎自海底回收後,將用於鋪路、焚燒發電等,估計每個回收費用就要近百元新台幣,整個計劃
的經費高達1.1億元新台幣。
美國各州「輪胎造礁」計劃結果
◎佛羅里達州
科學家1972年在羅德岱堡沿岸投下約2百萬個塑膠輪胎,非但未促成海洋生物增生,反而破壞天然珊瑚礁,有許多輪胎被沖刷上岸,污染沙灘。
◎維吉尼亞州
科學家在數十年前進行過輪胎造礁計劃,1998年三級颶風「波妮」襲擊,證實其不堪一擊,輪胎鬆綁後向南緩慢漂移,最後抵達北卡羅來納州海岸。
◎紐澤西州
科學家在1986年將一千個輪胎對半切開、綑繫,並以水泥增加重量後投入海底,但成效不彰,部分輪胎裂開後漂浮上岸。他們發現不如直接以水泥球製成人造礁,還更便宜有效。
(蘋果日報)
--
雨沖毒物入海 大堡礁危
美國發生「大堡膠」生態危機,佛羅里達州用廢棄輪胎堆人造堡礁反釀成污染;澳洲則發生真正的大堡礁危機。最新的衛星照片顯示,大堡礁因人為毒素大量流入昆士蘭省沿海而遭遇空前威脅。
珊瑚海藻窒息而死
過去科學家多認為,被豪雨從內陸沖刷到沿海的污染物,只會影響大堡礁內礁部分。但澳洲國協科學及工業研究組織旗下「土地與水研究中心」科學家德克(Arnold Dekker)指出,最近衛星照顯示污染範圍大於預期,污染物會迅速流向外礁,造成整個大堡礁都被毒素環繞。
德克解釋從本月9至13日拍攝的衛星照可看到,大量綠色沉積物隨豪雨沖刷進入大堡礁與沿岸間的礁瑚,數日之內便流向外礁。沉積物中含有肥料、殺蟲劑等多種污染物。
德克的同事史蒂芬(Andy Steven)則解釋,污染物隨沉積物流向大堡礁後,造成珊瑚礁及周遭海藻窒息死亡。他表示該中心計劃將大堡礁衛星攝影發展成監視網站,藉此發揮教育大眾功能:「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蘋果日報)
--
坐長途車 每2小時應休息
今
天是大年初二,是全家出遊以及回娘家的日子。不過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大成表示,一般人在車內待太久,容易因空氣循環不好而感到頭暈目眩、頭痛,尤其
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車內二氧化碳濃度太高、打開窗戶後戶外空氣又糟,其實很容易發病。建議在高速公路上坐長途車時,每2個小時就應到休息站走動、呼吸新
鮮空氣。
每2小時下車
蘇大成醫師表示,曾有研究調查顯示,塞車會讓心肌梗塞的機率增加,所以光是開車內空調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
要能夠讓車內空氣與新鮮空氣對流。而台灣空氣汙染嚴重,可能會引起身體的發炎反應及血栓溶解因子的惡化。塞車時建議還是先以開車內空調為主,等到下一個休
息站時下車呼吸新鮮空氣,不要為了趕時間一路開到目的地都不休息,對一般人來說容易身體疲勞;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來說,也增加了發病危險性。另外,
在車上的密閉空間內,乘客不要抽菸,因為香菸會讓血液中凝血因子有不良的改變,讓心血管疾病惡化。
勿疲勞駕駛
另外,長途旅行若遇
到塞車,駕駛人必須隨時面對行車狀況,這時會感覺到神經緊繃、提神專注,這種狀況稱作「警戒」的情境,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若是有心血管疾病病
史者,就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發作;一般人則可能因為太久沒休息,失去危機應變能力,而發生意外。所以有病史者不建議開車,可坐親友的車。適時在中途繞到休
息站休息,也可讓緊繃的情緒暫時得到緩解,再上路時就會感覺到比較輕鬆,減少意外狀況的發生。
(蘋果日報)
--
壓力寂寞抑鬱 易讓人暴食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面對壓力各人有各人的應付方式,其中有一種人是大吃大喝。
在壓力下觸發暴飲暴食的因素有很多種,有人在紐約知名的雜誌任職,每逢截稿期限就感到壓力奇大,只能靠吃來減壓,有人還在大學念書,以猛吃零嘴來應付考試壓力。
究竟多少人有過因不堪壓力而大吃的經驗,當然無法得知,但因世界上胖子持續增加,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的學者也越來越多。荷蘭Radboud
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史全說,壓力大時會想吃,其實是很奇怪的反應,因為這時所有血液都跑到肌肉,你準備好要行動,不是要「吃」。
美國費城「德瑞索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威則認為,壓力與情緒及食欲增加之間絕對有關連,不管是工作壓力、行程太趕、家庭危機、人際衝突,乃至寂寞、無聊、焦慮和抑鬱,都可能引發吃的欲望。羅威最近對這個題目做過幾項研究,並已發表在《食欲》期刊。
根據羅威的研究,吃東西對每個人的影響不一樣,最容易受影響的是所謂的「抑制型食客」,這些人平常很注意體重,但碰到事情發生時就容易暴飲暴食。加上食物在現代社會隨時隨地可以到手,因此就產生羅威所謂的「新飢餓」。
羅威指出,新飢餓反映在以下這種「矛盾」中:不管眼前有食物或沒有食物,都會使我們感到飢餓,但這兩種飢餓顯然有根本差異,一種吃飯後隔了四至六小時,肚子自然會餓,這是正常的;一種是剛吃完飯,看到擺在眼前的巧克力餅乾又想吃,這種飢餓比較難解釋。
科學家想要解釋的,就是這種並非因為缺乏卡路里而造成的飢餓感,但目前他們還無能為力。羅威說,在科學家能提出解釋前,容易受壓力和情緒影響而大吃的人只能自求多福,避免因暴飲暴食而變得太胖。
(中國時報)
--
日血型性格測驗 被批沒根據
去
年夏天,日本一個據說「準到嚇死人」的網站「極致的血型心理測驗」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光是九十七天之間便有四百八十三萬人造訪,其中還有將近九成的人認為
測驗結果「很準」。不過,日本「東京早報」的報導卻指出,有專家批評血型性格測驗不但毫無科學根據,民眾一窩蜂地盲從還可能造成對特定血型者先入為主的社
會歧視。
三十八歲的作家松岡桂祐去年出版的虛構小說「Blood
Type(血型)」,內容便描述在血型性格診斷熱潮持續發燒的情況下,日本社會逐漸瀰漫著以血型論斷他人的歧視與偏見。松岡希望藉由作品,傳達出「每個人
的性格都是多面性的,不應單憑血型下定論」的訊息,他還說就連首相安倍晉三的官方網頁上也註明著首相血型,顯然安倍也相信這一套血型與性格有關的非科學想
法,「以科技立國的日本會出現這種情況實在可恥」。
血型性格診斷之所以能夠如此深植人心,除了因為看似具有醫學根據之外,還有其他心理層
面的因素。像是血液性格診斷中的「分析」,大多是能夠套用於任何人身上的正面性曖昧詞句,人們很容易就會認定是在描述自己,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巴南效
應(Barnum Effect)」。
毫無占卜經驗,也沒有通靈能力的立命館大學教授安齋育郎,約十年前僅事先學了些占卜技巧,就在東京
市中心擺攤算命,結果兩天內為兩百多名顧客算命,而大家都對他深信不疑。安齋分析道:「若想解決問題就必須面對現實及原因,而占卜卻能在不面對問題的情況
下,輕鬆幫自己解決掉這些不順利或不幸。」他認為,相信血液性格診斷的人也是相同心理。
一般所謂的「血型」,是依照紅血球細胞膜上稱為「糖鎖」的分子構造不同來分類。目前眾人所熟知的ABO系統血型,只是於一九○○年最早發現的血型,後來的研究又陸續發現數十種不同的血型。專家便質疑,像是不屬於A、B、AB或O型的孟買血型又是什麼性格的人呢?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