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070913

印尼再震8.3 發布海嘯警報

印尼蘇門答臘島南方昨天傍晚發生規模八點四的強震,至少十人喪生,上百人受傷。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澳洲一度發布海嘯警報,稍後解除。



印尼蘇門答臘南部外海昨晚發生地震後,根據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偵測,今天凌晨七時許蘇門答臘再度出現芮氏規模八點三的地震。

今晨地震發生後,印尼當局再度發佈新的海嘯警報。

根據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的偵測,今天凌晨七時四十九分偵測到印尼蘇門答臘再度發生芮氏規模八點三地震,震央在距離新加坡六百公里的印尼蘇門答臘外海。

美國地質研究所對今晨地震的偵測,則是芮氏規模七點九,震央位於距離西蘇門答臘首府巴東市二百二十四公里的外海海底。

印尼當局昨晚曾兩度發佈海嘯警報,隨後取消。
--
印尼強震過後,今天上午印尼再度發生強烈餘震,據CNN報導,美國上午偵測到印尼蘇門達臘發生芮氏規模8.0強震,稍晚修正為7.5,仍屬淺層地震,印尼政府再度發布海嘯警報。
--
印尼十二日遭芮氏規模八點四的強震襲擊,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在內的至少四國民眾都可感受到地震晃動的威力。媒體報導,目前已知至少十人喪生,另有上百人受傷就醫。

環印度洋地區分別發布海嘯警訊。第一起地震發生約廿分鐘後,巴東傳出遭高達三公尺的海浪襲擊。印尼當局在第一起地震發生兩小時後解除海嘯警報,但在測得第二起地震後,又再度發布海嘯警訊。

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傍晚六時十分(台北時間同日晚上七時十分),美國地質調查所原公布規模為七點九,後來上修到八點四。印尼氣象當局表示,震央位於蘇門答臘島的明古魯西南方一百五十九公里偏遠地區的海底。美國地質調查研究所表示,震央位於海底約十公里深處。

第一起地震發生後不久,印尼當局測得另一起規模六點六的地震,震央位於蘇門答臘島占碑西南方一百一十三公里處。

(聯合報)
--
印尼8.2強震 已知7死百人傷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岸外海12日晚間6時10分(台灣12日晚間7時10分)發生芮氏規模8.2的強烈地震,已知至少造成7人喪生、約100人受傷。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市以及穆可穆可城有數棟樓房倒塌,另有多處地點發生火災、電話通訊及電力供應中斷。

鄰近印尼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都能感受到地震的威力。

星馬泰同感地震威力

此次強震的震央位於蘇門答臘島西南邊明古魯省省會明古魯市西南方約100公里的印度洋海底,深度約30公里。明古魯省境有一名男子遭傾倒的大樹壓斃,另有一名女子命喪於崩塌的住家瓦礫堆中。

太平洋地區海嘯警報中心隨後發布海嘯警訊,警戒範圍涵蓋整個印度洋地區,包括印尼、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與馬爾地夫等國。所幸,僅有印尼濱鄰印度洋的巴東市遭遇小規模的海嘯襲擊,而其他各地海嘯警報則均已解除。

但印尼蘇門答臘西邊外海在晚間9時40分又發生芮氏規模6.6的地震,印尼當局隨即二度發布海嘯警報。

在距離震央不遠的印尼首都雅加達,第一波地震發生當時位於高樓內的人們都明顯感受到強烈的搖晃,時間約持續兩分鐘,許多民眾都在安全人員指示下疏散。

僅遭遇小規模海嘯襲擊

而新加坡許多大樓的懸吊物品都明顯晃動,持續了一到兩分鐘左右。若干居住在高樓的新加坡人紛紛往樓下跑;也有人打電話給民防部隊和電子媒體,表示恐慌;也有人目擊盆栽從高樓摔落到地面。

(中國時報)
--
印尼規模8.4強震 海嘯虛驚

印尼蘇門答臘外海十二日晚間六時十分(台灣時間十二日晚間七時十分),發生規模八.四的強烈地震,造成至少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當局一度發布海嘯警報,但在兩小時後解除。不過,台灣時間同日晚間十時四十分,蘇門答臘南部外海又發生規模六的強震,印尼又重新發布海嘯警報。

鄰國星馬泰 感受震動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發布的數據,這起強震震央在蘇門答臘明古魯市西南方約一百三十公里的海底(印尼氣象局數據為距明古魯一百五十九公里),地震深度約三十公里。鄰近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等地的高樓也感受到強烈晃動。

地 質調查所原本公佈的主震地震規模為七.九,但接著又兩度上修為規模八.二及八.四。印尼總統尤德約諾在震災發生後,下令動員緊急救援體系,並要求軍方協助 救災。主震發生後陸續有餘震出現,其中最大一次出現在蘇門答臘南方外海深度十八公里處,規模達到六,印尼當局為此又重新發布海嘯警報。

巴東大城 多棟建物倒塌

印尼「全球電視台」報導指出,西蘇門答臘首府巴東數棟建築物倒塌,一些建築物起火。明古魯市居民克勞蒂亞說:「我看到一些房子倒塌,民眾跑出門外,但損失不大。」居民表示,由於地震後電力中斷,目前很難評估損失程度。

一名目擊者告訴路透,巴東市區居民擔心地震引發海嘯,紛紛逃往高處,「市區一片混亂,每個人都往高處跑,我看到一棟房子全倒」。

距震央約六百公里的首都雅加達,一些高樓明顯感受到劇烈搖晃,辦公室員工倉皇逃出屋外。據地震當時人在新加坡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製作人波利表示,地震搖晃將近一分鐘。

印尼當局在八.四的強震發生後,隨即透過電視與電台發佈海嘯警報,但在約兩小時後解除警報。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表示,海嘯範圍涵蓋印度洋地區,包括印尼、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與馬爾地夫這些在二○○四年東南亞大海嘯中受災慘重的國家。

太平洋海嘯警告中心說:「這種規模的地震有可能引發破壞性海嘯,影響全印度洋盆地的海岸線,各國政府應採取適當措施,因應破壞性海嘯的可能威脅。」

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的地震帶「火環帶」上,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的統計,火環帶平均每年會發生十九.四次規模七以上的強震。

(自由時報)
--
印尼8.2強震 7死百傷 3米高海嘯襲巴東

印尼蘇門達臘昨天晚上發生芮氏規模八點二大地震,首都雅加達大樓天搖地動,民眾恐慌不已,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也都感受到地震威力,各國隨後發布海嘯警報。目前傳出蘇門達臘島上至少七人死亡,逾百人受傷,數十棟建築物倒塌,通訊全面中斷。

天搖地動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偵測,蘇門達臘外海台灣時間昨天晚上七時十分(當地晚上六時十分)發生芮氏規模八點二地震,震央位於蘇門達臘南部明古魯市西南方一百五十九公里處,震源位於海底下十五公里處,屬極淺地震。隨後至少有四次餘震,第四次規模最大達六點四。

屋倒起火通訊全斷
目前傳出災情的是距離震央較近的西蘇門達臘省和明古魯省,許多地區電力和通訊全面中斷,共計至少七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其中在西蘇門達臘省首府巴東市,數棟建築物倒塌起火。而在明古魯省,數十棟房屋受損,至少一棟三層樓建築物倒塌。
地震發生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立即向該區域發出海嘯警報,警告強震可能引發破壞力驚人的海嘯,一小時內抵達印尼和澳州海岸,斯里蘭卡、印度和馬來西亞也相繼發出警報,印尼政府共計宣布兩波海嘯警告。
至 截稿前僅有蘇門達臘西部沿海巴東市,在地震發生二十分鐘後,發生小型海嘯,海浪高達三公尺,約為一層樓高,其他海面尚稱平靜,因此印尼政府在八點二地震發 生兩小時後先取消第一波海嘯警告,但在當地時間晚上十一時四十分左右發生第四次強烈餘震後,又馬上宣布第二次海嘯警報。

「整個城市陷混亂」
根 據印尼「全球」電視台報導,地震發生後,巴東市民眾倉皇逃命,往高處避難,許多民眾不敢返家。一名目擊者指出,「整個城市陷入混亂,每個人都衝向高地,我 看到一間房屋倒塌,我試著救我的家人」。三十八歲男子東尼向路透記者表示,「現在一面漆黑,地震非常強,我逃出家門,我不知道是否有傷亡,因為天色非常 暗。」
而在明古魯省,女子克勞蒂亞向法新社記者表示,「我看到一些建築物震落的碎片,但受創不重,民眾逃出家門,街上擠滿了人和車子,大家都往高 處逃命。」距離震央六百四十公里處的首都雅加達,也感受到地震威力,許多高樓大廈搖晃劇烈。一名二十三歲印尼銀行職員當時還未下班,他說:「禱告後我感受 到地震,我非常驚慌,逃向救生門。」

近期留意餘震威脅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同樣在蘇門達臘外海,曾發生芮氏規模九點三強烈地震,引發南亞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數個國家近三十萬人死亡,其中光是印尼亞齊省就死了十六萬人,因此這次地震發生後,東南亞地區人心惶惶。
中 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呂佩玲說,這次印尼大地震發生在印澳板塊上的歐亞地震帶松達海溝,距離台灣超過三千公里,地震波並不會影響台灣,當地海嘯警報 也是針對印度洋周邊國家所發出的,昨晚各國都尚未發現浪高出現明顯變化,台灣民眾勿須擔心,「但近期內要前往印尼旅遊或在當地經商的民眾,應特別留意後續 餘震威脅」。
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于高說,這次印尼強震與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造成南亞海嘯的強震,都屬於同一個巨型隱沒帶,主要是因印澳板 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所致,此區域史上常出現超大規模的強震,有紀錄以來包括一八三三年曾出現規模九強震,二○○○年也曾出現規模七地震,「但此區域的板 塊與台灣周遭板塊不同,不會影響台灣」。

九成地震 發生火環上

危險地帶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岸外海昨天發生強震,顯示太平洋「火環」(Ring of Fire)地震帶再度發威。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環和歐亞地震帶交界處,被世上兩條最活躍地震帶夾擊,堪稱地球「最脆弱的地方」,地震頻繁。
「火環」意指環繞太平洋海床底、長約四萬公里的斷層帶,從美洲西岸往北延伸環繞至阿留申群島、日本、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其間聯結一連串的海溝、島弧與火山,持續承受斷層下方超高溫熔岩帶來的壓力。

熔岩壓力帶來巨災
當斷層帶承受不住壓力時,便會造成火山噴發或地殼劇烈移動彎曲。地球上九成的地震就發生在這條太平洋火環上。
人 類歷史記載中最致命的地震與火山爆發地點,大部分位於這條地殼脆弱的太平洋火環上,例如一八八三年爆發的印尼克拉卡多火山,爆發後引發海嘯,共奪走三萬六 千多條人命;以及一九八○年爆發的美國聖海倫火山,造成五十七人死亡和龐大經濟損失。一九九五年造成超過六千四百人死亡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二 ○○四年奪走約三十萬人命的南亞大海嘯,亦為火環發威所致。


(蘋果日報)
--
上任未滿1年 日相安倍突請辭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十一日還表明,即使參議院通過對首相的「問責決議案」(即參院的不信任案)也不會辭職,今天態度一轉,突然宣布辭職下台,留給日本政壇許多錯愕。繼任人選,以現任自民黨幹事長麻生太郎最被看好。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十二日下午二時舉行記者會,宣布他將辭去首相職務的消息。安倍說:「我決定,應該要在今天辭去首相職務。雖然我努力想要進行改革,也想推動反恐以贏得國際評價,但到最後都幾乎落空。」

他說,即將開議的聯合國大會,應該要讓新首相去參加。他要推動政策也有所困難,與其如此不如下台以打開新的局面。

安倍暗示,造成他下台的導火線,是他要求和在野的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進行黨魁會談,以討論對美國的反恐支援活動,結果被小澤拒絕,是造成他下台的契機。

安倍今天上午突然向自民黨幾位幹部表示,由於內閣閣員接連鬧政治資金處理醜聞,引起國政混亂,加上「反恐特別法案」延長,未受到在野的民主黨支持,他將為此引咎辭職。

安倍辭職,離他上任未滿一年。自民黨在七月參院選舉中慘敗,當時大家都認為安倍應下台負責,但安倍還是選擇繼續執政,這使他遭到多方指責。

後來安倍雖然改組內閣,企圖以新人事改變大家對他的印象。可是剛換上的閣員,又陸續有多人出現政治資金的金錢問題,農水大臣上任八天就換人,讓他支持率未提升。

據稱,自民黨內大多數意見都認為,在安倍首相領導下,將無法面對眾院選舉。自民黨已經失去參院過半席次,眾院如果再輸,自民黨將失去政權。

由於安倍已宣布辭職,執政的自民黨已經開始研議新總裁遴選問題。據稱,繼任人選首選可能是現任自民黨幹事長麻生太郎。

共同社引述匿名消息人士的話報導,自民黨資淺黨員要求小泉投入黨魁選舉,以接替安倍,但媒體十二日報導,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安倍晉三辭職後,已排除重返政壇的可能性。

小泉去年九月卸任,成為日本三十年來在位最久的首相。由於他將自己塑造為對抗既得利益的改革主義者,因而成為歷來最受民眾愛戴的日本領導人之一。

得重病?逃漏稅? 安倍快閃為那樁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如其來宣布辭職後,真正的原因引起各方猜測。這些猜測稱,安倍其實是得了重病,再也無法擔任首相重任;另有一說稱,安倍其實是因逃稅問題即將爆發,所以趕快辭職。

政府發言人、內閣官房長官與謝野馨十二日說,安倍身體狀況不好,特別是最近走訪印度等南亞三國,返日後就出現身體狀況欠佳,他辭職應與身體健康有關。

安倍的父親前外相安倍晉太郎過去因為罹患絕症,曾在角逐首相寶座臨門一腳時,不幸去世空留遺憾,因此安倍最大的心願就是要代父出征當上首相,不過十二日一項謠傳說,他因為身體情況不佳所以宣布下台。

另一謠傳是,安倍突然表明辭職,疑與十五日即將上市的一本週刊「現代週刊」披露他逃漏遺產稅有關。

據「現代週刊」說,即將上市的這期雜誌,將刊登安倍首相的父親安倍晉太郎在九一年去世後,留下廿五億日圓以上財產,安倍晉三為逃稅,將遺產託付給與他相關的政治團體,以便避開鉅額遺產稅。

內憂外患 安倍辭與不辭都挨轟

日本社會對安倍閃電請辭相當驚訝,多數人批判安倍「臨陣脫逃」。安倍說,他決定十二日突然辭職主要導火線,是因為他向在野的民主黨溝通,希望促成兩黨「黨魁會談」,但被小澤一郎拒絕,小澤還批評他「不能代表民意」,所以他覺得政局既然無法推動乾脆辭職。

小澤反唇相稽說,他並不是拒絕安倍的黨魁會談提議,他只是建議在國會舉行「黨魁辯論」,讓國民都能看到兩黨的政策差異,沒想到安倍因此宣布辭職。

這 場眾所矚目的日本「政治秀」,就在一個老奸巨猾,一個青澀的情況下分出勝負。許多政治評論家都認為,兩人事實上在七月參議院選舉中已經分出勝負。當時安倍 還在打造「從戰後體制脫出,建立美麗國家」的海市蜃樓幻景,但小澤務實的針對「國民生活問題」著力,特別是國民年金,民主黨要求修法保障國民利益。

當時民調都顯示,安倍應該循往例為敗選下台,可是安倍打算以內閣改造來籠絡人心。他硬不下台就而挨批。

新內閣上台才八天,立刻又出問題。日本國民早已對自民黨內缺乏「乾淨的能人」一事相當反感,讀賣新聞最近民調就顯示,安倍的支持率還是跌到三成以下,不支持率卻高達六成。

內政問題還未解決,外交問題接踵而至。安倍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時,答應美國布希總統要繼續支援美軍的反恐戰,但十一月一日即將到期的「反恐特措法」,安倍卻沒有把握能夠通過,原因就卡在參院失利,在野黨可能群起杯葛的問題上。

這最後一仗即將開打,日本國民正屏息注視國會的朝野攻防,安倍首相冷不防宣布下台,把這場正要上演的好戲,丟給後面的接班人。

所以,安倍不辭首相挨批,十二日閃電請辭,也沒受好評。倒是一些反面觀察的政治評論家說,沒有作為的首相還是及早下台較好,不然只會拖垮自民黨,讓在野黨有機可趁,安倍與小澤這場不同世代的對決,贏家顯然是小澤。

(聯合報)
--
安倍突辭 疑因逃漏3億日圓遺產稅

安倍晉三首相於十二日突然宣布辭職,震驚了日本社會及政壇!安倍表示,最大在野黨的民主黨拒絕黨首會談,政策及支援反恐的國際公約無法推動,政局陷入僵局,他為了轉換新局面而決定辭職,但是各界對辭職時機及真正原因議論紛紛。

有不少人認為安倍並未說出辭職的真正原因,內閣官房長官與謝野馨則在記者會上表示,「安倍首相辭職的原因其實是健康問題,首相從東南亞返日後身體一直不適,他默默忍耐沒有向任何人透露,昨天下午5點半也因感冒而提早返家」。

日本多家媒體則指出,「週刊現代」雜誌掌握到安倍首相涉嫌逃漏3億日圓(約台幣8千7百多萬元)巨額遺產稅的消息,雜誌社曾向首相辦公室提出採訪申請遭拒,並預備15日刊出相關報導,安倍突然辭職可能與此有關。

自稱反恐 下台打開政治僵局

日本於十日剛召開臨時國會,安倍首相在政策演說時才表示,「將反省參院選舉敗選的原因,持續推動改革」,此言還猶然在耳,事隔兩天,安倍首相卻主動宣布辭職。

安倍首相於下午2點召開記者會時,面帶倦容、神情黯然,眼中泛著淚光地表示,「很遺憾無法得到國民的支持與信賴,在此現狀下要持續推動政策、實施改革實在很困難,政治不能留白,自己絕非眷戀首相職位,因此想做個了斷,好打開目前的僵局」。

被問到「為何不是在參院敗選後辭職?」,安倍表示,「參院選舉結果雖然嚴苛,該反省的地方要反省,改革仍要持續下去。支援反恐是我承諾下的國際公約,為了達成此約定必須打開僵局,期待在新首相的領導下,日本能持續支援國際反恐之戰」。

海上自衛隊為美軍等提供洋上加油支援的「反恐特措法」即將於十一月一日屆滿,安倍曾在九日於澳洲出席APEC時表示,「願意賭上總理職位來實現對國際的承諾」。

小澤拒會談 被指辭職導火線

安倍為協商反恐特措法的延長問題,於十二日上午要求與民主黨黨魁舉行會談遭拒,此事被指為是安倍辭職的導火線。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表示,「自民黨到今天以前都沒有要求舉行黨首會談,國會已經要開議了,有必要在此時舉行黨首會談嗎?」

小澤還表示,「安倍首相上月才剛進行內閣改組,前天還在國會發表政策演說,國會剛要開議,在野黨黨魁正準備質詢,他卻請辭,這是我40年從政生涯中沒見過的事!」小澤強調即使政黨輪替,仍會堅決反對延長特措法。

安倍下台及日本政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事雖突然卻非意外,因為就日本政治而言,他早該辭職,苟延的結果反而使自民黨手足忙亂,恰又增加了反對黨民主黨的聲勢,可見政治家該下台時便應下台,否則下台後便連一點影響力都沒有了,只能落個庸碌的聲譽。

國會參議院選舉失敗之後,安倍本應辭職,但他戀棧而提出兩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其一是需要繼續推動改革,其二是不能使政局真空。試問連參院的控制權都落在反對黨手中了,如何能推動改革?而政局真空更是廢話,難道非安倍不能支撐政局?

如今安倍說辭職的理由有二:一是參院舉舉嘗敗績,二是反恐法案之延長受阻。為了敗選至今才辭職已失去政治家風度,而法案受阻是意料中事,民主黨早就揚言杯葛,豈待現在?

安倍與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舉行了黨首會議,席間安倍希望小澤同意反恐的折中新法案,以取代舊法案,這真是與虎謀皮,小澤乾脆就回答說黨院無法接受。安倍也許明知此舉無結果,但仍與反對黨會商,以示盡了努力,落實了辭職的理由。

根據最新的民意調查,安倍的支持率已由上任時的70%跌到32%,而自民黨的支持率竟然只有17.9%。如果現在國會眾議院被迫解散而改選的話,民主黨必然能取代自民黨,不到一年時間,安倍竟搞成這個局面,還能不辭嗎?

何以故?安倍雖然是最年輕的首相,卻也最缺乏經驗,他靠門第聲望上來,本人卻沒有真實才幹,只是因為押中一寶,大力炒作當年北韓特務綁架日本人質問題而使政治行情暴漲,而小泉純一郎要晉用一位聲氣相投繼任者便大力提攜,使安倍登上了他難以勝任的高位。

公子哥們的通病是志大才疏,安倍就犯了這毛病,修憲之事何等重大,好幾任老手首相都搞不定,安倍卻想完成。他覺得自己應付不了,所以想多用智囊助理,就像 美國白宮有許多顧問助理一般,但他卻不知那是在美國總統制之下,多年形成的機制,而日本是內閣制,首相府的顧問助理能不與內閣官員衝突嗎?由於安倍缺乏自 信,第一次組閣便用人唯親,希望大家都真心幫他,而這些人都出了毛病後,內閣人事又安排了各派大雜膾,希望黨內各派團結支持他,安倍唯一理由是自保,保住 自民黨總裁之位,但最後還是保不了。

安倍搞修憲不行,他想搞個日本、美國、澳洲與印度的四方聯盟,以與中國爭亞洲霸權,這如搞成,應可「沖喜」一番,但也事與願違。

所以安倍在出席亞太經合會領袖非正式高峰會時,就決定不能幹下去了,在雪梨記者會席間,他說須有賭上職位的決心,當然他知道準輸無疑,那就透露了他將辭的消息。

安倍以前說不能使政局真空,如今突然辭職倒真使政局真空了,他召集自民黨「黨三役」要他們立刻推選出新總裁,但要立刻選出卻也難,論現況,幹事長麻生太郎有可能出線,安倍之所以讓麻生擔任幹事長,不無預先安排繼任者的意思。

麻生能收拾起這個攤子嗎?麻生雖也是公子哥兒,但經驗畢竟比安倍多,而問題是他自己在自民黨中只是有十幾名議員擁戴的小派閥。凡擔任總裁者不是出身實力雄 厚的大派閥,便是因各大派閥爭執不下,而由小派閥出任,但這個總裁便事事受制於派閥,經常非妥協不可,否則便幹不久。而麻生如出頭,可能也就是這種情況, 他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

往後的大問題是民主黨既控制了參院,民意支持度又高,黨魁小澤一郎不但在選舉中身經百戰,現在又是民調看好出任首相的人選,這對自民黨的威脅太大。

其次一個問題是,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新公明黨眼看自民黨人才寥落,聲望日下,是否肯繼續合作?

如果麻生短暫繼任,或是大派閥合作推出總裁人選,新首相在內政上當然必須解決養老金等選民關心的問題,而不至於搞人民不太理會的修憲,若能在社會福利及經 濟發展上有一點進展,這政權便會暫時穩下來。而在外交方面,日本追隨美國已是一條不歸路,無論誰當政,只是在程度上略有差別而已。不過,日本當前有個特殊 情況,那就是東北亞的安全機制可能有新的發展,日本是純聽美國的,還是要與中國、南韓、俄羅斯等國多拉關係?這可能是新內閣要選擇的外交方向,其他外交上 的事只不過是枝微末節而已。

(中國時報)
--
日相安倍 閃電辭職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在十二日宣佈辭職,震驚日本全國。

內外交迫 自我了斷

安倍下台的理由是即將期滿的「反恐特別法」無法獲得在野黨民主黨支持,海上自衛隊在印度洋上對美軍艦艇給油支援將無法持續,民主黨並且拒絕就此問題進行黨首會談,因此「無法繼續維持政權」。朝野與民間對突然的「安倍震撼」均感唐突,批判安倍「逃避責任」的聲音高漲。

臨陣脫逃 朝野批判

安倍首相在記者上表明,「在目前的狀況下,我覺得取得國民的信賴至為困難,有必要做個了斷」。他表示,他曾籲請民主黨舉行黨首會談,但遭拒絕,在「反恐特別法」無法延長時效下,新的首相應該會打開僵局,希望新首相在最短期間內產生,以避免政治空白。

安 倍領導的自民黨於七月二十九日參議院選舉大敗,在野的民主黨成為參議院第一大黨後,一再要求安倍首相下台,並舉行眾議院改選。安倍當時拒絕這項要求,並於 八月二十七日改組內閣,本月十日在國會發表施政方針報告,卻在十二日突然宣佈辭職,朝野紛紛批判安倍的作法是「逃避責任」,並且認為「時機不對」。

健康問題?身心俱疲

諷刺的是,儘管安倍宣佈下台震撼日本,但在安倍宣佈辭職時卻一度出現慶祝行情,日經指數漲破一萬六千點。東京股市十二日以下跌作收。

安 倍首相辭職的真正原因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在記者會上聲稱,他並未拒絕自民黨要與民主黨舉行黨首會談的提議。內閣官房長官与謝野馨則宣 稱,安倍晉三表明辭職原因之一是「健康問題」,但又表示無法透露詳細病情,僅說「狀況非常嚴重」。外界則指安倍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下「已經身心俱疲」。

安倍晉三是日本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也是日本史上最年輕的首相(五十二歲出任),更是日本首次在改組內閣不滿一個月、向國會發表施政方針報告後第二天宣佈辭職的首相。

麻生太郎 可望接棒

自民黨決定本月十四日公告選舉新黨總裁,十九日投票。日本政界觀測,可能接替安倍成為新首相的人選包括前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前財務相谷垣禎一、前防衛廳長官額賀福志郎與現任自民黨幹事長麻生太郎。目前以麻生太郎接任首相的呼聲最高。

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表示,就算自民黨換新的黨總裁並成為新首相,「也不會因此改變民主黨的既定政策」,民主黨將堅持「反對海自反恐燃油支援」的立場。他強調,立即解散眾院舉行大選,是民主黨的最大目標。

(自由時報)
--
日相安倍閃電請辭 眼泛淚光稱改革受阻 傳與逃稅8千萬有關

上 任未滿一年卻飽受醜聞及選舉挫敗困擾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昨天以反對黨處處掣肘,導致他無法推動改革為由,突然宣布請辭下台,令各界錯愕。自民黨將於19 日改選總裁,再由這名新任的執政黨黨魁擇日繼任首相。我國外交部昨表示,未來不管誰出任首相,台灣希望日方持續對台友好政策,台日關係能在互利基礎上持續 發展。

日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昨天下午二時(台灣時間下午一時)突然召開記者會表明辭意,他眼泛淚光、滿面疲容地說:「我今天決定,我應要辭職。」上任時誓言推動改革、提振日 本在全球防禦地位的安倍指出,他「秉持著不應停止改革的信念,盡了最大努力」,但在提議與在野黨民主黨黨魁針對延長「反恐法案」的會談遭到拒絕後,有感在 他擔任首相的狀態下無法讓自民黨政策推動,決定「讓賢」下台,讓新首相開創新局面。

用人不當醜聞頻傳
被扣帽子的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則回應,直到昨天上午,才接到自民黨方面提出召開黨魁會談的要求;小澤也強調民主黨不會改變主張,亦即不會同意將「反恐法案」延長,讓海上自衛隊繼續在印度洋為以美軍為首的反恐作戰聯軍,提供海上加油支援。
自民黨擬在19日選出新總裁(即黨魁),並由國會擇日進行首相任命選舉,儘管自民與公明兩黨聯合政權佔眾院多數,民主黨佔參院多數,兩院可能選出不同首相,但根據日本憲法,首相最終是由眾院推舉的人選出任,因此自民黨新總裁即為首相。
52 歲的安倍去年9月26日就任,成為日本戰後最年輕首相,內閣大量起用新人,企圖開創政壇新氣象,但卻因閣員失言、浮報費用醜聞,凸顯他用人不當的問題,導 致自民黨在7月參議院改選慘敗,即使8月重組內閣,仍擺脫不了新閣員再爆帳務醜聞的陰霾,總計安倍上任後閣員四人因醜聞下台,一人自殺。

官方指因健康下台
由於安倍之前拒絕為參院選敗辭職,曾令各界意外並引起黨內外反彈,昨天突然表明辭意,理由引起種種揣測,內閣官房長官與謝野馨昨天指出,安倍是因健康因素萌生退意,但基於個人問題,無法說明具體的症狀和病名。
不過也有媒體影射,安倍閃電請辭與有雜誌將踢爆他涉嫌逃漏巨額遺產稅有關,共同社昨天報導,《週刊現代》雜誌數個月前便開始追查安倍涉嫌逃漏三億日圓(約8736萬元台幣)遺產稅的傳聞,並曾向首相辦公室提出採訪申請,預計15日將出刊報導此事。
我 外交部官員昨天表示,新任首相在日本對外關係上,應會繼續安倍時代定下的政策基調。在台日關係層面,基本上日本近年對台友好的立場不會有大改變,但可能出 現「微調」,像是數月前安倍晉三同意前總統李登輝赴日展開「奧之細道」之旅,新任首相是不是會採取跟安倍一樣的態度,仍待觀察。

安倍晉三小檔案
生日:1954/09/21,52歲
學歷:私立成蹊大學法學政治系學士
經歷:
.1982/11 外務大臣秘書
.1993/07 首度當選眾議員
.2000/07 森喜朗內閣的副官房長官
.2003/09 自民黨幹事長
.2005/10 官房長官
.2006/09/20 當選第21屆自民黨總裁
.2006/09/26 就任日本第90代首相
.2007/09/12 宣布辭去首相職位

日本首相可能接任人選
自民黨幹事長:麻生太郎 66歲
前首相:小泉純一郎 65歲
前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 71歲
內閣官房長官:與謝野馨 69歲
外務大臣:町村信孝 62歲
前財務大臣:谷垣禎一 62歲

安倍首相任內大事記
2006/09/26 安倍獲選為日本首相,民意支持率約為60%
2006/12/27 行政改革大臣佐田玄一郎涉嫌做假帳貪污,請辭下台。
2007/01/27 厚生勞動大臣柳澤伯夫說婦女是「生育機器」,道歉但未辭職。
2007/03 安倍表示,並無證據顯示,日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強徵其他國家婦女為性奴隸,引起國際憤怒。事後以「首相身分」向慰安婦道歉。
2007/05/28 深受政治獻金醜聞困擾的農林水產大臣松岡利勝懸樑自盡。
2007/06/15 支持率首次跌破30%。
2007/06/30 防衛大臣久間章生說,美國在1945年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是「無可奈何之舉」,兩天後辭職。
2007/07/19 外務大臣麻生太郎:「中國米和日本米的價差,連阿茲海默症患者都知道。」事後為此道歉。
2007/07/29 安倍所屬的自民黨在參院改選中慘敗。
2007/08/01 農林水產大臣赤城德彥浮報公費,為自民黨改選慘敗負責下台。
2007/08/27 重整內閣與自民黨人事。
2007/09/03 農林水產大臣遠藤武彥上台8天,即傳出溢領補助金,辭職下台。
2007/09/12 安倍宣布辭職。

(蘋果日報)
--
台灣不相信眼淚?/榮念曾(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

2007 年四月下旬,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我被隔離在台北振興醫院的加護病房裡,有足足近一個禮拜。期間唯一和外界的接觸,就是一架吊在半空中的電視機。在 這段漫長時光裡,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手持遙控器面對著電視機,我由此認識了台灣的電視節目,也因此認識了普遍存在於2007年台灣那種焦慮,好勝及極端感 性的社會心態。無論是新聞報導、時事評論、綜藝作秀以及遊戲節目,表象是多元開放,更深入一層,就會發現那幾乎一致的躁急搶白節奏,以及存在其背後的內 向、無奈及無力感。

有怎樣的媒體,就有怎樣的社會

同樣地,三月底我和來自歐美亞太的評審們,面對著福華飯店的螢幕,透過 台新藝術獎參選作品的錄像及文字紀錄,浮光掠影地感受台灣當前音樂、舞蹈、戲劇、裝置藝術、多媒體以及其他「視覺藝術」的發展。身為決審的我被告知四項評 審標準是︰作品的完整性、成熟性、技術性及實驗性。我個人認為除了最後一項,其他似乎沒有評審討論的餘地。倒是可以追問︰這些作品和台灣「公共空間」有沒 有切身的互動?如果沒有,退一步他們是否誠實反映台灣當前文化的獨特性(例如我所切身感受到的那種內向性、無力感及無奈)?

身為評審其實 更在意的是,作品裡有沒有反思和辯證,有沒有墮入率性,煽情,自溺,和反智的陷阱裡———這些作品有沒有成為「無傷大雅」的「高級」文化消費品或裝飾品? 在病床上,我仔細觀賞了據說是當前最紅的綜藝節目———《超級星光大道》。我想藉此了解,台灣下一代如何建立他們的身分認同,年輕人怎樣看待他們的未來, 以及節目製作人的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的自覺在哪裡?同樣,面對台新獎的提名作品,我也思考著身為台灣的第一線藝術工作者,是怎樣建立起他們的文化身分,並 怎樣期待他們文化環境的未來。

陰柔的策略,評論的貧乏

《超級星光大道》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陰柔。典型的淚光「真人騷」,也 就是試圖以「真實」來拉近和觀者的距離———當然,商業前提下的「真實」必須符合「眼淚市場」的需求,必須迎合「一般觀者」的認同。我所觀看的幾集中參賽 者都是男性,而這些男性,卻都更接近典型的社會定格的女性。

他們都在尋求被接受,也追求既定價值對他們的保護。因此他們自覺委屈、他們感 性易哭、他們尋求安全,有如一群易受傷害的小寵物。我猜想,「催淚型節目」的受歡迎和充滿母性的觀眾量的增加有關。因此節目的「成功」背後,反映的究竟是 什麼?內斂陰柔的節目能生存,必然來自一個內斂陰柔的社會;而這樣一個以「感性」主導的社會,也就塑造出目前台灣這樣缺乏評論的文化環境。

大 眾媒體原是「公共空間」之重要參與者,媒體除了提供一個可以培育民主、自由、公平、公開及公正理念的平台之外,也應努力維護「公共空間」本身的獨立性及前 瞻性,更應將培養社會反思和辯證的文化視為己任,而不是一味在鼓勵率性、煽情、自溺及反智的逃避行為。從消極面說,有這樣率性反智的大眾媒體,就有這樣率 性反智的社會大眾;而有這樣的社會大眾,結果就產生這樣率性反智的評論文化和環境。

紅衫軍是集體藝術創作

令我納悶的是, 台灣的視聽大眾們,是否已只能用這樣極度的「陰柔策略」,來抵制那根本絲毫沒有陽剛氣息的所謂「父權領導」?台灣社會的「陰柔化」是否暗示著人們都在委屈 中求存?而大眾是否只能在感性及眼淚中尋找心理的治療?如此遍在的「陰柔眼淚文化」,是不是已經失去面對問題時,積極辯證和主動出擊的力量?然而,我想並 不是。2006年八月透過電視,我無法不注意到台北紅衫軍倒扁運動,對我來說,那是一次百萬人參與的街頭集體創作。我曾對其他評審們表示,撇開政治因素, 這是我一生看到過最有創意的文化運動,而在創意行動中所展現的理性、冷靜和辯證,那才是真正「公共空間」裡最有力最具評判力的文化行為 ———這些種子應該已深植台灣的文化土壤裡。我對海外評審們說,如果紅衫軍運動標榜的是行動藝術的話,我想台新文化基金會的初審評審們,沒有理由不大力推 薦它進入台新獎表演藝術獎的候選名單。

沒有嚴肅的批評 就沒有文化

我必得承認我個人對所謂「藝術獎」的概念一直都有保 留,因為有太多獎項早已失去文化批評、推展文化發展的作用,而成為社交的交換籌碼,就如某些學院頒發所謂「榮譽博士」頭銜一般。但我仍視此次評審為一項挑 戰。文化論述的工作絕對是任重道遠,而沒有認真的藝術批評就沒有踏實的文化論述———所有藝術作品都有它出現的因由,討論可以有兩個角度:一是由作者論下 手,觀察這件作品和創作者以前的作品有怎樣的變化、發展;一件「新」作品通常代表對以往作品的總結或批判,可以是純粹個人的,也可以是回應社會發展的。另 一個角度則是將它獨立地放在當代作品和社會脈絡裡,探討它對當代藝術是否作出獨特而深刻的回應及評議。

我常常覺得,有怎樣的文化就有怎樣的社會,建設性的藝術家未必只停留在顛覆和批判社會的階段(當然他不會相信眼淚可以成為武器),他的能力取決於如何處理個人理想和文化建設之間的關係和方法;大前提還是回到他個人對文化,社會,體制,有多敏銳,有多少認識。

藝術家應是 「第三部門」的尖兵

藝 術家的身分可以是多重的———他們可以是傳媒工作者、娛樂家、教育家、社會工作者、評論者,甚至政治活動工作者。但是藝術家如果不當心的話,卻也是最容易 被「收編」的一群———因為被收編而淪為三流角色,尤其當他失去了「第三部門」(The third department,非政府及非企業營利組織)的立場,喪失了維護公共空間的目標,失去了他對社會及文化的思考獨立性及敏銳度時,也就是他們最容易成為 機會主義者或催淚專家的時候。

我在1980年代初期幾乎年年來台灣,那時代台灣文化界的原創及辯證甚至顛覆性的韌度是相當獨特的。到了八 ○年代末期解嚴後初期,許多朋友開始使用「收編」這個詞,我想這才是台灣藝術家們真正考驗的開始。而第三部門的其中一個目標,便是要監督、辯證並促進「組 織文化」,使其有效地促進我們的社會,文化和藝術的發展。

台灣「三個部門」失衡中的台新獎藝術工作者最適切的角色,是第三部門最前線的啟 動者,同時也是維護者。其本分是和政界、商界平起平坐共同尋求創意和進步。而在第三部門中,本來最該擔當守護角色去保護「公共空間」的獨立和辯證性的是媒 體;但是當前台灣媒體的失焦程度彷彿已到了谷底。多數媒體工作者在商業和政治的權爭中,早已失去了專業道德準則。他們大多數已被第一部門(政府及政黨), 或第二部門(媒體企業界),或同時被兩者所收編,而將公共空間獨立和辯證的理念拋諸腦後。這情況令社會三個部門之間的制衡出現很大的問題,也因此造成社會 傾斜並失去和諧及理性前瞻的心態,而台灣有心的文化工作者和大部分知識分子,卻大都採取消極方法抵制,這樣更造就了社會兩極化的表象。

至少有人不相信眼淚……

而 這次台新獎提名作品中,我認為很多都是「無傷大雅」的作品。真正觸及公共空間論述的作品少,蘊含顛覆和批判性,或自我顛覆和自我批判性的作品更少。無傷大 雅的作品對發展「大雅」其實並沒有任何幫助———藝術家本來就擁有最有利的位置去評議大雅,去建設「新」的大雅———或許這正反映了台灣藝術界對「大 雅」,對主流文化制度及既定價值觀,開始失去興趣或質疑。因此當中實驗性的作品大都縮小實驗範疇,專注在形式面的探索及精緻化;作品很多都是內向式地,在 既定的框框中墨守成規,「本分」地作實驗。相反地,表演藝術項目卻最少有一半作品從事跨文化跨地區跨媒體的試驗,彷彿在向台灣政府「本土化」的文化政策, 擺明他們的對立。

我個人認為2006年入圍作品中,最耐人尋味的是視覺藝術類的「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作品直接觸及文 化界和第一部門(政府)的互動論述,可惜沒能顯示出任何過程中屬於公共空間評議或自我評議的部分,因此很容易被閱讀為一次兩者不平等互動的經驗,從而有被 「收編」的印象。我個人倒覺得,如果我們能將其和「2006年紅衫軍行動」放在一起分析比較,會是研究台灣當代文化「行動」的一個重要個案。

姑且不論這作品在別的評審眼中評價如何,有沒有傷及「大雅」,都不重要———至少我知道,作品背後的藝術家們,都和我一樣,不相信眼淚。

(聯合報)
--
野火燎原 失控森林火 環境大殺手?

希 臘日前全境陷入嚴重的森林大火,估計五分之一國土都遭到波及,也造成數十人死亡。希臘政府一方面向國際求救,另外由於這次到處都出現起火點,也懸賞緝拿可 能的縱火者。森林大火向來被視為天災,但近幾年人為因素造成的案例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讓過去有助林木新陳代謝的野火,變成了難纏的環境殺手。

人為火耕 不慎變野火

森林火災最常見的原因,是閃電擊中樹木引燃,也可能由於堆積枯葉等易燃物在炎熱氣候下受到烈日曝曬,因高溫產生自燃,甚至有過火山爆發引燃林木的例子。

人 為方面,除了蓄意縱火之外,包括人類不小心遺留下炊事、紮營、祭拜等活動的火種,甚至如部分地區民眾習慣採用「火耕」,在要開闢的土地放火,將原先的植物 燒掉;或是部分使用根莖類的作物(如油棕、甘蔗等),農民在要收成的田地放火,將葉片燒掉只留下枝幹,既減少採收成本,燒掉的灰燼也成為肥料;但是火耕如 果不慎失控,就可能造成嚴重野火。

濃煙霾害 空氣拉警報

文化大學大氣系助理教授洪致文指出,森林大火對氣候影響,短期大多來自火災造成的濃煙,不但影響空氣品質,也會影響太陽光的入射量,減少對地表的加熱。例如印尼油棕園定期進行火耕,往往造成鄰近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陷入嚴重霾害,甚至要發布空氣品質警報。

至 於長遠的影響,由於森林大火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植被,不同的植被對太陽光的吸收程度不同,這就如同大量砍伐森林也會對氣候造成影響的道理一樣。例如印尼在 1997至1998年間因為火耕失控,造成嚴重的森林大火,延燒數月之久,最後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被毀的森林面積達到97000平方公里,等於2.7 個台灣的面積!對雨林面積的傷害,比起人類的伐木速度更嚴重。

更新林相 祝融非壞事?

不過森林大火也未必只有負面的影 響:許多環境學家指出,即使在人類文明出現前,地球上就會出現山林火災,由於將原本的植被燒光,也使得當地的生態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並不能說是壞事。有部 分學者曾經認為:已經進入「生態成熟期」的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上,反而比不過「成長期」時的森林,因此森林大火反而有助林相更新,減緩溫室效應帶 來的地球暖化。

不過反對這種說法的學者認為,前述立論沒考慮到火災本身就產生大量熱能與二氧化碳的問題。

也有崇尚「順其自然」理論的學者認為,既然山林火災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其實不必干涉,讓火自然熄滅就好。問題是當人類的經濟活動進入森林地區之後,火災會不會進而影響到人類生命與財產的安全?而且順其自然是否完全不加控制?尺度如何拿捏,也一直多所爭議。

山林火災(野火)wildfire
植被vegetation
防火道firebreak
霾haze
消防飛機waterbomber

(聯合報)
--
有海馬回 才有深刻記憶

醫界估計,台灣約有近萬人不到六十歲就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其中不乏社會菁英、企業主管,這些人到最後都「忘了我是誰」,但久遠年代的事,卻又清楚可數。

二戰洗腦 粗暴搞死人

記 憶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有人可以記得上千組電話號碼,有人卻過目即忘第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蓋世太保曾嘗試對某些人「洗腦」,但其實都只是粗暴的把人弄死,實驗有沒成功,沒 人說得清楚。近些年,因為腦部掃描技術的進步,人類記憶是如何形成,又是怎麼失去的,才真的逐漸被了解。

神經元聯結 才有記憶

陽 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長郭博昭指出,要了解記憶,就必須先認識神經細胞,人類大腦有數以兆計的神經細胞,它們透過綿密的神經網絡聯結,嬰兒時期的記憶如同一 張白紙,但隨著各式外界訊息不斷輸入大腦,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細胞會被同步激發,影像、聲音、味道等刺激型態如果不斷重複,神經元彼此之間就會自行立刻聯 結,記憶就這樣形成了。

不過,記憶是極為複雜且抽象的東西,而且與個人經驗、學習有關。

郭博昭舉例,當我們嘗到一種味 道,也必須透過學習,才能讓感覺甜味的神經和認知「甜」這一回事的神經聯結在一起,才能形成「感覺記憶」。而外界的訊息要由感覺記憶進入短期記憶,則必須 經過型態辨識和選擇性注意,就像一個人可以在考前猛K書,努力記取課本的重點,也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如果時間一久,就可能忘光了。

長期記憶 睡眠中加強

根據研究,人類要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與記憶「固化」有關,也和腦中的「海馬回」有密切關係。

我們的腦子不會像錄音機或錄影機,能把過去發生的事情都一一拷貝下來,而是自動過濾我們所需要的訊息,能夠進入長期記憶的部分,則是當睡覺作夢時,大腦皮質與海馬回之間不斷重播最近的經驗,每一次排演就就進入更深的神經結構中,形成最深刻的記憶。

同樣的,所謂的「洗腦」也就是不斷、重複灌輸某種觀念與記憶,最後形成牢不可破的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記憶隨著時空的變化,有時會被強化,也有逐漸褪色的可能,甚至因腦傷而造成失憶。

車禍失憶 不同病變失智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副教授楊定一舉例,像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鈴因車禍一度失憶,但在親人不斷重複呼喚,竟然能夠喚醒她的記憶,這顯示車禍所引起的失憶與病變引起的失智,成因不同,恢復的可能性也會截然不同。



neurons 神經元
cerebral cortex 大腦皮質
electroencephalography 腦波圖
neurotransmitter 神經傳導物質
dementia 失智症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氏)症

(聯合報)
--
油箱放機翼 飛行更穩定

中華航空的客機在日本那霸機場發生漏油爆炸事件,調查人員後來發現,事故很可能是起因於右機翼的翼前縫條(slat)的螺帽鬆脫、戳破機翼油箱。飛機很多人都搭過,但你知道飛機的燃料,有2/5是放在機翼嗎?

機 翼尾翼機腹 都有油箱航空公司維修工廠主管解釋,民航機的油箱依機型不同及業者的選擇,數量不一。例如發生火燒機的那架波音738-800型飛機,有六個油箱;華航和 長榮在長程航線都會用的波音747-400型客機,前後加起來有8個油箱,包括機腹下的中油箱,機翼兩旁6個主油箱及備用油箱,機尾還有一個水平尾翼配重 油箱。

同樣以747-400為例,中央油箱和機翼油箱的油量大約是1.5比1(兩邊機翼加起來)。

汽機車都只有一個油箱,飛機為什麼要裝那個多個油箱?

成功大學航太工程研究所副教授袁曉峰說,飛機油箱配置邏輯,主要是載重平衡及安全考量。

翅膀油箱 載重平衡

他說,汽機車的平衡方式有很大不同,汽機車在行進間有輪子可以協助平衡,飛機則主要是靠機翼擺動做平衡,把燃油放在機翼,可以讓燃料在消耗過程中,飛機重心位置移動量較小,也可讓飛行平衡操作減到最小。

另外,由於燃油的重量與飛機升力方向相向,把油放在機翼,有助於減輕機翼結構的受力。

飛機的油料,通常是從機腹的中央油箱先用起,之後才會使用機翼的油;而為保持平衡,各油箱間有通路及阻門,現在的機上電腦都會主動幫機師計算用油順序。

先用機腹油 迫降較安全

袁曉峰說,從中央油箱的燃油先用,還有另一個考量,若飛機必須緊急迫降時,有時須使用機腹著地(如起降架無法放下),這時若中央油箱是空的,相對較安全。有時我們會聽到某些飛機在迫降前必須到外海去飛一圈,就是要把中央油箱的油用掉。

油艙位置也有商業上的考量。航空公司表示,民航機機體都是生財的工具,油料若能不占這些空間最好,油箱才會盡量放到機翼去。讓貨艙和客艙保留最大空間。

尾翼裝油箱 延展航程

至於尾翼又為什麼要裝油箱? 航空工程師表示,尾翼的油箱主要還是為延展航程而設計,也就是多找一個地方,多裝點油就可以再飛遠一點、貨物可以載重一點。

一 架飛機可以裝多少油?機體維修工程師說,以波音747-400為例,裝油量是57285加侖,約是216840公升(延程747-400 貨機裝的油更多);一般1600西西的汽車,每公升汽油平約可跑12公里,21.68萬公升可以讓這車跑260萬公里,可以繞赤道65圈多。



flash point閃點
center wing tank中央油箱
aircraft航空器
fuel 燃料
ignition 燃燒

(聯合報)
--
香料遇熱會致肺病 吃爆米花 先暫停呼吸

外電報導,美國爆米花工廠日前傳出有工人因長期大量吸入奶油爆米花添加香料「聯乙醯」遇熱揮發的物質,導致肺部病變,甚至致死。我衛生署說,聯乙醯是合法食品香料,專家則建議民眾,拿到剛爆好的爆米花,最好「暫時停止呼吸」,以防吸入不良氣體。

外電報導,美國一家爆米花工廠日前傳出有多名工人疑因長期大量吸入奶油爆米花添加香料「聯乙醯」遇熱揮發的物質,導致肺部急速纖維化病變,出現俗稱「爆米花肺病」之閉塞性毛細支氣管炎,其中已有人不治,倖存者可能也要換肺才能存活。

長期爆爆米花 多名工人肺病變

令人憂心的是,外電也報導,今年七月間,美國科羅拉醫學院醫生羅絲曾向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通報,指她的一名五十三歲男性患者並非爆米花工廠工人,也罹患初期閉塞性毛細支氣管炎,他連續十年,每天都微波兩大袋爆米花在家享用。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長鄭慧文表示,聯乙醯化學名是丁二酮(diacetyl),是一種可增加奶油香氣的香料,目前在國內屬可合法添加的食用香料之一。一般香料只需微量就有顯著效果,所以衛生主管機關未嚴格限制與規定。

鄭慧文說,台灣沒有爆米花工廠,電影院、遊樂場販售的爆米花多為加熱後成品,理論上,國人長期、大量接觸或吸入聯乙醯遇熱揮發氣體的機會不多。

聯乙醯是合法添加物 衛署關注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這種因聯乙醯引起的肺部病變,與一般人熟知因長期抽菸、慢性氣喘或礦工塵肺病衍生的阻塞性支氣管炎(COPD)不同,後者病程較慢,可能長至十年以上;前者病程變化快得驚人,往往只需數月到半年,患者的肺部已「報銷」。

林杰樑強調,據他瞭解,愛吃爆米花者的肺部是否會受到聯乙醯影響,仍無定論。但也不能排除某些特異體質可能對特定化學物質感受性特別強。如果民眾實在擔心,可以選擇通風良好地點打開剛爆好的爆米花,或在袋中香氣四溢的瞬間,暫時停止呼吸,免吸入不良氣體。

(中國時報)
--
摸過鈔票就吃飯 當心食物中毒

七成五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

知道鈔票有多髒嗎?消基會昨公布抽檢結果,在十二張百元鈔票中,九張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達七成五。摸過紙紗不洗手就用餐,可能會把金黃色葡萄球菌吃進去,嚴重者會有嘔吐、噁心、腹瀉或腹痛等食物中毒不適症狀。

此外,有兩張鈔票檢出大腸桿菌群,所有鈔票樣本檢出的總生菌數則在十萬到一百萬菌落形成單位(CFU)之間(依食品衛生標準,不得超過十萬CFU),其中有一件樣品的總生菌數甚至超過一百萬CFU。不過,所有樣本都沒有檢出大腸桿菌。

消基會參照CNS國家標準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法,以及環保署公告的環境微生物檢測通則進行檢驗。抽樣人員於七月底在台北市的傳統市場攤位、麵包店、飲品店及餐食店或攤位等,用千元鈔消費找零的其中一張一百元鈔票為樣品,共採樣十二件。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程仁宏指出,檢驗結果顯示紙鈔也可能是病菌的來源之一,政府應該汰換髒舊鈔票,或考慮使用其他替代性貨幣。

中 央銀行發行局局長蔡炎樹回應說,央行一直有回收舊鈔券機制,一年作廢約七點三億張,各地台灣銀行共配置八十九名檢券員,並在台北、台中及高雄裝置十四部高 速鈔券整理機,負責鈔券整理作業。只要民眾覺得手邊紙鈔太髒太舊,都可以到金融機構更換,金融機構幫忙回收舊鈔券則設有獎勵金,央行將把獎勵金從每一千張 一百九十元提高到二百五十元。

摸後記得洗手 點鈔勿沾口水

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永煌說,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存在於任何東西或是人體皮膚表面,在正常人體免疫力與皮膚防護之下,只要經常洗手,不需要對鈔票上的細菌過度恐慌。

但如果皮膚有傷口,或免疫力失常、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癌藥物、或糖尿病患在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較差,就要特別注意避免感染,摸過紙鈔後要趕快洗手,使用肥皂洗手更好。

陳永煌也提醒,點鈔時沾口水的動作非常不衛生,正好把病菌吃進去,最好要避免。

(自由時報)
--
鈔票比馬桶水髒780倍

一 張鈔票夾帶的細菌嚴重可能導致休克!消基會日前在市場、麵包店、飲品店等取得十二張百元鈔,依總生菌數、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檢測,結 果全都有生菌,且七成五被檢出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成七檢出有大腸桿菌群,還有一張鈔票總生菌數每一百平方公分逾一百萬個菌落。學者表示,碰觸總生菌數菌 落十萬個以上鈔票,再拿食物吃,肯定腹瀉,嚴重還會休克。

嚴重可能休克
消基會是以一千元消費後,拿找回的一張百元鈔為樣品,總計 十二件,其中在一處傳統市場仙草攤找回百元鈔,被驗出每一百平方公分逾一百萬個菌落;朝陽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陳耀寬說,一般總生菌數超過十萬個菌 落,碰食物再吃進肚子,肯定腹瀉,一百萬個總生菌數菌落更會造成嚴重病情,「馬桶坐墊每一百平方公分為三十萬個總生菌數菌落,消基會檢測最髒的鈔票是馬桶 坐墊的三點三倍。」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說,該鈔生菌數是國外研究馬桶水七百八十至七千八百倍以上。
消基會保健委員會召集人曾興隆說,鈔票上若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碰觸後又拿食物吃,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嘔吐甚至休克;大腸桿菌群則表示鈔票上有動物糞便污染可能,摸鈔可能等於摸糞便。
消基會秘書長游開雄說,國內目前無鈔票的檢測標準,建議財政部及央銀加快鈔票回收汰換。

鈔票細菌量調查結果
總生菌數:全部12件都有檢出每100平方公分平均菌數介於10萬至100萬CFU(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單位)
金黃色葡萄球菌:有9件檢出每100平方公分平均菌數介於1千至1萬MPN
大腸桿菌群:有2件檢出每100平方公分大腸桿菌群小於10 MPN(most probable number最確數)

(蘋果日報)
--
神奇濾水瓶 只需數秒 尿尿變清水

英國一間公司十一日在倫敦的國防產品展上,發表一個要價一百九十英鎊(約一萬兩千元台幣)的「救命水瓶」,標榜可在數秒內,將各種污水淨化為飲用水,為提供災區乾淨水源的方法帶來革命性變革。

「救 命水瓶」在倫敦的DESI國防展推出不到四小時,全部庫存一千支就銷售一空。軍方對這種瓶子相當感興趣,因為它的濾水器每次可過濾四千到六千公升的污水, 對討厭水中有碘味的士兵來說,可謂一大福音,七月舉辦的「士兵科技研討會」,甚至評選「救命水瓶」為「最棒的科技發展」。

在英格蘭開設水質處理公司的普利查,看到二○○四年東南亞海嘯與前年美國卡崔娜風災時,災區居民苦等數天才有乾淨水喝的慘況後,有了研發水瓶的構想。他說:「我們得做點事,做這個水瓶花了我一點時間,有些試作品爛得慘不忍睹,但我終於還是做出來了。」

傳統濾水器可過濾長度在兩百奈米以上的細菌,但病毒長度通常只有二十五奈米,而普利查的水瓶不靠化學物質,即可淨化水源,長度在十五奈米以上的任何東西都可輕鬆過濾,即使是有排泄物的水,也可輕鬆淨化。

(自由時報)
--
聽損難察覺 注意旁人反應 藍牙助聽器 聲音更清晰

多功能的藍牙助聽器Oticon Epoq今日上市,業者表示透過無線藍牙,讓聽力受損者在接聽電話與聆聽MP3時可以更清楚。聽力受損不易自我察覺,當旁人提醒自己有重聽時,或聽不清別人講話,建議到醫院做聽力檢查。

藍牙助聽器 不受雜訊干擾
助聽器的功能是將聲音放大。而戴上傳統助聽器接聽手機時,會出現雜訊干擾,因此有些患者會先將助聽器拿下再接聽,相當不方便。但藍牙助聽器不受雜訊干擾,可戴著接聽電話。

這樣做
聽力自我檢測
以下是自我檢測聽力的項目,若符合達5項以上,建議到耳鼻喉科接受聽力檢測。
◆家人常抱怨電視機或收音機的音量,要開得比別人大聲才聽得到。
◆看電視的同時,若旁人在對你說話時,會很難聽清楚對方在講什麼。
◆家人覺得你平常說話過於大聲。
◆常聽不清楚對方說話,或聽來很吃力。
◆有人從背後喊你,或在你背後說話,卻無法聽到。
◆經常聽不清楚電話中對方的聲音。
◆對於較冗長的談話,因聽不清楚而易感覺疲倦。
◆與一群人一起講話時,很難跟得上別人的速度。
◆常聽不清頻率較高的聲音,例如:門鈴聲、女性或小孩說話聲。
◆常需要別人提高嗓門、靠近耳邊說話,或經常請對方重複談話內容。

耳機勿戴太久
許多人愛聽隨身聽,但若不注意可能造成慢性聽力受損。需注意以下戴耳機的注意事項。
★聆聽時間勿太久,建議聽1.5個小時,休息30分鐘。
★音量不要太太聲,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2/3。
★戴耳罩式耳機比耳塞式耳機來的好,因為耳罩式耳機讓耳朵受到壓力較小。

Q10緩聽力老化
門診中聽力受損的患者多是聽力退化的老人居多,而老化性聽力障礙多是因為細胞老化所導致,最近美國紐約大學研究顯示,Q10為高抗氧化物質,可幫助減緩因老化所導致的聽力障礙,建議按照標示量服用。

做檢查
了解受損程度
聽力受損程度需靠聽力檢查判定,可分為純音聽力檢查和語音聽力檢查。純音聽力檢查,是了解病患對聲音大小的損失程度。語音聽力檢查是以語詞為測試音,測試結果可反應受試者在日常溝通中困難的程度。另外,語音測驗對聽神經病變、聽覺中樞損傷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聽力障礙需分級
一 般人講話的音量大約在70到75分貝左右,若完全聽不到一般人講話的聲音,代表聽力已重度受損,若聽得不是很清楚,就表示有輕中度的聽力障礙。若依損傷位 置來區分,在外耳與中耳處為傳導性聽力障礙,可藉手術和藥物治療。若損傷之處在內耳,則為感音性聽力障礙,需靠先進手術及科技產品如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 來治療。

聽力障礙分級
◎分級/可聽到的分貝數
★正常/25以下
★輕度/25到40
★中度/40到60
★重度/60到90
★極重/度90以上

報你知
助聽器傳遞聲音路徑
一般人都都是利用耳殼將聲音收集之後,傳入外耳道內,但由於聽力受損的人無法將外界的聲音聽的很清楚,因此需透過助聽器將聲音放大之後,經外耳道傳輸到耳膜後,再傳到三小聽骨上。

從耳蝸到大腦聽覺區
接著聲音從中耳的卵圓窗、耳蝸後,再進入內耳的毛細胞,毛細胞下方的神經束集結後就形成了聽神經。聽神經走入腦幹,再到達位於大腦顳葉的聽覺皮質,透過聽覺皮質上的神經傳導可以讓人感受到外界的聲音。

專家說
助聽器不可借他人
助聽器為量身打造,每個人可接受的音頻大小都不同,因此不可以借給別人或是跟別人借助聽器,以免造成聽力受損。

突發性耳聾可治療
突發性耳聾常因壓力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建議住院以藥物如類固醇等治療,若早期治療,其預後較果較好。

(蘋果日報)
--
洗頭避摳抓 以指腹按摩

民 眾到美容院洗頭竟洗到差點沒命,多名臨床醫師昨表示,沒碰過這麼嚴重的個案,臨床上常遇到的多是洗頭被抓破頭皮的患者。醫師提醒,人體頭髮內本來就存有黴 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頭皮若被抓破,就很可能引發感染,提醒有糖尿病、癌症等免疫力較差的患者,洗頭時應避免摳抓,以指腹輕輕按摩即可。

頭皮脆弱 水溫別太高
三 軍總醫院皮膚科主任趙昭明表示,臨床上常見到洗頭抓破頭皮的患者,大多是輕微破皮、出血,擦點消炎藥膏就沒事。但有些民眾本來頭皮狀況就不好,例如長痤 瘡、疔子等,經這麼一抓,便容易引發毛囊炎。他說,糖尿病、癌症等患者,免疫力原本就較差,若遇頭皮有傷口,再恰巧遇上有綠膿桿菌的環境,就可能引發嚴重 感染,一旦細菌跑進血液裡,有可能併發敗血症,有死亡危險。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蔡呈芳建議,不管是自己洗頭或讓他人幫忙洗頭,都不要用指甲摳,應以指腹按摩。嬰兒、糖尿病患、腎臟病患與化、放療病患等,則要注意水溫、吹風機的溫度不要太高。
衛 生署疾病管制局發言人周志浩昨表示,很驚訝聽到有人洗頭「洗出這麼大的問題」。他說,疾管局曾希望針對美容、美髮業者立法、進行衛生管理,但送立法院遲未 過關,因此是由地方政府決定是否自訂管理條例。目前北市有自訂《台北市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針對美髮等從業人員定期進行衛生安全講習,並抽檢其毛巾、 器具是否消毒。綜合報導

洗頭注意事項
◎無論是自己洗或由他人洗頭,別用指甲摳抓,應以指腹按摩。
◎若在理容院、美容院洗頭,建議選擇戴手套洗頭者。
◎清洗時水溫不過熱,吹頭髮時應避免高溫,尤其是嬰兒、糖尿病、接受化療、放療病患等頭皮脆弱者。
◎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讓他人洗頭時,避免讓人按摩頸動脈;免疫力差的糖尿病患、癌症病患,最好少給人洗頭。
◎頭皮發炎、長疔子、青春痘或毛囊發炎時,應避免讓人洗頭。

(蘋果日報)
--
電視廣告連播 取消時段限制 准置入性行銷 畫面須註贊助者

沿 用三十多年的廣告播出限制規定將有重大調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CC)新出爐的《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放寬現有廣告時段限制,一天總廣告時間不變,但取消時段限制,未來業者可彈性規劃連續播出 十多分甚至逾二十分鐘的廣告。學者認為,NCC修法前應調查不同收視族群接受度,不能將觀眾視為實驗品。
民眾鍾小姐說:「廣告太久會嚇跑觀眾,業者應不會那麼沒良心」,若太過分就拒看。

黃金時段限制仍在
NCC官員表示,現行規定廣告總時間不得超過每一節目播送總時間六分之一,例如一小時節目廣告不能超過十分鐘,為迎合分眾化市場趨勢,改為每日廣告時間不得超過播送時間的六分之一,以二十四小時播放為例,廣告可播兩百四十分鐘,業者可彈性安排廣告長短。
官員說,依此規定,廣告將可能連播十多分或二十分鐘,但在收視考量下,業者一定會考慮觀眾接受度,且草案也規定主要(黃金)時段仍會有一小時不超過十分鐘廣告的限制。
另,草案也新增除新聞與兒童節目外,允許置入性廣告,但必須要在畫面上呈現「廣告」或「贊助者」字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黃葳威認為,放寬規範是站在業者立場思考而非消費者角度,取消廣告時段限制前應調查不同收視習慣族群的接受度。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鍾瑞昌認為,廣告時段新規定有助於維持節目完整性,不過置入性行銷要打出廣告字樣似乎有點突兀。

有法規避規定難行
一名媒體採購廣告公司人員透露,置入性行銷的新規定對美妝、保養等節目有衝擊,但業者一定有方式可以規避,NCC規定不易落實。

《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資訊
◎廣告時間
放寬每小時廣告不超過10分鐘限制;廣告不受時段限制,僅採上限管制,例如1小時內可連續播逾20分鐘,但每天不得超過240分鐘
◎例外情況
黃金時段每小時仍以不超過10分鐘為限,黃金時段須再認定
◎付費頻道
計次付費節目或頻道不得播送廣告的規定取消
◎節目與廣告區分
.節目內容如果在促銷某一商品或訊息,須在畫面上打出「廣告」字樣,或「贊助者××」、「資訊提供者××」
.新聞與兒童節目不得有置入性行銷

(蘋果日報)
--
專科就業率54% 超越碩士 高學歷不吃香 大學生受僱不到5成

高學歷文憑在職場不再吃香。人力銀行最新調查發現,截至八月底,僅四成七的社會新鮮人已找到工作,其中專科畢業生找到工作比率達五成四,超越碩士和大學畢業生。專家認為,後段大學的文憑和以前高職文憑差不多,新鮮人要有自覺,對工作不要太挑剔

職場調查
截至八月底,104人力銀行調查一千兩百多名有意求職的應屆畢業生和役畢求職者,發現今年大學生和碩士生求職成功率大幅下降,大學生找到工作比率僅四成六,碩士生五成,專科生五成四。而四年前調查顯示,專科生求職成功率五成四,大學、碩士生各為六成和近五成九。

過試用期留任率低
宏正自動科技人力資源中心資深經理王安倫昨說,國內最欠缺的是基層人力,使得專科學歷者工作機會較多。大學應屆畢業生陳小姐三個月來已投了二十多份履歷,卻還沒找到工作,她說:「私立大學畢業生職場競爭力,真的比專科生還不如。」
104 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說,大學和碩士畢業人數持續攀升,使得高學歷畢業生求職不像以往順利。就業趨勢雜誌《Career》總編輯臧聲遠說,大學畢業生專 業比不過碩士生,技術比不過專科生,所謂「後段班」大學畢業生要認清自己文憑只比以前高職生好一點,不要太挑工作,應盡快進職場累積經驗。
此外,《勞基法》雖取消試用期規定,但各公司聘用新人仍有三個月試用期,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經試用期後,七成企業表示今年所僱用的新鮮人留任比率不到四分之三。方光瑋說,高流動率主因是新鮮人沒做滿三個月就想另找工作,不適任遭解僱的反而是少數。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