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癌 褐根病蔓延全台
被稱為「樹癌」的褐根病侵襲全台樹木,台北市至少有十四座公園淪陷、三百六十棵樹受感染、六千多平方公尺土壤必須徹底消毒滅菌,且疫情尚未獲控制。專家警告,若政府不積極處理,預估不到十年台灣將無處可種樹。
農委會在去年三月,首度發文警告各縣市注意褐根病問題。林業試驗所博士傅傅春旭表示,調查顯示除了澎湖、馬祖、綠島及蘭嶼外,全台都有染病案例。
台北市公園處褐根病防治小組說,褐根病菌蔓延快速,樹木一旦染病,不到三天就枝葉枯黃凋萎,真菌遺留在殘根土壤中可存活十年,難以斷絕,在南部還被稱為樹木的「起肖病」(意指發瘋病)。
許多更新區域靠著機具翻動土壤,真菌產生孢子隨風飄散,讓褐根病快速散播,根本就無法防堵;更嚴重的是,只要感染的土壤沒有清理、消毒乾淨,可說是「種什麼就死什麼」。
去年底台北市公園處在市內首度發現案例,即成立防治小組,一口氣砍除、焚毀八十五棵病株。但一個月後,發現的病株就增加到一百零五棵。
今年起,市府公園處發現疫情持續擴大,原先提報加上市區綠帶,共二百廿棵病株、四千六百平方公尺土壤須防治。公園處從綠化經費結餘款擠出四百五十萬元處理這場樹災。但公園處最近重新統計「新感染標的」,又發現多出一百四十棵病株。
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技正林明志指出,這兩年來陸續接獲通報,「蔓延速度比想像中還快」,褐根病已從市區擴散到郊區,情況危急。
林明志表示,褐根病侵襲對象包括所有木本植物,只要喬木、灌木都無法倖免,政府若不設法解決,不用多久北市的樹木都可能淪陷,土壤也無法植樹,只能種「草」。
北市霹靂手段 「一公分殘根都不留」
台北市政府公園處控制褐根病,獨創一套標準作業流程,除了全程隔離其他樹木、機具須在事前及事後消毒,還規定包商「連一公分以上的細小殘根都不能留下」,完工一個月檢驗無真菌存活,包商才能請款。
台北市去年底處理一百零五棵、五千多平方公尺土壤後,發現難以遏阻疫情,曾請已故台大植病系教授謝煥儒指導、修正流程;今年又在林試所傅春旭博士協助及指導下,建立嚴苛的驗收方式。
防治小組說,病株的根部要密封焚化,土壤必須淋灌次氯酸鈉消毒,遺留的細小殘根只要超過一公分都要翻撿出來,否則真菌無法全部滅絕。
防治官員說,褐根病菌在木本植物的土壤存活力、傳染力很強,防治過程所有人員都必須穿上防護衣,而且斷根、樹枝都必須切成四十公分以下燒毀。受感染土壤短期內無法再種植樹木,不能隨意移置他處,更不能堆肥、絞碎,否則病菌仍有可能擴散。
農委會林試所褐根病疫情小組組長吳孟琳則表示,目前全國約有百分之一的林地受害,但褐根病要由樹根接觸傳染,不會由空氣傳播,只要確保栽種新樹時沒有染病,整片樹林就不會有疫情;一旦發現樹木枯死就立刻對旁邊的樹木施藥,也可以遏止疫情蔓延。
吳
孟琳指出,由於褐根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樹根在土壤中的接觸,因此對於分隔較遠的行道樹還不算危害太大,但是對於樹木較密集的公園,或是新植樹的次生
林,一旦其中一棵樹染病,附近的樹都會遭殃。過去在南部造林地,曾經出現一次就枯死上千株的例子,至於山區的原始林,因為沒有新樹種下,所以不可能發生疫
情。
林試所:馬上施藥 不致蔓延
吳孟琳表示,如果對褐根病完全置之不理,最後整片樹林的確會死光,但一般樹木從染病到死亡,時間大約是兩年,因此一發現一棵樹染病枯死,立刻對周遭的樹木施藥,就可以遏止疫情蔓延。
至於防治褐根病,吳孟琳表示,最重要的還是植樹時就要確定樹木的健康,千萬不能種下染病的植株。在種樹前可以將土壤與樹根樣本送給林試所檢驗,了解是否是健康樹。
褐根病菌 春夏活躍 林木殺手
樹木褐根病僅見於亞洲和澳洲,台灣最早發現此病是在一九二八年,它會造成樹木根部腐敗,導致全株萎凋死亡,是目前台灣木本植物根部主要病原之一,因此被稱為「林木殺手」或「樹癌」。
褐根病的病原(Phellinus noxius)屬擔子菌,菌落初期白色至草黃色,後轉為琥珀至黑褐色,形成節生孢子和毛狀菌絲,屬腐朽菌中之主攻木材的菌類。
罹病樹木若屬慢性,就會先出現葉片稀疏及掉落,約一兩年後死亡。若是急性,樹木會快速黃化,一至五個月就會枯死。若是雨多的季節,一兩個月就會死亡。
褐根菌所以會造成樹木快速萎凋,主要原因是病原菌直接破壞樹皮的輸導組織,造成環狀壞死,導致水份及養份輸送受阻而死。
所以被稱為褐根病,是因近土部分木材會變褐色,根系上也覆有褐色菌體,老化病組織內部可見黑褐色網狀線紋菌絲束,組織最後完全白化腐朽。
褐根菌生長最適溫在廿四至卅二度,喜酸性。病原菌在春夏潮濕季節,有些子實體產生擔孢子會隨風傳播。
但多數病原主要存活在殘根上,傳播途徑主要經由病根、種苗帶菌或病區土壤等接觸。
(聯合報)
--
必殺藍白拖 台客聖品
國民黨「全民拚生活,重返聯合國」遊行,明天將踩著藍白拖鞋起跑,數年前的網路奇文「藍白拖」重新成為焦點。在這篇文章中,「台客聖品」藍白拖首創五項世界紀錄,還具有三大功能,可惜作者為何方高人,至今不可考。
作者首先指出,藍白拖是台客精神的代表之一,「地位猶如基督教的聖經和穆斯林的可蘭經」。作者並觀察時代變遷,指出藍白拖在台灣的經典地位,隨著傳統產業外移與外籍勞工的傳播,成為東南亞國協中唯一率先統一的「國鞋」。
作者分析,藍白拖首創五項世界紀錄:
首創家族鞋款:比JORDAN TEAM還早,就已創出藍白圓拖、藍白夾腳拖、女款的紅白圓拖、女款的紅白夾腳拖等家族系列。
首創記憶鞋墊:藍白拖在「穿後的第一個星期開始,鞋面就會隨著你的腳型而變化,並在穿一個月後,與你腳底的曲線完全吻合,成為你專屬的鞋款。」
首創環保行銷:藍白拖穿著一年以上就會開始自然分解,這正是當今「自然消耗、循環消費」環保原則的實踐。
首創鞋底概念:四十年歷史的藍白拖,鞋底橫向設計的紋路,可助雙腳自然彎曲,「尤其稍微偏軟材質,具有非常好的彎曲性」。
首創防滑技術:鞋身與腳底接觸的部位有細微突起的密集橫紋,具優秀吸附與釋放能力,走路抬腿瞬間會暫時吸附腳板,並在離地後立刻釋放,讓腳底通風,而雙腳下去的瞬間又再度吸附,提供前進瞬間時的暫時吸附能力。
作者並分析藍白拖的三大功能:
小強殺手:藍白拖長型設計有利於使用者輕拿後端使用,加上優異的彎曲彈性可如同蒼蠅拍一樣巧妙的瞬間使力,讓台灣小強暴斃而不爆漿,乾淨好清理。
台客經典絕招:利用抬腳瞬間釋放腳根壓力,射出藍白拖。這種台客專屬的友情攻擊,穿藍白拖成功數量,遠高於穿其他鞋款。
街頭實戰:手掌背反穿藍白拖,乃是六○年代的街頭鬥毆的基本防禦裝備,可防鐵棍、球棒等,甚至開山刀攻擊。
(聯合報)
--
人的神秘遠親尼安德塔人 非冷死?
科學家發現,現代人神秘的遠親尼安德塔人會滅絕,大有可能不是因為迷你冰河時代氣候大變所致。
李茲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柴達基斯說,導致尼安德塔人滅絕的,可能是兩種因素的結合,一是現代人,二是氣候,只是並非非常嚴峻的氣候。
尼安德塔人約在十七萬年前,居住於歐洲、中亞、中東,但他們約在兩萬八千到三萬年前神秘消失。古生物學者後來發展出兩套理論,一是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雜交繁殖而滅絕,另一則是因為天氣乍冷而消失。
科學家利用碳十四的研究方法,發現最後的尼安德塔人至少在氣候發生災難式變化的前三千年前即已滅亡。因此,尼安德塔人並非死於上一次冰河時期的乍冷天氣。
碳十四會以固定的速度衰變,科學家以兩具尼安德塔人化石的碳十四程度,與環境中的碳十四作比較。科學家使用的環境比較物是取自委內瑞拉深海的沈積物,此沈積物留有過去氣候變化的紀錄。
科學家提出三個尼安德塔人可能滅絕的年代,分別是三萬兩千年,兩萬八千年,兩萬四千年前。三個時間均與「冰河時代」符合。但是柴達斯基等人所做的實驗發現,這三個時間碳十四強度測量結果均與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發生年代的碳十四強度不符。
因此,柴達斯基的團隊確定,尼安德塔人並非因為災難式的天氣變化而死亡,雖然長期的冷天氣可能是尼安德塔人滅絕的原因之一。
(聯合報)
--
秋高氣爽 登山「趣」
時序漸入秋季,炎熱的天氣慢慢轉涼,尤其台灣的秋天氣候乾燥,下雨機會少,正適合出門踏青,民眾不妨多往山中走,既可享受含有芬多精的清新空氣,又能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
不過,台灣山區的登山步道、尤其市區近郊者,雖然多半經過規劃整理,毒蛇猛獸少見,安全堪稱無虞,但仍有些健康事項必須注意,才能讓登山過程更加安全:
1.山區紫外線大多比平地強,尤其海拔越高的山上,紫外線指數越高。所以,戴寬邊帽子、穿淺色長袖上衣、塗抹防曬品,千萬不可忽略;也可考慮攜帶傘具,晴天可遮陽,雨天還能遮雨。
2.海拔越高的山區,早晚氣溫差異越大,服裝應採取多件式「洋蔥穿法」,內層穿著易吸汗、透氣的純棉衣物,再外套一件長袖上衣,可視氣溫隨時穿脫,以免過熱或著涼。
3.山路狀況較多,應選擇一雙合腳、吸震力夠、適合步行、且最好有防滑設計的鞋子,以免山區濕滑,導致意外發生。
4.山區蚊蟲也多,最好穿著長袖長褲,並使用防蚊噴劑,以防遭叮咬;切記莫噴灑香水、穿著顏色太鮮豔的服裝(如大紅色上衣),以免「招蜂引蝶」。
5.有氣喘者,應攜帶氣喘藥物,避免太過劇烈的活動;有糖尿病史者,應留心低血糖症狀,隨時攜帶方糖等甜食,以免發生低血糖危機。
6.攜帶充足的飲水,隨時補充水分,並保持固定的前進速度,適時休息,以防脫水、體力透支。
7.視個人體力選擇適合的步道,年長者或膝蓋不好的人,儘量選擇坡度較平緩、樓梯較少的步道,距離勿過長,千萬別超過自己體力所能負荷的範圍;必要時帶根稱手的登山杖,可以讓登山更加輕鬆、安全。
8.最重要的,隨身攜帶GSM手機,緊急狀況時直撥112,不管手機有無sim卡,都會自動搜尋當地訊號最強的業者,轉接至110或119。
總之,出外走走好處多,事前妥善計劃,準備充足,就可以讓我們一路保持愉快的好心情,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聯合報)
--
自體幹細胞治中風 我創首例
慢性中風患者的腦神經修復研究有重大成果。台灣神經外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率領的研究團隊,在為期一年的第二期人體試驗中,以自體幹細胞直接注射損傷腦神經,成功改善五名因阻塞性腦中風導致單側手、腳癱瘓患者的運動功能。
其中三人原來手臂無法上舉,治療六個月到一年後,已能舉杯喝水甚至擠牙膏,有顯著的進步。
手腳運動功能復原顯著
林欣榮說,這是全世界第一篇自體幹細胞治療慢性中風患者的成果報告。他並將代表研究團隊在下周的「美國神經外科醫學會」上正式報告這項成果。
林欣榮研究團隊的「慢性中風患者之幹細胞療法」是衛生署補助的國家型研究計畫,從去年中起開始收案,共收集六名因為中大腦動脈阻塞腦中風,導致單手單腳癱瘓,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的病人。
接受人體試驗的六名患者,年齡介於四十六歲到七十三歲間,中風時間最長已經五年,最短也有八個月。研究先給予病患連續注射五天「顆粒球細胞生長激素(GCSF)」後,以抽血方式取出二百西西、約二億顆的白血球,之後再分離成約一西西、含一千萬個CD34幹細胞。
取出病患的自體幹細胞之後,利用立體定位儀器精準定位找出受損腦神經部位,在局部麻醉下執行三到四個點的注射。每一次的注射只需要在病患的頭上切開一個約
一公分大傷口後,在頭骨上開一個直徑○.六公分小洞,將寶貴的幹細胞分次以○.一公分的細長針頭直接打到斷裂神經的端點上。
林欣榮說,治療觀察六個月後,六名患者中有五名的運動功能獲得改善,但有一例則僅維持現況未持續惡化。
六十歲以下病患較有效
改善效果顯著的患者多是六十歲以下的慢性中風病患。一名四十六歲,三年前因開店過勞中風,左手左腳都不能動,治療後一個月,原本無力的左手不但可抬高,手掌也可張開、握拳,左腳也有力氣行走,僅稍微僵硬。
另外一名六十三歲患者右手右腳偏癱臥床五年,治療一個月後,已可含糊講話,手也能稍微抬起,中風評估指數進步六分(四分以上即屬有意義)。另外一名患者也同樣有顯著的手部功能進步,且走路步伐、速度都倍增。
而經影像學檢查追蹤最長一年,患者損傷的腦部神經、血管、神經纖維幹細胞治療後,都有明顯再生,而經正子攝影也可以看到腦部葡萄糖代謝有明顯改善。
林欣榮說,目前人體試驗報告顯示,自體幹細胞移植對六十歲以上慢性中風患、或自體幹細胞質量較差者效果相對較差。下一階段將嘗試以較有「活力」的臍帶血移植,希望再有所突破。
大腦神經有「抑制」機制 幹細胞療法醫界審慎樂觀
台灣的慢性中風幹細胞治療有突破,國內醫界持審慎樂觀態度看待。專家指出,幹細胞治療後如果能發育成神經細胞並建立起網路,理論上應有助改善功能。但大腦
神經細胞區域分工細緻,為避免神經過度增生而有「抑制」機制,植入的幹細胞如何能維持一定生命力不凋亡,又不會造成其他問題,需要更長期、嚴謹的觀察。
台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神經修復科主治醫師黃銘超說,幹細胞對慢性中風患者的治療理論上可行,也確是值得醫界發展的方向。假使植入的幹細胞能在損傷腦部發育成神經細胞、並建立起神經網絡,是可能有助患者康復。
不過,其實大腦裡原本就有幹細胞,但由於腦部分工精細,一定區域內該有多少神經、如何分配執掌有一定原則,為了避免神經不會長到不該長的地方,大腦中的神經有一套神奇的「抑制」機制,抑制神經細胞分裂。
植入的幹細胞如何能在體內維持一定的活力,不受到這個抑制機制的牽制,同時又不至於打亂人體原本的抑制機制,必須要有更長期的觀察。由於現階段研究成果,並沒有其他患者以為對照,「沒有辦法排除掉患者單靠復健也可以改善運動功能的可能性。」
醫界也期待研究團隊接下來可以設計一套更嚴謹的研究方法,確認療效後也供醫界遵循。
(中國時報)
--
血壓、血糖、血脂高要小心 中風趨向年輕化 每年15萬人
醫界推估,台灣一年光是新增的腦中風病患就有十五萬人之多,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八成是動脈硬化後血管阻塞型的中風,二成為俗稱「爆血管」的出血性腦中風。
專家提醒,腦中風與血管硬化有高度相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族」是高危險群,務必採取清淡飲食、控制體重、規律作息,才能保住健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副院長周德陽說,台灣早期的腦中風多是血管硬化後、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爆血管」的出血性腦中風,由於患者常在瞬間倒下、昏迷,通常病後恢復都較不理想。
廿年前台大醫院統計顯示,出血性腦中風與阻塞型腦中風約占四成與六成。近年來隨血壓控制觀念漸漸提升,終於將出血性腦中風的比例降低到二成,與國外趨近,但其餘八成則轉變為因大量攝取高油、高脂飲食導致的阻塞性腦中風,且有年輕化趨勢。
周德陽說,阻塞性腦中風與「三高」疾病息息相關。高血脂容易引起週狀動脈硬化,高血糖則容易破壞血管壁。血管越來越狹窄到後來直接「堵住」就會造成阻塞性腦中風。由於血管阻塞是慢慢進展,患者常會在幾天的頭痛、或其他不舒服之後才倒下。
阻塞性腦中風治療依發生的時間有所區分,阻塞三小時內以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可幫助緩解,但因為常無法精準掌握確實的阻塞時間,因此使用上需十分謹慎。阻塞
超過三小時需透過血管攝影注射抗凝血藥物「肝素」,超過六小時候的阻塞,由於血塊已經凝結,國外正在發展「抓血塊」的手術治療。
至於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因通常十分緊急,處理「越快越好」。周德陽說,若出血超過卅西西就一定要開刀清除血塊,並燒灼止血。中國醫藥大學研發出內視鏡腦血塊清除術,則可在病情許可時以較小的侵入方式治療。
(中國時報)
--
鋰鹽┼臍帶血尋治脊髓損傷新方
台灣現有二萬到三萬名脊髓損傷患者,並以每年一千人速度持續累積。脊髓神經專家三年前動物實驗意外發現,躁鬱症老藥「鋰鹽」可刺激神經細胞分泌更多的神經營養激素,可望幫助神經再生。
現已計畫在二年內配合上臍帶血幹細胞植入治療,並在兩岸三地的多家醫學中心招收共四百名病友加入,希望為脊髓損傷者的康復找一線希望。
上述研究計畫是由國際脊髓醫學權威、現任職美國羅格斯大學整合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教授、華裔學者楊詠威(Wise Young)主導發起。楊詠威是已故知名影星「超人」克理斯多福.李維的主治醫師;也是目前廣泛使用在脊髓損傷病患身上的藥物「甲基類固醇」的發明人。
楊詠威說,二○○四年,香港中文大學解剖系主任蘇國輝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鋰鹽有助於促進神經細胞分泌神經生長與活化所需的營養激素。為瞭解鋰鹽對脊髓損傷
病患神經再生、修復的潛力,目前已有廿名傷友在香港大學醫院接受口服鋰鹽測試以確認安全性及可行性,為下一步的療效實驗預作準備。
同時,楊詠威與香港脊髓損失基金會共同成立的「ChinaSCINet,(中國脊髓損傷研究小組)」同時也希望進一步展開臍帶血植入脊髓修復人體試驗計畫。未來並希望可以將鋰鹽與臍帶血兩者「加在一起」,觀察其在安全之外,是否具有修復或促進神經再生效果。
研究預計招募四百名傷友,目前設定必須是脊傷後一年的慢性化脊髓損傷病患。確定加入研究計畫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說,臍帶
血幹細胞的脊髓植入,應該會以局部手術後直接在神經斷裂處注射方式進行,「假使受損脊髓神經還有一些纖維在,臍帶血幹細胞應該能發揮類似在腦神經的作用,
像是補破網一般」,應該有一定治療潛力。
而慈濟醫院也與楊詠威洽談了人體試驗合作研究事宜,慈濟並表示,也將與剛獲得一點五億美金(相當於五十億台幣)經費的美國幹細胞醫學重鎮紐澤西州的羅格思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鋰鹽可穩情緒 但副作用多
鋰鹽在疾病治療上已有百年的運用。先是在一八四○年便被用來做為膀胱結石與痛風治療,一八七三年首度在美國被用於躁鬱症,在躁鬱期間有顯著的療效,為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情緒穩定劑」。
雖然歷史悠遠,但鋰鹽也因為具備金屬毒性、副作用大,而被精神科醫師們公認為有療效的「不完美用藥」。
鋰鹽是一種金屬物質,使用上最困擾醫界與病患之處在於,其治療劑量與可能的中毒劑量十分接近,使用者必須經常接受抽血以確保血中的鋰鹽濃度足夠卻又不會太高。且即使在安全劑量內,鋰鹽也會有青春痘、發胖、腹瀉、口渴、手抖、影響記憶等副作用。
一旦稍微過量,或者因患者腎臟功能不全而無法代謝,很可能引發鋰中毒,會導致神經症狀諸如眼球震顫、步態不穩、意識昏沈、呆滯、甚至陷入昏迷,嚴重者需要洗腎治療。
也由於患者常不堪其副作用而停止服用,遇到有合併其他內科疾病、腎功能缺失患者,在使用上有一定風險,其臨床上的使用量已逐漸減少。為確保使用者安全,也需定期抽血檢查,並提醒患者應留意自己的相關症狀,以免中毒。
(中國時報)
--
海嘯偏向 印尼幸運逃過浩劫
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南岸昨日天搖地動,外海發生芮氏規模八.四的強烈地震,當地民眾與政府單位嚴陣以待,深恐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大地震引發海嘯而導致逾廿八萬人罹難的慘劇再度發。然而幾個小時過去,蘇門答臘海岸依然風平浪靜,民眾如釋重負。
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地震學專家邁克.騰布爾指出,蘇門答臘這次逃過海嘯浩劫,只能以「幸運」來形容。昨天的強烈地震確實引發了海嘯,只不過它是向西南方前
進,最後消失在杳無人煙的南印度洋與南極海上。這場海嘯如果是向北進犯蘇門答臘島,或者向南掃過澳洲,生命財產的損失都將不堪設想。
地震威力 等同八十萬枚核彈
騰布爾解釋,昨天這場地震的成因是澳洲板塊與巽他板塊長期相互擠壓而累積能量,終於導致海底岩層不堪負荷。地震爆發時威力相當於八十萬枚核子彈同時爆炸,
大量海水向上推送形成海嘯,如果當時地殼的狀況條件稍有差異,後果可能完全不同。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大海嘯過後,光是蘇門答臘北部的亞齊省就死了近十
七萬人。
騰布爾也警告說,蘇門答臘海域未來一年內仍將餘震不斷,強度可能足以再次引發海嘯,而且方向未必會再度朝西南方前進,釀成巨災的威脅不可小覷,民眾與政府仍需嚴加防範。此外一連串地震也會影響印尼眾多火山的噴發活動,必須密切關注。
(中國時報)
--
明天無車日 忠孝東路四段封街
台北市政府舉辦「無車日」活動十五日登場,上午9時至下午5時忠孝東路四段(復興南路至敦化南路段)全線封閉。不巧的是,明天正是北市各中小學的「家長日」,位於封街區域內的各國中小學,交通勢必受嚴重影響,籲請民眾注意配合改道。
今年無車日活動封街舉行嘉年華會,選定了車流量最大的忠孝商圈,車輛於忠孝東路復興南路口及敦化南路口,必須左轉或右轉改道行駛。封街區域內的光武里和仁愛里,里民外出也須配合改走市民大道和仁愛路。
交通局表示,在忠孝商圈封街宣導無車概念是首創,除將交通影響降到最低,也希望民眾思考以步行、自行車和大眾運具取代汽機車。
今年無車日腳踏車騎乘活動,由台北縣縣民廣場出發,經縣民大道、華翠大橋、艋舺大道、中華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仁愛路、台北市府前廣場,全程12公里。早上7時至10時30分,部分車道進行管制,仍提供一般車輛通行,籲請配合沿線標誌,改道行駛。
明日封街管制期間,公車暫不停靠忠孝東路「頂好市場」站。204、212、232、299、605、262與903等7路公車,上午9時至10時30分由
復興南路(或敦化南路)繞行市民大道;10時30分至下午5時由復興南路(或敦化南路)繞行仁愛路。另278路公車管制期間內由復興南路(或敦化南路)繞
行市民大道。
(中國時報)
--
中華路6岔路口 試辦5時相管制
台北市愛國西路陸橋拆除後,中華路、桂林路等6岔路口猶如迷宮,用路人飽受困擾。為解決該地塞車問題,疏通車流,台北市政府交通管制工程處表示,未來該路口將試辦5時相交通管制,各向道路綠燈秒數因有所減少,用路人請依路口號誌管制行駛,或利用周邊道路提前改道。
愛國西路陸橋於今年農曆年初拆除後,因工程尚未完工,加上交通動線、標線、號誌設計不當,導致由愛國西路、桂林路、西寧南路、南寧路和中華路交會的路口,動線亂成一團,備受批評。
交工處表示,中華路愛國西路口為一不對稱多岔路口,陸橋拆除前,愛國西路往南寧路方向車流可立體穿越路口,另因路口道路幾何條件,號誌係以
2路口3時相方式管制。但陸橋拆除後,原有上層高架橋穿越車流轉移至平面,增加中華路愛國西路口整體車流量,造成該路口交通紓解效率及服務水準降低,亦間
接導致周邊橫交道路延滯長度增加,壅塞情形嚴重。
交工處表示,針對該路口交通混亂情形,已透過地區說明會徵詢意見和議員及當地民眾建議作出調整。
交工處指出,囿於該路口為一不對稱6岔路口、交通動線複雜及道路交通組成不一等交通特性,在考量各轉向車流交通安全前提下,未來路口交通管制措施將以5時相試辦,但因各向道路綠燈秒數相對得有所減少,可能增加各路口道路延滯,尚須觀察。
對此,交工處呼籲,用路人應依路口號誌管制行駛,或利用周邊道路提前改道,該處並將於通車後持續觀察該車流狀況,適時調整號誌時比配置及管制方案。
(中國時報)
--
不斷練習而已/林照真
義大利歌劇天王帕華洛帝於本月六日辭世,近日來引起全球歌迷追悼,就連我這個歌劇門外漢也有幾分悵然。自從帕華洛帝來台灣訪問後,他就經常成為我個人自我鼓舞、或是激勵年輕人的代表性人物。原因無他,自是因他那「被上帝親吻過的喉嚨」而起。
自帕華洛帝成名後,全球媒體都是以「上帝親吻過的喉嚨」來稱讚他高音C的聲樂造詣。帕華洛帝總是能輕鬆唱出九個高音C,世人因此讚嘆他的歌唱天賦,並認為
這個從三、四歲就被發現很會唱歌的孩子,果然成就了最高的歌劇成就。他的「天賦」與「成就」兩者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然而,很多和帕華洛帝一樣有天賦的歌唱家,最後都只在歌劇舞台上曇花一現,獨獨帕華洛帝能夠在對歌劇執著入迷的義大利,成為最偉大的男高音。帕華洛帝的成功之道,相當值得推敲。
許多人知道是《波西米亞人》讓帕華洛帝一炮而紅,卻鮮少知道他初出道時,也曾被批評音域不夠寬廣,聲音力度有所侷限,因而帕華洛帝一直為改進發音技巧而孜
孜不倦地練習。帕華洛帝曾談到他在開始練習聲樂時,前六個月都是在做極其無聊的母音練習:ay、eee、oh、eye、ooo;而在帕華洛帝決心以歌唱家
為終身職業時,他更從心理與生理上自我反思,不斷嘗試各種音域,以及為掌握歌唱技巧而努力。
例如,他在《弄臣》首演時已經獲得很大的成功,但在好幾年的時間裡,他仍然不斷地鑽研如何改進某些關鍵段落。而他為了達到音符上的要求,也總是一再練習去
找到每個音的準確發音位置。在帕華洛帝頭幾年的演出節目單中,會發現除了《茶花女》之外,他以演出《弄臣》與《波西米亞人》的次數最多,甚至達到令人難以
置信的程度。
帕華洛帝的想法是,正是因為《弄臣》的頻繁演出,才能使他充分改善聲樂技巧,並開拓聲音的領域。而在他首演《波西米亞人》十一年後,他的聲音才能在中、低
音區異常飽滿,流暢的高音更是完全聽不出歲月的痕跡,以致在唱到詠嘆調〈冰冷的小手〉時,傳統上指揮家都會降半音,好讓男高音逃過困難的結尾高音C,但是
帕華洛帝卻能毫不費力地就衝到高音C裡去。
帕華洛帝總是不厭其煩地在重複練習或是演出中吸取經驗,好讓他的歌唱技巧更加洗練。他提到,一些年輕人會想學聲樂,很可能是因為歌聲不錯獲得了稱讚;但他
強調的從來不是天賦,反而是要求他們要能在高音與低音兩個不同音域間,來回自如的轉折。帕華洛帝給年輕人的建議是:「選定一種技巧,並堅持到底。」而他自
己,則是在經過六年的漫長掙扎,才能完全掌握。
帕華洛帝成功的光環背後,其實是一個孤獨者的背景。無數極其無聊與繁瑣的重複動作,塑造了帕華洛帝後來的顛峰之作。其間沒有神蹟,上帝也不曾特別眷顧,但他的成功卻總是被賦予「上帝親吻」的神蹟驚歎。
二○○五年,帕華洛帝來台灣演唱,記者問他:「為什麼你的聲音可以如此動聽,是否上帝真的親吻了你的喉嚨?」
我始終記得帕華洛帝的答覆,並引為一生的座右銘。他告訴記者,上帝並沒有親吻他的喉嚨。他能唱得好的祕訣,就在於:「不斷練習而已。」
(中國時報)
--
什麼/龍應台
我有一種鄉下人特有的愚鈍。成長在鄉村海畔,不曾識都會繁華,十八歲才第一次看見同齡的女生用瓶瓶罐罐的化妝品,才發現並非所有的女生都和我一樣,早上起
來只知清水素顏。在台南的鳳凰樹下閒散讀書,不知何謂競爭和進取;畢業後到了台北,大吃一驚,原來台北人人都在考托福,申請留學。
這種愚鈍,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你永遠是那最後「知道」的人。譬如,年過五十,蒼茫獨行間,忽然驚覺,咦,怎麼這麼多的朋友在讀佛經?他們在找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
表面上毫無跡象。像三十歲時一樣意興風發,我們議論文學雜誌的斐短流長,我們憂慮政事的空耗和價值的錯亂,我們商量什麼行動可以做、什麼理想不值得期待,
我們臧否人物、解析現象、議論立場,我們也飲酒、品茶、看畫、吃飯,我們時而微言大義,時而聒噪無聊,也常常言不及義。
可是,沒有人會說,「我正在讀金剛經。」
會發現他們的祕密,是因為我自己開始求索生死大問,而愚鈍如我會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是因為父親的死亡,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開,讓你
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於是可能在某個微雨的夜晚,一盞寒燈,二三飲者,在觥籌交錯之後突然安靜下來,嗒然若
失,只聽窗外風穿野林肅肅,山川一時寂寥。
「你們看見了我看見的嗎?」我悄聲問。
這時,他們不動聲色,手裡的高腳酒杯開始輕輕搖晃,絳紅色的酒微微蕩漾但絕不濺溢。一個點頭說,「早看見了。」另一個搖頭說,「汝之開悟,何其遲也。」然後前者說,「你就從楞嚴經開始讀吧。」後者說,「春分將至,或可赴恆河。」
我驚愕不已:嗄,你們都考過了托福啊?
我想到那能詩能畫能樂、又曾經充滿家國憂思的李叔同,三十八歲就決定放下,毅然出家──他究竟看見了什麼?夏丏尊在父喪後,曾經特別到杭州定慧寺去探望李叔同,李叔同所贈字,就是楞嚴經的經文:
善哉阿難!汝等當知,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固有輪轉……
弘一法師在自己母親的忌日,總是點亮油燈,磨好濃墨,素心書寫「無常經」:
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他是否很早就看見了我很晚才看見的?
我們的同代人,大隱者周夢蝶,六七歲時被大人問到遠大志願時,說的是,「我只要這樣小小一小塊地(舉手在空中畫了個小圓圈);裡頭栽七棵蒜苗,就這樣過一
輩子。」夢蝶今年八十六歲了,過的確實就是「一小塊地七棵蒜苗」的一輩子。是不是他早慧異於尋常,六七歲時就已知道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在生命
本質上的意義,否則,他怎麼會在城市陋巷的幽晦騎樓裡,在那極其蒼白又迷惘荒涼的五十年代時光裡,寫下這樣的詩句: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過了
甚至夜夜來弔唁的蝶夢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
你說。至少你已懂得什麼是什麼了
是的,沒有一種笑是鐵打的
甚至眼淚也不是……
也是五十年代,Pete Seeger把聖經裡的詩譜成了曲,旋律甜美輕快,使人想跳舞,可是那詞,傾聽之下總使我眼睛潮濕,喉頭酸楚: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刻,你如何懂得,什麼是什麼呢?
(中國時報)
--
怕胖 晚上可吃澱粉但勿馬上睡
北
醫附醫昨日公布國人乳糜血者的飲食調查,發現有乳糜血情況的人多為「中廣型」身材,代謝症候群風險高,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
示,乳糜血者大多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過高,所以要控制澱粉和總熱量攝取。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則說,常有人說晚上不要吃澱粉,因為不易消化代謝,就會變成
脂肪,但這是指消夜、也就是睡前2小時不要碰澱粉,如果是在晚餐時刻吃澱粉,就可按照控制體重的攝取量,約吃1碗糙米飯或五穀雜糧飯。
吃完4小時才睡覺
何
一成醫師說明,網路上訛傳需控制體重者,不要在晚上吃澱粉,否則會轉變成脂肪,但這是因為有些人晚餐吃的晚,吃完2小時內就睡覺,身體代謝機能降低,澱粉
中的醣類會轉成脂肪囤積。若吃完食物間隔4小時以上才就寢,則仍應攝取「健康的澱粉」,如五穀雜糧飯等含纖維質較高的種類。
蘇秀悅主任提醒,除了少吃蛋糕、喝甜飲料,想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就要改變烹調用油,如多食用橄欖油這種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油,並將動物性蛋白質的一部分轉成植物性蛋白質,像每天喝2杯牛奶就可改成早上喝牛奶,晚上喝豆漿。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