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新聞自選輯 20071221

鯨豚的祖先 是超大長腳鼠

英國「自然」科學雜誌十九日報導,根據在印度喀什米爾發現的化石,鯨魚、海豚與小海豚的祖先,是一種外表近似鹿的長尾無角小型哺乳類動物或超大型長腳鼠。


科學家過去一直懷疑,鯨魚源自四腳的哺乳類偶蹄動物,牠們生活在南亞陸地,後來逐漸適應海上生活,現在科學家總算找到鯨魚從陸地變成水棲動物失落的環節。

美國東北俄亥俄大學醫藥學院解剖學教授席維森等人相信,鯨類的祖先是一種浣熊大小的草食性哺乳動物「印多霍斯」(Indohyus),這種動物看來就像縮小版的鹿,生活在約四千八百萬年前。「印多霍斯」主要生活於陸地,只有在躲避掠食者時,才會遁入水中。

由於DNA相似又有類似鯨魚的特徵,河馬過去一直被認為才是失落的環節,因此有些科學家對這項新發現存疑。

席維森在研究數百個印多霍斯化石後,得出上述結論。此外,印多霍斯的骨頭外層,比其他同體型的哺乳動物密實,牙齒的化學構造也有類似水棲動物的氧同位素,顯示這種動物也待在水中。

之前,科學家猜測,鯨魚為了吃海中的魚類,才從肉食性的偶蹄動物演化為水棲動物。但席維森說,根據他們的研究,情況並非如此。「印多霍斯」是為避免遭到掠食而遁入水中,後來生活於水中,最後才從草食變成肉食。

(聯合報)
--
鯨魚祖先 貌似長腿大老鼠

在陸地上奔跑的鹿,可能是海中鯨魚的老祖先?美國學者研究一種古代生物Indohyus,推論這種像鹿的陸生動物可能為了逃避掠食者而遁入水中生活,逐漸失去四肢,最後演變成水中的鯨魚、海豚類生物。

體型像狐狸
Indohyus外形像鹿又像長腿大老鼠,是偶蹄類哺乳動物,大小如同現代的狐狸,美國東北俄亥俄大學學者休伊森(Hans Thewissen)是根據在印度喀什米爾地區發現的多塊化石,拼湊描繪出這種4800萬年前的動物外型,並找出牠與鯨魚的關聯。
Indohyus體型不大,骨骼卻比一般陸生動物厚實,此特性很像河馬類的涉水動物;牠的中耳有包膜,與鯨魚耳朵結構相似;而分析其牙齒中的同位素,又比較近似水中生物的牙齒結構,因此休伊森大膽推論,牠可能就是鯨魚的老祖先。
休伊森指出,曾有學說認為鯨魚的祖先可能是類似豬、牛之類的偶蹄動物,新發現的化石可以印證此一推論,他的研究發表在昨天出版的《自然》期刊。

(蘋果日報)
--
全球抗暖 台灣卻疏離/曾柏文(英國Warwick大學社會學博士生)

有誰能告訴我,藍綠總統候選人所承諾的經建政策,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峇里峰會剛落幕,可是這一場攸關人類共同命運的對話,傳回喧囂於選舉的台灣,竟連一點回音都沒有。為什麼,整個島嶼,對於這個關係你我未來的議題,只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漠然?

今年十月,倫敦政經學院教授普林斯與牛津大學學者雷納在「自然」雜誌撰文,主張應當「拋開京都協議」。他們認為,京都協議不僅在過去數年實踐中,不能有效 遏止溫室氣體排放,更糟的是,京都協議主宰了關於因應氣候變遷的種種公共論述,讓許多人將這種在國際舞台協商演出的總量管制,視為對抗全球暖化的尚方寶 劍,反而阻礙了各國政府對尋找其他因應政策的投入。這種認知,更讓回應全球暖化這件事,由多數人的生活實踐中抽離,變成一群科學專家、技術官僚、談判代表 的責任。

事實上,氣候變遷不能化約成單純能源選擇的問題,也不僅是一齣國際政治的遙遠劇碼。溫室效應的根基,正是過去一世紀以來,人們從對化石原料的揮霍中,逐漸 習以為常的種種社會模式與生活實踐。像是習慣開車的自由,習慣大量跨國旅行,習慣用冷氣調節室溫,習慣明亮璀璨的照明與街景,習慣購買需要遠渡重洋的進口 商品,習慣依賴出口貿易維持經濟。

少數習慣,或能透過新技術(例如LED等低耗電照明)或替代能源的研發而得以延續。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卻必須對更多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與便利,做出妥 協。特別是涉及長程運輸者(例如旅行、進出口貿易),我們或許得開始精算其溫室氣體排放成本,並從而改寫這些行為背後的價值倫理,甚至是相關的稅制法令。 這些妥協所將帶來的衝擊、抗拒,與爭議,是現在就可以預見的。只是我們的政府、學界、與社會,有足夠的調適準備嗎?

不可諱言,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對暖化議題的回應極其有限。

首先在政界,似乎還瀰漫著一種「反正我們不是京都協議簽署國」的僥倖心理。即使「綠色矽島」等環保口號常掛在口邊,卻掩蓋不了能源結構中化石燃料比過高,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列前茅的尷尬事實。

最讓人憂心的,是兩黨總統候選陣營目前所公布的白皮書中,將減碳列為訴求者,僅有馬陣營提出的「農地種樹」(可降低全國二%排放量)與「北台捷運交通 網」。其他一張張璀璨的經建支票(例如海空運中心),似乎都不曾評估其背後隱喻的環境成本。至於我們最迫切希望看到的,對能源結構與溫室氣體排量的整體規 畫,更都付諸闕如。

與此對應的,是在學界相關研究的偏頗。學者們對溫室效應絕不陌生,然而即使到至今,相關的研究多只集中在大氣、地科、環工,能源等領域(以及少量經濟分 析)。至於溫室效應所涉及的種種社會、文化、政治、法律、倫理等面向,則未見足夠的討論。最根本的是,我們極為欠缺一方面懂得估算掌握生態足跡、一方面能 掌握社會分析的研究組合,能對於各種不同的人類活動型態,提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參考數據。

嚴謹研究的匱乏,讓許多環保團體即使有心,卻難找到具體行動的著力點。許多關於溫室效應的公民對話,也容易流於浮泛的焦慮,難以深化為對集體行動的共識——更遑論在社會中,推動某些一致的標準。

因此,我們在家懂得要隨手關燈,卻放任許多市街充斥巨大奪目的燈箱,還沾沾自喜當作是現代化的標記。我們有舉足輕重的太陽能產業,卻也沒能創造出適合的法 規與經濟環境,將之普及。我們清楚國際海空運輸製造大量溫室氣體,卻沒仔細想過,如果有一天國際運輸成本暴增(空汙稅調升),甚或國際協商決議減量,我們 將如何決定航空運送能力使用的優先順序,我們又要如何調整現有的,高度依賴進出口的經濟模式。

問題的棘手不能是放棄面對的藉口,沒被國際平台納入更不能為自我縱容的理由。不管出於對於全球社群的責任,或是出於對台灣長期利益的考量,我們都必須比現況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中國時報)
--
網路開放教學 MIT老教授勒溫爆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71歲的物理學教授瓦爾特.勒溫(Walter H. G. Lewin)在校內原本就擁有一票崇拜追隨他的學生,拜該校所辦網路「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所賜,他現在成了桃李滿天下的巨星級「大師」。

勒溫錄製的物理學教學影片,透過「開放式課程」免費供學子上網觀看學習,結果勒溫不僅在全美擁有眾多弟子,還吸引不少外國人奉他為師。他的電子郵件信箱經常收到來自各地的推崇和感謝信件。

一名17歲印度學生在寫給他的電子郵件中說:「透過您激勵人心的教學,我才曉得物理學很美,讓人既感到驚奇,也覺得很簡單。」

聖地牙哥62歲的花店老闆史帝夫.博根則寫道:「我跨出的步伐有了新的活力,我現在用充滿物理學色彩的眼睛來看待人生。」

勒溫運用電視名廚茱莉雅.蔡爾德(Julia Child)指導觀眾法式烹調的誇張技巧,以及類似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熱門短片的滑稽戲劇手法,讓學習者對其教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開放式課程」網站(ocw.mit.edu)提供的勒溫教學影片裡,他曾用貓毛拍打一名學生,來說明靜電原理。為了解釋物體在自由墜落時的軌跡,勒溫穿 短褲、拖鞋還戴了一頂遮陽帽,開砲發射一顆高爾夫球,射向一隻穿著防彈背心的玩具猴子。儘管年逾七旬,勒溫卻成了網路新一代學術明星之一。蘋果公司今年5 月透過iTunes Store線上商店開辦iTunes大學提供免費課程,勒溫的教學影片一度在下載排行上名列第一。如今越來越多教授向他看齊,透過網路開班授徒。

上星期,耶魯將大學部若干受歡迎的課程和教授們的教學錄影免費公布上網,如查爾斯.貝林(Charles Bailyn)的「天體物理學中的爭論」,朗登.哈默(Langdon Hammer)的「現代詩」和克莉絲汀.海耶斯的「舊約導論」。

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增設一個針對高中生和高中教師的網站。勒溫是該網站「名師」之一。有些來信將勒溫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相提並論。費曼透過出書、演講和上電視,積極推廣物理學(《別鬧了,費曼先生》是他最出名的著作之一)。

勒溫雖沒有諾貝爾獎光環加持,但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卻令學生獲益匪淺。這位身高188公分,滿頭白髮的教授,為了介紹鐘擺的週期與吊掛物體的質量無 關,曾躺在從天花板垂下的吊索上,讓自己像鐘擺一樣擺盪。「各位請看,這可是鐘擺之母。」接著他在講台上盪來盪去。然後喊道:「物理學果然不假!」教室立 時爆出歡呼聲,這個畫面透過網路傳遍全世界,使他成了萬千學子頂禮膜拜的對象。

(中國時報)
--
家/龍應台

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問的是,「家,是什麼?」
家是什麼,這不是小學二年級的作文題目嗎?和「我的志願」、「我的母親」、「我的暑假」同一等級。怎麼會拿到這裡來問一個自認為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

問者的態度誠誠懇懇的,我也只能語焉不詳蒙混過去。這麼難的題啊。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趕車時,有人催你喝熱騰騰的豆漿。天若下雨,他堅持你要帶傘。燙的便當塞在書包裡,書包拎在肩上,貼身 還熱。週末上街時,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擠在一輛機車上招搖過市。放學回來時,距離門外幾尺就聽見鍋鏟輕快的聲音,飯菜香一陣一陣。晚了,一頂大蚊帳,四張榻 榻米,燈一黑,就是黑甜時間。兄弟姊妹的笑鬧踢打和被褥的鬆軟裹在帳內,帳外不時有大人的咳嗽聲,走動聲,竊竊私語聲。朦朧的時候,窗外絲緞般的梔子花 香,就幽幽飄進半睡半醒的眼睫裡。帳裡帳外都是一個溫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人,一個一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在很長的歲月裡,只有一年一度,屋裡頭的燈光特別燦亮,人聲特別喧嘩,進出雜踏數日,然後又歸於沉寂。留在裡面沒 走的人,體態漸孱弱,步履漸蹣跚,屋內愈來愈靜,聽得見牆上時鐘滴答的聲音。梔子花還開著,只是在黃昏的陽光裡看它,怎麼看都覺得淒清。然後其中一個人也 走了,剩下的那一個,從暗暗的窗簾裡,往窗外外看,彷彿看見,有一天,來了一輛車,是來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鎖了門,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輪椅中,被推出 去,也可能是一張白布蓋著,被抬出去。

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曾經是異國大學小城裡一間簡單的公寓,和其他一兩家共一個廚房。窗外飄著陌生的冷雪,可是臥房裡伴侶的手溫 暖無比。後來是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跟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工作,一個又一個重新來過的家。幾件重要的傢俱總是在運輸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個新的城市裡一點 一點添加或丟棄。牆上,不敢掛什麼真正和記憶終生不渝的東西,因為牆,是暫時的。在暫時裡,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 落腳的地方。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 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 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很多,一會兒就有了兒女。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漿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 總不願拿傘,因為拿傘有損形象,於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他已經走出門,你又趕上去把滾燙的便當塞進他書包裡。週末,你騎機車去市場,把兩個女 兒貼在身後,一個小的夾在前面兩腿之間,雖然擠,但是女兒的體溫和迎風的笑聲甜蜜可愛。從上午就開始盤算晚餐的食譜,黃昏時,你一邊炒菜一邊聽著門外的聲 音,期待一個一個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晚上,你把滾熱的牛奶擱在書桌上,孩子從作業堆裡抬頭看你一眼,不說話,只是笑了一下。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 幽的香氣。

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你告訴我,什麼是家,我就可以告訴你,什麼是永恆。

(中國時報)
--
飼虎/李渝

談憂鬱症這樣複雜的題目,難免會牽涉到社會觀念的取捨,或者在人事上有意見,是想避免的。現在勉強來寫,主要是因為最近一連串發生了幾件事。

今 年九月初開學不久,我服務的學校有位新生從宿舍二十多層的樓頂跳下。九月底,一位有精神和酗酒問題的女子,從紐約到德州圖桑的戒酒中心求治,下機後情緒失 控,被機場警務人員強加制裁,戴上手銬,鎖在一間隔離小室內時乍卒。幾天前,新聞連續報導,台灣和日本的自殺率上升快速,香港青少年屢屢投河燒炭。

學 校有學生跳樓這不是第一次,平日校方極力防備而不可能完全防備。這回校長在公開信中寫,「伸出手求援的是有毅力的人,伸出手救援的人是有福賜的人。」在鼓 勵個人自救和社會互動上是誠懇的。可是一年多前,校內有關精神福利的部門才給「out source」了校外的心理管理公司,原本由自校督導的工作,現在拿出去給跨業公司處理,倒是把「福賜」讓給了別人。不過,信中也說,「自殺帶來的痛苦, 部分來自無法找出它的明確原因。」到底是學校,不會像媒體那樣,至今還是簡單又泛道德的稱之為「厭世」或「輕生」。

關於第二件事,《紐約 時報》一位專欄作家發表意見,認為機場警察「缺乏基本的善心」,「我們以為或希望自己和親人們在生活裡可以遇到的某種基本的關愛,仁慈、同情心,在那一時 的那一場地,完全都不存在。」文章一出,反應熱烈,她的部落格中迅速累積了330多封回應。我看了幾頁,以為大多數會支持她的想法,想不到不同意者居多, 認為精神病者行為不可捉摸,隨便同情無濟於事,必須由專人處理。也有很多人認為,為何放她一人去旅行,有關人士應該對此事負責等等。

的確棘手,各種說法都很正確。只是在那危急關頭,或能平息女子驚慌而拯救了的,顯然不是這些隔岸觀火、考慮周到的道理,而是某位所提,一雙及時「攏上她肩頭的手臂」,或也就是《慾望街車》裡的名句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陌生人的善心」吧。

第三件消息不是新聞,不只是在亞洲,早有專家們提醒,憂鬱症是21世紀全球性的嚴重病症,它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都是巨大的。

人 的精神領域何其複雜,每種鬱症的病情都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經過的人大約都熟悉某種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無能,都不想做的頹廢,反常的思考,對一切人事的過 分強烈的反應,不可名狀的緊張,懼怕,荒唐的言行,以至於顛狂的舉止,絕望等等。患者自己心裡比誰都明白,卻無法控制,一旦籠罩上來,常教人雖生猶死而欲 死。美國詩人普拉絲(S. Plath)在自殺前的六個月寫她自己——「給扔棄到了一顆冰冷的星球上,除了可怕又無助的一種木然以外,什麼感覺都沒有……被隔離在一圈玻璃牆內,世界 上一切實在的人際交通都給切斷了。」

這是身在深淵,面臨絕境,隨時崩潰的狀態,可是在常人眼中,鬱症患者看起來好好的,至少在表面上,不 像例如得了感冒的人咳嗽、打噴嚏,明白顯示病情。人們諒解感冒患者,卻不能認識到前者也在生病,言行上失序不是人格、道德問題,躁狂或萎靡不是態度問題, 而都是病癥。人們不會要傷臂的人舉手,傷腳的人跑步,卻要生了「不能振作病」的人「振作起來」!

發生在圖桑機場的不是單一事件,鬱症中的 嚴重者大都會遇到類同的懲罰手段。一般病人,在以藥治為主的趨勢下,和醫生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藥倒是越給越多。台大精神科門診部每天坐滿了病人,好容易 等到醫生前,來回不到十句話就給送出來,可是藥單開得長長的,而且會開到未通過國際檢驗的藥。這般倉促大意的治療法,如何能阻止「自殺率上升不已」?在繁 多的藥品中,到底哪種安全哪種有效,醫界也沒法給以明確和一致的答案,藥是應該解憂的,反倒增加了另一層憂。調藥這一邊摸象,吃藥這一邊是白老鼠。一旦碰 對了,是運氣。

一般心理醫生中間,自己的心理問題不比病人輕的不令人意外。例如有位醫生,諮詢時間都用在談他如何克服關節炎上。還有一位 聽著點頭打起了瞌睡。心機放在怎麼保有病人以便長期收費的也不少。訓練不夠,感知不足,不耐或不能和病人溝通的醫生則最普遍。能遇到一位具有專業修養和個 人操守的,也是幸運,要是兩者之間能進行某種有意義的對話,那就真是種「福賜」了。

憂鬱症中屬先天或病理性者,自然離不開醫生和藥療,後天因性情、情緒而起,因事而發的例子卻更多。對這樣的患者,周圍普通人士的諒解和支持其實更重要。

可惜很多誤解也從這裡來。

因為厭煩,害怕,不知所措,怕麻煩上身等原因,一夕拉出距離,迴避以測安全的反應最常見。社會見喜不見憂,人的耐性都有限,憂鬱症很容易把它推到極限,不能強求。可是若有一片好意前來相助,因不熟悉不了解,反而產生意外的反效果,卻是很遺憾的事。

常 會聽見這樣勸病人的話:人生都有起伏,看開一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在於一個念頭,想對了,就好;高不高興,日子都得過,全在於選擇;誰如何如何,為何 你不能;為何跟自己過不去?一遍遍像放舊唱片一樣的說,別再說了;不是不幫忙,是不知道該怎麼幫忙;苦口婆心聽不進,白勸,幫忙沒用,白幫,自求多福吧; 我們只能鼓勵你,好起來全靠你自己;珍惜當下,堅強起來!改變想法,站起來!

這些話句句都是至理名言,患者都明白同意的,可是要能做得了其中的任一項,看得開強得起,能靠自己,就是好端端的不需幫助的人了。

傷害可以避免,遺憾可以挽救,如果心意是真誠的。

不求「關愛,仁慈,同情心」吧,因為同情心靠緣分,關愛可遇而不可求,仁慈更是種奢侈;可是耐心,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條件,也許可以讓它出現。

如果我們的確關心憂鬱症和自殺問題,能不能不只是在事後,不只是在口頭和書面上,更在及時的行動中努力?如果要求愛心太過分,能不能期待原諒和容忍心呢?

如果能把耐心,持續的耐心,培養出來;誠懇,持續的耐心,是可以救人的。

放 下理論和訓責吧。與其遙遙地說自己是如何的關心,不如就直接告訴;不如現在就拿起電話;不如及時主動的持續的打電話過去;如果住得不遠,不如去看訪;帶些 菜食;為對方清理一下房間;一起去公園走走;以身設想,原諒失常,接受挫折;忍耐的傾聽,忍耐的陪伴。用耐心和耐心,不放棄的耐心,在日常生活的小節中不 懈的執行。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需要的是時間和精力,在人只能顧自己,或者連自己都顧不及的時候,這基本的耐心其實同等於不凡的慷 慨,俠義的心腸,甚至是一種犧牲。可是,人生無常性,在料不到的角落憂鬱症像猛獸一樣的伺伏著,任何人都有被襲擊的可能,誰都不敢說,這時的救援某日不會 成為一樣急切的待援呢?

佛教中有一著名的「捨身飼虎」的故事,說佛陀前身薩埵王子在修行的路上,一天經過山林,看見一隻餓得奄奄一息的老 虎。王子生起大慈悲心,刺身出血、捨命餵虎。一時大地感動,天中落下花雨,撫慰辛苦人間。面對憂鬱症或自殺,要的是不下於飼虎一般的精神。挽回一條生命, 或者使生命重生,卻也是無價的福報。

(聯合報)
--
挺進82歲 伊莉莎白二世創英君主紀錄

超越維多利亞女王

現 年已八十一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二十日這一天成為英國史上最高齡的君主,打破其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享年八十一年又二百四十三天的紀錄,也成為全 球在位期間僅次於泰王蒲美蓬的君主。總計她在位期間出了十一位首相,第一位是二次大戰前的邱吉爾,連工黨前首相布雷爾都是在她在位期間出生。

雖然這一天是伊莉莎白二世在位的重要里程碑,但她當天並未安排華麗的遊行或儀式,而是一如和夫婿菲利浦親王過去六十年來的生活一樣,沒有任何改變。

維多利亞女王於一九○一年駕崩,享壽八十一年二百四十三天。根據白金漢宮的說法,若以出生與死亡的時間來計算,伊莉莎白二世在英國時間二十日下午五時左右打破維多利亞女王的紀錄。但其他觀察家則以天數計算,認定打破紀錄的這一天應該是二十二日。

60歲查爾斯 挑戰最老王儲

不過,十八歲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王仍是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久的君王,總計統治大英帝國近六十四年。如果伊莉莎白二世要超越,必須一直到二○一五年九月九日時仍然在位。如果這一天來臨,也意味現年六十歲的查爾斯王儲,將超越接位時六十四歲的威廉四世,成為英國年紀最大的王儲。

儘管年事已高,伊莉莎白二世倒是看不太出有放慢生活腳步的跡象。她上個月才偕同夫婿前往烏干達,參加大英國協會議,去年還進行四百二十五次官式接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當代英國史教授漢尼西說,史上無其他元首像她一樣,在這麼長的時間未犯過錯。

儘 管伊莉莎白二世行程滿檔,且百姓愛戴有加,但諸多跡象顯示,王室已開始思考她駕崩後的接位佈局,包括是否讓查爾斯王儲接替母親擔任大英國協元首。大英國協 元首必須由五十三個國協成員國共同決定,而非自動繼任。由於查爾斯成功讓第二任妻子卡蜜拉融入王室,加上卡蜜拉與兩位繼子相處融洽,輿論印象好轉,查爾斯 在英國的地位也更穩固。

(自由時報)
--
氣溫降 青光眼病患增兩成 糖尿病婦揉眼竟掀角膜 險失明

一名同時有青光眼、糖尿病史的三十多歲婦人,日前因眼睛癢,順手揉了左眼,沒想到這一揉,讓她痛到眼冒金星,視力還一片模糊,經緊急就醫,醫師發現婦人的左眼眼角膜已整片被掀起,經給予眼藥水消炎後,婦人才逐漸恢復視力。眼科醫師指出,近期這類病例較以往約增加一至二成。

提高警覺
接獲病例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表示,近期氣溫不穩定,造成青光眼患者眼壓也是起伏不定,若本身再合併有糖尿病史,其併發角膜破皮等眼疾機會也跟著增加。
蔡景耀表示,青光眼的患者容易角膜水腫,而糖尿病史易使角膜細胞附著力變差,有合併這兩類病史的民眾,應避免揉眼睛,以免一揉就造成角膜破皮,而角膜破皮易造成細菌感染,造成角膜潰瘍、甚至失明。

用藥兩周已恢復
蔡景耀說,這名婦人就醫時,左眼僅能看到晃動的影像,經用藥一至二周後,視力已逐漸恢復。他提醒,若出現角膜破皮時應盡速就醫,且不應搓揉眼睛。而秋冬夜晚變長,瞳孔放大會造成眼球前房排水功能變差,青光眼患者有可能因此眼壓升高而病情發作,這段時間更應注意視力保健。

勿吃刺激性食物
三 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也說,近期門診中急性青光眼、虹彩性青光眼患者確實有所增加。青光眼患者因眼壓不易控制,造成視神經受損、角膜破皮等,其中更有部 分患者為冬季進補後,因太補了,導致血液中養分過高,使得眼睛發炎症狀更加嚴重。因此,冬季進補時,最好先尋找中醫師了解自身體質,不應胡亂進補,且應盡 量避免食用菸、酒、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造成眼睛急性發炎反應。

青光眼小檔案
盛行率:估計國內約30萬人患青光眼。75歲以上有5%,50歲以上有1.5%
高危險群:有家族史、糖尿病患、不當使用藥物、眼球受傷者
原因:因眼睛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致房水分泌累積在眼內,形成眼壓過高,使視神經被壓迫傷害視力,惡化恐失明
症狀:眼壓高,看東西出現彩虹,夜間頭痛、夜間視力差、視野縮小
注意事項:
.患者應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發炎反應,使青光眼更惡化
.若出現視力衰退現象時應盡速就醫,且不應揉眼睛,以免角膜被揉破皮

(蘋果日報)
--
湯圓過時了 冬至前後 溫辛食材進補最好 補血暖身 調整免疫

明(22) 日冬至,是今年最後一個進補時間點,此時若吃補品,比較不易感冒、頭昏腦脹。但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說,冬至進補不一定要吃滋膩補品,以前因飲食簡單, 所以冬至會吃湯圓、薑湯暖身,補充營養,但現代人平常已吃得太營養,所以冬至補身,以簡易食療為主,如喝紫米湯、南瓜湯,吃黑豆、黑木耳炒胡蘿蔔等。

這樣做
筋骨痠痛 選入腎藥材
廖 婉絨醫師說,冬季需補腎,而腎主骨、養精血,若腎氣不足,就容易筋骨痠痛。而補腎的中藥材包括栗子、核桃、黑豆、九層塔等,多屬辛溫食材,可活血養血、補 養腎虛不足。常腰痠背痛者冬季運動或做家事前,最好先暖身,並拉長時間,如秋天時暖身運動若做5分鐘;冬天就應拉長為10分鐘,且勿突然轉身、扭腰,以免 加重肌肉痠痛情況。

建議搭配
黑豆可直接買蜜黑豆、炒栗子吃,但因熱量不低,所以一次不要吃多,每人每次不吃超過1個手掌。九層塔可在煮湯時加一點;核桃可用菜刀切碎後,混入生菜沙拉,或買核桃粉沖泡成核桃糊吃。

天冷便秘 要補充纖維
冬 天是容易便秘的季節,因血虛、大腸燥、又常吃燥熱滋膩的補品,再加上冬天比較少喝水、運動,腸胃蠕動不佳,所以腸胃不適或排便不順的情況很常見。建議天氣 冷的時候還是要記得喝溫水,多補充纖維質,另外,也可吃一些具有潤腸作用的食材,例如黑芝麻、南瓜、地瓜、韭菜與芥菜等青菜。如果是常便秘者,可順時鐘方 向按摩肚臍周圍,有助於腸胃蠕動。

建議搭配
老人家較容易有便秘問題,可吃一些芝麻糊,既可潤腸又可補腎氣。一般外食族較少吃新鮮蔬果,可以挑選南瓜湯、炒南瓜、烤地瓜、地瓜飯等方式補充。而韭菜在中醫理論中屬性甘、辛、溫,具有健胃整腸作用,可與蛋一起炒或吃韭菜盒子。

老是頭昏 要補血暖身
天 氣冷的時候,容易讓氣血循環不佳,就容易出現頭昏腦脹、手腳冰冷、臉色發白、氣色不好等情況,這時就應多吃些可補血的食材,例如紫米、紅棗、黑木耳、洋 蔥、薑、蔥、大蒜等,血氣足夠後,身體就比較不會冷。而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建議按壓手背上虎口中心的合谷穴;手腕內側橫紋往上約3橫指處的內關穴;膝蓋骨 下方4橫指,再往外側移2指寬處的足三里穴。

建議搭配
蔥、薑、蒜、洋蔥等辛香料屬性都為辛溫性,有暖身作用,可在炒菜時加入,而洋蔥則可煮成湯喝。另外,黑色食物如紫米、紅棗,有補血作用,再加上黑色食物入腎經,可煮紫米粥、黑木耳炒胡蘿蔔、紅棗桂圓茶。

呼吸道過敏 多吃薑蔥
呼 吸道過敏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容易在冬天發病,要多吃辛溫食材如蔥、薑等。廖婉絨醫師說,辛溫食材有行氣作用,可緩解及預防呼吸道過敏,再加上腎經與 免疫系統有關,有過敏疾病等抵抗力較差的人,冬天也可在菜色中多加一些辛香食材。另外,潤肺食材也可以幫助呼吸道敏感者預防發病,例如百合、杏仁、白木 耳、山藥、牛蒡等。

建議搭配
可先到中藥行買藥用豆豉,切3段蔥白和豆豉少量,稍微搗過後加水500c.c.煮沸,關火加蓋子燜5鐘即可喝,可預防及緩解普通感冒症狀。平常可多吃山藥、牛蒡、白木耳甜湯等食材。

吃湯圓
糯米養胃 但要嚼爛
如果還是想吃湯圓,廖婉絨醫師建議,可把小湯圓和地瓜、薑一起煮,增加纖維質之外也可暖身。而糯米本來有養胃作用,但必須咀嚼很久,不能因為太小顆就快速吞下,會失去作用,因此廖婉絨醫師認為,若要吃糯米補身,建議吃半個飯碗的糯米粥即可,一次不要吃太多。

肚脹 喝簡易消脹茶
陳皮麥芽茶
作用:麥芽可以消麵積,意思是可消除澱粉類食物帶來的飽脹感,而陳皮也會促消化、健胃。
材料:陳皮和麥芽各7克。
作法:將陳皮和麥芽裝入棉布袋,加水500c.c.大火煮開後關火,待涼即可喝。
注意:一天喝1到2杯即可,不要喝太多。

山楂茶
作用:山楂有降脂消脹的作用,也可消肉積,意思是吃太多肉,尤其是吃了包肉餡的湯圓時,有澱粉又有肉,可喝山楂茶去口中油膩、緩解腹脹。
材料:山楂3.5克。
作法:將山楂加入沸水500c.c.,蓋上杯蓋燜10分鐘,待涼即可喝。
注意:易胃痛者、空腹、孕婦建議少喝山楂。

醫師說
每周宜吃1到2次
熱補觀念已經過時了,應用溫補方式即可,多吃一些溫辛食材,較適合現代人補冬。但簡易食療法不用餐餐都吃,每周1到2次即可。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