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71224

墾丁 三仙台 迎2008第一道曙光

告別二○○七、迎接二○○八,本周進入最後倒數計時!中央氣象局表示,二○○七年台灣本島平地最後的落日,在台南市安平和高雄市西子灣沒入海平線;屏東縣墾丁和台東縣三仙台是本島平地最早看到二○○八年元旦日出的地方。
氣象局指出,國內旅遊業者為搶攻明年元旦第一道曙光的主題旅遊市場,從本月初開始,就不斷向該局查詢;也有業者逆向操作,以觀賞二○○七年最後落日為訴求,打聽十二月卅一日各地日落時間。

氣象局技士鄭振豐表示,所謂日出或日沒時刻,是指觀測者站在海邊地面,見到太陽輪廓最上緣與海平線相交的時刻。若觀測者站在山上或周圍有山脈等地物遮擋,時間會跟著提早或延後。

氣象局表示,二○○七年十二月卅一日台灣本島平地最晚日落是當天下午五時廿五分的安平和西子灣;離島是金門當天下午五時廿九分。二○○八年元旦,台灣本島最早看到日出之處是,當天上午六時卅五分墾丁和三仙台,離島蘭嶼可提前在六時卅三分看到。

(中國時報)
--
中國崛起 撼動世界

年產值逾兆元的新竹科學園區是台灣出口主要動能,亦帶動了新竹地區的繁榮。隨著中國的崛起,兩岸經貿大幅成長,越來越多的台幹派駐大陸,竹科白領消費主力的外移,使得新竹地區原本高朋滿座的餐廳大受影響,生意大不如前。

「以前電子新貴經常來光顧,現在都去了大陸。」在新竹開設山東麵食館的翟久恕感嘆,許多老主顧跑到大陸去了,以前每周上館子,現在久久才來一次,生意差很 多。翟久恕在新竹市區的麵食館很有特色,園區的外籍工程師也經常來光顧。他說,經營十多年麵館,這半年來最慘,「麵粉、沙拉油,什麼都漲,客人卻變少 了。」

台商外移大陸 至少百萬

竹科帶動新竹市的繁榮發展,新竹市民平均可支配所得高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台北市。竹科新貴的消費力一直很驚人,整個竹科仍在成長,翟久恕怎麼也想不到,客人竟然也會變少。

「客戶都到大陸去了,我們撐得很辛苦。」在新竹專門做機場接送的老張說,三年前新竹到桃園國際機場的客戶接不完,當時他有廿七輛車,沒想到大環境變得這麼快,去年客戶剩下不到一半,今年起他把車子縮減到三部,油價一直漲,他不知道還可以撐多久。

隨著中國的崛起,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一波波外移,中高齡失業人口持續增加。新一波的趨勢則是越來越多白領工程師與中高階幹部被派到大陸去,由於駐大陸 的時間拉長,回台灣的次數降低,這些消費主力的逐漸流失,使得台灣的民間消費低迷。官方統計,目前在大陸的台商逾七十五萬人,民間估計至少在一百萬人以 上。

衝擊波及全球 歐美緊張

老翟與老張沒想到,麵粉與汽油大漲,都是拜中國這條巨龍崛起之賜。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急速增加,國際油價猛漲,歐美國家積極推動乙醇等生質能源計畫,導致汽 車與人搶奪糧食;中國沿海地區所得大幅成長,民眾對肉類的需求是二十年前的二.五倍,使得同時做為飼料的玉米、小麥等供不應求。《經濟學人》指出,在這二 大因素交互影響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十年,糧食的價格還會上漲一至二成。

中國崛起,全世界都受衝擊。中國今年鋼鐵生產量占全球產值的四成,比美、歐、日三強加總起來還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輸美鋼管在短短二年內成長一倍, 美國鋼廠紛紛倒閉,數以千計的失業工人把矛頭指向中國。「我們是與中國政府競爭,而非中國的民間企業。」美國紐澤西州一家鋼鐵公司的執行長羅倫 (Armand Lauzon)表示,由於來自海外的競爭,這幾年他連續關了五個廠。

中國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也使得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布希政府指控中國以不公平的補貼扶植出口業者,加上人民幣匯率嚴重低估,對美國形成不公平競爭。民間的壓力迫使美國國會要求自明年起對中國輸美的鋼管提高關稅。

我對大陸出超 再創新高

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對人民幣匯率遭低估,更是不滿。雖然人民幣這二年升值了十%,不過,自二千年以來人民幣對歐元貶值了廿五%。倫敦《金融時 報》指出,中國鋼鐵大舉進攻歐洲市場,歐洲製造商也面臨裁員減產的威脅,因此向歐盟申訴,要求課徵中國的鋼鐵四十%的反傾銷稅。此外,中國出口的玩具、牙 膏與食品頻頻出問題,歐盟貿易代表十一月底在一場高峰會中向中國副總理吳儀嚴正抗議,雙方針鋒相對。

中國大陸自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以來,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台商扮演了關鍵角色。兩岸在二○○一年同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對大陸的投資與貿 易急速成長。依經濟部統計,台灣對大陸投資累計約六一八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約逾六十三%。民間預估台商累計投資大陸金額在一千五百億美元以上。

在貿易方面,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出口地區,占我國出口比重逾四成,同時是我國最大出超來源。財政部統計,截至今年十一月底我對大陸出超達六三七.五億美元,今年將再創歷史新高。

再不設法因應 將更孤立

「中國參與全球化最大意義是世界忽然增加了七億的勞動力與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指出,中國崛起效應下,台灣的貿易條件惡化,實質國內 生產毛額(GDP)將減少,商品價格的變化帶動國內工資下跌,造成所得分配不均。如果台灣對中國的全球化無所因應,將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在全球化效應下,遠在地球另一方的墨西哥,也因為中國低廉的工資而大受衝擊。墨西哥原是進入美國市場最佳地點,近年跨國企業直接到中國投資,墨國失業率上揚,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中國造成的衝擊是全球性的,大家都受到威脅。」辭去立委的劉憶如指出,台灣朝野忙於政治鬥爭,卻忘了世界的變化,台灣其實擁有許多優勢,加速兩岸直航是關鍵,台灣不能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

中國企業走出去 威脅全球台商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跨國企業大量進駐中國,而中國企業也紛紛赴海外上市,台商逐漸被邊緣化。這些年來台商利用大陸廉價工資與土地,成為全最大代工廠,如今,中國大陸不再需要台商了,台商必須建立新的發展策略。

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指出,中國的全球化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貿易全球化(一九七九至一九九三年),中國在短短十四年間發展成貿易大國;二是投資全球化 (一九九四至二○○一年),以招商引資為主軸,成為第一大外資接受國;三是制度全球化(二○○一年迄今)。台商在前二階段扮演重要角色,第三階段則逐漸被 冷落,因為大陸不太需要台商了。

「台灣數十年來以出口為導向的成功模式非調整不可。」陳添枝說,中國在第三階段以制度改革與全球市場接軌,鼓勵企業走出去以取得海外資源,顯示大國興起的 企圖,無須台商牽線與奧援。中國反而透過各種區域間貿易協定,如東協加三,使台灣出口導向的跨國營運布局策略面臨困境。

在新策略下,台商甚至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障礙。陳添枝指出,台商逐漸被取消出口優惠,被要求繳交更高的營所稅,台商所產生大量能源與廢棄物,變成節能與減廢的對象。因應明年將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台商也必須提供員工更多的福利。

陳添枝認為,面對這個新挑戰,台商必須發展出新能力,能與中國互補,如果與中國市場脫鉤,台灣成長力道勢必受影響。

只要開放 中小企業猶有熱能

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非常強,既全球化又在地化。台中起家的文具業者行銷全球八十六個國家,非洲也有他的足跡;做成衣的聚陽是沃爾瑪的主要供應商,今年每股盈餘超過九元;發跡於苗栗的年興紡織,牛仔布產量是全球第一名。

「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這麼強,因為他們早就全球化。」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高承恕指出,台灣民間企業的生命力很強,他們很多不是靠政府扶植,沒有減稅優惠,而是靠自己單打獨鬥闖出一片天,他們是「自強牌」。

台中白手起家的黃俞雄,三十年前就自創品牌,以「EXCELL」品牌行銷全球,從美國洛杉磯到俄國莫斯科,都有他的產品,如今公司不到一百人,年營業額可以做到八億元,毛利率還有二位數,比筆記型電腦代工好很多。

「大家以為傳統產業慘兮兮,其實只要有目標,有策略,傳統產業還是很有前景。」黃俞雄說,他們專做高品質文具,多數代工廠在台灣。透過不同國家的設計師可 以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掌握最新潮流。除了自有品牌外,他們也做ODM,把設計好的產品委託國際大品牌銷售,客戶成長,他們也跟著成長。

「傳統產業的全球布局早在民國七十年代開始了,他們每天面對全球競爭,做不好,早就被淘汰。」高承恕舉例說,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棒球,十個中有一個是台灣做 的,這家公司原在高雄鳥松鄉,為了降低成本,現在到大陸去了。不過,有些業者根留台灣,把製造部分外包出去,還是很有競爭力。

「政府不要怕台商出走,只要大環境變好,台商一定會回流。」高承恕說,兩岸直航之後,回流的台商會更多。面對中國崛起與世界經濟重組的大變化,政府應有更開放的政策,不要當絆腳石。

文化自閉 下下策

面對中國的崛起,台灣許多政治人物不斷強調主體性,卻忽略了中國在國際上日益強大的影響力。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研究中心所長李金銓憂心忡忡指出,台灣政治人 物把本土化加以簡單化、絕對化,這會讓台灣的路越走越窄。他建議,台灣的媒體應加強國際新聞的質量,不要被政治新聞綁架。

「本土化與國際化不是對立的」李金銓指出,一個健康的社會當然要有本土的關懷,但本土事務應放在國際的架構下來談。面對中國的崛起,台灣應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定位,而不是把門關起來甚至忽視中國的存在。

「台灣的媒體對國際新聞的報導實在太少了,多數的議題都是圍繞著政治。」李金銓表示,這是他很憂慮的一點,媒體應多報導國際大趨勢,其他國家如何因應中國 的崛起,特別是與民眾切身相關的國際新聞。例如,中國最近在非洲有很大的投資與發展,究竟為什麼?有什麼影響?台灣的媒體好像被藍綠對立與統獨等政治議題 所綁架。

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指出,全球化與在地化未必是互相排斥的。全球化趨勢有相當一部分源自資本主義逐利行為的擴張,而資本主義活動又以 知識經濟與網路經濟最具一元化侵蝕性,例如電腦與網路普及,寫字的功能降低,傳統書法藝術受到極大的威脅,電腦繪圖技術日益成熟,傳統刺繡藝術也更容易受 威脅。

面對中國躍升為亞洲經濟與東亞區域主義的龍頭,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指出,台灣部分人士感到徬徨無助,擔心前景堪虞,刻意築起一道高牆,甚至剝奪了自己與 十三億人深度溝通與良性互動的機會。其實,台灣沒有理由畏懼,更沒有理由不知所措,台灣本來就是東亞貿易網絡中心位置,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

社福支票 追不上荷包縮水

從育嬰假全面實施到國民年金從明年十月上路,隨著歷次選舉釋出大利多,台灣的社會安全網看似逐漸實踐「從子宮到墳墓」(From Womb to Tomb)的理想,朝著福利國家的方向前進。

所得不增反減 近三百萬戶

學者研究卻顯示,二○○○年至今有超過二九六萬戶的家庭可支配所得不減反增,加上物價指數上漲一○%,中下所得者面臨最艱困的生活處境。國內社福團體認 為,社會安全網的建構顯然比不上貧富差距快速拉大的速度,有人形容政府明明說端出「牛肉麵」,實際上卻是「牛肉湯麵」。

十年來,你的荷包縮水了嗎?這不是廣告口號,而是國內將近三百萬中低所得家庭所面臨最真實的夢魘。從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所得調查,所得五分位差最高和最 低倍數在二○○一年達到六.三九倍,到去年降為六.○一倍,雖然差距有縮小趨勢,但相對台灣在二○○○年從未超過六倍,已有攀升跡象。

細究造成五分位差擴大原因,以一九八○年為基準,最低所得組和第二所得組的所得增加率,在二○○六年反而比二○○○年下降,也就是有四○ %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不增反減,六○%中高所得家庭卻不斷增加,加上近十年物價指數上漲一○.○三%,都使得中低所得家戶處境更加困頓。

從人民的主觀感受也可以看出端倪,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林萬億指出,二○○六年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中主觀認為自己這幾年經濟狀況下滑的達四成二,進一步問 我國近年貧富差距變化如何,有高達八成三認為惡化,和一九九一年的七成一相較,足足提高一一.六%。主觀貧富差距擴大印象已深植社會大眾心中。

貧富差距拉大 弱勢更弱勢

政府並非毫無作為,從社會安全制度的觀點來看,林萬億認為,從二○○○年後已發揮縮小貧富差距效果,若沒有這些社會福利移轉收入進入低所得家戶,五分位差 可能從現今的六.○一倍擴大到七.三倍。立法院今年更陸續通過國民年金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弱勢家庭脫困、就業與教育補助。

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立,似乎已逐漸編織成安全網,但站在第一線的社會福利團體卻有不同看法,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就說,政府投入資源的程度和問題發生的 速度根本不成正比,以層出不窮的虐兒和攜子自殺來說,除經濟壓力之外,尚牽涉社會結構變化和家庭解組,但政府政策只看到經濟,卻沒看到背後的問題。

資源困窘錯置 未對症下藥

其次是未對症下藥,王育敏說,政府面對問題,常會很快提出對策因應,卻因思慮不周,淪為徒具形式,以近年大幅攀升的自殺率來說,自殺防治中心雖然已成立, 卻缺乏專業人力,也沒有長期穩定投入的打算;尤其更常出現中央一頭熱,地方卻以財政困窘為由不願投入,甚至造成資源錯置。

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周文珍舉低收入戶為例,她指出,國內政策最常陷入的迷思就是以「資格」認定,而非根據需求提供資源,如《社會救助法》中,只要經認定是 低收入戶就可獲得經濟、教育、醫療補助等,陷入「全有」或「全無」的兩極思考,具有農夫身分者每月可領六千元老農津貼,卻未設排富條款,更是其中的極致。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認為,國內現有社會安全體制只能達到風險分攤,維持人基本生存的權利,無法達到財富重新分配的效果,若政府不儘速從 稅制著手,未來可能讓「服務」脫離「公共化」,進入使用者付費的「市場化」,不但教育成本增加,連交通都受影響,如客運拒絕行使偏遠地區即是明證,屆時恐 成均貧社會。

青年跳跳族 未來前途茫茫

職場上出現一種新族群─跳跳族,現年廿四歲的凱娣,從科技大學畢業後,短短一年換了三份工作;根據人力銀行業者最新調查,二成三應屆畢業生至今未找到工作,淪為失業族;有正職工作者也有四成八離職求去。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高承恕認為,台灣正面臨一個嚴重狀況,整個社會愈來愈窮,年輕人不僅找不到工作的比例高,即使找到工作,大學畢業生也只有二萬多元,五年前還可以活,但以現在物價萬物齊漲,勢必活得愈來愈辛苦,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愈來愈沒信心。

凱娣的第一份工作為行政助理,但自覺不適任,二個月後便離職。接著轉行網路行銷,但是工作量大工時又長,加上公司營收不隱定,決定再換跑道。第三份工作任職電信客服人員,固定上下班及合理待遇,讓她全心投入工作,之後又因覺得沒有發展性而跳槽。

換過三份工作後,凱娣說,她開始認真找新工作,至今已寄出超過七十份履歷表,獲得十次面試機會,卻沒有一次成功,讓她相當沮喪。每一次的面試中,資歷不足加上就職時間過短,讓她吃虧不少,如今已失業超過四個月。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針對畢業五個月的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二成三到現在仍未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薪資也偏低,從學歷分析,國中含以下平均一萬七千九百元、高職二萬元、專科學歷平均二萬二千元、大學學歷平均二萬三千元、碩士學歷三萬四千元。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青年失業率從二○○一年升到十%以上,並無下滑趨勢,主要原因是中輟學生、未升學亦未就業、低技術和低教育青少年不容易找 到工作,即使是大學生,台灣因大學快速膨脹,有一百六十三所大學及學院,一年畢業生卅二萬人,以致高學歷、低素質,或學非所用的現象普遍。

根據主計處調查,初次尋職者的失業周數為廿三.二周,林萬億憂心地說,青年因沒有工作經驗,不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一旦短時間內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很容易因挫敗淪為長期失業者,陷入貧窮、濫用藥物、犯罪、自殺等惡性循環中。

面對貧富差距擴大,高承恕也說,現代年輕人面臨的是生存問題,從大學中今年申請助學貸款者增加三分之一,每年申請延畢的學生多達上千人,就可以看出他們看 不到未來的徬徨,更嚴重的是,企業找不到人、學生找不到工作,雙方的工作價值差距拉大,政府應該正視資源適當配置的問題,畢竟「教育永遠是最好的投資」, 「如果沒有給下一代更多、更好的機會,我們如何談永續」?

醫療出現M型化待遇 有關係才有床

看病也要拉關係、找特權?台灣雖然從民國八十四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學者卻批評,國內雖然解嚴廿年,但在醫病關係上仍存在「威權」體制,由於醫界在醫療照顧上未做到基本動作的堅持,病患同樣進入急診室,貧富差距立即顯現,出現M型化醫療。

健保的實施原本用意在讓所有人都可以獲得基本醫療保障,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在醫學中心任職的王小姐表示,從她擔任院內對外聯絡人員後,發現幾乎每天都會接到所謂「關說」電話,不是關說病床,希望縮短在急診室等待病床時間,就是關說要求醫師多「觀照」。

至於哪些人在關說?王小姐說,由於該院急診室在高峰期常有人等病床一等就是七、八天,因她的職位之故,以透過媒體人員的關說最大宗,其次為各級民意代表,學者和來自企業界的雖然相對較少,但也不時會透過管道去「要病床」,等床時間立即大幅縮短。

王小姐笑說,對於這種「有關係」的人當然還是要滿足他們的需求,她私底下訂出個人「原則」,「有關係」通常代表較有錢或有社會地位,她會言明要求進入需自付差額的單人房,不要去佔用全由健保支出的健保病房,之所以如此,她坦言,「畢竟在心理上仍會有所掙扎」。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苙雲認為,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貧富在醫療上也出現M型化待遇,台灣社會講求「關係」,即使在醫療環境中仍習慣藉由「關係」運 作,對國家要建立健康平等、機會均等制度,存有負面影響,「想想看,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找不到關係,就醫時又該怎麼辦」?

這其中又牽涉「公與義」,張苙雲說,整個社會對貧富不均多會有所討論和著墨,卻對醫療上的不平等習以為常,也從不思考。如具有健康知能和就醫資訊的人,就可以獲得較好的醫療,而通常是富者較容易也較有管道取得。

她進一步批評說,醫界對有些規範不僅要講究,而且要謹守,如一個病患進入急診室後,應該要得到基本的要求和醫療照顧,而這樣的基本功講究,需要時間和人力等合理搭配,但這些在健保制度下、在台灣醫療卻常是「空的」,甚至失去對望、聞、問、切等基本動作的「堅持」。

當政府在推動國際觀光醫療時,張苙雲說,顯示國內醫療分眾觀念,亦即區隔性醫療市場已逐漸成形,這部分她並不反對,但政府應該做的是確保醫療專業照顧的底線,重視醫療基本功,才能讓所有進入醫院的人,都可以獲得根本的醫療保障,符合公與義的本質。

社會安全網無法彌補貧富差距

面對貧富差距的擴大,到底該如何找到出路?恐怕這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所有和台灣面臨相同困境,窮人愈來愈多的國家,都在問的問題。

雖然不少人都期待社會安全網的建立,但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認為,以台灣在稅收不增加的前提下,社會福利制度已到達臨界點,短期間內不可能再擴張,中 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則說,社會安全制度只能對身心障礙、就業風險或老年生活有所保障,根本無法解決貧富差距。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中心主任朱雲鵬提醒,富人將財富往國外遷移、隱形化,估計有四.九兆存於海外避稅,這些資產所得不會計入所得分配資料中,否則更可以 看出台灣社會已經朝貧、富兩極化發展。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王振寰強調,貧富差距拉大,有錢人更有錢,貧者卻無立錐之地,不是公平和正義的社 會。受到全球化衝擊下的台灣,政府應積極面對中國的崛起,運用全球的資金和人力來活絡經濟,其次應積極建立公平稅制,以現今每逢選舉就大開支票收買特定選 民,又為吸引台商回國,給予各種優惠造成國庫大量失血,沉重稅負反而都落到受薪階級。

林萬億認為,檢討稅制、提高稅收以達到所得重新分配效果,雖是當務之急,但短期內不易達成。以國內現今勞動參與率,男性勞動參與率為六七.○七%、女性為 四九.五○%,相對他國仍嫌過低,提升就業率才能收到實質效果。如長期照護制度實施後,以日本經驗,已有六十萬年輕人投入老人照顧工作,相信在未來幾年都 可以看到成果。

尋求正義與和解 各國皆兩難

新興民主國家面對轉型正義難題,這已是世界潮流,研究轉型正義課題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指出,轉型正義各國作法不同,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情境和社會條件,衍生出不同轉型正義作法。

吳乃德也說,各國處理轉型正義必須面對尋求「正義」和「和解」的兩難局面,正義層面包括對過去加害者如何處理、歷史真相如何還原等,同時又要尋求社會和解,這兩者往往會有衝突,如何拿捏絕非單純課題,必須很細緻處理。

吳乃德比較各國經驗,若從追究加害者角度分類,有些國家採取起訴,懲罰加害者的嚴厲方式,甚至包括威權政府的統治者和其同僚,有些國家刻意選擇集體遺忘這段歷史,有些國家則採取類似南非的「真相和解委員會」的中間路線,只揭露真相,卻赦免加害者。

其中嚴厲對待加害者的國家,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還有國家甚至將懲罰對象擴及中低階層人員,懲罰方式也不限於法律的起訴。

此外,有些國家,如波蘭、智利和巴西等國,反對派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和統治團體達成協議,承諾民主轉型後不對侵犯人權罪行提出法律追溯行動,以降低舊統治階層的抗拒;有些國家即使沒有經歷這樣妥協,仍選擇刻意遺忘過去歷史,包括西班牙、羅馬尼亞和烏拉圭等。

也有國家比照南非成立類似真相委員會,目前全世界已經超過三十個,每個國家因為政權過渡形式和社會穩定度等狀況不一樣,真相委員會運作模式和成效也有不同。

吳乃德等關心轉型正義的學者專家也籌組「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預計近日立案成立,未來將從事威權時代歷史真相還原工作。

吳乃德指出,台灣迄今對於整個威權統治仍缺少完整報告,超過上萬個受害者,卻找不到任何一個加害者,台灣社會應該從尋求歷史真相開始。

揭露真相,整理事實,雖然不足以成為承擔民主教育功能的歷史記憶,但卻是第一步。

噤聲不語 知識分子不見了

過去八年,知識分子為何都不見了?

冬日午后,陽光從透明天窗灑進地下會議室,十九位重量級知識分子難得齊聚一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思考如何回應這項既關鍵、又尷尬的重要課題。關鍵,是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應該提出答案;尷尬,則是因為台灣社會已經等待了八年。

他們當中,有的人是中研院院士,有的人是知名評論家;有的人當過教育部長,有的人當過大學校長;有的人來自香港,有的人來自中南部。大部份與會者是幾所國立大學與中研院的學術菁英,在不同社會科學領域都是響噹噹的要角。

知識分子的心頭有兩朵烏雲

這是「面對公與義──台灣的社會發展與變遷」研討會場景。二十幾年前,余英時、林毓生、金耀基、胡佛、葉啟政等十九位海內外知識菁英,曾經在宜蘭棲蘭山莊 討論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此次「棲蘭會談」變成了「草山論劍」,大家一起在陽明山中國麗緻飯店「閉關」,逼自己面對問題。

「當前台灣知識分子心頭有兩朵烏雲」,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開了個頭,也賣了個關子。他所說的烏雲原來是「第一,面對今日台灣的政治大毀壞,知識分子相當 無奈;第二,面對今日台灣的社會集體焦慮,知識分子也相當茫然。」進一步分析,解嚴前知識界衡量「進步」與「落後」的歷史座標是明確的,知識分子比較容易 產生共識,對於民主改革充滿了樂觀的想像,現在卻逐漸失去方向感。

自動邊緣化一忍就忍了八年

江湖上人稱「老夏」、具有左翼色彩的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把問題講得更白:「在座很多人,過去在民主化過程中都幫忙搖旗吶喊,現在本土化逐漸傾向排外主義,卻面臨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噤聲,左派知識分子尷尬的局面」。他強調,「這是公民社會的悲哀。」

寫了一輩子評論的南方朔認為,知識分子對於理想愈來愈懷疑,所以愈來愈犬儒,甚至「自動邊緣化」,使得知識分子明顯出現「空窗期」。更麻煩的是,許多知識 分子過去和民進黨人士一起對抗威權,因此過去這幾年出現「感情的障礙」,怕批評認識的人會傷害感情,「這樣一忍就忍了八年」。

「莊國榮(教育部主任秘書)拆除大中至正牌匾的談話那麼離譜,為什麼沒有知識分子出來罵?」比較年輕的台大政治系教授江宜樺先丟了個問題,然後自己提出答 案:「因為反對黨一定先跳出來謾罵,如果知識分子進行批判,馬上就會被載上泛藍打手大帽子,讓自己失去格調;知識分子罵了不但沒用,而且還會有反效果,執 政黨支持者更會向莊國榮獻花。」

犧牲感情仍然要堅持說真話

「知識分子跟狗一樣,忙得要死卻沒有什麼作用」,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的看法,一開始讓大家嚇了一跳,後來卻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焉:「知識分子的批判性 其實是有條件的,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不足,知識分子在大環境感受全球評比的壓力,小環境則受到升等、續聘的壓力,這些都規訓了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沒有尊 嚴,也沒有優越的條件可以進行批判。」

看到大家對於知識分子角色愈來愈嚴厲的反省,當過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知名作家、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跳出來「自首」。「我是黑名單人士、深綠背 景,南方朔說他忍了兩年,我則是忍了四年。我本來以為政黨輪替會讓社會更開放,結果卻是比過去還封閉,變成假本土之名進行思想檢查。民進黨會變成這樣,我 也是共犯。」

儘管如此,陳芳明強調,知識分子仍然必須發聲,因為「不能讓未來政治領導人犯相同的錯誤」,也因為「知識分子不能放棄大格局的想法,以及作夢的能力」。

他很誠懇地自我分析:「如果說我變了,那是因為我脫離了深綠思考方式,更加了解台灣社會;如果說真話會犧牲朋友感情,我仍然堅持說真話,不然只能和稀泥過日子。」

這一席話,與會者頗為動容,激盪出更多對於知識分子定位的反思。前政大校長、著名傳播學者鄭瑞城在總結時有感而發,「知識分子就是在追尋烏托邦。只要抓對議題、用對方法、夠認真,就會產生力量,像黃武雄(台大數學系教授)當年發動四一○教改行動就是很好例證。」

追尋烏托邦發動新公民運動

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研究中心所長李金銓則強調,知識分子的考驗是「當前社會面臨的已經不是是非觀念問題,而是專業技術問題;因此應該提倡低調的專業精神,甚至結合消費者等社會實踐力量,發動一場新公民運動。」

在盍各言爾志的互動氣氛中,午后陽光早已轉為昏黃夜色,與會者仍然試圖為知識分子的角色尋找出路。這場「草山論劍」既為時政把脈、更是自我檢視,這群仍然以國家社會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彷彿又重回年少時代想要改造社會的輕狂夢想……

(中國時報)
--
海參基因 抗瘧新武器

英國專家研究發現,海參的基因可製造「凝集素」(lectin,又譯「血凝素」),讓瘧疾的病原瘧原蟲無法成長。專家使用基因工程技術,讓瘧原蟲的寄生宿主蚊子擁有海參的基因,並生產凝集素,希望最後能由蚊子著手,徹底打敗瘧原蟲。

為了刺激瘧蚊產出凝集素,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學者融合部分海參製造凝集素的基因與蚊子的基因,結果顯示有效,瘧蚊進食時,胃腸道產出凝集素,能消滅幾種瘧原蟲。

瘧原蟲還在「動合子」(ookinete)這種早期發展階段時,凝集素可毒死它們。動合子通常是由瘧蚊的腸壁往唾腺遷移,而且產出數千枚子細胞,蚊子叮人時感染人類。海參基因讓蚊子產出凝集素,在動合子還沒開始移動前,就殺死它們。

皇家學院教授辛登表示,研究成果頗具前景;使用基因技術改造蚊子,顯然會重創瘧原蟲在蚊子體內孳生的能力。

但辛登也表示,要使用此一技術來遏止瘧疾蔓延,還須要多加努力。首先,海參基因製造的蛋白質雖然能夠大大減少蚊子體內的瘧原蟲,但不能根除。當前的研發就算蚊子經過基因改造,對人類仍具危險性。

「倫敦衛生暨赤道醫學學院」貝倫斯表示,理論上這種技術有前途,但他示警說,要把基因改造蚊導入自然界,且讓它們成為大宗,實務上會遭逢許多困難,以往任何背景下,都還沒那麼做過。

(中國時報)
--
樂善好施 科學證實:更健康長壽

每逢耶誕季節,歐美各地人們忙著採買禮物致贈親友,即使必須在商場大排長龍也樂此不疲。有人會問:既然這麼麻煩,幹嘛送禮?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生性喜愛施捨,且這樣做有益健康。

《洛杉磯時報》24日報導,人之所以施捨,是出於生理反應。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把錢贈予陌生人或慈善機構,其腦內「獎勵區域」(rewards area)會忙碌起來,而當他品嘗甜點,在商場找到停車位或獲得意外之財,這個區域也會有反應。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樂善好施者要比那些對耶誕採購嗤之以鼻的人活得更健康長壽。而對購買耶誕禮物興致勃勃的人,甚至可能比較不容易在這段期間生病。

送禮之所以能夠增進一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是因為此舉可以提振他的心情,並強化自尊心。或許最重要的是,送禮能讓人們彼此心存感恩,送禮者有難時,朋友大多會伸出援手。禮物不必很貴,最重要的是心意,以及漂亮的包裝。

洛杉磯加州大學演化生物學家費蘭指出,他在撰寫一本關於人際關係的書時,所學到最重要的事便是「送更多禮物給別人」。送禮有助於人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您永遠不曉得何時需要幫助,如果您有朋友,情況將會好很多。」

此即所謂「互惠利他主義」。根據最近若干研究,互惠利他主義證實有助於生存,從而演化出人們慷慨和樂於助人的根本傾向。

科學期刊《PLoS One》最近刊登報告,指人們展現出慷慨大方是受到「腦垂體後葉激素」(oxytocin,亦稱「催產素」)影響,給予一個人更多這種荷爾蒙,會使他變得較平日更「阿沙力」。

腦垂體後葉激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素,一個人遇見令他感動的事或覺得自己獲得別人信任,會自然而然刺激這種荷爾蒙產生作用。人際間許多互動是靠腦垂體後葉激素推動,其中包括母親與小孩之間的緊密連結。

科學家分別進行的實驗顯示,增加腦垂體後葉激素,可讓人們的慷慨程度提高80%。

《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刊》去年刊登的另一項研究報告,除了提到腦垂體後葉激素與樂善好施可能有關,也針對人們捐助慈善事業的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施比受更為有福」這話確有其事。

在相關的實驗中,19名志願者經歷一系列「拿錢,或捐出」的抉擇,他們如果從頭到尾選擇把錢收下而不捐給慈善機構或公益團體,可得到128美元。科學家在過程中對他們的腦部進行掃描。

19人平均捐出了51美元。科學家發現,當他們決定把錢收下而不捐出,腦部「中腦邊緣獎勵區域」的活動會增加。

然而他們若選擇捐出,該區域的活動更為劇烈,腦垂體後葉激素的受體「亞屬皮質」(subgenual cortex)活動也跟著增加,顯示捐贈確為一種重要的社交行為,而光是拿錢,亞屬皮質不會有反應。

這項研究,連同腦垂體後葉激素的研究,說明慷慨的人雖然付出代價,他們剩下的錢勢必少於那些捐得少的人,但他們得到的回饋,至少在某種意義上,超過金錢代價。

(中國時報)
--
回到根本 南非南韓的選舉警示/南方朔

十二月十八日和十九日,兩個新興民主國家南非及南韓所發生的事,對世人乃是一反一正兩面可堪警惕的鏡子。

先說十八日南非執政黨「非洲民族議會」的黨主席選舉。由於「非洲民族議會」一黨獨大,當選了黨主席即形同內定下任總統。但今年的選舉顯示出這個黨儘管已執 政十三年,但因貪瀆盛行,清算不斷,內鬥無休無止,整個國家可謂毫無改善,五十七%的人口過著每天不到一點二美元(年所得在四三七美元之下),失業率則在 四十%左右徘徊。民主化業已十三年,只養出大約卅二萬二千個所謂的新富新貴。

南非白人政府在一九九四年還政予民,首度舉行不分膚色的大選。並對種族隔離時代展開真相調查及和解的工作,由大主教屠圖擔綱。

就真相調查及和解而言,它總計對二萬人做了具證採訪,留下五大冊記錄,也設立了紀念館。屠圖召集的委員會早於二○○一年底結束,但他所要求的對受害者做出 金錢補償的所謂「補償正義」當權者並不積極;他站在價值高點上,要求南非奮發有為,要超越白人的「轉型精神提振」,更是無人理會。歷史的痛苦必須靠黑人幹 的比白人好的這種超越性,始可化痛苦為寬恕。當黑人當權者只知濫權貪腐,他們遂嘴上說和解,事實上則是不斷企圖把記憶轉化為政治資產,讓人民忘記政府的無 能。在這方面南非當權者倒真有本領,他們總是會選白人和印卡薩人占多數的城鎮搞改名。約翰尼斯堡國際機場二○○六年就用已故鬥士坦波(Oliver Tambo)的名字改過了,現在則是要改更多省名與市街名,由於名稱不夠,一條妓女紅燈街被改為「甘地街」,這種荒誕劇不一而足。不久前一起改名案甚至被 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

南非當權者會在改名上不斷搞對立、做文章,這當然是焦點轉移。因為當權後他們才知道權力可真是大補帖。過去十三年裡,南非的貪腐特權龐大化,已到了讓人歎 為觀止的程度,鬧得最大的「歐洲航太防衛公司」(EADS)五十億美元採購回扣案,就涉及正副元首、黨秘書長等數十人。由於有權即有錢,而且每個人的手都 不乾淨,彼此權力鬥爭起來,也就更加凶狠不擇手段。這次它的黨大會,現任黨主席兼總統姆貝基與前副總統朱瑪惡鬥,姆貝基早在會前即派出內閣成員到處以賄賂 金錢及職位的方式拉票;十六至十八日的黨大會,兩派對罵叫囂的亂象勝過市場。最後是朱瑪以二三二九比一五○五的領先勝出,但翌日姆貝基即指示最高檢察署長 放話,聲稱要將朱瑪依貪瀆罪起訴。南非的政治惡鬥已開始了新的一頁。至於南非人民活不活得下去,跳海吧!

南非的民主轉型演變到今天這種不堪聞問的狀態,實在令人浩歎。而相對的,十二月十九日的南韓大選,李明博以懸殊的差距勝出,則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李明博的 勝出,當然和他的「七四七」競選口號有關,也和他在首爾市長任內的表現有關。但我們在觀察南韓政局變化時,不能疏忽它在精神層面上的意義。李明博的勝出, 其實乃是他自己所說的,「回到根本」(Back to the basics)的勝利,而所謂「回到根本」指的不是人們常見的那些政治行為和技倆,而是指「品性,肯定生活與挑戰生活的態度,重視原則的態度;以及一個國 家的教育和人的素質」等。李明博這次會得到南韓年輕人幾乎一面倒的支持絕非偶然。人們由電視上已可看出,他不是個口才秀異的人物,也看不出有甚麼群眾魅 力。這麼一個最不像政治人物的政治人物能夠得到山崩式的勝利,其實有著許多極具未來性的意義。

對當代學術思潮有理解的,當會驚訝地發現,有關政治領袖的研究雖是古典政治學的重要環節,但當代這個問題早已被企管學全面接收。這其實是個好現象,它意謂 著人們判斷領袖,不會陷溺在政治權威、政治制度、政治習慣、政黨競(鬥)爭、政治策略等模糊不清的陳腔濫調中,反而有了更寬廣且更常識,也更符人性的標 準。舉例而言,個人品德格調乃是當代領導學裡的重要課題,但在政治研究裡,有多少人會去碰觸這個被認為是老掉牙的問題?稍早前,美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學報 「南大西洋學術季刊」在「倫理政治學專號」上就已指出,當代政治及社會學搞多元、差異、分化,而且日益的脫道德化,已使得學術進了非現實的死胡同,因而該 專號遂特別指出要讓學術恢復它被尊敬的地位,人文社會研究必須重回倫理學,要有一種新的「價值習慣實踐上的觀照」。近年來台灣政治人物的人品日濫,奧步似 乎已成了許多人都見怪不怪的技倆,這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人文社會研究者批判反省,反而是企業家張榮發出面來辦「道德」這個新雜誌。這個現象難道不會讓我們 羞愧嗎?

而李明博以CEO治市治國,提出「回到根本」這樣的核心價值,這其實是與人們習見的政治完全不同。他的許多作法和行為,如以溝通說服代替命令,嚴格管控預算、創新思維,可說完全顛覆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政客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件小事:

他在首爾市長任內,特別重視基礎科學教育和窮人子弟教育,一年給出超過兩萬個獎學金名額。換了任何政客都會藉機大大作秀一番。他的市府屬下要把兩萬多學生找來頒發獎學金,但他卻厭惡這樣的作秀,認為是在剝削別人。這種人性化思維,全世界有多少政客會有這樣的高度?

近代政治在政黨及政客操弄下,政治早成了它自己的目的,不再是以人民為其目的,而「回到根本」,其實就是回到它該有的本來目的,以人為本,揚棄長期以來的官僚習性,解放出大家對未來的夢想,並讓它成真。「回到根本」這句話,不正值得我們省思嗎?

(中國時報)
--
你家牙刷 該除舊布新了

即使牙刷尚未分岔,仍應3個月更換一次,最好自己的單獨放一個杯子。而選擇牙刷時,刷毛尖端最好是圓頭,牙刷刷頭應瘦一點,前端呈橢圓形。

你是否總要等到牙刷毛分岔到不行,才想要換牙刷?牙醫師提醒,千萬別等到牙刷分岔、發出臭味,甚至長霉菌才換新,使用「問題牙刷」當心刷出一身病!趁著年終大掃除,記得家中牙刷也該除舊布新了。

由於坊間牙刷品牌眾多,有的強調可以美白,有的聲稱可以按摩牙齦,交叉刷毛、漩渦式、波浪紋……讓消費者目不暇給,簡直無從選擇。

★軟的硬的怎麼選?

牙科醫師張永芳指出,使用硬毛或軟毛牙刷,純粹是個人的習慣問題,有些人若是沒有使用硬毛牙刷,就感覺好像沒刷牙,甚至認為牙齒刷得不乾淨,其實,站在牙 醫師立場,多建議使用「軟毛」牙刷,因一般人刷牙力道都太重,硬毛牙刷很容易傷害牙齒,甚至刺傷口腔,導致經常嘴破。

張永芳說,目前的牙刷大致可分為普通、軟毛、超軟毛三大類,普通型多半就是硬毛牙刷,但有些品牌號稱是軟毛,其實刷毛仍太硬,他建議消費者自己用手測試,手摸起來觸感柔軟,刷牙時牙齦不會有不舒服被扎到的感覺,就是合適的軟毛牙刷。

另外,牙刷的刷毛也很重要,消費者不妨拿一支放大鏡觀察自己的牙刷,刷毛尖端最好是圓頭,較不傷牙齒。至於牙刷的大小,刷頭應瘦一點,前端呈橢圓形,若是真的不知如何選擇,直接選兒童牙刷也不錯。

張醫師說,想把牙齒刷乾淨,只要放慢速度,用軟毛牙刷,每兩顆牙齒來回輕柔刷動,不過,刷最裡側的牙齒,切記不能張大嘴,反而要口微張,讓口腔肌肉放鬆,才能讓牙刷深入並轉動,徹底清潔裡側牙齒的死角。

牙周病植牙專科醫師徐慶玲則建議,選擇具信譽的大廠牌牙刷,另外,也可依個人不同的口腔保健需求,選擇美白、按摩、深度清潔等不同功效的牙刷,來滿足自身口腔保健需求。

★何時該換牙刷?

徐慶玲醫師表示,更換牙刷之前,可以先檢視自己的刷牙方式,若是刷牙方式正確,牙刷就不容易提前分岔、損壞或是刷毛變形,使用期限自然能夠延長。不過,由於牙刷多放置在潮濕的浴室,且每日直接與口腔接觸,為避免滋生細菌,即使牙刷尚未分岔,仍應3個月更換一次!

另外,牙刷若使用不到3個月就開岔,徐慶玲建議,應提早更換,同時,看牙醫時把自己的牙刷帶去給醫師診斷一下,了解自己的潔牙方式是否有問題,以免方法不當,降低潔牙效能更損傷了牙齒及牙齦。

要注意的是,在感冒、流感、口腔感染或喉嚨發炎,及罹患重大疾病後,最好提前更換牙刷,以免細菌殘留,導致反覆感染。

牙刷每天與口腔接觸,刷毛及牙刷本身都會沾上口腔中的細菌,牙刷當然應該清潔。一般來說,使用完牙刷後,應該將牙刷上的水分甩乾,且將牙刷刷頭朝上放置,保持牙刷乾燥,除此之外,放置牙刷的浴室應盡量保持通風。

★如何護理牙刷?

不同牙刷不要相互接觸,最好自己的單獨放一個杯子,不要全家人的牙刷都塞在一起,以免感冒或流感病毒通過牙刷相互傳播。

除了清水清洗,有些醫師主張刷牙後,不妨將牙刷放在鹽水或醋液中浸泡3分鐘,然後拿出來放置在通風處吹乾,或是每隔3至5天將牙刷用醋浸泡殺菌,但切記不能用熱水去煮,否則會破壞牙刷的纖維材質。

(中國時報)
--
耶誕在馬槽/徐新生

耶穌誕生是很古老的故事了。聖經記載,當時羅馬帝國舉行戶口大普查,百姓都要各歸本鄉報名上冊。耶穌的母親雖身孕已重,仍不得不隨丈夫返鄉。回到伯利恆小鎮,旅店已客滿,只好暫住馬廄,在很窘迫的情況下,生下耶穌,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

我讀政大東亞研究所時,有一次上「社會主義運動史研究」,教授突然問:「耶穌為什麼會生在馬槽裡?」那位教授著作等身,很受敬重,不知他為什麼會問這問 題,沒人敢答覆。於是教授說:「因為『人』太壞了,所以上帝的兒子耶穌到世間來,第一眼寧可先看到牛、馬、畜牲,也不願先看到人。」

這 個說法我從來沒聽過,不論如何,耶穌降生馬槽,表面的原因是旅店客滿。往深一點想,如果耶穌的父母大富大貴,再怎麼樣也不至於落得住馬廄吧!而如果當時的 人充滿熱心、愛心,怎麼會挪不出一點像樣的地方,收容一個即將臨盆的婦人?耶穌降生,不能享有常人最平凡的一張床,豈不是因人間的勢利、自私、缺乏同情心 嗎?

馬槽又臭又髒,是裝馬飼料的器具,馬肚餓了,馬頭伸進馬槽就可吃到食物。馬槽從來不曾被挪用做嬰兒床,耶穌一出生,就被擠去睡馬槽,看起來像飼料一樣。耶穌長大以後果然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

世間充滿了苦難和不幸,仔細分析,大都和人類的自私、罪惡有關。人為什麼永不滿足,永遠不飽呢?慾深谿豁,生命的飢渴只有生命的糧才能滿足啊!耶穌後來傳 道、行善,仍然被排斥拒絕,一直到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他就是因為人太壞,才來人間走一趟,甘願付出一切。這是一個極深的大愛故事。

(中國時報)
--
你還記得我嗎?/隱地

在一個同學孩子的婚禮上,坐在隔桌的前《婦友月刊》主編鄧雲鶴來和我打招呼,我們曾是中興出版社的同事,她也是我的學妹,將近二十年未見面,但依然熟悉。

當她回到鄰桌坐下,坐她對面另有位女士也和我打招呼,並拿起酒杯敬酒,並問我:「你還記得我嗎?」我立刻拿起酒杯站起來回敬,連忙說「記得記得」,等我坐下,旁邊同學問道:「那是誰?」我立刻臉露尷尬:「只是眼熟,但我記不起她的名字了!」

「那你怎麼說記得記得?」

「一桌陌生人都看著我,」如果我說:「不記得不記得,不是會弄得她很窘嗎?」

「說得也是,喝酒、喝酒。」同學和我也有一年未見,就藉著喝酒把話題轉開了。

而我卻繼續想著那位滿臉笑容和我打招呼的中年婦女,希望能想起她的名字。回到家後,腦裡還迴盪著那句「你還記得我嗎?」的問話。

那是六、七年前林先生尚未過世之前的事了。小說家夏烈推著輪椅上坐著行動已經不便的母親,在一個文人聚集的典禮上,有人迎上前去,指著自己鼻頭問林先生: 「你還認得我是誰嗎?」林先生臉上的表情,明顯看得出來並不高興,甚至還有些生氣,她並重重的說:「我記得!」說完隨即轉過臉去,這一幕畫面至今儲存在我 的腦海(後來同樣的情節,也發生在琦君身上)。年輕人(其實也都三、四十歲了)無法體會老年人最怕別人問他:「你還記得我的名字嗎?」世上名字何其多,從 年輕到年老,一個人要記得人間的名字,比天上星星還多。每個人的名字真有這麼重要嗎?

婚宴或其他大場面的酒宴集會,總有這樣兩種人,一種像穿花蝴蝶,拿了酒杯,到處敬酒,四處和朋友打招呼,並大聲說話。另有一種人,彷彿屁股被凳子釘住了, 從頭坐在原地,就是不肯走動。我自己屬於後者,也許有人會說,這種人比較驕傲。不,我有什麼好驕傲的,我們只是個性內向,有些怕羞,這樣的人通常在人多的 地方都喜歡坐在一個角落裡。最不習慣美式雞尾酒會,見了人就要說哈囉。萬一碰到有人直問,「你還記得我嗎?」一時想不起對方的名字,立刻又會出現窘態的畫 面。

誰都明白,記不住別人的名字,是一種不禮貌。特別是多年的同事、鄰居或曾經朝夕相處的同學,但時光拉長三、四十年,所有記得的,有一天都會忘記。老年之 後,人的記性變差,是一種自然法則,原本不必大驚小怪,只是阿茲海默症,逐漸讓老人記憶喪失得更快,老人即使未得此症,早已對自己記憶減弱感到恐慌,遇到 故人不時要考問「你還記得我嗎?」當然心存驚悸。

所以以後遇到十多年或幾十年不見的老友,就先報出自己的姓名吧!或者反過來說:「嗨,我還完全記得你,你是某某人吧!」人人都會老,就做個先知吧,不要等自己老了,才體會原來人忘起事情來會這麼快,總有一天我們什麼都會記不住,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說不清楚。

活在人間,多說:「我是誰」,而不要老問別人:「你還記得我嗎?」

(中國時報)
--
派遣行業興起 打工族逾25萬人

景氣不好,正職難找。主計處最新調查顯示,今年「非典型就業」的部分時間工作者(part time)人數高達二十五萬兩千人,創歷年新高。

部分工時工作者人數飆升是近兩年的現象。九十四年只有十萬人左右,但景氣急凍,去年飆高一倍超過廿萬人,今年再創新高。不少人力業者都指出,上班族到年底想「開除」老闆的比率增加,但沒有找到下一個正職工作前,最好不要衝動;否則,極有可能淪為打工一族。

除了正式工作變少,職場品質也越來越差。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調查報告,台灣是世界工時最長的國家,但近五年的平均時薪幾乎零成長。台灣勞工要用更多時間,才能賺到同樣報酬,即使最低時薪調整為九十五元,計時工卻擔心企業主想減少聘用人力。

主計處官員表示,部分時間工作者人數的急遽攀高,與人力派遣行業興起有高度相關。因為人力派遣屬於非典型就業的一種,許多大賣場、餐飲業、營造業和服務業等都以契約工方式臨時僱用,不管是一年一聘的中、短期的派遣人力,或是聘雇大量臨時工的服務業,都屬於非典型就業。

主 計處初估,過去一年內,新增廿萬個就業機會中,就有約兩成左右的就業者(約四萬人)屬於非典型就業。而整體的非典型就業人數,以人力派遣公司和保全、清潔 公司在內,約有一千四百多家,其中從事白領工作派遣的公司約五十家,其餘都是藍領、外勞為主,從業人員估計將近十到二十萬人之間。

官員說,非典型就業機會的增加,不完全是負面效應,代表多元化勞動雇用現象,雖然工時較少、收入較低,但可提供給婦女、中高齡者就業機會,官員不諱言,非典型就業機會的增加是「大勢所趨」。

派遣人員沒福利 天天怕解約

日劇「派遣女王」呈現企業不願聘正職員工,採用人力派遣業的趨勢,女主角工作能力超強,不但薪水超高,還被各企業搶著要。不過實際狀況,派遣人力不管工作福利、獎金、升遷等,都矮正職員工一截。但因工作難找,只能委身於派遣一族。

雅婷(化名)擔任派遣人員八個月,這個月升成正職,派遣公司還幫她和雇主談薪水和福利等,她說,當初只給自己一年時間,「如果一年沒有成為正職,就不再當派遣人員了。」

王小姐也是派遣人員,學歷不高,對現況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只是對員工福利抱怨連連。她說,被派到大一點的公司,福利就比較多。她之前被派至國內大型金控,也有三節獎金、生日禮金等,做滿一年還有年假。現在在小公司,什麼福利也沒有。

宜靜(化名)當初上網找到秘書工作,但公司要求她加入派遣公司,一做四年。其實她希望成為正職員工,但「現在公司裡沒有正職秘書」。

派遣人員最無奈的是工作的安定與安全感。宜靜大部分合約都是半年,還有三個月的短期工,每當合約快到期,總害怕不能再續約,這種不安全感比工作壓力還大。

電子業則因為需人孔急,如果派遣人員能力夠,會直接留任,甚至加薪留人。

也有把派遣當磨練的派遣人員,六十九年次、資管系畢業的鄧先生,透過派遣歷練過三家大公司,他覺得對自己更上層樓很有幫助。

(聯合報)
--
聯大研究所四校聯招 和台大撞期

研究所競爭白熱化,明年清、交、陽明、中央等4校組成的台灣聯大,擴大舉行研究所聯招和台大撞期,硬碰硬搶學生,前段菁英考生被迫二選一,考試權益受損,抱怨連連。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強調,台大最先公告明年3月1-2日舉行研究所考試,是台灣聯大要和台大撞期。

台大也和成大撞期,但因兩校互借北部、南部的考試場地,已協調錯開多數研究所的考試時段;但明年台灣聯大聯招未和台大協調,台大背黑鍋,許多考生、家長打電話、寫信抱怨,誤會台大故意撞期。

蔣丙煌說,台大不論在上海交大或泰晤士報的國際評比,都領先聯大四校,聯大不會對台大造成威脅;台大鎖定對手是國外名校,台大不希望撞期,是因為一旦選考台大的學生落榜,連帶失去聯大四校入學機會,很多考生在推甄已落榜,又花了很多錢補習,應顧及他們的就學權益。

台灣聯大有不同看法。陽明大學校長吳研華說,過去為了搶學生,許多學校把研究所考試從四月提前到三月,搶先放榜、報到,以免錄取生被他校搶走,才逼得各校都提前考,撞期情非得已,陽明其實也不想和台大撞期。

交 大教務長林進燈說,今年聯大四校理學院研究所聯招,只要考一次,就可選填四校的志願,很受好評,明年交大除外的另三校電機學院也加入聯招,更具吸引力,聯 大並非故意和台大撞期,因為清交三月有梅竹賽,能空出來的考試時段本來就很有限,「但也沒必要刻意和台大避開」,四校聯招具優勢,他有相當自信。

中央大學副校長蔣偉寧則表示,研究所水準,台大並非樣樣第一,但考生仍常用既有刻板排名來選校,聯大和台大考試撞期,可讓考生提前了解各校研究所水準、提前選擇,促成良性競爭,讓台大更進步,對台灣高教是件好事。

被迫二選一 台大生愛母校 他校較多選聯大

台大和台灣聯大研究所考試撞期,兩邊都想考的學生抱怨,大學不能為了競爭,而犧牲學生入學機會,若真要二選一,很多死忠的台大學生,優先選本校;他校學生,有的想考聯大,因為機會比較多。

針對考試撞期,台師大物理系學生王慈甦說,「這一定是故意的!」因為台大最先公布考試日期,他看到之後,趕緊去查清、交網頁,當時聯大考試日期還未定,「他們一定是看到之後,才決定的。」

台大、聯大聯招考試撞期,不是第一次,明年連成大都撞在一起。王慈甦說,希望學校之間別再賭氣了。

王慈甦說,如果學校們硬要撞期,他和同學們會選擇台大。一來台北住習慣了,二來認為台師大物理並不會輸給清、交,就算沒考上台大,就念台師大。

海洋大學電機系學生張鍵鴻則認為,台大難考,同學大多會選擇聯大,因為只繳一次報名費,就有4校可選,贏面較大。

台大電機系大四生賴裕仁說,台大學生還是較擁護母校;另一位也推甄上台大電信所的機械系莊子由說,這幾年各校明顯在搶學生,但台大學生基本上還是以母校為優先。

師大化學系大三同學葉重賢表示,要考台大得英文好,像他這種自認英文不強的,會捨台大,選擇聯大聯招。

(聯合報)
--
高鐵促銷自由座 打趴台鐵、客運

高鐵推出票價八折的自由座才一個多月,台鐵高雄站營運就萎縮了百分之十六,公路客運更下跌兩成,鐵公路業者都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高鐵今年一月通車後,先是西部航線不支,台北飛台中、嘉義已陸續停飛,業者連台南、恆春航線也想不飛,但被民航局暫時先擋下。

至於路運部分,從高鐵通車,台鐵高雄站的營收平均每月都比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七至九,約少八百萬元營收。

上月高鐵推出八折自由座,台鐵高雄站營收進一步萎縮至百分之十六,上個月就減少一千三百萬元。台鐵人員表示,中、短程客人未受影響,但長途客源急劇下跌。

「高鐵自由座再搞下去,長途客運業者沒有一家受得了!」客運業哀鴻遍野,國光、和欣、統聯、阿羅哈等長途客運高雄站務人員,不願透露確切減少情形,但都表示「至少影響兩成」。

以國光客運為例,之前假日每班載客率約八成,高鐵推出自由座後,假日降至六成,平常日甚至只有三成。

台 北至高雄高鐵自由座是一千一百九十元,較原價便宜三百元,台鐵自強號八百四十五元,各家客運自五百元至七百十五元不等。台鐵與客運業者曾好奇,「不是不景 氣嗎?為什麼高價位消費者還是竄升?」後來發現,高鐵未打折前,中階客層會選擇坐火車或客運;高鐵降價後,這些客層考量「搭高鐵可節省時間」,轉往高鐵。

阿羅哈高雄站人員表示,有同業提議,「與其大家虧到脫褲,不如聯營對抗高鐵」;但說歸說,「沒有一家業者肯帶頭站出來登高一呼」。

高鐵自由座促銷時間至卅一日,台鐵與客運高雄站人員期待,「希望高鐵卅一日後停止自由座促銷,否則我們的營運谷底還會再往下探」。

(聯合報)
--
保護聽力 iPod自動變小聲

美國蘋果公司未來的iPod和iPhone將配備專利科技,可自動調降音量。這也是蘋果首次對MP3播放器可能傷害聽力公開表示關切。

推 廣聽力保護的團體曾對MP3播放器可能損害聽力深表關切,蘋果也隨之研發出這種具有聽力保護功能的iPod。專家認為,數百萬名年輕人可能因為聽MP3 而使聽力蒙受無法回復的傷害。iPod和其他數位音樂播放器一樣,儲存的音樂足可連續播放好幾天,而電池一次也可維持十二小時以上。

英國 星期電訊報報導,蘋果在新的專利申請中指出,未來的iPod和iPhone,如果使用者音量全開太久,播放器即會自動調節。機器會自動計算使用者聽音樂的 時間與音量的大小,然後逐漸降低。新iPod還會計算「靜音時間」,即關閉iPod與重新開啟之間的時間,然後將音量重新調到安全的程度。

(聯合報)
--
iPod恐傷聽力 增自動調音量功能

美 國蘋果公司所推出的數位音樂播放器iPod以及多媒體手機iPhone風靡全球,卻引發專家對於年輕人隨時隨地戴耳機聽音樂可能造成聽力受損的疑慮。有鑑 於此,蘋果公司即將在新款的iPod以及iPhone中,加入自動音量調節功能,這也是蘋果首度明確顯示對於旗下兩款當紅產品可能隱藏聽力損害風險的憂 慮。

英國週日電訊報的報導指出,蘋果電腦新一代的iPod以及iPhone將具備音量自動調節的專利設計功能,不但能夠自動計算使用者聽 音樂的累計時間,而且當音量升高至某一標準且持續一段時間,便會自動將音量降到安全範圍之內。不過,使用者能否取消這項音量自動調節功能則尚未明朗。

目前,iPod的音量能夠達100分貝以上,而專家認為只要暴露在這樣的音量之下15分鐘,就會有聽力受損的危險,而某些MP3音樂播放器的音量甚至可達120分貝以上。

據 英國皇家聽障者組織(RNID)的最新調查顯示,英國有超過400萬名年輕人因為音量過大的音樂而暴露於聽力受損的危機中。該組織表示:「蘋果這項(自動 音量調節)的專利申請,清楚說明隨身音樂播放器有損聽力。若新一代iPod真具備此功能,將能守護該產品無數使用者的聽力。」

(自由時報)
--
新iPod 可自動降音量

iPod隨身聽製造商蘋果公司首度承認,長時間聆聽這款商品恐損聽力。為此,該公司將推出可自動調節音量的iPod,盡可能保護消費者。

最大聲像電鋸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包括iPod在內的所有MP3隨身聽,不必換電池,即可連續播放至少12小時,MP3迷聽力受損機率大增,為此消費者保護組織呼籲 MP3用戶節制收聽時間及音量。iPod音量最高達115分貝,相當電鋸或搖滾音樂會的音量,只要15分鐘就有損聽力。
2001 年起就生產iPod的蘋果公司,率先對此作出回應。新一代iPod及結合手機功能的iPhone,都將具備計算收聽時間、音量,而自動調降音量,及記錄用 戶開關時差、以保持適當開機音量等功能。不過,該公司還沒宣布,愛聽高音量音樂的用戶,能否關閉新產品的音量調整功能。

(蘋果日報)
--
南韓人生子 不再重男輕女

六十一歲的南韓報社主管朴姬蘭(譯音)年輕時一連生了三個兒子,她當年最常被其他女性問到的事,莫過於討教生子秘訣。多年後的今天,朴姬蘭說,當她告訴別人她有三個兒子但沒女兒時,對方的反應竟是覺得她真不幸,「不過過了一個世代,我就從最幸運的女人變成可憐老媽」。

身 為曾是父權高漲的亞洲國家之一,長達一世紀的偏好男嬰觀念已逐漸在南韓退燒,這點從產婦做過超音波檢查得知胎兒性別後的墮胎率下降,可見一斑。世界銀行十 月份公佈的一份研究顯示,七大新生兒性別嚴重不平均的亞洲國家中,南韓是頭一個扭轉該潮流的國家。南韓去年的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率為一○七.四比一○○,儘 管仍高於正常值,但已低於一九九○年時的一一六.五比一○○。

扭轉南韓人生女態度的最重要因素,在於經濟型態的迅速轉變為女性開啟踏入職場的大門,以及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崩解。

人口統計學家表示,南韓人迅速接納女嬰,讓他們對其他男女嬰比率懸殊的開發中亞洲國家(如中國與印度)未來也能追隨南韓腳步,充滿希望。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再加上引進新科技,使得墮胎情況在這些國家中不減反增。

聯 合國人口基金會的數據顯示,二○○五年中國男女新生兒比率為一二○比一○○;越南去年的數據為一一○比一○○。儘管印度在二○○一年的數據為一○八比一 ○○,但當上次進行人口普查時,專家表示,男女新生兒人數差距已更為擴大。人口基金會在十月份的一份報告中警告說,當這一代男嬰年屆適婚之齡但卻無妻可娶 時,這種盛行於亞洲地區的違背自然法則之舉,恐增加性暴力與女性人口販賣。

南韓的男女嬰人數從七○年代起擴大,直到二○○二年才趨於穩 定。世銀的研究對於經濟起飛之所以未能「迅速」改變南韓人的重男輕女觀念深感驚訝,認為原因之一可能在於南韓過去的威權統治者藉由支持與制定各種延續儒家 傳統的法律與政策,像是鼓勵人民不僅要對族長盡孝、更要對國家領袖盡忠,延緩了此一轉型。

(自由時報)
--
香港經濟外表亮麗 內部隱憂

前 言:今年以來香港股市頻創新高,一度站上三萬點之上,房市景氣節節高升,豪宅價格更超越九七年的水準,不明所以的人,總認為目前香港經濟正處於一片景氣繁 榮當中;中國甚至把香港引為一國兩制的成功樣板,國際社會還以為回歸之後,港民在中國的懷抱中,日子過得新鮮亮麗。其實香港經濟表面風光,內裡卻充滿著隱 憂,很多香港人目前正在痛苦的生活中掙扎……

產業北移 窮人變多了

今年第三季,香港民眾每月收入低於四千港元(約一萬六千八百元台幣)的貧窮住戶共有十七萬三千六百戶,較十年前增加八萬戶。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為止,全香港的低收入者,高達一百三十三萬多人,較十年前增加二十六萬多人,佔全港總人數的二十點一%,亦即每五個港人,就有一個是窮人。

另外,反映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在近十年間也不斷往上攀升,由一九九六年的○點五一八上升至去年的○點五三三,已跟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差不多,成為全球貧富懸殊最嚴重地區之一。

一九六○及一九七○年代,香港工商業蓬勃發展,基層勞工只要肯努力,即有機會往上爬升至中產階級,但自從一九八○年代開始,香港製造業紛紛北移中國,轉而全力發展房地產及金融服務業,不但造成大量基層勞工失去工作機會,也使港人失去了創業空間。

香 港從早期的製造業中心至後來發展成為金融中心,港人一直深信不疑,只要金融好、房地產好,香港經濟就會好,但九七年的一場金融風暴,已將香港產業升級的結 構弊端暴露無遺,十年來,香港政府仍一直堅守以金融及房地產為經濟發展主軸,並沒有提出新的經濟政策,各行各業北移中國的情況不斷增加,香港只要經濟轉型 問題一日未能解決,經濟一直依賴中國的情況沒有改變,香港人便將永遠生活在失業威脅之中。

貧富差距惡化 僅能麵條餬口

上月底,香港一千多名居住在公共房屋(廉租屋)的弱勢居民,因受不了長期生活困苦,終於打破沉默,走上街頭向香港政府提出嚴厲的控訴,要求政府切實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渡過難關。

外界很難想像,平均國民所得已超越二萬五千多美元的香港,目前仍有很多人因沒錢吃飯,一家四口四年來每日只能以麵包或麵條餬口,也有人因付不起電費,家中只能以一支日光燈照明來過日子。

香 港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六點二%,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可達六%,其經濟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位居第二,但並不是所有港人都能共享此一經 濟成果,其實大部分港人的生活並沒有隨著香港的經濟高度發展而有所改善,尤其是基層的勞工,其生活過得比十年前(主權移交中國之前)更苦,更有數十萬人連 足夠一日三餐溫飽的穩定收入也沒有。

無論從官方的統計資料或民間的調查觀察,即不難發現,其實香港的經濟情況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亮麗的經濟景氣背後,充滿著不確定的因素,失業和基層勞工收入偏低的情況仍然十分嚴重。

首 先,從官方的統計資料來看,目前香港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約二百多萬人沒有能力購買屬於自己的住宅,必須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才能覓得一處棲身之所; 去年香港收入最高的十%家庭,每月收入佔香港整體收入的四十一點四%,而收入最低的十%家庭,收入僅占總體收入的○點八%,差距高達五十一點七五倍,與十 年前相差三十八倍比較,明顯進一步擴大,也就是說,香港移交中國後,非但貧富差距沒有改善,反而更惡化。

如以家庭收入金額來看,去年收入最高的家庭,平均月入高達七萬八千港元(約三十二點七萬元台幣),而收入最低的家庭,平均收入則只有二千四百港元(約一萬零八十元台幣),相差高達三十二點五倍,與十年前相差的二十三倍比較,也有擴大的趨勢。

依賴中國供給 通膨跟著升溫

香港除要面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外,同時也要面對另外一個嚴峻的經濟問題,就是通貨膨脹日益升高。

今年十一月份香港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高達三點四%,不但較九月份的一點六%大幅上升一點八個百分點,較十月份上升○點二個百分點,而且創下九年來的新高紀錄。

香港有八十%的食品必須依賴中國進口來支應,今年來,中國食品價格大幅上揚,高度依賴中國進口食品的香港也跟著遭殃。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今年十一月份香港食品價格較去年同期上升近一成二,外出用膳則上升百分之三點六,九大類食品價格升幅由一成半至三成五不等,其中以牛肉價格升幅最凌厲,升逾三十五點二%,雞蛋及罐裝肉類升幅也在三成左右。

通 膨問題並非香港單獨面對的問題,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都同時面臨農產品價格、能源價格上揚所導致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港英政府在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七日為穩定 金融市場,實行聯繫匯率制度,港元與美元掛勾,匯率固定為七點八港元兌一美元,此制度一直實行至今,已歷經二十四年。聯繫匯率的實施雖穩住了香港的金融市 場,但因與美元掛勾,必須跟隨美元匯率及利率的變動而變動,因而失去了自我調節通膨的能力。

而另一方面,近三個月來,美國為了要渡過次級房貸危機已三度降息,在聯繫匯率制度牽制下,香港也被迫跟著降息,於是出現物價上揚,利率卻下跌的不正常現象。

中國國家統計局已公開表示,中國物價上漲率維持在百分之六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無異宣示短期內中國糧食價格將難以下降,食品高度依賴中國供應的香港,通膨進一步上升恐難避免,低下階層民眾的生活勢將苦上加苦。

港股日漸A股化 變成投機市場

中 國外匯管理局今年八月二十日宣布,在天津濱海新區進行試點,允許中國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市(俗稱港股直通車),港股即從八月二十日開盤的二一一四○點七三 點,一路上升至十月三十日的三一九五八點四一點的歷史高點。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大幅上揚了一萬多點,成交量亦從平時的幾百億元,大幅增加至二千多億元, 指數漲幅之大,成交量擴增之鉅,均刷新港股的紀錄。隨著直通車急踩煞車及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再起,港股旋即陷入大起大落的局面,每日漲跌動輒超過一千點,投 資者有如在賭場內搏鬥,若沒有過人的膽識,恐怕早已被嚇破膽。

先前港股大漲,中國資金流入炒作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過去中國居民都是透過 地下錢莊或在香港求學的子女將資金匯到香港投入股票市場,港股的不理性上漲,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關注,隨即推出多項降溫措施,除暫緩港股直通車開行,放慢境 內基金的批核速度外,上月底更在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強力掃蕩地下錢莊,並限制深圳市民每次提款金額,全力防堵中國居民將資金匯到香港炒股。

過 去香港股市一直被投資者認為是一個成熟理性的市場,公開而且透明,一切均由市場所主導,因而吸引世界各地資金的投入,但自從中國企業紛紛至香港股市掛牌 後,中資股在恆生指數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港股已有逐漸A股化(A股指的是在中國上市的普通股,以人民幣交易,中國人民才能購買的股票)的趨勢,香港股票 市場也由過去的投資市場,搖身一變而成為投機市場。

台灣經濟港化 死路一條

國內學者認為,若台灣仿效香港、與中國更緊密發展,不僅將持續拉低薪資所得,更會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喪失經濟自主權。

香港今年第三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六點二%,預估全年GDP成長率可達六%,其經濟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位居第二。

淡江大學產經系教授許松根表示,檢視一個國家經濟表現,不能只看GDP成長率數字,還必須綜合其它指標,否則很容易就失真。他強調,由於香港貧富差距大,其「M型社會」更為嚴重。

許松根指出香港經濟有三大問題,第一,儘管經濟持續成長,所得分配惡化問題卻沒有獲得改善;第二,香港製造業已經全部移往中國,必須仰賴中國觀光客來支撐民間消費;第三,香港股票雖然大漲,但投機性太高,且受到中國股市影響太大、潛藏危機。

「一九九七年主權移交中國後,香港經濟結構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許松根指出,移交之後,香港除了產業跑到中國深圳等沿海省份,連消費也跑到中國,甚至許多人乾脆搬到廣東居住,減少生活開支,這樣的經濟發展結構非常脆弱。

比較台灣經濟結構,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員蔡吉源分析,台灣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尤其,電子產業快速發展,掌握全球電子關鍵零組件,這也是國內出口持續成長的原因;但已經產業空洞化的香港,就只能仰賴中國市場,且缺乏自主性的產業。

有人主張,台灣可以複製香港經驗,與中國市場更密切互動合作,如此將有助於國內經濟成長;蔡吉源則抨擊,台灣與香港經濟結構完全不同,若台灣經濟走向「香港化」,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香港前景 商界逾半無信心

在 一些人眼中,中國是台灣經濟民生的救命丹,實際上台灣沒有需要救命的程度,依賴中國救命也不見得救得了命。香港總商會在十月中到十一月中向商界人士所作商 業前景問卷調查就顯示,五十七點三%受訪者認為香港競爭力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都不會提升。香港總商會首席經濟師歐大認為這反映香港商界對未來缺乏信心。

從 二○○三年開始,中國與香港簽署中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每年還作補充;也是該年七月開始,中國開放居民到香港「自由行」,刺激香港的旅遊經濟。股市方 面,恆生指數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十一月一日,升幅超過一半;除了越來越多中資股在香港上市,還因為八月中國允許中國民眾通過一定渠道購買香港股票,雖然沒有 具體落實,也刺激港股狂飆。

香港與中國豈止三通,簡直就是四通八達,也因此香港的製造業全面移入中國,所以雖然向服務業轉型,失業率仍然 很高,今年八至十月失業率為三點九%,是九年來最低,可見中國拯救香港之功;而台灣十月的失業率是三點九二%,與香港相若;匯豐銀行今年十月間做出的預 測,將香港GDP成長率調高到五點九%;行政院主計處十一月公布台灣今年預測的成長率是五點四六%,比香港差一點。 可見台灣「鎖國」不輸香港「開放」,獨立不遜依賴。

台港兩地都面臨M型社會的問題。香港「回歸」十年,統計處公布的數字,用以反映貧富懸 殊的吉尼係數,從一九九六年的○點五一八,上升至二○○六年的○點五三三,是歷史最高點,遠高於其他已發展國家水平。按當時價格計算,每月收入在四千港元 以下的住戶在整體人口中的比率由一九九六年的六點七%增加至二○○六年的九點二%;每月收入在四萬港元或以上的住戶在同期則由十五%增至十七%。普羅百姓 沾不到「祖國」的光。

太過依賴中國所出現的負面情況就是隨中國政策的變化起舞。例如最近中國稅務等政策的改變,使珠江三角洲的港資中小企業陷入危機,台商亦然,媒體就報導珠三角上千企業倒閉,東莞「鞋都」消失。

因 為「港股直通車」導致港股瘋長後;十一月三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中亞的烏茲別克以中國股民仍須教育為名叫停,於是港股狂跌,到十一月二十三日溫家寶會晤香港 特首曾蔭權,表示會重新推進港股直通車計畫,港股才止跌。幾千點的跌幅,導致一名投資失利的男子在二十二日從天橋跳下,所幸只斷了兩條腿。如果溫家寶的話 早說一天,此人不必受此苦痛了。然而根本問題是香港本來是國際金融中心,現在變成「瘟市」,會否便於近水樓台者上下其手?美國的聯邦準備銀行主席對世界股 市也有影響力,但是人們不會懷疑他們的操守,對中國的官員呢?

吉尼係數

吉尼係數是用以衡量社會收入的分配,介於一至○之間,係數○代表收入完全平等,一代表極端貧富懸殊,一般而言,以○點四為警戒線,超過此警戒線,即表示收入差距擴大,若超過○點六,社會就有陷入不安之虞。

(自由時報)
--
尖峰上國道 過路費更貴 里程計費5年後實施 民嘆:實在受不了

國道過路費收取方式將出現三十年來的首度大變革,交通部高公局敲定未來將取消現行的統一費率,不僅改採里程計費,離尖峰更有不同過路費,上下班上國道較貴,人工收費也將比電子收費貴,五年後上路。目前每天一百五十萬輛次上國道但未經收費站且無繳費車輛,將來都須繳費。

重大變革
國道收費從一九七八年起就一直採計次收費且統一費率,據高公局統計,國道平均每三十五公里就有一個收費站,每次通行收取四十元過路費,每天約有三百萬輛次上國道,但其中有一半幾乎是短程車次,不需通過收費站且無繳費。

人工收費較電子收費高
高 公局官員表示,日前開會敲定未來將採離尖峰不同費率計費,且配合改採里程計費上路,屆時不但上國道就要繳費、走多少繳多少外,周一到周五上午七時到九時、 下午四時到七時等上下班尖峰時段,過路費也將會比其他離峰時段貴,希望引導尖峰時段部分車輛或貨車改走離峰或鼓勵民眾改搭大眾運輸工具。以美國為例,尖峰 過路費比離峰貴二成五。
官員指出,一旦改採按里程計費,高速公路就不會設人工收費站,車輛沒裝設車上機(On Board Unit,OBU)或車輛定位系統(Vehicle Position System,VPS)者,改採照相、錄影等方式通知繳費。VPS是利用衛星定位技術,將車輛在國道的起訖資料,傳送到遠通的接收系統,再計費事後扣款。 因人工通知的成本較其他兩種高,以這種方式通過高速公路者,要支付較高的過路費。以美國為例,人工收費比電子收費貴二成。

最快下個月招標定費率
遠通電收公司發言人郎亞玲指出,二○一二年底前,遠通電收將再付出好幾倍的投資,才能讓按里程計費順利上路。高公局最快下個月或明年初招標委託顧問公司試算費率,明年將可定案。
中和的民眾李鈺玲說,現在上下班都走國道三號到信義區,未來如採新政策,將改走市區,油價漲,連通行費都漲,實在受不了。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張學孔指出,採里程計費最大支出是取締逃費,其實可藉由實施電子車牌結合OBU,比以人工處理影像會更好。

國道收費變革
◎現行收費
.平均約每35公里國道設1個收費站,每通過1次收40元
◎變革方向
.將採離尖峰不同費率,以美國為例,尖峰 .費率比離峰貴25%
.配合里程計費上路,估計基本費率將低於現行平均每公里1.14元
.將採人工與電子收費,以美國為例,人工收費比電子貴20%
◎上路時程
.預計2012年底

(蘋果日報)
--
口水沾隱形眼鏡男角膜潰瘍

網路傳言若覺得隱形眼鏡很乾,可用口水含一下鏡片後戴上,但醫師警告這種方法錯誤且會致病。三總最近接獲兩名年輕男子戴著沾有口水的隱形眼鏡睡覺,口水中的黏質沙雷氏菌引發角膜潰瘍,導致視力模糊、眼睛疼痛、眼白發紅,黑眼珠更化膿變白。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說,這兩名二十多歲男性常熬夜工作,覺得眼睛很乾時,誤信「口水與淚水成分接近」之說,把隱形眼鏡摘下用口水含一含再戴,還常戴著睡覺。

勿用自來水沖洗
口腔細菌因此在眼球上孳生,兩人原以為是急性結膜炎,就醫確認感染黏質沙雷氏菌。呂大文說:「此菌生存在腸胃道和唾液中,也會造成角膜潰瘍。」兩人除注射抗生素治療,半年內不能戴隱形眼鏡。呂大文說,勿用含阿米巴原蟲的自來水沖洗隱形眼鏡。
衛生署藥政處處長廖繼洲說,已製作「配戴隱形眼鏡操作方式暨注意事項」文宣,近日將提供業者於銷售隱形眼鏡或藥水時附上,讓民眾參考。

隱形眼鏡使用須知
˙以肥皂洗手後才接觸鏡片,不以自來水或口水接觸鏡片
˙卸下鏡片時應以手指腹搓洗,並每周去蛋白
˙確實以保養液沖洗鏡片並保存,食鹽水不得當成保養液使用
˙保存鏡盒常清洗,每月換1次,以免細菌感染或滋生黴菌
˙若眼睛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畏光等,立即停戴並就醫

(蘋果日報)
--
由全球看台灣所得分配/杜震華(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最 近所謂「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造成國人關注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官方每每發布資料,顯示我國的情況和幾個競爭對手國比較之下,所得分配「尚屬平均」。真實 情況如何,可以從全球主要經濟國家的比較,來看出較為客觀的圖像。國際間所得分配的衡量指標,有所謂的「吉尼係數」,或者是五等分或十等分家庭所得比重。 前者較具有學術上的嚴謹意義,但衡量複雜、意義難解。我們可以簡單地用最低、最高五等分家庭的總所得比重來進行觀察,而最低等分的所得比重更為重要,因為 它才是所得政策上最大的挑戰。
依照世界銀行最近的資料,最低收入百分之二十家庭所得的比重,在先進國家中以日本最高,達到10.6%,其次依序 為:芬蘭9.6%、挪威 9.6%、瑞典9.1%、奧地利8.6%、比利時8.5%、德國8.5%、丹麥8.3%、瑞士7.6%、荷蘭7.6%、冰島7.4%、加拿大7.2%、法 國7.2%、義大利6.5%、紐西蘭6.4%、英國6.1%、澳大利亞5.9%、美國5.4%。
台灣的狀況如何呢?最低收入百分之二十家庭的所得 比重由1980年時的8.8%逐漸下滑到1990年的7.5%、2000年的7.1%乃至於近年來的6.7%。比起全球最差的獅子山國(1.1%)或先進 國家較差的美國(5.4%)都還算可以,但比起全球最好的日本,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如果和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比較:香港5.3%、新加坡5.0%、韓國 7.9%(98年資料)、中國4.3%,台灣似乎也落到韓國之後,但優於星、港。日本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國家,因為它的所得重分配制度沒有歐洲國家那麼顯 著,卻還能夠讓低所得者有全球最高的所得配額,實在不容易。這表示其弱勢國民競爭力的相對差異,比起其他國家都來得小!

津貼非長遠之計
在 全球化造成「世界是平的」情況下,無技術的國民越來越難獲得足以適當生活的工作機會,對公共政策造成嚴厲的挑戰。政府對於這個問題有兩個途徑可以努力,一 是強化「所得重分配」的效能,也就是學習歐洲國家,多課徵富人的所得和消費稅,移轉給低收入家庭。另一個是努力強化弱勢家庭的競爭力,讓他們有能力找到適 當的工作機會,而這必須從繁榮經濟和強化工作技能雙管齊下才能。目前,我們看不到政府在這些方面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可以顯著解決問題的政策。近幾年來大 概只是以增加負債的方式,直接增加各種弱勢族群的「津貼」,並非長遠之計。
如果有一天,每一個農民家庭都能夠用網路來找到國內外買主銷售農產,每 一個擁有技術的年輕人都可以在東亞地區,利用發達的電子和交通網絡找到自己的適當工作,每一個體力勞工都可以上網找到適當的長短期就業機會,而政府也利用 各種方式讓低所得的家庭獲得更多的移轉所得,那麼所得分配當然可以大幅改善,社會的怨懟不平之氣也將大幅減少,「祥和社會」也可以存在。只是,這需要台灣 和周邊的國家、地區擁有綿密的聯繫網絡、產業連結,國民都受到足夠的教育,我們的政府效能做得到這種境界嗎?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