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新聞自選輯 20100815

超級細菌襲14地 已奪6命 無藥可治傳染快速 恐爆全球流行

具超強抗藥性、源於南亞的「超級細菌」NDM-1已在英國、比利時造成至少 6死,讓人憂心此細菌在印度、巴基斯坦與英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造成傳染後,可能擴大在全球流行。我國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台灣健保完善,出現超級細菌 風險很低。疾管局也要求各醫院持續監測細菌抗藥性問題,並加強感染控制措施。


身分未被公布的比利時病患是在巴基斯坦染病,於6月過世。比 利時布魯塞爾醫院治療該患者的醫師表示:「他在巴基斯坦旅行時出車禍,腿部重傷,送回比國就醫,但回國前已感染(超級細菌)。」醫師曾用強力抗生素克痢黴 素(Colistin)治療病患,但他仍不治。比利時另一病例為前往蒙地內哥羅旅行時,因意外住院而感染超級細菌,7月回國就醫後已痊癒。
日前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關於印度發現新超級細菌NDM-1的報導,惹惱了印度政府。印度衛生部前天表示:「把超級細菌和印度醫院手術的安全性扯在一起,所舉的例子都是個案。」不過,印度研究人員3月就曾提出關於超級細菌的警告。

病患多在印巴就醫
全 球至少有14個國家和地區傳出感染病例,印度和巴基斯坦共143例,英國有5個死亡病例。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前天證實,早在去年10月,一名曾在當地求診的 印度男子,就是感染帶有NDM-1(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 1,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酶1型)基因的大腸桿菌,治療後已康復。但因衛生當局事隔10個月才對外公布,專家擔心超級細菌恐已悄悄在香港擴散。香港大學感 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該菌傳播速度非常快,因大部分人只帶菌沒病發,在無藥可治情況下,超級細菌會不斷在社區傳播。
我國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發言人周志浩昨說,已傳出感染超級細菌者多曾到印度、巴基斯坦就醫,以院內感染為主,主要因歐洲醫療費用昂貴,部分病患改去印度等地就醫,台灣健保完善,出現超級細菌風險低。

最快10年後才有藥
周志浩提醒,國人在海外緊急就醫,返台若未康復,應告知醫師旅遊史,疾管局也要求各醫院持續監測細菌抗藥性問題,並加強感染控制措施,尤其是國外返台病患。
林 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說,印度生產大量便宜學名藥且大量使用抗生素,易誘發細菌抗藥性;超級細菌可能透過旅遊散播,未來恐引發全球流行,現雖有 老虎黴素、克痢黴素等後線抗生素可治療,但效果因人而異。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疾病協會稱,對付NDM-1真正有效的抗生素,至少10年後才會研發出來。

NDM-1 主要攻擊器官
NDM-1可依附在不同細菌,常見的是大腸桿菌與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可導致尿道感染,手術後感染恐引起血中毒或敗血症致命。

傳出超級細菌病例的國家或地區
其他傳出病例但未確定數字的國家:孟加拉、荷蘭、以色列、希臘、土耳其

超級細菌 Q&A
Q:什麼是NDM-1?
A:NDM-1是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 1(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酶1型)的縮寫,是細菌中一種酵素基因,可讓病株對包括最後一線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抗生素在內的所有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Q:為何會這樣?
A:NDM-1(更明確的說是此酵素的DNA密碼)可輕易從A病株跳到B病株,最後可能讓某種原本已能抗拒多種抗生素的細菌變得更具抗藥性。
Q:可以治療嗎?
A:這類的感染對臨床醫師構成重大挑戰,需併用多種抗生素治療。但有些病株對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藥性。

(蘋果日報)
--
超級病菌NDM-1 香港有病例

一 種起源自南亞國家,因抗藥性高、被稱為超級病菌的「NDM-1」(新德里金屬乙內酰胺酶一型),似乎已傳播至歐洲國家,連鄰近的香港也傳出感染案例。衛生 署表示,該菌雖有抗生素可治,且台灣尚無感染案例,但提醒國人前往南亞國家旅遊或有醫療行為者,若有不適應及早告知醫師。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說,NDM-1是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的基因片段混合並發生變異,改變了細菌原有的表現,因此對大部分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所幸目前仍屬院內感染菌,也就是病人住院期間出現的感染。

目前各國傳出感染的案例,主要是前往印度、巴基斯坦接受整形美容或醫療觀光的患者,周志浩說,所幸它並非無藥可治。

周志浩提醒,國人若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旅遊、緊急醫療,回國仍沒好轉時,應提醒醫師旅遊史,醫療院所也應多加留意。

至 於超級病菌是否會如部分專家預測全球流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副秘書長黃玉成說,「確實有可能」,而NDM-1就像是台灣已存在的抗藥性AB菌,就是頑強的 病菌,並非完全無藥可醫,近期文獻也指出老虎黴素、克痢黴素仍可有效對付NDM-1,未來應留意院內感染、邊境管控。他認為,超級病菌的出現,再次提醒醫 界應確切管控抗生素的使用。

(聯合報)
--
超級細菌奪命 恐襲全球

法新社13日報導,一名比利時男子死於源自南亞、能抵抗藥物的「超級細菌」 (superbug),這是超級細菌第一個通報死亡病例。中新網則報導,英國已有五人感染死亡。由於英國和澳洲已有數十人感染,死亡消息傳來,對這種超級細菌可能在全球擴散的恐懼更強烈。

布魯塞爾AZ VUB醫院的微生物專家皮拉德(Denis Pierard )告訴比利時媒體,這名患者是在巴基斯坦醫院就醫時,感染到這種細菌,6月去世。

皮拉德醫生說:「他在巴基斯坦旅行時遇到車禍。他因為大腿嚴重受傷而住院,之後便返回比利時,但當時他已經感染了。」

他說,他們給他強效的抗生素colistin,但終究不治。

魯汶大學細菌學家格魯辛斯基(Youri Glupczynski)說,第二名比利時人在前往出生地蒙特尼哥羅的途中發生意外住院感染,但是7月返回比利時接受治療後已復原。

格魯辛斯基指出:「這種細菌所在的中心地似乎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過藉由接觸和旅行出現,擴散愈來愈廣。」

超 級細菌含有「新德里金屬乙內醯胺(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1,簡稱NDM-1 )的細菌酵素基因,使其能抵抗幾乎所有的抗生素治療,包括做為最後手段的碳青黴烯(carbapenem)類抗生素。這種細菌去年首次在印度住院的一名瑞 典病人身上發現。

英國「探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本周指出,37名曾到南亞接受醫學治療的英國人身上,被發現帶有NDM-1基因的細菌,另有報導稱英國約有50起病例,澳洲也通報 了三起病例。加拿大、美國、荷蘭和瑞典也發現該細菌。不少西方國家遊客前往南亞國家接受價格低廉的整容手術,使得該細菌得以傳播。

澳洲坎培拉醫院傳染病負責人哥利農(Peter Collignon)說,澳洲的病人是在印度感染,「我們在他們的尿液發現這種無法治療的抗藥細菌,所幸沒有造成太大問題,但若傳給別人就會有麻煩。」

哥利農說,一名病人在印度接受整容手術不順後,於加護病房感染,但另一人是在普通環境感染,顯示超級細菌分布廣泛。

他認為這些病例只是冰山的一角,「這種細菌可能殺死很多人,但發生在開發中國家,沒有檢測的方法」。

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會(ESCMID)表示,至少10年內不大可能會出現可以治療NDM-1感染的新抗生素。

(世界日報)
--
超級細菌奪命 全球傳出首例

起源於南亞次大陸、抗藥性超強的NDM─1「超級細菌」,傳出全球第一起確診死亡病例。比利時媒體十三日報導,一名比國男子今年到巴基斯坦旅遊時出車禍,腿部受傷住院,在院內感染帶有NDM─1(酶)的細菌,返國後藥石罔效,在六月過世。

另一名比國男子也有類似遭遇,所幸逃過一劫。他是在走訪出生地、位於南歐巴爾幹半島的蒙特內哥羅時出意外住院,也感染NDM─1細菌,七月回國治療才保住性命。

比利時魯汶大學細菌學家葛魯普辛斯基說:「NDM─1細菌的發源地似乎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但是透過人際接觸和國際旅遊,已經散播越來越廣。」

目前英國已出現卅七個病例,他們都有曾在南亞國家住院的病史。澳洲也有三個病例,清一色都是曾經在印度動手術的病患。澳洲坎培拉醫院感染科主任柯林農教授指出,目前出現的病例只是冰山一角,NDM─1細菌恐怕已在開發中國家奪走不少性命。

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傳染病》日前報導,NDM─1已進入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讓這兩種常見細菌對最廣效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大腸桿菌是尿道感染的主因之一,肺炎克雷伯菌則常見於肺部與傷口感染。

目前大概只有替加環素與克痢黴素兩種抗生素,勉強可以對付NDM─1細菌。歐洲臨床微生物及感染病學會(ESCMID)指出,要研發有效治療NDM─1細菌的新抗生素,至少需十年。

由於NDM─1的「ND」是以印度首都新德里命名,引發印度各界抗議,深恐觀光產業遭到衝擊。不過印度媒體十三日報導,孟買Hinduja醫院的醫師去年 八至十一月,就曾發現廿二個感染NDM─1超級細菌的病例,今年三月並在《印度內科學會期刊》發表論文,但未引起注意。

(中國時報)
--
高市聯醫副院長 救護車充交通車 違法仍強辯 稱考量患者「我開賓士誰願委曲坐救護車」

救 人命的救護車竟被當成醫院高層交通車!高市聯合醫院副院長余國和被檢舉,今年4月搭救護車到健保局高雄聯合門診中心看診、還一路閃緊急紅色警示燈;高巿衛 生局將對聯醫開罰10萬元,余也遭院方記警告。但余接受《蘋果》採訪時卻強調當天是趕時間看診、考量患者就醫權益,否則「我自己開賓士,誰願意委曲坐救護 車!」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只配有2輛救護車,隨時準備運送轉院病人。但該院及衛生局近日都接獲檢舉,指聯醫副院長余國和違法把救護車當交通車。

醫院將罰10萬
高市聯合醫院調查,專長為心臟內科的余國和,每周三上午前往健保局高雄聯合門診中心支援看診,今年4月14日上午欲前往看診時,因公務車不敷使用,總務室改安排救護車載余前往,監視錄影帶還顯示救護車有開車頂紅色警示燈。
高 市衛生局確認,余國和已違反《救護車裝備標準及管理辦法》,救護車限用於救護及運送病患、運送執行緊急傷病患救護工作的救護人員等,而違反該辦法可依《緊 急醫療救護法》對救護車所屬單位的聯合醫院開出10萬元罰單。高市衛生局長何啟功說:「副院長層級高,犯這種錯相當不應該,一定依法懲處。」
聯合醫院院長顏郁晉表示,事發後院內組成跨科室小組,徹底檢討公務車調派流程及規定,嚴格規定救護車使用須依照相關規定辦理,當事人(余國和)也遭院內考績委員警告處分。
余 國和則解釋,當天是因一早到院內巡視屋頂整修工程,不慎延誤看診時間,門診都是心臟病患者,加上以往接受緊急醫療業務也常搭救護車前往支援,一時緊急才接 受救護車派車安排,「車不是我派的,也算是執行公務,遭批感覺委曲!」還強調是因考量患者就醫權益,否則「我自己開賓士,誰願意委曲坐救護車!」

「恐影響救急」
高 市衛生局指出,余國和提到之前曾搭救護車支援緊急醫療業務,屬於救護車正常使用的範圍,與此次狀況並不相同。市議員王齡嬌痛批:「把救護車當交通車用,若 真的發生緊急意外事件,勢必影響救急病患權益,明顯違法還要強辯!」她說,此事凸顯醫院救護車管理有問題,院方應加強檢討並落實管理。

救護車使用規範
.救護及運送傷病患
.支援防疫措施
.運送執行緊急傷病患救護工作之救護人員
.緊急運送醫療救護器材、藥品、血液或供移植之器官
.支援其他經衛生或消防主管機關指派之救護有關工作

天后張惠妹 曾搭救護車趕場

時有所聞
救 護車遭到濫用的例子時有所聞,2005年11月,高雄縣消防局在屏東墾丁舉辦潛水訓練,結果竟有學員開救護車去泡湯;天后張惠妹也曾在2005年12月 31日參加跨年晚會演出時,搭救護車從桃園到台北「趕攤」遭到痛批,該民間救護車業者也被處20萬元罰款。高雄市衛生局表示,此次聯合醫院事件是高雄市首 次有醫院因違法使用救護車遭罰案例。
高雄市衛生局醫政科股長張甫年表示,根據衛生署訂定的《救護車裝備標準及管理辦法》,救護車使用範圍限於救護及運送傷病患、運送執行緊急傷病患救護工作的救護人員等五大項。

「不能當公務車」
張 甫年表示,救護車的使用及配備、外觀都有嚴格規定,也都需要經過衛生局核准,若非緊急狀況亦不得使用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過去曾經有人檢舉救護車被拿來載 運大體,但此舉是否違法仍有爭議,「嚴格來說,救護車就只能當作救護使用,平時也不能移做他用!」高雄榮總急診部主任張宏泰則表示,目前院內救護車多用於 載送榮民轉診到其他醫院,使用限制十分嚴格,不可能拿來當做一般公務車使用。

(蘋果日報)
--
三重到中和10分鐘 新北環快 歷12年終開通 打造斜張橋 定時亮燈光雕 成北縣新地標

與台64線並稱為北縣交通任督二脈的新北環河快速道路,歷經12年打造,第一階段三重至中和段昨上午舉行通車典禮,昨晚開放駕駛正式上路,不少民眾親自上路行駛,大多覺得便利許多,也有人興奮說:「台北縣終於有環河快速道路了!」

連結北縣市交通要道的新北環快,第一階段高架工程三重至中和段,昨天上午舉行通車典禮,晚上6時通車,未來從三重至板橋往中和地區的民眾,可透過此段9.6公里新路段,節省過去走平面道路耗費的時間,開車從三重到中和最快僅10分鐘,機車族也可節省至少20分鐘路程。

中和新店段再2年
縣府表示,新北環快以新北大橋銜接三重市龍門路行經板橋至中和市永和路,並可連結台64線,直通國道1號、3號,也可利用中興橋、萬板橋通台北市,與北市環快形成完整交通網絡,便捷度大增,至於未完工的中和至新店路段,預計2年後通車。
橫跨二重疏洪道的新北大橋亦屬新北環快一環,以斜張橋方式打造,每晚在固定時刻點燈光雕橋身,近來已成北縣新地標。
交通局指出,新北環快主要提供汽車使用,在新北大橋與重翠路段提供機車與單車道,全線有12個匝道口,民眾可上交通局網頁www.traffic.tpc.gov.tw查詢。
對於北縣第一條環河快速道路已通車,住在板橋的秦女士表示,不斷聽說新北環快要通車,但不是很了解,「暫時還是走較熟悉的路,以免走錯路!」
住在三重的林先生說,平常都騎車到板橋上班,「總是塞在大漢橋,會先試走一趟新北環快,上班時就可以使用,應可節省不少時間。」

(蘋果日報)
--
台南「第一」科大校名不保 聲請釋憲

台南科技大學在九十五年七月更名,卻因與南台科技大學校名相近,更名一波三折,今年六月再提「台南第一科技大學」送教育部,教育部也不准,該校對結果失望、不滿,除將捍衛校名,也聲請釋憲,要求憲法保障大學的命名權。

台南科大主秘廖元民指出,該校前身為台南家專、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申請改名台南科大獲教育部核准,但隨後遭南台科技大學認為校名容易混淆,向教育部提出訴願成功,教育部要求台南科大應再加上足以區別的飾名。

台南科大再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訴訟,爭取敗部復活,但法院認為,兩校名稱確實過於近似,判決台南科大敗訴,台南科大再跟最高行政法院上訴,去年十月仍然被駁回。

教育部今年一月要求台南科大改名,校方表示改名需經校務會議和董事會同意,直到六月開會後決定改成「台南第一科大」,不過最近又被教育部駁回,要求八月廿五日前再送新的名字。

廖元民指出,校方對更名一事「感到委屈」,改名「台南科大」已獲教育部同意,只因南台科大有意見就要改;再提新名字台南第一科大,在行政區加了飾名「第一」,符合教育部八月六日最新公布的改名規定,教育部卻又不准。

廖元民說,教育部跟學校說明,審議委員會不同意的原因,是南台科大也申請過這個名字未獲准,怕南台科大又會抗議,但這對該校「極度不公平」。

教育部技職司長林騰蛟則表示,用台南加上「第一」的飾名,符合教育部規定,但委員會認為第一有排序的意味,怕引起爭議,因此駁回。

廖元民指出,教育部上星期才來公文,要求本月廿五日前要再送新的校名,但更名是全校的事,需要校務會議和董事會通過,根本來不及,且加了「第一」根本合法,該校將積極捍衛校名。

他也說,該校六月已聲請釋憲,並要求加速審理,因為教育部規定只有國立學校的校名才能用行政區,私校就不行,違反平等原則,且憲法保障大學自治,也應該保障大學的命名權和人權格。

私校取校名 教部有新規

致遠管理學院最近改名「台灣首府大學」獲准,不少人質疑私立大學校名為何可用行政區域名稱「台灣」,教育部最近作出解釋,並發函各大學,私校如果以行政區加上一定的飾名可區別者,就可以使用。

目前以「台灣」為校名的者除了台灣大學,還包括台灣觀光學院及台灣首府大學,只有台大是國立大學。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說,為區別國立和私立學校,以往原則上都將直轄市或縣市以上行政區名留給國立學校,私校不能用,但直到去年配合私校法,才針對更名訂定子法,台灣觀光學院更名是在法規設立之前,法不能溯及既往。

高教司指出,法規規定,專科以上私立學校不得使用直轄市、縣市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同等級、同一地區有兩所以上相同或相似類別學校,擬訂名稱相似,要另加足以區別的文字。

楊玉惠表示,為了台灣首府大學是否違反法規,教育部開了法規委員會,後來認定「台灣首府」指的是台南,不是真正用「台灣」或「台南」的行政區名,因此同意更名,但該校在此名稱之前曾送來「台灣管理大學」,未獲教育部核准。

教育部為此進一步解釋法規指出,如果私校校名以行政區域名稱附加一定的飾名,可以區別者,也可以接受,但飾名包括具有歷史意義、紀念性質、依慣例不可分割使用或其他得以表彰學校特色者。

但教育部也說,附加的飾名不得為表彰學術類別者,如不能附加「管理」、「文法」、「理工」、「醫學」等字樣。

由於技職體系改科大的學校很多,名字相近的不少,也讓不少非教育專業者搞不清楚,例如在台北的台科大、台北科大、北台科技學院;高雄還有高雄應用科大和高雄第一科大等。

(聯合報)
--
今年7月,史上第二熱!

今年7月為史上第二熱,即使現在已到8月中,氣溫還是熱到不行,浙江省寧波民眾則以各式帽子、包巾「抗日」。
新華社

中國安徽省動物園猴子戲水消暑。
新華社
美國國家氣候資料中心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表示,上個月是史上氣溫第二高的7月,按照目前趨勢,今年可能成為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美國國家氣候資料中心13日發表報告說,全球7月均溫為攝氏16.5度。有紀錄100多年來,僅1998年7月的均溫高於今年7月。

今年1至7月的均溫達攝氏14.5度,是有史以來溫度最高的前七個月。第2名是1998年的1至7月。

全球各地近來頻傳洪水、山林火災、冰層融化與超高氣溫的極端現象。大氣科學家近年愈來愈擔心人為導致的暖化問題,然而政治壓力與有關氣候變遷的激烈辯論,已經讓解決之道的研發速度減緩。

美 國國家氣候資料中心表示,隨著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溫度降低,反聖嬰 (La Nina)現象在7月形成,預料北半球2010至2011年間的冬季都將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這對美國墨西哥灣區是壞消息,因為反聖嬰現象可能使颶風數目 增加,不利英國石油公司(BP)漏油事件善後。

俄羅斯44度 釀森林大火

中央社報導,今年初開始,至少17個國家創下高 溫紀錄,其中10個國家的氣溫超過攝氏45度。巴基斯坦5月26日創下攝氏53.5度的高溫紀錄,俄羅斯也遭到前所未見的熱浪侵襲,7月11日出現攝氏 44度的高溫,引發森林大火,小麥等穀物生產受威脅,約25%的收成受影響。

(聯合晚報)
--
高溫屢破紀錄 今年史上最熱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旗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十三日發表報告說,上個月是史上氣溫第二高的七月分,而按照至今趨勢,今年無疑地會是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年。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指出,七月全球海、陸表面均溫為攝氏十六.五度。自一八八○年開始記錄氣溫以來,僅一九九八年七月的均溫高於今年七月。

而該中心上個月也指出,今年六月全球均溫攝氏十六.二度,為史上最熱的六月分。

今年一月至七月也創下史上最高溫的前七個月,均溫達攝氏十四.五度。第二名為一九八八年的一至七月。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在最新報告中又指出,隨著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海水表面溫度持續下降,反聖嬰現象(La Nina)在七月形成,預料北半球二○一○年至二○一一年間的冬季都將受到影響。

在亞洲地區,反聖嬰現象可能會導致澳洲和東南亞發生乾旱繼而豪雨成災,並且會影響到南亞的雨季。

另據英國《衛報》報導,今年以來創下高溫紀錄的國家至少有十七個,其中九個國家的氣溫突破攝氏四十五度,巴基斯坦五月廿六日更出現攝氏五十三.五度,創下亞洲地區有史以來最高溫紀錄。

報導指出,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三國目前正處於東歐熱浪的中心,全創下高溫紀錄,此外非洲、中東及拉丁美洲地區也都有國家創下高溫紀錄。

多達十七個國家創下高溫紀錄,光這個數目本身就已是破紀錄了。之前的最高紀錄是二○○七年,有十四個國家創下高溫紀錄。

酷熱將成常態?專家意見不一

二○一○年夏天,全球各地都出現破紀錄的高溫,伴之而來的是野火和洪水等天災頻傳。有學者預測,未來幾十年這種酷熱可能成為常態,豪雨或乾旱等極端天候將更常在全球各地發生,但也有學者不以為然,認為今年的熱天氣可能是「反聖嬰現象」(La Nina)造成。

俄羅斯緯度較高,以往七月溫度多半在攝氏廿五度以下,今年七月相繼出現攝氏卅七度、甚至卅九度的高溫,高溫加乾旱導致莫斯科和其他地區不斷發生野火。中國和巴基斯坦則是降下百年難得一見的豪雨,洪水摧毀幾千萬人的家園。

美國「全國野生生物協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氣象學家史托特女士說,這種極端天候未來可能變成常態,她擔心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暖化趨勢如果不變,到了二○五○年,二○一○年可能被視為氣候溫和或相當平均的一年。

史托特舉其研究為例,指出和歷年平均溫度相比,美國東岸許多城市氣溫明顯升高,熱到攝氏卅二度的天數是以往的兩倍。首都華盛頓今年氣溫超過攝氏卅二度的料將達五十天,而到了二○五○年,天數更可能倍增至一百天。

史托特警告說,當地球變暖,大氣層所能承載的水分也變多,因此具有破壞性的豪雨也將更常發生。

然而,美國華府「卡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氣象學家麥可斯則認為此說誇大問題。

麥可斯表示,東岸城市變熱係因鋼筋水泥的建築多,這些建築比二氧化碳更能將熱留在大氣層。他並指出,今年美國東岸城市特別熱和反聖嬰現象造成的天氣循環有關。

史托特指出,長期極端天候可能造成許多負面衝擊,包括穀物無法生長而導致糧食短缺,例如俄羅斯今年因乾旱和野火影響小麥收成,從而減少全球的小麥供應量。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逐漸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改用其他能源。

(中國時報)
--
桃園機場 空橋電力設備閒置7年擺爛

桃 園機場航空站又傳弊端!本報近日進行航空站大體檢時,航空業者透露,航站空橋電力設施花大錢建置卻從未使用,日前航空公司申請租用,卻發現根本不能用,航 空站還得花兩千多萬元更換零件。立委羅淑蕾昨晚接受電視台專訪時,公開揭露此一弊端,並懷疑交通部民航局圖利特定廠商;民航局坦言已在改善中。

桃園航空站一、二期航廈有卅八個登機門,連接登機門及航廈主體的空橋均附設延伸電纜,提供航廈電力給停機坪上的飛機維持空調系統,飛機上的自有電力系統就可關閉,減少發電噪音及廢氣排出。

航空業者指出,桃園航空站將航站空調電力使用費率訂得相當高,迫使航空公司不得已向地勤公司租用,因國際航空燃油價格不斷上漲,航空公司幾番協調後,航空站去年終於同意降低空調使用費率,讓航空公司得以租用航廈電力。

「但離譜的是,空橋電力幾乎全部壞了,飛機一接上空橋延伸電纜,電力就跳脫,根本不能用!」航空業者吃驚地說。

立委羅淑蕾表示,民國九十二年航空站花大錢購買空橋電力傳輸設備,近七年來卻一次也沒用過,第一次用就跳電,最近航空站還花購買設備的三倍價格再購置更換零件,民航局顯有圖利特定廠商之嫌。

交通部民航局桃園航空站主任魏勝之解釋,航站空橋電力傳輸系統從未使用,係因為桃園航空站購置該系統時,地勤公司擔憂航空公司轉向航站租電,生意受影響而 提出抗議,航站因而與地勤公司達成共識,訂定高於地勤公司的電力使用費率,但加上去年底為最後適用日的落日條款。

魏勝之表示,去年底航空公司陸續向航空站租用空調電力,確實發現零件損壞的情形,航空站立即編列兩千多萬元購買更換零件,目前一期航廈的所有空橋及二期航廈的五座空橋,延伸電纜都已修好,另二期航廈還有五座空橋延伸電纜,預定年底可以完成零件更換。

不過,魏勝之也坦言,二期航廈D區的十座空橋,延伸電纜也因廠商韓國羅特公司遲遲無法供售零件,至今一年多仍無法解決電力傳輸問題,航站不排除設備重購,保留國際追訴權,未來向韓商索賠。

二期航廈D區空橋延伸電纜系統,和之前斷裂的D6空橋都是向韓商羅特公司購買。

行李分檢「卡機」 還會分錯班機

「行李分檢系統動不動就卡住了!」桃園航空站一期航廈正進行改建工程,部分航班改降二期航站,班機及旅次超過設計容量,二期航站人潮多的像菜市場,行李分檢系統還常當機或分錯,航空站及航空公司被迫採用人力,派專人看管行李!

配合一期航廈改建,民航局將新增航班全調整至二期航站起降,旅次最高的兩岸航線也以二期航站進出,使得二期航廈旅次爆增。桃園航空站統計,二期和一期航廈的旅次比從原來的三比七變成二比一,旅客抱怨通關排隊、行李提領時間拉長,甚至還會發生行李輸送帶「卡機」。

長榮航空協理宋海崙指出,行李處理系統(BHS,Baggage han dling system)在尖峰時段容易當機,行李分區判讀就會失準,經常發生分送至曼谷班機的行李,被錯分至飛往香港班機,原本應該是自動行李掃描、分道,變成需 要靠人進行重複判讀、分檢。

曾任中華航空公司地勤的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張邱驊表示,第二期航廈自動分檢系統感應過於靈敏,稍有狀況即會發生行李輸送帶停機,新建置的安檢系統(EDS, 防爆系統),旅客行李自進入X光檢驗機到行李輸送分檢系統,比舊系統慢約五十五秒,且因動線設計不佳,行李通過安檢後需以圓弧型方式繞過分檢機器,稍大型 行李即易卡住於動線中,航站被迫配置人力處理。

桃園航空站主任魏勝之表示,暑假旅次比去年成長二二%,行李分檢作業吃緊,航空站已採取權宜措施,團體或大型行李直接分掛至航班貨櫃,地勤公司也增派人力,入境行李在轉盤繞一圈後仍未被提領,就會提離輸送帶,避免影響下個航班的行李輸送。

航空站也緊急採購加裝六部行李轉盤,今年底可完成安裝,行李輸送容量可提升六成,「行李卡卡」情況就不會再發生;至於EDS系統,航警局也聘請勞務工在旁監看,行李一卡住,立即用手撥動一下。

像走迷宮 錯把入境當過境

「標示不清,境外旅客經常走錯,過境走到入境,桃園航空站如何能發展成亞太轉運中心?」航空公司人員指出,桃園航空站一、二期航站的指示標誌及動線設計不佳,報到櫃檯、行李分檢系統、餐飲等都還要再改善。

一、二期航廈間設置有接駁電聯車,服務旅客,但因位於兩航站的單側,無法循環利用。航空公司人員說,接駁車的動線設計更是離譜,旅客在第二航廈出境大廳搭 乘接駁車卻是抵達第一航廈的入境大廳,反之也一樣,且指標又不清楚,旅客變換航廈常常被搞亂,所以接駁車使用率也偏低。

「就像迷宮!」旅客吳麗香說,停車在二期航廈,不是經常找不到停車場,就是走不到航空站出入境大廳。

去年在中華航空桃園機場任職的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張邱驊表示,二期航廈停車場與機場主體航廈是以地下二樓及地上二樓連接,出入境旅客,若將車輛停放在地 下一樓,均須透過地下二樓及地上二樓銜接通道才能抵達航廈主體,但出入境大廳又在航廈的一樓及三樓,因此,若指標不夠明確,旅客就找不到路了。

機場報到櫃檯也常出現不敷使用的情形。長榮航空公司營運管理本部協理宋海崙指出,桃園機場櫃檯間距小,相鄰的兩個報到櫃台無法同時開櫃提供服務,且世界機場引進的旅客自動報到系統,因航空站提供的座落地點太差,旅客使用率低,導致旅客必須在報到櫃檯大排長龍。

交通部政務次長葉匡時表示,民航局針對旅客反映,從出入境報到通關手續、餐飲、指標及運輸系統等訂出六十八項短期改善措施,今年底將完成改善,讓民眾耳目一新。

欠缺檢核和執行力 專家:花大錢 只買特效藥

「D6斷裂空橋修好了,但實際運作狀況如何?航空站卻無專人檢核監督!」民航專家表示,研擬改善計畫、找專家把脈開藥方都只是尋找及解決已出現的問題,桃園航空站能否脫胎換骨,除了計畫和動作外,檢核及執行力將是關鍵。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克聰指出,任何改善作為都要以主計畫內容為標的,以桃園航空站為例,應配合桃園航空城的推動目標,提供足夠、高品質的軟硬體設施,如興建第三航廈、增闢一條跑道等,否則目前的作為將只是花大錢買短期特效藥而已。

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張邱驊表示,管理學強調PDCA(計畫、動作、檢核、執行),交通部提出改善計畫,以及找專家來診斷開藥方,都只做到計畫及動作兩個步驟,沒有考核及持續監督機制,成效將相當有限。

張邱驊舉例指出,牛肉麵降價了,但旅客還是不滿意航空站的餐飲;空橋修好了,因無專門督考人員,未來若再出事也將沒因無人負責,只會再度落入有無定期維修 的表面檢討,所以,即使交通部表示已完成七十六項立即改善措施,如更換手推車、盥洗室設備等,但這些器材不久後就可能損壞,沒人監督追蹤維修或更新,旅客 的抱怨又會再起。

交通部桃園機場改善小組召集人張有恆教授也坦言,「問題在哪裡,其實大家都知道,端視執行力了!」

(中國時報)
--
保加利亞 找到施洗者約翰遺骨?

保加利亞考古學家波普康斯坦丁諾夫的團隊在該國南部位於黑海的聖約翰島(Sveti Ivan),發現了據信是一世紀基督教聖徒「施洗者約翰」的遺骨。

考古小組上月廿八日在聖約翰島的五世紀教堂與修道院建築群聖壇下方,發現一個砂岩製聖髑盒(聖人遺物容器),裡面裝有八片骨骸,包括顱骨碎片、顏骨、掌骨和一顆牙齒。盒上以希臘文銘刻「聖約翰」與「六月廿四日」等字樣。

波普康斯坦丁諾夫指出,六月廿四日正是基督徒慶祝施洗者約翰誕生之日,而發現施洗約翰骸骨的修道院曾以「Sveti Ivan」為名作奉獻禮,「Sveti Ivan」在保加利亞語及其他斯拉夫語中意為「聖約翰」,這些是他們認定遺骨屬於「施洗者約翰」的論據。

梵蒂岡「宗座考古委員會」考古學家比斯康堤指出,歷來宣稱的施洗者約翰出土遺骨「數以千計」,委員會將待更全面的研究出爐後再對發表評論。

波普康斯坦丁諾夫坦言,並沒有聖徒的去氧核醣核酸(DNA)資料庫可以供科學驗證,聖髑盒與其中骨骸將進一步驗測,以確認年代,判定骨骸性別及究竟是否來自同一人。

施洗者約翰是《聖經》新約中重要的先知,於曠野勸勉猶太人悔改,後來並為耶穌基督施洗。

(中國時報)
--
最後ㄟ批信 訃聞學問大

人間走一回,訃聞就一張,訃聞究竟怎麼寫?學問可大了。由於訃聞上的輩份排序可做為分家產的證據,有人爭著當長孫;還有人與已婚男子交往,在父親訃聞上讓男友列名「女婿」,被對方的太太知道,緊急重印訃聞,避免多了「妨害家庭」的鐵證。

此外,訃聞設計也不再非得黃紅白三色大卡,配上蓮花或十字架;內容也不僅僅是「音容宛在」,溫馨不帶感傷,反而更動人。

訃聞發送不宜多,高斯印刷廠老闆張朝琴回憶,多數家屬連基本一百張訃聞量都發不完,但過去也曾有民代家人過世,一次印了五千張訃聞,創下訃聞印刷的天數。

一個單位一張 「收、啟」不吉利

寄訃聞的禮節也很重要,國寶禮儀師林雅惠提醒,公司內一個單位一張訃聞就夠了,更要避免寫全家福或賢伉儷等字眼,也不要寫「收」或「啟」,不吉利。

林雅惠指出,訃聞雖不具法律效力,卻可以做為分家產的依據,或法律糾紛時的佐證。部分台灣人有重男輕女觀念,許多長輩會特別留一份遺產給長孫,使得誰是長孫受矚目。一般來說,長孫是大兒子生的第一個男孩,而非依男孫的年紀大小判定。

分家產依據 排名引注目

林雅惠透露,遇過最荒謬的案例,是一位單身女性與已婚男友交往,父親生前一直把對方當女婿,父親訃聞上,就把男子列入女婿欄,不料,被對方老婆知道,最後重印訃聞了事。

此外,要不要在訃聞上加註「懇辭奠儀」,家屬間也常有不同意見,有些家庭因此印兩個版本的訃聞,公祭現場出現部分家屬收奠儀、部分家屬不收的混亂場面。

訃聞的設計和寄送,也越來越有「個性」。漫畫家老瓊的訃聞做成漫畫卡片,封面引用廣欽老和尚「無來.無去.無代誌」的開示,禪味十足;攝影大師張敬德的訃聞充滿建築之美。

訃聞內容同樣顛覆傳統,有往生者在訃聞上跟親友道別,寫著「各位好朋友,我先走一步!」也有兄弟姊妹或夫妻,在訃聞中相約下輩子要「再續情緣」。

前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在獄中替無緣再相伴的太太劉洪燕寫了訃聞,「到醫院看她時,是我見她的最後一面,她竟無片句留言,僅勉強張開眼見我一面…我毫無準備,痛苦刺心,難以言語形容…願我們將來乘願再來,讓我有機會彌補對她的虧欠。」

林雅惠說,有家屬願意花一張近百元的代價,訂做個性化訃聞,相較於量化訃聞,得多付十倍價錢;但也有人直接透過手機簡訊,通知親友公祭的時間及地點。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