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100819

速食店標熱量 漢堡高達768大卡 衛生局巡察 促肯德基 摩斯 漢堡王在點餐板註明

漢堡王的辣味華堡熱量高達七百六十八大卡,成年女性吃一個就等於吃下一天應攝取熱量的一半。麥當勞、肯德基、摩斯漢堡、漢堡王四大速食店,已將產品標示出熱量和營養素。營養師表示,民眾較易據此計算吃進多少熱量,但仍提醒較高油脂、高熱量的速食,每周最好只吃一次。


不可不慎
台北市衛生局今年六月輔導四大速食店標示產品熱量及營養素,該局藥物食品管理處代理處長姜郁美昨前往了解標示現況。姜郁美說,四大速食店已全面在店內明顯處或產品包裝上標示,麥當勞更額外在櫃檯點餐板上標示熱量,盼另三家跟進,讓民眾點餐時即能知道食品熱量。

珍奶1杯約半個便當
衛生署建議,七至十二歲孩童每天攝取熱量最高約二千二百大卡,成年女性上班族每天一千五百大卡、男性一千八百大卡,勞力工作者則可高至三千大卡。姜郁美指出,已輔導北市早餐店、麵包店陸續標示產品熱量,下一步將輔導飲料店標示飲料熱量。
台安醫院營養師余依晏說,速食高熱量、高油脂,每周最好只吃一次;一杯七百c.c.珍珠奶茶熱量也高達四百大卡,相當於半個便當,建議喝含糖量低、以蒟蒻代替粉圓的飲料,每天最多喝三百五十或五百c.c.。

粉領族:以後要少吃
余 依晏提醒,成年女性體脂肪應在百分之三十以下、男性百分之二十五以下,過高代表攝取熱量未消耗掉,才轉換成體脂肪,除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較高,免疫 力也會變差;建議體脂肪偏高者應選較低脂的速食商品,如夾蔬菜較多的潛水堡,每個熱量約三百大卡,不宜吃熱量偏高的炸雞。
上班族莫小芝說,以前不清楚速食熱量,現在發現熱量這麼高,以後要少吃雞塊。民眾陳玉貞坦言:「本來就知道炸雞熱量高,依舊愛吃,還是會繼續買。」

4大速食店 商品熱量舉例
◎麥當勞
˙2塊麥脆雞 (660大卡)
˙麥香雞漢堡 (380大卡)
˙巧克力聖代 (300大卡)

◎肯德基
˙金黃雙薯蛋燒餅 (526大卡)
˙咔啦脆雞棒腿 (236大卡)
˙原味蛋撻 (182大卡)

◎摩斯漢堡
˙有機米海洋珍珠堡 (519大卡)
˙摩斯漢堡 (413大卡)
˙玉米濃湯 (102大卡)

◎漢堡王
˙辣味華堡 (768大卡)
˙華香雞排堡 (685大卡)
˙蘋果派 (158大卡)
註:()內為該商品熱量。

(蘋果日報)
--
避孕藥含黃體素 服用易變胖

Q:我一個月前開始吃避孕藥,至今胖四公斤,請問口服避孕藥是否有變胖的副作用?
A:體重增加確實是避孕藥常見副作用之一,主因是避孕藥含黃體素,會使水分堆積、滯留,下肢會稍微水腫,其他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噁心,這些不適通常在用藥三個月後消失。
倘若用藥後,生活形態並未改變,變胖確實有可能是避孕藥引起。但根據國外大型研究發現,用藥第一個月,體重通常增加零點五到一公斤,若增重四公斤,算是相當少見。

用藥須經醫師評估
由於不同避孕藥所含的黃體素類型各有不同,民眾若感到困擾,建議可更換品牌。
一般婦女使用避孕藥都很安全,但乳癌、肝功能不佳、子宮不正常出血、三十五歲以上有抽菸習慣的婦女,則不宜使用。提醒用藥前先尋求醫師評估,不要自行購買服用。

(蘋果日報)
--
最難最昂貴 宜萬鐵路全線鋪軌 穿山飛谷 全長377公里 未來川滬朝發夕至

中國鐵路建設難度最大的宜萬鐵路(湖北宜昌至重慶萬州),昨全線軌道鋪通。這條早在1903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提出修建構想的鐵路,歷經百年終於完工,預計11月底通車。明年武漢到宜昌高鐵通車後,從四川成都到上海可朝發夕至。

根 據《武漢晚報》報導,宜萬鐵路自101年前就開建了,堪稱中國修建最久的鐵路,前身是川漢鐵路,1909年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主持開建,從宜昌往秭歸修 了20多公里就被迫停工。1965年,當局打算續建,但技術實力不夠,只得擱置。直到2003年12月,鐵路才重新修建。
宜萬鐵路線路設計師胡子 平感嘆,這條路太難修了!他說,鐵路大部分都在鄂西喀斯特地貌的武陵山脈中穿越,施工得克服岩溶地形中溶洞、暗河、瓦斯等不良地質,工程及地質界的多名院 士都斷言,這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地質。穿越崇山峻嶺的鐵路全長377公里,共有隧道159座,橋樑253座,橋樑、隧道的總長約278公里,佔全長的 74%,被業界稱為「橋隧博物館」。

每公里造價3.6億
宜萬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上官濤指出,宜萬鐵路是中國已建和在建鐵路中 施工難度最大、耗時最長的一條,7年間共10多萬名工人參與建設。總投資近1363億元台幣,每公里造價逾3.6億元台幣,創下中國鐵路平均造價之最。據 了解,青藏鐵路平均每公里只花約1.36億元台幣。
宜萬鐵路設計時速160公里,最高時速達200公里,預計今年11月底通車,屆時四川成都、重慶出發至武漢、南京、上海將縮短到5至9小時。

(蘋果日報)
--
俄19歲狂魔 撲路人啃頸吸血 「體驗殺人滋味」 無辜民眾身首異處

俄羅斯在本月13日黑色星期五,發生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兇殺案。19歲青年為了體驗殺人滋味,深夜在公園裡打昏一名男子,然後咬住他的脖子吸血,導致被害人當場慘死,幾乎身首異處,這名「西伯利亞德古拉(Dracula,吸血鬼)」因涉嫌謀殺遭到警方逮捕。

俄羅斯
這 起冷血兇殺案發生在俄國中南部城市亞巴坎,19歲青年朱拉勒夫(Vyacheslav Zhuravlev)上周五喝醉酒後,在公園裡詢問一名陌生男子公車站怎麼走,對方不疑有他熱心指路時,朱拉勒夫趁機出手揮了好幾拳,把被害人打到失去意 識,張嘴咬向他的脖子,再用雙手扯開傷口吸他的血。

怒吼狂毆目擊女孩
兩個女孩不巧路過公園,發現渾身是血躺在屍體旁邊休息的朱拉勒夫,還不小心跟他對到眼。朱拉勒夫眼睛瞪著她們,嘴裡發出怒吼,嚇得女孩們落荒而逃,但他追上其中一個女孩,打得她不斷叫救命。一個正好在公園巡邏的警察聽到女孩的尖叫聲,急忙趕到,逮住朱拉勒夫。
警方接著在公園深處找到景象駭人的犯罪現場,血跡斑斑的草地上躺著一具脖子骨折的男屍,頭顱只剩一小部分跟脖子相連。男子因為傷勢過重早已氣絕身亡。
警方問朱拉勒夫,為什麼要用這麼兇殘的手段,殺害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朱拉勒夫供稱因為他想知道殺人是什麼感覺。警方已經針對本案展開刑事調查。

國際近年吸血兇案
2005/06
烏克蘭一名嗜血女子,以食物為誘餌,誘騙七名無家可歸的少年,非法將他們禁錮,不斷割傷他們來吸血
2005/05
南韓一名對吸血鬼故事好奇的少女,用針筒抽網友的血分享
2003/02
澳洲一名變態男子用注射器從前女友的手臂抽血飲用,聲稱飲血可補身
2002/12
英國一名青年看完吸血鬼片《魔咒女王》後,以為殺人飲血後就可變成不死吸血鬼,於是殺死好友並喝他的血
2001/11
英國一名沉迷吸血鬼故事的男學生,深信吸人血可永生,竟殺死90歲鄰居老婦,挖出她的心,飲她的血

(蘋果日報)
--
夏日炎炎 細菌性腸胃炎 增2成 補充電解質液 勿吃奶製品

夏天是細菌性腸胃炎好發時節,病毒性腸胃炎則常見於秋冬或季節交替時。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鍾承軒表示,每年7~8月是細菌性腸胃炎的高峰期,今年7月急性腹瀉的腸胃炎患者比6月增2成,提醒民眾飯前一定要先洗手、食物煮熟再吃,以免造成細菌性腸胃炎。

天 氣炎熱,食物易受細菌感染,吃進不潔食物就易引發急性腸胃炎,患者會有發燒、腹絞痛、腹瀉等症狀,嚴重可能引起脫水、休克。嘔吐或腹瀉頻繁者應先禁食並補 充水分,且休息6~8小時,讓腸胃道休息,並多補充電解質,勿吃奶製品,症狀改善後飲食清淡,若持續腹瀉、血便,或高燒不退超過3天,應就醫。

要注意
喝電解質液最好
腸胃炎期間有人會喝運動飲料來緩解症狀,不過電解質含量要達30%才有效,而市售的運動飲料電解質含量大都在30%以下,且糖分普遍過高,因此建議補充電解質液較佳,可到藥局購買。

不要吃生冷瓜果
因生冷瓜果易促進排便而使腹瀉症狀加劇,就算症狀改善後,1天也以攝取兩個拳頭大小份量的水果為宜。可吃蘋果、香蕉止瀉,因其含有果膠,可吸收腸內水分幫助大便成形,減緩腹瀉症狀。

勿吃奶製品
鍾承軒醫師說,市售許多食品,如涼麵或生菜沙拉中的生菌數都超出標準,尤其易腹瀉的人,最好不要食用奶製品,如含有奶油、美乃滋、牛奶等成分的食品,以免加劇症狀的惡化。

這樣做
勤洗手抗菌
無論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勤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尤其是吃飯、烹調或接觸任何食物前,一定要先洗手,建議用肥皂或洗手液沖洗最有效,若沒有清潔劑,則以清水多次搓洗即可。

食物煮熟再吃
夏天悶熱潮濕,食物容易腐敗、滋生細菌,鍾承軒醫師表示,大腸桿菌或生菌一般在攝氏75-90℃可被殺死,食物在食用前應煮熟再吃。此外,最好也少吃生冷食品,如海鮮、生菜沙拉等。

剩飯剩菜速冷藏
在食物新鮮時應趁早食用,尤其肉類、奶類或豆製食品在夏天特別容易壞,剩飯剩菜也應盡速密封放入冰箱保存冷藏,離開冰箱最好不要超過半天至1天,以免因食物滋生細菌,吃進肚子引起腸胃不適。

染病飲食要清淡
無論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腸胃炎期間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因清淡飲食易消化吸收,烹調方式應以蒸、煮、燉類為主,如清湯、白土司、清粥等取代煎、炸、烤,並要少量多餐,細嚼慢嚥,幫助減緩症狀。

飲食少油少刺激
無論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腸胃炎期間應盡量少吃刺激辛辣、油膩、不易消化及過熱的食物,以免造成腸胃的負擔。此外,也不要吃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青椒、地瓜等,以免症狀加劇。

醫師說
注意食材保存期限
炎夏食物儲藏不易,極易腐敗,因此要注意食材新鮮與保存期限。若食物已變質走味,就應立即丟棄不要再吃,以免病從口入,釀成腸胃炎。此外,也要注意餐具的清潔、環境衛生。

(蘋果日報)
--
耳機聽音樂 我青少年也聽過頭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說,國內已進行青少年聽力相關調查,目前還在蒐集、彙整資料階段;影響青少年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感染等,但初步發現,國內青少年使用耳機聽音樂,導致聽力受損的狀況,與美國研究一致。

要保護聽力,林鴻清說,音量與時間都得控制,「再美妙的音樂,音量、時間超過,一樣是噪音。」用耳機聽音樂應採取「六六原則」,即聽音樂不要超過六十分鐘,音量調整不要超過音量刻度的百分之六十。

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蕭安穗說,門診常見年輕的聽力受損患者,一問之下多有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的習慣。

蕭安穗提醒,耳朵持續感到悶悶的,像是有一層薄膜,或出現耳鳴、嗡嗡叫時,恐怕聽力已受損,應該趕緊就醫。

(聯合報)
--
iPod不離耳 美兩成青少年聽力受損

美國一份全國性研究指出,近十五年來,美國青少年有聽力問題的比例增加近三分之一,目前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聽力受損,而且這個問題在近年顯著增加。部分專家認為,這也許與iPod這類的隨身音樂播放器有關,呼籲青少年在使用iPod時降低音量。

這份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報告,根據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普查(NHANES)資料,比較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以及二○○五到○六年間青少年聽力調查結果,調查對象的年齡介於十二到十九歲之間。

第 一份調查顯示十五%有某種程度的聽力減損,十五年後這個比例增加三分之一,達十九.五%,亦即約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聽力受損。研究中大多數受損程度屬「輕 微」,即無法聽到十六到二十四分貝的聲響,如輕聲低語或樹葉沙沙作響聲。此外,單耳受損居多數,但程度加重。第二份調查則發現,每二十名青少年有一人有較 明顯的聽力問題,比第一份調查多五十%。

柯漢說,「我想證據就在那裡,長期暴露在很大的噪音下可能有害聽力,但這並不表示孩子們不能聽MP3播放器」「我們希望能鼓勵人們注意。」

(自由時報)
--
長毛象滅絕 氣候變遷所致

人類常被認為是長毛象滅絕的罪魁禍首,雖然人類會為了毛皮和肉而捕殺牠們,但科學家認為,長毛象滅絕的原因,可能真的是氣候變遷所致。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大約在2萬1000年前,冰河時期後期,由於氣溫升高,地表有許多草地消失。

隨著牧草與草原漸漸減少,樹林開始茂密起來。根據英國「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一項研究,這些改變讓這種大型的野生草食動物以及以牠們為食的肉食動物無法生存。

研究員亨特利(Brian Huntley)教授說:「長毛象在1萬4000年前撤退到西伯利亞北部,但牠們在前10萬年期間,都漫步於歐洲許多地區並沿途覓食,包括英國在內。」

「人類要將牠們滅絕非常困難,因為人類當時沒有散佈在這麼多地方,而且也缺乏這類技術。」

「從長毛象的化石可得知,人類確有捕殺牠們,但因為牠們體型太大了,要殺死牠們並不容易。」

他針對氣候的研究,確切指出原因是氣溫上升。

長毛犀牛、穴獅、巨鹿與穴熊,也都無法在新環境中存活下來。

亨特利說:「大型哺乳動物覺得覓食越來越困難。我們相信,食物供應從富生產力的草原上消失,是滅絕的主要因素。」

(中央社)
--
再創新高 全台貧富差距 飆至66倍

台灣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令人怵目驚心。把全國五四六萬多個綜合所得申報戶分為二十等分,二○○八年位於金字塔頂端五%的平均所得為四五○萬餘元,位於最底層五%的平均所得只有六萬八千餘元,兩者相差六十六倍,再創歷史新高。

過去十一年來,貧富差距一路狂飆,毫無減緩的趨勢。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一九九八年,最富有的五%與最窮的五%的平均所得相差卅二倍,十一年後,這項所得差距已擴大至六十六倍,非常驚人。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國內失業率大幅上揚,預估這項所得差距仍會進一步竄升。

主計處今日將公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表示,由於去年經濟負成長,依學理推論,國內貧富差距將會擴大。

全台灣年所得千萬元以上的大戶有多少人?據財稅資料中心首次曝光的資料顯示,全台有八千五百人年所得千萬元以上,其中台北市就高達四千七百多人,而一河之隔的台北縣只有九百零六人。

從繳稅資料的縣市分布,可以發現明顯的城鄉差距。有五成五的富豪全集中在台北市,台北縣市的富豪人數合計囊括全台的六成六,花東等偏遠地區的富豪人數加總起來也只是台北都會區的零頭。

據 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十一年來(自一九九八至二○○八年)全體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四.六%,若以五等分位來看,最富有的二十%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七%,高 於整體平均值,但最窮的二十%的所得則減少二%。十一年來,最底層的窮人所得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進一步減少;這項趨勢顯示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景氣不佳時,貧富差距擴大;景氣好時,貧富差距會縮小嗎?陳添枝指出,景氣差時,弱勢者的工作機會最容易受影響,因此擴大貧富差距;但景氣好時,貧富差距也未必會縮小,主要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走向兩個極端。

陳添枝進一步指出,產業的資本密集度增加,高科技公司紛紛擴產投資,但雇用人數增加有限;其次,在全球化影響下,勞工技術的高低落差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需要大量工程師,迄今仍供不應求;但低技術勞工的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因此,改善國內產業結構是政府當務之急。

(中國時報)
--
不宜樂觀解讀國內的貧窮現象/工商時報社論

本報日前報導國內貧窮家庭近11萬戶創歷史新高,內政部社會司本週一發布新聞表示:「造成低收入戶數增加的原因很多,其中尤以政府修法效應及審查門檻放寬為其最主要原因,低收入戶的增加不一定是貧窮現象的惡化,而應正面解讀為政府福利效益擴大的具體表現。」

內 政部這番說詞,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如果落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增多,都可以解釋成政府德澤四海,那麼物價上揚也可以解讀為商家獲利增加,海外生產比提高則可 視為全球佈局的一大勝利,房價飆漲同樣可以看作國內景氣欣欣向榮,甚至連貧富差距擴大都可以視為自由化的典範。但這樣的解讀有意義嗎?

零 售市場漲價,商家自然可以多賺一些,但相較於商家的獲利,其所可能造成的通膨壓力豈能等閒視之?海外生產比提高,雖意味著企業善於運用海外資源而獲利,但 這同時也代表國內就業機會流失,豈能不令人憂慮?而房價飆漲,建商固然日進斗金,但民眾的權益被置於何地?至於貧富差距擴大雖是自由化的結果,惟其所帶來 的社會成本,極為可懼。

政府官員們在解讀經濟指標時,絕不能盲目的樂觀,一味朝好的角度解釋,這樣的解讀勢將使得決策高層難以洞察真相, 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今年第2季落在貧窮線以下家庭升至10.8萬戶,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萬戶,無論怎麼說,都是一項嚴重的警訊,但內政部卻以民國94年 及97年社會救助法修法放寬審核標準加以解釋,進而認為這不一定是貧窮現象的惡化。但試想,審核標準放寬的時間既是在97年初,這代表自97~99年的審 核標準是相同的,是以近三年低收入家庭及人口的快速增加,豈能解讀為修法效應所致?。

內政部又說,近年貧窮家庭會增加,是因為貧窮線的界 定標準之一的「最低生活費」逐年提高所致。事實上,近五年不論是台灣省、台北市或高雄市的最低生活費調整幅度不大。以台灣省而言,近三年根本沒調升,而台 北市反而由96年的14,881元調降至14,614元;至於高雄市,近四年也僅由 10,780元微調至11,309元。由此看來,硬把這些年來貧窮家庭的增加扯上最低生活費的調升,實在太過牽強!

內政部最後還以界定貧 窮線的另一標準「不動產限額」在99年放寬,據此認為此一放寬,擴大了低收入戶適用的範圍。我們不知道這一放寬到底使得多少家庭從貧窮線以外,落至貧窮線 以內,但從歷年資料可以瞭解,在沒有放寬「不動產限額」之前,台灣的貧窮家庭早已呈現逐年上升,並且10年間增加了4萬戶。持平而論,所增加的4萬戶確有 小部分是來自內政部所說的放寬門檻等修法效應,但恐怕有更大的比例是來自經濟結構的變化。內政部忽略了經濟層面的影響,而以社會福利的角度進行正面解讀, 如此豈不讓政府失去了一次徹底反省產業政策、教育政策,勞工政策的機會?

其實,有關貧窮家庭增加、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不只是顯現在內政 部的低收入家庭統計上,包括行政院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財稅資料中心的稅檔資料,皆顯示相關類似訊息。例如依家庭收支調查,家庭所得總額一年不滿20萬 元的戶數,已由95年的10.0萬戶增加到97年的10.4萬戶。若依五等分位觀察,所得最低的第一等分位家庭於86年的可支配所得還有31萬元,97年 已降至30萬元,12年來不增反減;而在未經政府移轉收支前五等分位的所得差距,於97年已升至7.7倍,比86年的6.2倍明顯擴大。看看這些資料,政 府主管官員還能理直氣壯說:低收入戶的增加不是貧窮現象的惡化嗎?還好意思說:低收入戶增加是福利效益擴大的具體表現嗎?

觀察台灣這些年 的經濟結構,可以發現台灣的貧窮問題正逐漸惡化,貧富差距日趨嚴重。根據97年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結果,這些落在貧窮線以下家庭人口近7成是國中以下學 歷,只有6%具有大學學歷;進一步觀察,他們並非無工可作,但卻有5成是從事非典型工作。看看他們的學歷及工作環境,就可以知道,若政府不提出社福之外的 對策,這些家庭註定是要落在貧窮的循環裡。更令人憂心的是,隨著台灣社會非典型僱用的快速成長,工作貧窮問題勢將更趨嚴重。此時此刻,內政部發布新聞樂觀 解讀台灣貧窮的現象,實非所宜。

我們認為,一個只會正面解讀數字,不會反向思考的文官文化,乃是造成政府施政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這個文化必須儘早革除,否則談什麼黃金十年、國際招商,終究只是海市蜃樓。

(工商時報)
--
屈臣氏嗆摔傷客「告贏就賠妳」

知名藥妝連鎖廠商屈臣氏將促銷物堆滿樓梯走道,又傳出意外!造成瑞芳、土城兩起民眾摔傷骨折。受傷民眾指控,業者不賠醫藥費,甚至還嗆聲:「告贏就賠妳!」業者強調,民眾要求「天價賠償」,才交由第三公正單位裁決。

瑞 芳六十八歲黃姓阿嬤,去年十月底出國前夕,到瑞芳明燈路屈臣氏瑞芳店購物。店內物品堆置在樓梯,阿嬤下樓時不慎跌倒,送瑞芳礦工醫院發現左鎖骨骨折,無奈 只好取消旅遊在家休養。期間,屈臣氏店內人員均陪同到醫院就醫,也口頭允諾賠償。但事後雙方對和解賠償金額認知不同,目前仍在訴訟中。

卅九歲吳姓婦女,今年四月到土城金城店內消費,下樓梯時不慎被促銷物品絆倒,造成左腳骨頭斷裂、膝蓋挫裂,到醫院躺了十天才出院,左腳還打了三個月石膏,至今仍在復健中。她質疑店家僅口惠,不出醫藥費,令她氣憤難平。

吳小姐說,今天消費者要的只是句「道歉」,以及賠償相關醫藥支出,但協議和解的時程一拖再拖。消保官介入調解後,屈臣氏代表甚至說出:「我們是香港商,告贏就賠妳。」

北縣府消保官楊舜惠指出,據《消保法》第七條:「…應確保該商品或服務,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致生損害於消費者或第三人時,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楊舜惠強調,業者在樓梯上堆放促銷物品,本來就會影響行走動線,況且跨國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如果動不動就跟消費者法院見,難免影響社會觀感。

北縣府工務局、消防局人員指出,店鋪公安雖不像賣場嚴格,但樓梯堆放雜物原本就影響避難逃生。他們懷疑店家當初申請「使用執照」名實不副,一旦接獲消費者檢舉就會立即清查。

屈臣氏人員指出,兩起案件發生時,店員都有表達關心,並願意負起醫療等相關賠償責任,但原本達成的和解金額,沒多久翻成兩倍、三倍,甚至非常多倍。

屈臣氏人員強調,合理範圍內的賠償絕對會處理,但這兩起案件的賠償金額超乎想像,比方說打掃費用、探望費用等都要納入,因此才會希望交由第三公正單位裁決,如果公正單位判決屈臣氏敗訴,絕對會依法給付。

(中國時報)
--
反商風暴與政府角色/林建中(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從 台塑六輕火災、友達中科環評停工、甚至富士康自殺事件與連帶的學者連署,眾多台灣起家的企業,在最近一年來像是傳染病一樣,開始面對更多來自民間、環境、 甚至是學界的群起對抗。對於這種對抗關係,有媒體稱為「反商仇富」的現象。然而換個角度來說,從近一年來台灣連串對企業的反彈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其問題 隱晦但關鍵的根結。

傳統上,經濟發展確實為有效提升人民普遍生活水準的重要途徑。在現代以私經濟為主軸的資本主義模式下,政府由於本身欠 缺商業經營專業能力與風險承擔的意願,只能大量依賴並鼓勵私有資本投資引導經濟發展;一方面希冀獲取更多的稅收,另方面進而將民間巨型企業的投資轉換為就 業增加,甚至轉為政治資本,而形成政經共謀合作的模式。

此一模式,本質上並沒有對錯的問題,妥善操作的話,確實是可能造成企業、員工、政 府、人民多贏的結果。相反的,假如操作不當,則可能會變成四者皆輸的局面。但細究近來這幾起嚴重衝突的根源,我們可以逐漸清楚地發現,其實問題是否發生、 或發生後能否被妥善處理的根源,在於中間一個主要參與者的判斷是否發生錯誤。而這個關鍵,其實不是企業,而是政府。

台灣政府,在仔細觀察 之後,其實可以發現心態上一直依循著冷戰戒嚴時代的觀念,對於經濟發展有著一種難言的沉迷。過去經濟發展的成功與戰爭經驗對貧窮的恐懼,造就了台灣幾個世 代的領導者對於經濟發展有著一種近乎迷信的執著。這樣的觀念加上近十五年來大陸經濟的崛起與扁政府時期的保守所造成的經濟退縮等因素,綜合起來,形成了一 種政府帶頭「拚經濟」、「向前衝」的大氛圍。

但困窘的是,現代的政府其實也知道自己現在已欠缺如何經營企業(包括一個簡單的機場)、或是 任何嚴肅經營商業的關鍵能力,所以這種「拚經濟」的想望,只能大量寄託在私人企業上,而造成現階段私人企業家在台灣歷史上對政府或社會影響力的高峰。這 點,從最近產創條例修正中,個人電腦龍頭企業直接喊價並成交的調降營所稅、與遍地蓋不完的科學工業園區,均可以清楚窺見。

但政府這種偏重 企業的邏輯,正是我們今天見到反商主義的根源。由於過度急切而不擇地發展經濟,使得政府已逐漸喪失了其身為仲裁者應有的公正性。這樣的轉變,一方面導致台 灣部分產業過於依賴政府補貼,同時也造成產業結構的失衡,並進一步影響到人民自由選擇的空間。在最惡劣的情況下,政府不僅無法解決社會與企業間的紛爭或衝 突,更進而將自己也捲進爭端,而成為風暴的中心。

反商情結,與其說是特殊時空背景下的產物,毋寧說更像是存在於各個歷史階段下跨社會的普 遍現象。近來台灣企業所面對的反商風暴,其實正是政府過於單面向地發展經濟,導致於原來整個互動平衡的機制逐漸崩解,進而所引發的連串結果。準此,假如政 府不能意識到公平的環境評估、公平的企業稅制、公平地對待服務業/製造業與高科技業/非高科技業,對於非經濟面向的均衡重視,才是反商主義的最好解藥的 話,那台灣企業與政府所要面對的,可能就是更多來自社會各個不同角落的奚落與反彈。

事實上,沒有政府默許或幫助的情況下,企業是無法系統 性地獲致不公平利益並進而引起大眾反彈的。而相對的,任何有基本常識的行政部門,也都應該知道無論私人企業如何擅長控制成本或創造利潤,都無法在社會大量 杯葛或對抗的情況下,獲致長期的經濟發展。這點,是所有將經濟發展放在施政首位的行政部門都無法、也都不該忽視的。

(中國時報)
--
肌肉細胞流失 30歲太空人肌力如80歲老翁

美國研究指出,太空人長時間在太空飛行,肌肉細胞組織會迅速流失、肌力顯著退化最多將近五成,才三十歲到五十歲,肌肉就像八十歲老翁一樣衰老。研究結果凸顯出,美國航太總署(NASA)展開遠距離太空旅程之前,有必要先設計與測試更有效的運動對策,供太空人採用。

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大學的研究警告,即使太空人飛行途中做運動,持續處在失重狀態對骨骼肌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領 導研究的費茲教授表示,骨骼肌因失重狀態流失的情況,可能為火星載人任務帶來重大安全風險,如果現在把太空人送到火星,他們工作能力將大打折扣,而影響最 鉅的小腿,肌力受損程度恐高達五成。報告指出,太空人會更快感到疲倦,穿著太空裝,即使是做日常例行工作也有困難;而最危險的時候是返回地球時,如果太空 船要緊急降落,太空人的肌肉狀況可能無法應付迅速疏散。

這是首度有研究分析長期太空飛行對人類肌肉的影響,科學家取得九名太空人的小腿切片之後,在接下來的一百八十天持續追蹤九名太空人。追蹤結果發現,太空人的這個肌肉群,纖維質量、力量與強度都大幅流失,肌肉最強壯的太空人,流失幅度最大。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