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颱夾擊 全台防豪雨
3颱包圍台灣!原位於台灣東北部海面上的熱帶性低氣壓,昨晚8時增強為今年第8號颱風南修,氣象局隨後發布海上陸上
颱風警報,陸上警戒區域包括台北、基隆及桃園地區。昨這起警報已創下氣象局1958年有統計來、當年度最晚發布首個颱風警報紀錄,而兩天內台灣周遭同時有
3颱成形雖非首例,但萊羅克、康伯斯颱風後續是否有雙颱效應,對台造成更大影響,氣象局正密切觀察中。
受雙颱效應牽引影響,位在南海上的
第6號颱風萊羅克未來有可能往台灣海峽南部逼近,暴風圈不排除掃過台灣西南部陸地。中央氣象局最快今天清晨到上午就會針對萊羅克颱風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並
可能進一步發布陸上警報,提醒民眾特別留意颱風動態。今天各縣市仍照常上班上課。但網友批評,已3颱環伺,「郝龍斌還不宣布停班停課,上班等著出人命
嗎?」
萊羅克恐發陸上警報
昨晚8時增強為輕度颱風「南修」(Namtheun,寮國命名,原意為「河流」),到昨晚為止,南修颱
風中心位置在台北的北北東方90公里海面上,向西緩慢移動。受到南修颱風影響,昨北台灣降下豪雨,包括台北、基隆、宜蘭、桃園等地區累積雨量都達到豪雨或
大雨等級。累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台北竹子湖,單日雨量高達266毫米。氣象局昨持續發布豪雨特報,今全台仍受南修及萊羅克颱風外圍雲系影響,有局部性大雨
或豪雨。
由於南修距離台灣陸地相當接近,氣象局昨晚10時30分針對南修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陸上警戒區域包括台北、基隆及桃園,提醒民眾要
嚴防豪雨成災。連同前天成形的萊羅克、康伯斯颱風,目前台灣周遭海域少見的同時有3颱,過去在2004年也曾有梅姬、佳芭及艾莉3颱並存台灣附近案例,後
來引發豪雨造成新竹山區嚴重土石流、桃園地區大停水農損約18億元。
至昨晚11時為止,第6號颱風萊羅克中心位置在鵝鑾鼻西南西方411公里海面
上,氣象局預報員陳維良表示,萊羅克與南修受到雙颱效應影響產生互相牽引,未來可能移動到台灣海峽南部才會逐漸轉向西北,暴風圈將影響台灣海峽南部與西南
部陸地。他說:「明後兩天將是萊羅克最接近台灣陸地的時候,不排除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第7號颱風康伯斯昨晚中心位置則在琉球東南方440公里海面上,以時速20公里向西北移動。陳維良說,預計今天南修颱風可能會出現高低層分離的情況,高層雲系會被康伯斯合併後持續朝東海前進,而低層雲系則持續向西移往台灣陸地,因此北台灣仍需留意豪雨威脅。
路樹塌壓毀車無傷亡
由於3颱都在一個大型低壓帶中,彼此互相牽引,連各國氣象單位看法都很分歧。日本氣象廳、歐洲中期氣象預報中心及韓國氣象單位認為雙颱效應將導致萊羅克暴風圈掃過台灣西南部陸地才轉向,而美軍、香港天文台及中央氣象局則認為萊羅克會提前在台灣海峽南部轉向西移動。
國家科學實驗研究院颱風及洪水研究中心主任李清勝表示,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萊羅克颱風可能會持續往東北方移動,直接威脅到西南部陸地。而南修颱風受到康伯斯影響,也會略往西南移動,對北台灣帶來明顯降雨威脅,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華航今取消部分班機
昨北部地區下起豪大雨,其中北市中正高中因排水溝宣洩不及,籃球場水淹腳踝積水10多公分。台北市富錦街昨夜因豪雨不斷,導致一旁路樹突然倒塌,還壓毀停在路旁的一輛小貨車,所幸無人傷亡。
中
央災害應變中心於昨晚11時成立,應變中心執行長、內政部長江宜樺也立刻進駐。國防部也要求陸軍8軍團依地方政府需求及天候,先期派遣兵力,待命救援。去
年在莫拉克風災中受水災重創的高雄縣甲仙、六龜、那瑪夏、桃源、茂林鄉等鄉昨已進入警戒狀態,將視狀況評估是否強制撤離。
華航表示,受康伯斯颱風影響,今天上午8時15分從桃園機場起飛的CI-120琉球航班,以及上午11時45分由琉球返回桃園的CI-121航班取消,下午起飛的琉球航班是否取消則視天氣狀況而定。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則暫時不受颱風影響,照常飛航。
雙颱效應原理示意圖
當兩個颱風靠近至1000公里左右時,兩者外圍環流相互影響、拉扯,此時它們將改變原有路線,以共同中心為圓心進行逆時針旋轉。雙颱互相作用的效應,會持續至兩者結合成更大颱風,或距離拉大到彼此沒有牽引關係為止。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最早研究此種現象,所以又稱藤原效應。
(蘋果日報)
--
「南修」警報海陸齊發 三颱夾擊
今
年第一起颱風警報昨晚十點半終於拉響,而且海陸齊發。位於台灣北方的熱帶性低壓昨晚八點增強為第八號颱風南修,位置在台北北北東方約九十公里處;台灣西南
方則有萊羅克颱風、另台灣東方有康伯斯颱風,形成罕見的三颱齊發。中央氣象局強調,基隆、台北以及桃園地區須嚴防強風豪雨。
今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數偏少,創下台灣發颱風警報的最晚紀錄。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林秀雯表示,發布警報的南修外圍雲帶昨天已為台北竹子湖山區帶來超過兩百五十毫米的累積雨量。
南修以緩慢速度朝西前進,台灣西南方萊羅克颱風受南修颱風「藤原效應」牽引,路徑由原本向北轉而向東靠近台灣,林秀雯提醒,未來兩天受兩個颱風雨帶影響,水氣充沛,不只靠近萊羅克颱風的中南部需要提防大雨,南修颱風附近的北部、東北部、東部都要小心。
林秀雯說,萊羅克颱風由於導引氣流弱,目前以每小時約兩公里的緩慢速度朝東移動;氣象局預測,南修颱風今天會維持輕度颱風等級,但結構不好,有可能減弱,而萊羅克颱風則有機會增強。
南修颱風的警戒區域包括基隆、台北和桃園地區,以及台灣北部海面和台灣海峽北部。氣象局也發布豪雨特報,基隆北海岸、北部會有豪雨或大豪雨;東北部、中南部也有大雨或豪雨;東部、東南部及澎湖則會有大雨。
台灣附近兩個颱風,林秀雯認為「有一點雙颱(藤原)效應的味道」。「藤原效應」是指兩個颱風距離約一千公里時,兩個颱風會以颱風中心的中點為圓心進行逆時針旋轉。萊羅克就是受到這個作用而逐漸向東接近台灣。
提到藤原效應造成的「龜速」颱風,去年九月底形成的「史上最牛颱風」芭瑪,讓人記憶猶新,它歷經半個月都沒消失,與另一個颱風米勒形成藤原效應,三進三出重創菲律賓。
一來來三個颱風 2006年發生過
今年颱風不來則已,一來就三個。目前台灣附近海面有三個颱風環伺,目前對台灣影響較大的是萊羅克以及南修颱風。較遠的康伯斯颱風則會沿著太平洋高壓邊緣到東海一帶北轉。
由於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形成判準,依據國際慣例須以日本氣象廳為依歸,所以雖然台灣對南修的掌握更多,但昨天晚間日本氣象廳率先將原本在台灣北方的熱帶低壓升格為颱風後,我國氣象局被迫立即跟進,所以才會比預期的時間提早發布颱風海陸警報。
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林秀雯表示,「三颱」同時出現並不是沒有往例,最近一次是在二○○六年,當時的保發颱風、桑美颱風以及瑪莉亞颱風也是形成三颱同時出現的態勢。
林秀雯表示,未來如果康伯斯颱風順著太平洋高壓邊緣向西北前進,朝琉球、韓國方向移動,有可能會把台灣附近的大片低壓往北帶;周四以後太平洋高壓可能增強,也有機會把低壓帶往西「推走」。周四之後的天氣如何,還需進一步觀察。
(聯合報)
--
4天冒3颱 拉著萊羅克撲南台
中
央氣象局從七月開始擔心的「颱風窩」現象終於發生了!台灣海域附近的超大低壓帶,在過去四天密集「冒出」三個颱風,還發展出複雜的三角關係,六號颱風萊羅
克先後跟八號颱風南修及七號颱風康伯斯兩度發生「藤原效應」,使原本不會對台灣構成威脅的萊羅克,很可能直撲南台灣陸地而來!
「藤原效
應」也就是俗稱的「雙颱效應」,當兩個颱風距離縮短到一千公里左右時,就會相互繞著颱風中心連成的軸線,以反時鐘方向旋轉。旋轉中心的位置依兩個颱風的相
對質量及颱風環流強度決定。較小的颱風會走得比較快,較大颱風就走得比較慢,有時候也可能兩個颱風「合而為一」。這種雙颱風交互作用現象,由日本氣象學家
藤原最早研究發現,也因此稱為「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在歷年侵台颱風雖然常見,但類似這次萊羅克先與南修糾纏,被南修帶著偏東移動,入侵台灣南部海域,迫使氣象局在今日對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發布海上颱風警報。
緊接著在康伯斯「併吞」南修後,跟「新康伯斯」發生糾葛,被拉著往南台灣陸地衝上來,一個颱風先後跟兩個颱風發生「藤原效應」,在台灣氣象史上還是首見。
如果沒有先後跟南修和康伯斯發生「藤原效應」,萊羅克原本應該依氣象局預測,在南海形成後,先往西北再轉東北、再轉北北西,直撲大陸廣東。
未
料,萊羅克過去兩天卻在東沙島海域滯留打轉,使在台灣東部海域形成的熱帶性低氣壓在這段路期間趁勢坐大,凝聚能量拉著萊羅克一路偏東移動,加上康伯斯在今
明兩天從後再堆一把,終於成為威脅台灣的心腹大患。追根究柢,從南海經台灣延伸到菲律賓的超大低壓帶,一下子「冒出」三個颱風攪局。氣象局最擔心的,這個
「颱風窩」未來還會孵出新颱風,繼續威脅台灣!
受到六號颱風萊羅克外圍環流和位於東北部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雲系南北夾擊,昨日各地普遍有陣雨發生,北台灣更出現大豪雨,陽明山竹子湖到昨天單日降雨超過二三六毫米,連正在鬧水荒的基隆也有及時雨出現,累積雨量高達一七八毫米,可望適時紓解水荒。
根據氣象局觀測統計,台北市士林、北投和內湖昨日均明超過二百毫米的大豪雨發生;台北縣、基隆市和桃園縣則有超過一百三十毫米的豪雨出現;中南部山區也普遍有超過五十毫米的大雨。氣象局預測,這波豪大雨今日起會擴大到全台各地,連離島澎湖也有機會出現局部性大雨。
危險三角關係 雙颱警報 恐遭第三颱吞噬加大
今
年侵台颱風出現前所未見的「雙胞颱」,還牽扯複雜的三角關係,創下我國氣象史同步發布「雙颱(南修與萊羅克)警報」首例!位於東北部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
昨晚八時發展成為今年第八號颱風南修,中央氣象局隨即同步發布八號颱風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六號颱風萊羅克受其牽引,今日會偏東、朝台灣南部海域逼近,六號
颱風海上颱風警報緊接著在今日清晨發布。
除了萊羅克和南修之外,七號颱風康伯斯也蠢蠢欲動。依氣象局昨日最新研判,康伯斯「吃掉」南修以後,將加速向北前進、撲向韓國,不會威脅台灣。
氣
象局預報中心課長謝明昌指出,南修颱風在今日到明天之間,又拉著萊羅克更偏東前進,氣象局不排除在海上颱風警報發布後,進一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但氣象局
最擔心的是,從昨日最新氣象資料顯示,孕育這兩個颱風的超大低壓帶,在這波熱帶擾動結束後,又會有新的熱動擾動冒出來,很可能持續威脅台灣。
預
報中心副主任林秀雯分析,除了南修颱風暴風圈直接橫掃北台灣陸地之外,也有預報模式顯示,萊羅克颱風很可能直接撞上南台灣陸地。台灣地區受到南修和萊羅克
兩個颱風環流南北夾擊,各地從今日起到周五都要防豪雨成災,尤其是明後兩天風雨威脅最嚴重的時刻,全台都有機會發生大豪雨。
氣象局預報員
陳維良指出,萊羅克和南修已在昨天發生「雙颱效應」、互相牽引,萊羅克被南修拉著往東北走,南修則被萊羅克推向西北移動。緊接著南修會在明天出現高低層分
離,低層環流進入大陸,高層環流被從後面追上的七號颱風康伯斯併吞,形成暴風圈更大的颱風,繼續牽引萊羅克往台灣方向進逼,使這波豪大雨、甚至大豪雨威脅
拉長到周五。
氣象局指出,南修昨晚八時中心位置在台灣東北東方約九十公里海面上,七風暴風半徑八十公里,瞬間最大陣風達十級風,緩慢向西
前進,暴風圈正開始入侵北台灣陸地,基隆、台北和桃園已被劃入陸上警戒區,應嚴防強風豪雨;在台灣北部海面及台灣海峽北部航行及作業船隻也應嚴加戒備。
氣象局指出,六號颱風今日清晨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後,首當其衝的東沙島海面、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南部,均應防範強風巨浪。未來若進一步發布六號颱風陸上警報,不但台灣本島可能受到暴風圈威脅,離島澎湖和金馬地區也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時報)
--
3颱夾擊 海陸警報雙響
三颱現身夾擊台灣!今年的第八號颱風南修昨晚八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熱帶性低氣壓「升級」為輕度颱風,兩個半小時之後,氣象局發布今年的第一起颱風警報,而且是海陸颱風同時發布的雙響砲。
輕颱南修參一腳 威脅基北桃
南修輕颱成形後,立刻與週日成形的第六、七號雙颱萊羅克和康伯斯,三面包夾台灣,並已經與位於台灣南方海面的萊羅克發生類似「雙颱效應(藤原效應)」,牽引萊羅克北上。三颱中強度最強的六號颱風萊羅克,預計明天起對台灣的影響將更為顯著。
由於三個颱風距離台灣很近,且導引氣流並不明顯,未來颱風動向很難捉摸,南修形成後,各國氣象單位對南修動向的預測就很不一致,日本預測南修颱風會登陸台灣西北部,台灣及美國的氣象單位則未預測會直撲台灣。
氣象局指出,南修颱風的前身為原本位於台灣北部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在昨晚八點時增強為輕颱,目前南修中心在台灣北部海面,向西移動,對基隆、台北及桃園地區已經構成威脅,於是先對這三個區域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昨晚十一點卅分從原本三級開設緊急進入一級開設,國防部表示,國軍已在危險區域預置兵力防災。至於各縣市要不要上班上課?指揮官內政部長江宜樺表示,各縣市將在凌晨五點之前,決定是否要上班上課。
全台豪雨 可能下得更大更久
北
台灣從昨天開始明顯感受到颱風外圍的雨勢影響,截至今日凌晨零點,全台灣累積雨量部份,北投竹子湖已經超過二百七十二.五毫米,台北市北投區湖田國小和台
北市陽明山竹子湖都已達二百六十三毫米以上。氣象局持續針對全台灣發布豪雨特報,氣象局特別警告,三颱對台灣影響還會更大,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氣象局預報中心副主任林秀雯指出,南修昨晚十點位置在台北的北北西方向約九十公里處,因距離台灣最近,下午由熱帶性低氣壓增強為颱風後,日本先在晚間十點發布形成颱風,台灣在十點半跟進。
「目前主要影響台灣天氣的是『北』南修與『南』萊羅克」,位於台灣東方海面的康伯斯距離仍遠,預計今天才會抵達琉球位置,影響仍待評估。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南修位置如同「秋颱」,位在台灣西北方發展,預估南修今起西移,將把萊羅克拉近台灣。
互相牽引 恐有兩個藤原效應
「萊羅克有機會成為近年來,少數暴風圈碰撞台灣中南部陸地的颱風。」彭啟明說:「南修昨晚開始北攻北台灣,第六號萊羅克將從週三、四襲擊中南部,南台灣最該擔心雨勢攻擊。」
萊羅克、康伯斯與南修三角關係複雜,每走一步都連帶牽動彼此路徑變化,讓台灣的風雨生變。
彭啟明表示:「雙颱一旦拉近到一千公里左右,就可能發生藤原效應,現在三颱相互影響,有機會發生『兩個藤原效應』,三者之間若發生牽引作用,為颱風路徑預報增添難度,預估今明兩天局勢才會明顯。」
氣
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賈新興指出,台灣每年平均最多颱風襲台的月份是八月份,平均會有○.九個颱風侵台,由於今年是反聖嬰年,颱風生成時間較晚,而且颱風一
旦生成,往往位置會非常靠近台灣,應變時間極短,氣象局先前一再提醒民眾要提防秋冬颱發威,果然在八月最後三天,颱風就像「趕進度」般紛紛現身。
(自由時報)
--
5.2強震撼動北台灣 民眾驚嚇 氣象局:應不會有大規模餘震
昨下午4時45分宜蘭市地震站東偏北方39.1公里外海,發生芮氏規模5.2地震,由於地震深度只有16.5公里,因此北台灣感受到明顯的搖晃。有民眾說受到驚嚇,差點要奪門而逃,氣象局預估後續應不會有更大規模餘震發生。
這起地震在各地造成的最大震度為台北三貂角4級,宜蘭蘇澳、花蓮和平3級,台北市、桃園市、宜蘭市2級,各地未傳災情。宜蘭市一超商收銀台上方吊牌在地震時稍有晃動,但當時購物客人均相當冷靜,未奪門而逃。
「正常能量釋放」
家住宜蘭市的民眾吳儀臻表示,可能是發生在白天的關係,昨地震發生時搖晃感受很明顯,而且搖晃時間很長,差點就要奪門而出逃命。
另一位在北市高樓上班的民眾戴成祐則說,高樓搖晃的更明顯,嚇出一身冷汗!
台大批踢踢(http://telnet://ptt.cc)八卦板上網友sayakosun說:「在8樓真的超晃的!一點都不像只有2級,上下搖很可怕。」網友tokio01248說:「這次的地震很暈很搖耶!」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呂佩玲指出,這起地震主要是沖繩海盆進行擴張運動導致能量釋放所致,屬於正常能量釋放,民眾不需太過擔心。
昨
地震震央附近也曾在8月22日凌晨到當天上午,連續發生5起規模3.4到4.8地震。呂佩玲表示,這2次地震雖然原因均是沖繩海盆擴張,但應屬單獨發生事
件,研判後續應不會有更大規模的餘震發生。「過去宜蘭外海雖然地震頻率高,但只有1986年曾發生過規模6.5的強震,其餘多為規模5左右或更小的地
震。」
擋土牆坍方阻路
台北縣汐止市汐萬路通往五指山方向的一處擋土牆,昨疑因地震及豪雨而坍方,一旁電線桿全被壓倒,導致汐萬路全線受阻。
地震震央
及各地最大震度
時間:昨天16時45分11.2秒
震央:宜蘭市地震站東偏北方39.1公里
地震深度:16.5公里
芮氏規模:5.2.
(蘋果日報)
--
含鉛葡萄糖 1200斤流市面
美國回收馬來西亞Cocon葡萄口味軟膠糖,因其重金屬鉛含量達零點一九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濃度),經查國內也有進口該款軟糖,且已有近一千兩百公斤流入市面,北市和高縣衛生局已要求進口商自主回收,消費者也可向進口商要求退貨。
日吃140顆就超量
衛
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科長吳宗熹昨說,北市信德公司、高縣弘志公司自去年起陸續進口共一千八百七十二公斤問題軟糖,現庫存七百零三點二公斤,已有一千
一百六十八點八公斤流入通路。因《食品衛生管理法》未規範軟糖鉛含量,對業者無法可罰,但消費者可向其要求退貨,業者若拒絕可依《消保法》處罰。
食管局食品安全評估科科長高怡婷說,軟糖不易殘留重金屬,全球僅美國加州訂出鉛零點一PPM標準;問題軟糖是葡萄汁提煉製成,可能因葡萄含鉛殘留。台十一月將公告藍莓、葡萄等小漿果類的鉛上限為零點二PPM,以小漿果製成的產品將可換算鉛標準,未來有法可罰。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鉛無法被人體代謝,鉛中毒恐智商受損、孩童過動,以一顆軟糖五公克計算,每天吃一百四十顆就超量。
葡萄軟糖回收資訊
★產品品名:Cocon葡萄口味軟膠糖(Grape Gummy 100%)
★製造商:馬來西亞Cocon Food Industries SDN.BHD
★進口商:台北市信德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縣弘志食品有限公司
★進口總量:1872公斤
★目前庫存:703.2公斤
★流入市面:1168.8公斤
★銷售通路:各地超市、農會、美廉社
★回收原因:鉛含量高達0.19 PPM
★查詢管道:
信德:(02)2782-8901
弘志:(07)631-3580
衛生署:http://www.doh.gov.tw
(蘋果日報)
--
傷口有疤 可貼美容膠淡化
Q.不慎受傷時,該抹什麼藥膏或用什麼方式,來避免留疤呢?
A.受傷後可塗抹消炎藥膏,如果傷口嚴重,有紅、腫、痛等症狀,還要服用消炎藥,讓傷口盡快癒合,若傷口遲不癒合,留疤的機會較高。傷口癒合後會有色素沉澱,這不是疤痕,過一段時間後,顏色會淡化。若是有疤時,可以貼美容膠、矽膠片,淡化疤痕。
發炎時勿用人工皮
傷口癒合後會不會留下疤痕,須視傷口的深度及部位,較深的傷口較易留疤,較表淺的真皮層傷口,如一般的擦傷,不會留疤。
受傷部位如果是在關節、胸口、上背等,會因為這些部位經常活動或肌肉張力大等,較易有疤痕。
有些人會自行貼俗稱人工皮的人工敷料,這可以幫助傷口癒合,但是發炎、有細菌時不可使用,否則會讓傷口惡化,最好讓醫師看過傷口後,再決定是否使用。
(蘋果日報)
--
地球暖化 強震不斷/陳惟華(英國牛津大學發育醫學博士)
今年全球每個月都發生2~4次芮氏規模7級強震。美國地質調查所統計自1900年起全球每年約發生18次規模7~7.9的強震。今年至八月全球就不尋常發生17次強震,令科學家不敢斷言純屬巧合。以一年平均出現26個規模5~6的地震來說,今年台灣大地震的頻率偏多。
淡江大學林中斌教授分析美國地質調查所資料發現:在過去110年中27%的強震發生在2004年以後,強震確實愈來愈多;官方可能想安撫大眾對天災增加的憂慮,不願公開面對巨災帶來的嚴重衝擊。
暖化造成地殼活動
密
蘇里科技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史蒂芬表示,地球變得比較好動的原因,可能是地球岩石圈壓力場有些暫時的變化。多倫多大學地質系主任克魯登說,全球共有9大主要
板塊,彼此間相互牽引。這些板塊是地殼及地殼最深層地函的基礎,統稱「岩石圈」。基本上所有地球板塊都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彼此間還相互起舞。除了這
9大板塊外,還有數十個較小的板塊夾在北美及太平洋兩塊巨大板塊之間,因此其運動就變得複雜。板塊移動造成很大的壓力,當它失去平衡時,壓力便被釋放出來
成為地震。最大的地震通常都是沿著分隔板塊的斷層發生,當這些壓力在較小的地質構造或板塊較脆弱的地方積聚後,也會發生在較遠的內陸。
到底是什麼
原因造成地殼如此好動?科學家提出驚人理論:近來地殼頻頻變動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暖化造成。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冰山冰河融化,結果海平面上升,接著地殼釋放
被壓抑的能量因此隆起,結果引發地震或火山爆發。克魯登主任說北美東部板塊移動壓力造成的原因,有來自冰河的因素。1萬2000年前安大略省還被冰層覆蓋
時,約3公里厚冰塊的重量將地殼壓陷。冰河消失後,地殼又反彈回其原來的形狀。人們可看到這種突起物小山丘,可能是在冰河消退後,地殼立刻恢復原狀的例
證。倫敦大學麥蓋爾教授指出,海洋大氣層和地殼其實相互影響。即使是大氣溫度的小改變,可能引發地殼內火山和地震的活性;這是因北極和格陵島冰層快速融
化,地表的常態壓力被移除而打破地球板塊間的微妙的平衡,導致地殼的反彈。最近一次冰河期結束時,就因為冰山快速融化曾經引起毀滅性的大海嘯。牛津大學派
爾教授也指出,火山活動也和氣候變動有密切關係,這項理論引起學界高度重視。
科學家提出地球降溫的關鍵在「甲烷」,它只存在大氣中九年,暖化強度
比二氧化碳強72倍。○九年北極理事會宣布停止北極迅速融化的最快方法,就是減少甲烷、地面臭氧和黑碳等生命周期較短的溫室氣體。而減輕地面臭氧和黑碳的
最好方式也是減少甲烷。由於人為排放甲烷主要來自飼養牲畜,所以首先要降低畜產業佔全球51%以上最大宗的溫室氣體排放,就能快速為地球降溫。
吃蔬食減溫室氣體
聯合國今年六月呼籲全球改採無動物成分的純蔬食救地球,就可以減少這三種短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達到快速遏止冰山冰河融化,有效緩和極端氣候的災難如強震、熱浪、水患、海底甲烷毒氣大噴發以及豬流感、禽流感等來自動物的疫情。
(蘋果日報)
--
用餐順序正確 輕鬆享瘦 先吃蔬菜好處多 節食易復胖
惡
性減肥致死的新聞層出不窮,日前減肥名醫劉伯恩,更因女模減肥猝死陷入官司風波。其實減肥不用這麼麻煩,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表示,
只要用餐時先吃大量蔬菜,再依序喝湯、吃肉、飯等,容易有飽足感,一個月約可瘦下1~2公斤。另外,吳映蓉也提醒不要嘗試節食、或是不吃澱粉的減肥方式,
因為這樣容易耗損身體肌肉,非常容易復胖。
吳映蓉在最近剛出版的新書《瘦不了的錯誤》中,分享正確減肥觀念,她認為只要掌握正確用餐順
序,就能輕鬆瘦下來。過去,許多人倡導吃飯前先喝湯,吳映蓉則有不同想法,她認為先吃蔬菜好處更多,因蔬菜不但同樣具飽足感,熱量低、多吃不易變胖,最重
要的是含有植化素、維生素B群、纖維質等,營養價值非常高;接著再喝半碗清湯,所謂的清湯,是指不勾芡的湯,並將湯中食材取出,讓飽足感變得更強,然後吃
蛋白質食物、飯等就不易過量,最後吃水果。只要維持這樣的用餐順序,蔬菜量足夠、且喝清湯,維持每天量體重的習慣,一個月後就可瘦約1~2公斤。
先了解
節食易惡性循環
若節食、避吃澱粉,體內血糖會迅速降低,這時會吸收肌肉產生的葡萄糖,耗損肌肉。由於肌肉可幫助消耗熱量,因此恢復正常飲食後,因為肌肉已經減少,就算攝取熱量與過去相同,但缺少肌肉幫忙消耗,會非常容易復胖。
吃肉減肥有風險
吃肉減肥法也叫做高蛋白減肥法,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而胺基酸在人體內並無法儲存,也不會變成脂肪,因此可以減重。但長期只攝取蛋白質,會增加肝臟、腎臟的負擔,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這樣做
步驟1 吃蔬菜較健康
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植化素、纖維質,建議選擇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營養較均衡,而且選擇水炒的烹調方式,先放一碗水,加入調味料,水滾後再放進蔬菜,完成後再淋上少許橄欖油即可。因為蔬菜熱量不高,份量可多些,增加飽足感。
步驟2 半碗清湯添飽足感
吃完蔬菜後,喝半碗湯,讓蔬菜在胃中更有飽足感,並建議選只喝不勾芡清湯,不吃湯中其他的食材。這時,胃已呈現半飽狀態,可防止之後吃進來的營養素被快速吸收。
步驟3 補充蛋白質食物
選擇雞肉、魚肉等蛋白質食物較佳,因為脂肪含量較低,同時避免油炸、勾芡,要多選擇滷、蒸、燉的烹調方式。
步驟4 幾乎飽足再吃飯
白飯易讓血糖上升,刺激體內胰島素分泌,加速脂肪堆積,在胃部幾乎飽足的狀態下再吃白飯,可以延緩血糖上升,建議選擇五榖飯、糙米飯,不但熱量較低,也含有較多纖維質。
步驟5 最後吃水果
因為水果多含單醣,也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所以選擇甜度較低的水果,如芭樂、番茄等較佳。
提醒你 晚上8點後勿進食
進食時,身體會有一連串的動作,如咀嚼、胃磨碎食物、小腸蠕動等,這些動作都會消耗熱量,約佔每日能量消耗的10%,越晚進食,消耗熱量越少,建議最晚不要超過8點才吃晚餐,容易變胖。
專家說 搭配運動更健康
除了注意飲食之外,也要多做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來燃燒脂肪、雕塑身材,平時有空就稍微做一下伸展運動,讓肌肉延展性更好,線條更漂亮。
(蘋果日報)
--
牛津大辭典 恐不再出紙本版
「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首次出版至今已超過一世紀,但現在許多人寧可上網查閱,出版社考慮未來可能不再出版重達六十多公斤的紙本版。
出版這部辭典的牛津大學出版社表示,不確定下一次出修訂版時,還會不會出紙本版。專家正在為最新版的牛津辭典進行修訂和增補的龐大工程,可能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完成。
牛津大學出版社執行長波特伍德接受星期泰晤士報訪問表示,他不認為最新版牛津辭典會出版紙本版。他說:「紙本字典市場逐漸消失,每年掉幾成。」他指的是全版的實體辭典,但網路版字典的方便性也衝擊到簡明辭典的需求,Google和維基百科就比大英百科全書紙本版更受歡迎。
不過,牛津大學出版社仍發表聲明說:「目前我們的網路版需求增加,但如果紙本版在出版時仍有足夠需求,肯定仍會考慮出版。」
牛津辭典網路版需付費,美國訂戶每年付兩百九十五美元(台幣九千五百元)。目前紙本版是一九八九年發行,共廿冊,售價七百五十英鎊(台幣三萬七千元),已售出約三萬套。
(聯合報)
--
線上搶生意 牛津辭典可能不印了
「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自126年前首次付梓至今,一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英文權威工具書。不過,出版商「牛津大學出版社」29日表示,由於許多人寧可使用線上版查生字,不確定它的下一個版本是否會出紙本。
線上版 月點閱率200萬次
「牛津英語辭典」線上版目前每個月有200萬次的點閱率,美國訂戶1年付費295美元(約台幣9500元)。相形之下,目前發行的紙本版辭典共20冊,重逾60公斤,要價1165美元(約台幣3萬7000元),自1989年出版,總銷售量約3萬套。
第三版可能不再推出紙本
這
再度顯示,使用網際網路參考網站的速度與便利性,以及其迅速更新的能力,正逐漸迫使紙本參考書淡出市場。Google與維基百科現在是遠比大英百科全書受
歡迎的研究工具,而且只要點一下滑鼠,就有數十個免費線上辭典,會提供字詞的意義。iPhone甚至還能免費使用Dictionary.com。
目
前讀者使用的是「牛津英語辭典」的第2版,共收錄29萬1500個詞條,外加240萬則引述作為出處來源。80名辭典編纂專家正籌備第3版,目前僅完成4
分之1的內容,而且不曉得何時才能完工。等到他們完成第3版的修訂與更新─估計這項龐大工程將費時10年以上─出版商質疑屆時是否還會有紙本版的市場。
牛津大學出版社執行長波特伍德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訪問時說,他認為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辭典」不會有紙本版。不過,要說線上辭典將完全消滅紙本辭典,目前仍言之過早,波特伍德也強調,牛津出版社沒有停止出版紙本辭典的計畫。
(自由時報)
--
男性開車不問路 1年冤枉走400公里
男女開車習慣差很大!根據英國一家汽車保險公司最新統計結果表示,英國男性駕駛人開車並不習慣問路,換算1年造成多開冤枉路的距離,超過400公里以上,換算耗掉約3000美元(約台幣9萬9千元)油錢,夏季申請汽車保險理賠的,也以男性居多。
更令人吃驚的是,調查中,超過4成的男性駕駛迷路時,會安慰車內其他乘客說他知道路的方向。
根據英國汽車保險公司Sheilas' Wheels調查指出,英國男性駕駛人不習慣問路,一旦迷路,通常得花至少半小時以上亂晃,才肯停車問路的比例約達25%,而10%的英國男性駕駛迷路時,則會執意自己找路,也不肯停車問路。
另外女性朋友駕駛人迷路時,約有37%的人會選擇立即下車問路,根據該公司發言人布朗女士表示,「即便有汽車衛星導航幫助,駕駛人應事前先規畫好路線,以免到最後變成完全倚賴機器,仍有可能發生迷路的風險。」
這次調查是針對英國1千位汽車駕駛人進行訪問,調查也發現,當男性朋友迷路時,選擇向女性問路的比例,遠大於向男性問路。
該公司稍早一項統計結果也發現,男性駕駛人在夏季時開車因不專心而容易發生意外,因此辦理車輛保險理賠的比例,會比女性還高。
(台灣醒報)
--
想吸引女性 穿紅衣就對了
科學家表示,男性若想要吸引女性的目光,只需要穿上紅色衣服就行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英國、德國與中國的女性要對相片中男性的社會地位與性感魅力評分。穿著紅色衣服的男性不僅被認為社會地位較高、收入較多,也更有魅力。
即使是以紅色背景照片的男性與白色背景的男性做對比,前者也被認為較有魅力,但差別極小,在滿分9分的量尺上僅差1 分,然而在統計上仍有其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美、英、德、中的女性,都受到紅色的吸引。
這項由羅徹斯特大學(Rochester)與全球其他研究機構人員所進行的研究報告,刊登於本月的「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期刊。
撰寫此篇報告的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略特(Andrew Elliot)表示,只有女性會認為紅色很性感。他說:「我們的研究發現,男性也可能會將紅色與性聯想在一起,但女性對不同顏色的反應有極大的差異。」
艾略特說,女性認為紅色代表較高的地位,與其他靈長類動物類似。他說:「地位最高的雄性黑猩猩在爭奪領導地位時,顏色會突然變得較紅,這顯然是地位的象徵。母猩猩看到後會想盡辦法與地位最高的公猩猩交配。」
羅格斯大學 (Rutgers)人類學家費雪表示,公知更鳥因荷爾蒙增多而使胸前變紅,最紅的公鳥對母鳥最具吸引力,因為這些公鳥地位最高,最能保護鳥巢,並能確保孵化幼鳥的食物來源。
現代女性可能不需要雄性荷爾蒙最多的男性,但女性仍可能下意識地受紅色所代表的信號吸引。
然而,這也可能只是男性在穿著紅色衣服時更有自信。研究人員表示,穿著紅色可能會使男性的行為改變,即便是打紅色領帶也可能在簡報時有更好的表現。
此外,老虎伍茲也會在重要高球比賽的最後一天穿著紅色。艾略特說:「紅色上衣可能是他提昇自信的引信,不但提醒伍茲在高球界的至尊地位,同時也提醒對手,他們很可能要再度面臨漫長的一日。」
(經濟日報)
--
明年放假115天 連假6個 春節6天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昨天開會提出明年度放假日曆表草案,依現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加上新增兒童節為國定放假日,明年度全年放假天數為一一五天。草案將在近期內送行政院核定,定案後即可正式公布。
人事局昨天下午邀集政府機關、工商團體,與公教協會代表開會,研商討論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草案。依現行辦法,確定明年全年放假的紀念日及節日共十一天,連同周休二日,全年總放假天數一一五天,其中兒童節為新增假日。
人
事局表示,根據五月才研擬完成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兒童節為國定假日。但目前草案尚未獲得立法院審議通過,在條例完成立法程序前,依現行的行
政命令「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辦理。主管機關內政部日前已修改此項辦法,並於八月廿三日完成預告程序,近期內報行政院核定,最晚在十月即可生效。
根據人事局公布的放假日曆表草案,明年共有六個連續假期,其中春節假期六天,二二八紀念日、端午節、中秋節及國慶日都是周一,成為三天連續假期;同樣逢周一的兒童節,若順利成為國定假日,則將與清明節合計,形成四天連續假期。
另
外,由於明年除夕適逢周三,合併春節假期共六天;然而若在當周的周一、二請假,將可與前後的周休二日連成十天假期,可能引發公務員集中請假的現象。人事局
表示,為維持政府服務不打烊的要求,人事局要求各機關在春節前後必須維持出勤人數不得低於員額數的三分之二,以維持行政效率。
雖然根據放假日曆表草案,明年例假日及紀念節日總數一一五天為近十年來最高,但依正在立法院審議中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規定除了除夕及春節放假日外,其餘放假的紀念日及節日逢例假日不補假,未來廿年,每年平均實際放假天數為一一三.二天。
(中國時報)
--
蘋果基因圖譜 科學家破解
科
學家已完成蘋果基因圖譜的排序,讓更為爽脆、多汁、健康的「黃金美味」蘋果的誕生指日可待。同時,科學家已利用相關資訊培育帶有更多抗氧化物的紅肉蘋果,
但因口味偏苦,目前正積極提高其甜度,預定可於2015年上市;抗氧化物有避免阿茲海默症罹患之效。此外,能抑制食慾的蘋果也在培育之列,預定5年內推
出。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紐西蘭植物暨食品研究所」研究員海蘭斯說,消費者最強調蘋果的脆度、多汁性與香味,有了蘋果基因圖譜的序列,將能鑑別出控制這些品質的基因,並加以改良。
全球每年生產逾6000萬噸的蘋果,是全球第4大經濟水果,每人每年約吃掉9公斤的蘋果。雖然專家不斷改良蘋果的品種,但成效如何必須要等果樹栽種8年後才得知,如今育種專家將可依關鍵基因選苗,如此可大幅加速改良程序。
這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期刊的報告也指出,阻礙生產的基因特點也可輕易排除,因而培育出適合在惡劣環境栽種的蘋果品種。
蘋果源起6500萬年前
這
項囊括5國近百名科學家的蘋果基因解碼研究,也揭開蘋果起源的面紗。科學家發現,演變成蘋果樹的植物可能生存於6500萬年前,當時則是被認為一枚彗星撞
擊地球,造成恐龍大滅絕的時刻。這類植物藉由自我複製許多基因,而使其適應艱困的環境,並最終形成蘋果樹,而走上有別於桃子、覆盆子、草莓等其他薔薇科水
果的演化之路。
研究人員發現,蘋果的基因組序列比較接近西洋梨,有17對染色體,相較之下,其他薔薇科家族的水果其基因組僅有7至9對染色體。
在蘋果基因組破解前,另一組科學團隊也破解小麥的基因組。雖然作物基因圖譜排序的研究旨在提升傳統的育種技術,不過也有專家憂心相關研究恐被濫用,而產生基改的「科學怪作物」。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