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230309 俄烏衝突篇

*「蒲亭錢包」俄大提琴家轉帳數以百萬法郎 瑞士銀行家受審

瑞士檢方今天表示,俄羅斯大提琴家羅德金(Sergei Roldugin)透過瑞士銀行,轉帳數以百萬瑞士法郎,期間沒有受到適當調查,4名涉案的銀行家正為此受審。

法新社及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羅德金是俄羅斯聖彼得堡音樂廳(Saint Petersburg Music House)藝術總監,而且是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的好友。

據報導,羅德金與蒲亭相交已40餘年,他是蒲亭女兒的教父,被稱為「蒲亭的錢包」以及「蒲亭的大提琴家」。

瑞士檢方指控,羅德金在2014至2016年期間將數以百萬瑞士法郎,存入瑞士銀行帳戶。4名涉案的銀行家今天在蘇黎世地方法院出庭。

這些銀行家分別是3名在蘇黎世工作的俄羅斯人,以及1名瑞士人,他們被控在金融交易上沒有做到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但他們否認這項指控。

*協助「普廷的錢包」瑞士銀行家受審

瑞士檢察官週三(8日)指控,普廷密友、俄羅斯大提琴手Sergey Roldugin受到4名瑞士銀行家的幫助,在沒有開立任何「適當的支票」下,將數百萬瑞士法郎存入瑞士天然氣工業銀行(Gazprombank Switzerland)。

《路透》報導,這4名銀行家,分別是3名在蘇黎世工作的俄羅斯人,和1名瑞士當地人,他們被瑞士檢察官指控,在金融交易中缺乏勤勉盡責,未能採取足夠措施確認資金所有人的身分。

Sergey Roldugin曾在2014年的天然氣工業銀行開設2個帳戶。起訴書指出,資金就是流入這裡,而大家都知道,雖然普廷對外宣稱只有10萬瑞士法郎(新台幣326.39萬元)的資產,但實際上他擁有遠比這還要多的巨額財產,只是交由與他關係密切的人管理,Sergey Roldugin便是其一。

起訴書還稱,當年Sergey Roldugin開戶時,許多新聞媒體都報導,他不僅是普廷密友,還是普廷女兒的教父,但是在銀行提供的證明文件中,卻只列出Sergey Roldugin作為音樂家進行活動,顯然對他的身分和參與程度「極度不合理」。在瑞士,若對甲方身份有疑問,銀行有義務拒絕或終止業務關係。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Sergey Roldugin遭到西方國家列入制裁黑名單,在瑞士也遭到制裁,他還被瑞士政府稱為是「普廷的錢包」。

*烏克蘭巴赫姆特恐失守 北約:不代表「戰爭的轉捩點」

烏克蘭與俄羅斯軍隊的烏東巴赫姆特(Bakhmut)之役激戰數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8日坦言,巴赫姆特可能「幾天內」就會失守,但是強調這不代表「戰爭的轉捩點」。

英國《衛報》8日報導,史托騰柏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歐盟國防部長會議,在會外表示,俄軍正將更多部隊、更多武力投入巴赫姆特,「用量來彌補質的不足」,俄軍遭遇了龐大損失,「但是在此同時,我們不能排除巴赫姆特或許在幾天內終將淪陷。」

俄軍對巴赫姆特的主要攻勢,自去年8月展開,烏軍部隊面對俄軍和俄國「瓦格納(Wagner)」的進攻,頑強抵抗至今。瓦格納集團8日宣稱已經拿下該城東部。烏國總統澤倫斯基警告,若失去巴赫姆特,將為俄方更深入攻擊烏國「開啟道路」。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8日報導,西方官員指出,俄軍在這場戰役的傷亡人數已達2萬到3萬人,烏軍也付出慘重代價,但是烏軍陣亡人數並非如俄方所言。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在社群媒體發文,指烏軍光是2月就在巴赫姆特之役陣亡1萬1000人。

不過,許多分析家對巴赫姆特整體戰略價值存疑,認為俄軍投入此役的資源和兵力代價,遠超過這座城市的重要性。史托騰柏格8日坦言巴赫姆特可能即將失守的同時,也堅稱「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強調這不一定反映出任何戰爭轉捩點」,「這只凸顯我們不應該低估俄羅斯,我們必須持續提供烏克蘭支援」。

*共和黨為援烏陷分歧 CNN:澤倫斯基邀請麥卡錫訪烏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共和黨為了美國應否繼續援烏抗俄而陷入分歧之際,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邀請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造訪烏國,親自了解當地情況。

澤倫斯基受訪時告訴CNN主播布利澤(Wolf Blitzer):「麥卡錫(Kevin McCarthy)先生,他必須來這裡,看看我們如何作業,這裡正發生什麼事,戰爭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有哪些人正在戰鬥,有誰正在奮戰。之後才做出您的臆斷。」

此外,澤倫斯基還指出:「我認為,麥卡錫議長,他從未造訪過基輔或烏克蘭,而我覺得,這對他的職位有所助益。」

但當麥卡錫得知自己受到邀請時,他告訴CNN記者拉裘(Manu Raju),他沒有訪問烏克蘭的計畫,而且他認為美國總統拜登在援烏方面行動不夠迅速。

麥卡錫曾表示,他支持烏克蘭,但他不支持讓烏克蘭獲得「空白支票」。

*美國情報機構:中國將持續與俄羅斯合作 不顧國際反彈

美國情報機構今天發表報告指出,中國將持續與俄羅斯合作,繼續試圖挑戰美國,不顧俄國侵略烏克蘭引發的國際反彈。

路透社報導,在美國聯邦參議院情報委員會(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就國內安全面臨的全球威脅召開年度聽證會之際,美國情報機構今天公布了相關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指出:「儘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反彈,中國仍會持續在外交、國防、經濟及科技方面與俄國合作,繼續試圖挑戰美國…。」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NI)海恩斯(Avril Haines)表示:「也許無庸置疑,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全球範圍內於經濟、科技、政治及軍事方面日益挑戰美國,這仍是我們空前的優先處理事項。」

海恩斯提及,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願景是讓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成為大國,中共日益相信,只有在美國權力及影響力受損的情況下,才能達成這項目標。

(自由電子報)
--
*新加坡部長:俄侵烏不可開脫 西方大國並非「毫不相關的旁觀者」

在新加坡東南亞問題研究所(ISEAS - Yusof Ishak Institute)組織的有關烏克蘭戰爭如何影響東南亞的研討會上,新加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本周三發表了主題演講。尚穆根2011年至2015年期間任新加坡外長,其間,俄羅斯於2014年吞並了國際承認為烏克蘭領土的克裡米亞。

演講中,尚穆根首先強調,"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顯然嚴重違反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原則","也是一場重大的人道主義危機",新加坡共同提出並投票贊成聯合國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若干決議,是唯一制裁俄羅斯的東南亞國家,也是少數幾個這樣做的亞洲國家中的一個。他說,"如果一個國家可以單方面入侵另一個國家,無論是以共同的歷史、所謂的歷史錯誤或任何其他借口,都會產生現實世界的後果。這些理由一旦被接受,就沒法說別的國家不會用同樣理由對待新加坡。"

接下來,尚穆根提出了"除了俄羅斯之外,其他人有什麼責任"的問題。

他說,西方,首先是西方媒體、西方集團和西方領導人的觀點是,普京總統有帝國主義野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因為他的自大狂以及對蘇聯充滿了懷念之情。此外,西方的觀點還斷言,在戰爭之前,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在北約的議程上。俄羅斯是想以北約擴張的莫須有借口為掩護拿下烏克蘭,讓俄羅斯重現昔日的輝煌。

尚穆根說,他認為這些觀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准確的,但它並沒有表達出整個情況,而是簡單地免除了西方對事件發展的任何責任。

北約東擴與明斯克協議
尚穆根說,雖然解密的記錄顯示,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曾提出 "北約不會向東擴張一英寸"的建議,以緩解俄羅斯對其自身安全的擔憂,但隨後的美國政府似乎有不同的看法。在蘇聯解體後的幾十年裡,出現了兩輪北約東擴,分別在1999年和2004年。

"這並不是說北約不應該擴張。但需要處理俄羅斯關切的問題。它不能被簡單地駁回。否則,這會看起來像是在采用雙重標准",尚穆根說。

尚穆根還談到,法國前總統奧朗德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對2014年和2015年達成的明斯克協議的意圖曾評論說,其目的是在俄羅斯吞並克裡米亞後恢復和平。但在明斯克協議簽署後的幾年裡,"雙方似乎都沒有遵守協議"。而德法兩位前領導人去年在戰爭爆發後的評論顯示,該協議實際上是為了給烏克蘭時間讓它變得更強大。

尚穆根說,"在我看來,西方和北約並不是對當前的局勢不起任何作用、沒有關系的旁觀者"。

尚穆根最後提到,國際法中有兩個原則--不可分割的安全,即一個國家不應該以犧牲另一個國家的安全為代價來加強自己的安全,以及自決權,即一個國家應該有權選擇自己的軍事和政治聯盟。他認為,這兩個原則可能相互矛盾。一個國家自我決定的安全的來源可能是另一個國家不安全的來源。第二,在有矛盾的情況下,每個大國都會在這些原則中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利益的原則。第三點是小國往往在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沖突中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他說,"無論如何,烏克蘭是不幸的受害者,其人民正在付出可怕的代價","對於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來說,在我們的地區建立促進合作而不是競爭的結構符合我們的利益。"

(聯合新聞網)
--
*烏點名暗助俄 台企︰早停止業務

俄羅斯去年二月廿四日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一年過後,俄國仍每天使用陸空武器濫殺烏克蘭平民。烏克蘭戰略學者與民團昨指出,包括友嘉集團、神基科技等疑有直接或間接協助俄羅斯製造武器之可能性,微星科技仍於俄國維持商業活動;被點名的台灣業者都強調早停止當地一切業務。

國防安全研究院駐點研究學者溥猷立(Yurii Poita)指出,雖然現在俄國國防工業產能已大幅下降,但仍積極尋找規避制裁與透過第三國購入半導體及設備之方法;研究也顯示,俄國仍能獲取西方與台灣所製造的半導體。

溥猷立提到,台灣友嘉集團在開戰前提供俄國六百五十台高精度機床,對象也包括受制裁的俄國國防承包商,這些企業為俄軍開發及製造火砲、飛彈及防空系統;即便友嘉總裁去年三月廿二日公開表示,全面停止對俄出貨,但迄今未能確認是否停止於俄國活動。

友嘉集團昨強調,俄羅斯銷售據點已停止服務,友嘉也不對戰爭之前銷俄的機台提供原廠服務;神基也說,去年烏俄戰爭爆發後,隨即停止出貨俄羅斯;微星表示,自去年以來持續配合國際對俄制裁,停止當地一切業務。

經濟部今年一月對輸往俄羅斯、白俄羅斯出口產品管制範圍擴大,一月時俄羅斯還居我國工具機出口第五大市場,二月已經迅速跌落至第十,出口金額也從一千萬美元降至一五二萬美元,大減八十四.八%,是前十大出口國中,衰退幅度最大的國家,顯示輸俄禁令已發酵。

(自由時報)
--
*誰炸毀北溪管線 美情報指親烏團體

紐約時報七日引述美國情報官員報導,北溪天然氣管去年遭破壞,美方根據情資研判是親烏克蘭團體所為,但沒有證據顯示此事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或烏國高官有關,或進行破壞者係接到烏克蘭官員指示。

輸送俄國天然氣到歐洲的管線遭破壞,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謎團之一,美、俄、烏克蘭和歐洲國家一直為誰該負責吵翻天,但毫無結論。某些官員認為,烏克蘭和它的盟邦是「邏輯上可能最具動機」的「嫌犯」。

美國官員說,綜合最新情報,美國僅得知破壞北溪的是反對俄國總統普亭的人,但確切對象或誰下令出資仍不詳。

紐時說,美國官員不願透露情報的性質、如何獲得、證據力多強,僅表示破壞行動可能是「和烏克蘭政府或情治單位有關係的代理勢力沒有照章行事」的結果。修理這段海底管線據估計需五億美元。

事件發生後,美國和歐洲一度以俄國擅長海底作業為由,稱俄國自導自演故意破壞,不過現在美國官員說,找不到俄國政府涉案證據。

看過美國情報的官員說,最可能的情況是,破壞者不是烏克蘭人就是俄國人,或「雙方的組合」。美國官員說,沒有美國人或英國人牽涉其中。

去年九月北溪管線爆炸時,歐洲官員認為可能是「政府支持」的行動,因為要在海底裝置、引爆炸彈,需要先進技術。美國官員相信是政府贊助此舉,裝置炸彈的潛水員受過「特殊的政府訓練」。

紐約時報揭露「親烏團體」破壞北溪管線後,澤倫斯基的資深顧問波多里亞克推文表示,此事和烏克蘭政府無關,他也不知道何謂親烏「暗中破壞團體」。

俄國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說,相關報導是「假新聞行動」,真正的主謀想轉移焦點。俄國認為西方國家下手破壞管線,要求聯合國安理會調查。

同樣在七日,德國「時代周報」也披露,德國檢方調查北溪管線爆炸事件有所突破,查出運載爆裂物的船隻是跟波蘭一家公司租的遊艇,船東則是兩名烏克蘭人,執行任務者國籍不詳。

德國檢方拒絕回應報導內容,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警告不要驟下結論:「各種可能性都一樣高」。

*若烏涉案 歐盟支持恐削弱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情報官員認為去年的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案,係由親烏克蘭的團體所為,但沒有證據顯示烏克蘭政府知情或指使作案。紐時分析,如果證明基輔當局與爆炸案有關,可能會削弱歐盟對烏克蘭抗俄的支持。

北溪管線爆炸案導致歐陸憂心能源供應安全,德國等歐洲國家如今能源價格高漲也和此事有關。若爆炸案牽扯烏克蘭,可能影響德國民眾對烏克蘭的支持。許多德國人同情俄國,對武裝烏克蘭感到不安。

美承認:對烏決策掌握有限
美國官員坦承,對於烏克蘭政府的決策掌握有限。烏克蘭雖然很依賴美援,但是對於在敵後的顛覆破壞行動,烏克蘭並沒有對美國全盤揭露,美方因而抱怨,烏克蘭的兀自行動並未扭轉戰情,反而是擴大了戰局。

這些行動包括去年八月對克里米亞半島西岸一處空軍基地的空襲、十月以卡車炸彈炸毀克里米亞大橋的部分路段,去年十二月以無人機攻擊距離俄烏邊界五百公里的兩座俄國基地。

有些行動隱晦到讓美國情報單位難以確認責任歸屬,例如去年八月俄國極右派理論家杜金的女兒遭汽車炸彈炸死,烏克蘭矢口否認涉案。美國情報單位調查後相信,是烏克蘭政府內少數人自作主張,後來私下警告烏克蘭情治單位不得再發生類似事件。

除了烏克蘭,美國也被指涉嫌炸毀北溪管線。曾揭發美軍在越戰期間暴行和入侵伊拉克計畫,榮獲普立茲獎的資深調查記者赫希,二月八日揭露去年九月廿六日北溪管線被炸,是美國總統拜登批准,美國策畫,挪威協助完成。新聞曝光後,美國、挪威矢口否認。

瑞典調查:不排除任何可能
案發後,丹麥、瑞典、德國各自展開調查,發現案發當時有四十五艘船關閉定位系統,頗為可疑。調查還發現爆裂物重達四百五十公斤,而且是軍用等級。

瑞典資深檢察官林奎斯特說,他懷疑俄國自導自演的說法,因為不合理:「不過就像偵辦謀殺案一樣,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