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新聞自選輯 20081010

法作家勒克萊喬 摘諾貝爾文學桂冠

二○○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九日揭曉,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以其大膽創新的小說、隨筆及兒童文學作品而獲獎。這是繼二○○○年高行健(一九九七年取得法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再次有法國籍作家獲此殊榮。


探索文明體制下的人性

勒.克萊喬是名聞國際的法國作家之一,作品題材相當廣泛。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盛讚他是一位代表新起點、擅長詩意的冒險創新和感官喜悅的作家,且他也積極探索當代文明體制內外的人性。

瑞典學院在頌詞中提到,一九四○年四月十三日於法國尼斯出生的勒.克萊喬,雙親皆與昔日法國殖民地模里西斯(一八一○年被英佔領)保有密切聯繫。

八歲移居非洲開始寫作

八歲時,勒.克萊喬隨家人移居奈及利亞,在長達一個月的旅途中,他創作了《遙遠的航程》(Un long Voyage)及《黑色歐拉迪》(Oradi noir)兩部作品,從而展開他的文學生涯。

勒.克萊喬早期的作品,便展現出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從一九六七年的《可愛的大地》(Terra Amata)、一九六九年的《逃避之書》(Le livre des fuites)、一九七○年的《戰爭》(La guerre)到一九七三年的《巨人》(Les geants),這些小說都強調了這一傾向。

《沙漠》凸顯醜陋歐洲

一九八○年,勒.克萊喬以《沙漠》一書取得重要突破,該書獲頒法蘭西學院「保羅步莫杭大獎」。這部作品描述一個消失在北非沙漠的文明,其高尚形象與一個外 來移民對歐洲的描述形成對照。書中主角、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工人拉臘(Lalla)堪稱化外君子,與歐洲社會的醜陋和殘酷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二○○四年的《非洲人》,勒.克萊喬奧敘述其父親的故事。透過非洲風光,他回顧戰後一家人團圓的經過,並追憶這位他不得不愛戴的陌生人。

《電影遨遊》(Ballaciner,二○○七年出版),是他個人對電影藝術史所作的深刻評論,也凸顯電影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性,從他幼年時手搖的放映機,青少年時經歷的一窩蜂電影熱潮,到他成年後涉足電影。

喜電影旅行寫童書

勒.克萊喬還為兒童和青少年寫過幾本書,如一九八○年的《搖籃曲》、一九八五年的《巴拉比魯》(Balaabilou)等。

由於勒.克萊喬也是為活躍的旅行家,他的小說場景可以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也可以在墨西哥,或是倫敦、巴黎。他常用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是以一連串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

幾年來,勒.克萊喬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他告訴瑞典廣播電台,在得知自己獲獎時他「非常感動」。他說:「這對我而言是極大的光榮,我誠摰地感謝瑞典學院。」

對於近來有關法國文化衰微之說,他不以為然地表示:「我否認,它是非常豐富又多元的文化,毫無衰退的危險。」

反西方理性主義 瑞典文化圈 早就猜到他會得獎

諾 貝爾文學獎的最新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 Marie Le Clezio),在今年二月底因為出版他的散文集、自傳性小說《一切是風》(瑞典語版名為)走訪斯德哥爾摩。瑞典的文化記者有不少是他的粉絲,更有不少人 早就猜到他會得諾貝爾獎,而年底他果然奪下桂冠。

勒.克萊喬一九四○年生在法國尼斯,七歲時隨媽媽到奈及利亞去找在那兒行醫的爸爸,一家人團聚,那一年多他沒有上學過得快樂極了。他八歲就開始寫作。在他 一九九一年的小說《Onitsha》中,就以詩意筆法展讀一個城市的記憶,描述小男孩在Onitsha城市中的童年。

勒.克萊喬回到尼斯讀中學,到倫敦讀大學,一九六四年得到文學碩士,他的母親則一直留在奈及利亞。勒˙克萊喬在六○年代寫作初期發表的小說顯然很受到卡謬 小說影響,充滿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反感,厭惡商業文明的暴力,追求一種純粹的生活質地。像是《The Flood》寫一個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可怕的宇宙,他只能對抗。他四處遊晃不要錢,不要愛與工作,居無定所,殺了一個人以後,他希望自己瞎了眼睛,便躺在太 陽底下,第卅天他與這個世界告別。

後來他小說的思想轉為描寫都市化中如機械運轉的消費文明。他在那裡安置了自己對樸質生活的想像,讓一切更接近於自然。

他在一九六六至六七年到泰國佛教大學教書,一九六九至七三年住在巴拿馬的Embera Indians,與印第安原住民一起生活四年,不但學會了他們的語言,也改變了他對西方理性主義的依賴。日後他回法國談到,仰賴西方的法律與宗教來保護全 球環境,還不如像原住民生活與自然的關係和諧。

二○○三年的《Revolutions》是他的自傳性小說。一個年輕人走出法國探看世界,遠途拜訪祖父的妹妹,這個老太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島嶼家族對於一 七九二到九四年的革命記憶。而他在二○○七年出版的電影散文《Balaciner》,談到電影對他的小說寫作的影響,還有帕索里尼對他美感的信仰起了很大 作用。

無祖國作家 醉心風、沙漠與海洋

未來的文學史一定會津津樂道:勒.克萊喬與一 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佩斯(Saint-John Perse)他們都來自非洲東南方的島嶼模里西斯〈Mauritius〉,他們同樣神魂迷離於風、海洋、沙漠、一個不知名的人、一個境遇孤寂的人,這些詩 一般的景象成為小說的元素。

模里西斯島一七一五年為法國屬地,一八一○年為英國搶奪為殖民地,那裡的居民也就是勒.克萊喬的先祖們,成為繼續使用法語的英國屬民。跟佩斯也相像的是, 兩人都是博物百科型的小說家,著迷於自然、地質學、天文學、礦物與鳥類及昆蟲。他濃厚的鄉愁感似乎跟他出身的模里西斯家庭記憶關係緊密。他對非洲阿拉伯文 明、墨西哥古老文化、南美洲阿茲特克文明都有深入的接觸,認為那些文明都在歐洲理性文明之上。

他是個無祖國的作家,他說:「法語可能是我唯一的祖國了。」

風、沙漠與海洋是他作品的重要元素,他喜歡大自然的靜默與探奇。兩百年前他的先祖移民模里西斯是去淘金的。他在一九八五年發表的 《Prospector》,以祖父的故事為原型,主人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存活下來後,回到非洲Rodrigues島上找尋他祖父未找到的金子。

非洲始終與他的寫作密切相關。寫完他的童年非洲經驗《Onitsha》的十二年後,他二○○四年的《非洲人》主角是生在模里西斯擁有英國血統的醫生,在非洲生活廿二年後,從一個有理想的人變得落寞悲觀,原型是他的父親。

他的小說裡有許多詩意的非洲,山水景象與仇恨殖民主義暴力的反省。一九八○年《沙漠》寫一個來自撒哈拉沙漠名叫Lalla的遊牧民族女子,美得叫人目眩迷 離。她保持著貝都因人古代文明,她的感情與覺知使她自知古老的文明與她同在。她先是出走沙漠,到了法國變成有名的攝影模特兒,可她厭惡了消費世界又回到沙 漠,愛上啞巴牧羊人,在沙漠產下嬰孩,又帶著孩子到了馬賽。在馬賽的妓院裡她過著殘酷的生活,但最終從未丟失她所保有的文化,回返沙漠。

他的《金魚》寫被人用袋子偷到阿拉伯的非洲女孩萊伊拉,半聾又富有音樂與語言天才。在她漂泊的行囊裡擺著一本法農的書《在地上受苦的人》,給苦楚傷痛的人指點一條有光的路,而且自身總保有光華與鮮亮的美。

勒˙克萊喬喜歡的作家包括寫作《金銀島》的史蒂文生、Robinson Crusoe、Jules Verne、康拉德。他喜愛沙林傑的《麥田捕手》,曾形容這本書「讀者給吸進了十四歲男孩的內心裡,看見了他所看見的。」他也喜歡喬伊斯的《都柏林人》: 「喬伊斯呈現的不是故事的瞬間,而是表達內心所有的一切。」

(中國時報)
--
法偶像作家克萊喬 獲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皇家學院9日宣布,法國小說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上次法國贏得文學獎是1985年。他將在12月10日的頒獎典禮上獲1000萬克朗獎金(台幣4580萬元)。

克萊喬在巴黎記者會上說,得獎消息傳來,他覺得很榮幸,心頭陣陣欣喜湧現。他說:「起初,我覺得有點不可置信;接著,有點畏懼,有點欣喜。」詢及他是否值得領這個獎,他答道:「為什麼不﹖」

勒.克萊喬1963年23歲時出版第一部小說《筆錄》(Le Proces-Verbal),拿下法國重要文學獎賀諾多獎,隔年出版英文版。

代表作 1980《沙漠》

他的代表作則是1980年《沙漠》(Desert),評選委員稱讚這部小說,「富含北非失落文化的重要意象,與不受歡迎移民眼中的歐洲形成對比」。並榮獲法蘭西學院的保羅莫杭獎。

瑞典皇家學院稱勒.克萊喬早年即為「熱中生態保育的作家,表現在小說《特拉.阿瑪達》(Terra Amata)、《戰爭》(War)、《巨人》(The Giants)等小說中」。

愛旅行 成小說背景

勒.克萊喬1940年4月13日出生於法國南部大城尼斯,他熱愛旅行,小說背景可能是倫敦、巴黎,也可能是墨西哥和撒哈拉沙漠。

他1960年代末到墨西哥和巴拿馬旅行,與安貝拉印第安人一起生活數月。勒.克萊喬1994年被法國文學評論雜誌《閱讀》讀者票選為「當今在世最偉大的法文作家」,現一半時間住在尼斯家中、一半時間住在墨西哥。

寂寞大師 讓台灣重新認識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對台灣讀者來說是陌生的名字。皇冠曾在2000年與2006年,出版他的小說「金魚」與「偶遇」,並未引起注意。拜得獎之賜,皇冠將緊急換上新書腰,重新上市。

皇冠編輯沈書萱形容克萊喬是「寂寞的大師」。他在法國無人不知,在台灣卻連法文系學者也未必了解。她認為,克萊喬的寫作風格安靜而內斂,筆下故事情節簡單、人物不多。他擅以白描手法細細描述主角的內心變化,「需要安靜下來慢慢體會」,在眾聲喧嘩的台灣書市容易被忽略。

克萊喬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祖先在18世紀自法國布列塔尼移居模里西斯島,成為英國公民。父親長年在英屬喀麥隆和奈及利亞行醫,母親則是法國人。克來喬生於法國尼斯,由祖母和母親撫養長大,她們培養了克萊喬對閱讀及寫作的喜好。

克萊喬擁有豐富的旅行經驗。他的第一次寫作經驗便發生在八歲時,從尼斯坐船到非洲和父親相聚。為了打發坐船的無聊時光,他寫了第一篇故事,異國風情和漂泊氣息因此成為他小說的主調。

克萊喬小說常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金魚」描述從小被人口販子抱走的北非少女,15年在世界各地四處流浪的故事。

「偶遇」則敘述12歲的小女孩娜希瑪喬裝成小男孩,偷偷登上停泊在自由港的豪華遊艇「秘密」,與過氣電影製片默格一起展開一段追尋自由與自我的航程。書中娜希瑪的醫生父親凱加斯,為個人自由拋家棄女,與克萊喬到非洲行醫的父親頗為類似。

「偶遇」的第二篇作品「安格利‧馬拉」,源於巴拿馬的印第安古老傳說。描述印第安青年巴維托從小在城市長大,18歲時決定重回出生地尋找生命源頭,最後因為愛人被殺,他殺光仇人後退化為野人。

為 「偶遇」寫導讀的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張慧卿表示,克萊喬是說故事能手,讀者經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嗅到孤獨、沉默、漂流的氣息,看到人類對探求生命源 頭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強烈慾望及堅毅力量」。他關心的主題還包括少數弱勢民族、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度膨脹的城市對自然文化的破壞等。

詩意冒險家 瑞典一片掌聲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前幾天,瑞典學院常務秘書賀拉斯.恩格道爾在接受美聯社的訪談時說:世界文學的中心仍然是歐洲,而不是美國,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這種歐洲中心主義在瑞典學院是根深柢固的。

其 實在2005年,諾獎評委主席由看重第三世界文學的維斯特伯(Per Wastberg)院士接任,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瑞典學院內部一種轉移「歐洲中心」的傾向。也因此,今年頒獎給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 Marie Le Clezio),我們可以看到評委的「歐洲中心」主義與諾貝爾遺囑要求的「世界文學」眼光之間一種微妙的平衡。

瑞典學院公布的得獎作家小傳一開始就提到:勒.克萊喬的父母和家族與前法國殖民地非洲島國模里西斯有密切聯繫,二戰後的1948年,他八歲即隨父母移居尼日。瑞典學院獎掖的,是這位「新啟程的、詩意的冒險和有感官狂喜的作者,在主流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探索者」。

勒. 克萊喬獲獎,並不出乎瑞典文學界的預測之外,因為他被譯為瑞典文的著作有十多本,頗受瑞典讀者歡迎。瑞典最大報《每日新聞》文化版10月8日預測可能得獎 人,刊出十位作家及照片,其中除了大眾熟知的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斯、敘利亞詩人阿都尼斯、南韓詩人高銀等,這位法國小說家勒.克萊喬也在名單之列。

瑞 典學院頒獎給勒.克萊喬後,贏得一片掌聲,沒有往常發生過的那種噓聲。瑞典筆會主席林奈(Bjorn Linnell)表示稱許。瑞典電視台報導中強調他作品中的歷史記憶,因「人們不能沒有記憶而活著」。女記者稱讚作品涉及到許多殖民和後殖民的議題。好幾 位評論家認為實至名歸。

(聯合報)
--
法作家勒.克萊喬 摘諾貝爾桂冠

瑞 典學院九日宣布,享譽國際的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以其所開拓的文學新領域,作品中所帶有的詩意冒險,以及對主流文明所掩蓋的人性進行探索的成就,獲選為二○○八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得主, 可獲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四千五百六十七萬元)的獎金。

六十八歲的勒.克萊喬獲悉得獎後告訴瑞典電台,他很感動,「這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榮耀,我誠心感謝諾貝爾獎(委員會)」。法國總統薩科茲讚揚勒.克萊喬是「世界公民,各大洲與各文化之子,一位偉大的旅者」,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展現法國文化與價值的影響力。

法第十四位諾貝爾文豪

這 是自一九八五年法國出生的西蒙,以及兩千年華裔法籍作家高行健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來,法國文壇名家再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他也是歷來法國第十四 位文學獎獲獎者,更符合諾貝爾文學獎近年來多推崇歐洲作家的趨勢。諾貝爾文學獎自一九九四年頒給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來,幾乎便獨鍾歐洲作家或與歐洲關係 密切的作家,去年得主是英國女作家萊辛。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恩達爾盛讚,勒.克萊喬是一名多元作家,歷經許多不同的作家發展層面,作品內容涵蓋其他文明以及有別於西方的其他生活模式;他之所以能夠獲獎,在於他是一名偉大的散文作家與敘事家。

恩 達爾日前曾發表暗示美國作家今年無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性言論,當他被問及美國如何看待法國人勒.克萊喬得獎,恩達爾表示他不清楚,但稱勒.克萊喬是 國際性作家,「單就文化角度而言,他不特別算是法國作家……我不認為這個選擇(勒.克萊喬得獎)會掀起任何反法情緒」。

瑞典學院在頌詞中讚揚勒.克萊喬一九八○年的作品「沙漠」,指稱該書是勒.克萊喬身為小說家的一大重要突破,透過不受歡迎的移民眼中的歐洲,對照北非沙漠逝去文化的壯麗景致。

勒. 克萊喬成名甚早,二十三歲時發表第一部小說「訊問」(Le proces-verbal )便廣受注目,不但被視為法國「新小說」運動生力軍,更以此書獲得法國「賀那多獎」(Prix Theophraste Renaudot)。勒.克萊喬多年來筆耕不輟,也曾撰寫多部童書與青少年書籍,像是一九八○年的「搖籃曲」(Lullaby)。

他熱中旅遊 作品充滿異國情調

最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不但是享譽國際、著作等身又獲獎無數的作家,其創作選材與主題也相當豐富多元;他曾長居海外,熱中旅遊,筆下的小說場景往往不是巴黎或倫敦等大都會,而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墨西哥或撒哈拉沙漠。

一 九四○年四月十三日出生於法國尼斯,勒.克萊喬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法國人,從小便在英法雙語環境中長大。八歲時勒.克萊喬舉家隨軍醫父親移居西非奈及 利亞,他在長達一個月的遷居過程展開文學生涯,並且完成兩部作品。一九五○年,勒.克萊喬隨家人返回尼斯並持續攻讀文學,稍後曾任教於泰國、墨西哥與美國 等地的大學。

一九六○年末期,崇拜冒險旅遊作家史蒂文生與康拉德的勒.克萊喬,造訪墨西哥與巴拿馬,並與當地的艾伯拉斯印地安人共處數 月,他稍後稱這段經驗「改變我的人生、對生命以及藝術的看法,以及與他人相處、起居飲食甚至作夢的方式」。一九七五年,勒.克萊喬與摩洛哥女子潔米亞結 婚,夫妻倆近年來往來美國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法國尼斯以及模里西斯島等三地。

勒.克萊喬早期作品多與環保生態有關,同時也發表多篇冥想 式散文,若干作品明顯深受印地安文化影響;近年作品內容轉向探索個人童年世界以及家族史,瑞典學院在頌詞中說,他二○○三年的「革命」一書,總結其作品中 的多項重要主題:回憶、放逐、重新適應青春期與文化衝突。至於他今年發表的最新力作「有關飢餓的老故事」,則被譽為在探討法國戰爭歷史罪惡上開闢新領域。

勒. 克萊喬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便是囊括各大文學獎的知名作家,除了第一部小說「訊問」獲得法國「賀那多獎」,以及一九八○年以「沙漠」一書獲頒法蘭西學院 「保羅.莫杭大獎」外,他在一九九四年還獲得法國文學評論LIRE雜誌的讀者票選為「現存最偉大的法文作家」,一九九八年獲頒「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 以及在二○○八年獲得瑞典的Stig Dagerman文學獎。

諾貝爾和平獎被批 背離初衷

著有「諾貝爾遺囑」(Nobel’s Will)一書的挪威律師赫弗梅爾,八日透過媒體批評,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德蕾莎修女與前美國副總統高爾,違背諾貝爾獎創辦人的初衷,因此是不合法的。

得主今日揭曉

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預定十日揭曉,中國與俄羅斯的人權鬥士都是外界看好的熱門人選。

赫弗梅爾表示,自二次大戰以來,只有四十五%的諾貝爾和平獎得獎人符合瑞典發明家兼慈善家諾貝爾遺囑的精神與規定。他強調,若從過去七年的和平獎得主來看,符合諾貝爾遺囑者的比率更只有十三%。

諾 貝爾在一八九五年的遺囑中明定,要以其龐大家產的一部分,成立包括和平獎在內的各項諾貝爾獎。他要求挪威國會(當時挪威臣屬於瑞典,即所謂瑞典—挪威聯 合)選出的五名成員,每年選出「為促進各國間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及為和平會議的舉行與宣傳,極力奔走或卓然有成的人」。

赫弗梅爾 告訴法新社:「從法律觀點來看,德蕾莎修女距離諾貝爾本人對和平捍衛者的構想非常遙遠。」德蕾莎修女於一九七九年獲此一殊榮。不過,諾貝爾委員會秘書朗迪 斯塔駁斥這項批評。他說:「我們違反了諾貝爾遺囑的規定嗎?若是這樣,這是原罪。」他想起一九○一年的第一座諾貝爾和平獎,就是頒給紅十字會的瑞士籍創辦 人杜南。

赫弗梅爾認為不符合和平獎標準的得主,包括近年提倡環保而在去年得獎的高爾,以及一九九四年得獎的已故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外長裴瑞茲。赫弗梅爾指出,這個中東三人組並非諾貝爾所希望的,以生命來阻止衝突的「和平捍衛者」。

(自由時報)
--
法作家勒克萊喬奪諾貝爾文學獎 獲譽「人性探險家」得主:非常感動

二 ○○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昨天出爐,由法國當代文學大師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摘下桂冠,以表彰其在探險小說、散文及兒童文學方面的成就。瑞典皇家學院將勒克萊喬譽為「開啟新旅程、充滿詩意探險和感官狂喜的作家,超越 主流文明的人性探險家」。他獨得約四千五百八十五萬元台幣獎金。

2008諾貝爾獎
皇家學院引用勒克萊喬二○○三年的小說《Revolution》(暫譯:革命)指,「其作品的重要主題就是:記憶、放逐、青春和文化衝突的重新導向……逐漸將重心轉移至探索童年時期的世界和家族歷史。」
現年六十八歲的勒克萊喬獲知得獎後表示,「我非常感動,非常感動,這對我是至高榮譽。」勒克萊喬是第十四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

八歲寫第一本小說
勒 克萊喬出生於法國尼斯,八歲時舉家遷往奈及利亞,並在旅程中寫下第一本小說。他在英國大學鑽研文學,一生熱愛旅遊,曾在英、泰、美、墨國等地的大學任教。 一九六○年代晚期他前往墨西哥和巴拿馬長期旅行,他曾表示,那次旅行是一生的轉捩點。一九七五年,他娶了一名摩洛哥女子為妻。
克萊喬二十三歲推出 第一本小說《筆錄》,以初生之犢姿態榮獲法國第二大文學獎「賀那多獎」(Renoudot),被外界定位成新小說運動的新生代。然而他抗拒這種歸類,鮮少 對外發表公開言論,但不時推出作品。他在今年推出最新小說《Ritournelle de la faim》(暫譯:戒除飢餓),被喻為創作生涯一大突破,內容探討法國人對過去戰爭歷史的罪惡感。

作品具體畫面描述
克萊喬長達四 十五年的文學生涯中,著有逾四十本法文小說,得獎無數,深受法國及國際文壇好評,作品主角多為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包括《偶遇》、《金魚》、《洪水》、 《巨人》、《漂泊的星》被譯為中文。作品中常反映他對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蔡淑玲說,勒克萊喬作品常透過顏色、形狀、溫度等具體畫面 的描述手法,從生活層面詮釋法國當代文化的流行元素及種族等議題,與其他以抽象敘述的法國作家不同。

2008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姓名: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
學歷:普羅旺斯艾克斯大學文學碩士
年齡:68歲
國籍:法國
著作:
《金魚》(Poisson d'or)
《偶遇》(Hasard suivi de Angoli Mala)
註:以上兩書由國內皇冠出版社出版
另有《洪水》、《巨人》、《漂泊的星》等書

冷門書翻身 書商重新上架

國內市況
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勒克萊喬,其作品《金魚》與《偶遇》曾分別在台出版中譯本,至今仍有庫存;國內出版社及書店都表示近日會將它們重新包裝上架。
曾 幫《金魚》中譯本寫書評的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蔡淑玲昨說,此書描述阿拉伯裔的非法移民在白人社會求生存的過程,一九九七年書一出版,就被法國政府指定為高 中生必讀小說,「對他得獎一點也不意外。」勒克萊喬的作品在台灣算冷門,但《金魚》出版時在法國十分暢銷,跟近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常在得獎後,作品才受歡 迎不同。

《金魚》講逆境求生
蔡淑玲說,《金魚》將主角的處境比喻成一尾小魚,人性險惡比作捕魚的網索,內容描述一名身分不詳的北非阿拉伯籍女孩拉雅,在養母去世後,展開流浪生涯,從北非逃到法國南部馬賽、美國,以一個既是非法移民、又是有色人種的身分,在白人社會中經歷了迷茫、艱困的年少歲月。
二○○○及二○○六年分別出版《金魚》與《偶遇》的皇冠出版社表示,這兩本書都不算熱門,目前尚有庫存,近期會將兩本書重新包裝。誠品指,通常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後,得獎者作品詢問度都會大增,這兩天就會向書商訂書,重新上架。

近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07 英國作家 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
獲獎原因:用質疑、熱情和幻想能力,縝密審視分裂的文明。
代表作品:《金色筆記》、《特別的貓》、《貓語錄》
2006 土耳其作家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獲獎原因:以其大量作品處理文化衝突及發掘新象徵。
代表作品:《白色城堡》、《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紅》
2005 英國詩人劇作家 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
獲獎原因:揭露日常瑣碎生活的極端面,強迫人們進入幽閉空間。
代表作品:劇作《回家》

(蘋果日報)
--
「穿裙子很囧」 高中妹爭褲裝權

「為什麼我們就應該、必須穿裙子?這讓我們覺得很『囧』!」倡議性別平等的今日,還是有許多女學生沒有「穿褲權」。全國有近七成的高中職強制女學生穿裙裝制服,已違反《性別教育平等法》精神,民間團體與立委都強力要求教育部,廢除強制裙裝規定,還給女學生穿的自由。

教育部官員表示,將在一個月內召開內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專案討論。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統計全國一一四所公、私立高中職制服規定,七十九所、近七成學校強制女學生夏季須穿裙裝,寒冷的冬天也有五所不能穿褲裝。台北市更誇張, 四十五所公、私立高中,有四十三所、九成五學校,夏季要穿裙裝,冬天有十二所學校要穿裙子,女學生不禁抱怨:「冷死了!」

七成學校硬性規定 冬天挨凍

驚人的是,如果女學生不穿裙子入校,至少八成以上都接受過學校的處罰,包括口頭申誡、開紅單、罰站、記警告、勞動服務、穿校方提供的二手裙等。

黃淑英表示,近日北一女學生率先發難,以投書媒體方式爭取「穿褲權」,引發各界關注。但北一女的情形不是特例,自九月開學以來,民間團體已接到十多起國、高中學生申訴強制穿裙裝的案例。她質疑,「為何女生不可穿長褲上學?是制服還是「制伏」?」

拒穿裙子 八成遭記過處罰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表示,教育政策、法令雖提倡性別平等教育,現實環境卻強迫女學生穿裙。申訴案件中,有女學生諷刺的說:「穿裙子有三好及 三不,三好是好彆扭、好奇怪、好難過;三不是不自在、不舒服、不平等。」也有學生說,穿裙子怕走光,須加穿安全褲,騎腳踏車上學也不方便,甚至有人焦慮到 「不想來學校」。

違反性平法 北一女率先發難

黃淑英與賴友梅表示,強制穿裙不僅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女學生因性別受到不能穿長褲的禁制,也違反《性別教育平等法》。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官員指出,強制穿裙確實違反「性平法」精神,教育部會在一周內發文各校注意此問題,一個月內召開內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專案討論。

以性別規範衣著 落伍啦

「我不懂,法律沒有規定我們一定要短袖配短褲。我不懂,為什麼老師可以短袖配長褲,我們卻一定要穿短褲。我不懂,我們女學生怕裙子內的內褲被看見,不喜歡穿安全褲時汗水黏膩感,但您卻限制我們夏季一定得穿短袖配裙子。

我不喜歡穿裙子,也不喜歡穿短褲。我不喜歡,不會妨礙到任何人。若不妨礙他人,為什麼要硬逼我們穿上不喜歡的衣服?…。

穿長褲,不會毀了學校的名譽,衷心希望您不要拿走這小小的自由。」

上月起,台中市某國中開始強制要求女生須穿裙子,引起反彈,該校一名吳姓女學生寫了一篇「萬言書」給生教組長,陳述「男生可以、為何女生不可」的觀點,請校方放寬規定,校方決定從善如流。

「制服與品德或成績的連結沒這麼高」,已經不強制女學生穿裙子的羅東高中教師胡敏華指出,該校是由學生議會充分討論「衣服紮不紮、要穿裙子或褲子」等議題,最後達成共識,「傳統是可以改變的。」

以性別作為規範衣著的標準,就是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偏見,「強制女學生穿裙子」這種性別規訓不僅無法賦予學生自由思考、表達外貌的權利,也對性別不尊重。

中學生在學校裡實為弱勢,爭取權益困難重重,關鍵在於校方能否釋放空間,落實「由下而上」的機制,以創造對話空間。

台灣早已走出髮禁年代,不少中小學校甚至連制服都不管了,若還有強制女生穿裙子的校規,不但可能違反「性平法」精神,教育學生的邏輯也顯得錯亂。

(中國時報)
--
英國《泰晤士報》 世界大學排名 台大退至124名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九日公布二○○八世界大學排名(簡稱THE-QS),美國哈佛大學穩居龍頭,我國唯一入榜的是台灣大學排名一二四,較去年退步,未能如願進入「世界百大」。亞洲最佳是日本東京大學,排名十九。

THE-QS為世界三大大學排名(泰晤士、上海交大、美國新聞週刊)中,我國最有希望擠進「世界百大」的排行榜,九十五、九十六年台大分別是第一○八、一○二名,但今年退步至一二四名。

該排名重視大學聲望,計算權重中,學界互評占四十%,業界評分占十%,即「印象分數」占去一半。其他如國際師資(五%)、國際學生(五%)、師生比(二十%)、論文引用率(二十%)等合計占五十%,較其他排名權重輕。

昨天公佈的最新排名中,哈佛大學連續五年蟬聯榜首,該校在上海交大及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做的排名皆名列第一,分數皆遙遙領先,地位無可動搖。亞洲最佳依 舊為日本東京大學,其次依序是京都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北京大學前年一度名列第十四,今年退步至第五十名。

高教評鑑中心研究員、台大圖資系教授黃慕萱表示,泰晤士報排名重視聲望,歐美大國歷史悠久的大學最吃香,新興國家相對易被忽視。且觀察上榜學校,大英國協 成員或曾被英國殖民的地區如英國、香港、新加坡、澳洲,明顯上榜較多,前十名英國即占四名。泰晤士報並未公布調查樣本分佈,抽樣有待檢驗。

黃慕萱指出,該排名優點是能反應社會觀感,但缺點也在此,印象、觀感極難改變,大學近年的努力不易展現,也很難掌握。就像學生參加甄選,能掌握的筆試只占 五十%,其他靠面試等無法掌握的因素。一般來說,學界普遍把泰晤士排名當作參考,較少作為檢驗自身進退步的指標。

台大在今年排名稍稍退步,該校主任秘書廖咸浩解釋,泰晤士今年改用Scopus資料庫數據,大量增加非英美語系的期刊論文,人文、藝術領域見長的大學較吃 香。以台大為例,同一調查若分領域來看,台大在自然、工程領域有顯著進步,皆名列世界前五十,但人文、藝術領域卻稍稍退步,可能就是整體排名退步的關鍵。 此外,台大在權重最重的「學界互評分數」上,從去年的五九名退步為六六名,「業界分數」則從一六五進步為一三四。但廖咸浩認為,該二項屬印象分數,學校實 難掌握。

(中國時報)
--
大學排名哈佛連5冠 台大124名

英國泰晤士報9日公布2008年世界大學排行,前15名由美英名校包辦,台灣大學排名124名,落後亞洲其他三小龍許多。亞洲排名最高的學府為東京大學的19名,其次是香港大學26名,新加坡大學30名,南韓首爾大學與北京大學並列50名。

亞 洲四小龍中,香港有三所大學躋身前50名,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39)、香港中文大學(42),南韓、新加坡僅有一所。中國大陸擠進前一百大的 大學有兩所,一是北大,二是清大(56)。日本排名前一百大的高等學府有四所,東大、京都大學(25)、大阪大學(44)、東京工業大學(61)。

台灣大學去年在同一項評比中,排名102,前年為108,今年再退到124名。由於這項排名學校的聲望比重較大,對英國與國際知名度高的學府較有利,這項排名僅供參考。

但是它也說明了台大的國際知名度低,國際化不夠。國際大學競爭激烈,亞洲大學急起直追,值得台灣警惕。

哈佛連續5年蟬聯冠軍,而英國總共有29所大學進入這項200名的排行榜。但泰晤士報指出,大陸近幾年大量投資高等教育與科學,在研究發表的數量上,不久可能趕上英國,而中國大陸的大學,在其他國際排名上,也穩定上升中。

泰 晤士報的世界大學排行(THE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由QS(Quacquarelli Symonds)執行調查研究,由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S: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彙整出版。2007年,這項排行改採新的評鑑系統與評比指標,結果公布時,逾百萬人次下載排名,全球學界普遍重視。





台大:人文藝術領域下滑

世界大學排名公布,只有台灣大學擠進前200名,排名124名,比去年的102名退步了22名。台大主秘廖咸浩說,這項排名印象分數很重要,台大會繼續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提升國際間的知名度。

台大今年名次是自2005年來最低,廖咸浩說,自然科學、工程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名次進步,尤其自然科學領域進步了14名,但人文藝術領域退步較多,拖累整體排名。

他說,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名今年台大排名164,仍是兩岸三地表現最好的學校;而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台大排名70。

從東亞地區各國大學的表現來看,日本東京、京都、大阪大學與東京科技學院,韓國首爾大學、韓國高等科技管理學院,新加坡的國立新加坡大學與南陽科技大學都擠進前100名。

教部:頂尖大學都在砸錢

我國大學幾年來始終打不進泰晤士報世界大學前一百大的排名,且台大的排名還在下滑,是否代表五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沒用?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不只台灣在頂尖大學砸錢,其他國家也在砸,且投入的經費遠比台灣還多。

何卓飛舉例指出,台灣的國立大學教授薪水只有韓國的三分之一,香港、新加坡的四分之一,要留住好的教授十分不易;如今的排名結果不代表五年500億沒用,而是投入還不夠。

何卓飛表示,今年受到世界大學排名引用的期刊資料庫擴大影響,亞洲大學除了香港、新加坡之外,排名也都下降了;而且台大在自然科學期刊、工程期刊等指標上,過去都在前50名之外,今年則進到50名內,表現並沒有特別不好。

(聯合報)
--
頂尖大學 台大掉到124名

衰退22名 五年來最低排名

根據「二○○八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行榜」,美國哈佛大學五度奪冠,台灣大學排名第一百二十四,也是唯一擠進全球前兩百名頂尖大學的台灣學府。不過,台大卻從去年的一百零二名,大幅退步為一百二十四名,是五年來的排名新低。

哈佛五連霸 前10名英美包辦

全球前十大優質大學中,美國佔六所,四所為英國大學。美國哈佛與耶魯分居一、二名,英國劍橋與牛津則居三、四名。五到十名依序是加州理工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哥倫比亞大學。

這項由英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司進行的全球大學評鑑調查,今年進入第五年,評鑑的依據在於大學教職員數、學術著作的被引用率、教職員與學生比例、雇主意見調查等。

在前百大大學中,英美學府仍佔多數,其中美國包辦了逾三分之一,共三十七所,英國則佔了十七所。

香港三所大學擠進前50名

亞洲學府評鑑成績最佳的是排名十九的日本東京大學,其次是排名二十五的京都大學。新加坡大學排名第三十。中國表現最佳的大學是北京大學,它與南韓首爾大學並列五十名。香港大學的表現也相當出色,有三所擠進前五十名內。

台大主秘廖咸浩、教務長蔣丙煌均表示,台大排名下降,主要是因今年這項排名改採不同的論文資料庫,由於採計的英美期刊變多,對非英語系國家不利,因此,亞洲國家除了新加坡外,排名大多下滑。

長期觀察大學評鑑排名的台大圖書資訊系教授黃慕萱表示,每個評比指標都有不同特色,泰晤士報的排名重視主觀評比、聲望調查,兩項加起來佔了五十%,優點是大量參考大學校長、專家、企業主的意見,不只是硬邦邦的評比數據,但缺點是會受到主觀認知影響。

黃慕萱分析,台大在今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台灣高教評鑑中心「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都是兩岸三地第一名,但這次排名下滑,可能是因為資料庫由ISI轉變為SCOPUS資料庫,也有可能是受到參與評分的世界大學校長、學者主觀影響。

(自由時報)
--
頂尖大學 台大下滑至124名

英國《泰晤士報》昨公布二○○八年全球頂尖大學排行榜,美國哈佛大學連續第五年蟬聯榜首,亞洲以日本東京大學表現最佳,排名十九;台灣僅台灣大學進入前兩百大排行榜,且排名從去年的一百零二名滑落至一百二十四名,是五年來表現最差的一次。

掉22名五年來最差
英國《泰晤士報》針對全球五千多所大學進行調查,根據各大學的研究、教職員人數、國際知名度、教學品質等進行評比,選出最頂尖的前兩百所大學。前三名依序為哈佛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及英國劍橋大學。
亞 洲區表現最佳的大學依序為東京大學、全球排名二十五的京都大學及排名二十六的香港大學。香港大學也是兩岸三地中排名最前,但比去年退步八名,大陸最佳學校 則由北京大學奪冠,全球排名五十,也比去年退步十四名。台灣僅台大擠入前兩百大,排名第一百二十四名,較去年落後二十二名,五年來最差的一次。
台大主秘廖咸浩說,今年名次大幅滑落主要因為《泰晤士報》資料庫改變系統,增加採計英美國家期刊的數量,對亞洲大學較不利。台大研發長陳基旺說,該調查對於國際化程度高的大學較為吃香。台大法律系二年級陳姓學生說:「台大應更加強國際化學術交流。」
對於台灣僅一所大學擠進前兩百大,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全世界都在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台灣還有努力的空間。」

2008年全球頂尖大學排行
註:*表列前五名及亞洲排名較前的10所大學;()內為去年排名
資料來源:英國《泰晤士報》



(蘋果日報)
--
酒醉後的愛國主義者/張國立

和朋友在餐廳吃完飯,滿足得繼續把剩下的半瓶酒設法幹掉。這時朋友斜著眼打趣的問:「知道剛才我們吃的是什麼雞?」

「好酒。」我決定趁著他說話再給自己倒上一杯。哦,雞,剛才是什麼雞?誰分得清吞下肚的是公雞或母雞,把這杯也喝完,回到家可能連老婆是公的母的也分不清了。

「那是法國有名的布烈斯雞,你聽過嗎?」

聽過,廚師不是介紹嗎,他說這種雞一公斤要五千台幣,所以這餐飯起碼七、八千跑不掉。哎,既然吃了,就不要在意價錢,反正老婆要下個月才會收到我信用卡的賬單,到時候大不了先把自己灌醉再回家。

「為什麼法國人把布烈斯雞當成國寶?喂,你怎麼連點酒也不留我?告訴你吧,布烈斯雞的雞冠是紅的、身體白的、腳是藍藍的,紅白藍,像法國的國旗。」

搞半天,我吞的是法國國旗?這有什麼了不起,我說:「你有學問,沒聽過義大利人說,義大利的國旗是綠、白、紅三色,和義大利麵的青醬、白醬、紅醬恰好相同。比你的法國雞更能代表國家吧。」

嗯,我回答得好,再敬自己一口。酒喝多了嘴滑,意思是話多,我又說:「什麼美食能代表你們老美的國旗?說給我聽聽。說不出來了是吧,我告訴你,波本酒能代表美國國旗,因為呀,半瓶波本酒下肚,滿腦袋全是星星,不能開車喲。」

朋友笑了三秒鐘,然後他抓狹的眨眨眼,馬上報仇:「你們的國旗呢?在你的藍襯衫上煎個荷包蛋?」不對,那是國民黨的黨旗。「在浮滿辣油的紅通通湯上擺塊牛肉?」不對,那是川味牛肉麵。更不對的是我有多久沒想起國旗和國家、和我的關係?甚至我有多久沒拿過國旗了?

電視上無聲的轉播洋基球場最後一戰,老美瘋狂的熱愛在球場上唱國歌,連朋友也跟著哼起來。

我的國歌呢?山米煮硬,吾黨─糟糕,酒真喝多了,再唱唱看,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我又有多久沒唱國歌?除了元旦總統府前的升旗典禮,我們正在用力的遺忘國歌;除了替中華棒球隊加油,我們也無意間逐漸的遺忘國旗。

「看到我們美國國旗沒?幾顆星呀?你不是自稱海量嗎?」聽著朋友的話,我彷彿看到了幾顆星,幾顆呀?我惺忪的兩眼前怎麼又出現一杯酒。

「把這杯一口氣喝下去能醒酒。」

我看見我的國旗了,紅澄澄的番茄汁裡有顆剛打進去的生蛋映在杯中的藍襯衫上。我站起身立正,恭敬的拿起杯子,一口氣,我把中華民國的國旗喝進肚子裡。終於在酒後,我又舉起了國旗。

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中國時報)
--
公共場所室內CO2超標 可罰25萬

行政院院會九日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草案,明訂公私立場所經公告者,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否則可開罰五至廿五萬元,包括醫院、百貨公司、大賣場等場所優先規範。環保署表示,此案將會召開公聽會,並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預計今年可三讀通過,一年後施行。

依據該草案,室內環境泛指學校、圖書館、醫院、政府機關、公民營企業辦公室、餐廳、百貨公司,以及車、船、飛機等密閉或半密閉空間。

空氣品質管理法 一年後施行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楊慶熙表示,待法案通過後,環保署將會「逐批」公告受規範的室內場所;在此之前,也會先邀集相關單位研議,並召開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

空保處科長吳正道透露,包括醫院、百貨公司及大賣場等二氧化碳濃度容易超出標準者,優先列為公告場所,讓民眾出入上述地點時,能有較優質的空氣品質。

醫院百貨大賣場 將優先規範

國人每人每天約有九十%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空氣品質好壞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室外空氣有《空氣汙染防制法》監督,一般建築物或公共場所若因通風不良、人潮 過多,或室內裝修導致揮發性物質濃度增高,致室內空氣品質低落,卻苦於無法可管。環保署曾於民國九十四年公布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僅能勸導業者或建築管理 人。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草案明訂,經環保署公告之場所,必須委託檢驗機構定期測定並公布室內空氣品質;指定部分場所設置自動監測設施,要求連續監測空氣品質,並即時公布於場所內或入口處。環保署官員表示,會考慮以「分級制」顯示,讓民眾一目了然。

此外,公告場所經稽查檢測不符標準者,通知限期改善,改善期間應在場所入口處公布室內空氣品質不合格,或正在改善中,供民眾瞭解。

百貨業者:訂出標準 就會配合

針對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百貨業者表示願意配合辦理,但現階段除了管控室內人數,沒有更實際的方法;等具體法令出爐後,再做最適宜的調整。

十月份是百貨周年慶旺季,以新光三越南西店為例,上周開檔首日,一樓化妝品區擠得水泄不通,根本動彈不得,遑論要求室內空氣品質。但業者表示,進場人數都 有管制,以本館而言,最高人數為一萬五千人,周年慶至今在同一時間,最多同時一萬多名人次流量(以整棟而非單層樓面計算)。未來若政府訂出確切的室內空氣 要求,業者會要求館內相關單位商討更有效的管理辦法。

太平洋SOGO百貨表示,若法令有詳細的規範依據,屆時會配合辦理。目前平日已管控進場人數,像台北忠孝館館內同一時間最多可容納兩萬一千八百六十人,人數近八成,就會在門口控制入場消費人數。

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表示,館內的喜滿客影城已加入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行列,且派員參加管理人員訓練課程,接受相關單位簡易室內空氣測量,未來法令上路,當然會配合辦理。

華納威秀影城表示,各影城內放映廳人數本來就有限制,空氣品質不至於太差。等法律實施,再考量是否進一步調整。

(中國時報)
--
室內空氣太糟糕 最重勒令停業

展覽館、百貨公司周年慶、尖峰時段的捷運車廂,有時因人潮擁擠導致空氣品質壞到令人窒息。行政院昨天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草案,未來公共場所如因空氣太糟足以危及民眾健康,最重可勒令停業。

行政院已將「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草案列為優先法案,立法院審查通過後,有一年緩衝期。環保署預估最快明年底前可實施。

環保署表示,一般有九成時間在室內,學者調查發現,國內三成大樓是「病大樓」。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表示,台灣較潮濕,本來就易孳生細菌、塵←,加上許多建築設計太密閉,室內裝潢材料、家具塗料不佳,甲醛、揮發性有機汙染物過高。

未來包括教室、電影院、辦公室、餐廳、百貨公司、車廂、飛機機艙內等都屬於室內空氣品質法管制規範對象。環保署將分階段列管,其中進出人數多、健康風險高的場所,例如醫院、學校、車站等將優先管制。

被公告的場所,一旦監測不合格,會限期改善,若期限到還未改善完成,可處五萬元到廿五萬元罰款。一年內被開罰兩次還繼續違法,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影響民眾健康,可勒令停止營業。

而且未來被管制的公共場所都要設置監測施設,並將結果即時公布在入口明顯處。正在改善中的場所,還要在入口明顯處張貼「本場所空氣品質不合格」貼紙,未張貼將罰五千元到兩萬五千元。

(聯合報)
--
室內空氣糟 最高罰25萬

行政院院會昨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草案」,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說明,未來若辦公室、電影院等室內空氣品質檢測不符標準,主管機關將通知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將處新台幣五萬至二十五萬元罰鍰。草案近日將送請立法院審議。

半密閉空間 納入範圍

邱文彥表示,室內環境是指學校、辦公室、醫院、銀行、電影院、百貨公司、大賣場、餐廳、車站,還有車、船、飛機等密閉或半密閉空間。

邱文彥說,「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是以柔性立法,立法一年之後才會正式施行,公共場所若有不符室內空氣品質的檢測標準,第一次不會罰,而是以勸導的方式「限期改善」。

偵測標準、採樣點待釐清

草 案規定,經公告的場所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標準,環保機關將不定期稽查,經檢測不符標準者,將通知限期改善,屆期若仍未完成改善,將依法處公共場所所有人、 管理人或使用人新台幣五萬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得限制或禁止其使用公告場所,必要時,得命其停止營業。

環保署表示,由於草案納入管理的公共場所範圍過大,正式完成立法後,會逐批公告適用場所,讓業者能有時間準備,不會同時將所有場所強制納入。

此外,未來會訂定室內空氣品質的標準值,由於公共場所空間較大,以哪個採樣點為準?如果一個採樣點合格,另一個又不合格,算不算過關?這些問題都將待法案通過後,再逐步釐清。

(自由時報)
--
冰島破產 台灣有以學之/沈石(德國基爾大學計量經濟博士候選人)

原本被世人認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冰島,竟然在一夕之間掉入國家面臨破產的地獄當中。深究此次冰島破產的緣由,或許可以從中發現其中的元凶,並作為台灣的借鏡。

冰 島原本只是以漁業、觀光、美軍駐守輔助為主要財務收入的卅萬人口小國。在二○○三年因為全球原物料需求的增加,加上美國鋁業公司等投資者看中冰島可以水力 發電大量供應便宜又乾淨的能源,接二連三的在冰島投資建造巨型鋁鎔煉廠。不斷湧入的外來投資(多與能源資源有關),在過去十年間,推升冰島經濟成為借貸與 高度消費的支撐運作的犧牲品,使冰島經濟成了美國經濟的迷你版,而國債鐘早已破表。

另一方面,由於大量的外資進入也使得冰島的勞動市場需 求大為增加,而供不應求的勞動需求也不斷的推升冰島工資的提高。高工資的帶動下,潛藏著通貨膨脹的危機。由於大家對於未來景氣一片看好,不斷的從銀行借款 來從事消費,個人借貸方面每年都有高達百分之七十的成長,冰島股市也有三倍以上的漲幅。

由於冰島貨幣克朗早期因外資大量需求而造成升值,使得冰島企業也樂於享受升值的好處,大量借款來購買外國公司。在冰島人以債養債惡性循環之下,使冰島總負債比率高達GDP的三點五倍之高,超越負債累累的美國。

而冰島中央銀行為了抑制外來投資所引發的通貨膨脹,並支撐冰島貨幣,不斷調升利率。但冰島央行的高利率政策卻吸引了國際嗜血的投機者不斷搬錢來套利,惡性循環之下又加速了此次金融風暴。

早 在今年初就有許多信用評等機構發現,冰島經濟上不合理的繁榮假象,並調降冰島的信用評等。此時冰島的短期借款金額佔外匯存底的比率,已經是出口的一點三五 倍,高負債比迫使冰島央行不得不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是緊縮的貨幣政策迫使銀行減少對企業、家庭的融資,及降低資金的流動性。

據統計, 冰島購屋支出佔GDP的比率因為緊縮政策因此跌了百分之五至十。以冰島如此小規模的經濟體來看,GDP的減少導致公眾支出的增加,冰島的財政可能因此從盈 餘轉成赤字。如果情形繼續惡化下去,金融系統有可能因此被捲入。為了解決金融機構被捲入的風險,政府勢必出面解決危機,這也是冰島政府必須出面跟他國借貸 的主因。

諷刺的是高額的政府借貸、大量的外國投資與過熱的消費支出造成了過去冰島富裕的假象,而這三個推動冰島經濟的主因現在反而成為冰島危機的元凶。冰島貨幣克朗的貶值導致外資的加速撤離,與亞洲金融風暴泰國發生的情形類似。

冰島央行的流動資產僅約四十億歐元,但冰島四大銀行的外債總額卻高達一千億歐元,政府想紓困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冰島高達GDP百分之四十五的進口比重,又因為消費緊縮及貨幣貶值而購買力急速下降,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導致今天冰島面臨破產危機。

面對頹勢難止,目前冰島已經接管了國內最大的三家銀行,總理也承認小國並不適合過度開放的經濟,或許這是給目前追求亞太籌資中心的台灣一個很好的警訊。看看冰島,想想自己,從冰島身上或許我們可以學到一點東西。

(聯合報)
--
父母施暴 子女可變更姓氏

行政院院會昨天通過「民法第一○五九條、第一○五九條之一修正草案」,未來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之後,生父也可以以父親行使撫養權利義務,向法院聲請從父姓。

另外,父母對子女若有性侵害或施暴等情況,受害子女也可據此向法院請求宣告變更姓氏,子女姓氏變更將更具彈性。

為配合戶籍法的規定,民法修正草案也規定,未約定子女姓氏或約定不成時,於戶政事務所抽籤決定。

根據現行規定,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後,可能從父姓或母姓,但只有「生母」可以行使權利義務,向法院聲請從母姓;但法務部認為,這樣違反兩性平等原則,所以放寬為生父若行使撫養的權益義務,也可聲請變更從父姓。

修正草案也增訂,父母之一方若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務情形時,例如對子女性侵害或施以暴力,父母之另一方或子女可向法院請求宣告變更姓氏。

行政院長劉兆玄表示,子女姓氏的決定與變更,不僅涉及子女人格權,且與身分安定、交易安全、家族表徵與父母選擇權息息相關,基於「兩性平權」及「子女利益優先」的考量,通過民法修正草案,未來子女的姓氏將更具彈性。

(自由時報)
--
研究生偷改成績單 自首被起訴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學生俞昆呈涉嫌持塗改分數的成績單申請教育學程甄試,台北地檢署昨天偵結此案,將他及協助印製假成績單的影印店老闆簡志豪、電腦高手賴建任依偽造特種文書罪嫌起訴。

協助塗改者皆涉偽造文書

今年六月初,有媒體接獲有台師大學生竄改成績單的爆料內容,因此向校方查證,俞昆呈獲悉後,驚覺事情大條了,才趕緊向台北地檢署自首,並請求檢察官給予自新機會。

檢方查出,俞昆呈因為要參加學校舉辦的九十七年度教育學程甄試,依規定,必須前一學期的平均成績達八十分才有資格,不過,俞僅有七十二分,未達標準。

俞因此自行用黑筆,把「七」勾寫成「八」,共變造三份,但他發現成績單上還有浮水印等,自己無法自行偽造,找了影印店老闆簡志豪幫忙。簡也不會偽製,改請熟悉電腦繪圖的男子賴建任協助,事成後,俞付了兩千五百元給簡、賴對分。

檢方認為,俞雖自行到案,但先前因犯下妨害性自主案,被判緩刑兩年,目前仍在緩刑中,因此予以起訴。

台師大:師資要求品德第一

台師大校長郭義雄指出,目前靜待法律處理,如果判決確定,政研所會依程序處理。

郭 義雄指出,犯罪、舞弊防不勝防,大學生或研究生都已經這麼大了,必須要懂得自律,況且不法終究會被揭發,只要經查確定,就必須接受校規嚴厲處分,尤其是師 資培育要求的是「品德第一」,如果品德不好,如何能夠為人師表? 郭義雄強調,台師大的師資培育會採取系所、師培中心雙重保險,層層把關,以杜絕不法。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