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新聞自選輯 20100526

22歲工作四年 免試上大學 提供充足時間修學分 研擬修業不限4年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八月底登場,日前有學者在分區會議中建議鬆綁大學入學機制,教育部昨回應,若屆時有共識,擬讓年滿二十二歲、工作四年以上者不須經現行入學考試,即可到大學進修,同時將配合並放寬高等教育修業年限,學生不必急著在四年內讀完大學。


由各大學自訂方式
因 應全國教育會議,教育部四、五月先辦四場分區會議徵詢學界意見,因現民眾若想進大學進修,須參加學測等入學考試,有學者建議放寬大學入學機制,讓大學自訂 甄選入學方式,讓未上大學的社會人士、已有大學以上學歷者,更易回流到高等教育系統進修,另應放寬現有大學修業年限,讓他們有充足時間修完學分。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昨說,若有共識將提案修《大學法》配合。教部曾參照北歐研擬只有高中學歷者,若滿二十五歲、工作四年以上(二五四方案),可不經升學考試進大學就讀,現傾向改為滿二十二歲、工作四年以上(二二四方案),一旦鬆綁,由各大學釋出部分名額並自訂入學方式。
何卓飛說,配合成人回流高教,教育部也擬放寬高教修業年限;目前大學學士學位修業年限,除醫學系等特殊學系,原則上為四年,各學系可視性質延長一至二年,未來大學四年加上延畢的年限可望再延長,並適用所有大學生。

解決招生不足問題
全 國教育會議召集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楊國賜認為,成人回流高教,還能解決少子化使部分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清華大學教務長唐傳義說,樂見社會人士進修,但 他對招生方式、入學後能否達基本要求仍存疑。不願具名的大學教務長批評,現行學制已很多,教育部應深入了解教育需求,而非頻創方案。
高職畢業後工作快十年的民眾林小姐,現開設服飾店,她說:「我一直想回大學念服裝或語言科系,若放寬入學辦法,大學夢應能成真。」

(蘋果日報)
--
大學修業7年大限 擬取消

民眾要工作、唸書將可更通行無阻!教育部研議將修訂大學法全面鬆綁,未來不僅大學修業年限將取消,大學生可邊工作、隨時進出大學唸書,不再限期取得學位,而且只要年滿二十二歲、工作滿四年以上,甚至就可「免試」甄選進大學了!

22歲工作滿4年 還可免試進大學

這項修法案將於八月全國教育會議提案,若討論通過,教育部就將著手修法推行。但大學出現兩極反應,支持者認為學生可更了解求職需求,大學學習會更符合產業需求,但也有大學擔心「免試」將造成大學招生不公及教學困擾,「取消修業年限」則可能造成有人為了逃避兵役而一再延畢。

修業年限各校自定 偶像大福音

大 學修業年限由各校自定,可以讀你二十年也不厭倦,對男偶像而言,是最大的「緩兵之計」,延長演藝生涯的最大福音。阮經天、鄭元暢、賀軍翔都是二○○四年考 進醒吾技術學院,三人演藝事業忙碌,暑假過後都要邁入大學第七年。鄭元暢昨透過經紀人安麗表示,只要不工作,他一定乖乖去上課,根本不care所謂修業年 限,只希望趕快畢業當兵去!

教育部說明,未來在職人士免試入學將著眼於大學的增能教育,若要走學術研究,標準會較嚴格。修業年限過去之所以嚴格,原是擔心有人為逃避兵役而一再延畢,但我國即將要改為募兵制,應是放寬修業年限的大好契機。

我國現有三萬多人在唸博士學位,十二萬多人在唸碩士學位,多數是一路從大學直攻博士,但拿到博士學位並不代表求職順利,企業界更對大學教育與企業脫節屢有詬病。

教 育部表示,目前研擬比照部分歐美開放大學作法,凡年滿廿二歲,加上工作四年經驗,就免試進大學。有兩研擬方案,一是學者建議「二二四」,也就是年滿廿二 歲、四年工作經驗,另一是「二五四」,年滿廿五歲、四年工作經驗,就可申請免試入學,大學可依其所提的書面資料,加採面試等方式決定。

此外,教育部也擬修改大學法,放寬學士、碩士、博士的修業年限,目前學士最長七年、碩士六年,博士學位最長九年,為鼓勵學子有更多工作或實務經驗,研擬增加可中途上下車的「區間車」,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不過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質疑,台大目前學生員額已超過負荷,且高中畢業進入台大的學生、具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同在一起上課,可能會造成教學上困擾,台大在配合上可能會有困難。

成大校長賴明詔則「非常贊成」,此做法在國外已行之有年,成大會配合,審查時會著重申請者的「工作經驗及表現」。

(自由時報)
--
大學教育是國王的新衣/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報 載教育部打算推出「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班」政策,以符應企業人才的需求。同日,又有一則某企業打算徵聘台大碩、博士擔任提包及開車的新聞。教育部的回應, 一則是「教部:企業下單,大學開班」,另一則為「教育部回嗆土財主:大學非職訓所」。如果教育部的這兩則回應有著明顯矛盾的話,那麼,教部眼中「大學」究 竟是什麼?

教育部計畫在大學四年畢業後,再外加一年來培養冷門科系學生的就業專長。這項規畫是不是能夠見效,應該有幾個方向可以加以觀察。

首 先,大學在本質上可不可能是職訓所?「大學」名為university,uni的字首雖有統一及一貫的意思,但是以現代大學的樣貌,其實更像是一種 multiversity,亦即內涵上是多元、分歧,甚至是衝突的。例如在一所大學中,隔著一道牆,同一個時間裡,可能一邊商學院正在教授「投資理財」, 另一邊的人文學院卻在講述「清貧哲學」。這種場景是現代大學的常態,也是一項重要精神。但是「職訓所」服膺的卻是目標導向、價值單一的任務,因此透過大學 來執行,先不談該不該,而是這樣有效率嗎?

第二個問題是:企業下訂單,大學培養得出來嗎?不諱言地,不論是現今的「普通大學」或是「技職 大學」,絕大部分的師資均來自於普通大學體系。這樣的師資結構,與第一線的「職場專業技能」其實有著一定的落差。加上目前高等教育的氛圍,原本就已脫離了 職場的情境。此外,這些專業技能真的是企業要的嗎?過去已有很多的企業調查顯示,普遍的企業主多認為專業知識的不足可以進入職場後補足,但是包括視野、態 度、人格特質、忍受挫折…等基本能力,才是人材上最迫切的需求。我們是否誤解了企業訂單的項目?

最後一個問題是,教育部指稱透過這個學 程,可培養學生兩種以上專業能力。然如果學生願意,現行學制下沒有這種管道與機會嗎?例如,目前學制中,除了有輔系及學程的設置之外,更有以培養學生「跨 領域能力」為宗旨的通識教育課程。目前許多高教評鑑的措施「重研究,輕教學」,導致許多學校也自甘將通識課程當作一種毫無管制、酬庸應付的營養學分。原本 通識課程的存在價值,除了符合過去原初大學自由人教育的精神,更可以協助學生面對複雜多變的科技社會,以培養跨領域的知能。但是我們寧可放任原有應該強化 與充實的平台不顧,而以體制外追加的方式另起爐灶。若沒有本質內涵上的轉變,是否也只是再次陷入疊床架屋的困境?

過去每年大學指考放榜 時,媒體總是一窩蜂地監看今年的最低錄取分數又會落在哪間倒楣的大學?除了「考八分上大學」之外,是否有更驚人的爆點?不過從去年開始似乎不會再有這個問 題了,原因不是大學生的入學程度已獲得大幅改善,而是教育部設下了指考成績最後五%學生不得選填志願的「最低登記標準」限制。但諷刺的是,在大學招生困難 的情境下,最後這五%的學生同樣進大學了。透過大學進修部的獨立招生,這五%的學生除了幾乎可以免試地先進入某些大學進修部,之後更可寬鬆地轉至日間部。 所以「八分進大學」的現象根本解決了嗎?同樣地,「第二專長學位班」可以成功地解決企業人才荒的問題嗎?還是說,這一次想成功躲過的又是什麼?是畢業潮衝 擊下的就業率?是政府施政的滿意度嗎?

大學扮演的原本該是社會的良心。如果這一個良心,最後只淪落為各方勢力所共謀的一件國王新衣,真不知道台灣的社會將何去何從?

(中國時報)
--
應屆畢業 可提前下月底入伍 免驗畢業證書 學者批:搶救失業 不擇手段

為 解決役男服兵役塞車問題,國防部昨宣布,大專院校應屆畢業役男,只要確定不再繼續升學,即日起可向戶籍地鄉鎮市公所填寫「儘早入營申請書」,不必查驗畢業 證書,即可提前在六月二十九、三十日入營。部分役男與家長昨叫好,認為「早點當兵早點退伍,也不錯。」但也有學者質疑:「政府為了搶救失業率,不擇手 段!」

變通辦理
國防部人力綜合處處長汪匡平上校昨說,國防部已準備十八個營次,其中空軍、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役男各兩個營次,其餘 皆是陸軍營次,總計逾一萬個名額接訓容量。他強調,如果想當兵的役男踴躍,國防部還特別預備八個營次約五千人待命,讓想當兵的役男「可以百分百入營」,也 讓役男塞車問題徹底解決。

「可早當兵早退伍」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大四生孟慶甫昨說,會想早點去早點回來,「反正都是要還國家 的。」文化大學歷史系大四生陳姓同學說:「反正也不能幹什麼,早點當兵,早點退伍。」也將從文大歷史系畢業的施姓同學則不領情地說:「好不容易畢業,要和 女友好好玩一個暑假,不要這麼早就入伍。」高雄一名李姓家長說,能讓應屆畢業役男提前入伍,「算是蠻貼心的啦」,小孩子就不用為了等兵單,「既不能工作, 也不知何時入營。」
汪匡平說,每年六至九月是畢業潮,但因受到新兵訓練量的限制,讓應屆畢業生無法立即服役,造成義務役常備兵入營在下半年壅塞情 形。國防部與內政部為消弭役男待役時間過長,去年與各縣市政府建立溝通平台,共同律定接訓優先順序,同時推動應屆畢業役男提前於六月入營,使年度兵員徵集 工作在十二月中結束

「竟破壞兵役制度」
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昨質疑,要大專應屆畢業生提前入伍當兵,到底要他們到部隊做什麼?有 安排適合的工作嗎?「這是國防耶,怎麼可以想到哪裡就做到哪裡,任意破壞兵役制度!」「政府為了搶救失業率竟這樣不擇手段!」台大社工系副教授王雲東則認 為,國防部規劃提前服兵役並非強制性,大專應屆畢業生也可選擇是否提前當兵,這種做法未嘗不可,降低失業率是附帶產生的效應。
新聞局長江啟臣則說,不管失業率的數字是多少,增加就業和促進就業都是政府的工作,一定要去做。

(蘋果日報)
--
手續更簡化 6月18日前申請 免畢業證書 當兵不用等 提前入伍名額增至1.5萬

為 解決往年塞車等當兵之苦,同時,避免役男因無法就業連帶衝高失業率,國防部今年提供大專畢業生(含研究所)最多一萬五千人提早入伍的機會;即日起至六月十 八日,只要到戶籍地鄉(鎮、市、區)公所填寫儘早入營申請書,連畢業證書都不用繳,即可免等兵單在畢業後的六月底就提前入營服役。

過去,因軍方的新兵訓量不足,以往大專生(含研究所)在六月畢業後,少則一、兩個月,多則浪費半年在等當兵,由於待役時間不確定,也無法進入就業市場,間接衝高失業率。

國防部人次室處長汪匡平昨天指出,過去每年平均有十萬名役男入伍,今年約有九萬八千名,其中大專畢業生約占七成,因此今年六到十二月預估有近七萬名役男將陸續入營服役。

為縮短役男等候入伍的待役時間,軍方已備妥十八個營次、一萬人的新兵訓量,可以提供大專役男在六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入伍,萬一名額不足,另還準備了八個營、五千個名額,最多共一萬五千人可以申請提前入伍。

汪匡平說,國防部與內政部從民國九十六年起就陸續推動大專畢業應屆役男提前入伍,其中去年已擴大開放到五千個名額,結果來了六千人,因此今年再擴增名額,並且特別簡化手續,連畢業證書都不用查驗,以解決役男等當兵的塞車之苦。

至於研究所畢業生若申請提早入營後,但卻因論文審查未過而打算繼續留校,也可以在申請提前入營後,再去內政部兵役單位辦理緩徵。而其他還有五萬多未申請在六月底這批提早入伍名額內的役男,就和過去一樣必須等兵單。

國防部說,提早入伍的十八個營次中,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各有兩個營,陸軍則是有十二個營,提早入伍一樣要抽籤,只要是今年大專應屆畢業生,確定不再繼續升學役男,可以直接到戶籍地鄉(鎮、市、區)公所填寫儘早入營申請書,即可安排提前入營。

早當早了 多數贊成提前入伍

國 防部宣布增加新兵接訓容量,即日起大專應屆畢業役男可申請在六月底提前入伍。對於學業、兵役「無縫接軌」,有學生舉雙手支持,認為與其乾等兵單,不如「早 死早超生」,退伍後還能趕上七月徵人潮,但也有人坦言,想趁暑假多玩一些再唱從軍樂,但又怕等兵役等上大半年,心情實在很複雜。

有人空等半年「很浪費生命」

輔仁大學貿金系應屆畢業生姜牧呈打定主意要爭取提前入伍。他說,過去常有人枯等二、三個月以上才收到兵單,這段「空窗期」究竟要進修、打工都進退兩難,倒不如提早入伍,以免浪費時間。

剛從世新大學畢業的吳泓勳說,絕大多數的人都想趕快當兵,以往有人遲遲等不到兵單,空耗三、四個月甚至半年,期間只能打小工,不然就是「晾」在家裡無所事事,「真的很浪費生命!」

兒子剛入伍不久的高姓家長也說,等當兵前後可能差到半年,很多機會可能都流失了,「不如趕快把義務了一了,不要浪費時間。」

過來人納悶:為何現在才做

但輔大經濟系四年級的林辰直呼,六月底太趕了,他希望有更充裕時間,做好充足準備再入營。他說,希望能在八月入伍,但又擔心無法如願,癡癡的在家等兵單。他的一位學長等上大半年,家長氣沖沖的找上兵役單位罵:「我兒子的人生就停在這裡!」

剛 退伍不久、現在是社會新鮮人的宋小海當時也苦等不到兵單,最後受不了,到區公所「關切」了一下,才得以入伍。他說等當兵時永遠不能確定什麼時候會被「抓過 去」,心情忐忑,嚴重消耗年輕人熱情。他支持政府大幅開放提前入伍,但他不禁要問:「為何現在才做?」「早就可以做的事,現在才做,就是一種行政怠惰!」

兵役塞車效應 常見民代關說

役男當兵入伍不可能不塞車,尤其,每年六至八月大學畢業潮,情況更加明顯,民代關說提早入伍時有所聞。

是否有民代請託幫忙役男準時或提早入伍?北市府兵役處長朱亞虎表示,朋友來找的都會有!以前年來說,役男入伍塞車較為嚴重,當年他就到一百五十個役男家裏去拜訪,再跟軍方協調入伍名額。北市每年約有一萬三千個常備役男、二千個替代役男。

北縣民政局兵役徵集科長康蕙瓊指出,役男徵召塞車問題,屢次引起民眾抱怨與關說不斷,承辦單位深感困擾,分析原因發現,近年來役男學歷提高,徵召時間大都集中在下半年。

以北縣每年兩萬七千多名役男而言,最大問題在於集中下半年,應屆畢業生常須延到隔年才能入伍,國防部與內政部協調後,決增下半年徵召梯次,陸軍、空軍、替代役男各增加一到三梯。

台中市一年徵集入營的役男和替代役約六千多人,每月都有一到兩梯次的入營徵集,由於六、七月開始是畢業潮,七月到十月申請徵召的役男人數增加,前年曾一度造成塞車。

(中國時報)
--
救失業率 應屆役男6月可入伍

在 畢業潮將近,失業率又要攀升之際,教育部前天才推出大學學位「四加一」制度,國防部昨天又緊急公布新徵兵政策,今年的役男畢業生連畢業證書都還沒拿到就可 以入伍。立院民進黨團昨天痛批官方舉措,是為了避免行政院長吳敦義因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下台,根本是「搶救小平頭大作戰」。

綠委諷 搶救吳敦義大作戰

國防部人事次長室人力綜合處長汪匡平表示,今年年滿十八歲大學以上畢業生不需繳交畢業證書,就可到戶籍所在地鄉鎮市公所辦理停止緩徵,並申請提前入伍,最快六月廿九日與卅日即可參加第一梯次新兵訓練。

汪匡平解釋,役男平均每年約有十萬人,今年大概是九萬七、八千人,其中十八歲以上的高中畢業役男幾乎都在每年六月底前接到徵召入營通知,但入伍人數七成集中在七到十月,造成役男在家等兵單,入伍嚴重塞車。提前入伍有利於其生涯規劃,達成兵役與學業無縫接軌的目標。

國防部針對此項新措施規劃了十八個新訓營次,海、空與陸戰各有兩個營,其餘十二個營都是陸軍,可以容納約一萬名新兵受訓。另外還預備有八個營、近五千個名額,不限任何軍種。

針對教育部推出的「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班」計畫,立法院民進黨團批評此舉將造成學制混亂,變相鼓勵延畢,使大學淪為失業避難所。

前 教育部次長、全國教育會議中心議題召集人、亞洲大學教授楊國賜直指,四加一應該是短期救急的專案,納入正式學制「不可能也不可行」。楊國賜強調,如果要拉 近企業用人和學校教學之間的落差,可以由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去調查企業需求,如果加一之後,大學畢業生還是找不到工作,只是讓學生在學校多留一年,完全於事 無補。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認為,目前大學已有輔系、雙主修等管道,沒必要再另闢「四加一」。謝國清強調,不能一直把學生留在校園,政府應該反省為什麼學生從小學念到大學,念了十多年的書,卻無法順利進入職場?

副總統蕭萬長指出,這項政策的成敗要看是否能讓第二專長學位真正與產業需求結合,不要訓練一、兩年,產業界最後還是不能接受,如此就是浪費。

台大:無法再招收四加一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直言,目前台大學生無法每個人都申請到雙主修、輔系,所以無法再招收「四加一」的學生。

馬 英九總統坦承,今年內要把現在五.三九%的失業率降到五%以下,相當不易,因為再過兩個月將有二十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投入職場,失業率將緩步上升,政府須做 好準備。蕭萬長說,失業率的數字較難立即改善,是因為台灣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過去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產業外移,新的產業還沒有接上來。政府應儘速推動重大 投資案,也可以考慮到國外爭取技術的併購,帶動國內創新產業的發展。

蕭萬長也建議政府研究日本興建關西國際機場的例子,以成立公團、發行公司債,從民間籌措大筆所需資金,推動「自償性的公共建設」,例如桃園航空城的建設就可朝這方向研究。

美化失業率 害了失業者

距離吳揆要交出失業率成績單還剩半年多,失業率離五%仍有不小距離,馬政府最近開始全力啟動「救失業率」。若以去年的多項方案來看,這些措施「救了『失業率』,卻可能反而害了『失業者』」。

負 責幫失業者找工作的勞委會,打頭陣推出「九十九年促進就業措施」,部分媒體報導將可釋出十三萬七千多個工作機會。但事實上,多數職缺上半年已經使用,下半 年只有五.五萬個職缺,細看其中的計畫職缺,月薪從一萬七千多元到兩萬兩千元、工期僅半年到一年,且幾乎都是「新瓶裝舊酒」,不僅低薪,又不穩定。

其中希望就業專案、多元政府部門計畫,幾乎就是公部門就業計畫的翻版,公部門臨時人員集體失業的慘劇,或是出現一大堆抓蚊子、抄墓碑的職缺,恐怕又要重演。

接下來上場的教育部,推出縮水版的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又突發奇想決定讓大學生在學校多待一年,一來打算培養出符合業界要求的人力,解決缺工問題;另外,還可以讓大學生們留在學校、美化失業率。

事實上,企業界高唱缺工,真正缺的是廉價勞工,企業主心裡真正想的是希望放寬外勞使用限制、便宜使用中國或印度的白領科技勞工。否則以我國高科技企業規模,難道沒有能力自我培訓合適的勞工?

昨日換國防部上場,提前入伍的作法更讓人傻眼,只要不進入求職市場、不要惡化失業率就行。問題是,到時候一大群人一起退伍,就業市場瞬間惡化,苦果還是求職的新鮮人自己擔。

套一句勞團最常說的話,馬政府救失業政策,充其量只是美化失業率,力保行政院長跟總統不失業。這些政策,不要也罷!

(自由時報)
--
夏季寶寶易濕疹 滋潤肌膚緩搔癢

天 氣悶熱,寶寶出汗過多,加上排汗功能及體溫調節未發展成熟,易引起濕疹。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呂佩璇表示,患了濕疹的寶寶,皮膚變得乾燥,常出現搔癢, 且手部、臉部、脖子等局部開始出現紅腫、疹子、脫屑或小泡等症狀,可能擴及身體與四肢,嚴重還會有液體滲出。呂佩璇醫師表示,寶寶罹患濕疹,可用保濕乳液 塗抹皮膚,避免皮膚乾燥,若仍有異常的癢感,則應盡速就醫,避免症狀惡化。

寶寶濕疹是一種皮膚受到刺激造成的發炎變化,因寶寶皮膚外層的角質層較薄,皮膚防禦力較差,汗腺排汗功能及體溫調節中樞也還沒成熟。因此,受到外來刺激時,如日曬風吹、衣物摩擦等,都有可能引起寶寶濕疹。
治療時,皮膚科醫師會給予外用類固醇藥膏或抗組織胺藥品消炎止癢。不過,呂佩璇醫師提醒,家中若有濕疹的寶寶仍應從居家照護著手,家長必須留意家中溫濕度的控制,且被單及枕頭套應該1~2周更換或清洗一次。
另外,寶寶洗澡時注意水溫不要太高,建議可選擇溫和、不含香料的沐浴乳與洗髮精。家長和寶寶也應著棉質衣物以避免刺激皮膚,針對寶寶搔癢患處也可擦乳液加強保濕,以減緩搔癢的症狀。

先了解
內外用藥品止癢
濕疹症狀輕微的寶寶,家長可以用冰敷或輕拍患處來降低癢感,若是小寶寶皮膚仍覺得很癢,應盡速就醫。呂佩璇醫師說,在治療時會開立類固醇藥膏或抗組織胺兩種藥物,可在患處塗抹類固醇藥膏來消炎止癢,或適度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也可以有效止癢及幫助寶寶睡眠。

做過敏原測試
呂佩璇醫師說,若是寶寶的濕疹症狀反覆發作或持續惡化,應考慮是過敏所導致。此時可與醫師討論進行過敏原測試,採用抽血檢查,找出誘發濕疹的過敏原因,並加以排除,可以減低皮膚搔癢不適等症狀。

這樣做
注意溫濕度控制
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天氣悶熱就容易出汗,若是衣服穿的多,流汗就更明顯。所以,家長應多注意室內溫、濕度,保持室內溫度在25~27℃,溼度50%,並注意空氣流通,使寶寶的肌膚保持乾爽、減少流汗,以避免產生濕疹。

洗澡溫度不宜過高
天氣悶熱,家長以為多洗澡可以排汗降溫。但由於寶寶的皮膚表層脆弱,且熱水易將保護皮膚表面的油脂帶走。因此,家長應注意洗澡水的溫度不要太高,約在攝氏36~38度,可用手背試水溫以不燙手為佳,也不要泡太久熱水澡,15~20分鐘內為宜,避免症狀加劇或惡化。

穿棉質衣物避免刺激
患有濕疹的寶寶因搔癢會不自主地抓皮膚,或者在家長的衣服上磨蹭。因此,平時要給孩子穿鬆軟、寬大的棉布材質衣服,媽媽也應該穿著棉質衣物,預防引發皮膚搔癢及避免衣服磨擦加重寶寶濕疹。或者,家長可以幫寶寶戴上手套,以避免寶寶抓傷皮膚。

勤更換被單枕套
應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可使用防塵螨寢具,避免灰塵、塵螨等過敏原。此外,家中被單及枕頭套也應1~2周更換或清洗一次;另外不要使用地毯,也不要讓寶寶接觸絨毛玩具,以降低過敏原。

使用溫和清潔用品
呂佩璇醫師說,有些清潔用品會讓寶寶的皮膚變更乾燥,應選擇溫和、不含香料、非皂性的沐浴乳與洗髮精,或敏感性肌膚專用的沐浴清潔用品。清洗寶寶衣物時,要使用溫和不含香料及針對敏感性肌膚專用的清潔劑。

注重保濕防搔癢
呂佩璇醫師指出,皮膚欠缺油脂性保護物,如神經醯胺、甘油或甜杏仁油,較易流失水分、引起搔癢。除了使用醫師開立含有神經醯胺的保濕用劑外,也可用滋潤乳液保濕,如含有甘油成份的凡士林或甜杏仁油成份的嬰兒專用乳液等,塗在肌膚表層,以減緩搔癢症狀。

醫師說 洗澡後及時擦乾
不少家長在寶寶洗澡後,常未將身體擦乾就撒上痱子粉或爽身粉。洗澡後應及時擦乾,來保持肌膚乾燥清爽,若寶寶皮膚表面留有多餘的水分,又撒上痱子粉,易因顆粒較大的痱子粉阻礙排汗,導致濕疹復發或惡化。

(蘋果日報)
--
小精靈電玩 Google永久讓你玩

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24日宣布,將常態性提供線上版電玩遊戲「小精靈」(Pac-Man),紀念這款問世滿30周年的經典遊戲。

Google搜尋產品部門副總裁梅爾說,「由於反應熱烈,我們會永遠提供這個遊戲。」

小精靈22日問世30周年當天出現在Google首頁標誌,是Google首頁標誌第1次出現互動程式,異於以往的節日或特殊紀念日。

英 國廣播公司報導,據軟體業者Rescue Time公司保守估計,小精靈遊戲成為Google首頁標誌期間,天天上Google的5億400萬人使用Google時間共增加480萬個小時,相當於 549年。這些時間若當成損失的工時,並以時薪25美元(約台幣810元)計算,等於損失1.2億美元(約台幣39億元)生產力。

Google提供的小精靈遊戲現在移到http://www.google.com/pacman/,將保留原汁原味,維持原創音樂和音效,Google 原來的「好手氣」按鈕也配合這個遊戲,改為「投入硬幣」。

「小精靈」是日本電玩遊戲大廠Namco工程師岩谷徹設計研發,1980 年5月22 日在大型電玩上推出。

簡單、易上手 造就小精靈傳奇

現今四、五十歲的人,腦海中應該還有當年在在冰果店的電玩咖啡桌上玩小精靈的記憶。這個深受各世代喜愛的遊戲邁入第30個年頭,日前現身Google首頁後,又勾起不少人的回憶。

雖然小精靈和現今華麗且複雜的遊戲比起來顯得陽春,但這種簡單及易上手的特性,正是小精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最大因素。

小 精靈(PAC MAN)是日本Namco遊戲公司於1980年5月推出的大型機台遊戲,玩家上下左右操作小精靈吃豆子、避開鬼魂攻擊,若吃了大力丸便有一段時間呈現無敵 狀態。遊戲推出首年即襲捲全球,賣出超過10萬台,2005年金氏世界紀錄更頒給小精靈「最成功大型電玩機台」的榮耀。

巴哈姆特副執行長陳建仁表示,經典遊戲如俄羅斯方塊、超級瑪利乃至於小精靈,都有簡單、易上手的特色,像小精靈即使後來推出不同版本,但玩法仍不跳脫最初的模式,不同世代玩起來都能感受到趣味,日後甚至能有共同的記憶,這或許就是經典遊戲成功的要素。

(聯合報)
--
活著只是繼續工作的手段?/楊照

馬克思一生沒有進工廠當過工人,這樣的事實卻無礙於他對工人處境的了解,無礙於他以一生之力,為工人發言,設計了一個工人天堂的歷史未來。

青年馬克思早早就找到了自己思想的核心──那就是「異化」。「異化」,簡單地說,就是主奴關係的逆轉,或者稍微中性點說,目的與手段關係的逆轉。手段取代了目的,甚至犧牲了目的,本來應該要服務主人的奴僕,倒過來騎在主人頭上,對主人頤指氣使。

生產關係上,工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貢獻者,然而他們自己卻無法享受勞動成果,這是一種「異化」。換個角度看,工作原本是為了提供人生活所需,如果工作占據了生活的全部,變成人活著只是為了提供工作的勞動力,只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環,那當然也是一種「異化」。

從 「異化」出發,還沒有開始設計革命手段的青年馬克思,有一個很浪漫的夢想。夢想一個未來社會,每個人都工作,從工作中獲得尊嚴與報酬,不再有不工作的貴族 可以凌駕他人,可是每個人的工作都只占生活中很少的時間,留下生命中大部分的精神、精力能夠去釣魚、聽音樂、讀讀柏拉圖。這樣工作和生活之間,可以回到健 康的手段與工具關係軌道上。

馬克思主義退潮了,馬克思也早就不流行了,然而讓馬克思不再重要的原因,一部分是馬克思自己的洞見所造成的。 太過不公平的勞資關係,必定會讓工人鋌而走險,寧可訴諸暴力破壞方式,來擺脫身上的枷鎖。資方不能如此予取予求,一時擴大利潤,長遠會使得整個生產模式瓦 解。因而國家、政府積極扮演起中介角色,為了避免破壞性革命的爆發,訂定種種限制。

基本工時與基本工資,都是這種考量下的歷史產物。即使勞工心甘情願,國家都應該限制其每周工作時數,給他們一定休息和享受生命的機會,老闆們不得予以剝奪。

「富士康」工廠連續發生工人跳樓事件,不能說跳樓一定和工作有關,但是看看這些工廠裡,工人每天工作十一小時,每周工作六天,這樣的比例下,工作是手段還是目的呢?當工作成為目的,而活著只是為了繼續上工的手段,人會有很大的動機繼續活下去嗎?

唉,問問馬克思吧!

(聯合報)
--
漢生病到SARS 最怕「傳染」歧視

人們對未知傳染病的恐懼,古老到現在始終不變,從日治時期的漢生病(痲瘋病)到二十一世紀的SARS,因為無知驚慌與束手無策,不少病患遭受排斥歧視。「封閉隔離」的經驗貫穿了不同年代,醫療進步逐漸克服疑懼後,才帶來更多的包容與接納。

日 治初期,醫療仍無法克服傳染病,警察嚴格執行「封閉隔離」措施,病人往往如同犯人對待。民國十五年生的花蓮縣衛生局退休課長高招治曾回憶,當時罹患傳染病 的病患,被集中到花蓮市郊的溪邊搭帳棚,日本人雖會照顧並提供食物,但房子都用草繩圍起來禁止出入,「他們都到那邊休養,要死也是在那邊死。」

早 年病患如犯人 強迫住院 同樣的隔離政策也出現在漢生病患,日治時代陸續有病患被迫「安置」到樂生院,一九六五年達到頂峰,院民將近有一千二百人。李添培就是樂生院民的 縮影,他出生在花蓮,八歲時發病,嘗過各種偏方都不見效,考上花蓮中學那一年某天,警察到家裡來抓他走,用手銬銬住雙手並關進禁閉室,他父親不斷抗議: 「我兒子不是罪犯,沒犯錯,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沒想到,送到樂生院,一待就是一輩子。

樂生院民自己種菜、養雞,下雨盛水洗澡,即便吃 腐爛的肉,也樂得吮指回味,每當有人過世,就以草蓆裹尸,由年輕院民背上山坡,一把火就是一場喪禮。李添培回憶,院民入院時,年輕氣盛,男女間相互扶持, 滋長愛苗,衛生署卻強制,結婚須「斷根」,若懷孕則強制墮胎,許多想孕育下一代的院民只能在廁所偷生,或塞紅包給護士,換取孩子來到人世的機會。

趙榮發終結漢生病 救數千人

八十五歲的馬偕醫院顧問醫師趙榮發,是治療漢生病的皮膚科先驅,治療過數千痲瘋病患,被譽為「漢生病終結者」。趙榮發回想,當年為了找出患者,各地派衛生科員和警察,依戶口名簿一個個點名,確認症狀後就送往樂生院,很多人害怕被關,跑到魚塭、山頂,躲的躲、逃的逃。

「漢生病是所有傳染病中最不容易傳染他人的疾病,」趙榮發說,漢生病病原一離開人體,在陽光照射下活力就降低,但當年社會存有偏見,出現症狀者更怕被終生隔離,經常有人私下拜託他拿藥去替家人治療。

除了傳染病,早期對精神疾病也同樣存在排擠和隔離對待,甚至還有精神病患被載到偏遠東部「放生」,離開親友。

忠勤里民守望相助 建防疫網

二○○三年,SARS大流行時,社會氣氛緊張,在公共場所,連感冒、咳嗽都引起關注,在恐懼蔓延時,台北市染煞、死亡最多、最後一個解除隔離的忠勤里,反而突破人心隔離,發揮守望相助、共同防疫的力量,後來也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社區防疫網。

「他 們不敢進去送防護衣,我們送!他們不敢送便當,我就和社區巡守隊一起做!」和平醫院封院、華昌國宅封閉,忠勤里內的忠義國小是北市第一所停課學校,「當時 忠勤里幾乎沒有人敢走進來,」里長方荷生回憶說,社區扛起守望相助的任務,只要衛生局通報可能染煞者,他們就會主動打電話聯絡、了解病史,並到住處消毒, 他也結合志工們到處送餐。

傳染病若隔離人心 才最可怕  如今漢生病幾近絕跡,SARS風暴也已落幕,台灣社會終於發現,傳染病沒有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其實是人心的隔離與歧視。

(中國時報)
--
兒時多接觸自然 學歷收入雙高

日本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調查指出,孩提時多接觸大自然,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要的小孩學習慾望較高,也比較愛讀書,長大後學歷高,收入也較高。

這項調查是在去年底,針對日本全國廿至六十多歲的五千名男女以及一萬一千名中小學生所做。結果顯示,小時候在戶外玩耍經驗豐富的人,每個月讀一本書以上者七一%,不在戶外玩耍者只有廿四%有讀書習慣。戶外玩耍者的最高學歷在大學以上的占五十%,另一組則占四五%。

這項調查也顯示,有在大自然遊玩經驗者,半數以上都是逾六十歲的人,而現在的高中生只有四成的人經常接觸大自然。

千葉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明石要一指出,小孩接觸大自然時會產生許多疑問,因而刺激求知慾、好奇心,學習慾望自然提高,多跟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培養人際關係和決斷力。

(中國時報)
--
有機飲食益健康? 恐是白花錢

現代人重視養生,越來越多人願意砸錢買有機食品,認為吃有機飲食是健康之道。但英國新的研究審視半世紀以來的相關論文後發現,現有研究多著重有機飲食促進抗氧化活動,沒有確切證據顯示有機食物對身體健康更有益,若為健康而吃有機食物,恐怕只是白花錢。

英分析50年研究 營養差不多

由 英國「倫敦公衛暨熱帶醫學院」發表的研究報告刊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仔細檢閱過去五十年來的一六二篇科學期刊論文後,並未發現「有機食物與一般食物營養成分差異甚大」的證據;只有十二篇研究報告符合 該學院設定的嚴謹標準,就有機食物是否比傳統食物更有益人體健康進行研究。

促進身體抗氧化 僅短期效果

丹格爾博士研究團隊指出,現有研究多半著重有機飲食改善健康的短期效果,即促進身體的抗氧化活動,卻不重視長期效應。大多數研究都找不到有機與傳統飲食對身體抗氧化活動的差異,且樣本數太少,時間也只短短幾周。

上述十二篇論文中,六篇探討特定有機食物能否改變受測者血液中抗氧化活動標記的短期臨床試驗報告。另外六篇中,一篇荷蘭報告發現孩童攝取有機食物能降低皮膚過敏風險,該研究以兩千八百名兩歲以下幼兒為對象,發現食用有機乳製品孩童得濕疹的風險比吃傳統乳製品者低。

野鳥也不愛吃 偏好傳統小麥

儘管有機食物是否更具營養價值目前仍沒答案,但營養並非人們選擇有機飲食的唯一因素。

有機作物不使用有害健康且破壞環境的殺蟲劑、化學肥料、抗生素或荷爾蒙,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都有益。

有意思的是,日前英國紐卡索大學發表歷時三年的研究報告,發現野生鳥類偏愛以傳統方式種植的小麥(食用比例約五五%至六○%),較不青睞有機小麥,因為前者蛋白質含量比後者高十%。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