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藏人腦解剖圖 米開朗基羅露玄機 畫在上帝頸部
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為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創作的巨型拱頂畫《創世紀》。美國科學家日前發現,年輕時曾對人體解剖極有興趣的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的一幅壁畫中暗藏人腦解剖圖。
《創世紀》畫在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拱頂中央,取材自《聖經》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共9幅,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自1508至1512年間作品。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專家蘇克(Ian Suk)與塔馬戈(Rafel
Tamargo)發現,畫作最西邊的《主分光暗》﹝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暗藏玄機。
他們在最
新一期《神經外科》(Neurosurgery)期刊指出,壁畫裡代表上帝的男子,喉部與胸部線條與其他壁畫明顯不同,且頸部光源來自下方,其他角色的光
源均來自左下方。他們將此部位與人腦解剖圖比對,發現兩者幾乎吻合,應是大師刻意之舉。此外,上帝衣衫中央一道不自然的皺褶,應代表人體脊髓。
米開朗基羅年輕時一度狂熱學習人體解剖,曾說服一名修道院副院長讓他在修道院裡的醫院研究大體,但他後來將絕大部分有關人體解剖的素描和筆記銷毀。
科學與宗教衝突
研究未分析米開朗基羅的動機,美國馬里蘭州大學神經外科專家菲爾茲認為,他與天主教會後來關係緊張,其用意可能是暗示科學與宗教間長久的衝突。
(蘋果日報)
--
達文西密碼 米開朗基羅也有
大家都知道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和雕刻家,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他也熱中於研究解剖學。如今,科學家在他的畫作中發現了對脊椎和腦幹的清楚描繪,證實了他在解剖學上的細微觀察,也因此找出了所謂的「米開朗基羅密碼」,達文西密碼從此不再孤單。
西元1508年至1512年間,米開朗基羅受邀到教廷的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作畫。米開朗基羅於是在教堂的圓頂上畫了一幅「創世紀」的壁畫,這幅畫日後成為了他的名作,吸引無數基督徒和遊客前往參觀,而「米開朗基羅密碼」就藏在這幅壁畫中。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在這幅「創世紀」壁畫中發現,米開朗基羅把畫作中用手把光明與黑暗分開的上帝畫得並不協調,造成喉嚨和胸部與解剖學上不一致,但在描繪畫中其它人物時卻未出現此問題。科學家認為他是刻意如此。
尤其,當科學家把這個畫作中不協調的頸部和人類連接喉嚨和腦幹部位的照片疊在一起時,發現兩者完全吻合。亦即,米開朗基羅可能是透過略顯拙劣的描繪,讓人們可以發現他在人體解剖學上的細微觀察。
英國每日郵報28日報導,米開朗基羅曾經至教會的醫院研究屍體,但後來把他關於人體解剖的素描和筆記幾乎全部銷毀,讓後人難以欣賞到他在解剖學上的成就。如今,透過在「創世紀」壁畫中的發現,科學家相信米開朗基羅仍留下了部分人體解剖學的插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並非首先看到米開朗基羅「畫中有畫」的人。1990年,梅許博格醫生就指出,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壁畫中描繪上帝創造亞當時,上帝和他周圍天使的畫面就像人類大腦的剖面圖。
(聯合報)
--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壁畫藏密碼
達文西有密碼已經不新鮮,米開朗基羅也有密碼才是大發現。美國兩位醫學家在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端詳米開朗基羅繪於拱頂的溼壁畫,赫然發現人類腦幹與脊柱的精確圖案,顯見大師也暗藏密碼。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米開朗基羅以聖經《創世紀》為題材,在西斯汀禮拜堂拱頂繪製溼壁畫。米開朗基羅很熱中解剖學,曾經在教堂附設醫院研究人類屍體,繪製解剖學素描。
美
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解剖學專家蘇克及塔瑪哥端詳拱頂最西端溼壁畫《分開光明與黑暗》(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注意到上帝形象的喉部及胸膛,呈不規則的解剖學形狀。兩人把畫中上帝的頸部,與由下往上拍攝的人類大腦照片重疊,發現完全符合。而上
帝袍子中央有一股奇異的線縷延伸出來,兩人認為可能象徵著人類的脊柱,他們將發現的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神經外科》期刊。
(中國時報)
--
米開朗基羅畫上帝 暗藏人體密碼
美神經解剖學家發現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與雕刻家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在他的壁畫裡藏了密碼?兩位美國神經解剖學專家相信,米開朗基羅把一些解剖圖隱藏在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壁畫,但對這個舉動的意義,專家看法不一。
米
開朗基羅於一五○八年至一五一二年間在羅馬西斯汀教堂天花板繪製出不朽的壁畫,此後成千上萬的教徒與遊客絡繹不絕地前來欣賞、凝視。但少有人知道米開朗基
羅也是認真的解剖學者,一度說服佛羅倫斯一家修道院副院長讓他研究教會醫院內的大體。只是他後來幾乎銷毀掉所有的解剖素描與筆記。
上帝喉嚨藏人類腦幹
約
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科學家蘇克與塔馬戈,費時四年、考究了位於西斯汀教堂天花板最西邊的一塊畫板。這塊名為「分開光明與黑暗」的畫板原本是在描繪上帝用
其雙手分開光明與黑暗,但他們發現這裡頭其實大有文章,精準地畫出人類脊髓與腦幹。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神經外科學」上。
他們注意到,上帝的喉嚨與胸口有著解剖學中的不規則形狀,是這塊壁畫中的其他角色所沒有的,而且這些人物角色的光源都是來自左下方的對角線,但上帝頸部的光源卻是直接照過來。他們的結論是,這些看起來笨拙之處,必然是這位天才刻意安排的伏筆。
寬袍描繪如神經脊髓
他們透過將上帝凹凸不平的頸部重疊於由下往上看的人類腦部照片上,凸顯出這兩張照片簡直相似極了。他們強調,上帝寬袍的轉折與旋翻,可能是在描繪人類複雜的神經網絡與脊髓。
這兩名科學家沒有進一步揣測這代表什麼意涵,有的專家認為這形同褻瀆神聖,但馬里蘭大學費爾茲博士說,這裡面可能有各種詮釋。他說,米開朗基羅與天主教會關係變得緊張是眾所皆知,米開朗基羅有赤子之心,但愈來愈厭惡教會聚歛財富與貪腐。
他說,或許米開朗基羅想強調,不是上帝把智慧給亞當,而是只要透過智慧、觀察與身體器官就能把人引領到上帝身旁,不需透過教會;換言之,這是米開朗基羅「用藝術來評論科學與宗教的永恆衝突」。
蘇克與塔馬戈不是指出這幅舉世聞名壁畫之中隱藏玄機的第一人。一九九○年,物理學家梅西柏格表示,位於中央的「上帝創造亞當」畫板,以橫切面的方式完美描繪人類腦部的解剖圖。
(自由時報)
--
告別洞洞館 台大生送行
曾
引發存廢爭議的台灣大學地標之一、台大洞洞館,將於7月底拆除3棟建物中的2棟,昨台大學生特別為洞洞館舉行告別式,參與者穿著黑衣、一起擦拭鑲嵌在牆面
上的青綠色琉璃筒瓦,象徵幫洞洞館「淨身送行」,台大人類學系研究生黃郁倫說:「感覺自己某部分的記憶連結被拆除,很難過。」
洞洞館為3棟聯合建築,包括農業陳列館、人類系館、哲學系館,其中1962年最早落成的農業陳列館,由曾擔任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副手的華裔建築師張肇康設計,其餘2棟則是後人仿造。
「台大人回憶」
洞洞館最大特色是牆面鑲嵌琉璃筒瓦,被視為台大地標之一,2006年決定拆除改建人文大樓,曾在校內引發論戰,隔年北巿文化局將農業陳列館列歷史建築禁止拆除,其餘2棟則將於7月底拆除。
規劃告別活動的歷史系校友施昀佑說,洞洞館是很多台大人的重要記憶,活動靈感則來自宗教儀式的「淨身、妝點、告別」,先將哲學系館清洗乾淨,拆除多餘裝潢,還有數百張校友拍攝洞洞館照片,即起至6月28日在哲學系館展出。
台大文學院長葉國良說,洞洞館因室內通風不良,裝上窗戶後導致逃生不易等問題而拆除,原地將重建人文大樓。
台大洞洞館小檔案
◎設計者:華裔建築師張肇康,張曾擔任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副手
◎特色:3棟建築包含農業陳列館、人類學系系館、哲學系系館,特色是牆面鑲琉璃筒瓦
◎爭議:2006年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捐5.4億元在洞洞館現址建人文大樓,引發應否拆爭議,隔年北市文化局將農業陳列館列歷史建築明令不得拆除,其餘2館預計7月拆除,明年動工興建新建築
(蘋果日報)
--
淨身送行 告別台大洞洞館
如何向一棟房子說再見?台灣大學師生昨在校內舉辦別開生面的建築告別式,他們穿起黑色服裝、擔任送行者,「洗淨」牆面琉璃瓦、「拆卸」建築內裝、手持釘槍和電鑽做最後的「妝點」,每人再獻上一朵花,向承載師生五十年回憶的「洞洞館」說再見。
拆除前 師生最後的獻禮
洞洞館是台大知名的建築物, 泛稱在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年間落成的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三館,其中最早落成的農陳館由建築師張肇康設計,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則為後人仿照。張肇康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系,曾與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建案。
三座洞洞館組成中國傳統建築的ㄇ字型外觀,也被稱為「洞洞館三合院」,最大特色在於牆面上的洞洞,每個洞都鑲嵌進筒狀琉璃瓦,將現代材質融入中國傳統建築中。
為建設新的台大新人文館,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將於今年七月拆除,原址重建新大樓。
由於洞洞館承載了台大師生五十年的回憶,曲終樓拆,師生十分不捨。台大歷史系校友、藝術家施昀佑因此發想「洞洞館計畫」,透過建築的告別式,「淨身、妝點、告別,就像禮儀師為往生者清洗大體、仔細妝點,讓朋友瞻仰最美好的遺容。」
施昀佑和另名校友藝術家劉偉申號召超過百名師生與義工,從今年一月開始,先清洗洞洞館外觀,拆卸內裝後的管線與石綿瓦、取下玻璃後的窗框成為展示品,長期受灰塵與黴菌侵蝕的外牆面也恢復潔淨,屋頂的隔熱磚成了綠地上的步道地磚。
「然後,才能了無遺憾地告別。」施昀佑在創作理念中自述;劉偉申也說:「選擇這種寧靜的告別,將建物保存在人們心中,被記住的是牆、窗、結構、工法,是穿透琉璃瓦的暮光,也是它卸下重擔…。」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義正昨也出席洞洞館告別式,他感嘆:「在這裡教了二十多年,是不捨!」但他坦言,洞洞館其實已不敷使用,不但沒有消防法規的逃生口,通風採光也不佳,「有面牆還有西曬困擾,曾聽說有教授熱到暈倒。」
校友拍攝的數百張洞洞館照片,也同時在公館地區的十一家商店展出(網址:http://dongdongguan.wordpress.com/)。
(自由時報)
--
首場建築葬禮 送別台大洞洞館
台大舊哲學系洞洞館裡,工作人員一身黑衣,手持抹布仔細擦拭牆上一格格琉璃瓦,神情莊嚴肅穆。一如電影「送行者」,他們正為亡者舉行「淨身」的儀式;不過,他們「送行」的對象不是人,而是一棟將近五十歲的建築。
洞洞館 生於一九六○年代
這
是台灣首場為建築舉辦的葬禮、告別式。一九六○年代建造的台大人類系系館,與台大哲學系館、農業陳列館並稱台大三大洞洞館。其中人類與哲學系館預計今年拆
除。在它們逐步走向生命的終點之際,近卅名台大學生與畢業生,昨在哲學系洞洞館舉行「向建築告別 酖洞洞館計畫」開幕典禮。
他們都是曾在洞洞館度過美好青春的「親人」。計畫發起人施昀佑畢業自台大歷史系,他將「洞洞館計畫」視為一次行動與地景藝術,「我們將建築視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對象,期盼在拆除前,讓人與之告別」。
「送行者」中的「淨身、妝點、告別」,為的是讓生者面對即將消逝的記憶的恐懼,並再次認識亡者。
「儀師」洞洞一個一個洗
「洞洞館計畫」中,卅位「禮儀師」以強力水柱清洗洞洞館髒污的牆壁與地板,用釘槍和電鑽拆除多餘裝潢,再將拆下來的管線、窗框和門板重新布置,成為室內的裝置藝術。一如「送行者」,他們細心妝點洞洞館,為的是讓親友能瞻仰洞洞館「生前」最美好的遺容。
二樓的「停屍間」裡,卸下的窗框和門板堆疊成幾何形狀,飄散出陣陣檜木香味。一位老師看了大笑:「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困在這裡幾十年!」施昀佑則鼓勵觀眾用手碰觸這些「大體」,「請好好感受時代的細節和氛圍」。
展間內 玻璃最美最後容顏
另一個展間內,一片片毛玻璃立正站好,它們都是一九六○年代由台玻製造的。
在建築師張肇康的巧心設計下,當你在洞洞館內關起窗戶,讓光線透過「洞洞(即筒狀琉璃瓦)」映在毛玻璃上,其所折散的菱形光暈,魔術般地將每片玻璃變成一個個的中國傳統花格窗。
「這是我們念書時最愛拍照的地方!」參加「淨身」儀式的哲研所學生黃郁倫表示。光線照在她臉上,形成一個美麗的「洞洞」陰影。
這將是洞洞館最美麗的容顏,將永遠停留在這些「禮儀師」的心裡。
「洞洞館計畫」展至六月廿八日,地點為台大舊哲學系館。
老房子說什麼? 建築,是凝固的記憶
三個月前,在三座洞洞館不遠處,台大剛為建築師伊東豐雄設計的社科院,舉辦一場盛大的動土典禮。在這場建築的「出生」儀式中,政商雲集、好不熱鬧。
在台灣,人們對待「建築」和「人」的生與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人出生時平平靜靜,卻多半有著冗長的葬禮;相反的,建築興建之初總是轟轟烈烈、拆除時卻乏人聞問。
近年台灣城市面臨都市更新,許多年逾半百、卻無緣晉身「古蹟」的老房子,經常在一夕間怪手臨門、瞬間人間蒸發。當新的大樓在原地立起,人們已經遺忘了它的曾經存在。
台大校園也正是台灣都市的縮影。歷史近百年的台大,近年因師生遽增、校舍老舊與不敷使用等問題,被迫拆除老建築,讓出基地給新建築。
建築是凝固的記憶。我們對建築死亡的冷漠,正反映台灣人對歷史記憶的疏離。
洞
洞館誕生的一九六○年代,是國民政府遷台「驚魂甫定」、準備落地生根的年代;邀請張肇康在洋溢日式風的台大校園,以結合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方式打造
洞洞館,正代表執政者準備深耕台灣的決心。洞洞館最具特色、讓人想起傳統中國花格窗的「洞洞」,其實正是建築師在台灣投射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
但那也是充滿白色陰影的年代,許多如同洞洞館這樣帶著文化符號的建築,經常在台灣曖昧不清的歷史記憶中,消失了身影。三年前洞洞館面臨拆除,許多與洞洞館朝夕相處的台大師生,可能都不了解他們終日凝視的「洞洞」,深藏著如此豐厚的文化記憶。
(聯合報)
--
無糖豆漿蛋白質 熱量同肉類
Q:聽說無糖茶與無糖豆漿熱量低,營養價值高,可當水喝,兼顧減肥與健康嗎?
A:無糖豆漿的蛋白質與熱量含量視同肉類,因此不鼓勵將無糖豆漿當水來喝。
一般簡易換算為260c.c.豆漿等於1兩(37.5公克)的肉,若當成水喝,就等於吃太多肉。恐吃進過量蛋白質和熱量,建議1天可喝300到 600c.c.無糖豆漿,但需減少肉類1到2兩的攝取量,才不會吃進太多蛋白質。
無糖茶較不易引起發胖問題,可當水喝,但每天建議量為體重乘以30,也就是體重60公斤者,一天建議飲水量為1800c.c.,不要過量拼命喝。
喝茶易睡不著
目前對茶類引起骨質疏鬆的證據並不明顯,所以不需擔心骨鬆問題,但若喝茶會睡不著就應少喝。
(蘋果日報)
--
北二高增匝道 到三峽更便捷
假
日車潮擁擠的台北縣三峽老街,未來開車路線有新選擇了!台北縣交通局預計投入經費4300萬元,在原有的北二高北上匝道處增設一處新出口,直接可連接三峽
鎮文化路直通三峽老街,省下一半行車時間,日前已獲得高工局審議通過,正進行用地取得及發包施工,預計2013年啟用通車。
桃園以南遊客
前往北縣三峽老街遊玩,常利用北二高於三鶯交流道出口下平面道路,但往三峽復興路方向時,因該路為三峽、鶯歌及樹林柑園地區等地居民進出的重要道路,導致
假日尖峰時段車流不息,加上沿路交通號誌管制,駕駛們從交流道至老街短短約1公里路程,常需耗時超過半小時,抱怨聲浪不斷。
位三鶯北上出口
北
縣交通局長林重昌表示,兩年前即針對此完成三鶯交流道整體交通改善研究,提出增設北上出口匝道構想,去年將報告送交通部高公局爭取,歷經1年多的時間,終
於在本月26日獲得委員會審議通過,預計編列4300萬元經費,目前正著手進行徵地、工程發包,預計工期
8個月,3年後北上民眾可選擇新匝道下高速公路,直行至文化路轉和平街,就可抵達三峽老街,可省下一半的行車時間。
(蘋果日報)
--
研究:唯我世代 大學生較自私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當前的唯我世代(Generation Me)大學生要比20年前的大學生自私得多,對他人也比較沒有同理心,缺乏同理心的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惡化地最快。
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康拉斯分析1979到2009年間進行的72項同理心相關研究,發現1980年代以來,大學生同理心已喪失近4 成,2000年之後,更每況愈下。
這72項研究在30年間共調查了近1萬4000名美國大學生,密大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已在美國心理科學學會年會發表。
這項研究發現,和1970年代末期的大學生相比,現在的大學生比較不認同「我偶爾會設身處地,試著更了解友人」和「我常對運氣沒我好的人報以溫柔關心」。
研究人員認為,人心不古和媒體充斥暴力、網路等現代科技使人與人面對面互動減少有關。網路交友輕而易舉,可能讓人不想回應他人的問題。真人實境競賽塑造的社會環境,也讓人無法放慢步調,傾聽需要同情的他人細訴。
(聯合報)
--
4G將亮相 iPhone現棄機潮 美3GS售價已降50%
蘋果iPhone4G即將亮相,通訊行業者表示,加計水貨,全台蘋果第三代 iPhone已銷售超過三十萬支,保守估計,約有三分之一機主會為了搶鮮,在年底前換機,屆時將有近十萬支iPhone舊機流入二手市場,棄機潮一觸即發。
從事二手機交易逾五年,北市某通訊行老闆小P說,自傳出4G將上市消息後,要賣第三代iPhone(包括3G及3GS)者,只能用「暴增」形容,其中不乏品相良好,幾乎九成九新的超新二手機。
網拍平台上,也有同樣現象。以PChome露天拍賣為例,目前站內iPhone相關商品約五千件,二手機就有六百件,比重超過一成;而且,許多是集中在近兩周才刊登的新物件,還在持續增加中,顯見舊機主之「棄機心切」。
價格部分,iPhone3GS入門款十六GB定價兩萬四千元,但只要拆封,就算玩一下,標榜九成九九新,二手價已殺到一萬五千元,現打六折。二手機商表示,隨拋售數量增加,價格還會下探,品相差者恐怕只剩一萬元殘值。
至於未拆封新機,現雖還挺在兩萬元之譜,但通訊行業者說,隨電信三雄降價消化庫存,跌價情況將更嚴重,打個九折,實際成交價一萬八千元,算是相當合理。一旦4G正式上市,3GS恐怕還有兩、三千元跌價空間。
小P分析,iPhone機主中,除忠實蘋果迷外,很多還是3C重度使用者,兼具愛搶鮮及忠誠度高之特質,換新機的意願,遠超過其他廠牌手機。「不用多,三個人裡面只要一個人換,就有十萬支等著脫手」。
從
事公關業的卅一歲莊小姐,使用iPhone3GS已近兩年,始終密切關注4G上市消息,希望在這之前就能把3GS賣出,「我就是要當那個使用最新
iPhone的人!」她說,最近身邊使用iPhone3G或3GS友人,幾乎都強烈抱持著「要當創新使用者」心態,並爭相問旁人是否有意收購舊機。她還滿
懷期待地說,3GS相機沒閃光功能,希望4G可以加入。
同為3GS用戶的廿九歲侯先生,他正期待著4G上市後伺「機」而動。身為開車族,他認為3GS的GPS功能不夠完善,開錯方向、遠離目的地時,不會發出提示,若4G可以改善這一點,他會更加期待。
美國零售業龍頭Wal-Mart已宣布調降 iPhone3GS售價,降幅達五○%。二手機商認為,台灣降價是遲早的事,屆時求售人數會更多,價格還會更差,大批舊機將流入二手及網拍市場,這波 iPhone棄機潮,將成另類「台灣奇蹟」。
(中國時報)
--
生死一百年 送別生命的經驗 送君最後一程 看盡人性百態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從事葬儀產業相關工作的「送行者」,則見證了不同年代送別生命的特殊經驗,努力為生命留下莊嚴的最後一幕。
法師看喪禮 赤裸現人性
「張家代代出天師,陳家代代出大法師。」這是台灣道教界流傳的一句話,陳家就是描述國寶級道長陳榮盛家族。陳家世代擔任道長,當前道教界輩分最高的是「鼎」字輩,全世界不到六人,其中有三人是陳家的眾師兄弟,高齡八十三歲「鼎陞道長」陳榮盛的地位尤為崇高。
六
十一歲的第七代道長陳槐中是陳榮盛的兒子,陳槐中表示,家族雖然以主持建醮儀式為主,但有些較有名望的家族也會找他們辦喪事。他主持不少喪葬法事,看盡人
生百態,有些子女很孝順,哭到死去活來;有些子女為爭家產失和,僵持不下,長輩的遺體還為此擺放在殯儀館好幾個月,始終無法入土為安,「喪禮中最能展現赤
裸的人性。」
他強調,過去喪儀重視古禮,每個儀式都很講究,不同死法就要有不同的儀式送葬,但現在葬儀社一手包辦,許多喪儀早就亂了規定,反而失去莊嚴肅穆的一面。
陣頭多元化 花車伴脫衣
早
期民間葬儀除了道士,還有五花八門的喪葬陣頭,包括牽亡歌陣、五子哭墓、三藏取經等。許多藝陣都是光復後才萌生發展,增添葬儀的多元色彩,其中最受矚目就
是民國七十到八十年代盛行的電子琴花車。從雲林縣西螺、台西一帶崛起的電子琴花車,短短幾年內風靡全台,民國七十三年到達頂峰,全國約有三百多團,大都集
中在中南部。隨後出現脫衣舞亂象,引發各界抨擊,逐漸式微。
隨著時代變遷,葬儀人員也出現重大變化,土葬的減少連帶衝擊撿骨師等行業,傳
統紙紮業有的也轉型成為文創產業。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二○○七年設立了紙紮精品專賣店「skea.台灣燒趣王」,開創紙紮精品豪宅,還有幾可亂真
的電子新品iPod、iPhone、Wii,平均月營收在三十萬元以上,連國際媒體路透社都前來關注。
新興禮儀師 工作搶破頭
近年來,新興的禮體師與禮儀師盛行,國內殯葬業者龍巖人本指出,一般禮儀師享有高薪和優渥待遇,底薪約在兩萬五到兩萬八千元之間,資深者甚至可達八到十萬元,雖然常因工作繁忙,無法休滿一個月七天假,但還是搶破頭,大型殯葬公司招考禮儀師的錄取率通常不超過一成。
台
大外文系畢業的王羿之,擔任禮體師已超過四年,她說,外界認為殯葬人員坐擁高薪,但鮮少人知道,該行業是二十四小時待命,手機要隨時開機。她剛開始看到死
者支離破碎的面貌時,確實相當震撼、不舒服,尤其是車禍、自殺或溺死的遺體,通常面目全非,但震驚兩秒後,就要強迫自己立即上工。
黑色商機多 上看數百億
年資超過五年以上的禮儀師王智宏,原本被父親視為「低階行業」,父子關係一度降至冰點。但時間一久,王父見他越來越專業、具備耐心和同理心,且更注重小細節,也逐漸對他的職業改觀,現在還會驕傲地告訴別人:「我兒子是禮儀師。」
據統計,台灣一年死亡人數約十四萬人,從生前契約、大體SPA到規劃墓園,一人喪葬費三、四十萬元跑不掉,「黑色商機」上看數百億元。如今「送行者」已結合專業、商機,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讓台灣的葬儀文化更加多元豐富。
(中國時報)
--
塗鴉「殺」風景…千人洞、仙樹抱石神木遭「漆」凌
阿里山豐山風景區的「豐山十景」因土石流肆虐,自然景觀遭受嚴重破壞,富盛名的「千人洞」與「仙樹抱石」神木更遭盜伐及塗鴉,慘不忍睹。
神木至少被盜伐12顆樹瘤
有
山友最近由豐山風景區入山前往水漾森林,途中在大點雨嶺的山上溪流景點「仙樹抱石」處,發現被人用紅色油漆塗鴉,並寫上十一、十二等編號,紅檜神木的根部
樹瘤也被盜伐。根據現場告示、編號推算,仙樹神木至少被人盜伐十二顆樹瘤,噴漆則可能是林務局人員在做「盜伐木現場處理」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另在神木下方
也有人利用巨石留下噴漆的時間等字樣。
「千人洞」裡也看得到塗鴉,台灣最大的地洞內出現「葉小燕」三字,同樣紅色噴漆,旁邊還有一個署名也是噴漆書寫的,由於字體較模糊,時間應比「葉小燕」早一些。
位居嘉義、雲林、南投三縣交界處的豐山風景區,以「豐山十景」聞名,十景分別為:石盤谷瀑布群、蛟龍大瀑布、花崗水上青、梅花嶺、蛇樹下蛋、仙樹抱石、大點雨瀑布、千人洞、仙夢園、石夢谷。
千人洞是全台最大之天然山洞,位於豐山東方大點雨嶺的茂密森林中,海拔一八四五公尺,洞長二五○公尺,寬六十公尺,最高處約四層樓高,洞底平坦成一弧狀,可容納千餘人。在日治時代,曾做為防空洞,千名日軍為了躲避美軍轟炸也曾在此地紮營當駐地。
「仙
樹抱石」位於大點雨嶺的頂端山谷中,旁有清涼的小溪,這棵被盜伐又被噴漆作記號的巨大檜木長在一個巨石上,以強韌的虯根盤住巨石。巨石的下方形成一小型天
然岩洞,足以容納四、五人宿於內。洞內的石壁上,出奇地形成大小不同的「儲蓄閣」,大者可擺毛毯,小者可放罐頭、寶特瓶等物品,常是打獵者及登山客的營
地。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