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121011

解謎G蛋白 2學者共享化學獎 夢中被妻撞醒接喜訊

2012 諾貝爾獎
2012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天揭曉,美國生化學者雷柯維茲與柯比歐卡共享榮耀,他們因發現G蛋白耦合受體的運作方式而獲獎,這項突破對於同類型研究有重大幫助,未來有助研發更有效的藥物。


現年69歲的杜克大學學者雷柯維茲(Robert Lefkowitz)和與57歲史丹佛大學學者柯比歐卡(Brian Kobilka)曾合作研究。

了解訊號傳遞過程
評 審團指出,人體內的G蛋白耦合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有上千種,包括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人體分泌荷爾蒙會引發生理反應,如遇到緊張狀況,腎上腺素會分泌,或聞到咖啡,會產生 愉悅的心情,關鍵就在於細胞之間彼此傳達接收到的訊息,兩名學者的研究成就在於了解訊號傳遞的過程,解開GPCR的序列與立體結構。相關領域獲諾貝爾肯定 並非第一次,1994年,美國學者吉爾曼(Alfred Gilman)因發現G蛋白而獲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GPCR有上千種,雷柯維茲與柯比歐 卡的研究只專注於其中一種,但因他們的先驅研究,讓其他人更加了解生理反應,也更明白人體對藥物的反應,有助開發減少副作用的藥物。國內中央大學生命科學 系副教授孫維欣表示,他倆的研究對後來同類型的受體研究,具開啟效果,「與GPCR相關的藥物,在目前市面多達半數。」

自嘲先理髮見記者
諾 貝爾記者會安排跟雷柯維茲電話連線,當時是美東時間清晨6時,他透露根本沒聽到電話聲,因為「我睡覺都戴耳塞」,他是被老婆的手肘撞醒的,得知獲獎「既震 撼又驚喜」,記者追問他打算做什麼,他說:「先去辦公室,然後理髮,如果你們看見我,就知道非理不可。」現場一陣哄笑。住加州的柯比歐卡也是在半夜被電話 吵醒,不過他說:「大概再也睡不著了。」他說太意外了,過了半小時才慢慢有感覺。

有助研發有效藥物
陽明生科院院長高閬仙昨表示, 雷柯維茲早在1980年代,克服當時還不成熟的技術,分離蛋白質使受體純化,找出DNA序列,並發現其7次穿膜的特性,藉以更明白蛋白質的性質;而柯比歐 卡則把受體的立體結構定出來,讓學者了解同類蛋白質如何接收不同訊號。台大醫院內分泌科醫師蔡克嵩指出,兩人的研究是藥物發明的基礎,許多藥物可利用對 GPCR的相關研究,了解發生疾病時,荷爾蒙如何作用,在臨床上設計方式來改善問題。

雷柯維茲小檔案
★出生:1943/04/15生於美國紐約市,現年69歲
★學歷: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哈佛大學駐校實習
★經歷:杜克大學教授、杜克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得獎原因:研究G蛋白耦合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的成就
★家庭:已婚,有5子女、5孫兒

柯比歐卡小檔案
★出生:1955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現年57歲
★學歷:明尼蘇達大學生物化學系畢業、耶魯大學醫學院
★經歷:曾與雷柯維茲合作研究、哈佛醫學院研究員,現為史丹佛大學柯比歐卡實驗室主持人
★得獎原因:研究G蛋白耦合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的成就
★家庭:已婚,有2子女

迷偵探書 窮小子讀完醫科轉行

共享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榮耀的雷柯維茲與柯比歐卡,前者是在紐約布朗克斯區長大的窮人家小孩,原本從沒想過走上研究之路;後者是麵包師的兒子,為人謙遜寡言,在大學認識妻子後才走上專業研究之路。
雷柯維茲是波蘭移民的後代,他在紐約的老家僅是一間兩房的小公寓,家境並不富裕。

蛋糕師傅之子出頭
雷 柯維茲是個啃書蟲,小小年紀就讀遍家裡的偵探與醫學小說,小學時立志要當醫生。從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擔任研究員,迷上了當時屬於新興領域的生物受體研究,結果便一頭栽進去,成了頂尖的研究學者。
柯比歐卡在明尼蘇達州的鄉村長大,祖父與父親都是蛋糕師,媽媽則負責裝飾蛋糕。

柯比歐卡夫唱婦隨
柯比歐卡進入明尼蘇達大學就讀時,遇到未來的人生與研究伴侶田同蓀(音譯,Tong Sun Thian)。田女士說:「他一直是最頂尖的,但總是如此謙和安靜,讓你不知道他的存在。」現在兩人夫唱婦隨,一起在史丹佛大學的柯比歐卡實驗室工作。

(蘋果日報)
--
找出製藥關鍵 美2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雷夫科維茲(Robert Lefkowitz)及柯畢爾卡(Brian Kobilka)因為深入研究細胞如何回應外來刺激,有助於研發治療糖尿病、癌症、憂鬱症更有效,副作用更少的藥物,共同榮獲二○一二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六十九歲的雷夫科維茲與五十七歲的柯畢爾卡因為發現G蛋白耦合受體(GPCR)的運作原理而獲獎,兩人將平分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五百一十萬元)的獎金。

GPCR 幾乎參與了每一項生理功能。GPCR偵測抵達細胞表面的賀爾蒙、神經傳導化學物質、氣味與其他訊息分子,然後活化細胞內的G蛋白,進而誘發影響知覺、行 為、以及諸如心跳速率和血壓等基礎功能。這些訊息傳導途徑若出現功能異常,則會導致糖尿病、視覺障礙、氣喘、憂鬱症及特定癌症等數十種疾病。

透 徹了解GPCR如何與G蛋白相互作用,將能改善相關藥物作用,並提供前所未知的治療標靶,是製藥與生技業者最熱門的研究領域。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瑞典隆德 大學無機化學教授里丁表示,這項發現是醫學研究的關鍵:「如能掌握受體的外觀及運作的原理,我們必能據以研製效果更顯著、副作用更少的藥物。」

柯畢爾卡華裔妻 是賢內助

雷夫科維茲表示諾貝爾委員會透過越洋電話通知他得獎時,他正在睡覺。因為他有戴耳塞睡覺的習慣,所以是太太給了他一拐子,他才醒來接電話:「這是天大的驚喜」。柯畢爾卡的妻子田東山是華裔,也在他的實驗室任職,是標準的賢內助。

英國生物學學會執行長唐斯表示,兩位得主的研究範圍已經跨越其他領域。他說:「此一橫跨遺傳學與生化學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奠定我們對現代藥理學,以及活體有機體各部位細胞如何對外來刺激產生不同反應的許多了解。」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化學科教授艾克維斯特表示,雷夫科維茲堪稱「此一研究領域之父」。他說:「現有約一千四百種藥物中,約一千種是小藥丸,其中大多數與些受體相互作用。」

引孟克「吶喊」…說明顫抖喘氣、心跳加速

真的太晚下班了。明月當空,你從偏遠的公車站步行回家,突然聽見背後響起腳步聲,快速接近。你嘗試告訴自己:「沒啥好怕的,不過是另一個同樣被操到這麼晚才能下班的可憐人罷了。」但是毛毛的感覺愈來愈強烈,真的有人跟在你後面……。

這不是哪則社會新聞或靈異故事,而是諾貝爾委員會說明本屆化學獎得主的新聞稿。情境中的主角開始拔腿狂奔,打開家門大鎖後,渾身顫抖、心跳加速、猛喘大氣。新聞稿改編了孟克的「吶喊」,說明受到刺激時,人體如何反應。

人體的眼、鼻、嘴具備可以感知光與氣味的感應體。體內的細胞也具備類似的荷爾蒙感應體。這些感應體還可以標示腎上腺素、血清素、組織胺、多巴胺等物質。隨著生命演化,細胞不斷以同樣的基本機制解讀它們的環境:G蛋白耦合受體。然而科學家始終無法破解它們運作的原理。

人類體內的無數細胞密切互動。它們大多具備特定功能,包括貯存脂肪、記錄視覺印象、製造荷爾蒙、累積肌肉組織。人體各部位發揮應有功能的前提是,細胞必須密切協調、感知所處的環境,同時掌握周圍的動態。為了發揮這些功能,它們需要感應體。

細胞表面的感應體又稱受體。雷夫科維茲與柯畢爾卡因為破解G蛋白耦合受體(GPCR)運作的原理而獲獎。

兩人破解β-腎上腺素受體結構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國學者雷夫科維茲、柯畢爾卡,表彰他們對「G蛋白耦合受體」的研究。義守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黃士哲說,抗過敏、治療高血壓的藥物都與此有關,國內研究多半在藥理和生理學領域。

黃士哲解釋,受體蛋白質在細胞膜上,它接收外界訊號後,傳到細胞裡的G蛋白,再引發細胞反應。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孫維欣說,以人體來說,「G蛋白耦合受體」是七百多種受體的統稱,市面約四至五成的藥物是針對它設計。

孫維欣表示,列夫柯維茲是第一個發現「β-腎上腺素受體」(G蛋白耦合受體的一種)的人。二○○七年,這兩位學者用X光結晶學方法解出了β-腎上腺素受體的結構,這是人類破解的第二個G蛋白耦合受體結構,至今沒有第三個。

(聯合報)
--
化學獎 細胞膜受體研究 惠及藥物研發

美國科學家萊夫科維茲與克比爾卡今天共同成為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們在G蛋白耦合性受體的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了解受體作用,對研製更有效的藥物深具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Sciences)指出,萊夫科維茲(Robert Lefkowitz)和克比爾卡(Brian Kobilka)因發現G蛋白耦合性受體的內部運作方式而獲獎,他們將平分120萬美元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這座獎是頒發給化學相關研究,但其實受惠最多的應該是藥物研究領域。

目前已知人體約有一千種此類受體,這些受體不僅對生理作用不可或缺,也是對藥物產生反應的要素。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大約一半的藥物都透過G蛋白耦合性受體達到效果,當中包括β受體阻滯劑(beta-blocker)、抗組織胺藥物,以及多種精神病藥物。」

開發出以G蛋白耦合性受體為標的的更有效方式,一直是製藥和生物科技公司的重點。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兼瑞典隆德大學(LundUniversity)無機化學教授里丁(Sven Lidin)在記者會指出,得獎者的發現對醫藥研究關係重大。

他說:「了解受體結構和作用方式,將讓我們得以研製更有效且較無副作用的藥物。」

G蛋白耦合性受體在體內許多生物功能扮演核心作用,因此與廣泛疾病有關聯,但由於缺乏對這些受體作用方式的基礎認知,科學家一直難以研製能準確以這些受體為作用標的的新藥。

專家指出,化學獎兩位得主的研究成果,開啟了研製更有效藥物的大門。

以G蛋白耦合性受體為標的的藥物,可能用來治療中樞神經系統、心臟疾病、發炎和代謝異常相關疾病。

69 歲的萊夫科維茲是美國北卡羅來那州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生物醫學與生物化學教授,而1955年出生的克比爾卡則是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

萊夫科維茲利用放射線,揭開包括腎上腺素受體在內的受體秘密,然後理解受體的作用方式。

克比爾卡的研究成果則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到,有一整個結構類似的受體家族,而這個受體家族就是現在所謂的G蛋白耦合性受體。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分子生物物理學教授桑瑟姆(Mark Sansom)表示,G蛋白耦合性受體「長久以來一直都是膜蛋白研究領域的聖杯」。

他告訴倫敦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這種受體是管理許多生理作用的基礎,從神經系統到味覺、嗅覺都是。」

「這種受體也是主要的藥物作用標的,因此對製藥業極為重要。」

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主席沙卡須利(Bassam Z. Shakhashiri)說,這座獎是「極好的表彰,因為(他們的研究)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體內生化系統的錯綜複雜細節。」

(中央社)
--
美國雙雄 標靶藥物更具療效 獲諾貝爾化學獎

二 ○一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十日揭曉,由同為美國藉的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與柯比爾卡(Brian K. Kobilka)共獲殊榮,均分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五百廿萬元)獎金。兩人的開創性發現揭開了重要的「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內在運作機制,而GPCRs是研發更具療效標靶藥物的關鍵。

六十九歲的萊夫科維茨獲知喜訊後表示:「我最初料想興奮感將會大爆發,結果卻沒有,我只有舒適的麻木感。」五十七歲的柯比爾卡則說,他將把所得獎金當做退休的基金,或將這筆錢遺留給子女。

瑞典皇家科學院專設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指出,曾有一段極長時期,人類無法了解細胞如何感應環境,以及進行每時每刻的跨越細胞膜兩側的訊息傳遞。科學家過去雖曾推測應與細胞表面某種靈巧受體有關,但對於這些受體具體是由什麼構成,以及相關運作機制的謎團則不得其解。

萊夫科維茨於一九六八年著手運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成功借助碘同位素的輻射追蹤,揭示了多種細胞受體。其中包括從細胞壁中找出β腎上腺素受體,並對其運作方式取得初步了解。

其 研究團隊接著在一九八○年代獲致下一步重大突破。新加入的柯比爾卡以開創性的方法,從人類基因體(基因組)中找出了β腎上腺素受體的基因密碼。研究人員從 而發現β腎上腺素受體本質上與眼球細胞感光受體相似,因而瞭解到存在一整個受體家族,其外形相似且以相同方式發揮功能。這一整個受體家族現在被統稱為G蛋 白偶聯受體。當今將近一半的藥物,以及大部分的維生素和毒物,都是以配體形式,與G蛋白偶聯受體結合,以發揮其藥效和作用。

柯比爾卡並進一步在去年達成了另一重要突破:他的研究團隊在β腎上腺素受體被荷爾蒙激活並向細胞內傳遞訊息的瞬間,捕捉到了彌足珍貴的影像。這不僅是分子生物學歷史上的一項傑作,也是持續數十年的研究工作的結晶。

30年研究 萊夫科維茨獲60獎

六十九歲的萊夫科維茨,目前是美國杜克大學生醫暨生化學教授。他坦言,諾貝爾委員會致電通知他獲獎時,自己因為戴著耳塞睡覺,完全沒聽到電話鈴響。

波蘭裔的萊夫科維茨,自幼熱愛閱讀醫學小說和推理故事,小學時就立志要當醫生。後來他如願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並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研究員期間,萊夫科維茨投入當時仍為全新領域的受體生物學研究。一九七三年,他完成住院醫師與心臟科臨床訓練後,獲聘於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任教,一九八二年升任詹姆斯.杜克醫學榮譽教授。

萊夫科維茨近三十年研究生涯獲得六十項大小獎座,包括二○○七年獲頒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獎章。去年,美國臨床研究學會在會刊中,盛讚他為「當代醫學與生醫研究領域真正的大師之一」,並表彰他面臨阻礙仍然堅持不懈,對同儕寬厚大度的器量。

沒當小開 柯比爾卡熬成大師

柯比爾卡生於一九五五年,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並擔任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這位害羞、文質彬彬的糕餅老店後代,沒有繼承家業,反而在熱愛的生物和化學領域成為頂尖大師。

柯比爾卡出生於明尼蘇達州鄉間,祖父和父親都是糕餅店老闆,母親則負責裝飾蛋糕。

他 於明尼蘇達大學杜魯特分校念生物暨化學系,就在那裡遇見了後來的太太田桐蓀(Tong Sun Thian,譯音)。之後他進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柯比爾卡前往杜克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師承萊夫科維茨,師徒二人同時成為新科諾貝 爾化學獎得主,傳為佳話。

與他相識多年的舊金山加大名譽教授波恩(Henry Bourne)戲稱,「如果真的選他,要把他弄到斯德哥爾摩(領獎)得費一番手腳。」因為柯比爾卡羞怯的性格,和他的學術成就一樣出名。

(中國時報)
--
美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三公布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科學家雷夫科維茲(Robert Lefkowitz)及柯波卡(Brian Kobilka)獲得,並讚揚兩人對「G蛋白耦合受體」的研究促進醫藥發展。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世上有半數藥物治療是透過人體內的G蛋白耦合受體發揮藥效。」其中一名委員利丹(Sven Lidin)也表示,了解這類受體的運作方式有助日後發展「療效更佳且副作用更少的藥物」,因此堪稱貢獻良多。

今年69歲的雷夫科維茲是美國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並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醫學中心擔任教授。57歲的柯波卡則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兩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120萬美元)的獎金。

雷夫科維茲稍早向媒體透露,諾貝爾委員會來電告知得獎時他正在睡覺。他表示:「我一開始沒聽到電話,因為我戴耳罩睡覺,結果我太太推我一把,我才接到電話。這消息讓我非常震驚。」

柯波卡也透露自己是在委員會第2次來電時才接到電話,並有幸和5名委員講到話。他表示:「他們輪流在電話上向我致意。我猜他們是故意這樣好讓你相一切是真的。如果只有1人打來,我可能以為是惡作劇,但當瑞典腔濃厚的5人一起打來時,就不是鬧著玩的了。」

科學家多年來試圖解開人體細胞如何與環境互動的謎題,例如腎上腺素如何刺激血壓上升。雷夫科維茲成功透過放射線了解細胞中的受體運作,而柯波卡則發現稱為「G蛋白耦合受體」的受體族群。

美國化學學會會長沙卡希利(Bassam Shakhashiri)表示:「兩人的貢獻讓我們更了解健康與疾病。這項發現有助發展新藥來對抗疾病。」

諾貝爾委員會自周一展開為期1周的得獎發表,周四、周五將陸續公布諾貝爾文學獎及和平獎得主。

(工商時報)
--
2012諾貝爾獎 揭細胞感應之謎 美雙傑奪化學獎

今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十日揭曉,兩位美國科學家因發現人體細胞感知與回應外界訊號的「G蛋白耦合性受體」運作方式,對人體分子運作提供重要見解,有助醫界研發 更佳藥物而獲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現今藥物超過半數作用在G蛋白耦合性受體上,兩位學者的成果有助研發副作用更小的更好藥物,為醫療研究帶來重大進 展,因此決定頒獎表彰。

有助研發副作用較少藥物

六十九歲的杜克大學生物醫學與生物化學教授萊夫科維茲,以及五十七歲的史 丹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克比爾卡, 一九八○年代以來致力尋找讓身體細胞對外界訊號有所反應的蛋白質,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發現細胞的重要成分「G蛋白耦合性受體」(GPCRs),並描繪出 「G蛋白耦合性受體」的運作方式。

究竟細胞是如何回應環境、適應新狀況,長久以來都是個謎。由於腎上腺素會對細胞作用,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因此科學家懷疑細胞表面有某種荷爾蒙受體,但這種受體究竟是什麼組成、如何運作,學界卻一直未有定論。

萊夫科維茲利用放射線發現了包括腎上腺素受體在內的多個受體,逐漸了解受體運作方式;後來加入的克比爾卡,則是進一步了解受體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這個家族,就是我們後來所稱的「G蛋白耦合性受體」。

二○一一年,克比爾卡達成另一項重大突破,他的團隊拍攝到腎上腺素受體受到荷爾蒙活化、並傳送訊號到細胞時的影像,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譽為「分子學的傑作」。

細胞受體 讓人類感覺氣、味、光

目 前已知人約有一千個遍布體內細胞的蛋白質受體,能讓身體回應腎上腺素等各式化學訊號,並使細胞互相溝通。有些受體分布在鼻子、舌頭、眼睛上,能讓我們感覺 到氣味、味道與燈光,而這些受體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它們對生理過程至關重要,也因為受體會回應藥物,有助醫療進展。諾貝爾獎評審表示,「目前大約一半 的藥物是透過G蛋白耦合性受體發揮作用」,了解受體,為研發「副作用較少的更好藥物」提供工具。

道賀電話審慎 怕誤認是惡作劇

萊 夫科維茲十日透過電話會議接受瑞典記者訪問時表示,瑞典皇家科學院打電話來時,他睡得正甜,而且又戴著耳塞,根本沒聽到電話響,是妻子把電話給他,他才知 道得獎喜訊。克比爾卡則是在凌晨二時三十分左右接到電話,諾貝爾委員會還找了五名委員輪番跟他說話,就怕他以為自己是接到惡作劇電話。

萊夫科維茲為波蘭移民第三代,是家中獨子,童年生長在紐約一間只有兩個臥房的公寓中,從小熱愛讀書,飽覽父母藏書、醫學小說、偵探故事,小學時代就立志當醫生,後來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

克 比爾卡則是在明尼蘇達州長大的鄉村小孩,祖父與父親都是麵包師傅,他先在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生物學與化學,後來到耶魯大學研讀醫學,而後進入杜克大學當博士 後研究員,在萊夫科維茲手下做研究,兩人合力整合「G蛋白耦合性受體」的基因定序。萊夫科維茲與克比爾卡將平分八百萬克朗(約三千五百萬台幣)獎金。

學者解析 G蛋白耦合性受體 現代藥物標靶

「由 於人體細胞的細胞膜內外不通,細胞膜外的訊息主要靠G蛋白耦合性受體(GPCRs)接收後傳遞到細胞膜內,進而引發身體各種反應。」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 給兩位鑽研G蛋白耦合性受體家族中β腎上腺素受體的美籍科學家萊夫科維茲(Robert J. Lefkowitz)和克比爾卡(Brian Kobilka),義守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黃士哲解釋:「G蛋白耦合性受體是非常重要的訊息傳導途徑,也是一個家族,β腎上腺素受體就是家族成員之一。」

G蛋白耦合性受體位於細胞膜上,負責接收外在訊息,如果這些訊息傳導途徑出現異常,將會導致糖尿病、視覺障礙、氣喘、憂鬱症及特定癌症等數十種疾病;其中β腎上腺素受體若功能異常,則恐導致高血壓或胃潰瘍等疾病。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孫維欣指出,萊夫科維茲是第一位發現G蛋白耦合性受體中的β腎上腺素受體、並且將它的功能與調控機制研究得非常透徹的人;克比爾卡則是進一步以X光晶體繞射方式,解開β腎上腺素受體的結構,揭示G蛋白活化時如何改變形狀,為後繼研究奠定基礎。

孫 維欣表示,要研究G蛋白耦合性受體向來很困難,因為G蛋白不容易被純化與結晶。二○○○年有科學家發現一個與視覺有關的rhodopsin受體,但這次諾 貝爾獎得主解構的β腎上腺素受體,會影響到神經傳導、胃腸蠕動、高血壓、心律不整等,顯然在生理與藥理上的應用更為重要與廣泛。

近半藥物透過GPCRs發揮作用

孫維欣表示,目前有將近一半的藥物都與G蛋白耦合性受體有關,儼然成為現代藥物的標靶,解構G蛋白耦合性受體如何與G蛋白交互作用,將有助於科學家改善相關藥物的作用。

黃士哲舉例,高血壓藥物就是以阻斷β腎上腺素受體訊號的方式,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抗過敏藥物組織胺受體拮抗劑,正是以G蛋白耦合性受體為標的開發出的藥物。

(自由時報)
--
hTC行動電源自燃 連3起 沒插電沒使用 燒破背包「恐怖」

人 手一支智慧手機的年代,行動電源是重要配件,品質需要重視。《蘋果》接連接獲兩名讀者投訴,指購買hTC(宏達電)手機搭配贈送或購買的一款行動電源,在 「沒插電、沒使用」下自燃燒毀,還有網友po文指該款產品無故自燃。hTC回應,已要求合作廠商對個案調查,再研究處理方式。

代理商先創國際公司表示,該款行動電源型號為3DVision PB-5000,為hTC手機搭配的贈品,並無販售,數量約上萬個。

「會自燃也太誇張」
經 營酒吧的Jacky說,他去年資訊展購買hTC手機,加價九百九十元購買該款行動電源,上月底,他擺放在吧檯的背包突然冒煙燃燒,塑膠燃燒的惡臭撲鼻,店 內有四名客人目擊,他將背包翻開,發現行動電源已成焦黑,背包燒出兩個破洞還不斷冒煙;他氣憤說,若發生在無人場所或行駛中車輛,後果不堪設想,「我不想 要求賠償,只希望商人思考後果的嚴重性。」
上班族林小姐則說,她去年購買手機贈送該款行動電源,日前帶去上班,離開座位時發現放包包的側櫃冒白 煙,打開抽屜時,白煙驚動火警警報,害得一百多名同事被迫撤離辦公室,她包包、錢包、信用卡等全毀,損失近萬元。她說,當下行動電源並未接手機或插頭,僅 剩一點電力,「會自燃也太誇張。」

廠商稱一年該換新
對此,hTC回應,該款產品是搭配hTC手機銷售贈品,並未販售,目前接獲一名消費者投訴,尚未發現連續性問題,親訪該消費者後,已贈另款hTC行動電源作為補償,將要求合作廠商調查自燃原因,再確認後續處理方式,消費者若有類似情形可與hTC聯繫。
代理商先創國際則表示,受委託提供保固一年,將與製造原廠聯繫了解自燃原因;業者並表示,行動電源是耗材,建議使用一年或充電三百次後,應更換新品,說明書也有註明提示。

學者:是品質不良
台大電機系教授林宗男說,行動電源的確是耗材,但使用久了只會蓄電量減少,會冒煙就是品質不良,不該讓消費者承擔責任。林宗男建議民眾,充電時應遠離易燃物品跟火源,3C業者京典國際則建議,盡量別將電子產品放包包或用套子包起來,以免碎屑造成短路或過熱,增加燒毀機率。
政院消保處簡任秘書陳星宏則說,若有民眾投訴,消保官將進行了解,若多人發生此狀況,會要求業者下架回收。民眾王春權說:「沒充電也沒接手機居然會冒煙,太恐怖了。」
問題行動電源是先創公司代理的3DVision PB-5000。

問題行動電源小檔案
●品名:3DVision PB-5000
●容量:5000mAh
●保固:1年
●成分:鋰聚合物
●銷售:為購買hTC手機搭配贈品
●注意事項:
◎使用1年或充電300次之後,建議更換新品
◎插插頭充電或接上手機充電時,遠離易燃物與火源
●客訴電話:
◎hTC客服專線0800088858、(02)87615959
◎代理商先創國際(02)87928855

(蘋果日報)
--
離譜校規 穿褲不穿裙須辦證 申請還被問「是否有性別認同障礙」

高 雄三民家商規定,女生制服只能著裙裝,穿長褲須填申請單;有學生在臉書透露,為申請「長褲證」,學校竟要她拿醫生證明,教官還建議她去輔導室找老師談,看 「是不是有性別認同障礙」,她反嗆:「有病的絕對不是我。」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長林燕卿表示:「連古代女人下田也穿長褲,學校確有刻板印象。」

一年僅22人獲准
三民家商現有約一千五百名女學生、五百名男學生,學校規定,女生穿長褲須填長褲申請單,又稱「長褲證」,並通過家長、導師、教官、生輔組長及學務主任等五個關卡簽名,每學年都要重新申請。上學年度約一百多人申請通過,本學年僅二十二人通過。
穿 長褲接受《蘋果》採訪的三民家商校長黃琇意表示,女生著裙裝是學生手冊規範,二○○九年還曾被媒體評為高中職制服最佳設計;她舉例,學生申請著長褲的理由 包括:腿外觀有傷痕、有氣喘或皮膚病需保暖,或檢附身心科醫師證明穿裙子沒安全感,還有家長證明孩子曾被偷窺、恐懼穿裙子。因過去發現學生偽造長褲證使 用,這學期才嚴格控管。
該校室內設計科二年級女學生表示:「不習慣穿裙子申請長褲證,學務處要求檢附證明,因自己沒有外傷缺陷,竟建議我找輔導老師談!」另名女學生也質疑:「為什麼穿長褲要被問東問西?」也有人在臉書批評:「當你們說醫生證明拿來,有沒有想過學生自尊受到創傷。」
學校教官私下表示,有的學生不找醫生、又不請家長出證明,才建議她們跟輔導老師談。校長黃琇意後來態度軟化說,若學生有需求,校務會議可討論,沒有非穿裙子不可。
女學生想穿長褲須經家長、導師等人簽名(上圖)。有學生在臉書透露(下圖),想申請卻被建議找輔導室諮商,自尊受辱。三民家商學生提供

「限制個人人權」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批評,不得用性別限制個人基本人權,「限制女學生只穿裙子,實在是落伍觀念!」高市教育局說,學校應尊重學生對服裝舒適的感受。
實踐大學服飾設計系助理教授林玫英說,校服應有裙子與長褲選擇,建議校方破除性別制式思考,尊重個人美感與選擇。

服儀規定爭議
2011/06
高市三信家商以學生在外訂做裙子太薄會透光,要求學生購買學校統一製作的制服才能註冊
2011/03
北市內湖高中學生不滿學校取締學生穿舊制服外套,50多名學生集體穿舊外套進校園,近400人在臉書連署要求學校開放
2010/09
高雄女中規定學生穿白襪且襪長須過腳踝,400多人連署要求學校解除襪禁
2010/03
台南女中學生不滿新任生活輔導組長嚴格執行在校除體育課外、不得穿運動短褲規定,集體串聯在升旗典禮脫褲抗議

(蘋果日報)
--
感冒拖1周 青年眼歪嘴斜 顏面神經麻痺 可補充維他命B

一 名二十多歲男子感冒後未及時就醫,不到一周竟變得眼歪嘴斜,不僅睡覺閉不了眼,進食時也因無法控制臉部肌肉,食物不自主從嘴巴流出,趕緊就醫,才確診罹患 顏面神經麻痺,所幸用藥治療後,病況已改善。醫師表示,感冒病毒、中風或鼻咽癌,都可能引發顏面神經麻痺,有類似症狀者應盡速就醫。

天氣轉涼誘發
收 治病例的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陳光超表示,近來日夜溫差大,門診感冒患者增加約兩成,上述男子就醫時指感冒快一個禮拜,他本來不以為意,但後來卻突然無法 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不僅睡覺無法闔眼,喝水、吃東西後也因閉不了嘴,食物會從嘴巴流出,嚇得他以為自己中風而趕緊就醫。
經陳光超檢查後,研判男子應是感冒病毒入侵顏面神經,才造成顏面神經麻痺與失調,在開立類固醇藥物治療約兩周後,男子病況才緩解。

陳光超說,分布於臉頰等部位的顏面神經,均可能因感冒、疱疹病毒入侵引起麻痺、造成功能失調。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高全祥表示,天氣轉涼也可能使血管循環功能變差,若遭感冒等病毒入侵,就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疱疹病毒入侵
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許粹剛說,感冒、疱疹病毒侵犯顏面神經時,恐傷及顏面神經,造成眉毛、眼部等臉部部位麻痺。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宜中則提醒部分中風患者、鼻咽癌患者,也可能因中風病況或腫瘤轉移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須防永久受損
李宜中表示,民眾若有「眼歪嘴斜」等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可就醫確診並治療,否則約有一成患者,因延誤就醫致顏面神經功能永久性受損,無法康復,患者也可適量補充維他命B群,有助修復受損神經。
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常不自主出現嘴角歪斜等情形。圖非文中患者。

顏面神經麻痺注意事項
.除中風外,感冒、疹等病毒侵犯,或中風、癌症也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痹
.因病毒侵犯致病者,多半僅有顏面神經麻痺症狀;中風患者除顏面神經麻痺,多還有肢體行動不便等情形,應就醫協助確診治療
.因病毒侵犯致病者,可適量補充維他命B群,有助修復受損神經
.避免熬夜、注意保暖,以防身體免疫能力下降致病

(蘋果日報)
--
肝腫瘤患者 吃清淡 少熬夜

Q.請問肝腫瘤患者在飲食與生活上該注意些什麼,可避免讓腫瘤持續變大?
A.肝腫瘤患者在飲食與生活上,應注意避免增加肝臟的負擔,減少因免疫力下降,造成病情惡化的可能,但光靠飲食與生活的改變,也無法阻止腫瘤變大,仍應就醫接受診治。

定期回診防惡化
肝 臟有如人體的解毒工廠,而肝腫瘤患者的肝臟常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代謝掉身體中的毒物,建議患者應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酗酒、服用偏方等不明藥 物;飲食上則應以清淡、少鹽為佳,並少吃醃漬食物,有助於減少肝臟代謝身體毒物的負荷。最重要的是,患者需依醫囑定期回診,做腹部超音波等檢查,以了解腫 瘤是否變大,以適時治療。

(蘋果日報)
--
吃對水果 可消腹脹

台灣四季盛產水果,且價格低、品質佳,建議選當季盛產的水果較無藥劑催熟或保鮮疑慮。但營養師劉怡里提醒,水果不是多多益善,過量會致胖,尤其對需控制血糖者,吃的份量和時機得依個人需求而調控,一般人則需注意餐前吃水果,可增加飽足感,有助瘦身,餐後吃則可消脹氣。

蔬果汁取代果汁
營 養師劉怡里表示,水果並非吃愈多愈好,建議女生1天吃2份、男生3~4份,飯碗8分滿的水果切塊為1份,盛產的柚子、柿子、甘蔗與楊桃、火龍果等都是不錯 的選擇,可多樣搭配食用,更能吃到不同種類的營養素。至於喜歡喝果汁的人,劉怡里則推薦改喝蔬果汁,水果和蔬菜比例各半,較能夠避免糖分攝取過量。

【這樣做】 當季水果營養高
秋天可吃柚子、柿子與甘蔗、火龍果等當季水果,因無需添加藥劑催熟或保鮮,外觀顏色鮮豔,相對植化素的含量高,營養價值也高。

飯前吃水果減肥
易胃脹者,建議餐後吃鳳梨、木瓜,豐富的酵素可促進消化肉類蛋白質;想減肥則可餐前吃高纖維的水果,如芭樂、柳丁等增加飽足感。

憂農藥宜去皮吃
以營養學觀點來說,水果果皮營養價值通常高於果肉,但若擔心果皮殘留農藥,則建議最好去皮吃,尤其肝腎功能不佳或有B肝者。

1比1調蔬果汁
喝果汁易攝取過多熱量,建議以蔬菜水果1:1比例調配蔬果汁,糖尿病患則以2:1蔬果比調配;可選芹菜、紅蘿蔔搭配偏酸的水果。

【專家說】 秋蟹配柿子 無礙
不新鮮的海鮮易造成食物中毒,加上柿子、蟹黃皆是秋季盛產的食物,所以才被聯想在一起,其實兩者同食並無影響。

(蘋果日報)
--
廣告宣稱台灣最大 診所抗罰敗訴

【案例】
新 北市永和明師中醫聯合診所去年刊登網路廣告宣稱「成為台灣中醫罕見的、非常知名的領導品牌,最少的消費用最好的藥……研發最好的處方……一直有最新更好的 新藥」,遭人檢舉廣告不實,企圖誤導消費者牟利。新北市府衛生局派人稽查之後,認定該診所廣告已構成《醫療法》「不正當宣傳」行為,裁罰10萬元。但負責 人黃月順堅稱廣告內容無誇大不當,打行政訴訟抗罰。

判決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醫療法》規定不得以「最高級及排名等敘述性名詞或類似聳動用語宣傳」,而明師廣告內容提及「台灣最大、最好、最新」等字樣,卻無法證明內容屬實,涉嫌誤導消費者獲致商業利益,因此認定新北市府開罰有理,判明師敗訴。全案可上訴。

【《醫療法》處罰不當宣傳行為】
★假借他人名義宣傳。
★利用出售或贈與醫療刊物宣傳。
★以公開秘方或公開答問方式宣傳。
★摘錄醫學刊物內容宣傳。
★藉採訪或報導進行宣傳。
★與違反前條規定內容之廣告聯合宣傳。
★其他不正當方式宣傳。

(蘋果日報)
--
精華液混粉底液 易起屑

為節省上妝、保養時間,不少人習慣上底妝時,混合粉底液與精華液後,再塗抹臉上,據稱底妝更服貼。但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表示,粉底液與精華液混用可能會在臉上產生碎屑,作為底妝,反而失去妝感,建議還是分開使用。
另外,為求快速上妝,加上受韓國彩妝影響,近年國內興起BB霜熱潮,連專櫃品牌也推出號稱多效合一的BB霜產品。

建議少用深色口紅
不過皮膚科醫師邱品齊指出,保養品應該被肌膚吸收,底妝則在乎臉上的持妝效果,兩種功能無法同時並存,建議民眾還是視BB霜為粉底液就好,基礎保濕與防曬等必須保養,應以其他產品補強。
而針對彩妝使用,邱品齊醫師進一步建議,使用口紅唇部彩妝,塗抹唇膏前,先以護唇膏打底,減少顏料直接接觸嘴唇,可減少色素沉澱;深色唇膏色素沉著較明顯,最好選用淺色唇膏,並確實卸妝,或減少使用唇膏也是方法之一。

(蘋果日報)
--
馬總統的階級高傲/紀駿傑(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在暢銷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的原著小說《Q&A》中,益智問答節目主持人與主角托瑪世先生之間有段非常有意思的現場對話。

主持人:告訴我,托瑪世先生,你平常都做什麼運動?
托瑪世:沒有!
主持人:沒有?那你怎麼能維持如此好的身材?你看我,即使我每天上午都去健身房,我的肌肉還是如此地鬆弛。
托瑪世:如果你從事侍者的工作,而且每天通勤30公里,那麼你也可以維持健美的身材。
馬英九應該沒有讀過這部小說,否則他就可能會學到,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運動,而沒能養成運動習慣的人也更非都是「懶」。
當 然,馬英九那席期勉國人養成運動習慣的話原本是一番好意,但是就如同他過去所說的許多話一樣(如他對原住民說:「我把你們當人看。」),他的言論完全是站 在他自己的階級高度來審視,無視及無知於全台灣有大多數和他不同階級與生活形態的人們。更要不得的是,他還以自己的階級高傲來教訓那些和他不一樣的人們。
馬 英九關於「不運動就是懶」的言論在過去幾天已經引起社會普遍的反彈與不滿,其中絕大多數的反對之聲都集中在說明馬團隊執政不力,民眾忙著工作、賺錢,往往 睡覺的時間都不夠用了哪來時間運動。這樣的批評當然是很正確的,他們說明了許多人「無法」養成運動習慣並不是如馬英九所說的懶。但是除此之外,社會上另有 一大群人他們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單純就如前述托瑪世一樣:他們根本不需要運動!

工作操勞不需運動
運動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階級性很 強的活動。簡單地說,多數勞動階級是無暇或無需運動的,只有那些四體不勤的勞心者或上層階級的人才需要運動。看看英國各項著名的傳統運動:馬術、馬球、狩 獵、板球和高爾夫等,這些都是貴族階級以及上層社會人士的活動,只有在工商業社會興起後,社會上有了眾多的白領階級,這些平日坐辦公桌不勤於體的人們才開 始對於「運動」產生普遍性的興趣。
相對地,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農人或在工地工作的工人,在他們下工後要去操場跑10圈或者晚上到健身房「運動」。這 些還佔社會上相當多數人口比率的人們並不需要運動,因為他們從事的是勞動的工作,而一天下來勞動的工作已經讓他們疲累不堪了,許多肌肉也都獲得了過多的磨 練,他們根本不需要也沒有體力再去運動。
同樣地,女性主義學者也早就指出了社會上的一個現象:男性運動、女性勞動!女性往往需要肩負繁重的家庭勞 動以及子女教養工作,即使是有全職工作的婚後女性,下班後也還必須忙著家務與小孩照顧工作(當他們的先生跑去運動的時候),她們也是屬於那些過度勞動而沒 有閒暇運動的人口。
近來不少人都批評馬英九的用人方式喜歡「在鏡子裡找人」,而馬英九的另一個大問題是他只「對著鏡子看人」,因此他看到的便會是 和他一樣,有健全的四肢、充足的經濟能力、多餘的閒暇時間,於是都可以養成運動的習慣,不然便是懶。這是馬英九的階級高傲,而有這種總統也是台灣勞動階級 的悲哀。

(蘋果日報)
--
黑手黨干政 義大利首度解散市議會

義大利政府9日解散南部城市雷吉歐卡拉布里亞整個市政府,以遏止黑手黨「恩蘭格塔黨」干政。

這是義大利史上首次有省級的市府因涉及與犯罪集團勾結而整個遭解散。

義大利內政部長安娜瑪麗亞‧坎塞艾里宣布,開除雷吉歐卡拉布里亞市長艾里納和30名市議員,以免黑手黨腐敗地方政府。至下屆選舉的18個月,將由3名國會的反黑手黨委員代管市政。

去年有一名雷吉歐卡拉布里亞市議員,涉嫌因勾結黑手黨落網,反黑手黨委員會遂深入調查,委員會認為黑手黨可能在過去幾個月干涉施政。

反黑手黨委員會表示,恩蘭格塔黨已經取代西西里島黑手黨,成為義大利最可怕且最富裕的犯罪組織,主要以販毒牟利,尤以古柯鹼為大宗。

雷吉歐卡拉布里亞警方10日突襲逮捕恩蘭格塔黨垃圾收集公司經理芳塔娜‧克藍,並在當地、羅馬和托斯卡尼查扣逾3000萬歐元(約台幣11.3億元)。

此外,安全部隊10日逮捕米蘭市住房委員曾貝提,他涉嫌以20萬歐元(約台幣756萬元)教唆恩蘭格塔黨賄選購買4000張選票。

(聯合報)
--
龍年出生率增 生育年齡降

「龍年生龍子!」 桃園縣婦產科醫師看好今年全國新生兒可望達22萬人,林口長庚、敏盛等醫院婦產科發現,今年婦女生育年齡出現下降現象,醫師鼓勵結婚或想婚女性「盡早結婚、提早生育」。

全國新生兒出生率前兩年都不到20萬人,成為「危及國家安全」問題,今年龍年,出生率止跌上升,婦產科醫師都認為新生兒會超過前兩年。

敏盛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保仁說,近幾年來少子化、男女晚婚已是趨勢,隨著晚婚高齡生育問題、不孕症探討多,讓許多婚齡女性有危機意識。

近幾年來,第一胎生育年齡已延至31歲,常見33、34歲婦女,今年趨勢變化,陳保仁說,統計近一年來生育1300人,在31歲前生產頭一胎的婦女比率增加,門診發現26到29歲的婦女較以往約增加4成。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長李奇龍說,受龍年影響,預估全年出生可望達22萬人,近半年來生產數更增加至2到3成,生育年齡層確有下降趨勢,探究年輕婦女族群願意生產原因,除了龍年之外,也擔心晚婚不孕,因此提早生產。

李奇龍表示,從生產第一個baby品質來講,婦女25歲生育第一胎的品質較佳,可降低唐氏症等異常疾病,建議女性盡早結婚、提早生育。

(聯合報)
--
防急診室暴力 長庚義大門禁管制

近年來,急診室暴力事件時有所聞,高雄長庚等大型醫院最近相繼施鐵腕,嚴禁非急重症民眾從急診出入,惹出民怨,但也有人認為醫院早就該這麼做,見解兩極。

高雄長庚急診部主任龔嘉德說,急診管控後,改變醫護、就醫及陪病民眾行進動線,造成許多不便,確有民眾向衛生局反映,不過基於安全考量,還是必須要做。

義大醫院急診入口,數月前就由警衛站崗,勸導民眾勿取道進醫學大樓,不少人因從停車場頂著烈日走一大段路,又碰到警衛擋駕,常報以臭臉。

高雄長庚醫院急診室兩側出入口,以往與醫學大樓大廳及兒童醫院聯通,管制後,醫護人員需刷卡才能通行,民眾不能再圖方便,任意穿越急診區,一改過去急診候診區人聲鼎沸情形。

一名急診醫師以前常扯著喉嚨還叫不到病人,氣得上臉書抱怨,以後叫病人得帶大聲公,現在已獲改善。

龔嘉德說,急診實施門禁管制,除確保醫護人員及患者的安全,讓待床病人獲充分休息外,也減少不必要的感染,杜絕家屬或不相干人等防礙醫師急救。

目前,高雄長庚急診室只允許醫護及病患等相關人員進出,夜間陪病家屬需先在警衛室登錄,1次1人為限。

龔嘉德指出,醫院急診室暴力事件愈來愈多,長庚上半年就出現3例,主要是喝酒、嗑藥、精神異常等特殊族群惹事,高醫也曾傳出闖入急診械鬥事件,顯見門禁管制的重要。

(聯合報)
--
寶寶喝奶粉 易感染沙門氏菌

林口長庚醫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疾病管制局研究發現,喝沖泡奶粉的嬰幼兒,感染沙門氏菌風險是喝母乳嬰兒的兩倍。醫師建議,媽媽多餵哺母乳,可增加幼兒抵抗力。

研究團隊收集林口長庚、高雄長庚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近四百名五歲以下住院幼童個案。與對照組比較後發現,喝沖泡奶粉與瓶裝水,是感染沙門氏菌危險因子;飯前洗手、餵哺母乳,則可避免感染。

研究主持人、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說,台灣幼童感染沙門氏菌,與環境、水源有關;像沖泡奶粉的水質遭汙染,甚至是奶粉製作過程不乾淨,都是可能原因。

黃玉成表示,沙門氏菌是接觸傳染,美國幼兒常因接觸受細菌汙染的兩棲類如烏龜而感染;但台灣幼童較少接觸兩棲類動物,卻仍有不少人感染,所以才會想研究一探究竟。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慶俊表示,沙門氏菌是典型病從口入,幼童感染後,會腹瀉嘔吐發燒,嚴重時甚至血便。沙門氏菌不耐高溫,超過七十度就會死亡。許慶俊說,父母只要用開水沖泡奶粉,幼童應不致感染,但許多家長貪圖方便,水都還沒燒開就泡奶粉,增加感染風險。

黃玉成指出,餵哺母乳可降低感染沙門氏菌風險。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兒科傳染病期刊(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黃玉成說,各國幼兒感染沙門氏菌原因不一,台灣仍以人與人接觸及環境汙染為主。

(聯合報)
--
流感季到 多吃蔬果增強免疫力

「1918年已逝,這是殘酷戰爭結束的一年;不幸地,也是致命傳染病奪走數以萬計生命的一年。」這是1918年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段文字。

長達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兩千多萬個靈魂埋葬在戰場上,卻有五千多萬條生命在醫院與家中逝去。凶手不是同盟國或協約國,而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專家稱呼這場流感是「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不是疫情爆發在西班牙,而是西班牙在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中,喪失八百萬條性命,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當年疫情嚴重程度,甚至連美國總統威爾遜在交涉凡爾賽條約時,都曾感染流感。無怪乎94年後的今天,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大聲疾呼,流感高危險族群盡速在11月底前接種流感疫苗。

其實,流感死亡率小於萬分之一,住院率也僅有百分之一,與其他傳染病相較,已算是「溫和」,但可怕的是流感併發症。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當年死於西班牙流感的病患,很多都是因為併發症離開人世。

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說,與普通感冒相較,流感更容易引發肺炎、中耳炎、鼻竇炎、腦炎、心肌炎等併發症。

內湖國泰診所胸腔呼吸科醫師巫慶仁表示,流感是透過飛沫傳染的疾病,它的特色是流行快、傳播廣,但多數感染者都是輕症,只有少數人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台灣一年四季皆可能發生流感,但以秋冬兩季最容易流行。疾管局統計,台灣每年流感疫情自11月開始升高,到隔年1、2月為最高峰。疾管局建議,包含幼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應該在11月底前接種流感疫苗,身體才能有足夠保護力,應付來勢洶洶的流感病毒。

巫慶仁說,除了接種疫苗,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空氣不流通的室內場所,是預防流感的必要步驟。他說,如果感染流感,多喝水,必要時自我居家隔離,避免自己成為傳染源。

多補充蔬果 增強免疫力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平日均衡飲食,多補充柑橘、釋迦、芭樂等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有助增強免疫力;生病時,可多補充胡蘿蔔等含有維他命A的蔬果,有助降低呼吸道黏膜發炎。

1918年的那場大流行,奪走五千多萬條人命,除了人類對流感病毒陌生,缺乏健全醫療照護也是主因。陳婉青說,現在的公衛體系已能盡速應變疫情,民眾也要配合接種疫苗,做好健康管理,才能安然度過流感季。



5天以上高燒不退… 恐是流感

病例:苗栗縣頭份鎮7歲王姓男童因為咳嗽、流鼻水、呼吸急促、高燒,合併有肌肉關節疼痛、倦怠等症狀,原本在診所治療,服藥後並無好轉,持續高燒5天,日前到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後確診為流行性感冒,服藥後順利恢復健康。

頭份鎮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邱文維:每年10月到農曆年是流感高峰期,好發學齡兒童及65歲以上老人,流感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患者若五天以上連續高燒不退,或反覆發燒,就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學齡兒因接觸同學較多,加上經常處在同一空間,容易發生群聚感染,但若事先施打流感疫苗,可增加近七成的保護力。

流感不會致死,但主要的威脅在於誘發併發症,包括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等,尤其肺炎若未及時發現與治療,有可能轉變成細菌性肺炎,死亡率將提高2成以上,建議施打疫苗預防。

疫苗是「不活化」的疫苗,為三價成分包括A型、B型病毒株等,由於流感病毒幾乎每年發生一次小變異,每十年發生一次大變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均會根據全球流行偵測情況,推測可能流行的病毒株,建議疫苗的成分。

接種疫苗後,少數人在注射部位發生疼痛、紅腫、發燒、倦怠等反應,但接種48小時內就會恢復,若超過2天仍有發燒的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檢查。

對蛋白質或蛋過敏的民眾及6個月以上的小孩,不建議接種,因過敏反應各有不同,輕者皮膚起紅疹,重則當場休克,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也應嚴加注意並就醫治療。

流感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別不盡相同,建議6個月以上、8歲以下幼兒及65歲以上長者每年接種1次,免疫效果可持續4至6個月,在流感季前開始施打,效力可到農曆年後,注射疫苗如同多一層防護罩。

感冒、流感分不清 就怕引起併發症

「哈啾、哈啾!」邊打噴嚏,邊流鼻水,喉嚨又痛,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大多數的人會認為:「我感冒了!」但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流行性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不僅是民眾,有時醫師也難以分辨。

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說,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造成普通感冒的病毒卻多達數百種,連A型鏈球菌都可能引發上呼吸道感染,「兩者症狀非常類似,有時很難一刀兩斷做區分。」

普通感冒症狀輕微,病程不到一周,幾乎沒有死亡案例;流感卻能在短期內大規模流行,並致人於死。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流感感染後出現全身性症狀,除呼吸道外,還可能出現突發性高燒、全身痠痛、倦怠感。

陳婉青進一步表示,流感病程長達兩周,由於全身不適,容易影響生活與工作。如果這些症狀發生在秋冬季節,醫師多半會認為是流感,而非普通感冒。

治療以症狀緩解為主

無論流感或普通感冒,治療都是以症狀緩解為主。內湖國泰診所胸腔呼吸科醫師巫慶仁說,除非是65歲以上老人或慢性病者,多數患者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且藥物療效也非百分之百。

羅一鈞表示,多數患者感染流感病毒或普通感冒後,可自動康復,只是流感高危險群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因此需特別注意。流感高危險群包含2歲以下幼兒、65歲以上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同樣都是打噴嚏、流鼻水,但羅一鈞建議,民眾如有初期感冒症狀,可就近至診所就醫,「很多傳染病初期症狀都類似感冒,千萬別輕忽小症狀而得不償失。」



(聯合報)
--
腎病吃保健食品 小心變服毒

想消除疲勞、提升免疫力,近年來各種保健食品非常熱門。不過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警告,曾遇到民眾服用牛樟芝保健食品後,腎功能下降,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要小心,最好不要長期服用。

江守山還列舉多項可能有健康疑慮的保健食品,提醒民眾謹慎使用。像是曾在台灣相當暢銷的海狗油,就曾被環保團體指出遭汞、重金屬污 染;另外,銀杏因為病蟲害問題相當嚴重,種植過程容易噴灑農藥,如 果產品沒有檢驗農藥殘留,恐怕危機重重。

另外,民眾常花大錢購買加入冬蟲夏草的營養品,但江守山表示,台灣的 土壤氣候無法種植冬蟲夏草,坊間常萃取的是「北蟲草 」的菌絲,跟冬蟲夏草成分並不一樣。

奇 貨可居的野生牛樟芝,每兩要價7000到8000元以上,不少業者陸續開發保健食品,有的小小一顆就要數十元。但江守山表示,他接連遇到兩名腎臟病患,一 名服用牛樟芝膠囊一個月後,腎功能下降,停用後就好轉;另一名同時服用牛樟芝及靈芝,除了腎功能下降,還影響凝血功能,身上到處淤青,他懷疑牛樟芝可能有 腎毒性。

由於國內有數百萬名B、C肝帶原者及慢性腎臟病患,江守山建議,肝腎功能不好者特別需要謹慎,一般民眾最好也不要長期服用。

台北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裕仁最近以牛樟芝分離的化合物「馬偕一號」,研究抗癌藥物。陳裕仁說,雖然牛樟芝的毒性沒有文獻記載,但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初步的萃取物確實對正常的白血球免疫細胞有毒性,必須以多道手續分離到非常微量的純化合物,才能去除毒性。

因此陳裕仁也不建議民眾自行以牛樟芝泡藥酒、燉肉、或直接水煮食用。至於量產的保健食品是否能去除毒性,要看業者的技術。

多年前首度發表牛樟芝科學報告的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張東柱則表示,沒聽過牛樟芝有腎毒性,不過他對牛樟芝被神話為萬靈丹,也認為「應該沒這麼好」。天然牛樟芝數量稀少,現在多半以人工培養。

張東柱也提醒民眾要留意,如果是來自絲狀的「菌絲體」,價格較便宜,跟牛樟芝成分並不一樣。即使宣稱成分是萃取自菇狀的「子實體」,除非作化學分析,從膠囊錠劑產品外觀很難分出真假。



(聯合晚報)
--
太拚命 台灣過勞現象上了CNN

台 灣的過勞文化,最近上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讓全球了解台灣勞工超時工作的拚勁。CNN記者漢考克斯(Paula Hancocks)二日先在部落格以「力抗台灣的過勞文化」為題做了報導,九日則播出她來台製作的採訪影片,題為「過勞的危險」,還特別提到台灣勞工的工 作時數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在報導一開始,CNN訪問了一名在二○○六年可能因過勞而中風的郭姓男子,當時他年僅卅四歲。該男子說:「中 風 前六個月,我每天工作十八小時,睡眠時間只有四小時。」他之所以這麼賣命,係因公司稱他經手的帳戶短少五萬美元,並指控他涉嫌偷盜公款。郭為了調查事情的 來龍去脈,所以拚命加班。某天早上八點左右,他在辦公室突然昏厥過去不省人事,但公司拖了三小時才將他送醫治療,因為腦部嚴重出血,醫師也束手無策,無法 動刀。

報導說,郭姓男子的遭遇在台灣並非獨一無二。根據勞委會的數據,二○一一年,約五十名勞工過勞死。法律則規定勞工每月加班時數不得超過四十六小時。

CNN並援引勞委會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指出,台灣人每年平均工作兩千兩百小時,比日本、美國多出廿%,和德國相比更高出三五%。

報導說,台灣人一向工作勤勞,但官方直到最近才開始承認過勞問題的存在,並試圖加以改善。

接著CNN記者提到,台灣醫護人員年初曾上街抗議,他們指稱台灣的醫衛體系有如血汗工廠,醫護人員超時工作會讓病患也遭受到危險。

受訪的醫師郭育良稱,現在因為職業疾病而來看診的病患顯著增加,大家開始也意識到,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可能都和超時工作有關。

對此報導,全國產業總工會祕書長謝創智表示,如此超長工時的狀況應是特殊個案,不過,台灣勞工每天工作超過八小時的狀況普遍,好一點的依法領到加班費,許多根本沒得領,「上班打卡、下班責任制!」

勞委會主委潘世偉則表示,這項報導是屬廣泛現象異或特殊個案,還要再釐清。勞委會不希望見到勞工過勞,會持續注意工時問題,並思考工時制度,有否可能對勞工更友善。

CNN報導過勞議題:日本工時低於台灣 顛覆傳統印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台灣的過勞議題,其中採訪一名連續六個月、每天工作十八小時而中風的中年男子。報導中顛覆外界刻板印象的,就是日本就業者的平均每年工時,明顯低於台灣勞工。

勞委會勞動條件處科長黃維琛分析,日本法定工時每周四十小時,台灣則是雙周八十四小時,比日本多,且日本國定假日不少。

勞 委會網站揭示「一○一年國際勞動統計」,過去十年台灣就業者平均每年工時,二○○四年一度達二千二百零二小時,其餘年度都在此之下。去年我國就業者平均每 年工時為二千一百四十四小時,日本為一千七百二十八小時,新加坡是二千四百零二小時。歐美國家部分,美國就業者平均每年工時一千七百八十七小時,法國一千 四百七十六小時,德國為一千四百一十三小時。

(中國時報)
--
學習包容 台大修「撿垃圾」學分

台大要學生以「撿垃圾」來培養服務學習的精神!台大日前舉行服務學習徵文比賽,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二年級李祖緣撿垃圾撿出心得,她以「撿垃圾這件小事─學習包容」獲得佳作。她表示,撿垃圾剛開始覺得噁心,後來從中學得包容力、尊重他人。

台大學生主要來自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許多人從小到大都在讀書,沒清掃過垃圾。不過台大要求每個大一生都要修服務學習課程,很多系就是要學生去做清掃工作及處理垃圾,沒修過者不能畢業。

李祖緣大一修服務學習課程時,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時,要做清掃教室、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等事。她將這一年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心得寫成「撿垃圾這件小事─學習包容」文章,在學校辦的徵文比賽中獲得佳作。

李祖緣說,一開始,她對自己要做這樣的事感到厭煩,常常要手伸進垃圾桶裡面將垃圾挑出來分類,覺得噁心;許多美好的午餐約會都因為服務學習被打斷,甚至在考試忙得焦頭爛額之時,竟然還要去打掃,真是不甘願。

「看 到成堆的垃圾,就很想問那些學長學姊們,為何不好好愛護自己的環境?」李祖緣回憶,有次大三學長塑膠瓶不丟進資源回收桶、卻丟進一般垃圾桶,她看到了,要 求學長重新撿起來丟到該去的地方,學長被她這個大一小學妹嚇一跳抖了一下,最後還是乖乖做好。回想這一段,她笑開懷,難以想像當時怎麼有那麼大的膽子?

撿了一年垃圾,李祖緣覺得很有收穫。她表示,有些學長學姊們丟垃圾不分類,除了在當面看到時趕緊指正他們,剩下的也不好多說什麼,從這過程中,她學會包容,甚至主動出手去做,把垃圾分類好。

「我現在更尊敬以收垃圾為工作的叔叔伯伯們!」李祖緣說,修了一年服務學習課程,更能體會到從事資源回收者的辛苦,也學會不該以自己的方便造成別人不便,丟垃圾要自己做好分類。

(中國時報)
--
每天一片薑 防中風? 醫師:言過其實

秋冬是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網路流傳只要每天吃一片生薑,就能降低阻塞性中風復發的機率。醫師表示,生薑中的薑酚成分,經科學證明確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要達到媲美阿斯匹靈等藥物的效果,每天至少要吃好幾斤的薑才夠,提醒民眾不要誤信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對於曾有過中風經驗的民眾來說,疾病復發無疑是最可怕的夢魘。但根據美國1989年所作的一項大型研究,阻塞性中風患者兩年內再度復發的機率高達1/3;爾後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10年後再作相同研究,中風患者5年內復發率還是有1/3。

對於曾經罹患缺血性(阻塞性)中風的患者來說,藉由長期服用阿斯匹靈來降低復發機率,是標準的臨床作法。然所謂「是藥3分毒」,加上過去常有人吃阿斯匹靈導致胃潰瘍,以致「每天一片生薑,效果媲美阿斯匹靈」說法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討論。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生薑被視為可降低各種心血管疾病復發的「聖品」,主要是因它含有薑酚,而酚類物質已經科學證明有助抑制人體血栓素A2(TXA2)的合成,進而避免血小板過度聚集,形成血栓的緣故。

但是,若真要靠吃生薑預防心血管疾病,必須一天至少要吃好幾斤的薑,才能達到足夠的劑量,長此以往,民眾只怕還沒吃出效果,就會先吃出毛病來了。

撇開生薑是食物,原本就不該與藥物混為一談。 張家蓓強調,以食補養生的觀點,中醫古籍有云:「冬吃蘿蔔、夏吃薑」,因為夏天多吃生薑有助發汗、消暑;一旦時序進入秋冬則應多吃蘿蔔,以利血液聚集在內臟,也有助順氣、去油膩、助消化。

至於要降低心血管疾病復發機率,還是應正本清源,先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著手,去除菸、酒、肥胖等危險因子,並確實依醫囑按時服藥,才可能維持健康。

(中國時報)
--
血中茄紅素高 中風機率低

吃番茄的好處多多,如今又多了一樣: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根據芬蘭科學家發表於最新一期《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研究,血液中茄紅素(lycopene)濃度高的男性,中風機率比血紅素濃度低的男性降低55%。

領銜發表這項研究的東芬蘭大學研究員卡皮說,茄紅素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有助於減少細胞受損引發的疾病。含有茄紅素的食物呈現紅色,如番茄、西瓜及木瓜等,而對大多數人而言,番茄與番茄製品是攝取茄紅素的最大來源。

這項研究以1031位46至55歲的男性為對象,研究小組定期測量他們血液中的茄紅素和其他抗氧化劑濃度,經過12年的追蹤,結果發現,茄紅素濃度最高的259位男性中有11人中風,而濃度最低的258位男性有25人中風。

在計入抽菸、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影響中風的因素後,茄紅素濃度高的男性,中風機率比茄紅素低的男性降低55%。如果排除腦內出血造成的出血型中風,只算血塊阻塞引起的缺血型中風,前者中風的機率更低於後者59%。

除了茄紅素外,研究對象體內的其他抗氧化劑如α與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A與E濃度也都被分析比較,但未發現它們與中風之間有任何關連。

美國學者高史丹說,這項研究並未探討這些男性的整體飲食習慣,因此仍不足以證明:只是增加茄紅素就能減低中風機率;他認為,防止中風的最好辦法還是均衡飲食,包括攝取蔬果。

(中國時報)
--
末期病人拔管 符合倫理/邱泰源(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治醫師)

上 周門診近尾聲時,有位中年婦人請教我有關她爸爸拔管的事。她爸爸九十三歲,長期有多重健康問題,也有慢性肺部疾病。三周前因肺部嚴重感染,到某一區域醫院 緊急住院,某晚爸爸突然心臟停止,醫療團隊立即展開心肺復甦術,當然也使用了氣管內插管。在加護病房確實維持生命跡象一段時間,但意識仍昏迷至今。

之 後一段時日,主治醫師就說要跟爸爸做氣切,以放置呼吸管路,再轉送呼吸照護中心照顧。婦人說:她爸爸之前就一再的表示不要插管。老媽媽也了解爸爸的病情會 繼續惡化,目前已身心交瘁。兒女們經過幾次討論後,決定不要氣切,並希望尊重爸爸意願能夠拔管。主治醫師卻說:「如果氣切插管,他的生命應該還可以維持一 段時間。」因此拒絕認定他是末期病人。

於是這位女兒就找原來在某醫學中心就診資料,該醫學中心的呼吸科主治醫師也提供了相當多可以認定 為 末期的病歷資料。但院方要求家屬能夠寫一封申請信給院長,由院長來核定是否末期、可否送倫理委員會,且法律規定必須要有兩位醫師來認定是末期病人。這樣的 過程讓老媽媽與兒女們非常痛苦,很懊悔當初沒在健保卡註記DNR(不施予心肺復甦術),讓爸爸承受不必要辛苦。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去 年 修法時加入需要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規定,讓臨床上很多醫師更不敢做決定,乾脆直接送倫理委員會。而根據過去一年的經驗,即使在醫學中心,通過倫理委員會 的案件也是寥寥可數。許許多多末期病人常只好等到死亡或由家人辦理自動出院,由家人或醫療系統以外的人員來拔管,反而製造了許多的困擾及爭議。

實 務上,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法時,加入必須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查,甚至需要各親等家屬都簽字,這在實務上是很難執行,往往斷送病人意願及善終心願的機 會。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工作人員,對上次修法造成現在的結果普遍感到無奈萬分。其實不插管以及拔管在倫理的涵義及觀念上並沒有差異。如果因多餘的擔憂而以倫 理委員會及全部家屬簽字來防止拔管弊端,在倫理上說不過去,在實務上更窒礙難行。

在此鼓勵民眾應早日進行健保卡DNR的註記外。更呼籲《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一定要盡速重新修法。

(中國時報)
--
女孩們,請為自己喝采吧/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聯 合國宣布今年十月十一日,為第一屆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並要求各國政府回應制訂,戮力培力與投資女孩,期待各國應通過「女孩日」,每年為此舉辦活動。聯合國的聲明說,培力與投資女孩是促進經濟成 長,實踐消除貧窮之千年發展目標;讓女孩實際參與影響自身的決策,是打破暴力循環,促進、保護女孩人權的關鍵所在。

很遺憾的是,台灣政府不僅慢半拍,在勵馨與女孩多方奔走請願之後,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仍然裁示暫緩制訂,理由一大堆,包括,男孩是否也要制定?訂了紀念日恐怕商業化,台灣女孩很好啊要紀念什麼?叫人啼笑皆非。

我 們已舉辦十年的台灣女兒節,今年更進一步分享經驗,發起「亞洲女孩日」,總共結合亞洲十五個國家,八十幾個組織,號召十萬位女孩,戴起台灣花布條慶祝。這 些行動完全來自民間力量,台灣政府錯失此先機,領先亞洲制定台灣女孩日,讓人不勝唏噓。其實,國家制訂女孩日比民間自己慶祝更重要,因為,這代表國家的宣 示,也是檢視國家有否決心投資女孩、培育女孩的一個指標。

檢視台灣女孩的人格權、媒體權、健康權、人身安全權、教育權,可以發現,台灣 少 女長期在貶抑暗示中長大。打從胎兒時期女孩就可能被性別篩選掉,無從呱呱落地到人間;商業化的媒體,形塑了少女負面自我形象,嚴重損傷台灣少女的自尊心。 許多少女為了迎合媒體、男性錯誤的審美觀,竟義無反顧接受千奇百怪的節食瘦身、整型等。還有更多的少女非法墮胎,黑數不為人知,其衍生的健康問題令人擔 憂,少女人身安全面臨最大挑戰。

這些損傷,最大原因就是,台灣少女自小在家庭、學校、社會體系的貶抑暗示中長大,無法被平等、認真地對 待。導致台灣少女的各種負面自我形象不斷茁壯,相關少女的援交、性騷擾、性侵害、青少女懷孕、厭食症、整型成癮等問題也就層出不窮。台灣需要女孩日,需要 國家的決心,認真善待女孩、啟動女孩力量,缺一不可。

女孩們,即便國家無感,很小氣,不給台灣女孩日,沒關係,妳們仍可以為自己喝采。在第一屆國際女孩日的今天,請妳們大聲宣示,就是要活得精采,有朝一日,由妳們自己來制定台灣女孩日。

(中國時報)
--
台灣產業為何沒升級/張錦特(長庚大學特聘教授兼企管所所長)

沒有一流的師資辦不了一流的大學,沒有一流的公務員帶領不出一流的國家。產業升級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理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懂,但是很多有權力做決策的人卻常常帶錯方向了,台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產業升級與人才息息相關,以下舉例說明為何台灣的產業沒有升級。

首 先是不重視人才,也沒有重用人才。例如:訂了「半官方研究機構的高階人才薪水不可以比部長高」,如此規定如何留才?靠民族主義嗎?只要某單位某職位薪水比 較高些就被罵肥貓,而不論其貢獻與能力。有能力有骨氣的人才不走才怪。所以常常聽到大陸、香港、韓國用好幾倍的薪資挖走這些在台灣會被罵肥貓的人。積極的 外國政府已有類似獵人頭的機制,提供最好的薪資、安家、福利等方式在找世界的ㄧ流人才。反觀台灣,非但沒有類似的機制,還設了很多限制條件,讓人才很不方 便來台服務。

沒有一流的公務員帶領不出一流的國家,台灣公務人力的薪資與亞洲四小龍相比相對的偏低,雖然每年有大量的人報考高普考,但 台、清、交的畢業生報考的比率相對是很少的。原因很簡單,台灣公務人力的薪資不足以吸引這群人進入公務體系。又,近來民粹高漲,常常拿公務人員退休的十 八%、年終慰問金等大作文章。殊不知那些都是當年政府與公務員的合約關係,因為這些制度,所以他們選擇考入公務體系服務,在為國服務一輩子,年老退休後卻 被說成不公不義,情何以堪。倘若公務人力的薪資被此等民粹再拉低,那就很快看到台灣變成三流國家了。

其次,大學學費不准漲。大學沒有資 源 如何聘請世界級的師資來任教?如何在台灣辦出哈佛、史丹佛之類的頂尖大學?沒有一流的大學,如何吸引世界一流的學生來台灣讀書,進而在其畢業後可留下來幫 助台灣產業/科技升級?教育部為何一直不准大學學費自由化?因為怕被罵:「景氣已很不好了,還在帶頭漲價」!

其實這事是可以用方法解套 的,如先不漲公立學校,但讓辦學績優的私立學校(先挑幾所)可以自行決定他們的學費。如此衝擊應該不大,若他們調高學費但辦學沒有相對等價,學生自然不會 選讀該校,回歸市場機制。再慢慢擴大到辦學績優的公立學校,這才是良性競爭的機制,台灣才會有可能辦出哈佛、史丹佛之類的頂尖大學。

還 有,公教不分途。全國有七十%的博士被鎖在校園,真的是浪費高級人力資源。常見教育部來文規定這個不准、那個不可以,把老師也當成公務人員在管,其實是沒 必要的。公務人員有權力,所以「可能」有很多貪汙的機會,但老師沒有任何行政權力,所以真的不用管那麼多。讓這群老師能更自由從事研究、產學合作幫忙產業 升級,才是正確的方向。教育部可能會說,我們有要求技職體系的學校產學合作呀,其實學校為了獲得補助,於是也訂了很多的指標給老師,老師為了生存,所以整 天為這些指標忙碌而無心於教學工作,甚至自掏腰包做假的產學合作案者亦比比皆是。

一套良意為何淪落如此?產學合作的指標是需要分類的, 工 科容易找到合作的案子,但商管、人文等領域就比較不容易了,訂此制度者卻把它簡化成只計算件數與金額。其實應該訂出不同的指標來衡量不同領域的成效才適 宜。教育部管得愈多,評鑑愈多,大學只會趨於一致性的發展,辦不出有特色的學校,相對的培養不出各領域的頂尖人才。凡此種種,都是台灣產業無法升級的根 源。

(中國時報)
--
未經同意進樓梯間 犯侵入住宅罪

未經同意進入他人屋內,會觸犯「侵入住宅罪」眾所皆知,但未進屋內,只在樓梯間等公共空間滯留也會觸法,民眾應當心!

3男找人 尾隨住戶上樓

張姓男子等三人前往新北市蘆洲一棟公寓找人,他們利用住戶打開一樓鐵門返家時尾隨進入,循樓梯上樓,未料按錯門鈴,按到當時擔任新北市刑大小隊長邱昱聞的住所,邱要他們離開,三人不理會,邱憤而提告;板橋地院將三男各判拘役三十至五十日,上訴也被駁回,全案定讞。

台 大法律系畢業、目前就讀警大研究所的偵查佐邱昱聞,昨天受訪表示,事情發生在去年十二月間,當天他聽到門鈴響,開門問站在門口的張男:「有什麼事?」對方 支吾說,要找什麼陳先生、李先生,他又問:「樓下有門禁,你怎麼進來的?」並發現還有人站在樓下的樓梯間,他直覺這批人有問題,喝道:「沒經過同意進來, 請出去!」雙方發生口角。

錯按門鈴 拒絕離開挨告

邱說,他打算將門關上卻被張男擋住,另兩名王姓、何姓男子也跑上樓助陣,他當場表明:「我是警察,請你們出去!」對方不理會,他立刻請母親報警,員警趕到要三人離開,對方仍無動於衷,他決定提告。

三嫌出庭時說,他們是來找人,有其他住戶同意才進來公寓,不離開是因為邱男已報警,認為應等警察來。但整棟公寓沒人出來替被告作證。

稱經住戶同意 無人作證

法 官認為,「住宅」意指人類日常居住場所,大樓或公寓等樓梯間雖只供住戶出入通行,但整體來說仍屬大樓 、公寓的一部分,而刑法上「無故入侵」是指行為人無權、無正當理由或未經屋主同意進入住宅或建物,無免責條款,本案三人被多次要求離開,不能以「等警察」 理由來免責,因此認定是故意。刑法三○六條「侵入住宅罪」最重可處一年徒刑。

一名資深法官表示,侵入住宅為告訴罪,如果侵入者被要求離開時,馬上配合離去,對方應不至於提出告訴。

律師林俊峰提醒,合法設置禁入設施的區域,包括圍牆、圍籬、鐵絲網等,未經許可不要擅入,否則也有觸法之虞;若先獲同意進入,之後被要求出去卻不離開,一樣觸法。

(自由時報)
--
負利率惡化 課2%補充保費雪上霜

馬政府油電雙漲加上明年起課徵二%補充保費,國內負利率快速惡化,定存族民怨即將引爆,今年第三季實質利率(名目利率減去通膨率)為負一.五八%,創二○○八年第四季來新高、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次高紀錄,相當於存一百元,一年後卻只剩九十八.四二元的價值。

定存族民怨將引爆

馬政府宣佈油電雙漲後,帶動萬物齊漲的連鎖效果,今年第三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飆上二.九五%,但國銀龍頭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儲利率僅一.三七%,存款利息遠不及物價上漲速度。

「負利率」指的是物價上漲率高於名目存款利率,導致實質利率為負值,也就是民眾存在銀行的錢的利息,不但被通膨吃掉,連本金都會被侵蝕。

二○○八年馬政府上任之初即宣佈油電雙漲,加上遇到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該年第三季CPI年增率高達四.五三%,國內實質利率來到負一.八七%的高點,隨後遇到金融海嘯、全球需求大減,台灣實質利率才逐漸回復平穩。

改善負利率 我落後各國

馬總統今年順利連任,同樣再來個油電雙漲,儘管國際原物料回檔修正,但國內通膨仍持續上揚,相對主要國家負利率情況改善,我國今年第三季則擴增至負一.五八%,較第二季大幅惡化一.三個百分點,形成「眾國皆好我獨差」的困境。

銀行主管表示,負利率讓民眾存款越存越少,且實質購買力下滑,更不利經濟長遠發展,特別是明年上路的二代健保,只要利息所得超過五千元就要課二%補充保費,對努力存錢的民眾更是一大打擊。

該名主管說,定存族都是一般老實民眾,他們不去炒房也不敢投資股票,就是想安安穩穩把辛苦工作的所得存下來,國內負利率情況惡化,存款越存越薄,如今政府還要懲罰那群最善良的民眾,客戶抱怨的案例越來越多。

二代健保即將上路,不甘定存已被通膨吃掉,又要再繳二%補充保費,近期各銀行陸續出現「拆單潮」,因為以目前一年期定儲利率一.三七%計算,只要三十六萬五千元存款,每年利息就會超過五千元,被扣逾一百元健保費。

(自由時報)
--
高市舉債額冠全台 每人負債7.83萬

「地方債務鐘」昨天公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九月底,高雄市仍是全台舉債最多的縣市,自七月地方債務鐘制度上路以來,舉債已連續四個月奪冠;若以平均每人負擔債務金額排名,最高還是高雄市的七.八三萬元,成為負債的「雙冠王」。

根據最新「地方債務鐘」,截至今年九月底,舉債前五名排行榜皆為五都,高雄市債務金額達到二一七二.九二億元,雖然和八月的二一七五億元相比,已微幅下降,但還是高居廿二縣市之首。

負債第二到第五高依序為台北市一六四二億元、新北市六九一億元、台南市六八三.一二億元、台中市五二五億元。

若以平均每人負擔債務金額排名,最高的是高雄市,今年舉債施放國慶煙火的苗栗縣緊追在後,共七.一萬元;第三到五名依序為台北市六.二萬元、宜蘭縣五.一九萬元,以及花蓮縣三.九八萬元。

今天財政部長張盛和、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石素梅將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專案報告,討論目前各直轄市、縣市財政狀況,以及財政劃分法修正前後獲配財源情形。

公 共債務法、財政劃分法已並列為本會期優先審議法案,近來不少縣市首長高分貝喊窮,呼籲儘速通過法案,六都首長要求,舉債額度放寬至當年度歲出預算的二五 ○%,不少立委強烈感受到來自地方首長的壓力,但財政部一再強調,舉債額度和可融資債限都不會調高,雙方完全沒有建立共識。

對於地方財政困窘問題始終未獲改善,張盛和表示,財劃法修法將致力於建立誘因機制,並將「財政努力及績效」列為統籌稅款分配項目,努力拓展自治財源的地方政府,分配時可獲得加分。

(自由時報)
--
治療肝斑 首重防曬

很多人一聽到臉上有肝斑,下一句的反應就是:「我的肝不好嗎?」事實上肝斑跟肝沒有關係,單純是因為這種斑的顏色有點像煮熟的豬肝色。

肝 斑是臉頰、前額、上唇、鼻子或下巴常見的皮膚狀況,特徵為褐色斑塊。它的發生原因和黑色素製造過度有關,好發於育齡婦女,所以又叫「孕斑」。有些人產後會 消失,但大部分的人一旦發生就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且下一次再懷孕時,還是會再復發,甚至還有一些女性沒懷過孕也發生了;其實男性也會有肝斑,只是比較 少,約佔案例的10%。

肝斑依照顏色深度,又可分成表皮型、真皮型及混合型,不同深度對治療的反應就不一樣,必須由有經驗的醫師判斷,甚至還要作切片才能分辨。

治療肝斑首重「防曬」,因為日曬往往是加重肝斑症狀的主因,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肝斑的病人常會說,「醫師,我怎麼每到夏天就比較嚴重,冬天就會顏色變淡?」這是因為夏天曝曬紫外線的量比較多,是以推測肝斑跟紫外線有關。

◎其他影響肝斑嚴重度的因素還有以下幾點︰

●接觸女性荷爾蒙的機會增加:例如懷孕、口服避孕藥、停經後補充荷爾蒙、卵巢腫瘤等。懷孕引起的肝斑在產後可能會改善,而避孕藥引起的肝斑則會持續好幾年。
●使用不當的化妝品或藥物的後遺症,例如甲狀腺功能失調。

肝斑雖不影響健康,卻有礙美觀,甚至影響人際關係。醫學治療肝斑也常無法盡如人意,甚至有人說這是最難治療的斑。

複合式治療增強療效

◎常用來治療肝斑的方法有哪些呢?
●複核酸換膚:指的是利用含甘醇酸、乳酸、水楊酸、焦葡萄酸、杏仁酸等具有淡化斑點及美白的化學酸,針對患者不同膚質及不同換膚需求,混搭造成換膚療效。
●離子或超聲波導入:指的是將具美白成份的東西(譬如左旋維他命C及其衍生物、熊果素、麴酸、鞣花酸、杜鵑花酸等),利用電離子導入或超聲波震動技術滲透皮膚深層,比起消費者買的塗抹性產品,吸收更好。
●外用藥膏︰最有名的就是三合一療法,將維他命A酸、對苯二酚、類固醇依適當比例混合使用。其他還有剝離劑、漂白劑、腐蝕膏等。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藥並不是都沒有副作用的,必須在醫師指示下使用。
●雷射︰過去很多種雷射都宣稱有效,包括染料雷射、紅寶石雷射、脈衝式二氧化碳雷射搭配染料亞歷山大雷射,以及最近幾年特別紅的低能量銣雅鉻雷射,也就是俗稱「黑娃娃」、「白娃娃」的柔膚、淨膚雷射。很可惜的是,不管是哪一種雷射,都還缺乏大規模的臨床實驗佐證。
●飛梭雷射︰一種利用分段式磨皮原理的光熱療法,已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用來治療肝斑。
●脈衝光︰利用不同波長的特色治療肝斑,能量的掌控須由有經驗的醫師操作。

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都沒有一種是保證有效的,或者一開始有效,但之後又復發。多數有經驗的醫師都會選擇複合式治療,也就是俗稱的雞尾酒療法,期望多管齊下能增強療效。

愛美必須持續的努力,治療肝斑也一樣,會是一段漫長而辛苦的療程。現今的醫學雖無法根治肝斑,但嚴格的防曬加上配合專業醫師耐心的治療,仍然有機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改善。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