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迷發現 新行星有4太陽
美國天文愛好者前天宣布發現比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裡有2個太陽的星球「塔圖因」(Tatooine)還厲害的行星!距離地球5000光年的PH1星球,共有4個太陽,每天都可以看到2次日落,就算在夜裡也能看到另外2顆超亮的太陽。
美國耶魯大學2010年發起「行星獵人」計劃,將美國航太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拍到的照片上網,供有興趣的天文愛好者研究,希望集眾人之力找出新行星。
結果舊金山華裔天文愛好者江傑(Kian Jek,譯音)和亞利桑那州的同好嘉里安諾,發現距離地球5000光年外有顆行星,不僅繞著2顆太陽公轉,當這顆行星通過2顆太陽時,太陽光裡竟出現兩個黑點。
比《星戰》還厲害
耶魯學者用天文望遠鏡觀察發現,那2個黑點是另2顆繞著這些星球轉的太陽,是科學家第1次發現有4顆太陽的星球,比《星際大戰》還厲害,並將這顆行星命名為「PH1」。
PH1的體積約地球的6.2倍,比海王星大一點,繞著2顆相當於太陽系的太陽1.5倍和0.41倍大的太陽,公轉1圈需138天,而在離PH1逾1496億公里遠的地方,還有2顆太陽繞著它轉,約是地球到太陽的1千倍遠,在PH1上看起來就像2顆很亮的星星。
340℃沒水沒生命
科學家表示,擁有4顆太陽的PH1溫度約介於251℃到340℃,不可能有生命和水存在。
耶魯大學天文學家史汪柏說:「發現擁有4個太陽的星系,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行星究竟是如何在引力這麼紊亂的環境下成形。」
PH1小檔案
★命名:是「行星獵人」(Planet Hunter)計劃的業餘天文愛好者所發現,故取其字首命名為PH1星球
★位置:離地球約5000光年
★性質:氣態巨行星,體積約地球的6.2倍大
★周期:繞內側2個太陽公轉1圈約138天,逾1496億公里外還有2顆太陽繞著PH1轉
★溫度:251℃~340℃
(蘋果日報)
--
PH1行星 有4個太陽、2次日落
「兩個太陽不稀奇,四個太陽才刺激」。美國兩名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一行星、四恆星(亦即四個太陽)」的獨特星系,是天文學中首見,並獲得天文學界的證實。這顆星球的半徑約為地球的六點二倍,距離地球五千光年。
這個獨特的星系,由美國舊金山的江傑 (譯音)與亞利桑納州棉木市的蓋里亞諾所發現,另有兩名天文家協助觀測。
這顆行星取名為PH1,是因為他們參與了耶魯與牛津大學共同創設的「獵星」計畫(Planethunters),利用該網站提供的資料,締造此一重大發現。
天文學家認為,PH1是一顆比海王星略大的「氣體巨行星(gas giant)」。估計PH1的溫度最低為攝氏二百五十一度,最高達三百四十度,不易有生物存活。
這個「一行星、四恆星」的星系,距離地球約三千二百光年,已被命名為KIC4862625。
星
系的運作方式是:PH1行星圍繞一對主恆星運行,周期一百卅八天,並形成一個「核心」;而兩顆恆星也彼此互繞,繞行一周約廿天;其中一顆約是太陽的一點五
倍大,另一顆是太陽的○點四一倍。另外又有兩顆恆星圍繞「核心」內的兩顆恆星運轉,其間的距離為一千天文單位( AU,即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這表示如果有人能夠站上PH1,一天內會看到兩次日落;而且到了「夜晚」,還有兩個極為明亮的星星高掛在遙遠的天際。
與這項發現關係密切的「獵星」計畫,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的天文學家,與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館合作進行的計畫。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個網站,來分析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二○○九年三月發射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傳回的資訊,包括超過十五萬顆星的亮度。
「獵星」計畫創辦人之一耶魯大學教授費雪表示,「要不是靠大家的銳利眼光,這個獨特的星系可能完全被遺漏掉。」
PH1被比作電影星際大戰裡,有兩顆太陽的星球塔圖因, 它是天行者路克度過童年的家鄉。
PH1解密 兩兩互繞 「四恆星系統」銀河罕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大物理系教授孫維新表示,宇宙中至少有一半的恆星系統是「多恆星」,其中雙恆星、三恆星系統都很常見,但「四恆星系統」在天文史上幾乎未有記載,是相當有趣的天文發現。
他指出,九十八年克卜勒望遠鏡發射至外太空後,科學家找到更多多恆星系統。其中有二顆恆星互繞,第三顆恆星以互繞雙星為核心環繞的;但沒看過這次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兩顆恆星彼此互繞,兩組恆星又互相環繞的「四恆星系統」。
更難得的是,這個「四恆星系統」附近有穩定的行星存在。孫維新表示,很少有穩定的行星可以圍繞多星系統運轉,因為行星受到恆星重力吸引而繞著恆星公轉,如同地球繞太陽轉一般;一旦吸引行星的恆星不只一顆,多恆星還互相繞行運動,行星與恆星的作用力很難達到穩定平衡。
他
舉例,就像行星繞到十二點鐘方向時受拉力強、三點鐘方向又變弱、六點鐘方向再變強,吸引力不穩定,很容易被「甩出去」。他指出,這次找到繞著四顆恆星轉的
行星,軌道可能只是暫時穩定,幾千、幾萬年後就會被甩出四恆星系統。另一個可能是,行星離其中一對恆星較遠,受到影響極小。
孫維新說,此項發現是用克卜勒望遠鏡,以星星的亮度變化來分析,也就是所謂「掩星法」。當行星通過恆星前時,我們觀測到恆星的亮度會暗一些,若從中找到規律,就可以證實行星繞著一顆或多顆恆星轉。
一絲快閃微光 逮到神奇星
由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的「一行星、四恆星」組合,運行方式是一顆行星圍繞兩顆恆星運轉,形成一個「核心」,另外又有兩顆恆星圍繞著這個「核心」運轉。不但是天文學上首見的案例,也令天文學家感嘆,搜尋星體不能只依賴電腦數據。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林托特博士表示,「一行星、四恆星」組合創造出一種非常複雜的環境,它們安居在一個穩定的軌道上,令人感到既迷惑又十分有趣,「絕對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業餘天文愛好者是因為這顆行星在運行到母恆星前面時,發出微弱的光亮,才發現這個獨特的星系。因此林托特指出,「我們一直嘗試用電腦化的數據來發現星體,結果竟然完全遺漏了這個星系。這也告訴我們,可能有更多這類星系從我們的指縫中溜掉。」
從2010年十二月迄今,已有超過十七萬民眾參與「獵星計畫」。
(聯合報)
--
天文首見 1顆行星有4顆太陽
美國兩名業餘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五千光年的遙遠外太空,發現一顆行星在擁有兩對雙太陽、亦即共有四顆太陽的系統中運轉。一顆行星有四顆太陽圍繞,創下天文首例。
這
顆行星係由江傑(Kian Jek,譯音)和蓋里亞諾(Robert
Gagliano)兩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這顆行星被命名為「行星獵人一號」(PH1)。PH1半徑約地球的六.二倍,體積比海王星大些。它繞著有兩顆太
陽的系統運行,同時,另一個雙星系統受其引力牽引而運行。不過科學家困惑的是,PH1為何能在四顆恆星引力影響下存在,沒被撕碎。
(中國時報)
--
哇…發現新行星 天空有4個太陽
由業餘與專業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顆特殊行星,其天空由4個太陽照亮,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看到這種現象。
這顆距離地球約5000光年的行星被稱為「PH1」,以表彰由美國耶魯大學主持的行星獵人計畫(Planet Hunters),該計畫網羅志工,尋找新行星的蹤跡。
半徑約地球的6.2倍
PH1繞著2個太陽運行,並被遙遠的一對太陽繞行。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僅知6顆行星繞著2個恆星運行,但當中沒有任何一顆被其他遙遠的恆星繞行。
PH1是氣態巨行星,半徑約地球的6.2倍,這使它稍微比海王星大。它大約每138天繞行一對質量分別為太陽1.5與0.41倍的雙子星。另2顆恆星遠繞此行星系,它們的距離大約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1000倍。
舊金山的行星獵人計畫參與者傑克與來自亞利桑納州卡頓伍德的加利亞諾,率先辨認出PH1,之後一組英美研究員利用夏威夷毛納基亞山的凱克天文台望遠鏡證實他們的發現。
參與行星獵人計畫的英國牛津大學天文博士林托特說︰「只要想像來到天上有4個太陽的星球,會是什麼模樣,就令人驚嘆。然而這個新世界令天文學家大感困惑︰目前不了解如此『熱鬧的』環境是怎麼形成的。」
耶魯大學的史汪柏說︰「環繞雙星公轉的行星是行星構成的極端。這些星系的發現迫使我們重新思考這些行星是如何能在充滿動態挑戰的環境中,集合並逐步形成?」
行
星獵人計畫網站(planethunters.org)於2010年成立,以鼓勵業餘天文學家辨識太陽系外的行星。芝加哥阿德勒天文博物館的專家史密斯說
︰「這是令人驚奇的發現,更令人興奮的事是,隨著planethunters.org更多資訊的添加,讓每個人得以探索,我們不知道業餘天文學家下一個將
發現什麼。
(自由時報)
--
壓力大 當心耳中風
前陣子傳出藝人劉子千疑因勞累,突然右耳聽不到,被診斷為耳中風。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緊張、壓力大和睡眠不足,皆是引發耳中風的原因,拖延治療,恐使聽力無法回復。
李宏信醫師表示,耳朵分外耳道、耳膜和內耳3部份,內耳又由蝸牛體及三半規管構成,前者掌管聽覺、後者掌管平衡;一旦內耳血管不暢通、阻塞,就會破壞聽覺神經,導致耳鳴、聽力喪失或頭暈,應盡快就醫,服用類固醇等藥物治療。
【這樣做】睡眠充足多運動
避免過於勞累,每天睡足6~8小時,並養成規律時間就寢和起床;可透過運動幫助紓壓,避免自律神經失調,使內耳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耳中風。
飲食清淡戒菸酒
油膩、膽固醇過高的食物,以及長期抽菸、酗酒,皆不利於血管健康,還可能導致內耳血管阻塞,引發聽覺神經受損或萎縮,建議日常飲食清淡,不要吃太鹹、太油膩食物如薯條、炸雞等,菸酒也最好戒除。
【提醒你】感冒也會耳中風
感染感冒、腮腺炎、顏面皰疹等病毒,若病毒入侵到內耳,導致聽覺神經受到破壞,也會引起耳中風症狀,因此除了積極治療、多休息養病之外,也應留意聽覺是否有出現異常或眩暈症狀。
慢性病患應當心
有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慢性病患為耳中風的高危險群,因血管老化、彈性差,內耳發生血液供應不良、阻塞機率高,提醒應遵從醫囑控制病情,維持規律作息與飲食清淡。
【醫師說】
耳鳴指不存在於外界、來自耳內的噪音,有些人因耳鳴程度不嚴重就輕忽,其實耳鳴也需治療,否則噪音可能變得更厲害,嚴重甚至會造成聽力永久喪失。
(蘋果日報)
--
無照放血收費 密醫判刑9月
【案例】
去年12月初,新竹縣政府衛生局接獲檢舉,指新竹縣芎林鄉大凡寺內,有男子疑似違法替民眾放血並收費。
同月14日,衛生局指派官員前往大凡寺稽查,果然發現中年男子楊金勝以每次100元到350元不等代價,利用針筒為4名民眾抽血進行俗稱「放血」的治療。
楊男坦承沒有醫師執照,衛生局官員認為楊男的行為觸法,當場查扣抽血用針筒及止血棉球,並依《醫師法》將他移送法辦。 報導╱劉昌松
【判決】
高院認定,扎針、放血、接骨等傳統民俗療法具有侵入性,須由醫師執行,楊金勝無醫師資格,執行相關業務,已觸犯《醫師法》規定。法官痛批楊男5年前曾因違法幫民眾放血,遭判刑5個月定讞,竟不知警惕,仍為私利再犯,日前判他9個月徒刑。
【放血治療須知】
★器具若未消毒,恐造成肝炎等疾病傳染。
★放血過多,可能危害健康。
★體質寒冷、貧血者不適合放血。
★糖尿病、紫斑症或血小板凝血功能不足患者不可放血。
★先溝通個人體質並由醫師治療。
(蘋果日報)
--
季節交替 眼過敏增4成
天氣忽冷忽熱,又到了季節交替的時候,眼科醫師葉威毅表示,每到秋天就有許多患者因過敏性結膜炎求診,人數較夏天多出3~4成。
有過敏性結膜炎,眼睛會充血、發癢,並產生許多分泌物,眼睛受風吹就會不自覺流淚,大多是天生體質所致,盡量避開過敏原才是避免發作的方法。
揉眼發炎更嚴重
當
過敏原接觸人類眼、鼻或口部,即引起結膜發炎反應,症狀包括眼睛癢有異物感、灼熱感、眼睛充血及水樣分泌物,揉眼睛反而容易傷害角膜,使發炎更嚴重。葉威
毅醫師建議,發作時可將毛巾浸泡在冷水中,敷在眼部可止癢,每次敷1~3分鐘,若有不適就可冷敷。另可在醫師建議下點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減緩不適,並
利用除濕機減少過敏原,降低發作頻率。
(蘋果日報)
--
花蓮砂堆成山… 65家剩5家苦撐
花蓮縣長傅崐萁不滿政府開放陸砂,導致本土砂出路受挫,昨到經濟部陳情,花蓮砂石業者心有戚戚焉說,花蓮砂銷不出去,河床、海邊盡是砂堆,花蓮砂石廠最多時有六十五家,現在只剩下五家慘澹經營。
花蓮縣砂石公會理事長周明松指出,花蓮一心想發展觀光,但放眼望去,花蓮溪口都是滿坑滿谷砂石,在正義宮靠海一帶,砂石堆得驚人,東北季風一吹,帶起漫天沙塵,嚴重影響空氣品質,民眾與遊客怨聲載道。
威神企業公司是花蓮目前僅存的五家砂石廠之一,負責人梁億宏說,花蓮砂品質好,顆粒粗又硬,不像大陸砂是粉砂(風飛砂);花蓮砂從花蓮港出港到北部,加上碼頭規費,每噸三百十八元,大陸砂便宜廿元左右,以價廉量大搶走花蓮砂市場,花蓮砂無處銷,只能咬牙苦撐。
梁億宏說,大陸海砂影響混凝土結構強度,台灣有不少橋梁、高架橋使用不久,便發生水泥塊剝落情況,就是摻雜高比例大陸砂所致,嚴重危及台灣人民性命財產安全。
傅崐萁指出,政府推動東砂北運政策多年,花蓮以前每年北運一千五百萬噸砂石,平均一個月一百多噸,自開放大陸海砂進口,現每月北運只剩九萬噸,呼籲政府重視東砂北運問題。
傅崐萁說,花蓮河川面積占台灣百分之十五,但中央每年給花蓮的整治經費不到百分之二,希望中央同意花蓮北運後多出來的砂石自由出口外銷,讓花蓮自己賺錢,彌補中央補助的不足,加強河川整治工程。
周明松等業者說,唯有落實「東砂北運」,才能協助消化花蓮砂;在花蓮依賴砂石的相關行業不少,政府在不景氣現階段,應通盤檢視解決,禁止大陸砂進口,才能讓花蓮砂起死回生,業者才有生存空間。
花蓮砂石供過於求 經濟部:進口減量
為改善花蓮砂石「供過於求」問題,經濟部礦務局發言人陳逸偵昨天說,今年十一月起到明年十月,北部地區進口砂石量減量一成六,同時延長花蓮砂石出口許可效期,從一年放寬到三年。
礦業司與花蓮砂石業者會商改善東砂問題,花蓮縣長傅崐萁到場,他要求撤銷東砂出口管制,並且限制陸砂進口來台,以維護花蓮砂石業者的生計。
陳逸偵說,一九九七年起,台灣開放大陸砂石進口,當時目的在於解決國內區域砂石供應短缺問題,調節供需、穩定砂石價格;近年來進口砂石量已逐漸減少,國內砂石業者必須提高競爭力,不能一味要求管制進口。
但為保障花蓮砂業者,礦業司決定十一月起為期一年,北部地區砂石進口上限為八百二十六萬公噸,較去年減少一成六。
陳逸偵也說,花蓮砂自二O一O年十一月起已開放專案出口,到今年十月中為止,礦務局核發出口總數為廿五萬一千公噸,卻無任何出口實績;由於業者反映出口許可一年有效期太短,礦務局同意延長至三年。
至於業者要求免審查、全面開放東砂出口,礦務局表示「不宜」,因因為花蓮砂供應不穩,業者可能不顧國內短缺持續出口,將衝擊北部砂石供應。
礦務局分析,影響東砂績效的因素包括產銷成本偏高、河川疏濬量減少及市場需求萎縮,想提升東砂北運競爭力,業者不能只要求控管進口量,必須「多管齊下」改善成本結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聯合報)
--
醫師爆料:小心當醫美冤大頭
年輕美眉到醫美診所把鼻子打高,結果出現像電影「阿凡達」潘多拉星球女主角的怪鼻;還有人用微針滾輪「換膚」,未料結果卻如遭小狼牙棒刺得傷痕累累。
醫美診所醫師劉乂鳴出書揭開同業黑幕說,被整成像「阿凡達」鼻子的女孩,最後只好換一家診所收拾殘局。
而一些醫美診所為招攬顧客,猛走偏鋒。有些診所搞噱頭請男模接待,或替消費者算命改運;也有診所號稱名醫駐診,卻只是掛牌,其實是由美容師替醫師代勞。
醫美戰況激烈,低價惡性競爭也常造成糾紛。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呂旭彥補充說,有診所送消費者體驗券,當心體驗時,被遊說洗腦脫不了身。
劉乂鳴說,有的護膚療程,診所拆帳後,一次只收到三百元,所以有的診所將原本一次就應做完的療程,拆成三次才做完,消費者還是得花一千元,卻要多跑兩趟。
有人打美白針,一針只要一百元,護理人員的成本都不夠支付。其實裡面可能只是生理食鹽水加一點維他命,而且代謝快,要常常打才能保持;或用加了類固醇的保養品,讓皮膚變薄看到微血管,皮膚當然「白裡透紅」。
(聯合報)
--
電視購物推醫美 醫師:助長亂象
23歲的妙齡女子,竟然想要拉皮?不少電視購物大力推銷醫美療程,但醫師提醒,部分電視購物每賣出醫美療程體驗券,消費者的會員卡一開卡,就可與醫美診所五五分帳;業者為了宣傳甚至喊出做完療程「變成名模」的誇張「夢想」,導致診所美容「沙龍化」。
從事醫美十年的醫師劉乂鳴,最近出書揭露醫美診所內幕。劉乂鳴批評,時下流行的電視購物,助長醫美亂象。他曾遇過一名年僅23歲的年輕女子,皮膚根本沒有鬆弛下垂情形,卻從購物頻道花錢購買拉皮療程,他只好勸說她把療程券送給媽媽使用。
近年非常流行的美白針,曾有診所推出一針僅要100元。但劉乂鳴提醒,打美白針完全不會白,更別提只要100元,注射生理食鹽水加維他命C,不可能有什麼效果。
劉
乂鳴說,抓住民眾想變美的心理,電視購物強力推銷數千元療程的「體驗券」,消費者一開卡,購物台就能和醫美診所五五分帳,因此常會要求醫美診所盡量提高民
眾的「開卡率」,且療程售出不能退費。醫美診所則在消費者上門後,想辦法遊說民眾打肉毒桿菌素、玻尿酸等其他療程來賺錢,兩方互蒙其利。
這類標榜體驗的療程通常價格不高,也使得診所美容沙龍化,民眾花了錢卻效果不彰。他舉經常可聽到的「淨膚」雷射為例,部分診所宣稱「只要花幾千元,在臉上掃十幾分鐘,就可以徹底除斑」,更有些診所吹捧這些平價的淨膚療程,宣稱連痘疤造成的皮膚坑坑洞洞都能撫平。
他說,醫美過於注重行銷,即使有副作用,也不敢老實對消費者據實以告。他曾遇過有診所的諮詢師向消費者「保證」,大腿溶脂後「絕不瘀青、腫脹」,結果消費者事後腫著大腿,怒氣沖沖登門抱怨。
(聯合晚報)
--
極限太空跳傘 多虧壓力衣保護
奧地利跳傘好手鮑加納(Felix Baumgartner)從太空一躍而下,創下3萬9千公尺跳傘紀錄,能夠完成這項壯舉,除了他的勇氣,也得歸功於那件壓力衣。
鮑加納的壓力衣除了氧氣輸送管,還包含壓力控制系統,讓他能克服高空中的稀薄空氣與低氣壓,避免高山症與潛水夫症。
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呼吸胸腔科主任柯延昆表示,如果沒有壓力衣,鮑加納從平地上升至太空的過程中,就可能因缺氧發生高山症,也恐因低壓引發潛水夫病。
高山症因氧氣濃度降低,引發頭暈、惡心及嘔吐等症狀,通常容易發生在2000公尺以上高山。柯廷昆說,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如不及時補充氧氣,最後可能因腦部缺氧而死亡。
柯廷昆說,爬升速度是誘發高山症的主因,緩慢爬升能增加人體對氧氣稀薄的適應能力,避免高山症。一般來說,同樣上山,直接搭機的風險大於開車上山。但柯廷昆說,普通跳傘高度較低,且多半搭乘飛機爬升至定點,誘發高山症的機率低,和登山相較,「反而開車登山比較危險。」
鮑加納除面臨高山症威脅外,還得克服低壓帶來的潛水夫病。潛水夫病是一種低壓病,高壓環境突然減壓,導致體內氣體釋出,阻塞血管,嚴重者可能窒息。
波以耳定律證實,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換句話說,高壓環境突然變成低壓環境,體內氣體將急速膨脹。三總海底暨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黃坤崙說,就像打開汽水冒出無數泡泡一樣,體內釋放出來的氣體可能引發血管栓塞。
黃坤崙說,顧名思義,潛水夫病容易發生在潛水時,一般跳傘高度不高,氣壓穩定,除非像鮑加納這種超越極限的跳傘,才可能誘發。
柯廷昆說,高山症與潛水夫病是人體無法迅速適應外在變化導致的疾病,無論登山、跳傘或潛水,只要緩慢爬升,就可降低誘發機會。他說,與極限跳傘相較,台灣四面環海、高山林立,反而容易因潛水、登山引發身體不適,戶外活動應謹記欲速則不達的原則。
鮑加納在個人網站中寫道:「每個人都有極限,但並非所有人都接受極限。」為了4分20秒,他花7年時間準備。完善的準備,才是他完成壯舉的關鍵。
如何避免高山症?
●避免高度快速上升
●隨身攜帶液態氧
●登山、高空跳傘前1天,先口服利尿劑。
●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症狀,即刻下山。
●夜宿高山,遵守「爬高睡低」原則。
(聯合報)
--
過敏、感染治不好 竟是賈伯斯症候群
17歲的林小弟自2歲開始皮膚搔癢、頭皮長膿包,鼻竇炎、中耳炎及肺部感染反覆發作,平均2到3個月就需要住院,12歲時確診為「賈伯斯症候群(Job's syndrome)」。
這裡的「賈伯斯」不是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而是聖經人物。賈伯斯症候群的命名來自聖經,描述信徒賈伯斯從頭到腳反覆長膿,後發現疾病因先天基因變異造成免疫缺損,8至10%的患者可能罹患淋巴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0至50倍。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李文益表示,賈伯斯症候群也被稱為高過敏抗體反覆性感染症狀群,屬於罕見疾病,每10萬人有2.14人患病,台灣僅500位患者,但常隱身在過敏疾病,沒被診斷出來,每5位賈伯斯症候群患者,就有1位過敏兒。
李文益分析,林小弟與一般過敏兒不同處有三,一是反覆性皮膚感染,如頭皮每兩個月就出現一次膿包;二是嚴重呼吸道感染,如鼻竇炎、中耳炎、肺炎;最後是過敏指數過高,IgE抗體大於2000IU/ml,這都是賈伯斯症候群的表徵。
另外,李文益表示,顯性基因突變的賈伯斯症候群患者,臉部常有「戽斗」的尖下巴、臉皮較粗、乳牙未落但恆齒已長出等特徵。
林口長庚兒童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說,賈伯斯症候群的治療與過敏不同,過敏治療通常給予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等,很少使用抗生素,但賈柏斯症候群患者需要每天服用預防抗生素,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念珠菌,但只能盡量控制感染。
葉國偉建議,若有過敏久治不癒,並伴隨嚴重感染,可至醫院做基因檢驗,評估是否為先天性免疫缺陷。一旦基因診斷確立,應及早接受治療。
●賈伯斯症候群
10大警訊
1. 一年內感染中耳炎4次以上
2. 一年內嚴重性鼻竇炎2次以上
3. 使用抗生素2個月以上未見改善
4. 一年內感染肺炎2次以上
5. 新生兒體重無法增加或無法正常生長
6. 反覆性深層皮膚或器官膿腫
7. 反覆性口腔鵝口瘡或皮膚黴菌感染
8. 需靜脈注射抗生素才可控制發炎
9. 感染腦炎、骨髓炎、蜂窩組織炎或敗血症2次以上
10.家族遺傳史
(聯合報)
--
台勞和博士道班工/王正方
「清大學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成為台勞、博士生自願幹粗活,考上台鐵道班工。」議論者多搖頭太息,這是什麼世道,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台灣學生要幹那種工作!搞到我們的孩子到國外去受罪。
有一則對博士當鐵路工的高見:「很正常,不要臉又不是罪。每一個人都有權選擇不要臉。只是如果我是博士,要這麼不要臉,我還是沒辦法做得出來。」
咄
咄逼人,不要臉之類的話也上來了。有多少台灣人會同意這「不要臉」之說?不敢深究。幹一分正當職業,辛勤賺錢養家,就是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受過良好高
等教育,具備了些專業知識,不表示此人便可以養尊處優,與體力勞動絕緣。一時得不到符合專業的工作,進入不同行業中學習鍛鍊,也頗見膽識。
叔
伯爺爺輩的老留學生們,讀到那位清大畢業生在澳洲屠宰場打工受傷的事,一定心有戚戚焉。早期台灣留學生為了生存,暑期或被迫輟學時,都幹過苦活兒。屠宰場
的工作待遇好,通常時薪是其他工作的三、四倍,工作危險而吃重。其他工作有:刷鍋子洗盤碗、端盤子、送貨、清潔打掃等。
同學們見面常打
趣:「你那PhD進行的怎樣了?」PhD本是博士學位的縮寫,也指Pizza Hut
Delivery(送披薩外賣),他們如都市之鼠,跨上單車飛馳,搶送熱乎乎的披薩。寫信回家,書念得順利,獎學金還算夠用。國外大學哪有那麼多獎學金,
即便有也要先照顧了本國學生。留學生窮則變,變則通,創意十足的找財源,勤工儉學完成學業,得到別人奪不走的學歷,還有一分自食其力的驕傲。經過
「PhD」的磨練,回台灣各展所長,也有的楚材晉用,留在國外鑽研捨不下的專業,做出舉世矚目的貢獻。這是早年台灣成長的一部分歷程,切莫忘懷了。
近世的台灣留學生,很多全靠家中匯錢去國外,一下飛機先買輛汽車等等。這樣就能全心讀書,成績優異了嗎?實際調查數據則剛好相反,數十年前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表現得出色多了。多餘的錢會造成學習障礙。
曾幾何時,在國外打工賺錢的台灣郎被稱之為「台勞」?「台勞」二字帶有貶義,它與苦哈哈的「外勞」、「外傭」連在一塊兒了。鄙視外籍勞工的國人,恐怕還是有相當的數目吧!憑勞動力掙錢,只要誠實努力工作,人格不比雇主低。
台
灣的大學畢業生寧願放棄在台專業;理財、金融、保險等工作,遠走他鄉去當「台勞」,只為早日存到第一桶金。這又有何不妥?西裝筆挺,提著大把資料,天花亂
墜的放簡報投影片,口是心非誤導客戶作錯誤的投資,坑人的錢,卻充實了腦滿腸肥大老闆的資產,天天幹這個有什麼意義?算總賬對社會的貢獻可能是負面的,還
不如老實工作的外傭、外勞的點滴累積。
毅然到人地生疏的外國做「台勞」,要有不怕吃苦、奮力一搏的勇氣,能繼承叔伯爺爺輩老留學生的精神,就勝過草莓族、啃老族多多矣!
國內工資低,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改善。鼓勇前行逐水草而居,自尋致富之道,必需祝福鼓勵他們。以博士之尊,而無士大夫的倨傲,親自體驗「勞工神聖」的真意,局外人只能佩服。
何必要用帶有輕視性的名字去傷害上進的青年人?不要臉的人也絕對不是那位憑考試獲得錄用的博士台鐵道班工。
(聯合報)
--
檢院不同調! 判決書不會變天書
針對個資法上路檢方起訴書一堆圈圈像天書,司法院因應個資法則授權各級法院依個案進行審酌,由於法院採公開審理,作法上則較為彈性,將授權各級法院藉由召開庭務會議,決定提供給媒體的判決書類,要揭露到什麼程度,因此不致於出現類似檢方一堆圈圈代替的情況。
有鑑於檢方因應個人資料保護法實施,被解為矯枉過正,將提供給媒體的起訴書被告的姓名、地址、年齡、身分證等都以圈圈代替,引發檢院不同調。
司法院對此認為,除性侵害、兒少法、國家機密保護法等原本就有保密的規定外,其他的案件都採公開庭審理,民眾也可進行旁聽,因此有關個資法上路後,提供給媒體的判決書類,當事人的個資,到底要揭露到什麼樣的程度,則要視個案而定,由各法院進行審酌。
性侵、少年等案個資才保密
個
資法開始實施後,檢察機關公開的起訴書內容大幅限縮,幾乎「不知所云」。未來法院提供的判決書內容也可能會做調整,新竹地院刑事庭下午召開庭務會議,聽取
法官意見,討論因應做法。有法官表示,法院組織法83條規定,法院要公開裁判書,人的姓名要公布,除非是性侵、少年等案件才加以保留,其他足以識別個人的
資料得不公開。
個資法上路後,各檢察機關提供給媒體的起訴書內容變得「保守」,全篇內容「這也圈圈、那也圈圈」,有網友打趣說「○○○殺○○○」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很有想像空間;有記者說,看這樣的起訴書,像在猜燈謎。
全篇「這也圈圈,那也圈圈」的起訴書內容實在難懂,有人質疑這做法矯枉過正,可能為了省麻煩,索性全部隱匿。新竹地檢署主任檢察官陳佳秀表示,已適度放寬,會在起訴書上保留被告的姓氏、年紀、居住的縣市,在法律規定及可行措施找到平衡點。
不僅起訴書的內容變「謹慎」,法院提供的判決書內容也可能會做調整。新竹地院刑事庭庭長兼發言人陳健順說,審判雖是公開的,但判決書內容可能揭露個人隱私,因此,公開的判決書內容可能會做調整,今天將召開刑庭庭務會議,聽取法官意見,討論因應做法。
新竹地院法官邱忠義認為,法院組織法沒有規範到檢察署的起訴書,但法院組織法83條,規定法院要公開裁判書,人的姓名要公布,除非是性侵、少年等案件才加以保留,其他足以識別個人的資料得不公開。
邱忠義說,法官的判決書要完全公布,這點和個資法似有衝突,涉及到審判和行政作業的問題。
到銀行開戶 「像簽賣身契」
個
資法10月1日上路,親民黨立委李桐豪今天說,司法起訴書基於保護當事人,以圈圈取代個人識別資料,但民眾前往銀行開戶,所填寫的個人資料告知事項與同意
書中,要求民眾揭露事項五花八門,有的包括護照號碼、網路登錄及瀏覽資料、親屬友資料,其他依法可蒐得的資料,通通都列在同意書上,反而揭露更多,開戶同
意書簡直是賣身契。
開戶同意書 要求揭露與開戶無關個資
李桐豪說,民眾陳情表示在網路上填寫開戶個人資料後,再到銀行
臨
櫃補個人證件與簽署個人資料告知事項與同意書,發現同意書要求揭露許多與一般存款開戶無關的個資,包含護照號碼、家庭等,還要同意提供個資給銀行間接持股
的公司利用,民眾不願簽署個資同意書,要求撤銷個資,但銀行竟拒絕,幾天後傳送簡訊給民眾,告知開戶成功。
李桐豪說,民眾不想開戶了,金融機構無視民眾要求撤銷個資要求,硬完成開戶程序,民眾可以在網路頁面上查到自己資料,個資已進入系統,銀行明顯違法,目前銀行力推先在網路上開戶,之後在補簽同意書,這樣先上車後補票的程序漏洞,已經違法。
李桐豪認為,銀行是使用個資密度最高的機構之一,在銀行、證券、保險等三業整合在一起、交叉行銷的時代,個資的管理特別重要。他要求金管會10天內,制定範本給各銀行,由民眾決定是否揭露與業務無關的個資,銀行要加強行員的法治訓練。
法務部:蒐集資料不能超出存款範圍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副司長鍾瑞蘭說,法律規定清楚,個資蒐集必須在蒐集前或蒐集時告知,依法不能逾越特定目的範圍,蒐集資料就不能超出存款所需範圍,法務部將盡力協助金管會,提供相關意見。
金管會銀行局副組長邱美珠表示,銀行公會已研議出同意書參考範本,但還是要回到各銀行自行針對同意書內容調整,個資法自10月1日執行至今,有不妥適或不法的地方,金管會將通盤檢視與導正,要求銀行加強對銀行員的教育訓練。
台電帳單夾廣告 需徵求用戶同意
經濟部長施顏祥接受立委質詢,針對台電帳單夾帶廣告情事恐有違個人資料保護法,表示若台電帳單夾帶廣告確實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台電就不會做。
法務部上午表示,台電寄送用戶的帳單中夾帶廣告,應看當初用戶與台電的契約規定,如果沒有相關的約定,依照個資法的規定,台電應踐行告知程序,才能符合目的外的使用。
法務部官員表示,未來台電如果繼續要在帳單中夾帶廣告,應先徵求用戶的同意,即所謂踐行告知的程序,詢問用戶是否接受,如果用戶不同意,帳單中即不可再有夾帶廣告的情形,才能符合使用的目的性。
(聯合晚報)
--
令人反感的聲音 大腦會做出反應
聽到討厭的聲音,大腦也是會有反應的!英國新堡大學的科學家日前發佈一則研究結果指出,處理聲音的聽覺皮層和產生負面情緒有關的杏仁核,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在聽到令人反感的聲音時升高。
他們表示,這能夠解釋為何用粉筆寫黑板之類的聲音聽起來會如此令人不快;杏仁核在調節聽覺皮層反應時的放大作用會引起負面的反應。研究領導人庫瑪指出,「看起來這是一種很原始的反應,很有可能是杏仁核對聽覺皮層發出警訊。」
研究團隊利用核磁共振顯影技術來觀察13名自願者的大腦,讓他們暴露在各種令人最不快的聲音,如刀子在瓶子上劃過的聲音;抑或最令人愉快的聲音:水中的泡泡聲中的情形。研究團隊能夠針對大腦對每一種聲音的反應做出研究與分析。
研
究結果指出,當杏仁核在作用時,會掌控並調節大腦中的聽覺皮層,導致在感知上,令人反感的聲音會大過於令人感到柔順的聲音。庫瑪表示,「任何頻率在
2000到5000赫茲範圍內的聲音都是令人不快的。我們的耳朵在這個頻率內最為敏感,而敏感的原因尚待討論,這個範圍也涵蓋了本質上不愉快的聲音,如尖
叫聲。」
(台灣醒報)
--
車內吸菸超毒兒童受害更大
一項十五日出爐的英國研究顯示,在車內吸菸會使潛藏健康風險的有毒細懸浮微粒濃度超標,即使打開車窗或開空調以消除菸味,車內的汙染物濃度仍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安全」值的好幾倍。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的森普表示,兒童的呼吸頻率較高,且免疫系統發育不夠成熟,受二手菸的傷害特別大。英國醫學會建議車內全面禁菸。
森普帶領的團隊在十七人(其中十四人吸菸)駕駛的不同車輛後座放置電子偵測器,檢測車內細懸浮微粒濃度。他們要求受試者依平常吸菸習慣,接受監測三天。在總共一○四趟行程中,每趟車程平均廿七分鐘,有六十三趟無人吸菸,但有駕駛一趟就抽了四根菸。
在吸菸車次中,車內細懸浮微粒濃度平均每立方公尺八十五微克,平均高峰為每立方公尺三八五微克,最高甚至超過八八○微克。WHO建議的室內空氣汙染指標為每立方公尺廿五微克。相較之下,無菸車程平均每立方公尺僅七.四微克。
這些細懸浮微粒被視為危險物質,因會積在肺部深處,造成刺激發炎。這篇論文發表在《菸害防制》期刊。
(中國時報)
--
車內抽菸污染 世衛標準數倍
一份15日公布的研究顯示,車內抽菸提高的危險微粒污染物濃度,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限量的數倍。這項研究發表在「菸害防治期刊」(Tobacco Control)。
英國的醫生針對17名駕駛人,進行為期3天的車內微粒濃度測量。他們當中有14人抽菸,研究人員要求他們依據其抽菸習慣行事。
結果在總共104趟的行車中,車子後座的電子監測器精確記錄到83趟的情形,當中49趟駕駛人抽菸,34趟則無抽菸。每趟行車時間平均27分鐘。
在駕駛人抽菸的行程中,微粒濃度平均為每立方米85微克,而世衛組織設定的室內空污標準為每立方米25微克。即使駕駛人開窗或打開通風設備去除菸味,行程中某些時刻的微粒濃度仍高於世衛標準。
很多國家立法 車內禁菸
在抽菸行程中,平均最高濃度為每立方米385微克,然而最高濃度實際上飆破每立方米880微克。相較之下,在無菸行程中,平均微粒濃度為每立方米7.4微克。所測微粒直徑低於2.5微米。
由於微粒將深入堆積在肺部,引發刺激,因而被認為是危險的。主持這項研究的亞伯丁大學蘇格蘭室內空氣中心的森普說:「暴露在這些微粒濃度的兒童,健康恐遭危害。越來越多的國家立法車內禁菸,如此措施或許能防範兒童暴露在高濃度二手菸中。」
(自由時報)
--
補充維他命C 鐵質吸收效果好
一個月來一次的好朋友,總讓女生不舒服,除經痛外,還容易貧血、疲倦、氣色差、情緒不穩等。在天氣轉涼、季節交替時,女性們更對寒性食物有諸多顧忌,不知如何選擇。專家建議女性朋友在經期中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幫助鐵的吸收,揮別經期陰霾。
台
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劉珍芳教授指出,鐵是合成人體血液中紅血素及肌肉中肌紅素的重要因子。一旦缺鐵,紅血素、肌紅素的生成受到干擾,就會影響氧氣輸
送,進而使新陳代謝異常。「鐵的攝取相當重要。」劉珍芳解釋,氧氣是人體產生能量的重要來源,若氧氣輸送出問題,將導致人體能量不足而出現疲倦易累等症
狀。
■吃水果 最方便
一般來說,鐵的攝取可分動物性及植物性來源,前者以瘦的紅肉、蛋黃為主,鐵的利用率較高。後者包括深綠色蔬菜、豆類等,但利用率較差。人體能從食物中吸收鐵質的量有限,劉珍芳表示,在酸性情況下可助鐵質吸收,而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是最好、最直接的酸性來源。
研究更證實食用奇異果可增加身體留住鐵質的能力,改善缺鐵症狀。因此,營養師常建議缺鐵的女性,飯後來顆奇異果、芭樂、草莓等水果。
有人認為奇異果屬涼性,不適合經期中的女性食用。對此,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奇異果源自彌猴桃,據本草綱目記載,屬酸甘稍寒,很適合生理期長痘痘的女性食用。
■經期來 拒吃冰
陳潮宗說明,奇異果並非寒性,偏涼,女性在經期前後都可食用以補充維他命C、增加鐵質吸收,不須特別排斥。他分析,經常食用奇異果有助鐵的吸收,但經期中的女性切忌吃冰品,以免增加身體的不適。
在
眾水果中,奇異果所含的維他命C最豐富,且營養密度最高。2005年美國膳食學會期刊中公布營養密度計算公式並實際測試,結果顯示黃金奇異果和綠奇異果分
別為營養密度最高的一、二名,其次為木瓜、草莓、檸檬。劉珍芳強調,水果中所含的維他命C、B6、B12及鐵、葉酸等,都有助鞏固人體的造血系統。
(中國時報)
--
葡大增稅 「搶走百姓1個月收入」 新撙節案為達紓困要求 拿人民開刀 在野斥如「預算原子彈」 數千民眾包圍國會 工會發起大罷工
為
達成國際債權人「三巨頭」的紓困要求,葡萄牙政府十五日公布近年來最嚴苛的二○一三年預算案草案,不只削減支出、大幅加稅,並將裁掉上萬名公務員,預定本
月底前在國會進行表決。數千名憤怒民眾聞訊聚集在首都里斯本的國會大廈前示威抗議,要求葡萄牙總理柯埃洛的中間偏右政府下台謝罪。
葡國
財
政部長加斯帕爾公布明年預算草案細節,期望透過開源和節流等諸多撙節新措施,減少廿七億歐元政府支出,並增加稅收四十三億歐元,以達成「三巨頭」要求削減
財政赤字的目標,使明年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降到四.五%。加斯帕爾說,國家經濟艱難,葡萄牙人將不可避免地要做出犧牲,「這是我們
唯一可行的方案,沒有挪動的空間。」
在節流方面,葡國計畫裁減一萬二千名公務員,占現有六十萬公務員總數的二%。此外,也將削減養老
金、
失業救助、醫療保險及教育領域等公共開支。在開源部分,將提高個人所得稅約四%,平均稅率將從目前的九.八%,大幅拉高至一三.二%。另外,房屋稅、資本
利得稅和燃料稅也將提高。
葡國政府公布新撙節預算案後,引起民意強烈反彈。在野的社會黨痛斥該案宛如「一顆預算原子彈」;葡國《經濟日報》則批評,這是該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增稅方案」。
葡國最大工會CGTP已決定在十一月十四日發起全國大罷工,抗議這項「侮辱人民尊嚴」的新撙節案。
葡國政府期望,僅個人所得稅一項,就可增加廿八億歐元的稅收。媒體估計,政府萬稅齊增,幾乎搶走小老百姓一個月的收入。專家擔憂,過分嚴苛的緊縮措施,反而扼殺就業和經濟增長,明年葡國失業率可能從目前的逾一五%,續升至一六.四%。
去年五月,葡國與「三巨頭」達成七百八十億歐元紓困協議,成為繼希臘和愛爾蘭之後,第三個接受紓困的歐元區國家。葡國迄今已獲得約五百六十六億歐元貸款。「三巨頭」上月同意放寬紓困條件,將葡國達成減赤目標的時限,展延至二○一四年。
(中國時報)
--
以病人身體拚醫療經濟 健保危矣/王惠珀(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教授暨消基會健保委員)
我
住信義路,與捷運工地為伍十年。施工期間的尊民措施讓我們看得到,所以沒有抱怨,完工的願景也讓我們願意共體時艱。我們與健保為伍十七年,最近卻怨氣叢
生,因為健保沒有尊民(不健康的醫療體系、違法的醫療給付),沒有愛民(不合理的就醫環境),只討好民眾(讓國人吃六倍於美國人的藥),等著健保破產。二
代健保大工程不面對浪費,還吃行政院的豆腐,乘著稅改的風頭從人民身上剝皮。補充保費即使增加,可以預見公共資源照樣浪費,醫師照樣出走,護士照樣血汗,
病人照樣奔波,醫院照樣像賣場,解決了甚麼?看不到願景,讓我們生氣。
台灣以集合式醫療體系為主,醫院以藥養醫,處方釋出率極低(○.
四%),病人處於集中風險、多重及過度用藥的情境之中。再者,各行各業的宅經濟正在台灣蓬勃發展,只有賣場式醫療集中病人,用人民身體拚經濟,與宅經濟背
道而馳,令人汗顏。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造成會讀身體的藥師在醫院服務藥品,不會讀身體的非藥師在服務人民的身體(促銷健康食品),這種流行病學造成
的藥食安全缺口,也已成為健保的包袱。
賣場式醫療是健保給付制度所使然,導正健保給付之遊戲規則才能防止以藥養醫。十年來,本人做健保
用
藥分析,曾以「規範健保藥品給付之遊戲規則以導向合理用藥及防止浪費」提出三個並行方案:一、智慧財產權過期藥,依等效學名藥(BE)藥價給付,可年省七
十三億;二、醫院向健保局依買藥價格申報(以統一發票精神),健保依HPW公式給付,可年省二五○億;三、健保規範藥事人員每日合理調劑量,讓處方釋出,
導向醫療宅經濟,可解決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問題是,衛生署知道甚麼是對的,就是不做。
第一個方案學名藥政策,美國已落實二十七年,日
本
二十四年,韓國也已十二年。我國早在一九八八年公告BE學名藥與原廠藥等效,二○○五年也已公告以智財權規範學名藥;健保卻違背智慧財產保護法與公平交易
法,以「逾專利保護藥」類別保護原廠藥當永遠的長子,享受高高在上的藥價,以「高單價X高市占率」的加乘效果讓健保多花冤枉錢。
第二個
方 案,健保局理應做藥價遊戲規則的制定者(pricing),而不是違背自由市場經濟,一個一個藥訂價(fixed
price)。十年前筆者曾建議健保局,同成分同品質只訂藥價基準,給付之藥費則以HPW公式計算:藥費=藥品採購價+a%×採購價+b%×議價差
-c%×(採購價-議價差)。該公式具有胡蘿蔔功能(b%×議價差),鼓勵醫院議價,讓藥價回歸自由市場;也具有棒子功能(-c%×(採購價-議價
差)),醫院拿病人身體拚經濟的話,將三分傷人七分傷己。假設健保將a/b/c參數設為十%/二十%/十%,健保最高給付額的前一百個藥品計算下來,二
○○二年可省一三○億(藥品給付總額之十四%)。筆者以二○一一年的資料精算,推估可年省三百億(藥品給付總額之二五%)。導向合理用藥之後,為再次就醫
所節省的健保費用將更為可觀。
第三個方案可導向醫療的宅經濟。一九八八年,日本二代健保為消彌醫院以藥養醫,制定藥師合理調劑量之給付
(四十張/天),為消彌門前藥局吃健保,規定藥局來自同一醫院所之處方籤每天不得大於七○%。醫院因無利潤,乾脆釋出處方。二十四年來,釋出處方率五十
七%,成功建立藥事照護的宅經濟,成為OECD國家每千人口藥師數最高的國家(一.三五藥師),成為迎接老人化社會分散服務分散風險的標竿。反觀台灣,醫
院處方釋出率只有○.四一%,藥師每天調劑數百張處方,醫療品質遠遠落後於經濟體系出了問題的西班牙、日本。
政府粗暴的用行政力量強迫
徵
收補充健保費,但以病人身體拚醫療經濟的態勢將依舊。民眾乖乖交保費,被迫到醫院才拿得到藥的態勢也將依舊。筆者認為健保不只是財務議題,背後的人權(用
病人身體拚經濟)、生存權(藥品取得障礙)及公平交易(知識不對等的交易中保障病人安全的程序正義),更是大家要關注的議題。
(中國時報)
--
性、死亡、幹細胞/簡白
今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日本的山中伸彌與英國的古爾登兩位生物細胞學家,表彰他們在幹細胞研究的卓越貢獻。諾貝爾獎主辦單位的頌辭推崇:「發現成體細胞經
重新編程,可成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可分化形成其他型態的細胞,革新了人類對細胞和生物如何發展的認識。」
多功能幹細胞取之於普通體細胞,此暫時解消先前多摘自母體孕養胚胎細胞的倫理難題。世人期許相關研究拋開宗教及道德的疑慮後,可以逐步實現人類的再生醫療夢想。
五、六年前,山中伸彌的多功能幹細胞技術初步成功、發表論文引發全世界矚目的時候,就曾有日本媒體開玩笑,譬喻為「現代科學的身外身之術」,指稱其生醫妙招神似齊天大聖,拔一撮毛吹一口氣,立刻化身無數隻小猴崽。
好像跟孫悟空借法,多功能幹細胞技術推展到達極致,會不會有一日,出現自體複製、生生不息的「克隆人」?
撇
開外力傷害不談,人類的細胞天生就被植入死亡基因,注定自我毀滅。腦神經細胞和心臟筋肉細胞同為非再生細胞,經過一定的年紀歲月變遷必得銷壞;其他的再生
細胞累計新陳代謝約五十至六十次後,也必得凋零。比方來講,非再生細胞拿的是定期票,再生細胞拿的是回數票,生命列車終有拒絕我們搭乘的一天。
詭譎的是,多功能幹細胞果真能夠複製個人個體,就某種意義而言,亦不過「返祖復古」罷了。
按
照生物細胞學的假設推估,三十五億年前,地球出現蘊含DNA但無細胞核的一組基因單倍染色體原核生物,憑藉無性生殖繁衍,拷貝的分子延續連綿,不分親代子
代,株株完全相同。因此理論上,原核生物可以避免死亡,永遠存活下去。直到十五億年前,擁有細胞核的二組基因雙倍體真核生物出現,透過父代及母代減數分裂
交配,產出亂碼組合的嶄新雙倍體子代,卻難免品質良莠不齊,為順應環境保種,淘汰機制於焉演化誕生。自然死亡,從此形成不可逆轉的生命模式。
上述生物細胞學的演繹說法明白告訴我們,並非「生帶來死」,而是「性帶來死」,背反常識認知,讓人飽受驚駭衝擊。難怪性愛與死亡的糾結纏綿,恆為文學創作迷戀的主題之一,歷久不衰。
多功能幹細胞真能擊敗死亡,製造永生的「克隆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恐怕就要連帶消滅了性愛。揣想思量,這樣子「活著」沒趣乏味。我們的戲劇、小說、電影,始終在接力拚勁對抗「美麗新世界」,部分的緣由或許如此。
(中國時報)
--
學術魔球 能實現嗎/吳統雄(世新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游張松(台灣大學工管系教授、資管學會理事長)、桑慧敏(清華大學工工與工管系教授)
NBA即將開打,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說,他近來不離手的一本書為《Money ball》(魔球),內容為球團經理擅用統計學及資源分配,讓小球團成為球壇新星。他期望像球探一樣,發掘出有潛力的學者,培養成為明日之星。
《魔球》其實是中華傳統智慧「伯樂與千里馬」故事的西洋浪漫版而已。
而中華傳統智慧中還有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喜歡龍,家裡全用龍來裝飾。天上的龍知道此事,特到葉公家來交朋友。葉公見了真龍,卻嚇得落荒而逃,因為他其實並不認識龍的真正長相。
觀察一下《魔球》的真實版:除了剛上演的「三球團不識林書豪」外,NBA網站上可以看到更完整的歷史事實。
NBA
的統計資料,分析細膩的程度超過許多政府的資料庫,有掌握雄厚資源的老闆,有當一輩子老球皮的球探。但統計資料是死的,人的決策是活的,NBA的選秀狀元
是怎麼選出來的?人類「以貌取人」的天性,球探都還是因「可見的高度數字」而捨棄「看不見的潛力質量」,一定先挑大個。
一九九○年後的二十多年,只有二位狀元拿到冠軍:歐尼爾、鄧肯。這二人都是高大中鋒,因此以貌取人並非全錯,但看不準的卻是九倍。
二
○○○年後,東區只有唯一最佳中鋒華理士,而且是唯一率隊擊敗列強如林的西區,獲得冠軍者。他是選秀第幾名呢?他當初名落孫山,根本沒被選上!籃球史上只
有一個人拿過:NBA、奧運、美洲盃、三料冠軍,而且更不可思議的,以一己之力,把由NBA全明星所組成的美國國家「夢幻籃球隊」在奧運打趴。
這人是誰?籃球之神喬丹嗎?錯!是吉諾比利。他參加NBA選秀是吊車尾、倒數第二名。華理士、吉諾比利都不出自籃球名校,沒有光環;同時,華理士「看起來」太矮了,吉諾比利「看起來」又矮又瘦。他們的潛力、實力,也因此都被低估了。
而在歷屆狀元中,有一個聞名的大笑話:布朗。他是誰選出來的?倒是由籃球之神轉為球隊老闆的喬丹。可見,再好的球星,不一定是好的球探!
那麼歷史上的學術明星呢?
自然科學之父伽利略改變了人類,發現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繞日旋轉,完全違反了當時的認知。他不但沒有被最有學問、最富有的紅衣大主教認為是千里馬,反而獲得的是「燒死或認錯」的選擇,直到二○○年後才被平反。
《魔球》中強調要擅用統計學,但統計之父皮爾生開創了這個思想方法後,卻被當時全世界最頂尖、與最有資源的皇家學院所排斥。他後來在少數志同道合者資助下,創辦《生物計量學》雜誌,等於是其他學術刊物的「退稿大全」,父死子繼,孤寂奮鬥六十年後,才翻身變成顯學。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謝西曼發現了五重對稱的晶體結構,他在三十年前提出這項發現時,違背當時的結晶學,導致他任職的研究機構,認為他程度不足而把他開除。他投稿到著名的期刊,還被當天退稿。
NBA、喬丹、紅衣大主教、皇家學院、國際著名期刊…許多資源分配者,都想作「伯樂」,結果偏偏都作成「葉公」。
國
內學術界近十餘年來獨尊「CI論文數」,把商業索引上綱到學術評鑑的極端,造成大學老師被要求的是:投稿技巧、追趕流行、相互引用增加衝擊率,是如何增加
論文數量,而不是知識的探險。就好像驅使球員不認真「玩球」,反而競相「玩規則」。這種生態,與前朝亡國的八股取士恐有相通之處。
朱主委日前宣示要廢除「獨尊CI」現象,確實看到了影響學術發展的「統計及資源分配」因素,他如何落實目標,擔任伯樂、實現魔球?令人期待!
(中國時報)
--
電競世界冠軍 學生英文墊底/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台
灣的電子競技隊伍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韓國隊,消息傳來,舉國歡騰。然而這個令人振奮的事件或許只是個偶發個案。日前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發布新
聞,說韓國在多益測驗(TOEIC)的成績領先台灣甚多,韓國企業對員工英文的要求遠高於台灣。交通部觀光局也公告,韓國觀光客來台旅遊,最不滿意的是台
灣人的英文溝通能力差。
還記得十年前我到首爾開會,在韓國頂尖的延世大學附近問路,許多貌似大學生的路人一聽到我開口說英文,馬上就揮
手
搖頭,藉故開溜。想不到才十年光景,台韓之間的情勢已經翻轉,現在反而是韓國人抱怨我們的英文不好了。星港兩地有著英語的傳統,有著與生俱來的語言優勢,
我們先天不足,無話可說。社會背景與我們類似的韓國這些年來努力拚英文,種種政策措施甚至成為台灣觀摩效法的對象,真讓身為英文老師的我覺得十分感慨。
「多益」和「托福」都是國際上普及率甚高、可信度備受肯定的英文能力檢測,最近台灣的成績在亞洲國家中都屬墊底一級,落後韓國甚多,令人深感挫折無奈。就連國內大學的學測指考,以及其他各級學校的入學考試,考生的英文成績也都是令人搖頭嘆息。
無奈嘆息的原因,在於我們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拚英文,卻拚出如此令人難堪的事實。台灣社會這麼重視英文,期待和成果卻有如天壤之別,真教人啞然失驚。
最近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召開理事會,討論明年舉辦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的主題,有一位理事提議聚焦「動機」,獲得大家無異議通過。這位英語教學界的前輩說,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對英文不感興趣,教材編得再好,老師再怎麼努力,到後來都是白搭。
學
生英文低落的原因可能盤根錯節,但動機的確很關鍵。解決之道,首先應該大膽拋棄面子問題,回歸教育的基本面,先診斷出學生的病灶所在,對症下藥。英文字母
認不全的,從英文字母教起;單詞不會拼的,一個一個帶;句子不會寫的,一句一句來。除此之外,還需適時佐以動機,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喜歡林書豪的,可以
引導他們去關注林書豪的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喜歡小賈斯汀的,上課不妨介紹他的幾首經典名曲,讓學生聽歌學英文。在英文學
習的道路上,若能找到足以激發他們興趣的關鍵點,有興趣就會有熱情,有熱情就會主動想辦法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解決目前學生英文程度低落的問題,切忌好高騖遠,盲目攀比,也不要設定一個學生達不到的目標,只為了打腫臉充胖子,輸人不輸陣。韓國能,我們當然也能。只不過在台灣這個升學主義掛帥、考試領導教學、分數勝過一切的扭曲社會,這個理想,恐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時報)
--
食物與人的奇幻旅程/張安平(嘉新水泥董事長)
中
國人說:「民以食為天」。但對人類而言,食物的意義不只是為了延續生命而已,它是人類社會演進的主要推手,也是歷史變遷的起因。兩百萬年前,懂得用火烹煮
食物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最大轉折點,從草食大猩猩演化成雜食人類,人改良了食物及飲食方法,但由食物與新的飲食方法所獲取的營養素也使人類得到更多能量,
強化了人體結構及頭腦,從而改變了人。
文明的基礎 歷史進化推手
食物可說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人類對食物的追求塑造了今
日
的社會。初民的社會結構建立在糧食的生產和分配上,而祈求農作物豐收的儀式則可能是最早的宗教原型(archetype)。無論東方或西方,宗教的起源,
其實和倫理或道德無關,甚至也不談論對與錯。它們充其量只是一種心理依託的工具,人們相信四季、陽光、雨水和自然界的秩序是可祈求而來的,並使人類有好的
收成。遇到心存善念的神,如果我們膜拜祂,可讓糧食盛產;兇神則導致歉收、旱災、瘟疫或傳染病。在新石器時代,天上的神與開天闢地、人類源起及萬物肇始等
創世神話有關,要不然就是復活(例如解釋土地逐年衰亡與再生)或生育的故事。直到大約西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在波斯頒布祆教教義
時,才出現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對抗。
在古代,食物是財富,誰掌控食物,誰就掌握了權力。食物不僅促使商業誕生,也強化了文化和宗教的
交
流。食物也一直是戰爭最有效的武器,從亞歷山大到拿破崙、乃至於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冷戰,成功的軍事戰役必須仰賴充分的食物補給。18、19世紀英國擁有超
強的軍隊和海軍卻輸掉美國革命戰爭,敗給了幾乎毫無訓練的美洲殖民地農夫,原因就是英國無法提供有效的食物運補。有名的軍事家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曾說:「要達成你的目標,你得先吃飽。」
在20世紀之前,食物是各國政府的心頭大事,因為它可以興邦,也
可以喪
邦。即使20世紀開始後糧食的重要性已經降低,許多政治學家仍然把蘇聯在1991年的瓦解,歸咎於糧食短缺和1989~1990年全球穀物歉收。雖然18
世紀馬爾薩斯理論所言的「人口成長陷阱(Malthusian
Trap)」(即主張農業的生產力無法趕上呈幾何倍數成長的人口)並沒有發生,但今天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人還飽受饑荒與營養不良之苦。食物的演化,在過
去、現在及未來都影響著人類發展的方向。
農耕能力躍進 人類命運改變
大約在11,000年前,狩獵的覓食社會
(hunter-gatherers)開始試圖掌控自然生態系統,以獲取更多的食物,人類從此有意識地栽種糧食。最早的農夫,可算是史上第一批「摩登文明
人」,因為從西元前11,000年一直到西元前4,000年,是現代文明孕育的期間,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及古植物學和歷史學,都算不上是嚴謹的科
學,人類農耕能力的進步才是造成科學技術上最大的躍進,因為可以耕種的都是已經改良過品種的植物。亞當史密斯曾說工業化是「農業的子孫(the
offspring of
agriculture)」,實際上,人類在有記載的歷史之前,已經有相當能力去栽種植物和飼養動物。現代我們所吃的大部分食物,在西元前2,000年以
前的人類早已懂得如何栽植或豢養,並被人類完全改良過。
時至今日,幾千年前改良過的小麥、水稻和玉米依然是我們每天所需消耗的主要熱量
來
源。而很多現在的食物,品種經過不斷改良,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創造的。例如,胡蘿蔔原本是白色和紫色的;今天大家吃到的橙色(orange)胡蘿蔔,是荷蘭
人在16世紀為了討好英國國王William of
Orange進貢而創先成功培育的。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經過栽種的植物或飼養的動物,今天可以不經人工照料而野生存活。
小麥、水稻和玉
米為人類文明奠定基礎,連今日所使用的語言也是早期的農夫流傳下來的。世界上90%的人所說的語言,可區分為7個語系,分別來自歷史上7大農業發源地。到
西元前2,000年以前,大部分人類都已經從事農耕了。人類改造了食物的基因,人類的基因也受食物影響而改變。馴養、栽培和育種是一條人與食物交互影響的
雙向道。
農業是人為的,它對世界造成的改變遠遠超過人類其他的任何行為。一萬年前,農耕讓人類可以定居生活並從事生產,但農業發展也導
致 社會的階層化。狩獵覓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平等,物品和食物為集體共有,並自由分享。進入農業時代後,私人所有權和財產的觀念才漸漸出現。
19
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共產主義宣言,或許一部分就是受到Lewis Morgan對狩獵覓食社會中「原始共產主義(primitive
communism)」描述的啟發。不管是否如此,從農耕獲得的糧食盈餘使人類可以朝向專業化發展,例如不同手工藝的工人、士兵和抄寫員,後兩者尤其讓統
治菁英如虎添翼。
隨著文明演進,食物繼續影響著人類的歷史。西元一世紀,釀酒的技術從近東傳到中國,而麵食的知識則從中國傳回近東。
食物大探險 世界版圖擴張
古
時候,香料是東西方之間最重要的貿易商品之一。大約西元一世紀,一年有多達120艘羅馬的船舶航行到印度去買香料。香料還透過陸路進行貿易,跨越不同大陸
連接中國與地中海區羅馬的路徑則走絲路,雖然稱做「絲路」,但香料卻是所有載運商品當中最大宗的一項,根據紀載,當時羅馬和東方因香料產生的貿易逆差每年
高達一億羅馬幣(sesterces),約與10噸重的黃金等值。西元641年回教徒佔領亞力山卓後,香料貿易落入回教徒之手,而他們在歐洲的「經銷商」
威尼斯人也趁勢興起。但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後,海路和陸路的香料貿易就完全被鄂圖曼人掌控。於是有人說香料貿易啟動了大探險時代。
事
實上,哥倫布在1492年9月6日從嘉納利島(Canary Islands)啟程到美洲前,葡萄牙的大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早已展開到非洲西海岸的探險。1488年結束前,狄亞士船長(Captain Bartholomeu
Dias)已經繞行過非洲南端,而1497年底達伽馬船長(Captain Vasco da
Gama)則航行至非洲東岸,並雇用一位回教領航員航向印度。他在1498年5月20日抵達印度,在接近Calicut處靠岸,正式開啟了歐洲殖民時代。
歐洲人一廂情願地瓜分了全世界,他們把全世界的土地拿來爭戰、佔領和買賣,完全不考慮其他民族,就像是拿全世界作版圖來玩大富翁遊戲一樣。
舉
一個有趣的例子,在Breda條約中,荷蘭人只是為了壟斷肉荳蔻的貿易,就拿北美洲一個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的小島和英國交換一個叫Run的小島,Run是Breda島的一部分,在今日的印尼。新阿姆斯特丹則是現在的紐約曼哈頓,由此可見香
料在當時的重要性,以及荷蘭人對殖民地的不在意。
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交換影響深遠
哥倫布終其一生並不知道他從來沒有到
達
亞洲,但是他所發現的美洲卻為全世界帶來了許多新的食物。實際上,有一說是,如果沒有玉米和馬鈴薯,世界人口無法成長到今天的水準。歐洲人口在1650年
是1億3百萬、1850年到達2億7千4百萬。在中國,1650年有1億4千萬人、1850年增加到4億人。蕞爾小島愛爾蘭的變化卻居全球之冠,人口從
1660年的50萬增加到1860年的900萬,主要關鍵就是馬鈴薯,因為它連在愛爾蘭的不毛土地上都可以種植生長。歷史學家Alfred
Crosby把這場美洲植物與舊大陸的流動,稱為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
歐洲人稱頌馬鈴薯是老天給他們土
地上所能生產作物最大的恩賜、是農業的奇蹟。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也提到馬鈴薯是比小麥更優良的植物。如果沒有這些在美洲發現的新糧食(玉米和馬鈴薯)讓歐洲可以從農業釋出額外的人力,18世紀的工業
革命也許就無法發生。
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經常會問:「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彼此速度也不同?」最簡單的答案就是農業生產力。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進行經濟改革,除非他能讓老百姓先吃飽。
馬鈴薯幾乎可在任何地方種植,只需3~4個月就成熟。一粒玉米種子種到土裡可以生產100~200顆穀粒,而小麥則只有4~6倍的收成。
古
希臘作家Theophrastus(西元前321~287年)的植物彙編只有500種植物、1596年瑞士植物學家Caspar
Bauhin的書中臚列了6,000種植物,1680年代John Rays出版的「Historia Generalis
Plantarum」一書,已經蒐集到18,000種植物。
殖民主義、商業、糧食與科學的新發展,彼此相互配合,造成了17世紀以來西方
霸權的興起。食物仍持續被人改變,也在改變人。總結回顧歷史,人類的第一個文明約在西元前3~4千年產生,當時世界人口大約有1千萬人。西元前500年,
農耕技術改良了,世界人口增加到1億人。到了1825年,也就是農業萌芽後大約1萬年,世界人類到達第1個10億人的紀錄。當人類到達第2個10億人時,
整整花了另一個世紀的時間。但到了上一個千禧年1999年,世界人口已達到60億。今年2012年,全世界已達70億人。
聯合國在
2007年預測,2075年世界人口將到達到頂峰的92億,然後開始下滑。此一21世紀的趨勢才將真正測試「馬爾薩斯陷阱」理論,食物問題勢必再一次成為
人類最重要的挑戰。而當人類致力於處理可能出現危機的同時,食物將繼續改變我們,我們和我們的社會也因食物而改變。
(工商時報)
--
桃園藻礁遭染黑 罰3廠商停工
桃
園濱海特有生態地形「藻礁」屢遭破壞,環保署今年四至九月專案稽查桃園縣大園及觀音工業區列管工廠一百九十五家次,告發四十三家工廠共八十一家次污染,違
規比率高達四十一.五%,其中三家甚至停工處分;環保團體批評桃園縣環保局、環保署、工業局長期縱容放任廠商污染,導致藻礁生態浩劫。
偷排廢水 43家工廠被告發
環
保署督察總隊北區大隊長蕭清郎表示,以前環保單位針對工廠放流水口末端管制,雖會捉到違規廠商,但也常見廠方聽到風聲「預先」做好防範措施,抽查水樣都是
合格,所以今年改為「深度稽查」,先分析廠商申報排放資料是否有異,最後全面檢驗廢水,包括COD(化學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溫度等,成效提
升。
蕭清郎表示,廠商違法手段包括,夜間將未經處理廢水或地下水稀釋後由合法放流口排放、加入強氧化劑干擾檢驗,甚至有污水處理廠代操業者所為。排放廢水經過大堀溪、觀音溪、小飯壢溪、新屋溪流入大海,破壞海中藻礁生態。
生態浩劫 有業者被罰千萬
違法廠商除依照水污法處六至六十萬罰鍰,另依「行政罰法」追查不當利得,目前初估情節最嚴重的冠順染整公司罰鍰一千萬元、麒勝實業五百萬元,另有多家業者被罰上百萬元。
搶救觀新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表示,環保署追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他估計廠商偷排時間可能達三十年,工業區內有明管、暗管,並教導抽取地下水,廠商也學會白天儲備污水,留著晚上排放,他估計藻礁三年內會全部完蛋。
4成廠商違規 環團批放縱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表示,觀音及大園的污水處理容量不足,區內多家電鍍工廠排放高污染廢水,還可能污染地下水,環保法令也老舊,需歸咎縣環保局、環保署、工業局長期縱容,導致生態浩劫。
桃
園縣府環保局表示,環保局抓污染的成效有目共睹,今年四月到九月底,大園鄉稽查二百零一件、查獲污染二十四件、裁處三百二十四萬元,至於觀音鄉稽查三百零
六件、查獲污染三十九件、裁處五百七十八萬元。環保局長陳世偉表示,林長茂一年來只舉發一件污染案件,潘忠政甚至一件都沒有,他不容許這些自稱環保團體的
人,抹煞稽核人員努力。
林長茂說,他曾邀請媒體到桃園海邊拍攝藻礁,記者發現廢水污染當場向官方檢舉,結果環保稽查人員姍姍來遲,到場
時
證據都消失;另環保單位找不到暗管,他卻曾跟潘忠政深夜追到不法廠商暗管排放廢水。他回批,公務人員有人力及公權力,追查不法是天職,環團資源缺乏,只能
重點查緝,不然給環團人力及公權力指揮,看誰的成效好。
(自由時報)
--
爛瘡纏身10多年 可能不單純是過敏
台灣每3-5個小孩就有一個過敏,不過,如果家中過敏兒不僅經常皮在癢,甚至還會生瘡、流膿,不只反覆有中耳炎、鼻竇炎,甚至嚴重到肺炎、肺氣囊腫,一年要住院好幾次,那可得小心,他可能不只是過敏,而是罕見的先天免疫缺損、甚至是「賈伯斯症候群」!
可能罹患賈伯斯症候群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李文益指出,賈伯斯症候群是一種高過敏抗體反覆性感染症候群,命名源自聖經Job章節,信徒Job從頭頂到腳因為反覆感染而長出膿瘍般的結節。
患者因為基因突變,有的先天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較弱,有的抗病毒T細胞功能比較差。但因為過敏抗體高、加上身體症狀也有些過敏表現,也因此,有時候會被以為是過敏。
今年17歲的林小弟,就是一個賈伯斯症候群的患者。除了一般皮膚搔癢症狀,林媽媽說,林小弟從2歲時身上開始出現不明膿腫,最早是長在頭上,當時以為是俗稱的「粒仔」,還使用民俗療法、貼了一頭黑皮膏藥。結果一點效果都沒有。
林媽媽說,「進了開刀房要清創引流,醫師衝出來說,他的膿瘡怎麼那麼大?」
住院頻繁 反覆感冒發炎
出
院後以為沒事了,沒想到幾個月後又開始出現,直到12歲到長庚醫院前,林媽媽形容,林小弟幾乎是每半年就住一次院,除了頭上,包括後背、大腿皮膚上也會冒
出不明的膿腫,而且反覆鼻竇炎、中耳炎甚至肺炎感染。「最嚴重時一年要住院4、5次,最長一次住到兩週。」抗生素從第一線抗生素、打到後線抗生素。
從第一線抗生素打到後線
李文益指出,林小弟的情況跟一般過敏症有三大不同,包括反覆性的皮膚感染,而且比一般過敏兒更容易有呼吸道感染、鼻竇炎、肺炎等情況。經檢查,林小弟是屬於基因突變影響抗菌功能。這類患者通常也會有戽斗,以及乳牙還沒掉、恆齒就要長出來的情況。目前已經用藥控制中。
他提醒,一旦孩子一年內感染中耳炎高過4次、嚴重鼻竇炎2次以上、肺炎2次以上,連續使用2個月抗生素仍未改善,新生兒時期長得很慢,有反覆性的深層皮膚或器官膿腫,常有口腔鵝口瘡或黴菌感染等,不同於一般過敏兒症狀時,就該留心孩子可能不單純是過敏。
(自由時報)
--
星法!神經節阻斷術 可治梅尼爾氏症
梅尼爾氏症可能引發眩暈、耳鳴及神經性聽力喪失,一般多以藥物治療,不過29歲謝姓女子,服藥卻無效,家人以為她中邪,帶她接受民俗療法的棍棒搥打,身心受創嚴重,至台中市大里區仁愛醫院接受「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後痊癒,3年來並未再發作,並成功重返職場。
服藥不見效 家人以為中邪
大里仁愛醫院表示,梅尼爾氏症是內耳病變,導致平衡功能失調,引發眩暈,好發在30至50歲成人,典型症狀為眩暈、耳鳴及時好時壞的神經性聽力喪失,病因則是內耳淋巴水腫,也就是末梢血管循環障礙、過敏、自律神經失調等所引起。
耳鳴很嚴重 躺著也會眩暈
大里仁愛醫院疼痛科主任葉宏軒說,3年多前一名29歲謝姓女子,症狀除天旋地轉,還伴隨噁心、嘔吐,且右耳會耳鳴、聽力降低,就算躺著也會眩暈,非常嚴重,完全無法工作,只好先暫別月薪10餘萬的工作。
葉宏軒說,梅尼爾氏症多以藥物來控制,不過部份病人必須長期依賴藥物,影響生活品質,部分病患用藥物治療無效或不適合手術,「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增加血液循環,改善病症。
葉宏軒說,謝女經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施打麻醉藥劑,藉由交感神經阻斷帶來提高免疫力療效,提高血液循環,把內耳淋巴水腫帶走,經9次療程,3年來未再發作,目前醫學上也用在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腸躁症等症狀。
(自由時報)
--
酗酒引發感染性胰臟炎 男險送命
一名年約40歲的林姓男子因為長期酗酒引發急性胰臟炎,康復後不改飲酒習慣,導致感染性壞死性胰臟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經醫師開刀搶救後才撿回一命,也讓他終於戒酒成功。
林姓男子嗜酒成性,日前因為上腹部疼痛到醫院急診,診斷為急性胰臟炎,轉至腸胃科治療好轉後,又因貪杯使病情惡化導致感染性壞死性胰臟炎。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群明形容「胰臟有如發生爆炸的化學工廠!」
張群明說,胰臟炎初期只要藥物治療適當禁食,減輕胰臟負擔就會痊癒。但是林姓男子飲酒習慣難改,反覆發炎,導致臟器血液循環變差,胰臟纖維化、鈣化,部分胰臟細胞壞死遭到細菌感染,產生感染性壞死性胰臟炎。
張群明說,「開刀時好像在清黑色水溝。」他說,病患胰臟有20%的細胞呈現黑色壞死狀,受損的胰臟釋放出的消化酶破壞胰臟,導致組織壞死與膿瘍產生,清創時需顧及周圍組織血管,增加開刀困難度,所幸手術完成。術後在病患體內放置多條引流管,讓身體自然排出殘存的液體。
張群明指出,除少飲酒外,還要減少攝取太油的食物,避免身體將儲存在膽囊內的膽汁大量釋放出來消化油脂而不停收縮,易造成膽內結石一起釋放,阻塞胰管使胰液無法排出,引起胰臟的損害。張群明說,不喝酒,減少油膩飲食且不要飲食過量,就能有效預防胰臟炎。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