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新聞自選輯 20070502

交大生觸電疑雲 最後手稿 電流演算錯誤

交大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張勝淵觸電死亡案,交大研發長李鎮宜判讀他遺留的一張手稿後分析,可能是演算錯誤導致他喪命;也可能是劣質電阻造成觸電死亡。
張勝淵的手稿劃了許多電路圖和運算公式,手稿最後兩行,在通電後有關功率消耗(W)的演算結果疑有問題,導致電流過大,可能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範圍。

張勝淵於上月廿九日晚被室友發現陳屍學校宿舍,雙臂貼著接了電線的鋁箔;檢方昨定昨天解剖,但家屬指他生前有電療養生習慣,加上他的左腳焦黑,法醫認為明顯是觸電死亡。

警方又在死者的書桌找一張手稿,內容有電路佈局圖和計算公式;交大研發長李鎮宜看過手稿,指張勝淵在手稿中寫的功率(W)等於電壓(V)乘以電流(I)、電壓(V)等於電流(I)乘以電阻(R),都是基本的電學公式,手稿中可以看出死者對自己設計電路圖曾進行推演。

李鎮宜說,這張手稿上有四個重點運算,一是功率消耗量、二是計算元件能否承受因功率消耗產生的熱能,三是計算這些電路圖會產生多少電流,最後是可變式電阻承受的電流量。其中第二組運算,可能是計算接電後,身體如何避免灼傷。

多數運算沒問題,有但最後兩行有關可變電阻通過電流量的假設,一行是可變式電阻趨近於無限大時,功率消耗趨近於零,也就是電阻成了絕緣體,並不會通電;但手稿上的「○」有塗改。另一行是電阻趨近於零,功率消耗也趨近於零時,會造成短路,手稿上的「○」也有塗改跡象。

張勝淵是將一條電線分兩股,分別貼在雙臂上,再以鋁箔及護腕固定,其中右臂電線有一個開關及一個可變式電阻。李鎮宜認為,如果可變式電阻電流量趨近於零時,會造成短路,「此時,所有電流全部灌到另一股電線」,若長時間通電,任誰也受不了。

李鎮宜認為,可能是這項推演錯誤,致張勝淵觸電死亡。不過,他也建議警方調查這顆可變式電阻是不是瑕疵品。

本身也是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的李鎮宜並說,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電壓及儀器是否穩定、有無專業醫護人員在場等,都必須注意。他是電工專家,但他就不敢嘗試電療。

電療養生?醫生:沒根據

交大研究生張勝淵電擊喪命,馬偕醫院新竹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鵬和新竹署立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樞寰都認為不可思議,他們說電療多用於復健,至於養生則無醫學根據;不過,會鬧出人命,問題可能出在未妥善控制電流和電壓,致心臟麻痺。

陳建鵬說,電療用在復健以肢體和背部最常見,通常把貼片和吸盤放在患者患部,配合電療儀器;使用時,避免電流直接通過腹胸部(特別是心臟),避免心臟麻痺致命。醫療使用的電療儀器是國家檢驗合格,而且電流量符合安全標準。

林 樞寰說,電流進入人體內,神經感受最敏感,可用於神經內科或復健科的電學檢查,也可用於治療心律不整、肌肉受傷、四肢不靈活等疾病患者,透過電刺激神經, 像腦中風及脊椎受傷患者,肌肉控制不佳,電療可增進運動功能,也可做止痛治療。電療用在治療和檢查時,使用電流極小,灼傷機率極低,除非電流通過心臟,否 則不太可能致命。

林樞寰說,電分為直流電和交流電,像一般民眾熟悉的閃電是直流電,以往發生過打高爾夫球者,碰到閃電,被電擊瞬間致命或重傷;家庭用電是交流電,也有致命可能性,小朋友和心臟不好者不要直接碰觸。

兩位醫師並認為,坊間有人誇大電療效果,抓住患者喜歡嘗鮮和電療常識不夠等盲點,甚至有人為了促銷商品,把磁場宣傳成電療,民眾應小心。

交大研發長李鎮宜說,人體偏向絕緣體,瞬間電壓若太大,容易導致器官暫時性或永久性傷害;坊間有不少健身中心、SPA館推出電療療程,還有民俗療法用電來「打通血脈」,即使對電很了解,也不敢輕易嘗試。

(聯合報)
--
交大生猝死 電擊所致

交大資工所研究生張勝淵猝死案,新竹地檢連同高檢署法醫昨天相驗,初步確認電擊致死,已排除他殺,但無法確認是自殺,死者母親說:「兒子絕不可能自殺,他曾提過類似電療消除疲勞說法,可能為了自製電療器通電而死。」

曾問如何電療除疲勞
張母強調:「兒子平常喜歡研究人體構造,也因自己肌肉疲勞,曾問過如何以電療方式消除疲勞,才會自製電療器,不小心觸電而死。」
新竹馬偕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健鵬說:「人體正面頸部到鼠蹊部這一帶的『腹面』,都不能電療,很少見到以裸線接在上手臂。」
檢警表示,死者死法特殊,跟《完全自殺手冊》陳述內容雷同,而且在其書桌上找到一張手寫的「電壓等於電流乘電阻(V=IR)」的計算公式,且床邊有一瓶礦泉水,鑑識人員研判死者生前曾喝下水,增強體內導電效果。
死者家人昨指責:「學生交給交大,怎麼死了二天才被發現,難道學校無責任嗎?」交大主秘郭仁財說:「對於張生死亡感到遺憾,但交大校風充份尊重學生隱私,過度關心學生反而是種騷擾。」

(蘋果日報)
--
倒垃圾危險動作 撈鑰匙、丟瓦斯罐…

在台灣,與垃圾車打交道是幾乎每個居民每天都會做的事。然而倒垃圾其實也是危機四伏,除了李姓婦人的遭遇外,過去還發生過手臂遭夾斷、眼睛被打瞎及遭廚餘升降機壓斷腿等意外。

資深清潔隊員建議,要丟垃圾進垃圾車時,人還是站遠一點比較安全。

分析垃圾車可能引發的意外,除了一般的車禍之外,最常見的兩種:一是垃圾壓縮時導致液體噴灑或爆炸;二是垃圾車附掛廚餘回收桶升降時壓傷民眾。其中最嚴重的事故發生在九十三年間——板橋市游姓婦人慘遭垃圾車斷手。

據了解,游姓婦人外出倒垃圾時,右手拿著家裡鑰匙,垃圾則用右手手指勾住。她把垃圾往垃圾車一丟,不慎連鑰匙也丟進垃圾車,她情急之下伸手進去撈,卻因為垃圾車壓板正在運轉,當場把她的右手捲入壓斷,現場民眾被嚇得大叫。

而今年初台北縣一名居民丟垃圾時,把應該垃圾分類的可攜帶式瓦斯罐也一併丟入垃圾車,結果垃圾車壓板將垃圾壓進儲存槽時,將瓦斯罐壓爆,蓋子噴出擊中他的眼睛,導致視力萎縮剩下零點一。

雖然現在有部分縣市已經強制規定垃圾分類與回收,但仍有民眾將瓶瓶罐罐往垃圾車丟。清潔隊員說,他們不可能每袋垃圾都打開檢查,只能信任民眾丟的都是一般家庭廢棄物,因此啟動垃圾車油壓壓板壓縮垃圾時,也都盡量站遠一點。

除了民眾自己要小心之外,也應該發揮公德心,可以回收的瓶瓶罐罐絕對不要丟進垃圾車;若無法回收,也應該將內容物倒掉或戳洞,以免爆炸。

(聯合報)
--
日核准「棄嬰搖籃」 反應兩極

嬰兒如果不想要時,可以丟棄?日本九州熊本縣的一家醫院今天設置了一個「棄嬰搖籃」,專門接受棄嬰,但是這個構想在日本社會上毀譽參半。

日本熊本市的慈惠醫院今天設置了日本第一個「棄嬰搖籃」,將接受無力養育的匿名父母棄置的嬰兒,熊本市保健所考核醫院職員模擬接受棄嬰的過程後,認可「棄嬰搖籃」於五月中旬正式啟用。

慈惠醫院的做法是,在一樓新生兒諮詢室外牆上開一個小門,裡面設置了保持卅六度恆溫的嬰兒床,棄嬰者可以從外面把嬰兒直接放進去。

據說,「棄嬰搖籃」的門上用了彩色玻璃,從醫院內側看不到父母的臉,讓這些父母們比較沒有心理壓力。

當「棄嬰搖籃」的門打開時,偵測器會自動鳴叫,醫院二樓新生兒室的警示系統也會自動啟動,在那裡廿四小時值班的職員會及時趕到,嬰兒不會有危險。

為什麼要設置這種「棄嬰搖籃」?是否會給社會帶來鼓勵棄嬰的風潮?類似的意見,在設置之前就已經如排山倒海般地湧進了慈惠醫院。市民對於這一措施褒貶不一,贊成者說「這是拯救生命的緊急措施」,反對者指責「這會助長棄嬰現象」。

據稱,熊本市政府向中央政府探詢這種行為是否違反「監護人遺棄罪」,得到的回答是「很難斷定是否牴觸相關法令」,慈惠醫院因而獲得許可設置「棄嬰搖籃」。

(聯合報)
--
捷運民生汐止線 像雲霄飛車?

捷運民生汐止線日前變更東湖段路線引起居民抗議,尤其跨越內湖線部分,軌道梁柱可能高達25公尺,約8層樓高度,被居民批評為「雲霄飛車」,東湖地區多位里長揚言,若不回歸原規畫路線,將採取激烈抗爭。

北市捷運局副局長朱旭強調,民生汐止線路線中央尚未核定,新、舊路線都列為評估參考,民眾的意見捷運局會納入考量。照目前進度,民生汐止線最快也要10年後才能完工。

捷運局前天晚間在內湖區公所舉辦民生汐止線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會,多位選區議員、立委不分黨派都到場關心,上百位來自東湖的居民,頭戴紅色抗議頭巾,高舉白布條,要求捷運局不得變更路線,說明會最後不歡而散。

市議員陳義洲說,捷運局上月初突然變更規畫路線,找當地里長開個說明會,然後就辦理環評公開說明會,根本不合程序,他認為除非重辦路線說明會,否則這場說明會無效。在場所有議員也異口同聲表示,不尊重民意的路線,屆時就不可能通過議會這關。

民生汐止線原路線從民權東路往南,繞行蘆洲里一路沿高速公路以南;新路線「截彎取直」改走高速公路以北,從民權東路起以高架方式穿越山岳,從南湖高中後方再以高架方式,跨越康寧路三段(內湖線)再往南跨越高速公路銜接至汐止。

居民不滿指出,新路線從南湖高中後方山坡頂點,一路下坡至康寧路三段,軌道高度25公尺,到底是蓋捷運還是雲霄飛車?軌道跨越南湖國小、南湖高中上空,噪音對這4000多名學生影響有多大?接著穿越住宅密集但狹窄的五分街,捷運蓋在巷弄裡,將成為世界奇觀。

五分里里長王海枝說,舊路線當時協調了一兩年,周邊各里都已取得認同,突然變更路線讓人錯愕也不能接受,除非改地下方式興建。

據了解,當初舊路線行經蘆洲里人口稀疏的舊工業區,也引起東湖居民反彈,還被質疑圖利廠商,且舊線與內湖線並無可供轉乘的車站。新路線行經人口較密集的東湖,SB08車站可與東湖站共構轉乘。

捷運局表示,若改地下方式興建,粗估經費要增加300億元。另都發局正推動蘆洲里工業區規畫案,日後該地區的發展情形較為明朗之時,路線仍有調整機會。

捷運松山線天水站 確定不增設

捷運松山線確定無法增設天水站。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基於土地取得不易,工程經費龐大,加上中央並未給予補助,為避免延宕到102年通車時程,所以決定不予增設。台北市長郝龍斌指示交通局及發展局研擬都市更新及周邊交通紓解替代方案。

北市捷運局昨天在市政會議上就增設天水站辦理情形及面臨課題進行專案報告,郝龍斌特別強調,天水站是不增設而非取消。他表示,捷運局面臨施工時程壓力,市府財源也有問題,捷運局已多次和地方溝通說明,希望取得共識。

前市長馬英九曾在去年1月20日主持「捷運松山線天水路增設車站」簡報會議,決定推動增設。同年8月25日在大同區公所區政說明會時,曾允諾將天水站納入設站調查,但如今政策180度轉變,郝市府決定不設天水站。

捷 運局表示,部分地主仍強烈反對,且已有地主提出建照申請,用地取得相當困難,加上行政院尚未核定,難以辦理都市計畫禁建。增設站體所需58億元,市府也無 法負擔,且當地道路狹窄,工程風險高。為避免影響松山線完工營運時程,甚至發生預留站體的浪費,捷運局向市府建議不再增設天水站。

(聯合報)
--
北市騎單車 最快年底強制戴安全帽

從年底起,在台北市騎腳踏車必須強制戴安全帽。由於騎單車傷亡人數不少,台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表示將自訂地方自治條例,強制騎單車者也要和騎機車一樣戴安全帽。

台北市交通大隊九月起,也將開始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取締違規的腳踏車騎士。依該條例第七十四條,慢車(機車、自行車)駕駛人不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或是不按遵行方向行駛、擅自穿越快車道或在快車道上行駛等,均可處三百至六百元罰款;尚不包括沒戴安全帽。

台北市想要強制騎單車戴安全帽已有一段時間,日前台北市要求中央統一修法,但交通部以「這是標準局的事」回覆,羅孝賢痛批交通部:「無專業可言」、「令人吐血」。

羅孝賢指出,這項政策已獲朝野許多市議員支持,本會期就會將提案與罰則送進市議會,最快在年底實施,也就是不管你從哪邊騎腳踏車來,只要行經台北市就得戴安全帽,否則開罰,不過他也聲明「會給民眾一段宣導期」。

羅孝賢指出,腳踏車不再只是民眾的休閒工具,有些人已將單車當成主力交通工具,但交通規則仍把腳踏車當成慢車,單車必須和機車一起走慢車道,騎腳踏車的人經常逆向行駛與闖紅燈,肇事率年年升高,前兩年在北市騎腳踏車的就有一千七百人傷亡。去年腳踏車意外死亡人數則有七人。

台北市交通局今年元月行文交通部,盼由中央統一修法,強制全台腳踏車騎士戴安全帽,並強制規範腳踏車得配備反光板或前後燈,沒想到交通部回文,指現有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已足夠,單車若要配燈或戴安全帽是標準局的事,北市若要推廣「交部樂見其成」。

北市之後行文經濟部標準局,標準局也推稱屬交通部管理,羅孝賢大罵交通部與標準局互踢皮球,交通部的回文讓人看了更想吐血,不想作為的態度「根本無專業可言」。

交通部官員解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一一九條明文規定,腳踏車應保持燈光、反光鏡等設施良好,不依規定保持者可依法處以一百八十元罰鍰,至於腳踏車騎士要戴安全帽與否,交通部認為應該因地制宜。

據了解,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去年十二月召開任內最後一次交通會報,即指示台北市交通局研擬腳踏車相關規範,但交通局認為交通規則最好全國能有一致性,否則跨縣市會從「合法」變「違法」,對民眾而言相當不便。

台北市去年底即著手制定腳踏車的相關規範,研擬強制戴安全帽、夜間行駛加裝警示燈、開放部分人行道供腳踏車騎乘等法規。羅孝賢說,商檢局也應該制定配備規範,例如未來腳踏車一定要有照明設備等,實施的範圍則包括所有道路或河濱腳踏車道。

北市公園禁單車 半年勸導上千件

台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處長陳嘉欽指出,台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去年十二月實施,民眾不能在公園內騎腳踏車,違者罰一千兩百元;不過目前仍以勸導為主,近半年約開出一千張勸導單,尚未開罰。

陳嘉欽說,公園管理自治條例去年六月六日公告,規定不能在公園內騎腳踏車,但河濱公園不在此限;經宣導半年,同年十二月六日實施。

陳嘉欽表示,北市多數公園內都沒有設置腳踏車專用道,主要是怕影響到公園內遊憩民眾的安全;北市府已經在廿八處河濱公園建置一百零六公里的腳踏車專用道,提供腳踏車族使用。

戴帽,死亡率少七成

依據前年北市大醫院急診室登錄的資料統計,台北市萬芳醫院院長邱文達分析指出,機車騎士戴安全帽,比不戴時出車禍可減少百分之四十死亡率,腳踏車則可以減少百分之七十的死亡率。

同一個研究也指出,騎腳踏車戴安全帽比沒戴的傷亡數,減少四倍,另後座有貼反光紙比沒貼反光紙的傷亡數字少三倍。

二十年前一手推動機車騎士強制戴安全帽立法的邱文達,甫獲今年的醫療奉獻獎,他指這條法律每年可挽救一千人的性命,接下來他要推動立法強制騎腳踏車戴安全帽,他拿出研究的數據指出,腳踏車強制戴安全帽,避免意外造成腦部受傷的效果遠比機車好,「因為單車速度慢」。

邱文達說,澳洲與歐美早就已立法,前者甚至在一九八六年就已立法強制執行,台灣都會區相較歐美,更無專業的腳踏車道,交通行為更複雜,騎腳踏車騎士戴安全帽「一定要做的」。

他說,台灣騎腳踏車的人,一種是小學到初中的學童,一種是五十五歲以上老人,偏偏這兩種年齡層的人都不易勸導戴安全帽,但還是該透過立法推動。

戴錯,比不戴更危險

自行車族配戴的安全帽,到底有沒有安全性可言,市售安全帽從五百元到五千元的等級都有,到底哪一級比較好?專家表示,只要經過經濟部商品檢驗局認證的都具有安全性,問題是多半的民眾錯誤配戴,導致戴比不戴更危險。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秘書長何麗卿表示,只要經過標準檢驗局測試的安全帽都具有安全性,貴的安全帽反而會造成使用人的負擔。

自行車環島運動協會榮譽會長黃進寶說,他們多使用五百元的認證安全帽,原因是安全帽只要摔過就會影響安全性,所以便宜實用的安全帽,若摔壞可以馬上替換。

何麗卿表示,發生意外事故時,前額容易著地碰撞,所以配戴安全帽可防止直接撞擊,配戴時,安全帽前緣一定要下壓齊眉,若前緣壓太低,會導致視線不良,若前緣太高,也會造成視覺的盲點,相當危險。

(聯合報)
--
左撇子婦女 比較短命

一項研究顯示,慣用左手的婦女死亡風險較高,特別是死於癌症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荷蘭研究人員在「傳染病學」期刊發表報告說,雖然這可能只是偶然的發現,證據也根本稱不上確鑿,但已有很多報告認為左撇子與多種疾病有關,且整體而言壽命較短。據估計,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是左撇子。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追蹤調查一萬二千一百七十八名荷蘭中年婦女近十三年,其中兩百五十二人在調查期間死亡。

把左撇子婦女與其他婦女比較,並計入可能引起混淆的因素調整數據後,左撇子的死亡風險比其他婦女高出約百分之四十,其中因癌症而死亡的風險高百分之七十,因循環系統疾病而死亡的風險高百分之卅。

左撇子婦女死於乳癌的風險也增加兩倍,死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近五倍,死於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逾三倍。

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拉馬哈尼博士及其同事在報告中表示,左撇子婦女何以較短命,原因仍然不明,但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一項假說認為,左撇子是胎兒時期身體受到傷害所致,這種傷害最終導致早死。這個假說引起許多探討用手習慣與死亡率的研究。

對於許多研究把疾病、死亡與用手習慣扯上關係,本身是左撇子的歐嘉.巴索博士深表懷疑。任職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的巴索說:「成功躲閃過許多疾病後,我很懷疑我的左手會過早把我拉進墳墓。」

(聯合報)
--
達文西密碼小說 羅斯林教堂音樂密碼破解

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聖杯所在的羅斯林教堂傳出神秘密碼被破解。兩名英國音樂家父子破解刻在教堂牆壁上近六百年的音樂密碼,以現代音樂譜曲,將中世紀的樂章重現世人面前,為密碼傳奇再寫新頁。

根據「每日電訊報」報導,七十五歲的音樂教師密契爾,與他四十一歲的兒子鋼琴家兼作曲家史徒華,二十年前被羅斯林教堂的仕女廳上兩百十三個刻有符號的立方體深深吸引,堅信那些符號必有特殊意義,就此展開破解密碼的艱難工作。

密契爾父子相信,過去音樂家被視為是異教徒,因此必須用雕刻密碼的方式保密傳承。曾在韓戰時服役的密契爾利用他的破碼技巧,及對古典音樂的知識,終於了解這些刻在教堂牆壁上的符號描寫的正是聲波的型式。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密契爾父子終於破解這些音樂密碼,認為他們是聖杯音樂,密契爾說,「不同於達文西密碼小說的是,這是真實存在的密碼,而不是小說杜撰的情節」。

不同的聲波頻率以不同的型式呈現,例如花、鑽石、六角型等,所有的型式都被刻在壁上。

現在密契爾父子以中世紀的樂曲,加上現代的音符和文字,將這些來自中世紀的音樂譜成樂曲,取名為羅斯林經文。

羅斯林教堂位在蘇格蘭愛丁堡南方,根據「達文西密碼」小說,聖杯被安放在教堂的地下室,並有傳說約櫃及耶穌的頭也在此,每年因此吸引全球各地民眾前往參觀。

(中央社)
--
羅斯林教堂密碼破解 原來是樂譜

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聖杯所在地蘇格蘭羅斯林教堂銘刻的密碼,在令世人迷惑近六百年後,終於由英國皇家空軍的退役解碼員米契爾與其作曲家兒子史都華聯手解開,原來其中隱藏著一份樂譜。

兩父子並以現代譜曲方式,重現這篇中世紀留下的樂章,除發行CD外,也將於本月十八日在羅斯林教堂舉行音樂會,現場演奏此曲。

七十五歲的退役空軍解碼員米契爾也是一名音樂教師,他四十一歲的兒子史都華則是一名鋼琴家。他們是在廿多年前對羅林斯教堂牆面銘刻的象徵符號產生解謎的興趣。

米契爾對鋪設在教堂仕女廳拱頂天花板的二百一十三個銘刻象徵符碼的矩形方塊尤其著迷,他深信符碼中隱藏著某種特殊意義,於是運用他在韓戰服役期間學習的解 碼技術,再配合所掌握的古典音樂知識,歷經數十年尋幽探微的苦心研究後,終於與其子共同解開謎底,揭露出密碼中潛藏的聲波形態。

米契爾形容,解開這個謎彷若尋獲音樂的聖杯,而不同於小說《達文西密碼》的是,「這些是真實存在的密碼,而非小說杜撰的情節」。

米契爾父子相信,過去的音樂家被視為是異教徒,因此必須用銘刻密碼的方式保密傳承他們的樂譜。

當年的樂譜創作者將不同的聲波頻率以不同的型式呈現,例如花、鑽石、六角型等,所有的型式都被銘刻在二百一十三個矩形方塊上。

米契爾父子已為這中世紀的樂章加上現代音符與文字,譜寫成新樂曲,取名為「羅斯林聖歌」。

羅斯林教堂位為蘇格蘭愛丁堡南方,根據《達文西密碼》這部暢銷小說,聖杯被安放在這個教堂的地下室,並有傳說指出,約櫃及耶穌的頭也都存放在此地。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前往羅斯林教堂參觀。

(中國時報)
--
藏聖杯教堂牆上密符…是樂譜

在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蘇格蘭愛丁堡南郊的羅斯林教堂是聖杯藏身所在,但它的秘密非僅於此。英國一對音樂家父子最近聲稱已成功破解教堂牆上的雕刻符號,原來那是一首絕妙樂章。

英國每日電訊報一日報導,七十五歲的湯瑪斯.米歇爾是音樂教師,曾任英國皇家空軍的電碼譯員,他四十一歲的兒子斯圖亞特則是鋼琴師兼作曲家,他們在二十多年前就注意到教堂拱門天花板上的奇特雕刻,因而展開研究。

他們認為,這些六百多年來不為人知的符號其實是一部樂譜,前人之所以將樂譜加密,肇因於這部作品當時可能被視為異端。

藏了「音樂聖杯」

湯瑪斯表示,他對聖母堂內的二百一十三塊立方體雕刻符號特別感興趣。利用從韓戰中學到的電碼破譯技術和古典音樂造詣,湯瑪斯終於破解,這些立方體符號代表的是聲波的圖像。「我們認為這是音樂的聖杯,它的的確確存在,不像小說(達文西密碼)只是虛構。」

湯 瑪斯認為,這些立方體圖案似乎符合一種稱為「克拉尼圖形」的現象。「克拉尼圖形」出自十八世紀德國物理學家克拉尼,他是以數學方法分析聲波的先驅,被譽為 「現代聲學之父」。一七八七年,克拉尼改進了伽利略的方法,研究金屬板的振動。他在金屬板上撒上細沙代替灰塵,用小提琴弦代替銼子使金屬板振動,細沙因而 停留在節線上,形成對稱的美麗圖案,此即著名的「克拉尼圖形」。

不同的頻率會產生花朵、鑽石和六邊形等不同圖案,教堂裡的立方體符號一應俱全。湯瑪斯父子已將這曲樂章還原,加入當今的頌詞,把它命名為「羅斯林聖歌」,並準備以中世紀樂器演奏,重現這首聖歌的丰采。

(自由時報)
--
《達文西》書中教堂 古音樂密碼真破解

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聖杯所在地蘇格蘭羅絲林教堂牆上的神秘密碼終於被破解,兩名英國音樂家父子花費20年光陰,解出這組擁有近600年歷史的音樂密碼,並以現代音樂譜曲,將中世紀的樂章重現世人面前,為密碼傳奇再寫新頁。

音樂家父子立功
英 國《每日電訊報》報導,75歲音樂教師密契爾與41歲兒子鋼琴家兼作曲家史都華,20年前被羅絲林教堂的仕女廳上213個刻有花、鑽石、六角型等符號的立 方體深深吸引,堅信那些符號必有特殊意義,就此展開破解密碼的艱難工作。密契爾父子相信,過去音樂家被視為是異教徒,因此必須用雕刻密碼的方式保密傳承。
經過20年的探索和研究,密契爾父子終於破解這些音樂密碼,並以中世紀的樂曲,加上現代的音符和文字,將這些來自中世紀的音樂譜成樂曲,取名為《羅斯林經文》。密契爾說:「不同於《達文西密碼》,這是真實存在的密碼,而不是小說杜撰的情節。」

(蘋果日報)
--
女比男疲勞 台灣工時全球第三長

勞委會一項調查指出,女性受雇者「一般疲勞」與「工作相關疲勞」指數均高於男性受雇者,且高階女主管或學歷高女性受雇者疲勞指數愈高。調查也發現,台灣勞動工時在全球五十個國家中,排名第三。

勞委會委託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進行〈台灣受雇者疲勞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調查,發現台灣勞工每周平均工時四十三小時,甚至有一二.七%男性、與九. 一%女性高達四十九小時以上,疲勞指數也跟著升高。目前我國法定工時是,勞工兩周八十四小時,公務員每周四十小時。

逾半每周工作超過四十小時

調查指出,只有約五%受訪者每周工時少於四十小時,半數以上超過四十小時。洛桑管理學院年報指出,全球五十多個國家中,台灣工時之長排名第三,僅次於香港、印度。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科主任郭育良指出,由於社會文化差異,台灣社會比歐美國家更不重視「過勞」導致的職業病。

研究指出,工時過長會增加工作者罹病風險,包括高血壓、急性心肌梗塞、職業傷災、職業疏忽等,工時過長對健康明顯有害。

在疲勞指數上,男性以製造業、女性以服務業最高。整體而言,女性受雇者疲勞指數高於男性,尤其是高階女性主管、或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疲勞指數愈高。

教育程度愈高女主管愈疲勞

台灣從一九九○年以來的「過勞死」疑似個案也愈來愈多,包括官員、立委、企業主管、大學教授、醫師、公務員、業務員、貨運司機等,顯示台灣社會呈現整體「過勞」,不限社會階層。

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疲勞,可能是中高職位競爭壓力較大,且女性往往身兼多重角色,下班回家還有「第二班」,要兼顧家事、接小孩,為人妻為人母,角色多元,疲勞更甚。

這份研究最近刊登在《台灣公共衛生雜誌》,共調查男性八九○六人,女性六三八二人,使用「丹麥哥本哈根疲勞量表」,詢問受訪者是否常覺得疲勞、常覺得體力透支等十二個問題。

(中國時報)
--
台灣勞工 女比男累 中高階職業婦最辛苦 中年男小心肝病

台灣管理階層職業婦女最疲勞,中年男性上班族最「肝」苦。台灣大學調查發現,各年齡層女性勞工都比男性疲累,尤以中上階層職業婦女最嚴重;聯安診所分析最新健檢資料發現,四十一到五十歲男性上班族肝臟異常率最高。醫師提醒,若疲勞症狀逾六個月即應就醫。

一成每周工作49小時
洛 桑國際管理學院二○○三年調查台灣人一年工時二千二百八十二小時,全球最長。勞委會二○○四年委託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鄭雅文,進行全國一萬五千 多名受僱者疲勞調查,結果近期登在《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發現國人每周平均工時四十三小時,近一成甚至逾四十九小時,等同一年工時二千五百四十八小時。
調查顯示製造業男性和服務業女性最疲勞,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疲累指數最高,工時少於四十小時和超過四十三小時者疲累感也高,推測可能年輕族群職場條件差、工作負荷大,低工時者則因工作不穩導致焦慮,疲勞感上升。
中上階層職業婦女疲累指數最高,鄭雅文分析,此類女性工作壓力大,回家還要帶小孩,身兼數職造成疲勞。鄭指近年研究都發現,工作超時、過勞不只影響健康,還恐危害公共安全,另工作不穩情況逐年惡化,都須政策介入。
此 外,聯安診所分析去年兩萬四千多名健檢者發現,四十一到五十歲男性上班族的脂肪肝、肝指數異常、B型肝炎帶原最嚴重,原因是睡眠不足、工作超時、飲酒應 酬。台北市立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慎絢指慢性疲勞會引發各種疾病,如身體不明痠痛逾六個月,或休息後仍很疲勞,就要小心是慢性疲勞症候群,須改善生活形 態。

自我疲勞量表
※工作疲勞量表
工作令你心力交瘁?
工作讓你覺得快累垮了?
工作讓你覺得挫折?
工作一整天讓你筋疲力竭?
上班前想到要工作一整天就覺得沒力?
上班時覺得每一刻都難熬?
◎計分方式
回答「總是」100分、「常常」75分、「有時」50分、「不常」25分、「從未」0分,總分除以6就是疲勞指數
◎國人平均值
男性27.9、女性29.2,高於平均值表示疲勞程度較高

※慢性疲勞量表
身體產生無法解釋的肌肉痠痛、半夜醒來難以入眠、記憶力變差、淋巴疼痛、喉嚨痛、頭痛、關節痠痛、運動後不適持續24小時以上
◎計分方式
自評出現4項以上即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保肝注意事項
.定期健檢,抽血檢驗GOT、GPT、胎兒蛋白並搭配超音波檢查
.適度運動,工作50分鐘至少活動3~5分鐘
.避免菸酒、熬夜、過勞,多吃新鮮食物,減少油炸、加工食品
.三餐定時定量,攝取充足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A、C、E,每天至少飲水2000~3000 c.c.
.不隨意服用藥物、偏方、成分不明的健康食品、提神飲料等

(蘋果日報)
--
1年紅利 別人10年薪 聯發科員工分紅每人533萬

員工分紅攸關股東權益稀釋程度,不過今年上市櫃公司發放分紅仍然慷慨,上市櫃「對員工最好」的廿一家公司,包含現金與股票分紅就擬發出八九四億元給員工。 其中,台積電發放總金額三四七億元最高,聯發科則是蟬聯每人最高,平均每名員工可領五三三萬元,相當月薪四萬元上班族十年薪水。

近年來上市櫃高科技公司逐漸向發放現金股利為主的方向靠攏,讓股東可以實際拿到公司獲利的成果,不過有些公司不只對股東慷慨、大發現金,對員工分紅也不手 軟。據統計,除了台積電登上台股最會發員工紅利的公司外,聯發科、華碩、中鋼、台達電、力晶員工分紅也都在三十億元以上。

上述公司多為員工數千人、甚至萬人以上的大型公司,因此平均每名員工分紅就有明顯高低不同。市場最稱羨的公司莫過於對員工最「慷慨」的聯發科。聯發科今年 將發給員工股票紅利約二○六八四張,現金紅利約九億七五○九萬元。以金管會證期局對員工分紅的評量條件來看,聯發科去年十二月均價約三三六元,員工共一四 八四名,平均每人可拿十五.○八張股票、七十一萬元現金分紅,市價約五三三萬元。

其它平均每名員工分紅市值破百萬元的公司有台積電、聯發科、宏碁、華寶、聯詠、大立光等六家;其中,聯詠平均每名員工分紅可二七七萬元,僅次於聯發科的五三三萬元;宏碁平均每名員工也有一七八萬元,算是相當不錯。

而華碩、中鋼、台達電等分紅總金額雖高,但平均每名員工分紅皆在百萬元以下,台達電每名員工可分八九萬元,華碩為八十一萬元,力晶、中鋼等則在五十萬元上 下。其中,中華電此次分紅市值逾十二億元,但由於員工數近二萬六千人,平均每人分紅拿不到五萬塊錢。反而是如神達,雖然員工分紅總市值只有十億元,但員工 數較少,平均每名員工分紅數還有八十二萬元。

高分紅留人才 科技業徘徊「恐怖平衡」

每年員工分紅旺季來臨,造就新竹科學園區許多百萬、千萬富翁,這些科技新貴的消費力驚人,出手買名車與豪宅,絕不手軟,羨煞許多領取死薪水的上班族。

不過隨著員工分紅費用化即將實施,要在人才競爭的「恐怖平衡」與分紅費用化間調適,已經讓平均每名員工分紅榜首的聯發科陷入長考。

首當其衝 聯發科左右為難

民國八十六年,蔡明介帶著聯電二十多人的多媒體小組成立聯發科,在九十一年掛牌後,隔年股價衝至七百元以上,享受股王寶座近一年,贏得「IC設計業教父」美名。之後聯發科年年維持超高獲利,除了投資的股東賺錢外,內部員工的分紅也羨煞市場。

一家投信總經理說,蔡明介所領導的聯發科數年前就曾因員工分紅費用化議題、引發股價大幅波動,不過在新的市場出現時,聯發科總是先行者,在業界仍然猶豫 時,聯發科已在該領域開花結果。所以把股價還原權值來看,即便投資人不小心買在相對高檔,隨著聯發科獲利持續成長,投資人都有賺錢。

聯發科從早期光碟晶片,轉型到手機晶片,目前在該領域的地位已足以挑戰德州儀器等國際大廠,而就在追隨者持續進入戰場時,聯發科又進一步向LCD TV晶 片市場前進。不過,明年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包括聯發科等高股價科技廠和同業競爭很擅長,對於分紅費用化卻都是傷透腦筋。

科技業普遍將員工分紅納入薪資考量中,聯發科近幾年的員工分紅市值約占稅後盈餘三成多,且有逐年微幅降低的趨勢,這樣的水準在同樣產業中並不算高。聯發科員工平均產值高、公司獲利也高,所以平均下來個別員工的分紅水準遠高於市場。

人往高處爬 人才薪事惱人

聯發科代理發言人梁厚誼指出,在IC設計產業中,由於人才競爭激烈,加上興櫃、未上市的同業常以高分紅做為誘因,為了吸引最優秀員工,公司必須取得平衡點,一方面維持高股東權益報酬、一方面也留住人才。

聯發科指出,明年員工分紅費用化將實施,由於IC設計業目前維持「恐怖平衡」狀態,如果有公司率先宣布降低員工分紅水準,則有面臨「人往高處爬」的風險,人才恐怕留不住。

慷股民之慨犒賞員工 投資人有怨

高科技公司去年獲利豐厚,加上員工分紅費用化、市價八折課稅尚未實施,不少公司仍大慷股民之慨,大手筆發放員工分紅。如果公司不持續成長、幫股東賺錢,卻繼續稀釋股東權益,投資人恐怕要「用腳投票」來抵制了。

上市櫃公司員工分紅數字陸續出爐,去年電子業是豐收年,公司不只在股利發派上大方,對員工也是大手筆犒賞。金管會預計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時間點是在明年,上市櫃公司一面修改員工分紅章程、一面也趕搭末班車分紅,因此今年所見之員工分紅金額仍相當驚人。

目前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月薪在三萬元已經算不差,但是高科技業員工,出社會工作個幾年後,雖然薪水高不了同輩多少,但若加上員工分紅,年收入動輒破百萬 元。高科技新貴收入多,或多或少歸功於人才價值,但造成上市櫃公司盈餘虛胖、稅負不公,則歸功於搞一個不公、不義稅制的政府「德政」。

過去政府未規定上市櫃公司對於員工分紅配股必須列入費用,這些公司均直接從年度盈餘提撥一定比例發放,許多高科技公司在過去股市行情大好時,大發員工配股,因為台灣「獨有」員工分紅配股不必列為費用,財報帳面上不怕稀釋盈餘。

然而,過去股市萬點行情不再,部分公司仍留著高員工配股慣例,加上政府稅制也獨厚高員工分紅配股族群,用十元面額課稅,員工卻可能用百元價格賣出股票。

站在小股東的立場,股東拿到股票股利,股數增加、但股價減少,股東持股的市值不變,未來股價填權息才有賺頭;員工分紅則是員工也跳進來分股票,員工分紅的市值卻由股東負擔,等於小股東幫公司埋單。

目前政府規畫員工分紅費用化、員工配股也將採「配股發放日前一個月均價打八折」課徵所得稅,過去高科技公司員工分紅拿得高、課稅課得少的狀況可望成為歷史,雖說未來稅制公義稍有改善,但畢竟還是「遲來的正義」。

(中國時報)
--
最「高貴」總經理 美林歐尼爾年薪卅億

誰是全美最「高貴」總經理?華爾街日報根據各公司財報,統計此頭銜由投資銀行美林證券執行長歐尼爾(O’Neal E. Stanley)以總薪酬九千一百三十八萬美元,折合台幣三十億拿下。

根據美國工會聯盟引述企業圖書館顧問公司所做的調查,去年S&P五百大企業執行長平均薪酬為壹千四百七十八萬,折合新台幣約四億八千萬。

拿下二○○六年最高貴執行長頭銜的歐尼爾,薪水只有七十萬美元,但現金紅利高達一千八百五十萬美元,分到的股票與選擇權更高達六千九百八十五萬美元。歐尼爾的配備更高貴,包括:私人轎車與飛機等,各類津貼高達三十七萬五千美元。

榜眼是AT&T董事長兼執行長維克爾.愛達華。總薪酬達陸千零七十三萬美元,其中包括薪水二百一十萬,股票與選擇權四千六百八十五萬美元,其餘非 股票激勵報酬六百七十八萬。津貼也是琳瑯滿目,包括:財務顧問費、私人汽車、健康保險,就連保鏢與電話費、俱樂部會員費。

據統計,前五名兩家是投資銀行,兩家是能源公司,只有AT&T是通訊公司。實際雇用成本都超過四千萬美元。

(中國時報)
--
平價時尚風 激發窮人精品夢

全球正熱門的平價時尚風潮逐漸改變台灣時尚粉絲追逐的腳步。尤其名模凱特摩絲與TOPSHOP、歌后瑪丹娜與H&M等人跨界合作的服飾,話題度高、物以稀為貴,已成為搶先族最想拿來炫耀的夢幻逸品。

英國連鎖服飾品牌Topshop在倫敦牛津街的旗艦店,今天湧入一千多名為名模凱特摩絲設計服飾而來的血拼族。

雖然開賣時間是從晚間八時(台灣時間一日凌晨三時)開始,到午夜結束。但在此之前血拼客從中午開始,已在店外排了八小時的隊。

今天的銷售會每次開放一百五十人進場,每人都拿到一個計時腕帶,可以有二十分鐘的時間挑選凱特摩絲的設計的新裝,但每人限挑五件。

這股平價時尚風潮,自西班牙連鎖服飾品牌ZARA開始,近年其他連鎖服飾品牌H&M、TOPSHOP跨界與名設計師合作,更獲得時尚圈關注。像H&M近年 相繼與卡爾拉格斐、史黛拉麥卡妮、VIKTOR & ROLF等名師合作,讓無法負擔香奈兒等一線品牌的客人,藉採購這些材質略差,但剪裁、外型看似高級的服飾而獲得心理滿足,也引發一波波令人訝異的排隊 潮。

台灣搶先族 赴香港血拼大戰

雖然H&M及TOPSHOP等品牌在台都未設據點,但台灣時尚粉絲還是各顯神通搶購。在設計公司上班、最近到倫敦旅行的賴小姐,行前就調查當地TOPSHOP店面位置,準備採購凱特摩絲新洋裝。

今年三月,瑪丹娜設計的服飾在香港H&M開幕首賣,也有眾多台灣時尚雜誌編輯到港搶購。一位時尚主編表示,入店還不算太擠,但試裝和結帳花了快一小時。 《富豪人生》雜誌創意總監何立德指出,名人跨界設計的平價時尚在全球爆紅,因為它們宛如「窮人們的限量品」。不管有沒有錢,人們心中就是有種佔有時尚的潛 在需求,這些平價服飾只要大品牌的一%,當然會讓一般民眾趨之若鶩,而且未來會更熱門。

旋風襲台 英國產品七月上市

這樣蜂擁排隊的畫面,台灣恐將於七月重現,設計師品牌Anya Hindmarch三月於英國超市Sainsbury’s Supermarket販售的平價帆布袋名為「我不是塑膠袋(I’m not a Plastic Bag)」確定在台登場,這款因環保活動誕生的包包只賣五英鎊(約台幣三百多元),造成英國民眾漏夜排隊購買,現在網拍價飆漲到新台幣約一萬三千多元。這 樣的名人跨足平價設計是否可能在大中華區也形成風潮,讓佐丹奴、HANGTEN等國民品牌一起加入炒作?何立德說,絕對有可能,百變天后蔡依林、歌壇天王 周杰倫若和平價品牌跨界合作限量服飾,都可能造成像凱特摩絲般的吸金效應。

名模凱特摩絲設計 「衣架上的爛貨」狂銷全球

照正統歷史學者的說法,英國上一次入侵美國是一八一四年,但有些歷史學者認為,美國最近一次遭英國佬入侵應是一九六○年代,當時音樂方面由「披頭四」領軍,時尚方面由模特兒崔姬(Twiggy)掛帥,在美國刮起強烈「英國風」,當者無不披靡。

崔姬出身倫敦藍領階級家庭,身材扁平,加上一頭短髮,乍看之下彷彿小男生,但在六○年代硬是紅透半邊天。四十年後歷史重演,另一位來自倫敦的女性同樣征服美國,她是凱特摩絲。

凱特摩絲出道十餘年,早已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她平常多半穿緊身牛仔褲,搭配像芭蕾舞鞋的平底便鞋,上身是T恤配上男性款式背心。就憑這身簡單裝扮,她卻能扮演當代的「流行教主」,出現在英國版時尚雜誌Vogue封面的次數遠超過同年代英國其他模特兒。

五月一日起,英國成衣時裝連鎖店Topshop推出九十一款凱特摩絲設計的時裝,在英國各地、巴黎、米蘭和紐約同步開賣。特別是在紐約,這一系列服飾將進駐高檔時裝店Barneys,Barneys最能代表紐約人的時尚品味:時髦但不輕佻,不盲從品牌。

Topshop是靠經營自有品牌獲得成功的服裝連鎖店,價位夠低廉,年輕人也買得起,但也夠時髦,高檔服裝店也願意進貨;如今Topshop增添凱特摩絲系列服飾,更是如虎添翼。

凱特摩絲系列服飾走平價路線,一件小可愛式背心售價十二英鎊(約台幣八百元),皮外套一百五十英鎊(約台幣一萬元),幾乎比Barneys 目前所有上架商品都便宜。Barneys創意總監敦蘭(Simon Doonan)對摩絲系列服飾深具信心,聲稱它將帶來一股「詭異而民主的酷風」。

敦蘭形容凱特是「來自鬼地方的工人階級蕩女」,這話在敦蘭而言其實是一種恭維,他自己一度也是英國土生土長的街頭混混。

美國對凱特摩絲已有所批評,《紐約》雜誌指此一系列根本是「抄襲那些已掛在她衣架上的爛貨」。話說回來,這可能是極佳的行銷策略,因為摩絲曾穿上一雙她在舊貨店買到的廿年舊靴子,令不少女生驚艷,爭相打聽要在哪裡購買,結果廠商重新生產該款靴子。

凱特摩絲小檔案

超級名模凱特摩絲一九七四年一月十六日出生於英國首都倫敦附近的克里敦,現年卅四歲。

凱特摩絲十四歲時隨家人度假,在返回英國途中,於美國紐約甘迺迪機場被模特兒經紀公司發掘,從此走上超級名模之途。

凱特摩絲十五歲時擔任名牌卡文克萊的廣告代言人,一炮而紅,後來陸續擔任過凡賽斯、歐萊雅、克莉絲汀迪奧、古奇等名牌代言人。她曾經在一年內接下十四個國際知名品牌商品的廣告合約,登上十五種雜誌的封面,年收入最高時則達三千九百萬美元。

凱特摩絲是一九九五年時最風光的名模,出版了名為《凱特:凱特摩絲的故事》的個人寫真專集。在眾多著名畫家與攝影師眼中,凱特摩絲是美神的化身。

二○○六年九月,《浮華世界》雜誌曾以大篇幅彩頁報導向凱特摩絲致意,她並榮登該期雜誌「最會穿著的國際名人榜」榜首。

(中國時報)
--
全球暖化是一頭大象/許晃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可以預期,隨著高爾即將來台,全球暖化議題在台灣將再引發一波討論。全球暖化是一頭大象,一群視障者發現大象發燒了,有人說不是大象發燒,而是氣溫上升, 也有人摸到象牙,說溫度沒上升。全球暖化是一個多面向的議題,每個人各有其觀察與態度,有時候讓人覺得與視障者摸象沒啥兩樣。有人熱情呼籲保護地球;有人 持保留態度,說是太陽變強,與人類的作為不見得有關係,而且全球暖化會使氣候變化更緩和;有人引用立場鮮明的小說,駁斥全球暖化說;有人質疑氣象局的數據 似乎和報載不同。筆者是氣候研究人員,也來摸摸大象,報告我的觀察。

過去百年間,台灣的溫度上升速率約為全球平均(○.六度)的二倍, 因為台灣剛好位於增溫速率較快的區域,從台灣到東北亞,到西伯利亞與歐亞大陸北方,都有類似的現象。有些區域則因為在二十世紀中有明顯降溫現象,以致於百 年增溫程度比較不顯著。這些不同的區域特徵(可以說是氣候多樣性),顯然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過去三十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速率突然加速至約過去百年的三倍(相當於二度/百年),台灣的暖化也加速至相同的速率,而且冬季增溫程度已經高於夏季。這三 十年的增溫是名符其實的全球暖化,因為幾乎地球上所有地區都變暖了。前述的氣候多樣性,似乎逐漸消失中。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永續,氣候多樣性,則 有利於維持穩定的氣候。

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三十年陸地暖化速率比海洋顯著加快(過去一百年,陸地與海洋的暖化速率相當)。這些特徵都與氣候模式所推估的未來全球暖化特徵類似。 一九八○年代末期,氣候學家就已經預測,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抑制,全球溫度將持續上升。過去三十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增無減,全球暖化趨勢明顯,都與此不 謀而合。這些現象讓許多氣候學家憂心忡忡。這些憂心多發至內心,不是出自於政治陰謀,或是純粹為爭取研究經費。

氣候變遷跨政府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了氣候變遷第四份報告,認為過去五十年的暖化極可能是人為影響,二十一世紀末的全球平均溫度將再上升一.一至六.四度,豪 雨與乾旱可能在某些地區加劇。有些人認為這些結果不可靠,因為氣候模式有許多缺點,氣候預測準確度低,因此全球暖化不確定性高,應該審慎看待。這些論點都 有其立論依據。但是,現代科學不再鐵口直斷,講究的是機率,是可能性。全球暖化更複雜,它不是一個純科學問題,而是風險評估與管理的問題,更是人類抉擇的 問題。

氣候變遷跨政府研究小組,動用了數百名學者,利用最先進的氣候模式,分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資料,引用數百篇學術論文,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氣候評估報 告。這份報告告訴我們,不同的研究中心,用不同的模式,都得到類似的結果--人為影響造成目前的暖化,而且在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抑制的前景下,全球暖化將越 趨嚴重。這些不是想當然爾的結論,而是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晶。這好像有數十位傑出經濟學家同時預言全球經濟將持續萎縮。

面對這樣的警訊,有智慧的政府將如何因應?或許,數十年之後,這些全球暖化推估,有可能被證明是謬誤的。但是,活在當下的我們,應該如何依據這個目前最佳 的資訊,擬定與執行最佳的因應策略,將全球暖化的衝擊與風險降至最低,才是問題的核心,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這不是「是與非」、「對或錯」的問 題,而是個抉擇的問題。全人類的挑戰,也是台灣的挑戰;全人類的共業,也是台灣的共業。

台灣在未來這一波「全球(暖)化」浪潮中,將無法置身事外。應該如何抉擇?我們可以選擇不作為,然後祈禱全球暖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科學烏龍;或者,採取具體作為,解決本地環境問題,不僅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趨勢,也讓台灣變成生態環境永續、商機無限的國度。

(中國時報)
--
我和柚子/張維中

前陣子看見五年半以來iPod在全球已賣出一億台的新聞時,我忽然有些怔忡。誰會因為看見一則產經新聞而多愁善感起來呢?連自己也覺得意外。但我並不是被 銷售數字給震撼到了,而是驚訝著,原來,我是那麼熱愛聽音樂的。因此竟然成為了這一億台iPod裡,名列前茅的擁有者。由於迷戀著音樂的力量,所以才在五 年前,多數人都還不知道iPod是什麼玩意兒的時候,就願意豪氣地破費購買。那年,我向S推薦,說他現在愈來愈愛聽歌了,很應該要買一台才對。但S說,他 對電子產品一向不拿手,有CD隨身聽就夠了。我不死心,最後居然決定在他生日送他一台。可惜,他的電腦設備太老舊,難以使用。一台新的iPod只好原封不 動裝在盒子裡,直到他終於添購新電腦,才再度開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大不確定,後來S是否真的喜歡上那台iPod。偶爾走在深夜裡空曠的街衢,穿越過盆 地中忽地捲起的寒風時,我不免猜想,在另外一座城市生活的他,會不會就在這一刻,與我同時間點播出一首「柚子」(YUZU)唱出的溫暖歌曲?不是別人,一 定是柚子。總是伴隨著柚子的歌,在這般思索的夜裡。

在我的iPod編輯的歌單裡,依照著點播頻率揭示著這些年來的喜好,來自日本的創作二人組柚子的歌曲,始終佔了最大宗。

柚子是在一九九七年出道的。我大約是在九八年至九九年期間,一個偶爾的機會下買起他們的CD。當時的我對於日文還一竅不通,但即使語言有隔閡,卻仍被他們歌曲裡洋溢的青春氣息,以及嗓音中擴散的豪放不羈給吸引了。

然後,從閱讀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的小說開始,念英文系而從事中文創作出版的我,忽然間轉而對日本文化與現代文學滋生濃郁的興趣。很快的,我有能力解讀柚 子歌詞裡的意境,不只買他們的專輯,也搜刮所有關於他們報導的進口雜誌。認識了更多背景和歌曲以後,我忽然覺得過去聽的華語歌,像是一杯零卡可樂──雖然 也有可樂的甜味,但口感上就是不對。

由北川悠仁和岩澤厚治兩個人所組成的柚子二人組,十多年前只是熱愛隨興演唱的高校生。每個夜晚,他們拿著空心吉他與口琴,遊蕩在家鄉橫濱的街頭,唱著自己 譜寫的歌。歌詞以略帶點詩意的文句,傳達出生活的態度;旋律則是帶著質樸風味的民謠感。因為嗓音是豪放而不修邊幅的(說穿了是不太完美,而且激昂起來也常 會破音),因此雖然說是民謠,但其實是帶著日式輕搖滾的風格,而非台灣人印象中的抒情民歌。

柚子風味的精神,主動點擊了我的心聲。我喜歡他們經常處理的主題:青春、夏天與生活物件。在一股酸酸甜甜的憂愁與灑脫之間,讓我從中發掘到「生活難免如此,那還不如好好度過」的豁達。

因為柚子成名的關係,十年來,在日本各個車站附近,每當夜幕低垂時,總能看見以兩或三人為一組的走唱團體,抱著吉他演唱著自己創作的作品。



我一向對於即使沒有大鳴大放卻依舊樂在其中的創作者,有著深深的崇敬。每次去日本,在返回旅社的夜路上遇見了這樣的年輕人,我常忍不住駐足。買一杯咖啡, 挑一組符合自己口味的團體,站在他們不遠處靜靜聆聽起來。也許是東京的新宿、池袋或品川,甚至是北海道的札幌或函館,我恆常能從這些青春孩子的歌聲與創作 裡,被那一股對於夢想的追求與實踐給感動。縱使,他們的作品相當青澀,可是我偶爾仍願意購買他們的自製CD,以資鼓勵。

去年秋天,我在東京單人旅行。

某一天,晃蕩到橫濱時,猛然想起曾經在雜誌上讀過,柚子尚未出道前,曾固定在某一間打烊的百貨公司騎樓下演唱。前兩年除夕夜,他們上「紅白歌合戰」節目時,還特地回到當年的現場做戶外連線演出。

我於是決定,以朝聖的心,一探究竟。

可是,手邊完全沒有攜帶到資料哪,確切位置到底在哪裡,我毫無頭緒,只能憑印象了。他們有一首單曲歌名叫做「櫻木町」,我首先到了這個地方,卻覺得這裡太 過新潮,不像是走唱團體會聚集的地方。橫濱還有哪些熱鬧的地方呢?中華街附近嗎?還是關內站?我抱著賭一賭的心態,先搭電車到了關內站。接下來,我開始在 車站裡的地圖上尋找百貨公司的標示。終於,在我看到關內站附近的伊勢佐木町有一間「松?屋」百貨時,對這三個字時有了印象。

果然,抵達松?屋,就看見大門牆壁上懸掛著「柚子」的招牌。

原來,這裡已經是成橫濱的地標之一。

看板是二○○三年製造的,上面有柚子的簽名和一張當年在此唱歌的照片。上面寫著:「柚子在伊勢佐木町開始,振翅高飛。」百貨公司的頂樓上,還有一個露天高台可以提供小型歌友會的舉辦,也矗立著柚子的畫像看板。

那一天,在昏暮的夕陽下,我一個人站在頂樓眺望看板與橫濱街市。秋風微涼,我卻感覺溫暖;其實是靜謐至極的場域,竟彷彿聽見了激昂的歌聲。



幾年前,送給S的那台iPod,在某個夜裡不知怎麼的,毫無預警地壞了。

我恰好也在場,捧起它來查看,起初以為像個調皮的孩子,不過是撒嬌賴床罷了,後來不得不承認,它是真的壽終正寢。

「沒得聽了。」S的臉上閃過一抹不可思議的模樣。

曾經說過不太需要iPod的他,這些年來,早已默默地轉變成十足依賴了。

那段日子的我也已經明白,在我們的生命裡默默轉變的,又豈止是如此而已?雖然iPod螢幕已不聽使喚,我卻看見了音樂庫裡裝著的歌曲,其實隱藏著每一樁主 人翁的祕密。那些在我猜想著同一個時刻,彼此聽起相同旋律的時候,原來,聽歌的人與他所靠近的世界,已有了另外的故事與回憶。

「在一再的相遇與別離裡/在傷人與受傷的歲月裡/在失去與獲得的徘徊裡……受傷流淚的次數愈多/我們也變得愈堅強……」

柚子總是這樣唱著。迄今,我的iPod裡不時就會播放起柚子的歌曲。全然沒什麼邏輯性可言的,在聽柚子的歌時,我常會想起熱愛爵士樂的村上春樹在《海邊的 卡夫卡》裡寫著的:「無論如何還是需要音樂。」可是,對於音樂的形容,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竟是擺明了不愛聽音樂的張愛玲說過的:「水一般地流著,將人生緊 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都流了去了。」

難道不是嗎?年華似水,那些我們聽歌的每一個當下,無論再怎麼珍惜的,也終將跟著旋律流轉著,在時間的流裡,遠去。

所幸只要願意,音樂仍像一台輕盈的時光機。

就如同當我每一回聽起柚子的歌曲時,轉瞬之間,便能從中獲得魔力。那些嘴裡哼著的青春歲月,即便是五音不全的,也是動聽的歌曲。

(中國時報)
--
複數的讀者/張小虹

從小有個壞毛病,就是喜歡崇拜老師,喜歡乖乖坐在教室裡,全心仰慕那知識權力的化身。直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走上講台當起老師,才突然驚覺過去幾十年學生生 涯中不曾察覺的唐突。當學生時哪裡知道,以為黑壓壓的一大群人,混跡其中,再安全不過。當老師時才恍然大悟,台上目光一掃,台下的那點心思,昭然若揭。原 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崇拜眼神,原來竟可以如是這般明目張膽。

以前遇見心儀的作家或學者,總是又興奮又害羞,要不是結結巴巴,就是特別口若懸河,過猶不及,反應失常。等到有朝一日,自己也從讀者搖身一變成為作者,這才知道作者面對讀者時的那種慌張,那種幽微繁複。

讀者在哪裡?恐怕是許多寫作者忍不住要問的問題,怕自己的寫作是臨水照花,顧影自憐,或是擲入深潭裡的一顆石頭,永遠聽不到回聲。但基於自己過去所接受的 文學訓練,卻寧願相信這個問題的無解,讀友會、簽名會或是網上點選率造訪人次都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是文學社會學中有關讀者社群的量化或質性研 究,也不是文學批評新浪潮所涉及的「讀者反應理論」,這個問題乃是創作者本身的「修辭問句」,傳達的是創作過程的重度孤寂與想像對話的虛構特質,這裡的讀 者是「文本」的讀者,是在語言文字的排比鋪陳中,所建構出來的一個閱聽「位置」,不是文本之外活生生的人,也不是統計意義上的市調數據。

從新批評到後結構主義的理論訓練,曾經讓我對此深信不疑,總是將文本之內「隱含的讀者」(implied reader)無限上綱,從來不問也不困惑文本之外實際存在的讀者看官大眾。當然寫作多年,身邊早有一群加油打氣的老友啦啦隊,不論我寫什麼,她們都看都 批評都拿來開玩笑,有時說是心有戚戚,有時說是看了想睡覺,朋友總是老的好,老的妙,老的實話實說,老的讓你窩心踏實。當然也不時有些博學多聞的讀者,來 函提醒我的粗陋之處,或細心貼心地幫我撿選出錯別字。但在關起門來寫作的時候,讀者卻總是「最小化」到面目模糊、存而不論的,完全不構成干擾或吸引的要 素。

倒是這次在人間寫專欄,卻讓我實實在在親歷了讀者的個別現身。一篇「T恤不愛我」,居然收到好幾件善心讀者寄來的寬版T恤,或美麗或可愛的設計,讓我受寵 若驚。而更大的驚訝還在後頭,現在三不五時,總有熟識或不熟識的朋友,有意或無心地問上一句,現在在練太極拳哦,嚇得我又驚又喜,喜的當然是自己的塗鴉文 章也有人看到,驚的卻是原來這些人也會突如其來地看到妳的文字。有位老友曾說,台北的垃圾不落地政策,讓倒垃圾成為一件極為猥褻的日常生活瑣事,提著垃圾 袋像是提著自己的內衣褲,裝滿生活的排泄物,出現在鄰居街坊的面前,無所遁逃。寫作恐怕比倒垃圾還慘,一句通關密語,現在在練太極拳哦,就能立即讓妳徹底 失去親疏的距離感,素未謀面的都可以像是多年舊識,更恐怖的是人家還知道妳的心思、妳的作息、妳自以為是的大隱隱於市呢。

老友啦啦隊說話了,妳這樣將自己的日常生活瑣事,攤在陽光下,看到文章的,哪個不知道妳家的陽台、巷口的鵝肉攤和一百零八式的楊式太極拳,實在無需故做驚 恐狀。說的也是,文字就是拋頭露面,文字就是敲鑼打鼓,要想不暴露自我的唯一保命方式,就是千萬別提筆為文。想當初不也曾自豪自己作為專業文學批評家的法 眼,讀小說,連小說家的性幻想都讀得出來,只要寫作,就無隱私。現在可好,自己落到了寫作的位置,等不到他人的宣判,就早已反身來反身去地自我批判了好幾 回,想也知道,寫作之為寫作,越隱藏,越彰顯,越想姿態優雅,越是手忙腳亂,那點心思,哪有不被看破手腳的。

假如事先知道某某人有可能會看到這篇文章,我會特別收斂,還是特別放肆,會依舊沒大沒小,還是開始引經據典,故做深奧。這個問題不能問,只有朦朧的複數,才讓書寫成為可能,才讓書寫成為永遠無法投遞、無需投遞的情書,輾轉飄零。

(中國時報)
--
減緩暖化 利用浮游物吸收CO2

浮 游生物也能改善全球暖化問題?美國「Planktos」公司所屬的「氣候鳥二號」(WeatherBird II)研究船本月即將從佛羅里達州出發,前往南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及南太平洋進行首次的「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實驗,看看這個方式能否有效減少大氣中的 溫室氣體含量。

就像在海上「種樹」

實驗的方式是由「氣候鳥二號」在選定的一萬平方公里海域內大量散布鐵質,提供浮游生物 快速、大量繁衍的養分,然後藉由這些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達到降低二氧化碳量的目標。Planktos表示,浮游生物在死亡後會沉到海底,因此二氧化碳 也會隨著降到海底,不會再釋出到大氣中。

可不可行 尚未證實

Planktos的作法就好像是種了一整片只會吸收二氧化碳 的樹,「只不過種樹的地點換到海上」。而對公司來說,這個實驗不僅僅是為了科學研究或是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龐大商機。以歐盟為例,碳排放交易市場 曾經飆高到三十五美元買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現在雖然降到一噸兩美元,但隨著規定越來越嚴,價格必然再度攀升;而Planktos預估,二氧化碳排放量賣 價若到一噸五美元,浮游生物吸收法就有賺頭。

但這樣的作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在學界仍有爭議,因為雖然這種方式比發展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成本 低很多,但浮游生物是不是真的能「永久」吸收二氧化碳不無疑問。伍茲霍爾海洋學協會的資深科學家布賽勒說,雖然一開始二氧化碳的確是被吸收了,但當浮游生 物被吃掉或是分解後,至少一部分的二氧化碳還是會回到大氣中,「真正的吸收量還是取決於有多少浮游生物沉到海底」。

另外,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也有可能排放出同樣也是溫室氣體的甲烷及氧化亞氮(笑氣),導致部分科學家認為這種方法很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最後、可能也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到底浮游生物吸收能不能被各國承認,如果法律或國際公約不承認這種方式下被吸收的排放量,那所謂的發財夢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自由時報)
--
台北捷運啟用代幣

台北捷運新式自動收費系統「IC代幣單程票」昨天在古亭站等四個車站正式啟用,乘客反應大致良好,但是也有一些乘客認錯專用閘門。

磁卡八月底停用
本月中旬將擴及捷運全線六十九站使用,初期代幣與磁卡併行使用,至八月底則全面停用現有的磁卡單程票。
昨在捷運市政府站出站的鄭小姐說,代幣攜帶、進出閘門很方便,比舊式磁卡好用。但也有乘客抱怨搞不清楚新、舊閘門的分別而走錯出入口。
由於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代幣只限使用紅色門檔的新式閘門出入,昨一對不常搭乘捷運的老夫婦不懂使用,經人協助才順利進站。
台北捷運公司統計,捷運單程票每日平均使用量約十四萬人次,IC代幣單程票實施首日至下午六時,共有七千一百餘人次使用,除發生一起售票機「卡票」故障,代幣單程票系統都運作正常。

感應時間較短暫
捷運公司票務中心副主任胡正倫表示,新式IC代幣單程票能重複使用三萬次,比舊式磁上多出十五倍;磁卡感應時間需四秒,IC代幣只需一點三秒,另具有不易折損、攜帶方便等優點。

捷運「IC代幣單程票」
購票:IC代幣售票機(觸控螢幕式)購買
進站:與悠遊卡用法同,置感應器驗票
出站:IC代幣投入新式閘門上的投幣孔
售票地點/時程:
.5/1起: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劍潭站、市政府站
.5/8起:新增台北車站、淡水站、西門站、頂溪站、公館站及木柵線動物園站、南京東路站
.5/15起:全系統69車站全面實施
.8月底前:全面取消舊磁卡

(蘋果日報)
--
真相與寬恕 台灣需要反思/耿慶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屠圖大主教的造訪,能克盡轉型正義,給台灣帶來真相與和解的春天嗎?能開啟人們的慧根,讓「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的政治現實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和智慧嗎?
猶 太裔的政治哲學家,也是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韓納?阿蘭德(Hanna Arendt)女士曾辯證過人類有兩種能力來改變集體的前途:其一是締結政治協議,另一種則是寬恕。然而多數的政治理論家們卻認為寬恕的道德訴求與政治現 實其實是不相容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寬恕在歷代政治統馭術上,從來就沒有形成過主流思維。而只是政治謀略者操弄權術與民意的策略手腕。即使在人類的宗教發展 史中,寬恕也只是宣揚信仰時附帶的一個邊緣議題。歷史上大部分的年代,教會都是在忙於發動正義之師,進行宗教聖戰去消滅異端和異己。

寬恕戰略有正面作用
但 是這並不是說寬恕在國際事務與人類關係上就完全沒有意義。雖然當今仍然鮮有政府或是政治領袖會將寬恕放在其治國方略的顯要位置,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授權屠 圖大主教成立及運作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卻向全人類昭示了在嚴重撕裂社會的癒合過程中,「寬恕戰略」確實發揮積極的正面作用。並給種族隔離政策結束後的 南非帶來相對的政治安定。因此以寬恕為核心價值的政治戰略也成了後冷戰時期政治學者的熱門話題。
另一個反面的例子則是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事發迄 今五年多,在美軍最先進武器和壓倒性的綜合國力之下,全球各地的恐怖分子卻是前仆後繼,似乎愈殺愈多。而戰死沙場的美國士兵卻已超過了三千人。雖然美國總 統布希仍然聲色俱厲的一再強調不將殺害美國人的罪魁元兇繩之以法誓不罷休。但是一度彌漫全美國的報復情緒在冷靜後卻開始反思,認為美國支配世界事務的獨霸 與蠻橫,與全球仇美情緒的發生和蔓延確實有因果關係。而化解之道絕不是無止境的互相殺戮。有了這種對真相的認知,朝野有識之士終於能夠擺脫被指責不愛國的 顧慮,而開始呼籲重視二次大戰後穆斯林社會承受的苦難,重新思考美國的中東政策,給寬恕與和解一個選擇的空間。
這些對已傷痕累累,仇恨與偏見充斥的台灣社會有什麼啟示呢?屠圖在台灣與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家屬談族群和解。但二二八真相是官民衝突還是族群對立呢?他也拜訪林義雄,相信他們談的主題也是探討真相與和解,而不是血債血還。屠圖大主教的到訪,確實給台灣提供反思的方向。

營造和解共生價值觀
寬恕是不同社群透過誠實的面對真相,發揮同理心,克制報復慾,以達致最終和解的社會變革過程。轉型正義不是在誰才是「新台灣人」的問題上糾纏,而是需要營建包涵和解共生價值觀的新文化架構。屠圖大主教的到訪,也給台灣開創了邁向和解共生的契機,台灣能把握這個契機嗎?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守望相助,和諧共榮的台灣社會為何一去不復返了呢?

(蘋果日報)
--
法學教育改革 東施效顰/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法學博士)

部 分立委在立院提出一套非常激進的「法學教育改革」法案。它將禁止大學部法律系畢業生報考律師與司法官,並逐漸將法學教育移至研究所層級的「法律專業學 院」。在同時,卻大幅限制法律專業學院的入學人數門檻。他們認為這種保護一小撮菁英的法律教育,才能讓法律人更有「競爭力」。

缺乏比較研究依據
它 嚴重地限制法律教育與律師市場的「階級」、「規模」,以及「律師人數」,但卻幾乎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實證或比較研究依據。例如,草案第二條明定有資格參加律 師考試的法律專業學院,全國每年只能招收六百五十人。請問,有何種實證研究證明台灣的法律服務市場每年只需要「六百五十名」律師?而且,提高學習法律的門 檻,有利於誰?
又如,將來「大學部」還是可以設立法律系並招收學生,但法律系學生將喪失報考律師與司法官的資格,只能報考書記官、代書等工作。形 成一種詭異的雙軌制:學生們都讀同樣的法律教科書;但有些人卻不准考律師與司法官,只能從事代書與書記官等工作。請問,除了想當然耳的「學歷高些比較厲 害」或「美國也這樣」,又有什麼研究告訴我們大學部學生絕對不夠格當司法官與律師?現在僅有大學學歷,執業多年的專業人士都是不夠格嗎?如果大學部畢業的 學生有本事考贏「專業學院」畢業的研究生,憑什麼剝奪他們的機會?考試考不出程度,該檢討的是考試制度不是嗎?

競爭才能強化實力
美 國雖採學士後法律教育,其政府從來沒有試圖在考試名額或學生總量進行管制。這樣才可能造就出全國超過一百萬名律師的「市場規模」。激烈的競爭,加上相對有 利於原告的民事訴訟制度,造就「萬事法律化」的環境。律師們努力把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轉變成法律爭議,並設法找出新的訴訟或其他法律策略。人多了,競爭激 烈了,「生命會找出路」,何勞政府費心?
把美國的律師人數換算成台灣人口來比較,我們的律師加司法官應有十萬名!哪有什麼「每年六百五十人」的限 制?唯有律師不怕多,不怕激烈競爭,才可能「迫使」考上後的律師「開發」業務,強化競爭力;這也才能讓學生以充實實力為主要目標。反之,以立委所提的草案 來看,將來從專業學院畢業的律師,沒有當今法律學子的考試壓力,也沒有美國同儕業務競爭的壓力,免於競爭的他們,真的會比現狀好嗎?請三思。

(蘋果日報)
--
波斯王子的復國大夢/杜念中

美國和伊朗的對立鬧得不可開交。美國怕伊朗真的製造核武,動搖中東戰略平衡;伊朗則怕美國萬一下不了台,真的揮軍直搗德黑蘭。伊朗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美方近幾個月來增加波斯灣的軍事部署,對伊朗的作戰計畫也有意無意的讓媒體披露,看來備戰不全然是虛張聲勢。
但 攻擊伊朗無關乎能力,而在於善後。2003年美國人大談中東地區的政權更替,攻下伊拉克後,伊朗儼然就是下個目標。但伊拉克戰後的亂局幾乎無法收拾,讓美 國對如何對付伊朗也難下定論。美方最擔心的,還是衝突以後要如何收拾殘局。現在伊朗境內找不到可以合作的勢力。無論是激進反西方的現任總統艾邁迪內賈,或 者被看成溫和改革派的前總統拉夫山加尼和哈塔米,在華府眼中都是伊朗神權領袖的左右手,難以合拍。於是有人想到在美國流亡了近30年的雷查˙巴勒維王子 (Reza Pahlavi)。
除了海外伊朗人社群,對一般人來說,巴勒維王朝早已淡出歷史和記憶。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時,雷查才19 歲,跟著父親老巴勒維國王出亡。之後王子就在海外伊朗社群中活動。雖然繼續關注伊朗局勢,但雷查在一群尊王派遺老遺少簇擁下,幾乎與外界斷絕了聯繫。不過 近幾年雷查開始密集活動。他衝破了擁王派的包圍,試圖團結不同的海外伊朗反對力量,讓自己成為反對勢力的中心。
流亡海外的伊朗反對力量,就像所有 流亡社群一樣,充斥著派系、內鬥和謠言。其中最麻煩的是尊王派和反王派間的不和。反王派接受了1979年後的共和政體,認為巴勒維王朝早已走入歷史,所以 他們認為雷查只是普通公民,不是國王。但雷查希望在伊朗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至少把君主立憲變成人民未來的一個選項。然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靠海外的辯論能 夠得出,伊朗境內人民的想法才是真正關鍵。

雷查理念緩不濟急
伊朗在推翻巴勒維王朝近30年後,已經沒有多少人還記得巴勒維的統治。伊朗現在人口有70%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對1979年前的伊朗沒有記憶,當然談不到甜美的回憶。教科書也嚴禁提到巴勒維王朝。即使對現狀不滿,伊朗也沒有人會想到王朝復辟。這是雷查的難題。
雷 查一度被新保守主義者看成伊朗的希望。但雷查是個愛國主義者,他反對美國用武力改變伊朗,也反對全面禁運。外國的威脅只會壯大保守政府,讓國內反對派處於 難境。雷查相信伊朗有條件產生全國性的不合作運動,迫使政府開放讓步。可是這樣的想法彷彿是空中樓閣。伊朗城市的中上階層對政府不滿,但缺乏革命熱情,而 中下階級又支持艾邁迪內賈總統。全面不合作運動在伊朗沒有現實基礎。
雷查溫文爾雅,平易近人,與其說像是叱吒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倒不如說更像是知 識份子。他有復國夢想,美國有戰略規劃,表面上都是要促動伊朗的變化,但骨子裡卻南轅北轍。雷查是流亡社會的產物,往往高遠而不切實際,他不認同美國政 策,但是沒有美國,他的復國夢必成泡影。眼看伊朗核武問題日益緊迫,美國急切要找到解決方案,雷查的理念無論可行性如何,已是緩不濟急。兩種不同的步調很 難協調,而且恐怕愈走愈遠,美國想要在伊朗流亡社會中找到代理人的願望,恐怕注定要落空。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