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70514

北縣升格 財政恐倒貼

台北縣政府希望升格「準直轄市」之後,解決財政困窘,可能淪為一場空。縣府統計升格後可望多分到的統籌分配稅款約200億元,但扣掉增加的員額薪水、及勞健保等支出後,所剩無幾,甚至還可能「倒貼」。
縣府各單位這幾天密集開會,討論升格後的相關問題。相對於縣府先前宣稱升格可解決財政問題,財政局、主計、人事等單位計算後,發現情況並不樂觀。

縣府人事室主任程本清表示,未來縣府編制員額大約增加6000人,光是薪水每年就需30幾億元,假如再加計增加的警、消人員,增加的人事費用將超過百億。

縣 府主計室主任江美桃說,依照現行統籌分配稅款的公式,北縣大約可多分到200億元,但也因升格之故,中央補助縣市政府的勞健保、老農津貼、工程的「專案補 助」,都可能因升格而減少甚至取消,估計北縣需負擔的勞健保補助和老農津貼,共約110億元,另外今年度中央計畫性專案補助給北縣的工程費約60億元,在 還不計算將來也可能移交給縣府的國立高中、古蹟維護等各種支出下,200億元統籌分配稅款,其實所剩無幾。

(聯合報)
--
熱門科系 餐旅觀光領先醫學系

又將進入求職的旺季,部分碰壁的社會新鮮人感嘆自己當初選錯科系。根據一項最近對企業主管的調查,主管們認為未來四年的熱門科系,以電機系遙遙領先,其次是電子、通信和通訊類,資訊管理和資訊工程排第三。餐飲觀光和運動休閒還領先醫學。

選擇科系就像找潛力股,根據遠見雜誌調查,近三年來,各大學新增且自認未來深具潛力的科系,以設計藝術相關科系最多,高達18個科系;第二多的是生命科技,有13個科系,其次是管理科系9個。

不 過在企業各部門主管的眼中,未來四年在就業市場上的熱門科系,仍以電機系穩居寶座,接著是電子、通信和通訊類,資訊管理和資訊工程分居二、三位,排名第四 是財務金融和銀行保險,第五是生技類,第六則是企管。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14名的餐旅觀光和運動休閒,還領先第15名的醫學,顯見社會趨勢的改變。

同時,在主管們對近三年新鮮人的評價上,國立大學還是較為吃香,前六強都是國立大學畢業生,給主管較好的印象。前三名分別由成功大學畢業生奪冠,台灣大學居亞軍,政治大學拿下季軍。而在長期的整體畢業生印象方面,成大也高居國立大學之首,私立大學組由淡江稱王。

不過,約四成四的主管們也承認,甄選新進人員時,傾向優先錄用自己母校畢業生,特別是畢業自交大的主管,有八成交大畢業的主管表示,會優先提攜同校的學弟妹。

另外,主管們也認為,新鮮人最須具備的三項能力,分別是良好工作態度、專業技能、以及情緒管理能力,三項中兩項與EQ有關,可見打好人際關係,才能有更好的成就。

成大人木訥 吃虧

遠見雜誌今天公布的調查,成大在整體畢業生印象方面高居各大學之首,不過台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表現最佳。成大表示,成大校風樸實,學生多半不善於表達自我意見,但從1993年起,幾乎年年蟬聯企業主最讚賞的社會新鮮人。

日 前「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舉辦的「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由於調查項目中新增「融會貫通的能力」指標,排名結果出現大翻盤,蟬聯 10年冠軍寶座的成功大學退居第二,由台灣大學登上第一名。成大表示,所謂「融會貫通」是屬於主觀的印象評價,由於成大學生多半木訥不善言詞,可能影響企 業主在此項目分數較低。對於日前調查台大追上成大,成大反駁,不是被超前,只是被趕上,未來要再努力。

(聯合晚報)
--
風是我的! 德兩電廠爭吵

德國「明鏡報」網站報導,德國的風力電廠日漸增多,一種新型態的訴訟也因此產生,來比錫的法院最近即在審理一個「誰才是風的所有人」的官司。

當兩家電廠的風輪距離太近時,可能產生滑流問題,亦即第一家電廠的風輪,可能降低在滑流位置另一家電廠的風壓,導致另一家電廠產能與收入減少。在來比錫的案件中,根據原告的計算,另一家電廠使他的營收減少百分之十五。

最近幾年,與風輪有關的案件陸續在德國出現,風輪形成的陰影、噪音、景觀破壞,都可能成為業主挨告的原因。

法律上,風屬於可以不限量無償消費的「自由財」,吹動九十公尺長軸輪葉片的風,一樣屬於自由財。至於兩個風輪的距離,則是各地按照建築法規辦理,萬一兩個風輪建在規定不同的兩個城鎮界線上,即容易產生糾紛。

(聯合報)
--
治療蛀牙 不用鑽牙?

說到看牙,絕大多數的人是「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看牙」,「無畏無懼」者實是鳳毛麟角,尤其牙鑽發出的聲音以及牙齒被鑽的感覺,的確令人「不寒而慄」。大人如此,更別說兒童了,治療牙齒難道沒有更溫和的方式嗎?

臨床對齲齒病理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診斷工具敏銳性和正確性大幅提升,使得齲齒治療的觀念跳脫傳統的窠臼,治療的方式也更加保守,較不具侵襲性;換句話說,也就是更溫和,不再令人「懼」而遠之。

齲齒的治療,傳統以「有無蛀洞」做為診斷標準,在檢查牙齒時,牙醫師會用尖銳的探針刺戳牙齒表面和照射口內X光片來做診斷,沒有蛀洞就是健康,發現蛀洞就必須鑽牙以「外科方式」磨去病灶再予填補,這就是近百年來齲齒治療的標準療法。

近來研究發現齲齒的病理過程並非「一翻兩瞪眼」,不是「有」就是「無」的模式,而是動態漸進的模式;也就是說,從完好健康的牙齒發展到蛀洞形成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必須經過一段期間無數次「主導權」的爭奪後產生的後果。

所謂「主導權」的爭奪,是指在牙面上所發生的「脫鈣」與「再鈣化」這兩種作用孰佔優勢。

人 體中最堅硬的組織就是牙齒最外層的琺瑯質,主要的成分是鈣質與磷酸鹽,當口中環境偏酸性時(譬如進食糖類被蛀牙菌分解產生酸液),這兩種成分會從琺瑯質溶 解出來,就稱為「脫鈣」,牙面一旦發生脫鈣就是齲齒病灶(這個階段沒有任何症狀);反之,當口中環境偏鹼性時(譬如唾液快速分泌呈鹼性可迅速中和酸液), 它們又會沉澱回到琺瑯質,這就是「再鈣化」,牙面因而恢復健康。

牙齒就存在於這兩種作用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動態平衡中,脫鈣會破壞琺瑯質的強度,再鈣化則可增強(修補)其強度。如果口腔長期處於酸性環境,會使該平衡趨向脫鈣,當琺瑯質弱化到了一定程度,牙面會崩解,蛀洞因而產生,關鍵點就在蛀洞。

研 究證實,發生齲齒的牙面只要是完整沒有蛀洞,就能夠透過再鈣化的「內科式治療」恢復健康,一旦有了蛀洞就「回天乏術」,只能以鑽牙填補方式治療。簡言之, 齲齒病灶可以蛀洞的產生概分為兩個階段—蛀洞發生之前與之後。之前階段可以經治療痊癒,蛀洞形成後該齒如同永久殘缺無法痊癒,只能鑽牙填補。

減少甜食(尤其是蔗糖)的次數,正確的刷牙用牙線,依據牙醫師指示使用恰當的漱口水等,都可以減少脫鈣作用發生的次數與時間。嚼無糖口香糖、塗氟、使用含氟牙膏與漱口水、再鈣化劑等,都有利於再鈣化作用主導平衡。

然而,再好的療法都需要病患配合,定期追蹤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確定療效。這樣的良性循環確立後,就能甩開牙鑽,綻放燦爛的笑容,讓牙醫師成為好朋友而非宿敵!

(聯合報)
--
不可承受之輕/王正方

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壓垮了趙承熙,這個「輕」是別人對他的輕蔑、輕忽、輕心。流光十五年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匆匆過往的同行者何必如此自私、吝嗇?多給路上朋友一點微笑、關懷、協助和鼓勵,一場血案或許可以避免,冷漠是最可怕的殺手……

1970 年代末期,我在舊金山灣區參與劇場工作,和舊金山的「亞裔劇場」非常熟稔,亞裔劇場的成員清一色是土生亞裔子弟。多次觀摩他們的演出,最精采的是幾位優秀 表演者的獨白。台上沒有布景,一支聚光燈Spot Light跟著演員走,即興發揮。內容多半是描述他們成長的遭遇,講到痛切之處,演員的情緒止不住滾滾而來,痛快淋漓全場為之動容。印象最深的是有位帥 哥,他的劇目叫:《你從哪裡來?》(Where are you coming from)講他生來一副亞洲人長相,無論走到哪裡別人都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或叫他滾回中國去。他在舊金山土生土長,語言沒有一點口音,舉止更是個百分之百 的美國孩子。但是白種人,美國社會從來沒有接受過他,時時以異樣眼光對待,永遠把他看成外國人,所以一句聽來無惡意的你從哪裡來?會勾起他千萬種悲憤的心 緒。那段演出咄咄逼人,最後他說:我和你們一樣都是從母親的子宮裡來的,如果你不能接受,沒辦法,現在我回不去了。

亞洲人的長相在美國是 一種非我族類的原罪,在那種環境中長大,痛苦可以想見。但不是親身體會,並無法瞭解箇中的酸楚於萬一。從文化上來說,亞裔孩子在整體認同上完全失落。讀的 是以歐洲文化為基礎的課本,書上的英雄、哲人、偉人,都是白種人,歷史的詮釋全是歐洲觀點,亞洲文化最多被略略提及,老師根本不懂,認為不是重點。十幾年 下來認賊作父,無條件的認同西方文化,價值觀和審美觀,還是被人家當作局外人,情何以堪?從認同上的失落產生出對生身父母的怨憎,對自己的長相不滿意,仇 視一切,暴躁易怒等現象。1980年代中末期,美國出現了許多亞裔作家,作品多以成長經驗為主題。有位女作家描述,青少年時期注意到自己有一雙鳳眼,很不 滿意,每天努力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她父親問:為什麼你老是有驚恐的表情?

這位作家找到了寫作,以幽默的筆觸紓放了亞裔成長的痛苦。趙承熙沒有她幸運,他無法平息壓制在胸中長年的積怨和怒火,惡性爆發傷害了眾多無辜,也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

血 案發生之後全球媒體都聚焦在死傷的人數上,總共喪失了三十三條人命,創有史以來美國校園慘案的紀錄。NBC電視搶先獨家播放趙承熙的自錄獨白,他向全世界 耀武揚威,面貌猙獰。媒體成功地把趙塑造成一個人性滅絕的魔鬼,現在殺人魔舉槍自盡,血案終結,剩下來的只有療傷止痛。於是布希總統親往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演說,講了一篇要大家互相慰藉,言不由衷的話,上了當日的新聞頭條。血案匆匆過去,沒有人再問那個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

我是一個沒有善 盡職責的美國亞裔爸爸,兒子辛苦地跟著單親媽媽成長。直到兒子上了大學,父子之間才比較能攤開來交心。兒子告訴我,亞裔男孩子在美國的成長,比亞裔女孩子 困難不只十倍!特別是在十三四歲開始發育的階段,小男孩像小公雞似地好勝好鬥,亞裔孩子體形瘦小,總會成為其他種族大小孩子們的欺凌對象。拳打腳踢之外還 有種族歧視的惡言惡語,每天少說也要受幾十次。先天上力不能服人,德方面又是以西方文化為主流,亞裔的容貌、氣質、習俗、傳統根本不受重視。大家都認為亞 裔男孩子不帥、不夠酷,女孩子正眼也不瞧一下,於是滿盤皆輸,喪失了所有的自信。努力讀書是一條出路,但是光憑成績優秀,在美國學生眼中只是個Nerd, 怪胎一族。而且並不是每個亞裔子弟天生就成績超人。亞裔女孩子就不一樣,她們在美國男人的心目中代表了一種性神祕,反而受到許多注目。

「兒子,你是怎麼熬過來的?」我頗羞慚而膽怯地問。

「很困難,有好幾次我曾經想殺了那些欺侮人的王八蛋。還有比當眾被捉弄更可怕的事,他們把你當成隱形人。回想起來,那段時期我最需要一位Role Model引導我,同我談談,可是你從來不在。」我閉住呼吸不敢大聲喘息。

「幸好我從你那兒學到一點幽默感。」

「可能是遺傳吧!」我接了一句。

「不管怎麼說,同學都覺得我很滑稽、好笑,結交了好幾個死黨。其中和我最聊得來的是夏娃,每天我們可以聊幾個鐘頭。」

「夏娃?是位亞裔女孩嗎!」

「當然不是,那時候所有亞裔男孩都痛恨亞裔女孩,神氣得半死,認為亞洲男人都不英俊。她們是一群黃皮白心的香蕉。」

趙 承熙八歲隨父母從韓國移民美國,獨力學習異國的語言和文化,天性內向害羞,東方傳統賦予他沉默、怯於表達的行為模式,與美國的一切格格不入。血案發生後, 有位趙承熙的中學同學回憶,在班上趙永遠坐在最後一排,不參與討論,整天不說一句話,大家都認為他的英文不好。唯一一次聽見趙承熙開口,是英文老師逼他朗 讀課文,不聽話就威脅要當掉他,趙像嘴中含了東西似地念了一段。被同學欺侮作弄?那是家常便飯。上了大學也是人人討厭他,劇本創作的教授不許他戴著墨鏡上 課,指責他上課用手機拍女生下體,最後勒令他退課。趙承熙寫出來的劇本充滿了暴力與性侵害,但是沒人注意。大學四年他還是沒有交到一個朋友,父母每日忙著 掙扎求生存,只負責他的溫飽。他感覺全世界都漠視他,把他當成垃圾桶,一切汙穢、侮辱、誣衊、唾棄,都傾洩在他一個人身上。只有累積沒有宣洩,點滴的憤怨 壓縮成深仇大恨,無奈到了極處轉而崇拜暴力,以為暴力是一條出路。

產生這種想法在美國最為自然,美國以暴力立國,文學、藝術、運動、電 視、電影、電玩都以崇尚暴力為主題,趙承熙認同美國主流暴力傳統是必然的事。1970年代美國反戰領袖卡麥可(Stockley Carmichael)曾有一句傳神的名言:暴力和蘋果派一樣,都是純美國產物。(Violence is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

那天美國電視台重複播送趙承熙的獨白,他揮舞一把鎯頭,不時舉槍瞄準攝相機和自己的太陽穴,盡力目露凶光,耍狠。在看手中稿子 轉換眼神之間,我覺察到他的淒苦、惶恐和缺乏自信,心神像是處在最脆弱無助的狀態。這種眼神我記得,青少年時兒子發飆,顯露些許暴力傾向的時候,就是那種 目光。一位血案倖存者描述,我看到了他的眼神,裡面只是一片空白,趙承熙的獨白令我有錐心之痛,不盡責的亞裔爸爸如我都知道,這時候他最需要和人接觸,和 朋友談談,哪怕冷酷麻木的父母兄長,吼罵幾句打他一巴掌也好,他會感覺到世界上還有人關切他,責罵他,在乎他。但是那時候的趙承熙,孑然獨我,念著稿子, 向全世界(其實是一架錄相機)表達他的沮喪和無助,他的世界永遠只有一個人。

我還是不認為趙承熙是一個秉性邪惡的人,雖然他做了最邪惡的 事,血腥屠殺三十多人。他程度不錯,可以成為一名有貢獻的青年。那段演講,他控訴美國享樂主義者的浪費,為富不仁闊家子弟的惡行,觀點和論述沒有人能否 定。為什麼他要用殘殺來表達心意?是不是再也忍受不住鬧市中的孤寂?踽踽獨行十五年,沒有一個朋友,忙碌的家人、同學、老師、教授、異性從不用正眼看他一 下……這世界是怎麼了?趙承熙憎恨所有的人,他以大規模的毀滅,喚醒世人對他積欠過久的注目。

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壓垮了趙承熙,這個「輕」是別人對他的輕蔑、輕忽、輕心。流光十五年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匆匆過往的同行者何必如此自私、吝嗇?多給路上朋友一點微笑、關懷、協助和鼓勵,一場血案或許可以避免,冷漠是最可怕的殺手。

趙承熙在他宿舍的牆上寫了一首歌詞:

Teach me how to speak

  教我如何說話

Teach me how to share

  教我如何分享

Teach me where to go

  指引我該往那裡去

Tell me will love be there

  告訴我那兒有愛嗎

(聯合報)
--
從英女王訪美談起 你不可不知的國際禮儀/陸以正

王室的號召力果然不同凡響,上星期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偕夫婿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到華府訪問,接受美國總統布希夫婦晚宴款待,所佔台灣電視與報紙新聞的分量,遠超過薩科奇當選法國總統的消息。但使我吃驚的,是國內年輕的 編輯與記者們,對最基本的國際禮儀,怎麼如此缺乏常識。

從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到大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最後因接納原非英國屬地如莫三鼻克(Mozambique),而取消「英國」一字,只剩「國協」(The Commonwealth),在這個組織的五十三個會員國裏,一大半已不再擁戴英國君主,自己選它的總統。所以英國國王,不論是男是女,真正的權力極為有 限。伊莉莎白每年國會開議時,在西敏士國會大廈的例行演說,實際是由總理大臣執筆,她只是照唸而已。

英國王室雖只是裝飾品兼主要觀光景點,覲見時的禮儀卻絲毫馬虎不得。凡是女王的臣屬,男士須深深鞠躬,女性則須屈半膝(curtsey)。如非她的臣屬, 男女都只要鞠躬就可以了。英國的規矩是女性在室內可以戴寬邊大帽,CNN有位女主播因此在白宮外面報導新聞時,也戴了一頂飾有花邊的大帽子,很多人都看到 過這個鏡頭。

國際禮儀雖不如外交禮儀要求那麼嚴格,實際仍出同源。首要原則就是,對女性或高階者應予尊重。相遇時,男性或低階者應先鞠躬,等候對方回應。如果高階者是男性,要等他先伸出手來,你才可以和他握手。如果他只頷首答禮,低階者就不必伸手出去,自討無趣了。

高階者如為女性,她的回應可分為四種。其一是她只頷首示意;那時你千萬不可學阿扁那樣,把布希總統夫人因驚嚇而縮在胸前的右手,硬拉過來握住不放,等候譯 員來表示你對她的崇敬。其二,她雖伸出手來,卻手背向上,意思是你可以親吻她的手;此時男士須俯身,到離女手一寸左右即停止,做出親手的模樣,但嘴唇不可 真正接觸到她手背,免得吐沫弄髒了纖纖玉手。其三,她伸出來的手是垂直的,表示她願意紆尊降貴,你才可以去握她的手。

第四種回應,是女方把臉湊過來,表示你可以親吻她的臉頰。台灣人初次遇到這種場面,常會不知所措。有經驗者則不慌不忙,先用右頰去貼女士的右頰,輕輕做出 親吻的聲音。要注意那時你的嘴必須向左出聲,否則你的口水可能破壞了她花費幾小時的化妝。吻頰至少該左右各吻一次,通常是右、左、右共吻三次,據說會帶來 好運(three times for good luck)。不要以為這種禮節只限於男女之間;在中東阿拉伯語國家,男人和男人為表示友好,見面也互相擁抱,先貼右臉,再貼左臉,但不作親吻狀,也不出聲 音而已。

布希總統夫婦招待英國女王與夫婿的白宮晚宴,最受台灣電視台青睞,重覆播放多次。不可思議的是所有電視台編輯與主播完全弄不清楚「白領結」(white tie)的含義。正如連勝文結婚時,喜帖註明請來賓穿「黑領結」(black tie),當時許多電視台譯作「大禮服」,錯得離譜。

服裝是禮儀中的重要環節,國人在這方面的常識往往不足。「白領結」一詞所代表的是男士晚間穿的大禮服,用黑呢料裁製,上衣前胸只到腰部為止,因此亦稱 cutaway,後背中分,垂到膝後,所以稱燕尾服(swallow-tail)。大禮服裏面最好穿兩角翹起的硬襯衫(stiff front shirt with wing collar),配法國式回褶袖口(French cuff),以袖扣(cufflinks)連接。襯衫外須穿漿硬的白背心(white waistcoat)。腳上穿黑絲襪與漆皮鞋(patent leather shoes)。這全套從頭到腳的服裝,要一一列舉實在夠麻煩,才以「白領結」為代表詞,並非只指領結的顏色而已。

星期四晚,我在國家音樂廳聆聽張正傑、諸大明演奏布拉姆斯的兩首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兩位教授所穿的全套「白領結」大禮服,可謂中規中矩,自然與他們久居 國外,從著名音樂學院畢業後,又曾在世界各地表演有關。相對而言,台灣最少人瞭解的是「早禮服」(morning coat),因為除婚禮外沒有人穿,而所有婚禮廣場出租的早禮服,沒有一件符合標準。

所謂早禮服,是在白天遇有國家大典時的穿著。以灰色呢料縫製。外套前後一致都垂到膝部,後面不開衩,與燕尾服有別。灰色背心,白襯衫,灰色領帶,黑灰兩色 直條呢褲(striped pants)。日本首相覲見天皇或參拜神社時,他穿的一定是早禮服,可作參考。而國內拍攝結婚照時的禮服,無一符合制式標準,大多仿照外國藝人穿的服裝, 不三不四,貽笑大方。

至於「黑領結」(black tie)則是小禮服的簡稱。黑呢料,剪裁有似普通西服,只上衣領改用黑緞,式樣稍圓,無領角;褲腳兩側各有一條黑緞到底。腰纏黑綢橫褶式的寬帶 (cummerbund)。配小禮服的襯衫可以很花俏,前胸可有很多褶子(pleated front),領角也可以翹起,法國式袖口與袖扣,黑絲襪與漆皮鞋也不可或缺。國外凡正式晚宴或歌劇院首演,習慣上都要穿小禮服。

男士穿黑領結或白領結禮服時,同行女士應穿長及地晚服以資配合。但男士穿早禮服時,女士反而只能穿長及膝部的日間服裝,配寬邊帽。我們夫婦在南非呈遞國書與每年國會開幕之日,都要這樣穿著。現在邦交國愈來愈少,有這種經驗的外交官也不剩幾位了。

(中國時報)
--
我們為何唱不出〈歡樂頌〉/南方朔

全世界的音樂裡,最受喜愛而且評價也最高的,大概就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結尾的〈歡樂頌〉大合唱了。

而當我們在哼唱〈歡樂頌〉的旋律時,可不能疏忽了它那種和諧壯美而具有提升作用的曲調,其實是以與貝多芬同代的德國大哲學家兼詩人席勒的九十六行長詩為主 軸而發展出來的。但因該詩太長,貝多芬並未全用。在那首〈歡樂頌〉長詩裡,強調的是人的終極歡樂,只有在超越自我限制中始可獲得。貝多芬並未採用的詩句 裡,下述八行最為重要:「聚居寰宇的芸芸眾生/你們對同情要知道尊重/它引領我們升向星空/那裡高坐著不可知的神明。」「把我們的帳簿燒光/跟全世界進行 和解/弟兄們,在群星之上/神在審判,像世間一樣。」

席勒與貝多芬那個時代,對真善美的價值充滿期待,相信人會被真善美所驅動,脫離偏狹的自私、仇冤、嫉恨等「人不應該在的地方」而向上提升,得到至高的歡 樂。但這種向上提升,雖然有過許多榜樣,但更多的例子,卻顯示出故意的向下沉淪,它雖是一種邪惡,但在邪惡裡其實也隱藏著一種令人樂此不疲的另類歡樂─精 神煉獄的〈歡樂頌〉。因此,美英近代評論家羅甘.史密斯(Logan P. Smith, 1865-1946)才會如此說道:「未耕的田會開出野花;但未耕的心無野花;而是會長滿莠草,還有那呱呱鳴叫的蛤蟆!」

而人性的向下沉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記憶的操縱了。多數人都當記得威爾《一九八四》這部作品裡就曾指出在某種政治生態下,會出現一個「真理部」,它所 從事的工作是:「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掌握了現在,誰就擁有了過去。」近代的權力和以往的權力最大的不同乃在於它意圖控制的已非現在而已,還 包括了過去和未來。「真理部」不斷增添、補強、扭變,甚至去編造著過去的記憶,這樣的戲碼已在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地方上演著。只是主角已非「真理部」這個 單位,而變身成了媒體和影像設計師之類的新角色。他們是現代版的魔法吹笛手,而人們則成了新的老鼠群,在魔音摧腦的恍惚裡,被帶領著奔向他們不可知也不可 自我掌握的命運。

不久前,哈佛心理系教授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曾出版《記憶七罪》。他指出,人們的記憶極為脆弱而不固定。有時候我們讀別人的書,不知不覺記下來後,有一天自己寫文章時會以為是自己 的創見,哲學家尼采和盲眼作家海倫凱勒都有過這種不自覺的抄襲。這是把別人說的事情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曾有一個越戰退伍老兵虛報戰功,不斷宣稱他曾參加 一次他其實根本沒有參加的行動,在他講久了之後,真正參加過那次行動的士兵遂積非成是,確信「沒錯,那次行動他真的在,我記得沒錯」。這是人們在不斷的被 提示後,會把別人的記憶,甚至還是假記憶,內化成自己的真記憶。

而最極端的,或許是數年前鬧成軒然大波的「記憶騙術」案了。二戰期間,有個猶太小孩,他出生後即被瑞士家庭收養,過著安全的生活,並未進過任何集中營,但 一九九六年他卻以筆名威爾柯默斯基(Binjimin Wilkomirski)發表了《斷簡殘篇》一書,以一個被關在集中營的小孩的眼光來看猶太大浩劫,由於表現獨特,文筆生動,因而轟動一時。但兩年後他的 騙局終被揭穿。但在真相曝光後,他卻仍鐵齒說那確是他的記憶。這起世紀型的「記憶騙術」案,合理的解釋是:(一)控訴猶太大浩劫,乃是永遠「政治正確」的 選擇,於是他遂自覺的閱讀別人寫過的相關書籍,以虛構當真實的方式,創作了一部冒充記憶的著作來沽名釣譽。反正這種書不管怎麼寫都不可能被指責。靠「政治 正確」而用假記憶來行騙,他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二)則是猶太人的身分,使得他在長大後閱讀了相關的書藉,遂使他進入了一個真假不分的移情聯想狀態中,他明明沒有任何集中營經驗,最後卻在「身分認 同」、「記憶認同」下,幻想出一堆場景,而後幻想變成記憶。如果這種解釋是合理的,他就沒有用記憶行騙,而是該去看精神科醫師!

由上述著名的案例,已顯示出記憶的脆弱性,以及它可以被文字語言和影像的置入而重構的可能。也正因此,我們遂看到了近代政治和社會裡為何玩弄及操作記憶,甚至無中生有的製造記憶等事例不斷的發生了。

例如,俄共與中共在早年革命後,特別喜歡玩那種「憶苦思甜」的記憶鬥爭遊戲。他們總是可以找出各行各業的過去受害者來強化過去痛苦的記憶,藉著「憶苦」, 一方面合理化了他們現在的迫害,進而可藉此創造出一種「政治正確」來鞏固其一元價值。毛澤東那句「階段鬥爭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可以說即是記憶鬥 爭的極致名言。而我們也知道記憶鬥爭遊戲,其實也是一個把現在永遠定格在過去的遊戲,天天在搞記憶鬥爭的人,已不可能看到現在和未來。它終將被未來即將到 來的歷史所埋葬。俄共及中共的記憶鬥爭蹉跎掉它們至少卅年的時間。而現在我們台灣也正玩著族群鬥爭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遊戲,不也同樣付出了蹉跎未 來的苦果嗎?而除了蹉跎外,這種鬥爭還惡化了貪腐、分贓、說謊、社會分裂等現象,並在護短下自我原諒。難怪人們距〈歡樂頌〉也就愈來愈遙遠了!

例如,我曾指出過性侵兒童在一九八○年代,突然歇斯底里的一窩蜂般變成「政治正確」的新問題。許多「記憶恢復專家」以提示、誘導,甚至軟性強迫的方式,將 並不存在的性侵記憶植入兒童的意識中,這種「植入假記憶」的問題,最後在加州麥克馬汀幼稚園案被揭穿,當時法官即怒斥以「真實」為名的「記憶恢復專家」 曰:「你們把全天下的老師父母都說成是色魔,這對你們有甚麼好處!」

而最赤裸裸談記憶的,則無疑的要算美國的約翰瑞東(John Rendon)了。他否定記憶、知覺,甚至歷史判斷的客觀性,認為權力加上金錢即可改變一切。因而他和其手下傅樂兒(Linda Flohr)自稱「知覺經理人」,透過收買媒體,製造畫面與敘述來重造記憶和意識,遂成了他們的專長,他們曾是中情局各種知覺計畫的唯一承包商,在製造記 憶上立下許多汗馬功勞。一件事情只要天天講,無論它是多麼的不真,講久了當然就成了唯一的真理。

也正因此,現代人已必須憬悟到,人類有關自由的鬥爭,早已不再是傳統的那些項目了。近代的權力由於媒體時代的到來,權力的運作範圍早已擴大了時間、意識、 記憶這些領域,如果不對這些問題有所警覺,人就難免會淪為自以為自由但其實那是一種被操弄下的自由。面對愈來愈多媒體在扮演「真理部」,意圖控制過去和現 在,進而控制我們未來的此刻,大家又怎能不提高防衛能力呢?

(中國時報)
--
KGOY小大人

相信大家都聽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曾領略過父母「望子成龍」的壓力。英文因此發明了一個詞 hyper-parenting(父母過動的管教方式),指的就是父母太在意孩子的時間規畫,每天幫小孩安排各式各樣的學習課程,搞得自己和小孩都累得半 死。

的確,生長在這個科技發達、社會高度競爭的時代,很多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小孩長大後無法應付未來世界的種種,因此常強迫孩子學習。不過也因為如此,現在的 小孩廣受資訊轟炸及聲光刺激,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而且長期沉浸於電視或是電玩的色情、暴力、快節奏情境中,使得行為舉止已像大人。父母這種不斷督促孩子 學習、期望他們成績優良、甚至指望孩子們表現得就像成年人般的情形,便被稱為 hurried child syndrome(倉促兒童症候群)。

這一代的小孩在比任何世代都還要小的年紀時,就接觸了更多的事物,也因此,他們被專家學者們稱為 KGOY(Kids Growing Older Younger),字面上的意思是「小孩更早長大」,意即「小大人」。

KGOY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這一代的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便已開始接觸以往只有大孩子或青少年才會接觸到的玩具。舉例來說,以往許多女孩子在十一、二歲玩的濃妝豔抹、 身材妖饒的芭比娃娃,現在三、四歲的小女孩便已開始玩了;而以往青少年才會玩的打打殺殺的電玩,現在五、六歲的小朋友都在玩。最可怕的是,以往大人世界的 網路交友,現在已出現在十一、十二歲的孩子生活中。這些事物讓 KGOY超齡早熟,所講出來的話可能都會嚇家長或老師一大跳吧!

(中國時報)
--
羅琳手癢 哈利波特要出第八本?

預定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的「哈利波特與致命聖靈」(暫譯),將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說第七集也是最後一集。

「魔法世界百科全書」

不過據英國週日電訊報報導,羅琳打算繼續寫一本「魔法世界百科全書」來延續哈利波特香火,而羅琳也將保留「哈利波特」金字招牌一切權利,未來也不排除親自執筆寫哈利波特的搭配書籍。

雖然羅琳曾表示,她「極不可能」再繼續寫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但她在官方網站Jkrowling.com暗示說,她可能還會繼續寫第八本,並把收入捐給慈善機構,而第八本書的形式不是小說,而是魔法世界的百科全書,可以把前七集沒有用到的素材加進去。

每日電訊報報導,一些在前七集稍縱即逝的角色,羅琳也可能在這本「百科全書」中再加以詮釋。

羅琳的經紀人里特告訴該報說,羅琳「保留哈利波特的一切權利」,而她也可能親自寫與哈利波特有關的搭配書。

完結篇訂單 達150萬本

由於羅琳曾預告會有兩名主要角色死亡,且可能包括主角哈利波特,「哈利波特與致命聖靈」未出版先轟動,亞馬遜網路書店已收到一百五十萬本訂單,預料將刷新銷售紀錄。第五集電影七月十三日上映,賣座可期。

環球影城要蓋主題公園

除小說與電影外,哈利波特的周邊商品多不勝數,非羅琳所著的相關書籍已達一百九十本。據報導,環球影城與羅琳洽商,計畫在佛州興建一座哈利波特主題公園。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估計全球已暢銷三億兩千五百萬本,四十一歲的羅琳財富高達五億四千五百萬英鎊(約台幣三百六十億),是英國第一富婆。

(自由時報)
--
頭痛欲裂,問題竟出在心臟

心肌梗塞 險誤診喪命

頭痛欲裂,問題竟然出在心臟!一名三十五歲男子因爆裂性頭痛掛急診,最初醫師懷疑是腦出血,一做心電圖才發現是心肌梗塞發作,險些喪命,讓醫師大吃一驚。

心肌梗塞竟只以頭痛表現,全球不過才幾例報告,其中又以台灣這例最年輕,很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聯想到是心肌梗塞,要不是及時發現,男子必死無疑。

神經分佈同源? 謎團

新光醫院急診科醫師蕭尉全說,真正原因至今成謎,有一假說認為可能是掌管心痛與頭痛的神經分佈有相同來源,病患才會錯把心痛當成頭痛。

心電圖找到病因

蕭尉全說,這名男子的身材標準,血壓、血脂、血糖都正常,卻疑因吸菸十幾年,導致血管阻塞。當時他只有頭痛,症狀很像顱內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但電腦斷層、脊椎穿刺檢查都正常,直到做了心電圖後,才發現事態嚴重。

緊接著,男子做了心導管檢查,果然發現有一條動脈已完全阻塞,緊急接受氣球擴張術與置放心內支架後才脫離險境,住進加護病房觀察,三天後平安出院。

蕭尉全說,典型的心肌梗塞會引發胸悶、胸痛、轉移痛、冒冷汗,但也有不少是非典型,常見症狀包括頭暈、上腹不適等,最常發生在痛覺神經不靈敏的老人與糖尿病患身上。

頭痛暗藏心肌梗塞的病例畢竟罕見,一般劇烈頭痛成因很多,包括有自殺性頭痛之稱的「叢發性頭痛」,發作時頭痛欲裂、半臉潮紅、單眼痛如刀割、淚流不止。同樣令人痛不欲生的「雷擊頭痛」,發作時頭部像被強力電擊,症狀很像致命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左耳痛、下巴痛,心肌梗塞來敲門

一名中年男子每次一多走動或爬樓梯,左耳就突然痛了起來,但總是休息一下就不痛了,一直找不出原因,直到做心電圖才發現,耳朵痛其實是心絞痛,他已是心肌梗塞候選人。

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洪惠風說,心絞痛就像是血管壁的「天花板」有點塌陷,妨礙血流,心肌梗塞則是天花板垮了,血流被完全堵死,使心肌缺氧受損,就像房子著火一樣,每分每秒都在燒,必須儘快搶救,才能減少心肌受損程度。

洪惠風說,心絞痛與心肌梗塞的症狀五花八門,除了典型的胸悶、胸痛外,有一些人是單純感到很喘或噁心想吐,有人是流冷汗、左肩痛、左耳痛、下巴痛或舌根痛。

洪惠風說,這是因病患前述部位的痛覺神經,和心臟的神經有一些莫名牽連,如果一運動就痛,稍做休息後就很快好轉,且本身有心臟病危險因子,包括吸菸、三高、家族病史等,就得提高警覺。

台大心臟內科教授賴凌平說,有些糖尿病患與老人家只感覺渾身不對勁,或好像感冒了;台大急診科教授陳文鍾說,有些發病時根本沒症狀。

新光醫院急診科醫師蕭尉全提醒,一旦有胸痛、冒冷汗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叫救護車,以便在送醫途中得到適當急救,通常不建議勉強自行就醫,不久前才有一名病患,一下計程車就倒在急診室門口,已來不及搶救。

人畜傳染,Q熱疫情攀升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指出,國內Q熱疫情自三月起有攀升的跡象,今年已累計三十五例,其中以高雄縣最多,疾管局呼籲,農夫、獸醫、毛皮業者、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是Q熱的高危險群,一旦感染可能出現高燒合併肺炎或肝炎,民眾要小心提防。

疾管局指出,Q熱是貝氏考克斯菌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潛伏期約為一至三週,臨床症候主要是突發性高燒合併肺炎或肝炎,大多數Q熱患者的病情會在兩週內痊癒,病後常可產生持久免疫力。

疾管局表示,經常接觸牲畜(尤其是山羊、綿羊)的工作者是Q熱的高危險群,人類大多經由吸入被污染的塵土、飲用病畜的乳汁、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因為破損的皮膚、粘膜接觸污染物而造成感染,也有經由壁蝨叮咬而致病的少數案例。

根據疾管局的監測,去年總計一百五十三例,今年累計三十五例,以縣市來看,前三名分別是高雄縣十九例、彰化縣四例、高雄市三例。疾管局呼籲,一般民眾須飲用消毒過的乳製品,才能有效預防Q熱的感染,高危險群業者應嚴禁接觸已染病動物。

(自由時報)
--
黑膠唱片 記錄好聲音

現今音樂吹起復古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愛上老式黑膠唱片,看著唱針隨黑膠唱片緩慢而優雅地旋轉,聽著穩定厚實的樂聲,無疑是一大享受。
黑 膠唱片(Long Play)是由乙烯製成,於1948年誕生,約能儲存30分鐘的音樂。黑膠唱片以類比方式原音連續灌錄,也就是刻針按原音頻率,在母片鑿出不同深淺、密度 的溝槽,藉唱針去感應這些深淺不一的溝槽,摩擦而發聲,這樣種方式較能重現原唱者的聲音,有別於CD在處理過程中,壓縮與雜訊會使聲音失真的缺憾。
提到黑膠唱片,就不得不簡單回溯人類記錄聲音的過程,包括史上第一部留聲機及目前最為普及使用的CD,就些都是能讓人類一飽耳福的好幫手。

(蘋果日報)
--
台中市公車導覽 免費索取

台中市每月市公車運量約為一百六十萬人次,為因應公車路線調整,新版「台中市公車路線導覽手冊」及路線導覽摺頁等,即日起擺放於市府、區公所、大台中旅遊 服務中心供民眾免費索取。交通局公共運輸課長說:「比較可惜的是敬老愛心e卡免費點數下個月從一千五百六十元降為一千元,約兩萬人受影響。」
交通局統計,目前可搭中部六縣市等十家客運公車的「台中e卡通」IC卡,全市發卡量約二十萬張,市區客運刷卡率約六成,公車族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為方便公車族,最新出版的導覽手冊刊載有台中市全圖、街道分區索引、公車站地圖、站牌索引及各公車路線圖。

敬老卡縮為一千元
市府一年多前開始提供設籍本市六個月以上六十五歲民眾或身障人士,申請「敬老愛心e卡」,每月免費使用一千五百六十元,不過下個月起只能使用一千元,目前全市有資格申請敬老卡約有四萬人,約二萬人有申請。
洪茂庭表示:「本次發行公車手冊中特別加印銀髮版的『中部六縣市旅遊景點公車路線資訊』,目的希望退休老人能多利用公車,將中部景點遊透透,無奈受到公益彩券盈餘縮減影響,福利跟著縮水。」
市議員劉國隆批:「中市公車積弱不振,原本搭乘的就只有老人和學生,現在連老人的乘車優惠都要被刪減,經營得會更慘澹。」

台中公車手冊(最新版)資訊表
印行:
.台中市公車路線導覽手冊6000份
.台中市公車路線導覽摺頁3萬5000份
.中部六縣市旅遊景點公車路線資訊2萬份
地點:台中市8個區公所、市政府服務台、大台中旅遊服務中心等處
日期:即日起至發完為止
內容:含最新公車費率、路線圖、站牌索引等
附註:供大眾免費索取

(蘋果日報)
--
新聞 扒糞 歷史再審/鄭梓(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如果這真是「圖像」已然主宰了一切的世界!即使編造了一千遍的謊言,終究還是抵不過一張畫面、一個鏡頭的殺傷力,所謂一切眼見為憑,「誰看到了?」「證據又在那裏?」這不是惡質政客和造假媒體時刻掛在嘴邊的野狐禪嗎?

最近三立電視台涉及影像「誤植」事件,更加突顯了台灣媒體專業精神與尊嚴幾乎瀕臨集體淪喪的邊緣,有關三立是無意「誤植」還是有心「造假」?自有媒體生態環境中的專業自律或他律,本文暫不介入評論。

盼新聞界自我扒糞
但 若因此而掀起台灣各色媒體間各路人馬再一次慘烈的互控、互咬、相互嗜血,倒不如期望其能導之於所謂新聞界的自我大扒糞運動(粗略估計,此番《聯合報》五月 份所發動的對三立的「扒冀」,籌劃了兩個多月,連續三天都是一版頭題外加照片,總共動用了將近整整8到10個全版、幾近20到30萬字以上篇幅的新聞和評 論),縱然臭氣熏天,倒也樂觀其或許終將轉化成一股自省自清之風潮,筆者多年前也曾忝為新聞界的一員老兵,在有生之年卻有幸還能躬逢其臭,未嘗不也是一種 機緣和宿命吧!
然而更富興味的則是:由於三立的此番所謂「誤植」畫面,倒是誤打誤撞、撞出了長期以來猶如密布在台灣歷史上空的那一片濃得化不開的烏雲、宛若糾結在廣大台民心頭的兩座大山、兩個巨大的問號。
其 一,一甲子前(台灣二二八事件期間)海峽對岸的上海灘頭,國共鬥爭果真似三立「誤植」影像中的如此冷血、殘酷、不忍卒睹嗎?溯及國共纏鬥的數十年間,已讓 三代以上雙方無數熱血、純真的信奉者、追隨者前仆後繼、血淚斑斑,多少精英家破人亡、受盡磨難?這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確像三立「誤植」的鏡頭中一般接 連上演嗎?這般的酷烈殺戳、這般的積怨深仇,又果真可以在相隔六十載後的國共兩黨領導人握手言歡中所吟頌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嗎?
若按毛澤東的鬥爭論,這又該歸入有解可解的人民內部矛盾?還是應算是無解的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呢?
其 二,當年國共內戰的慘烈劇情,在步步升高、達到1947年3月的最緊張、最高潮時分,此刻老蔣為何還要分心分力、支派其麾下的二十一師跨海來台鎮壓?如何 鎮壓?這涉及老蔣的戰略思考,自然宜放進國共內戰的歷史脈絡裏一併探索;但尤為關鍵的還在於當年大陸政權是如何看待台澎這片「故土」抑或「新土」?如何看 待這群失而復得的台灣子民?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嗎?既是一群已遭長年「奴化」的奸黨、奸匪、奸人(二二八事件中各級官書公文書中隨處可見、觸目驚心的字 眼),不是活該要比共黨、共匪,更加可誅、更為可殺嗎?以致在二二八這場大鎮壓、大殺戮的大大小小場景裏,是否比三立「誤植」的那段同一時期、同一班底所 演出的戲碼,應是更加冷酷、抑或更為「神似」?
今年中樞二二八紀念儀式及相關學術會議,既然皆已正式定名為「228 Massacre(大屠殺)六十周年」,那麼嚴謹的本土史家就有責任以堅實的史料為基礎,一次又一次地再梳理、再呈現、說清楚、講明白何謂「大屠殺」?又 是如何展開屠殺?還有屠殺的手段、方式等等?尤其是主謀及其劊子手們所展開大規模殺戮背後的統治意識和心態又是如何?也許文獻、檔案再佐以回憶和口述歷史 等,文字資料、平面論述並不虞匱乏,但其他圖錄、影片、還有文字以外的實物實景的證據及其深度辯證又何在?

牽動國族認同情結
總 括三立影像「誤植事件」,處此台灣媒體畸形的生態大環境裏,在現實的表層意義上,或許看是一場塵土飛揚、熱鬧滾滾的媒體大火併,相互嗜血、臭氣熏天的新聞 大爬糞,然而其背後所牽動、所糾結的依然是那無解難解的國族認同情結,且不論是正面抑或反面教材,這的的確確卻是「國共鬥爭」餘緒、「兩岸關係」高度不確 定中「歷史再審」的絕佳且頗具典範意義的難得題材。

(蘋果日報)
--
嗆聲小弟與爆料立委/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三月底TVBS報導黑道小弟舉槍嗆聲的造假新聞,不僅引發行政院與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的互相責難,加上民眾對媒體多方指摘聲浪的同時,電視媒體似乎展現出反省與自律的誠意,一時讓人以為台灣媒體自律有轉機了。

先爆再平衡 難弭傷害
不過經過這幾天立法委員邱毅對總統女婿趙建銘信用卡的天天爆料,各家電視台似乎早已忘記才剛說過的自律與反省的話語,不僅再度卯起來猛報導,且對爆料內容有聞必錄,甚至甘願淪為他每日數爆的工具,盼望台灣媒體能懂得自律的期待可能又要落空了。
媒 體報導邱毅爆料涉及新聞自由,新聞取材涉及專業判斷,筆者都無意討論,但想討論的是媒體對爆料資訊的處理原則。根據新聞採訪寫作教科書強調,純淨新聞報導 的原則之一是,如果報導內容涉及不同或對立的意見,報導者應該提供雙方都有陳述意見的公平機會,這就是新聞採訪要求的「正反並陳」或「平衡報導」原則。
但反觀電視媒體如何進行平衡報導呢?多數是上午先讓邱毅爆料,稍晚甚至隔天再提供被控者的反駁說詞,行禮如儀來平衡報導,以此來搪塞自己成為爆料工具的指責。
但 平心而論,這樣算是平衡報導或正反並陳了嗎?電視台能不能讓爆料內容與被指控者的訪談同時呈現,而不是兩者有時間落差的報導?對此,媒體一定會搪塞說來不 及同時處理與呈現雙方的說法,但果真如此,那萬一爆料者的資訊是錯誤的,拖半天後再報導被控者的正確資訊,這樣算平衡嗎?
這讓我想起商界名人何麗 玲曾在遭誣控時說過的一句話,她說她不能容忍有人在大街罵她,卻在暗巷道歉!媒體應該好好想想何麗玲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媒體這種先爆再說、事後再平衡的處 理手法只會造成無辜者無法彌補的傷害。因此誠心建議媒體在處理爆料新聞的過程,如果無法同時取得被控者的回應時,就應該拒絕淪為工具,而對爆料者提出更多 的質疑,要求提供更多的證據,否則媒體就應該有勇氣跟爆料者說「不」而拒絕報導,絕不該抱著「先爆再平衡」的搶先心態。

爆料者造假 應被譴責
這種報導手法說穿了,媒體除了是搶快與怕漏外,其實只是利用正反並陳的平衡報導保護傘,而不想對錯誤內容負責任而已。新聞媒體與記者都不能忘記,新聞報導原則除了平衡外,「事實」更是最高準則,如果爆料內容不能被證實為真,理論上是不應該被報導的。
新聞實務界的前輩,以及傳播學術界的學者,現任教於世新大學的黃新生教授在其「媒介批評」書中指出新聞報導的原則,特別指明新聞報導的內容應該是「可以證實的事實」。
雖 然筆者同樣在大學教授新聞採訪寫作課程,但課堂上我常不太敢強調這點,原因在於,要求新聞記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所有新聞內容都要進行縝密的查證工作,實 在有其實務上的困難度,但是對於習慣爆料或常爆錯料的「常業犯」,媒體則無權迴避這項規範原則,且更應對爆料者多些質疑,並強化查證工作,因為此時正確與 事實絕對高於平衡的原則!
在各界撻伐TVBS造假新聞聲浪背後,我突然發覺媒體對嗆聲小弟與爆料立委的待遇差別何其大?其實不管是媒體造假還是爆料者造假,兩者同樣都應該被譴責,因此籲請電視業者深思爆料新聞處理之道,讓民眾對媒體自律能多點信心吧!

(蘋果日報)
--
山達基教會 強調學習

台灣現況
山 達基教會在1990至1991年間引進台灣,不久登記為台中縣的財團法人,於2003年成為全國性財團法人,目前全台共有14個中心,教友人數約2萬人。 山達基對外事務主任蘇信璁昨接受《蘋果》訪問時指出,該教派是一種應用宗教哲學,透過學習,提供所謂「技術」,即生活上的工具,供人解決生活上遭遇的狀 況。
其創始人L.羅恩賀伯特在1950年5月9日出版的《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Dianetics: The Modern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一書,提出他所創的戴尼提理論。

理論源自三種經書
所謂「戴尼提」(Dianetics),來自希臘文,表示「通過靈魂」,用來舒緩不安的情緒,不理性的恐懼和身心性疾病。山達基的主要理論源自佛經、老子《道德經》和印度《吠陀經》等。

(蘋果日報)
--
多吃粗食 少心血管疾病

樂 活觀念越來越盛行,不只生活方式強調要簡單、環保,連吃也回歸自然,少油、少複雜烹煮方式,強調越天然的食物越能符合粗食飲食原則。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營養 師吳宛穎表示,食物越沒經過加工,就能保留較多營養成分,吸收也容易。大多數人只知道多食用粗食可減少大腸疾病,但其實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夏天到 了則可多吃生菜沙拉。

粗食的原則是指,烹調的食物沒有化學添加物、未經加工或加工程序少,採當季食材,吃食物的原味。每天都需平均攝取的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6大類食物中,只要符合這些原則,就達粗食標準。而長期粗食可幫助排便、減少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選擇

蔬菜營養素缺乏症狀
缺乏的營養素/症狀
膳食纖維/排便不順暢
維他命A/皮膚較乾燥等
維他命B群/口角潰爛、容易感到疲勞等
維他命C/傷口癒合能力較差、牙齦易出血等
鈣質/容易造成骨質流失
鉀離子/易使心跳加快、肌肉無力

主食選全榖類
主 要提供醣類、纖維質及部分蛋白質,醣類是能量來源,缺少會讓活動力減少、注意力不集中。糙米、什榖米、全麥麵包等,未去榖皮、去胚芽,可保留較高營養素, 含豐富維生素B群。但纖維質高較難消化,腸胃不佳者少吃。台安醫院營養部主任劉啟琴表示,全榖類可先泡30分鐘再煮,煮時1杯米加1.5杯水較好。

奶類挑選原味
奶類及蛋豆魚肉類提供蛋白質,成長中孩童少了蛋白質成長會較慢;而免疫力較差的人,缺少蛋白質,免疫力會更差。而奶類提供的鈣質,若長期缺乏則易導致骨質疏鬆。奶製品要符合粗食原則應以原味、低脂為主,可選擇牛奶、乳酪等含糖分較少。
而蛋豆魚肉類的烹調方式盡量選擇清蒸、涼拌,不要油炸、少油脂。如豆腐類的豆製品盡量選擇板豆腐不要選擇油炸豆腐。而蛋製品也盡量不要選加工品,如鐵蛋。

當季蔬菜主食
蔬 菜類主要提供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如鈣、鉀等。夏天可選當季蔬菜清燙或做生菜沙拉;而四季都產的葉菜類,如大陸妹、空心菜等稍微清燙,加點醬油調 味,可嘗原味,也減少熱量負擔。劉啟琴主任表示,若覺得清燙無味,可用堅果打成泥加鹽巴、水調勻稍微煮過當成沾醬,堅果類食物的油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罹 患率,但熱量偏高,適量沾醬即可。
水果提供維生素C、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部分醣類,若缺少維生素C跟B群易感到疲累,礦物質鉀、鎂對血壓控制有 幫助。吳宛穎營養師建議,當季水果如鳳梨、芒果等,盡量不要榨果汁,直接食用可吃進去較多纖維素,幫助排便。而糖尿病患者或體重控制者,建議一天攝取水果 不要超過2個拳頭大小。

多選植物油脂
油脂類主要提供脂質,但建議以植物性油脂為主,建議每天油脂食用量約為30到45克,不過一般人平常很少去量自己吃多少油脂,建議盡量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就能夠符合一天油脂的攝取量。油脂若攝取過多,可能會提高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機率。

好處多 可幫助排便
粗食中因有豐富膳食纖維,而纖維質有含水的特性,可使糞便的體積增加,縮短通過腸道的時間,能使廢物迅速排出體外,比較不會累積宿便。全榖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醣類、蛋白質等,攝取足夠可加速身體新陳代謝。
膳食纖維可使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延長,且在胃部時體積膨脹,較易產生飽足感,減少吃過多食物。進食時又需較長時間咀嚼,可避免吃飯速度太快,一下子不小心吃下過多食物。而符合粗食原則的食物,熱量和油脂也都偏低。
符合粗食原則的食物中含有許多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可預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因為累積較少的油脂對於心血管威脅較小。而膳食纖維能促進排便順暢,排便順暢能排出體內不好的物質,若不好的物質被吸收後易產生致癌物,多吃粗食也可預防大腸直腸癌。

專家說 水果當點心
一般人都習慣在飯後吃水果,若以粗食為飲食原則,因為纖維含量較多,容易有飽足感,飯後可能吃不下水果。不過粗食雖容易產生飽足感,可能也容易有飢餓感,可以將水果當成餐與餐之間的點心,但因糖分較高,一般人建議一天攝取量大約2到3個拳頭大小。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