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070519

南冰洋飽和 不吸二氧化碳了

氣候變遷壞消息再添一椿:最新一期「科學」期刊報導,一支國際科學家研究發現,負責吸納大量人造二氧化碳的南冰洋已經飽和,無法幫人類擦屁股了,原本由南冰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額度今後將會留在大氣裡,由人類自作自受,也就是說,全球暖化將會加劇。
海洋和森林向來吸收、貯藏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稱為「碳槽」,南冰洋是地球第四大洋,次於太平、大西、印度洋,是最大的海洋「碳槽」,吸收了人造二氧化碳的15%。這口槽裝滿,問題嚴重。

1981年以來,南冰洋吸收的人造二氧化碳量每十年比科學家預測的額度減少5%到30%。這個由歐洲、日本、美國、南非、澳洲和紐西蘭科學組成的研究小組說,他們原本以為2050年才會發現海洋減少吸收二氧化碳,沒想到這現象提前數十年出現,而且是在最重要的南冰洋。

一大原因是,洋面的海水能吸收廢氣,但過去半世紀來,南冰洋上空的風增加,將飽含天然二氧化碳的深層海水帶到洋面,這些深層海水無法再吸很多人類工廠、燃煤火力發電廠和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

但真正的禍首不是風,而是人類自己。第一、南冰洋上空臭氧層破洞,造成南冰洋一帶整個大氣氣溫大幅改變。第二、全球暖化並非均勻分布的,造成北半球氣溫高於南半球,而這造成南冰洋風速加快,把深層海水捲到洋面的程度也愈厲害。

「英國南極調查所」研究員拉普利說,產業革命以來,人類製造了大約五千億噸二氧化碳,海洋吸收其中一半。1980年以來,人造二氧化碳劇增40%,而海洋的吸收能力愈來愈弱,後果堪虞。

(聯合晚報)
--
海洋碳匯功能減弱 全球暖化加速

科學家警告說,由於近年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地球借助海洋吸納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正導致全球暖化速度加快。

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在新一期美國《科學》周刊發表研究報告,他們在南冰洋十一個採樣站和全球另外四十個採樣站採集了大氣樣本,透過測量樣本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推算出各個「碳匯」(carbon sink)吸納二氧化碳的容量,並進行比較。

地球上的碳匯由海洋和森林兩類構成,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有一半會被碳匯吸納,從而減緩氣候變暖的速度,另外一半則存留在大氣中。而據科學家估計,南冰洋碳匯功能占全球總量一五%。

但研究小組負責人勒奎爾博士指出,從一九八一年開始以來,南冰洋碳匯功能並未隨著廢氣排放量的增加而增長,儘管廢氣排放增加了四○%,但碳匯吸收廢氣量仍 保持在廿四年前的水準。尤有甚者,海洋的碳匯功能減弱,不但不會吸收大氣中新增的二氧化碳,還會向大氣「回放」過去吸存的二氧化碳。

科學家解釋說,南冰洋碳匯能力減弱是強風增加所致。首先由於臭氧層耗損,導致該地區氣溫改變,另外則是近年來氣候變遷,熱帶地區變暖速度比南冰洋地區要快,這兩個原因使南冰洋上空大氣循環發生變化,造成強風的出現。

(中國時報)
--
拿破崙小弟弟… 2.5公分像葡萄

拿破崙「小弟弟」的所有人萊提默在本月十日過世。他生前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泌尿科主任,擁有不少軍事蒐藏品,包括中世紀盔甲、林肯沾血的衣領、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步槍、希特勒的畫作、納粹第二號頭目戈林自殺時遺留的氰化物注射瓶等。

但是,紐約時報報導,拿破崙的「小弟弟」才是萊提默最引人注目的蒐藏品。據說「小弟弟」是當年一位名叫維格納里的教士在主持拿破崙最後的儀式時動刀取下。拿破崙的醫師安托馬契據說割除了拿破崙的心和胃。

英國皇家外科學院博物館在一八四一年獲得拿破崙的兩截斷腸,在一八八三年引發真偽的辯論。直到一九六○年,辯論仍未停息,但是斷腸早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次空襲行動中被炸毀。萊提默蒐藏的「小弟弟」,也沒人敢打包票百分之百是拿破崙的遺物。

專攻泌尿科的萊提默,可以宣稱蒐藏拿破崙的小弟弟乃是基於專業興趣。前任擁有者,費城書商羅森巴克恐怕就沒有如此正當的理由了。佛洛伊德曾提出「陽具欽羨」的理論,拿破崙的崇拜者也不乏名人,包括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已故英國首相邱吉爾、已故智利獨裁者皮諾契特。

羅森巴克曾讓拿破崙的「小弟弟」在紐約法國藝術博物館展出,放在藍絲絨的襯墊上。小弟弟像是「鹿皮鞋帶」或「皺縮的鰻魚」。比較具體的形容則是「二點五公分長,像顆葡萄。」

雖然拿破崙的「小弟弟」不像帝俄末期「妖僧」拉斯普丁所留下的卅公分長「小弟弟」那樣壯觀,但有沒有可能教士當初只切下一小部分?長度或許不是問題,拿破崙的魅力才是重點。

(聯合報)
--
交部推廣 自行車當短程交通工具

鐵馬上路,可望不再東躲西閃。交通部長蔡堆昨天表示,基於能源、環保和交通需求等考量,已要求運輸研究所評估推廣自行車計畫,讓自行車除了休閒功能,也能變成短程交通工具。評估報告預計年底前出爐。

都會區自行車 不只休閒用途

蔡堆表示,台北市政府開始研究自行車駕駛要不要戴安全帽,顯示都會區有交通需求,也顯示地方政府開始重視自行車安全的需要。

基於能源、環保和大眾運輸等考量,交通部將評估相關安全、路網等議題,作為日後推動依據。例如自行車道的路權、標誌、是否需戴安全帽等?都需要完善評估。

蔡堆指出,自行車目前多定位為於休閒性質,許多觀光區普設自行車道,例如台中后里、台東關山等。未來希望透過完善規畫,讓都會區的民眾也可以把自行車當成「運具」,而不只是休閒工具。

蔡堆表示,以台灣環境而言,目前最重要是建立完善、安全自行車路網。例如自行車路權應受到尊重,一般道路如無合適空間,可在人行道上規畫合適專用道,各地車站與捷運站也要有自行車停車空間,才能鼓勵民眾騎乘。

參考荷蘭日本 舖設專屬車道

運研所表示,自行車當成運具,必須兼顧舒適、安全、便利等問題,目前做得最好的國家包括日本、荷蘭和德國。尤其荷蘭有完備的自行車路網,密密麻麻,自行車也有專屬車道,許多荷蘭人都以自行車代步上班上學。

運研所指出,未來評估自行車是否適合在台灣成為運具,主要師法日本和荷蘭,將向先進國家取經。

運研所官員認為,台灣如能實施分隔腳踏車專用道,應可徹底解決腳踏車與其他車輛混流問題。在道路可利用面積有限情況下,可採特殊路面處理方式,形成專用道,增加摩擦力,減少滑倒事故。

官員指出,初步評估,台北市具有完善大眾交通工具,相當適合騎乘自行車做為短程接駁,騎乘距離以五公里內、騎車時間以半小時至一小時內為佳,但必須廣設自行車停車位,解決民眾的停車困擾。此外,像嘉義市這樣交通量不大、馬路又較寬敞的都市,也適合規畫自行車路網。

至於是否應配戴安全帽?官員私下認為,如果自行車做為運具,行駛在一般道路上,強制配戴安全帽應是必要,可減少肇事的傷亡率。

(中國時報)
--
空氣差、車多危險 難吸引鐵馬族

騎自行車上班上學,現行的道路環境可行嗎?許多自行車族反映,根本是困難重重。有人因為每天騎到滿身大汗,受不了吸廢氣而放棄,有人常被摩托車和汽車追趕,認為在台灣當「鐵馬族」很沒尊嚴。

家住三重的曾太太,一方面認為騎自行車上班較環保,另一方面也可運動,決定騎自行車從三重到敦化北路上班,一趟約需三、四十分鐘。但是才不到兩星期就放棄。

她無奈的說,空氣不好,騎車過程中快被廢氣燻死,戴口罩也無法消除不舒服的感覺。尤其騎車滿頭大汗,到公司又吹冷氣,身體受不了,因此打退堂鼓。

林先生則反映,路面坑洞太多,騎自行車要左閃右閃,好像在玩「障礙賽」,太危險了,台灣的道路品質差,不適合騎自行車上路。

南投縣居民賴忠義幾乎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單趟路程超過二○公里。他說,在台灣騎腳踏車「很沒尊嚴」,汽車、摩托車任意呼嘯而過,不會讓路給腳踏車騎士。他最怕呼吸髒空氣,寧願選擇人車稀少的小路騎,也不願在省道上吸廢氣。

賴忠義在南投集集的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上班,二年前開始騎腳踏車通勤,每天來回騎四十公里,目前已累積一萬五千公里路程。他說,騎腳踏車不但環保,還可順便運動,他也因此「自然減肥」,瘦了五公斤。

他說,腳踏車騎士的首要考量就是安全,因此一定要戴腳踏車專用安全帽,不要因為怕熱、怕醜而不戴。再來,要騎經安全的道路。他說,騎省道最快、也最方便,但卻最不安全,因為路上卡車、汽車、摩托車互不相讓,相當危險。他寧願多花十幾分鐘,改走人車稀少的小徑。

他說,騎大馬路的壓力很大,常被摩托車欺負。如果騎在大馬路上,他一向騎在慢車道外側,以避開跟摩托車擠在一起,但有些騎士不把他看在眼裡,用力按喇叭 後,直接從他身旁呼嘯而過,好像在示威。卡車、汽車、摩托車最不守交通規則,他就常在綠燈過馬路時,被橫向闖紅燈而來的車輛嚇到,連人帶車被嚇停在十字路 口。

家住南投集集的黃秀珍小姐也常騎腳踏車上下班。她表示,步行上班要花十五分鐘,如果時間較趕,她就騎腳踏車,約五分鐘可抵達辦公室。她表示,騎腳踏車上下班很舒服,因為柏油路很好騎,空氣很好,邊騎邊唱歌,怡然自得。

(中國時報)
--
除非減機車、設專道 否則一場空

交通部要將自行車納入交通工具,立意雖佳,卻忽略自行車的最大勁敵-機車。台灣機車密度冠全球,有其形成歷史背景和原因,要推廣自行車上路,不如先採取積極策略,有效減少機車數量,並大量興設單車停車場創造需求,否則再多政策到最後仍是空話。

先進國家如荷蘭、德國、日本等,皆已把自行車當成通勤交通工具。走在日本的人行道上,不小心占用到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騎士會毫不客氣的按鈴警告,宣示道路主權。

德國政府則是「恩威並施」,徵收環保稅,抑制汽車成長,油價上漲更使開車的人興趣缺缺,轉而騎腳踏車上下班。德國政府普設自行車道,讓騎士沒有與車爭道的問題,安心上路。

反觀台灣,經常上演自行車與汽機車爭道的險象。根據研究,道路上行駛的交通工具一旦時速差超過十六公里,肇事率就會提高。自行車的車速與汽機車不能比,加上道路經常高低不平、坑洞充斥,還增加跌倒的危險性。

有些自行車騎士只好騎上人行道,卻又經常面臨人行道停滿機車,冒險在窄小的空隙行進,一不小心就會撞到行人。

政府鼓勵騎自行車,首要之務就是要積極減少機車的無限量成長,並規畫安全、平穩的自行車專用道。也可提供更貼心的服務,例如國外有鼓勵公司行號設置「淋浴間」的作法,員工騎自行車到公司免不了滿身大汗,洗個澡後舒適工作,增加騎自行車上班的誘因。

此外,還應設法降低失竊率,讓騎士安心。日前有位婦女報案,每次新買腳踏車隔沒多久就被偷,三年全家共被偷十輛,損失十多萬元,大大打擊她騎自行車的意願。這也是很多小市民的心聲。

台北市政府的一項統計顯示,近兩年自行車傷亡的情況上升,事故時間多半是晚上,還有騎士因為頭部受傷死亡。因此自行車騎士上路也要懂得保護自身安全,提高自行車「能見度」,例如加裝側面反光鏡、夜間開車燈等,不論政府有沒有強制規範,最好配戴安全帽再上路。

讓自行車也擔負起交通運輸重責大任,要做的事情還真不少,交通相關單位是有心還是不是說說而已,大家都在看。

(中國時報)
--
北中南三大自行車道 大受歡迎

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大力施設自行車專用道,供民眾休閒使用頗具成果後,交通部又想推動以自行車做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雖然縣市政府仍願全力配合或早已在做,但執行上卻也有不少阻力有待克服。

台北市交通局表示,中央的腳踏車政策向來只從環保觀點出發,北市樂見交通部從交通角度推動腳踏車道,但也建議應先針對騎士安全訂定規範,以免日後大量腳踏車上路,卻無法可管。

交通局副局長林麗玉表示,依現行法規,腳踏車是和機車共用機慢車道,但現實是台灣的交通狀況和國外最大差異在於台灣機車太多,若依法要求腳踏車騎在慢車道上,一來要面臨機車逼道的威脅,道路兩旁又停滿汽車,腳踏車族安全飽受威脅。

北市交通局又舉例說,交通政策無行政界線,北市若規範騎乘腳踏車要戴頭盔,但北縣騎士跨個橋就到北市,總不能要對方拿著個頭盔,騎到北市再戴上吧?

過去幾年,台北縣市合作,致力於河濱自行車道的闢建,目前總長已達二七○公里,其中有一五○公里在台北縣境內。事實證明,此項建設確實獲得大台北地區民眾極大的歡迎與迴響。

北縣交通局副局長陳文瑞說,縣府正積極協調捷運局、鐵路局,就各捷運站出口及火車站廣設自行車停車架,以利民眾接駁使用。

新竹市交通局交通工程管理課長倪茂榮指出,推動綠色代步交通工具是趨勢,更值得鼓勵,但大環境需先改變並有配套措施輔助,新竹市研擬辦理的輕軌捷運系統,即可視為推動腳踏車代步前的交通環境改造工程。

台中市有一條長達卅三點九公里的「綠光路徑」自行車道,由廿四處綠園道串聯而成,市民騎著鐵馬「凸」全台中市,不必擔心人車爭道。台中市交通局長祈文中表示,希望交通部能提供經費補助,增設自行車專用道的路線和設備。

但祈文中坦承,目前市民大都騎摩托車代步,如要改騎自行車,時間不能差太多,距離不能太遠,而且騎到公司或工廠後,滿身大汗,如果有更衣室或淋浴的配套措施,民眾騎腳踏車可省油費又能健身運動,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鐵馬族。

高雄市的自行車專用道分休閒、通勤兩類。休閒專用道有五條:世運大道與美麗島大道、愛河連線蓮池潭道、都市綠廊內環道、都市園道外環道及後勁溪─都會公園─援中港濕地道,共一百零九點五公里長。串連了都會、景點及郊區。

此外,高雄市工務局目前正在執行造街計畫,配合捷運、公車的接駁路線,也規畫設計了自行車通勤接駁專線。由於通勤自行車專用道應有更多安全上的顧慮,所以 高市議會將進行修法,將通勤自行車專用道納入行人道管理規則,但設計上會盡量與行人分道,原則上,行人道依舊以行人為主。

(中國時報)
--
專家建議 讓出路邊停車格

交通部評估在都市建置自行車專用道,交通專家多表認同。有專家認為可以撤掉汽車的路邊停車格,改建為自行車道,讓都市的路權以行人和自行車優先。也有專家認為,自行車較適合做為短程接駁,都市要發展自行車路網前,應先建置完善的大眾運輸工具。

交通大學榮譽教授藍武王表示,國內的小汽車和機車氾濫,環境負荷重,基於環保理由,推廣自行車是一個很好的政策,他非常支持。

藍武王說,要使自行車普及化,最困難的是道路面積有限。過去整體的道路政策都是以「機動車」為主,有汽車道、機車道,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概念,未來可以「還路於民」,行人和自行車才是最該受到保護的對象。

他建議,擴大道路面積,首先可以裁撤的就是路邊的停車格,車輛可以停到停車塔、或地下停車場,不該占用道路面積。這個不難做,只要政府有魄力推動即可,如此都市面貌將會改變。

若是道路較狹小的面積,則可仿傚日本的作法,把人行道畫分為「行人道」和「自行車道」,以標誌區分。

台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則認為,自行車較適合做為短程接駁之用,都市在發展自行車路網前,應先把大眾運輸網(例如公車、捷運、輕軌等)建置完備,無法銜接的短程才鼓勵騎乘自行車連結,而且必須建設足夠的自行車停放空間,才有誘因。

張學孔不認同捷運站設置汽車停車場的作法,他說這是「中了美國的毒」,等同變相鼓勵開車轉乘捷運,應改變作法,多設自行車停車位,才是正確。

張學孔認為,可以從人行道畫出一條自行車專用道;或是在平面道路上畫出專屬的自行車道,但不能只畫標線區隔,應以具體的分隔道畫分,不讓機車或汽車駛入,才能確保自行車騎士的安全。

(中國時報)
--
中國歷史推前3千年? 大陸西北發現八千年前岩畫

根據「新華社」報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大麥地」發現八千年前的岩畫,可能是比甲骨文更為年代久遠的原始文字。中國的歷史可能因此延長為八千年。

報導說,大陸考古專家經過數年的鑽研,近日宣佈了此一驚人的消息。大麥地岩畫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級「岩畫主要地區」。這個岩畫帶面積約四百五十平方公里,遺存有史前岩畫一萬幅以上。

根據國際上通用的麗石黃衣測年,岩畫專家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距今八千年到七千年左右,中晚期距今四千年到一千年,最早的岩畫在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之間。

「大麥地岩畫中,目前已發現兩千多個圖畫文字。」甲骨文專家劉景雲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具有約定俗成、流通、抽象的表意形態,大麥地岩畫具備了這些特性。」

中國目前所發現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成形於西元前十七至十一世紀,距今約三千六百多年。「這一研究成果如果成立,意味著人類文字的歷史將提前到距今七千年至八千年左右。」國際岩畫委員會會員李祥石說。

中國岩畫協會主席、中央民族大學岩畫學博師生導師陳兆富認為,岩畫的圖形與後來文字的圖形部分非常接近。

(中國時報)
--
琴癡許文龍 八把千萬名琴借展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八把名琴下月將回祖國義大利展出。昨日奇美創辦人許文龍特別從台南北上為名琴站台,記者會上他興致一來還拿起小提琴獻藝,演奏一曲〈望春風〉還不夠,再來一首德弗札克的〈幽默曲〉。

許文龍說,自己的公司股票上漲不會高興,但是買到這把小提琴,他十分歡喜。

許文龍手中這把由義大利製琴師達沙羅打造的小提琴,是八把提琴中最重要的一把。提琴完成於一五六○年左右,距今約有四百五十年的歷史,達沙羅遺留的小提琴至今僅餘十多把,其中唯有此琴歷經百年完整無缺,琴頭琴身皆為原作,更顯珍貴。

許文龍花了三年功夫才買到這把琴,「這把琴的主人雖然過世,但是收藏者的太太,我怎麼拜訪都不賣。最後她點頭答應,不是因為奇美出的價錢高,而是我們有能力保存,而且願意提供給優秀演奏家使用。」

即將赴義大利布雷西亞參展的八件作品包括兩把達沙羅小提琴、馬奇尼的絃樂四重奏組合以及薩內多中提琴和盧傑利小提琴。其中馬奇尼約一六一○ 年製作的大提琴「Chimay」剛好和「奇美」同音,可以說是琴從千里來相會。原來Chimay為比利時貴族的封號,這琴約四百年前為私人家族的收藏品。

每把名琴平均價格預計有千萬之譜,也讓借展保險金額高達七百萬美金,約當台幣兩億四千萬。他說,十幾年前開始收藏名琴是抱著「賺錢要換成物品才有價值」的 心態。選擇小提琴除了自己喜歡音樂,也因為他知道,「到哪裡有錢人沒人尊敬,只有藝術文化會被尊敬。」此行他也希望能夠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台灣是一個有文 化的國度。

他強調自己對名琴的魅力非常著迷。「一般次等的琴拉起來『碰碰叫』,但是到了遠處就聽不到。好的琴演奏出來的聲音不見得大聲,但在遠處卻聽得一清而楚。」 因為許文龍的喜愛,奇美博物館收藏的各式名琴高達三百把,今年十月還將借出兩把阿瑪第小提琴至義大利製琴聖地克雷蒙納展出。奇美博物館目前也和師範大學民 族音樂研究所合作,將重要收藏數位化,讓一般民眾、演奏家能在網上一覽名琴之美。

極品 琴頭琴身都是達沙羅原作

奇美博物館即將赴義大利布雷西亞參展的八把名琴,其中以製琴師達沙羅一五六○年左右製作的小提琴,以及全球唯一一組馬奇尼絃樂四重奏組合最受展方矚目。

達沙羅一五四○年出生在一個工匠世家,他在布雷西亞製琴的歷史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因為多年後,他的學生馬奇尼將當地製琴業推向了顛峰。達沙羅現存的 提琴非常稀少,全世界約有五十把,其中小提琴僅有十二把。奇美收藏的這把琴被鑑定為舉世唯一琴頭與琴身都是達沙羅的原作,二○○四年過世的印度小提琴家 Homi Kanga曾經使用過。相較之下,奇美擁有的另一把達沙羅小提琴,雖然琴況良好,但琴頭為後人所接上,不能稱為正宗作品。

其他參展的琴中,還包括馬奇尼製作的四把琴。馬奇尼為達沙羅的學生,一六三二年死於瘟疫,也讓布雷西亞製琴學派的黃金時期畫下休止符。他流傳至今的琴約五 十多把,奇美擁有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剛好可以組成馬奇尼絃樂四重奏。馬奇尼製作的提琴外觀具有精獷風格和雙鑲線的設計,音色飽滿具穿透 力。

名琴的聖城 收集兩大師作品展出

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史特拉底瓦里和瓜奈里是最具知名度的義大利製琴大師,兩人發跡的克雷蒙納(Cremona)更被視為名琴的聖城。克雷蒙納竄起於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義大利製琴中心位於義大利北邊小城布雷西亞(Brescia)。

十五世紀中葉布雷西亞的製琴師已經開始嘗試各種提琴的製造,因此這個古城也被視為現代提琴最早的誕生地之一。而布雷西亞製琴學派的創始人就是達沙羅 (Gasparo da Salo)。他所活躍的年代,幾乎沒有製琴師會在標籤上註明製作日期,因此後人僅能從琴的尺寸和製作手法來鑑定製造年份。

數百年來布雷西亞製作的提琴流落世界各地,有鑑於此,當地省政府和新週巴洛克協會首度舉辦國際提琴大展,至各處收集兩大名師達沙羅和馬奇尼的作品,在三十 件展出樂器中就包含奇美提供的八件。展覽從六月九日至七月八日,資料查詢www.giopaolomaggini.com。

(中國時報)
--
那夜,三個人沒睡…/王安倫(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經理人)

昨天中午筆者與一位碩士級研發工程師面談,過程中筆者電腦螢光幕出現一則新聞:mail台大校長 藍領勞工嚴批高學歷新人──「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過於自私」、「沒有時間觀念」、「身段不夠軟」、「缺乏謙虛」、「沒有敬業精神不夠尊重工作」、 「藉口太多」等七項缺點。

斗大的標題,這位工程師也看到了,我們四眼相對,頓時尷尬。這位工程師是位社會新鮮人,資優聰慧,工作積極,對於公司舉辦之各項活動,即使是在假日也熱心 參與;他,來自於國立台灣大學。夜幕低垂,公司博物館正在舉辦企業教育訓練,一位也是碩士級女工程師拿著筆記本快步抵達會場,筆者觀察數次,她總是第一個 準時報到的同仁。這位今年因績優跳級提前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書卷獎得主;她,來自於國立台灣大學。

昨天這則新聞很快傳遍產業界,筆者一個下午就接獲五通來自產業界人事主管的電話,一個人持保留態度,四個人認為罵得好。夜深了,當筆者要起身下班時,桌上電話響起,是那位工程師來電:「妳也認為我們是這樣嗎?」筆者沉默數秒後只以兩聲笑聲結束。

多年前筆者自美國研究所畢業後進入當時美國第一大半導體公司任職,筆者所任職之部門同仁超過一半畢業自常春藤盟名校;一日下班後大家餐聚小酌,在走出餐廳 外轉角處,看見一對遠看像遊民近看像乞丐的父子坐在牆邊好似等待施捨,筆者第一位同事經過時,順手掏出一把銅板往那對父子身上丟去,這位同事是眾議員之 子。第二位同事跟隨也拿出一張十元美鈔在那小男孩頭頂上方以空中自由落體方式施捨,這位同事是銀行高階主管千金。筆者殿後,隨即拿出一張五十元美鈔將之摺 成飛機狀,然後調皮地射向那對父子,只見那紙飛機射中那父親臉頰再落到他身上,而那位小男孩兩眼直視著我們;筆者雖無惡意,但心中頗是懊悔。只見那位父親 坐在地上像是睡著了,一動不動,雙臂垂在兩膝間。只有眼睛在流淚。頓時這個世界好像靜止不動,只留下此時此刻。隔天越洋向父親提及此事,告知筆者一夜沒 睡,父親只簡短回訊:「那夜有三人沒睡!」短短數字讓筆者無地自容。數百萬元留洋取經,卻斯文掃地於數秒。即使事隔多年,這個不堪記憶一直讓筆者警惕於職 場工作中。

因工作關係,筆者每年均會收到許多來自各學校、媒體針對社會新鮮人行為模式之企業問卷調查,內容都不外乎上述七項缺點範圍,只是排名前後而已;但從來少有 人詢問及調查學校、企業主,要如何協助職場新鮮人改善此缺點。筆者淺見,社會新鮮人在工作職場中的主管,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父母。

學歷與工作態度本來就不是絕對等號關係。筆者每年審閱過上千封求職履歷表,一般人多在前面學經歷表述中極盡揮灑,卻忽略後面之自傳表述。根據筆者經驗,自 傳更能看出一個人之家庭教育、人格特質、邏輯組織、處事心態。有人天下範本一大抄,自然在工作表現上即馬馬虎虎;有人認真誠懇句句珠磯,而其後於職場工作 表現之謙虛與責任感更勝人一籌。歐美企業高階主管遴選到最後一關,許多有經驗的企業主都會將其當初履歷自傳結合歷來績效表現及社會公民表現作一分析雷達 圖,最後脫穎而出者其共同特色多在於正確之價值觀、足以模範之行為操守、動人之領導力等。

學校教育多是知識教育,人格養成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筆者前述兩位高學歷工程師,或許都不是來自於富貴家庭,經過層層學科術科筆試與口試,他她們脫穎而出獲錄取最後關鍵就在於「態度」獲得企業主管一致青睞。

(中國時報)
--
治絕症 英准許培植人獸胚胎

英 國科學家打算培植「人獸胚胎」引發醫學倫理爭議,原本擬全面封殺的英國政府卻出現政策大轉彎,於十七日公布新法草案,同意科學家可以有條件利用混合人類 DNA與排除遺傳物質的動物卵子所製造出來的人獸混合胚胎,來培育幹細胞,以便進一步了解並發展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等絕症新療法。

人獸細胞 不得植入人體

根據英國政府這項「人類細胞與胚胎法」草案,科學家必須獲得執照才能進行相關研究,而且必須在實驗室內培養人獸細胞,但時間不能超過十四天,也不能將其植入人體內,否則將觸法。

混合胚胎 逾99%來自人

草案中還規定,所有的人獸胚胎不得培育為「真正的胚胎」,不得以動物的精子與人類的卵子結合,也不得以人類的精子與動物的卵子結合。

該草案提議,科學家可進行三種類型的人獸混合胚胎研究;第一種「嵌合胚胎」將動物的細胞注入人類胚胎中;第二種為「人類基因轉殖胚」,是將動物的遺傳物質DNA注入人類胚胎。第三種為「細胞質混合」,是將人類細胞的細胞核注入遺傳物質幾乎已完全去除的動物卵子中。

目前英國大學進行的人獸胚胎以「細胞質混合」為主,這種技術是利用動物卵子來製造混合胚胎,所造出來的胚胎九十九.九%是人類,來自牛、兔子、豬或羊的部分只佔○.一%;使用動物卵子的原因在於人類卵子來源短缺。

人獸胚胎 可提取幹細胞

科學家表示,研發這三種人獸胚胎,將能提供多種幹細胞來源,這些不成熟的細胞將可以發展為不同形式的組織,有助未來的醫學與藥物研究。

但不少人擔心,人獸混合胚胎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很大風險,例如可能把對動物無害但對人體有害的病毒引入人體,從而引發災難性後果。



(自由時報)
--
人獸混合胚胎 英解禁 僅限醫學研究 14天內須銷毀

英國醫學研究政策大轉彎,衛生官員前天宣布將核准人獸混合的胚胎研究,以利日後研究重大疾病的治療,但這並不表示英國將會出現半人、半獸的神話怪物,人獸混合胚胎僅限於醫學研究,14天之內就要銷毀胚胎,而且每個研究個案都必須一一申請執照。

只准含0.1%動物細胞
英 國核准的方案,容許科學家採用兔子、牛、或其他動物的卵子,再注入人類去氧核醣核酸DNA混合改造,當局只准許含有99.9%的人類細胞,只有0.1% 屬於動物細胞的胚胎,學者可以利用此法培養出帶有基因缺陷的胚胎,再探討如何彌補這項缺陷,如果成功,對於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或是運動神經受損等疾 病的治療,都將有所幫助。

(蘋果日報)
--
刺殺甘迺迪 兇手2人以上

由前聯邦調查局(FBI)資深鑑識科學家托賓領導的研究小組指出,在一九六三年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案中,用來證明兇手僅一人的論點充滿瑕疵,根據槍彈碎片分析,狙擊手至少應有兩人以上。

鑑識專家促重新調查

這份發表在美國應用統計年報的研究直指,新的研究「顯示用來排除有第二名狙擊手的證據基本上是錯誤的」。研究小組敦促對甘迺迪遇刺的槍彈碎片重啟調查,以確定他究竟身中多少槍?

托賓與德州農工大學槍彈分析專家史皮格曼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甘迺迪中槍後找到的五個槍彈碎片進行新的化學與統計分析,結果與一九七八年奎恩博士在眾院暗殺調查委員會聽證會上的證詞相左。奎恩當時指出,所發現的槍彈碎片是來自一把罕見槍枝的兩枚子彈。

額外子彈非來自奧斯華

托 賓說:「新分析顯示,行刺案中的槍彈碎片並非如先前報告的那般少見。」他表示,在測試比對中,十枚中就有一枚子彈碎片與該案的相符。他表示,從比對來看, 遇刺案的槍彈碎片恐來自三枚以上的不同子彈。如果是這樣,「那麼可能有第二位行兇者,因為額外的子彈不會來自主要兇嫌奧斯華」。

該報告指出:「我們相信,奎恩博士進行的碎片比對,並作出犯案槍彈碎片僅來自兩枚子彈的結論沒有科學基礎。」

奎恩博士的官方版報告過去遭到多方質疑。該論點是以遇刺案發生後,隨即成立的華倫委員會調查報告為基礎所建構。該報告指稱,現場採證到的五個槍彈碎片與奧斯華行兇所使用的子彈如出一轍。

由最高法院大法官華倫領導的該委員會,於一九六四年完成的結論報告說,奧斯華單槍匹馬刺殺甘迺迪,當時甘迺迪的車隊遊行於德州達拉斯市時,奧斯華從一家書店倉庫的六樓窗戶開了三槍,一槍從總統座車擦身而過,另兩槍則使總統傷重斃命。

(自由時報)
--
挪威森林要關門/陳文茜

阿寬的店要關門了。這個在台北溫州街代表某一個時代反叛文化的「挪威森林」咖啡店,即將在六月底告別台北。老闆阿寬以他慣有的細微聲調,苦澀地告訴記者,他不想招待網咖型的顧客,時代無情地走著,阿寬也拒絕再留戀某一個時代;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挪威森林」要關門。

依傾向尋找認同部落
2002 年至2005年底,約有四年光景,我因立委職務就近城裡租了一個溫州街小屋。溫州街有條咖啡街,全盛時期共有13家Cafe,每天我路過各大小咖啡屋,有 義大利名,有西班牙名,有日式風格,有蘇州風味,也有後現代餘緒者如「挪威森林」。從表面上看,這塊寶地是全台北最國際化,也最多元的聚薈地。它有一點類 似國外大學城旁的廣場,年輕人依據自己的文化傾向,尋找自己認同的部落。女巫書店的客人,有著別於台北行人對性別世界的想像,椰荷總招攬一批批風情萬種的 女學生們,以舞姿般的步伐,走入巷弄。走進「挪威森林」,或者一位懷才不遇的劇場工作者,正坐在角落,抓著後腦杓想著他的第二幕戲;或者一名副刊編輯正和 他的作者們,討論台灣如何重啟新的文化風格。青年學子們在咖啡街上走走,把台北最不商業化的殘餘文明,烙印在自己生命體驗中,等哪一天這個台大人長大,一 旦有機會掌權,給世界一個不一樣的聲音。
可惜全球化那種單一、統銷、集體、複製的資本主義力量,從新生南路大街,湧進溫州街小巷弄。2006年 初,我搬離了溫州街,年底椰荷換成一家「399吃到飽」的下午茶店,地中海風格「聊聊天Cafe」則改賣韓式銅鍋燒肉,阿寬和他店裡的《王爾德畫報》苦撐 了一年多,生意清淡,房屋漲價。這些獨特、個人風格的文人小店,一個個走入歷史;總計離2000年新資本主義全球化開啟,只有七個年頭。

全球化打敗個人風格
「王 爾德」隨著他的嘲諷風格畫報,靜躺阿寬的店,已近十年,畫報顏色泛黃,與王爾德的美學已然不合。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從愛爾蘭、巴黎, 死後隨著畫報飄洋過海落腳台北,王爾德生前生後與資本主義纏鬥,終至被打敗。是的,某一個年代逝去了,某一個紀念那個年代的文明又逝去了,時間無情地走 過,什麼也不準備留給我們。
阿寬的店關門不僅在溫州街不是唯一,在紐約Soho,在巴黎香榭里大道,不同個人風格的Cafe,也正一一被全球化打 敗。上個月,我到巴黎,看到法國人心碎地目賭Starbucks、麥當勞、Nike、Adidas趕走法式小店,據佔了整條香榭里大道。2004年,我沿 著Westbroadway尋找昔日的 Soho,招牌上掛的,均是「Hogan」「Prada」「Chanel」…。
歡迎來到統銷、集體、複製的年代!六月底之前,有空到阿寬的店倒數最後的「挪威時光」吧!

(蘋果日報)
--
常喝酒 應補充葉酸 護心肝

過 去大家都以為只有孕婦要補充葉酸,但其實發育中的孩子、青少年、常抽菸喝酒、正在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都需要,且葉酸若足夠,可以讓肝臟、心臟更健康。到了夏 天,水溶性的葉酸又容易隨著汗、尿排泄,再加上夏天喝冰啤酒的機率增加,這時更要多補充葉酸。報導╱楊琇雯 攝影╱黃天佑

根據衛生署統 計,成年男性缺乏葉酸的比例為4.1%;女性為2.8%。但青少年缺乏葉酸的比例男性卻高達14%;女性則為9%,成人每天的建議攝取量是400微克。林 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表示,葉酸是維生素B9,可維護神經、消化、肝臟等器官系統的健康。以深綠色蔬菜、豆類較常見,而不喜歡吃蔬果的人,葉酸可能會不 夠,若再加上體內葉酸容易隨著水分、酒精等流失,所以現代人幾乎會有葉酸不足的情況。除了孕婦、正在哺乳的女性要多補充葉酸之外,成長中的孩童、常抽菸喝 酒的人也要多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

這樣吃
以下是常見葉酸含量較豐富的食物來源,分別標示葉酸含量,以每100公克計算並說明食用注意。

專家說 也可吃香蕉或香瓜
葉酸是造血維生素,也是合成蛋白質的重要元素,是肝臟的重要營養素。除了深綠色蔬菜和動物內臟,水果中的葉酸含量有限,但常見的香蕉、香瓜等稍多一點,不過這2種食物糖分都較高,糖尿病患吃前最好先向營養師諮詢。

報你知 新鮮蔬果含量較高
在 維生素C的存在下,葉酸較穩定,有助增加體內葉酸的儲存,而蔬果中就富含維生素C和葉酸。但蔬果的保存和烹調法,會影響葉酸的含量。例如,將菠菜放在冰箱 保存1周,葉酸含量會減少50%;若用水煮1分鐘,會損失30到50%;用大火炒1分鐘,則會流失20%。所以買回後盡快吃完,或用大火快炒較適合,但其 他像是豆類、苦瓜、大白菜、高麗菜,較不受烹調法的影響。建議每餐多準備幾種蔬菜,水煮、汆燙或炒交替使用,更能充分攝取葉酸。

(蘋果日報)
--
梅雨季關在家 心情更糟

現 在已進入梅雨季,加上夏季午後陣雨,大概這陣子下午的天氣都會陰陰的。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劉宗憲表示,每年梅雨季都會遇到許多新病人和老病 人,說自己情緒不好、沒精神。他提醒,梅雨季節來臨時,如果早上就開始下雨,可在起床時把燈打開,再不然就是到戶外走走,不要怕麻煩或關在家裡看電視、睡 覺,會覺得越來越不開心。而本來就有情緒障礙、精神官能症的患者,更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發病。

勿整天在家睡覺
劉宗憲醫師說 明,陽光進入視網膜時,會刺激大腦分泌穩定情緒的化學物質,一旦缺少陽光,化學物質一減少,就易感覺憂鬱、失落、不快樂。而梅雨季節也不常見到陽光,天氣 陰陰的,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心裡悶悶的,而有憂鬱症病史的人則可能會覺得沒活力。劉宗憲醫師提醒,其實在梅雨季節有些生活習慣不佳的人,更可能出現前述症 狀,以下是可能造成梅雨季不開心的生活習慣。
1.一下雨就不出門,整天關在家裡。
2.在家裡時不喜歡開燈,導致室內總是暗暗的。
3.生活作息顛倒,白天睡覺、晚上出門,幾乎看不到陽光。

白天可外出活動
要 讓自己在梅雨季節也可以心情愉快,劉宗憲醫師建議不妨趁著一早起床,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屋內,若是從早上就開始下雨,那麼也可以早上在室內活動時也開著 燈,然後做家事或看書、做其他事情,不要一直賴在床上。此外,梅雨季期間盡量保持和平常一樣的生活作息時間,像是假日頂多晚起1、2個小時,利用早上沒下 雨出太陽的時候,或任何有出太陽的機會,就到戶外運動、走走,找點事情做。

(蘋果日報)
--
月花兩千甩肉 台男女輸香港 瘦小腹商品 最熱銷

最新出爐的首份兩岸三地減重大調查顯示,約兩成台灣人每月願花兩千元減肥,僅次香港的四成、高於中國的一成。國內業者指出,塑身、消脂產品在國內一向熱賣,國人對五百元左右價位接受度最高,而瘦小腹商品最暢銷。

開銷比拼
美商亞培公司今年三、四月透過新浪網訪問台灣、香港與中國近八千名受訪者。其中中國受訪者肥胖比率最高達四成二,香港為三成四,台灣為二成一,但減重花費的投資香港人最捨得,四成平均每年花兩萬四千元台幣,台灣約兩成。

應選購經核可產品
不過兩岸三地華人減重時,諮詢醫師比率都不到一成五,反倒曾在市面買減肥產品者都逾三成。
康是美公關陳欣宜說,天氣轉熱,減肥產品從現在到九月都是塑身產品銷售旺季,平均價位五百元上下商品接受度最高;以部位來區分,則是能瘦小腹的商品銷量居多,其次依序為瘦腰圍、大腿、小腿和手臂。
屈臣氏也表示,過去流行一罐抹全身,現在科技發達,很多商品運用不同分子和成分來雕塑不同部位。
民眾江小姐說,曾每月花六千元拿未經核准藥物減重,但不僅復胖,還經歷狂瀉或失眠、心悸等副作用,「如果方法有效,一個月一萬元我都願意花!」
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提醒,選購這類塑身產品時要檢視功能和效果是否確經衛生署核可;並呼籲衛生署應主動抽查市售塑身產品是否有宣稱療效或誇大不實。

減肥藥應配合運動
衛 署強調,沒有食品具有減肥功效。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則指出,國內僅核准諾美婷與羅氏鮮兩種合法減肥藥,但靠藥物減重效果有限,「應改變飲食習 慣,配合運動。」且研究顯示,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二十二最健康,BMI少於十八者抵抗力變差、易生病,低於十九者,異性緣與性感度反而會下降。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