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海岸發現 80新種深海生物
除了烏賊會噴墨汁外,深海中還有會噴出藍光的噴光蝦。海邊的海蟑螂體長兩公分,深海中的海蟑螂卻可長達卅公分!台灣近幾年研究深海生物大有斬獲,已發現八十種世界新種生物。
台灣東部和南部海岸,離岸不遠處水深都快速變深到數千公尺,但台灣過去缺乏對深海生物的研究;二○○一年海洋大學、中央研究院、中興大學和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國科會支持下,從國外引進深海採集網具及技術,研究才開始有所斬獲。
海大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天任表示,六年間共發現八十種世界新種和五百多種台灣新記錄種,其中有五種以「台灣」命名,分別是台灣鋸褐蟹、台灣白面蟹、台灣衛鎧蝦、台灣後海螯蝦和台灣星杉魚;而最深的則是在四千四百五十五公尺深處發現的「深淵彷刺鎧蝦」。
陳天任指出,深海動物體型都會巨大化,所以才有卅公分長的海蟑螂,原因是深海生物稀少,體型大的動物移動範圍廣,才能找到足夠食物;另外有些動物如「三腳架魚」和「線足蝦」,都有很細長的步足(三腳架魚是鰭變成長枝狀),是為了在海底鬆軟泥沙上行走。
許多深海動物都缺乏鈣質,因為深海壓力大,鈣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深海動物大都骨軟、殼薄、無鱗,連寄居蟹也因找不到貝殼,必須找沈木或海葵來寄生;也有例外的如「鎌蝦」,甲殼比龍蝦還厚,另外有種海綿,是利用矽來撐起身體。
在龜山島附近一千兩百公尺深的海底有深海熱泉,研究團隊也在該處發現世界新種的「熱泉美人蝦」和「熱泉寄居蟹」,陳天任說,很多住在熱泉附近的動物都長很多毛,會吃硫的細菌當成食物,但熱泉寄居蟹卻沒有毛,他們也不知道這種動物吃什麼。
深海還有一種「噴光蝦」,遇到危險時會噴出發藍光的物質,陳天任表示,海底動物為因應黑暗環境,眼睛不是完全退化,就是異常敏銳,噴光蝦噴出藍光後,眼睛敏銳的敵人會因突然看見光線而暫時性眼盲,噴光蝦就有機會逃走。
(聯合報)
--
80種世界新種 台灣海域見異形
台灣海域真的是深藏不露!國科會結合國內學者展開海洋生物普查,六年內,在台灣周遭海域發現六○三種台灣過去從未見過的深海生物,八十種為全球首度發現的新種,已有五種以「台灣」命名。
鋸褐蝦等五種 以台灣命名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天任表示,台灣過去受到器材限制,僅能採集研究水深六百公尺內的海洋生物。二○○○年後,海洋大學、中興大學、中研院與自然科學博物館組成研究團隊,從法國和日本引進深海底拖網設備,終於把採集深度延伸到五千公尺。
研究團隊六年來共採獲魚類二○七種,至少有四十種世界新種;大型甲殼類確定五種為世界新屬、四十種世界新種和一個世界新亞種。海膽和海星等棘皮動物也採獲
七十八種以上,貝類和章魚等軟體動物有五十七種台灣新紀錄。全部共發現八十種世界新種,已有台灣鋸褐蝦、台灣白面蟹、台灣後海螯蝦、台灣衛鎧蝦與台灣星杉
魚等五種以「台灣」命名。
外形真奇怪 有的像黑武士
這些一直深藏在台灣海域的海洋生物不但外表千奇百怪,生活習性更無奇不有。研究團隊從六○三種深海生物,挑選出九種酷似外星球來的「異形」,有長得像太空
船艦的水母、有等足類長得像「星際大戰」裡的黑武士;也有端足類長得像外星人;台灣白面蟹頭胸甲上有像人面的圖案。
大型生物量多 漁撈具潛力
陳天任說,烏賊遇到敵人時,會噴黑汁掩護自己逃避,噴光蝦是噴出含發藍光酵素的物質,讓敵人因炫光而出現暫時性目盲,再趁隙逃逸。
六○三種台灣以往未發現的深海生物中,鼠尾鱈及彷刺鎧蝦在台灣發現紀錄的種類更是世界第一;龍蝦類、對蝦類在台灣的種類分布也占全球三分之一與四分之一,寄居蟹占全球八分之一,充分顯示台灣海域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陳天任說,所有捕獲的生物都將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建立「深海生物分布檔」,同時保存組織與DNA,未來希望提供給生命科學家進行分子生物及遺傳研究,或許
可從海洋生物找出開發新藥的物質。研究團隊也初步發現,台灣海域深海處多螯蝦及鼠尾鱈等體型大的生物,數量也多,未來有成為魚產捕撈的潛力。
(中國時報)
--
80種全球首見深海生物 台灣發現
其中五種以台灣命名
台灣是生態博物館,一點也不誇張!一項集合台灣四個機構的研究計畫,六年來在台灣周遭海域發現六百零三種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其中八十種還是世界新種,而且有五種是以「台灣」命名。
過去台灣受限於器材,僅能研究一般漁船最大作業水深六百公尺內的生物;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中興大學、中研院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國科會補助之下,自法國、日本引進深海採集生物的網具、超長鋼纜及技術,終能一探台灣海底生物的奧秘,也交出漂亮成績單。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所教授陳天任表示,六年來採獲魚類有兩百零七種,至少包括四十個世界新種;大型甲殼類已確定五個世界新屬、四十個世界新種,和一個世界新亞種,海膽、海星等棘皮動物至少採獲七十八種,貝類、章魚等軟體動物至少五十七種台灣新紀錄。
不但如此,台灣鋸褐蝦、台灣白面蟹、台灣後海螯蝦、台灣衛鎧蝦與台灣星杉魚等五種,都是以「台灣」命名。
陳天任強調,六年來發現六百零三種台灣以往未發現的深海生物,其中鼠尾鱈及彷刺鎧蝦在台灣的紀錄種類更是世界第一,龍蝦類、對蝦類在台灣的種類,就佔了全世界三分之一與四分之一,寄居蟹亦佔全球八分之一。
這些新發現的生物中,還有不少有趣種類。陳天任說,烏賊是噴黑汁掩護自己逃避,噴光蝦則是噴出含有發藍光酵素的物質,嚇走敵人,由於深海生物不是眼睛退化,就是眼睛特大,因此對後者特別有效。
另外,世界第一次發現的熱泉寄居蟹,是在台灣龜山島附近的熱泉區找到,陳天任表示,一般熱泉生物身上都會有毛,可以讓細菌、微生物依附,這些細菌、微生物會吃硫長大,熱泉生物再吃牠們維生;但是這款寄居蟹身上無毛,真正原因仍待調查。
(自由時報)
--
台深海發現80新物種 5種魚蝦蟹以台灣命名 海大團隊6年有成
台
灣深海生態豐富,驚豔國際。在國科會贊助下,以國立海洋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花了六年,完成國內深海底棲生物研究,發現六百零三種未在台灣海域現蹤的海洋
生物,其中八十種為世界新種;但這項研究卻引來動保團體質疑,認為恐使原棲息深海的生物,因撈捕來到氣壓、溫度完全不同的海面,瀕臨滅絕危機。
令人驚喜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則指出,該團隊的成果值得稱讚,研究成果證實了台灣四面環海、海底資源豐富的特性,他呼籲政府應加碼、多支持這樣的研究,不然國外如德國與日本等國都頻頻來台灣進行海底生物研究,「台灣如果還不重視的話,就會貽笑國際。」
該研究主持人為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天任,他昨與團隊在國科會發表研究成果,他表示,過去六年來,在太平洋及南海的廣大海域,以撈網進行採集,在發現的八十種世界新種中,已有台灣鋸褐蝦、台灣白面蟹、台灣後海螯蝦、台灣衛鎧蝦、台灣星杉魚等五種以「台灣」命名。
蝦噴藍光 每次30秒
陳天任說,每次出勤時,都有五、六十位研究員,當船隻開到目的地後,會先以聲納探勘地形,再把拖網沉入海底蒐集,每人每天睡不到三小時,若遇颱風,甚至只能駕著船與颱風玩躲貓貓。他說,海底生物都很「異形」,且越深體積越大;還有噴光蝦會發射藍光,每次發光時間約三十秒。
陳
天任強調,台灣四面環海造就了不凡的生物資源,例如全球龍蝦類台灣就佔了四分之一強、寄居蟹種類台灣也佔了八分之一。但受限於撈補技術,以往的海洋生態研
究只能到達五百多公尺(約台北101高度)的深度,而這次以六年時間完成的探測發現,在四千四百五十五公尺的深處,還有深淵彷刺鎧蝦,此為台灣目前的最深
紀錄種。
拖網撈捕 引發質疑
但在採集技術上,陳天任也解釋目前受限於經費,只能用深海拖網打撈,這些珍貴的海底生物經過五、六個
小時的折騰拖上來後,可能會因溫度或壓力的變化而死亡。但此說法引來質疑,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批評,萬一這些珍貴物種僅台灣獨有,或只剩下這
隻,硬把它們撈上岸,「豈不就從此滅絕」。
同為研究團隊的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廖運志解釋,因經費有限,沒有研究用的潛水艇,無法像國外使用吸
塵式採集法來避免生物受損;吸塵式採集法利用潛水艇搭配機器手臂採集,再將採集到的生物裝入有定壓、定溫的收集籃後再拉起,可避免生物採集上岸的死亡率。
未來希望爭取經費,改善撈捕技術,降低死亡率。
台灣深海新物種
台灣衛鎧蝦
分布:台灣東部深約200至500公尺海域
特色:喜愛棲息在枝狀珊瑚裡,常伸出特有巨大的右螯,捕食路過的生物,為世界新種
台灣白面蟹
分布:台灣東部水深約500至2500公尺海域
特色:屬於淺海關公蟹的近親,頭胸甲(蝦頭)上都有人面的形狀,但關公蟹都是深顏色,而白面蟹都是白色,為世界新種
台灣鋸褐蝦
分布:台灣東部深約1000公尺海域
特色:屬於盲褐蝦一種,喜愛潛入海沙中,視力完全退化,為世界新種
台灣後海螯蝦
分布:台灣東部水深約200至800公尺海域
特色:俗稱小龍蝦,全球有17種,台灣發現4種,其中3種為新種,只有後海螯蝦以台灣命名,為世界新種
台灣星杉魚
分布:台灣西南部水深約200至400公尺海域
特色:外觀幾呈全黑色,鰓蓋處有發光器,遇刺激時可發出藍綠色光芒防衛,為世界新種
東方異腕蝦
分布:台灣東部、南部水深約200至500公尺的海域
特色:有特殊發光機制,受外界刺激、騷擾時,會噴出藍色的冷光禦敵
(蘋果日報)
--
南極深海新生物 初估一千五百種
深邃黝暗的南極深海,向來被視為是生機渺茫的絕域。但根據科學家最新探索,南極深海其實擁有豐富生態,目前已發現七百多種前所未見的生物,等最後鑑定完成,新物種總數可能接近一千五百種。
執行「南極深海生物多樣性」專案的國際科學團隊,二○○二至二○○五年間從事了三次學術探險,在南極洲威得爾海及鄰近水域水深七七四公尺至六三四八公尺處,蒐集到五萬至十萬件生物標本,研究後成果驚人。
例如,他們發現六七四種等腳類動物,其中八成以上前所未見。另外還有一六○種看來像蛇的腹足類、雙殼類動物與七十六種海綿。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昨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期刊。
論文主撰人、德國漢堡大學「動物學研究所暨動物學博物館」專家布蘭特表示,南極深海可能是全球海生物種的生命搖籃;目前科學界對海生物種的演化與其如何因應氣候與環境而調變,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參與研究的英國專家琳絲表示,南極深海區動物數量之多,推翻了科學界以往的認定,她自己都嚇了一跳。能找到這樣不尋常的海洋生命「藏寶窟」,科學界便邁出第一步。
琳絲表示,初步的去氧核醣核酸分析顯示,全球其它深海地區的生物可能都是由南極遷徙過去的。南極區之能成為深海生命的搖籃,原因在深水區與淺水區溫度相差
不多。在南極,深水水溫約攝氏二度,淺水區將近攝氏零下一度。相形之下,赤道地區的海洋其深水水溫約攝氏四度,但海面溫度可達攝氏廿五度。
琳絲表示,在全球較溫暖區域的淺水區,動物必須克服巨大的溫度差異,才能移居到深水區;相形之下,在南極深、淺水區的溫差就小得多。
科學界在南極發現的新物種當中,有肉食性的海綿、貝類、長五公分的潮蟲等。最令布蘭特驚訝的是一種微小的變形蟲,牠似乎在水下六千公尺及淺水區都能存活,水壓差異如此之大,該變形蟲有能力適應,真是前所未料。
(中國時報)
--
700種新生物 南極深海現蹤
前天出刊的《自然》(Nature)期刊報導,歐洲科學家在幽暗的南極深海發現逾700種前所未見的海洋生物,推翻了過去認為南極海洋環境險惡,不利物種生存的看法。科學家表示,這些新品種生物將有助於了解環境跟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海洋生物演化。
僅完成半數樣本分類
這項報告是「南極深海物種多樣性」(Antarctic benthic deep-sea biodiversity,簡稱ANDEEP)研究計劃的一部分,是第一份大規模研究南極生物的研究計劃。
歐洲科學家在2002到2005年間三度前往南極的威德爾海(Weddell Sea),從距離海面774公尺到6348公尺的深海蒐集生物群樣本。
科學家如今完成近半數生物樣本的分類工作,發現了七百多種新品種生物,樂得直呼找到南極寶藏。
參與研究的英國海洋生物學家林斯說:「過去被認為沒有生命的南極深海,事實上是個充滿活力、擁有許多物種的環境,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跨出了解海洋生物分布的複雜關係。」
過去研究曾指出,南極海域可能與北極海域一般,都缺乏海洋生物,但卻被這次的重大發現推翻。
南極海水流通養分足
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德國漢堡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專家布蘭特(Angelika Brandt)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南極成形比北極還久,足夠海洋生物進化,生態穩定;還有,南極海域大量海水流通,有助此區深海形成較佳的生態環境,供應海洋生物養分。
(蘋果日報)
--
研究生捐卵 差點送命
大學生捐精卵賺錢,在醫界是半公開的秘密,不過捐卵報酬雖高,風險也大;南部兩名大學女研究生,日前相約捐卵賺外快,其中一人在捐卵四天後呼吸衰竭、腹脹如鼓、量不到血壓,被送高雄長庚醫院急救。
長庚大學教授、高雄長庚婦產科主治醫師張旭陽說,這名女研究生卵巢卵子較多,打了排卵針後,太多卵子同時排出,卵巢分泌的化學物質過度刺激卵巢,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這種病會導致電解質失調、休克甚至死亡,所幸及時就醫,經治療已痊癒。
這名女研究生被送到急診室時,臉色慘白、呼吸困難,已量不到血壓,狀況相當緊急;長庚急診室裡一陣手忙腳亂,打點滴、給氧氣,迅速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腹脹原因。焦急的家屬緊張地告訴醫師:「之前都是好好的,沒有任何異樣,早上刷牙時忽然間就昏倒了…」
未久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出來,急診醫師面色凝重的指著片子,「下腹部有腫瘤,腹腔內有大量腹水,推斷癌症可能性最高」。
婦
產科醫師很快應召到急診,推斷是卵巢癌的臨床表徵,並告知家屬要開刀治療。就在這時候,病人開口,要求避開家屬,告訴婦產科醫師:「前幾天瞞著家人,偷偷
的捐卵賺外快,會不會是捐卵的併發症?」醫師這下子全明白了,確認是「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安排女研究生住院治療,數日後康復出院。
住院期間,女研究生再三要求醫師千萬不要告訴她的家人。女研究生懊悔地說,她是因同學「呷好到相報」,得知有婦科診所為治療不孕,高價「鼓勵」捐卵,和同學相約一起去,「沒想到,她都沒事,我就有事,真倒楣!」
一名不願具名的人工生殖資深醫師透露,這名研究生還算幸運,臨床上曾有病人休克死亡的案例,甚至還有女病人被當做卵巢癌,一路誤診冤枉動手術。
張旭陽醫師表示,捐精幾乎沒有風險,但捐卵大不相同,也因此捐精與捐卵的「私下報酬」相差十幾倍。這種交易多是在診所私下進行,少數特異體質的女性,即使事前篩選,仍有百分之一到二的人無法篩選出來,有致病奪命的危機。
一位不願具名的不孕生殖科醫師表示,年輕女性、卵子特別多的女性、多囊性卵巢及比較瘦的女子,在取卵時較容易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嚴重時可能出現腹脹、胸喘,甚至休克。
他建議,取完卵後的女性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電解質和蛋白質,若出現腹脹、胸喘或小便太少,就要趕快就醫。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利用藥物刺激排卵是不孕症治療最重要的進展之一,但排卵藥物並非完全沒有危險性,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即是一例。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發生的主要原因與個人體質、卵巢功能有關,但真正病因至今不明。症狀包括大量腹水積聚、血液過濃、腎功能衰竭,血栓形成或胸膜積水造成呼吸困難,需入院治療。
臨床發現,容易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的因素,包括:年齡小於卅五歲、過敏體質、多囊性卵巢,卵泡大於廿個、動情激素過高等。
若是多囊性卵巢患者,可能肥胖、無月經、多毛等症狀,約有兩成患者可透過腹部超音波或抽血檢查發現。
(聯合報)
--
紅毛城秘道 將開挖考古
淡水地方曾盛傳,淡水紅毛城下有可通往基隆的秘密通道,但始終無法證實。農曆年前,紅毛城旁的草地突然陷落,文建會及學者會勘後決進行考古開挖,一掀這古老傳說。
前清英國領事官邸前方草地共陷落四處,每一個洞口直徑約一公尺。淡水古蹟園區昨天和台大人類學系簽約,將先進行這四個洞的考古開挖,近日還將申請「全區透地雷達掃描」,看看有沒有地下通道,一個月後便可分曉。
紅毛城位於淡水出海口高地,西側與南側都是陡峭的險坡,敵人要由下向上攻擊並不容易,但在北側和東側兩面,有比較廣的空地。為了避免敵人由這兩個方向攻城,挖有壕溝。但有無地道始終無法獲得證實。
淡水的連姓長老說,他父親是任職於英國領事館的總管,紅毛城旁有一座古井,後方就有一個隧道口,目前已被封死。他說兒時曾聽父親說過,有一隻貓爬入井內,最後在基隆出沒。
縣府新聞室主任謝璦竹的丈夫是淡水人,他證實小時候就讀紅毛城旁的一信幼稚園時,就曾穿越園內的一處隧道口,在裡面玩抓迷藏;目前這處洞口已被鐵門封死,高度約一五○公分,據傳是眾多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之一。
不過,紅毛城旁的老淡水高爾夫球場內,確有隧道口。但因洞內毒蛇多,至今無人進入通道內。長期在淡水從事田野調查的莊青山判斷,滬尾砲台和紅毛城均屬軍事設施,之間應有隧道口相通,至少可通往沙崙的淡水出海口。
(聯合報)
--
大揭秘 紅毛城塌陷區 地下可能有玄機
去年十月,淡水紅毛城部分區域塌陷,園方本以為只是單純地層下陷,沒想到經專家探測竟有驚人發現,下陷區域可能有古坑道或地下空間,已委託台大教授開挖了解。
淡水古蹟園區紅毛城左前方邊坡,去年發生陷落,出現四個直徑約三到四公尺的圓形下陷坑,下陷區西南側也出現淺層滑動現象。園方為避免情況惡化,危及古蹟,去年十一月委託台大土木系教授針對園區下陷邊坡進行勘查。
台大教授鄭富書指出,紅毛城頂部陷落狀況,屬非典型邊坡滑動,推測正下方可能有坑道或地下空間,因年久材質老化,損壞後才造成上方土體陷落。園區再請文化
地理系教授雷鴻飛以透地雷達分析,也認為該邊坡下方有複雜地下物存在,建議應由考古學家以人工方式由陷坑往下垂直降挖。
古蹟園區館長張寶釧表示,下陷區的試掘計畫已委託台大人類學系教授陳有貝進行。根據計畫,將從陷坑範圍最清楚的東側一坑試掘,其他三坑再依挖掘情況陸續開
挖。挖掘計畫描述,因雷達探測結果地下呈現混亂影像,推測下方約○.四公尺深就有建物存在,體積可能超過一公尺,而古坑道的位置可能更深。
張寶釧還說,先前紅毛城封館整修,在塌陷地點就曾挖掘出許多古物,且經故宮科技室主任岩素芬鑑定後,確認部分出土古物的歷史竟可追溯到明代,而且包括清瓷、硬陶、青花瓷和有田燒等,橫跨歷史相當久遠,原本故宮有意協助修復或還原實體影像,卻因園方無經費而作罷。
紅毛城 歷經六國管理
紅毛城經歷不同政權,直到一九八○年才重回我國政府懷抱。
紅毛城前身是一六四四年荷蘭人建造的四方形砲城,當時命名為安東尼堡,是大航海時代荷蘭四處殖民的最完整見證。
紅毛城自一八六○年北京條約後,就一直是英國領事館,日據時代曾短暫結束領事業務,戰後交還英國。一九七二年英國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後,才關閉淡水領事
館,並轉交大英國協盟國澳洲代管。一九七二年台、澳斷交,再交美國管理,一九八○年被收回,一九八二年指定為古蹟。
神秘地道 傳可通到基隆
淡水古蹟有地下通道的說法,老一輩淡水人口耳相傳,但從沒有被證實。如今有科學證據顯示,紅毛城地下確有建物存在,地道的傳說總算露出解答的曙光。
淡水耆老表示,四百年前西班牙人打算從基隆到淡水紅毛城築城時,相傳就想挖掘隧道進攻,在地人都相信紅毛城底下有地道,最遠可以通到基隆。還有人信誓旦旦說,自己的貓曾跑進紅毛城隧道裡,最後卻在基隆被發現,為這項傳說增添不少可信度。
距離紅毛城不遠處的滬尾砲台和老淡水高爾夫球場,同樣也有地下隧道的傳說。古蹟園區人員鄭振忠表示,有駐守過滬尾砲台的老兵告訴他,曾有士官長爬進砲台倉
庫內地道,走了半個小時還看不到終點,只好轉身回來。老兵還說,砲台碉堡左邊外側圍牆,轉彎後數來第二棵樹也有隧道。不過,老兵所指的地道入口已被封閉,
但被封處的建築材質很明顯看出和旁邊的年代不同。
至於淡水高球場內的地道,經理侯洪洲也證實。不過,因地道年久失修,長久無人進出,球場擔心裡面有毒蛇出沒,所以早用鐵柵欄將隧道入口封住,所以隧道通往何處,至今仍是個謎。
古蹟園區館長張寶釧說,淡水經歷不同政權統治,曾是古戰場,原本就流傳許多神秘傳說,考古資源和出土古物也相當豐富。如今,館方除確定在紅毛城邊坡處開挖外,也將利用透地雷達進行大規模的區域探測,屆時紅毛城地道之謎與周圍古蹟的關連,都可以獲得解密。
(中國時報)
--
高溫高壓怪行星 熱水卻結冰
歐洲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大小與海王星相仿、主要由高溫固態水構成的奇怪行星,行經它圍繞的恆星,為其他行星表面或許也由海洋覆蓋提供了證據。
水的三態在傳統認知裡面,溫度是決定因素。為何行星會有高溫的固態水,協助發現行星的天文學家龐特解釋:「那裡的水因為壓力高而結成冰,卻是熱的。這有點怪,但事實上水可以在壓力之下變成固態。」
日內瓦天文台的研究團隊宣稱,他們利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到,GJ 436b行星圍繞距地球約卅三光年(一光年約十兆公里)的一顆溫度較低的紅色恆星迅速運行。龐特說:「這不是一顆特別容易接近的行星。」這顆行星非常熱,是因為它非常靠近繞行的恆星,高壓則是由自身質量造成。
研究人員表示,該行星也可能由氫氣包圍,此一狀況很難讓生命存在。但是假如有水,其他星系中的行星上也可能有水,就可能有生命存在。龐特說:「這表示有很多海洋行星存在。」
這顆行星最早在二○○四年由美國研究團隊率先發現,但當時只是間接觀測到。
科學界迄今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已有二百多顆,但幾乎全是靠觀察行星重力對其恆星產生的影響而間接發現的,這種方法只能讓科學家推算行星的質量和軌道大小,提供資訊有限。能夠直接觀察到行星行經其恆星,則可取得許多有用的資訊,用以了解行星的成分與結構。
柏克萊加州大學天文學家萊特說:「當時我們只能說有這麼顆行星在那邊,以及有多少質量。如今我們知道的更多,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
(聯合報)
--
女自慰 筆卡膀胱 剖腹取出
一位卅多歲的陳姓女子,將麥克筆塞入「陰道」自慰,不慎誤入尿道,她設法拉扯繫住筆頭的帶子,但弄巧成拙,麥克筆轉向橫卡在膀胱內,就醫時內視鏡也無法夾出,最後開刀剖腹才拿出麥克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邱逸淳表示,從尿道、肛門或陰道塞入異物的案例不少,很多人忌諱就醫,會自己設法掏出,但方法錯誤可能造成更多傷害。陳姓女子隔天到醫院就醫,已經有血尿現象。
邱逸淳指出,患者就診時稱因好奇把麥克筆塞入陰道中,由於筆頭繫著一條尼龍帶子,原本以為很容易拉出,不料麥克筆更往內縮,她拉著尼龍繩也拉不出來,而且會陰會痛。
陳姓女子原本到婦產科求診,醫師經麻醉後詳細檢查,發現麥克筆的尼龍帶子從尿道露出,影像顯示麥克筆並非插入陰道,而是從尿道進入膀胱內,後來轉到泌尿科。
泌尿科醫師試圖以內視鏡夾出麥克筆,但因筆橫卡在膀胱動彈不得,形成兩個大包包,有如米老鼠的兩個大耳朵,最後只能剖腹取出。
邱逸淳表示,女性的尿道口很短,一不小心就容易進入膀胱,膀胱的體積大、長度長,一旦有異物進入不容易取出。幸好膀胱的彈性好,患者自行想辦法拉扯時沒有破裂,否則一旦造成尿道損傷,甚至腹膜炎,後果不堪設想。
塞入異物 「道」不同要看不同科
在肛門、陰道或尿道塞入異物的案例不少,求診的科別也不同,肛門要找直腸科、陰道找婦產科、尿道由泌尿科解決,如果有洞就亂塞,可能要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邱逸淳表示,一般將異物插入體內以陰道或肛門居多,而且各種東西都有,尿道因洞口小,泌尿科遇到的案例非常少見。
像陳姓女子從尿道塞入麥克筆的病例,院方原本擔心可能與家暴案件有關,通知社會局,但經訪查並不是。
通常病患發現塞入的異物不見了,第一個反應會自行設法掏出,但往往越緊張越無法拿出來,而且不同入口,就醫時的科別不同。
最常見的肛門異物由直腸科處理,這類患者最多,而且異物的體積也最大。從陰道插入異物有自慰的快感,很多人是因好奇使然,必須找婦產科。
精神科醫師李光輝表示,從心理層面來看,這種行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學習理論」,當事人因類似舉動,曾經獲得快樂經驗,所以會不斷嘗試。
另一種是「挫折理念」,可能是因兩性關係無法滿意,加上好奇心使然,所以用異物尋求自慰。如果有洞就想塞,例如在鼻孔、耳孔等地方塞入異物,可能就是精神方面的疾病,要找精神科醫師諮詢。
(聯合報)
--
喝牛奶補鈣 有訣竅
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攝取鈣質及維生素B1普遍不足,因此衛生署建議應多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每天至少1至2杯牛奶。
或許有人會問:「網路上不是說喝牛奶對骨質疏鬆沒有幫助嗎?歐美人士喝這麼多牛奶,還不是骨質疏鬆?」因此很多人明知鈣質攝取不足,也不願意喝牛奶。
其實,喝牛奶補鈣是有訣竅的,牛奶確實鈣質含量豐富,一杯240西西的牛奶約有200毫克鈣質,但並非喝下去的鈣質都能百分百吸收,吸收進去的鈣質也未必能保留得住。
現代人攝取過多蛋豆魚肉類,殊不知蛋白質會促使鈣質流失,再加上隨餐的咖啡、茶會影響鈣質吸收,相對留下來的鈣質更顯不足。每天1至2杯的牛奶補足人體所需的鈣質,是肯定的,只是要怎麼喝才能確保骨本,以下幾點必須配合:
1.避免過多蛋白質攝取:研究指出,過多蛋白質攝取會增加尿鈣流失。一般人怪罪牛奶蛋白質含量過高,卻沒想到攝取過多的蛋、豆、魚、肉類,才是造成蛋白質攝取超量的主因。
由於牛奶中鈣質含量遠高過肉類,所以還是建議攝取,剩下的蛋白質再由肉類補足。以一般成年人來說,每天4至6兩肉類就足夠營養所需,一兩肉大小約是三指大小,所以一餐只要攝取兩塊三指大肉類即可(一般的便當約含3至4份肉類)。
2.維生素C幫助鈣質吸收: 多攝取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例如芭樂、奇異果、草莓、柑橘類水果、青花菜、青椒等,可提高鈣質吸收率。
3.避開影響鈣質吸收的食物: 咖啡、茶裡面的單寧酸、草酸會與鈣質結合,最好與正餐錯開1至2小時。
4.適度曬太陽活化維生素D:維生素D需經活化才有功用,幫助鈣質在小腸吸收。許多人不愛戶外運動,就算到了戶外也做很多防曬措施,其實適度曬太陽對骨質有益。
5.配合運動留住骨本:運動可增加骨質堆積,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
若您喝牛奶會拉肚子,多因乳糖不耐症引起,不過,透過訓練可以改善。建議先從少量的溫牛奶試起,50、100、150西西,再慢慢增加飲用量,或選擇優酪乳、優格或起司等乳製品也可,目前也有低乳糖牛奶可以選擇。
另外,奶精、奶油、養樂多不算高鈣奶製品,千萬別以為吃這類食品就可以補充到鈣質。
在眾多不利骨質堆積的飲食生活習慣下,回歸均衡飲食,配合足量鈣質攝取,多運動,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根本。
(聯合報)
--
喚醒基因、毛囊再生 禿頭有救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喚醒」一個稱作wnt的基因,就可使成年老鼠重新長出毛囊。這是科學界首度發現哺乳類和兩棲類一樣具有再生能力的明確證據,控制wnt的技術純熟後,可用來治療禿頭和皮膚疤痕。
賓
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柯薩瑞利斯用老鼠研究,意外發現wnt基因和毛囊的製造相關。研究人員把成年老鼠的一小部分表皮割除後,割除區域出現類似幹細胞活動現
象,包括毛囊再生。如抑制wnt功能,毛囊就不會再生;相反的,若加強wnt的作用,則再生的毛囊會增加一倍,而新長出的皮膚和周遭皮膚看不出差異。
他說,可利用wnt影響皮膚創傷的癒合,使得皮膚癒合後不會只留下疤痕,而是出現正常皮膚的結構,包括毛囊和油脂腺。wnt基因技術不但可治療雄性禿、防止皮膚傷口形成疤痕,也可治療毛髮過度生長問題。
(聯合報)
--
禿頭族福音 研究發現毛囊可再生
一份突破性的新研究指出,透過類似胚胎發展所經歷的分子過程方式,皮膚受傷的老鼠傷口會再生新毛,意味童山濯濯的人類日後可望透過基因治療,重拾一頭茂密秀髮。這項研究刊載於最新一期「自然」期刊。
透過基因治療 可望重拾秀髮
研究人員還找出一種攸關正常毛髮發展的基因Wnt,並能透過促進或抑制蛋白質分子活動,來刺激或中止毛髮生長,開啟非侵入式的落髮治療。研究發現,皮膚受傷後,Wnt基因會發出分子訊號,促使負責生長毛髮的毛囊再生。
人類頭皮上約有十萬個微小毛囊,過去認為毛囊無法再生。但上述最新研究顯示,毛囊可以再生,此一結果震驚不少科學家。此一研究也複製了五十年前在兔子、老鼠與人類身上就觀察到,但當時廣遭駁斥且此後被忽視的結果。
該
研究報告主要執筆人、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柯薩瑞里斯說,該研究為男性禿與其他類型落髮的療法搭橋鋪路,治療方法應該是塗抹化合物,讓表皮細胞變
成生髮毛囊;這些再生的毛囊功能正常,會經歷許多頭髮生長階段的週期,也與其他附近原有毛髮無異─唯一的差別在於,再生毛髮由於缺乏色素沉著,因此是白色
的。老鼠實驗顯示,棕毛鼠身上會長出一塊標示著皮膚受傷區域的白毛。
老鼠實驗結果 傷口再生新毛
研究人員在成年鼠的背
上,移除直徑約一到二.五公分的表皮,製造出大傷口。結果發現,這個傷口中間會長出新毛,因為老鼠皮膚此時產生類似胚胎毛囊發展階段的變化;靜止的胚胎分
子路徑因此被「喚醒」,將幹細胞送至皮膚受傷處;這些稍後變成再生毛囊的幹細胞,並非通常與毛囊發展有關的幹細胞,而是來自表皮細胞。柯薩瑞里斯說,但這
些細胞不知何故發生基因改變,開始製造毛囊。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種強化自然再生的過程,藉由對皮膚加強Wnt基因的分子訊號,老鼠可以長出兩倍的新毛。研究人員最後做出結論,認為該研究結果提供讓人類操控毛囊再生、治療傷口、落髮與其他退化性疾病的機會。
美國南加州大學病理學家鍾正明在「自然」期刊發表的評論中表示,新毛囊成長、歷經毛髮週期到最後與鄰近毛髮無異,「這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將改變我們目前對成年哺乳類動物修復與再生的了解」。不過,鍾正明也警告,人類皮膚與老鼠皮膚的癒合方式不同。
(自由時報)
--
毛囊可再生 治禿頭有望
髮際線隨年齡增長而向後狂退,實在讓人膽顫心驚。不過,好消息來了,美國科學家透過老鼠實驗,宣布首度成功讓毛囊「再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未來這項技術將可用來治療禿頭,甚至是解決面皰等問題。
賓州研究震撼醫界
賓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指稱成年哺乳類動物的皮膚細胞仍可以自然「再生」出毛囊,原理是透過喚醒一系列沉睡的基因,促使幹細胞集中於無毛髮的皮膚區域,幹細胞之後會形成毛囊細胞,使皮膚長出毛髮。
此外,科學家更發現,若在皮膚上注射一種名為Wnt的蛋白質,可讓毛囊數量倍增。相反地,抑制該蛋白質則將停止新毛囊生長。研究主要作者柯斯特撒利斯醫師說:「我們發現透過Wnt可影響傷口癒合,不僅傷疤小還會長出正常的皮膚結構,如毛囊和油脂腺。」
這項結果給醫界帶來大震撼。過去醫界普遍認為,成年哺乳類動物只擁有固定數量的毛囊,失去了就無法再生新的。
(蘋果日報)
--
全球化=一律化=美國化?/陳國慈
二十四小時都開放的國際連鎖性便利商店誰都愛,但台灣柑仔店或西班牙鄉村小雜貨店所代表的那份可愛與溫馨,是亮著日光燈的便利店取代不了的。
最
近參加一個探討全球化的座談會,使我重新思考「全球化」這個名詞。「全球化」(globalization)不是一個新名詞,它原來是一個經濟概念,代表
著國家與國家之間資金、貨物、服務、資訊的流通與交換。最近半個世紀,全球化已發展為一個普遍的概念,更成為一種近乎浪漫的理想生活模式。我們把世界想像
為一個沒有國界的地球村,大家很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半世紀來這浪漫的構想的確逐漸落實,今年正要滿五十歲的歐洲聯盟,將歐洲二十七個國家組合起來,以各種
共用的經濟、法律、貨幣架構,打破僵硬的傳統國界。尤其在經濟上,各國際條約系統,如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以世界各國視為一個巨大的共同市場為前
提。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
然而當全球化卯足了勁往前衝時,人類開始擔憂全球化是否也有它的負面影響,最大的隱憂就是全球化是否等於「一律
化」,進而令各國慢慢失去其珍貴的文化特色。何況全球化後的地球村裡有一個超級大戶,那就是美國,其資源和經濟野心使他足以將武器與娛樂,包括電影、流行
音樂等等向全世界每一個角落洶湧輸送。美國除了當地球村最大戶,也有一點像一個天真卻被寵壞的小孩,認為他喜歡的,大家都應該喜歡,例如講英文、看好萊塢
電影、喝Starbucks咖啡、吃麥當勞漢堡。
相對之下,年幼的美國保存傳統文化的包袱本來就不如歐洲、亞洲的老文化國家重,這方面的
焦慮也比較低。當一些國家不那麼樂意把自己的市場百分之百開放給美國物品,或當一些國家設立政策給自己傳統文化、語言一些發展、生存的空間時,如法國規定
電影院必須播放某個比例的法製電影、中國不許Starbucks設於某些重要文化景點,美國因失去商機,自尊受到傷害,就像小孩一般發脾氣罵對方「反全球
化」、「保護主義」、「民族優越感」等等。被批判的國家當然也被激怒,回罵美國「霸道」、「侵略性」、「不懂文化」,或索性扯破臉,一起來反美算了。不知
不覺中,「全球化」、「一律化」、「美國化」由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背景下做不同的解釋,已形成一個巨大的世界性矛盾。
無論這個矛盾的根源
是經濟利益、民族自尊,或保存自己文化的急迫性,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所發動的「反全球化」運動確實提醒我們,走在通往一個地球村之路的同時也該小心,不能因
此失去每一個國家那份來自百年、千年的文化特色。這些特色被保存下來,才可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維持那份珍貴的「多元化」,世界終將不致一律被各種大型連鎖
店或某國的文化所壟斷。非好萊塢的「外」語影片,以及每一個國家用自己語言和民族精神所創作的小說、音樂,不只增加我們的生活色彩,更是每一種文化的保存
與傳承必備的元素。過去在國界分明的時代,大家或許逼不得已只能接觸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的無邊界狀態下,人類應該能夠更輕易的享受其他文化之美才對。如
果因全球化後反而變成大家一律化,例如美國化,那不太可惜了嗎?
(聯合報)
--
兩岸荔枝外銷大戰 玉荷包不敵妃子笑
兩岸除了政治對立,農漁特產對尬的情況也日益嚴重,高雄縣大樹鄉名產「玉荷包」荔枝即將進入盛產期,今年大豐收,不過,美、加的外銷訂單卻被中國大陸的「妃子笑」瓜代,讓台灣荔農氣結。
廿六日的大樹鳳荔文化節,高雄縣長楊秋興邀請陳水扁總統代言促銷,希望搶攻內銷市場,拉抬玉荷包氣勢。
一公斤兩百 玉荷包品價皆高
往年五一過後,大陸的妃子笑荔枝就會大量上市,今年氣候反常,十五日在北京市場才發現妃子笑的蹤影,一上市就造成民眾瘋狂搶購,目前北京市場的價格每公斤在人民幣十四至十六元左右。
大樹的玉荷包預計下周進入盛產期,今年不論在產量與外觀品質上,均創下十六年來的新高。
玉荷包不但肉質香Q飽滿多汁,果核也相當小,已成為許多老饕指定的珍品,近日已有果農喊到一公斤將近兩百元的高價。
大樹鄉農會總幹事張清榮表示,由於今年雨水充分且氣候良好,玉荷包預估產量將比去年增加二至三成,大樹鄉總共一千八百公頃的栽種面積,預計可達到兩千噸的豐收盛況,今年產值可望衝破二十億元。
張清榮說,目前首批上市的價格已喊到一公斤一百九十元,未來半個月陸續推出後仍會維持每公斤一百六十元的價格,直至大量盛產時才會滑落到平均七十元的價位。
雖然玉荷包肉質鮮美多汁、口感香Q甜美,多年來也不斷外銷美、加地區與新加坡等地,並成功打響玉荷包的名號。但張清榮憂心的指出,國內市場行情雖仍看俏,但玉荷包的外銷市場卻早在二年前,已經悄悄地被中國大陸的「妃子笑」完全瓜代。
張清榮說:「妃子笑」荔枝是早年大陸人在當地栽種的品種,品質不能與台灣相比,但近年來有台灣荔農協助開發改良後,品質不斷提升,在低廉成本的優勢下,貿易商當然會把訂單下給大陸,這對台灣荔枝的外銷市場帶來極大隱憂。
台商助改良 妃子笑低價搶單
在民國九十二年時,我國仍有三噸的玉荷包外銷,九十三年已減少一半,九十四年完全被大陸妃子笑擊潰,沒有任何一張外銷訂單,張清榮表示:兩岸不但政治情勢緊張,農漁特產也呈現對立狀態。
高雄縣的荔枝占全國產量的百分之八十五,大樹又占高雄縣的六成五左右,大樹的荔枝主要是玉荷苞與黑葉品種,而玉荷苞產量是黑葉的將近一倍。
大樹鄉荔枝達人、果樹產銷班班長尤惠璋表示,雖然玉荷包近兩年來已無外銷市場,還好,俗稱「黑葉仔」的黑葉荔枝仍有競爭空間,今年日本也向台灣訂購了廿噸的黑葉荔枝。
尤惠璋說,由於今年海南島發生豪大雨天災,導致當地的荔枝嚴重受損,產量銳減,或許台灣的外銷市場還有一線曙光。
儘管挾價位優勢 中國產水果 品質差台灣15年
「中國製造」的台灣水果衝擊正宗台灣水果銷售再成話題,對此水果貿易商認為,台灣果苗移居大陸需調養體質,若要生產出口感與台灣無異的水果,最快需十五年時間。
台灣果農帶著蓮霧、荔枝、青棗、芭樂等台灣優質水果「移民」大陸的時間甚早,一九九○年代中期即有果農在海南、廣東、福建、廣西與雲南等地落腳,希望借由大規模栽種,提高台灣水果的微薄利潤。
果苗移植對岸 水土不服
以因連戰訪問大陸的「伴手禮」而聲名大噪的蓮霧為例,在二○○○年已有台商從台灣引進果苗在福建栽種,在海南更有台商動輒以數千畝、一萬畝地面積種植蓮霧,打的旗號均是台灣「黑珍珠」,甚至連蓮霧界珍品「黑金剛」也有。
但從水果貿易商的角度看,「中國製造」的台灣優質水果目前在質量上,仍跟台灣有一段距離,關鍵在於台灣水果種在大陸土壤上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
曾為水果問題求教台灣果樹專家的上海吉谷商貿總經理林志鴻指出,在大陸種植水果的台灣果農,果樹苗都是從台灣引進,能不能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是一問題。
採大規模種植 挑戰更大
從果樹栽種角度看,果苗必須先解決能不能種得活、成長後能否結出果實的適應問題,此亟需三至五年時間,待果樹解決適應問題後,再來才能進行口感改良、增加甜度、色澤等技術改造。
若以最順利情況估算,林志鴻轉述台灣農業專家的看法指出,「至少要十五年時間」,而且因台灣果農在大陸均採大規模種植,生產經驗迥異於在台灣的小農種養習慣,「面對的挑戰與成本更大」。
對於台灣果農在大陸生產台灣優質水果,結果造成自己打自己、甚至魚目混珠的問題。
一位陳姓台商則認為,由於台灣水果是產銷分開,果農只負責種植,銷售是貿易商的市場行為,「貿易商要將高價台灣水果與低價大陸產台灣水果混售,果農無法管、問題難解!」
搞好行銷策略 仍有機會
混售也突顯出台灣水果確實有市場,但售價過高的致命傷。林志鴻即指出,單是香蕉、柳丁的台灣採購價格,就比大陸零售價要高,這還未含運費、稅金等運營成
本,而目前大陸許多高檔飯店或餐廳所看到餐後水果蓮霧,許多是來自泰國,「因為正宗台灣來的成本高,泰國相對便宜」。
至於台灣本地優質水果的未來,這位陳姓台商指出,想賺水果大錢的台灣果農,一定會到大陸,畢竟土地便宜且有政策扶持,在台灣的果農則是要思索轉型,「像日本哈密瓜有農協幫忙銷售,一顆能賣到數千元台幣,就是因為有行銷策略。」
只輸在成本 對手甜度差多了 荔農心不甘
玉荷包荔枝外銷市場近年來已悄悄地被中國大陸的「妃子笑」荔枝超越,甚至兩年來都沒有任何外銷訂單。大樹鄉荔農林美蓮義憤填膺地說,「台灣農民真的很可憐,政府幾乎沒有照顧到弱勢的農民,叫我們以後怎麼辦啊!」
近年來大陸外銷市場對台灣農業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大樹鄉果樹產銷班班長尤惠璋就生氣的說,妃子笑的品質與甜度跟台灣比起來,根本就是十萬八千里,但卻因為他們低廉的成本,讓外銷市場完全被封鎖,對原本就很可憐的我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們從小到大就是看天吃飯的,要求的也不多,只希望每年風調雨順,讓我們吃得飽穿得暖就好了。」尤惠璋深深的嘆了一口氣說到,自己已有許多朋友前往大陸經營種植妃子笑,但在那裡怎麼競爭得過當地人呢?所以許多人的下場不是血本無歸,就是音訊全無。
對於陳水扁總統即將南下為玉荷包代言,尤惠璋雖然歡迎,但也無奈的笑說「不知道有多大的效果」。即便如此,林美蓮與尤惠璋都說,面臨大陸地區強大的競爭,
台灣唯有朝向農業精緻化的路線,才可以打敗他們。「不是面積大、成本低就有錢賺,實力與技術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條件」。
身為產銷班班長的尤惠璋也常鼓勵學員 「不要因此就灰心喪志,反而要自力更生,走出自己的好品質」,也因如此,更激發自己要去找出要求質感的顧客。
尤惠璋也說,玉荷苞推廣十幾年來,還是有許多東部與西部靠海民眾沒有嚐鮮過,所以未來在國內市場仍有許多推廣空間,也希望果農都能盡力將品質提升,將玉荷包盛名傳播出去。
兩岸水果 本是同根生
台灣水果被大陸水果反攻?農委會指出,民眾愛吃的荔枝、文旦、柳橙、哈密瓜、椪柑、龍眼的品種都源自中國,沒有「品種權」被冒用的問題。
產地盛傳,台灣的蓮霧、荔枝都在大陸落地生根,並經品種改良,經中國出口至國際市場,頗受歡迎。農委會官員不願正面評論,只低調說,「沒有去過中國大陸」,不知到底有多少水果「跑」去對岸,目前的資訊「都是媒體在談」。
以荔枝為例,農委會農試所鳳山分所博士鄧永興表示,台灣的「玉荷包」與大陸的「妃子笑」其實是相同品種,差別只在於,台灣氣候條件適當、栽種技術較先進,品質應該較好才對。
農委會科技處副處長陳君如也說,台灣玉荷包的「原種」來自大陸,至於「誰偷誰」的水果?根本很難說清楚。傳言指大陸已成功移植台灣名牌蓮霧「黑金剛」,陳君如表示,台灣的蓮霧也非本土原生水果,而是從大陸、東南亞國家輸入的外來種。
嘔心瀝血研發 黑珍珠若傾銷回台 農民就慘了
台灣經過十幾年嘔心瀝血研發的黑珍珠蓮霧名聞海內外,但在三、四年前有屏東人將整套技術與苗栽轉移大陸種植,目前已有一定規模,雖然近期內對台灣的農業影響不大,但往後產量大傾銷回台,才是農民擔憂的。
部分商人見大陸市場有利可圖,而且人工低廉、土地廣大,可以壓低成本,紛紛選擇遠赴海外種植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以黑珍珠為例,福建、廈門、海南島、廣州等地都有台商種植的蹤影,整套技術與特有苗栽的轉移,讓該地種出的品質與台灣相去不遠。
林邊鄉農會總幹事黃金順表示,目前還沒有反傾銷回台的情形,且台灣外銷大陸的蓮霧市場也屬小宗,所以影響不大;但枋寮農會總幹事鄭清水放眼未來,對此狀況卻顯得憂心忡忡。
鄭清水說,台灣人歷經十幾年的研發,才成功種植出黑珍珠蓮霧,屏東地區有多數農民都靠蓮霧養活一家大小,但因有些台商的短視近利,將整套技術移轉大陸,且大量種植,雖然初期前景看好,但再過幾年,台灣人將深受其害。
鄭清水表示,台商在大陸打著「台灣黑珍珠」的名號,已註冊完成,而屏東地區卻因枋寮、林邊、佳冬等鄉共享名稱,因無法協調區隔始終沒有註冊,如果將來大陸蓮霧反傾銷回台,往後的註冊商標權問題,台灣不一定站得住腳。
雖然大陸種植黑珍珠蓮霧還在發展期,但技術方面已漸漸成型,鄭清水憂心,如果將來大陸方面把技術學走,又將台商全部趕回台灣,並將水果做全球性的銷售,那真的是台灣人拿起石頭又砸自己的腳,吃力不討好。
回憶起去年參加大陸廈門的農特產品發表會,鄭清水無奈的說,桌面上各地區展出的水果,其實許多都是由台灣研發,卻是在大陸種植的水果,蓮霧、水梨等均陳列其中,當時的心情可說是百感交集。
鄭清水預估,這些衍生出來的問題都將在往後幾年慢慢發酵,如果政府單位再無法正視,往後台灣的農業將進入一段很長的黑暗期。
水果王國不是蓋的! 木瓜香蕉芒果 暢銷中日
南部七縣鄉農會組成的高雄農產運銷公司,近年已成功打開大陸與日本的水果市場,不過以南部盛產的木瓜、香蕉與愛文芒果為主,玉荷包荔枝因為價格因素,在大陸完全沒有競爭力。
由高雄縣農會與鄰近七個縣、鄉農會所組成的高雄農產運銷公司,最近幾年順利的將台灣水果賣到大陸與日本,由於品質超優,已奠定良好口碑。
台灣輸日香蕉已有八十年歷史,也以南部的香蕉為大宗,但因為旗山香蕉染病而改種新北蕉卻不為日本人接受,改由屏東、台南等地的老北蕉供貨。
另外愛文芒果則以屏東與台南產地為主,每年五至七月是供應旺季,不過近年高縣生產的金煌芒果並不在WTO的外銷名單,使得這項新品種芒果無緣在日本造成轟動。
另一大宗水果就是屏東地區生產的木瓜,每年產季在五至八月為主,過去因為木瓜容易受撞傷而影響品質,近年在包裝上改進後,已成為輸日大宗水果。
另,南部地區盛產的鳳梨、巴樂,也在大陸與日本有相當口碑,但因為國內需求量大,價格居高不下,外銷價格更高,難以打開國外市場。
而台灣的玉荷包荔枝因為產期短,國內消費量大,少有餘量外銷,而荔枝的包裝不易,保存期限短,冷藏後的賣相不佳,水果外銷商並不積極。
另一原因就是價格問題,大陸自產的荔枝價格不到台灣的十分之一,國產玉荷包荔枝到大陸完全沒有競爭力,也是業者卻步的原因.。
這兩年,大陸方面也應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之託,曾專案進口高屏地區的香蕉與雲林的柳橙,以紓解國內盛產的壓力,但數量都不大,也沒有長期辦理,業者認為對國內的產銷平衡助益不大。
(中國時報)
--
台灣鯛技術移轉 肥了大陸
由吳郭魚改良的「台灣鯛」,曾在外銷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隨著台灣養殖業者前往中國大陸養殖,在養殖技術成熟後,已嚴重衝擊台灣的外銷競爭力,養殖業者氣得說,「台灣人自己要找死的!」
高雄縣湖內鄉擁有約三百公頃的吳郭魚養殖面積,放養從事外銷的台灣鯛魚塭,只有約卅公頃,與雲林、嘉義、台南三地廣大養殖面積相較,算是「小巫見大巫」。
在高雄縣湖內鄉劉家村養殖外銷台灣鯛的林榮讚,擁有六甲的大面積養殖魚塭,所養的台灣鯛,都經由冷凍業者運往歐美銷售,而面對大陸近年來養殖技術成熟,加
上越南加入外銷競爭,外銷價格大不如前,目前外銷價格每台斤僅廿元,打平飼料漲價後的廿元成本價,養殖業者叫苦不已。
台灣鯛外銷價格,早期行情曾達每台斤卅元以上,近年大陸及越南加入外銷競爭後,價格逐漸滑落,還曾跌到十五元以下。
林榮讚說,台灣人前往大陸養吳郭魚,讓大陸養殖技術成熟,成為全球鯛魚最大出口國,都是台灣人短視近利造成,結果是「肥了大陸,瘦了台灣」。
(中國時報)
--
醫學實習生篩檢愛滋? 衛署:違法
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秘書處上周行文衛生署,詢問可否對醫學系實習生「全面篩檢」有無愛滋病毒?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邀集專家委員討論後,一致認為不妥,甚至違法。已回覆醫學系、醫學院、校、實習醫院,不得要求實習學生進行篩檢。
但與會專家也認為,可預期國內從事醫學相關職業的愛滋感染者「會越來越多」,建議應比照國外做法,醫院、校合作成立諮詢委員會,協助已知感染的醫學生或醫師,協調出能維護醫病雙方權益的具體臨床操作準則。
染愛滋被拒實習 不只一位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林頂表示,近年來不只一位醫學生因感染愛滋病而在實習之前遇到「困擾」,也曾聽說醫學生被實習醫院拒絕的傳言。據目前的了解,所涉
及院校均保密處理,評估實習生的權益與臨床接觸病患的風險後,適度調整課程(如侵入性治療課程僅觀摩不動手等)。
林頂強調,依《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第八條,當衛生單位接獲報告或發現感染、或疑似感染愛滋,及與感染愛滋病毒者共同生活或有性接觸者,應通知篩檢,逾期未受檢則強制篩檢。
疾管局曾於民國九十三年新公告,基於感染風險、國內防疫與國防需要,「應」接受強制愛滋病毒檢查的九大類對象,但其中不包括醫事人員,「連醫生也沒有全面篩檢」。
林頂指出,疾管局知道的確有部分醫院要求醫學系實習生應提供體檢證明或篩檢報告。但這已違法,不論學校或實習醫院,依法都不得要求進行愛滋篩檢或要學生提出相關檢驗證明。
不可讓學生「知情同意」受檢
就算學校設計出讓學生「知情同意」、全面篩檢愛滋的計畫,那麼「不同意」受檢的學生可能被貼標籤,變成另外一種爭議,因此絕對不建議學校這樣做。
疾管局建議醫院、醫學院,以委員會或專案小組方式,發現學生、實習醫師感染者時,保護其隱私權,並提供就學權益保障、病情追蹤、病患風險評估等協助,保障醫病權益。
人權、隱私、傷害他人…莫衷一是
醫學相關科系學生感染愛滋,能不能到醫院實習?目前已成醫學院一大難題。國內曾發生感染愛滋病毒的醫學生被醫院拒絕實習的先例,各醫學大學校長討論後,陷入人權、隱私及是否傷害其他人的爭論中,最後仍找不出共識。
國內十一所醫學大學校長每三個月聚會一次,大約一年前,一所學校提出一個案子,希望校長們討論是否有解決辦法。該校一位學生感染愛滋,到了實習階段,有些醫院不想讓這名學生去實習。
據了解,當時這個案子討論了很久,對於醫學生進醫院實習前,是否有必要篩檢愛滋病毒?感染愛滋者能不能進醫院實習?校長們難有共識。因為此一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今年才會詢問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及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都認為,醫學生一旦感染愛滋,衍生的問題非常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談清楚。黃榮村表示,醫學生感染愛滋,到醫
院實習會跟病人接觸,但只因這樣,他(她)染愛滋的隱私就一定要被揭露嗎?另外,染愛滋的醫學生是否一定不能到醫院實習,也見仁見智。感染愛滋的醫學生直
接接觸病人可能造成危險,但問題不見得這麼嚴重,醫院有些科別應有容納他們的空間。
吳妍華指出,醫學生實習前,若強迫一定要接受愛滋篩檢,可能涉及侵犯人權。當事者應有權決定要不要接受愛滋篩選,不能強迫。她說,感染愛滋的人,不見得就
跟醫生職業無緣,只要沒有體液、血液交換風險,自己及病人都不會有危險,工作權應被保障。讓染愛滋的學生到精神科去實習,難道會有問題嗎?
疾管局的回覆不同意全面篩檢的做法,醫學大學只能說,能理解、也會遵從。
人權團體:單挑愛滋 有失專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指出,相較於愛滋病毒,同樣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的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傳染力更大,擁有專業知識的醫學院校主管「單挑」愛滋病毒談全面篩檢,有失專業。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國內目前有卅多名醫事人員感染愛滋(十三名醫師、六名藥劑人員、七名護理專業人員等)。衛生署表示,疾管局正與他們討論可從事的臨床業務範圍,希望共同擬出一些原則。
林宜慧指出,要談醫學系實習生應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要看處於現在的台灣,被篩檢出來後的影響與差別。
她說,現況是,一旦有醫學生被篩檢出感染愛滋,校方或醫院並沒有好的機制,足以保障個案受教與學習權。以致醫學系實習生若全面篩檢愛滋,最終只會變成「挑選」學生的工具。
她說,台灣的年輕感染者越來越多,但也沒人想到要對「所有學生」篩檢愛滋病毒。原本應是最瞭解愛滋病毒傳染途徑的醫學院、醫院,反而「強調」愛滋篩檢,有失專業。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強調,愛滋病毒的確可能在臨床上透過血液接觸等,導致醫病間傳染。但這種風險不只醫學生,更多的是在一般醫護人員身上,但也沒有對醫事人員全面篩檢的說法。
但就感染科的角度來看,事前篩檢是有助釐清意外針扎後,一旦真有感染,究竟與該醫療行為是否有關。更重要的是,希望在侵入性治療時,醫病都先做好保護。
感染愛滋醫護人員的工作權責劃分,歐美國家比我國更早面對;他們究竟適合從事哪一部分的醫療業務,已有「盡量避免從事侵入性處置、大範圍手術」的共識。
張上淳指出,先進國家已開始要求醫院或學校,一旦發現有學生、醫師、醫院內工作人員是愛滋感染者,應由多方面專家、勞工權益保障團體等組成的委員會或小
組,共同討論如何調整感染者工作內容,並妥善安排。如此才可確保感染者的工作權,而不是由雇主單獨決定感染者的未來。
(中國時報)
--
發信給大學校長 獲得回響 小主管林志勇 盼大學生「好用」
發出電子郵件給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大學畢業生工作態度欠佳的「藍領階級勞工」,就是目前在雲林麥寮某大石化廠工作的林志勇,今年卅七歲。他說,發信目的只是「把青年學子當成自己的弟妹,不希望他們因錯誤的觀念而被同事排斥。」
育有一女的林志勇住在雲林虎尾,高雄工專電機科畢業,八十三年進入職場,八十六年進入雲林一家大石化廠,目前的職稱是「專員」,相當於二級主管。
林志勇說,這封電郵也曾發給其它許多國立大學校長,包括中山、中正、清大、中央等,台大李嗣涔校長只是其一。但李嗣涔回信允諾會發函給全校師生,並贊同他
的觀點,讓他「受寵若驚」,覺得自己的建議受到重視。這一周來,林志勇也陸續收到高雄大學、海洋大學、暨南國際大學等校長的回信。
林志勇說,他觀察周邊的七年級生,配合度都不如「老師傅」,過去他初入職場,遇到狀況都無異議配合要求,「現在的社會新鮮人意見很多」。例如,下班後若需
要待命搶修,七年級員工多半認為「下班就是我的時間,不一定要隨時on call」(待命);但他認為「搶修重於私事」,這是兩種工作態度。
林志勇指出,他的部屬中,「大學畢業生一堆」,好用的卻不多,且非集中名校。他認為名校應有教育責任,並成為表率。
林志勇後來再去進修,並從虎尾科大電機系在職班畢業。他表示,自己實在對社會新鮮人的工作態度很有感觸,因此去年就寫好這封信,最早寄發給雲林科大校長及該校幾位院長,但未獲得回應,讓他更擔憂學校是否真的輕忽「職場」議題。
過了近一年,心想再嘗試其他學校看看,最近才再寄給台大等幾所大學。他想強調,「空有良好技術,工作觀念卻偏差,公司用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是另一種負擔」。
林志勇說,「這次共寄給好幾所大學的校長,能獲得這麼大的回應,真的很欣慰。」他只是個低階主管的勞工,思想單純,但真的很想為社會做點事。他沒有錢,只能出點力,希望這樣的舉動能提醒大學及大學生,多注意工作倫理,而非只有專業能力。
(中國時報)
--
台大生工作臭屁 被「投訴」 校長收電郵K新鮮人 轉寄師生省思
不少六、七年級生求職就業態度欠佳,最近連台灣大學及中山大學校長都收到投書,指現在大學生出社會就職很不謙虛,一位中信金控高層主管昨說,不意外,最誇張曾碰到台大碩士畢業生就職後未按時交出公司要求計劃書,理由竟是:「我應該是做決策的人。」
台
大校長李嗣涔及中山校長張宗仁最近同時收到署名來自「藍領勞工」林先生的電子郵件,內容列舉社會新鮮人常犯七個毛病,包括「缺乏謙虛」、「缺乏時間觀
念」、「缺乏敬業精神,不夠尊重工作」、「身段不夠軟」、「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過於自私」及「藉口太多」;希望台大及中山重視此問題。
「做人重於學業」
李
嗣涔表示,他認同信中觀點,前天已將該信轉寄出去。希望全校師生明白「做人的道理遠重於學業要求。」中山校長張宗仁也認同該內容,考慮轉寄給師生。此信已
在台大批踢踢BBS網站(telnet://ptt.cc)引發討論,有人認為這是用「社會輿論壓榨年輕人」,台大學生會會長高閔琳則表示,「不能以偏概
全,但身邊確實有這種人。」
宏正科技人力資源經理王安倫說,台大畢業生向被公認有些臭屁、自視甚高,但其專業、組織能力也較強。
(蘋果日報)
--
Google改版 推出全新整合搜尋
網際網路搜尋業鉅擘「Google」昨天推出新版網站,提供全新的「整合搜尋」(Universal
Search)服務,針對使用者輸入的關鍵字,整合呈現網頁、圖片、新聞、影片、地圖、書籍、部落格與地方資訊的搜尋結果,讓使用者得到更完整、更多樣化
的資訊。這項服務從Google的英文網站(http://www.google.com)起步,將陸續擴展至其他語言的網站。
Google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部門總裁布林,昨天在加州山景市Google總部主持記者會時表示,這是Google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改版,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經過兩年努力才推出第一階段成果。
布林月初才在巴哈馬結婚,可謂雙喜臨門。對於雅虎、微軟等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現年卅三歲、身價一百六十六億美元的布林自信地說:「我們相信自己是業界龍頭,而且差距正在擴大。」
新服務中最引人注意的項目就是影片搜尋。Google在去年以十七億六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五百九十億元)買下當紅線上影音共享網站「YouTube」,如今可以好好利用。
(中國時報)
--
大學教育大宗物資化/周行一(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商學院院長)
中國時報日前報導今年大學甄選入學發生區域化的現象--學生就近選擇大學就讀,點出了當前大學教育的一大問題。有些校長及教授擔心區域意識強,太在地化不
利於青年的學習成長,更有人憂慮連外縣市學生都難吸引,國際化前景更為堪虞。其實這個現象是我國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必然後果,現在浮現的僅為冰山的一角,如
果不調整高等教育的民粹思維,將來問題只會更多。
我們可以把大學區域化簡單的歸因於大學教育「大宗物資化」(commoditize)。大宗物資的特性是商品的規格標準,品質非常接近,而且在大量供給的情況下,市場價格低廉。譬如石油就是這個樣子,只要價格差不多,消費者即會就近加油,不會特別捨近求遠。
台灣的大學所提供的課程都差不多,而且在現行學費管制的政策之下,除了私立大學學費大概是公立大學的兩倍之外,所有學校的學費基本是一樣而且偏低的;大家
對大學的印象幾十年不變,心目中的大學排名與教學品質、學生受到的待遇(包括是否有實習及國外交換機會等)、甚至教師素質並無絕對相關。在這種情形下,只
要學校差別不是很大,畢業後的就業及深造機會差距不明顯,加上父母在少子化後,特別希望子女待在身邊,大家就會就近選擇大學就讀了。
我國教育政策讓大學大宗物資化成為必然的結果。教育部對大學的管制非常嚴格,從大學的設立、招收學生數、學費、以及新系、所、學程的設立等等都要受到教育部的審批,加上長年以數量化指標來評鑑大學績效,使得大學無法發展自己的特色,每個學校長的都差不多。
如果經濟部也像教育部一樣管理電腦業,產品需要送經濟部批准、價格由經濟部決定、銷售量由經濟部管制,我國就算還會有電腦公司,每個公司的產品都會一樣,
不會有百花齊放的產業;果真如此,電腦品牌對消費者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只要價格一樣,大家就會在住家附近購買電腦。
大學大宗物資化也會讓學生及家長失去花時間研究學校好壞再選擇學校的動機,這就好像我們不會研究石油品質再決定在那個加油站加油是一樣的。加上學費低廉而
且一樣,選錯學校的機會成本不高,民眾更沒有慎選學校的動機了,因此造成大家以印象來選擇學校,由於教育部的管制不利學校發展特色,所以要改變家長的印象
是極為不可能的。
大學大宗物資化產生一個惡性循環:學校無法產生特色就無法說服學生支付不同的學費,而學生抗拒學費增加,又讓學校沒有足夠的資源創新發展,使得台灣的學校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沼中。
教育部為了創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傑出大學,採取的策略是以頂尖大學計畫讓少數學校有很多的經費來發展校務,但是由於嚴格管制的環境沒有改變,除了大學大宗物
資化的現象不會改善,反而惡化了大學的競爭環境。本來台灣就缺乏一個有利於競爭的高等教育環境,由於競爭是孕育優秀機構的關鍵條件,當少數大學擁有遠比其
他大學多的資源時,這些學校就會集中優良師資及教學軟硬體,讓其他學校更無法競爭了。
台灣人民必須思考的嚴肅議題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好的競爭環境,讓每個學校各有特色,使全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就像我國電子業一樣蓬勃發展,還是僅有
少數學校掌握資源,多數學校無法競爭的窘境。而且我們不能忘記教科書中的標準教訓,當僅有少數機構受到扶持及補貼時,由於缺乏競爭,這些少數最後也不會傑
出!
(中國時報)
--
條條大路通環保/胡晴舫
波蘭跟歐盟抗上了。隨著歐盟版圖擴大,東西歐交通吞吐量日增,波蘭政府想要新建一條公路。問題來了,這條路將經一地美麗河谷,位居一處歐盟劃為自然保護地
的古老森林。波蘭宣稱,路不這麼走,繞個大彎,將會破壞更多農地自然,築路成本過高,但若不開路,無法帶動波蘭經濟貧困的弱勢地帶。歐盟再三告誡,華沙仍
置之不理,歐盟於是決定把波蘭政府提告歐盟法庭,而波蘭決定舉行公投,以民粹主義姿態抗爭到底。
波蘭農民生氣地說,「歐盟要我們保持落後。那些歐盟官僚又不住這裡。那些自我標榜的環保人士告訴我們,這種事他們最懂。都是歐盟的陰謀。」
聽起來很熟悉?
台灣蘇花高爭議演變至今,儼然是台北菁英與花蓮鄉親的貧富對抗,環保主張與經濟主調經典地互不對話,經政黨語言反覆折騰後,環保善意聽起來居然像在幫有錢人蓋他們的後花園。
誠然,如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常說,開路不等於建設。蓋了蘇花高,不見得能發展經濟,外來車流卻將汙染台灣「最後淨土」。更別提這條路還要穿過台灣島的龍
脈,挖斷萬年水脈,破壞原始生態,物種可能滅絕。然而,反對興建者卻無法回答花蓮鄉親想要在地讀書就業的渴望,叫他們停挖砂石,卻不能給他們另一根釣魚
竿。觀光大旗像根花稍胡蘿蔔掛在前頭,但是,以一個不開車上路的旅客角度來看,目前花蓮根本沒有交通動線供旅人來去自如,空有大自然寶藏也無法轉換成觀光
資源。
我向來以為,道德勸說不足以服人。我們住在台北市的人,只不過因為環保署想要針對停車不熄火超過五分鐘的車輛進行罰款,就已經高聲跳腳,報紙社論及環保團體都抗議立法過嚴,又怎能把自己的環保贖罪卷買單到花蓮人身上。
丹麥學者龍伯格(Bjorn
Lomborg)二○○一年出版了史上最具爭議的環保著作《懷疑的環保份子》,龍伯格是綠色和平成員,堅貞的素食者,連魚肉也不食,卻寫了厚厚的五百多
頁,蒐集了三千多條註解與一百八十二個圖表,宣稱西方世界近來其實只有變得更好,而不是環保人士所宣稱的那般慘烈。他批評古典環保學家如史丹福大學教授保
羅艾希利(Paul
Ehrlich)等人,搞了所謂四條環保「連禱文」,即自然資源即將枯竭、人口太多以致糧食不足、各式物種逐漸滅絕、水與空氣都嚴重汙染,因此,人類在地
表上的活動只在毀滅我們的地球。
龍伯格說,問題是,數據並不支持這些教條。事實上,羅馬帝國以降,自然資源只有更多,而不是更少;經濟發達的國家人口長壽卻生育減少,因為科技發達,餵飽
了大部分人口;在未來五十年內,只有百分之零點七的稀有物種會消失,而不是以前相信的百分之二十五到五十;至於最後關於工業發展汙染空氣、因此應該減緩經
濟發展的說法,龍伯格主張反而應該加速。他不否認全球暖化趨勢,他以為更大的危機是人類沒能好好處理問題。
可以想見傳統環保論者對龍伯格著作的激烈反對,但龍伯格關心人類全體福祉,他以為唯有所有人活在一個壽命更長、食物更充裕、人人更平等、閒暇時間更多、風
險更少的世界裡,環保議題才能被更有效解決。西方社會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點。同理,當西方國家極力攻擊中國的瘋狂發展,不如協助中國趕緊通過這個階段,脫
離貧窮,提升品質,減少汙染。
發展落後未必是有效的在地保存,更何況花蓮其實有城有鎮有人,並不是一塊純粹的荒野空山。要解決環保議題,恐怕還是得先從在地人的經濟生活著手。
我住台北市,我為花蓮人請命。
(中國時報)
--
大學區域化 少了異質競爭/林相伯(地政學系學生)
大學甄選入學於本月十五日放榜,可以發現,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建中、北一,一半以上的學生來自大台北地區明星高中;成大則有一半的學生來自中南部的明星學校,這是否成為南北對立的幫兇?
許多學生從小到大都讀明星學校,一路在明星學區成長,同儕間競爭激烈,教育水平相當高。這群從小到大都很「優秀」的學生,眼睛不一定長在頭頂上,但許多都戴上了墨鏡,忘記了這社會理應存在且必要存在的「異質性」。
法國化學家Pasteur也曾說:「異質性是支配生命化學作用的基礎。」由此,會不會愈是龍蛇雜處,愈是多元開放的場域與團體,更能刺激生命進步並催化價
值觀的質變呢?一個大學校園,如果能夠吸引世界上各地區的人就讀,學校的異質性自然就高,可望有更多的機會在劇變衝擊下激發創意。在台灣,政治大學的外籍
生比例高居第一,但是僅有二%左右的外籍生,仍不足以和世界名校相比。
台灣是海島國家,在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理應放眼世界,在經濟、文化甚至教育等層面與世界接軌,然而在不足四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內,仍舊要分化成南北兩區
塊,實為作繭自縛。校園的異質性不高,難免陷入了「優秀」的迷思,走不出學術的巨塔。過度的「區域化」,更易促使南北地區的社會歧異,缺乏流動,思維將會
更加背馳。我們同處在一艘船上,讓地域性從原先的小範圍,擴大到全台灣,將更有助增加異質性、凝聚共同意識、創造整體價值。
(中國時報)
--
防癌不能只吃單種蔬果
過
去大家都知道多吃蔬果可獲得纖維質,及豐富的維生素A、C、E、茄紅素、多酚等抗氧化物質,可讓身體更健康。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表示,這些物質都是植化
素的一種,而植化素還包括像是花青素、蒜素等,包含在5種不同顏色的蔬果中,所以每天吃5種不同顏色的蔬果,每種約1個拳頭的量,才是正確吃蔬果的方法。
每天吃5種顏色蔬果
陳珮蓉營養師表示,許多人在攝取蔬果時只挑自己喜歡吃的種類,結果導致該種類攝取過多,而每種蔬果都有不同的抗氧化成分,有不同的作用,必須平均攝取多種類才是較好的搭配。以下是5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各自的保健作用,提醒不可只挑其中一種,必須每日平均攝取才有用。
綠色:眼睛更明亮、強壯骨骼牙齒、防癌。
橘黃色:肌膚更有彈性、保護視力、防癌。
白色:維持血壓穩定、降膽固醇、防癌、抗發炎。
紅色:保護心臟、防癌。
藍紫色:保護泌尿系統、增強記憶力、防癌。
吃堅果類補充蛋白質
現代人有越來越高的比例吃素,但建議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B12等,而奶蛋素是較好的選擇。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金惠民提醒,一般人若想抗癌、防癌,不必刻意吃素,若已是素食者,萬一罹癌,每餐都應該吃以
下4大種類食物:1.豆類及其製品。2.種子和堅果類。3.五穀雜糧類。4.蔬菜、水果。其中種子、堅果類因熱量密度高,蛋白質也很豐富,特別適合不吃奶、蛋的素食患者,以一般人每天建議吃一個手掌的份量來看,素食癌症患者建議每天至少應比一個手掌的份量還多。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