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流感 逼近全球大流行
隨著非洲報告第一件病例,以及澳洲病例升到將近五百件,世界衛生組織 (WHO)高層官員2日表示,新流感病毒有在美洲以外地區擴散的跡象,全球大流行的陰影已愈來愈逼近。
新流感在4月首見於美國和墨西哥以來,全球共64個國家向WHO 通報疫情,共1萬8965人感染,包括117人死亡。
WHO
助理秘書長福田敬二表示,「就全球疫情而言,我們目前是在第五級警戒,但正在愈來愈接近第六級」。第五級代表大流行即將降臨,第六級是WHO畫分的最高警
戒層級,也是「大流行級」。福田敬二說:「病毒很明顯持續在國際上擴散,而且我們知道有些國家已經處於過渡階段,也就是從旅遊感染,變成病毒落地生根式的
社區型傳染。」
根據WHO的標準,從五級警戒升上六級警戒的根據是,一種疾病從最先發現的地區 (以新流感來說,是美洲)散布到這個地區以外的國家,成為社區型傳染。
不過,福田敬二表示,他說的那幾個國家還沒有確實出現廣泛社區傳染的跡象,因此那些國家「還在過渡階段上,尚未進入第六級」。但他強調,英國、西班牙、日本、智利和澳洲出現社區型傳染的早期趨勢。
同時,世界銀行2日批准對一個全球流感基金挹注五億美元(台幣162億元),用以協助開發中國家落實防治新流感的措施。
(聯合晚報)
--
校門不幸 文學院復仇記/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
前
不久台師大的校園外牆高高掛起廿幾幅酒類廣告而遭批評,只因該校籌辦大專運動會經費不足而找來酒商贊助,並以校園圍牆為廣告看板做交換,故有人說台師大不
是「喝醉」了,而是「餓昏」了。此事媒體曝光不宜「酒」留後,接下來的校園焦點,便轉到了台大甫通過的廿三層新人文大樓興建案,反對的學生譏此為即將出現
在台大校門口的變形金剛。
台大校門口 蓋「形金剛」
高樓不是原罪,而廿三層的高樓說高也不是太高,但此高樓座落的地點,卻是最敏感的大學入口,直接衝擊台大校門與椰林大道兩側建築景觀。廿三層之所以為「高」,乃在相對的尺度比例,硬是要在原本多為二或三層樓「低」尺度的校門周遭建物中拔地而起,一柱擎天。
文學院「餓昏」 竟霸凌人文
而
反諷的是,此重創大學入口意象、破壞尺度和諧的興建案,背後的推動者,不是他人,正是號稱最尊重人文精神與價值的文學院。台大文學院過去五十年來空間嚴重
不足,長年皆為校內空間資源分配不均的「受害者」,而當觀樹基金會捐贈五億多元給文學院興建大樓時,遂計畫在現有洞洞館「一個基地」之上、「一次解決」所
有空間問題。無奈基地過小、量體過大,又有需要保存的歷史建物與校園內建物高度的限制,只得在緊臨校門口、緊臨大馬路的基地西南角,往上堆疊出細長型的廿
三層高樓。故此興建案的最高指導原則,不是人文生態,而是巨大的量體需求,於是顧不得尺度和諧,顧不得節能減碳,顧不得未來遷入此大樓研究室教師所將面臨
的噪音、汙染、風切、震動等問題,而被迫上演一齣「打著人文反人文」的「復仇記」。看來台大文學院和台師大一樣,不是「喝醉」了,而是「餓昏」了,只是台
師大的外牆廣告可以說撤就撤,而蓋到台大校門口的廿三層大樓可是無法說拆就拆的。
高樓當圍牆 卓越的台大?
歷史的反諷,
讓弱勢的「受害者」文學院,搖身一變成為破壞大學入口意象、霸凌椰林大道與都市界面的「加害者」,甚至還必須搬演出一套說法,謂此校門口高樓乃象徵「台大
追求卓越之新地標」來自圓其說。但更反諷的是,此備受爭議的興建案,卻在眾人的質疑聲中一路過關斬將,再次印證「層層負責,無人把關」的層級官僚制度之問
題。從二○○二年起,台大努力拆除校門口與新生南路周邊欄杆,降低圍牆高度,以建立大學與周邊社區的開放友善關係,既是象徵意義上的打破象牙塔,也是實體
空間上朝向「沒有圍牆的大學」之努力。但隨著校園空間需求增加以及校園內整體建築高度的限制,台大開始在校園周邊蓋起高樓,以高樓為圍牆,而此廿三層的新
人文大樓乃是此波「校園新圍牆主義」的最新發展。不幸的是,堆疊在校園邊的高樓,此次可是堆疊到了校門口,倘若台大校方、捐贈單位不能展現足夠的智慧與處
理問題的能力,而台大的師生與校友不能展現尊重歷史空間人文尺度的決心與行動,台大校門必將淪陷。
(聯合報)
--
恐怖與恐懼/王丹
六
四事件至今二十年了,在華人地區,包括中國、港澳、台灣,衝撞激盪的漣漪迴響,卻越來越趨淡薄。關於這點,相信現今來到台灣訪問的,一九八九年六四北京天
安門廣場示威學生領袖之一王丹,感受最為深刻了。因此,他特別從海峽兩岸各自的國家暴力的施行施展,及其效用效率等等層面著手,用散文的筆觸,探討集體噤
聲麻木現象的症狀、病理,並據以紀念六四事件二十週年。──編者
多年前一次,我到康乃爾大學演講,接待我的是一位中國來的同學。那天天氣
不好,忽然下起大雨。那位同學讓我等一下,說他要回宿舍借把雨傘。過了一會兩手空空地回來了,告訴我說:他回到宿舍找到一位中國同學借傘,那位同學問給誰
用?他就老實說是給王丹。結果那位同學說:他是反革命,我不借!聽了這個故事,我內心受到很大震動。這倒不是因為那個同學拒絕借給我傘,而是啟發我想:為
什麼會有這樣莫名其妙的仇恨?那個同學不可能真的瞭解我,僅僅是因為政府的宣傳,他就可以仇恨到傾盆大雨之下,連借把傘都不肯。這樣的仇恨到底是從哪裡來
的?
內在的自我約束
還有一次,是我搬到洛杉磯居住。在波士頓的時候,我是海外華人作家協會波士頓分會的會員,因此很自然
地,到了洛杉磯,我也找到洛杉磯分會報到。會長是台灣人,倒是熱情歡迎,還準備聚餐歡迎我的加入。不久之後,聚餐如期舉行,當時會長告訴我:有中國籍的會
員拒絕參加,理由是:跟王丹吃飯,以後我回國遇到麻煩怎麼辦?這個事情也令我很有啟發。因為以我對中共的瞭解,它再怎麼殘暴,也不至於僅僅因為跟我吃過
飯,就會找那個人的麻煩。可是人民心中,顯然有些恐懼是根深蒂固的,是自律性的,從外在的教訓逐漸變成了內在的自我約束。這樣的恐懼,又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呢?
循著這樣的思路,我發現了國家暴力對人性,對人心的影響。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發現,這樣的仇恨,這樣的恐懼,原來,都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追溯到從那時候開始的國家暴力。而這,就是我選擇這個題目作為博士論文的起因。
於是開始收集資料,然後發現,一水之隔的兩岸,在那個年代,竟是那麼地相像。
以新汰舊的暴力
對
中國大陸和在大陸的中國人來說,1950年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暴力的時代。這幾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軍事力量成功地擊敗了政治對
手──以蔣介石為首腦的國民政府,取得了全國範圍的統治權。經歷了上百年的動亂,中國人普遍希望能有一個穩定和平的社會環境,這是國共內戰結束後,絕大多
數中國人,包括胡風在內,都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統治的重要原因。在像胡風這樣的知識分子心目中,共產黨代表了進步的,民主的,清新的政權;國民黨則代表著落
後,獨裁和陳舊。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也是在這幾年,新政權甫一建立,就著手全面清洗舊的社會政治結構。在農村,從抗日戰爭開始就在中
共統治區域進行的土改運動擴張到了全國,中國封建時代作為農村基層的社會控制基礎的地主階級,被強制剝奪財產權甚至生命權;在城市,名為「鎮壓反革命運
動」的政治暴力席捲全國,大規模的集體槍斃隨處可見;而對外方面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幾十萬中國軍隊被調往朝鮮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展開另一場殘
酷的戰爭。暴力,到處都是暴力,而恐懼的陰影逐漸凝聚。
集體的心理壓力
這樣全國範圍的政治鎮壓對於當事人以及全社會造成
的心理壓力,以及恐懼的氣氛是驚人的。被打成胡風分子的作家林希回憶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時說:「從市委大院走出來,我完全變成了一個呆子,我的大腦變成了
一片真空。眼前的一切你無法理解,也不需要你理解,它只強制你屈從。只要再發生一點點惡化,等待我的又何嘗不是鐵窗和手銬?我麻木了,麻木得顧不上恐懼,
走在路上我總聽到有人躲在什麼地方喊我的名字。每聽到這種可怕的呼叫我便打一次冷戰,待我驚恐地轉過身去,看到的卻是匆匆行人陌生的面孔。」
事
實上,這種內心的恐懼不僅僅存在於被鎮壓的對象的心中,也存在於大部分民眾的心中,因為不僅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民的敵人」。而且這種刻骨銘心的恐懼也
是與政治運動的殘酷直接聯繫在一起的。政治鎮壓直接間接地導致了大量的死亡,監禁和生活權利的剝奪,大部分中國民眾都可以從身邊的事例中切身感受到那種殘
酷。一位當年的右派分子的女兒事後的回憶雖然揭示的是一家人的遭遇,但是頗能代表政治運動的血腥與殘酷。
關鍵字「恐懼」
胡
風案件其實只是中國1950年代政治恐怖時期的一個典型案例,類似的政治運動自從1949年之後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而每次政治運動,帶來的都是殘酷的鎮
壓以及社會恐懼心理的滋長。歷史可以看到,恐懼的烏雲逐漸積累,一直發展到了狂風暴雨的頂峰──文化大革命。可以說,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發展史,就
是一部國家暴力與社會恐懼相互交織的歷史。離開「恐懼」這個詞,我們就無法真正瞭解那個政權以及它帶給中國政治生活的深遠影響。
如果我們
認為這是中共自己的政治特點,那就錯了。因為意味深長的是,同樣是在1950年代,同樣的政治暴力與社會恐懼也出現在台灣,由剛剛被中共在戰場上擊敗的國
民黨政權統治的地方。在這裡,同樣地,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警備總部找去談話,那種戒慎恐懼的氣氛在社會中瀰漫,沉默的壓抑像一層層的石灰,整個社
會在幾十年中顏色暗淡。那些在恐怖氣氛中失去生命的人,他們雖然肉體遠離人間,但是怨恨之氣逐漸凝結,要到很久很久之後,才成為新的政治動能,撼動百年的
歷史基業。
蒙蔽不等於消失
對比兩岸的國家暴力,你會發現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仔細察看,也會看到更多細微的不同。
多年以後,兩岸在政治發展上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如果你能俯身下來,探究宏大的外觀之下,那些清晰的紋路,就會看到這些細微的不同,是如何潛移默化,或者命中注定地,決定了後來那些巨大的不同。審視歷史的樂趣,就在於這樣的發現給人帶來的深思。
50
多年過去了,世事變幻如同滄海桑田。今天翻看這些歷史的陳跡,是不是還有意義呢?我覺得當然有。因為如果,歷史與今天已經截然不同,一切都已經改變,那麼
回味過去可能就顯得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如果我們不被時代表面的浮光掠影晃花了雙眼的話,就可以看到,的確,歲月之下有太多的變化,然而,其實還是有很多的
東西並沒有改變。只是我們在對變化的期待心理的遮蔽下,往往不會看到那些沒有改變的東西。而那些東西,即使不去看它,也仍舊是存在的。這些存在,也就是我
們回顧過去的意義。
(中國時報)
--
讓地球保有自然和良善/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
「台
灣地球憲章聯盟」(Earth Charter Taiwan,
ECT)在今日下午六時正式成立,國際總部主席將來台與會,可說是台灣環境教育倡導運動界的大事,更是台灣民間永續發展社會力量向國際化邁進另一大步。成
立之後的第二天,聯盟馬上要舉辦「綠色生活在地行動」國際研討會,實在是可佩的劍及履及的在地綠色行動表現。
此一聯盟以在地落實地球憲章價值、倫理和教育宗旨為目標,籌備不到一年就能眾志成城,從坐著的讀書會到站起行動的聯盟,確實不易,我要向所有成員道賀。
讀
完十六條文本的「地球憲章」,愈發覺得地球的命運是人類命運所繫;人類今天所作所為更決定明天的地球命脈。這部地球憲章不外乎就是「全球永續發展願景」的
「大策略」,從尊重生命看顧大地著眼,以維護地球生態完整性和建構社會正義經濟公平為目標,並堅持透過民主非暴力與和平的途徑去迎向未來!我句句同意、字
字認同,更想在聯盟成立前夕,用淺顯的另類角度,來訴說地球憲章在台灣的落實,不妨將今天的地球看成一所自然史博物館,我們希望它不是為了後代看前面幾代
「百年愚行」所留下的「反生態、反自然」的「大崩壞」遺跡,而是能以積極行動維護今天地球生態,保護今天人類社會還剩下的良知善行的活生態博物館。
我們今天在談地球之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的挑戰是複數的、多面的,是來自於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環境、生物多樣性、多元文化、多元族群、在地化的挑戰、國家認同。這個主題很大,都值得我們去發揮。若能以「在地化」的不同形式去回應,未嘗不是好事。
今
天我們談的生態破壞和不永續等問題,都是過去歷史累積下來的「愚行」。同樣地,一百年後我們的子孫參觀臺灣這個自然博物館時,是不是只能看到已經消失的物
種在陳列櫃裡?自然史博物館的功能是讓我們看過去有過,現在已經滅絕的生物嗎?今天要談台灣或地球之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的功能,心態要更開闊,要有走出
來,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準備,例如與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環境的國家公園合作,與相關非政府組織的環保NGO合作,及時扮演當代環境教育的功能。
作
為一個社會學家,我想地球做為一個自然史博物館就是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在一百年或三百年後,在博物館看到的只是消失的自然物種或是人類的良善。如何讓今天地
球能成為一個「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把環境自然帶到我們原來有的,已經走了兩百年的現代都市和工業生活,將之「生態化」、「綠化」,並
把這座生態博物館交給下一代和他們的下一代。
從今天就開始「走向生態」,而不要等三百年後才在博物館「陳列」歷史的地球生態。
(中國時報)
--
單腳踩凳洗碗 防腰痠 每天抬腿 側躺緩疼痛
小
天后蔡依林為了勤練高難度的鋼管等舞蹈動作,導致腰痛到站不起來。其實,不只高難度舞蹈動作會使腰背受傷,平常做家事若不注意姿勢,也易引起腰痠背痛,台
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表示,不對的姿勢及超過30分鐘的勞動,都可能造成傷害。要避免不良姿勢,可準備小凳子等物品,久站時輪流單腳踩在小凳子上,藉由
姿勢的變換,減少腰背的施力也可減輕壓力。
鍾佩珍醫師提醒,有些可以坐著進行的工作,不妨就坐著完成,並且記得要量力而為,只要覺得累時
就應該休息或停止工作,過度的勞動不只是造成傷害,也可能提早使身體機能老化。另外,除了做家事之外,平常最好儘可能避免彎腰的動作,並養成良好姿勢,如
撿東西時應曲膝蹲下而不是只彎背伸手去撿、站時抬頭挺胸縮小腹、坐時坐滿椅子腰背處緊靠椅背等,這些姿勢都可以減輕腰部等肌肉的壓力,減少傷害的發生。
減輕壓力
久站需單腳踩凳子
在廚房洗碗站立時間較長時,可準備小凳子或踏檯,單腳輪流踩上,鍾佩珍醫師表示,這樣可減少站立時對身體的壓力,包括腰、背、膝關節和髖關節等處,都有減壓效果,也可藉輪流踩放的動作,避免身體因維持同一姿勢而導致僵硬,腳掌也可減少久站造成腳底筋膜炎的可能。
取出衣物置高再曬
鍾佩珍醫師提醒,運動以外的彎腰動作因較不易控制力道,加上可能有提重物等外力,容易造成腰部傷害。如曬衣服時,有些人習慣彎腰拿洗好的衣服,再伸直腰晾衣服,反覆多次可能造成腰部負擔。最好將洗好的衣服置於有高度的地方,不需彎腰就能取得,減輕腰部負擔。
拿高處物品需搬椅
很多人都有伸長手取物等經驗,其實這樣的拉背動作對腰背都是不小的負擔。因此,擦窗戶或拿放高處物品時,最好拿張椅子墊上去,不要把背、頸、手臂硬拉直,避免受傷腰。另外,站高作業可減少手臂因高舉而可能導致肩膀肌肉受傷,避免未來關節出現沾黏造成五十肩的機會。
放鬆肌肉
鐘佩珍醫師建議,平時或晚上睡覺時,可採以下3種姿勢,讓過度緊繃的肌肉放鬆,若已經出現不適症狀,也可避免惡化。
單腳倒椅式休息
睡前平躺在床邊或沙發邊的地上,鋪上毛巾或瑜伽墊,較不傷腰和背。將一隻腿舉起,讓小腿自然舒服地倚靠放在床邊或沙發邊,此時腰、背、臀要平貼地板,休息15分鐘即換腳。注意不可讓腰、背、臀離開地面,這樣更容易加重痠痛情況。
身體彎曲側躺
以習慣右側睡的人為例,右側躺在床上時曲膝,在右膝蓋前方放置抱枕,高度不限,將左膝蓋往前放在抱枕上,要注意不可將上半身整個變成趴姿,只要讓腰部放鬆即可。習慣左側睡的人則換邊做。
大腿墊高平躺
身體平躺於床上時,可在大腿下放置1個枕頭,讓腰部可服貼於床墊上,避免睡覺時腰部可能懸空而使力,造成腰痠背痛更明顯。
延緩老化
每周至少運動3次
運動是最好維持身體機能的方式,鍾佩珍醫師建議,簡單的散步就可以達到活動身心的效果。每次散步的時間以20到30分鐘為佳,但仍然應視自身的體力狀況調整,每星期至少3次以上。
另外,鍾佩珍醫師提醒,經常做超出自己體力的家事,不但可能造成肌肉過度勞累受傷,身體機能也會因此消耗的更快,加上年齡的增加,體力相對也會逐漸走下坡,所以,家事最好每天分攤完成,較粗重的工作應請家人一起幫忙。
醫師說
腰痛初期勿按摩
腰痛剛發作時最好就是休息並且冰敷,這時的肌肉處於緊張僵硬的狀態,因此應避免按摩讓症狀惡化。等到疼痛減緩後,再熱敷或按摩幫助血液循環。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