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90608

台大畢業 不排斥起薪2萬2

台大昨天畢業典禮,校長李嗣涔表示,金融海嘯衝擊全球,對台大學生是空前挑戰也是試煉;不過台大畢業生普遍要升學,但也有學生打算先卡位找工作,「先求有、再求好」,若真找不到工作,不排斥月薪兩萬二千元的企業實習。
台大綜合體育館昨天擠進近八千人,很多家長到場參加子女畢典,獻花、拍照,連高齡九十歲的阿嬤都來了。

李嗣涔曾說,今年畢業生是求職史上最難,昨天他在畢典致詞時,以「空前的挑戰帶來空前的冶煉,也可能激發空前的潛能」,勉勵畢業生接受金融風暴考驗。

不過,對許多台大畢業生「畢業等於失業」,台大會計系李雨聰表示,要與班上同學一起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讀碩士。他說,班上約四分之一同學選擇繼續深造,四分之三踏入職場。

台大國企系畢業生何錦屏打算先找工作,考會計師或找會計相關工作,教育部推動畢業生至企業實習方案也不錯,「先求有、再求好」,不會考慮薪水,當作是工作經歷;不過國企系黃同學說,兩萬二實在太少,不考慮。

理工學院畢業生多數要繼續念研究所,台大機械系兩名學生已申請上台大光電所;申請到台大電機所的張浩祥說,「大學學歷太普遍」,取得碩士才有優勢;中文、政治系畢業生則以報考高普考居多。

世新、東吳大學昨天同樣也舉行畢業典禮,世新公廣系徐嘉欣表示,聽學長姊說,今年畢業生找工作很辛苦,自己想找廣告AE相關工作,起薪盼有兩萬四千元以上;東吳企管系湯同學說,決定考企研所,增加自己競爭力。

「大愛迎挑戰」 單國璽勉台大畢業生

台大校長李嗣涔昨天在畢業典禮問學生「傅鐘為何廿一響?」並請來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以自身八十七歲罹癌的故事勉勵畢業生,用「愛」克服挑戰。

李嗣涔說,四年前他在新生訓練時,曾要求這屆畢業生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昨天他在台上問畢業生「你們做到了嗎?」,台下學生同聲回應「做到」。

他還問:「為何傅鐘是廿一響?」、「為何椰林大道種椰子樹?」要畢業生自省是否從生活周遭實踐追根究柢精神;這兩個問題也在批踢踢留言板引發熱烈討論,網友回覆,前者源自前校長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廿一小時,剩下的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至於椰林大道更是考倒在場畢業生,有學生在網路上問,「跟日治時代台大做熱帶植物研究有關嗎?」李嗣涔沒說出答案。

單國璽演講指出,人生像航海一樣,接受不同挑戰。「愛能產生智慧、勇氣、力量」,他勉勵台大畢業生用大愛迎接挑戰,創造人生。

他自嘲人生已到最後階段,對台大畢業生發表談話算是「廢物利用」,但他十分樂意將八年來的人生經驗與學生分享。他還引用大文豪聖奧斯定「懺悔錄」中的名言:「在那裡有愛,在那裡就沒有辛勞;即便有辛勞,辛勞也是甘美的。」

大學生起薪 比去年低2000元

景氣回春,新鮮人沒有職場經驗,如何攻占就業市場?1111人力銀行執行副總吳睿穎昨天表示,提早卡位、培養「職場三多力」、不放棄業務機會,就能打下求職勝仗。

吳睿穎說,1111人力銀行的最新調查,雖然六月景氣稍微回春,製造業、房仲業、服務業的人力需求增多,其中以業務需求量最大,操作、技術、維修服務、行政總務職缺也增加,但整體來說,今年大學生起薪比去年低了兩千元。

他表示,去年新鮮人平均起薪為二萬六一四三元,今年平均起薪降為二萬四一三三元;畢業生對起薪期待也比往年少了三千元,只有二萬二五九九元,弔詭的是,企業願意給社會新鮮人的薪水,卻還比新鮮人的期待多了一五三四元。

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與其說大學畢業生自貶身價,不如說畢業生怕極了失業。在學歷貶值的年代,畢業生甚至從以往先求有、再求好,轉成有就好。

他給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幾項建議:多樣的專業力、多元的創新力、多重的忍耐力,才能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此外,提早卡位、有就好、不放棄業務機會,不少台大國企畢業生,也是從基層業務做起。

(聯合報)
--
校長問傅鐘史 台大畢業生全當

台灣大學昨日舉行畢業典禮,台大校長李嗣涔為考驗學生是否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一連拋出兩個問題:「傅鐘每次為何總是廿一響?」、「椰林大道為何種椰子?」但台下的同學們似乎被問倒了,沒有太多反應,李嗣涔也沒有當場解答。

根據台大校史,台大前校長傅斯年當年曾說過,一天只有廿一小時,剩下三小時要用來沉思,所以傅鐘每次總是廿一響。至於「椰林大道」是台大前身台北帝國大學時期就已成形。為何選擇種植熱帶植物大王椰子?有一說是象徵日本當時的意識型態:以台灣為跳板,放眼東南亞。

東吳大學惜字爐 提醒同學愛物

除 了台大的傅鐘和椰林大道,全台各大學幾乎都有具代表性的景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有個「惜字爐」,約建於民國五十年。校方表示,過去教育不普及,讀書人對 書寫文字的紙張十分敬重,處理字紙不馬虎,都集中燒毀,於是有專門燒字紙的場所如敬字亭。東吳的「惜字爐」也是提醒同學惜福、愛物。

文化仇人坡太陡 學生越走越氣

文化大學有名的陡坡「仇人坡」稱呼由來已不可考。有一說是早期該路段又陡又窄,仇人容易狹路相逢;另一說指陡坡實在太陡,又是上學必經之路,越走越氣,彷彿它是自己的仇人。

東海大學校園內的路思義教堂,一九五四年由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和陳其寬合作設計,屋脊開設天窗,具有「一線天」意涵,由中部邊窗投入的自然光源,隨時間不同變化,為教堂增添神秘感。

東海路思義教堂 屋脊開窗一線天

台大今年碩博士班與大學部畢業生合計近八千人,出席畢典的學生與親友團將台大新體育館擠得水洩不通。去年台大畢典有學生在現場舉旗抗議,今年典禮則氣氛祥和。

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受邀出席台大畢典,他形容人生猶如航海,有時風平浪靜,有時又狂風暴雨,同學們應居安思危、冷靜面對各項挑戰。

求職不易 大畢生兩萬二也好

景氣差,六月究竟是畢業季、還是失業季?許多應屆畢業生以繼續升學、考公職來「避風頭」;準備找頭路的同學則對就業市場很悲觀,打定主意「先求有,再求好」,薪水已是其次了。

求職是今年大學畢業生最大的課題,各大學畢業典禮上,不少學校師長對就業議題千叮萬囑,給畢業生最大的鼓勵。

台大校長李嗣涔三月曾預言,今年大學畢業生求職難度將是史上新高。昨天台大舉行畢業典禮,他說,目前看來景氣雖稍回暖,但畢業生謀職還是比以往困難。

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對畢業生說,找工作時應謹慎思考,要以對自己未來長遠有發展的工作為優先。東吳大學校長黃鎮台提醒同學,永遠要盡心盡力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有交差了事的心態。

「我畢業了!」在高聲歡呼的同時,不少畢業生坦言對未來有點茫然。台大中文系畢業生蔡宛儒說,有許多同學延畢或念研究所,她選擇先工作,「多少會有一點擔心」。在父母的期待下,她打算先準備高普考,希望能抱鐵飯碗。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畢業生邱瑋庭一邊準備公職考試,一邊投履歷,她說,「才剛畢業,有工作就好囉!」

台大政治系畢業生張同學說,自己沒有考上研究所,決定延畢想想下一步怎麼走。台大國企系何同學說,工作難找,教育部推出的企業實習方案月薪兩萬二,他也不排斥。

東吳大學德文系畢業生黃琬翎本來也打算畢業後直接就業,但看到景氣那麼差,最後還是決定「能繼續念研究所就繼續念吧!」

(中國時報)
--
4大學生搶1個工作 畢業季更糟

畢業季來臨,畢業生最怕的就是畢業即失業。根據職訓局的統計,即使四月份加入近兩萬軍職工作,仍然呈現四個大學生、搶一個有效職缺的情況。六月畢業求職潮湧現,情況恐怕更糟糕。

大學畢業者求職今年競爭超激烈,一月到三月,全國各公立就服機構中,每新增一個大學生職缺、同時新登錄的求職大學生人數就有三到五人。最嚴重時,平均九個大學求職者、搶一個有效職缺。

6、7萬人可能沒工作

專家表示,五月份職缺陸續釋出,情況稍微好轉,但六月畢業求職潮湧現,至少有十三萬人將投入職場,現在還沒有做好計畫的畢業生,要有心理準備,可能得面對一段很長的尋職期。據勞委會粗估,扣除職場正常新陳代謝所產生的職缺數,仍有六、七萬畢業生可能沒有工作。

我國四月份失業率比三月微幅下滑,但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沒有跟著降低,仍然維持在五.八六%的高峰,大學以上失業人口仍有十五萬人。第一次找工作的人、平均失業週期已經達到三十五.七九週,將近九個月。

令人憂心的是,失業人數未必反映大學畢業生沒有工作的真實狀況。從主計處的資料可以發現,與去年同期相較,沒有工作,但因為正在求學或是準備升學,而未列入失業人口的大學以上畢業人口,足足增加了五萬人,越來越多年齡在二十到二十四歲的青年族群,延後進入就業市場。

要有多花一倍時間心理準備

Yes123求職網洪雪珍經理指出,今年不景氣,廠商用新鮮人的意願低,從前用新鮮人是基於長期培養人才,用不到、就當作儲備;但現在都要一上班就能上手的人。新鮮人求職,可能得花比去年同期多一倍的時間。洪雪珍建議新鮮人,「耐住性子,不斷求職」。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大專畢業生流向調查分析」,三分之二的大專畢業生認為沒有學以致用,其中農林漁牧科系的畢業生有超過五成認為主修科系與工作內容完全無關,至於觀光服務相關科系學生也達四成一,工業技藝相關科系則有三成九。

這 項調查針對九十五學年度大專及碩士畢業生畢業一年後的現況分析,調查時間是從去年六月到今年一月。相形之下,醫藥衛生與教育是較能學以致用的領域,超過六 成的醫藥衛生科系畢業生認為所學與目前工作非常相關;教育相關科系畢業生,有四成七認為所學與工作非常相關(包括當老師、補教等)。

為了縮短產學落差,中央、元智、淡江等大學規劃有「企業導師」制度,希望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自由時報)
--
「延畢是懦夫」 104老董挨批 撂狠話勉社會新鮮人求職

近 日大學陸續舉辦畢業典禮,推估暑假將湧現三十萬名社會新鮮人求職。台灣大學昨舉行畢業典禮,不少畢業生都因謀職不易而打算念研究所,已開始求職的台大畢業 生則大多碰壁。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前天在成功大學畢業典禮上,以「延畢生是懦夫」激勵畢業生應勇於求職,更引發網友不滿。

驪歌響起
昨近九千名台大碩博士與學士領取畢業證書,觀禮親友超過四千人。李嗣涔致辭時說:「今年畢業生將面臨空前挑戰,但也會帶來空前冶煉,更可能激發空前潛能。」他指出,今年就業市場嚴峻,留學人數不如以往,不少人留在國內深造。

「台大招牌沒很吃香」
多數台大畢業生對就業市場沒信心,認為求職不易,不如繼續念研究所。台大資管系林姓畢業生說:「找工作沒研究所學歷一定碰壁,打算明年繼續力拼台大電機所。」化工系畢業生吳侃庭感嘆念錯科系,「想延畢一年,改考財金所。」
少 數台大畢業生開始求職,但失望居多。國企系林姓畢業生說:「台大招牌沒有很吃香!三月開始參加校園徵才與上網投履歷,至今一通面試電話都沒有。」中文系畢 業生蔡宛儒想考公職,「有個鐵飯碗較有保障。」國企系畢業生何錦屏不排斥參與大專生企業職場實習計劃,「先求有再求好,薪水多少不重要。」
針對眾多畢業生想延畢或考研究所,成大校友楊基寬前天在母校畢業典禮致辭時,以「延畢生是懦夫,讀研究所不該是為了多賺幾塊錢及虛榮心作祟」等言論,激勵學弟妹要勇於求職,卻引發網友批評「延畢是犯了哪條罪」、「剝削階級的屁話」。
楊基寬昨受訪時說,今年三十萬名畢業生要搶六萬個職缺,他只是陳述問題並給直接建議,「怕找不到工作延畢或考研究所,人生首次面對職場就走閃躲路線,這輩子也不會有什麼擔當。」
他強調學歷和成功沒關係,「必須跟逆境正面對決,才有贏過逆境的機會。」
他建議畢業生若待業逾三個月,不妨嘗試「勇者策略」,選擇理想公司,提出其產品問題解決方案,並願在景氣回春前免費上班,「公司若有職缺,肯定優先進用,他的能力也已超過其他空等的畢業生。」

要找到工作恐花半年
1111人力銀行執行副總吳睿穎說,今年職缺偏少,新鮮人可能要花六個月以上才能找到工作,僅工程、機電、財會、觀光科系職缺相對較多,偏學術的理學院和文學院畢業生,建議可再進修應用範圍較廣的研究所,或先選定產業、公司,從業務等基層做起,有經驗後再找機會轉換。
昨也舉行畢業典禮的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則提醒畢業生:「找工作應慎思,以對未來長遠有發展的工作為優先,不要怕吃苦。」東吳大學校長黃鎮台呼籲畢業生:「盡心盡力做該做的事,不要交差了事。」

單國璽抱病勸勉 學生竟打瞌睡

令人感嘆
台大畢業典禮昨邀來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演講,但台下畢業生不是發呆就是打瞌睡,更有畢業生指不知單國璽是誰。台大校長李嗣涔致辭時提到,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須在日常細節上實踐;卻被畢業生批評致辭內容「很無趣」。

首創專刊「緝拿校長」
罹患肺腺癌的單國璽呼籲:「遇到問題要用愛解決,自殺看似一了百了、解決自己問題,卻沒想過會為愛自己的人帶來多少痛苦。」李嗣涔要畢業生自省:「是否在細節上抓住魔鬼,還是被魔鬼抓住?敦品最簡單準則是考試不作弊與作業不抄襲,做到了嗎?」
可惜多數畢業生聽單國璽演講時,不是低頭發呆就是打瞌睡,甚至有人問:「他是誰啊?」還有人說四年前入學時,就聽過李嗣涔同樣致辭內容,「前後呼應、很無趣。」
台大畢聯會今年也首創《畢業專刊創刊號》,詳列「來不及做的九十四件事」、「你是哪種台大人」心理測驗、「百萬大學堂」考題等,其中一題為「台大在校方效率極高的領導下,已於今年四月一日進入百大?」答案是「錯,是愚人節笑話」,頗具反諷意味。
專刊並以「緝拿李嗣涔」開校長玩笑,敘述「李君竟藉人體身心靈研究之名,化身千萬於書頁間」,要求從專刊中找出校長漫畫。曾因研究人體氣功引發爭議的李嗣涔笑說:「不介意開玩笑,專刊好看又有趣!」

(蘋果日報)
--
教育部提案 100學分 大學畢業

台灣的大學生每上一個學分的課,回家花多少時間預複習及寫作業、討論?答案是每周0.5小時,遠低於國外的2至3小時。教育部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提案,要將目前大學畢業學分由128個,降為100學分,以利學生深化學習。

但這項提案一出,也引起不少家長及教育學者憂心,因現在7分就能「進」大學,如100學分就能「出」大學,未來大學生素質恐怕更低落。甚至有學生認為,100學分只要3年就能修完,未來大學等於只要上3年的課,剩下一年可以打工或玩樂。

這項提案是由教育部高教永續委員會中的提昇教學小組提出,由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負責擬案,並在上周送到委員會討論,形成共識。教育部高教司表示,調降畢業學分只要修大學法施行細則,不必送立法院,最快明年即可實施。

蔣丙煌表示,根據他調查台大等校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每修一學分的課,每周平均只花0.5小時備課,原因就在於規定修習的學分數太多,造成「淺碟式」的學習文化,不像國外大學平均只要求100個畢業學分。

但蔣丙煌也強調,即使未來法定的畢業學分數調降,各校系仍可依需求訂更高標準;且各校在調降學分數時,也必須先擬妥配套措施,增加每個學分的「份量」,「如果做不到深碗式學習,就不能輕易調降畢業學分。」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就不贊成大幅調降畢業學分,「站在家長立場,都希望學校多教一點,學生多學一點;各大學的差異很大,不是每個學生都像台大生一樣會主動學習。」也有私校家長擔心,調降學分數後,學校會為降低成本而削減教師數。

全國教師會私校委員會主委黃維富則建議,調降畢業學分一定要做好配套,如改採「學時制」,如規定修2學分的課,作業及討論時間需達每周6小時。

台大、中大:「有助深化學習」

調降畢業學分數,台大、中央等國立大學舉雙手贊成,認為有助深化學習。「學分少一點,學得好一點。」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說,因作業量加重,也會聘更多助教協助教師批改作業。

也有校長認為,如音樂、美術、戲劇、體育等科系,本來就不需上這麼多課,因他們花在練小提琴、鋼琴等練習的時間恐怕更多。

台大主秘廖咸浩說,他還記得當年念台大外文系時,畢業學分多達156個,但一旦課程重到學生無法開發其他可能,就不易培養出具分量的文學家,也會誤導學生多修「營養學分」,學習空洞化。

中大校長蔣偉寧希望可將該校的畢業學分調降到110個左右,每個系都規畫出約15門核心課程,要求做到專業、厚實學習,「讓學生每學期專心地修好4到5門課,不要像現在有學生一學期修30學分還很輕鬆。」

他認為,過去大學教授不敢開太多作業或討論,一方面也是因每周都要改50個學生的大量作業,自己負荷不了;未來調降畢業學分的配套作業,就是要增加助教數,協助批改作業、主持課後討論,教學成本非但不會下降,反而上升。

也是教育部高教永續發展委員會成員之一的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甚至主張完全取消畢業學分門檻,改由評鑑來把關大學教學品質。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表示,如畢業學分數調降,除目前1學分要求上課18小時之外,還可要求課後作業也要18小時,討論需若干小時。

調降學分數是否也會調降學費?楊玉惠說,目前大學日間部學費是以學期計算,與學分數多寡無關;只有夜間部學費是依學分數計算。

私校:「學生恐更混」

台大日前在高教永續委員會提案建議,將現行大學畢業學分由128學分調降為100學分,盼大學生能「深化學習」,但不少私校反對,認為大學生有惰性,此舉只會導致學生越來越混。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表示,這不該用公、私校來分,他認為不止私校會反對,多數大學應該都不會贊同。他指出,應打破「上課時數」等於「學分數」的迷思,不單單只看上課的時數,可從作業的分量加重給學分的比率,改善學生深化學習問題,不需調降學分數。

「不是只有在課堂上課才能給學分。」彭宗平說,只從減少學分,去思考深化學習太過侷限,不妨從課程、作業分量去思考給學分的定義,不一定上課2小時就給2學分,也能給3至5學分。

他提出「課程重整」建議,舉例來說,傳統文科分上下兩學期各給2 學分,何不開一學期3學分的課程,讓學生學習更緊湊,又能在下學期開相關進階課程。此外,理工科以往3小時實驗課只給一學分,何不加重學分數,讓學生自我學習。

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則說,此提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深化學習,避免學生為了修畢學分,每堂課都蜻蜓點水、囫圇吞棗,但減少學分茲事體大,不應只從形式上去思考,應思考怎麼讓學生學習更有效,相關配套措施應建構完成。

李天任說,也有人提出仿效哈佛修32門課,每堂課給3學分的建議,但他認為重點應放在如何把學分數重新規範,而非一味減少學分數,以免有大學生隨便混3年就能畢業。他表示,此提案目前持保留態度,待召開更嚴謹會議討論後再決議。3

(聯合報)
--
新家庭問題 失智症年增萬人

失智人口愈來愈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十六萬人,民國一百四十五年,失智人口將超過六十二萬人,平均每年逾萬人速度成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李明濱警告,照顧失智老人需要更多人力,需要照護體系扶持,社會再不採取行動,家庭跟社會將面臨癱瘓危機;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更擔憂「四、五年級生」晚景,以目前人口老化與少子現象,老了可能沒有人照顧。

台 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根據國內調查結果及國外學者發展的模式推估失智人口,他也發現,年齡愈大,失智症盛行率也愈高,以六十五到六十九歲為例, 失智症盛行率為百分之一點二,七十到七十四歲增加到百分之二點二,八十五到八十九歲高達百分之十六點三,九十歲以上,幾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失智症。

據統計,目前國內每百名青壯年要照顧十四名老人,到了一百四十五年,要照顧的老人將增加到七十五人。湯麗玉說,不只臥床老人需要照顧,失智症患者「好手好腳」,會自己穿衣、吃飯、走路,但會到處趴趴走、走失,甚至會有妄想、幻覺等,更需要人在身邊看著,照護壓力更形沈重。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吳肖琪認為,現行十年長照計畫使用「日常生活動功能量表」評估失能情況,無法反映失智症患者照顧需求。她建議,應規畫認知功能障礙者照顧需求的分級制度。

政府規畫中的長照保險制度,將失智症列為中程目標,失智症協會建議,應提前到近程目標,從輕度開始照顧,延緩惡化速度,才符合成本效益。

為呼籲政府將失智症列為優先健康議題,積極規畫防治照護政策,失智症協會跟世界同步推動「全球失智症公約」簽署活動,民眾可上網(http://globalcharter.tada2002. org.tw/)連署。

就是想不起來… 可能極早期失智

記性不好,常忘東忘西,神經內科醫師說,若經過旁人提醒,還是完全沒印象,或須頻頻回頭看備忘錄,最好到醫院做檢查,有可能是極早期的失智症症狀。

但大家也不必過度恐慌,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記憶力缺損固然是極早期失智症症狀之一,但還是要看遺忘程度,還要有語言或空間等兩種以上大腦功能喪失,才是失智症。

王培寧說,一般人太忙、太疲倦時,也會忘事,屬於良性健忘,往往是事情太多或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失智症患者卻不一樣,不只忘記的頻率較高,就算寫了備忘錄,還是記不得,要不斷回頭看備忘錄,嚴重時,就算經過旁人提醒,還是想不起來,彷彿整件事不曾發生、存在過。

她說,很多人都把記憶力變差視為老化正常現象,只要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就不以為意,但事實上,記憶力變差往往是失智症出現的第一個症狀,「因為近期記憶力受損,失智症患者會遺忘新近發生的事,緬懷過去反而不成問題」。

除了記憶力缺損,王培寧說,也有患者語言能力最早出問題,熟悉的人名、地名或物品,會突然「卡住」,怎麼樣也想不起來,或是空間感喪失,雖沒遺忘回家的路,卻會失去方向感,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回到家。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淵韓指出,有些患者是以空間視野辨識能力衰退、執行功能減退或憂鬱等為早期症狀,這類患者往往較易被忽略,較難在極早期失智階段就被診斷出來。

王培寧說,若發現出現記憶力衰退等十大警訊任何一項,最好找醫師評估,像是進行記憶力測試等,以免錯過在極早期階段就被診斷出來的機會,一旦出現兩、三種症狀,更要趕快就醫。

防失智 打牌不如運動

不少民眾吃銀杏「顧頭殼」,預防失智,神經內科醫師指出,目前只有薄弱證據支持銀杏的保護效用,與其花錢買銀杏,不如多運動、多動腦來得實際。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說,在診間,常碰到患者或患者家屬詢問,吃銀杏能不能治療或預防失智症?她說,美國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讓一百一十八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隨機服用銀杏跟安慰劑,四十二個月後,兩組試驗者的記憶力及轉變為疑似失智症的比率,沒有差異。

至於坊間相傳的維生素E、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雌激素等藥物,因缺乏有力證據支持,加上安全性考量,傅中玲也不建議用於失智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由於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失智症,對極早期失智症患者的建議也一樣。

傅中玲說,耶魯大學研究發現,每天散步一小時、社交活躍的人較不會罹患失智症。她說,不管是在預防或延緩失智症惡化上,散步、游泳、騎自行車、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等都有幫助,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

不過,多動腦、腦部訓練則要趁早,可別等失智症上身,再臨時抱佛腳。傅中玲說,腦部刺激對預防失智症有幫助,但對已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幫助並不大。至於不少民眾相信打牌可以防失智,傅中玲並不建議,「打牌雖然要動腦,但因會長時間久坐,不如運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減緩失智惡化除了藥物治療,可配合非藥物治療,以音樂治療安撫情緒,鼓勵多參加社交活動,採用地中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橄欖油、減少紅肉、可以喝少許紅酒等,都有助減緩腦部退化速度。

健忘天使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徐文俊表示,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如糖尿病、腦血管阻塞等,可能與失智有關,特別是一般小中風,如果血管阻塞部位不是在手腳,很容易被忽略。

(聯合報)
--
失智症盛行率攀升 每年新增數恐破萬人

台灣失智症協會昨發表最新失智症盛行率推估數據指出,民國145年時,台灣社區失智人口將超過62萬人,屆時每100位青壯年人必須照顧75位老人,而照顧失智老人需要更多人力,政府若不未雨綢繆,屆時整個社會將呈現當機狀態。

台灣失智症協會結合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昨日舉辦「關鍵時刻—讓失智不失望」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表示,目前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16萬人,未來每年平均將增加1萬人以上。政府及社會若不採取行動,未來將逐步面臨家庭與社會癱瘓的危機。

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達夫發表我國最新失智症盛行率數據指出,65到69歲為1.2%、70到74歲為2.2%、75到79歲為4.3%、80到84歲為8.4%、85到89歲為16.3%、90歲以上為30.9%。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十年長照計畫將失智症放在中程計畫,但至今未有明確規畫,令有照護需求的失智症患者無法獲得幫助。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景瑞指出,澳洲、韓國、英國、蘇格蘭、挪威與法國,已將失智症列為國家重要衛生議題,國內專家與家屬已擬定十項政策綱領,呼籲政府參考此綱領,儘速擬定明確政策,減緩失智人口增加速度,減輕患者與家屬負荷與痛苦。

打麻將吞銀杏抗失智 醫師:不如多運動

不少人深信鼓勵老人家多打麻將、吃銀杏健康食品,有助於預防與改善失智症,但醫師表示,近年有研究發現,銀杏雖可能具療效,卻也疑似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就現有科學證據來看,多運動、多和朋友來往,恐怕才是最有效,且副作用與風險最低的防治方式。

預防藥物效果有限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表示,許多家屬都盼望只要有一顆藥丸,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至今在預防失智上,藥物不是沒效,就是療效很有限。

銀杏會提高中風風險

以 家屬詢問度前幾名的銀杏為例,因具抗凝血效果,被認為有助預防中風,且具有抗氧化效果,可能有助預防失智。但去年國際期刊神經學上所發表的一項追蹤研究卻 發現,規律服用銀杏雖可減緩輕度認知障礙惡化為疑似失智症,但竟也提高了中風風險,令醫界大感意外,原因還待進一步確認,但此一潛在風險已獲得注意。

此外,傅中玲指出,維他命E、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降血脂藥物(statin)類藥物、雌激素(Estrogen)等藥物,因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及安全性的考量,目前不建議使用在失智症的治療上。

每天散步一小時見效

傅中玲表示,綜合現有各種科學證據分析,要預防失智,運動與活躍的社交生活最有效、證據也最充足。根據耶魯大學學者研究發現,每天散步一小時,就能有效預防失智。一般認為,運動有助於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包括增加腦部血流,可保護神經元,並減少類澱粉斑塊病灶在腦部沈積。

集體的晨間體操、氣功、太極拳等活動,因兼具社交功能與運動功能,更建議老人家可以多多參與。這些活動,不僅有更強的科學證據支持,副作用與風險更是小得多。

許多人以為打麻將可預防失智,傅中玲則不鼓勵。一方面是因為打麻將坐著不動的時間太長,過於靜態恐不利失智症防治。同時,腦部認知刺激活動,對於預防失智症還不確定是否有效,對於是否能改善已罹病者的病情,更是缺乏證據。

(自由時報)
--
圓形花束 適合畢業花禮

又到了驪歌高唱的畢業季節,代表祝福的花卉是謝師、畢業賀禮中不可或缺的禮物,台北花市建議,輕巧的圓形花束象徵「有緣」相聚,相當適合送給畢業同學表達祝福之意。

台 北花市企劃鄧怡菁表示,隨著樂活風潮的流行以及環保意識的抬頭,今年的畢業花禮朝向簡易又生活化的「圓形」花束,由於中國人特別重視緣分,「圓形」的花束 外型,也象徵著有「緣」才能相聚,只要幾朵亮麗的花卉,搭配些許葉材,再加上一二層的簡易包裝,就成了表達真摯情意的花禮。

圓形花束價格上也相當經濟實惠,花費約幾百元左右;若是預算較多則可以依個人需求,增加花卉數量與種類,像是「向日葵」、「非洲菊」象徵陽光的光輝,最適合送給即將踏出校門的畢業生。

芬芳的「百合」,代表友情的真摯,適合同學之間互贈。款款深情的「玫瑰」與溫柔婉約的「洋桔梗」,適合向暗戀對象訴說心中愛戀的話語。有跳舞蘭之稱的「文心蘭」,外型亮麗的色彩帶有前程似錦的意涵,祝福畢業生無論升學或就業都欣欣向榮。

此 外,盆花也受到許多人喜愛,應景花卉以星光燦爛、大岩桐、長壽花,以及蝴蝶蘭最受同學與師長喜愛。「大岩桐」蘊藏著自由飛翔的花語,適合在校生或家長送給 畢業生,祝福畢業生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帶有燦爛人生之意的「星光燦爛」,祝福畢業生隨時都光芒四射,閃耀亮眼。代表幸福的「蝴蝶蘭」及象徵健康 的「長壽花」,則是感念師長教誨的絕佳選擇。

(聯合報)
--
機車分隔桿 高貴易斷裂

台北市機車停車格位旁常設有2支「分隔桿」,避免民眾擅自將他人機車挪移出格位,但塑膠製成的分隔桿材質,經常斷裂、遇熱融化,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統計每個月報修多達70餘支,且每支報價要700多元。

停管處長張哲揚指出,早期考慮過設置ㄇ型鋼,價格雖不便宜,但一定比塑膠耐用,不過新工處認為像路障並不適宜,因此未採用。塑膠式的分隔桿本來就是消耗品,比較不會讓民眾愛車受損,但缺點是易損壞,該處也一直在尋找有無替代產品。

據 統計,目前全市約有3000多支停車用的分隔桿,每支要價約1000元,今年停管處重新招標,價格已跌到700元左右;交工處使用在道路分隔的「軟質桿」 也是同樣的材質,每支單價更高,大約要1200至1300元。交工處解釋說,由於裝設軟質桿常在快速道路、橋梁等地,因此施工危險性與成本較高。

張哲揚說,分隔桿最常出現的情況就是4根接地的螺絲鬆脫,或者是機車排氣管的高溫造成分隔桿融化傾倒,民眾刻意破壞的情形倒不多見,統計今年1至5月報修的分隔桿共370支,大約占總量的一成。

張哲揚表示,許多民眾反映,因為機車停放在最旁邊一格,卻被後來的人移出格位,更倒楣的還會被告發取締,類似申訴層出不窮,停管處每個月開出約2萬5千張的違規停車單,約有1000張會申訴,其中約八成申訴理由都是遭移置而違規,一般來說停管處都會從寬認定。

他說,為避免類似的申訴不斷,未來分隔桿還是繼續要設,且從9月30日起,舊的停車PDA設備汰換後,新機器將有照相功能,是不是遭到挪移會有照片可供查證。

(聯合報)
--
機會褪色 全球最大逆移民潮

金融海嘯席捲下,以往懷著發財夢前往富裕國家淘金的人,現在紛紛返鄉另謀發展,全球可能出現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逆轉移民潮。

數以萬計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外蒙及部分亞洲國家的貧苦勞工,近年來相繼前往當時正蓬勃發展的東歐地區打工,從事低技術的勞力工作,如今因為這些經濟體迅速萎縮而進退不得。

今年2月,捷克政府以免費機票加700美元現金請失業的外勞返國,許多越南勞工卻因為揹負沈重債務而選擇苦撐待變。在羅馬尼亞,上千中國外勞冒著嚴寒在街頭紮營達數星期,抗議雇主積欠薪資。

統 計顯示,自窮國流向富國的移民人數最近出現數十年來首見的減少,藍領與白領勞工都無法倖免。哈佛大學研究員韋德瓦指出,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許多發達經濟 體正在萎縮,但中國、印度等部分發展中國家仍在成長。數十年來代表「機會」的發達國家如今光環褪色,失業率節節上升,對外來勞工的不友善情緒也跟著上升, 移民面臨在異鄉失業或被迫返國的抉擇。

美國、英國、歐洲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新興經濟體過去大舉接納外來勞工,如今西班牙與日本已開始花錢請移民返國,澳洲今年預計減少14%的技術移民,許多國家則要求企業優先解雇外國工人,以保自家人飯碗。

以 美國為例,今年首季由墨西哥前往美國的移民,已較去年同期減少13%,美國的南美洲移民已較2006年的300萬人減少40萬人。在英國,來自波蘭與捷克 的勞工較去年同期大減55%。印尼政府估計,今年會有6萬名印尼勞工因為失業而自南韓、馬來西亞等地回國;許多印度人因為在杜拜的工作機會蒸發而被迫返 國。

對許多人來說,如今祖國可能更有發展,根據韋德瓦的調查,移居美國後回流中國的華人當中,72%表示祖國的專業機會較佳,56%印度人持相同看法。

(聯合報)
--
淘金夢碎 全球移民潮大逆轉

在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衝擊之下,全球已開發國家的失業率節節上升,因為工作機會驟減,加上對外來勞工敵意日熾,最近有愈來愈多赴富國淘金的外國移民紛紛回國發展,可能出現自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規模的移民潮逆轉。

根據《華爾街日報》六日報導,官方和民間機構統計顯示,窮國流向富國的移民,數十年來首次減少。

富國工作機會減 不如歸去

現在不光是孟加拉築路工人、菲律賓傭工、印尼和越南工廠工人、墨西哥建築工人淘金夢碎,大嘆不如歸去,就連先前從全球各地前往新加坡和杜拜工作的金融業者、律師和房地產專業人士也準備打包行李。

墨西哥人向來是美國移民的大宗。今年第一季,移民至美國的墨西哥人,較去年同期減少一三%,自美國返國發展的墨西哥移民達十三萬九千人,甚至多於申請移民美國的十三萬七千人。

印尼官方則估計,約有六萬以上的印尼公民因為失去工作,將陸續自馬來西亞、南韓等國返鄉。在印度,上萬印度勞工被迫自杜拜歸國;而在英國,波蘭和捷克等歐盟新成員國的登記勞工數,今年第一季比去年同期大減五五%。

窮國勞工從富國匯款回老家的金額也逐漸縮減,這意味外籍勞工收入減少,人數降低。世界銀行估計,今年外勞匯回祖國的僑匯將比去年的三○五○億美元減少約八%。

選擇返中印兩國 人數激增

專 研移民趨勢的美國哈佛大學資深研究助理韋德瓦(Vivek Wadhwa)指出,美國原是移民夢土,如今光環銳減。據他研究,有七二%移民美國而後歸國的中國人認為,中國的工作機會較佳;持此看法的印度移民也高達 五六%。韋德瓦估計,未來五年選擇返國的中國和印度技術移民將達廿萬人,相較之下,過去廿年的總數也不過十萬人。

全球第一波大規模移民 潮,發生在十九世紀末,數百萬東歐和地中海國家移民湧向北美、澳洲、南非和南美。第二波移民潮在柏林圍牆倒塌的一九八九年前後湧現,於廿世紀末、本世紀 初,達到最高峰,拜經濟急速發展之賜,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吸引大批外籍勞工前往淘金。相較於一九九○年的九%,二○○七年外籍勞 工佔美國勞力市場比率已飆升至一六%。

西、日鼓勵外國移居者返鄉

在保障本國勞工工作權的壓力下,近來富國無不加強簽證申請限制,讓外國移民難以入境或居留。西班牙和日本政府甚至花錢鼓勵移居外國者返鄉,澳洲今年則打算將技術移民名額縮減一四%,而馬來西亞已凍結移民工作簽證,要求企業優先解雇外籍員工,保障本國勞工飯碗。

然 而外國移民流失,對富國不見得是好事。韋德瓦指出,在澳洲雪梨或美國鳳凰城,外國移民一直是支撐房市的主力;失去低廉的外國勞工,未來景氣復甦時,雇主必 須花更多錢聘用本國勞工。外國移民也可帶來多元文化,以及更多創新和活力。據統計,二○○六年美境申請全球專利的件數,四分之一來自外國移民發明家。一九 九五至二○○五年間,加州科技重鎮矽谷的新創企業中,多達五二%係外國移民創辦。

(中國時報)
--
節能減碳 火車巴士不夠綠

一般認為,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為節能減碳的作法,美國的一項新研究結果指出,大眾運輸不如想像來得「綠色」。

有 人認為搭火車、坐公車要比搭飛機來得環保,並且儘可能避免使用汽車。但是戴維斯加州大學的環境工程專家柴斯特(Mikhail Chester)與霍華斯(Arpad Horvath)指出,政府與一般人普遍以排氣管的排放量作為是否環境友善的依據,然而實際狀況並非如此簡單,將一些受到忽視的因素加入其中後,將發現有 些運輸系統其實並不綠色。

以汽車為交通工具為例,他們指出即使是駕駛越野休旅車,都比搭市郊的火車,對環保更有利,因為這其中還涉及座位使用率,以及火車這種運輸模式潛藏的碳成本。

另一個例子是以石油、天然氣、燃煤為動力的火車。波士頓的地鐵系統能源使用效率很高,但問題是地鐵能源有八成二來自石化燃料。相反的,舊金山鐵路系統較不節能,但卻更符合綠色運輸原則,理由是它只有四成九的電力來自石化燃料。

研究中說,「排氣管」的商數,並不包括來自建造運輸基本設施,例如鐵道、機場大樓、道路等的產生的廢氣排放,也不包括在使用年限中,維護這些基礎設施造成的碳排放。

然而這些一般人不重視的因素,確實會造成全球暖化的負擔。事實上,這些因素造成汽車增加六成三的「排氣管」排放,對飛機增加三成一,對火車增加五成五。

另一個在綠色運輸受到忽略的變數是座位使用率。轎車若坐滿4人,每人每公里製造的溫室氣體可能比只坐了四分之一乘客的市郊火車來得少。

柴斯特與霍華斯說,政府的決策一向是以汽車、巴士、火車、飛機的排氣管排放量為準,忽視了汽車製造、維修,基礎設施提供、燃料生產所製造的廢氣。而為讓綠色運輸投資獲更大效益,決策者應將某種形式運輸的全部環境成本,包括運輸系統的完整壽命均計算在內。

(聯合報)

--
台北捷運內湖線 月底可通車

接連兩天的捷運內湖線履勘作業昨天完成,只有一項須在營運前改善:須在松山機場一、二航廈增設通往捷運車站的相關標示,忠孝復興站也應增加通往內湖線的標示;由於改善事項難度不高,月底可望如期通車。

交 通部組成的履勘小組接連兩天進行內湖線土建、機電及營運等項目實地勘查及模擬演練,會勘結束後,履勘小組召開總結會議。交通部路政司長祁文中表示,各組發 現的改善事項共16項,其中一項須在營運前改善,13項是不影響行車安全的一般注意改善事項,還有兩項是後續建議改善事項。

由於松山機場站會有提著大包小包行李的轉乘旅客,先前曾提到松山機場站電梯可能太窄的問題,祁文中說,這次履勘中沒有委員提及此問題。

在 一般注意改善事項中,由於內湖線與木柵線分屬不同機電系統,內湖線通車後,原木柵線營運列車須「暫時除役」,由市府進行修改及測試,履勘委員也要求須確認 安全無虞才能加入營運;另履勘委員發現內湖線12個車站總計僅有1064個自行車車位,平均1個車站僅88個,基於鼓勵綠色運輸,要求全面檢討增設自行車 位。

在後續改善建議事項中,履勘委員建議,往後通車路線在初勘及履勘時就要先邀請無障礙團體來檢視,以確定車站無障礙設施符合需求;先前有沿線居民抗議內湖線高架段太吵,履勘小組認為,雖然高架段噪音檢測數值符合管制標準,但仍建議針對民眾陳情反映的路線,要持續監控及改善。

至於內湖線的通車日期,行政院已核定本月底完工通車,但祁文中說,通車日期由市府決定。

(聯合報)
--
飛躍的羚羊/王道還

東非草原上,羚羊是身形優雅的草食動物,主要的天敵有獵豹、非洲野狗、土狼。

獵豹是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一九六五年科學家在肯亞測量一頭成年雌性的速度;牠體重卅五公斤,起步十八公尺之後,再跑兩百公尺平均只要七秒,等於時速超過一百公里。

後來另外一個研究團隊利用獅子獵殺各種動物的影片,算出羚羊逃命的秒速可達廿六公尺(時速近九十四公里),低於獵豹。但是獵豹身體較重,衝刺個五百公尺,體力就不濟了。因此獵豹總採取出其不意的策略:事前慎選對象,然後潛進、暴起突襲,務求一擊而中。

非洲野狗、土狼的體型較小,靠合作維生,速度未必輸給羚羊,但是耐力更大。牠們發現獵物後,通常並不刻意匿蹤潛進,而是一擁而上。不過野狗或土狼追逐羚羊,與獵豹不同,並不從一而終;牠們得判斷哪一頭值得繼續追下去。

生死關頭 還搞花俏飛躍

至於羚羊,死命奔逃、全力擺脫追殺,不在話下。有趣的是,儘管羚羊急於逃命,卻不時表演「飛躍」的絕技:四肢打直,騰空躍起。更絕的是,有時羚羊一發現危機逼近,就會原地反覆飛躍。

羚 羊在生死關頭,還搞花俏噱頭,著實引起了學者的興趣,提出了許多假說。到了廿年前,才有學者以田野資料研判,羚羊的飛躍表演無異於「誠信的廣告」,目的在 說服追逐者:我體格好、耐力足,您就省省力氣吧!因為野狗、土狼在追逐過程中,往往會放棄愛現的個體,轉而緊釘那些不會現、不愛現的。

廣告目的是傳布訊息。可是收訊者必須判斷訊息的真偽。過去許多廣告都注明「童叟無欺」,表現了廣告主對於收訊者的體貼。無奈「童叟無欺」本身也是廣告。難怪會有以驗證為主要內容的廣告問世。哪知這邏輯早在生物界演化出來了。

以身殉教 為了名垂不朽

以花俏的飛躍,展示遊刃有餘的體力,不由你不信。那抽象的人文理想,例如信仰,怎麼辦?

以奇蹟、神蹟為基礎的宗教,往往以領袖、信徒的「非常」苦行展示信仰之虔誠。羅馬帝國時代,源自猶太教的基督教竟然成為西方的普世宗教,殉教者悲壯事蹟的動人力量,功不可沒。

如 小亞細亞主教聖依納爵(St. Ignatius),據說是施洗約翰的弟子,但是生平不詳。他史上留名,全因以身殉教。傳言他被解送羅馬途中,信徒打算營救,他拒絕了,視「模仿我主受 難」的機會為恩寵。結果被判死刑,在競技場上遭獸咬死。聖猶斯定(St. Justin)的故事更具啟示:他直到目睹基督徒殉教的勇烈才皈依,最後以身殉教。

相較之下,世俗生活中,所謂「聽其言,觀其行」是莫可奈何的處世準則。至於政治人物讕言「已有被關、被判刑的心理準備」,哪比得上乩童以刀梯、狼牙棒表演的神通?

(聯合報)
--
黑盒子/潘震澤

最近《星際爭霸戰》電影重拍,那句讓人熟悉的道白:「太空,最後的未知領域。」(Space, the final frontier.)再度讓人回到過去。其實,人體也有一塊最後的未知領域,那就是我們的腦子。

人腦是掌管感覺、運動、記憶、語言以及思想的中樞;頭部受外力撞擊、腦組織受微生物感染、腦血管遭阻塞或破裂,或是某些物質在腦中堆積,都會造成腦神經退化死亡,輕則喪失部分身體功能,重則陷入昏迷,在在顯示人腦的重要。

然 而,人腦也是體內最難研究的組織。一來,腦子包在堅硬的腦殼裡,肉眼根本看不到;再來,研究死人的腦子,無論大體還是顯微解剖,也看不出任何功能。二十世 紀以前,神經學研究就只有觀察及測試病人行為表現,然後等死後再把腦子取出,看看可有什麼明顯可見的缺失。想要在活人研究特定腦部功能,可說門都沒有。故 此人腦給稱為「黑盒子」,其來有自。

近百年來,科學家已經在人腦這個黑盒子開了許多扇窗子,可讓人一窺究竟。最早是有腦部立體定位儀的發 明,醫生可把腦殼鑽個洞,按座標把電極或針頭插入腦中特定部位,進行刺激、破壞、記錄以及注射等操作。再來有腦電波的紀錄:把兩個電極貼在腦殼上,就可以 記錄到兩點間的電位差。晚近則有各式各樣的非侵入式掃描儀器,可觀察活體人腦的結構甚至功能。

在腦中插入外物,難免造成傷害,故以動物實驗為主;在人身上,只用於少數神經退化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未來的理想,是從腦殼外就能刺激深層部位的腦區,而無需插入電極。

至 於腦電波,是腦殼下方成千上萬個神經細胞放電所造成的場電位,離真正的神經活性差得很遠。有人打過比方,說以腦電圖看腦功能,就好比把一根麥克風放在北京 市上空,試圖藉此了解中國人,是一樣的遙不可及。饒是如此,腦電圖還是便宜好用的神經學檢驗工具,對睡眠研究更是重要。

新式腦部掃描工具的問世,算是給人腦這個黑盒子開了一扇大窗,但無論空間與時間的解析度都還有待加強。至於更大的挑戰,是解開從基因、蛋白分子、細胞、線路,一路往上到意識與行為的整合之道。人腦能否打開人腦這個黑盒子的弔詭,只怕還得困擾科學家好長一段時間。

(聯合報)
--
SOS商店 只賣窮人且限量購買

的中產階級,許多針對窮人開設的特殊商店順勢崛起,業者除了想善盡社會責任,也希望兼顧獲利。

斯洛伐尼亞和塞爾維亞近來都開設「SOS」商店,只接受官方登記的低收入者,要有特殊卡才能進店購買,並限制每人每天可購買的數量,月收入低於200歐元的民眾,可在該商店購買價格較一般商店便宜20%的商品。

塞爾維亞商業部長米洛薩耶維克(Slobodan Milosavljevic)在SOS商店開幕儀式說:「我們認為這是新的零售概念,且是對其他零售商的挑戰。」

沒錢… 逛店也要有尊嚴

在斯洛伐尼亞這類商店的開設主要是基於社會責任,但在塞爾維亞,蘋果(Jakuba)連鎖零售商也希望能像沃爾瑪等折扣商店一樣能夠獲利。

蘋果執行長米斯科維說:「我們並不專注於獲利,而是對窮人的社會責任。」光是在貝爾格勒就有5萬名退休人員每月靠50歐元至100歐元(68美元至136美元)維生,而且只買麵包、牛奶和雞肉。

蘋果上月開了第四家店,並希望能在塞爾維亞各地拓展,米斯科維說:「我們不希望人們有走進倉庫的感覺,而能有尊嚴的逛店。」

零售占塞爾維亞國內生產毛額(GDP)17%,今年前兩個月零售衰退16%。英國零售調查公司Planet Retail預測今年塞爾維亞人均零售銷售額將減少7%至1,317歐元,只有鄰國克羅埃西亞的一半,也低於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

憤怒! 為何貧富差距大

連年戰爭、經濟制裁及管理不善,使塞爾維亞的中產階級在90年代幾乎絕跡,但過去幾年來經濟穩定起飛,也使愈來愈多人買得起最新款汽車和出國度假。但塞爾維亞商務部分析師尼可立克表示:「金融危機已嚴重傷害中產階級,整體社會結構退化。」

68歲的退休經濟學家斯敏女士,是SOS商店的顧客,她不是感到傷心而是憤怒,她說:「我的退休金只有200歐元,只買得起這些,太丟人了。」

挑戰… 低毛利快速付款

蘋果連鎖店採取低利潤、快速付款的模式,挑戰塞爾維亞的一般經營模式。米斯科維表示,塞爾維亞商店的平均毛利率是30%,但該公司採取低毛利策略,他說:「我們的毛利率只有5%至6%,但營業額卻是一般超商的三倍至五倍。」

米洛薩耶維克表示,SOS模式也很吸引供應商,因為會在30天至45天內付款,比平常的120天至180天快許多。

(經濟日報)
--
見不得人的口味/王宣一

食物的品味真的見人見智,我自己就喜歡吃一些所謂「見不得人的食物」,這些東西味道很土,色澤可能也有點嚇人,例如說醃過的桃子和李子,尤其是那種黃色的小李子……。

「在 公眾場合吃泡麵是不道德的。」我的一位朋友這麼說。最可怕的就是搭乘長途飛機時,黑漆漆的客艙裡,突然傳出了泡麵的味道,一時間,甚至睡到一半的客人,都 會被泡麵的香味吸引,大家紛紛開始找服務生要泡麵,一年吃不到一次泡麵的我,也常忍不住那樣的香味誘惑,如果說那時刻,泡麵沒有了,那麼也許有人會站起來 揍人。

另一位朋友在大阪機場的國泰航空頭等艙的貴賓室就差點為了泡麵揍人。不久前她在那裡拿出自備的泡麵加熱水時,被三位服務員衝上前來 勸阻,服務生說貴賓室不可以沖泡麵,可是我朋友兩歲的兒子非常想吃,她對服務生說,泡麵不是你們日本的家常食物,為什麼在貴賓室不可以吃?服務生的理由是 「西方人不習慣這味道。」朋友哀怨地說,是貴賓室的貴賓受不了這些「低俗」的口味嗎?

重味道的食物如臭豆腐、乳酪、榴槤都是很影響嗅覺 的,但不曾聽過有什麼場合不可以吃乳酪,原因是西方人習慣了。東方人呢?文化地位顯然不同。甚至當一位美女說她愛吃臭豆腐,會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但如果 說她愛吃乳酪,可能會被稱為有品味。食物的品味真的見人見智,我自己就喜歡吃一些所謂「見不得人的食物」,這些東西味道很土,色澤可能也有點嚇人,例如說 醃過的桃子和李子,尤其是那種黃色的小李子。

記得小時侯媽媽常告誡我不要在路邊買醃漬的零食,像是青芒果乾、醃李子桃子芭樂,那些大都是 還未成熟自己掉落下來,或農人為了增加果子的養分和糖分,採摘部份青果,以維持恰當數量的果子受到好的營養。媽媽說那些路邊攤在醃漬時加了很多色素和糖 精,而且醃漬東西的環境大多不衛生,會引來很多蒼蠅。所以有些攤販在賣醃漬品時會用一些鐵絲做成一個簡易電扇,尾端綁一根布條來驅趕蚊蠅。雖然媽媽是這麼 交待,但我還是三不五時會買幾個來吃,不過吃了這些青果醃製品,有時舌頭嘴唇都沾滿了色素,媽媽一看就知道。

現在街頭也還能買到醃漬水 果,製作方法改善很多,用鹽去澀味,用糖和薑茉醃漬,色素沒了,糖精也沒了,但好像只要去掉那些不健康的添加物,風味也就沒了,添加物真真真是致命的吸引 力啊。有時給家裡的貓開罐頭時,那種撲鼻而來的香味,比我煮的新鮮的魚蝦還受到它們的青睞,雖然我家的貓挑嘴,只喜歡某幾種罐頭食品,但那吸引力還真是扺 擋不住。

我有機會吃過不少高檔的鮑魚,可是有時侯卻很想吃一罐沒煮的墨西哥車輪牌鮑魚罐頭。小時侯參加喜宴時,辦桌的師傅就那麼直接的將 一個鮑魚罐頭打開切片,旁邊放些美乃滋,甚至還要將空罐子一併放在盤子裡以徵信大眾,我有時侯對香港大廚炆了數天的糖心鮑魚沒興趣,心想何不來上幾片車輪 牌鮑魚罐頭就好?但這個祕密始終不敢對別人說,這些見不得人的食物,見不得人的口味在我的味蕾裡也揮之不去啊。

(中國時報)
--
樹木保護 可以再進化/潘翰聲

台 北縣中和市長邱垂益耗費上百萬公帑,買下台東池上鄉一株五百年茄冬老樹,以作為錦和運動公園綠能休閒咖啡觀光園區的「中和樹公」,不料卻在媒體面前扭傷腳 踝住院開刀。多家電子媒體報導「老樹顯靈斷腳筋」,並渲染「樹幹上出現類似五官形狀」,將一個樹木保護的重要案例搞成靈異傳說,同時又是媒體弱智化的負面 教材。

不論哪個人類文明的傳統,面對百年老樹的龐大身軀,莫不懷有崇敬或畏懼之意,如客家庄的伯公樹更同時具有文化與生態的意義。在台灣 社會,前幾年房地產市場興旺,東部許多鄉野老樹都被垂涎覬覦,遭建商論斤論兩挖來都市做造景。現在竟然連樹公都可以用錢向窮鄉僻壤買來,這種粗魯的暴發戶 行為,竟然由政府主導示範,放任老樹被挖走的台東縣政府,和主管全國生態保育的林務局,當然多少要擔起責任。

在對抗氣候變遷環保綠旗下, 已經少有開發業者敢隨意砍樹,取而代之的是「樹木移植」技術萬能思考。短視的建商只求售屋時有漂亮大樹幫忙促銷,無知的住戶卻不瞭解樹木必須從小照料才會 長得好,老樹的價值就在時間,一點都急不得。老樹被斷手斷腳強迫搬家,未來若能走出加護病房從鬼門關前折返,往後的歲月也難以長得健康茁壯。

市 公所得意洋洋地指點被截斷的殘枝吐出綠芽,其實專家都還不敢大意,擔心這是老樹為他在地球上求生的最後一點力氣。當年在台南二中紅樓拆除新建工程中,我親 眼目睹老榕樹迴光返照的悲哀,至今仍刻骨銘心;衷心希望這棵老茄冬可以活下來,但官員不該藉此沾沾自喜,更期望社會能深切反省,改變「移樹不是砍樹」的習 慣。

台北市郝龍斌市長上任以來,從松山菸廠、國際花卉博覽會場館建設、捷運沿線行道樹、各大小公園地下停車場開發,粗估樹木移植數量應該三千株以上,大大抵銷歷年植樹節成果,甚至教育局在大巨蛋BOT案整地過程,一再將老樹說成「地上物」,令人情傷。

台 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開發案,最初規畫必須移植兩百多棵,在地方居民與環保團體努力下,最新變更後的設計案,由樹木保護委員會進行審查,要求降到八十七棵 以下。以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看法,絕對可以在不移動絕大多數樹木的前提下,讓自行車經由公園連接跨堤平台,進入河濱公園。

樹木保護自治 條例是少見進步的地方法規,其中更有「群體樹木」條款,來導正一般人「見樹不見林」錯誤心態。這次被迫遷的台東茄冬老樹截肢斷根後還有三噸重,可想見其原 本二十七公尺高的大綠傘,庇蔭多少生靈。而客家公園預定地上蔚然成林,鳥會調查高達二十五種以上野鳥,以三公頃土地面積密度極高,甚至白天有大冠鷲、晚上 有領角鴞等猛禽,還有螢火蟲、貢德氏赤蛙等生態。若樹保會議引用「群體樹木」加以保護,讓這進步條款加以落實,將是地方樹木保護工作的大大進化。(作者為 綠黨發言人

(中國時報)
--
世界環境日的考驗/吳挺鋒(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教授)

聯合國發起的世界環境日甫於六月五日度過。從一九七二年的倡議起算,人類(被迫)認真面對環境議題已逾三十個年頭。然則環境保護運動的進展與它所面對的考驗,卻依然存在著進進退退的拉鋸。

這是因為,當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時,同一時間的資本主義也以「全球化」之姿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宣示主權。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貌似均質化的圖像背後,卻處處可見極不均衡的發展落差:南與北、貧與富。也因如此,天災與人禍所構成的完美風暴屢見不鮮。

聯 合國人居署稍早宣布,人類在去年首度達到了都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里程碑。但在這個都市化高潮的背後,卻也存在著高達十億左右的貧民窟人口窩居在第三世界 的大都市裡。史學家戴維斯(Mike Davis)便言,這股失控的都市貧窮化趨勢,主要反映了過去三十年來全球化如何擠壓第三世界國家農村人口的資本暴力。這群遷居都市的貧民除了被迫「自立 造屋」爭取都市居住權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地多半容易遭受洪災、土石流、地震等威脅。即便是一場小火,都可能讓因陋就簡的貧民窟付之一炬。

在 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進行無遠弗屆的整合背後,同時也把它的災難進行了一場地理性、社會性的再分配。例如,當西方享受著資訊科技的便利、想像各種E化革命的可 能性之際,龐大的電子廢棄物則是不斷地往西非、中國、印度等地傾倒。那些迎接廢棄物的人們,絕大多數是都市貧民,同時不乏兒童參與敲打、熔解的「再利用」 工作。其結果不只是這些人直接暴露於有毒物質之中,即便是「再利用」過後的最終廢棄物,也嚴重汙染了土壤與水。

在全球範圍裡,若真要拯救 環境,實不能把屁股對著第三世界的貧窮現象。所謂的廢棄物云云,說穿了便是特定社會關係所體現的排泄物。在一端,西方消費主義的暴飲暴食與豪奢人們透過全 球化的馬桶,把實現物慾後的排泄物沖到了第三世界;而在另一端,資本主義則不斷創造出無法正規謀生的窮人,這些人雖然為數眾多,卻邊緣至極,連產業後備軍 都稱不上,僅能恆久地承接排泄物維生,也因它付出健康與生命的代價。

認知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普遍性風險,而產生普遍性的道德與行動 是正確的。所有人都應該是理論上的地球公民,並履行其環境義務。然而,我們也應該同時意識到「一個地球,兩個世界」的冷酷現實。如果地球公民各自被貼上貧 與富的標籤,則其惡果將不只是人對自然的摧毀,也包括了人對人的剝削,甚至十足反諷地,衍生出老天爺對窮人的無端懲罰。

一九七二年,世界環境日與資本主義全球化在同一個起跑點競賽;到了二○○九年定點檢視,我們不免發現世界環境日的考驗更甚以往。

(中國時報)
--
學者研究:5鄉鎮罹癌率 六輕「顯著相關」

雲林委託調查 學界首度發表

六輕排放的揮發性氣體與當地民眾健康有「顯著相關」!台大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受雲林縣環保局委託調查,剛完成的「空氣污染對沿海地區環境及居民健康影響風險評估」報告,得到癌症發生率明顯增加的驚人結論!

六輕運轉10年 癌症發生率增

報告顯示,台塑雲林六輕所在地麥寮鄉及周遭台西鄉、東勢鄉、崙背鄉、四湖鄉,五鄉的全癌症發生率,在六輕一九九九年開始排放揮發性有機物(VOCs)之後,顯著增高,例如台西鄉的肝癌和全癌症的發生率,就分別成長了三成和八成。

詹 長權表示,他採用三種研究方法:首先是以一九九九年六輕開始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為基準年,從衛生署、內政部、健保局等單位調閱人口死亡、就診及罹患癌症相關 資料,比對運轉前後數年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其次是選擇六輕周遭十公里麥寮、台西、東勢、崙背、四湖、褒忠六鄉為暴露組,十公里外選擇都市化程度相當的莿 桐、虎尾、二崙、元長為對照組,比較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

第三是從環保署調閱連續十三個月空氣監測資料,研究空氣中揮發性氣體高時,當天因循環系統急性疾病就醫患者數量是否也跟著增加。

這 項研究為期一年,是學界第一次公開相關研究報告。結論如下:台西惡性腫瘤與肺癌死亡率在六輕運轉的四至六年,比運轉的一至三年明顯增加;台西與麥寮在六輕 運轉前後,肝癌死亡率高於對照鄉鎮;台西、東勢鄉、崙背鄉、麥寮鄉與四湖鄉的全癌症(各種癌症都統計)發生率,在工業區運轉後,比運轉前高,或是隨著時間 變長而增高。

麥寮鄉急性骨髓樣白血病發生率在運轉後四至七年,顯著比運轉的一至三年高;台西與麥寮的肝癌發生率及麥寮急性骨髓樣白血病發生率,在運轉期間顯著高於對照鄉鎮。

從二○○一年至二○○六年,環保署監測台西的二氧化氮與臭氧,及崙背的懸浮微粒與二氧化硫濃度高低,也對測站周邊十公里內民眾健康產生影響,因此發生循環系統疾病而就醫住院人數亦顯著增加。

詹長權表示,死亡率跟民眾經濟情況、就醫品質有關,發生率比較精準,所以這個研究著重在癌症發生率研究。研究結果很清楚,即六輕排放的揮發性氣體與當地民眾健康有「顯著相關」,政府應儘速進行後續流行病學研究,控制干擾因子,釐清暴露與健康效應間關係,保障當地民眾健康。

台塑:環局多次稽查 均符標準

對此項調查,台塑強調,已做過健康風險評估,縣環保局也多次稽查並採樣檢驗,結果均符合標準。台塑麥寮管理處也指出,癌症發生的原因很多,歸咎於六輕運轉過於偏頗。











台西苯濃度 致癌風險3~43倍

環 保署二○○七年三月在台西架設光化測站,詹長權調閱該監測站設站後連續十三個月的監測資料,發現空氣中總揮發性有機碳氫化合物以Alkanes(烷類)最 多,占總有機性揮發物六成,其次為Aromatics(芳香族)及Alkenes(烯類),而讓人聞之色變的苯(benzene)也在其中。

石化工業常用苯當溶劑或以苯為原料合成苯乙烯等化學物,苯進入身體後,影響細胞功能,演變成慢性苯中毒,抑制細胞生長,引起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減少。大量暴露在苯的環境中,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頭暈和神志不清,也有可能和基因結合突變,導致癌症,常見為血癌。

台西光化測站測量到苯十三個月的平均濃度為0.47PPb,若以美國加州環保署或聯邦環保署致癌風險值估算,台西居民長期暴露於現在這個環境下,終生致癌風險約為美國容許致癌風險值三倍至四十三倍之多。

詹長權說,工業區林立的義大利,二○○四年學者Belli追蹤研究住在石化廠附近二公里內三個鄉鎮居民因肺癌、肋膜癌、膀胱癌死亡情形,結論為距離石化廠越近,這三種癌症死亡率越高。

義大利學者Benedetti,二○○一年研究十二篇工業區居民暴露與肺癌、淋巴癌之間關係,七篇研究顯示,肺癌與居住接近工業區相關,二篇顯示淋巴癌和居住地接近工業區相關。

台大醫學院環境暨職業醫學科教授郭育良也指出,國內外已有文獻顯示,輕油裂解所排放的污染物可能造成罹癌風險增加,相關疑慮的確有探討空間。此外,有些致癌化學物質對於生殖系統與下一代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建議政府深入研究與探討。

衛生署高層官員表示,用全癌症發生率來進行這類研究,會有很多干擾因子(其他的致癌因子),該研究尚屬在尋找假說的階段,恐怕還無法驟下結論。

環保人士喊:淘汰高污染產業

對學者驚人的研究報告,官方說要更謹慎研究,民間環保人士則認為,短期內要淘汰高污染工廠,長期而言,台灣石化產業結構需要調整。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會針對詹長權的報告數據、論點加以研究,並邀請其他專家學者多提供意見,求取嚴謹的結論。他承認,環保署在六輕地區曾測量到部分污染物超出標準,對當地會有更多管制。

目 前為台北醫學大學榮譽教授的前環保署長陳重信說,當初看見衛生署一份二○○六公布的報告,雲林癌症死亡率遠高於其他縣市,甚至是其他縣市二倍之多,尤其肝 癌發生率特別高,他聯想是否跟六輕有關,積極派員檢測,由於六輕靠海,在海鹽侵蝕下,排管容易鏽蝕,導致乙烯等氣體外洩,屢遭環保署處罰。

陳重信表示,雲林是台灣最貧窮的縣份,居民都屬經濟弱勢的一群,在這個區域內,有這麼龐大的石化工業,牽涉到的是「環境正義」的問題,各界應給這些經濟弱勢民眾更多關懷,政府也應該嚴肅評估,還需不需要這種高污染的產業?

環保團體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說,六輕工業區內工廠數目多,空氣中常瀰漫各種揮發性有機物會飄出的怪異氣味,這些揮發性有機物包括含苯的芳香族化合物,都有致癌性。

謝和霖說,台西由於東北季風狂吹,影響相當嚴重,褒忠距離比較遠,影響相對減小。治標方式是停止工業區擴建,淘汰高污染工廠,尤其許多工廠製造PVC(聚氯乙烯)塑膠用品,製程中排放許多有毒氣體,都是致癌物,台灣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階段,根本不需要這種產業。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環境醫學所教授郭浩然表示,政府不能等到問題擴大、居民陸續受害才來研究,現在就應儘速監測環境中相關致癌物濃度與分布,並針對周遭居民蒐集檢體,進一步檢測是否已出現癌症早期指標,例如染色體的異常變化等。

(自由時報)
--
牙根卡進鼻竇 發炎2年治不好 醫:拔牙後常鼻塞速就醫 引發蜂窩組織炎恐致死

一 名女子近兩年飽受鼻竇炎之苦,就醫檢查發現她左側鼻竇中有異物,取出來看竟然是一顆牙,推測是兩年前拔智齒時,斷裂的牙根卡進鼻竇,才造成反覆感染,引發 「齒源性鼻竇炎」。醫師提醒,民眾若拔牙後,出現常鼻塞情況,有可能是牙根已穿進鼻竇,若不治療,有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嚴重可致死亡。

照X光即可發現
收治病例的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贊仁說,這名三十多歲的女子,就醫時自述常鼻塞、鼻涕倒流,怎麼治都治不好,而她曾在兩年前拔除智齒;結果在她的左側鼻竇找到一斷裂的牙根,是導致齒源性鼻竇炎的元兇。
邱贊仁表示,齒源性鼻竇炎在鼻竇炎患者中約佔一至二成,若不把異物拿出,細菌可能蔓延,一旦產生蜂窩組織炎,有致死的危險。
邱贊仁說,鼻竇中的上顎竇與上排牙齒位置相鄰,就像二樓地板緊貼著一樓天花板,兩者間只有層薄薄的骨頭,當牙根穿過骨頭卡進鼻竇,或口腔細菌經由與鼻竇相通的瘻管跑進無菌的鼻竇裡,便會引起鼻塞、鼻水倒流、濃鼻涕等鼻竇炎症狀。
開業牙醫蔡珍重解釋,牙醫師拔牙時,往口內施加的壓力,可能導致牙根斷裂或粉碎,此時牙醫師應會發現,而將斷裂或粉碎的牙根清理出來的過程,有可能造成部分牙根掉入上顎竇引起齒源性鼻竇炎。但他強調,這只要照X光即可發現。

須開刀取異物根治
邱贊仁強調,若禍首是異物,如牙齒或牙根掉入鼻竇中,則須開刀取出,才能根治鼻竇炎。國泰內湖診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德種則提醒,當鼻腔只有一邊感到鼻塞、酸脹、流膿性鼻涕,且之前這側患部,有拔過上排智齒、植牙等行為,最好就醫檢查,以免併發齒源性鼻竇炎、延誤治療。

預防鼻竇炎方法
◎勿常用手指、衛生紙或毛巾等摳鼻,因鼻腔黏膜若過度破壞,容易感染
◎若在感冒後,持續出現容易鼻塞、鼻涕倒流、濃稠鼻涕等情況,有可能是鼻竇遭感染,引發慢性鼻竇炎,應就醫檢查
◎保持口腔衛生,若口腔衛生差,當細菌感染吃掉骨頭,細菌可能進入鼻竇,造成鼻竇炎
◎拔除臼齒、智齒或植牙,可能形成齒源性鼻竇炎,因此若上述牙齒治療與鼻竇炎症狀發生於同一側,應就醫檢查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