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17:40 / 20:54
*烏克蘭戰火下隱性受害者 家暴案比去年同期增加51%
俄羅斯去年2月對烏克蘭展開侵略,數百萬人逃離家鄉,起初烏克蘭家暴案例通報數量有所下降,但隨著越來越多人重返家園,2023年1月到5月,烏國家暴案例通報比2022年同期增加51%,多了至少10萬件通報,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經濟壓力、環境壓力因素所導致,讓家庭成為另外一個難以窺見的戰場,亦讓女性成為烽火下的隱性受害者。
根據《路透》報導,今年1月,34歲女性死者博爾尼亞科娃(Liubov Borniakova)被發現倒臥在烏克蘭中部城市第聶伯羅(Dnipro)家中,已氣絕多時,法醫驗屍報告顯示博爾尼亞科娃身上總共有75處大小瘀傷,她的鄰居及親友透露,她的丈夫雅克夫(Yakov Borniakov)去年逃兵後,就一直窩在公寓哩,在博爾尼亞科娃去世前兩週,雅克夫時常酒醉並反覆毆打她。
親友哀慟表示,1月8日她抵達博爾尼亞科娃家中時,已死亡的博爾尼亞科娃身上全部都是傷痕,沒有一處是完好的,她的手、頭、腿全部都是傷痕,針對逃兵丈夫雅克夫的行為,第聶伯羅警方回應僅稱目前全案在調查中,並未提供更多細節資訊。
然而,這只是其中一個案例而已,根據烏克蘭警方數據顯示,隨著越來越多烏克蘭人回到家庭,2023年1月到5月,烏國家暴案例通報比2022年同期增加51%。探究背後原因,專家向《路透》分析指出,家暴案件增加,比較有可能是因為壓力增加,經濟狀況持續低迷加上失業問題甚至是戰爭創傷等,而多數的烏克蘭家暴受害者皆為女性。
烏克蘭性別政策官員列夫琴科(Kateryna Levchenko)透露,「案件增加是因為許多現實上的困難而導致心理上的緊繃,烏克蘭民眾失去了所有東西」。2023年1月到5月,烏克蘭警方一共接到34萬9355件家暴案例通報,相較之下,2022年同期為23萬1244件、2021年同期為19萬277件,針對案件數量激增的情況,專家擔憂,隨戰爭持續,問題可能會惡化,就算戰爭結束,家暴問題也會因為士兵帶著創傷從前線返回家庭而持續很久。
*澤倫斯基:盼烏克蘭和平峰會今秋舉行
烏俄戰爭尚未停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週三表示,希望今年秋天可以舉行烏克蘭和平峰會,預計週末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的會議將有40多個國家討論此事。
根據《路透》報導,澤倫斯基當地時間2日對烏國外交官發表演說提及,8月5日、6日將有40多個國家代表出席沙國吉達(Jeddah)舉辦的峰會調停烏俄戰爭。
澤倫斯基說:「我們正為今年能在秋天舉行烏國和平峰會進行努力,儘管秋天就快到了,但我們仍有時間籌備,讓世界上多數國家參與這場峰會。」
報導分析,澤倫斯基與他的團隊正與盟國合作,協力結束這場俄羅斯在18個月前發動的戰爭原則條件。這場峰會以基輔去年提出的10點和平計畫為基礎,包括全面恢復烏克蘭的領土、俄軍全面撤出、保護糧食和能源安全、核安全以及釋放所有囚犯等。
*俄烏戰況膠著!俄軍前線無進展 烏軍因地雷推進速度緩慢
俄烏戰爭持續,烏克蘭政府2日表示,俄軍近期在前線未取得成果,但烏軍目前也因為進入俄軍控制的重裝地雷區,平均每平方公尺俄軍埋下了3到5枚地雷,讓烏克蘭部隊很難朝東部、南部推進,俄羅斯方面消息亦指,近期在頓內茨克州(Donetsk)前線成功抵禦烏軍12次攻擊,顯示目前雙方戰況膠著。
根據《路透》報導,俄羅斯近期大部分軍事活動重心均擺在空襲行動上,破壞烏克蘭的糧食設施,襲擊烏國緊鄰羅馬尼亞的港口伊茲梅爾港(Izmail),亦擊毀一架烏克蘭海軍無人機,俄軍稱該架烏克蘭無人機試圖在黑海攻擊護送民用船隻的俄羅斯軍艦。然而,儘管戰況膠著,烏克蘭國防部副部長馬里亞爾(Hanna Maliar)指出,烏軍在巴赫姆特仍然有取得戰果,順利向前推進,儘管俄軍頑強抵抗。
《路透》引述馬里亞爾聲明指出,俄羅斯目前正在加強北部地區的戰備能力,俄軍在過去數個月以來運用了充足的時間加強防禦工事,埋下大片地雷,馬里亞爾說,「我們奪回的俄控土地上,地雷數量簡直瘋狂,平均來說,每平方公尺會有大概3至5枚地雷」,對此,馬里亞爾重申烏國總統澤倫斯基言論,雖然烏軍反攻進展比預期慢,但仍不可貿然行事,以避免將士性命受到更大的威脅。
*外交齟齬擴大 俄國將挪威列為不友善國家
俄羅斯國營媒體「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3日報導,俄國已將鄰國挪威列入對其外交使團從事所謂「不友好」行為的國家名單。
報導中指出,被列入該名單的國家,其駐俄外交使團所聘僱的俄國本地員工人數將受到限制,其中挪威被限制只能聘僱27名本地員工。
但挪威表示,俄國沒理由聲稱遭挪威施以不友善行為。挪威外交部長胡特費爾德(Anniken Huitfeldt)在聲明中指出,當今情勢肇因於俄羅斯對烏克蘭興戰。俄羅斯本身就可以選擇結束戰爭,挪俄兩國互為鄰邦,維持能正常運作的外交關係與接觸管道對雙方都有益,特別是在困難時期。
挪威外交部一名發言人另外表示,尚未就被列入名單收到莫斯科當局的正式通知,並拒絕就俄方此一決定的具體後果置評。
挪威今年4月以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為由驅逐15名俄國外交官,人數佔俄國當時駐奧斯陸大使館外交官的1/4。俄國揚言還以顏色,隨後下令10名駐俄的挪威外交官離境。此外,挪威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的2022年4月也曾驅逐3名俄國人。
挪威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在北極地區有領土與俄羅斯接壤,俄烏戰爆發後對烏克蘭提供經濟與軍事援助。
(自由電子報)
--
*波蘭總理:瓦格納傭兵試圖破壞北約東翼穩定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奇(Mateusz Morawiecki)今天表示,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正被調動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東翼附近,破壞這個軍事聯盟的穩定。
路透社報導,瓦格納傭兵已經開始與白俄羅斯國家部隊一起訓練,促使波蘭開始將1000多名士兵調往邊境附近。波蘭1日指控白俄羅斯軍用直升機侵犯其領空。
莫拉維茨奇在波蘭東部會見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後表示:「我們需要意識到挑釁行為的次數將會增加。」
「瓦格納集團極其危險,而他們正被調動到東翼,破壞了穩定。」
波蘭總理和立陶宛總統在蘇瓦烏基走廊(SuwalkiGap)會面。蘇瓦烏基走廊是波蘭和立陶宛邊境一條狹長戰略地帶,人口稀少,同時緊鄰白俄羅斯和俄國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
瑙塞達表示,白俄羅斯的瓦格納傭兵人數可能超過4000人。
瑙塞達說:「我們不僅要談論國家層面的措施,還有如果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包括關閉與白俄羅斯接壤的邊境。」
*俄烏戰害烏2至5萬人截肢 出生率創新低
根據義肢公司先前未公開的統計指出,俄烏開戰以來,約2萬至5萬名烏國人民失去一肢或雙肢,人數達一戰規模、傷亡數超越西方近年軍事行動;此外,戰爭也導致烏克蘭出生率下降28%,創獨立以來新低紀錄。
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2月,19歲烏克蘭女兵達妮克納(Ruslana Danilkina)在烏國以西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 )前線作戰時遭到攻擊,左腿膝蓋以下被炸彈碎片割斷。她死抓著殘肢獲救時心想一切都完了,「我的生命將不復從前」。
一戰期間,德國和英國分別有6萬7000人和 4萬1000人截肢,當時截肢是保全性命的唯一作法,而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截肢的美國士兵數少於2000。
基輔一直對軍士傷亡人數嚴加保密,目的是不希望打擊士氣。
達妮克納前後動了5次手術才總算裝了奧托博克製作的義肢。滿20歲後,她以化名Unbreakable Rusya在社群分享復健過程。英勇作戰的達妮克納現在成為象徵烏國苦難和韌性的代表人物。
據英國衛報2日報導,烏克蘭資料分析公司「OpenDataBot」指出,2021年至2023年烏國出生率下滑幅度創下1991年獨立以來的紀錄,自俄烏戰火爆發,烏國出生率已下降28%。
據報導,烏國今年每月平均誕生1.6萬名新生兒,但俄國全面入侵前,每月新生兒平均可達2.3萬名。聯合國在戰前即稱,烏國人口預計2050年時會減少一半,如今戰火似乎讓出生率加速衰退。
此外,路透社報導指出,俄軍占領烏克蘭赫松逾8月期間,有大量戰俘遭到虐待及性侵犯。根據最新公布的報告分析了赫松地區35處320起案件及證人的證詞,在眾多受害者的描述當中,「有43%明確提及多個拘留中心的虐待行為,並稱俄國衛兵普遍對他們施以性暴力」。
*基輔地標「祖國之母」拆蘇聯國徽 獨立日前更名
為與俄羅斯切割,烏克蘭積極除去過去蘇聯標籤,烏克蘭文化信息政策部代理部長卡蘭傑耶夫(Rostislav Karandeev)證實,將拆除基輔地標「祖國之母」雕塑盾牌上的蘇聯國徽,擬改名為「烏克蘭母親」(Mother Ukraine),換上烏克蘭國徽上的三叉戟計畫也正在進行,預計8月24日烏克蘭獨立日前就可以完成。
法廣報導,「祖國之母」是為紀念前蘇聯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英烈而建,雕像位於第聶伯河右岸,屬偉大衛國戰爭博物館的一部分;當中,「母親」的左右手分別高舉盾和劍,從底座至最高劍間總高62米。其原先建造計畫由曾設計伏爾加格勒「祖國母親在召喚」雕塑的武切季奇(Yevgeny Vuchetich)進行,惟他1974年離世後,改由烏克蘭雕塑家博羅戴(Vasyl Borodai)接手。
早在7月13日,時任烏克蘭文化信息政策部長特卡琴科已經決定,將把「祖國母親」紀念碑上的蘇聯國徽,在烏克蘭獨立日前更換為烏克蘭國徽標誌。
卡蘭傑耶夫在進行紀念碑相關會議後向媒體表示:「我們希望用三叉戟取代蘇維埃國徽的工作能夠按時完成,到烏克蘭國旗日(8月23日)和烏克蘭獨立日時,我們將能夠在與敵人的意識形態鬥爭中以此重要和必要的對抗元素來鼓勵烏克蘭人民。」
從2016年起,烏克蘭政府便計畫移除雕塑盾牌上的蘇聯國徽,但由於資金及結構安全等顧慮,一直未有實質進度。而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2022年烏克蘭政務服務在線網站(«Дії»)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85%受訪者支持用三叉戟取代總高62米的「祖國母親」紀念碑上的蘇聯國徽。
*紐時:西式新軍不靈 烏軍拾舊打法與俄拚消耗
烏克蘭6月初發動期待已久的大反攻以來,未能打出美歐為烏克蘭組訓北約規格作戰部隊應有的戰果。烏軍現捨美式戰法重拾蘇聯式打法,讓西方擔心恐落入俄國消耗戰陷阱。
「紐約時報」報導,裝備精良美械的烏克蘭新編北約旅作為先鋒,展開大反攻後卻陷入俄國密布的雷區並遭俄軍火砲、攻擊直升機痛擊而損失不輕;有些單位因進展實在不理想索性被撤出戰場。
美方官員與獨立分析師們指出,如今這些烏軍的北約旅正拾回過去的蘇式老打法,即先用長程飛彈與火砲削弱俄軍,而非聯合兵種快速作戰的西式戰法;目前烏軍在南部戰線增兵,但第2波西式北約旅所發動者大多為規模較小的攻擊。
儘管烏軍在大反攻以來收復一些村落,但卻沒法複製去年秋天在收復東北部哈爾科夫(Kharkiv)大片失地與南部要城赫松(Kherson)時的閃擊勝利。新式北約旅在俄軍綿密砲火下,未讓烏克蘭討到太多便宜。
拜登政府曾盼為烏軍組訓的9個西式北約旅(兵力約3萬6000人)能展現美式戰法優於俄式的願景。俄式戰法恪守高度集中指揮,美式則標榜授權以便靈活應對戰場,以及步、砲、裝甲的聯合兵種協同作戰。
烏軍打法走回老路凸顯北約原本裝備西式武器、新戰法可讓烏軍扭轉乾坤的希望落空,至少目前是如此。這也引發西方提供訓練的品質、數千億美元價值武器能否成功將烏軍轉變為符合北約標準戰力的質疑。
近期曾走訪俄烏前線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考夫曼(Michael Kofman)說:「大反攻本身還沒失敗,只是會拖上幾個月進入秋天。可以這麼說,錯在以為只消幾個月訓練就能把烏軍完全變成美軍打法般對抗準備充分的俄軍防線,而沒去協助烏克蘭用他們擅長的方式作戰。」
俄國曾多次表明他們的戰略就是要耗到讓西方受不了。美方官員憂心,烏軍重拾舊打法將耗盡寶貴的彈藥供應,中俄國人的圈套而在消耗戰陷入不利處境。
美國CNBC新聞網引述消息人士指出,華府已因烏克蘭一些不睬美國建議的作為而惱火,「美國強烈建議別作的一些事,基輔還是作了,無視美方的關切」。
前北約負責新興安全挑戰的副助理秘書長、現任職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謝伊(Jamie Shea)指出,烏克蘭處境艱難,他們想要的東西和西方所能提供之間肯定存在差距,「有時這會導致挫折感」。
謝伊說:「烏克蘭人很不容易。顯然,他們是在為生存而戰,也總會感到不滿意而需索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則是西方覺得已仁至義盡...重要的是要管理這種落差以免持續傷害彼此關係。」
CNBC指出,除在加入北約時程上與西方外交產生認知落差,烏克蘭在軍事戰略上有時也與美歐相左,特別是在戰場執著象徵意義而沒考慮戰略價值。
像是在烏東的巴赫姆特(Bakhmut),基輔當初決定堅守而非保留實力就惹惱美方。波蘭防務顧問公司羅尚諮詢(Rochan Consulting)總裁兼軍事情報專家穆席卡(Konrad Muzyka)說巴赫姆特今年5月初失守前已被俄軍包圍,但烏克蘭卻決定死守,讓美方驚駭。
穆席卡告訴CNBC:「美方當時婉言勸基輔不要去打一些俄國人想讓烏克蘭跳入的戰事,以免兵力與彈藥損失慘重帶來長期後果;但對基輔來說,巴赫姆特不光是一座城鎮,即便戰略價值不高,卻是烏克蘭堅決抵抗的象徵。」
「結果就是烏克蘭犧牲很多兵力,特別是作戰經驗豐富人員,耗掉很多砲彈,否則這些都可用於這次反攻。」
不過英國退役將領巴倫斯(Richard Barrons)為烏軍堅守巴赫姆特辯護。他告訴CNBC:「對基輔而言,堅守巴赫姆特是消耗、削弱俄軍的大戰略一環。」他認為此戰已打擊俄軍彈藥補給與後勤,讓俄國在綿長的戰線上更吃緊。
*美訓烏軍首波反攻出師不利 棄美方戰術扭轉劣勢、協訓成效有待商榷
紐約時報報導,今年6月,烏克蘭吹起反攻的號角,若干烏軍部隊不僅接受美國等西方盟友協訓,更配有先進精良的美製武器,獲封反攻行動的主力先鋒。然而,看似萬事俱備的美訓烏軍卻出師不利,在前幾周的行動中深陷俄羅斯雷區,遭到大砲和戰鬥直升機狂轟猛炸。有的部隊迷失在槍林彈雨,有的部隊則誤判情勢,錯失夜間出擊先機。
據美國官員和獨立評論員分析,這些接受西方訓練的烏軍勁旅正在扭轉劣勢。烏軍指揮官已經改變戰略,改以砲彈和遠程導彈削弱俄軍戰力,而非一頭扎進敵軍雷區。目前,南部地區正在增兵,第二波接受西方訓練的部隊發起小規模攻擊,突破俄國防線。
烏軍的戰略轉變說明,北約希望借助新穎武器、嚴密訓練和砲兵彈藥取得實質進展的期望落空了,至少截至目前是如此。外界質疑,西方國家的協訓以及投入數十億美元將烏軍改造為標準北約戰鬥部隊的努力是否發揮成效。
智庫「卡內基基金會」俄國軍事專家考夫曼(Michael Kofman)談到,「至今反攻行動本身並未失敗,不過恐怕會拖上數月,直到秋季。」
俄國總統普亭曾直言,他的戰略就是消耗烏國和其盟友軍力,坐等敵方日益衰弱。美方官員也擔心,一旦烏國恢復舊戰術,恐怕會耗盡彈藥供應,正中普亭下懷,使烏國再度居於下風。
拜登政府曾希望受過西方訓練的烏軍能展示美國優於俄國的戰爭風格。 俄軍素以嚴密的中央集權結構為名,而美軍則教導烏軍下放權力,讓戰場上的高階軍官能快速決斷並部署聯合兵種戰術。
烏國總統澤倫斯基也承認,由於缺乏彈藥、武器和訓練有素的軍旅導致反攻進展較預期緩慢。
不過,烏軍攻破俄國防線後可能會改回美軍戰略。部分評論員質疑,主打小規模軍隊的第二波攻勢是否能發揮足夠戰力撼動敵軍守勢,且很可能損耗大量兵力、武器,卻只奪回少數領地。
*烏官員:4萬公噸穀物於戰火受損 原將運往大陸、非洲等地
法新社報導,烏克蘭基礎建設部長庫布拉科夫2日表示,俄軍夜間針對烏國南部、鄰近多瑙河的港口發動攻擊,導致近4萬公噸穀物受損,並稱這些穀物預訂目的地為部分非洲國家、中國大陸和以色列。
庫布拉科夫指控,俄軍使用伊朗製無人機攻擊儲糧設施,而遭攻擊的港口是全球糧食安全的基礎。法新社指出,俄國自從7月退出「黑海穀物協議」後,就開始加強攻擊烏國穀物運輸的關鍵設施。
「黑海穀物協議」曾讓約3300萬公噸穀物平安自烏國港口出口,緩解全球糧食疑慮,如今俄國退出協議,黑海途徑受阻,先前較不受注意的烏國伊斯梅爾港(Izmail)、雷尼港(Reni)等多瑙河港口,對穀物出口顯得重要,不料近期都遭攻擊。
(聯合新聞網)
--
*俄無人機強襲基輔、多瑙河港口 重創烏國穀物出口
俄羅斯一日徹夜攻擊烏克蘭南部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羅馬尼亞邊境上的伊斯梅爾港(Izmail),造成港口基礎設施受損;這座位於多瑙河的港口是目前烏國穀物出口重要替代路線,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痛批俄國攻擊全球糧食安全,羅馬尼亞總統伊爾哈尼斯也說,俄軍此舉「令人無法接受」。二日公布的調查報告更指出,在俄軍佔領烏南赫爾松期間,近半遭拘禁的烏國人曾遭凌虐。
烏國國防部和檢察總長辦公室表示,俄軍一日晚間到二日凌晨以無人機攻擊伊斯梅爾,「刻意」摧毀多瑙河港口基礎設施,造成穀倉、倉庫和輸送設備受損,無人傷亡。伊斯梅爾港因受損「嚴重」,已暫停運作;烏國副總理庫布拉科夫二日說,俄國摧毀幾乎四萬噸準備出口到非洲、中國和以色列的穀物。
自黑海運輸路線被俄國封鎖後,烏南位於多瑙河上、與羅馬尼亞邊界的內陸港伊斯梅爾和雷尼港(Reni),成為烏國穀物出口的重要路線,因此是俄國攻擊目標。共同斡旋黑海協議的土耳其總統艾多根二日與俄國總統普廷通電話,力促俄方不要升高戰爭緊張情勢;克里姆林宮則稱,普廷請艾多根協助俄國向非洲糧食短缺國家出口穀物。
烏軍單日攔截23架俄軍無人機
烏國軍方表示,空軍一整晚攔截廿三架「見證者」自殺式無人機,大多數在敖德薩和基輔。基輔一整晚遭來自多方向的無人機攻擊,十架來襲的無人機都遭攔截,殘骸造成一棟非住宅建築受損。
俄國國防部二日指控,一艘烏克蘭無人艇當天企圖攻擊在黑海為民用運輸船護航的一艘俄國軍艦,遭俄軍摧毀,這是俄方連續兩天指控烏國發動無人艇攻擊。俄國二日也在波羅的海展開演習,動員約卅艘軍艦、卅架海軍航空部隊飛機,以及包括航空太空軍在內約六千人,演練保護海上航線、軍隊和軍備運送、防衛海岸線等。
美、英和歐盟共組的「暴行罪諮詢小組」(ACA)成員,和國際人權法律事務所「全球權利合規協會」的「行動正義小組」合作調查俄軍佔領赫爾松八個月罪行,二日發表報告指出,卅五處俄軍在赫爾松設立的臨拘中心三二○起案例顯示,遭拘禁的烏國男女「四十三%明確提到俄軍凌虐行徑,最常用性暴力」;至少卅人指稱俄軍用電擊,且常針對私處動刑;也有至少一人目睹其他拘禁者被性侵。報告指出,最常用虐待手段是窒息、水刑、毒打和性侵威脅;軍事人員最可能受到虐待。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