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高中 建中北一 須收部分學區生
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未來明星高中必須「切割招生」,如建中、北一女除可跨區招收菁英學生,也必須招收一部分學區內的學生;部分特色學校將只能保留數班體育班、美術班及數理資優班跨區全國招生。
教育部大前天說,有36所明星 (菁英)高中職,但不能公布名單;前天改口說沒有菁英高中名單;昨天則再度改口,表示根本沒有菁英高中,只有「高中職發展特色」。
「我不能把一杯紅色的水變成透明,但我有辦法把它變得比較不那麼紅。」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昨天宣布十二年國教的十二項子計畫與二十一項方案時指出,大家都希望沒有明星高中,每所學校都一樣好,但事實上不可能。
吳財順指出,「每一所學校都至少要有一部分社區學生!」也就是說,明星學校也必須切割招生,一部分學生來自全國跨區招生,其他則是學區內的學生。
教育部中教司長陳益興則舉例指出,如建中全國招生的基測錄取成績是280分,但保留給學區內一般生的基測門檻,可能只要260分,另外要看是否參加科展、體適能等其他表現,來決定是否錄取。
也就是說,如果台北市畫分為四學區,只有建中學區內的學生有機會以較低的基測門檻進入建中,另外三區的學生都得考到280分的高分,才能進建中。
陳益興強調,即使是未來的學區內常態學生入學方案,每校還是有不同的「門檻」,如建中的門檻是260分,松山、板中可能是250分,「如果沒有門檻,怎麼決定那些學生上那些學校?」
但
教育部官員也指出,後年八月以後,基測將逐漸轉型作為門檻,只占申請入學條件的一小部分,還要看學生在學業成績外的各種表現。此外,教育部三天之內二度改
口,說沒有明星高中、菁英高中或特色高中,正確名稱為「高中職發展特色」;如苑裡高中等「優質高中」的名稱也改為「高中職優質化」。
三天連三變 12年國教終結明星高中
十二年國教決策小組昨天開會達成重大共識,「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二○○九年八月全面實施,全國四七一所高中職只有「發展特色」,沒有「明星」,也沒有
「菁英」。傳統認知的「明星高中」,將來只能提出部分招生名額,以「學術資優」名義跨學區招生,其餘須納入「學區」招生。
亦即,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後,即使是超級明星的台北市建國中學,也必須有一定招生名額納入學區招生!這項重大變化,第一個適用於今年八月升國一的學生。
明星菁英改成「發展特色」
十二年國教三天三大變,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施政報告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時,教育部召開記者會表示,將來會有卅六所「明星高中職」,可以跨學區單獨或聯
合招生。隔天,教育部表示沒有明星高中職名單,「明星」一詞,也改成「菁英」。昨天晚間開會結束後,「菁英高中職」消失了,只有學校發展特色。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表示,全國目前共四七一所高中職,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將劃分學區,並調整高中職分佈。劃分學區相當複雜,預計三個月後提出草案,然後進行公聽,最遲二○○九年七月前定案。
吳財順說,小學採行單一學區制,全國共有二千六百多個學區;國中也採單一學區制,共七百多個學區。但後期中等教育有普通、技職雙軌教育,也有公立、私立,比例約五比五,因此無法劃分成四七一個學區。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高中職登記分發區有十五個,可作為最大的參考藍本,將來十二年國教的學區數一定是「大於十五,小於四七一」,且每個學區都必須有一所高中、一所高職(或是一所綜合高中),且至少要有一所公立,沒有私立沒關係。
跨招學校亦須學區招生
除了學區之外,學生家長相當關心的還有升學方式。吳財順說,將來的高中職沒有明星學校、也沒有菁英學校,只有學校發展特色。招生方式分「學區招生」和「發
展特色招生」兩種,發展特色招生可跨學區。例如,體育、特殊教育、稀有類科、學術性向等,皆可以「發展特色」名義申請提出跨學區招生,由當地教育主管機
關、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決定。
不過,吳財順強調,申請學術性向特色跨學區招生的學校,也必須提供學區招生。「學區招生」就是透過國中基測轉型及申請入學方案招收學區內學生。
搶明星學生 一定吵翻天
教育部說,十二年國教中,和學生升學權益關係最密切的學區畫分和跨學區招生,要以一年半的時間,由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決定。但可預見的是,教育部五月底提出上述草案後,一定吵翻天。
為何會吵翻天?因為學區畫分和跨學區招生會改變目前的高中職升學方式,爭議的焦點將是「明星高中」招生方式。
現在高中職升學,是將全國畫分成十五個「分發區」,國三畢業生考完第一次國中基測後,可根據基測成績參加「申請入學」或「甄審入學」;如果沒上榜,可再考第二次國中基測,由兩次基測成績中擇優參加「登記分發入學」。
登記分發區和以往的高中職聯招招生區幾乎相同,屬「大招生區」。以「北北基」登記分發區來說,涵蓋地區包括台北市、台北縣和基隆市,參加這個分發區的考生,可選填這個分發區內任何一所高中職學校。
但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後,學區改變了,如果將現在的「基北區」再畫分成五個學區,學生可選擇的學校大概會縮小成五分之一。以建中為例,這所明星高中的學區
將縮成目前「基北區」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會有五分之四的「基北區」學生不在建中招生範圍內。屆時,非建中學區的學生能否進入建中就讀?這又涉及建中等
明星高中的招生方式。
根據教育部最新說法,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後,不再有明星高中或菁英高中,能否跨學區招生,視該校「發展特色」而定。而且,以「學術性向」特色申請跨學區招生的明星高中,仍須招收一部份學區的學生。
以建中為例,目前一年招生約卅班,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如果審查通過的「學術資優」名額為十班,其餘廿班須納入學區招生。
可以跨學區招生的學術資優班因招生名額變少了,加上任何學區的學生都可報考,競爭應比現在還激烈;學區招生則正好相反,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明星學校。
實施基測五年來,建中每年的錄取標準,基測成績大約都在二八○分左右。但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基北區如果畫分為五個學區,能夠參加建中學區申請、甄審或
登記分發入學(登記分發入學若干年後也將廢除)的考生縮為五分之一,錄取標準應該會下滑。一名教育部官員舉例,建中現在要二八○分,將來可能只要二六○
分。
雖然十二年國教的學區畫分和招生方式尚未定案,但依據教育部昨天的說法,上述推論是有可能的。
很多人說,「明星高中」真正明星的不是學校,也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如果真的讓這些明星高中也招收一些學業成績不是那麼頂尖的學生,學校是否也能將他們教
到考上明星大學校系?如果能,這才真正稱得上明星學校,否則只是「校以生貴」而已。因此,這種變化也頗具教育上的意義。
「菁英」擺不平 12年國教變變變
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連三變!建中校長吳武雄表示,十二年國教的配套消息今天與昨天不一樣,昨天又與前天不一樣,「教育政策不能擲筊決定吧?」多所被視為明星高中的校長也對教育部傾向打破明星高中的做法持保留態度,認為不宜貿然實施。
多數明星高中 不以為然
吳武雄強調,一定要有菁英課程來培育台灣的人才,菁英的孩子進來,不能給其適性教育,不能因材施教,行嗎?
北一女校長周韞維指出,十二年國教配套消息最近一堆,幾個關鍵性的問題要先釐清,基測到底還存在不存在?學區如何畫分?是現在的大學區?還是重畫為小學區?
周韞維表示,如果基測不存在,北一女能單招考試嗎?單招能給學校多少比例呢?都是問題。再談學區問題,學校有自行選擇學區範圍大小的權利嗎?如果真的都走社區化,社區化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國中生畢業學校,還是國中畢業生的戶籍所在地呢?
反對二分法 期望有彈性
台北市立松山高中校長林石得表示,高中學校不能被明星高中及社區高中二分法區分,如果一部分學生能來自社區,一部分依高中學校的展特色採單招,是可行方法。
台中一中校長蔡炳坤認為,菁英高中招生方式應有充分討論,並作完整規畫;招生對象與一般社區高中分開比較好,整個教學活動也較理想。
台中女中校長楊寶琴認為,要傳統有口碑的菁英高中釋出部分名額給在地學生入學,宜作審慎評估。菁英高中和一般社區高中的招生方式都應單純化,菁英高中學區畫分亦應有彈性,最好能兼容城鄉不同性向的學生。
國立台中文華高中校長吳寶珍表示,該校在中投區招生穩居第二,屬菁英高中,要兼收一般社區高中學生,目前不可行;若非收不可,也要通過考試,達到一定水準,學習才能跟得上。
培訓菁英 保留社區名額
彰化高中校長杜貴欉說,菁英高中保留一定比率名額給社區,是雙贏的作法。就社區來說,子弟能在比較容易的情況下進入附近的明星學校,可鼓勵孩子們認真向
學,是社區一大福利。就明星學校而言,社區學生必需透過申請才可入學,學校可自訂入學條件,招收數理好、或語文強,甚至擔任義工的績優生,從而建立學校多
元化的特色。
嘉義高中校長何經表示,教育部應該慎重思考,一定要有配套措施,不可倉促實施高中社區化,因為會讓地位佔優勢的家庭,利用遷戶口的方式達到進入明星高中的目的,反而不利弱勢家庭子弟。
國立台南一中校長張逸群樂見各校都能根據自己的特色,向教育部提報特殊才藝班培訓人才,但他強調,特殊生集中互動學習更能激發潛力,希望教育部重視這項需求。
張逸群認為,最理想的狀況是,每校根據自己的特色向教育部申請培訓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如此一來,各校都能培育出不同領域的菁英,校校都是明星高中。
因材施教 兼顧有教無類
國立台南女中校長黃光明認為,教育工作大致說來可以分成「因材施教」以及「有教無類」兩大區塊;資優教育屬於因材施教,社區化屬於有教無類,教育工作理當
兩種都兼顧。黃光明認為,最新版的辦法,只是因為擺不平明星學校名單的新產物,這種做法無疑只是為了免除所謂的「明星學校」說詞罷了。國內的教育問題還有
許多問題未解,此刻又推十二年國教新政策,無疑治絲益棼。
高雄女中校長余碧芬指出,未來菁英高中的學區範圍有多大,如何畫分才公平?尤其是高中學校分布不均,有些區域過度集中,有些區域設校分散,都是很困擾的問題。
余碧芬認為,無論「菁英」高中特殊班招生是申請入學或單獨招生,一定要有公平公正原則,否則會造成家長不安,也對國家教育政策失去信心。
(中國時報)
--
名校高中職 須收社區生
十二年國教政策又轉彎。行政院和教育部昨開會決議,將推動高中職發展特色,具特色的高中職可跨區獨立或聯合招生,並須另訂門檻招學區內一般生,建中、北一女等傳統名校皆比照辦理。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說,審核通過具特色高中職班級可跨區單招或聯招,也須劃出部分班級招收社區生,如學術、技藝或稀有類科可單招,其餘班級加入社區高中職方案。
政策多變挨批
教
育部中教司長陳益興說,未來各校都須招收社區生,傳統名校也須訂出社區生入學門檻,但門檻可望較特色班級低。吳財順指學區劃分初定「學區數將大於十五個基
測分發區,小於四百七十一個學校學區」,每學區將有公立高中職各一所,若無,則挑一國中改制為綜合高中,或由公立學校設分部。
吳財順指十二年國教政策自本月至五月諮詢意見,六月至八月辦公聽會,九月定案並報行政院核定,高中職入學方式最快年底定案。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林文虎批評「政策一日數變,搞得家長霧煞煞」,新方案「比原來差」。
(蘋果日報)
--
中正紀念堂圍牆 24種窗型
前總統蔣中正於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病逝後,行政院決定在臺北市興建中正紀念堂。並馬上設立中正紀念堂籌建小
組,聘請俞國華、蔣彥士、秦孝儀、辜振甫等十六人推行建堂事宜,最後採用楊卓成的設計。並於一九七六年蔣中正九秩誕辰紀念日舉行破土典禮,一九八○年四月
五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正紀念堂外型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的「青天白日」;方形格局則象徵蔣中正的「中正」。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八十四階、大廳階梯五階,合計八十九階,象徵蔣總統享壽八十九歲。其圍牆共一千二百公尺,牆上的窗型共有廿四種,圍牆也兼具迴廊的功能。
中正紀念堂藏有不少中國皇室建築語彙。而紀念堂正面台階中間刻有國徽圖案的「御路」,是中國宮殿或廟堂才有的設計。
(聯合報)
--
美史學巨獅 施勒辛格病逝 享年89歲
曾做過甘迺迪總統特別助理的史學大師亞瑟.施勒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Jr.)周三晚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餐廳心臟病突發不治,享年八十九歲。
青少年時代即有「神童」之稱的施勒辛格,是美國當代盛名兼有才氣的史學家,也是個熱中政治的自由主義者。
天才神童成費正清連襟
施勒辛格十五歲時即畢業於一所明星高中,本可進哈佛大學當新鮮人,在哈佛歷史系任教的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帶他到亞洲旅行(一九三三年),增長見識。他們
在北平受到正在清華大學做研究的史學家費正清、費慰梅夫婦的熱情款待,七年後施氏和費慰梅的妹妹結婚,兩位史學家成了連襟(施氏與妻子一九七○離婚,翌年
再婚)。施勒辛格在紫禁城度過十六歲生日後回到波士頓進了哈佛。
施氏主修歷史與文學,以最優成績畢業,畢業論文獲A+最高榮譽,並被選為哈佛文理學院院士,自己做研究,不必讀博士。廿七歲時和父親一起在哈佛歷史系任
教。他的父親老施勒辛格(哥大博士)是第一個運用學術方法評價美國總統排名的史學家,目前這套評鑑總統排名的方式已廣被採用。
撰《羅斯福時代》備受讚賞
小施勒辛格在廿八歲時以《傑克遜時代》一書獲得普立茲獎。從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施氏推出了三大冊《羅斯福時代》,許多史學家認為這部著作是他最光彩
的史學成就。施氏本想再寫第四卷《羅斯福時代》,惜無暇完成。施氏出版了廿多本著述,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在甘迺迪死後所撰寫的《白宮一千日》。
施勒辛格就讀哈佛時,同學中不乏名人之後,如老甘迺迪的大兒子約瑟夫、名報人赫斯特的兒子倫道夫、小羅斯福之子約翰。但施勒辛格說同級同學中最有名也最有
成就的是二次大戰出任《時代》與《生活》雜誌駐中國特派員的白修德(Teddy White)。施氏和白修德皆是猶太裔。
施氏和約翰.甘迺迪同年生,但甘氏在哈佛低他兩屆。甘迺迪當選總統後,其弟羅伯特推薦施氏做總統特別助理。一九六一年古巴豬灣事件後,甘迺迪指示施氏開始
詳細記載白宮的活動。他說:「以後別人會報導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自己應留一份詳實正確的紀錄。」甘氏的意思是要他以史官的立場為白宮撰寫「起居注」。
甘迺迪政府是哈佛菁英最得意的黃金時代,除了施勒辛格,國安助理麥克喬治.彭岱是哈佛文理學院院長、駐日本大使賴世和是哈佛東亞系名師、駐印度大使高伯瑞
是哈佛經濟學家。施勒辛格以史家身分廁身白宮,不僅書寫歷史,且親自參與和目擊歷史的創造,他說他在白宮三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美中不足的是,燦爛
的日子過早結束;但施氏和國務卿魯斯克互相看不順眼,施氏說魯斯克每次到白宮開會總是一言不發,正襟危坐,活像一尊彌勒佛。魯斯克則批評施氏是白宮弄臣、
馬屁精和大嘴巴。
被譏為「第十個甘迺迪」
由於施勒辛格在甘家兄弟生前極度效忠他們,甘家兄弟死後又大力袒護他們,因此被保守派系學者和政客譏諷為「第十個甘迺迪」,意思是說老甘迺迪有九個子女,
而施氏則是「排行第十」。施氏在《白宮一千日》和《羅伯特.甘迺迪及其時代》兩本書中極力為甘家兄弟塑造美好形象,不少人批評他是「宮廷史家」、「美國史
學界的一隻巨獅,卻是甘家所豢養的一頭綿羊」。
施勒辛格是個多才多藝的學者,甘迺迪死後他不回哈佛而到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教書,有空就寫政論文章,也寫影評。七年前他出版第一卷回憶錄《廿世紀的一段生
活》,從出生寫到一九五○年,而去世前已大致完成第二卷。施氏說他最後悔的是花太多時間寫政論和應酬,而耽誤了學術研究與著述。
施氏於一九八六年五月中旬偕其好友、一九七二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高文訪問台灣一周,會晤政學界人士,並在中研院演講。返美後,施氏在一九八六年五月卅日《華爾街日報》上以「台灣的黃昏」為題發表其訪台印象記。
台北的美國消息人士告訴他國府仍關押數百名政治犯,他在文章裡批評台灣仍是個「獨裁國家」(an authoritarian
State),並稱台灣上上下下充滿了不確定感,執政當局和在野人士都無法對台灣前途提出一套合理而又具體的方案,由於對前途充滿了不確定感,因此台灣的
政治論述也就帶有一種薄暮中的空幻感。
訪台撰文強調民主化
施氏強調,台灣的年輕一代必須在民主化的環境中為台灣前途進行嶄新和認真的思考。麥高文亦認為台灣應重視人權並朝多黨制發展,走出一條與中國大陸不一樣的
道路。施氏和麥高文訪台時,他們所接觸的美台人士都告訴他們,蔣經國一旦去世,副總統李登輝不可能出任總統,結果大家都把眼鏡跌碎了。
施勒辛格生前最愛引用荷蘭史學大師彼得.戈耶爾(Pieter Geyl)所說的:「歷史是一場永不停止的辯論。」(History is an
argument without
end),施氏對美國史研究的貢獻、對甘家兄弟的美化、濃厚色彩的自由派政論以及對美國片面主義與帝國主義的譴責,亦必將引起後世史家「永不停止的辯
論」。
(中國時報)
--
史學家史列辛格病逝
曾兩度獲頒普立茲獎及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美國重量級歷史學家史列辛格,前天晚間在紐約曼哈頓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壽89歲。史列辛格(Arthur M.
Schlesinger
Jr.)畢生宣揚自由主義不遺餘力,他的20餘本著作詮釋了冷戰時期美國的主流自由主義,近年來也公開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是備受尊崇的思想家。
曾任甘迺迪特助
出
身於哈佛大學的史列辛格,在同時代的著名歷史學家中以學識廣博及作品流暢易讀著稱。他27歲即以《傑克遜總統的時代》一書嶄露頭角,該書以新穎觀點評述
19世紀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治國時期,至今仍是重量級著作。二戰時期,史列辛格曾數度為小羅斯福總統的演說稿捉刀,還在中情局的前身機構擔任情報分析
員。
史列辛格1946年曾參與成立領導反共的「美國民主運動」組織;到了1960年代,他則成為甘迺迪總統的特別助理,可謂「御用思想家」。他日後也以這段時間留下的筆記寫成《一千天》一書,雖備受讚譽,但仍因過度美化甘迺迪家族而受批評。
史列辛格小檔案
年齡:1917-2007,享壽89歲
學歷:哈佛大學研究員學會(Society of Fellows)青年學者,從未取得博士學位
經歷: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院士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特別助理
紀錄:
◎1945年以《傑克遜總統的時代》獲普立茲獎
◎1966年以《一千天》(A Thousand Days)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立茲獎
◎1998年獲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
(蘋果日報)
--
人獸胚胎研究 英國考慮放行
英國科學家打算培植「人獸胚胎」引發醫學倫理爭議,不過原擬全面加以封殺的英國政府態度已有轉圜。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政府暗示,英國科學家從事有挽救人命潛力的醫療研究時,將可獲准培植「人獸胚胎」。
人類絕症救星?
衛生部長佛林特女士考慮解除英國新生殖法草案中的相關禁令,讓科學家利用「人獸胚胎」培育出幹細胞,進一步了解並發展諸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纖維囊腫、運動神經元病變等絕症新療法。
去年十一月,新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向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管理局提出申請,希望獲准進行一項試驗:將人類的細胞與牛的卵子融合,培養出一種「半人半牛」\胚胎,從而成為用於醫療研究的幹細胞的來源。
這種技術是利用動物卵子來製造供研究疾病之用的混合胚胎,所造出來的胚胎九十九.九%是人類,來自牛、兔子、豬或羊的部分只佔○.一%;至於使用動物卵子的原因在於人類卵子短缺。
由
於這種實驗將打破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消息披露後,引發巨大倫理爭議。去年十二月,英國衛生部提議禁止這種實驗。然而,科學家認為「人獸胚胎」實驗將可造
福無數無藥可醫的病患,若全面封殺,英國在全球幹細胞研究的領先地位也會不保。國會下議院科技特別委員會宣布對這個議題進行調查研究。人工授精與胚胎管理
局也承諾將徵詢大眾意見。
佛林特二月二十八日於下院科技特別委員會接受議員詢問是否可能改變衛生部白皮書的建議時表示,確有可能。政府首席科學顧問金恩二十七日也在該委員會說,在嚴格控管情況下,應允許科學家從事「人獸胚胎實驗」。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