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數位資訊量 20億台iPod
一項對數位化資訊總量的最新調查顯示,世人沒有足夠空間儲存所有數位化資訊,還是多刪除些好。
IDC
科技公司試圖計算共同構成照片、影像、電子郵件、網頁、即時傳訊、電話與其他數位化內容的「一」與「○」。研究人員並設想一個數位化檔案平均複製三次,以
此計算,全球去年製造了一千六百一十億GB(十億位元)的數位化資訊,相當於在地球上放十二疊自地面堆到太陽的書,或相當於至少廿億台最大容量
iPod的容量總和。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科學家指出,二○○三年,全球製造的數位化訊息大約有五十億GB。他們另計算非電子訊息,包括類比無線電廣播或辦公室的印刷便箋。IDC因為合計初創與複製訊息,以致得出的數字巨量增加。不加計複製訊息,數量約四百億GB。
最
值得注意的是,儲存資訊的空間不足。IDC表示,去年一年,全球的數位資訊儲存空間大約是一千八百五十億GB,二○一○年將增至六千零一十億GB,然而去
年製造的訊息量約一千六百一十億GB,三年後將暴增為九千八百八十億GB,屆時儲存容量可能不夠。所幸儲存空間並非真正稀少,而且越來越便宜,因為並不是
每一則訊都會儲存,例如許多電子郵件見過即刪除,數位電話內容也不會久留。
(聯合報)
--
2006年資訊總量 超越人類歷史總話量
科
技諮詢顧問公司IDC五日公佈調查指出,二○○六年全球資訊量大爆炸,全年的照片、影音檔、電子郵件、網頁、即時通訊與行動電話等數位資料量,高達一千六
百一十億GB(Gigabyte
、十億位元組),相當於一百六十一EB(Exabyte、一EB等於十億GB),拿iPod來儲存,就算是目前容量最大的八十GB款,二十億台也不夠。
還是沒什麼概念?那以人類語言來打個比方,若以數位形式儲存,專家估計,自盤古開天地以來,人類總說話量約為五十億GB(五EB),而去年光是電子郵件流量,就高達六十億GB(六EB)。
這份由資訊科技公司EMC贊助的調查顯示,在傳統電話轉為手機與網路電話等數位形式、數位電視興起、數位攝錄影機與照相手機激增,加上Youtube、Bittorrent等線上影像服務網站勃興等因素的帶動下,數位世界成長量驚人。
粗略計算,浩瀚的數位世界中,四分之一是照片、電子郵件、電話等原創資料,其他則是轉寄的電子郵件、DVD電影與盜版音樂等複製材料。這些數位資訊多以個人為單位創造,如YouTube每日有一億支影片流量,線上分享音樂每天超過十億首。
EMC技術結盟部副總裁霍利斯則表示,數位資訊暴增產生的課題是,「哪些資料該存、哪些該刪,乃至於如何保存、誰來管理等,都是我們應該討論的議題」。
(自由時報)
--
生活物價調查 奧斯陸全球最貴城市
想到歐洲玩?多存點錢吧!
據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對全球一百卅二個城市的生活物價最新調查,挪威奧斯陸是全球最貴城市,其次是法國巴黎、丹麥哥本哈根及英國倫敦。今年十大最貴城市有八個在歐洲,剩下兩個是日本的東京和大阪。東京在前年是全球最貴城市,去年第二,今年落到第五。
由
於交通、稅收及日用品價格上漲,加上通貨膨脹逼近百分之三,倫敦生活費從去年全球排名第七提高到第四,一舉超越東京,甚至比紐約高出百分之廿五,而生活費
最便宜的則是伊朗首府德黑蘭。德黑蘭物價只有倫敦的四分之一,其它相對廉價的城市還有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及印度商業大城孟買。
這項全球主要城市物價評比項目包括日用品、水電費用、家用品、餐廳收費、計程車價格等。倫敦的交通費和食品以外的生活用品價格全球最昂貴。
調查指出,受到美元兌歐元貶值影響,不少美國城市的物價都因此下跌,紐約是美國物價最貴的城市,但全球排名只有廿八,亞特蘭大是美國物價最便宜的城市,在一百卅二個城市中排名八十四,生活費甚至低於中國大陸的深圳。
在各大洲之中,拉丁美洲的物價最便宜,排名最後的卅個城市中,四分之一位在拉丁美洲。
■最貴城市排行
1.挪威奧斯陸
2.法國巴黎
3.丹麥哥本哈根
4.英國倫敦
5.日本東京
6.日本大阪
7.冰島雷克雅未克
8.瑞士蘇黎世
9.德國法蘭克福
10.芬蘭赫爾辛基
(聯合報)
--
鮪魚肚水桶腰 PGC-SS基因搞怪
有人明明吃得不多,卻天生有鮪魚肚或水桶腰。高雄長庚醫院研究發現,帶有PGC-SS基因的男、女,比常人易出現鮪魚肚或水桶腰,若後天不勤於運動,更容易老化、罹患心血管疾病,甚至罹癌。
高雄長庚粒線體醫療研究團隊是從一千多個病例中有此發現,歷經三年完成,目前已將研究報告送美國粒線體醫學年刊,將於近期內發表。
研究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主任劉嘉為說,每個人都有PGC基因,這是一種控制粒線體複製的一種細胞核基因,該基因呈多行性變化後,會產生三種不同基因型,包括SS、GG、SG;其中帶有SS型的人天生易出現鮪魚肚或水桶腰,體脂肪、體重都會比一般人來得重。
劉嘉為指出,研究期間常有病患向醫師抱怨,他們吃得並不多,也會控制飲食,「但是好像連喝水都會胖」;當中有不少患者曾參加減肥班,但是「愈減愈肥」,還被以為他們偷吃東西或減肥毅力不夠使然。
研究團隊並觀察發現,自由基愈多,愈對人體不利,會帶給器官諸多傷害,包括各種老化、退化疾病,甚至癌症都與此有關。有PGC-SS基因的人,體內因氧化壓力產生的自由基比一般人來得多,也就是比常人更易出現老化、退化等疾病。
不過他說,畢竟基因只決定一半,另一半仍然可靠後天的環境加以改善,因此,若體內帶有PGC-SS基因者,不妨透過運動減緩壓力,進而改善體內氧化壓力的速度,比光透過節食等達到減重目的來得有效。
(聯合報)
--
文字的柔軟度/張小虹
常常有人問我,為何那麼愛寫學術論文,我總是正經八百地引用一句最不正經的話做為回答,紅玫瑰嬌蕊的那句名言,「一個人,學會了一樣本事,總捨不得放著不用」。
嬌蕊的拿手絕活是談情說愛,打情罵俏,直到有一天「壞女人」上了愛情的當,才慘兮兮地敗下陣來,失去了原本遊戲人間的嫵媚與輕佻。我的拿手絕活卻是被許多
人視為畏途、視為苦差事的學術論文寫作。正經八百的學術論文,有嚴謹的寫作格式要求,文獻回顧要詳盡,引經據典要確實,但更重要的則是新觀念新詮釋新話語
的提出。就現實考量而言,要在學院中存活就得寫學術論文,為學位而寫,為教職而寫,為升等而寫,為評鑑而寫,為申請獎助或計畫而寫,這些都是外在的壓力,
真實而迫切。但就喜歡寫學術論文的人而言,就算這些外在壓力都不存在了,還是會一篇接著一篇寫,這才叫真正上癮、真正喜歡。說得好聽,該是思考創造力的能
量充沛,說得不好聽,寫論文成了生活習慣,不寫論文何以遣無聊之生。
如果談情說愛好玩,可以粉身碎骨不惜,那學術論文的孜孜顧顧,難道也會有快感可言?寫論文好玩的第一樁在於挑釁,就是不買前人的帳,就是覺得有話要說,別
人的文章左看右看都看到不足之處,可以深入批判,可以重新出發,可以創造一個新的論述模式。寫論文好玩的第二樁在於字虐與自虐的快感。不論構思的過程多麼
興奮快樂,但要將抽象的想法轉化成一字一句的論文,總是逃不過實際寫作過程中的百般折磨千般焦慮,留來留去留成仇的無奈。嗜寫論文者,必有偏執,必有或多
或少或察覺或不察覺的自虐傾向。
而寫論文真正最好玩的地方,恐怕還是在只做一件事的專心一意。當生命的能量都聚集在一篇論文的構思與寫作,世界化繁為簡,存而不論,生命變得如此簡單,一
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不論題目是大是小,是經世治國是瑣碎詩學,是純粹的文本分析還是充滿社會批判與文化介入的力作,學術論文寫作過程的底蘊,都還是或
多或少殘留著知性自戀、情感自虐、性格自閉的徵候,不足為外人道。
以前寫論文,像是蓋房子,沒有鉅細靡遺的施工藍圖,絕對不輕易動筆。那時自我要求的精細度,包括每個段落的論點、字數與註解,所有筆記都編號分類,規劃縝
密,在下筆之前,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論點都已了然於心。這樣矯枉過正的「胸有成竹」,其實自己心裡明白,純粹是為了對付寫作過程中揮之不去的焦躁,嗜吃嗜
睡,隨時想要逃離電腦、逃離書房的潛在衝動。寫作已經夠辛苦夠焦慮的了,如果還要邊寫邊想、邊想邊改的話,那鐵定離開了座位就決計不再回來。
而這樣寫出來的論文,往往堅固紮實地像鋼筋水泥混擬土蓋出來的房子,硬梆梆的一大塊,有清晰的架構,層次分明的論述,但卻嚴重缺乏文字的柔軟度。這樣的論
文寫作,亦步亦趨事前精細縝密的規劃,不踰規矩,嚴重抗拒所有寫作過程中語言文字本身所可能帶來的流動,或偏離或繞徑或道阻且長的諸多誘惑。這樣的論文寫
作,沒有文字「之間」的空隙,而沒有空隙的文字,就無法自在呼吸,無法輕盈迴旋,無法翩然起舞。文字的柔軟度,不在於修辭的簡白或繁複,也不在於概念的翻
轉或交織,而在於敢是不敢邊寫邊想、邊走邊唱,敢是不敢有時也讓文字帶著走,讓文字本身翻轉出理論概念的可能。
以前總以為寫論文與寫散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寫作文類,有字數長短的差異,更有格式與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以前也總以為論文比散文好寫,寫論文可以旁徵博
引,請來一堆天兵天將吆喝助陣,寫散文則是被迫直接面對自己貧乏無趣的日常生活,情感與記憶的雜亂堆積,前者有安全的距離全景的視角,後者則充滿隨時跌入
顧影自憐的危難。現在才知道,寫論文也好,寫散文也罷,推到極端,終究都是寫作,終究都是在文字的載沉載浮中,生死未卜,柳暗花明。
(中國時報)
--
H5N1源頭 證實來自廣東
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一篇由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人員所撰寫的研究報告指出,高病原性H5N1禽流感病毒株最早的發源地正是中國廣東省,而不斷爆發的H5NI病毒大流行的源頭應該也是廣東。
中國境內共有兩個禽流感病毒發源地,分別是東南方的廣東,與西北方的青海省。
研究人員表示,廣東不但是多波區域感染的源頭,也是世界性大傳染的源頭,「而且(H5N1病毒)現在還在不斷向外散布」。加大演化生物學教授費曲說,「如能在源頭做好控制,禽流感疫情的防治將更有效率」。
相對於中國境內層出不窮的病毒擴散,中南半島的泰國、柬埔寨、越南則像是「禽流感隔絕帶」一樣,因為中國擴散出來的禽流感病毒一到此地區就不會再往外擴散。
禽流感分類來自於病毒上兩種特定蛋白質: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經胺酸(neuraminidase,NA)。H5N1意思即為血球凝集素第五型及神經胺酸第一型的病毒。
研究人員自中國各地、周邊地區及核酸資料庫(GenBank)取得禽流感病毒株後,按照HA及NA的特性加以分析比對,並建立病毒演化、突變的族譜,結果發現H5N1的基本基因模式就是不斷出現在廣東的模式。
(自由時報)
--
史學家和甘迺迪兄弟
美
國史學家史列辛格 (Arthur B. Schlesinger, Jr.)
上周過世,美國主流媒體有關史列辛格的訃訊篇幅之大,內容之詳盡,壓倒許多政商界名人的新聞。年輕一代不免好奇,一個史學家何以值得大書特書。當然,史列
辛格的確是位不折不扣的史學家,著作等身。但他的重要性不完全在於史學成就,尤其以當下史學界追求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史氏許多的歷史著作不但不夠嚴謹,甚
至顯得天馬行空;但是史學界以外的人卻很容易在他的著作中找到洞燭世事的睿見。
重大議題無役不與
興趣廣泛、學問淵博的史列辛格
寫評論針砭時事,涉及外交、內政、文化與思潮等多個領域。他也寫書評、影評,甚至還接受過《花花公子》雜誌的訪問。他不吝上電視參與辯論,常常與對手爭得
面紅耳赤。在重大的議題上,他幾乎是一個無役不與的戰鬥型知識份子。但是根據嚴格的史學界行為守則,史氏完全不務正業、瘋狂作秀;說他是位學者,倒更像社
會名流。
當然僅此而言,史列辛格還是不夠資格佔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麼大的版面。史氏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他和甘迺
迪總統兄弟的密切關係。在甘迺迪神話至今不滅的美國,史列辛格儼然是甘迺迪神話具象化。到了晚年,史列辛格是少數仍然健在的甘迺迪時代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他在1950年代力挺史帝文森參選總統,見到甘迺迪之後便轉而支持這位年輕的麻州參議員。甘迺迪當選總統後,擔任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的史列辛格出任白宮的
總統特別助理。
在白宮三年,史列辛格過了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史氏雖然名為總統特助,也參與各項重大會議,但是他對政策毫無影響力。和國防部長麥
克瑪拉、國務卿魯斯克、國安顧問彭岱相比,史列辛格只像是一個重大會議的旁聽生,從來不敢發言。但是他在白宮倒是一位勤快的記錄者,每天西裝上衣口袋中插
滿了筆記卡片,鉅細靡遺的把所見所聞登錄下來,很像在中國古代的宮廷史官,替皇帝做起居註。甘迺迪總統曾基於保密原則,一度禁止史氏做筆記。但是後來又同
意他替白宮保留一份自己的紀錄。
史列辛格就在甘迺迪遇刺後兩年,根據自己的筆記和其他資料及訪問,寫出了為他第二度奪得普立茲獎的《一千天》。《一千天》一書是個局內人對於甘迺迪三年執政的紀錄,充滿內幕,出版後洛陽紙貴,也讓史列辛格一躍成為《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
1978
年他出版了《羅伯.甘迺迪和他的時代》,詳盡書寫甘家有可能成為第二個總統的子弟。史氏和羅伯.甘迺迪交情極深,曾大力支持並就近觀察這位甘家的明日之
星,因此史氏有一般的傳記作者沒有的優勢。這本書在1979年為他奪得了國家書卷獎,也在甘迺迪總統遇刺後的第十六年,再度為甘迺迪家族的神話添加了新的
元素。
甘迺迪神話塑造者
才氣縱橫的史列辛格是個甘迺迪神話的塑造者,而甘迺迪神話又塑造了史列辛格的名聲。他終身未離開學界,但
眼光弘遠,見識非凡,閱讀涉獵之廣都遠非一般專研小題目的教書匠可比。他的名聲、對一般讀者的親和性、與他的成就,又恰好是對學院派史家的諷刺。史列辛格
活躍於知識界,參與公共辯論,更非等閒。身為一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史列辛格的辭世不僅是美國知識思想界的損失,恐怕也替一個早該落幕的時代劃下了最後的
句點。
(蘋果日報)
--
亞洲空氣污染 致風暴增強
近年來北太平洋地區的冬季風暴愈來愈強勁,學者認為這些異常的天氣狀況不能推到全球暖化頭上,真正元兇是中國與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空氣污染,雲層污染會影響北半球天氣,這是首度出現的推論。
德州農工大學氣象學教授張仁義(譯音;Renyi Zhang)等專家所提出的報告指出,他們長期觀察北半球的空氣污染,自1994年到2005年間,北太平洋的深對流雲量增加20%至50%。
增加對流雲量
從衛星圖片可發現,亞洲地區快速的城市化與工業化,導致大氣懸浮粒子增多,尤其是中國與印度燃燒煤炭等石化燃料所產生的硫磺與煤灰,在這段期間大幅增加,而懸浮粒子產生化學反應,使得北太平洋風暴路徑改變,雲層向上活動,導致強勁的風暴。
學者認為近年美國、加拿大西岸遭遇愈來愈厲害的風暴,主要是因為中國與印度快速發展;且亞洲的空氣污染不只對北半球造成衝擊,若這些污染粒子漂浮到北極冰帽,黑色的煤灰還會吸收太陽熱能,導致冰山增溫加速融解,海水平面升高,對全世界構成潛在威脅。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