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 北台灣57年來最熱
全球暖化燒到台灣。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這個冬天是自一九五○年以來第二熱的冬天,其中尤以二月分最暖,包括台北、基隆、新竹、宜蘭、嘉義、蘇澳等地,單區的平均氣溫都創下一九五○年來的最高紀錄。
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的冬季期間,台灣平均氣溫十九點四九度,只比最熱的二○○一年冬天少了零點零二度。
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表示,近十年來,台灣暖化現象明顯加劇。一九五○年以來的前十大高溫年中,有五個發生在近十年內,包括一九九八、一九九九、二○○一、二○○三、二○○七。
吳德榮分析,這個冬天台灣暖化,除了受全球暖化長期增溫的影響外,冷氣團較少也是主因。去年十二月、今年一月只有幾個冷氣團,二月除了一月底殘留的冷空氣外,並沒有冷氣團南下。
今冬的累積雨量也偏少。花蓮站只有六十九毫米,比平均值兩百卅七毫米明顯偏少。處於枯水期的高雄站也略少於氣候平均值,中部以北則接近氣候正常值。
氣象局預估,三到五月,各地氣溫正常到偏暖,雨量趨於正常。三、四月春季期間台灣附近常有鋒面系統,對流增強可能帶來雷雨。
氣象局也提醒民眾,這幾天氣溫很高,但周日元宵節入夜後鋒面接近,北部及東北部地區有短暫雨,民眾出外賞燈要注意天氣變化。下周一清晨起受鋒面影響,氣溫下降。周二、周三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全台轉為溼冷的天氣。
(聯合報)
--
暖冬年 半世紀來次高溫
今年冬天的確比較暖和!中央氣象局指出,今年冬季(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明顯偏暖,平地氣象站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九點四九度,寫下過去五十年來第二高紀錄,僅次於二○○一年的十九點五一度;而未來一季,四月可望再出現偏高溫。
全球暖化及環流形態影響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分析指出,今年暖冬並非受聖嬰現象影響,主因來自於全球暖化的長期增溫,以及環流形態影響,像是今年冬天北方冷空氣勢力偏弱,二月份冷空氣則往北美擴散,造成美國降下大雪,台灣反而沒有明顯冷空氣南下,促使冬天平均氣溫創下次高紀錄。
觀察未來一季天氣狀況,吳德榮表示,根據各種模式預估,三月到五月台灣地區平均氣溫、降雨量,已接近氣候值機率較高,其中四月份有偏高溫機會。
有可能發展成反聖嬰現象
至
於從去年中以來的聖嬰現象,吳德榮說,二月份已經恢復正常值,若海水溫度持續降低,未來甚至有發展為反聖嬰趨勢,但是否真的成為反聖嬰,還要觀察幾個月;
一旦發展為反聖嬰,可能影響今年颱風生成個數與位置,包括颱風生成個數減少、生成位置較接近台灣等現象。吳德榮也提醒民眾,三、四月進入春季,可能有鋒面
系統在台灣附近生成,為台灣地區帶來較大雨勢,氣溫下降,鋒面離開後,氣溫上升,隨後為西半部帶來濃霧。
事實上,全球暖化導致氣候異常的
案例,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各地湧現,例如美國華府今年冬天氣溫偏高,幾乎與春天無異;日本東京冬季初雪延遲發生,出現時間打破過去四十七年紀錄;德國也度
過百年來最暖的冬天,今年冬天平均溫度比百年溫度高出四度;但是南美洲二月份豪雨不斷,釀成二十五年來最嚴重水災。
二月少雨現警訊 水利署備戰
今年的冬天特別暖和,水利署長陳伸賢昨日表示,今年二月的雨量比平均值少了三成,警訊已現,該署已展開石門水庫公共給水總量管制,每日供水量不可多於一百廿五萬噸,農業用水則打七五折,再視三月份雨量多寡進行調整。
水
利署長陳伸賢表示,去年底及今年一月份雨量不少,並未實行停耕,但觀察二月份的雨量比往年平均值少了三成,石門水庫水位已在下限,水利署展開因應措施。目
前石門水庫供水採總量管制,每日供水不得超過一百廿五萬噸,農業用水則打七五折,去年完工的寶二水庫也將展開運作,未來則視三月的雨量逐步調整,每兩週進
行一次檢討。
至於汛期應變措施,石門水庫每逢大雨原水濁度即提高,影響大桃園地區供水,不過建於壩頂的抽水站已於去年完工,可抽取九十六萬噸原水,三月份起將展開試運轉,以免屆時出狀況。
至於翡翠水庫部分,翡翠水庫管理局副局長周祖勇說,翡翠水庫到昨日為止的有效蓄水量為二億五千六百萬立方公尺,水位標高一百六十點七八公尺,有效蓄水百分比為七十六點一三,比歷年平均值還高一些,尚無缺水顧慮,暫無調節或限制供水措施。
雨量分布不均 易釀水荒水災
二月份台灣地區降雨量偏少,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說,主要是南北鋒面交會次數減少,但這種情況並非異常,因今年冬季整體雨量仍在平均值內,過去一、二十年台灣每年總雨量並無明顯下滑或成長趨勢,而是呈現上下震盪起伏,最大問題反是季節雨量分布不平均,造成缺水或水災。
至於雨量分布不平均原因,吳德榮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尚無定論,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全球暖化造成,但全球暖化與氣溫增加呈現正相關,和雨量關聯性反倒不明顯。
台
灣雨量主要來自梅雨、鋒面及颱風雨,東北部冬天還有東北季風帶來降雨,吳德榮說,颱風及梅雨是決定台灣當年降雨主要因素,也就是說,台灣降雨主要集中在每
年四月到十月這段時間,所以二月降雨不如預期,對於台灣整體儲水來說影響有限,問題在於政府如何想辦法留下四月到十月這段時間所降下的雨水,避免冬季或春
耕期間缺水問題。
聖嬰與反聖嬰
聖嬰現象主要根據中太平洋區域(南北緯五度,西經一百二十度到一百七十度)月平均海溫變化來區分,倘若連續五個月海水月均溫高過平均值零點四度,就是聖嬰現象,反之連續五個月低於平均溫度零點四度,為反聖嬰現象。
一旦發生聖嬰現象,熱帶東太平洋海溫增高,降雨增加,水災發生機會高,但是印尼、菲律賓、澳洲北部容易產生乾旱。
台灣和聖嬰現象關係並不顯著,影響最明顯是隔年春雨降雨增多,至於反聖嬰年時,則是颱風生成個數減少,但由於生成位置較靠近台灣,直接影響台灣機會反而較大。
(自由時報)
--
建中學區 擬跨永和板橋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昨天指出,未來十二年國教學區畫分,將考慮生活圈、交通便利性,不拘泥縣市行政區,如搭捷運十幾分鐘就能到台北市建國中學的台北縣永和市,就可能納入建中學區。
吳財順說,未來除藝術、體育等單類科高中外,類似建中、北一女等以智育學科為主的一般高中,都要招收部分社區學生,學區畫分、招生辦法的大原則,預計半年內公布;具體內容、期程最快一年後公布,最晚在九十八年七月公布,至於適用哪一屆學生,到時才會確定。
吳
財順說,十二年國教的學區畫分會以同一生活圈、上學交通便利與否等因素來考量。例如,北投有許多地區,搭單程公車、捷運到不了建中,或花一小時以上才能到
建中上學;反而是台北縣的永和市、板橋市住處離捷運站不遠的學生,都能很快到北一女或建中;另如新店靠木柵地區學生到景美女中上學,可能比到新店高中還方
便。
吳財順指出,類似北北基這類大都會區,因為共有生活圈、交通便捷等因素,畫分學區可以更彈性,不用拘泥於行政區。尤其位於高價地段、交通便利區的建中、北一女等校,畫分學區也會更慎重,可以比一般學區大或考慮跨縣市規畫,避免造成遷戶籍等因素,反而不利弱勢學生。
教育部規畫,未來如建中、北一女等想用「發展特色方案」招生的高中,除了資優班等特殊班級可跨區招生,還要保留名額給學區內學生就讀,但會設定基測門檻,可能比現行登記分發錄取分數低,但不會少太多,因為鄰近有不少明星國中,社區生名額有限,競爭還是很激烈。
(聯合報)
--
研究所搶學生 考期比早
往年研究所考試大多在4、5月間舉行,但為了搶優秀學生,各大學紛紛把考試時間提早。今年提前在3月舉辦研究所考試的校數,突破往年紀錄。包括成大、中正、高雄大學研究所考試從今天開始,交大電機學院和暨南大學則是明天舉行。但幾乎沒有學校敢和台大同時考。
以往成大考試都在4月底,今年卻最早舉辦。註冊組長黃信復指出,往年考試比清大、交大放榜時間還晚,造成不少學生已錄取其他學校,連考試都不來參加,無形之中讓成大流失許多優秀學生。
黃信復說,各校考試時間太過分散可能影響學生大四下學期學習情形,但隨著各大學都把研究所考試時間往前拉,成大是被迫「不得不跟進」。
先前教育部曾認為研究所太早考,會影響學生大四課程,教育部曾和各大學會商,決定明年起各校研究所考試統一回歸到在4、5月舉行。黃信復說,回歸4、5月考試其實是好事,各校只要不要相衝就行。
各校雖把考試時間提前,還是儘量與台大錯開,只有首度辦理聯合招生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與台大挑在同一天考試,學生只能和台大擇一報名。
台灣聯大系統中央、交大、清大、陽明4校理學院研究所今年聯合招生,考生只要報名、考試一次,就可以選擇多校系組做為就讀志願。
協調聯大系統合作的中央大學副校長蔣偉寧表示,4校整合資源讓理學院相關系所碩士班一起考試,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聯大系統決定與台大同時考試,是希望讓聯大系統與台大可以做良性競爭,爭取有實力的學生前來報名。
(聯合報)
--
全球首例 愛沙尼亞國會改選網路投票
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四日將改選單院制國會,這次除了當天前往投票所投票的傳統方式外,號稱世界首例的國會選舉網路投票則已先行登場,在三天期限內,共有逾三萬名選民借助這項便民措施投下了他們神聖的一票。
可在世界各地上網投票
愛沙尼亞國家選委會表示,這次選舉網路投票於二月廿六日正式展開,至二月廿八日晚截止,為期三天的投票過程順利。以前愛沙尼亞曾在二○○五年十月一次地方選舉中試驗網路投票,當時約有一萬人參與。
這次國會選舉,愛沙尼亞約有八十萬人(佔合格選民人數的八○%),可上網投票,人數為「歐洲聯盟」各國歷來之最。目前該國公民多半持有電子身分證,內含電腦判讀晶片,選民可藉此在世界任何地方上網投票。
可多次更換投票人選
若選擇網路投票,選民首先須進入官方選舉網站,將電子身分證插入讀卡機,輸入個人識別密碼驗證身分,即可進行投票,最後並經由電子簽章確認自己的選擇。而
且如果改變心意的話,還可以在開放投票期間多次更換投票人選,不像傳統選票,一投下去就不能更改。為促銷網路投票,愛沙尼亞總理安西普廿六日也在辦公室內
上網投票,親自作示範。
愛沙尼亞是蘇聯解體之際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並於二○○四年獲准加入歐洲聯盟,由於該國這次選舉網路投票的規模為歐盟各國歷來之最,因而備受其他國家注意。
快捷便宜但有安全顧慮
倡議選舉採行網路投票的人士認為,這種投票方式不但在彙整計票時更為快捷且成本便宜,選民不用親自跑投票所就可投票,亦有助於提升投票率。
不過,上網投票也存有安全疑慮。瑞士舉辦地方公投時即固定開放網路投票,但選民須先取得授權密碼才能上網投票。愛沙尼亞採行的網路投票則無須取得授權密碼,因為該國公民持有電子身分證,已懂得使用個人識別密碼。
另外,也有批評者指出,在家中或工作場合上網投票可能會遭受來自家人或同僚的壓力,因而違反自由意志投票,同時也無法確認為本人投票。為解決這一問題,愛
沙尼亞法律規定,選民只要在選舉日到投票所圈選紙本選票,即可取代先前網路投票的選擇。在上述二○○五年的地方選舉中,就有卅名選民以紙本選票推翻先前上
網投票結果。
與此同時,監督選舉經驗豐富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坦承,監督這種網路投票方式有點難度。
(中國時報)
--
國會大選線上投票 愛沙尼亞創舉
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的選務官員一日表示,本週有超過三萬多人透過網路投下國會大選選票,這是全世界首例的國會選舉網路投票。官員透露,此舉目的是希望增加投票率,方便選民參加選舉。
愛沙尼亞選委會官員馬艾敦說:「在網路上投票的人數超過三萬,這無疑是一項好的結果。」該國上一次國會選舉是在二○○三年三月,投票率為五成八。
愛沙尼亞這次國會選舉預定四日舉行,共有九十四萬名合格選民。選民也可以提前投票,在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以電子或在傳統投票所圈選紙本選票方式投下神聖的一票。共有超過十七萬人在提前投票期間投票,佔合格選民的一成九。
馬艾敦說:「電子選民有權在提前投票期間,用紙本選票再投一次。這是用來緩和外界疑慮,因為有些人可能是在同事或家人的壓力下,才勉為其難進行線上投票。傳統紙本選票的效力凌駕電子選票。」「等到四日投票日計算所有選票,屆時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電子選民改變心意。」
(自由時報)
--
考古探祕 秘魯查奇洛十三塔 證實是古印加日晷
最
新一期「科學」雜誌刊出考古天文學的一項重要發現。英美兩國考古學家發現,位在南美秘魯查奇洛原住民族龐大祭壇附近的「十三塔」,事實上並非早先認定的防
禦設施,而是已有兩千四百年歷史、用來觀測日昇日落的日晷。令人驚訝的是,這座日晷非常準確,甚至可換算出一年的日期及週數。
精確算出一年日期及週數
十三塔各個塔的高度分別在一.八二到五.四八公尺之間,彼此相距約四.五七公尺,幾呈直線排列,總長約有九個足球場大,每座塔外南、北兩邊有階梯,但整體而言並無顯著的防禦設施。
十三塔雖不是美洲最老的日晷,秘魯首都利馬以北曾發現四千兩百年前的日晷,但這座日晷是已知美洲第一座能推斷出全年日期的日晷,在考古學上意義重大。
這
項結果最早由耶魯大學學者蓋奇發現,他在十三塔以西、以東約兩百英尺處(約六十公尺)發現兩處建築,從兩處往十三塔的方向看,可以觀測到一年當中所有日
昇、日落位置。他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十三塔最外側的兩塔是用來標定夏至、冬至的太陽位置;太陽到達其中一點後,就會回頭往相反方向移動。
蓋奇並發現,太陽在每一個塔間隙中只停留一到兩天,然後要花十天才會移動到下一個間隙。不過,到接近兩個端點時,移動天數會拉長到十一到十二天。儘管如此,只要觀察太陽起落位置,就可推斷出當天在一年之中的日期,誤差僅兩三天。
印加文明的確有類似十三塔式日晷(太陽柱)的記載,但考古學家一直找不到具體事證。蓋奇說,十三塔應該就是所謂太陽柱前身。他表示,現代考古學家知道印加文明可以準確測量出日期,但從來沒想過歷史如此久遠。
(自由時報)
--
13石塔 2300年前測陽曆
南美洲秘魯偏遠的山丘上聳立著神秘的石塔遺跡,根據研究指稱,這其實是美洲最古老的太陽觀測站,且可據以發展出曆法。這也暗示早在印加文化太陽廟出現的千年之前,當地已出現複雜的太陽崇拜儀式。
遠看如恐龍脊背
查
奇約(Chankillo)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北方約400公里處。19世紀,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距今有2,300年歷史的「13塔」遺跡。這13座石塔排
成一列,呈南北走向,長度約300公尺,每塔高度介於1.8至6.1公尺間,遠看有如恐龍的脊背。學者對其用途的說法莫衷一是,包括推測其可能是碉堡、神
廟或祭祀地點。
但根據《科學》期刊上的研究指稱,這些石塔是美洲最古老的太陽觀測站。觀測者在特定地點可看到全年太陽在石塔的不同位置升
起、落下,進而「標記夏至與冬至」。舉例來說,在西邊觀測點眺望高塔,「夏至時,就秘魯而言是在12月,太陽由最右高塔的右方升起;6月冬至時,太陽由最
左高塔的左方升起。」學者指稱,透過計算太陽在塔與塔間的移動,可發展出相當精確的陽曆。
13塔測陽曆說明
科學家指稱,在秘魯查奇約「13塔」遺跡觀測日出日落的不同位置,可標記夏至與冬至。舉例來說,12月夏至時,太陽由最右高塔的右方升起;6月冬至時,太陽則由最左高塔的左方升起,春分和秋分時,太陽則由最中央升起。
(蘋果日報)
--
土耳其新研究 汗水可能傳染B型肝炎
根據一項針對奧運摔角選手所進行的研究顯示,B型肝炎病毒存在於B肝帶原者的汗液中,汗水可能是B肝病毒在接觸式運動參賽者間散佈的方式之一。
流血的傷口及黏膜曾被懷疑為B肝在接觸式運動中傳遞的途徑,過去未曾有學者研究過汗液是否也會傳遞B肝病毒。肝臟研究學會秘書長簡榮南表示,B肝帶原者的血液、精液、口水、汗液都可能會有B肝病毒,能否傳染要看病毒量。
專家:病毒量少難傳染
簡
榮南解釋,B肝篩檢都是採聚合連鎖反應分析病毒的DNA,只要每西西具有十的二次方複製量即可被檢出。一般而言,每西西具十的四次方複製量就會傳染,具十
的五次方複製量傳染力就很強,通常口水、汗液的病毒量少之又少,被檢出不等於具有傳染力,在臨床上還沒有看過由汗水傳染B肝的個案。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台灣是研究B肝非常透徹的國家,迄今的研究都尚未聽過這種說法,疾管局認為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汗水也不可能是主要的傳染途徑。
土耳其傑拉勒.巴亞爾大學研究人員在研究中,針對七十名男性奧運摔角選手的血液與汗液樣本檢驗B肝病毒DNA ,結果發現有九名選手血液中帶有B肝病毒,且在其中八人的汗液中檢驗出B肝病毒,但所有選手體內均未發現B肝病毒抗體,顯示這些選手都是隱性感染者。
研究人員並指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奧運摔角運手的B肝病毒隱性感染比例高出預期,而B肝很有可能透過汗水傳遞。研究人員建議,各運動組織應改變現有規則,要求所有接觸式運動選手必須強制接受B肝病毒檢測,同時也應接受B肝疫苗注射。
肝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許金川提醒,國內成年人約有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人的血液中既沒有帶原、也沒有抗體,應該儘速施打B肝疫苗。
(自由時報)
--
滷汁加熱超過3小時 恐致癌 滷煮愈久愈危險 加醬油冰糖可抑癌
滷
肉飯、滷豬腳是台灣傳統小吃,滷味攤遍布大街小巷,不少業者更標榜「陳年滷汁」,但滷汁反覆加熱,恐有安全疑慮。國內一項研究顯示,滷肉加熱時間愈長,具
致癌性的膽固醇氧化產物(cholesterol oxidation
products,COPs)也愈多,學者提醒:「滷味加熱時間,勿超過三小時。」
全球首現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炳輝的這
項研究也發現,若在滷汁中同時添加醬油和冰糖,加熱中會產生可抑癌的抗氧化物質,即可降低COPs,有助健康;此結果為全球首度發現,去年發表在美國《農
業食品化學期刊》上時,引起國際重視。陳炳輝建議,滷肉時不妨以十比一的比例,加入醬油和冰糖。
數十年未換COPs過量
陳炳輝的
研究參考業者滷味配方,以碎肉、醬油、冰糖、水等四項原料加熱。原已知肉類在滷汁中持續加熱,會產生COPs,研究更發現,加熱四小時,會產生三十五
ppb(parts per billion,十億分之一濃度),十二小時產生六十四ppb,二十四小時則產生七十八ppb。
陳炳輝解釋,COPs經動物實驗有致癌性,因煮食產生量極少,各國皆無食用安全限量規定。但「若滷味反覆長時間滷,甚至數十年沒換過滷汁,就可能產過量COPs」。
加熱兩小時內為宜
研究也發現,滷汁傳統配方醬油和冰糖,加熱後具抗氧化作用。當滷汁有百分之十的醬油和百分之一的糖時,可降低百分之六十的COPs。但若COPs的量太大,抑制也有限。因此,陳炳輝建議滷味加熱時間,應控制在一、兩小時內,盡量不要超過三小時。
台大醫院營養部臨床營養組長陳珮蓉表示,食物滷煮太久會使營養素流失。且滷製品通常太油、太鹹,吃多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家庭主婦林太太表示,「滷東坡肉常會滷個兩、三小時,不滷久一點,不會入味。」她認為,滷味不天天吃,應該沒大礙。
食用滷肉、滷味注意事項
.加熱時間勿超過3小時,以免產生過多有害物質、營養素流失
.滷汁成分不妨以10比1的比例加入醬油和冰糖,有助抑癌
.滷味口味通常偏鹹,心血管疾患者不宜多吃
.吃滷味時應多搭配蔬菜,不要光吃肉製品
(蘋果日報)
--
紅辣椒素助減肥
中興大學研究發現,紅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減緩脂肪細胞生長,此發現將有助減肥研究。
先
前研究指出,泰印料理中紅辣椒,含有辣椒素可減低脂肪組織體積,減少血脂肪含量。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座教授顏國欽實驗發現,紅辣椒內辣椒素,確實可阻止
前脂肪細胞儲存,無法生長為成熟的脂肪細胞,此因辣椒素可觸發細胞死亡機制。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本月二十一日出版的《農業食品化學期刊》。
(蘋果日報)
--
日本才是二二八元兇/戚嘉林[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國際關係學博士]
論壇「跳脫二二八史觀衝突」一文,作者孫慶餘為今日二二八事件兩種史觀緩和的苦心,令人感佩。惟其部分所言似與事實有所出入,在此盼就所知,略述歷史真相。
首先,孫慶餘稱陳儀政府的「『劫收』政策確有其事,台灣的民生物資被不斷搬往大陸,以致百物騰貴,也確有其事」,此與事實似有所差距。真相是光復時日人已知台灣陷於大糧荒,卻仍發動糧荒經濟戰,陷台灣於空前浩劫。
日台均缺乏糧食
因
陷於長期戰爭泥沼,日本本土與台灣均陷於物資與糧食嚴重缺乏的狀態,故1941年時日台均已實施米穀配給制度。在台灣,1942年時甚至連肉、青果、鮮
魚、油、鹽等民生必用物資也實施配給。1945年春夏,一切副食品幾乎都從市場銷聲匿跡。停戰當時,台灣已到了商店幾乎看不到商品的經濟破產窘境。
在
美軍的大轟炸下,有關米糧的生產,台灣總督府的農業主管機關官員,瞭若指掌,並預測1945年將大大減收。1945年夏,日本殖民當局已辦妥當年八月份繳
納米穀的分配,完全已經知道米穀收成的悲慘情況。1945年的台灣糙米實際產量約僅63.8萬公噸,僅及上(1944)年產量的59.8%。也就是說,即
使仍實施日據末期配給嚴重不足的米糧配給制度,1946年春時台灣仍缺糧約三分之一;如果米糧是在市場自由買賣,則台灣缺糧約超過一半。當時日本本土也是
處於糧食嚴重不足的狀態,日人形容當時是糧食的地獄。
但就在要將台灣歸還我國前的九月上旬,日人在日本本土仍續實施嚴厲的米糧配給制度,但在台灣
卻發動蓄意放棄對糧食與各項物資一切管制的經濟戰。就個別(Micro)百姓而言,使得各地的餐廳如雨後春筍,市場頓時供應充沛;就台灣整體
(Macro)社會而言,此時一、二個月間所大肆浪費的糧食,可維持台灣半年份的食用。故到了明(1946)年的二、三月,台灣社會乃將進入饑餓狀態。
此
外,日據末期曾任台灣總督府主計課長的鹽見俊二,經美方麥克阿瑟司令部的許可(未經我國許可),攜帶一飛機(水上飛機)由日本銀行印刷的台幣,於1945
年9月9日搭乘專機抵台,發給在台日本官吏(包括國策公司和一般公司)的薪水,並預付至翌年的三月份,且包括至翌年三月止的退休金。換言之,就是使得在台
日人手中持有充裕的貨幣,有能力大肆採購市場上本已極度缺乏的米糧等各項物資,這對當時台灣的通貨膨脹,無異雪上加霜又加雪。
這位參與光復後日人
在台發動經濟戰的鹽見俊二,早在1946年1月17日,即陳儀抵台才二個月,就預言「糧食不足狀態可決定台灣今後數年之命運,也可能發生將決定在台日本人
命運的重大事態。治安混亂乃起因於糧食不足」「今後的治安混亂將是非常可怕的」。也就是說,鹽見俊二精準地預見台灣未來將會發生類似二二八影響往後台灣命
運的社會事件。
陳儀抵台時,面對的是工業癱瘓、大地殘破、民生物資極度匱乏的台灣。當時的台灣,沒有大量民生物資可供陳儀政府「不斷搬往大陸」。至於百物飛騰,甚至發生有錢買不到米的糧荒,那是日人離台時,日本殖民政府陰謀發動一波波的經濟戰所致。
蓄意發動經濟戰
日
人據台五十年,與台人同住台灣也長達五十年,享盡了歧視台人二元政策下的種種好處,也自台灣榨取了滔天財富,後期更是口口聲聲地日台一體。但是當日人明知
台灣即將面臨糧荒大災難時,不但無一絲協助台人度此難關之意,反而無情地落井下石,蓄意周密地發動如此慘烈的經濟戰,陷台灣同胞於空前的絕境與災難,使本
省同胞誤會糧荒與物價飛騰,是陳儀政府造成的,從而導致外省人與本省人五十年後發生二二八悲劇,故二二八真正的元兇是日本人。
(蘋果日報)
--
應該自己讀歷史/陳文茜
前陣子修改教科書「武昌起義」等,成了大新聞。年後新聞淡了,學生們拿著新版教科書讀起了與他們父母理解迥異的民國史。
真的花點時間閱讀1911年前後的史料,無論舊版還是新版的教科書,寫的都是片斷且刻意杜撰的歷史。真是「凡官方說法,沒一個可靠」的定律。
滿
清滅亡與民國戰亂史,對當代的我們其實是非常好的教材。康有為主張「君主立憲」,但這個憲改美夢因為前提是以滿人為「君」,無法成為討好的政治主張。於是
革命發生了!閱讀民國史,其實就是閱讀一部膽顫心驚的百年族群鬥爭史。少數的滿人統治多數漢人,康有為的民主沒有賣點,必須加上漢族主義的革命巧克力,才
產生了巨大無比的動能。
知識份子在那個年代既卑微又巨大。他們必須投身權力與種族的洪流,才能更動那個貧弱且頑固的祖國。在種族的長河裡,每個讀
書人都把靈魂交予掌握銀子與槍桿子的人物,最後被迫屈服於長達四十年絕望且無助的動亂循環。他們發揮巨大影響力的,總在報紙。梁啟超從跟隨老師康有為後,
就沒有一天好日子過。辛亥革命後,他更與老師康有為決裂,改支持孫中山;孫下野,北洋時代他想組民主政黨,又失敗了。在民國政治史上,梁啟超連一個位置都
沒有,除了他的報紙。
1896年波濤的年代,黃遵憲與梁啟超在上海創辦《時務報》,後改名《時事新報》。當時交通並不方便,上海發行的報紙送到蘇北、四川,得靠船。許多那個年
代的知識份子,每天就等一班船,帶來梁啟超的《時事新報》;一路沿著長江、蘇北、南京到重慶。碼頭上盡是血液奔騰的中國青年知識份子,就等梁任公(梁啟超
的別名)那一支筆,告訴他們一段民主的好故事。
辛亥革命民間真實面
上海《蘇報》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它是上海租界發行的報紙,等
於是中國言論自由特區,說什麼都沒人管得著。《蘇報》一路鼓吹暗殺慈禧,他們最佩服的是「戊戍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維新政變失敗後,康有為事先獲得通報
先溜了,惟獨譚嗣同,慈禧派人來抓他,他不只拒逃,還大開正門,坐得端端正正等人來抓。《蘇報》每日稱讚俄國虛無主義,呼籲暗殺掉旗人,它聲明只要四億漢
人手拉手,當時的話叫「摧枯拉朽」,推翻滿人易如反掌。《蘇報》推崇章炳麟、批康有為,因其與滿人外來政權勾結,直呼康為「小丑」。
孫中山的革命
論,在我們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兩版教科書中,都是不容質疑的聖論。當年他與康有為的「立憲」與「民族革命」辯論,是一段被忽略的民主論戰。康有為警告孫中
山,「革命會流血」,「流血沒完沒了」,「革了滿人之命,留下的是沒有一日穩定的民國政局」。事實上辛亥武昌起「事」,一路起到了湖南,沈從文回憶鄉裡衙
門換了一批人,仍是同一副模樣。把全鄉召來,宣布「既是革命,就得死人」,至於誰該死?太難決定了!於是就在主廟廣場前把鄉民們叫來抽籤,每人抽兩張籤,
兩張牌都是活的,可活;一張死一張活的,還是可活;兩牌都是死,那神明、大革命都要你死,鄉民們只好死了。於是每日廟前堆了四百多個莫名其妙被處決的中國
人頭,為革命而死。死的人數比台灣二二八還多,還荒唐。
這是辛亥革命到了民間的真實面,也是任何一版教科書都不會教你的另一面。
我們現在爭論許多政治議題,在民國史中,早已上演;歷史不斷地複製,但人很難學習。
因為真正的歷史不會寫在教科書裡,你連真相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要說超越前人的老路。
(蘋果日報)
--
很多病人冤死在加護病房/殷小姐(護士)
Q:擔任外科加護病房的護士,最難受的事是什麼?
A:我們大部分都在處理開刀病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身體各部位開刀的情況。第一次看開腸剖肚,真的會怕,而且有些病患癒合很不好,縫補的傷口還會爆開,裡頭的肉全從縫隙跑出來,還一直滲體液,整個病房都是惡臭味。
不
過這種障礙看個幾次就能克服了,主要還是工作壓力問題。尤其醫院一直縮編人力,遇缺不補。像我的單位3年來人力少了1/3。而且我們除了照顧病患、保養儀
器,還要分擔文件處理。如果人力真的不夠,醫院也只是抓其他單位的護士來支援,但這對那些沒臨床實務、甚至連重症受訓經驗都沒有的護士來說,真的很殘忍。
畢竟重症病患情況很多,有隨時會死亡的、有腦部受傷會攻擊護理人員的。別說他們,連我們這些常駐的護士,也常覺得很無力。
常在體力透支下工作
我們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工作,情緒起伏很大,實在很難好好照顧病人,大家都抱著「只要把病人活著交給下一班就好」。
Q:除了縮編人力,醫院還用什麼方式節省開支?
A:現在很多醫院都把眼科、洗腎業務外包,我們醫院是連急診室都外包出去了。他們很多時候都只做些最簡單的處理,就把病人推到我們這裡來。跟急診室的人吵架已是家常便飯。
急診室跟加護病房的關係應該要很密切,這兩個單位協調不好,往往會造成病患很重大的損害,我就遇過好幾次本來該直接送開刀房的病患,都因為多到加護病房繞一圈而延誤搶救時機。
Q:遇過什麼讓妳印象深刻的案例?
A:有一晚,因為急診室接連送病患上來,我們打針、給藥、協助醫生治療,忽略了一個住院的插管病患,結果他內出血嚴重到管子都紅色,直到隔天才被發現,早已搶救不及。
之前我遇到這種情況,會很氣憤,覺得怎麼可以這樣?但久而久之,我真的麻木了。而且這種醫療疏失真要追查起來,醫院都會把責任推給第一線護理人員。
看過太多無意義搶救
Q:在加護病房工作,對妳產生什麼影響?
A:
若我自己遇到重大創傷,一定拒絕醫療。因為我看過太多無意義的搶救。很多治療只剩維持生命,病患活下來也只剩呼吸這件事。在我看來,這只是在延續痛苦。常
有病患生命已走到盡頭,卻因家屬不願接受,堅持要搶救,我們通常只會給些急救藥,不一定會進行CPR,因為按下去只會讓他肋骨斷裂、胸部瘀血而已,對死者
反而不敬。
若我家人不幸要住進加護病房,我一定要在身邊才放心,因為我會很懷疑裡面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我看過太多明明是醫療人力不足造成的疏失,但醫院卻都只用呼吸、心肺衰竭帶過。在加護病房看太多死亡,就覺得生死很平常,只是有些死亡是定數,有些死亡卻很冤枉。
(蘋果日報)
--
破除排毒5迷思 喝水 熟食 吃肉 解毒3原則
排毒觀念一直很熱門,但中西醫的觀念大不相同。中醫排毒是指調整體質;西醫的毒則指像重金屬、氧化自由基等累積大量時,可能會影響身體正常功能的離子。所以無論中西醫,「排毒」的方法其實不是坊間宣稱的淋巴排毒、也不是生吃食物。
先了解 每個人的毒不同
榮
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沒有「淋巴排毒」這個觀念,因為體內與代謝有關的器官是肝、腎、肺和皮膚,例如肝臟解毒;腎臟代謝;皮膚流汗;呼出二氧化碳,這
些都是消除人體不需要的廢物,嚴格說來不算「排毒」,是靠體內正常機能消除毒素。要保護肝、腎,就是吃新鮮食物和蛋白質,並不是生食、全素、斷食等。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黃中瑀則說,體內濕氣過高就是濕毒;火氣太大的燥熱體質者就是熱毒,因為每個人的「毒」不同,若要使用中藥材調整體質,建議先向中醫師諮詢。
迷思1 排毒餐不可有肉
正
解:排毒餐的內容通常是生菜沙拉、五穀漿等,完全沒有肉類。但肝臟和腎臟需要蛋白質才能正常運作,且動物性蛋白質比植物蛋白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若因宗教信
仰不吃肉,那麼也應吃蛋、奶;若是怕油脂攝取過多,或是膽固醇太高,應慎選蛋白質較好消化及脂肪較少的肉,像是魚肉、雞肉等。
迷思2 蔬果類全都可生食
正解:許多植物若生食,就算磨成粉、泡水喝下,也難以分解吸收,對腸胃造成負擔。像生食豆類就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穀類即使磨成粉加開水喝下,也無法吸收,必須煮熟;番茄最好也與一點油脂加熱過,像是和肉一起煮,或用一點油炒過,其中所含的茄紅素才能釋出、被吸收。
迷思3 吃全素會神清氣爽
正
解:蔬果無法完全提供人體每日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若長期缺乏醣類、蛋白質和脂肪,身體熱量不足反而會越來越易疲倦。且若是吃豆類或全穀類,易因纖維質過高
造成腸胃不適。何一成副院長解釋,人類並不適合吃全素,長期下來也會缺乏維生素B2,且人類有犬齒,而犬齒的構造就是為了撕裂肉品。
迷思4 淋巴排毒要多按摩
正
解:淋巴是免疫、循環系統,而按摩的最大作用其實是放鬆緊繃的肌肉,所以被按摩之後會覺得很舒服,是因為達到真正的放鬆,不是因為排毒。何一成副院長並
說,門診中也常被人問,如果常按摩淋巴腺,會不會加速淋巴液循環,身體更好?答案是不會!因為組織液的流速或滲透速度無法靠外力改變。
迷思5 排毒中藥材可常吃
正
解:不是所有體質都可一直吃單一種藥材,而且中藥材的排毒作用易被誤解。黃中瑀醫師表示,像是綠豆水、甘草水、薏苡仁等,因為有利尿作用,常被誤以為是排
毒食材,但作用是去體內濕氣。中醫認為凡是調整體質就屬於排毒的範圍,但個人體質非一成不變,所以也沒有固定的排毒藥膳,先向中醫師諮詢較好。
可偶爾斷食12小時
何
一成副院長說,只要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可一星期選擇1天斷食12小時,但中間要喝水,可促進新陳代謝作用。不過如果是糖尿病、心臟病、曾中風過、肝腎功
能不佳、慢性肺病等健康狀況不佳者,不能超過8小時未進食,最好先請醫師診斷。其實只要身體機能正常,體內無時無刻都在進行消除毒素的作用,只要每日有充
足水分約2000到2500cc.、均衡飲食即可。
維持身體正常機能
一些抗氧化物質例如維生素C、E等,並不是排除毒素,而是使身體代謝等作用正常,消除累積的氧化自由基,不是直接把體內重金屬等其他毒物排瀉出去。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