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070626

明年底 新遊覽車須測試翻滾

大客車事故頻傳,交通部將比照歐盟的規定,從明年底開始,新打造的遊覽車車體必須通過車測中心的翻滾測試結構認證,才能領取牌照。


台灣現有遊覽車都是進口底盤、在國內打造車體的「組合車」,遇到重大意外時,通常會車身解體,乘客因此摔出車外,造成嚴重傷亡。

試驗方式是以每秒不超過五度的角度翻覆到八十公分深的壕溝內。有人質疑,國內翻車一跌就是幾公尺至幾十公尺深,這種測試恐怕不夠保障;但交通部強調,多一分結構測試,就多一層保障。

按照交通部規畫,未來將分為整車翻覆試驗、車身段翻覆試驗、車身靜態擠壓、骨架結合點檢測與電腦模擬整車翻覆五種,測試方式由打造廠業者五選一,委由車測中心測試。

此 外,這次發生意外的遊覽車並非老舊車輛,也經過認證與定期檢查,但還是造成重大傷亡,顯示除了車體結構不夠堅固外,乘客沒有繫上安全帶,也是重要因素。交 通部強調,其實今年二月起已強制新遊覽車後座必須裝設安全帶,七月一日生效,現有遊覽車在下次定期檢查前,則必須在每個座位上加裝安全帶,才能通過定檢。

(聯合報)
--
「紅豆兵」老師 用血誘捕小黑蚊

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李學進研究小黑蚊15年,經常捲起褲管、褪下襪子,以小腿當誘餌,再用長管吸捕叮他的小黑蚊;曾在20分鐘內,捉到近700隻小黑蚊。

李學進自稱是「紅豆冰老師」,近年來他接受環保署委託,經常到各地調查小黑蚊,昨天下午即前往南投、台南吸捕小黑蚊。

出發前,他拿著吸蟲器示範如何吸蚊;嘴裡含一根塑膠管,另一端在小腿上遊移,一見到小黑蚊在腿上停留,馬上將牠吸到玻璃管內。

被小黑蚊叮過的人,都知道奇癢難忍的滋味。「即使很癢,還是不能動,一隻隻地慢慢吸,吸得慢只好先被牠吸血。」

「小黑蚊不是蚊子!」他強調,小黑蚊是蠓,孳長環境與蚊子不盡相同,很多人拚命清水溝,卻忽略小黑蚊孳生的水溝壁,尤其墨綠色的青苔或藻類,是牠們最喜歡的環境;可噴除藻劑,或選購標明可撲殺小黑蚊的藥劑。

(聯合報)
--
暖化警訊 水母也瘋狂 包圍台中港

禍首就是牠!台中港本月初出現成千上萬的水母群聚,把漁民的網都弄破。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系研究發現,禍首並非海月水母,是毒性更強的端棍水母。研究團隊還發現,海水溫度升高時,水母的幼體—水螅的無性生殖就會加快,「水母的大量增生,是全球暖化傳給人類的一個警訊。」

本月初台中港出現成千上萬的水母,遠看水面上出現點點亮光,近看則是如饅頭大小的水母,有白色、透明、彩色的光澤,引起漁民的恐慌。

除了台中港,這幾年高雄港、愛河、屏東大鵬灣也出現海月水母增生,台南四草保護區出現大量鞭腕水母,日本海出現越前水母,白令海有髮水母增生,東海、黃海、渤海還發現超大體型水母群集,「比災難片『明天過後』還恐怖!」

且台灣附近海域的水母增生已由早年的每十二年一次,變成年年都發生;由中山海洋生物系教授羅文增領導的研究團隊也在持續研究,希望能揭開水母大量群集之謎。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劉文琤表示,過去台灣對水母的研究相當欠缺,連各海域有那些物種都不清楚,今年則已完成國內第一個大尺度範圍的長期水母調查。

劉文琤指出,當水母大量增生時,第一個影響的就是漁民,因拖網全都會被「卡網」,且水母會大量捕食浮游生物,其他漁民賴以維生的經濟魚類也就沒得吃;且漁民過度捕撈魚類的結果,也會使水母的競爭者變少,可以長得更多、更快,形成惡性循環。

水母的食量超大,劉文琤說,不管餵多少,牠都可以全部吃下去,且二個小時後就可把胃排空,重複地再吃、再長、再生,「永遠沒有吃飽的一天,想想海裡都是水母有多可怕?」

面對水母的增生,大陸及日本都陸續推出一些「反制」做法,如鼓勵大家多吃可食用的水母 (海蜇皮),日本還推出水母餅乾、水母冰淇淋、水母美容保養品。

(聯合報)
--
新品種海蛞蝓 超美!

鮮少有人知道,台灣的澎湖西南海域有個生態寶庫,是素有「海底寶石」美稱的海蛞蝓多樣性密集點。中山大學海研所教授莫顯蕎已在此地發現了約十種從未為世人所見的海蛞蝓新品種,且它能把吃進的有毒刺細胞,轉化為自己的防禦武器,也可望提供癌症等生物醫學研究的新方向。

莫顯蕎表示,國外研究海蛞蝓的海域多半都只有四、五種海蛞蝓,但過去一年多來,莫顯蕎在澎湖的內垵沿岸,就發現並記錄到六十一種,占台灣及離島物種數的四成;而其中的十種可能是過去從未正式發表過的新種。

海蛞蝓等於海中無殼蝸牛,由於缺乏外殼保護,為了防止遭到其他生物獵食,多彩海蛞蝓演化出具毒性的物質和鮮豔色彩,警告覬覦者止步。

「真的超漂亮,這是上帝創造出最美麗的生物,我們應該仿照這樣的配色來製作耳環、裝飾品。」莫顯蕎激動地說。

莫顯蕎表示,海蛞蝓可以將海綿、水螅的有毒刺細胞吃進體內,卻不中毒,反而能把刺細胞排到體表、或送到肢體尖端,作為防禦武器,「簡直比武俠小說中的蛤蟆還神奇。」

(聯合報)
--
澎湖10種海蛞蝓 品種全球首見

台灣離島澎湖西南海域可能是全球海蛞蝓物種樣態最豐富多樣的海域。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莫顯蕎昨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台灣及周邊離島沿岸記錄到一五○種海蛞蝓,其中八成為台灣文獻未曾記錄的品種,有十種可能是全球新發現品種。

海蛞蝓有「海底寶石」之稱,特性是能吞食下有毒生物,卻不受影響,被視為極富研究價值。學者呼籲應將該海域畫定為物種保育區。

離島生態 豐富熱點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在澎湖西南沿岸發現海蛞蝓生態豐富的「熱點」,在該處累計記錄到六十一種,占台灣及離島種數的四成。國內過去很少有系統的研究海蛞 蝓,三、四年前農委會開始委託調查研究,想不到竟發現Hypselodoris sp.,屬於目前未被正式發表的新種。

計畫主持人莫顯蕎表示,經比對色彩和紋路、牙齒等結構形式特徵,他經驗判斷有十種可能是全球新品種。在基因科學日漸發達情況下,日後可進一步基因比對做更 精準的鑑別。目前文獻紀錄全球約二千七百多種,台灣至今沒有有關裸鰓類多樣性的完整資料,正式發表的資料亦十分缺乏。

一五○種 傲世資產

莫顯蕎說,初步認為,海蛞蝓體內的毒液具有生物醫學價值,值得深入研究。他曾向澳洲軟體動物研究學會會長請教,發現澳洲也不過四、五種,但中山亞太海洋研 究中心研究團隊過去幾年在台灣、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沿岸,記錄到約一五○種海蛞蝓,成為台灣最新的世界資產。

海蛞蝓等於海中的無殼蝸牛,由於缺乏外殼保護,為防止遭其他生物獵食,軀體演化出含毒性的物質和鮮豔色彩,藉以警告天敵止步。部分海蛞蝓也發展出毒性黏液,甚至吞食其他生物的刺細胞,從自體身上再長出,作為自我防禦武器。

莫顯蕎表示,海蛞蝓分泌的毒液,以及將海葵的帶毒刺細胞一併吞下,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的生物特性,引起學者認為可應用在醫學。

海蛞蝓以海綿和水螅為食物來源,體長半公分到卅公分不等,樣式繁多,有黃、深紅、淡紅、深藍、蔚藍、澄黃等圖案,或為斑點或為條紋,美不勝收。尤其頭部觸角和鰓常呈現對比顏色,別具一格。

莫顯蕎指出,去年三月起,因「五年五百億」計畫挹注,在水下六公尺處發現新種。由於海蛞蝓有些品種實在很小,觀察者要有好眼力,還動用不少年輕的碩士生潛水,才有此成果。

(中國時報)
--
海底寶石海蛞蝓 發現10新種

海 中無殼蝸牛「海蛞蝓」把有毒生物吃進肚子,不僅不會被毒所害,還會把劇毒聚集在身體表面,形成鮮豔的保護色。中山大學費時三年在台灣及離島調查,共記錄一 百五十種,其中一百二十種為台灣新記錄種,十種還是世界上從未被記錄的海蛞蝓可能新種,不僅印證台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未來甚至可望提供醫界進行癌症等疾 病防治研究。

中山大學費時三年調查

教育部昨天舉行五年五百億計畫學校成果發表,中山大學發表最新海蛞蝓調查,及台灣黑潮圈海域浮游動物物種名錄。

中 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莫顯蕎說,就算是歐洲地區海蛞蝓最密集處,通常一處僅四、五種,但是中山研究團隊過去在台灣、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沿岸,記 錄到一百五十種海蛞蝓。在澎湖西南海域,只潛水下去十二次,研究團隊就記錄到六十一種,佔台灣及離島總數的百分之四十,稱得上「世界級的資產」。

裸鰓類(海蛞蝓)是軟體動物門,目前文獻紀錄中全球約有兩千七百多種。海蛞蝓因為缺乏外殼保護,為防止遭到其他生物獵食,多彩海蛞蝓軀體演化出含有具毒性的物質和鮮艷色彩,藉以警告覬覦者止步;海棉、海葵和水螅是它的食物來源。

吞毒性刺細胞成保護膜

教人驚訝的是,海蛞蝓把海葵等帶毒性刺細胞吞下之後,不但不會造成身軀的任何損害,有毒物還會聚集在身體表面或浮在背上,成為保護膜,這種功能也許可作為癌症細胞防治等醫療研發參考。

莫顯蕎表示,海蛞蝓的身體色彩鮮豔,被澳洲學者稱為「海底寶石」,顏色、樣式繁多,是上帝創造最美的東西。而由於海蛞蝓體長○.五公分到三十一公分,活動區域在水面下六公尺,並不容易發現。

中 山大學「台灣黑潮圈海域浮游動物物種名錄」,則揭開了世界與台灣海域經常性水母大量群集之謎。發現包括水母九科三十屬七十一種、海樽動物三科十二屬十八 種、軟體翼足四科十一屬二十六種,及仔稚魚一百三十八科二百九十五屬六百二十二種,顯現台灣海域浮游動物十分多樣,也將有助未來研究者了解氣候變遷、季 風、颱風等影響浮游動物群聚動態,作為台灣周邊黑潮圈海域漁場建立的評估參考。

(自由時報)
--
台灣海蛞蝓 10全球新種 首度完整記錄 學者籲保育

因 色彩斑斕、圖案多變而被稱為「海底寶石」的海蛞蝓(音同擴魚),多年來在台灣海底閃閃發光卻鮮為人知。中山大學昨公布國內第一份有關海蛞蝓的完整報告,發 現光是澎湖西南沿海就有六十一種海蛞蝓,總計全台海域共有約一百五十種,其中八成是台灣新紀錄種,當中還有十種可能是全球首度發現的新種。

海底寶石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莫顯蕎說,即使在海蛞蝓種類十分豐富的澳洲,單一地點發現的海蛞蝓頂多僅四、五種,像澎湖西南沿海一地就有六十一種海蛞蝓、囊括台灣海域四成種類的情況十分罕見,建議政府應盡快就此海蛞蝓聚集最密集區域,設立保育區。

後續將研究醫學用途
莫顯蕎指海蛞蝓很像海中的無殼蝸牛,由於缺乏外殼保護,演化出鮮豔的警告色、具毒性的黏液和防禦用的刺細胞,更特別的是,海蛞蝓的刺細胞是來自牠的主食水螅,海蛞蝓吃下水螅後,可將水螅身上有毒的刺細胞轉化到自己身上,且不會有任何中毒或不良反應。
莫顯蕎說,雖然目前學術界尚不清楚為何海蛞蝓吃水螅不會中毒,但顯然海蛞蝓體內擁有防禦的化學成分及特殊的毒物轉化機制,未來將進一步研究這個部分,或許可以發現提高人體細胞存活率的方法,應用在延長癌症等患者生命的醫學用途上。
另外,海蛞蝓的毒性物質若能破解,也可用來製造殺蟲劑和農藥。莫顯蕎表示,雖然利用海蛞蝓來提煉殺蟲劑不符經濟效益,但只要了解成分,就可以透過人工合成,畢竟天然成分的農藥或殺蟲劑,較不會傷害人體健康。
莫顯蕎指出,海蛞蝓大多在距離海面下六公尺處活動,由於海蛞蝓的食物取向十分固定,因此雖有「海底寶石」之稱,觀賞價值極高,但至今尚無人工飼養成功案例,只有潛水客有機會一睹海蛞蝓美麗的身影。

澎湖西南沿海達61種
莫顯蕎表示,該十種可能是全球首度發現的海蛞蝓新種,只待國際相關期刊審查通過就可確認;另強調澎湖西南沿海的海蛞蝓熱點不僅種類多,且非常集中,去年三月起潛水人員共下海十二次,就發現六十一種,預估未來還會發現更多種類的海蛞蝓,成為台灣最新的世界資產。

海蛞蝓小檔案
英文名:sea slug
分類:軟體動物腹足綱
分布:世界各地海洋中
食性:主食為海綿、水螅
外型:體長0.5~31公分,有黃、紅、藍等各種深淺顏色,身體有斑點或條紋圖案,澳洲學者稱為「海底寶石」;因背殼退化,又稱「海蝸牛」,為防止遭獵食,演化出含毒黏液、鮮豔警告色及武裝用的刺細胞

海蛞蝓調查結果
全球數量:目前文獻記錄全球約2700種
台灣調查:中山大學亞太海洋研究中心2004年起,在台灣、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沿岸陸續記錄到150種,其中以澎湖海域蘊藏61種最豐富
台灣新種:中山大學記錄的150種中,約120種是台灣新紀錄種,當中又有10種可能是全球首度發現的新種

(蘋果日報)

--
不中不英 香港百年孤寂誰懂?

四月底,一群以年輕學者、大學生和文化界為主的年輕人進駐中環皇后碼頭前的小廣場,在舊碼頭搭起帳篷,貼上標語,擺出長期抗爭的姿態,希望阻擋港府的碼頭拆遷計畫。貼滿標語的小廣場上,出現了香港罕見的用語:「本土文化」!

回 歸十年,香港的中國化、國際化和去殖民化都在同步進行;但另一方面,香港人的「香港意識」卻也在覺醒。從去年底港府拆除天星碼頭遭遇抗爭開始,香港社會即 湧現一連串集體記憶、本土歷史、市民自主的呼聲,文化界、娛樂界、網路族群乃至老式茶樓,人人都在談香港應保留什麼樣的本土特色。

這股懷 舊風的興起,與港府一味發展經濟卻壓抑文化有關。「港府的城市規劃手法是很法西斯的。你看,老電影院全拆光了,老餐館也在快速消失。」犀利的青壯代文化人 胡恩威說:「不斷拆除舊區,全是為了方便炒家蓋大樓。拆光了攤販、老區,拆光了平民的記憶,香港會變成一所大監獄。」

香港藝術館最近展出 一個視覺藝術展,主題「不中不英」四個字,反映了香港百年來的認同困惑。港英時代的香港,有它殖民的悲情,也有一種別於落後中國的優越;回歸後的香港,有 終於歸宗的安頓,也有特殊性消逝的苦悶。尤其語言上的游移,香港的雙語教育,英語、粵話、普通話的混合,港人雖最具國際語言能力,卻又難稱典雅。

香 港藝術館館長譚美兒說,香港人一直習慣用別人的語言邏輯思考問題,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卻忘了自己的文字和語言,才是自己的呼吸。「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 特殊地位,也是喚起香港人自我意識的重要因素:「一國」沒問題,但「兩制」的意義何在?若隨手丟掉自己的記憶,香港的特殊性在哪裡?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馬傑偉做的調查發現,港人對於共產黨的印象依然不佳,以十為滿分的話,只有二點九一分,但自認「愛國」的為六點四九分,與「愛港」的七點五二分並不相悖,顯示港人的身分認同不再兩極化。

香港人是中國人,這沒問題,但香港人更要做香港人;「不中不英」是反省,也是提示。

抵 不過港府的強悍手段,皇后碼頭五月底終於確定要拆。守在皇后碼頭的最後幾位年輕人,對來訪的台灣記者談到和樂生運動人士的交流經驗,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情。 一個光著膀子的小子憤憤地說:「我才不在乎什麼集體記憶、本土意識!但政府今天敢拆碼頭,明天他就敢拆別的。我們不反抗,他就以為幹什麼都可以。」

看來,香港剛萌芽的本土意識,包含了比文化認同更複雜的內容。

(聯合報)
--
日本鮪魚荒 「來客馬肉壽司吧」

有沒有人要點鹿肉壽司?來客馬肉壽司如何?

紐約時報廿五日報導,日本大鬧鮪魚荒,沒有鮪魚的壽司,好比看棒球沒有配熱狗、德州沒有巴比Q,一樣令人無法想像。窮則變,變則通;壽司師傅絞盡腦汁思考各項替代品,最極端的包括鹿肉和馬肉。

在舉國狂愛海鮮的日本,鮪魚是「王道」。鮪魚全身能吃的部位,幾乎都有日文的專有名詞,如同法國人對乳酪的細分。所以,當全球漁業會議最近決議降低鮪魚漁獲量時,日本全國陷入一片恐慌。

晚間新聞推出深度報導,探究高漲的價格如何讓上等鮪魚從超市的貨架以及迴轉壽司店的轉盤上消失。比較細緻的餐廳,壽司師傅開始研究替代品,從比較便宜的魚到地上跑的,竟然連酪梨壽司都上桌了。資深的壽司師傅感嘆道:「好比美國沒有牛排;沒有鮪魚的壽司就不是壽司了。」

問題出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地區,對於壽司和生魚片的需求量激增。不光是美國,俄羅斯、南韓、中國大陸等經濟崛起的國家,都在市場上和日本搶鮪魚。漁業專家表示,壽司最愛用的黑鮪魚,數量趕不上市場需求。

東京的築地魚市享譽國際,一名魚販表示三年前他每天可以賣出二至三尾頂級的黑鮪魚,現在大概每個月只能找到兩至三尾堪稱頂級的黑鮪魚。

就心理層面而言,頂級鮪魚紛紛落腳在其他國家,日本「鮪魚超強」的地位岌岌可危。專書「壽司經濟」作者艾森柏格表示:「原本應該到東京的魚結果去了紐約或上海,對於日本民族自尊心是很沉重的打擊。」

(聯合報)
--
鮪魚缺貨 衝擊東瀛 日廚師應變 馬鹿肉替代鮪魚做壽司

燻鹿肉壽司?還是生馬肉壽司?這可不是開玩笑。由於鮪魚嚴重缺貨,日本的廚師被迫採用其他替代品來製作壽司,鹿肉和馬肉不過是最極端的幾個例子。

日本人嗜吃海鮮,其中尤以鮪魚為最。日本人為鮪魚身上可吃的部位都取了名字,名稱之多猶如法國人對乳酪的稱呼。

但隨著全球鮪魚數量銳減,國際漁業組織近來開始對捕撈鮪魚設限,致使日本全國陷入恐慌。對日本人來說,沒有鮪魚可吃,就跟看棒球沒有熱狗,或到德州沒有烤肉,令人難以想像。

國際限制捕撈 鮪魚價格飆漲

日本電視台晚間新聞不斷報導,鮪魚價格飛漲,導致超市貨架和迴轉壽司輸送帶上消失。餐館廚師被迫嘗試使用其它替代品,從較便宜的魚類,到陸地生物,甚至打破禁忌,製作美國式「變種壽司」,如酪梨壽司。

日本全國壽司商同業公會副會長山縣正(譯音)表示:「這就像美國沒有牛排可用,壽司沒有鮪魚,便不叫壽司。」

鮪魚缺貨,是日本境外的壽司和生魚片市場越來越大造成的。除美國外,現在還多了俄羅斯、南韓和中國等新致富的國家。漁業專家指出,藍鰭鮪魚(台灣慣稱黑鮪魚)數量沒辦法跟上全球需求量,因此鮪魚缺貨和價格上漲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去年,數十個國家同意將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的鮪魚捕撈量減少廿%,以維護鮪魚數量,此舉引發日本國內對鮪魚缺貨的擔憂,並導致北方鮪、太平洋鮪和南方鮪的價格急劇上揚,這三種鮪魚被認為最適合生吃。

日本農林水產省水產廳的數據顯示,自去年初以來,進口的北方鮪和太平洋鮪價格暴漲三分之一,達每磅十三美元(相當於每公斤台幣九百四十元)。

批發商稱,在外國船隊和買家的競爭下,高品質的鮪魚越來越難進入日本。在東京築地漁市的鮪魚商大野普志說,三年前他每天可賣出二到三條高級鮪魚,現在則每個月只賣出二到三條同樣優質的鮪魚。

有些老饕表示,日本人對鮪魚缺貨感到惶恐,也反映出他們對日本近來經濟力量下降的深切憂慮。

高級鮪魚市場 已非日本獨大

戰後,鮪魚成了日本經濟力量的象徵,日本人幾乎霸佔了全球鮪魚市場,日本至今每年仍消耗上述三種高級鮪魚六萬噸,超過全球捕撈量的四分之三。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高級鮪魚被銷往其它國家,日本人擔心他們有朝一日將失去全球鮪魚霸主的地位。《壽司經濟》一書作者伊森柏格說:「那些本該去東京的魚,現在卻去了紐約和上海,這嚴重傷害了日本人自尊。」

鮪魚缺貨問題也具體反映在日本餐館的菜單上。東京「居酒屋」的老闆尾添表示,現在的情況讓他回想起上次一九七三年沒有鮪魚可賣的往事,那次是因為傳出海洋遭到水銀汙染,消費者不敢吃。當時他被迫尋找其他紅色肉品來代替,如燻鹿肉和生馬肉。

尾添說:「我們試吃了馬肉壽司,相當不錯,馬肉軟嫩,容易咀嚼,且沒有腥味。」他說,鮪魚缺貨情況若變得更糟,他會重新推出鹿肉和馬肉壽司。

(中國時報)
--
過勞 讓更年期提早一年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法國醫師警告說,工作壓力大和工作時間長的婦女,更年期可能至少提早一年來臨。

法國凡爾賽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時以上的婦女,與工時較短者相比,更年期容易提早來臨。職場的高壓力也會導致提前停經。婦女停經十二個月後開始進入更年期。而受過高等教育或從事重複性高的工作,則會使婦女有較長的生育期。

研究人員認為,工作時間長或壓力大造成荷爾蒙的改變,影響婦女的生育周期和健康。

這項研究追蹤一千五百多名五十多歲婦女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發現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時以上的婦女,更年期比平均的五十二歲提前到來。

工作壓力大的婦女,也就是工作時經常感受時間壓力,必須同時做好幾件事,且工作時常被打斷的人,更年期傾向於五十一歲就來到。

有憂鬱症的婦女,工作時間長的影響更明顯。她們在五十二歲以前進入更年期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兩倍。抽菸也有很大影響,每天抽十支以上,更年期五十歲就報到。抽菸導致卵子比正常情況更快退化。

基因也是決定更年期年齡的重要因素,許多婦女的更年期年齡和母親和姊妹相同。

在法國醫師提出警告的幾周前,有報告指懷孕期間工作時間長的婦女,流產的風險大幅提高。這項研究以七千多名懷孕護士為研究對象,其中每周工作四十小時以上的護士,流產的風險提高百分之五十。

(聯合報)
--
北市10大肇事路段 中正路最險

台北市政府交通警察大隊統計,今年1至5月北市10大易肇事路段,士林中正路仍蟬聯第一名;而松仁路、長春路及林森北路,事故件數暴增擠進前10;還有部分路段年年上榜,未見市府有任何改善措施。

根據統計,今年1至5月事故發生件數依序為中正路、民權東路6段、北安路、民權西路、忠孝東路4段、忠孝東路5段、八德路4段、松仁路、長春路、林森北路,前5名在歷年來,幾乎年年上榜。

中正路多達111件高居第一,最主要的事故發生路口在中正路與承德路口,由於該路口路型複雜,一方面是北投、淡水的車輛由此進入市區;一方面是市區車輛由此前往淡水、北投,肇事原因多為未保持安全間隔、違反號誌、標線等。

交通大隊大隊長陳銘政說,中正路因車流量大,路幅不寬,很容易發生車輛碰撞意外。居次的民權東路6段,該路段筆直,行車速度快,加上內湖區人口持續增加,車輛數不斷攀升,事故發生率也隨之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松仁路、長春路首次擠進前10名,陳銘政說,這幾年信義計畫區商業活動頻繁,造成車流擁擠是可能原因;長春路則是路幅不寬、與多條主要幹道交會,車流量大,但實際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

仰德大道前天發生嚴重翻車意外,但仰德大道從未列入10大易肇事路段(今年1至5月事故件數為29件),但因仰德大道是彎曲山路,一發生事故死傷嚴重。

陳銘政說,易肇事路段不代表易發生車禍嚴重程度,現行數據無法作到易肇事路口或地點的細部統計,只能提供路段一年發生車禍件數,提醒民眾小心駕駛。

(聯合報)
--
具傳染性肺結核 禁搭8小時以上航班

七月一日起,有傳染性的肺結核病患禁止搭乘八小時以上長程航班,否則最重可處罰新台幣十五萬元,至於多重及超級抗藥性肺結核患者,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建議,最好連短程航班都不要搭。

研究顯示,與具傳染性結核病患同處一密閉空間且相處超過八小時,感染肺結核機率約為三成,疾管局參考世衛組織及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指引,訂出八小時為病患搭機時數上限。

疾管局第三組組長楊世仰說,歐美國家通常是口頭勸阻傳染性肺結核患者長途飛行,台灣訂出限制搭機並開罰,恐怕是全球最嚴格的。衛生署並未限制患者搭乘公車、高鐵及捷運等其他交通工具,主要是搭乘時數相對較短,傳染機率不高。 

楊世仰指出,七月一日起傳染性結核病患禁搭長程班機措施,初步只能做到每日事後勾稽、開罰。但最快九月一日,最慢年底以前,疾管局就能境管單位連線,及時提供傳染性結核病患資料,限制患者登機。

疾管局已展開測試,曾發現三名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搭乘長途飛機,事後都進行衛教輔導。楊世仰說,傳染性肺結核患者只要按時服藥兩周,痰塗片就能由陽轉陰,不再具傳染性,屆時就能「解禁」。

至於八小時以下國際航班及國內班機,楊世仰說,原則上希望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搭機時能全程戴上口罩,至於具傳染性的多重、超級抗藥性肺結核患者,最好等到痰塗片轉陰、即不再具傳染力時再搭乘。但短乘飛行部分原則上不會開罰,只會勸阻,並希望他們載上口罩。

結 核病是再古老不過的傳染病,但國內每年仍有一萬五千名左右新增病例,高居法定傳染病之冠,死亡人數也是第一位。署立胸腔病院院長黃瑞明說,肺結核患者難以 從外觀上判斷,只能靠政府的防治政策跟病患的配合。但他也表示,民眾不必過度恐慌,肺結核傳染力也沒想像中那麼強,跟病患同處一密閉空間且相處超過八小 時,感染肺結核機率約為三成,並非短暫講幾句話就會被感染。

(聯合報)
--
冰敷後 不一定要熱敷/彭玉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社區醫學科主治醫師)

最近有兩位被車門夾傷手指的女性朋友來看診,原因都是熱敷引起手指痛。

她們被夾傷後都知道要冰敷,這要感謝多年衛生教育的結果。問題是出在冰敷的時間要維持多久?有一位看了醫師,冰敷兩天後自行熱敷,隨即感到腫脹疼痛無比,另一位則是冰敷三天後改為熱敷,同樣因為脹痛來求診。

她們在受傷後冰敷時期都不痛,但是受了「冰敷之後要熱敷」的迷思之害,以為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癒合,殊不知這樣反而造成痛苦。

筆者曾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運動醫學中心學習運動醫學,也訪問其他醫學中心如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診所,他們都極為推薦受傷後冰敷到底,也就是不建議病人在48或72小時後採用熱敷,因為個別情況有異,一味告知病人多少小時後要熱敷,可能造成受傷部位再出血,非常危險。

他們告訴病人,如果受傷後不知道該冰敷還是熱敷,那冰敷就沒錯!一般冰敷一次以不超過20分鐘為限,休息20分鐘後可再冰敷。

在上述這兩個案例中,指甲與指床間空間有限,夾傷後因儘早冰敷,出血量有限,止血後也就不再腫脹,所以不會痛,如果繼續冰敷下去,應該不會來求診而自行痊癒。

但患者受了熱敷迷思之害,熱敷使得指床再出血,血無處跑,積在有限空間裡,才會脹痛難忍。

(聯合報)
--
法知名麵包店:棍子麵包源於奧國 非法國麵包

法國「普瓦蘭(Poilane)麵包店」遠近馳名,其第三代傳人艾波蘿妮亞.普瓦蘭在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表示,大家熟知的「棍子麵包」(baguette)其實根本不是法國的產物,而是於十九世紀末從奧地利傳入法國的。

現年廿三歲的艾波蘿妮亞堅持自己的麵包店不賣棍子麵包,還大聲疾呼法國人回歸法國傳統麵包。她說,以前吃的法國全麥麵包比較健康、美味,歷史悠久。

呼籲法國人回歸傳統

艾波蘿妮亞在十八歲時遭逢父母雙亡的變故。她的父親里歐奈勒在二○○二年駕駛直升機發生意外,飛機墜入英吉利海峽,她的美國籍母親也在這場空難中喪生。噩耗傳來的次日清晨五點,她就趕赴巴黎的店裡坐陣接下父業。

四年下來艾波蘿妮亞不只成功經營父親留下的麵包店,還一邊完成哈佛商學院學業。這個月她畢業,並於上周返回巴黎發展家族事業。

目前艾波蘿妮亞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要破除外界認為法國麵包就是「棍子麵包」的觀念。她說,法國人以前都吃他們製作的那種麵包,直到十九世紀才有所改變,這要歸咎於二次大戰後平淡無味的精白麵粉開始流行。

現在雖然全麥麵包市場有擴大的趨勢,但有愈來愈多的麵包店也在搶食這塊大餅,包括她的叔叔馬克斯在和她的父親鬧翻後,在巴黎也開了一家麵包店。

圓形普瓦蘭才是經典

普瓦蘭麵包店是艾波蘿妮亞的祖父皮耶.普瓦蘭於一九三二年創立,父親里歐奈勒在一九七○年代接手後聲名遠播。店裡的招牌麵包就是「普瓦蘭麵包」,這種用灰 麵粉(grey flour)、海鹽及酸麵糰製成的圓形麵包,重一.九公斤,每個售價約八歐元(三百五十四台幣),被視為法國的經典麵包。

法國老牌女星凱薩琳丹妮芙及前總統席哈克都是普瓦蘭麵包店的主顧。店家甚至利用「聯邦快遞」把剛出爐的麵包空運到美國男星勞勃狄尼洛及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手中,每個麵包要價四十美元(約一千三百台幣)。

一般人都以為「棍子麵包」是拿破崙率兵攻打俄羅斯時期,下令製作一種能夠放進士兵褲管的新型麵包所研發的,其實不然。這種麵包是十九世紀維也納的麵包師傅 利用新式蒸汽爐製作出來,一九二○年代法國立法禁止麵包師傅在清晨四點以前工作,比較不耗時製作的「棍子麵包」就逐漸成為主流。

(中國時報)
--
冤獄賠償 未必進步/高克培(陽明大學副教授)

「冤獄賠償法」可以顯示一個國家法治的深淺和人權的高低,在我國施行已近五十年,六月十五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修正的幅度號稱是「最大的一次」,修正 之前只有刑事訴訟法的冤獄才可請求「國家賠償」,今後,適用範圍擴大,軍事審判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及檢肅流氓條例受冤獄者,也可請求「國家」賠償。乍看之 下,我們政府似乎更邁向法治、我們百姓有更多的人權,理當慶賀,但筆者不以為然。

可能引致冤獄的發生,除了案情詭譎之外,執法者(檢查官、法官)是否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和我心如秤的操守必然是重要的因素。我國「冤獄賠償法」公佈於民國四 十八年,在八十年做過唯一的一次修正,之後台灣民眾身上總共發生(或發現)多少件冤獄?全國為這些冤獄到底付出多少賠償?其中多少是由於案情詭譎、多少是 由於執法者的過失(能力不足或職業倫理欠缺)所致?立法者和執法者必須反省過去、以策未來,否則以後我們冤獄不會減少,「國家」恐怕也要付出更多的賠償, 到時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老百姓何樂之有?

醫療行為如同法官判案,也需要醫者有好的能力和操守,醫療的疏失有時比冤獄更導致患者身心、家庭幸福受創。不幸發生時,醫、護身敗名裂之外,往往民事上巨 額賠償,刑事上更可能有牢獄之災。筆者服務於醫界,深知周遭醫護同仁私下對此莫不深惡痛絕,但執業時也為此兢兢業業。

從患眾角度看,醫、護謹慎執業、增進服務品質,豈是壞事?但是,在法律方面,總是千篇一律由「國家賠償」,未曾聽聞有過任何「執法人員」為肇致冤獄負起任 何法律的責任,乃至於實質地賠償。「刑不至大夫」,執法者不受懲罰,幾乎成了法律世界裡的極權份子,有權無責,使得法律本身在台灣反倒成為社會失序的一個 重要原因。

其實還有另一個法律可以增進政府在法律方面服務人民的品質,就是民國六十九年公布的「國家賠償法」,此法依據憲法第二十四條制定,其中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責賠償任。公務員怠 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亦同。前項情形,公務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義務機關對之有求償權」。

警察、檢察官、調查員或法官是公務人員,如果他們故意或過失而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肇致冤獄時,依此法,國家應先負責損害賠償,之後,賠償義務機關「有 權」再對失職的執法人員求償。但令人費解的是,我們國家柿子專找軟的吃,一人有過,卻全民埋單,從未見到國家施展這憲法付與的權力向過失者求償,筆者認為 政府和執法者官官相護,有水幫魚、魚幫水之嫌!

因此,筆者認為「冤獄賠償法修正案」表面上使我們的法治和人權又邁進一步,事實上比之「國家賠償法」反而是退步!民主社會裡百姓有權力要求我們的公僕提高 法律服務的品質。政府和立法諸公要提高我國執法品質、挽回人民對司法的信賴或是真的有心把國家推向法治,就請落實現成的「國家賠償法」。

(中國時報)
--
攻擊衛星 比你想像得容易

根據「國際關鍵基礎建設期刊」所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任何只要擁有中程火箭的組織或有心人,透過在網路上唾手可得的衛星追蹤軟體以及若干物理學教科書,就能對軍用或民用衛星發動攻擊。這一類攻擊只需要中等的知識以及少量預算。

美國維吉尼亞州老道明大學喬爾治教授與羅馬尼亞國家物理學暨核子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瓦曼紐的研究指出,恐怖組織或流氓國家可以輕易威脅到重要的衛星系統。軍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衛星甚至衛星電視系統,全都可能淪為這類攻擊的目標。

喬爾治與瓦曼紐分析擊毀戰略衛星究竟有多容易,結果顯示,近外太空其實是一個不堪一擊的環境。他們使用所謂的「數學賽局」與教科書所教的物理學彈道方程式,協助建立一套「電腦模型」,證明要製作出反衛星武器不是不可能。

研究人員指出,只要發射物能擊中衛星,精確度與造型都不是要考量的重點。事實上,一個業餘但有效的反衛星攻擊要能成功,所需要的不外是能控制一枚中程飛彈,而許多資金充足的國家與組織和一個大學層級的團隊,要發展它是綽綽有餘。

有鑑於中國在今年元月十一日試射摧毀自己的一枚氣象衛星,若干分析家認為很有可能因此重燃太空科技競賽。喬爾治與瓦曼紐指出,雖然實際打造反衛星系統可能沒聽起來容易,但確實做得起來。

(自由時報)
--
民族九如路口 肇事王 10恐怖路公布 4成車禍在三民區

高 雄市民族一路與九如一路是全市排名第一、第二肇事路段,去年內就發生六、七百件車禍,議員康裕成昨召開記者會公佈去年度高市十大肇事路段,兩路交會處更是 「恐怖交叉口」,果然記者會前就發生二起機車與汽車擦撞。交通局官員說,該處交通複雜,有陸橋、地下道、交叉口,下橋汽車未依號誌行駛,即可能出狀況,學 者則建議在民族路橋上提前設告示牌提醒駕駛。

小心駕駛
康裕成指出,高雄市去年總計發生二六八七三件車禍,造成二一四一七人受傷,一○二人死亡,十大肇事路段前四名依序為三民區民族一路、三民區九如一路、苓雅區中正一路、前鎮區中山四路;三民區大順二路則位居第六名。
三民區不但佔了三個路段,還包辦了第一名及第二名,十大肇事路段中有四成車禍件數發生在三民區,簡直是交通最危險區域。

「天天有車禍」
康裕成記者會前十分鐘,民族路橋下就發生二起機車與汽車擦撞車禍,一輛轎車下民族路橋時趁綠燈右轉,不料擦撞機車。
駕駛下車連忙抱歉說:「我是外地人,不知道這裡綠燈不能右轉。」目擊車禍民眾說:「這裡幾乎天天有車禍,因為民族路由南向北,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不能左轉,下民族路橋又不能綠燈右轉,很多人沒注意交通號誌,就撞上了!」

加強宣導控管
交通局四科喬宗海科長表示,九如路的交通改善計畫一直持續進行中,至於民族路與九如路的十字路口,目前也都依車流量調整紅綠燈的秒數,但還是有部份駕駛對於號誌狀況不了解,交通局必須加強宣導的。
高 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助理教授鄭永祥表示,民族路是省道,九如路則接高速公路,車流量極大,要徹底改善,最好是在鐵路地下化後恢復平面道路,但在此之 前,只能用管理手段,像是下橋提前宣導紅燈才能右轉,或是靠人力管控,宣導違規遭蒐證錄影就會受罰,駕駛人就會提高注意力。

(蘋果日報)
--
醃漬食物易致食道癌

食 道癌目前位居台灣10大死因的第9位,以往治療食道癌多半採取切除重建手術的治療方式,再視患者情形輔以化療輔助;較新的醫療技術則是光動力治療法,也就 是在開刀的前一天,患者先注射光感藥物,經過身體的新陳代謝後,藥物會在癌細胞處聚集,殘留形成標靶,透過醫療雷射光纖的照射,殺死癌細胞。北市聯合醫院 忠孝院區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袁明琦表示,食道癌的病發年齡比其它癌症晚,平均在60歲左右,而罹患食道癌的患者大部分都有飲食習慣不良的問題,例如嗜辣、愛 吃醃漬、煙燻製品、食用過冷或過熱的食物等,都是誘發食道癌的原因。因此,要預防食道癌,應該從平時就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少吃含亞硝胺類食物
書 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一般人以為只有常吃燒烤、醃漬食物的人才較容易罹患食道癌,其實平時家中常見的幾樣料理用品或佐料,例如味噌、豆豉、泡菜 等,也都有誘發食道癌的因子,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過量的亞硝胺類化合物,而亞硝胺化合物是高度的致食道癌物質。何一成指出,以下是常吃的幾種含亞硝胺類 食品,平日最好不要過量食用,每天的食用量以不超過自己中指的體積為宜。

◎種類/常見食物
★醃製食品/榨菜、酸菜、梅干菜、泡菜、鹹菜等
★豆類發酵/臭豆腐、豆腐乳、味噌等
★鹽漬食品/鹹魚、豆豉、雪裡紅、蝦醬、肉醬等

多吃蔬菜水果與喝茶
何 一成說,多吃蔬果、多喝茶可降低得到食道癌的機會。每天至少吃1次新鮮蔬菜或深綠色蔬菜的人,得到食道癌的相對機率比不吃的人減少1/2;每天至少吃1 次水果的人,得到食道癌的機率比不吃的人減少1/5;每天同時至少吃1次蔬果的人,得到食道癌的機率比不吃的人減少3/5。另外,喝茶每周超過7次以上的 人,比不喝茶的人減少1半罹患食道癌的機會,但要注意熱茶或熱湯對食道上皮細胞也會產生傷害,喝茶時不建議飲用過熱的茶,溫度不超過60℃之間為宜。

(蘋果日報)
--
平價開胃食材 去脾胃濕熱 預防排便不乾淨 頭痛 長疹子

容易噁酸或沒胃口,在中醫的說法是因為脾胃有濕氣,還會有大便大不乾淨、脹氣、肚子悶痛等症狀。脾胃濕濁無法外洩時,建議多吃紫蘇、薑、蔥、綠豆、薏仁、紅豆等,還可以緩解天氣濕熱而出現的食欲不振、口乾渴。

食療法
脾胃濕熱者多噁酸、反胃、脹氣的症狀,但若是同時又有其他症狀像是大便大不乾淨、頭痛等情況時,可以不同的飲食保健調養。當食療的食物,不需要每天吃,每星期吃2~3次即可。

吃梅子整腸健胃
適合:除了脾胃濕熱症狀外,還併有大便大不乾淨、肚子脹氣又悶痛的人。
說明:在中醫理論中,這是「四時不正之氣」的影響,所以導致腸胃濕濁無法去除。而天氣太熱時,也可能讓體內菌叢不正常,造成腸胃不適。

這樣吃:可吃紫蘇梅、烏梅。
作用:有健胃整腸的功能,可助消化、吸收和開胃。
注意:慢性胃炎的人,或是正在胃痛的人,並不適合吃烏梅,若還是要吃,可加一點點薑來舒緩對胃的影響。

清甜涼品可美膚
適合:除脾胃濕熱症狀外,同時還有皮膚長疹子的人,表示體內濕氣過重,皮膚狀況也不好。
說明:在夏天悶濕的環境,也容易讓皮膚變得比較差,像是長濕疹或是不明原因的小疹子,在中醫理論中,這是濕濁之氣無法消去的表現。

這樣吃:可以吃綠豆、薏仁、紅豆等。
作用:可以利水去濕,同時又具有美膚效果。
注意:易便秘者,紅豆別吃太多;易尿床的孩童,綠豆不要吃太多。且不可吃太甜或太冰,溫涼即可。

蔥薑入菜緩感冒
適合:有脾胃濕熱症狀外,同時又有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像是頭痛、流鼻水、鼻塞等。
說明:最近氣溫較不穩定,且夏天容易流汗,若沒擦乾身體就進冷氣房容易感冒,這時除了會頭痛、頭暈、流鼻水、喉嚨痛外,食欲不振更明顯。

這樣吃:可將蔥、薑少量加入菜中即可,增加食物香氣也可提振食欲,不用特地喝薑茶或將蔥煮水。
作用:蔥能夠有發汗解熱、利尿、健胃,也可袪痰;薑能溫胃順氣。
注意:火氣大者不適合多吃。

提醒你

勿整天待冷氣房
除了食療法可去腸胃濕氣外,少待在冷氣房也可讓體內濕氣調節順暢,所以夏天時不要整天待在冷氣房內,以免更沒胃口。此外,夏天減少吃冰的次數,也可讓體內減少濕氣產生。

中藥治胃酸逆流
夏天若常有胃酸逆流的情況,中醫通常會以瀉心湯加上四君子或是六君子藥方治療,不建議中藥行自行抓藥,因個人用藥量差異大,建議先給中醫師診斷後再使用,尤其是容易胃痙攣、胃痛的人。

醫師說 喝淡鹽水緩口乾
夏天水分若補充不夠,可能會有尿道炎、口特別乾渴的情形,可喝溫鹽水,1杯250c.c.的水用2隻手指頭沾一點鹽後,手指互相摩擦將鹽搓入水中即可。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